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因为文化无处不在。人类有人类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行业有行业的文化。同时,文化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变迁,在激荡,在淘汰,在创造,在积累,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

材料二:

近年来,诸多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质文艺作品次第涌现。《唐宫夜宴》《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等蕴含了浪漫悠久的东方美学品格,《觉醒年代》《山海情》《功勋》等塑造了生动饱满的英雄形象……这些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影视艺术作品,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近期,某动画电影中“宽眼距、吊梢眼”的主角造型引发争议,与此类似的,某产品广告中的“眯眯眼”造型以及部分摄影作品中模特造型等,均被置于广泛讨论之中。一个文化群体的“关”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很长时间以来,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处于强势一方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的定义与描绘从未停止.这种定义和描绘却常常带有误解甚至扭曲,是漠视这些国家的文化本体与历史遭遇的结果。

中国形象、中国之美应该由谁来定义?它应该是怎样的?它可以是怎样的?在当下世界传播格局下,尽快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不让中国形象全由西方想象、判断与决定,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

中国的文化从业者,应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深刻理解我们的文化本源、文化本体、文化构成与文化发展脉络,真正拥有文化自觉意识,真切知晓我们美在何处,因何而美,为何而美,为谁而美。《永不消逝的电波》《高山下的花环》等在中国电影各个阶段涌现出的那些彰显着人民性光芒的优秀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等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弘扬了一部部文化经典的电视综艺,无不对中国文化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美进行了深刻挖掘,它们向世界呈现了一个有着历史厚重感、文化纵深感的中国形象。

我们的审美观和美学理念来自文化的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给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今天,我们更应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

与此同时,文化从业者还应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在数字时代,跨文化、跨国界传播更具技术上的便利。《遇见工匠》《伟大诗人杜甫》等一批国际传播纪实作品,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塑造了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形象,实现了在国际国内的有效传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为根本,有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力支撑。

B.文艺家应拥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

C.鉴于当前文化审美存在的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本体的漠视,加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的建设势在必行。

D.中国电影各阶段涌现出一批展现中国人文之美的优秀作品,既彰显了文化自信,又有效助力了中国之美的传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经典在文化层面价值创造和精神构建的要素是发现生命、礼赞自然、敬畏宇宙。

B.文艺创作的层次性强调了由看山是山式创作到写出精神、写出文化的循序渐进过程。

C.厘清中国之美应该由谁定义、如何定义的漫长历史渊源,极具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D.材料二通过例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对中国人文之美的现状予以客观呈现和辩证分析。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香港记者陈贝儿拍摄的电视纪录片《无穷之路》,讲述中国脱贫、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故事,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B.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是一部家庭悲剧,体现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被翻译到中国之后,增强了中国女性的觉醒意识。

C.电视连续剧《人世间》展现了周家人在大时代变迁中的命运轨迹,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饱满,引发了观众的时代共鸣。

D.中国摄影师罗冰的作品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作品中的中国模特与其他不同肤色的模特共同展示出各具特色的女性之美。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文艺和文化的关系。(4分)

5.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文化?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想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生死交锋

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盖。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

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

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开春之后,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城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

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

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

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

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

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

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

呼韩式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

魏中对呼韩武扬施了个见面礼,一脸媚笑地说道:“告诉元帅一个天大的喜讯,汉军前锋统帅霍去病突染急病,军医医治数日无效,已于天黑时分去世!”

“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韩武扬闻言,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狂笑道,“天助我也!”

片刻,他又摇了摇头说:“不可能!一位身健体壮的年轻将军,怎么可能染病而死?这分明是一个陷阱!”呼韩武扬令人将魏中看管起来,说若证实霍去病确实染病而亡,就赏赐魏中千两黄金,否则斩其首级!

次日晨,呼韩武扬令呼韩元率两万人马来到汉军阵前挑战,以打探虚实。汉军挂起了免战牌,呼韩元的手下用胡语百般辱骂,汉军依然不为所动。

呼韩武扬分析说:“汉军士气甚盛,素来每战必应,今次竞挂起了免战牌,莫非主帅霍去病真遭不测?”于是他又调派了两万人马,两军合在一起攻打秃柳营,他率大军随时策应。

呼韩元率四万人马来到汉军营前,令弓箭手先放了一轮乱箭之后,擂鼓攻城。

忽听三声炮响,秃柳营城门大开,一员虎将率领一路兵马呼啸杀出,威风凛凛,英气逼人。

其正是霍去病!

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汉军追击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共折损了八千余人。

呼韩武扬大怒,将魏中押进帐中怒骂他谎报军情,令人将其推出帐外斩首。

魏中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说:“元帅饶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万确的事。汉军营中杀出的这员虎将一定是假的!元帅可令人再探虚实,若消息有假,再杀我不迟!”

呼韩武扬余怒未息地说:“你一个情报,今我折损八千多人马,我不杀你难泄我心头怒气!”魏中被兵士推出帐外斩首。

当天夜里,心情坏到了极点的呼韩武扬又在帐中喝闷酒,士兵来报,发现汉军连夜撤军。

“军队不会无故撤走,莫非是霍去病真的已经暴病而死?”呼韩武扬亲率五万人马前去追击汉军。

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话音一落,弓箭直射敌军。

“又中了霍去病的计了!”呼韩武扬急急下令撤退。这一役,匈奴军又折损了五千人马。

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撤军的战事,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这真真假假的情况令匈奴军难辨真伪。

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

注: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道,年仅二十四岁。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北下起大雪,枪头发出青光,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汉军驻扎在秃柳营,匈奴军驻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两军对峙的情况。

B.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的回忆,插入战争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耻大辱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制造悬念。

C.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韩武扬告密——街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

D.“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刻画出了呼韩武扬愤恨想复仇的心理活动。

7.关于文中汉与匈奴博弈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但结果却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

