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错误的教养态度与方法(过分保护、溺爱、粗暴、冷漠等)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父母过分保护和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有些家长对幼儿粗暴和过于严厉,对幼儿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形成自卑、胆怯、孤僻和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甚至通过模仿与学习,表现出攻击性行为,使同伴不愿与其交往。

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交往,而缺乏交往的家庭环境则会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父母离异或不和对幼儿的影响极大。在没有双亲或虽有双亲却没有爱的家庭中,幼儿常因缺乏爱而不能有正常的安定情绪。由丧失感、挫折感、不安全感等引发的欲求不满,使他们形成了攻击、破坏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加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环境,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未能与幼儿建立起亲密、融洽、协调的关系,就会导致幼儿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造成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不协调。如果教师不注意爱抚、关心、尊重和认可幼儿,甚至经常冷落或惩罚幼儿,就会使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米勒等人(Miller & Gentry,1980)总结了几项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对一个儿童特征和价值的认可程度,会通过一种复杂的方式影响着其他儿童对这个儿童的接纳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因此,一个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的影响到同伴对这个幼儿的评价。

例如,一个教师夸奖某个幼儿的画画得好,其他幼儿就会模仿他;如果教师经常表扬某个幼儿,他也会成为同伴中最受欢迎的儿童。因为幼儿希望跟他玩也受到老师的关注,或者像他学习做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婴儿期到幼儿初期,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玩具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还体现在玩具的不同数量和特征能引起儿童之间不同的交往行为上。研究发现,儿童的活动空间过小或者没有足够数量的玩具,儿童之间的争抢、吵嘴、攻击等消极行为就会更容易发生。而在有大玩具,如滑梯、攀登架、中型积木等的条件下,儿童之间倾向于发生轮流、分享、合作等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Smith & Connolly,1980)。活动性质对同伴交往的影响表现在不同游戏情境中。自由游戏中,不同社交类型的幼儿表现出交往行为上的巨大差异,而在有一定任务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或集体活动中,即使是不受同伴欢迎的儿童,也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间的合作关系,对其行为起到了制约的作用。

4、幼儿自身的特征

幼儿自身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

(1)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是幼儿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幼儿之所以在同伴交往中地位各异,主要是因为这些儿童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特征。受欢迎儿童,是因为他们对同伴友好,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被拒绝儿童不会使用恰当的方式加入群体活动中,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性行为。被忽视的儿童因为害羞与行为笨拙,他们则很少表现自己也不攻击他人。研究发现,幼儿在合作方面存在着相当稳定的个体差异,而且这种差异预示了儿童以后不同的社交地位。例如,早期的争吵就预示了以后的社会接纳性。最初被看作合作的儿童往往受人喜欢,而被当作好争吵的儿童,即使他们以后改变了这种行为,也往往被拒斥。

(2)社交技能与策略

幼儿的社交技能与策略对幼儿同伴交往也有重要影响。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当幼儿掌握运用一定的有效的社交技能与策略时,他的行为才能很好地被其同伴认可和接纳,才能与同伴相处融洽。

参考文献:

[1]张建人.幼儿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及对策.山东教育,2000,9

[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观察法,进行对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对幼儿之间的冲突处理的方式、幼儿之间产生冲突解决的方法的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观察表明,幼儿之间产生冲突都是用“抢东西、拥挤、骂人”等方式来解决的,极少用商量的办法。这是因为教师对幼儿之间产生的冲突处理的方式是教师处理,支持幼儿告状行为。所以,影响着幼儿处理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同伴交往冲突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当前,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我国现阶段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幼儿在家大部分时间是独自玩耍;不同的家庭结构幼儿的交往经验上的差异,家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导致幼儿交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能否顺利的进行社会交往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决定了生存与否。而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动因,是实现幼儿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所以,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2】。 因此,本研究重在对中班幼儿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问题及幼儿与教师对冲突处理方式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占泽幼儿园中班全体幼儿36名 2、研究方法:日常观察 3、观察时间:2009.09月—10月 4、观察内容: A、在游戏、区域、生活活动中,观察幼儿间是否有遇到冲突有打人、抢东西、拥挤、商量这些行 为表现: (1)在角色、表演、建构游戏中,抢道具、头饰、胶粒,抢不到打人,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体育游戏中,排队推挤别人,游戏中,没位置玩,把别人推走,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2)在区域活动中,全部挤到一个区去,互不相让,都想玩同一个材料,抢过来,还是用商量的办法解决。 (3)在预备、喝水时,人太多了,不懂得相让,全部挤过去。看书时,小老师发书,发到不满意的,就向别的小朋友抢书看。还是用商量的语气来交换书看。 观察幼儿在这些环节遇到冲突的表现,记录哪种表现出现的次数高,次数高的说明同伴交往之间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这个。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摘要: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伙伴一起游戏、学习和生活中建立的和谐人际关系。本论文结合当前幼儿出现的一些实际情况,针对班级幼儿在交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等方面来分析原因,并就这些问题提出几个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幼儿同伴交往人际关系交往问题方法

目录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1)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2) 1、现状分析: (2) 2、情感与作用 (3) (二)、幼儿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 1、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3) 2、幼儿社会能力的发展。 (3) (三)、幼儿同伴交往有利幼儿身心健康 (4) 1.伙伴交往的表现 (4) 2.同伴交往的作用 (4) 二、幼儿伙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 (一)、幼儿同伴交往存在的问题 (4) (二)原因分析 (4) 1.家庭因素的影响。 (4) 2.托幼机构及社会的影响。 (5) 三、教育措施及对策 (6)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 (6)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及交往环境 (6) (三)、学校要做好幼儿交往课程的开设和扩大幼儿社会交往的范围 (7) (四)、加强家园共育,提高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的认识 (7) 四、参考文献 (8)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现状 针对幼儿伙伴交往情况,我以我校为例,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发给了本校的学生让其家长与孩子共同交流填写。据问卷数据显示:60%孩子的交往都局限在与家人之间,过分依赖父母,在与同伴交往时大部分都是自己玩或是刚开始和同伴玩得较好,但时间一长发生矛盾之后就不再与同伴伴玩耍。35%的孩子很少与父母谈起幼儿园的事情,并且不能够主动与他人交往,在活动中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30%幼儿需在大人提醒后与他人打招呼,一些幼儿不能主动与他人分享物品,主动与他人交流,幼儿认识的朋友大部分都是在幼儿园等。当孩子与同伴发生矛盾时,65%的家长都鼓励孩子积极与同伴交往,30%的家长认为是小事,静观其发展,5%的家长教育孩子不再与那个伙伴交往。