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与生活链接 课堂向生活延伸

语文与生活链接 课堂向生活延伸

语文与生活链接课堂向生活延伸

摘要:语文的课文内容反映的是生活,将生活融入语文教学,调动学生的生活

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有利于语文课真正走

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悟,感受语文的魅力,提升内心

情志境界;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考生活,应用语文知识表达交际。

关键词:语文教学链接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学

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生活处处皆语文”这是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

共识。在语文新课标中也特别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许多关于语文教学结合

生活的论述。可是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追求“应试教育”,忽略了语文教学的

源头活水,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认真思考引导

学生把语文学习与生活链接,让课堂向生活延伸。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富有生活气息?借鉴成功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

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让语文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

在教学上结合学生实际与经验,引入生活实例,拉近课文与生活的距离,既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有助于学生

的感悟,让学生更轻松、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让课文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内心,更

好地发挥语文的熏陶作用,从而把语文课标上提到的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

人格”等要求落到实处。

二、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指出“语文课程

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

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

戏剧表演、图书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物,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各式各样语文练习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

做有心人,在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方面下一些功夫。例如我们可以用收集的手

机短信和歌词,引导学生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利用课前的“三分钟”,让学

生说说生活中的新人新事,并简要评论。可以搜集网络新词引导学生规范运用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哲理的俗语,积累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可以拍

下学校里践踏草坪、乱丢纸屑包装盒、不关水龙头、食堂里浪费粮食的画面,让

学生为此设计公益广告词。

只要我们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处处用语文”,也能做到“生活处处学语文”,把生活的感悟和语文的感悟紧紧相连。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用”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新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也说“语文是实践性

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知识的“迁移”,通过营造具体的

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训练,把知识学“活”,提高学生在生

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向生活延伸,让语文学习走向生活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课内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将课堂与生活、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进行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提高语文素养。在这一点上,我们尤其要抓好作文教学和语文活动课的指导。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没有材料可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拟的作文题目没有贴近学生的实际,另一方面是学生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找准切入点,拟出能让学生有表达欲望的文题,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知、捕捉、表现生活中闪光的美,写出震撼心灵的文章。在一次作文练笔中,我以“______,我为你点赞”为题让学生写作,由于这样的作文题目新颖而又给学生很大的写作空间,学生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写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文活动课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而语文活动课是开放的,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语文活动课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语文活动课应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如我们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及时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邬贵英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语文走向生活[D].《作文成功之路(下)》,2012年01期。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 一、日常生活“语文化” 日常生活语文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纸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视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二、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

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的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 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三、作文离不开生活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叙生动的感情。学习评议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评议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味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的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作者单位吉林省柳河县建设小学)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第一篇: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句话准确地指出了语文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语文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对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探讨就不能离开生活实际。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生活,失去了她应有的魅力。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

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论文摘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生活 中处处皆语文,因此,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 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 不有。【1】而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美丽的大自然、人际间的言语交谈、形形色 色的标语、广告等,无一不与语文息息相关,因此,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让 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生活、再现生活实际,在生活情境中理解语文、运用语文,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学习和积累语文知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语文源于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如果语文教学与生活 脱节,就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正确培养学生用 心感受生活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创设情境,有针对性的从生活中获取知识。 生活是五彩斑斓的,生活中的知识也是形形色色的,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 接受的知识就是杂乱无章的,因此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比如:在低年级识字 方面,为了增加学生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 课外识字本,比比谁是识字大王。老师分板块为孩子们布置课外识字任务,如: 在学校里认识了哪些字(提示孩子们认识同学姓名、老师姓名、课程表、宣传标 语等);在家里,认识家里的家具、电器等物品名称以及家庭成员的姓名(此项

