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第一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一般疾病护理常规护理

2、注意保暖,根据患儿情况放置在适中温度的暖箱内。各操作集中进行,避免硬肿发生。

3、保持室温在18-20度,相对湿度在60%左右为宜,使体温保持在36-37度之间,以减少耗氧量。

4、喂养应推迟至6-8小时后,按医嘱由静脉供给营养及水分,并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采头高足底位,上身抬高30度,头偏向一侧。不能进食者给与鼻饲。每2小时一次奶,密切观察防止返流呛咳。

6、给与头罩吸氧,氧流量在5升/分为宜,以能消除青紫为准。如缺氧进行性加重必要时,提高氧浓度,使用正压给氧或人工呼吸器。

7、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

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病儿如短时间内出现气促加剧、烦躁不安、呻吟、阵发性青紫、三凹征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第二篇:新生儿护理常规(范文)

新生儿一般护理护理常规

1.环境要求: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室温要求22-24℃、湿度55-60%。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消毒液拖地),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已安装空气净化装置的每天自动消毒3次)空气培养每月1次。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血压、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做适当的卫生处置。填写病历上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在腕部、踝部系上写有姓

名、性别和床号的“手表带”“脚链”。立即通知医生接收新病人。对危重者及时配合抢救。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试验和标本的收集,完成护理记录。

3.日常清洁护理:

口腔护理:每日2次(早班、中班各一次,2%碳酸氢钠液清洁口腔),禁食病人每天3次(夜班增加1次),鹅口疮者每天2-3次制霉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脐带脱落者每天洗澡,病危者暂停。

脐部护理:脐带未脱落前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脐部每日用双氧水、聚维酮碘清洁早晚各一次,脐部新鲜者覆盖无菌纱布。

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红霉素软膏涂敷,预防红臀,遇红臀者根据轻重给予制霉菌素+湿润烧伤膏或派瑞松软膏涂敷,并增加换尿布次数或置远红外辐射台暴露臀部。

4.注意保暖: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各种操作,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采用婴儿配方奶粉q3h喂养,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回,及时发现吐奶,及时处理。

6.预防感染: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洗手或快速消毒洗手液搽手(洗手时间>15秒)。减少探望,必需探望经同意穿隔离衣入内。所用毛巾、衣服、床单均需消毒后再用。

7.普通婴儿床新生儿测生命体征每日4次(6am、10am、4pm、10pm),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每天6次)。暖箱内或远红外辐射床婴儿每天测生命体征6次(2am、6am、10am、2pm、6pm、10pm),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第一次体温测量为肛温,以后测量背部皮肤温度)。

8.出院病儿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结账收据确认无误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家长带上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作终末消毒处理。

早产儿护理常规

1.环境要求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室温须24-26℃左右。入院处理同新生儿,更需强调保暖,最好在辐射床上更衣、体检。

2.日常生活护理基本同新生儿,体重不足2500g者,洗澡应酌情。注意保暖,维持体温恒定,体重不足2000g者应置于暖箱中,根据胎龄、体重、日龄选择合适的箱温,使体温维持在36.5℃左右,抱离暖箱一定要用温暖包被包裹。

3.喂养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喂养需耐心、根据情况采用不同方式喂养。(1)有吸吮、吞咽能力者,直接喂哺或奶瓶喂养;(2)能吞咽但无吸吮力者用滴服喂养;(3)无吞咽、吸吮能力者及胎龄<34周早产儿或呼吸急促者均应胃管喂养。喂养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

4.

5.

6.

7.

8.呛奶、窒息、呼吸困难、发绀,发生时应立即停喂,吸出奶液,氧气吸入;(4)观察对喂养的耐受程度,如有无腹胀、呕吐、胃内残留等。发生者说明不能耐受喂养,需静脉高营养。

供氧,应根据需要。目的为维持正常氧分压,可采用导管、面罩、头罩,但要随时调整吸氧浓度使氧分压维持在50mmHg-80mmHg。及时停氧,避免造成氧中毒。

卧位,可采用平卧、侧卧和俯卧位,每2-3小时更换体位,不论何种卧位都需保持气道通畅。

预防感染,同新生儿。带菌者及有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注意隔离。

每周一、三、五晨空腹称体重一次,发现重量低于原来体重20-30g或长时间不增加者应报告医生。

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暖箱中的病儿q4h监测生命体征,并同时记录暖箱、辐射床的温度,随时调整箱温。

新生儿重症监护常规

1.新病儿住院后由床边护士按监护室入院录要求测量并记录各种数据。病儿安置在辐射床上,根据病情提供各种生命脏器功能状态的监护。

2.入室后即刻用试纸法测血糖,发现结果>7mmol/L或<

2.2mmol/L者及时告知医生并按医嘱处理、监测。

3.尽快建立静脉通路,按医嘱要求用药或输液,q4h记录液体进量。进行24小时床边监护,常规q2h测TPR,特殊病人按医嘱。

4.及时完成一切治疗与护理,准确记录病情及出入量,入量包括静脉补液及经口摄入奶、水。出量包括尿、大便、呕吐、胃肠引流及抽血量。每晨统计24小时出入量并登记在体温单上。

5.使用呼吸机时常规插胃管并使开放。加强呼吸道护理,q2h记录呼吸机参数,数据变化时及时记录。

6.对接受氧疗者,所有管道及湿化器每24小时更换。

7.按时按量喂养,胃管喂养时忌快速推入,每次喂奶前应回抽胃内残留量,如>1/5喂入奶量时与医生联系。

8.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儿口腔、五官、全身皮肤清洁,床单位整洁。每晨空腹测体重一次。

9.及时留取大小便标本送验。

新生儿肺炎和/或胎粪吸入性肺炎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严重窒息、胎粪吸入者按重症监护常规。(1)观察生命体征和呼吸困难、缺氧程度。(2)观察病儿的意识和对外反应。

(3)观察吃奶情况和全身各脏器功能变化。适当抬高头肩部,使气道通畅,重症病人安置在辐射床,便于观察和抢救。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能吸吮者耐心抱起喂养,重症暂禁食以静脉内高营养补充。

2.治疗与护理:

(1)根据病情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和对症治疗。

(2)供给温湿化氧气,维持正常的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給氧方法依病情而定,可采用导管法、头罩法,甚至机械通气。

(3)给病儿以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避免低温和高热。(4)做好呼吸道护理,必要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协助排痰,使呼吸道通畅。

3.严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气胸、中毒性脑病、DIC等发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密切观察黄疸的进展和消退情况,监测经皮胆红素,了解胆红素值,注意观察其他伴随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及早发现核黄疸。

供给足够的热卡和水分,能吸吮者及早足量喂奶,保持大便通畅,不能进食者由静脉补充液体和热卡。

2.治疗与护理:

(1)治疗黄疸需采用综合疗法、标本兼治。(2)兰光疗法,具体详见光疗常规。

(3)杜绝一切能加重黄疸的因素存在,避免发生低氧、低温、低血糖,酸中毒等。(4)仔细观察病情,协助寻找黄疸原因并及时对因处理。

(5)加强皮肤、粘膜、脐带、臀部护理,保证皮肤、粘膜完整性,减少损伤,防止局部感染。

(6)如需进行换血者,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病情观察:

(1)观察体温及其生命体征变化。

(2)观察神志、面色、全身皮肤有无新的感染灶或出血点。(3)观察黄疸的进展和消退情况。

(4)观察有无两眼凝视、尖叫、惊厥、前囟紧张等神经系统症状。体温不升或早产儿可进暖箱以保持体温正常,高热惊厥者及时物理降温。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有吸吮能力者可经口喂养,无吸吮能力者可给鼻饲或由静脉供给。2.治疗与护理:

(1)在未使用抗生素前先抽血培养。

(2)根据细菌种类或临床表现选择有效抗生素。(3)保证静脉通路通畅,按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4)对局部病灶进行消毒,清创处理。

