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9集武王克商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9集武王克商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9集武王克商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9集武王克商

第9集:武王克商

【画面】情景再现,牧野古战场,《尚书》中的《牧誓》文字片段(影印)

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凌晨时分,一队约五万人的大军经过又一个晚上的急行军,在这里停下了脚步。前方70里外的地方,就是商朝的都城朝歌。现在,他们已无法继续前进,因为,挡在他们前面的,是商王纣几十万黑云般的军队。两军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曦微的晨光,照见战车上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的披甲武将,武将左手举起一把明晃晃的大钺,右手举着一面在晨风里猎猎作响的白色旄旗。一场庄严的战前誓师大会随即开始。武将高声历数商王纣犯下的滔天大罪,他告诉将士们,替上帝惩罚纣的时候到了,你们要像猛兽那样攻击敌人,努力作战。武将的演讲极富鼓动性,他的讲话被响彻云宵的喊声一次次打断。

一场被某些历史学家描述为“流血漂杵”的惨烈大战即将打响。

【画面】周原遗址:歧山凤雏和扶风召陈大型建筑群基址,凤雏甲骨,周原青铜器

这是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的周原,它北倚巍峨的岐山,南临滚滚东流的渭河,西侧是汧河,东侧有漆水河,丰沛的水源滋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时至今日,周族的起源仍然无法得到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这里,正是周人亮相中国历史大舞台并创造辉煌文明的起点站。

正是迁到周原之后,周人正式打起了商的主意。这就是周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閟宫》所写:“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歧之阳,实始翦商。”后稷就是周族人的祖先;这里的大王,即古公亶父。意思是,自从古公亶父带领周部落迁到歧以后,才开始翦除商的事业。

【画面】古公亶父像,周人由豳(今陕西旬邑县)迁周原地图

《诗经》中的另一首诗《绵》,则具体记载了周族人,在他们的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带领下迁居周原的故事:“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大约在商朝武乙时期,原本定居豳地的周人不堪戎狄的侵扰,他们渡过漆水河,翻越梁山,来到岐山脚下的周原。

古公亶父带领周族人在这里开辟土地,建造城郭宫室,建立官制,周族变得日渐强大。

【画面】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陕西历史博物馆,周原甲骨,周文王像

在周原这片土地上,几代周人韬光养晦,他们殚精竭虑地谋划着周族未来的宏图大志。

据史书记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他有意传位于小儿子季历。因为他经过观察,认定季历的儿子昌将是周人兴起的关键人物。这样,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便假托为父亲采药之名,跑到了南岳衡山,接着又跑到远离周原的荆蛮。在那里,他们断发文身,改从少数民族的习俗,当地人便拥戴太伯为首领,在吴地修建了城郭,建立了国家,成为吴国的始祖。

古公亶父死后,季历继位,不久被商王杀死,他的儿子姬昌继位,这就是后世为众多儒家经师和封建帝王推崇的周文王。到了周文王的手里,周族蒸蒸日上,综合实力突飞猛进。

【画面】周文王征伐附庸国示意图

周族日渐强大,商王纣不敢小视,便封周文王为西伯,使之成为商西的霸主,并委以征伐大权。这正合文王之意。于是,周文王大手一挥,宝剑所指,商的若干个附庸国立即灰飞烟灭:他先是兵进西北,相继征服北方的犬戎、密须、阮、共等方国;接着渡过黄河,向东发展,以至威胁到了商的都城殷。之后,周又正面进攻邗国,直接威胁商所在的别都朝歌。还不满足,随后又剪除商的左翼,攻取商朝西南方面的战略重镇崇,为周军东进打开了通道。

如此,南、北、西三面都是周的势力范围,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势。

【画面】周文王画像,情景再现

周文王时刻不忘商的杀父之仇。他韬光养晦,表面上臣服于商,暗中却一直在积蓄力量,加紧灭商的准备。在周原,周文王敬老慈少,为政以德,礼贤下士,赢得了许多诸侯的支持。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虞、芮两国的国君因国土问题发生争执,找周文王仲裁。进入周境后,发现周人相互谦让,种地的人相互谦让田界,走路的人互相让路。两位国君目睹这一切,非常羞愧,感叹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耻的,为什么要自取其辱呢?于是各自回国,相互谦让原先争执不下的土地。这件事传出去后,许多诸侯更加折服于文王的德治。

【画面】占卜场面,宝鸡市蟠溪河畔钓鱼台风景区,门神姜太公图案

与殷人一样,周人也信命,凡事行动之前都要占卜。一天,文王出门打猎,临行前照例要来一番占卜问卦,向鬼神询问此次的吉凶祸福,收获如何。结果,此卦与往常不同,预告他此次出猎将得到一个辅佐成就他的霸业。文王将信将疑,来到渭水南岸,看见一个白发老者坐在河边心不在焉地钓鱼。文王见他只下鱼钩,不上钓饵,觉得十分奇怪,就与老人搭话。不想两人一谈,十分投机,有相见恨晚之感。一番言谈之后,文王认定这位老者能力非凡,见识过人,便把这位钓鱼老人请上自己的车子,一起回到了京城,让他成为管理军队的太师。

这位渭水钓鱼的老者,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吕尚,民间一般叫他姜太公或姜子牙。

【画面】沣河西岸丰、镐西周都城大型宫殿基址及相关青铜器

周文王得到吕尚,可谓如虎添翼,此后,内政外交,东征西伐,周朝的力量得以大增。

一切条件成熟之后,周文王又做了一件大胆而又冒险的事,就是将都城从歧下迁走,在沣水、渭水之间建立城邑即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自歧下东迁居之,周文王东进的意图已再明白不过。这样,周族基本完成了攻商决战的准备,伐纣灭商只是个时机问题。

然而,越是这样,周文王越是谨慎。他的威望大增,许多诸侯都来向他示好,但他十分低调,便越发对纣表示恭敬,给纣进贡的财宝也越来越多。这就让纣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商迁都丰的第二年,文王姬昌病逝,他的儿子姬发继位,这就是武王。吕尚继续辅佐。

【采访】在文王任上虽然没有消灭商朝,但他为下一代灭商准备了条件,扫清了道路。没有文王受命九年来的准备,就不会有后来武王的成功。而周文王以德兴邦、以德治天下的丰功伟绩,受到后人的推崇。后世将文王列入圣人的行列,成为历代帝王政治风范的典型。

【画面】丰(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西岸),镐(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水东岸)

周武王即位,他以其父文王为榜样,承继前辈们开创的事业,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落实。他继续让吕尚任太师,另有周公旦、召公、毕公等贤人辅佐。这样,人才荟萃,各谋其位,周的政治如日中天,归附诸侯越来越多,力量愈加壮大,对比之下,商更加孤立。

为更有利于进攻商都朝歌,消灭商朝,武王决定再次迁都,将周的都城由丰迁至镐。

当文王和武王父子俩在夙兴夜寐地准备着这一切的时候,此时的商王纣在干什么呢?