B.呼韩武扬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随后马上怀疑,次日就派兵打探虚实,足见其心思缜密,行动果决。

C.汉匈两次交锋,“霍去病”突然出现,都是在敌人在毫无准备或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这样的用兵方略可谓不拘一格。

D.小说结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确实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8.霍去病从头到尾都没有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6分)

9.本篇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本文简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武帝永明十一年,魏主(孝文帝拓跋宏)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斋于明堂,使太常卿王湛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①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②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③谓之曰:“明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卜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④也。”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⑤,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南安王桢进曰:“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苍生之幸也。”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注:①龙兴:称帝。②沮:破坏。③逆:迎接。④子房:这里指张良。⑤混壹:统一天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非常A之事B故C非常D人E之所及F陛下G断H自I圣心J彼K亦L何

所M能为N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堂,古代帝王宜明政教之所,凡朝会、祭祀、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B.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农业社会的根基,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C.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泛指读书人。文中选用该词含有对李冲等人的鄙视。

D.斧钺,指用于作战的兵器,象征军权和统治权,后泛指刑罚、杀戮,文中采用此词原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主孝文帝想迁都洛阳,担心群臣不服从,于是想以大举伐齐为名,趁机胁迫众人迁徙;让太常卿占卦,魏文帝认为卦象很吉利。

B.魏主孝文帝因任城王对卦象的理解而感到愤怒,认为他有意阻止讨伐南齐,后来意识到任城王只是表达作为臣子的真实想法,方才释怀。

C.魏主孝文帝退朝回宫,召见任城王,解释“明堂之忿”的原因,说这不过是为震慑百官罢了,后来他说出真实意图,得到任城王的支持。

D.魏主孝文帝到达洛阳后,仍有大臣反对迁都,他向群臣讲道理,并给出南伐和迁都两种选择,众人权衡利弊,不敢再说反对意见。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14.魏主孝文帝拓跋宏迁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乌江项王庙

云旗庙貌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

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①竟亡秦。

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②原来是逐臣。

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③不独为灵均④。

注:①巨鹿:项羽曾率各路义军在巨鹿大破秦军。②韩信:先投奔项羽,未得重用,转而投奔刘邦。③招魂:《楚辞》中有《招魂》诗,据传是宋玉为屈原而作。④灵均:指屈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项王庙的气势、氛围落笔,引发诗人对项羽千秋功罪问题的探寻。

B.颔联借用“赦汉”和“亡秦”,突出了项羽的一些作为对时势的巨大影响。

C.颈联以范增和韩信为例证,对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

D.尾联诗人认为如今《楚辞·招魂》不仅为招屈原之魂,也表达了对项羽的悼念。

16.同样是凭吊项羽,本首诗与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所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至20题。

相关数据显示,九零后、零零后群体中,“断亲”成为一种常态。有人认为,

与其说是年轻人变了,①。社会的变化使很多年轻人的心态和认知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在过往几千年的农耕时代,亲缘社交特点突出。即使是近现代,这种原始的亲缘生存体系依然留有痕迹,尤其是在乡村,一个村庄一个姓或者只有少数几个姓的情况,依然普遍。

当下,社会人口流动加快,人们不再仅仅依靠土地养家糊口,村子里的青壮年经常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很多人干脆在外地安家落户,这就不可避免地打破了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亲缘社交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以同学、朋友、同事、邻居等为主体的新社交体系。常言道:“②。”青年人会在这个新圈子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寻求生活和工作上的帮扶,而不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同族之间的扶持互助,维护家族稳定繁荣的必要性也不像过去那样迫切。

可见,“断亲”是新的社会形态的塑造,它的另一头是更多的“连接”。这种趋势具有一种不可抗拒性。有学者认为:今天,亲疏关系③,而是要看人品、三观是否相合;血缘关系不再是一种束缚,而成了一种选择——从这个角度讲,“断亲”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有人善意提醒,“断”只是一种治疗方法,如果自己的亲缘关系很健康,就没必要去“治”。

18.请结合文本,概括传统亲缘社交体系的三个特征。(3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至22题。

劳动,是与大地肌肤相亲。在田地边,以裸露的脚趾触碰大地,小心地触碰。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看稻们站立在一片白泱泱的水田中央,不跑,不跳,亦不缩脚,蓝天白云下,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我就感觉羞愧。人不如稻?试试,再试试,果然就不烫脚了。把两只脚慢慢地伸入水田,忍住,再忍住,如一棵稻秧把根伸进大地深处。田泥包裹,温暖如春,血脉相通。

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沙地是一本大书,我一页一页,努力地翻阅脚下这一片沙地。泥土芬芳,沙地的气息让人陶醉。我一遍遍把大地的秘密翻开又覆盖,却不知道到底是在寻找什么。劳作,是我唯一的目的。我只是向前,不停地向前。我像父亲一样举起耙,像父亲一样把口水唾在手心,像父亲

一样握紧耙柄,像父亲一样用泥土搓手。我感觉自己和父亲、祖先们,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

汗水是自发根出发的,沿额头,至鼻尖,绕到下巴,一步一步往下爬。今天,我所滴下的每一滴汗水,与父亲的,与先人的,也是一个模样。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3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成“我举起耙,把口水唾在手心,握紧耙柄,用泥土搓手”,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2.文中有两处动词的回环往复,请任选一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90后少年入选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刚毕业就收获了201万年薪offer的少年并不是大家眼中的“天才”,经历高考失利的他,选择复读,却仍只考上一所普通院校。在大学里他没有肆意挥霍青春,各科成绩优异,拿下了多项比赛证书,考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继续丰富提高自己。