所以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幼儿伙伴的友好交往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学校、家长及社会的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学校及社会的共同愿望,幼儿伙伴的和谐交往有待幼儿、学校、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请看下面几个在幼儿园发生的案例:案例一:小雪和小丽是很好的朋友,又一次,小雪在家带了一个可爱的芭比娃娃回学校,小丽看见了很喜欢,过去二话不说伸手就想把芭比娃娃抢过来,小雪左躲右躲就是不给,小丽伸手就推了小雪一下,小雪反手拉了小丽一把,两人都倒下了,大哭了起来。 案例二:在一堂搭积木的游戏课上,小朋友坐骑了搭小火车的游戏,玩得可高兴了,平时不爱说话的小豪很快就把小火车搭好了,,想跟排他前面的小轩比比谁搭得漂亮,于是拍了他肩膀两下,由于课室有些吵,小轩没注意到。小豪为了让小轩回头,使劲扯了扯小轩的衣服小轩生气地回头朝小豪大喊了一声,吓了全班一跳,小豪马上低下了头,两眼泪汪汪的看着自己搭的小火车 ,集体活动的兴致一下子消失。 案例三:小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喝水时候推别人一下,排队时候挤别人一下,别人游戏他有时喜欢去捣乱,小朋友都不太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地分析 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地游戏案例时,最常用地几句话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地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地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地其实是同一层意思,而且是最浅地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地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地分析.今天地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地玩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地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地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地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地机会.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支持地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地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和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地目标 、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地结伴经验、共同活动地意识、同伴平等地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地能力、独立寻找玩伴地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地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地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等. 、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地能力、对结伴地游戏活动目地性地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地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地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地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地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地解决:培养儿童地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地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地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地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地关系、理解整体和局部地关系等. 、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地意识、倾听别人发言地能力、表达自己观点地能力等. 、游戏中地“领袖” 理解什么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地理解等. 选择“领袖”时出现“一边倒”时地应对:培养儿童不盲目跟从而具有自我认识地意识、让他们懂得在集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顾全大局等. 争抢“领袖”时地应对:培养儿童民主、公平意识、权利与责任地关系意识等. 没人愿意做“领袖”时地应对:培养儿童地责任意识、对权威地理解等. 、游戏中地规则 规则地产生:培养儿童地规则意识、自己制定规则地能力等. 规则地表达方式:培养儿童对隐性规则地认同等. 规则地执行:培养儿童自觉执行规则地意识与能力、规则是需要共同遵守地意识等. 三、结伴游戏情况分析 (一)自行结伴 小班开展结伴游戏活动,目地在于培养儿童共同活动地意识和语言交流地能力,为其进入中、大班后形成小组意识、合作完成任务奠定基础.对小班儿童来说,他们并不具备评价自己与他人地能力,而只会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地感受.教师可以在了解儿童真实反应后再给予评价,同时通过评价帮助他们不断积累经验,使之在以后地活动中将获得地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中班初期儿童对合作与交往地目地并不是很清晰,往往带有及时性和随意性.