【画面】东夷地图,商王纣画像

实事求是地说,商王纣并非只是残暴。即位之初,他也曾励精图治,有过一番作为。其对东夷的长期征伐,虽有掠夺性一面,但客观上加速了中原先进文明对江淮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民族融合。反过来促进了商王朝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纣开始自我膨胀,变得刚愎自用,荒淫残暴。加以后世的笔墨描画,商王纣几乎变成了千古第一暴君。

【画面】歌舞宴饮场面再现,鹿台三维立体效果图

纣好酒贪杯,常彻夜喝酒寻乐。他在宫廷里举行各种大型宴会,表演各种音乐,舞蹈,游戏。他让人挖了许多大池子,然后用酒灌满池子,供数千人狂饮不止。他还让人把熟肉悬挂起来,看上去像树林一样,人们可以随便伸手摘取食用。这就是典故“酒池肉林”的来源。

纣身体强壮,沉迷女色。他尤其对美女妲己宠爱至极,对她言听计从,百依百顺。妲己喜欢听音乐,他就命令乐师制作新的俗乐“淫声”。还从各地搜罗的奇珍异宝填满了宫室。

随着欲望的不断膨胀,纣觉得首都殷邑已经无法满足他的享乐要求,就把首都往南扩大

至朝歌,向北扩大到邯郸、沙丘,在这片广大地区修建离宫别馆,苑囿台榭,并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在里面。最让人民切齿痛骂的,无疑是纣建造的三里见方、高逾百丈的鹿台。

【采访】据历史记载,建造这座奢华壮丽的鹿台整整用了七年时间。在建造鹿台的过程中,工匠民伕死伤无数,百姓怨声载道。而建筑落成后,纣把从各地搜刮而来的金银珠宝全部集中在这里,与妲己及美女们宴饮狂欢长达七日七夜,据说以致全都忘掉了日月时辰。但真是乐极生悲,令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享乐之地鹿台最终变成了自己的葬身之地。

【画面】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情景再现

商王纣仗着自己的统治为天命所赐,肆无忌惮,荒淫无道。臣下若有人不听命于他,百姓中有人说他坏话,他就用酷刑伺候。有一天,纣看见蚂蚁爬到一块热铜片上,一会儿就烫死了,立即来了灵感,命人铸了铜柱,架火烧烤,命令违背自己旨意的人光脚在通红的铜柱上行走。犯人走不了一两步,就掉下去被活活烧死。这种残酷的刑法就是臭名昭著的“炮烙”。

商王纣远贤臣,亲小人。商容为民请命,百姓爱戴他,但纣嫌他与自己不是一条心,便废了他。费仲善于阿谀奉承,吹牛拍马,纣便重用他。恶来喜欢进谗言,纣也重用他。但这样一来,各诸侯都害怕纣了,从而疏远了王朝,这就更加削弱了商王朝的统治力量。

整个商都一片混乱。神祗无人敬祭,宗庙无人管理,大臣偷奸耍滑。犯法者得不到惩罚。

任何一个朝代一旦到了这个份上,这个王朝离结束也就不远了。死神在向商王纣招手。

【画面】黄河渡口,情景再现

代表死神向纣招手的就是周武王。商与周,一个在一天天烂下去,一个在一天天好起来。

武王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和商王纣的反应,他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津观兵”。

在黄河渡口,武王看见舟楫整齐,士气高昂,十分高兴。船行至河中央,一条银白色大鱼忽然跳进船中,武王说,殷人崇尚白色,看来这是他们灭亡的象征。俯身抓起那条鱼祭天。

大军渡过上岸,忽然一颗红色的流星划破长空,从天而降,落在武王住的房子上,不停地转动,最后变成一只赤红色的乌鸦,不断地鸣叫。这在当时被认识是吉兆,于是士气大振。

【画面】孟津观兵遗址

周军长驱直入,直指孟津。恨透了商王纣的各国诸侯,一听说武王出兵,以为灭商的时机到了,纷纷前往助战,竟然一下子聚集了八百诸侯。但是,武王发现几个大的诸侯没有前来,以此知道还有一些诸侯对商王心存幻想,于是毅然收兵回师,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画面】纣平东夷作战示意图

并吞诸侯,拉帮结伙,搞军事演习,周武王所做的这一切,难道商王纣真的毫不在意吗?

对于武王的野心,商并非毫无觉察,但长期的东夷之乱使周得以顺利发展。东夷之祸一直是商的心头大患。纣继位之后,举全国兵力进攻东夷。这场漫长的苦战,经数十年方决出胜负。纣笑到了最后,但此时的商王朝,所有精华已消耗殆尽,帝国已变成一个空架子。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东夷之乱对商的力量的全盘牵制,造成了帝国在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所谓顾此失彼,纣甚至只能眼睁睁看着周在西部的征伐中不断壮大实力。

【画面】占卜场景,情景再现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周族人的兴国大计终于可以实施。又过了两年,武王决定出兵伐商。

如此重要的军事行动,相信天命的周武王自然要命人占卜。结果,兆象说这次伐商并不吉利。武王正在犹豫,凑巧,此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夹着暴雨,横扫着人间的一切。这更加重了武王的疑虑。武王再一次想起了天命。商是上帝委命的,我现在要伐商,天命可违吗?

关键时刻吕尚站了出来,他说,纣此时已不堪一击,机不可失,请务必按原定计划出兵。

吕尚鲜明的态度,促成了武王最后出兵的决心。

【采访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关于武王伐纣的时间,说法多达44种,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不等。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由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科技测年领域学联合攻关。四位首席科学家分别是历史文献学家李学勤、考古学家李伯谦、碳14专家仇士华、天文学家席泽宗。断代工程最后选定的最优解是公元前1046年。

【画面】武王伐纣进军路线图

公元前1046年一月,武王率领一支由战车三百辆、精锐武士三千人和(甲士)步兵四万五千人组成的伐商军队从镐京出发。经过25天的行军,部队到达两年前诸侯会盟的孟津渡口,与前来助战的各路诸侯友军会师。与上次不同的是,这次前来会盟的诸侯方国更多了,伐商力量因而更加强大。不少方国的国君亲自带兵前来,总兵力达到五万人左右。

【画面】情景再现,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不料,出兵伐纣的路上又遇到一系列自然灾害:到了怀地河水泛滥,到了共头山体崩摧,经过邢地的时候,令人晦气的事又发生了:一阵狂风暴雨,大风把旗杆断为三截,接着,又连下三天三夜的瓢泼大雨。武王于是更加犹疑,问吕尚是不是老天显灵,警告我们天命难违,不可伐商。吕尚说,旗杆折为三截,是老天提示我们应兵分三路,连下三天大雨,是老天特意为我们洗去兵器上的征尘,杀敌的时候更为锋利。武王得到吕尚安慰,命令大军继续前进。

【采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晖教授】不吉利的自然现象也好,周武王的犹疑也好,其实是周人对这次征伐不自信的表现,因为包括周武王在内的绝大多数周人,内心深处的观念都没有变,即认为商是上帝让其统治天下。也就是说,周人伐纣可能是与“天命”作对。仔细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统治天下已经长达六百年的王朝,老百姓认为这个天下理所当然是它的。现在有人起来推翻它,取而代之,仅仅从改变人们的观念来说,这又谈何容易?