材料二:中科院博士在论文《致谢》部分这样写道:“我出生在一个小山坳里,母亲在我十二岁时离家。十七岁时,父亲因交通事故离世,我哭得稀里哗啦。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鳞、周末钓鱼,那些年里,方圆十公里的水田和小河都被我用脚测量过无数次。被狗和蛇追,半夜落水,摸黑逃回家中。人后的苦尚且还能克服,人前的尊严却无比脆弱,上课的时候,因拖欠学费而经常被老师叫出教室约谈,冬天穿着破旧衣服打着寒颤穿过那条长长的过道领作业本。这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人说:“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读完以上材料你有何体会、联想或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1.B(3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错,材料一只是说“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可见,选项中关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关系的表述于文无据。

2.D(3分)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A.“文艺经典在文化层面价值创造和精神构建的要素是发现生命、礼赞自然、敬畏宇宙”错。材料一说“《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可见,原文是说《兰亭集序》的文化表达,并不是说“文艺经典”,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B.“写出文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错。材料一是“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可见,原文是说文艺创作对层次性的要求是“写出精神,写出文化”,并非强调“循序渐进过程”。C.“厘清中国之美应该由谁定义、如何定义的漫长历史渊源”错。材料二是“一个文化群体的‘关’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的出现,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而对其进行厘清,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见,原文厘清的不是“历史渊源”,而是说“一个文化群体的‘关’到底由谁来定义?又应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具有漫长的历史渊源。

3.B(3分)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文化自信才能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B.“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体现的是新旧文化之间的冲突,增强了中国女性的觉醒意识,这话剧并没有体现中国文化自信,也没有传播真正的中国人文之美。所以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

4.(4分)①文艺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态,文艺能直接表现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2分)

②文化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否有文化追求、体现如何,将决定文艺创作层次的高低。(2分)

5.(6分)

①真正认识中国文化,加深对自身群体文化的了解,增强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信;(2分)

②传承发展中国文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塑造有历史厚重感和文化纵深感的中国文化形象;(2分)

③丰富文化传播形式,提升传播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能力,实现中国文化在国内国际的有效传播。(2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6.B(3分)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回忆”理解错误,借助呼韩武扬帐中饮酒回忆进行插叙。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匈奴进攻汉,因为汉军主帅是霍去病,匈奴变为退守局面”的情节,对前文情节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7.A(3分)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呼韩武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可知,魏中为了保全性命去告密,属于强加因果。

8.(6分)

霍去病的形象特点:年轻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2分)

①侧面描写。故事的叙述视角出自呼韩武扬,“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从侧面体现了霍去病足智多谋、年少有为的将领形象。(2分)

②对比。匈奴进攻,汉军抵御阶段,匈奴军二十万人马对汉军八万,匈奴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两军进入对峙阶段。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展现了霍去病骁勇善战,既勇且谋的名将形象。(2分)

9.(4分)

①真实性:小说取材于史料中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经历,以真实历史事件霍去病“抗击匈奴”,“英年早逝”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2分)

②虚构性:作者发挥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创作情节细节,塑造了年轻而威震漠北令匈奴军队闻之胆寒的名将霍去病,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FJ(3分)解析:10.句意:不平凡的事,要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做什么?“非常之事”这里单独成句,起到强调的作用,选B;“故非常人之所及”解释说明前文的“非常之事”,之后断开,选F;“陛下断自圣心”与“彼亦何所能为”两句主语不同,其间断开,选J。

11.D(3分)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采用此词原意”错误,斧、钺通常被联称,二者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而且是军权和统治权的象征。但其在文中指刑罚,并非原意。

12.D(3分)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魏主孝文帝到达洛阳后,仍有大臣反对迁都”错误,魏主计划迁都落阳,担心大臣不服从,宣称讨伐南齐,想借此胁迫大臣同意南迁。到达洛阳后,李冲等人反对,但其反对的是南伐,并不是迁都。相较于南伐,众人同意迁都。

13.(8分)

(1)过了很久孝文帝才气消,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关系呢。”(4分)

(2)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4分)

14.(3分)

①平城环境恶劣;(1分)②平城是用武之地,不适合用教化来治理;(1分)③迁都洛阳有利于移风易俗,统一天下。(1分)

参考译文:

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为都城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常下雪,经常狂风大作,尘土飞扬,将要迁都洛阳。他担心文武大臣不愿服从,于是议论讨伐南齐,想借这个机会胁迫文武大臣(南迁)。孝文帝在明堂左阁斋戒,让太常卿王谌占卦,结果是《革》,文帝说:“‘商汤和周朝武

王革命,这是响应上天而又顺应百姓的举动。’没有什么卦象比这更吉利啊。”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现在出兵去讨伐未征服的地区,可卦象是商汤和周武王革命,恐怕不全部是大吉之兆。”文帝严厉地说:“爻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老虎身上的花纹一样’,你为何说不吉利?”拓跋澄说:“陛下称帝已经很久了,为何现在才说像老虎身上的花纹一样变化莫测?”孝文帝变脸发怒地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是想打击我军的士气吗?”拓跋澄说:“国家虽然是归您所有,可是我是国家的大臣,怎么可以知道危险而不说出来!”过了很久孝文帝才气消,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有什么关系呢。”回到皇宫后,征召拓跋澄入宫觐见,文帝迎上去对拓跋澄说:“刚才在明堂我非常愤怒,是害怕大臣人人竞相议论,阻止我的大计,所以用声色俱厉来恐吓文武百官罢了,想必您明白我的意思。”于是孝文帝屏退侍从对拓跋澄说:“现在的举动,确实不容易。只是魏国从北方地区崛起后,迁徙到平城,这是有利于武力征伐的地方,而不利于文教治国。如今我将改变风俗习惯,这个想法真的太难实现。我想趁此机会把都城迁到中原,您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在中原建都,来经营治理天下,这是周朝、汉朝兴旺昌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常俗贪恋旧地,我这样做一定会使他们震惊骚动,怎么办?”拓跋澄说:“不平凡的事,要不平凡的人才能做到。陛下您的决断是出自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做什么?”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良啊!”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出发到达洛阳,大雨连绵不止。魏文帝身穿战袍,手持马鞭骑马而出,群臣在战马前跪拜磕头。尚书李冲等大臣说:“今天的军事行动,是天下人都不愿意的,只有陛下您一个人想做。”文帝大怒,说:“我正想征服四方,希望统一天下,而你们这帮儒生,屡次怀疑我的大计。朝廷的斧钺有使用的时候,你不要再说了。”文帝晓谕群臣说:“现在我们大规模出动,动静不小,但师出无功而返,让后人怎么看我?我世世代代居于北方,想把都城迁到中原。如果不想继续南伐,就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看怎么样?同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南安王拓跋桢上前说:“现在陛下如果停止南伐的谋略,迁都洛阳,这是百姓的幸事。”当时众人虽然不愿意迁都,但又害怕继续南伐,所以没有人再敢说话。于是确定了迁都洛阳的大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3分)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对项