(5)加强皮肤、粘膜清洁处理,防止损伤和感染。(6)积极对症处理,如吸氧、止痉、光疗。

新生儿持续肺高压护理常规 1.按重症监护常规护理。

常规心肺、血压、血气监护。置病儿于辐射床,给予中性环境温

度,使体温维持正常。急性期病情不稳定时禁食,以静脉供给热卡和水分,液体均速输入,常规监测血糖,不使发生低血糖。病情稳定后酌情给予经口或胃管喂养。

(1)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呼吸、心脏功能变化及血压改变。(2)注意观察周围循环和尿量变化。(3)注意观察意识和全身青紫状况改变。2.治疗与护理:(1)高氧、高频过度通气和扩张肺血管,维持有效循环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2)使用呼吸机时必须保证持续氧气供应,不能任意中断。吸痰,更换氧气时都应皮囊加压给氧,使压力、频率尽量与呼吸机一致。

(3)保证静脉通畅,按时正确使用各种药物,并随时注意液体速度,局部有无渗出及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4)及时纠正低血糖、低血钙,酸中毒等代谢失常。

(5)各种操作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刺激,使病人安静,降低氧耗。随时注意气漏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护理)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或重症监护常规病情观察:

(1)监测生命体征、周围循环及尿量。

(2)观察面色、神志、意识障碍程度、血气分析、红细胞压积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与肢体活动情况。

(3)观察颅内高压的进展情况。取头高足低位,抬高床头30°,保持头正中位,尽量不搬动病儿头部,绝对静卧。酌情延缓开奶时间,轻症者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可耐心喂养,喂奶时切忌抱起,重者禁食予静脉内补充热卡及水分,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治疗与护理:

(1)采用对症疗法以保护脑功能不受或少受损害。

(2)供氧,可采用不同方式給氧,保持PaO2和PaCO2在正常范围,必要时给人工机械呼吸。

(3)保持气道通畅,有分泌物采用粗导管,低负压快速吸引,每次吸引不超过5秒。(4)保持静脉通畅,正确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止痉、脱水药物和改善脑细胞代谢药物,保证充分的脑血管灌注。

(5)颅内出血病儿可加用维生素K,维生素C及止血药物。注意脑疝、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发生。

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

1.按早产儿护理常规和重症监护常规。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心音及杂音变化,观察呼吸困难和缺氧程度变化。观察意识和对外界反应,观察血气的动态变化。病人安置在辐射床,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中性温度),使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病情进展期不能经口喂养,遵医嘱静脉补液,保证热卡水分摄入。病情好转后,可给鼻饲喂养或经口喂养,病程长,不能耐受喂养者可给静脉内高营养、输血或血浆。2.治疗与护理:纠正缺氧、酸碱失衡和预防感染是治疗的重要环节。(1)心肺监护、血气监测,备好各类急救物品。

(2)提供足够氧气,保证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RDS病人一般都需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内使用“固尔苏”,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随时调整吸入氧浓度和压力。

(3)保持气道通畅,q2h翻身、拍背,q4h吸痰。动作轻快,气管内吸引每次<10秒,吸引前后充分供氧。

(4)控制液体速度,合理安排用药、补液、保证液体24小时均速输入。(5)记录24小时出入量。(6)做好保护性隔离。3.并发症观察:严密观察心音、心率、心律和杂音的改变,早期发现动脉导管开放。使用呼吸机的病儿注意心功能不全和气压伤的发生。

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或早产儿护理常规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对外界反应情况,观察硬肿程度、范围、皮肤色泽、四肢活动情况,观察吸吮、胃纳和尿量变化,以及重要脏器功能。根据体温情况选择保暖方式,但必须保证室温恒定。

保证足够的热卡及水分供给,能吸吮者,母乳或奶瓶喂养,面颊硬肿和无吸吮者滴喂或鼻饲,重危者暂禁食由静脉补充。2.治疗与护理:

(1)复温是治疗硬肿症的关键,要遵循逐渐复温的原则,使体温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可采用各种不同的复温方式,复温过程中密切注意体温、呼吸、尿量变化。

(2)保证静脉通畅,按医嘱用药,纠酸,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要求<5ml/kg*h,最好用输液泵均速输入。寒冷冬天液体先放在温暖室内然后再用。

(3)遇呼吸困难、微弱、皮肤发绀者及时用氧。

(4)经常翻身,防止体位性水肿、局部皮肤受压和坠积性肺炎发生。(5)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破损或感染。(6)记录尿量,必要时记24小时出入量。

(7)备好吸引器,遇肺出血时立即吸引,保持气道通畅。密切注意肺出血、心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

新生儿破伤风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或重症监护常规。

密切观察惊厥发生的次数,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观察镇静止痉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全身其他症状如水肿、硬肿、消瘦、反应差等。

置病儿于安静、光线稍暗房间,绝对卧床休息,头肩部稍抬高,治疗、护理、操作集中在镇静剂发生最大效应时进行,动作轻快,减少不必要刺激,以免诱发抽痉。床旁备必要的急救物品,如氧气、复苏用物、吸引用物。供给足够的营养和水分,痉挛减轻后尽早鼻饲喂养或用棉签协助经口喂养,由少量开始增加,喂奶时要格外细致、耐心、避免发生窒息。2.治疗与护理:

(1)尽早使用TAT。

(2)正确使用止痉、镇静药物,使病儿处于稍给刺激肌张力增高,但不抽痉为理想。(3)保持静脉通畅,均速输液满足基础代谢需要及抢救用药。

(4)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使五官、面部、全身皮肤清洁不发生破损、按时翻身。皮肤受压部位应用软垫或棉圈。

(5)脐部每天用双氧水或P:P溶液清洁,涂以碘酊或其他抗厌氧

菌药液,改变脐部缺氧环境。

(6)及时对症护理,如吸氧、吸痰,物理降温。

(7)恢复期病儿多抱,并按摩四肢,多洗温水澡促进恢复。

第三篇:新生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和疾病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一般护理

1、新生儿入科时,认真做好交接班,阅读新生儿记录,了解分娩方式及产时情况、阿氏评分等。

2、仔细核对新生儿手圈:床号、母亲姓名、性别、体重、出生时间。

3、检查新生儿全身情况,有无畸形,通肛。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填写新生儿病历,认真做好新生儿24小时监护。

5、注意呼吸道通畅,将新生儿侧卧位,利于呕吐物排出,防止窒息。

6、注意保暖,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每日测体温2次,如体温低于36℃或超过37.5℃,则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直至平稳后改每日2次。

7、每日上午进行脐部护理并检查全身皮肤情况,有条件时每日进行新生儿沐浴,称体重。

8、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卡介苗接种,详细记录并交代接种后注意事项。

9、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母乳喂养。

二、早产儿护理

早产儿是以保证新生儿存活,避免并发症为重点。

1、保暖:凡出生体重<2000克者,硬肿症体温不升者,应尽早放入暖箱中保温。早产儿室温应保持26℃~28℃,湿度为55~65%,暖箱温度根据早产儿体重、日龄适当调整中性温度。

2、注意体温变化,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体温正常后改为每日2次,有发热及时通知医生。

3、喂养:母乳喂养。吸吮力差者遵医嘱鼻饲喂养,每2小时一次,

奶量视早产吸吮、胃纳、体重增减情况而定,并予以记录。

4、每日定时监测体重一次,观察体重增减情况。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观察呼吸频率、方式,有无呼吸困难。(2)观察心率和节律。