【画面】情景再现

面对江河日下的形势,纣却盲目乐观,因为“天命”支撑着他。这时的老天爷确实还没有完全弃他而去。他早知周师进犯京师的消息,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当周武王率军攻下最为重要的与国黎的时候,他还满不在乎地安慰前来报信的人说不要慌,他有天命保佑。

恰在这时,征伐东夷取得全面胜利的消息传回京城,这让纣得意忘形,朝歌城里一片欢腾。加上时值腊尽,京城张灯结彩祝捷盛典。因此,如何对付周师的事,根本没有排上议事日程。庆祝征伐东夷的盛筵持续多日。直到周师兵临牧野城外,才惊散了商纣君臣的欢宴。

【画面】牧野之战要图

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武王率领的五万灭商大军陈兵牧野,与商军摆开了决战的阵势。而此时,商王纣的主力还在征伐东夷凯旋的路上,一时半会无法赶回救主。面对此种危境,纣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坚守朝歌城,把周军拖得疲惫不堪,等待主力援军回来,内外夹攻,打败周军;二是放弃朝歌城逃跑,前往东方与自己的主力军会合,然后杀一个回马枪;三是趁周军立足未稳,立即在牧野城外与之进行战略一场决战,一举击溃远途来犯之敌。

商王纣思来想去,权衡再三,他担心战争时间的拖延会导致自己政权的变乱。这样,暴烈武勇的纣,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选择了第三种方案:与周军决战。

决定一出,意味着商政权倚靠了六百年的老天爷,把纣和他的王朝给无情地抛弃了。

主力部队不在身边,商王纣却敢于下决心与周军决战,他的底气到底在哪里?他手中有

什么牌可以打出去?他的牌,就是朝歌城内几十万奴隶和战俘。历史证明,这是一张烂牌。

于是,纣迅速武装这些乌合之众,自己亲率少量禁卫部队押送督阵,开赴牧野战场。

【画面】河南新乡牧野古战场遗址,情景再现

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和淇县之间的一片开阔的原野。这片土地横卧在黄河之滨的豫北大平原上,京广铁路纵贯南北,现代化高速公路横穿东西。田野上,夏收时节,金黄色的麦浪滚滚,秋收时刻,雪白的棉田似天上无边的白云。谁能够想到公元前三千多前这里的一仗?

战前动员结束后,周武王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于是,军旗挥舞,战鼓擂起,三百战车、三千武士、四万五千步兵,从地平线上出现,他们就像一场飓风,平地向商军席卷而去。

商王纣的军队虽然也像蚂蚁一样多,又像箭一样在原野飞驰,但因为是一群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他们不仅不想替纣卖命,反而把武王当救星,希望周军灭掉纣,解放他们。因此,尽管纣亲自督战,无奈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商军前锋,不但不前进,反而纷纷倒戈,回杀商军,为周军开路。商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这就是成语“前徒倒戈”的来源。

顷刻之间,商军土崩瓦解,十几万人退潮般溃败。武王乘胜追击,直捣纣老巢朝歌。

结果,太阳还没有升上天上,牧野之战的正面交锋就决出了胜负。

【采访】牧野之战中商王纣迅速失败,表面上是军事部署上的失衡和作战指挥上的失误,但根本原因是殷商统治集团政治腐朽,横征暴敛,严刑酷法,以致丧尽民心,从叛亲离。反观周武王的成功,表现上是长期正确运用“伐谋”“伐交”策略和选对作战时机的结果,实际上是周武王替天行道,取得了民心,因此,这是一股代表社会进步和时代方向的新生力量。

【画面】利簋(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及上面刻写的32个铭文

牧野之战的经过,不少古籍中均有记载。特别是在《尚书·牧誓》中,就连开战的具体日期——甲子日的早晨——都记得一清二楚。但史学界对这个日期的准确性一直持有怀疑。

1976年,陕西临潼发现了一件西周早期铜器“利簋”,为牧野之战的日期找到了证据。

“利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上有铭文32个字,意思是:武王征伐商,在甲子日的早晨,先举行了岁祭并进行了贞问,兆象很好,说能够如愿灭掉商朝。过了八天,辛未日武王在阑这个地方赏赐了一个官吏名字叫做利的金(铜),利觉得很荣耀,作一个铜器作纪念。原来,这件铜器是一个叫做利的牧野之战的参加者,在战斗结束后第八天,为纪念自己得到周武王的赏赐而作。铭文中牧野之战发生的甲子日的记载,证明我国古文献的可信。

【画面】情景再现

残阳如血。披头散发的商王纣,带着残兵败将从牧野匆匆逃回朝歌城,躲进了鹿台。这时,他最心爱的妃子妲己已被处死。据民间传说,由于妲己长得太美了,以致兵士都不忍心下手,90高龄而又铁石心肠的吕尚只好亲自出马,命令将其绑赴刑场处斩。然而,吕尚也遇到了同样的困难,他只好下令把妲己美丽的面容用布蒙起来,刽子手才咬牙下手将其杀死。

众叛亲离,商王纣真的是孤家寡人。夕阳斜照之下,周人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团团围住了鹿台。纣知道,他现在是插翅难逃了。那就自行了断吧!他穿上缀满玉石的宝衣,把平时搜罗来的珍宝都堆在身边,一共围了五层,又在身边堆满祭祀用的燔柴。一把大火升起,纣最后看了一眼正沉入地平线的夕阳。六百年商王朝,跟着夕阳,还有他,一起沉入黑暗。

【画面】情景再现空镜

武王进入商都朝歌,商都百姓来到郊外迎接武王。武王回拜行礼。

第二天,大臣们簇拥着武王,在商朝太庙中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周武王宣布接受天命,取代商王朝的统治。他诰誓商人,商王纣的残暴统治使上天改变了心意,他诛伐的只是纣一人,而不是全体商人。他希望商人接受周人的统治,安居乐业。

但攻克朝歌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商朝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联军随即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征讨商的残部和忠于商的方国。征伐东夷得胜正赶回朝歌的商军,由于前方都城朝歌失陷,后面又在夷人的包围下,因此实为两面受敌,经过激烈战斗,大部分被击溃。

不到两个月,主要的战斗已经结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

【采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怀通教授】针对商王纣的暴政,周武王做出一系列举措:释放被关押的无辜百姓,装裱比干的墓地和商的贤人商容居住的闾里,发放钱财,开仓放粮,赈济贫民,等等。回师途中,武王还将战马放于阳华山,将拉战备的牛放牧于桃林,又把战鼓、军旗、铠甲、兵器涂上牲血,藏进府库,终身不再使用。这就是武王的仁德。周天子明堂的大门不关闭,向天下人表明没有私藏。只有没有私藏,才能保持最高尚的品德。

【画面】司母戊大方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一个新的朝代翻开了新的一页。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亡,留给我们后人久久的思索。

司母戊大方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商人为祭祀祖先铸造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商人认为天命神祗决定现实的一切,他们要做的就是诚心地进奉神灵。他们每天都在为各种大大小小的事,不厌其烦地进行一遍又一遍占卜,探寻着神灵的意思。对神灵进行丰厚的献祭。

笃信天命,直到纣灭亡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改变。如今,大方鼎还在,商政权已成为历史。

【画面】周原遗址殷墟

周人一直称自己为“小邦周”,而称商为“大邦殷”“大邑商”。周的人力物力及文化水平均远逊于商,却最终克商而建立新的政治权威。这一意料不到的历史发展,促使周人追寻历史性的思考:什么是天命?号称掌握着天命的强大的商朝为什么轰然倒地?天命可靠吗?