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得与失作了全面的评价”错误,颈联只写了项羽不用范增、韩信,不重视人才的一面,只写了失,也并不全面。

16.(6分)

同:两首诗中都流露出对项羽的赞美。(2分)

异:严诗中还包含有对项羽不能用人、功业未竟的惋惜;(2分)李诗中还包含着对苟安于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莫春者春服既成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18.(3分)

示例:①以土地为基础,人口流动性差;(1分)

②以血缘为纽带,形成较为稳定的亲缘关系网络;(1分)

③以家族利益为中心,同族人扶持互助,共同维护家族的稳定繁荣。(1分)

19.(6分)

①不如说是社会变了(2分)②远亲不如近邻(2分)

③不再由血缘决定(不是看血缘)(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1分)

20.(3分)

四个逗号将“出发”“沿”“至”“绕”“爬”五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写出汗水不停地流淌,突出了劳作的艰辛。

21.(4分)

①采用“像父亲一样”的相同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2分)

②写出了我像父亲一样在土地上劳动,突出了父亲对我影响之大,强化了情感。(2分)

22.(4分)

①使语句整齐匀称,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增强表现力;(2分)

②“缩回,又伸展。伸展,再缩回”形象地展示了下地时的动作,真实再现了“我”在下地时试探、迟疑的心理。(2分)

(或:“我把铁耙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表现了“我”不停劳作、又享受劳作的情形。)

四、写作(60分)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一主要讲90后“天才少年”不断努力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事迹;材料二主要讲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部分内容,其中讲述了他在童年、青少年时期家庭条件非常差,他克服了种种困难……

两则材料讲述两个成功的人,为了自己的成功,他们面对很多困难,但是没有止步,仍然不断努力,不断提升。再结合提示中所给的“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可以进一步立意。

“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是说,一个大圣人,再怎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从材料来看,无论是少年,还是,都有过恶劣的状况,尤其是,他生存的环境可谓很差,但是他没有走上绝路,能够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应该就圣人和智者。古往今来,大凡成功者,都应该有过少年或的经历,遭遇过失败和挫折,或者是各种环境条件极差,他们能够最终成功,就说明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他们是真正的圣人和智者。因此,写作的时候,可以由此角度进行立意。

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把文章整体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主体安排成层进式。第一层可以列举那些有过悲惨遭遇人的事例,比如孔子、司马迁、苏武、史铁生、江梦南等人;第二层分析他们为什么能从悲惨遭遇中走出来,并有所成就;最后可以针对当今天社会和青年人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做“圣人和智者”。

立意:

1.能够战胜困难的人是真正的智者。

2.圣人不会被被恶劣环境困扰。

3.人要敢于与困难作斗争。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锌,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艺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文化内涵,塑造文化形象,并且以审美的方式积淀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当文化自信被赋予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时,它理应得到文艺化的表达,在这种表达中,文艺又自觉地成为文化自信的独特力量。 其实,文艺表达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表达,而文艺家只有拥有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才能够将文化作为自己创作的追求。古今中外的文艺史说明,只有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含量的文艺作品才能成为经典,优秀的文艺作品不但能够传承文化,将人类文明发扬光大,而且能够参与文化的创造。《诗经》只是一首首诗作?不是,它同时创造了诗经文化。《楚辞》只是一首首歌?不是,它同时也创造了楚辞文化。汉代的石雕是汉代磅礴大气的象征,而“元四家”的山水则是典型的文人隐逸文化的代表。《兰亭集序》只是一篇序言?只是一幅书法作品?不是,它是对生命的发现、对自然的礼赞、对宇宙的敬畏。更不要说四大古典名著了,它们博大精深,直至今天,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和教育。这些经典都超越了有限的题材与主题,在文化层面创造价值,构建精神。所以,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这样一种定律,不管你从哪儿出发,也不管你将镜头与画笔对着什么,是否有文化追求将决定你创作层次的高低。 实际上,文艺创作是有层次的。许多文艺家以为表现什么,就把什么表现好就行了,这种看山还是山的创作是无法具有超越性的。只有不断地向高处攀登,向深处开掘,你才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也才能写出精神,写出文化。文化是所有成功文艺作品的光辉。文化表达是文艺创作的最高境界,这样的境界看上去似乎难以达到,其实,就看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追求,有没有这样的自信与自觉。因为文化无处不在。人类有人类的文化,国家有国家的文化,民族有民族的文化,地域有地域的文化,行业有行业的文化。同时,文化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它在变迁,在激荡,在淘汰,在创造,在积累,不同的时代与社会有不同时代与社会的文化。 材料二:

河南省平许济洛四市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平许济洛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极为丰富,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甄别,成为“幸福的烦恼”。如今,数字媒介颠覆了传统的媒介生态系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隐蔽地控制着人们的选择权,要想逃离谈何容易。恰如电影《海上钢琴师》主人公的苦恼:“阻止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电影的隐喻同样在拷问现实:互联网世界可谓应有尽有,可就是看不到尽头,媒介技术无孔不入,我们只能“束手就擒”吗?放弃、逃离和

被遗忘是否也是一种正当权力?我们还能对那些远离智能技术的“少数人”不闻不问甚至嗤之以鼻吗?或许,能否善待这部分群体将决定媒介文明的高度。如此,数字鸿沟的衡量标准应从媒介使用的“量”向“质”的维度转变,否则,媒介的滥用乃至成瘾将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为了节省信息搜索成本,防止用户注意力过载,搜索引擎和算法技术应运而生。人们欣然接受个性化推荐技术的援手,却未曾发觉这些技术凭借对信息的全方位形塑而编排和控制我们的生活。人们表面上获得了自主体验,却陷入“过滤泡”而浑然不觉。正如帕里泽所言:“过滤泡是一个舒适的地方,身边都是最喜欢的人、事物和想法,一切都围着你转,互联网越来越少地向我们展示广阔多样的世界,互联网也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性的弱点。”在海量信息中,人们有限的认知资源被过量消耗,降低了独立思考、理性对话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一个被算法分类操纵的公共领域,本质上是零碎的、排斥对话的,容易培养“单向度的人”,造成价值分裂和身份区隔。 信息选择悖论同样体现在隐私保护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人们虽在态度上表现出对隐私保护的关切,但在行为上出现了一定的偏离,甚至有人宁愿牺牲隐私去换取利益;其二,在对待“自我”与“他人”隐私问题时,呈现出“内外有别”的“差序格局”,他们虽重视自身隐私保护,却乐于窥视和消费他人的隐私,呈现“无感伤害”的心理特征;其三,在形象管理动机的驱动下,有人会逸择生动分享自己的隐私,如身份、相貌、行踪等,以便更好地维持社会关系;其四。使用应用程序时,在面对各种冗长而晦涩的隐私政策时,由于操作的

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硚口区高三年级起点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 考试时间:2023年7月25日上午8:00-10: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宇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基因逐渐融入乡村发展中,特别是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8年以来,抖音引爆短视频,随着“山货上头条”“山里DoU是好风光”“乡村守护人”等项目的启动实施,通过短视频形式传播乡村风景文化和产品,让更多农民加入其中,成为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 在新媒体融入乡村发展的进程中,一个新兴的群体逐渐出现。他们是一群有乡土情怀、具有新思维、怀有新创意、拥有新技术的新时代追梦人,具有“四新”特征。一是利用“新载体”。该群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展示农业与农村,如运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农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的短视频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安全的认可度。二是开创“新思维”。该群体具有互联网思维、数字思维、营销思维,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农学、管理学、生态经济学、营销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三是聚起“新人群”。该群体不局限于农民,而是一群从事创新农业的人,其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在农村出生、成长的,即在地缘上、亲缘上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村乡土人才,还有从城市跨界的新生代,其中不乏高知、白领、海归。四是树立“新形象”。该群体的身份不再是农民,而是转化为“新农人”,新农人已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群体,这些人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温饱,而是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创造。我们把这些以新媒体为“新农具”,以数字内容为“新农资”,以网络空间为“新农田”,分布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等各个生态点位,通过进行内容生产(含内容创作、加工、改编、演绎、纠正等)持续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容创作者,称为“数字农人”。 数字农人不限于以农为主的生产经营者,更有来自城市里的跨界青年、乡愁群体,这些多元化的主体让数字农人行列充满生机。调查数据显示,抖音数字农人中有82.7%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下;有85.6%的人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62.96%,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人数占比33.33%;有9.47%的人荣获优秀党员、劳动模范或“三八”红旗手称号;有12.35%的人是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多人被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党代表。他们树立起新时代农人的良好形象。 数字农人借助数字新媒体平台经营农业、展示农村,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手段,通过富有创造性、创新力和亲和力的表达方式,将乡村风貌、乡风文化、乡土商品迅速传递给全社会,持续吸引各类人群关注“三农”。调查数据显示,抖音万粉以上数字农人有3.3%的账号拥有千万级粉丝,剔除数字农人中粉丝人数在1000万以上的样本,其余数字农人平均拥有粉丝44.47万人。数字农人粉丝中活跃粉丝占比54.63%,展现出数字农人传播乡土文化、绽放青春力量的巨大潜力。此外,有近1/3的人接受过新闻媒体采访,乡村和乡村人正逐步被社会所熟悉和认可。 思路决定出路,数字农人挖掘乡村中的细节“点石成金”,带上一部手机,随时随地成为乡村创业者。调查数据显示,抖音数字农人中,约有70%通过抖音、今日头条等字节跳动旗下平台销售产品,2018年以来这一比例还在快速上升。从销售内容看,包括干货、休闲食品、粮油、纺织品、手工艺品、民俗文化产品,甚至化妆品等,销售范围逐步拓展。从销售收入看,六成左右的数字农人年销售收入在5万元以下,19.28%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新高考语文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至5题。 材料一: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社会思潮,它通过偶然性历史事件解读历史、摒弃崇高、拒绝神圣、嘲笑目标、丑化追求,以偶然遮蔽必然,抽离掉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的精神追求。 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践活动,大张旗鼓地想要实现某种政治诉求,比如明目张胆地发表和从事否定革命、丑化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行,这是一种属于实践层面的显性历史虚无主义;二是有意识地从事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活动,主要借助思想研究和文艺表演等形式以碎片化、微观化、主观化的隐性方式叙述历史,表达出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进步的否定。理论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形式拉拢民众认可其错误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与实践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相互印证,这种隐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种思潮披着思想文化传播的外衣而不断为历史虚无主义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是从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出来的极具迷惑性和欺骗性的变种。不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使用何种障眼法,我们都要透过现象剖析其本质和特点,认清其危害。 第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关注的议题和领域更为广阔。显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比较直白,关注的领域主要有近代以来的救亡图存史、革命史、党史和国史等,议题和领域都较容易识别。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议题设置全面转向社会底层,不断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容易被理论文艺工作忽视的边边角角延伸,目前有效识别这种具有广泛性、日常性的议题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第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更为隐晦。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借助公众娱乐消费平台,这种相对难识别的传播手段更容易“吸引和俘获”普通民众。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学术研究、文艺表演以及宗教渗透等绵里藏针的形式传播:学术研究打着“学术”“学理”的旗号,借助学术论坛、学术期刊等载体,将个体的偶然性事件表达得淋漓尽致,其终极目的是扭曲正确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材料二: 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于穷苦的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都是个人的情感和实事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