(3)注意有无腹胀,记录大、小便性状和次数。

(4)注意有无黄疸,黄疸出现时间、程度,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尽早治疗。

(5)注意有无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的表现。

6、预防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2)每2小时更换婴儿体位,预防肺部感染。

7、减少强光刺激,用深色布遮盖暖箱,给患儿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做到四轻。

8、减少疼痛的刺激,各种操作动作轻柔,做致痛性操作时要将患儿辅以屈膝位,给予肢体支持。

三、新生儿窒息护理

1、放入保温箱保暖,保持安静,取侧卧位行体位引流。

2、遵医嘱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痰。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皮肤青紫,呼吸困难等,及时通知医生。

4、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保证各种药物及时输入。视病情适当推迟喂奶时间,重度窒息儿24小时禁食。

5、注意颅内出血情况,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相对集中,动作轻柔,尽量减少干扰和刺激。

6、预防感染,遵医嘱执行抗炎治疗。

7、其它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四、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

1、在自然光线下观察皮肤黄疸程度,根据皮肤黄染程度粗略估计胆红素浓度或经皮胆红素测定,发现上升明显应立即报告医生。

2、观察大小便颜色:阻塞性黄疸时,大便呈白色。

3、兰光疗法(见光照疗法操作常规)间接胆红素在波长为425-475nm的光疗作用下可转变为一种水溶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

4、遵医嘱使用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尼可刹米等能增加肝脏与葡萄醛酰转移酶的活性,加快未结合胆红素代谢。

5、尽早喂养:早开奶能及时建立肠道菌群,肠道细菌能将直接胆红素分解为尿胆原,粪胆原,防止其再吸收,减少“肝肠循环”。

6、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旦白结合的胆红素也可进入脑组织。

7、密切观察神经系统改变,如哭声肌张力等,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的发生。

8、观察生命体征,处理感染灶。

9、若为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纯母乳喂养。

10、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衣物保管勿放樟脑丸,避免使用诱发溶血药物。

11、确诊为胆道闭锁者应尽早手术,以生后6-8周为适当,超过12周后可能形成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损害为不可逆性。

五、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

1、保持安静、头部少搬动,适当抬高头肩部侧卧,观察前囟是否紧张、隆凹、眼睛有无斜视、上翻或眼球震颤,烦躁时遵医嘱给镇静剂。

2、保暖:必要时放入暖箱,防止合并硬肿症。

3、遵医嘱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呼吸深浅度和节律性。

4、保证热量及液量。遵医嘱准确补液。

5、避免感染:有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分开护理,室内保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6、避免搬动,减少强光刺激,用深色布遮盖暖箱,给患儿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做到四轻。

7、减少疼痛刺激,各种操作集中、动作轻柔,做致痛性操作时要将患儿辅以屈膝位,给予肢体支持。

六、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

1、患儿放入暖箱逐步复温,自26℃开始慢慢提升,每小时提高1℃,直至30~32℃。继续保持箱温,使体温24小时左右逐渐上升到36 ~37℃,切勿加温太快引起肺出血及DIC。

2、每小时测体温一次,复温后每4~6小时测一次。

3、供给足够的热能和液体,尽量母乳喂养,吸吮力差者给予鼻饲或补液,补液宜慢,严格执行每分钟输液滴数。

4、详细记录硬肿程度、生命体征、面色、呼吸、心率、尿量、反应等。对中度硬肿患儿或诱发引起缺氧症状者应给予吸氧。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感染。

七、新生儿鹅口疮护理

1、执行口腔护理前后要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2、遵医嘱用制霉菌素甘油擦洗口腔,每日2次;动作轻柔,避免口腔粘膜破损。

3、少量多次喂水,保持口腔粘膜湿润及口腔清洁。

4、症状严重者遵医嘱口服用药。

5、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八、新生儿红臀护理

1、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定时更换柔软、清洁、干燥的尿布。腹泻时,随时更换。

2、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臀部,涂护臀霜;局部皮肤破损者,可涂抗生素软膏。

3、母乳喂养,防止消化不良。

4、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九、新生儿腹泻护理

1、接触患儿前后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臀部,涂护臀霜保护皮肤。注意观察大便的量及性质并记录。

3、遵医嘱禁食6~8小时,禁食期内可适当补充水份。

4、口服补液者,每20~30分钟喂一次,每次10~20ml,累计损失量应在4~6小时内补入,静脉补液者遵守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抽搐补钙的原则。

5、补液过程中要观察和记录首次排尿时间、大便次数、精神症状、脱水体征是否改善。

6、其它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第四篇:新生儿护理常规

一、新生儿入院常规

1.2.3.4.5.6.7.热情接待家属,核对患儿姓名、性别,通知医生,根据病情,安排床位。确定床号,填写病历首页及各项记录。

进行入院体检及沐浴、更衣、剪指甲、测体温、呼吸、心率、称体重。再次核对患儿姓名、性别,确定床号并做好标记。应用护理程序向家属收集健康资料。

向家属做入院宣教(内容详见“告家长书”),询问家属对治疗护理的要求。

处理医嘱

二、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按入院护理常规。

2.专室护理,病室温度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0-60%,使患儿核心温度维持在36.5-37.5℃。室内用湿式进行清扫,空气负离子净化2次/日,空气培养1次/月。

3.合理喂养,新生儿宜尽早开奶,每3小时喂奶一次,若患儿饥饿应随时哺喂,喂奶时头偏向一侧,喂奶后竖抱患儿轻拍背部,然后再采取右侧卧位。有呕吐时应记录呕吐物的性质和量。

4.口腔护理每日两次,一般用4%苏打水清洗。如有鹅口疮,可涂制霉菌素溶液。

5.脐部护理每日两次,脐轮红肿或脐部有脓性分泌物时,给予3%双氧水清洗后用安尔碘涂擦,脐部残端过长给予断脐处理。

6.臀部护理每3小时一次,红臀时于红臀软膏涂擦,有破溃时应立即暴露,保持局部干燥,并可用毫米波照射治疗。

7.做好皮肤粘膜护理,保持颈下、腋下、腹股沟、手掌心、外阴部、后颈等皮肤皱折处清洁和干燥。根据病情选择沐浴或床上擦浴,夏季每天洗澡,春、秋、冬季每周一、三、五洗澡。

8.每日应定时测量体温,体温不升或发热者应增加测体温次数并给予相应的处理。每周称体重一次。大小便常规标本必须在三日内留取送验。

9.勤巡视,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哭声、吃奶及大小便等情况。发现病情变化,做好各种记录,及时评估和修订护理计划。凡高危新生儿均应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监护。10.做好消毒隔离,防止感染发生。

(1)医务人员入病室内应更换鞋子,穿清洁工作服,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各种治疗护理前后严格洗手。若有腹泻、皮肤化脓性感染性疾病患儿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晨间护理每天用消毒液擦洗床单位,更换面巾、枕巾。奶瓶、奶嘴每人一份,用后先清洁再高压蒸气灭菌。

(3)严格探视制度,以防交叉感染。

(4)患儿出院后,其所有用物均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1.做好新生儿的安全防护:每天检查额标和手圈,有失落或模糊不清的应及时添补。注意防窒息、防抱错婴儿、防意外事故、防偷盗。

12.患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向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介绍喂养及有关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护理知识。

三、新生儿肺炎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根据病情需要选用适当的给氧方法,如鼻导管、面罩、头罩等,氧气需经过湿化后供给,吸入氧浓度在30—40%为宜,保持血氧饱和度正常范围(足月儿85-98%,早产儿85-95%),用氧时间不可过长,以防氧中毒。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吸痰,吸痰时动作应轻柔,吸痰负压不可过高(﹤0.013mpa),吸痰时间不可过长(每次﹤10秒),避免损伤粘膜。

