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材料题北师大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材料题北师大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材料题北师大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材料题北师大版

材料题: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材料题

1.下面两幅图生动地展现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场景。识图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图一中的一位北京人,你平时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得到“火”的?

(2)图二中的山顶洞人在用火方式上与北京人有何不同?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图二中右边的那个人应该在干什么?

(3)请说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相同点有哪些?(说出三项即可)

2.文物是形象的历史。请根据下列图片中的文物,结合你所学的史实,说一说在图片上你所能获得的历史信息有哪些?

(1)图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结合《中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按要求回答问题。

(1)在图中长方框中,填写我国早期人类的名称。

(2)假如图中上方的两个早期人类能够穿越时光隧道遇到一起,他们会说什么呢?请你依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描述一段他们的对话,对话中要体现出各自的体态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

(3)从图上看,我国早期人类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看到祖国境内的这些早期人类遗址,你有哪些感想?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是识图分析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1)题可以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北京人得到火的途径,思考火的来源;第(2)题主要考查山顶洞人,观察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得出二者的相同点。

答案:(1)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等。

(2)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

(3)都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都会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都主要靠采集和打猎为生;都会使用火等。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主要考查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

答案:(1)图一是元谋人的牙齿,据测定,这种原始人类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

(2)图二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可知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会制作打制石器。(3)图三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和骨针,可知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

有孔的器物。

3.【解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以图学史”,学会识图、填图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学会从图片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结合所学知识组织情境对话的能力。让学生发现我国原始人类分布的特点,理解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感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

答案:(1)A对应北京人,B对应山顶洞人,C对应元谋人。

(2)此题可任意发挥想象,但一定要符合史实。体现出各自的体态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可参考以下对话:

北京人:你好。我怎么没见过你啊?请问你住在哪里?

山顶洞人:我就住在这个龙骨山的山顶上啊,你呢?

北京人:真的吗?那我们还是邻居呢,我就住在山里的洞穴里。

山顶洞人:咦?你怎么长得与我们不一样啊?身上穿树叶做的衣服啊!

北京人:对啊,我们的模样还有些像猿呢,你们穿的衣服好漂亮啊!怎么做的呢?看样子你们生活得比我们好多了,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山顶洞人:好啊!我们是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的,看我们脖子上挂着的装饰品,都是经过我们的磨制和钻孔而成的。我们还会人工取火。

北京人:哇,太羡慕你们了。我们可是比你们差远了呢,我们只会打制一些粗糙的石器。我们虽然也会用火了,但是只会保留天然火,根本不会人工取火。我们离得这么近,真的应该多向你们学习才是。

山顶洞人:好,欢迎你。

(3)特点:我国早期人类遗址遍布南北,分布范围广,但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尤其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感想: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案: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知道“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能说出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了解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知道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搜集处理有效信息的方法。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历史、展示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体会、感受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完善,对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所起的作用。 3.感受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推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1.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在何时?标志是什么?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何时召开?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今天我们互动的话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教师适时补充、纠正。 主要介绍: 1.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的概念。 2.宪法的修正。 3.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及存在的问题。 过渡:同学们详实的介绍,使我们系统的了解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上取得的喜

北师大初中毕业历史试卷(二)

漳州一中分校2009届初中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实验区) (考试形式:闭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在沙特阿拉伯王国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犹太教 2、古代世界各大洲、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的形式实现的。下列哪一个选项体现的交往形式与其它三个明显不同: A .希波战争 B .亚历山大东征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马可·波罗来华 3、一位游客在某博物馆参观时,讲解员指着图4的历史文物说:“这是迄今 发现的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据此,你认为这位游客看到的历史文物应出自: A. 两河流域 B. 黄河流域 C. 印度河流域 D. 尼罗河流域 4. 伯里克利时代的公民巴斯塔和妻女居住在雅典的一个小山村,作为一家之主的巴斯塔: A .因家庭贫困被禁止参加公民大会 B .妻子参与国家议事期间,在家照顾女儿 C .因担任政府公职获得补贴 D .与妻子一起参与国家议事时,把女儿托付他人 5、14-16世纪的欧洲,充满了新时代到来前夜思想文化变革的蓬勃朝气和人类反封建神学、向自然挑战的无畏精神。下列相关的历史信息中,搭配正确的是 A .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达·芬奇 B .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 C .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新航路的开辟 D .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启蒙运动 6、右面两幅作品之所以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 品,主要是因为它们都: A. 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 B. 反映了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C. 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 D. 表现现实生活和赞美了人性的伟大 7、下图是1770—1821年英国农业和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示意图。推动英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早期殖民掠夺 D.英国工业革命 图 4

