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山水

人文山水

人文山水
人文山水

人文山水

读《文化苦旅》有感

寒假里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书柜里的一本书翻来看看,一下便看了进去。它便是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

高中时曾喜欢过一段文学,读过一些散文,工作以后反倒沉不下心来再读。这次读这本书,给我以不同的感受,所以就写点东西吧。

作者以不同的视觉不同的感想描绘了大江南北各地的风景名胜。除了人文景观,还加了作者的感悟感想。从这些风景名胜中本可以感悟出不一样的情怀,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能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正如作者所说的,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失去了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龄经常会在心头打架,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期盼的自身健全?

在自然景观中,作者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作者心底的山水并不代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历史魅力和长期的熏染,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没到一个地方作者都会有无端的感动和喟叹。站在古人站过的地方,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

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语,大地默默无语,而写出来的文章会各不相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间跋涉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

在莫高窟前,作者对文物被毁及被盗感到的痛心和无奈那么强烈地感染着我,中国那么伟大的文明被一个愚昧的道士给毁了,真是让人痛心啊!

就这样跟着作者的步伐,读读停停,我也像走了不少的路,有了不少的感悟。就像作者旅途中的感受一样,无法细说。越过了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走一下,停一下。人、历史、自然浑浊的交融在一起。就这样读完了这本书,给了我一定的感悟,于是写下了这点文字。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浅谈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 中国山水画绘制的主题是山水,但其意义却和西方绘制山水不同,中国的山水画之中总是寄托着一种人文精神。 首先,中国山水画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展的,在其之前,山水只是人物花鸟的背景。“魏”为三国时期的“曹魏”,“晋”为之后司马氏的西晋和东晋二朝。我们知道,魏晋是一个政权动乱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魏晋两朝的名士们以竹林七贤为代表,聚于林中喝酒纵歌、风流倜傥、向往清静无为。甚至有词形容其为——魏晋风流。这种风流有没有促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诞生呢?有没有化成山水画之中的人文精神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山水画发展只是初期,笔法技巧等等都还不够成熟,但技巧是慢慢成熟起来的,而山水画常常会有的寄情山水、远离官场的思想是与魏晋名士普遍崇尚的纵情山水这样的生活方式相符合的。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第一幅山水画是宋朝时期的《游春图》。而也是在此画之后,山水画终于不再仅仅是花鸟的陪衬,也不再仅仅是用色古艳的装饰,山水画走出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列植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自此始开青绿山水之源”。 在之后一千六百多年的发展之中,山水画渐渐自成一派,蕴含着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蕴含着中国一些古代文人愿远离官场,纵情于山水之间的传统精神。 中国古代的画家一开始便执着于觉察不到光线作用的绘画法则,从而在阴阳、疏密、远近的质地范畴描写上,有力依据笔墨对衬关系将“远映”效果达于极致。山水画在解决了形似后又开始与形保持距离,甚至尽量摆脱形的约束。我想这也是在寄托一种意境,画家寄托着一种人文的精神,有一种情感在其中,无论画的是崎岖的山,还是柔软的水,都要寄托些情绪,寄托些观感在里面。 中国很多的文人流传下来的画作都能看出他们一生的志趣所在。一生清贫的吴镇,喜“天人性命之学”,以释僧为友,故在《渔父图》中力求平实,追慕与世无争的精神乐园,笔墨出处呈相了一种气韵奇古、清淡孤洁的精神。被后人称为元画极致的倪瓒,善以禅、道之理入画,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美学观。聊写胸中逸气虽是倪瓒提出的,