《诗经·大雅·荡》中,周人借文王的口吻给出了答案:天命无常,能使国家兴起,兴国却也未必善终。夏代失天命,灭亡了,殷商不以夏代为鉴,也灭亡了。天上的上帝,是下民的领袖。天生众民,为民立君。上天看中殷商的德行,降天命于你们身上,可你们不珍惜,咆哮于中国,所以上天改变了当初的承诺,毁灭了商朝。所以,商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

周人因此认为,是文王之德使上天降命于周,实现了“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奇迹。

【采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晁福林教授】商人认为天命的赐予是无条件的,是当然的,周人则认为是有条件,有选择的。文王之所以能够受天命,在于他的“德”之“纯”。文王之“德”包括与民同乐、勤政节俭、礼贤下士、恭祭先祖,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敬奉天命。

【画面】湛蓝的晴空,本集精彩镜头叠加

周人的上帝是自然界,即笼盖四野的天。天,高高在上,默默无言,但它明察秋毫,洞悉一切。谁好谁坏,它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才有天命和革命,授权和收权。更为重要的是,天是“万民之神”,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天下人都是天的子民。“天”来为人民选择君主。

正是这一朴素的看法,破除了此前神权至上的观念,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关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此看法今天仍然昭示:天命即民心,天命不可违,民心不可抗。

(完整版)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诸子百家

第16集:诸子百家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国君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却毫不客气的回答: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有有仁义就足够了,在儒家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阐述行仁义、兴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建游梁祠,纪念孟子。梁惠王虽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最终对梁惠王绝望了,生气地说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然后离开魏国。 孟氏宗亲的祭奠过后,游梁祠重归平静,世代在这里看守的后人细心地打扫着院落,实际上,游梁祠大部分已毁,所剩殿宇也被改造成了工厂厂房,祠内仅存的两方石碑,一方为康熙二十八年,阎兴邦《重修由梁祠书院碑》,另一方为嘉庆年间之碑,碑上面的字迹剥落模糊,游梁祠的魄罗情形,仿佛就是当年盛名之下的孟子,在宣讲仁义之说时的遭遇,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轴心时代的东方,有一所群贤聚集,思想之火无比璀璨的学术中心,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也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和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这里汇聚了当时了最著名的学者,他们收徒讲学,交流论辩,各种思想交流碰撞,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的场所。 韩伟东:这是一个稷下学宫的一个标志碑,稷下学宫的具体的位置呢,根据史书记载,应当是在齐国都城宫城西墙的南门,它南边正好有稷山,现在都湮没在这些田地之下了。韩伟东,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文物局局长,稷下学宫的兴衰是生活在稷山下的所有人最为感慨的。对于稷下学宫,郭沫若曾高度评价说,这稷下之学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3集孔子讲课讲稿

第13集:孔子 安怀堂山东曲阜孔府 童声颂读: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清晨,朗朗的读书声从这里传出,学生们朗读的是《论语》,《论语》虽然只有11705个字,却被称为中国第一书,它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影响了世界,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论语》是一部散发着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生命体温的经典,浓缩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孔子弟子思想的精华,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元典之一。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论语》里面,这个做人的道理,这个处事的智慧,它已经沉淀为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一种心理,动成了我们一种生命底色。 钱逊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钱:在这以前,是一种以这个天命为主的这个思想,然后出现的变化,而孔子他的价值,《论语》里面这个思想价值,就是他开始建立了一个完全立足于人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所以从那以后,从孔子以后,中国文化走了一个新的一条道路。 夫子洞山东曲阜尼山 尼山山东曲阜 公元前551年,一个婴儿降生在这个黑暗狭小的山洞中,因为生下来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这个孩子被取名为丘,因为在家里排行第二,所以字仲尼,后世因为要避他的名讳,把尼丘山改名为尼山。 万仞宫墙山东曲阜 因为他,山东曲阜成为朝圣之地,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先祖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宋湣公,宋是商朝末代君王纣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公元前710年,在国内权力斗争中失势的孔氏一族逃到了鲁国。 鲁源村山东曲阜 相传,今天山东曲阜东南,尼山附近的鲁源村,是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的所在地,村中现在还存有一块纪念孔子的石碑,是康有为在1924年所立。 叔梁纥塑像尼山孔庙 颜徵在牌位尼山孔庙 启圣门尼山孔庙 启圣王殿尼山孔庙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身为鲁国陬邑的邑宰,在年近古稀的时候娶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便去世了,孔子跟随母亲搬到国都曲阜阙里居住,在这里,孔子度过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 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因此啊可以想象,那么孔子那么这个小时候啊,这个在他这个母亲的带领下这个成长的这种环境,所以呢这个孤儿寡母啊这个应该说是这个非常艰难的。

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开皇之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期其实屈指可数,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赢得了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开皇之治”。 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那么,在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究竟如何?隋文帝又为此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大隋风云》上部第20集“开皇之治”。 蒙曼:那我们一听“之治”,大家可能心里都有点概念了,这不是一个常用的称号,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你可以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且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这个时代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为“开皇之治”呢?成就非常多,但是我们重点讲三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那我们先来看经济成就: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引《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讲。《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了一个情况,说我们现在国库里已经堆满了布帛了,连走廊也堆满了,再也挤不进去了,所以请您赶紧给我们建仓库吧,否则我们没法办公了。隋文帝一听很震惊,说连国库都有满的时候啊?我还不知道呢。接着就赶紧问,我跟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轻徭薄赋啊。而且这几年整天打仗,没少花钱啊!我害怕国库空了呢,怎么你倒说满了呢?这官员就说了,这几年您是消费来着,没少花钱,每年花出去的都有几百万匹布。我们知道当时的流通货币就是布。可是,您收进来的更多啊!每次您这几百万布要赏赐出去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打折扣,可是布帛仍然堆满了院子。隋文帝一听这才相信,国家真是有钱了。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成就了。可能有人就说了,历史上这样的记录不是没有过啊。比方说汉朝,汉武帝的时候,官方记载不也是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陈陈相因”,不就从这来的吗?说粮食堆得都到腐烂了。这是汉朝,另外唐玄宗的时候,在天宝年间不也是财货堆得没处堆,最后又新修了几百座仓库吗?隋文帝这个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确实,这样的时刻,在汉朝、唐朝都有过,但是别忘了,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而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代皇帝。汉朝和唐朝,那都是经过了(近)100年的发展才出现这样的局面。而隋朝可是在第一代皇帝任上,仅仅用了13年的时间就出现了相似的局面,这还不是奇迹吗?这个奇迹是怎么取得的呢?怎么在短期之内聚积了这样多的财富?我觉得,主要应该归功于隋朝对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其实,隋朝初年的时候,贵族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每一个贵族都有好多依附人口。这些依附人口根部就不到政府这儿申报户籍去,也不给政府纳税。他们就在贵族人家有一个私下的名籍,给贵族私下里交一些税就可以了。那我们知道,这样一来,政府不是就少控制了很多纳税人吗?这是一回事,还有一回事,我们知道,隋朝的税收对象是针对成丁的男女,也就是成年男女啊。那样好多狡猾奸诈的人就想办法。比方说,自己明明是28岁的精壮大小伙子,一到报户口的时候,非说自己才14岁。或者是明明是50岁什么都能干的壮年人,一报户口,说我已经83岁了。这是什么意思啊?这在隋朝历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就叫“诈老诈小”。这也是逃避税收,这一下子不就又少了好多纳税人吗?那这两大社会问题,让隋朝纳税人比实际数额少很多。怎么办呢?就在开皇年间,隋文帝推行了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一个叫做“输籍定样”,一个叫“大索貌阅”。就是针对这两大社会问题的。这两个名词很新鲜,我们一个一个解释。什么叫“输籍定样”?所谓“输籍定样”,就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户等划分样本。也就是说,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上户”;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中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06集夏王朝觅踪

