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案(31套)-通用

[初中历史]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案(31套)-通用

[初中历史]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案(31套)-通用
[初中历史]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教案(31套)-通用

拉伯数字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历史阶段特征 一、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四十二年间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有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九年的历史,后一个时期是在这以后的十三年。……在前一个时期,除开始七年比较顺利以外,可以说,走过的道路十分坎坷。我们党甚至犯过两次大的错误,因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两次大的挫折。 这十三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取得了远远超过前二十九年的成就,在这期间,也有些小的曲折,但是党总是能够及时纠正偏向,解决问题,取得新的经验。实践证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91年出版)阅读材料,筛选有效信息,为中国现代史划分阶段,整理出分期框架表。 1949---1956年1956---1966年1966---1976年1978年以后 二、链接中考 材料一: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材料二: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的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回答; 1.材料一中“取得胜利是辉煌的”,主要内容是指: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______、______、1950年开始的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的____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2)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________,到1957年超额完成; 1954年9月,___________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由_______________过渡。 2.依据材料二的论点,运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哪些弯路(失误)?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全局性、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是___。 4.依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举事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对外交往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各列举一事例) 三、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1.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1949---1952年) 材料一: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项目工业产量农业产量粮棉花钢煤 全国总产量 1.1亿吨44.4万吨15.8万吨0.32亿顿50%25%27%49%83%48% 比历史最高 年产量下降

2017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西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 中国的汉字构型独特,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富于个性化的书法艺术创造了条件。根据下面图片提示的相关信息,书法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是() ①汉字的演变与成熟②历代统治者的推崇 ③造纸术的发明④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 873 305人,而山西人口已达到4 103 450人。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西往外地迁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时,给予外迁之人相关政策上的优惠和照顾,这无疑让外迁的山西人更快地投人到当地的农业生产中,与当地人共同创业,使明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从这段话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B.明朝政府从山西移民的原因 C.政府的优惠政策调动移民积极性 D.山西移民对迁入地经济作出贡献 4. 下列选项与“古代对外友好交往”这一主题不符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B.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大唐文化 C.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亚非交流 D.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外来侵略 5. 为下表中的历史人物找到准确的对应项,空白处应填写的是() A.虎门销烟 B.洋务运动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6. 1862年6月26 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7. 山西现有红色遗址600多处,见证了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发生在我省的重大历史事件。下图是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去参观太原解放纪念馆时拍摄的照片及批注说明。据此判断,与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中考历史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总复

xx历史教学研讨会发言材料:总复 习经验 当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顺应新世纪的教育要求,已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优化初三历史复习方法是实施上述要求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就初三历史总复习方法作一番初略的探讨。 一、首先明确目标 1、明确复习范围及考点 明确范围和考点,是初三历史总复习开始阶段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 近年成都市历史中考都以人教社编写的《世界历史》中的近代、现代史部分为考试范围。明确大范围后,再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来找出具体的知识点,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使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按时进行复习,集中精力,各个击破。一般来说,历史中考前有6—8周复习时间,我通常指导学生按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大板块进行复习。由于世界近代史学完较早,遗忘的知识较多,因此时间安排为2—3周。世界现代史却是刚刚结束的新课,所以安排时间为1—2周。最后留心下的时间为查漏补缺,综合练习。这样,通过定时定量,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3、精心编选习题 首先,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其次,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要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及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成都市历史中考的试卷基本上都由单选题、列举题、资料分析题和问答题

四种题型构成。各种题型的分数分布大致为单选题48%、列举题12%、资料分析题12%、问答题28%。一般说来,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至少要准备五套试题: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各两套,世界史综合题一套。另外,教师应做到每试必阅,每阅必详,每详必促其改之。这样,通过精练,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 4、明确复习对象 明确复习对象,主要是因材施教,对优生多鼓励,对中下生多帮助。 初三总复习阶段,差生因基础差,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更是畏难不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教师应随时及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差生的情况,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以此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让学生一背到底,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满堂灌,搞包办代替,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把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 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 层次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 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等,对学生的要求是理