皖南的山水人文

皖南的山水人文 早听说皖南名胜多。国庆长假,朋友叶君、包君推荐我到休宁和绩溪看看。网上一查,休宁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有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有“徽州四大古镇之一”的万安古镇,有被朱熹称作“江南第一村”的呈坎,还有……。至于绩溪,龙川名胜、紫园景区、仁里古镇、徽杭古道、徽菜文化园……,可选择的地方也很多。只有三四天时间,且走且看,皖南的山水人文,让人难忘。1山水悠悠 齐云山,位于休宁城西15公里处,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山上峰峦隐现,山下河水蜿蜒,村庄绿色融入,八卦图形嫣然……,这山水与乡村的组合,美在虚实相间,本是天人合一。 登临齐云山半山腰,回首北望,对面那云遮雾罩莽莽苍苍的,竟然是闻名天下的大美黄山! 在黄山、齐云两大胜景佑护下,村庄被晨雾笼罩,农舍在晨光中醉美。 一路攀爬,双膝酸懒,山上的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道教文化和山光水色扑面而来,让人目不暇接,乐而不疲。难怪,当年乾隆皇帝赞曰:“江南无双盛境,天下第一名山”。 远处的“月华天街”,香火与炊烟相聚,道观和农居毗邻,

形象地诠释着“修行在尘世,尘世即修行”的道家理念。龙川景区一河相隔的浒里村,仅有百户人家,夜晚灯火阑珊,清晨薄雾萦绕,静谧,自在,悠远……。村不在小,有才则名。当年掌管中国民政和财政大权的绩溪显赫人物,明朝的户部尚书胡富,就是浒里村人。休宁的木梨硔村,地形独特,地处山脊,三面悬空,仅南面和名为“苦竹岭”的山体相连,是“黄山最美的高山村落”。2古镇幽幽 休宁的呈坎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1800多年历史,曾被理学家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 呈坎地名和八卦有关。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呈“S”形由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古村处在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空间环境里。 古宅大院前,红艳艳的灯笼、辣椒,黄橙橙的玉米、南瓜,铺满晒场的小米椒、茶子,让人享受着丰年稔岁,不由得心旷神怡。以程朱理学观念规范村落建设的一个因素,与古代“风水理论”有关。“风水理论”,是古人在选择居住地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种建筑环境因素,以及对建筑体中的某些技术和禁忌的一些思维判断。风水理论起源于徽商的甲骨占卜,形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明清时已形成非常完善的体系了。风水理论大致分为两个流派,其

我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

我国古代山水诗词中的人文情怀 摘要:山水文学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份值得我们重视的宝贵遗产。古代士人悟乐于山水,得自由于山水,融创造于山水。山水文学展现了士人的情感世界,寄予了士人的精神希冀。表现在中国山水文学中的人文情怀,可分为: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处世情怀;受佛教影响进入自由无碍的安乐境界的厌世情怀;源于道家文化主张清静无为的出世情怀。 关键词:中国山水诗词人文情怀 中国的山水文学,滥筋于先秦。自有了题山咏水的名篇佳构起,我国的山水文学,就犹如一股不绝如缕的清亮溪流,一直晶莹剔透,流淌至今。文人们流连钟情于山水,山水也因有了文人的行吟题咏而更加妩媚清灵,这正是山水与文人能从古代走到今夭的原因。山水陶冶了文人的性灵,文人在山水的濡染中增长了才情。文人们礼赞山水,礼赞自然,礼赞生命;山水钟灵毓秀,百态千姿,万种风情,正好成为文人们娓娓的心音传真。二者龙凤双飞,相辅相成。当我们穿过山水文学里一诗一文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中国的山水文学,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文情怀。历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较西方的知识分子更重山水精神。这与中国文化传统中把山水作为人格修养或寓心明道的象征有关。孔夫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说影响甚远;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以生命自由与自然的和谐为美的人生也是许多人的精神寓所,特别是文学艺术家们。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化人的人格精神。综观我国古代山水诗词,其中大致流露出作者的以下三种情怀。 一、入世情怀 几千年来,孔孟的儒家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们认为生命的价值就在于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因此他们热心从政,以功业自许。“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响亮宣言,充分表达了汲汲于用世的坚强信念。 积极的入世精神,总是与雄浑苍茫的生命搏动的景象联系着。智水仁山乃是对人类生存及宇宙本体更深入的体验和认知。孔子临流的叹啃:“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与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道出了时间的不息运动和空间的无限与永恒,从而反观人生苦短,有人本的悲枪感;而那种因此激发出的建功立业的千里之志,更见其壮烈。这种悲枪而又雄壮的山水精神,是支撑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行程的一份强力。 这种积极入世渴望一展抱负的思想生动体现在古典山水作品中。诗仙李白一生眷怀的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伟业。杜甫的抱负亦不同凡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他孜孜以求的宏伟志愿。即使被人视为隐逸诗人的孟浩然其实也是身在江湖,心怀魏阙,在“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阔景象,磅礴的气势中亦不自禁地流露了诗人“端居耻圣明”的欲一登仕途的迫切心情。在这里,古代文人们积极入世的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功名富贵,而是安社稷、济苍生,即儒家的“达则