幼儿同伴交往 开题报告

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同伴关系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对幼儿来说,进入幼儿园后生活中最经常、最主要的接触者就是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同伴交往是幼儿最初学习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对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得到同伴的肯定和集体的尊重是幼儿自我价值肯定和满足的一个关键因素。三岁以后,他们开始试探着与同龄伙伴平等交往,所以人的交往合作能力要从这一时期就开始着手培养。 未来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的人,现在的幼儿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偏强,缺乏同情心,不会礼貌交往,做事任性、霸道,不能与人合作,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我园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交往规则有了了解和认识。我们在《纲要》精神指引下,教学观念有了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重说教、轻体验等现象。区域活动给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更为幼儿的交往发展提供可能,他们自由结伴、自由选择材料,能力相仿、兴趣爱好相同,教师面对小群体幼儿能够满足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区域活动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培养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方法策略》这一课题,进行思考、实践/探索、研究。 概念界定 区域活动也叫活动区活动,教师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区域,在其中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的充分互动而获得学习与发展。 同伴:我国的申继亮认为,同伴是指“社会上平等的”“共同操作时,在行为复杂程度上处于或接近于同一水平的个体 同伴交往又称同伴沟通,是指同伴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从动态说,是个体和同伴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从静态说,是个体与同伴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情感联系。 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与自己年龄相同或相仿的人在同伴交往中感受/适应/协调和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 的同伴关系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浏览 1211 次 推荐于2016-09-05 15:24:36 最佳答案 从教师的角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两个方面,对儿童的同伴交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从教师的角度: (一)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例如,在幼儿园中营造温暖和谐的环境;对儿童实行民主的管理方式;能够宽容儿童的一些小的错误;对儿童的呵护能发自心底的关爱等。有研究表明,如果儿童经常遭到同伴拒绝,一些儿童就会感到焦虑和沮丧,甚至表现出害羞、疑虑、哭闹、肌肉紧张、活动性下降、抗拒远离教师等各种情绪症状。4如果老师能够在此时给他营造一种温暖的、支持性的环境和氛围,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转化这些。另外,对于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创造交往的机会。例如,经常引导他们参加互动性的、需要交往技能的集体活动;带他们参加社区的活动小组和班级中其他儿童的生日晚会,鼓励他们表演节目。 当缺乏社交技能的儿童偶尔主动地和别人交往时,老师就用搂抱、抚摸、微笑或奖励等积极方式来肯定这种行为,久而久之,他就巩固了这种行为。鼓励儿童多观察成人或同伴的社会行为,有效模仿他人动作、言语,从而学到一些社