第 06 集: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 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 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 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 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 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 把其 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 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 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 蛟, 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 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 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 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 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 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 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 系教授 李: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 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 法,就像那个基督 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 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 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 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 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 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46-50合集(缺47.48)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46-50合集 目录 46中晚唐的困局 (1) 47世界都会长安 (9) 48吐蕃兴衰 (9) 49敦煌 (10) 50唐朝的对外关系 (19) 46中晚唐的困局 公元763年,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得以平息,遭受重创的唐王朝开始了新一轮重整山河之路。然而,往日繁华已逝,统一局面不再,盛唐气象成为消逝的风景。此后的唐王朝,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努力重建,试图恢复盛世的辉煌,也一度让人看到希望的曙光,但是,“美景春堪赏,芳园白日斜。共看飞好鸟,复见落余花。”它最终无可奈何走向衰落,灭亡。 中晚唐所面对的,究竟是怎样难解的困局呢? 公元756年,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逃离长安。同年,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742年四月,玄宗、肃宗先后去世,新即为的唐代宗为了迅速结束安史叛乱,不得已对安史降将采取妥协政策,对幽州、魏博、成德、相卫四个藩镇予以安慰,相卫镇后被魏博镇所并,四镇成为三镇。由于这三镇均在黄河以北,因此通常称之为“河北三镇”或叫“河朔三镇”。 三镇名义上服从朝廷,实际上却各自拥兵,自署官吏,截留赋税,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政治势力。同时,一些参与平叛的唐将也纷纷邀功行赏,有的升为节度使。这样,唐朝节度使的设置,由边镇扩及内地,形成越来越严重的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不仅不听朝廷招呼,而且联合对抗朝廷;彼此之间则由于利益之争而互相火并,使得唐朝政治更加动荡。此种形势,正是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面临的最大困局:藩镇割据。 吴宗国:唐朝政府跟这些藩镇,跟这些节度使都进行了妥协,这个中间有一段相当长的相持的这么一个阶段,那么从这些藩镇来说,他们也没有力量向中央进行进攻,而中央呢也没有力量来消灭他们。 对于任何一个志在恢复大唐帝国荣耀的皇帝来说,藩镇割据的局面都是不可接受的。中晚唐一百多年,一直贯穿着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之间你死我活的较量,规模最大的是德宗和宪宗对藩镇势力的两次用兵。 公元779年,德宗即位,德宗一改其父代宗纵容藩镇的政策,不惜使用武力讨伐不臣藩

中国通史《魏晋风度》解说词

《魏晋风度》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即使对于看惯杀人行刑场面的洛阳百姓也是如此。公园263年的一个夏日,在京师洛阳东面的马市刑场,洛阳百姓牵衣顿足为他送行。此前,三千太学生曾联名上书,请求以他为师想藉此豁免他的死刑,他们渴望做最后一次努力,希望曹魏权臣大将军司马昭能爱惜名士、刀下留人。太学生的请愿,没有阻止屠刀落下,这位名士陨落后,《晋书》、《世说新语》、《资治通鉴》等众多古书一次又一次提及他的名字,后世学者、文人、画家对他更是高山仰止,他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这个人就是嵇康。以嵇康为代表的一代名士风范被鲁迅誉为“魏晋风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魏晋风度 每到夜半时分,洛阳城内总是回荡着这古朴而神秘的琴声,它怨恨凄恻如幽冥鬼神,风雨亭亭似戈矛纵横。弹琴的人就是魏晋时期的大名士——嵇康。相传,嵇康曾夜宿洛阳西南的华阳亭,一位神秘过客将这首神曲——《广陵散》授予嵇康,并且叮嘱嵇康绝不传于他人,神曲似乎找到了它真正心仪的主人。古书上说,嵇康为人肃肃如松下风,酒醉时倾倒若玉山之将崩,因才华出众,嵇康年少时便成为名闻遐迩的大名士。他虽然官拜中散大夫却无心政治,而寄情于山水之间。在距洛阳一白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云台山,嵇康常常来此悠然盘桓、抚琴长啸。与他一道交游来往的有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等六位名士,他们无一例外名闻京师,因为七人常在云台山下的一片竹林聚会,人称“竹林七贤”。对于他们,竹林仿佛是一片净土,七贤在此对酒当歌、吟诗作赋,他们身着褒衣博、宽袍大袖,酒酣耳热之时,或坦胸露背,或脱帽弃帻,不拘礼法。竹林七贤的共同爱好是饮酒,酒几乎成为竹林名士最重要的生活特征。山涛饮酒至八斗方醉,阮籍喝酒可以大醉六十日不醒,不过,喝酒故事最多的还是刘伶。有记载,刘伶饮酒一旦上了兴致,会在家中脱衣裸体,放达自乐,登门拜访的人讥笑他有失体统,刘伶不以为然,醉眼朦胧地说道:“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诸位为什么钻进我的裤子里来?”为什么饮酒之风此时如此盛行呢?这其中,既有对生命强烈的留恋,也有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恐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傅刚统治者对士人当然是拉拢,拉拢不了当然就是杀,所以当时有所谓的一日之间名士减半的这样一种说法。 正始元年,少主曹芳即位,他的叔叔曹爽与元老司马懿一道辅政。曹氏与司马两大政治集团矛盾日益激化。正始十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控制了京都。在随后的大规模政治清洗中,前后被杀者多达数千人,天下震动。从此以后,司马家族全面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残酷政治斗争带来的死亡恐惧深深地笼罩着名士阶层。 梁满仓:一些知识分子呢有意的就避开这种复杂的政治斗争去到竹林、到一方净土,去韬光养晦。 南京博物院珍藏着描绘竹林七贤的稀世珍宝——南朝画像砖。这是画像砖的拓片。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就此研究了多年,竹林七贤以嵇康、阮籍、山涛为代表人物。嵇康为曹魏姻亲,娶长乐亭公主为妻,山涛则与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是表兄弟,而阮籍则是曹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七贤的出处志向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选择了在竹林饮酒来躲避政治风险。只有竹林这片净土,稍稍可以遮蔽腥风血雨。仔细看来,除了竹林七贤以外,画面还多了一个人,与坐姿散漫、赤脚露腿的七贤完全不同。这位与七贤同处一室的人,名叫荣启期,是春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第06集:夏王朝觅踪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既传承着龙山时代诸邦国都邑创造的早期文明,又作为上古夏商周三代的开始,为华夏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它又是一个传说中的王朝,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成熟的文字尚未产生,关于它所有的历史即便最权威的传世古文献也都是后世根据口耳相传记载下来。怀疑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并一度困扰着史学界,直到考古工作的成果不断涌现,夏王朝的庐山真面目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禹王庙河南省禹州市 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区的一条古老的街道,几千年来一直供奉着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关于他的各种传说至今流传在禹州的大街小巷,他的精神也被人们世代传颂。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这一处建筑啊,是我们禹州市作为一个夏代早期都城传流下来的一处,涉及大禹治水的一处神话传说遗迹。 在禹州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期禹州一带洪水泛滥,皆因水中的一种怪兽蛟龙作祟,蛟龙在水中兴风作浪,鼓动水势,冲垮人们所筑的堤防,淹没土地和村庄,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后大禹在众神的帮助下,将九条蛟龙一一制服,并把其中的一条禁锢在这口八角井中,从此,人们把这口井称为禹王锁蛟井,并在井上塑像立庙,以此世代感谢禹王的恩德。 教之忠禹州市文化局前局长 教:虽然这个它有许多东西是神话传说的东西,但伟大的这个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为怀念大禹治水这个英雄之举,所以演变出来这么一个神话传说,它就说明了将这个位置这个锁蛟,它就是大禹曾经在这里指挥治水的一个象征物,一个标志物。 那是一个洪水肆虐的远古时代,河流泛滥,大浪滔天,使无数生灵涂炭,即便所有的人齐心协力,洪水仍然长期肆虐,治水成为最重要的事情,它关系着人类的生死存亡。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在尧时代,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一位治水能手,尧将治理洪水的任务交给了鲧,可惜鲧没能完成使命,最终因失职被杀。到了舜时代,治理洪水的艰巨任务转而落到了禹的身上,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与教训,改变了治水的方法,经过十几年艰难的努力,终于治理了洪水,直到现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仍为大家津津乐道,在世人的眼中,大禹功不可没,利泽万世。 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你可以看到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洪水的传说,可是,我们中国的洪水传说是不同的,因为我们的洪水传说有两点不一样,因为一般的这个外国的说法,就像那个基督教圣经里讲的,那么上帝创造了人,人做了坏事上帝发怒了,就降下洪水把人都消灭了,而我们中国的传说不是这样的,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灾害,虽然是规模很大的一个自然灾害,可是呢凭着人的这个主观的斗争,这个组织的力量,克服这些灾害,随着大禹治水吗,大禹治水,大禹作为一个王,他这个身先群众,这么艰苦的工作做了多少年那么才达到这个效果。 汶川县四川省阿坝自治州 位于河南禹州几千公里以外的四川省汶川县,几千年来,当地的羌族百姓将大禹视为自己的祖先。 大禹铜像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 矗立于岷山之畔的大禹铜像,悬胆方口,头戴四面斜坡平天冠,束发带依稀可见,在今天汶川羌族人的生活当中,依旧保留着各式各样与大禹相关的文化习俗,而大禹精神已深深融入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02集中华先祖