描写人文景观的作文:山水人文看华夏_写景作文

描写人文景观的作文:山水人文看华夏 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便回荡在千般丘壑,万顷巨澜,亿万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古老苍劲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啸声已是那么沧桑。现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 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悼,或许它脚下的万千坟茔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们走到了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闺的遥望中,在湖湘稚儿的夜哭中,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疆场,为的就是一方子孙们的净土,为的就是一个昂然挺立的民族!他们甘愿终身被获,甘愿暴骨沙砾。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惨烈决绝与刚强。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长江一直在流淌着,如此之长,横亘在中原。然而,在时间上,它似乎更长,贯穿着整个历史。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目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在这里军事与文辞交融,征服与解脱交融!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宽容与博大。 1 / 2

最后,我漫步走在江南的古镇,莼鲈之思和那个桃花流水的童话,或许已成为每个华夏儿女的情结,在这里,有人选择了隐逸。“大隐隐于市”,于是,就把自己完全销融于锅碗叮当声中,把自己完全销融于杂货俗物叫卖声中,而这里温柔的小桥流水,温柔的炊烟老屋,这里淳朴的乡亲邻里,也都欣然接受你的到来。然而,古镇,也有难以捉摸的一面,便如白发苏州的那个复社,以及那篇脍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记》。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最深处的温柔忍让与爆发! 华夏大地山川秀美,人文醇美,在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风俗间便倒映着华夏的全貌,让我们透过山水人文,去窥得华夏母亲的容颜。 2 / 2

山水人文情—昆明

我的家乡—昆明 说起昆明,大多数人可能只知道昆明“四季如春”,然而对昆明没有太多的深入了解。那么,你们眼中的昆明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我的家乡昆明。昆明是一个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相融合,四周青山环抱,城内城外河流纵横、湖泊清幽,寺庙宫观鳞次栉比,亭台楼阁交相辉映,是一座有山有水、山青水秀的园林城市。 昆明有云南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滇池,城内有“一色荷花百亩塘”的翠湖,城北有“含风翠浪动沦漪”的莲花池,坝子里有纵横交错的20多条河流流淌。昆明的东面有好似骏马奔腾的金马山,西边为宛如凤凰飞舞的碧鸡山,北面是犹如长蛇爬行的长虫山,南边有如同白鹤翱翔的白鹤山,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中的“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就是对昆明风景的绝妙描述。昆明是一座山水城市。山是城市的屏障,水是人民的命脉。远在南诏国时,南诏国王阁罗凤亲临昆明视察,盛赞这里“昆明山河可以作藩屏,陆川可以养人民。”后来阁罗凤就命长子凤伽异于唐永泰元年赞普钟十四年(公元765年),在昆明建拓东城并将其定为东都,拓东城的建设是今天昆明建城的开始。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发兵30万,以傅友德、蓝玉、沐英平滇。镇守云南的沐英聘请著名堪舆家汪湛海设计、建造昆明城。汪湛海精心考察了昆明的地形、地貌、山川、湖泊,认为若在长虫山以南建造一座背靠长虫山面对滇池、形状似龟的龟城,必将

