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热工程知识点汇总

供热工程知识点汇总

供热工程知识点汇总
供热工程知识点汇总

1、热能工程是将自然界的能源直接或间地转化成热,满足人们需要的科学技术。

2、供热工程是热能工程中,生产、输配和应用低品位能的工程技术。

3、供热工程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以热水和蒸汽作为热媒的建筑供暖系统和集中供热

系统。

4、供暖系统三个主要部分热媒制备(热源)、热媒输送(供热管网)、热媒利用(散热设备)

5、根据供暖系统散给室内的方式不同,主要可分为:对流供暖、辐射供暖

又可以分为:散热器供暖系统、热风供暖系统、辐射供暖系统;

6、集中供热系统包括热源、供热热网和热用户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热源:主要是指生产和制备一定参数(温度、压力)热媒的锅炉房或热电厂。

供热热网:是指输送热媒的室外供热管路系统。主要解决建筑物外部从热源到热用户之

间热能的输配问题。

热用户:是指直接使用或消耗热能的室内采暖、通风空调、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用热系

统等。

7、供暖系统热负荷:在某一室外温度tw下,为了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tn,供暖系统在单

位时间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它随着建筑物供给的热量的变化而变化。

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是指在设计室内温度tw’下,为了达到要求的室内温度tn,

供暖系统在单位时间向建筑物供给的热量Q’。

8、对于没有生产工艺所带来的得失热量而需设置通风系统的建筑物或房间:

失热量:Q1:维护结构传热耗热量

Q2:加热由门、窗缝隙渗入室内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

Q3:加热由门、孔洞及相邻房间侵入的冷空气的耗热量,冷风渗透耗热量得热量:Q10:太阳辐射进入室内的热量

对于没有装置机械通风系统的建筑物,供暖系统的设计热负荷:

Q‘=Q s??Q d=Q1+Q2+Q3?Q10

9、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当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时,通过围护结构向外传递的热量

①、基本耗热量:在设计条件下,通过房间各部分围护结构从室内传到室外的稳定传热量的总和

②、附加修正耗热量:风力附加、高度附加、朝向修正、

10、在工程设计中,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是按一维稳定传热过程进行计算的,实际上,室

内散热设备散热不稳定。

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q′=KF t n?t′w a W

11、室内计算温度tn

通常指距地面2m以内人们活动地区的平均空气温度。民用建筑的主要房间民用建筑的

主要房间宜采用16~24℃。当人体衣着适宜,保暖量充分且处于安静状态时,室内温

度20℃比较舒适,18℃无冷感,15℃是产生明显冷感的温度界限。

12、供暖室外计算温度tw’

根据维护结构热惰性原理和根据不保证天数的原则:“暖通规范”规定:“供暖室

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历年平均不保证5天的日平均温度”

13、温差修正系数a

对于供暖房间围护结构外侧不是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而中间隔着不供暖房间或空间的

场合,通过该维护结构的传热量应为q′=KF t n?t?,其中t?是传热达到热平衡时,非

供暖房间或空间袋温度,计算与大气不直接接触的外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时,为统一公

式,采用围护结构的温差修正系数。

14、围护结构温差修正系数a值的大小,取决于非供暖房间或空间的保温性能和透气状况。

对于保温性能差和易于室外空气流通的情况,不供暖房间或空间空气温度t?更接近于室外空气温度,则a更接近1.

15、地面传热系数:在冬季,室内热量通过靠近外墙地面传到室外的路程较短,热阻较小;

而通过远离外墙地面传到室外的路程较长,热阻增大,因此室内地面的传热系数(热阻)随着离外墙的远近而有变化,但在离外墙约8m以上的地面,传热量基本不变。

贴土非保温地面,第一地带靠近墙角的地面面积需计算两次。

16、朝向修正耗热量:是考虑建筑物受太阳照射影响而对围护结构基本耗热量的修正。需要

修正的耗热量等于垂直于外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乘以相应的朝向修正率。

17、风力修正耗热量:是考虑室外风速变化而对围护结构耗热量的修正。计算围护结构基

本耗热量时,外表面换热系数αw是在室外风速为4m/s时得到的,我国冬季各地平均风速一般为2~3m/s,因此“暖通规范”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风力附加。对建在不避风的高地、河边、海岸、旷野上的建筑物以及营区内特别突出的建筑物,应考虑垂直外围护结构附加5%~10%。

18、高度附加耗热量:考虑房间高度对围护结构耗热量的影响而附加的耗热量。“暖通规范”

规定:民用建筑和工业企业辅助建筑物(楼梯间除外)的高度附加率,房间高度大于4m时,每高出1m应附加2%,但总的附加率不应大于15%。高度附加率应附加于房间各围护结构的基本耗热量和其他附加(修正)耗热量的总和上。

19、冷风渗透耗热量:在风力和热压造成的室内外压差作用下,室外的冷空气通过门、窗等

缝隙渗入室内,被加热后又逸出室外。把这部分冷空气从室外温度加热到室内温度所消耗的热量,称为冷风滲透耗热量。

对于多层(6层及6层以下)的建筑物,由于房屋高度不高,在工程设计中,冷风渗透耗热量主要考虑风压的作用,;可忽略热压的影响。对于高层建筑,则应考虑风压和热压得综合作用。

计算冷风渗透耗热量的常用方法有缝隙法、换气次数法和百分数法

20、供暖所用的铸铁散热器和散热方式是自然对流和热辐射,自然对流散热量和占整个

散热量的75%,剩余热量以辐射方式传播。

21、全面辐射采暖热负荷,计算出热负荷乘以0.9-0.95的修正系数或将室内计算温度取值

降低2℃。建筑物地板敷设加热管时,采暖负荷中不计算地面的热损失,并可不考虑高度附加。

22、在供暖期间满足使用要求、卫生要求、经济要求

围护结构最小传热阻:1、使用要求;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应满足不结露的要求。

2、卫生要求:室内空气温度和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差应满足卫生要求,内表面温度过

低,人体向外辐射热过多,会产生不舒适感。

建筑围护结构采用的阻值应大于最小传热阻。

经济传热阻:在规定年限内,使用建筑的建造费用和经济费用之和最小的围护结构传热阻,称为围护结构的经济传热阻。

23、热惰性不同的维护结构,在相同室外温度波动下,维护结构的热惰性越大,其内表面温

度波动越小。

24、建筑耗热量指标: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

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采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它是用来评价建筑物能耗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采暖设计热负荷指标:是指在采暖室外计算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需由锅炉房或其他供热设施供给的热量。它是用来确定供热设备容量、供热管网计算的一个重要指标。

25、建筑节能设计的步骤主要是校核建筑物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是否符合节能标准要求的。

26、室内供暖系统的末端散热装置是供暖完成供暖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向房间散热以

补充房间热损失,从而保持室内要求的温度。主要形式:散热器供暖系统,热风供暖系统,辐射供暖系统。

27、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随采暖热媒(蒸汽或热水)参数和采暖系统形式而定。

在热水采暖系统中,t pj为散热器进口水温t sg和出口水温t s?的算术平均值。

供回水温度一般是75-50

对双管热水采暖系统,散热器的进、出口温度分别按系统的设计供、回水温度计算。

对单管热水采暖系统,由于每组散热器的进、出口水温沿流动方向下降,所以每组散热器的进、出口水温必须逐一分别计算,进而求出散热器内热媒平均温度。

28、影响传热系数K和散热量最主要的因素影响传热系数和散量最主要的因素——散热

器媒和空气平均温差。

β1:散热器组装片数修正系数。

β2:散热器连接形式修正系数。

β3:散热器安装形式修正系数。

29、散热器的布置原则是:

①散热器宜安装在外墙的窗台下,这样,沿散热器上升的对流热气流能阻止和改善从

玻璃窗下降的冷气流和玻璃冷辐射的影响,有利人体舒适;

②为防止冻裂散热器,两道外门之间的门斗内,不应设置散热器。楼梯间的散热器,

宜分配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配在下部各层。

③散热器宜明装。内部装修要求较高的民用建筑可采用暗装,幼儿园的散热器必须暗

装或加防护罩,以防烫伤儿童。

④在垂直单管或双管热水采暖系统中,同一房间的两组散热器可以串联连接;贮藏室、

盥洗室、厕所和厨房等辅助用室及走廊的散热器,可同邻室串联连接。两串联散热

器之间的串联管直径应与散热器接口直径相同,以便水流畅通。

⑤在楼梯间布置散热器时,应尽量布置在底层或按一定比例分布在下部各层。

⑥铸铁散热器的组装片数,不宜超过下列数值。

粗柱型(包括柱翼型)—20片;细柱型—25片;长翼型—7片。

30、上供下回式重力循环热水供暖系统管道布置特点:

系统的供水干管必须有向膨胀水箱方向的流向。回水干管应有向锅炉方向的向下坡度。

31、在供暖建筑物内,同一竖向的各层房间的室温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温度,而出现上、下层

冷热不匀的现象,通常称作系统垂直失调。

双管系统的垂直失调,是由于通过各层的循环作用压力不同而出现的;而且楼层数越多,上下层的作用压力差值越大.垂直失调就会越严重。

单管系统中,由于各层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随各层散热器平均计算温度差变化程度不同引起的。

32、机械循环系统与自然循环系统的主要区别:

①循环动力不同。机械循环系统靠水泵提供动力,强制水在系统中循环流动。循环水

泵一般设在锅炉入口前的回水干管上,该处水温最低,可避免水泵出现气蚀现象。

②膨胀水箱的连接点和作用不同。机械循环系统膨胀水箱设置在系统的最高处,水箱

下部接出的膨胀管连接在循环水泵入口前的回水干管上。其作用除了容纳水受热膨

胀而增加的体积外,还能恒定水泵入口压力,保证采暖系统压力稳定(定压)