中国土地法律制度概述

中国土地法律制度概述 在2012年1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虽然目前具体修改条款还未可知,但有业内专家推测,此次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 在中国,土地问题历来都是一个基本问题。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土地是农业之本。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对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自1986年《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中国逐渐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法律制度。 一、土地相关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

二、土地分类 1、按土地性质分类 2、按土地用途分类(国有土地使用权)

三、名词解释 1、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农用地包括:耕地(包括基本农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包括设施农用地)。 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建设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包括军事设施用地、宗教用地等)。 (3)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等)、其他土地(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滩涂等)。 2、国有土地、集体土地 国有土地:包括城市市区的土地;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集体土地: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3、土地利用整体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1)土地利用整体规划(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是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一)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二)规划背景与土地供需形势分析;(三)土地利用战略;(四)规划主要目标的确定,包括: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知道我国境内当前已知最早的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和发现的主要考古资料。 知道世界闻名的我国早期远古人类的名称、生活年代、地点、体质特征、使用的工具、火的使用和发明以及生活组织情况。 通过讨论"假如我是考古工作者,在发现了元谋人、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资料后,我会得出哪些结论",培养发散思维、口头表达水平和科学探索精神。 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历史地图、图片,培养看图、识图水平。 通过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想像水平和写作水平。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逐步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通过师生、生生间交流探讨,学习与人合作、共同学习的方法;在此过程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树立自信心,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查阅资料的方法(请教别人、查工具书、上网查阅等),树立探究意识;学会对搜集的资料实行取舍、整理、加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是当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争论,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 难点远古人类历史离我们非常遥远,学生对寻找有科学依据的感触和历史想像有一定难度。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