浅谈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浅谈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和人类文化的高度统一,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作为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通过语文教学,领略人生百态 通过语文教学,可饱览自然风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春的秀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秋的壮丽;语文让我们领略泰山的崔巍,黄山的秀丽,三峡的雄壮;语文让我们感受江南的多情和北方的豪放……语文让我们不出家门便可饱览大好风光。 通过语文教学,可塑造学生精神品质,陶冶情操。学习《〈指南录〉后序》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价值观;学习《岳阳楼记》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学习《〈宽容〉序言》时可引导学生培养“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良好品格;学习《离骚》时可引导学生学习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追求。 学语文不仅仅是在学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而且是在学做人、学生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句,鉴赏文章的同时,引导他们从语文中饱览优美的自然风光,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高尚品质。 二、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语文知识 如果只是在教室里做语言学的分析,文学论的教研,就背离了语文的本义,放弃了生活这位老师,必然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所以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 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语言,从而理解、掌握语言。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一文时,就可用鲜明的画面配上优美的古筝曲来代替“春江潮水连海平,还上明月共潮生”“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等抽象的文字,让学生从这些感性的形象中充分领略春江花月夜的优美。 其次,调动学生生活体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教师要熟悉学生生活,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例,以生活的形象激活学生生活体验,使书面语言得到内化和积淀。例如:教学《诗经·静女》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静女”和“我”,在表演中体味这对男女青年幽会时的甜甜蜜蜜,这样不仅把枯燥难懂的古诗变成了饶有趣味的表演,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歌曲中那些感人的歌词,报刊上富有哲理的文章,影视中经典台词,甚至邻里的闲聊,朋友的欢笑,亲人的关怀……大大小小的情节,都是语文的精华之材。语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运用、发展语言。教师可以设置生活场景,甚至直接进入生活,让学生主持、发言、评论、辩论、采访……采用众多的方法提炼学生语言能力。 三、打破学科枷锁,还原生活本色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体验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加强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他一再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大声呼吁学校与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新一轮课改,目标在于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提出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语文课改中。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理论,着力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运用生活化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教育环境生活化 生活中蕴含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我们或利用身边的景物,或捕捉具体的生活现象,或借助鲜活的现实案例,或采用语言再现、实物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语文、“学”语文,真切感受“生活处处皆语文”。如教学《h算子咏梅》时,可以领着学生亲近自然,或折几枝梅花带人课堂,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梅花,并与其它植物进行对比,进而凸现梅花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结合毛泽东的生活故事,讨论交流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品格,进而领悟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如教《燕子》时,可布置些竞相开放的鲜花、婀娜多姿的柳枝等。学生在这样的情境里,怎能不产生浓浓的诗意呢?此外,还可以在教室的角落里开辟生物角、读书角、玩具角等,让一些可爱的小金鱼、小乌龟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伙伴;让美丽的鲜花、发芽的种子,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让每一本图书成为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资源。 2教学资源生活化 生活是教育的海洋。《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2.1挖掘教育资源。校外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一类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无一不蕴藏着趣味、知识和神秘,为孩子们创造了广阔的生活空间。二类是现代公益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各种标牌广告,让学生了解现代

让语文与生活“链接”

让语文与生活“链接”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我国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活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整合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让语文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学习语文。将语文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效的“链接”。 一、将语文与家乡文化“链接”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 我在教了《龙的传人》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与“龙”有关的名称有哪些?——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家乡…龙‟的调查研究”活动分如下几步:(1)回家问问父母,问问家人,问年龄大的老人,家乡有哪些与龙有关的名称。 (2)了解这些“龙”名称的来历,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的调查报告;有的写了“青龙河的来历”——为保一方平安青龙与黑龙大战八天八夜最后英勇牺牲,为了纪念青龙将这条河命名为青龙河。双龙大战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有的同学则用童话的形式写了“坤龙水库的形成”。其语言的丰富,想象的丰富令人惊叹。