③排气方式不同。机械循环系统中水流速度较大,一般都超过水中分离出的空气泡的

浮升速度,易将空气泡带入立管引起气塞。所以机械循环上供下回式系统水平敷设

的供水干管应沿水流方向设上升坡度,坡度宜采用0.003,不得小于0.002。在供

水干管末端最高点处设置集气罐,以便空气能顺利地和水流同方向流动,集中到集

气罐处排除。

33、单管顺流式最严重的缺点是不能进行局部调节。在相同散热量的条件下,散热器出水温

度降低,散热器中热媒和室内空气平均温差小,因此跨越式的所需散热器面积比顺流式系统大。

34、热媒沿各基本组合体流程相同的系统,各环路管路总长度基本相等的系统称同程式系统。

热媒沿各基本组合体流程不同的系统为异程式系统。

水平失调:在远近立管处出现流量失调而引起的水平方向上的冷热不均的现象。

为了消除或减轻系统的水平失调,供回水干管走向布置方面,可采用同程式系统。

35、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管路布置:选择合理的布置方案、力求系统管道走向布置合理、节

省管材、便于调节和排除空气、各并联环路的阻力损失易于平衡。

①供暖系统的引入口宜设置在建筑物热负荷对称分配的位置,一般宜在建筑中部,可

缩短系统作用半径。

②在布置供回水干管时,首先应确定供回水干管的走向,系统应合理地分成若干支路,

尽量使各分支回路的阻力易于平衡。

③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管路应明装,有特殊要求时,方采用暗装。尽可能将立管布置

在房间的角落,尤其在两外墙的交接处。

④在各分支回路上,应设置关闭和调节装置

⑤在每根立管的上下端应装阀门,以便检修放水。对于立管很少的系统,也可仅在分

环供、回水干管上装阀门。

36、单元立管采暖系统,应采用异程式立管。因为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同程式立管无法克服重

力循环压力的影响,应采用异程式立管。单元异程式立管的管径不应该因为设计保守而加大。

水平干管采暖系统,一般设置于建筑采暖地沟中或地下室的顶棚下。水平干管若环路较小可采用异程式,但一般多采用同程式。

整体来看室内分户采暖系统是由户内系统、单元立管系统、和水平干管系统三部分组成。

37、膨胀水箱的作用:容纳水受热膨胀而增加的体积;排气;恒定供暖系统的压力。

38

室外热水网路中的流动状态多处于阻力平方区

39、当量局部阻力法(动压头法):将管段的沿程损失转变为局部损失来计算;

当量长度法:将管段的局部损失折合为管段的沿程来计算。一般多用于室外热力网路的水力计算中。

40、管路的水力计算从系统的最不利环路算起,所谓最不利环路,就是允许平均比摩阻最小

的一个环路。对于机械循环异程式系统,最不利环路一般就是环路总长度最长的一个环路。由n个串联管路组成的最不利环路,它的总压力损失为n个串联管段压力损失的总和。

热水供暖系统最不利环路与各并联环路之间的计算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应大于15% 整个热水供暖系统总的计算压力损失,宜增加10%的附加值。

41、重力循环系统最不利环路需要计算得到;

机械循环系统用控制平均比摩阻的方法,按R pj=60~120Pa/m来选取管径

42、水力计算方法通常采用立管或散热器的水温降相等的预先假定,因此预先确定了立管的

流量。这种计算方法通常称为等温降的水力计算方法。

为避免立管之间环路压力不易平衡的问题,仍采用异程式系统,但采用不等温降方法进行水力计算。

43、传统采暖系统形式的平均比摩阻R pj的上限100~120 pa/m,

单元立管的平均比摩阻40~60pa/m,为尽可能抵消重力循环自然附加压力的影响。44、与热水作为供热(暖)系统的相对比,蒸汽具有的特点:

1、蒸汽在系统散热设备中,靠水蒸汽凝结成水放出热量。

2、蒸汽和凝水在系统管路内流动时,其状态参数变化比较大,还会伴随相态变化。

3、蒸汽在散热设备中定压凝结放热,散热设备的热媒温度为该压力下的饱和温度。

4、蒸汽供暖系统中的蒸汽比容,较热水比容大得多。可减轻前后加热滞后的现象。

5、蒸汽作为供热系统的热媒,其适用范围广。

45、按照供汽压力的大小分:

①供汽的表压力高于70KPa时,称为高压蒸汽供暖;

②供汽的表压力等于或低于70kPa时,称为低压蒸汽供暖;

③当系统中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时,称为真空蒸汽供暖。卫生条件好,系统复杂。

46、实际运行时供汽压力总有波动,为了避免供汽压力过高时未凝结的蒸汽窜入凝水管,可

在每个散热器出口或在每根凝水立管下端安装疏水器。

蒸汽疏水器的作用是:自动阻止蒸汽逸漏;迅速地排出用热设备及管道中的凝水;

能排除系统中积留的空气和其它不凝性气体。

47、干式凝水管:凝水管上部分充满空气,下部分充满凝水,凝水靠重力流动,这种非满管

流动的凝水管称干式凝水管。

湿式凝水管:凝水满管流动,称为湿式凝水管

48、“水击”现象

产生的原因:在蒸汽供暖系统中,沿管壁凝结的沿途凝水可能被高速的蒸汽流裹带,形成随蒸汽流动的高速水滴;落在管底的沿途凝水也可能被高速蒸汽流重新掀起,形成“水塞”,并随蒸汽一起高速流动,在遭到阀门、拐弯或向上的管段等使流动方向改变时,水滴或水塞在高速下与管件或管子撞击,就产生“水击”。

危害:噪声;振动;局部高压,严重时能破坏管件接口的严密性和管路支架。

49、高压蒸汽供热系统的回水方式

1)余压回水方式:

靠疏水器后的余压输送凝水的方式,通常称为余压回水。余压回水设备简单,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凝水回收方式。

2)设置二次蒸发器的凝水回收方式:

当蒸汽供热系统使用较高压力时,凝水管道内生成的二次气量就会增多。可将使用压力较高的室内各用户的高温凝水先引入专门设置的二次蒸发器,通过二次蒸发器分离出二次蒸汽,再就地利用。

3)两种回水方式的比较:

与余压回水方式相比,设置二次蒸发器的凝水回收方式设备增多,但它可避免室外余压水系统汽水两相流动易产生水击,高低压凝水合流相互干扰,外网管径较粗等缺点。

50、集中供热系统的热用户有供暖、通风、热水供应、空气调节、生产工艺等用热系统。用

热系统的热负荷,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①季节性热负荷

供暖、通风、空气调节

特点:与室外温度、适度、风向、风速和太阳辐射热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其中对它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室外温度,因而在全年中有很大的变化。

②常年性热负荷

生活用热(主要是热水供应)和生产工艺系统用热。

特点:与气候条件关系不大,用热状况在全日中变化较大。

51、供暖设计热负荷概算可采用:体积热指标法;面积热指标法;城市规划指标法。

52、热负荷图是用来表示整个热源或用户系统热负荷随室外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图,能形象地

反映热负荷变化的规律。

常用的热负荷图主要有热负荷时间图、热负荷随室外温度变化图和热负荷延续时间图。

53、热负荷延续时间图与热负荷时间图不同,在热负荷延续时间图中,热负荷不是按出现

时间的先后来排列,而是按其数值的大小来排列。热负荷延续时间图需要有热负荷随室外温度变化曲线和室外气温变化规律的资料才能绘出。

54、热负荷延续时间图中:横坐标的左方为室外温度t w;纵坐标为供暖热负荷Q n;横坐标

的右方代表小时数n,代表供暖期中室外温度t w≤t′w(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出现的总小时数,n1为t w≤t′w·1出现的总小时数,n z?代表整个供暖期的供暖总小时数。

55、在集中供暖系统中,热电厂、区域锅炉房、低温核能供热厂可作为大型热源

地热、工业余热、太阳能、地源(水源)热泵和直燃机可作为小型区域供热热源。

最广泛应用的热源形式仍然是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

56、热力站:是供热网路与热用户的连接场所。其作用是:根据热网工况和不同的条件,采

用不同的连接方式,将热网输送的热媒加以调节、转换,向热用户系统分配热量以满足用户需求,并根据需要,进行集中计量,检测供热热媒的参数和数量。

57、根据热力站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可分为:用户热力站(用户引入口)、小区热力站、区

域热力站、供热首站。

58、热水供热系统主要采用两种型式:闭式系统和开式系统。

在闭式系统中,热网的循环水仅作为热媒,供给热用户热量而不从热网中取出使用。

在开式系统中,热网的循环水部分地或全部地从热网中取出,直接用于生产或热水供应热用户中。

59、闭式热水供暖系统中可分为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方式。

直接连接是用户系统直接连接于热水网路上。热水网路的水力工况(压力和流量状况)和供热工况与供暖热用户有着密切的联系。

间接连接是在供暖系统热用户设置表面式水-水换热器,用户系统与热水网路被表面式水-水换热器隔离,形成两个独立的系统。用户与网路之间的水力工况互不影响。

绝大多数低温水供热系统是采用无混合装置的直接连接方式。

60、(闭式热水供暖系统)我国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热用户与热水网路的连接,主要采用直接连

接的方式。只有在热水网路与热用户的压力状况不适应是采用间接连接方式。如,热网回水管在用户入口处的压力超过该用户散热器的承受能力或高层建筑采用直接连接,影响到整个热水网路压力水平升高时就得采用间接连接方式。

61、(闭式热水供暖系统)通风系统中加热空气的设备能承受较高压力,并对热媒参数无严格

限制,因此通风用热设备(如空气加热器等)与热网的连接,通常采用最简单的直接连接形式。

62、(闭式热水供暖系统)热水用户与外网的连接方式较合理的方法是增加一台换热设备,因为

外网的水是经过处理的水。根据用户热水供应系统中是否设置储水箱及其设置位置不同,连接方式有:

①无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②装设上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③装设容积式换热器的连接方式

④装设下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63、开式热水供暖系统是指用户的生活热水供应用水直接取自热水网路的热水供热系统。供

暖和通风热用户系统和热水网路的连接方式,与闭式热水供热系统完全相同。

64、开式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水供应热用户与网路的连接形式有:

①无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②装设上部储水箱的连接方式

③与上水混合的连接方式

65、闭式系统的优缺点:

①闭式热水供热系统的网路补水量少。在运行中,闭式热水供热系统容易监测网路系

统的严密程度。

②在闭式热水供热系统中,网路循环水通过表面式热交换器将城市上水加热,热水供

应用水的水质与城市上水水质相同且稳定。

③在闭式热水供热系统中,在热力站或用户入口处需安装表面式热交换器。热力站或

用户引入口处设备增多,投资增加,运行管理复杂。

④在利用低位热能方面,开式系统比闭式系统要好些。

开式系统的主要优点是:

①有可能使发电厂和工业企业的废热用于热水供应。

②能使用户热力站简化,造价降低,能提高热水供应局部装置的使用寿命。

③有可能在长输送热中应用单管系统。

开式系统的缺点是:

①补水量大,水处理复杂,价格高。

②在采暖装置与热网按非独立方式连接、自来水氧化性很高的情况下,进配水器的水在气

味、色度和卫生质量等方面都不稳定,但在采暖装置按独立方式连接时本缺点可以排除。

③供热系统的卫生监测简明复杂、范围大。

④因为与回水管中水的变流量有关,热网水力工况很不稳定,故运行管理复杂。

⑤由于在开式系统中补水的测量不能说明系统的坚固性,所以供热系统的密闭性监测复杂。

66、供热管网的形状分为: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

枝状管网布置简单,供热管道的直径,随距热源越远而逐渐减小;且金属耗量小,基建投资小,运行管理简单。但枝状管网不具后备供热的性能。

环状管网最大的优点是具有很高的供热可靠性。

67、热水网路水力计算是从主干线开始计算。网路中平均比摩阻最小的一条管线,称为主干

线。在一般情况下,热水网路各用户要求预留的作用压差是基本相等的,所以通常从热源到最远用户的管线是主干线。

根据《热网规范》,在一般的情况下,热水网路主干线的设计平均比摩阻,可取30-70Pa/m 进行计算,主要是根据多年来采用

68、热水网路压力状况的基本技术要求:

①不超压。在与热水网路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内,必须保证系统内任何一点不发生实际

压力超过该用户系统用热设备及管道构件所能承受的允许压力。

②不汽化。在水温超过100℃的高温水供水管道和用户系统内,热媒压力都不低于该水

温下的汽化压力。

③不倒空。与热水网路直接连接的用户系统,无论系统运行与否,其用户系统回水管出

口处的压力,必须高于用户系统的充水高度,以免系统倒空吸入空气,

④提供给用户足够的资用压力,满足热力站或用户系统克服内部阻力所需的作用压头,

以保证用户系统流量。

69、循环水泵是在闭合环路中工作的,它所需要的扬程仅取决于闭合环路中的总压力损失,

而与建筑物高度和地形无关。

70、水力失调:热水供热系统中各热用户实际流量与要求流量的不一致性。水力失调度

x=v s/v g实际流量/规定流量

71、水力失调产生原因:设计各管段阻力不平衡;初调节各分支线阀门调整不佳;运行某一用

户工况变化.在管内水温一定(ρ一定)时,管段的阻力数S只与管道自身条件有关,而与热媒流量G和压降?P无关。

一致失调:各热用户水力失调度都满足x>1(或x<1)的水力失调(流量一致增加或减小)

一致等比失调:各热用户水力失调度都相等的水力失调

一致不等比失调:各热用户水力失调度不相等的水力失调

不一致失调:各热用户水力失调度有的x>1有的x<1的水力失调(流量有的增加有的减小)72、热水网路中各用户在其他用户流量改变时保持自身流量不变的能力。

水力稳定性系数y=V g V max=1X max

式中V g–热用户规定流量

V max-热用户工况变化后可能出现的最大流量

X max-热用户工况变化后可能出现的最大水力失调度Xmax=Vmax/Vg

73、提高水力稳定性原则:是相对减小网路阻力或相对增大用户阻力

74、提高网路水力稳定性措施:

①增大干线管径,选择较小的比摩阻,使网路阻力减小;

②用户采用水喷射器、调压板、高阻力阀门等措施,使用户阻力增大;

③运行中,干管阀门开至最大开度,剩余压力在用户消耗

④对供暖用户,采用截止阀代替闸阀;采用较小立管、较大干管。加大立管阻力,其阻

力损失宜达到总作用压力的70%。

75、根据供热调节地点不同,供热调节可分为:集中调节、局部调节和个体调节

76、集中供热的调节方法:

①量调节——改变网路的循环水量

②质调节——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

③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④间歇调节——改变每天供暖小时数

⑤质量—流量调节——同时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和流量

77、初调节的目的:将各热用户的运行流量调配至理想流量(即满足热用户实际热负荷需

求的流量),当供热系统为设计工况时,理想流量即为设计流量。

系统的初调节主要是解决水量分配不均的问题,从而消除各用户的冷热不均问题,因此初调节也称为流量的均匀调节。

78、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解决供热管网水力失调导致的末端用户不热的问题,采用此设

计流量更大的流量进行供热。

79、初调节的方法:阻力系数法、比例调节法、补偿法、计算机法、模拟阻力法、温度调节

法、自力式调节法

供热官网的初调节方法和管网阀门配置的种类、位置有关、也与压力表、温度计的安装位置有关。每种调节方法都要有一定的官网配置。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中考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常用数学公式 公式分类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a2-b2=(a+b)(a-b) 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二、基本方法 1、配方法 所谓配方,就是把一个解析式利用恒等变形的方法,把其中的某些项配成一个或几个多项式正整数次幂的和形式。通过配方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叫配方法。其中,用的最多的是配成完全平方式。配方法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的方法,它的应用十分非常广泛,在因式分解、化简根式、解方程、证明等式和不等式、求函数的极值和解析式等方面都经常用到它。 2、因式分解法 因式分解,就是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是恒等变形的基础,它作为数学的一个有力工具、一种数学方法在代数、几何、三角等的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式分解的方法有许多,除中学课本上介绍的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外,还有如利用拆项添项、求根分解、换元、待定系数等等。 3、换元法 换元法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应用十分广泛的解题方法。我们通常把未知数或变数称为元,所谓换元法,就是在一个比较复杂的数学式子中,用新的变元去代替原式的一个部分或改造原来的式子,使它简化,使问题易于解决。 4、判别式法与韦达定理

(笔试)00024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大纲要点说明

00024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大纲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引论 一、课程容 (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二)学习逻辑的意义 1.为人们获得新知识建立合理、坚实的基础平台; 2.帮助人们提高推理能力; 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进行合乎理性的人际交流。 二、自学要求 1.重点掌握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2.领会学习逻辑学的意义,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 (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逻辑学主要研究推理的有效性问题。(选择题)所谓推理的有效性,指的是推理的形式有效性。 2.一个推理是形式有效的,指的是对于一个推理形式假设其前提是真的,则其结论一定是真的。(选择题) 3.简单应用:应用实例证明一个推理形式的无效性.例:如果8大于5,那么8大于4。所以,如果8大于4,那么8大于5。 (二)学习逻辑的意义(简答题) 1.为人们获得新知识建立合理、坚实的基础平台。 2.帮助人们提高推理能力。 3.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 4.有利于合乎理性的人际交流。 第二章概念 一、课程容

(一)概念概述 1.什么是概念 2.概念的涵与外延 (二)概念的种类 1.空概念、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3.个体概念、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 4.正概念和负概念 (三)概念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 2.真包含关系 3.真包含于关系 4.交叉关系 5.全异关系 (四)概念的概括与限制 1.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2.概念的概括 3.概念的限制 (五)概念的定义 1.什么是定义 2.定义的方法 3.定义的种类 4.定义的规则 5.定义的作用 (六)概念的划分 1.什么是划分 2.划分的种类 3.划分的规则 4.划分的作用

(完整word版)最新软件设计师知识点汇总.(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计算机系统组成------------------------------------------ 计算机系统组成------------- 运算器: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累加器ACC、寄存器组、多路转换器、数据总线组成。控制器:计数器PC、时序产生器、微操作信号发生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CPU的功能:程序控制、操作控制、时间控制、数据处理(最根本的。 相联存储器是按内容访问的,用于高速缓冲存储器、在虚拟存储器中用来作段表页表或快表存储器、在数据库和知识库中。 CACHE高速缓存的地址映像方法:直接地址映像(主存分区,区分块、全相联映像(主存分块、组相联映像(主存分区,区分块、块成 组,CACHE分块成组。替换算法:随机、先进先出、近期最少用、优化替换算法。性能分析:H为CACHE命中率,t c为Cache存取时间、t m为主存访问时间,Cache等效访问时间t a=H t c+(1-Ht m提高了t m/t a倍。虚拟存储器由主存、辅存、存储管理单元和操作系统软件组成。 RISC精简指令集:指令种类少、长度固定、寻址方式少、最少的访内指令、CPU内有大量寄存器、适合流水线操作。 内存与接口统一编址:都在一个公共的地址空间里,独立使用各自的地址空间。优点是内存指令可用于接口,缺点内存地址不连续,读程序要根据参数判断访内还是访接口。 廉价冗余磁盘阵列RAID:0级不具备容错能力但提高了传输率N 倍、1级镜像容错技术、2级汉明码作错误检测、3级只用一个检测盘、4级是独立地对组内各磁盘进行读写的阵列,用一个检测盘、5级无专门检测盘。

循证医学知识点总结.