二、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 1. 形貌、体质特征 2. 制造工具:打制石器 3. 使用天然火 4.群居生活 三、山顶洞人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讲述法,指导总结法,对比法。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相对应资料制作成课件。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收集相关原始社会知识的资料,并对资料实行取舍、整理和加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远古人类生活的图片) 师:屏幕上体现的是什么人的生活画卷?(学生回答略)你们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了解多少呢?(学生各抒己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板书)。 (教师创设情境,播放课件录像《祖国的风光》,边放边解说)我国是世界上大国之一,领土面积和整个欧洲的面积差不多。在我们神圣的国土上,有广袤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的大小山脉,生长了茂密的森林,贮藏了丰富的矿产;有众多的江河湖泽,给我们舟楫和灌溉之利;有绵长的海岸线,给我们以交通和贸易的方便。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之上。 我国当前已发现的远古人类有多少呢?他们分布在何处?一起来看课本插图。读历史地图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看题目,知道这幅图要告诉我们什么;第二,看图例,知道图中符号所表示的含义;第三,看图中的地名、分布方位及古今地名注释;第四,找出特点。现在,以4人为小组共同讨论这两个问题。生:讨论、回答略。 师(总结):同学们的接受水平很强。通过这幅地图能够看出,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确实是中华人类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目录打印版 A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第24课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第25课成语历史故事竞赛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远古至589年) 中国历代王朝表(夏至隋)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开放与交流 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第9课“贵姓何来”中华诸 姓的来历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 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课辽、西夏与北宋并 立 第11课宋金南北对峙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 移 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 活 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 民族国家基业 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 技成就 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 第17课探究《清明上河图》 展现的社会风貌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 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 治 第19课明清抗击外国侵略 的英勇斗争 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和发展 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 民族的象征 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 学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 关锁国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 危机 第25课设计奥运圣火传递 路线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581-1840) 中国历代王朝表(隋至清)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 国人民的抗争 第1课鸦片战争的烽烟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第4课八国联军侵略战争 第5课画地图,讲历史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 步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 第8课辛亥革命 第9课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 教育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2课社会历史小调查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兴起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 第四单元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17课“中华民族到了最 危险的时候” 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 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 新的长城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 日救亡歌曲联唱”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 胜利 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第25课编辑历史小报--- “我们眼中的解放战争”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1840-1949)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 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5课“万方乐奏有于阗---” 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演讲 擂台赛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 路的探索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第7课“文化大革命”十年 内战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第9课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 第10课“走近创业年代的 英雄”讨论会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 体事业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 潮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 化 第15课展示五彩缤纷的社 会生活 第四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 —古代世界 第16课当人类还是野蛮人 的时候 第17课大河流域的文明曙 光 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 第19课“日出之国”与“新 月之乡” 第20课西欧的基督教文化 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 第22课人类三大人种的基 本特征 第五单元古代文明的冲撞 与文化成就 第23课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第24课昔日的辉煌 第25课世界古代科学魅力 的报告会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1949-2000) 世界上古中古史大事年表 (约500万年前至15世纪)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 门槛 第1课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 第3课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 革命 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 第5课为争取“民主”“共 和”而战 第6课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第7课与哥伦布同舟远航 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 与动荡 第8课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 革命 第9课古老印度的抗争 第10课“解放者”的风采 第11课开辟新时代的“宣 言” 第12课“英特纳雄奈尔” 一定要实现 第13课工业革命带给人类 的“礼物” 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 与终结 第14课避免革命的改革 第15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 内战 第16课武士领导的社会变 革 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 第18课叩响现代文明的大 门 第19课缔约结盟的狂潮 第20课第一次燃遍全球的 战火

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历史沿革

一、土地管理法律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十分重视土地管理立法,从1949年至今,土地管理立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土地管理立法(1949年-1952年)这一时期立法的主要特点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决定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土地立法(1953年-1957年) 这一时期立法的主要特点是:确定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制度。 1953年11月5日政务院第一百九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了《政务院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规定凡兴建国防工程、厂矿、铁路、交通、水利工程、市政建设及其他经济、文化建设等所需用之土地,均依本法征用之。凡属有荒地、空地可资利用者,应尽量利用,而不征用或少征用人民的耕地良田。 1954年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

律保护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生产资料所有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对城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实行征购、征用或者收归国有。 1955年11月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社员的土地必须交给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使用。 1956年6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入社的农民必须把私有的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 (三)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土地立法(1958年-1977年)这一时期立法的主要特点是: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和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制度。 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五十八次会议修正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1958年1月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观常务委员会第九十次会议予以批准。 1962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生产队所有的土地,不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战用。要爱惜耕地。基本建设必须尽可能地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