4、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吸入,雾化后应及时拍背、吸痰。

5、供给足够的营养及液体,喂奶以少量多次,以吃奶时患儿不感到呼吸困难为宜,呛咳者应抱起哺喂或采用鼻饲。保证静脉输液通畅,输液勿过多过快,采用微泵控制输液速度及量,防止心里衰竭、肺水肿的发生。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新生儿患肺炎时,先表现为一般感染症状,如拒奶,反应低下,发热或体温不升,而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仅少数患儿有咳嗽;口吐泡沫较多见。若安静时每分钟超过40次并出现明显的胸式呼吸,提示已有肺部病变。注意患儿神态、面色、呼吸快慢、深浅度及节律、缺氧情况、心率等。如有呼吸、心力衰竭、休克等征象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积极的急救措施。

7、积极采取抗病原体治疗,细菌性肺炎早用抗生素为宜,应准确、及时,采取静脉给药,并密切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

8、注意保暖,发热者解包降温并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9、健康教育,新生儿穿戴应适宜,避免过冷过热,母亲或亲属有上呼吸道感染时,禁止接触患儿。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患儿安静少动,减少惊扰。一切治疗护理须集中有序、轻柔进行。若有烦躁不安、尖叫、反复抽搐者,按医嘱予以镇静剂,脱水剂。

3、抬高上半身15--30℃,以减轻颅压,采取右侧卧位,防止呕吐物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

4、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各项记录。⑴生命体征:T、P、R、BP。

⑵神志意识、前囟张力、眼神、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四肢张力等,有无抽搐、脑性尖叫及呕吐现象。

⑶出入量、大小便情况,颅内压增高患儿严格控制每日进入量。

⑷观察局部输液情况,防止药液外渗。

⑸如作诊断性穿刺,要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腰椎穿刺术后应平卧4—6小时防止体位性休克。

5、保证液量及热卡供给,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开始喂哺,暂不抱喂。如吸吮吞咽困难,采取鼻饲喂养,呕吐者暂给予禁食,并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6、加强基础护理,疾病早期和危重者不宜沐浴,应每日行床上擦浴,以保持皮肤皱折处清洁、干燥,防止红臀发生。

7、做好抢救准备,给予吸氧保暖。

五、早产儿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注意保暖,早产儿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使患儿体温保持恒定(皮肤温度36-37%)。有条件者入暖箱保暖,箱温根据病情、日龄和体重调节。一切治疗护理均在暖箱内操作,动作轻柔。3.合理喂养

(1)喂养开始时间:目前多主张早期、足量喂养。体重在1500g 以上,无青紫窒息者于生后2小时开始试喂糖水,无呕吐呛咳者可开始喂奶。体重在1500g以下,有青紫者可适当延缓喂奶时间,但宜静脉补液。

(2)喂养间歇时间:出生体重在1000g以下,每小时一次;1000-1500g,每2小时一次;2000g以上者每3小时一次。

(3)喂养方法:喂养以人乳为最优,若无人乳,应予专用于早产儿的配方奶粉为好。

1)若吸吮及吞咽反射良好者,可直接喂母乳或奶瓶喂养。2)有吞咽能力,但吸吮力弱者可用套有橡皮管的滴管滴喂。

3)若吸吮及吞咽反射均差者,但胃肠功能尚可,可采用乳胶管鼻饲喂养,注奶前须回抽胃内容物,了解胃排空情况,酌情调整注入奶量,如回抽的奶液量是前次喂奶量的一半,则停喂1次,并报告医生。

4.密切观察病情

(1)早产儿由于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易发生呼吸暂停和窒息,因此须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采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定时更换体位,并轻拍背部,以利于肺循环,防止肺不张和肺炎。

(2)供氧,勿常规使用,仅在发生青紫及呼吸困难时才给予吸氧,且不宜长期持续使用。氧浓度以30-40%为宜,维持SpO2在85-95%之间,或测定动脉血氧分压值,监测该值在13.33kPa(100mmHg)内尚属安全。

(3)呼吸暂停发作时应给弹足底托背等刺激使其恢复自主呼吸,或用面罩接呼吸囊做加压呼吸,咽喉部有分泌物者应将其吸净,并同时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4)观察患儿有无吐奶、腹胀、呕血、便血等情况,24小时内有无大小便,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调整喂养方案。

(5)防止低血糖发生:据统计生后一天内有半数早产儿可出现低血糖,故应遵医嘱按时完成补液量,并用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6)患儿若36小时内出现黄疸或黄疸进展迅速,应立即报告医生。5.预防感染,(1)环境:早产儿室必须空气新鲜,空气每日负离子净化消毒,地板、工作台、床架等均要湿拖湿擦;早产儿室一切用品须与普通新生儿室用品分开。小于1500g的极低体重儿最好专人、专物、专位,小于1000g的超低体重儿所有用物必须先消毒后使用。

(2)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各项护理操作前后须洗手。湿化瓶、吸引器、暖箱水槽中的水每天更换。感染及带菌者应调离早产儿室工作。

(3)防止婴儿受感染:喂奶时应细心,避免吸入引起肺炎。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注意腋下、颈部、耳后、腹股沟等皮肤皱折处,定时翻身更换体位。体重在2000g以下者,每日用温水擦浴,2000g 以上且病情允许者,可给予温水浴。注意观察有无眼分泌物、鹅口疮、皮疹、脐炎及黄疸等,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每周一、五各称体重一次,以体重之增长情况判断营养是否足够,如体重减轻,或久不增加应追查原因,检查有无感染并调整营养。

7.合理实施输液计划,严格根据输液量及药物特性由输液泵科学地均匀输入,避免过快或过慢。

六、新生儿腹泻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2.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准确记录出入量。

3.根据医嘱留取大便标本及时送验。

4.饮食护理:急性期暂禁食,禁奶时间一般不超过8~12小时。必要时给予腹泻奶喂养。

5.臀部护理:勤换尿布,每次大小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臀部及会阴,涂红臀软膏。

6.病情观察:严密观察大便的量、次数和性质;观察患儿的面色、呼吸、体温、心率、精神状态、食欲等,注意有无脱水、酸中毒表现。

7.预防交叉感染:检查护理操作时按消毒隔离要求进行,必要时实行床边隔离。8.健康教育:提倡母乳喂养,指导母亲喂奶前洗手及清洁乳头。人工喂养者加强奶具日常消毒。指导家属正确添加奶量及辅食。

七、新生儿脐炎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尿布不宜遮盖脐部。

3.按医嘱正确采集脐部分泌物标本。

4.脐部护理可用3%双氧水先清洗局部,再用安尔碘消毒,每日2次。严重者要增加清洗次数。

5.按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6.密切观察患儿全身情况,注意有无败血症征象。

八、新生儿呕吐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2.采取上半身抬高30℃右侧卧位,避免因呕吐物吸入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3.诊断末明确前,如果考虑到有外科性疾病或有中度以上脱水时应禁食。

4.注意喂养,在排除食管闭锁后可在密切观察下进行喂奶。采用正确的喂奶方法,少量多次,喂奶后将患儿竖抱,轻拍背部待气体排出后再轻放于床上。人工喂养者奶头开孔大小要适合,不要吸入空气,对喂养不当引起的呕吐需指导合理喂养。

5.密切观察呕吐与喂养的关系,排便和腹胀情况及伴随症状,

呕吐物的颜色、质和量等。发现异常者报告医生,尽早准确诊断和治疗。

6.保证液体量和热卡供给,严重呕吐患儿要及时遵医嘱静脉补液,以纠水电解质紊乱和供给适当的热卡。

7.对腹胀严重者,需持续胃肠减压,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质和量。

8.对胃黏膜受刺激引起的呕吐,如咽下综合症等可用1%NaHCO3或生理盐水进行洗胃治疗。洗胃时注意动作轻柔,进出的液体量要相仿,不能用过大的压力,避免胃黏膜受损。9.加强皮肤护理,呕吐频繁者需注意保持颈项及耳部干燥清洁,预防颈部糜烂和中耳炎等。

