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

与中产阶层的定位3

刘 欣

提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 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16%,中产上层占716%,中产下层占221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1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1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阶层结构 中产阶层 阶层地位 阶层认同

近年来,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有关研究在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同时,在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用什么样的指标划分出中国的中产阶层这些问题上,分歧颇大。由此一来,不同的研究者估算出的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也相去甚远。如何据中国的现实来界定中产阶层,仍是一个需要从学理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图将中产阶层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界定,视中产3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SH049)”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本

文初稿在2007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中产阶层论坛”(长沙)上宣读,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作公开讲座,作者感谢戴建中、李春玲、吕大乐、园田茂人、萧今、Louis Chavuvel、Erik O.Wright等与会者、讲座参与者的评论和提问。

1

社会学研究 2007.6

阶层地位为居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以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确切含义,进而提出一个适用于中国城市阶层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笔者将以“2003年中国综合调查”(CG SS2003)①的资料为主要依据,用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来呈现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以及中产阶层的比重,并从收入、住房、阶层地位认同等几个方面来检验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的有效性。

一、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

“中产阶层”(middle classes)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定义十分多样。这里并不打算讨论这些定义。笔者认为,仅仅从收入、职业声望、财富等有价社会资源的相对占有量来界定中产阶层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定义的中产阶层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中产阶层,尤其是“新中产阶层”,是现代社会的产物,特别是发达工业社会的产物,所指的是位于社会基本阶层之间的阶层。收入、声望的享有状况不过是阶层地位的结果(Wright,1979)。因此,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只能将其置于现代社会的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

然而,已有的关于中产阶层的主要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的中产阶层理论,基本上都是以对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情形下的社会结构的分析为背景的。新马克思主义的中产阶层理论(Dahrendorf,1959;P oulantzas,1973,1975;Wright,1976,1985;Carchedi, 1975),主要是从生产关系或统治关系的角度来界定中产阶层的。中产阶层被看作是在地位上处于基本阶级之间的阶层。赖特(Wright,1985)以人们在生产关系中对经济资产、组织资产、技术资产的控制权的不同,构造了一个关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分析框架。他首先以资产所有权为标准,将人们分为所有者(雇主)和非所有者(雇员);然后又对所有者,进一步以拥有资产的多寡划分为资产阶级、小业主和小资产阶级3个类别;对雇员进一步按拥有组织资产和技术资产的状况,

①“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 SS2003)是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社

会调查中心合作主持的全国城镇范围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有关信息可查看网站: http:ΠΠw w https://www.doczj.com/doc/9211538047.html,

2

论文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划分成9个类别。在赖特的分类框架中,中产阶层指的是处于雇员地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新韦伯主义的中产阶层理论倾向于以市场能力和工作关系为基础来定义中产阶层(Lockw ood,1958;G iddens, 1973;G oldthorpe,1987;Eriks on&G oldthorpe,1992)。戈德索普的阶级分类在经验研究中被广泛使用,他的最新版本的阶级分析框架(Eriks on& G oldthorpe,1992),首先以雇佣关系为依据,将职业划分为三大类别,即雇主、自雇者和雇员;然后,又进一步根据雇佣关系的形式,即劳动契约(labor contract)、服务契约(service contract)以及介于此两类契约之间的契约类型,把雇员身份职业分为三类;最后,再根据技术水平,把每类职业划分成2-3类,由此构造了一个包括13个职业类别、7个阶级的分析框架(Eriks on&G oldthorpe,1992:36)。这7个类别可以进一步归为4个阶级,即上层阶级、小资产阶级、白领中产阶级和蓝领劳工阶级。在这一分析框架中,中产阶层由一般专业技术人员、政府公务人员、企业中低级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构成。

这些理论对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的中产阶层无疑具有启发意义。然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性,却使得直接从这些理论出发来界定、划分中国的中产阶层,存在着许多问题。赖特的理论重视对私有制情形下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的分析,其框架难以对庞大的非生产领域的公共权力精英进行阶层定位。这使得他的理论无法用来分析公有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存在着极其庞大的公共权力精英队伍的中国现实。戈德索普的理论重视的是市场契约关系,同样忽视了公共权力及其在公有资产经营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有经济成分的主体地位及其经营模式,使得我们无法简单地将中国现实的劳动关系归结为雇佣关系;而简单从雇佣关系的角度来给公共权力精英的阶层地位进行定位也不切实际。

中国学者尝试了多种方式来划分中产阶层(张宛丽,2002;齐卫平、肖照青,2003)。比如,根据(1)经济的标准,(2)统计学的归类,(3)生活方式的标准,(4)根据主观阶层地位认同,(5)综合的标准,等等。这些方法各具特点,但总的看来,对中国中产阶层的理论化认识还显得不够。

阶层分化的基础无疑是某些有价资源。对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界定,首先要通过考察相对于这些资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来确定社会阶层结构中的基本阶层地位;然后再在这些基本阶层之间去定位中

3

产阶层。相形之下,人们的收入高低、是否有住房及住房大小、是否有

小汽车、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都不过是因人们占据阶层地位而表现出的生活机遇的差异。阶层地位与生活机遇之间的关系是本末关系。那些舍本逐末来界定、划分出中产阶层人群的做法,不但其有效性让人感到疑惑,其分类也可能缺乏一致性的逻辑思路。

虽然不同理论流派对与阶层分化有关的社会资源的认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G rusky ,2001),但在对财产、权威和技能是现代社会阶层分化的三个最主要根源上却有共识。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分层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之上的,在这些制度安排中,产权所有制

及其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①

在当前中国社会里,公共权力与市场能力构成了阶层分化的主要动力基础。这里公共权力主要指国家权力,它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权力,二是代表人民占有公有资产的权利。市场能力指人们在市场竞争中将自己所控制的资产产权,包括经济资本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付诸实际交易的能力。它既包括人们以对经济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权为基础的交易能力,也包括人们基于教育、技术、劳动力为资本的交易能力。比如,企业主的市场能力以经济资产所有权为基础,经理的市场能力以经济资产的控制权为基础,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能力以教育和技术资本为基础,工人的市场能力以劳动力为基础。至于公共权力与市场能力对阶层分化产生作用的不同机制,笔者(刘欣,2005a ,2005b )已经在有关论文中作了详细的讨论,这里不再赘述。

于此须进一步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把公共权力作为阶层分化的首要动力因素,而基于资产产权(包括经济资产产权和人力资本产权)的市场能力被置于第二位的因素?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层制的普遍化,权威关系存在于任何形式的社会协作之中(Dahrendorf ,1959);在当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里,这种情况尤其突出:公有经济成分依然占据主体地位,并被按照既具行政性又具契约性的多极委托—代理制度经营;市场是嵌入在既有政治权威

结构之中的市场。②

这样的基本制度安排决定了公共权力对阶层分化的优先重要性。

4

社会学研究 2007.6

①②更详细的讨论参见刘欣(2005a ,2005b )。

关于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的详细讨论,参见刘欣(2005b )。

二、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比重

那么,如何勾画出由人们相对于公共权力和资产产权的关系所形

成的基本阶层结构,并进而从人们相对于这些资源的占有关系中来界定中产阶层呢?