第02集中华先祖 梦想,人类前行的动力。 从远古到现代,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也是追寻梦想的历程。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也有着最古老的文明。我们有过辉煌,也曾经历苦难,但是,梦想一直照耀我们前行。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我们在铸造新的辉煌。这是一个充满机会与梦想的时代,铭记梦归处,不忘来时路,我们将带您回到远古聆听我们祖先最古老的故事。 泥河湾遗址群河北省阳原县 桑干河婉蜒延伸,由东向西,横贯河北省张家口阳原县全境,将一片叫做泥河湾的地方切割成一道道纵横交错的峡谷,这个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地方,却是迄今发现的我们远古祖先最北端的活动地点。 成顺泉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成:在大约二百万年以前,这里是一个大湖,这个湖的面积是九千多平方公里,当时是最大的一个古湖,淡水湖。 一系列的考古活动,把泥河湾的名字同中国漫长的石器时代以及人类的起源联系起来。1978年,考古人员在泥河湾一个叫做小长梁的地方,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泥河湾首次发现史前遗物。2001年,考古人员在泥河湾另一处遗址的发掘中有了意外的收获,在现场,一具远古猛犸象骨骼化石出现在人们面前。 成顺泉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成:当时,发掘出草原猛犸象的肋骨16条,还有它的门齿。 令人惊奇的是,这具化石除了保存有十分清晰的砍砸和刮削的痕迹外,一件大象肋骨附近的燧石刮削器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 成顺泉河北省阳原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成:其中有一条大象肋骨,它上面就放着一块刮削器,这个就说明当时人类刮骨吃肉以后,把石器放在大象肋骨上,现在从16条肋骨上看,都有刮削器刮的痕迹。 这个发现向我们展现出一幅二百万年前人类餐食大象的生动场景。 远古的泥河湾,一只猛犸象步履缓慢地走向沼泽,那里的水源是它身体正需要的,突然,它的前肢陷入泥泞并越陷越深,杀机正在陡然逼近,埋伏在丛林里的古人快速冲向大象,用最原始的石器和木棒给予它致命的一击,大象无力还击,慢慢倒下,那些猎食者用锋利的切割器割下鲜美的象肉,享受自己的午餐。 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泥河湾一带出土了众多的打制石器和古动物化石,却没有发现一件百万年以上的古人类化石。我们的祖先在哪里呢? 《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先秦重要的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山海经》讲述了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一尊天神女娲降生了,她独自一人来到凡界,见景色优美却独少生灵,便照着自己的模样,用黄土捏出一个个小人,后来,她嫌捏弄泥人太费力,就用枝条沾了黄泥乱甩,顿时,贵贱人等应运而生,繁衍生息。 这是我们孩提时听到的关于中国人起源的故事,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幻的传说。中国人从哪里来,这一切与传说、神话、考古论证,甚至每一个人的想象混杂一起,成为一个神秘、遥远而又模糊的话题。 随着大爆炸,宇宙形成了无数的星系,在太阳的周围,有一颗蔚蓝色的行星,这就是我们的地球,大气层和液态水使得地球成为我们已知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大约在四十亿年

中国通史解说词19楚汉战争

19楚汉战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一场战争能像这场战争一样如此充满魔力,它的胜负直接决定了一个伟大王朝的诞生,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战争的巨大魅力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战争的本身,因为这场战争的每一个情节,几乎都成为后世津津乐道的经典故事,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成语也因此诞生,两千年来一直融入在我们的生活细节里,甚至是我们的大脑神经和血液之中,在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思维,甚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角更是星光璀璨,他们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两种男人形象,诸多的配角也同样光彩夺目,他们的行为对后世影响深远,屈辱与奋进,忠诚与背叛,英雄与美女,战争与和平,在秦朝末年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上演了一场跌宕起伏,名闻千古的旷世大戏。 第十九集楚汉战争 秦始皇出巡图 这是一支十分壮观的出巡队伍,仪仗队伍仪态万千,其中一人站坐在车辇上,威风凛凛,人见人畏,他就是秦始皇,一群来自江苏丰、沛一带的征夫在咸阳城中正遇上秦始皇出行,众人见此场面无不惊叹,忽然,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大丈夫生当如此,说话之人正是日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刘邦沛县丰邑人,是个不守本分的农民。刘恒诺是丰县当地刘邦祠堂的守祠人,刘邦称帝后,把丰邑改为丰县,同时在此设立祠堂,派专人看守,刘恒诺和这座祠堂同样有名,他是当地最为著名的学者,一直从事早期刘邦的研究工作,他为了更好地研究刘邦,三十几年来一直居住在刘氏祠堂内,当时刘邦就出生在这里。 刘恒诺刘邦第七十三代孙 刘:汉高祖刘邦,他一生中间好吃、好喝、好朋、好友,所以成天他不愿意这个干农业生产劳动,成天领着朋友到家来吃啊、喝啊,不干农活。 据史料记载,当时刘邦不务正业,整日游手好闲,而就是这个看似不务正业的小人物,后来却混上了一个亭长的职位,与沛县县衙里的官吏个个打得火热,有一次,县令的好朋友吕公乔迁之喜,县上的官吏都去祝贺他,规定礼品不够千钱的只能坐在堂下,刘邦递上礼单,上写贺钱万,吕公觉得奇怪,亲自出门迎接,其实那只是一张白条,刘邦满不在乎地坐在首席高谈阔论,客散后,吕公对刘邦说,自己有个女儿,想许配给他,刘邦当即答应了这门亲事,吕公许配给刘邦的这个女儿,就是日后一度将西汉王朝闹得天翻地覆的汉高祖皇后吕雉。 项王故里江苏省宿迁市 距离沛县丰邑四五百公里的地方,也有一个人亲眼目睹了秦始皇的出巡,秦始皇一生出巡五次,每次都堪称声势浩大,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路过会稽郡时,这位二十二岁的年轻人有幸得见,羡慕不已,他手指着端坐中间的秦始皇说,我将来一定要取代他,这个人就是项羽。据史书记载,项羽小时候读书不好,学剑术也不成,他的叔叔项梁骂他,项羽说,识字只不过是记录姓名,剑术只能同个别人对敌,都不值得学,他想学一种本领叫万人敌,一个人能打败许多人的本领,项梁便教他兵法。