九、新生儿鹅口疮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口腔清洁,用4%碳酸氢钠清洗口腔后涂以制霉菌素溶液。

3.补充足够的营养及热卡,病情严重而不能进食者可采取鼻饲喂养,病情好转后改为奶瓶喂养。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发生。向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有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及有关护理知识。

十、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保证适宜的中性环境温度,使患儿核心温度保持在36.5℃-37.5℃之间。3.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以利痰液引流排出。

4.密切观察病情:注意患儿体温、面色、呼吸、心率、肌张力、大小便及有无肺出血。5.供给足够营养和热卡,用微量泵控制输液速度。

6.氧疗及机械通气护理:用氧时必须监测动脉血气和SPO2,及时调整氧浓度,病情许可应尽快停氧。机械通气者按“新生儿机械通气护理常规”护理。

十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常规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

理常规。

2.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舒适、预防口腔黏膜感染。

3.加强皮肤护理,防止局部皮肤破损。

4.消化道症状与体征的观察: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为本病的主要表现。(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一般禁食7-14天,最长可达21天。胃肠减压妥善固定,观察记录引流物的色、质、量。

(2)观察呕吐、腹胀,注意呕吐的色、质、量、次数。观察腹壁是否有发红、发硬等。

(3)腹泻与便血:一般先有腹泻水样便,有的为果酱样便或黑便。应收集标本做大便隐血试验。

5.支持治疗:保持静脉通道通畅,确保TPN和其他液体的供给。

6.合理喂养:腹胀消失,大便隐血试验(—),临床一般情况好转,可开始恢复饮食。先试喂温开水1-2次,再试喂5%GS1-2次,如无胃潴留或潴留<2ml,可改为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如进食后又发生呕吐、腹胀、或胃潴留>2ml,应再次禁食至症状消失,再重新开始上述进食程序。

7.外科手术指征:胃肠道穿孔、腹膜炎症状体征明显、经内科积极保守治疗,病情无好转、休克、酸中毒不能纠正者。

十二、新生儿硬肿症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翻身一次,观察受压皮肤颜色,防止压伤。

3.正确复温。(1)轻者可用缓慢复温法,将新生儿用预热衣被包裹,置24℃-25℃室温中,同时用热水袋保暖,待体温上升至35℃时移进26℃暖箱内,每小时提高箱温1℃,视情况调至30℃-32℃,使患儿体温在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2)重度硬肿,体温在30℃以下者,缓慢复温效果差,采取快速复温,将患儿送入预热至27℃以上暖箱中,每小时提高箱温1℃,直至体温恢复。亦可用远红外辐射保暖床复温,先使床温预热高于体温1℃,约30分钟升高体温1℃,直至体温正常。亦可配合加热输液,加温供氧等措施。

4.测体温1次/小时,体温正常后置中性温度的暖箱中。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困难、循环障碍,以致生后lmin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护理常规】 1.复苏新生儿窒息的复苏应由产科及儿科医师、护士共同合作进行。 (1)复苏程序:严格按照ABCD步骤进行,顺序不能颠倒。 A.畅通呼吸道:要求在生后15~20s完成,取"鼻吸气位",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B.建立呼吸:①刺激触觉,拍打足底和摩擦新生儿背部来促进呼吸出现。如出现正常呼吸,心率>100/min,肤色红润或仅手足发绀者可给予观察;②触觉刺激无效后,立即用复苏器加压给氧,15~30s 后再评估是否需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C.恢复循环:气管插管正压通气30s后,心率<60/min或心率在60~80/min不再增加,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D.药物治疗: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的应用。 (2)复苏后监护:观察体温、呼吸、血压、心率、尿量、肤色和窒息所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注意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排尿和排便异常、感染和喂养等问题。认真观察并做好相关记录。 2.保温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应注意患儿的保温,可将患儿置于

远红外保暖床上,病情稳定后置暖箱中,维持患儿肛温36.5~37℃。 3.病情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呼吸、心率、面色、肤色、反应、哭声、肌张力变化,注意尿液、粪便颜色及次数等情况。 【健康教育】 1.介绍患儿窒息相关的医学知识告知家长病情、抢救情况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2.保暖室温控制在24~26℃,维持体温在36~37℃,维持相对湿度在55%~65%。 3.喂养重度窒息患儿常规禁食12~48h后开奶,告知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正确的哺乳姿势;喂养时,患儿头高足低位,少量多次,喂完后轻叩背部,减轻溢乳并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及精神状态,不能直接喂养者,用鼻饲法。 4.消毒隔离勤洗手、严格消毒,预防交叉感染,保持室内温度、相对湿度适宜是防止感染的必要措施。 5.心理指导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减少恐惧,尤其是母亲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保证乳汁分泌,利于母乳喂养。 6.复诊须知出院后2周门诊复查,了解疾病康复情况,进行体格及生长发育的监测,按时预防接种。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第一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1、按新生儿一般疾病护理常规护理 2、注意保暖,根据患儿情况放置在适中温度的暖箱内。各操作集中进行,避免硬肿发生。 3、保持室温在18-20度,相对湿度在60%左右为宜,使体温保持在36-37度之间,以减少耗氧量。 4、喂养应推迟至6-8小时后,按医嘱由静脉供给营养及水分,并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采头高足底位,上身抬高30度,头偏向一侧。不能进食者给与鼻饲。每2小时一次奶,密切观察防止返流呛咳。 6、给与头罩吸氧,氧流量在5升/分为宜,以能消除青紫为准。如缺氧进行性加重必要时,提高氧浓度,使用正压给氧或人工呼吸器。 7、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蒸气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 8、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病儿如短时间内出现气促加剧、烦躁不安、呻吟、阵发性青紫、三凹征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第二篇:新生儿护理常规(范文) 新生儿一般护理护理常规 1.环境要求:新生儿室采光充足、空气清新、通风良好、但避免对流与阳光直射。室温要求22-24℃、湿度55-60%。室内每日湿式打扫2次(消毒液拖地),每晚紫外线空气消毒,(已安装空气净化装置的每天自动消毒3次)空气培养每月1次。减少人员走动和禁止大声讲话,保证新生儿充足睡眠。 2.入院常规:新生儿入院更换衣服,测体重、血压、生命体征,检查全身各部位有无异常。根据病情做适当的卫生处置。填写病历上有关项目,做床头小卡及住院一览表小卡,在腕部、踝部系上写有姓