据资源占有关系所界定的社会阶层是制度化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享有相应的社会经济地位,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上述两种资源的控制权的不平等分配,使社会成员分化为两个基本类型,即有权者对无权者、有产者对劳动者。图1是关于当前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分析框架。

图1 刘欣: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分析框架

 

这一图示所隐含的基本分类逻辑是:

首先,按照公共权力享有状况,将社会位置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别,即享有公共权力者和不享有公共权力者,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无行政

5

论文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级别的基层干部、管理者、行政办事人员和职员。

其次,对有公共权力的社会位置,又可以按照是否有对公有资产的直接控制权划分为两类,即对公共资产没有直接控制权的干部和对公有资产有直接控制权的国有企业经理和管理者;而对这两类地位,又进一步据行政或管理职务级别,各分成三个具体类别,即副局及以上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处级党政事业单位领导、科级党政事业单位领导、处级

(或相当)国有企业负责人、科级(或相当)国有企业负责人、科级以下(或相当)国有企业负责人。

再次,对于不享有公共权力的社会位置,则进一步按照市场能力进行分类。先按照是否拥有经济资产控制权,把阶层位置分为两类,即享有经济资产控制权(包括所有权)的雇主和经理,以及不享有经济资产控制权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对这两类社会位置,可以分别根据控制权的大小和技术资本量的多少,进一步划分出具体的阶层位置。对雇主,采用了赖特(Wright ,1985)的标准,依据所雇用Π支配劳动力的人数,进一步分为民营企业家(雇用10人以上)、小业主(雇佣2-9人)、自雇者(雇用0-1人)。对经理,按照所支配下属人员的多少,进一步划分为经理和管理人员。对专业技术人员,以职称高低划分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有中级以上职称)和低级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职称或无职

称)。对工人以技术水平划分为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

这样,我们可以划分出17类阶层位置。表1是依据这样的分类标

准对中国城市阶层结构的分析。

对表1中的阶层地位类别进一步归纳,笔者构造了一个由5个阶层构成的中国城市分层结构的框架。社会上层在政治权威结构或者公有经济资产控制权、私有经济资产所有权Π控制权的权威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整个社会的支配阶层;与之相对的是被支配者阶层,包括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以及几乎不拥有支配权的小职员、个体劳动者等。

6

社会学研究 2007.6

①②本文的所有统计结果均为加权统计结果。权重采用的是资料发布者提供的“中国人民大

学联合加权方案”变量。

在对CG SS2003的资料编码时,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划分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CG SS2003的职业编码使用的是中国国家标准(G B ΠT 6565-1999),难以直接据这些职业来

划分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为了实现这一分类,笔者借用甘泽彭(G anzeboom )等的方法(参见G anzeboom (eds.)),将中国国家标准编码转换为国际标准编码(ISCO68),然后再根据他们的分类方法,划分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笔者的这一工作得到了李煜博士的帮助,特此感谢。

论文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介于这两个典型的基本阶层之间的是中产阶层,这个阶层的成员,又可以根据其所享有的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技术资产的相对量,划分为中产上层和中产下层。中产上层包括党政事业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中层国企经理、小业主、民营企业经理、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等;中产下层则包括了低级职务的党政事业单位的干部、低级专业技术人员、有行政定级的职员办事人员、国企基层管理者、私营企业中的低层管理者、私营小企业经理等。表2描述了当前中国城市阶层结构的基本情况。

 表1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CG SS2003

多元标准的阶层成员划分频数%阶层归类11副局及以上党政事业单位领导1010Ⅰ

21处级党政事业单位领导14015Ⅱ

31科级党政事业单位领导60212Ⅲ

41处级(或相当)国有企业负责人5012Ⅰ

51科级(或相当)国有企业负责人0010Ⅱ

61科级以下(或相当)国有企业负责人32112Ⅲ

71有行政级别的办事人员职员163610Ⅲ

81无行政级别的办事人员职员3031112Ⅳ

91雇用了10人以上的私营企业主7013Ⅰ

101雇用了2-9人的小业主12014Ⅱ

111雇用了0-1人的自雇者252913Ⅴ

121私营企业经理(雇用10人以上)20017Ⅱ

131私营企业管理人员及小企业经理4011Ⅲ

141中级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62610Ⅱ

151初级职称及无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611313Ⅲ

161技术工人3961416Ⅳ

171非技术工人9243410Ⅴ

总计271510010

表2的数据表明,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还是一种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状的结构。社会上层的比例很小,下层的比例很大。中产上层占大约716%,中产下层占大约2218%,两者合计约占30%。这样

7

社会学研究 2007.6

的中产阶层的比例,若考虑到庞大的农村人口在内会更低。总的看来,当前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甚至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离“橄榄型”的中产社会还是有相当的距离的。

 表2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CG SS2003

频数%Ⅰ1社会上层1316

Ⅱ1中产上层207716

Ⅲ1中产下层6192218

Ⅳ1技术工人及小职员6992517

Ⅴ1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11774313

总计271510010

三、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收入、住房和地位认同

我们可以通过阶层分析框架对人们生活机遇和社会态度的解释力来判断其有效性。笔者使用CG SS2003资料,尝试用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去解释阶层地位认同、生活幸福感、个人年总收入、家庭住房面积等几个变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这一阶层框架对所有这些变量的方差的消减都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

表3显示了阶层地位对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的解释结果。统计结果表明,阶层变量与主观阶层地位认同变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统计相关性,客观阶层地位大约可以消减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的大约28%的变差,且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p<01001)。具体而言,客观阶层地位为上层的人,在主观阶层地位上认同上层的百分比(3715%),远远高于其他阶层;而客观阶层地位为下层的人(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在主观阶层地位上认同下层的百分比(分别为5716%和5917%),也远远高于客观阶层地位属于上层和中产阶层的人。总的看来,从客观阶层地位的上层到社会下层,主观阶层地位认同上层的人的百分比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而认同下层的百分比有显著增加的趋势。

就中产阶层而言,在主观阶层地位上认同中间层的人,显著高于工8

人和其他低阶层的认同,同时也较社会上层认同的比例为低。 表3 阶层地位对主观阶层认同的解释力:CG SS2003

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

技术工人

及小职员

非技术工人

及个体劳动者%%%%%

上层37159151010219319

中层62155810511039153614

下层0103215391257165917

总计8169518582993

Pears on Chi2sq=12619 G amma =0128 n=2270d f=8p<01001

表4的结果表明,笔者所构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人们的生活幸福感的解释力也是很高的。两变量之间的关联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p <01001)。中产阶层和社会上层的人们,明显比低社会阶层的人有更强的幸福感,且中产上层的人的幸福感比所有的阶层都更为强烈。

 表4 阶层地位对生活幸福感的解释力:CG SS2003

生 活幸福感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

技术工人

及小职员

非技术工人

及个体劳动者%%%%%

幸福 53185411501836103212

一般 38154419461956105518

不幸福7171102138101210

总计 132076186971172

Pears on Chi2sq=12313 G amma=0128 n=2707d f=8p<01001

下面再来看看笔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反映人们生活机遇最为重要的两个指标———收入和住房面积的解释力。表5给出了用阶层地位对收入和住房面积的方差进行分析的结果。

对收入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阶层地位变量对收入的方差的解释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从社会上层到下层,各阶层的收入差异十分显著。阶层对家庭住房面积的影响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形。但是,由于