课程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认识历史领域中的考古知识、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各种不同的知识范围。 2.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 3.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图片进行分析推理、大胆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问题;学会用观察法、阅读法等来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2.通过学生探究教师设计的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求知习惯,培养其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对我们这个伟大而历尽艰辛的祖国的热爱之情。 2.学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了解,形成崇尚科学的精神。 本课重点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丰富的历史想像力。 本课难点 1.学生初步接触历史领域中的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 2.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平时一定都很喜欢听故事,尤其是那些离奇的神话故事,更是吸引着一些同学。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我们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中外神话传说中有许多人类起源的故事,都非常有意思,哪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讲?(学生讲神话传说) 同学讲得都很好。但是,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也就是说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那么,人类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远古人类是怎样劳动和生活的?他们又是怎样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讨的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元谋人 同学们平时一定都很喜欢猜谜,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猜几个谜,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看哪个小组猜得既快又有道理。 1965年的五一节,在云南省元谋县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两枚牙齿(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元谋人牙齿化石图),当然,根据这两枚牙齿无法断定这是人类。以后,在同一地层中又发现了石器和炭屑。现在老师给你提供的材料就是谜面,下面小组交换一下意见,猜一猜,这些遗存是属于动物还是人?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小组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 同学们得出的结论和考古学家得出的结论一样,这些化石正是远古人类的遗存,经考古学家们的测定,元谋人的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但是,元谋人留给我们可供研究的信息太少了,有没有能给我们提供大量信息的遗址呢?(二)北京人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北师大版习题精选一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北师大版习题精选 一 第1题【单选题】 分析图表与下列哪个事例无关( ) A、隋朝的繁荣 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D、唐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我国封建社会多次出现盛世局面,下列盛世局面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文景之治②贞观之治③贞观遗风④开元盛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③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饮茶习俗风靡全国的时期是( ) A、汉代 B、隋朝 C、唐朝 D、清朝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 ①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重选拔人才 ③都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高压政策④都注重发展经济生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开元通宝”开始铸造时的最高统治者是( ) A、唐高祖 B、唐玄宗 C、隋文帝 D、元世祖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唐朝诗人孟郊的著名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里的“线”绝不可能是( ) ①麻线②丝线③棉线④尼龙线 A、①② B、③④ C、④①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穿越时空隧道,今天北京的一个商人到唐朝的都城经商,不可能经历到的事情是( ) A、乘船经过永济渠 B、买曲辕犁 C、看颜真卿的书法 D、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假如我们能穿越时空来到唐朝,不可能看到的画面是( ) A、A B、B C、C D、D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全部)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远古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发现地点是云南元谋。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下肢发展较慢,脑也在缓慢的进化,这些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工具上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_缝制衣服。 4、火的使用的作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群居。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第2课氏族聚落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 多年,位于黄河流域,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子;半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粟,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彩陶,能够饲养猪、狗等家畜。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流域,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黑陶。 3、大汶口:距今约四五千年,遗址位于山东大汶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最早会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 第3课传说时代 1、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尽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3、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3、兵器、衣裳。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4、华夏族的形成:(1)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部落。(2)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3)炎帝、黄帝部族走向联合,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原始社会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禅让制度下产生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6、禹是传说时的治水英雄,被称为大禹。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体系建设研究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优化探析绪论 【第二章】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第三章】我国《森林法》的基本概念和立法目的的完善 【4.1 4.2】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建议 【4.3 4.4】我国森林资源法律责任的完善建议 【第五章】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的完善 【结论/参考文献】我国森林法的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2 章我国森林资源法律制度的概述 2.1 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 根据我国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结果显示,我国的森林覆盖率20.36%,我国森林总面积为19545.22 万公顷。我国森林蓄积为137.21 亿立方米,活立木总蓄积149.13 亿立方米。 1目前,全国有林地面积18138.09万公顷。按林种划分,公益林、商品林面积分别占52.41%、47.59%,其中公益林面积中特种用途林1197.82 万公顷、防护林8308.38 万公顷;商品林面积中用材林6416.16 万公顷、经济林2041 万公顷(其中油茶林320 万公顷)、薪炭林174.73 万公顷。

2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林7246.77 万公顷,集体林10891.32 万公顷。(国有林占39.95%,集体林占60.05%)。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的7143.58 万公顷,集体经营的5176.99 万公顷,个体经营的5817.52万公顷(国有的占39.38%、集体经营占28.54%、个体经营占32.08%)。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11969.25 万公顷,全国现有人工林面积6168.84 万公顷。其中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65.99%和34.01%.天然林蓄积114.02 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85.33%.人工林蓄积19.61 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14.67%. 3我国的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0.62 公顷的1/4,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蓄积量68.54 立方米的1/7 强。造林良种使用率在林业发达国家为80%,而我国则仅为51%.我国的中、幼龄林比重较大,面积占乔木林面积的67.25%,蓄积量占森林蓄积量的40.03%.从地域分布上看,森林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在我国西南的川西川南、云南大部、藏东南,东南、华南低山丘陵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及西北的秦岭、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东南部等区域。而森林资源分布较少的地区则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及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大部。 因此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的特点是:总的储备量上仍然不充足,在森林资源的质量方面也较低,同时森林资源的地域分布也不均衡。