第56集王安石变法

第56集:王安石变法 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的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以及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虽然大宋的的疆域不如汉唐辽阔,军事上也不如汉唐王朝那么强盛,可是宋代发达的都市文明却是居中国历朝历代之首。此时的东京汴梁,行人如织,摩肩接踵,勾栏瓦肆之内,客商云集,歌女们吟唱着苏东波,柳永的名句。如此花团锦簇的文明昌盛,让历史学家陈演恪不禁赞叹,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就在这个时期,北宋的第六位皇帝宋神宗与49岁的王安石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如此繁花似锦的大宋帝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它的背后难道隐藏着什么秘密吗,这位年方弱冠的君主为什么不顾重臣的阻拦,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王安石和他的亲密好友司马光,最后为什么会形同水火,发生决裂,纵观历史,人们对王安石被人以及变法的评价截然相反,他到底是不是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呢? 陈桥驿可以说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个驿站,公元960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在这里黄袍加身,做了皇帝。赵匡胤曾是前朝的禁军指挥,军权在握,但得到天下之后,他也不禁开始担心手下的将帅们哪天也会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江山,赵匡胤日思夜想,最后定下了抑制武将,振兴文教的国策,他要后世帝王优厚士大夫,从此宋朝走向了广开科举的道路。但宋太祖旨在防弊的制度设计,阻止在房地的制度设计,却给宋朝的官僚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弊端,宋代官员数量与唐代相比,增加了十倍之多,从而导致了政府分权制度错综复杂,冗官冗吏充斥于政坛之上,宋代历史学家叶氏曾说,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冗官之外更有冗兵,宋代统治者采取养兵政策,每当一个地方矛盾激化时,政府就大量募兵,把社会上的流亡人士收揽为士卒,其用意是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到北宋中期,这种情况逐渐恶化,北宋政治家蔡襄说过,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后,他发现了这样一个现实,穷吾国者,兵也,不仅如此,加上庞大的政府官僚开支,宋朝的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了,冗官、冗兵、冗费,这正是文化巅峰背后那个脆弱帝国的真正面目。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虽然士兵至多,但北宋却频频遭受外敌侵扰,除了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外,甚至连南方的交趾都敢频频犯境。这一切与宋神宗的期望实在是差得太远了,刚满20岁的皇帝怎么也无法理解泱泱大宋会变得如此积贫积弱,他为什么不能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宇内称尊呢。刚刚登上帝位的宋神宗开始对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他清楚的知道,宋朝现在隐藏着许多深刻的危机,而当时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北宋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宋神宗便开始不断的寻匿,希望找到能安邦治国、强兵裕民的治世良臣,宋神宗首先把目光锁定在大名鼎鼎的翰林学士司马光身上。 司马光,公元1019年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司马光一向以正直敢言著称,道德学问,为世人推重,宋神宗一开始对他寄予厚望,司马光却大谈修心之要,教导宋神宗要做到宽仁、明智,英武,他说的道理虽然没错,却矢之空洞抽象,自然会让务实的宋神宗觉得都是些老生常谈,难得要领。 范国强:司马光当时给宋神宗提了六条建议,从修身的角度来说,就是仁爱,明辨是非,处事果断,总结一下的话,就是仁、明、武,从治国理政来说,他也给宋神宗提了三条建议,就是任官,信赏和必罚。 毛丽娅:其实这六条建议,司马光在此之前给宋神宗的爷爷和爸爸都曾经说过,所以宋神宗听了司马光的回答,那么一下就明白,这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6集诸子百家知识分享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第16集 诸子百家

第16集:诸子百家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有一个时期至关重要,公元前500年左右,东方西方,群星璀璨,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均在这个时期诞生,中国、印度、希腊,三大古典文化中心最终形成,其所产生的文化,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人类的思想与生活。这个时代,是人的发现和觉醒的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称其为轴心时代。中国的哲学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蓬勃而出。在战国时代,被称为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各种思想交错碰撞,即彼此批评博弈,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为后世所称到的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写下了最为灿烂的篇章。 这里是山东省邹城市的孟庙,庙宇里正在进行的是成年加冠礼,在集体叩首之后,老者主持加冠仪式,少年加冠之后便正式成年,千百年来,殿堂里的亚圣孟子注目着无数后辈少年加冠成年,孟子是孔子的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推崇备至,孟子遗憾自己不能亲自倾听孔子的教诲,只能成为私淑弟子,但孟子却坚定地视自己为孔子的直接继承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人之初,性本善,中国古代的启蒙教材《三字经》开头的这句话,就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祥居老人是孟子的74代孙,也是中华孟氏宗亲会的名誉会长。 孟祥居: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来讲都是善良的,他认为就是说老百姓就能享受到帝王的仁义和慈爱,他才能真心实意地拥护你,才能爱戴你,你的江山才能够坐的稳,所以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这里是位于河南开封的游梁祠,2014年夏季,河南孟氏宗亲会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祭祀仪式,仪式里有一项告祖的内容,孟氏后人准备重修游梁祠。和孔子一样,孟子也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但和孔子困厄陈蔡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同,孟子在各国都受到了统治者的厚待,享有丰厚的待遇。当年,孟子生平出游第一事就是游梁说惠王,在魏国国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对话流传至今。国君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会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却毫不客气的回答: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有有仁义就足够了,在儒家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国之君阐述行仁义、兴王道,后人为此专门修建游梁祠,纪念孟子。梁惠王虽然多次向孟子请教,但他只想通过战争使魏国扬威天下,与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爱民,不嗜杀,省刑罚,减免赋税的思想格格不入。因而孟子的仁政主张很难被统治者真正接受,孟子最终对梁惠王绝望了,生气地说梁惠王望之不似人君,然后离开魏国。 孟氏宗亲的祭奠过后,游梁祠重归平静,世代在这里看守的后人细心地打扫着院落,实际上,游梁祠大部分已毁,所剩殿宇也被改造成了工厂厂房,祠内仅存的两方石碑,一方为康熙二十八年,阎兴邦《重修由梁祠书院碑》,另一方为嘉庆年间之碑,碑上面的字迹剥落模糊,游梁祠的魄罗情形,仿佛就是当年盛名之下的孟子,在宣讲仁义之说时的遭遇,离开魏国后,孟子转赴齐国,他对齐国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尽快到达稷下学宫。轴心时代的东方,有一所群贤聚集,思想之火无比璀璨的学术中心,它既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缺77.78.80)

中国通史解说词第76-80合集 76明太祖朱元璋 (1) 77永乐迁都 (10) 78郑和下西洋 (10) 79内阁制度 (10) 80土木堡之变 (21) 76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

中国通史解说词21 文景之治

21 文景之治 民以食为天,长久以来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米价是个重要标准,秦末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汉初出现大饥荒,小米的价格从平日的每石百十来钱涨至五千钱,出现人相食的惨状,饿殍遍地,满目疮痍,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之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公私仓廪俱丰足,米价最低达到每石数十钱,后世史官评价这一时期,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录的盛世,去感受它的富庶与安宁。 第二十一集文景之治 马王堆三号墓墓坑遗址湖南省长沙市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著名的马王堆三号墓的墓坑遗址,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四公里外浏阳河畔马王堆乡的考古发现震惊了世界,现场发现了大量极具价值且保存完好的文物,为我们了解汉朝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除了三号墓之外,随后挖掘的两个墓坑分别命名为一号墓和二号墓,也出土了大量文物,这两个墓坑挖掘后就回填了,经专家考证,这是轪侯利苍的家族墓,二号墓墓主即是第一代轪侯,时任长沙国丞相的利苍,下葬年代在吕后执政中期,约公元前184年,一号墓葬着他的妻子,三号墓是他的儿子,利苍妻儿下葬年代晚于利苍二十年左右,正处于文帝统治的中后期,但是专家惊奇地发现,恰恰是身份最尊贵的利苍,他的墓在棺椁规模和陪葬品数量上却远不及妻儿,四十年前,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主持了马王堆汉墓的挖掘工作。 熊传薪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 熊:马王堆汉墓里面出土了很多帛书,主要是在马王堆三号墓里面出土的,二号墓就是利苍墓,他这个墓是个圆形墓,墓葬的规模也比较小,也不是很大,而且埋得很浅,而且棺椁它也是两棺两椁,他的随葬品来讲,从出土来看不是很多的,主要是出了三个印章,一号墓就是老太太墓和她儿子墓,这里面主要是随葬了很多丝绸,丝织品,漆木器,这个还有很多的陶器、竹器、帛书这些东西。 博具湖南省博物馆 漆盘湖南省博物馆 彩绘双层九子漆奁湖南省博物馆 彩绘立俑湖南省博物馆 漆钫湖南省博物馆 漆耳杯湖南省博物馆 奏乐俑湖南省博物馆