9论文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社会学研究 2007.6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城市、区域之间差异颇大,更严谨的考察阶层对收入和住房面积的影响的方法,是引入适当的控制变量,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作分析。表6就是在引入了性别、年龄、社区类型控制变量的情形下对收入和住房面积取自然对数后的分析结果。

 表5 阶层地位对年总收入、家庭住房面积的解释力:CG SS2003

个人年总收入(元)家庭住房面积(平米)阶层地位

n均值标准差n均值标准差社会上层132854912137971113100165718

中产上层1932053518233181920392166010

中产下层5471447218120461559293195818

技术工人及小职员627105861287461866182145713

非技术工人及个体

1021982915983818106587147815

劳动者

总数240012041161223411253588116716方差来源平方和自由度方差平方和自由度方差组间26877816047124671945401118481681941204212组内3322483300221423951387258161311531929132529455919总和35912614606916239911580098122533

F41842164

p<01000<0105

表6的结果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区类型之后,阶层地位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的影响仍然均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异十分显著,阶层地位从高到低,其收入水平依次显著下降。住房面积也显示出几乎同样的变化趋势,所不同的是技术工人及小职员的住房面积与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这两个阶层之间无显著差异。

这些结果表明,在勾画出由人们相对于公共权力和经济资产产权的社会关系所形成的基本阶层结构的基础上,从人们相对于这些资源的占有关系中所界定的中国城市中产阶层,无论在收入、住房这些生活机遇上,还是在阶层地位认同上,都呈现出中间水平。他们的收入水平和住房面积低于社会上层,但显著高于社会下层。他们在主观上也比

01

论文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其他阶层更倾向于认同中间阶层。中产阶层,尤其是中产上层,是一个收入丰厚、拥有较大面积的家庭住房、生活幸福感强并倾向于自我认同为社会中间层的社会阶层。

 表6 个人年总收入、家庭住房面积取自然对数后的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OLS):CG SS2003

回归系数B、标准差、Exp(B)及显著性水平因变量

收入住房

阶层地位

 社会上层1106633313303

(1200)(1161)

 中产上层17223331156333

(1056)(1045)

 中产下层14573331145333

(1037)(1030)

 技术工人及小职员10883-1003

(1036)(1029)

 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参照)

控制变量

 性别(男性)1257333100233

(1030)(1024)

 年龄1048333-102533

(1011)(1008)

 年龄的平方-1001333100033

(1000)(1000)

 直辖市Π省会城市的市区1528333-1325333

(1047)(1038)

 地级市市区1316333-111433

(1045)(1036)

 县城城区10871017

(1046)(1038)

 集镇(参照)

常数项7166633341815333

(1193)(1153)

n24002535

R2square119107

F55131718

p1*******

说明:括号中的数字为B的标准差;3p<0105,33p<0101,333p<01001。

11

社会学研究 2007.6

四、总 结

笔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居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

为了呈现中国城市的整体阶层结构,笔者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市场能力(基于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

从这一框架出发,笔者据“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 SS2003)资料对中国当前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中社会上层占大约016%,中产上层占716%,中产下层占221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1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14%。这些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还是一种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中产阶层的比重大约占30%;若考虑到庞大的农村人口在内,中产阶层的比重会更低。总的看来,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离“橄榄型”的中产社会还有相当的距离。

对笔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与个人年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归属意识、生活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表明,这一框架对所有这些变量的变差的解释都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意味着笔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是适用于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基于这一阶层框架所界定的中国城市中产阶层,无论在收入、住房这些生活机遇上,还是在阶层地位认同上,都呈现出典型的中间状况的特点。中国城市的中产阶层,尤其是中产上层,是一个收入相对丰厚、拥有较大面积的家庭住房、生活幸福感强并倾向于自我认同为社会中间层的社会阶层。

参考文献:

李春玲,2005,《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李路路,2005,《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李培林主编,1995,《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李培林等,2005,《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李培林、张翼,2000,《中国的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21

论文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李强,2001,《关于中产阶级和中产阶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2002,《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李友梅,2005,《社会结构中的“白领”及其社会功能———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上海为例》,《社会学研究》第6期。

刘欣,2005a,《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制度基础》,《社会学研究》第5期。

———,2005b,《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多元动力基础———一种权力衍生论的解释》,《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陆学艺主编,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吕大乐,2001,《上海白领》,刘兆佳等编,《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貌》,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2004,《白领:新兴的中产阶级》,周晓虹主编,《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吕大乐、王志铮,2003,《香港中产阶级出境观察》,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齐卫平、肖照青,2003,《理论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研究综述》,《社会》第6期。

孙立平等,1998,《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第5期。

肖文涛,2001,《中国中间阶层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社会学研究》第3期。

张宛丽,2002,《对现阶段中国中间阶层的初步研究》,《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

周晓红主编,2005,《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Bell,Daniel1973,The Coming o f Post2Industrial Society.New Y ork:Basic Books.

———1987,“The New Class:A Muddled C oncept.”in Structured Social Inequality,2d ed.,(ed.)by Celia S.Heller.New Y ork:M acmillan.

Carchedi,G ulielm o1975,“On the Economic Identification of the New M iddle Class.”Economy and Society4.

Carter,Bob1985,Capitalism,Class Conflict and the New Middle Class.London:R outledge&K egan Paul.

Dahrendorf,Ralph1959,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London:R outledge&K egan Paul Ltd.

Davis,Deborah S.2000,“S ocial Class T rans formation in Urban China:T raining,H iring,and Prom oting Urban Professionals and M anagers after1949.”Modern China26.

Eriks on,R obert&John H.G oldthorpe1992,The Constant Flux:A Study o f Class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Ox ford:Clarendon Press.

G anzeboom,Harry B.G.&D onald J.T reiman,“International S tratification and M obility.”C onversion

T ools.Utrecht:Department of S ociologie,http:ΠΠw w w.fss.uu.nlΠs ocΠhgΠism f

G iddens,Anthony1973,The Class Structure o f the Advanced Society.London:Hutchins on&C o

(Publishers)Ltd.

G oldthorpe,John1987,Social Mobility and Class Structure in Modern Britain,2nd ed.Ox ford:Clarendon

Press.

G ouldner,Alvin1979,The Future o f Intellectuals and the Rise o f the New Class.New Y ork:Seabury

Press.

G rusky,David2001,Social Stratification:Class,Race,and G ender in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31

社会学研究 2007.6

C olorado:W estview Press.

K ivinen,M arkku1989,“The M iddle Classes and Labour Process.”Acta Sociologica32.

Li,He2006,“Emergence of the Chinese M iddle Class and its Im plications.”American Review,v ol.33, N o.2.

Lockw ood,David1958,The Blackcoated Worker:A Study in Class consciousness.London:Allen& Unwin.

M ills,C.Wright1956,White Collar: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New Y 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P oulantzas,Nicos1973,“On S ocial Classes.”New Le ft Review78.

———1975,Classes in Contemporary Capitalism.London:Left Books.

Scott,John1996,Stratification and Power:Structures o f Class,Status and Command.Cambridge: P olity Press.

W eber,M ax1968,Economy and Society.New Y ork:Bedminster Press.

Wright,Erik Olin1976,“Class Boundaries in Advanced Capitalist S ocieties.”New Le ft Review98.———1979,Class Structure and Income Determination.New Y ork:Academic Press.