造福百姓。汪湛海建昆明城时,还叫工匠用石头雕凿一只形端体正、惟妙惟肖的神龟,并在其龟背上雕刻有一句谶语:“五百年前后,云南胜江南。”埋藏在南城门下。 昆明昆明背面(北面)有靠山;前面(南面)地势较开阔,远处有低矮的小山,近处有湖水;东西两侧有护山环抱”。 其实,不仅如此,昆明还有着许多美丽的风景和传说。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昆明的山—石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市区80公里。石林是2亿多年前的海底石灰岩层,经地壳运动、海水和风雨浸蚀形成的自然奇观。它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然而在小石林景区有一个“阿诗玛”石,风风雨雨,她都在那里翘首以待,等待阿黑哥的到来。 彝族姑娘阿诗玛聪明美丽,与青年阿黑相爱,头人之子阿支也喜欢阿诗玛,就想把他们活活分开,后来就放水把阿诗玛淹死了,阿

人文山水

人文山水 读《文化苦旅》有感 寒假里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书柜里的一本书翻来看看,一下便看了进去。它便是余秋雨所著的《文化苦旅》。 高中时曾喜欢过一段文学,读过一些散文,工作以后反倒沉不下心来再读。这次读这本书,给我以不同的感受,所以就写点东西吧。 作者以不同的视觉不同的感想描绘了大江南北各地的风景名胜。除了人文景观,还加了作者的感悟感想。从这些风景名胜中本可以感悟出不一样的情怀,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能起到不同的促进作用,正如作者所说的,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失去了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龄经常会在心头打架,有时还会把自己弄得挺苦恼。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期盼的自身健全? 在自然景观中,作者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作者心底的山水并不代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历史魅力和长期的熏染,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没到一个地方作者都会有无端的感动和喟叹。站在古人站过的地方,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

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语,大地默默无语,而写出来的文章会各不相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间跋涉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 在莫高窟前,作者对文物被毁及被盗感到的痛心和无奈那么强烈地感染着我,中国那么伟大的文明被一个愚昧的道士给毁了,真是让人痛心啊! 就这样跟着作者的步伐,读读停停,我也像走了不少的路,有了不少的感悟。就像作者旅途中的感受一样,无法细说。越过了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走一下,停一下。人、历史、自然浑浊的交融在一起。就这样读完了这本书,给了我一定的感悟,于是写下了这点文字。

2005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山水人文看华夏)

2005年浙江高考优秀作文:山水人文看华夏 山水人文看华夏 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便回荡在千般丘壑,万斤巨澜,亿万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古老苍劲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啸声已是那么沧桑。现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 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悼,或许它脚下的万千坟茔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们走到了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闺的遥望中,在湖湘稚儿的夜哭中,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疆场,为的就是一方子孙们的净土,为的就是一个昂然挺立的民族!他们甘愿终身获夷,甘愿暴骨沙砾。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惨烈决绝与刚强。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长江一直在流淌着,如此之长,横亘着中原。然而,在时间上,它似乎更长,贯穿着整个历史。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在这里军事与文辞交融,征服与解脱交融!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宽容与博大。 最后,我漫步走在江南的古镇,莼鲈之思和那个桃花流水的童话,或许已成为每个华夏儿女的情结,在这里,有人选择了隐逸。“大隐隐于市”,于是,就把自己完全销融于锅碗叮当声中,把自己完全销融于杂货俗物叫卖声中,而这里温柔的小桥流水,温柔的炊烟老屋,这里淳朴的乡亲邻里,也都欣然接受你的到来。然而,古镇,也有难以捉摸的一面,便如白发苏州的那个复社,以及那篇脍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记》。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最深处的温柔忍让与爆发! 华夏大地山川秀美,人文醇美,在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风俗间便倒映着华夏的全貌,让我们透过山水人文,去窥得华夏母亲的容颜。 【点评】 谁说当代学生缺少文化感?谁说当代学生缺乏历史视野?在短短的1个小时,用短短的800来字,这位考生就向我们展示宏大的文明时空,从“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到“江南的古镇”,中间穿插“中原、湖湘”之地;从“多少个春露秋霜”,到当代“杂货俗物叫卖声”;从刘备李白,到《五人墓碑记》,视接千载,思通万里,作者写出了一曲“山川秀美,