把生活“引入”语文课堂_1

把生活“引入”语文课堂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校教师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由此而衍生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命题,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一、课前走入生活,激起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我们知道,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如果学生课前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性的了解、直接的体验,那么将特别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提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游览、搜集资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乐趣,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课中体验生活,活化语文学习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教材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生活。为语文生活的开放拓展奠定了基础——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即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能密切联系生活,自然而然地在语文教学中注入现实生活的内容,这样既能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教材,又能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1、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她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发布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2、以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阅读预期。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预期可以使阅读变得轻松流畅,并加快阅读速度。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语言训练。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有了生活才有语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语言训练,使语言训练生活化,不仅能为语言训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语文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学生学习的源泉、课堂教学的延伸,小学语文教学只有紧紧联系生活才会焕发生机。 下面,我想就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巧用教材,联系生活体验课文内容 语文知识与数学知识不同。数学的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基本上不能跳跃着上课;而语文教学则可以打乱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顺序甚至单元内部课文的排序进行教学活动,因为语文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那么紧密,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许多的课文就是取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 如《胖乎乎的小手》、《春天的消息》之类的课文,就可以布置学生亲身体验后再讲。 再如二年级下册的《充气雨衣》,如果选在下大雨,有学生穿雨衣来学校的时候教,更能使文本内容和学生产生共鸣。要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活生生的“社会”、“自然”背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学语文就是在学“生活”。 二、扮演生活角色,培养语文意识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教育观念。语文覆盖思想道德、美学、语言等多个领域,如何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字、词、句呢?这就要让学生将所学的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还原生活。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如果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背景去进行语文教学的话,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学生学了《胖乎乎的小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之类的课文,就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去扮演文中的角色,当一当“小雷锋”,或在家为长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感情。 事实告诉我们,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客观世界相联系,将语文学习放置到一个大环境中、学生生活之中是有必要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小稻秧历险记》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杂草、稻秧、喷雾器,在演练中深入生活,激发了兴趣,把学生的兴趣推向了高潮。下课了,学生也不愿意离去……叶澜教授指出:教育的过程是教学主体多种心理品质共同参与的活动,既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价值确认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对参与体现和发展其才能的活动总是充满兴趣的。 除了在生活中演一演,有时还可以画一画,即结合课文知识,让学生自己动手描绘,美化生活。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如杜甫的《绝句》、袁枚的《所见》等。我们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让优美的文字展现在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中,又会别有一番景象。 实践证明:“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极大地体现了它的趣味性。 “解放眼睛”,让学生展望世界;“解放嘴巴”,让学生畅所欲言;“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自如。开放课堂教学,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才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

让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让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语文是一门范围很广的学科,学好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怎样做到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回归生活,学习语文 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应该接轨,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生活化,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1.在学习中学会观察生活 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差距,造成学生认知的不全面、不具体;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的。所以,教学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通过观察,扩大视野,对深刻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将大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孙中山破陋习》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封建社会的传统,了解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现象;也可以让学生去社区采访一些老人,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而且还能深刻理解课文中妈妈给姐姐缠足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样做不但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也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在学习中学会演说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学习完《陶校长的演讲》后,可组织学生在班级里进行简单的5分钟演讲比赛。这样做不仅是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含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展示自我才华,达到锻炼胆量的目的。因为很新鲜,大伙的参与热情很高,比直接背诵强多了。 再如:学习《负荆请罪》《三顾茅庐》等课文后,把内容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抽象的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哪个不喜欢呢? 二、学习语文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处处皆语文。具备一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从生活中学到许多知识。 1.用眼睛发现校园里的生活 校园生活五彩斑斓,充满情趣。每天发生的事情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素材。例如:班上一名同学拾到二十元钱主动交给老师;有同学雨天主动把雨伞让给其他小同学等等,教师都可以利用晨读的机会让学生去说、去讲。 2.走进社区,发现生活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天上演一场场喜怒哀乐的话剧,它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开辟了的新天地,学生可以利用社会学不到的知识。例如:利用星期天让学生走上街头用眼睛去发现一些广告词里的错别字,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备。如味精广告:“菊花味精,肴肴领鲜”,蚊香广告:“默默无蚊”等等,这

做好语文和生活的融合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那么教学中如何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如何将生活和语文两种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呢?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将语文课堂贴近生活。 1、利用多媒体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2、表演,再现生活,比简单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 3、布置生活场景,在其中交流学习。比如让学生围在一起,犹如平时随意的聊天,在交流中探究解决问题。 4 、角色扮演。比如我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很多时候让他们扮演各种角色——“推销员”、“小记者”、“主持人”、“辩手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跃跃欲试。比如在“介绍自己喜欢的美味”他们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将其的色、香、味、形等描绘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这样的方式既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知识的快乐,又开发了他们自主创新的技能。 5、课堂的延伸——解决生活问题。比如就凡卡写的信,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让信顺利寄出去,不仅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学会了知识,拓展生活,还让学生们学得有成就感。 二、将生活融入语文。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学校的文化、活动、新闻、好人好事等;师生间,同学间会发生很多很