会化的行为。当这种社会化行为受到肯定时,就会继续扩大到其它领域。这种方法能够感染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创设情境,培养儿童对的认知 为儿童创设一个虚拟的或现实的交往情境,让儿童在虚拟的或现实的情境中去思考如何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分等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学得与同伴的化交往。在游戏中要告诉儿童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取的。例如,可以通过模拟表演,使他们在模拟的情景中,认识在中双方的优点和缺点,并理解心理换位的重要性。 帮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儿童创设一种交往情境。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让缺乏社会交往技能的儿童扮演某一角色,使他们理解角色的理想模型,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认识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从而最终达到帮助他们改善同伴关系的目的。 以上都是基于儿童初入园后,教师对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在幼儿园,没有不能交往、不会交往、不善交往和“不受欢迎”的儿童。 二、从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角度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 为儿童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为儿童提供成功的同伴交往经验,为儿童创设社会交往的情境,这些途径除教师可采用外,父母在日常家庭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以上的措施。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是无法取代的。父母是儿童的

最新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教艺院学前133班张萍钰 摘要: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启蒙阶段的老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帮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降低自我中心意识。教会幼儿与同伴交往,对其以后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活动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活动与幼儿的自我表露程度和方式互为影响。本文着重从同伴交往活动中,不同时期特点、影响因素、教师建议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幼儿同伴互动关系时期特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同伴,幼儿通过与同伴的游戏和社会性活动,为其社会技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同时,同伴互动又是发展心理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幼儿间同伴互动关系不易察觉性,教师往往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课程和美德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互动关系的正确引导,殊不知,幼儿互动有许多价值和功能,但如何较好的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学者们探讨的不多,这也是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薄弱所在。从促进幼儿同伴交往,丰富幼儿同伴交往的形式来说,加强对幼儿同伴互动的关注是有必要的,同时已有的对同伴互动的探讨可以为我们研究如何更好引导幼儿同伴互动提供借鉴。 二、幼儿同伴间互动的价值 1、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激励儿童的探索欲望。 良好的人际互动在同伴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个体之间紧密联系,各自的目标存在着积极的相关性,他们能够认识到只有实现集体的目标自己的目标才最终得以实现。因此,幼儿在互动交往中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会消弱幼儿与同伴在集体活动中面对复杂任务的心理障碍,互相鼓励会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增强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语言不仅使儿童表达看法和提出问题变为可能,也为儿童向周围人学习提供了机会。同伴互动交往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协商、探讨的机会,幼儿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试论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试论同伴交往能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幼儿期是培养同伴交往能力的最佳时期,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对幼儿心理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知识,分析了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因素,提出了正确引导幼儿提高同伴交往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对策 一、对同伴交往能力的认识 (一)关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概述 同伴交往是指同龄群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与小伙伴一起生活、游戏等过程中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在婴儿期,同伴关系只是在最松散的意义上存在着,儿童的社会交往也非常有限。进入幼儿期,他们上了幼儿园,与同伴接触的次数增加,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与自己亲人的交流,他们开始主动寻找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也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交往能力也随之体现,并和同伴存在差异。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构成的要素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有三要素,分别是社会主动性、消极的同伴回避和同伴拒绝。研究者普遍认同控制和移情作用或归属感是最基本的能力,其次还包括人物方面,社交放松性和行为灵活性。我国学者在综合已有的基础上,经调查研究指出我国幼儿同伴交往能力主要由社交主动性、社交放松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及社会行为四大部分组成。 基于以上理论,笔者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概括为由交往的主动性,语言和非语言能力,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四部分组成的整体。1.社交主动性:幼儿能够主动与别人交往,礼貌待人,能与别人积极的打招呼,在集体活动中能够与他人合作;2.语言和非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能够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话语以及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非语言是指用微笑、眼神等非语言的形式表达感情的能力;3.亲社会行为: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和倾向;4.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任何形式的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活动,如损坏他人东西、推人、咬人等行为,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在幼儿阶段,越少发生这种攻击行为,代表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越强,同伴交往能力越强。 (三)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对其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现在许多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里的成员对他们过于保护,总是有求必应,久而久之,使他们变得特别蛮横,不讲道理。而同伴交往能力使幼儿在同伴关系中处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得分析 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得游戏案例时,最常用得几句话就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得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得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得其实就是同一层意思,而且就是最浅得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得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得分析。今天得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得玩伴 “同伴”就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得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得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得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得机会。就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与安全支持得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得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与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得目标 1、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得结伴经验、共同活动得意识、同伴平等得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得能力、独立寻找玩伴得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得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得立场协商与共同活动等。 2、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得能力、对结伴得游戏活动目得性得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得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3、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得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得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得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得解决:培养儿童得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4、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得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得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得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得关系、理解整体与局部得关系等。 5、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得意识、倾听别人发言得能力、表达自己观点得能力等。 6、游戏中得“领袖” 理解什么就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得理解等。 选择“领袖”时出现“一边倒”时得应对:培养儿童不盲目跟从而具有自我认识得意识、让她们懂得在集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顾全大局等。 争抢“领袖”时得应对:培养儿童民主、公平意识、权利与责任得关系意识等。没人愿意做“领袖”时得应对:培养儿童得责任意识、对权威得理解等。 7、游戏中得规则 规则得产生:培养儿童得规则意识、自己制定规则得能力等。 规则得表达方式:培养儿童对隐性规则得认同等。 规则得执行:培养儿童自觉执行规则得意识与能力、规则就是需要共同遵守得意识等。 三、结伴游戏情况分析 (一)自行结伴 小班开展结伴游戏活动,目得在于培养儿童共同活动得意识与语言交流得能力,为其进入中、大班后形成小组意识、合作完成任务奠定基础。对小班儿童来说,她们并不具备评价自己与她人得能力,而只会通过某种方式表达自己得感受。教师可以在了解儿童真实反应后再给予评价,同时通过评价帮助她们不断积累经验,使之在以后得活动中将获得得经验进行迁移、运用。 中班初期儿童对合作与交往得目得并不就是很清晰,往往带有及时性与随意