名、性别和床号的“手表带”“脚链”。立即通知医生接收新病人。对危重者及时配合抢救。及时处理各类医嘱,完成治疗,试验和标本的收集,完成护理记录。 3.日常清洁护理: 口腔护理:每日2次(早班、中班各一次,2%碳酸氢钠液清洁口腔),禁食病人每天3次(夜班增加1次),鹅口疮者每天2-3次制霉菌素甘油奶间涂口腔。 皮肤护理:每日晨间护理1次,清洁脸部、五官、手心、臀部等处。脐带脱落者每天洗澡,病危者暂停。 脐部护理:脐带未脱落前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脐部每日用双氧水、聚维酮碘清洁早晚各一次,脐部新鲜者覆盖无菌纱布。 臀部护理: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红霉素软膏涂敷,预防红臀,遇红臀者根据轻重给予制霉菌素+湿润烧伤膏或派瑞松软膏涂敷,并增加换尿布次数或置远红外辐射台暴露臀部。 4.注意保暖:衣服宽大、柔软,保持清洁干燥。遇低温及时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各种操作,外出检查避免受凉。 5.喂养:采用婴儿配方奶粉q3h喂养,喂奶时抱起或抬高头部,奶后拍背驱气右侧卧位,加强巡回,及时发现吐奶,及时处理。 6.预防感染:工作人员除穿戴衣帽外,入室换鞋,每次接触新生儿前洗手或快速消毒洗手液搽手(洗手时间>15秒)。减少探望,必需探望经同意穿隔离衣入内。所用毛巾、衣服、床单均需消毒后再用。 7.普通婴儿床新生儿测生命体征每日4次(6am、10am、4pm、10pm),体温高于38℃时,松解衣被,低于36℃时做好保温工作,并增加测温次数(每天6次)。暖箱内或远红外辐射床婴儿每天测生命体征6次(2am、6am、10am、2pm、6pm、10pm),经常巡视病房,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变化及时抢救。(第一次体温测量为肛温,以后测量背部皮肤温度)。 8.出院病儿核对姓名、性别、住院号、结账收据确认无误方可让家长抱回,并给家长带上出院指导。病床按规定作终末消毒处理。 早产儿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娩出后1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为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根据窒息程度分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以Apgar评分为其指标。 1、轻度窒息也称青紫窒息,Apgar评分4~7分。新生儿面部与全身呈青紫色;呼吸表浅或不规律;心跳规则且有力,心率减慢(80-120次/min);对外界刺激有反应;喉反射存在;肌张力好;四肢稍屈。 2、重度窒息也称苍白窒息,Apgar评分0~3分。新生儿皮肤苍白;口唇暗紫;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样微弱呼吸;心跳不规则;心率<80次/min且弱;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喉反射消失;肌张力松弛。 【治疗原则】 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抢救及时,动作迅速、准确、轻柔,避免发生损伤。按A、B、C、 D、E步骤进行。A、清理呼吸道;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 E、评价。 【护理评估】 1、评估有无胎儿窘迫的诱因。 2、评估窒息程度。 3、评估产妇及家属的心理状态。

【护理措施】 1、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 (1)清理呼吸道:胎头娩出后用挤压法清除口鼻咽部粘液及羊水,胎儿娩出断脐后,继续用吸痰管轻轻插入新生儿咽部,吸出粘液和羊水,必要时可用气管插管吸取,动作轻柔,避免负压过大而损伤气道粘膜。 (2)建立呼吸:在呼吸道通畅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吸入氧气。 (3)维持正常循环:可行体外心脏按压,新生儿仰卧,用食中指有节奏地按压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的下方,避开剑突,每分钟按压100次,按压深度为胸廓 前后径的1/3。按压时间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 (4)药物治疗:建立有效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应用如肾上腺素,碳酸氢钠,扩容药物。 (5)评价:复苏过程中要随时评价患儿情况,以决定再抢救方法。 2、注意保暖 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暖,应在30℃~32℃的抢救床上进行抢救,维持肛温36.5℃~ 37℃。胎儿娩出后及时擦干体表的羊水及血迹,减少散热。 3、氧气吸入 在人工呼吸的同时给予氧气吸入。

ARDS的护理常规

ARDS的护理常规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主要特点是肺 泡通透性增加、肺水肿和呼吸功能衰竭。在ARDS的护理过程中,早期干 预和全面的护理措施极为重要,以下是一些ARDS的护理常规: 1.早期干预: -患者入院后应立即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确保给予补液、药物和营养支持。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以维持氧合和呼吸功能。 2.检测和监测: -监测患者的氧饱和度和动脉气体分析,以评估氧合水平和呼吸功能。 -定期评估肺部听诊和观察呼吸状况,观察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和痰 液的颜色及量。 -监测液体平衡和尿量,以及其他体征如体温、心率和血压。 3.气道管理: -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应注意调整合适的呼吸参数,以维持合 适的氧合和通气。 -坚持合理的呼吸机模式,如低潮气量通气、高PEEP(呼气末正压)等。 4.液体管理:

-控制液体输入量和维持合理的液体平衡,以防止肺部水肿的加重。 输入注意估计尿量、出汗量和呕吐量。 -避免过度输液,特别是避免高充盐液的输注,以减少肺水肿的发生。 5.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的充分营养,以提供能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需求。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通过静脉或胃肠道给予营养性液体或饮食。 6.氧疗和呼吸治疗: -根据患者的氧合情况调节氧疗,可通过面罩、导管或阻塞通道给予 氧气。 -进行适当的呼吸治疗,如吸痰、体位引流、胸部物理治疗等。 7.预防并发症: -预防感染,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和手卫生,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和 翻身患者。 -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使用弹力袜、定期翻身和应用抗凝药物。 8.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及家属充分的心理支持,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建立良好的沟通,解释患者病情和治疗计划,鼓励他们积极面对治 疗和康复。 9.及时评估病情以调整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常规 一、定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急促、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性表现。 二、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表现外,常在受到发病因素攻击后12-48小时内突然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焦虑、出汗,病人常感到胸廓紧束、严重憋气,即呼吸困难,不能被氧疗所改善,也不能用其他心肺疾病所解释。咳嗽、咳痰,甚至出现咳血水样痰或小量咯血。早期多无阳体征或少量细湿罗音;后期可闻及水泡音及管状呼吸音。 二、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改善通气和组织供氧,严格控制输入液体量,防止进一步的肺损伤和肺水肿。 三、护理 1.评估要点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1)有无对肺的直接损伤的因素,包括吸入胃内容物、毒气、烟尘及长时间吸入 纯氧等;肺挫伤;各种病原体引起的重症肺炎;淹溺。 2)有无各种类型的休克、败血症、严重的非胸部创伤、药物或麻醉品中毒、急 性重症胰腺炎等病史。 (2)症状与体征 1)呼吸增快和窘迫,不能被通常氧疗所改善;咳嗽、咳痰;烦躁、意识恍惚或 淡漠。 2)发绀;肺部早期体征较少,中晚期可闻及干湿罗音;吸气时肋间及锁骨上窝 下陷;心率增快。 (3)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4)辅助检查了解胸片、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氧合指数<300mmHg检查 等阳性结果。

(5)心理社会支持状况。 2.护理措施 (1)氧疗护理一般需用面罩或氧袋面罩浓度给氧,吸入氧浓度FiO 2 40%-50%,使 PaO 2 ≥60mmHg或SaO 2 ≥90%.当吸入氧浓度>50%,而PaO 2 <60mmHg时应尽早 进行机械通气。 (2)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定时翻身、叩肺。必要 时给予吸痰或建立人工气道。 (3)休息与活动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坐位。出现烦躁不安时尤其注意患者安 全。 (4)体液管理严格控制输入液体量,保持体液负平衡,入量比出量少500ml/d 左右,静脉输液避免过多过快,晶体液与胶体液以1:1为宜,观察有无急性肺水肿的症状。 (5)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呼吸兴奋剂、支气管解痉药物、糖皮质激素 等,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应观察睡眠、血糖、血压情况及有无应激性溃疡、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等。 3. 并发症护理 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原发病发生24小时后,同时或序贯发生2个或2个以上脏器功能失常以至衰竭的临床综合征。一旦发生,应做好人工气道护理及各脏器功能的监测和护理。 四、健康教育 1.自我监测若出现咳嗽、咳痰加剧、发热、呼吸困难加重等,应及时就诊。2.疾病知识宣教宜进食消化软食,少量多餐,加强营养。积极预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戒烟。坚持适当的室外活动。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不良因素。 3.用药指导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不得擅自停药或随意增减剂量:遵医嘱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药物,教会患者服用方法。 4.康复期指导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并进行缩唇呼吸及腹式呼吸锻炼,改善通气。指并教会低氧血症的患者及其家属学会合理的家庭氧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常规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常规 【概念】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和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它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引起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临床特点】 1、胎儿宫内窘迫 2、Apgar评分:主要有心率、呼吸、对刺激的反应、肌张力、皮肤颜色等5项 【护理评估】 1、一般情况:询问孕妇有无全身疾病,孕期有无异常情况发生;评估生产过程;了解家长对该病预后的认识程度。 2、专科情况 (1)患儿呼吸的深浅、次数,有无喘息性呼吸、呼吸暂停及抑制。 (2)根据全身皮肤颜色评估缺氧程度。 (3)有无肌张力增强或肌肉松弛。 (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气分析显示缺氧程度,脑CT有无缺血、缺氧改变。 【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 1、注意窒息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呼吸的次数、节律、深浅度,有无缺氧的表现如:口周发绀、精神萎靡、皮肤发花等。注意观察心率有无过快或过慢,并每2小时记录一次。 2、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前囟张力及肌张力情况。 (二)、症状护理 1、窒息复苏处理:立即将患儿至于抢救台上,仰卧,肩下垫高2-3厘米,使颈部稍向后仰,立即清除口鼻咽部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患儿进行刺激,使其建立自主呼吸,同时给予氧气吸入。对于无呼吸或心率低于100次/分,应立即给予人工面罩气囊复苏器进行复苏,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通畅,当心率低于60次/分,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与按压比例为1:3,及时开放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各种抢救药物。 2、复苏后的护理:根据患儿情况,选择合适的给氧方式,直至呼吸平稳,注意观察给氧浓度或氧流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呼吸、心率的变化,每2-4小时记录一次。注意患儿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