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指的是临床医生在获得了患者准确的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抓住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应用最佳的和最新的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 诊治决策,联系具体的医疗环境,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接受,以实践这种诊治决策的具体医疗过程。循证医学的基础:①素质良好的医生;②当前最佳的研究证据;③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 ④患者的参与及合作;⑤必要的医疗环境和条件。循证医学实践的目的:①弄清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②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③帮助医生为患者选择当前最科学、合理的治疗措施;④ 分析和应用促进患者康复的有利因素,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其生存质量;⑤提供可用于卫生管理的最佳研 究证据,促进管理决策科学化。医学实践的基本步骤:①提出明确的问题;②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 集证据;③严格评价证据;④应用证据指导决策;⑤后效评价,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 证据的质量的分级:①第一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所有多个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 系统评价;②第二级:单个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③第三级:有对照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如设 计很好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无对照。④第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⑤第五级:专家意见。医学如何评价证据是否最佳?①首先是分析评价证据的真实性;②其次是评价其对于临床医疗实践是否具 有重要价值;③最后是分析是否能适用于面临的临床问题。Meta分析的目的是:①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②定量估计研究效应的平均水平;③评价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④寻找新的假说和研究思路。Meta分析 的指征是:目前认为Meta分析主要适用于随机化对照试验(RCT结果的综合,尤其存在以下指征:①需 要做出一项紧急决定,而又缺乏时间进行一项新的试验;②目前没有能力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③有关 药物和其他治疗,特别是副作用评价方法的研究;④研究结果矛盾时。 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①提出问题,制定研究计划;②检索资料;③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④纳入研 究的质量评价;⑤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信息;⑥资料的统计学处理;⑦敏感性分析;⑧形成结果报告。 考试要点研究证据的来源:(1原始资料来源包括专著、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著、电子出版物等。例如医学索引在线(Medline、Embase数据库(Embase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 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CEBM/CCD和国立研究注册(NRR等等。(2经系统评价的二次 研究资料包括循证医学教科书、与证据有关的数据库、网站等。例如Cochrane图书馆(CL、循证医学 评价(EBMR、循证医学杂志(EBM、国立指南库(NGC、指南(Guidelines等等。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试说明循证医学的局限性:(1虽然循证医学将会大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与人类健康有关的问题,如社会、自然或环境问题;(2建立有效的产生、总结、传播和利用医疗证据的体系,需要花费一定的资源,虽然从长远看,循证医学会降低医疗费用,但其

最新中考英语知识点汇总

最新中考英语知识点汇总中考英语知识点:名词所有格 【速记口诀】 名词所有格,表物是"谁的"。 若为生命词,加"‘s"即可行。 词尾有s,仅把逗号择。 并列名词后,各自和共有。 前者分别加,后者最后加。 若为无生命词,of所有格。 前后须倒置,此是硬规则。 【妙语诠释】

①有生命的名词所有格一般加s,但如果名词以s结尾,则只加"‘"; ②并列名词所有格表示各自所有时,分别加"‘s",如果是共有,则只在最后名词加"’s"; ③如果是无生命的名词则用of表示所有格,这里需要注意它们的顺序与汉语不同,A of B要翻译为B的A. 中考英语知识点:宾语从句用法巧记口诀 【速记口诀】 宾语从句须注意,几点事项应牢记。 一是关键引导词,不同句子词相异。 陈述句子用that;一般疑问是否(if,whether)替; 特殊问句更好办,引导还用疑问词。 二是时态常变化,主句不同从句异。

主句若为现在时,从句时态应看意; 主句若为过去时,从句时态向前移。 三是语序要记清,从句永保陈述序。 【妙语诠释】 宾语从句应注意三点: ①引导词,陈述句一般由that引导,这时的that可以省略;一般疑问句则由if或whe-ther引导;而特殊疑问句则由特殊疑问词引导。 ②时态,主句是现在时态,从句可用所需要的任何时态;但如果主句是过去时态,从句时态所表示时间一般往前移一个时间段。 ③语序,宾语从句永远要用陈述句顺序。 中考英语知识点:语法学习口诀 1、最初的简单动词的学习。

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再见要用goodbye,谢谢要说thankyou. 2、关于Be的用法:BTH 我用am,你用are,is用在他、她、它,凡是复数都用are.不能错来,不能差。 3、关于冠词的使用:BTH 不见原因(元音),别施恩(n)。 4、不用冠词的部分情况:BTH 季节、月份、节假日,三餐、球类和星期。 5、以-fe结尾变复数只加s的单词: gulf roof chief serf belief proof handkerchief 海湾边,屋顶上,首领奴仆两相望,谁说他们无信仰,证据写在

普通逻辑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普通逻辑复习资料 第一章:引论 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2、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分为三大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一般思维指抽象思维。 4、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6、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机构的基本组成要素。 8、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它是由概念组成的,同时,它又为推理提供了前提和结论。 9、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0、思维的逻辑形式指思维内容各部分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也叫思维形式的结构。 11、普通逻辑的研究推理,正是要研究从不同的推理内容中抽取出来的各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12、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3、同一律要求:一个思想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不能把不同的思想混为一谈。 14、矛盾律要求:在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假的,而不能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15、排中律要求:在互相矛盾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真的,即二者必居其一,排除第三种可 能性。 16、充足理由律要求:断定任何一个思想为真,都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 17、普通逻辑是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 18、普通逻辑的工具性表现在:它本身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进行 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

软件设计师知识点

·在输入输出控制方法中,采用DMA可以使设备与主存之间的数据块传送无须CPU干预。 ·内存容量为4GB,即内存单元的地址宽度为32位;字长为32位,即要求数据总线的宽度为32位。 ·ARP攻击造成网络无法跨网段通信的原因是:伪造网关ARP报文使得数据包无法发送到网关。 ·软件商标权的权利人是:软件注册商标所有人。 ·利用商业秘密权可以对软件的信息、经营信息提供保护。(管理方法、经营方法、产销策略、客户情报、软件市场的分析、预测报告、和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招投标中的标底以及标书内容)。 ·某项目组拟开发了一个大规模系统,且具备了相关领域以及类似规模系统的开发经验,则瀑布模型最适合开发此项目。 ·编译程序分析源程序的阶段依次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 ·结构冗余:按其方法可以分为静态、动态和混合冗余。 信息冗余:为了检测或纠正信息在运算或传输中的错误另外加的一部分信息。时间冗余:以重复执行指令或程序来消除瞬时错误带来的影响。 冗余附加技术:是指为实现上述冗余技术所需要的资源和技术。 ·软件过程的改进框架:过程改进基础设施、过程改进线路图、软件过程评估方法、软件过程改进计划。每一次改进要经历4个步骤:评估、计划、改进和监控。 ·软件复杂性度量的参数:软件的规模、软件的难度、软件的结构、软件的智能度。 ·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评价指标包括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靠性、可移植性、可使用性和效率,不包括可扩展性。 ·开-闭原则是面向对象的可复用设计的基石。开-闭原则是指一个软件实体应当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里氏代换原则是指任何基类对象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对象一定可以出现。依赖倒转原则就是要依赖于抽象,而不依赖于实现,或者说要针对接口编程,不要针对实现编程。 ·汇编语言的指令语句必须要有操作码字段,可以没有操作数字段。 ·贪心算法不能保证求得0-1背包问题的最优解。

循证医学重点教学内容

循证医学重点

1循证医学:临床医生在获取患者疾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患者主要临床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及康复等),通过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最佳证据,在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问题与临床医疗的具体环境做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患者的配合下付诸实施并最后做出相关分析与效果评价。 2临床问题的类型(1)背景问题:关于疾病一般知识的问题,主要由询证医学初学实践者提出。提出问题涉及的知识除基础医学外,还有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等诸多方面。(2)前景问题:往往是医学的前沿问题,是关于疾病最新治疗学、实验诊断学和当前关于病因知识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循证医学的核心问题。 3、*原始研究证据:是直接以人群,即病人和(或)健康人为研究对象,进行有关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等研究所获得的第一手研究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分析、总结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4、*二次研究证据:是在全面收集针对某一问题的所有原始证据的基础上,应用科学的标准,经严格评价、整合处理、分析总结而形成的研究报告。它是对原始研究证据进行二次加工后得到的更高层次的研究证据。 5、系统评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临床问题,系统全面的收集全世界所有已经发布或尚未发表的相关研究,采用统一的文献评价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章,进行合并分析,尽可能的减少偏倚,得到综合、可靠的结论。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6、Meta分析:又称荟萃分析,是对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进行系统的、定量的综合性分析。是对文献的量化综述,是以同一课题的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为研究对象,在严格设计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多个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客观、定量的综合分析。 7、病因学:研究病因作用于人体,在内外环境综合影响下,导致人体发病及其发病机制的科学。 8、危险因素:又称致病因素,是指与疾病的发生及其消长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因素,但尚未充分证据能阐明其致病效应。然而,当这些因素存在时或被消除后,其相关的疾病发生率会相应的增高或下降。 9、药物不良反应ADR:一般是指在正常用量和用法的情况下,药物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所发生意外的、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不利或有害的反应。 10、相对危险度RR:病因暴露组的发病率与未暴露组的发病率的比值,或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非治疗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比值。 11、比值比OR:病例组中暴露于该因素者与未暴露者之间的比值为对照组中该项比值的倍数。 12、致成危害需要的人数NNH:导致一例病例的发生所需要暴露在该可疑危险的因素中易感个体的人数。

自考普通逻辑学知识点

一、判断(一) 1.SAP是指所有的S是P; SEP是指所有的S不是P; SIP是指有的S是P; SOP是指有的S不是P。 2.A与E是反对关系(不能同真,可以同假); I与O时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A与O和E与I是矛盾关系(不能同假,已不能同真); A与I和E与O是差等关系 逻辑方阵 3.性质判断真值表: A、E、I、O四种判断的真假情况列表 注:1代表“真”;0代表“假”(下同)。 4.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组成。 普通逻辑所研究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中的知性思维。 现代形式逻辑主要是指数理逻辑。