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促进幼儿与同伴的交往 【摘要】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的活动能力,而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善于与同伴友好交往。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创设提供机会,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子女的交往能力。 【关键词】重视交往;促进交往;提供机会 【Abstract】Future society demand our next generations have a society association of activity ability, now then the kid in day be mostly only sons and daughters and be not good at with companion amity association.Demand we are in education the teaching, aggressive establish an opportunity to provide, make use of the whole beneficial factor, development sons and daughters of association ability. 【Key words】Value association;Promote association;Opportunity to provide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社会交往的活动能力。幼儿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今天的一些独生子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有的横行霸道,打人、骂人、抢夺玩具,有的一声不吭呆坐着,有的不愿意也不善于与人同伴交流,喜欢独立一人玩等待。他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影响社会化进程的表现,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不能忽视幼儿同伴间交往。应积极创设,提供机会,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孩子善于交往的能力。 1.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幼儿交往的动机 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的交往动机。初次离开家庭的小孩子,不适应新的环境,常常因想念爸爸妈妈而哭闹。老师们不是简单地阻止孩子的哭闹,而是通过木偶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吸引孩子注意。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哭”,“想家怎么办?”启发孩子怎样打电话给父母?打电话时说些什么?激发了幼儿与成的人交往的动机,有了电话交往的经验,并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给予幼儿交往的自由,这种自由使儿童的天性得到了自然的表现。不仅包括幼儿活动的自由,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获得发展;而且包括给幼儿的心理自由,不能把他们管理大死,窒息他们快乐的童年。因此,我们要给一定自由活动的空间,相互交往。还要创设宽松、民主、自由的精神环境,发挥交往的潜能。组织幼儿“大带小”,“手拉手”等系列活动,利用晨间活动、课后游戏活动、午餐后离园前等一切可利用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交往,充分发展他们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给他们创造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的分析 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的游戏案例时,最常用的几句话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的其实是同一层意思,而且是最浅的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的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的分析。今天的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的玩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支持的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和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的目标 1、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的结伴经验、共同活动的意识、同伴平等的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的能力、独立寻找玩伴的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的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的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等。

2、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能力、对结伴的游戏活动目的性的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的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3、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的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的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的解决:培养儿童的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4、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的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的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 5、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的意识、倾听别人发言的能力、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6、游戏中的“领袖” 理解什么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的理解等。 选择“领袖”时出现“一边倒”时的应对:培养儿童不盲目跟从而具有自我认识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集体中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顾全大局等。 争抢“领袖”时的应对:培养儿童民主、公平意识、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意识等。

幼儿同伴合作关系的培养研究

幼儿同伴合作关系的培养研究 学前期是幼儿刚刚离开家庭开始群体生活的时期,幼儿已经开始出现了稳定的同伴偏好和个体差异。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是未来儿童同伴关系的奠基阶段。有研究表明,早期同伴关系不良将对儿童未来的学业成就和社会适应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学前期幼儿同伴关系培养至关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一)合作的涵义 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合作体现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诸如在游戏中、学习中、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而这其中的能力就是所谓的幼儿合作能力。 (二)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金颁发以来的75年中286位获奖者中2/3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获奖的,这说明没有互相关心、支持与合作就很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1996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 (三)幼儿合作能力的现状表现及分析 1、幼儿合作能力的现状表现 合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身上,“合作”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通过对中班、大班(即4-6岁)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观察,我们发现: (1)幼儿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发展与幼儿年龄增长成正比:年龄越小的幼儿合作意识越薄弱,合作方法越少,合作成功率越低。 (2)有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他们喜欢一个人呆在一边,不愿让别人接近自己,更不会主动与同伴进行合作游戏。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等现象。 (3)有的幼儿在合作游戏过程中如发生矛盾,常用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知识分享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精品文档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论文摘要: 诠释了幼儿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内涵,探讨了幼儿交往意识和能力对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文中从5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同伴交往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 交往意识交往能力同伴交往 小班的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他的社会性交往关系已不仅限与亲人之间,而是扩展到和同伴的关系上。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使其在更大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幼儿发展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础。众所周知,一个活泼开朗、乐于与人相处的孩子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成人的喜爱,而且也容易适应新环境。然而,一些小班孩子由于在家缺少同龄伙伴、接触面狭窄等原因,很容易产生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因此,作为小班幼儿,同伴关系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共同的兴趣、互懂的语言、平等的地位,使得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在一起玩耍游戏。当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会感到特别高兴。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孩子与同伴交往是克服性格孤僻和自我中心的良好途径。交往对孩子具有独特的心理价值,这是亲子关系代替不了的。” (一)“同伴交往”概述 同伴交往态度是指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通过内心的体验表现出来的外在态度倾向。 交往能力是孩子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运用的交往策略、交往技能,以及建立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友好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同伴间的分享、助人、谦让等行为。 (二)同伴交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小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是儿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实际上是通过社会角色的扮演来学习人际之间的交往,从游戏的角色分配和游戏的材料的使用来看,常常需要儿童学会协调,而这种协调能力正是与同伴的交往中逐步学会的。尽管小班幼儿有了同伴交往的需要和初步的能力,但是受自我中心心理特点及现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学习合作、互助、轮流、分享,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学习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如:多组织幼儿一起拼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3]。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幼儿教育目标由智育中心向注意幼儿全面发展转变就,各国越来越重视发展幼儿的同伴关系,并将其作为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有关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关键时期,我国幼儿同伴关系存在的问题加大了我们深入了解幼儿同伴关系影响因素的紧迫性。 一、关于幼儿同伴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影响因素的重要作用(一)幼儿同伴关系的主要理论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儿童心理学家对同伴关系系统深入的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 较早引起关注的是关于儿童同龄群及游伴问题[6]。 主要强调儿童在同伴中生活才能健康成长,指出儿童在和伙伴们相处中,逐渐懂得了友谊、谦让、互助、合作和竞争,并从 1/ 20