上海市静安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静安区2023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3.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倚南窗以寄傲,。(晋·陶渊明《》) (2),举类迩而见义远。(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3)《阿房宫赋》《六国论》都是针砭时弊的名篇,杜牧认为六国和秦国灭亡原因是统治者骄奢淫逸不能“”,《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原因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儒家典籍中有不少地方涉及文学批评的讨论,历代的经学家长期浸淫其中,很自然会受到影响,进而对文学形成特定的看法。是否应该纳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版图之内? ①假如经书蕴藏的文学观念值得文论史研究者认真钻研和探讨 ②这些看法有时会渗透在他们诠释经书的注疏内 ③那么过去不同年代的儒家学者对文学问题的意见 ④亦会散见于各式各样的书札、论文、语录和序跋中 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②④①③ D.①②④③ (2)许老师对如何在写作教学上实施“项目化学习”很感兴趣。他在网上搜索了有关“项目化学习”的论文,并依据刊物的可信度作了初步筛选。如果进一步从“标题”和“关键词”角度筛选,与他关注的主题关系最远的一项是()。(3分) A.标题: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之写作设计出处:《江苏教育》2022.19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写作设计文体类活动类主题类 B.标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项目化学习探究出处:《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2 ——以《天妃灵应之记》碑微课程实施为例 关键词:高中语文微课程地方文化资源项目化学习 C.标题:例谈高中语文“读·思·达”项目化学习推进出处:《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6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阅读、思考与表达实践活动 D.标题:高中语文项目化学习设计探究出处:《基础教育课程》2020.20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项目设计 二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好的细节可以点亮全篇 颜同林 ①细节之于小说,犹如“眼”之于围棋。围棋之术有“眼”一说,博弈的双方中只要己方手上有两个“眼”,便宣告自己拥有“两口气”而不会被对手拿住。下棋需要善于做“眼”,在棋盘中讲究巧留空子,多留“眼”方可运筹帷幄,才能步步为营、立于不败之地。“眼”是黑白博弈双方的生存之法,涉及布局、时空、先后、疏密等命题,将其移用作为小说细节的隐喻同样适用。细节这一“眼”让整个小说虎虎有生气,点亮全篇。相比于小说主题的宏大、开阔,情节的曲折、丰富,细节往往显得细微、琐碎而具体,看似平常,实际上并不简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新高考高三上学期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宇宙的概念源于国外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其思想源头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科幻小说作家弗诺·文奇教授的代表作《真名实姓》,小说中黑客们可通过脑机接口将其意识映射进虚拟网络世界。1992年,尼尔·斯蒂芬森在小说《雪崩》中创造了一种和物理社会紧密联系的三维数字空间——Metaverse,现实世界中地理位置彼此隔绝的人们可以通过各自的“化身”(Avatar)进行交流娱乐,元宇宙“Metaverse”和数字化身“Avatar”的概念就此诞生。21世纪以来,科幻电影中不断出现的机器人、梦境交互、VR游戏等场景丰富着人们对元宇宙的认知和想象。直到2021年,随着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字节跳动、脸书、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发布元宇宙战略,彻底引燃元宇宙热度,2021年也被称为元宇宙元年。目前来看,元宇宙作为综合大数据、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通信、交互等一系列DICT技术的集大成者,将同时影响作用于科技、经济、社会等多个纬度,因此不同领域对于元宇宙的认知及观点也各有侧重。 目前业内针对元宇宙尚未形成公认定义,但对于元宇宙关键特征的认知基本形成共识。形成以下六大核心特征。 全方位的沉浸体验:沉浸体验是衡量下一代人机交互性能的重要指标,元宇宙的沉浸感,不仅是传统3D图像空间或故事世界的沉浸感,更多的是社交沉浸感以及基于此而激发互动和创造内容的沉浸感。 数字孪生与数字原生:元宇宙可以映射物理世界、可以基于物理世界混合改造,即通过数字孪生,综合运用感知、计算、建模等信息技术,感知物理空间全要素数据,完成多穴度高精度3D建模及驱动渲染,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虚实交互,塑造描述、诊断、预测、决策智能认知全过程,构建元宇宙虚拟世界。元宇宙也可以塑造一个独立于物理世界的数字空间,即数字原生,用于在数字空间中探索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体验。 虚实结合的空间:元宇宙是体验逼真的虚拟现实,现实的体验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还原,虚拟空间给平台、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创造性空间。 数字创造:元宇宙中,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创造者。 数字身份: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的表现形式,进入虚拟空间时要建立一个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多次在不同国际场合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从战略上阐明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主张“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倡导“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描绘了美好蓝图、指明了方向路径,充分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不仅加强自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主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