中国通史解说词17秦国崛起

17秦国崛起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是一个天崩地坼的时代,东周瓦解,群雄逐鹿,战事不断,诸侯兼并,弱肉强食,异常险恶的局势使各诸侯国常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强者并非总是强者,弱者也可以通过有效的变法成为强者,而秦国的崛起尤其出人意料,这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奇迹,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得以建立,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西安市 直到今天,人们依然对于秦国的崛起充满了好奇,究竟是什么使它实现了由蛮荒小国到无敌强国的惊天逆转。 第十七集秦国崛起 公元前9世纪末,嬴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然而,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曾振宇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 曾:因为当时秦国地处西陲,落后,立国时间呢比中原国家晚了大概有两个多世纪,和西戎杂居在一块,所以中原国家盟会的时候往往是不会邀请秦国参加的,认为秦国是一个野蛮落后的国家。 在秦国的历史中,秦穆公是一位重要人物,他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傒、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然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盛不能仅靠一个强势的君主,要想彻底摆脱落后的局面,秦国更需要先进的制度和法律,秦穆公去世后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而此时,中国社会正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大变革,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从早期宗法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官僚制国家转型。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其中魏国率先由李悝推行变法,发展农业生产,并不各国法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法典《法经》,使魏国迅速跃升为最强大的诸侯国,秦国内部却千疮百孔,长期内乱和落后的体制导致农业凋敝,经济萧条,王权斗争使君臣失和,吏治混乱,拖沓成风,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威信,秦国民风虽然彪悍,但百姓热衷于私斗而不愿为国作战。公元前5世纪初,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这对于秦人来说不仅是莫大的耻辱,更加剧了强烈的危机感,然而,危机也可能变成最大的动力,公元前362年,志向远大的年轻君主秦孝公登上君位,他立誓要复穆公之故地,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要达到这些目的,秦孝公意识到必须要改变秦国混乱落后的局面,否则将没有生存之路,他迫切需要一位目光远大,能够通盘考虑并执行有力的贤才,能够对秦国实行全面的改革,于是秦孝公颁布了一道求贤令,开出了最优厚的待遇,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一位身在魏国的青年闻听此令,怦然心动,他就是商鞅。商鞅原名公孙鞅,出身卫国公族,所以也被称为卫鞅,后来因秦孝公将商邑封给他,才被称为商鞅或商

中国通史-之-开天盛世解说词

《中国通史》之《开天盛世》 【画面】西安城南骊山风光烽火及有关遗址 这是位于西安临潼区城南的骊山。相传,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最后身死国灭,为天下人耻笑。骊山的故事还在继续。又过了一千年,这座山下发生的一件大事被再一次写进了历史。 【士兵列队】 公元713年秋天,一次盛大的讲武活动在骊山脚下举行。(所谓讲武,就是今天的阅兵) 唐玄宗为的是显示军事力量,震慑朝廷内外潜在的政敌。然而,唐玄宗此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目的:约见一个就在附近当刺史的重要人物。唐玄宗要约见的这个人是谁?有什么来头?皇帝为何要这样郑重其事地约见这个人? 【推出片名】开天盛世 【画面】情景再现士兵政变 公元710年6月19日夜,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妄图仿效武则天,以异姓君临天下的韦皇后及其女安乐公主,拥立父亲李旦重登皇位,李隆基被封为皇太子。但乱象并未就此结束。野心勃勃的太平公主很快就发现侄儿李隆基不易控制,她四处活动,企图说服睿宗李旦换掉太子李隆基,未能成功。 公元712年7月,李旦毅然将自己的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但太平公主仍不死心,积极谋划纂权。一年后,李隆基获悉太平公主即将举兵作乱的密谋,立即先发制人,一举粉碎了这次未遂宫廷政变,将太平公主赐死家中。 至此,李隆基才算真正掌控了朝中军政大权,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唐皇帝。 然而,面对礼崩乐坏、乱象如麻的局面,年轻的天子李隆基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采访】八年之间发生了很多政变,李隆基本人能够稳定的接掌政权,前提是他通过政变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太平公主是他的姑姑,睿宗的妹妹,武则天的亲女儿,太平公主在睿宗在位的期间,实际上权势是非常大的,包括在玄宗刚即位的时候,七个宰相,五出太平之门,所以在那种格局下,李隆基要克服很多东西,政变带来了很多政局的动荡,包括选官当中的混乱。 【空镜玄宗侧影】 唐玄宗亦深知,要根治乱象,重整朝纲,重现大唐盛世,首先得物色一个能干的宰相。 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考量,唐玄宗终于决定:请出前朝宰相、现任同州剌史的姚崇。 【采访】各种权利的背景交织在一起,要有一个很强势的人,姚崇是来宰相,而且确实个人就是不会随着政治的这种变动,而随便变换自己的立场,他很刚正不阿,他是有底线有原则的人,所以这方面,我想就是结束后武则天时代,连续的政局动荡,很合适的一个人选。 【画面】渭川,狩猎场面情景再现,《资治通鉴》记载的这方面内容的书影 姚崇应邀来到骊山的时候,正碰上唐玄宗在兴致勃勃地打猎,姚崇便应邀跟随皇帝打猎。此时的姚崇虽已年过花甲,猎场上却往来飞奔,宛若少年,依稀可见当年的风采。 【采访】那么为什么在骊山阅兵的时候,把姚崇找回来,因为,张说这些人知道玄宗的这个意思,坚决反对,玄宗为了摆脱他们的这样一个包围,所以采取了这么一个不平凡的行动,在骊山阅兵的时候,首先以军容不整,把功臣中的一个说要杀,结果就求情,没杀,不管怎么说,杀了一下他们的威风吧,然后就把姚崇任命下来。姚崇即位(上任)以后,最主要的工作是安定皇位。 狩猎结束,唐玄宗向姚崇征询治国良策,姚崇娓娓道来,唐玄宗不住地点头,最后说:“我想请你出任宰相一职。”但姚崇并未谢恩,唐玄宗觉得奇怪,姚崇说:“我有十点意见请陛下考虑,您要是做不到,那么宰相位置恕难从命。”唐玄宗让他说来听听。于是,姚崇一一道出十条意见。唐玄宗听罢姚崇所言,发现正是自己千呼万唤的治国方略,当即表示无条件全部接受。 【画面】晨光姚崇画像,情景再现 第二天,唐玄宗一纸令下,姚崇被正式任命为宰相。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速度最快的任命。这一次任命,正表现出唐玄宗作为盛世君王的雄才大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