总结北师大版初中历史pdf

文件编号: 43-31-C9-80-5F 整理人 尼克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4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4) 郝瑞庭(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3—16课) 单元主线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兴盛起来,有着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既有革命高潮的涌动,如第一次人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等,也有失败的痛苦和艰辛,如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从时间断限上,它又包含了中国革命史上两次重要的转折——从大革命失败到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学习单元力图反映的就是中国革命这一艰难历程。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内容标准: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中要注意尽量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从五四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一个历史概念,许多学生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历史史实来理解这一概念,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几条结论。 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 内容标准: (1)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2)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每课一得:三大政策,反衬国民革命的起因与发展。 材料阅读:孙中山遗嘱。 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内容标准: (1)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2)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中国革命道路初创的历程(每课一得配合之); 红军长征——历程的艰难曲折。 第16课图说红军长征 ——学习与探究之三 活动目标、准备、建议、说明 知识目标:红军长征史实的了解。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十篇

2019-2020年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习题精选第十篇 第1题【单选题】 《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唐僧的原形是( ) A、鉴真 B、玄奘 C、僧一行 D、怀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武则天在位时开创了科举的另一种形式,让各州每年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考试,其中唐朝大将郭子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种形式是( ) A、进士科 B、武举 C、明经科 D、常科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如果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印度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 ) A、《马克·波罗行纪》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史记》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张骞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殿试开始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隋炀帝 D、武则天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隋文帝主要的功绩,在于统一全国后,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使连续三百年的战事得以停止,全国安宁,南北民众获得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以下历史活动与隋文帝无关的是( ) A、建立隋朝 B、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C、灭陈朝统一全国 D、创立科举制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在秦汉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300多年的政权分立时期,结束这种局面是在哪个朝代建立之后( ) A、东晋 B、西晋 C、陈朝 D、隋朝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而短暂的璀璨辉煌。它的都城在( ) A、北京 B、长安 C、洛阳 D、建康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反映这一主题的是( ) A、鉴真东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戚继光抗倭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星罗棋布的氏族部落》教案_15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感知目标教学 目标 一、知识目标:半坡和河姆渡聚落的位置,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 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以及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知道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等主要史实。 二、能力目标: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 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这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2.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重点 难点 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状况 难点: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教师活动与 学生活动 时间预 计安排 复备标注 启动课堂复习旧知 预习反馈 还记得远古人类的代表有有哪些吗?他们的生活方式 是怎样的? 5 课堂导入 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紧靠野外采集捕 捉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有一天,远古人类告别 洞穴,搭建住所定居下来,形成原始聚落。看“中国 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继山顶洞人之后,在辽 阔的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很多氏族聚落。他们的生活 和生产状况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么当时最具代表性 的几个氏族聚落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状况是怎样的呢? 他们住在什么地方?他们会种植什么作物?他们使用 什么样的工具等等。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自学 探究这些问题。 2 以北京人、山顶洞人 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 居民,再到大汶口原 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 实,培养学生的比较 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 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 能力。 自学文本自学方式 自学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解决,也可以进行组际交流。 将疑难问题提出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井田制 主要内容: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要交贡赋。农民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 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他们各自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成千块、上万块地留给自己,叫“公田”。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 瓦解: 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 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私田出现。早在西周中期,诸侯王瞒着周王室开垦的田地。开辟和耕种大量私田,需要大批劳动力。当时“民不肯尽力于公田”,用奴隶制的办法已不能调动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奴隶的逃亡,井田制再也维持不下去了。 公元前660年左右,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标志着劳役地租已转化为实物地租,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个历史性的进步,在当时各诸侯国的影响很大,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标志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整顿田制,视土地高下肥瘠,“量入修赋”,其后各国也纷纷效法。 本来这些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旧秩序,但它们既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已成的事实,从而事与愿违。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二)屯田制 屯田制指的是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屯田制就是以屯