【实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病人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病人护理常规 是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两者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两个阶段,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 1.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 1.1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营养状况、四肢肌张力等。 1.2呼吸方式、呼吸节律、胸腹运动有无三凹征、呻吟等。 1.3密切观察口唇、指(趾端)皮肤颜色、发绀状态、体位、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必要时)、肺功能(必要时)。 1.4观察痰的颜色、性质、气味、量、伴随症状、与体位的关系、影响睡眠情况。 1.5观察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比例的变化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准确记录出入量。 1.6密切观察病情,尤其在基础疾病发生后12~72小时出现。注意体温、脉搏、呼吸、紫绀发生的部位、程度,有无烦躁,呼吸困难等,必要时采动脉血送血气分析检查。 2.护理问题 2.1潜在并发症:重要器官缺氧性损伤 2.2清理呼吸道无效 2.3恐惧 3.护理措施 3.1执行呼吸系统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3.2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坐位,每小时翻身拍背一次,防止痰液淤积、肺不张及褥疮的发生。 3.3加强营养,给易消化的高热、高蛋白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3.4迅速纠正缺氧,早期应给予50%的高浓度吸氧,使PaO 保持在60~70mmHg; 2 继续下降,呼吸窘迫及紫绀加重或伴心功能不全,应给予多功能呼吸如果PaO 2 O,动脉氧分压改善不肌,采用呼吸末正压(PEEP)进行通气,开始可用3~5cmH 2 O。 明显,可逐渐加大但最大不宜超过15cmH 2 3.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及紫绀程度;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注意呼吸道湿化,避免痰液干结,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病人应专人护理,严格落实气道管理工作。 3.6控制液体入量,保持体液负平衡,严格记录出入量,防止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3.7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如氧气、呼吸机、气管插管及气管吸痰用品、呼吸兴奋剂、强心利尿剂等 3.8心理护理:给予病人关心,消除其恐惧心理。 4.健康指导要点 4.1对于建立人工气道和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可借助简易图片进行讲解,语言应通俗易懂。 4.2呼吸锻炼指导:教会病人有效咳嗽、咳痰技术,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方法,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 4.3用药指导:出院应将病人使用的药物、用法和注意事项写在指导卡上交给病人,以便需要时使用。指导病人学会合理安全的家庭氧疗。 4.4增强体质、避免诱因:戒烟、注意保暖,防止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 5.护理评价 5.1氧疗减轻了重要器官的损伤。 5.2患者能有效咳嗽,呼吸道通畅。 5. 3心理护理减轻了患者恐惧心理。 6.注意事项 6.1注意监测血容量及心脏功能,随时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6.2注意观察抗生素药物和呼吸兴奋剂的疗效及副作用。 6.3长期取半卧位或坐位的患者,防止压疮。 6.4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和病人的临床表现,及时调整吸氧流量或浓度,保证氧疗效果,防止氧中毒和CO 麻醉。 2

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 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总结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主要包括治疗前后在用药过程、病情监测、呼吸道管路等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认为气管插管-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确切,而对治疗前后采取的综合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标签: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指新生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患儿于生后4~12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发绀等,严重者发生呼吸衰竭。研究发现,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明显改善NRDS患儿的缺氧情况,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能提供恒压气流,使患儿在吸气相得到所需的气压和流量,避免气道和肺泡塌陷,保护肺表面活性物质,刺激黑-伯反射,使自主呼吸变得规律[1]。本院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NCPAP治疗NRDS患儿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7月~2014年5月我院新生儿收治7例NRDS患儿均使用了肺表面活性物质,其中男4例,女3例;所有患儿均符合邵肖梅等主编《使用新生儿学》有关NRDS的诊断标准[2]。入选标准:①胎龄≤35w;②出生后4~6h内出现自然呼吸、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吸气性三凹症,双肺呼吸音减低; ③胎龄≤37w,母亲患有孕期糖尿病,出生后10~24h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④血气分析提示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和体征。 1.2方法患儿明确诊断入院后立即行气管插管,给药前充分吸尽气管内分泌物,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3],按100mg/kg气道给药,加用复苏皮囊加压吸氧2~3min使肺表面活性物质在肺泡内均匀分布,排除严重CO2潴留和气胸患儿后,拔出插管,给予NCPAP呼吸支持治疗。保证PaO2(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6.67~10.7kPa,使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0%以上。治疗前后常规监测血气、进行痰细菌培养。 1.3结果7例患儿治疗前后的用药过程、病情监测、呼吸道管理等采取综合护理措施,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联合NCPAP治疗后5~10min,所有患儿气促、呻吟、三凹征等呼吸窘迫症状明显减少,经皮血氧饱和度升至88~94%;7例原有发绀患儿发绀程度明显改善。治疗后30~60min,所有患儿的PaO2恢复正常范围,PaCO2较治疗前下降5~10mmHg,7例患儿3~5d均成功撤离NCPAP,改为小流量鼻导管吸氧,直到停止供氧过度至正常呼吸,抢救成功率为85%,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护理常规 【概述】 (一)定义 急性呼吸宭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各种肺内和肺外致病因素所致的急性弥漫性、炎症性肺损伤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衰竭为特征。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渗出性病变。主要病理特征为炎症导致的肺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肺泡渗出液中富含蛋白质,进而导致肺水肿和透明膜的形成,常伴肺泡出血。病理生理改变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和严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主。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多数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的呼吸支持。 【护理评估】 1. 症状与体征 (1)症状:呼吸频率增快、呼吸窘迫是ARDS的主要临床表现。其特点是起病急,呼吸频率增快和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是其临床特点。通常在ARDS起病1~2天内,发生呼吸频速、呼吸频率大于20次/分,并逐渐进行性加快。可达30~50次/分。随着呼吸频率增快,呼吸困难也逐渐明显,呈现呼吸窘迫症状。继继而缺氧症状也愈加明显,患者表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唇及指甲发绀。缺氧症状以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的常规氧疗方法无法缓解。此外,疾病后期,多伴有肺部感染,表现为发热、畏寒、咳嗽和咳痰等症状。 (2)体征:疾病初期除呼吸频速外,可无明显的呼吸系统体征,随着病情的进展,出现唇及指甲发绀,有的患者两肺听诊可闻及干湿啰音、哮鸣音,后期可出现肺实变,如呼吸音减低或水泡音等。 2. 致病因素 (1)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中枢神经系统衰竭,呼吸的驱动力减弱或消失;外周神经系统疾病,如膈神经损伤、肌无力;肌肉疾病,如患者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膈肌损伤等;胸壁疾病,如多发肋骨骨折、脊柱畸形、肥胖;呼吸系统疾病,如气道痉挛、气管和(或)支气管阻塞导致的肺不张、肺纤维化。 (2)引起ARDS的原因:ARDS患者中,约40%与感染或全身感染有关,30%与