———1980,“Varieties of M arxist C onceptions of Class S tructure.”Politics and Society9.———1985,Classes.London:New Left Books.

———1997,Class Count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责任编辑:张宛丽

SOCIOLOGICAL STU DIES

(Bim onthly ) 2007

6

Vol.22

November ,2007

PAPER

Class Structure and the Middle Class Location in Urban China

Liu Xin 1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evelop a scheme of class s ortation in urban China and locate the middle class within this framew ork.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dynamic basis and mechanism of s ocial stratification in s ocialist China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apitalist market economies.Public power ,control rights over assets (public and private ),and human capital (professional assets )constitute the dynamic basis for class differenti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Based on these dynamics ,17class positions and 5classes can be identified in urban China.The five classes are the top classes (command class ),upper middle classes ,lower middle classes ,skilled w orkers ,and non 2skilled w orkers.S tatistical findings from a national sampling survey data from urban China (CG SS 2003)suggest that ,the proposed class framew ork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variances of variables ,such as income and housing ,subjective class identification ,and perception of happiness.Thes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class scheme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Different Ways to Different T ypes ”:T ypological analysis about the middle class in present China ’s towns Li Lulu &Li Sheng 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s ocial functions of China ’s middle clas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stitution trans https://www.doczj.com/doc/9211538047.html,ing the dual analytic framew ork of “reallocation to market ”and logic of “s ocial structure 2class experience 2class identity 2class character ”,the writer makes typ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resent China ’s middle classes ,and defines this kind of differentiation as “endogenous vs.ex ogenous ”.Als o ,based on the data of CG SS 2003,the writer discusses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s ocial functions of these tw o different types from three aspects ,i.e.,generational continuity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consumption consciousness ,providing a typological m ode for analyz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resent China ’s middle class.

The Chinese H ousehold Registr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S ocial M obility

Wu Xiaogang 38

…………………………………………………

浅谈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浅谈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摘要】在中国,中产阶级正以每年新增数百万人的速度强势崛起,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中产阶级拥有比较多的机会创造和享受不断更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创造“新生活方式”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等等形成了这个时代和新服务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将从文化研究角度来了解在消费大潮下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活动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关键词】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行为文化生活社会交往 中产阶级英文叫“middle class”,可以直译成中间阶层,也就是介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人群,他们工作忙碌,生活有压力,但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中产阶级支撑着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其生活方式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一.消费行为 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向来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们被认为是有品味、有格调、有消费激情的消费“前卫”。作为消费观念上的享乐主义者、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追求者、生活方式上的品位制造者,他们总是会以其独有的消费激情和为人瞩目的前卫角色,在社会发展与时尚兴替中执着地寻求自我表现与社会认同的空间,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竞赛者和表演者。而中国当代城市中产阶级是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代,他们许多人可能刚刚从艰难与困顿中走出来,在消费大潮下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也具有了新的时代与社会特征。从消费结构来看,中产阶级家庭正从传统的以衣食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虽然饮食方面的消费在中产阶层家庭还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其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特别其他消费内容如交往、休闲、轿车、住房等不断增加,家庭基本消费如衣食住行方面已经与原来简单的生存必需型消费拉开了距离,同时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明显增加;从消费支出分布情况来看,城市中产阶级已逐步摆脱低收入阶级的消费特征,他们的收入已完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可用于满足发展需求的其他消费项目或投资。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读后感通过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了解到毛泽东是一个相当有远见有分析能力的领导人,能够正确掌握当时中国的国民情况,并作出正确的分析,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陈独秀也好,张国焘也好就其本质不是不想把中国引向共产主义。但是他们的错误就是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向,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正确。 毛泽东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根据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别国情,灵活的运用了阶级分析法。他并不是注重各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属性,然而却突出了内外民族矛盾、贫富阶级矛盾,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尤其是从动态角度考察了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划清了敌我友界线,从而确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治策略。正是因为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分析方法,毛泽东才能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中国当时各阶级做出正确而明智的分析,为党当时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最终得出结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反动的知识阶级所谓中国大资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的朋友,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无须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敌人一一即现时非敌人也去敌人不远其左翼可以把他们当作我们的朋友——但不是真正的朋友。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不要让他乱了我们的阵线。 这篇文章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农民问题的分析。因为中国拥有数量广大的农民,他们长期受压迫,有极大的革命热情和动力,但是却没有人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毛泽东在文章中对农民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读后感 通过读完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之后,使我对中国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各阶级层次的划分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首先,毛泽东在这篇文章里针对当时在革命中、在党内存在的问题,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社会各阶级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从各阶级的利益角度出发将中国社会的阶级划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及无产阶级五个层次。并且对各个阶级的性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找出它们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及它们的政治立场和革命性质。准确回答了“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 在这里边,毛泽东指出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他们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和中国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中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它们既可以成为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一员,也可能成为反革命成员;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阶级,他们由于受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及大资产阶级剥削的程度不同,而对革命的热情也各不相同,但是总体上,它们还是比较支持革命的;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是中国革命道路中的领导力量。 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还为“谁是我们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详细的总结。那就是: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中国革命的成功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也都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的正确性。正是由于毛泽东对中国各阶级性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它们层次的明确划分,才使中国在最初的革命道路中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悲苦命运。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2001年说,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萧灼基说:10年后中国将有五类人能进入中产阶层,萧老的预言,给给向上爬的人打打气,给他一个大枣吃。本人想提三个问题:中国的新阶级、新权贵和新精英。 新阶级 故事一: 狗熊带兔子玩,上厕所时没带手纸,狗熊问,你怕脏吗?兔子说不怕,狗熊用兔子毛当手纸了。狗熊的块头那么大,兔子没法子只好拿自己的衣服给狗熊当"手纸"了。中产阶级象只兔子,跟富人玩好了就变成手纸,玩不好...... 中产阶级——难以界定,文学家形容他们象一块没有冻好的冰,艺术家编了一套老板丽人伪幸福的梦,经济学家说他们是中国稳定的核心,社会学家说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政治家怕他们长得太快胃口太大,行政官员吃拿卡要想捏死他,民工们恨不得宰了他,再来一次均贫富。 一提中产阶级,人人都特敏感,弄得我好生尴尬。不是我存心找不痛快。在我们这个貌似平等的社会中,一谈中产阶级,人们就老大不自在,心中暗想:我算老几?老大、老二、老三,还是个零蛋......有人私下里对我说,其实我是格格。我心说您甭提满清这一壶。路边的小饭馆变成了宫庭宴,电线杆上的小纸条儿变成宫庭秘方,街上的小妞也全都变成了格格。经济学家管这叫"预期紊乱"。关于中产阶级争议和对中国公民社会的企盼,象是学术界吐出一串好看的泡沫。人们不否认他的重要性,鲜有人进行分析、量化和实证。我一接这题就发觉不妙,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着力点。中产阶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方的园的还是三角的,他的政治理念、社会意识、生活预期全然不清楚。 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原本是个舶来品,欧洲是经过了300 年工业原始积累,再加上战后持续50 年的高工资、高福利的保护才出现了中产阶级。解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有产者,改革20 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阶层,他们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办公司、投资、信贷、交易和纳税,在这一奇迹中,他们很有特色。所谓中产阶层,是以知识份子、职业专家为代表的主流精英的群体,有院士、研究员、教授、律师、医生、作家、专家、艺术家、自由职业者、高级职员等,包括文官、学人和企业家。他们成长周期才10年还很不成熟,我们缺乏训练有素的文官来操作民主,又缺少公益的学人来坚实公民社会基础,更缺乏讲信用的企业家来完善产权制度,从而使经济和民主同时陷入僵局。 早在1997 年刘吉曾说过,中国很有可能产生新阶级。中层消费者怎么形成的?大约是在1992 年后,要素市场(资本、信贷、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开放后,形成的所谓的"第四代富人"。大批政府、企事业机构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海后,利用他们过去的资源和社会网络,中层才迅速扩大。据中国社科院历时10 年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民营中小企业家中干部下海的占31%。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过程中才形成了广大的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