唐宋文人的游历与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_莫道才

唐宋文人的游历与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 莫道才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唐宋时期文人的漫游和宦游现象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其形成因素主要有:第一,文人的题诗咏叹;第二,文人的石刻墨宝;第三,文人的游历故事与传说;第四,文人的寓居之地。唐宋时期之所以成为人文山水名胜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原因有:第一,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最辉煌时期,各个艺术门类都达到了极高的地位;第二,文人有艺术审美的眼光,善于发现自然的美;第三,文人在漫游和宦游中体验的自然往往浸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使自然山水具有了人文的内涵;第四,著名文人有明星效应,引领众人去模仿体验。 关键词:人文山水;名胜;唐宋;漫游;宦游;旅游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4)05-0059-05 On the Traveling of Schola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Humanistic Scenic Spots MO Dao -cai (Chinese Department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 bstract :Scholars 'rambling and official traveling in Tang and Son g Dynasties plays a significant part in the formation of humanistic scenic spots ,firstly because of their poems ;secondly because of their stone inscriptions ;thirdly because of the stories and legends about their travels and lastly because of their inhabiting places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reach a peak in the formation of humanistic scenic spots firstly because this period is the highligh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each cultural variety gets to their summit ;secondly because these scholars have an eye for artistic beauty and are good at discovering natural beauty ;thirdl y because they instill their feelings in nature and make the natural scenery with hills and waters humanistic and lastly because these well -known scholars enjoyed popularity and many people followed suit . Key words :humanistic scenery with hills and waters ;scenic spots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rambling ;official traveling ;travel 山水自然景观与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名胜谓之人文山水名胜。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昌盛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文山水名胜形成的重要时期。而唐宋时期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又与这个时期文人的漫游和宦游现象有密切的联系,文人游历对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兹将从唐宋文人的漫游风气与宦游现象的角度对山水名胜形成的原因、过程、方式作一初步探讨。 一 人文山水名胜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特点,或曰兼具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之双重特性。当今纯山水名胜多是近代或现代人们为旅游的需要而有意识开发形成的,具有原始性、古朴性、探险性,如湘西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川北九寨沟风景区、云南石林风景区,而纯人文景观是古代历 史留下的遗迹,如长城、故宫、圆明园等。人文山水名胜往往既有自然景观之特点,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华山、泰山、黄山、九华山、嵩山、衡山、雁荡山、洞庭湖、杭州西湖、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山水因人文而增辉,人文因山水而多彩。清代陈元龙在游桂林龙隐岩时写下了“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龙隐洞》)的著名诗句,正是指出了人文山水名胜的价值所在。 名山多有名寺,都因有名人的介入才传播其名声。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关注始自魏晋,这一时期的文人企望在自然中消解现实中所遭受的压抑,游仙诗的兴盛正是其表现。晋宋以后,文人更加关注山水。颜延之任始安郡太守时以“未若独秀者,嵯峨郭邑开”,“且泛桂水潮,映月游海 ”的名句对桂林山水的神奇进行了赞美,可惜仅留下这几句残句。谢灵运外放到永嘉任太守时,更是游遍了雁荡山的绮丽风光,写下了一系列游览诗作。山水诗由此风行后世并发展成 收稿日期:2004-07-13 作者简介:莫道才(1962-),男,广西恭城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与文化。 2004年9月第29卷第5期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 .2004 Vol .29No .5