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7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1分)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 A.黄帝B.尧C.舜D.禹 2.(1分)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大业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读图,该变法 发生在() A.①B.②C.③D.④ 3.(1分)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哪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A.突厥B.女真C.契丹D.匈奴 4.(1分)有一幅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该书法作品是() A.《兰亭序》B.《九成宫碑》C.《颜氏家庙碑》D.《玄秘塔碑》5.(1分)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6.(1分)下列措施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的是() A.废除丞相B.大兴文字狱C.执行削藩政策D.设立军机处 7.(1分)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口通商贸易;对中国出海的商民限制返回,如逾期不归则不准回国。”该规定说明清朝() A.禁止对外贸易B.实行闭关锁国C.加强思想控制D.鼓励商业发展

8.(1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在她成立的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毛泽东 D. 董必武 9.(1分)“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 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 10.(1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17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河南省中考历史试题 (开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017·河南)1.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洛阳白马寺洛阳龙门石窟日本唐招提寺内鉴真塑像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2017·河南)2.英法从广州向北推进至北京,俄国从北方边界向南推进,它们除强调经济特权外,也强调取得领土。南北两股势力像一把钳子,紧紧掐住清王朝。这描述的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17·河南)3.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2017·河南)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2017·河南)5.上海的这次会议除遭到暗探和巡捕的骚扰外,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是,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这次会议()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C.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D.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2017·河南)6.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用28年的斗争历程证明了这一重要结论。下面属于这一历程的历史事件是()A.五四运动 B.南昌起义 C.台儿庄战役 D.西藏和平解放 (2017·河南)7.刘邓大军以锐不可当之势,先后跨越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完成了一次无后方依托,以长驱直入插进敌人战略纵深为特点的特殊形式的进攻行动。这一“行动”() A.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是抗战中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 C.揭开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 D.标志着解 放战争取得彻底胜利 (2017·河南)8.右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 项重点工程项目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初三历史课总复习专题教案

初三历史课总复习专题教案 专题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总体概述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专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3、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4、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从近代史时期的侵略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对战争中一些民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的讲述,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三、中考热点链接 1、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近代史时期列强侵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火烧圆明园、黄海海战、八国联军的侵华等;中国人民的抗争,例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台湾、邓世昌在黄海为国捐躯,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中考容易考到的内容。 2、关注台湾问题,联系相关史实和当今台湾政治动向分析其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引起的反响 四、中考试题回放 1、(2005年河北)清朝时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是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明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中英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故此题选A项。 2、(2004吉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仅割地赔款,而且不允许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五、模拟实战训练 1.初二1班的同学要举行一个《林则徐生平史迹与禁毒展览》的活动,与该展览主题有关的是 A.虎门销烟 B.维新变法运动 C.洋务运动 D.收复新疆 2.下面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为谁所写?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4、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实际上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安徽省2017年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 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过程中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商鞅此举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2.图1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 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B.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3.有学者研究认为,甲午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对此变化,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甲午战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加速发展 B.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马关条约》让列强开始获得贸易和投资特权 D.列强侵华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4. 20世纪20年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缘于对信念的坚守毅然决然地选择暴力反抗的道路,从此,一支英