会……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致力于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中,秉持“授人以渔”理念,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在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中国绿色化肥试验区促成小麦等农作物最高增产400%;在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当地创造了许多绿色就业机会……从技术交流到项目开发,从人员培训到基础设施改善,中国以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的合作成果,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 (摘编自《实现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材料二: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净化、自我恢复的能力。治愈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首先要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然的力量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的第三年。两年多来,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人上岸,换来的是逐步恢复的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长江江豚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胭脂鱼、长吻鮠、子陵吻虾虎鱼等珍稀濒危鱼种屡次现身,运用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检测(一)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2024.1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作物史”概念和框架由已故农史专家王思明教授提出。新作物史脱胎于传统作物史,这是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由“作物史”而至“新作物史”,“新作物史”的研究又何以缘起? 作物是被人类栽培而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作物史就是关于作物的历史,新作物史则涉及作物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全球史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跨国视野、整体史观、互动观、跨学科研究方法等理念和跨文化、交互比较、大历史等研究视角,为新作物史研究提供了理论铺垫和方法借鉴。作物景观理念则为书写作物史提供了一种多维度、探索性的新框架手段。同时,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也催化了新作物史研究的兴起。 新作物史理念的提出受到作物景观概念的启发。作物景观概念的英文是cropscape,由crop和scape组成,从landscape(地形、景观、风景)借鉴而来。不过,作物景观并非地理学、生态学意义上静止的概念,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出发来审视和考察人类与作物景观之间关系的动态系统或过程集合,主要内容包括作物景观的细节构成、表现特征、演变规律、人类活动对于作物景观的作用以及作物景观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国际科学技术史学界现在对知识系统的流动性愈发感兴趣,重点是迁移以及由此产生的转变和侵占过程。作物作为由人类促成的生命形式,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其物质性的具体细节——适应性、抗性,还有当作物以各种方式运动或引入某地时它们是如何影响传播、生长以及产生或丧失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物景观也可理解为作物文化集合,每一种作物都形成自己的景观史,如茶景观、小麦景观、棉花景观等。 新作物史何以成其“新”?传统作物史有三“重”:首先,传统作物史重内史,强调关注作物史自身的独立发展,关心作物发展演进过程中的机制、逻辑和规律等问题,主张作物科学技术发展有其内在逻辑、规律,注重作物发展事实在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联系,而并不看重社会经济因素对作物发展的影响。其次,传统作物史重脉络和线条,主要包括作物的起源、传播与发展三个阶段,植物的野生类型经过人工驯化成为栽培

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调研语文含答案

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教学质量调研(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邈。而书法和诗歌却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再现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时代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上述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束之)和多种兰亭摹本,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风流敏丽,到今天仍然不失为优美的范本。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这就与诗中的陈子昂一样,当然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的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其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23.1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最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 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并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珍重生命呢表面看来似乎是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

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

武汉市硚口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起点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基因逐渐融入乡村发展中,特别是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8年以来,抖音引爆短视频,随着“山货上头条”“山里DoU是好风光”“乡村守护人”等项目的启动实施,通过短视频形式传播乡村风景文化和产品,让更多农民加入其中,成为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的新生力量。 在新媒体融入乡村发展的进程中,一个新兴的群体逐渐出现。他们是一群有乡土情怀、具有新思维、怀有新创意、拥有新技术的新时代追梦人,具有“四新”特征。一是利用“新载体”。该群体借助新媒体平台展示农业与农村,如运用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农业生产、经营、销售过程的短视频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新鲜、安全的认可度。二是开创“新思维”。该群体具有互联网思维、数字思维、营销思维,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农学、管理学、生态经济学、营销学、网络与新媒体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三是聚起“新人群”。该群体不局限于农民,而是一群从事创新农业的人,其来源非常广泛,不仅有在农村出生、成长的,即在地缘上、亲缘上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村乡土人才,还有从城市跨界的新生代,其中不乏高知、白领、海归。四是树立“新形象”。该群体的身份不再是农民,而是转化为“新农人”,新农人已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群体,这些人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温饱,而是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创造。我们把这些以新媒体为“新农具”,以数字内容为“新农资”,以网络空间为“新农田”,分布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等各个生态点位,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上)9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上)9月月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烦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

山东省新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新泰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话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伍德 记者:您刚刚提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文明。您认为中华文明得以长期存续的力量何在? 伍德:简而言之,就是《论语》中孔子关于“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等)的著名论述。这个理念一直风雨无阻地伴随着中国人,即使有汉末或唐末那样的天下大乱。 尽管文化和语言种类繁多,但人们相信汉文化和文明,尤其是作为基石的文字及包含中华价值观的核心文本。 记者:杜甫在中国被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您为何认为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呢? 伍德:我之所以要说杜甫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原因就在于杜甫的作品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其诗作既有关于战争的宏大叙事,也有他在三峡对于人与自然、风景以及宇宙之间关系的思考,还有关于亲情、友情的亲切描述,聚餐、画纸为棋局等生活场景的再现。杜甫广阔的想象力,不仅表现在他写下了“中文最伟大的词语”,而且创造了“中国文化的道德和情感词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杜甫信奉儒家的仁义道德,这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运行及人际交往中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我们说,这些因素“使社会运转”。