中开始获得成功的社交经验和失败的社交教训。 之后,有人明确提出了儿童同伴关系的概念并系统地论述了儿童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的影响。 在关注儿童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之后,国内着重介绍了一下国外比较有影响的理论。 主要有: 由美国早起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首属群体理论[7],他认为首属群体是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首属群体是社会影响的最直接来源,对于个人的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由美国社会学家哈鲁提出的两种不同性质人际关系理论。 他把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分为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 在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广泛。 其中,垂直关系指的是儿童与成人(如父母、老师等)的关系,水平关系指与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关系;重要他人理论,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代认为,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随着儿童年龄阶段的变化,其主导类型大体上是沿着家长教师同辈伙伴无现实存在的重要他人这样一个演变趋向而逐渐发生变化的。 它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的作用在减弱,同伴的影响逐渐增长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幼儿伙伴交往行为的分析及指导 文章来 初中教师 网w w 9 摘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很早就指出,儿童及其同伴形成的关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都与儿童和成人的关系不同。因为在同伴交往中,儿童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儿童可以有大量的机会来检验自己与同伴发生冲突的观点和看法,协商和讨论同伴提出的各种想法,决定认同或排斥某个看法。 幼儿只有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在幼儿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应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关键词:幼儿;交往;问题 一、幼儿伙伴交往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善于与他人合作

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合作与分享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一个没有伙伴没有朋友整天被关在商品房里的孩子对其之后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同伴交往又有那些重要性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1、现状分析 一个整天一个人玩的小朋友他不用与他人对话,不用思考,自己一个人玩,而与同伴一起的小朋友则不同,他需要对话比如:两人同样在玩玩具,他们可能会交换玩具,那么他就要想办法进行交换,借我玩一下或我们交换玩好吗?如果遇到拒绝,他还会想出其他办法,他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提出自己的看法,再如:两人同样玩玩具,他们会边玩边聊“我是什么”,会手舞足蹈,充分发挥想象出和别人不同的东西,幼儿也会两人商量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商量玩什么游戏,怎么玩,什么规则,这些幼儿都需要表达,当然两人交往过程中幼儿会出现矛盾或吵架,有些家长怕幼儿吵架不让幼儿玩,其实吵架也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的机会,一些幼儿在吵架中口齿变的伶俐,用语丰富,不过幼儿前一分钟“敌人”,一分钟后又成了好朋友。又会玩的很开心。在这里幼儿不得不去认识、理解他人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福安市实验幼儿园郑景 儿童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包括父母和成人在内的成人世界,另一个就是同伴世界。交往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条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同伴关系在儿童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本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幼儿同伴关系发展心理特点,探究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措施。 一、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心理学基础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婴儿期,儿童的社会交往非常有限。进入幼儿园以后,儿童开始主动寻求同伴,喜欢与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别伙伴。在 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以及与同伴建立起来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邻居)、喜爱共同的活动或拥有有趣的玩具的基础上,所以很容易建立,也容易破裂。 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保持友谊和解决冲突,如何坚持个人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怎样处理敌意和专横,怎样对待竞争和合作,怎样处理个人和团队的关系。 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同伴既可以提供儿童有关自我的信息,又可以作为儿童与他人比较的对象。儿童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在同伴中的形象和地位。 第三,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儿童被同伴接纳,收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尤其是到小学以后,儿童的归属感从家庭向伙伴转移,他们需要伙伴的支持、友谊,从中获得安全感和精神寄托。