雄的人民军队开始诞生。这次事件是 A.五四运动B.北伐战争C.南昌起义D.秋收起义 5.九一八事变后,《生活画报》刊载了《东北义勇军喋血苦战情形》和《沦亡一年后东北情况》等图片,真 实记录了日军的侵华暴行和东北军民的英勇抗战。这反映了 A.日军侵华蓄谋已久B.日本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C.全面抗战已经开始D.中国是最早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 6.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 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7.科学引领未来。最早提出图2原理的科学家是 A.阿基米德B.瓦特C.牛顿D.爱迪生 8.傅雷评价《蒙娜丽莎》时说:“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这说明该画作体现的主要精神是 A.现实主义B.人文主义C.浪漫主义D.蒙昧主义 9.“大多数德国人相信,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但由于机枪、毒气、坦克在战争中相继应用,因此战争远没有人们预计的那样顺利。至年底,德国在东西两线都陷入焦灼对峙的状态。”这段文字描写的是A.普法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10.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能够成立的是 史实结论 A 欧洲人称0—9十个数字为阿拉伯数字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B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征收粮食税苏俄实行的是农民土地私有制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完整版)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沙埔中学林可兴教学目的:把握小说的有关知识以及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如何灵活运用阅读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考点透视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两类文章的阅读:一是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科普文阅读;一是以鉴赏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阅读。近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中小说阅读的考查尚未考过,但考查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要重视。 二、小说知识的梳理 (一)、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二)、小说考点的梳理 1、把握故事情节。 概括情节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其中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要注意思考的方向。 ① 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人物形象。 (1)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 ①理解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一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2)、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017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附详细答案)

历史试卷 第1页(共20页) 历史试卷 第2页(共8页) 绝密★启用前 福建省2017年初中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历 史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河姆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 ) A .建造干栏式房屋 B .种植粟 C .铸造司母戊鼎 D .使用甲骨文 2.图1所示讲学者传授的是 ( ) 图1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3.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使用的货币是 ( ) A .圆形方孔半两钱 B .五铢钱 C .交子 D .银元 4.表1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 ( ) A .推动经济发展 B .促进民族交融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实现南北统一 5.成语“金榜题名”“独占鳌头”“三元及第”所反映的制度是 (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6.唐宋时期,众多诗词作品得以刊印成集,主要得益于 ( ) A .造纸技术的改进 B .印刷技术的进步 C .国家政策的支持 D .对外交流的发展 7.我国现有56个民族,其中回族开始形成于 ( )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8.图2所示对联反映的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当属 ( ) A .史学 B .农学 C .建筑学 D .医药学 9.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 ) A .辽东郡 B .伊犁将军 C .军机处 D .台湾府 图2 10.他是虎门销烟的英雄、八闽人民的骄傲。“他”是 ( ) A .林则徐 B .左宗棠 C .康有为 D .严复 11.“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 ) A .背景 B .目的 C .性质 D .作用 12.19世纪末,日本通过发动侵华战争,获取巨额赔款和在华设厂特权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3.图3所示毕业证书颁发于 ( ) 图3 ------------- 在--------------------此 -------------------- 卷--------------------上 -------------------- 答-------------------- 题--------------------无 -------------------- 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二单元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逐步建构意义、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等教学理论,引导初中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示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超越北方的原因和表现;北方民族关系新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能力)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辽宋夏金元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知识)两宋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并存”和“民族

关系发展”、但最后都亡于异族政权的原因,运用图示法投影讲解突破。 教学方法 (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辽宋夏金元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 (理解)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绘制并展示知识示意图,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突破难点,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启智)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引导学生以古鉴今,从中获得经验启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计算机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总复习提纲,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杰出人物、历史故事、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计划,制作旅游行程表格(时间、地点、内容)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独立绘制知识示意图(参课本P135页): 辽宋夏金元政权并立示意图 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示意图 宋元民族关系发展示意图