钦州人文山水之旅40P

钦州人文山水之旅40P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去哪里逃离“烧烤模式”?我不会告诉你,在广西有这样一个清凉之地——钦州。那里是南海之滨,海豚之乡,你可以到八寨沟探幽寻秘;在坭兴陶艺术馆享受陶艺文化的熏陶;去刘永福故居感受英雄的气概;在美丽的三娘湾踏沙扑浪……怎么样?和我一起去度过一 个清凉之夏吧! 第一站:八寨沟这是一块躲在深闺待人识的处女地。 早上,我们坐车到钦州再转车去八寨沟,开启钦州山水人文之旅。早就听说九寨沟,也领略过那里的神奇景观。殊不知祖国的南疆,还有个与之相媲美的、极富特色的八寨沟。尽管她“养在深闺人不识”,尚在开发之中,但其“粗头乱服”的模样,已令世人惊艳不迭,叹为观止。当汽车沿着路况甚佳的公路,开往离钦州50公里的十万大山腹地的八寨沟时,我向陪同者探询:这里为何取名八寨沟?他回答不上来,却告诉我几个很有趣的与“八”相关的数字:这个景区属砂石岩山涧地貌,有8公里长,坐落着80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泉潭,冬季冷不低于18摄氏度,夏季热不超过28摄氏度,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真有意思!一踏进山垭口,只见草木密集,路边近处是丛生挺拔的竹林,紧挨着的是各种树木组成的原始森林:葛藤攀绕、虬枝兀现、

杂花生树、绿叶蔽日……让人目不睱接。这种万木向天竞自由的繁盛景象,使我蓦然想起马来西亚的云岭,那里的热带雨林生机盎然、生命力极度旺盛,这样的感觉,至今令人难忘。在我们这个森林覆盖率仅有17%左右、绿地稀缺、净土难觅的国度里,人们是多么向往有同样的原始森林和生机勃勃的雨林。八寨沟从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到开放旅游,提供娱乐,非常难得。这正是世人看好和推崇八寨沟的最大理由。 穿过密林小径,一路前行。这里独具特点的是深谷幽溪,是曲折层叠、落差不一的瀑布,大小深浅不同的清潭,遍布河谷的奇石怪嶂,让人流连忘返。还可以游泳嬉水,大人在容纳上百人的深池里游泳,小孩在浴缸般的小水潭里玩水,更可观赏潺潺细流中的游鱼,认识各种罕见的花鸟树木,品尝当地出产的山珍野果。这里的气候生态环境,注定它成为一个清凉世界,避暑休憩的好去处。虽然地域没有九寨沟那么广袤,景观不若那么壮丽,但是可以说彼地是大家闺秀,这儿则是小家碧玉,各具特色。或者如人所云:“九寨沟好看,八寨沟好看又好玩。” 沿溪蹚水而上。有的地方溪水齐腰深,有的地方需穿过峭壁,但多彩的奇观使我忘却了饿和累。一路上,翡翠珠红的奇石,轻盈多姿婀娜的瀑布溅起朵朵浪花,还有阿兰滩、仙女池、日月潭、将军湖,把我带进童话般的世界,我睁大

我与杭州 杭州的山水 人文历史 地方特色

《我与杭州》教学设计 单位:景苑中学姓名:吴苑 【学情分析】: 初中年级的学生,对杭州已经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但是,因为学生年龄特点,了解不够深刻。因此在课前,紧扣教学目标,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途径去了搜集各种资料,围绕目标,以学生生活世界为源泉,筛选教学内容,并采用:一、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热爱山和水的情感;二、着眼细节,让孩子们在古迹中感悟杭城的独特韵味;三、杭州胜景任我游;四、抒发感情,深化对杭州的热爱。这几个步骤让孩子尽情发挥,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我们认为学生原有的关于自然的经验和认识,极大地影响着课堂教育的效果,因此要实现卓越的课堂教育,就必须珍惜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活动过程的感受,结合实际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了解杭州的一些主要名胜古迹,人文历史。 (2)情感:杭州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杰地灵。让学生感受杭州的秀美和历史文化的丰富灿烂,进而激发学生对杭州各地自然、人文景观的向往,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与幸福感。 (3)能力:上网、去图书馆等地方搜集相关资料,整理展示相关知识信息。 【教学准备】: 1、老师:搜集各地的风景名胜图片、歌曲等资料进行课件制作。 2、学生:上网、去图书馆等地方搜集相关资料。 【教法运用】: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为了达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常常会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因而,我采用“做小导游”“美景任我游”等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古人说:“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受用不尽”本节课 在学法指导上,我通过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展示,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过程】: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学习内容。这节课,我打破单一、严肃的课堂模式,摒弃单纯的说教,努力创造教学情境,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利用了网络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探究途径,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对杭州山水的情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