幼儿同伴关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摘要]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标志。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日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在儿童社会化及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深入研究幼儿心理理论,并且通过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等的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协同家庭和幼儿园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教会幼儿同伴交往的技巧和策略,提高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关键词]同伴关系;同伴交往;社会性;交往技能 一、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 互协作的关系,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是同伴交往的结果;同时,既成的同伴关系又对同伴交往的强度、交往行为的内容、方式和性质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同伴交往是同伴关系的动态展示,同伴关系是同伴交往的静态表征。 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伴之间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

这种同伴关系主要在幼儿同伴交往中体现,随儿童年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认知能力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前提,它能为幼儿掌握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它指的是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运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知等方面的能力。 (三)同伴交往为其将来社会角色扮演作好积极准备 观察发现,幼儿对成人世界的社会角色有很大的兴趣,他们喜欢玩角色游戏,坚持不懈地对社会角色进行模仿、探索、认识,为自己将来的社会角色做着积极的准备。 二、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与同伴之间交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 (一)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他们固执己见,很少关心他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我国现阶段的幼儿大多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

幼儿同伴关系的解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自主游戏中同伴交往合作行为的分析我们在撰写幼儿交往合作类的游戏案例时,最常用的几句话是什么“通过游戏,幼儿的合作能力提高了。”“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主地与同伴交往。”“游戏让幼儿有了自主合作的机会,提高了其社会交往能力。”等等。然而这些话表达的其实是同一层意思,而且是最浅的一层。案例分析共通性太强、挖得不够深,直接导致案例分析不到位。 其实,幼儿交往合作、结伴游戏分几个方面,在分析前,我们可以想想它的侧重点,就某一行为进行有针对的分析。今天的业务学习我们就同伴间结伴游戏行为进行一次学习。 一、儿童需要自己的玩伴 “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在某种共同活动中体现出相互协作的关系,就构成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为儿童学习体验、交流情感、宣泄情绪、习得社会规则、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是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需要、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支持的重要源泉。儿童在亲密的友谊关系中获得满足,体验到自我价值、归属感和包容。 二、儿童结伴过程中拟达成的目标 1、结伴形成 主动结伴:培养儿童的结伴经验、共同活动的意识、同伴平等的意识、责任意识、同伴配合交往的能力、独立寻找玩伴的能力、沟通与选择能力等。

接纳同伴:培养儿童的宽容心、学会理解、学会从同伴的立场协商和共同活动等。 2、任务与分工 任务产生:培养儿童在兴趣基础上提出问题的能力、对结伴的游戏活动目的性的理解与掌握。 分配任务:培养儿童的选择能力、沟通协商能力等。 3、游戏阶段 支持缺乏游戏经验的儿童进入游戏:培养儿童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及积累工作经验等。 促使游戏从无序到有序:培养儿童的活动计划能力等。 各种问题的解决:培养儿童的意志力、自我管理意识等。 4、合作阶段 共同使用材料: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能区分公共物品、有私人物品的意识等。 共同推进游戏:培养儿童理解同伴的意识、理解权利与责任的关系、理解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等。 5、沟通与交流 倾听与表达:培养儿童尊重发言者的意识、倾听别人发言的能力、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 6、游戏中的“领袖” 理解什么是“领袖”:培养儿童对“职务”与责任的理解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