2019-2020年中考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复习教案

2019-2020年中考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巩固本单元知识点,包括五四爱国运动、中共的成立、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南昌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的相关知识点。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再加上平时很多老师上复习课时只是将复习课变成已学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这种简单重复的操练缺乏新意,达不到训练学生的目的。本课试图改变这种复习课枯燥无味的状况,探索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复习方法。通过梳理知识考点,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形成整体认识,通过图说历史加深理解,再通过例题分析,逐渐学会做题的基本方法——抓住关键词。并通过精选南宁、广西的考题进行训练及考情分析,掌握巩固高频考点。所以本课复习思路为:一、考情分析;二、考点梳理;三、真题讲练;四、中考回放;五、考情总结及预测;六、方法指导。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线索 教学过程 【导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离中考决战仅仅有50天的时间了,如何加强复习管理,提高中考历史复习效率?我们就利用这节课一起探讨,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启发。 今天我们复习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过渡:我们的复习思路是:一、考情分析;二、考点梳理;三、真题讲练;四、中考回放;五、考情总结及预测;六、方法指导。 过渡:结合课标要求以及纵观近五年南宁中考试题,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单元的考点主要聚集在五件大事和一所军校,一条革命道路主线上。 一、考情分析(2011——xx 年南宁考情分析) 年份 题号 题型 设题点 考点聚焦 2011 31 选择题 中国革命道路 五件大事:五四运动、北伐战争 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 一所军校:黄埔军校的创建 一条主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长 历程 xx 23 选择题 黄埔军校 24 选择题 遵义会议 xx 36 非选择题 五四运动、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 xx 24 选择题 南昌起义 xx 4 选择题 北伐战争

2017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7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常州市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文化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考试形式为开卷书面考试,可查阅所带教材、资料,但不得相互讨论和互借资料。考试时间为50 分钟。试卷满分50 分。 历史(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 列生产工具中,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钻孔石斧 B.骨耜 C.铁犁铧 D.(青)铜铲

C.1912年 D.1924年 5.按照下列思想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④“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6.“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 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以此为基本目的,我国进行了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三大改造 D.“包产到户”改革

7.1984年12月,中英双方通过长达两年多的外交 谈判,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促成和谈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B.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C.《南京条约》已被废止 D.中国胜利重返联合国 8.雅典在古代社会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典范。下列说法与此相关的是 A.神与人及众生都是平等的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C.“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 D.成年男人享有完全民主 9.世界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学和艺术大师中,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的是 A.毕加索 B.莎士比亚 C.贝多芬 D.托尔斯泰 10.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为摆脱统治危机 和解决内部矛盾,掀起了一场国家体制改革和

2017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

2017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 如图1的考古发现,为距今六七千年我国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从生产力发展 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朝代 D.铁器时代 【答案】 B 【考点】 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农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 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 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所以从生产力发展 的水平来看,此类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佐证他们生活在新石器时代。 2. 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减或废除给 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以上解读源于()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答案】 D 【考点】 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 本题以分封制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解答】 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周天子作战。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 故选D。 3. 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 D 【考点】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 【解答】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因此A推论错误。 丝绸之路是因为丝织品是丝绸之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得名,因此B推论错误。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C推论 错误。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统辖的开始。因此D史实与推论搭配正确。 故选D。 4.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答案】 C 【考点】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开元盛世 贞观新政和贞观之治 隋朝大运河 【解析】 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社会特征。 【解答】 依据所学,“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反映的是隋唐时 期的史实,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强盛,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政府对外采 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交往频繁。隋唐时期的主题是繁荣开放。 故选C。 5. 如图列举的历史现象出现的朝代是()

部编七下历史第一单元 复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1-5课复习课。作为复习课,主要运用学习即温故知新、找联系、在互动中生成新知识,引导学生再现再认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系统,学会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 1.在学生初步了解隋朝大运河、科举制的诞生、影响、开元盛世;贞观之治 的原因等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并进行角色扮演,培养想象、再现再认历史知识能力; 2.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 3.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获取经验和启示。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的原因,科举制的诞生、影响。 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掌握隋朝大运河、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及历史复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角色扮演教学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时]1课时 [课型]复习课 [教具]地图册、隋朝相关多媒体、大运河图 【课前准备】 1.教师发放复习学案,学生在自己单元复习基础上,从单元复习内容中选择 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模块,小组合作设计专题旅游和角色扮演计划; 2.学生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发掘知识内在联系,(把本单元1-5课分为五个模块,学生划分为5个小组):