知觉是感觉的综合。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征是直接感受性。 人们平常提到逻辑学时,通常指的是形式逻辑。 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感觉、知觉、表象。 在理性认识阶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的三种存在形式人别是概念、判断、推理。 5.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有两个逻辑特征,他们是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到概念中的对象中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称为概念的外延。 从逻辑的角度讲,所谓明确概念,指的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普通逻辑不去研究概念在具体内容上的关系,而是把概念作为思维形式,从内涵或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 根据概念的外延大小,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通概念。 根据概念反映的对象是否为集合体,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概念分为正概念和负概念。 6.定义的规则? (1)定义项的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是相同的(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2)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3)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和语词,不得用比喻。 7.划分的规则? (1)划分的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与母项的外延相等(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2)每次划分必须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 (3)划分的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 8. 判断的逻辑特征是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和有真假。 普通逻辑不研究判断的具体内容的真假,只研究判断在形式上的真假特征和真假关系。 性质判断就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它是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四部分组成。 性质判断的四种基本形式SAP、SEP、SIP、SOP。 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就是自身不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复合判断就是自身中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9. 属于非传递的关系有:判断间的不等值关系、概念间的交叉关系 同时具有反对称性质和传递性质的有:概念间的真包含关系和概念间的真包含于关系。 同时具有对称性和传递性的是:概念间的全同关系和判断间的等值关系。

2020年计算机软考软件设计师知识点精选集

2020年计算机软考软件设计师知识点精选集 需求分析:开发人员准确地理解用户的要求,实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将用户非形式的需求陈述转化为完整的需求定义,再由需求定义转换到相对应的需求规格说明的过程。 它有以下几难点: ⑴问题的复杂性。由用用户需求涉及的因素繁多引起,如运行环境和系统功能 ⑵交流障碍。需求分析涉及人员较多,这些人具备不同的背景知识,处于不同角度,扮演不同角色,造成相互之间交流困难。 ⑶不完备性和不一致性。用户对问题的陈述往往是不完备的,各方面的需求可能还存有矛盾,需求分析要消除矛盾,形成完备及一致的定义。 ⑷需求易变性。 近几年来已提出多种分析和说明方法,但都必须适用以下原则: ⒈必须能够表达和理解问题的数据域和功能域。数据域包括数据流(数据通过一个系统时的变化方式)数据内容和数据结构,功能域反映上述三方面的控制信息。 ⒉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按功能实行分解并可逐层细化。 ⒊建模。可更好地理解软件系统的信息,功能,行为。也是软件设计的基础。 需求分析的任务: ⒈问题识别:双方确定对问题的综合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环境需求,用户界面需求。 ⒉分析与综合,导出软件的逻辑模型

⒊编写文档:包括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初步用户使用手册""确认测试计划""修改完善软件开发计划" 结构化分析:简称SA,面向数据流实行数据分析的方法。采用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分析策略。顶层抽象地描述整个系统,底层具体地画出系统工程的每个细节。中间层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使用数据流图,数据字典,作为描述工具,使用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判定树描述加工逻辑。 结构化(SA)分析步骤: ⑴了解当前系统的工作流程,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 ⑵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 ⑶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⑷作进一步补充和优化。 【篇二】2020年计算机软考软件设计师知识点:数据流图 以图形的方式描述数据在系统中流动和处理的过程。只反映系统必须完成的逻辑功能,是一种功能模型。 画数据流图的步骤: ⑴首先画系统的输入输出,即先画顶层数据流图。顶层图只包含一个加工,用以表示被开发的系统。 ⑵画系统内部,即画下层数据流图。将层号从0号开始编号,采用自顶向下,由外向内的原则。画更下层数据流图时,则分解上层图中的加工,一般沿着输出入流的方向,凡数据流的组成或值发生变化的地方则设置一个加工,一直实行到输出数据流。如果加工的内部还有数据流,则继续分解,直到每个加工充足简单,不能再分解为止。不能分解的加工称为基本加工。 ⑶注意事项:

循证医学规培大纲知识点

1. 循证医学: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 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2. 遵循证据是EBM的核心思想。循证医学的核心是患者。 3. 狭义EBM:循证临床实践;广义EBM:包括一切医疗卫生服务的循证实践。 4. 循证临床实践(EBCP)三要素:患者意愿、临床医生地专业知识和研究证据。 5. 临床研究作为医学证据(按研究内容分类): a关于病因的临床研究;b关于诊断或筛查的临床研究; c关于治疗或干预的临床研究;d关于预后的临床研究。 6. 证据的分类:原始研究证据(观察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 究、横断面调查、描述性研究、病例分析、个案报道,实验性研究:随机对照实验、非随机同期对照实验、交叉实验、前后对照实验)、二次研究证据(系统评价,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分析,卫生技术评估,卫生经济学研究) 8. 证据分级(干预的临床研究) 一级: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二级: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RCT结果 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四级:无对照的病例观察五级:临床经验,专家意见

新9级: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随机双盲对照实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报告、个案报告、专家的观点评述及意见、动物实验、体外/试管内实验 9.治疗性研究的设计类型: 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的对照试验、队列研究(观察)、无对照的病例系列、个案报告。诊断性研究的设计类型:系统评价、队列研究。病因研究的设计类型: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预后研究的设计类型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系统评价是最高级别的证据。 10. 需要治疗的病人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 NNT):指获得(或避免)1个事件需要治疗的病人数。NNT越大,效应值越小 11.循证临床实践的步骤方法:A.发现和提出临床问题;B.检索相关研究证据;C.对证据的真实性和重要性进行评价;D.应用当前最佳证据指导具体患者的临床决策;E.决策效果评估。 12.临床问题的类型:治疗问题、诊断问题、病因问题、预后问题。基于主题的学习(系统,以教材为中心,效率低下,缺乏目的性) 基于问题的学习(零散,以学习者为中心,印象深刻,针对性强)13.证据来源:(1)原始资料来源包括专著、高质量期刊上发表的论 著、电子出版物等。例如医学索引在线(Medline)、Embase数据库(Embase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数据库(CEBM/CCD)和国立研究注册(NRR)等等。(2)经系统评价的二次研究资料包括循证医学教科

中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选择1-7填空9-11知识点总结 一、数与代数 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 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能通过代数式的适当变形求代 数式的值。 能合理运用整式的概念及其加减运算构造多项式, 进一步解决数学问题。

能够利用判别式说明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根的情况;能由方程根的情况确定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取值范围;会用配方法对代数式作简单的变形;能求解有实际背景的方程问题 的交点,解决二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结合的有关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立体图形、视图、展开图 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 线段、射线、直线:会用两点之间距离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角及角平分线 相交线、平行线 比例线段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线 相似三角形

多边形 平行四边形:会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矩形:会用矩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菱形:会用菱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正方形:会用正方形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多边形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锐角三角函数:能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 际问题。 解直角三角形: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圆的有关概念 圆周角 垂径定理 切线长 弧长 扇形 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轴对称 平移:能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运用平移的知识 进行图案设计。 旋转:能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运用旋转的知识 进行图案设计。 位似变换

三、统计与概率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极差、方差 频数、频率 事件 概率 中考选择1-7填空9-11考查的知识点练习一.绝对值相反数倒数 1.-5的绝对值是 . 2. 1 2 -的相反数是. 3. 1 2 -的绝对值是_________;-2的相反数是; 3 2 -的倒数是___________. 4. 绝对值为4的数是( ). A. ±4 B. 4 C. -4 D. 2 5.- 3 1 的相反数是( ). A.3 B.-3 C. 3 1 D.- 3 1 6.3-的倒数是 A.3 B. 1 3 - C.3- D. 1 3 7.5 -的相反数是 A.5 B.5 - C. 1 5 - D. 1 5 8. 如果一个数的倒数是-2,那么这个数是( ). A. 2 1 B. 2 C. -2 D. 2 1 - 9. 下列各组数中是互为相反数的是( ). A. -2与- 2 1 B. 2 -与2 C. -2与()22- D. -2与38- 10.2的算术平方根是() A.2 B.2 ± C.4 D.4 ±

自考普通逻辑复习资料

普通逻辑第一章引论 1、逻辑学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学问,是研究如何区分正确推理和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 2、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一个完整的判断是由若干概念构成的,其中包括判断的主项、谓项和联项。 3、思维通常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推理通常是通过若干语句来表达的,判断一般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而概念是通 过语词来表达,论证则通过句群来表达。 4、逻辑学主要研究推理的有效性问题。所谓推理的有效性,指的是推理的形式有效性。 5、逻辑思想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个,即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第二章概念 5、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珠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 . 素 6、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 7、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的对象所组成的集合(或者类)。 8、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可以将概念分为空概念、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9、空概念:外延为空集的概念称为空概念。 10、单独概念:外延只有一个对象的概念称为单独概念。表达单独概念的语词有二种:一种是专有名词,如拿破仑、长江;一种是摹状词。如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11、普遍概念:外延包括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称为普遍概念。 12、依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集合体,可以将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 13、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称为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所反映的集合体,指的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如西沙群岛、森林,集合体与组成该集合体的个体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集合体所具有的性质未必为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 14、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不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称为非集合概念。“类”概念是非集合概念中的普遍概念,因此这些“类”概念所反映的属性必定为属于这个“类”的一个个体所具有。 15、判断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要看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集合体。基概念所反映的属性是否为这个概念所涉及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如果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属性为这个概念所涉及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则是非集合概念。如未必为每一个个体所具有,则是集合概念。如果不能准确区分,则犯“集合体误用”的逻辑错误。 16、依据概念所反映的是个体、性质还是关系可以将概念分为个体概念(对象是一个个体。如仙后座)、性质 概念(反映的是个体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等,如红、绿、落)、关系概念(反映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如重于、在。。之间、喜爱、尊敬)。 17、依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可以将概念分为正概念(具有某种属性)和负概念(不具有某种属性,一般都带有否定词,如不、非、无等)。负概念总是相对于特定范围而言的。 18、对于A、B二个概念,其外延之间可能存在五种关系:同一关系、真包含关系、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和( 全异关系。欧拉图:

软件设计师知识点

软件设计师考试的总体要求 软件设计师主要完成三项工作:(1)编写文档;(2)组织指导程序员开展工作;(3)软件优化和集成测试,开发高质量软件。本工作要求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具体讲就是,通过本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软件开发项目管理和软件工程的要求,按照系统总体设计规格说明书进行软件设计,编写程序设计规格说明书等相应的文档,组织和指导程序员编写、调试程序,并对软件进行优化和集成测试,开发出符合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的高质量软件。 考试内容要求 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深到浅可分五个层次,分别要求为熟练掌握、掌握、理解、熟悉和了解。其中包括2个熟练掌握(常用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8个掌握、2个熟悉,1个正确理解,具体体现在以下12个方面: (1) 掌握数据表示、算术和逻辑运算; (2) 掌握相关的应用数学、离散数学的基础知识; (3) 掌握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各主要部件的性能和基本工作原理; (4) 掌握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了解编译程序的基本知识; (5) 熟练掌握常用数据结构和常用算法; (6) 熟悉数据库、网络和多媒体的基础知识; (7) 掌握C程序设计语言,以及C++、Java、Visual Basic、Visual C++中的一种程序设计语言; (8) 熟悉软件工程、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 (9) 熟练掌握软件设计的方法和技术; (10) 掌握常用信息技术标准、安全性,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 (11) 了解信息化、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

(12) 正确阅读和理解计算机领域的英文资料。 分析:相对于2001年考试大纲,新大纲对知识面的要求更宽,更注重软件设计开发的实践能力,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下午考试中。考试内容除了技术要求外,还增加了对软件工程实践能力、安全性、标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要求,毕竟软件设计师是软件产业的骨干,因此考试要求相对较高。 二、考试范围 考试科目1: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知识 本部分包含以下内容: l 计算机科学基础 l 计算机系统知识 l 系统开发和运行知识 l 安全性知识 l 标准化知识 l 信息化基础知识 l 计算机专业英语 1.计算机科学基础 1.1 数制及其转换 ·二进制、十进制和十六进制等常用制数制及其相互转换 1.2 数据的表示 ·(原码、反码、补码、移码表示,整数和实数的机内表示,精度和溢出) ·非数值表示(字符和汉字表示、声音表示、图像表示)