多有趣的、伤心的、难忘的事,我们教师教学“口语交际”、“习作”都可以引导学生加以运用,学生也易于接受。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学习影响举足轻重。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就也就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我们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开早餐店的,在教学写广告词时,可让他宣传自己家的店,推销自己的早点;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围绕水果的好处写一写有关水果好处的广告词;有的学生家长是卖菜的,则可让他写关于蔬菜好处的……这样一来,因为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必定撞击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回去必定会和家长交流,运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既巩固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学生不仅会主动搜集有关的知识,也会增加了孩子和父母交流的话题,促进了亲情。 3、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新课程指出,我们可以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打通课堂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平时可让学生通过读书看报,关注事态发展,多角度,了解社会百态。

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践(详情)

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践(详情) 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践 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践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做法: 1.导入生活情境: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的元素,进而引入课文的主题。例如,在讲解诗歌时,可以从诗歌中的意象入手,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景象,进而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2.组织生活化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语文的魅力。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让他们从中发现语文的魅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然后在课堂上分享和交流。 4.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例如,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写信、写博客等,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论语十二章语文教学方法

《论语》十二章可以运用多种语文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品德的方法。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问答、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 3.情境法:教师创设或引入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4.探究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5.实践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如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等,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6.讨论法:学生分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7.自我教育法: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等方式,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 8.角色扮演法: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境,提高情感体验和表达。 9.影视教学法:利用影视资源,通过观看影片、组织影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10.游戏教学法: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体验。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小学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摘要:生活塑造了语言,语言又来源于生活,语文教会我们生活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求。现实生活与语文教学中的识字、阅读理解、写作、口语交际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着小学生的生活,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自然,回归小学生的生活中。同时,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是课堂生活的拓展。在教学中通过“走访、观察、演一演、练一练、学一学、做一做”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和社会。教学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到处存在语文教学,但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离开生活的教学时不可取的。因此,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小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有位教育家指出:生活的外延与语文的外延平等。 在现代教育中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各科课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让小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能有效地应用于生活。现代教育观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将生活与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记忆力等,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把小学生的这些能力培养好,才能更好地生活。吧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把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生活、生存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更好地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生活 一、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有的文化都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得来的。因此,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寻找生活与小学语文的连结点,让生活真正成为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素材。“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达到理解不是终极目标,而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尤其是创造性的运用。创造发明有用的东西为生产生活服务,而教学实践是刀刀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生活化的拓展,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二、语文教学应联系生活 1、在学习语文时紧密联系学校生活 学校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舞台,在学校里发生的许多事可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学生拾金不昧,扶老携幼,帮助残疾、五保老人做事,见义勇为等,都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同学间评一评,这样就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让其他同学受到熏陶教育,比教师家长口头教育效果良好,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质。 2、在学习语文时紧密联系家庭生活

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结合日常生活进行语文教学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现行语文教材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构建一个鲜活的课堂,才能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活力,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开发身边丰富的生活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一、与生活相结合,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的舞台 生活是我们人生的舞台,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舞台,既然如此,作为教师,就更责无旁贷地让学生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去探索,去感受这“大舞台”,从而达到“活化”语文,教活教材。 (一)联通学生脑海中的生活源。学生思维是天真活泼的,他们的思维不同于我们成年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连通学生生活中的感受,讲求艺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如在教学《给颜黎民的信》,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说“要像蜂蜜采蜜一样”是什么样的读书方法,“叮在一处”又是一种什么读书方法,这样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结合,形成对比,充分让学生感受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有些事物在学生生活中不太出现,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达不到理解的程度,这时,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媒体,帮助学生体验。再如教学《荷花》一课,如何让学生领悟荷花“冒”的神韵?让学生自己当作荷花,自己尝试从“挨挨挤挤”中慢慢地钻出头,让学生试着用其它的词代替“冒”看看是否合适,让学生反复地体味、反复诵读。这样,学生对菏叶的茂盛和对荷花的纯洁之情就油然而生了。

(二)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进行生活化的处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脑等各种感官,从而达到教“活”语文的目的。语文教学还要与其他的学科结合起来,以课文为评介,用语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也是很能拓展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让学生画一画“我们的隐蔽地、敌人的阵地”的示意图,体会志愿军潜伏地的危险处境;《走向奥运》让学生数数自己知道的我国的奥运冠军,感悟到祖国综合国力的强大;《黄山奇石》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风景当导游,给大家介绍黄山的美景,感受祖国壮丽山河。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还是朋友,是导演,让学生演好剧本。 二、与生活相结合,让生活成为语文的“活水”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因为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工具——语文,它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教师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为了更形象地让学生体会到鸟的动态美,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停留书本中,而是抛出了一个趣味性的话题:“假如你是一只小鸟,你可能会说些什么?”这时课堂中沸腾开了,大部分学生对小鸟有一种喜爱之情,因此,学生争着把自己当小鸟,说出自己心理想说的,想唱的。这位教师不仅停留于此,接着又抛出另一个可爱的问