中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近代化的探索教案

第十讲近代化的探索一、复习目标 1.掌握近代化探索的基本史实。 2.掌握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和特点。 3.掌握近代化探索失败的原因。 二、复习重难点 1. 近代化探索的过程。 2. 近代化探索失败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考点一】:洋务运动 课件展示:

重点列强发动的四次近代化探索的历史事件以及影响. 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以课本知识为依据,自主解决问题并且记忆基础知识,时间大体10分钟. 归纳小结:通过师生活动、生生互动,了解近代化探索的概况. 现在我们先练练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考点二】:戊戌变法 师: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展示答案。 【考点三】:辛亥革命 师: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在近代化历史发展中的丰功伟绩.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展示答案。 【考点三】:新文化运动 师:多媒体展示: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展示答案。 (二)难点突破,拓展升华 重点是分析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多媒体展示:

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记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五、板书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本节课的《同步练习》。 2.预习下节课的导学案。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依据,链接教材内容和最新的网络教学资源,重视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对重点、难点的突破,用创设的问题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感悟和提升。

2017年宁夏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 历史试题(3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这首歌一经问世,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它体现了() A.中国工农红军争取胜利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抗日军民抵抗侵略的民族团结意识和民族英雄气概。 C.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高寒地区的必胜信念和顽强意志。 2.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类别粮食棉花油料1951年比1950年增长(%)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14.1 26.5 12.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该项提案的议题是() A.谴责美国对朝鲜的侵略行径。 B.建立和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C.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D.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以下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③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④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制度与法律体系日趋完善。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与建国初期相比较,突出特点是() A.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单元复习(学习主题复习)是我们进入复习阶段的第一步,是夯实基础的阶段。复习,从字面上分析,可理解为“第二次学习”,因此,复习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 复习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复习是为了巩固记忆;第二,复习是为了补救。补救不仅是知识上的查漏补缺,而且对于待进生来说,可以缩短所掌握的知识与理解标准的差距;第三,复习是为了深化。从历史的角度讲,就是要体现出纵向看发展,横向看联系的目的。 根据历史教学常规,在复习课教学中备课要涉及的模块 一、考点分析 在每堂复习课中,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明确考试说明的要求。考试说明对初中学段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要求分为三个层次:识记、理解和运用。因此,在每堂复习课前就要让学生明确: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内容属于哪一层次。不能没有区别地要求学生掌握,否则要么造成学生负担过重,要么掌握不够。 属于识记层次的学习要求,在课标中往往使用"列举、指导、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这类知识就多出现在选择题中。 属于理解层次的学习要求,在课标中往往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在本课中就淡化了这一层次的要求。此类知识的考察多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 属于运用层次的学习要求,在课标中往往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此类知识多用于出属于难度较大的试题。并且多用于主观性试题的考察。需要说明的是,三层次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要求达到的三维目标。 三、课时重点 四、课时难点 五、教学过程 1、知识回顾,整体感知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范围,让学生明确复习目标,之后学生根据课文进行知识回顾,从整体上感知本课的复习内容。 2、构建网络,形成体系 这一环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可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以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讲准重点:抓住关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 讲透难点:采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易混知识相对照等方法。 讲明疑点: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讲出知识的规律:重在讲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题例剖析,培养能力 典型题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的重、难点。这一环节重在教师通过对题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科学习基本功和解答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由于开卷考的一大特点是:知识点是死的,题目是活的,因此对于那么多的例题,应该课前甄选出有特点的、体现中考命题趋势的题目来精讲。 当然讲解例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扩展讲解宽度,发掘讲解深度,增加讲解厚度,收举一反三之效;二是点拨思路,讲透方法,强化知识重点、难点和弱点,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4、情景演练,链接中考 练习题不要太多,也不要偏难,只要符合课标要求,从题型、考察的角度上下功夫,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总之,如果我们每个板块、每个学习主题、每课知识都认真地按课程标准和课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