中产阶级最新十大标准出炉 在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或家庭才算中产?中产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小融整理了10个中产阶级的标准给大家作为参考,一起来看看你符合几个吧。 一、月收入4.5万,年收入在50以上 提到中产,收入肯定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中产阶级最大的特征就是收入稳定丰富、未来可预期。最新一份关于北亚地区(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产阶级调查则显示,中国大陆自认为是中产的家庭月收入在45202元。 小融默默地看了一眼自己的工资卡,呵呵,我岂止是拖了后腿啊,我连中产的裤衩子都拖掉了…

二、除了稳定的收入,还要有百万级的资产 除了稳定的收入,要想挤进中产阶级的队伍,平时你的流动资产要有百万级别的流动资产。调查显示,自认自己是成功的中产阶级的被调查者中,流动资产达到人民币150万元。也就是说如果流动资产达不到150万,呵呵,对不起,那你不是一个成功的中产阶级。 三、除了票子还要有房子和车子 提到中产,多数人首先都会想到三大件:票子、房子和车子。除了钱,中产阶级还有一套潜在的物质标准——他们至少要在一线城市拥有一套别墅或者房子,以及一辆一线品牌的汽车,当然这些都是全额付款的,还在还房贷、车贷的统统out.

四、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或者较高的社会地位 除了经济收入、房子车子这些硬件,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软性因素也是中产阶级的判定标准。比如有一流高校毕业、海外留学、EMBA(高级经理工商管理硕士)等高大上的教育背景,或者成为某个公司的CEO、做知名企业家、当名牌大学的博导、某领域的权威专业人士等金光闪闪的经历。 五、追求健康,注重运动 调查显示,高达七成的中国内地中产阶级把健康列为首要人生目标。当然,中产阶级平时必须是很注重运动的,每个人至少有一张健身卡或者高夫球俱乐部会员卡,还要常常展示骑马、潜水、登山、滑雪等一类高逼格运动的特长,不得不说爱运动绝对是当下中产阶级的重要标签之一。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社会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11538047.html,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的社会影响 作者:温铁军 来源:《决策探索》2013年第02期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确保在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韩国《中央日报》认为,到2020年,中国中产阶级购买力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该阶层政治意识也将随之提高。 那么,中国是否真正存在中产阶级,中国中产阶级又将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可以从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两个维度剖析中国中产阶级崛起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中产阶级崛起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 中国中产阶级崛起,使得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变化。相应的,许多与中产阶级崛起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但这个阶段的许多基本特点,仍在总体上与全世界中产阶级人口最多的国家相似——社会阶级组织不成熟、相对比较容易偏激或激进、政治利益分散、摇摆性大等。 (一)中国与西方在中产阶级形成及其社会结构变化方面的不同 中国正在大规模接受外部制造业,一方面是劳工群体总量不断扩张,另一方面是同时出现了世界上中等收入人口最大规模的但却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稳定状态——中国的金字塔结构正在巩固。 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产阶级的快速崛起,相应地也产生了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虽然经济危机后迫切要求加快城市化以提高国内资本投资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但城市化带来的中产阶级崛起又对我国的分配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产阶级崛起带来了新的政治矛盾 中产阶级的崛起使得中国社会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管理方式在某些领域已经不能满足新兴中产阶级的政治诉求,从而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 中产阶级在政治上本来应该有倾向于市民社会的诉求,但后来逐渐趋向于保守,容易与执政党利益一致——越是“中产”的群体越希望社会稳定。然而中国的中产阶级一方面范围跨度较大、职业众多,没有形成像大资产阶级或者少数富裕阶级那样清楚的阶级意识;另一方面,他们难以跟统治阶级从中直接获取垄断资本收益的体系形成自然的利益结合,也无法对政策决策直接施加影响。所以,在国家垄断条件下的“亲资本”的政策体系中,不能够得到与垄断资本明显一致的制度收益。

民国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民国时期中产阶级购买力的发展 中国近代化过程因缺乏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而步履维艰,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什么是中产阶级?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定义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 这个定义看似严谨,其实过分宽泛。在本文中,我考虑符合下列条件的人群为中产阶级: 1、居住在城市。 2、受过基础的教育。 3、如果在农村拥有地产,则地产收入不能维持其生活水平。 4、如果拥有自己的工商资产,其固定资产(指经营事业所使用的房屋)不得超过2处。 这样,基本可以确定,中产阶级所从事的职业有: 1、政府及工商事业的中高级雇员 2、文教事业从业者 资料选取 主要选取各个工业发达城市的资料,兼顾其他重要城市。 研究时间分段 1、1912-1937,即民国成立到抗战全面爆发之前。 2、1937-1945,抗战期间沦陷区、国统区。 3、1945-1949,内战期间。 具体分析 1、1912-1937 实际上,这一段时间要分成两段来看,在一战结束前与一战结束后,中产阶级的购买力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如果说在1919年以前,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而无暇对中国进行经济上的竞争而使民族资产阶级有一个黄金时代,而促使中产阶级购买力逐步提高的话,那么,在一战之后,这种趋势无疑是消极的。中产阶级的购买力随着帝国主义的卷土重来而停滞甚至跌落。 但是这个时间段里,必须承认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相当富足。 在三十年代的北平,1银元可买6斤好猪肉,40个猪肉饺子、两碗小米粥、外加一盘白糖,两毛二分钱。在重庆,1936年,大米1斤2分5,100斤两块五角。汉口方面,1930年,每百斤麻油和鸡蛋的价格约为20元,每斤棉花和猪肉约为3角钱,1斤鲤鱼不到5分钱,1斤煤油的零售价则长期保持在0.10~0.15元之间。 而工资方面,《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则毫无顾忌地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五块钱。” 如此同时,新成立的上海市公安局,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有趣的是,这种工资水平,居然比北洋军阀时期的淞沪警察厅还要高1至2元钱。《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也披露:上海卫生局的一名科长,月薪也不过30元。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并没有反映出相对较接近底层的中产阶级的状况,他们作为办事员、邮差实际工资与以上数据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拖欠工资在这一段时间里并不少见,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刘欣 2012-8-23 9:14:40 来源:《社会学研究》(京)2007年6期第1~14页 【作者简介】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层占7.6%,中产下层占22.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阶层结构/中产阶层/阶层地位/阶层认同 近年来,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有关研究在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同时,在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用什么样的指标划分出中国的中产阶层这些问题上,分歧颇大。由此一来,不同的研究者估算出的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也相去甚远。如何据中国的现实来界定中产阶层,仍是一个需要从学理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图将中产阶层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界定,视中产阶层地位为居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以从理论上阐明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确切含义,进而提出一个适用于中国城市阶层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笔者将以“2003年中国综合调查”(CGSS2003)①的资料为主要依据,用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来呈现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以及中产阶层的比重,并从收入、住房、阶层地位认同等几个方面来检验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的有效性。 一、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麦肯锡)