北师大版、人教版及地图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

北师大版、人教版及地图版初中历史教材比较(二) 中国古代史(历史七年级下册) 资料整理:青绍堂(福州屏东中学) 说明: 1.应广大参加初中历史学科会议与会代表的要求,将青绍堂老师发言内容放在网上与初三老师交流。 2。本份材料仅代表整理者的个人意见,只供交流。 3.本份材料是依据2006年考试说明要求制作的,因供2007届考生使用的考试说明尚未出台,在新考试说明出台后,应依据新的考试说明进行完善。 4.本份材料不完善之处,请大家自行补充调整。 5.除关注三套版本共同点外,还应关注自己使用的教材版本对考试大纲规定考点的表述。 [黑色字体为三套版本教材表述相同(相近)之处,红色字体为北师大版的表述,蓝色字体为人教版的表述,绿色为地图出版社的表述] 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内容标准】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考试说明】 A.识记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了解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B.理解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C.运用评价唐太宗。 1、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共同点)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吸取隋亡的教训;善用贤能,虚心纳谏(魏征);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画像”。 (北P10)赋役制度;“三省六部”制;《唐律疏仪》。 (人P8)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地P8-9)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认识到,皇帝与百姓是舟与水的关系,皇帝好比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 2、武则天 (共同点)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注重选拔贤才。“武则天画像”。 (北P14)统治时期,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当时,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人P9)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地P10)统治期间,户口增加,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历史上说她的统治大有“贞观遗风”。 3、“开元盛世” (共同点)唐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整顿吏治,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开元盛世”。 (北P15)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即位后,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人P12)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图治”。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P15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地P13)唐玄宗登基后,经过君臣努力,政局才逐渐稳定下来。他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宋憬等为宰相,裁汰冗员,强调以才以功授官,注意考核地方官,尤其基层县令的政绩。反对奢侈浪费,提倡勤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感知目标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 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2.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 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过程与 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 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 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 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 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预 计安排 复备标注 启动课堂复习旧知 预习反馈 18课学习笔记的检查 5 课堂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继 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 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 2 自学文本自学方式 自学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交流解决,也可以进行 组际交流。将疑难问题提出 问题预设 1. 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2. 了解官渡之战的时间,经过,意义。 3. 掌握官渡之战的时间、经过、意义,并与官渡 之战作比较。 4. 魏蜀吴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 5. 如何评价曹操? 8 交流学习交流方式 1.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中以 多败于少的原因。 2.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 知识梳理疑难解答处理学生在交流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4 难点精讲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 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呢?” 归纳: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曹操的士兵是北 方人,他们不习惯水战。他的士兵到了南方后, 3

中国土地制度概况

第1章土地制度的一般与我国城市 土地制度概况 1.1 土地制度的一般 土地制度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较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土地经济运行中的各种经济规则和经济关系的总和。研究所指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1.1 土地所有制及其发展趋势 所谓土地所有制,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通常,它需要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并受到保护。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一般而言,土地所有制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而社会生产方式归根到底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历史地看,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最终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当然,在每个具体的历史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还要受到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制、历史传统与习俗、要素禀赋状况、技术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其不同而不同。 现阶段,从世界范围内看,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也是有差别的。对此,有的学者经过比较、综合,认为当今世界上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有14种①,并对这些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公私程 ①柴强.各国(地区)土地制度与政策.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3,1~10。作者认为,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有: 全民与国家所有、国家与中央政府所有、国家与各级政府所有、各级政府分别所有、国王与国家所有、土地上级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合作组织集体所有、公共事业部门或团体所有、部落(或氏族、村社、宗族)所有、数人合有、数人共有、股份公司式所有、区分所有建筑物持分所有土地、个人所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