循证医学考试重点总结

第01章绪论 1、循证医学EBM: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是指临床医生在获得患者准确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抓住患者主要的临床问题,应用最佳和最新的科学证据,做出科学的诊治决策,联系具体的医疗环境,并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接受,以实践这种医疗决策的具体医疗过程。因此,这种决策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在患者合作下接受和执行这种诊治决策,从而尽可能的获取最好临床效果,这种临床实践成为循证医学。 2、循证医学的实践包括:患者、医生、证据、医疗环境。 3、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 4、循证医学分两种类型:最佳证据提供者、最佳证据应用者。前者称之为循证医学,后者称之为循证医学实践 5、最佳证据提供者:临床流行病学家和统计学家、各专业的临床医生、卫生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医学科学信息工作者 6、最佳证据应用者:临床医生、医疗管理者、卫生政策决策者。 7、循证医学实践的方法:a、找准患者存在且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b、检索有关医学文献;c、严格评价文献;d、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e、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 8、循证医学有着强烈的临床性 9、临床实践循证医学的目的:a、加强临床医生的临床训练,提高专业能力,紧跟先进水平;b、弄清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的危险因素;c、提高疾病早期正确诊断率;d、帮助临床医生帮患者选择真是、可靠、具有临床价值并且实用的治疗措施,指导临床用药,充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e、改善患者预后。F、促进卫生管理决策。G、有利于患者本身的信息检索,监督医疗,保障自身权益。 第02章提出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 1、提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1忽略提出临床问题的重要性,导致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盲目性 2.“提出一个好的问题,用可靠的方法回答这个问题”是保障临床研究质量的两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2、临床医生提出一个好问题对自己的益处 1.有利于医生集中使用有限的时间,解决与患者直接需要相关的问题 2.有利于制定高产出的证据收集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3.有利于形成一种优良的行为模式 4.有利于成为更好的、决策更快的临床医生。 3、循证医学问题的来源 1.疾病情况、处理方法、预期效果存在不确定性2、注重临床实践、保持好奇心 3承认自己的不足 4.临床问题来源于临床实践具体如下病史和体检;研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问题;鉴别诊断;预后;治疗方案;疾病预防 4、问题的种类 1背景问题a问题词+动词 b一种疾病或疾病的某个方面 2.前景问题 a病人或(和)问题b干预措施c对比措施d重要临床结局 第03章研究证据的分类、来源与检索 1、证据:经过试验所得出的结论。 2、试验的特征: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 3、研究证据的分类?原始研究证据?二次研究证据:①系统评价(SR)②临床决策分析③临床证据手册④卫生技术评估⑤临床实践指南 4、研究证据的来源?原始研究证据:①医学索引在线Medline②Embase数据库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④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临床研究数据库⑤NNR⑥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⑦Clinical trials?二次研究证据:①Cochrane图书馆②循证医学评价③评价与传播中心数据库CRDD④临床证据⑤循证医学杂志⑥ACP⑦循证护理杂志 5、循证医学文献检索的特点:①带着解决患者的特定临床问题而检索文献(PICO策略)②文献的整理与评价③系统评价法 6、PICO策略:P:为patient或population的缩写,表示他(她)或他们患的是什么病、存在什么临床或防治需要解决的问题。I:为intervention (干预措施)的缩写,表示根据病人存在的临床问题,我们拟探求使用的干预措施是什么?C:为comparison(比较)的缩写,表示拟探求使用的干预措施的对照比较措施是什么?如随机、双盲、安慰剂等。O:为outcome(结果)的缩写,表示拟探求使用的干预措施最终结局是什么?如像事件的发生率、相对/绝对危险降低率、挽救每一个病例需治的病例数等 7、Cochrane系统评价:是Cochrane协作网成员在Cochrane协作网统一工作手册指导下,在相应Cochrane评价组编辑部指导和帮助下,按照特定的病种和疗法,收集全世界所有能收集到的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从而得出简明、扼要的综合结论---即这种疗法究竟有效、无效,还是尚需进一步研究。 第05章循证医学用证的个体化原则 1、最佳证据具备的特性 1.真实性分析来自什么样的研究,是否有恰当的对照组;分析研究对象的诊断标准及其纳入和排除标准是否明确;分析组间的临床基线是否可比,干预措施和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安全;终点指标是否确切、有何偏移因素存在及其采取了什么防止和处理方法;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是否合适2重要性确定“真实性好”之后要评价有无临床应用价值3应用性任何最佳证据的应用和推广,都必须结核病人的实际病况、医疗条件、医务人员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患者的接受程度及社会经济状况的承受能力等 2、应用最佳证据需要考虑的问题a生物学证据 b 病理生理学证据c社会-心理及经济特点d应用研究证据要权衡利弊e个体化干预的效果预测 第06章循证医学中常用的统计指标与方法 1统计方法抉择的基本原则:a分析目的(统计描述、统计推断)b资料类型(数值变量、分类变量)c.设计方法d.数理统计条件 2EER::实验组中某事件的发生率 3CER:对照组中某事件的发生率 4RD:即率差,危险差,两个发生率的差。两率差为0时,两组的某事件发生率没有差别,而两率差的可信区间不包含0(上下限均大于0或上下限均小于0),则两个率有差别,反之,两率差的可信区间包含0,无统计学意义。 5RR:相对危险度,是指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常用来表示暴露与疾病联系的强度及其在病因学上的意义大小。RR大于一,实验因素 是疾病的有害因素,RR小于一,实验因素是疾病的 有益因素,RR等于1,实验因素与疾病无关。其可 信区间不包含1时有统计学意义,包含1时无统计 学意义。 6OR:优势比在病例-对照研究中OR指病例组暴露 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a/b)除以对照组暴露人 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c/d),即ad/bc。 7RRR:相对危险度降低率。RRR=1减RR,可反映实验 组与对照组某事件发生率增减的相对量,无法衡量 增减的绝对值。 8ARR:绝对危险降低率,等于CER减EER,用以反映 实验组与对照组某事件发生率增减的绝对量。 9NNT:需要处理的病人数,扣除对照组效应后,对 病人采用某种防治措施处理后,得到一例有利结局 需要防制的病例数。NNT越小,该防治效果越好, 临床意义越大。 10NNH:采用某种防治措施处理后,治疗多少病例 数可出现一例副作用。 11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a提出检验假设又称无效 假设,符号是H0;备择假设的符号是H1。b选定统 计方法,由样本观察值按相应的公式计算出统计量 的大小,如X2值、t值等。根据资料的类型和特点, 可分别选用Z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 等c根据统计量的大小及其分布确定检验假设成立 的可能性P的大小并判断结果。 12: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a.两个前提:一是研究 者需要通过样本的信息去推断总体的结论,各样本 资料对其总体应具有良好的代表性。b.假设检验不 能判断差别的大小。C.假设检验的结论不能绝对 化。d.假设检验的方法与科研设计、资料的分布特 征有关。 13.临床意义与统计学意义的关系。见课本68页最 下面的表格,可以考虑写桌上。 第07章系统评价的方法与评价原则 1、系统评价:系统评价是一种全新的文献综合方 法,指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如疾病的病因、诊 断、治疗、预后),系统、全面地收集全世界所有 已发表或未发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 原则和方法严格评价文献,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 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 系统评价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即包含 Meta-分析过程,系统评价的整个过程非常明确, 使其具有独特的优点即良好的重复性。 2、文献综述:由作者根据特定的目的和需要或兴 趣,围绕某一题目收集相关的医学文献,采用定性 分析的方法,对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 论和观点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临 床经验进行阐述和评论,总结成文,可为某一领域 或专业提供大量的新知识和新信息,以便读者在较 短时间内了解某一专题的研究概况和发展方向,解 决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常常缺乏严谨的规范方 法,易发生各种偏倚。 3、为什么要进行系统评价?1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2及时转化和应用研究成果3提高统计效能 4、Meta分析与系统评价的区别与联系:1联系: Meta-分析是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将多个独立的、 可以合成的临床研究综合起来进行定量分析。 Meta分析也称为系统评价。2区别:系统评价可以 使定性系统评价和定量系统评价,即包含Meta分 析。Meta分析数学上更为精确,易受选择偏倚的影 响。高质量的Meta分析必须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减少偏倚和误差的影响。 5、叙述性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区别与联系 在1研究的问题、2原始文献的来源、3检索方法、 4选择标准、5原始文献的评价、6结果的合成、7 结论的推断、8结果的更新,这几个方面区别于联 系分别是。 叙述性文献综述:1涉及的范畴常比较广泛2常不 予说明,收集不全面3常不予说明4常不予说明, 易产生偏倚5评价方法不统一6多采用定性的方法 7有时遵循研究证据8无定期更新 系统评价:1常集中于某个具体问题2有明确的检 索策略3有明确的检索策略4有明确的选择标准5 有系统、严格的评价方法6多采用定量的方法7多 遵循研究证据8根据新的试验结果定期更新 6、系统评价的方法步骤:1确立题目、制定系统评 价计划书2检索文献3选择文献4评价文献质量5 收集数据6分析资料和报告结果(1定性分析2定 量分析a同质性检验bMeta-分析c敏感性分析)7 解释系统评价的结果8更新系统评价 7、同质性检验:指对不同原始研究之间结果的变 异程度进行检验 8、系统评价原则:一、系统评价的结果是否真实1 是否为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能较好的控制 各种偏倚因素。2“方法”部分是否描述清楚,收 集的文献越系统全面,结论受发表偏倚影响就越 小,可信度就越高。3不同研究结果是否一致。如 果原始研究疗效相似或方向一致,合成结果可信度 就较高。如果同质性检验有显著差异,则应解释产 生差异的原因,并考虑能否合并。二、系统评价的 结果是否重要1疗效如何2疗效是否精确三、系统 评价的结果是否适用于我们的患者1患者与研究对 象的差异2干预措施本院是否可行3干预措施对于 患者利弊4对干预措施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患者自 己的价值观和选择如何 9、系统评价的应用:一、临床实践的需要,如:美 国政策研究所经常应用系统评价的结果制定临床 实践指南。如呼吁禁止盲目使用白蛋白。二、科研 工作的需要,如:英国国家医学会提供资助的临床 试验要求提供相关系统评价。三、反映学科新动态, 围绕专业发展的需要,检索某个领域的文献资料, 做好有关专题的系统评价,可以深入反映该领域目 前的动态、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科的 发展。四、医学教育的需要,教科书出版周期长, 系统评价是快速获取有关知识的途径之一。五、卫 生决策的需要,1990年魁北克的Meta分析报告指 出,没有证据表明使用高渗造影剂比低渗造影剂更 危险。1990-1992净节约1千2百万美元。 第08章 Meta-分析在循证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Meta-分析的概述 Meta-分析:又称荟萃分析,是对具有相同研究题 目的多个多个医学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系列过 程,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检 索相关研究、汇总基本信息、综合分析并报告结果 等。目的在于增大样本含量,减少随机误差所致的 随机误差,增大检验效能。. 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 1、提出临床问题,制定研究计划 2、建立检索策略, 收集所有相关的研究文献与资料。3、制定纳入与 排除标准,筛选原始研究文献,并逐一进行严格研 究。4、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5、提取纳入文献的 数据信息。6、资料的统计学处理 7、敏感性分析8、形成结果报告 Meta分析的指证: 目前认为Meta分析主要适用于随机化对照试验 (RCT)结果的综合,尤其存在以下指证: 1、需要做出一项紧急决定,而又缺乏时间进行一 项新的试验。2、目前没有能力开展大规模的临床 试验3、有关药物或其他治疗,特别是副作用评价 结果的研究。4、研究结果矛盾时。 Meta分析的目的是: 1、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2、定量估计研究效应的平 均水平 3、评价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 4、寻找新的假说和研 究思路 第二节Meta分析的统计分析过程 一、效应量的统计描述 效应量(ES):是指临床上有意义或实际价值的数 值或观察指标改变量。观察指标为分类变量资 料:RR相对危险度、OR比值比、ARR绝对危险度 降低率;数值变量资料:WMD加权均数差值、SMD 标准化差值 森林图是由多个原始文献的效应量及其95%可信区 间绘制而成,横坐标为效应量尺度,纵坐标为原始 文献的编号,按照一定的顺序,将各个研究的效应 量及其95%可信区间依次绘制到图上。可用于描述 每个原始研究的效应量分布及其特征,同时展示研 究间结果的差异情况。 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前的必要准备) 异质性检验的目的是检查各个独立研究的结果是 否具有一致性(可合并性) (一)Q检验(方差倒数为权重,其检验效能低) (二)异质性来源与处理 来源:研究设计、干预措施、结果测量时点与方法、 统计模型及分析方法、纳入和排除标准等方面均数 异质性潜在来源。对原始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 处理: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随机模型、Meta 回归及混合模型、放弃Meta分析只做一般统计描 述 三、合并效应量的估计与统计推断 合并效应量实际上是多个研究效应量的加权平均 值。 步骤:逐一计算每个研究的效应量(OR、RR、ARR 等)及其95%可信区间。根据资料类型和异质性检 验的结果,选择适合统计分析模型,估计合并效应 量及其统计推断 四、敏感性分析 主要方式:改变纳入标准、排除低质量的研究、采 用不同统计方法/模型分析同一资料等。 