第七章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中国和 世界经济的影响 鲍达民 环球董事总经理, 麦肯锡公司

2 当 前,中国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 的速度和规模经历着社会和经济的深刻转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 着席卷而来的城市化浪潮,推动着国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一个拥有强大消费力的新兴中产阶层正在崛起。2012年,中国的中产阶层数量已经超过美国的总人口。 城市的快速膨胀造成多重压力,包括交通 拥堵、空气污染以及清洁水和居住面积的长期 性短缺。中国需要治理这些问题以确保可持续增长,回应新兴中产阶层的需求及愿望。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将同时对中国和世界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为美国带来难以限量的商业机遇。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将高达3.4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总GDP的24%。 到了全国总人口的52%;预计到2022年,这一比例或将增至63%。从目前到2022年,中国将新增 1.7亿城市人口, 城市人均收入差不多是农村人口的3倍。城市中产阶层的壮大哺育了大量的高技能劳动力,他们为生产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相应地,他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因为城市化得到了提升。城市化既带来了如基础设施大发展等“硬件” 益处,也带来了诸多“软件”好处,如教育、医疗、 个人金融服务的改善。对于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成就,人们有目共睹。但政府所做的那些能够真正释放日益庞大的中产阶层经济潜 力的软性投资,却较少得到重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例,在2005年的时候,只有不到1.5亿的中国摘要 中产阶层力量正重塑着中国 直至2000年,中国的城市中还只有4%的家庭属于中产阶层1。 截至2012年,这一比例窜升至 68%。预计到2022年,中国中产阶层数量将增至 6.3亿—占城市家庭总量的76%, 全国总人口数量的45%。中国正在快速成为一个中产阶层主导的国家。 工业化及城市化是中国中产阶层快速崛起的关键原因。其发展和扩张几乎都发生在城市—今后也将如此。 如今的中国,城市人口占1 根据我们的定义,中产阶层的家庭可支配收入 在6万-22.9万元人民币 之间。在购买力同等情况下,相当于在意大利和巴西的平均收入区间之 间。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的花费小于50%,而且其消费行为和消费习 惯有别于其他阶层。 “不言而喻,最好的政体是由中产阶层的公民组成的。凡中产阶层数量充足的城邦,往往能得到最出色的治理。”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06年 中国中产阶层崛起及其对 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影响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价值 人口组成的变动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将在中国城市地区掀起一波消费高潮。 2006年4月?Diana Farrell、Ulrich A. Gersch and Elizabeth Stephenson 本文包括: 图表1:经济增长带来收入的上升 图表2:收入的上升将造就底大的城市中产阶层群体 图表3:中国最大的消费品类是食品 图表4:除食品消费外的其他类别的消费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作者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很多跨国企业已将服务重点放在为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客户服务上。当这些富裕的城市客户是唯一的拥有可观的可支配收入1的消费者时,这种“取其精华”的战略确实能够奏效。 但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个规模大得多、构成复杂得多的消费群体正在崛起,这就是中国的城市中产阶层,他们的购买力2将重新定义中国市场(参见附文:“关于本项研究”)。虽然一些公司已经开始重视这个新阶层,但还有很多公司尚未拓宽思路,因而可能错失良机。 不难理解中国城市富裕细分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个消费群体尽管人数仅占城市总人口的1%,但年收入超过10万人民币3(约合12,500美元),且持有5,000亿人民币的资金(几乎占到城市可支配收入的10%4)。他们对全球奢侈品牌有着无穷的渴望,这使得很多在中国的公司可以在不改变产品和业务系统的条件下获得成功。由于该细分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对于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和寻求稳定收入来源的公司来说,为他们提供服务的难度并不大。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帄的提高,企业如果将重点都放在城市富裕消费者身上,可能会错失巨变带来的机遇。未来的20年后,会有更多的人为了提高收入而迁移到中国的城市。尽管这些工薪消费者先前是中国贫穷的一群人,但他们的收入将稳步提高,成为一个新的底大的中产阶层。 尽管奢侈品厂商仅为最富裕的家庭提供服务,但其他类型的公司,尤其是大众消费品的制造商,通过将业务范围涵盖到新崛起的中产阶层,将获得丰厚的利润。未来的中产阶层消费者正是今天的城市劳动者(他们分布在很多城市里,目前仍然相对贫穷)。为这一消费群体服务,企业需要大大改变战略。有远见的公司(如可口可乐和宝洁)已经开始建立针对这一消费群体的业务模式,从他们身上获得利润。 未来的中产阶层 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将使数亿户家庭摆脱贫困的命运。目前,中国77%的城市家庭的年收入少于2.5万元;根据我们的估计,到2025年,仅有10%的城市家庭年收入将少于2.5万元(图1)。届时,中国的城市家庭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每年的消费能力高达20万亿人民币5。这几乎相当于目前日本的家庭消费总量6。而且这些估计值是根据目前严格管理的汇率水帄得出的,很大程度上低估了中国未来的消费购买力7。

中产阶级消费行为分析

1.对外国品牌与文化的崇尚,品牌与模式的身份区隔作用不断增大。 长期以来,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上一直不容易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常常处于既崇外又厌外一种复杂矛盾的文化情结中。骨子里许多人对外来商品、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种根深蒂固的膜拜,但在行为中,尤其是某些阶段的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极端的厌恶与轻蔑,文革时期是一种极端。开放后的中国又走向另一种崇外的极端,人们对外来商品、文化与生活方式普遍有很强的认可心理。‘洋货象征着购买力、地位、品位以及时髦;洋消费成为一种文化价值倾向’(陈昕;2004)。在这其中,中产阶级又是社会上外国商品与消费文化接受力最强的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目前都属于两种文化、双重观念的混合体。更倾向选择外国的品牌和西方的生活方式,这也构成他们的地位商品象征。通过对不同品牌、生活方式的消费选择展示他们的阶层地位。正如波得里亚所言,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已不仅仅是消费物品本身具有的内涵,而是消费物品所代表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诸如富贵、浪漫、时髦、前卫、归属感等象征衍生价值就像异灵附身于商品上,散发出身份符号的魅力魅惑着消费者。 2、消费主义的影响日益加深,生活的实际需要正让步于消费欲望。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以实际需要为消费核心的模式已逐渐被以消费欲望为核心的模式取代。消费品的功能性在衰退而让位于时尚。而这也正是消费主义文化的核心,即消费的目的不是满足实际的需要,而是追求被制造出来和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如前所述,中产阶级是中国消费时尚的积极推动者。已经过了温饱阶段的这个阶层,在时尚、品位、浪漫、富贵等一系列攻势的诱惑下,‘欲购情结’膨胀,不断地追求模仿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不仅超出实际需要,往往还超出了实际的经济能力。 3、新消费理念正在形成。 消费什么,如何消费是一门学问。如同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也是一个学习消费的社会,是消费的社会培训过程”(1998,第81页)。布迪厄的研究也显示品位偏好有很强的继承性和影响力(1984)。然而中国前30年‘只有生活,没有消费’的经历,使中国新生中产阶级的品位偏好缺乏继承背景,他们必须在成长中学习消费,形成新的消费理念。这种新消费理念脱胎于传统中国消费文化,衍生于目前的制度环境又深受现代消费文化尤其是消费主义文化影响,这就注定了它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中国传统的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观念正在被适度奢侈、适度透支理念取代,但在传统文化的框架和现行制度体系下,它又不同于西方的零储蓄、大比例透支的消费观;传统的收敛、中庸观念正在被张扬、个性风格取代,但与西方的开放、标新立异的观念又有区别。这是一种与传统观念差异较大,但又不同于西方消费理念的新消费文化意识。多种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集聚,这其中存在一个引导、吸收、扬弃的问