尽管杜甫寂然离世,但他以美妙的语言凝聚了中华文明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一直流传到今天。 记者:您认为以杜诗为代表的中国古诗在全球化的今天有何特殊意义? 伍德:在我们这个时代,过去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从我们身边退去。但是,人们依然可以在当下的中国寻找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因为在这表面之下,所奔流的依然是所有中国人共同拥有的深深的源泉,其中诗歌就是中华文化得以长期延续的一大源泉。 中国有地球上最古老的诗歌传统。《诗经》中最古老的诗歌要早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今天人们依然公认,杜甫的言语从某些角度告诉我们,何为中国人。 但杜甫的诗作不仅仅是为中国人而写的——在我们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位生活在8世纪之人的思索、关于友情的主题、唐诗的世俗视野、禅宗的宇宙人文主义,即使是通过翻译,也仍然具有当代意义。因此,随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确实生活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今天追随杜甫当年的足迹并且了解其背后的深意,愈加凸显其重要性。 (摘编自《通过杜甫感受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对话英国历史学家、制片人、作家迈克尔·伍德》) 材料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文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古代文学史上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现代文学史上的“鲁、郭、茅、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老”作为诗美概念的价值与日常语境中我们对它的联想不一致。在文学批评中,它包含着内容和风格两方面的含义。 从内容方面说,老意味着深于世故。深于世故,通常尤指经历忧患,表现在诗文中即立意妥帖,显出深谙人情世故的练达。龚贤《赠剩上人系中》诗云:“老僧待死处,古寺号承恩。无地可行脚,儌天且闭门。既知身是幼,羞问舌犹存。向午坐清寂,蒲团松树根。”黄生评:“起得老,结得深。”什么意思呢?因为对方是一位逃禅的遗民,如何在遗民的执着和释子的幻灭之间找到一个沟通和平衡的点非常困难,诗起首以“待死”沟通两者的身份,结尾以蒲团与青松象征两者的操行,取意深稳而浑然无迹,实在可谓起老结深。这里的“老”与其说体现在艺术表现上,还不如说体现在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上。 在风格方面,我认为“老”的审美内涵起码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认识。 首先,是在整体风格上显现为老健苍劲的色调。老健在感觉印象上表现为一种瘦硬与苍劲之风。瘦硬通常显示为不同寻常的笔力,而苍劲则每每表现于诗境的高远雄浑。清初李浃《秋日闲兴》写道: “老树鸣风叶,萧萧万壑流。那堪连夜雨,散作满城秋。远杵寒相答,孤鸿迥自愁。升沉看物理,天地一虚舟。”这样的作品让人联想到杜甫晚年的诗境,体气雄浑而绝不流于虚响,确实称得上“声格俱老”! 其次,是在技巧上意味着稳妥和成熟,整体风格的无缺陷。稳妥是意味着艺术完成度的概念。凡口语中与稳妥相通的词,在诗文评中亦与老相应,如停当、妥当、安顿、老到,都可以指称技巧意义上的“老”。反之,当诗歌的艺术表现出现局部的不完满时,“老”的否定式就常用来表示遗憾。如纪昀评陆游《暖甚去绵衣》“谁道江南春有寒”句“有字欠老”。 老在修辞上表现为自然平淡的特点。正像人到老年,表情和举止都趋于自然平静,艺术的老境也都显示出自然平淡的气质。苏东坡有所谓极绚烂而归于平淡之说。诗歌中的自然平淡首先意味着朴素的风格,具体到艺术表现,则有结构、章法的质直,又有修辞技巧的平淡。自然平淡的境界,貌似浑然天成,看不出用功之迹,但不是无所用心,乃是精心锤炼的结果。 (摘编自蒋寅《作为诗美概念的“老”》)材料二: 在文学史上,给诗人姓前冠以“老”字并不多见,固定冠之以“老”的,千载之下唯杜甫而已。那么,为什么独独以“老”冠杜呢? “老”在杜诗中使用频率极高。在其一千四百余首诗中,“老”以不同的面貌呈现笔端,有时以本字出现,有时以白首、衰年、迟暮等形式出现,合计竟达530多处。杜甫为什么如此多地提到老?杜甫的人生理想,是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出的人生理想,其中传统的东西很多,尚老就是其一。中国是尚老的国度,“老”象征着年高圣德、经验丰富、沉着稳健、充满智慧,因此,杜甫天性喜欢老者,在《壮游》中他说:“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并在不知不觉中过早“老”化了自己。 杜甫频频言老,不仅仅因为尚老、结交老苍,还有着更重要的原因。从大处着眼即是社会时代巨变的影响,一生失志,打击沉重;从细处着眼即是生活的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促成其老。而这两方面关系又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生于我国封建社会中前所未有的盛世, 但不幸的是在他做好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准备之后,等待他的却是奸人当道、仕途坎坷及社会的剧变。十年困守长安,在天宝十四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消费社会不仅仅意味着财富和服务的丰富,更重要的还意味着一切都是服务,被用来消费的东西绝不是作为单纯的产品,而是作为个性服务,作为额外赠品被提供的。从“吉尼斯对你很好”到空姐的微笑及有些自动售货机的道谢声,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美妙的热心服务包围着.被奉献和善意的组合包围着。即使小到一块香皂,那也是一群专家为使您皮肤光滑而进行了几个月的研究思索后的成果。 今天没有任何东西是单纯地被消费的,即被购买、被拥有,而后就这样被耗尽。要特别指出的是它们是为“您”服务的,如果没有个性化的“您”这一直接宾语,没有这套完整的个性供给的意识形态,那么消费只会是消费而已。正是这种额外赠品、这种个性效忠的热情为它赋予了完整的意义,而不是单纯的满足。当代消费者们沐浴在关切的阳光中。 这种额外赠品和关切的机制,在当代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中,都有其官方支持,即所有的社会再分配制度(社会保障、退休金保管、多种津贴、补助、保险、证券交易),就像F.佩鲁所说:“当局发放社会津贴,目的不在于酬劳生产服务,而是满足需求,来纠正权力的过分垄断。”我们不去讨论这种再分配的真实效率及其经济机理,我们感兴趣的是它造成的那种集体心理机制。由于其财产的提取和拨付,已建立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种宽厚慷慨的心理利益,表现出乐于助人的愿望。指称这些制度的完全是一套母性的、充满保护色彩的词汇: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