例如:在排除某个低质量研究结果后,重新估计合 并效应量,并与未排除前的Meta分析结果比较, 探讨该研究对合并效应量影响程度及结果稳定性。 如未发生大的变化,说明敏感性低,结果较为稳健 可信。反之,在解释结果时候要慎重 第四节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 一、固定效应模型 (一)二分类变量资料的固定效应模型(二)数值 变量资料的固定效应模型 二、随机效应模型 (一)二分类变量资料的随机效应模型(二)数值 变量资料的随机效应模型 合并效应量多个原始研究效应量的加权平均 值; 固定效应模型以每个研究内的方差的倒数作为权 重 随机效应模型一研究内方差与研究间方差之和的 倒数作为权重,部分消除异质性的影响 三、Meta回归及混合效应模型 四、其他一些方法学进展 固定效应模型使用条件:在异质性可被忽略时,可 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此时可认为即使研究间的效应 量有差别,也是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 随机效应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相比,主要步骤完全 相同,逐一计算每个研究的效应量及其95%可信区 间,然后估计合并效应量及其95%可信区间。 第五节Meta分析结果评价 一、 Meta分析结果的评价标准 1、Meta分析提出的临床问题是否敏感:要求干预 措施产生的效应在生物学上是唯一的。 2、文献检索方法是否详尽清楚:要求查全与查新结 合。 3、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是否合适 4、是否对每一个纳入研究都进行了真实性评价: 要求原始研究必须真实 5、评价结果可重复性如何:要求至少2名作者分 别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 6、结果合并是否合适:借助异质性检验与敏感性 分析判断。 二、评估发表性偏倚的影响(二)如何识别发表性 偏倚1、绘制漏斗图:以样本含量或效应量标准 误的倒数为纵坐标,以效应量或效应量对数为横坐 标所绘制的散点图。类似倒漏斗。不对称分布时, 存在发表偏倚。 2、计算失安全数:回答“需新增多少个无统计学 意义的研究,才使合并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数 值越大,发表偏倚越小。 三Meta分析结果的外部真实性评价及证据个体化 Meta 分析的结果在推广应用时,应注意干预对象 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干预场所、干预措施、依从性、 辅助治疗等方面的差异。不能推荐没有Meta分析 证据支持的建议。 在无肯定性结论时应注意:是证据不充分而不能定 论,还是有证据表明确实无效 Meta 分析的结论不断更新。 第09章病因和危险因素的循证医学实践 1、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方法有:随机对照试验、 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现况调查。 2、评价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结果真实性的原则。a 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是否采用了强度高的研究设 计方法,b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暴露因素、结局的测 量方法是否一致?是否采用了盲法?c观察期是否 足够长?结果是否包含了全部纳入的病例?d病因 和危险因素研究因果效应的先后顺序是否合理?e 危险因素与疾病之间是否有剂量效应关系?f病因 和危险因素研究的结果是否符合流行病学的规 律?g病因致病的因果关系是否在不同的研究中反 映出一致性?h病因致病效应的生物学依据是否充 分? 3病因学研究结果的应用。a纳入研究的对象是否 与自己面临的具体病人不同b具体病人发生疾病的 危险性多大c确定患者的喜好和希望解决的问题d 是否应终止接触危险因素或更改治疗措施。 4病因学研究对医疗决策的价值。a依据流行病学 的宏观证据作出决策b依据临床医疗实践的观察作 出决策c医疗决策应注重社会效益 5随机对照试验(RCT):是前瞻性研究,因果关系 论证强度最佳。当探讨病因时,可以选择健康无病 人群,用随机法分成两组,一组接触可能的致病因 子,另一组接受安慰剂,以观察其致病效应,虽然 可获得最佳的因果证据,但如果违反伦理道德就不 可行。现常用于评估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 6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的研究设计,对因果联系 的论证强度较佳且可行性好。该设计是将明确的无 病自然人群,以有或未接触被研究的可能致病因素 自然地形成两组,观察一段时间后,将两组某病的 发病率或死亡率进行比较,确定其因果关系及其危 险程度,这种前瞻性观测,称为前瞻性队列研究。 另种是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追溯若干年前群体 中某些个体是否暴露于某个可能的致病因素,研究 其与现存的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7病例对照研究:是回顾性研究病因和危险因素最 常用的方法。它选定患有某病的病例组和相应配对 的无该病者为对照组,同时回顾调查分析某种致病 因素的致病效应和程度。从中找出该因素是否与某 病之间存在关联。这种研究设计的方法,多用于发 病率很低,致病的自然病程长,很难作前瞻性病因 学研究者。 8现况调查:又称为横断面调查,是流行病学病因和 有关危险因素调查中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抽样调查 来描述疾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群的特征,以及 对同时存在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定量研究,探求原 因不明性疾病的病因线索。 第10章疾病诊断证据的分析与评价 1、对诊断性试验研究评估的基本要求: ①确定金标准②确定新的诊断性试验 ③正确选择的研究对象④新诊断性试验与金标准 结果做比较 2、诊断性试验常用的指标: ①敏感度SEN②特异度SPE③阳性预测值⑩阳性预 测值:诊断性试验中,真阳性在“有病”患者中的 比例与假阳性在“无病”例数中比例的比值。 3、ROC曲线:又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以该试验 的灵敏度(真阳性率)为纵轴,而以1-特异度(假 阳性率)为横坐标,依照连续分组测定的数据,分 别计算SEN和SPE,按照平面几何的方法,将给出 各点连成曲线,即为ROC曲线。 应用目的有二:其一用于正常至临界点的选择,其 二用于优选性质类似的诊断性试验 验前比数=验前概率/(1-验前概率)验后比数=验 前比数×似然比、、验后概率=验后比数/(1+验后 比数)平行试验-----可提高灵敏度 SEN=SENA+(1-SENA)×SENB SPE=SPEA×SPEB 序 列试验-----可提高特异度SEN(A+B)=SENA×SENB SPE(A+B)=SPEA+(1-SPEA)×SPEB 4、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真实性、重要性、实 用性 5、循证医学诊断性试验的应用: ①ROC曲线的应用②似然比的临床应用:似然比是 诊断性试验综合评价的理想指标,他综合了敏感度 与特异度的临床意义,而且可依据实验结果的阳性 或阴性,计算某病例患病的概率,以便在诊断性试 验检测后,更确切的对患者做出诊断。③提高诊断 性试验敏感度或特异度的方法:平行试验、序列试 验 第11章疾病防治的循证医学实践 第一节原始治疗性证据的真实性评价 1.为了正确地应用证据于循证医学防治性实践,仅 仅了解证据的等级是远远不够,需要对证据的质 量,从其(真实性、重要性及实用性)进行分析与 评价,方能决定证据的取舍。 2.临床随机对照实验(RCT)质量评价的关键因素: (1).在被评价的RCT证据中,一定要注重其研究 样本是来自随机抽样以及研究样本具体的随机分 组方法,是否采用了隐匿措施,。 (2).被纳入的研究对象之诊断依据是否可靠,有 否具体的纳入及排除标准明确这些研究对象所患 的疾病代表性如何。(3).注意试验开始时,组间 的临床基线状况是否一致?可比性如何?有无显 著性差异?(4).干预措施是否明确,是否执行了 盲法以及盲法类别是什么,药物的制剂、剂量、用 药途径是否清楚。(5).注意组间的研究对象除接 受试验措施之外,是否存在同时接受了其他治疗措 施。(6).试验观测的中间指标和终末指标是什么。 (7).入组试验研究对象的总例数,在最终试验的 证据中是否完全。(8).分析证据的统计学方法是 否正确和合理。 3.非RCT证据的两种特殊情况: (1).如果是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试验的研究结 果,其所提供的证据是无效的,B-错误水平允许的 范围之外(B-错误<0.2,power>0.8)。那么这种 证据倒是可信的。相反,如果提供的证据是阳性结 果的话,倒是值得怀疑的因为研究者发生各种偏移 的几率是颇大的。 (2).假如所治疗的疾病确为疑难重症,当前又公 认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或方法,而且预后很差,病 死率高。如果检索文献发现的某种疗法即使缺乏对 照治疗结果且被证明是有效的话,那么这种证据可 被接受。当然也需要作进一步的重复验证。另一种 情况则属于确诊的某一疾病,被某一特效药物治疗 而被证明为有效者,即使为对照性的观测结果,也 可被接受。 第二节原始资料治疗性证据的重要性评价 如果对收集的证据经过真实性评价之后,被确认真 实性差而不宜采用者则应放弃,无需作临床重要性 评价。但如果确认证据是真实或较为真实而被参考 采用者,那么就要进一步分析和评价这种证据对临 床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对于任何真实的证据,从其意义上讲概括为三种情 况。一为确认为真正阴性结果,表明无临床应用价 值。二为暂时难下结论,存在争议的证据,这就需 要进一步研究证据。三为真正有意义的阳性结果证 据,自然就有应用价值,兹分述如下: 第一真正的阴性结果(证据) 即通过临床研究论证,确实证明某一种措施对于某 一疾病的治疗没有价值或为乏效,或为弊大于利。 这样临床医生则拒绝应用。 第二真正的尚有争议的结果(证据) 任何临床治疗措施往往是有利又有弊的,特别是某 种临床常用的药物,往往是被证明利大于弊才被采 用的。 第三真实有效的治疗证据 对于真实有效的治疗证据也必需联系临床的具体 实际和病种,病情的实际来评价它的临床价值,看 看是否有临床的重要性。 1、临床治疗效果究竟有多大 判断临床效果的程度,一定要明确试验组与对照组 事件发生率各有多大(如治愈率,病死率~)以及 组间差值,然后对这些差值的临床价值和意义做出 评价。 2、治疗证据的效果之准确度如何 所谓的治疗效果可信的程度,从上述效果程度的指 标看,总是以事件或实际效果的绝对数据表示,显 示仍有机遇因素的影响,为了提供其准确的程度以 助于临床重要意义的评价和指导临床应用,常用 95%可信区间表示(95%CI)其可信区间越小,则可 信度越靠近真值,反之可信度就要差一些 3、审慎地评价中间指标及实验指标的意义 第三节原始治疗性证据的实用性评价 1、有效的证据是否与我们经治的患者情况一致。 2、 采用治疗性证据的可行性如何。3、施以患者的治 疗措施或药物,一定要权衡利弊4病人对拟采用的 治疗证据的期望及价值取向 第四节治疗性评价证据的质量分析 1.治疗性系统评价证据的真实性 2.治疗性系统评 价证据的重要性3.系统评价的治疗证据之实用性 第12章药物不良反应 1、ADR定义 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 无关的或者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 应,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致突变 反应和依赖性等。 2、ADR分型 1.A型(量效关系密切型)是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 相对增强的结果,或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 用。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有关;发生率高,但死 亡率低。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 等。如降糖药引起的低血糖,抗高血压药引起的体 位性低血压,抗组胺药引起的抗胆碱作用。2. B 型ADR(量效关系不密切型)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 全无关的异常药物反应。难预测,常规毒理学难以 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有病人异常性和药物 异常性两种,特异性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免疫抑 制,致癌性致畸性均属此型。 3、药物不良反应的循证诊断依据 1.时序性是否明确,不良事件总是应该发生在药物 应用之后2.符合同种、同类已知不良反应发生的规 律,观察到的药物不良反应符合同种同类动物实验 或临床早就中已经肯定的反应,则药物与不良反应 之间的因果关系较肯定。3.是否可排除混杂因素的 影响,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是否可用痛死服用其他 药物或者疾病本身的病情进展解释。4.撤药实验和 去激发试验,停止使用被怀疑的药物或者减少剂量 时体内药物浓度水平下降,不良反应消失或减轻。 5.激发和再激发实验再次使用被怀疑药物后这种 不良反应又发生。 4、药物不良反应的病因学关联程度分级? WHO分六级:1,肯定有关2,很可能有关3,可能有 关4,不可能有关5,待判定6,不能评价或不能判 定 我国在此基础上分5级:1,肯定有关2,很可能有 关3,可能有关4,怀疑5,不可能有关 5、ADR的循证治疗原则? 1.减少或终止药物损害:A型ADR:首先调整剂量B 型ADR:原则上立即停药 2.严密观察:药源性疾病难以预测,应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必要时针对性的处理,直至不良反应完全 缓解 3.治疗:症状严重时应当进行对症治疗、必要时住 院治疗或延长住院时间 6、ADR的判断和处理原则?(应用ADR的结果于 临床,从哪方面考虑) 1.文献报告中的结果是否适合于我经治的病人。2, 估计不良反应对我经治的病人的影响。3,了解病人 的医院和希望解决的问题。4,选择疾病治疗中更少 发生不良反应的方法 第13章疾病预后循证估计 1、预后----指疾病发生后,对疾病未来病程和结 局的预测。 2、预后因素—任何疾病发生以后,都要经过长短 不等的疾病过程逐渐发展为痊愈、残废、死亡等不 同的结局,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将对其产生影 响,发生不同的结局,这些影响疾病结果的因素均 称为预后因素。 3、预后因素包括: ①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②疾病本身的特点: 病情、病程、合并症③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因素: ④医疗条件:⑤个性特征:心理因素和身体素质⑥ 依从性: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⑧不同疾病的特殊 预后因素 4、描述预后常用的指标----用简单的率表示: ①有效率(response rate) 患某病经过治疗后, 证实有效病例占同期该病总病例数的百分率 ②缓解率(rimission rate)患某病经过治疗后,达 到临床疾病消失期的例数占同期该病总病例数的 百分率 ③复发率(recurrence rate)患某病已经缓解或痊 愈后,重新复发患者占同期该病总病例数的百分率 ④病死率(case-fatality)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的 病例数占该病总病例数的百分率 ⑤5年生存率(5-year survival rate)从疾病某点 开始到5年时存活病例占该病总观察病例数百分率 应用这些指标,明确预后的终点,这样才能在研究 预后的文献中,使用相同的指标相互比较,取得最 佳证据,以期用于临床对预后的判断 5、预后研究方案:前瞻性和回顾性两大类型: (1)、前瞻性研究方案①随机对照研究②队列 研究③临床对照研究④描述性研究 (2)、回顾性研究方案①回顾性队列研究②病 例-对照研究③描述性研究 6、影响预后证据质量的偏倚:①集中偏倚②迁移 性偏倚③测量性偏倚 7、集中偏倚的控制措施:①随机化②限制③配对 ④分层⑤多因素分析 8、预后证据的质量评价分几方面: ①如何判断预后证据的真实性②预后证据的临床 重要性评价③如何应用真实且有其重要价值的证 据指导有关的预后处理(实用性) 第14章临床经济学的循证医学实践 临床经济学是研究实践中成本投入(诊疗成本)与 效果产出(诊疗效果)效率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的 结果可为不同层面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临床经济学评价的意义 1、合理配置卫生保健资源 2、遴选基本诊疗技术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