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

中产阶层是社会的稳定器 爱你2460929546 第一财经日报:对于中产阶层这个群体,现在国内还有许多模糊的认识。无论是称谓的确定,还是群体的界定,都还有很多争议。作为研究社会分层的学者,您如何理解中产阶层?在中国,什么人是中产阶层呢? 李强: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它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我们讲阶级的时候,都是有属性的,有明确界限。唯独中产阶层,没有明确的界限。 从收入上说,假定你月收入5000元到2万元,就是中等收入者。那4999就差一块钱是不是?这是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反过来,正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模糊,我觉得是协调社会矛盾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说大多数人都是中产阶层,那这个社会不是很和谐吗?可惜在中国,能够说自己是中产阶层的人还很少。就是说主观调查和客观调查并不一定完全一致。有的人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但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 对于中产阶层,我认为有三个指标:收入、职业、教育。中产阶层的收入在社会中处于比较中间的位置,但是具体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要考虑区域差异,因为北京跟贵州的生活水平差异是很大的,你在这个地方算中产,在那个地方

可能就不是。 因此,我们加入职业的指标,一般有四类职业:中层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商业经营者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第三个指标就是教育。中产阶层一般受过较好的教育。 日报:我采访中也发现很多人明明收入和职业都符合中产的标准,但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层。这是为什么呢? 李强:现在整个社会处于一个畸形的状态,中产阶层往往压力比较大,他并没有很强的幸福感,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中产。他们其实受经济危机影响比较大,对经济变动很敏感,我称他们为“敏感的中产”。敏感的中产在遭遇到伤害或利益受损后,会变成“愤怒的中产”。这是应该值得社会关注的。 而且中产不幸福也说明中国的中产是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的中产,它的阶层构成是不完全的,因为整个社会结构不是完善的。本来中产应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较容易幸福,但现在许多中产往上看就看到许多一夜暴富阶层,他的心理会有极大的不平衡。 日报:中产阶层被认为是社会的稳定器,就是因为他们一般有着统一而稳定的价值观。中国现在拥有的是一群分裂的中产,还能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吗? 李强: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培育中产阶层。一个社会的中产是慢慢培育起来的。我们这个转型过程中,中产是不完全

中国中产阶级浅析

中国中产阶级特征分析 朱周阳 市场营销091 09800150 前言:近几年有一个在海内外被热烈讨论的话题:即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正在壮大,这个庞大的新兴阶级将推动中国的民主化。但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哪些人属于中产阶级?划分中产阶级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 概念 中产阶级(英文:middle class)是一种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中,指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例如有安定、较高薪酬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此词常用于专业人士、学者、知识份子,或大企业、公营机构、政府部门的中级管理层,或中小型企业东主,中学、小学、幼稚园校长、教师、社工和护士等。马克思主义将这一阶层称为“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有时也被戏称“夹心阶层”,意即他们既不如上层社会人士般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低收入人士般能享受相对大的社会福利保障,夹在中间。 在社会学中,庞大的中产阶级一直被作为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界定标准 中产阶级的界定因素随各国有所分别,但是中产阶层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三个,一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二是职业,三是文化程度。多数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都倾向于把收入作为划分中产阶层的首要标准。例如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多数可跻身中产阶级的行列。而拥有自置物业及私家车,亦是中产阶级的象征:而在香港,根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的界定,收入并不能够成为被强调的起点。吕大乐说“这(收入)不是一个太有用的分类”。“就香港而言,月薪2万到5万港币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体了,但是,这并不是等同于你就成了中产阶级,还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价,你的消费方式,是否住在体面的楼盘,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吕大乐界定中的香港中产阶级更重要的是按职业群体划分,同时强调“他们是成功透过教育渠道和凭着学历文凭而晋身。” 中国中产阶级现况 中产阶级的界定:目前在我国,一般而言,无论是时尚传媒还是普通百姓眼中 的“中产阶级”,往往就是与“白领”及“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的群体,甚至也有人提出中产阶级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这些新兴中产阶级并不是用一个模子打造出来的。地理位置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习惯,而且年龄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定因素。3 0岁以下的人一般是独生子女,而且受到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宠爱。而那些3 0岁以上的人一般经历过困难时期,家里可能都有兄弟姐妹需要接济。以生产高档手表而著名的宇舶公司总裁让-克洛德·比韦说:“我们所面对的不是一个中国,而是十几个中国。这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需求。”而从有关访谈中所获得的材料看,调查对象一般认为中国的“中产阶级”包括有这样几类

我国现阶段阶级状况分析

中国现阶段社会阶级状况分析 阶级概念一词并不存在任何单一的、正确的定义,对于它也没有任何正确的测量。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事业中指出,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出现与存在都是一种试试,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在1919年出版的《伟大的创举》中就曾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赎回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的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从这些经典作家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关系在阶级的划分中的重要性。 对于单独的个人之所以组合成阶级,只是因为她们要进行共同的斗争,来反抗某一另外阶级。在其他方面,她们本身就是相对独立的竞争者。另一方面,阶级对于个人来说又是独立的,因为她们个人可以看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是早已决定的。阶级决定她们的生产状况,同时也决定她们的个人命运,使她们受到支配。 关键词:阶级地位不同经济关系生产状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急剧变化的社会结构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和标准来描述、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目前各社会界均还没有一致看法。 社会阶级分层结构是指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它是依据某些特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社会成员阶层归属的划分,从而确定各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社会分层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不管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社会学对社会分层问题始终予以关注和研究,因为它反映的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最核心的社会层面,特别是在今天,它已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个最具攻坚的难点和重点。 早期,毛主席就已经进行了一次关于我国的社会阶级的分析。以他看来,社会可分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两大阶级。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情已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阶级都发生了巨大的分变演化。我国的社会阶级状况不再是能单纯的可以用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来简单的划分了。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面临的困难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面临的困难 中国中产阶层形成面临的困难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于2002-12-17 12:42:36发布)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并不在于民众的知识教育水平、个人能力及拥有财富的多少,而在于制度。作者认为,如果政府与民争利,随时都想控制民众生活权利的空间,想掠夺民众个人财富或其财富掠夺得不到保护,那么中产阶层社会要形成是不可能了。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该蓝图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的提出让理论界耳目一新,人们将面对着许多新的课题。也就是说,未来中国社会如何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则是建立全面的小康社会之重心。由此,最近媒体与学界对中产阶层关注与讨论也就多了。但是从最近不少的讨论来看,人们更多的关注是未来中产阶层社会的意义、结构及对未来社会之影响,关注的是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趋向,关注的是中产阶层财富的占有数量及占有方式,关注的是几年后中产阶层可能出现的规模等。一句话,人们关注的是中国未来中产阶层的结果,而不是其形成过程。如果我们要问中国中产阶层如何才能形成?当中有哪些多少约束条件与困难?目前有多少约束条件没有满足?又有哪些困难与问题?这些困难与问题通过怎么样的方式来