构建语文与生活的和谐之链

构建语文与生活的和谐之链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赤道,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上努力地想给孩子们说明“雪”的形状,可是无论他怎么描述,孩子们都不明白。最后孩子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雪是淡黄色的、味道又冷又咸的沙。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学生的生活中从没有雪的出现。 看到这则故事,我不由想到了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语文与生活的严重脱节,使得语文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语文在学生的眼里是呆板的,没有色彩、没有活力、没有生命。学语文只是从老师口中、教材中机械地记忆着、重复着枯燥的知识。叶圣陶说:“生活如同泉眼,语文如同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停。”是啊,生活才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将语文学习转化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让语文与社会和谐地链接起来,语文的课堂才会多姿多彩。 一、引入生活,觅得语文源头活水 课堂是学生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生活,但由于课文中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现实距离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学生会对课文描述的情景认识不全面,甚至会出现偏差。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把生活活水引入语文课堂,为学生学习语文觅得源头活水,促使学生凭借生活感悟语言。通过唤醒生活,使语言与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如《庐山的云雾》这一课,由于庐山距离学生生活的地方比较遥远,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当然更没有见过庐山的云雾了。如果单凭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去体验庐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肯定很难引起共鸣。因而,在课堂上,我向同学们展示了大量的庐山云雾的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把抽象的语言转化成了云雾具体的形象,把静态的文字变成了庐山动态的画面,把理性的描述变成充满激情的观赏,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 二、展现生活,让语文充满生活情趣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课文就是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在阅读教学中,要想法让生活画面再现,让生活场景活现,让生活情趣呈现,变语文学习为生活感受,变语文解读为生活解析。如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来扮演文中的几个人物。学生为了能演好这个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揣摩刘备的心理,模仿张飞的口气,仿照关羽的神态,思考诸葛亮的行为。在整个环节中,学生因为对故事的好奇与喜欢,投入了很多的精力,由旁观者变为当事人,阅读课文变为经历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乐趣,语文因生活而显得精彩。 三、顺应生活,让语文充满生活气息

“链接”生活,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链接”生活,让语文教学更精彩摘要: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生活中获得各种人生经验,品味各色人生,使生活与语文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链接生活语文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可以说,语文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作为语文教师,要让语文教学跳出课堂,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效的“链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链接”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来。比如,课堂的学习、课后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说,评一评,看一看,写一写,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首先,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校园文化布置也反映学校环境育人的理念。每一块墙壁都说话,每一个时段都育人。走廊文化——教学楼走廊上张贴的一句句美化心灵的语言,一幅幅精美的成语故事、古诗词介绍,著名科

学家和学者画像,著名的治学和教育的名言警句,催人奋进的标语,本校的校训、校风等内容;教室文化——教室的布置,如开辟的黑板报、作品栏、精品屋、书画作品展,以及物(包括课桌椅、学习用品等的摆放)与人(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习惯)等;花园文化——花圃里插着各种花草的介绍标牌、警示标牌,以及各中队认领培植的花木和包干区的打扫;食堂文化——组织学生留心观察食堂墙壁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提醒,以及学生就餐的礼仪、文明、卫生习惯的训练,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空间,让学生在具有浓郁的学习气氛环境中激起学习求知的欲望。 二、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链接” 将语文与日常生活“连接”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引导学生知道:早晨一睁开眼,从看到的日出东方到鸟儿归林、月上枝头,其所见、所听、所想都是语文知识,语文无处不在。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语文知识在家庭里也有体现。观察亲人的一举一动、言行举止,写成文章,这就是语文的学习;家里的小物件、大家伙,仔细观察,读读说明书,让好奇心得到满足,这也是语文学习;房前屋后的蔬菜、庄稼、池塘、家禽,经常留心它的情况,记下观察日记,这是语文学习的学与用融会贯通的体现,这是在教室里学不到的语文知识,是教室里可望而不可即的语文学习的理想境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