解决?中国政府与个人应该做些什么?等等,这可能把问题讨论引入一个新的角度了。因为,如果不能从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去找事物真相,寻找其发展内在根据,也就无法找到达成其目标的途径与方法,也就无法把美好的理想转化为生活的现实。步入中产阶层社会过程漫长一般来说,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来看,中产阶层是指社会中所处于中间部分的一个阶层。而这个阶层有人把它看作是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当然也有人把中产阶层看作是一种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按照这种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而描述其消费倾向。按照这样的标准,在目前不少发达的国家中,这群人占整个社会总人口的80%。他们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决定着这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对于中国,与中产阶层社会的出现应该是相去很远,尽管有中国政府机构就指出,在20xx年,中产阶层就达2亿人,中国也会开始步入中产阶层之社会,但这实际上与13亿人口来比还是太少。而且这种观点是过分乐观了,因为中国步入中产阶层社会并非一蹴而就的,而且是有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即使是全面的小康社会得以实现之日,但中产阶层社会也不一定会到来。因为,尽管近2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到飞跃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除了极少数极少数人真的富裕起来之外,中国有多少民众达到了上述所认可的中产阶层的标准呢?别看现在房地产市场与汽车市场是如何风风火火,但是真正能够有能力买房买车的人都

中国各阶级的分析

我们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就是毛泽东所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外无国家统一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内无民族独立而受封建主义的剥削的状况。想要在当时中国获得解放和和平,只能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三座大山。在这个政治背景下,党内有些同志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是与国民党所代表的地主、官僚资产阶级存在着根本性的斗争。还有些同志在当时工人运动日趋高涨的形势下,受左倾机会主义影响,只注意了工人运动,忽视了农民运动。这两部分同志都是在革命形势表面大好的情况下麻痹了思想,分辨不清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为解决党的真正敌友问题写下了这篇著作。 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的经验,提出了深刻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通过对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分析得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 毛泽东针对社会实情和历史背景做出了客观的认定和分析,将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划分为 六大类:(一)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二)中产阶级(三)小资产阶级(四)半无产阶级五) 无产阶级(六)其他游民无产阶级。地主和买办这些阶级的目标很明确,他们为生存为谋求 个人利益是坚决反革命的。中产阶级他们对于中国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应当让他们认识到 革命的趋势与必然性,未来中华民族的道路该如何走,未来人民的前进方向。他们也很快会 认识到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必定会很快分化, 所以要最大限度的吸纳革命派人员,争取中间派的支持。小资产阶级,所谓农民问题,主要 就是他们的问题。只有让广大的农民群众掌握推翻压迫和生存的绝对武器,才能真正翻身自 力更生,过上幸福的生活。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 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他们的优势有:分布集中、亲近农民、战斗力强而持久。 对于游民无产阶级应该正确引导方可变成一种革命力量。可以总结一下:友好革命派、争取 中间派、斗争反革命派、堤防不稳定派。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革命的先锋,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一帮人,一群人。他们的革命不单纯的是把无产阶级的命运推向有产,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新世界,新历史,新中国。正是在这个宗旨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够以自身的表率,模范的引导,大公无私的气概把不同的阶级、政党紧密的团结在自己的身边,共同完成一个事业。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领导广大的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由过去的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革命党与执政党的区别,一个是领导无产阶级推翻推翻剥削阶级统治,一个使劳动人民群众走上幸福,和平,美满的生活。前者最贫穷的,革命性最强的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正是后者最需要改善的,及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解决大多数人劳动问题,提高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那一天起就是首要的任务。在毛泽东同志的指引下,成立了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 与中产阶层的定位3 刘 欣 提要: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 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16%,中产上层占716%,中产下层占221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1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1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阶层结构 中产阶层 阶层地位 阶层认同 近年来,中国中产阶层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学家的关注。有关研究在取得了重要成果的同时,在如何界定中国的中产阶层、用什么样的指标划分出中国的中产阶层这些问题上,分歧颇大。由此一来,不同的研究者估算出的中国中产阶层的规模也相去甚远。如何据中国的现实来界定中产阶层,仍是一个需要从学理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图将中产阶层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界定,视中产3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SH049)”及“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本 文初稿在2007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中产阶层论坛”(长沙)上宣读,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作公开讲座,作者感谢戴建中、李春玲、吕大乐、园田茂人、萧今、Louis Chavuvel、Erik O.Wright等与会者、讲座参与者的评论和提问。 1

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中国的中产阶级与他们的消费文化 内容提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现代化的发展共同演进,并由此构成现代社会相对稳定的三级社会阶层架构,这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化过程的共同现象,而中产阶级发育不成熟的两级社会阶层架构往往容易导致社会动荡。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中产阶级不发达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中产阶级在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稳定因素的同时,也担当形成社会消费动力与消费文化的主流角色。中国正在加快它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产阶级群体正在现代中国社会浮现。同时,在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取向中,消费社会的特征与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在中国也越来越明显。鉴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如何看待中产阶级这一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形成中的中国中产阶级以及他们的消费文化有着什么特征,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生活方式 中国案例的特殊性 ——名称的合法性:中产阶级这个名称在中国无论是官方和学术研究主流均未获得承认。目前普遍所采用的是框定在经济范畴的模糊名称‘中等收入阶层’。主要原因应与政治性质有关,在马克思的理论范畴中,阶级与政治是密切相连的。中产阶级在英文中也称为资产阶级,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共产党的政治纲领颇有冲突。而不少学术界人士则认为,中产阶层在中国时间很短、数量有限,远不能称之为阶级。所以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在中国更多的变成学者争议、媒体炒作和国外学者研究概念。 ——消费文化、尤其是阶层的消费文化在中国是否已形成。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依照大多数学者们的看法,消费文化是伴随着消费社会而出现、后现代社会或文化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而中国目前仍处于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过程,某些区域甚至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前现代化阶段。是否开始出现消费社会倾向,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倾向是否浮现?不少学者对此仍持否定态度。此时提出并研究中产阶级消费文化似乎为时过早。 ——中国正处在社会分层的活跃期,中产阶级经济成本低廉(国际水平的横向比较),消费文化的构成与边界还相当模糊。这既显示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或许如同其经济发展奇迹,呈现超常规的特征(基本背景是政治与政策上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扼杀局面。若中国的领导层能够向亚洲其他新兴国家那样,对中产阶级采取扶持倾斜政策,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发展会出现更快的格局。从中共16大以来,国家政策对中产阶级倾斜的趋势开始逐步显现)。也意味着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的阶层特征尚不明朗,这更增加了阶层群体文化的研究难度。 笔者在此将中国的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特定的阶层提出来,并非想赶文字的时髦;而将焦点聚集在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上,也不是主观臆想的方式。而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基本预设。 两个基本预设 ——中国社会将会沿着三级社会的路向发展,中产阶级在中国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并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影响力量。 ——在全球化和外来消费文化(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新的消费文化正在中国形成,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新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引导主体。 一、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