新生儿科疾病护理_常规

疾病护理常规 新 生 儿 科 2014 年 10 月

新生儿科疾病护理常规 目录 第一节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3) 第二节新生儿黄疸 (4) 第三节新生儿肺炎 (5) 第四节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7) 第五节新生儿溶血病 (9) 第六节新生儿鹅口疮 (10) 第七节新生儿窒息 (12) 第八节新生儿败血症 (13) 第九节新生儿颅内出血 (15) 第十节新生儿脐炎 (16) 第十一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8) 第十二节新生儿硬肿症 (19) 第十三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21) 第十四章早产儿护理常规 (23)

第一节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1.专室护理,按病种隔离,室温应维持在22℃左右,相对湿度55%~60%左右, 并需保持空气新鲜。 2.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应设法保暖或放入新生儿暖箱,保持温度恒定,并 集中操作,防止经常开箱,影响保暖。体温过高,可适当物理降温。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工作人员进入新生儿病室应戴帽子、口罩,穿隔离 衣,着隔离鞋。检查患儿及进行治疗护理时,必须先用消毒液或流动水洗手后方可进行。重症监护期间,严禁探视。母亲患传染病时,应暂停直接喂奶,可吸出母乳经消毒后喂给,工作人员如有皮肤病或其他传染病时,不应接触患儿。如有感冒,禁止入新生儿病室内。 4.入院前3天,测量体温4次/天;体温平稳3天后改为2次/天;暖箱中患儿 测体温每4小时一次。 5.按医嘱进行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不能吸吮者用滴管或鼻饲。患儿应抱起喂 奶。喂奶前换尿布,喂时防止呛咳,喂毕后轻拍背部排气,并使其侧卧位。 喂药时亦抬高头部,顺口角缓慢喂入,防止呛咳。 6.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一次,保持皮肤皱褶处清洁、干燥,危重者可擦浴, 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并涂以10%鞣酸软膏或消毒油剂。勤换尿布,防止臀红,臀红时用远红外线灯或白炽灯每日照射局部;没3~4小时为患儿更换体位一次。

医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护理常规

医院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护理常规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破坏性极大的急性肺损伤综合征,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其主要病理改变是肺广泛性充血水肿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1.护理评估 (1)呼吸窘迫:多于原发病起病后5日内发生,约半数发生于24小时之内。 (2)咳嗽咳痰:ARDS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也可咯血痰或血水样痰。但是咳血水样痰液时,应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的血性泡沫痰相区别。 (3)发绀:唇和指(趾)甲进行性发绀,且不随吸氧而改善。 (4)神志改变:烦躁、神志恍惚或淡漠等症状也是ARDS常见的临床表现。 (5)发热:多见于脓毒症或脂肪栓塞引起的ARDS。 2.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 ①体位、休息与活动:为减少体力消耗,降低耗氧量,病人需卧床休息,并尽量减少自理活动。 ②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及时清除呕吐物和分泌物,以防窒息。 (2)饮食护理:ARDS病人处于高代谢状态,应补充足够的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3)用药护理:应用呼吸兴奋药、镇静药者,护士应严密监测病人的神智动态,并准确记录。 (4)呼吸道护理。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排出。 ②咳嗽、咳痰的护理:指导病人有效咳嗽、咳痰,注意观察痰的颜色、性质、量、气味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记录,并及时与医师联系。 (5)心理护理:指导其应用放松技巧、分散注意力及引导性想象技术。缓解紧张和焦虑心情,以最佳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6)健康指导:疾病知识指导、用药指导、呼吸功能锻炼、休息与活动、增强体质、避免诱因、若呼吸困难加重、发绀,应及早就医。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 【摘要】目的:讨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可采用的护理方 法和效果。方法:配合医生诊断与治疗对NRDS患儿进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 采用环境与体位护理、氧疗护理、用药护理、体温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等 综合性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综合性护理,患儿症状缓解。结论:根据病情采取 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儿NRDS症状,得到有效治疗好转出院。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护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wborn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newborn 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NHMD),系因 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以及胸廓发育不成熟导致,主要见于早产儿,也可能见于多 胎妊娠、糖尿病母亲患儿、剖宫产后、窒息等[2]。肺外导致RDS的原因包括感染、心脏缺陷(结构或功能)、冷刺激、气道梗阻(闭锁)、低血糖、颅内出血、代谢性酸中毒、急性失血以及某些药物导致。新生儿期肺炎通常是因为细菌或病 毒引起的呼吸窘迫,可以单发也可以合并RDS。护理NRDS患儿应包括对高危新生 儿的所有的观察和干预措施。另外,护士需要关注呼吸治疗相关的复杂问题,关 注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对NRDS患儿的威胁。护士需要掌握治疗患儿所需要的仪器,并能及时发现仪器功能上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护理是持续观察和评估患儿对治 疗的反应[7]。我院近3个月收治的NRDS患儿共21例,给予环境、保暖、氧疗、用药、饮食等方面的精心护理,全部病例均在14-28天治愈或症状缓解出院,无 1例死亡,效果满意。除了正确用药外,良好的护理亦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我 们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环境与体位 新生儿病房内应环境舒适,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无陪 护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小于1米。足月儿房间室温保 持在22~24℃左右,早产儿房间室温保持在24~26℃左右,湿度在55%~65%,

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护理要点

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护理要点 目的:分析和探讨儿科临床上对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1年03月至2014年03月采用NCPAP方法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以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及护理,对照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48%(53/62),观察组患儿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8.39%(61/62),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6%(5/62),观察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1%(1/62),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儿科临床上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NCPAP方法治疗时配合优质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临床护理;治疗效果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儿科2011年03月至2014年03月采用NCPAP方法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和探讨儿科临床上对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要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124例均为我院儿科2011年03月至2014年03月采用NCPAP方法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儿62例,年龄3-16d,平均年龄为9.2±1.9d,其中男性患儿37例,女性患儿25例,出生体重在1400-2210g,平均体重为1972±121g;观察组患儿62例,年龄在4-15d之间,平均年龄为9.3±2.0d,其中男性患儿38例,女性患儿24例,出生体重在1350-2220g,平均体重为1963±117g。本研究征得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开展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平均体重等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本研究中对照组62例患儿采用临床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62例患儿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一般护理、病情观察、气道管理以及并发症处理等。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全文)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全文) 摘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是早产儿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2006年欧洲围产医学协会组织多名有经验的新生儿科和产科医生,首次发表了欧洲RDS管理指南,以后每隔3年更新1次,对优化早产儿RDS的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指南对截止到2022年底发表的文献证据进行严格审查后,对先前发表的5版指南进行了更新。 一、简介 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持续提高,胎龄22~23周的早产儿也可能成功救治并出院回家。当前,为生存能力较低的早产儿提供初始生命支持的趋势增加,一些国家救治早产儿的胎龄低至22周。需要注意,指南中给出的推荐意见仅基于现有研究的证据,基本来自于不需复苏的早产儿。因此,本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防治指南主要适用于胎龄>24周早产儿的RDS管理。2014—2016年欧洲的数据显示,约50%胎龄22+0~32+6周的早产儿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因此,PS给药和机械通气(MV)仍很重要。 RDS由肺发育不成熟和PS缺乏引起,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呼吸功能不

全。由于根据早产儿呼吸做功和吸氧状况可早期经验性使用PS避免RDS 加重,因此,现在较少强调RDS的影像学诊断和分级,也不必基于血气分析进行定义。现代RDS管理的目标是在最少并发症(如气漏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许多防治RDS的策略及早期呼吸支持策略已在临床试验中验证,并在最新的系统综述中总结,这些都为指南制定提供了基础。本版指南是严格审查截至2022年底的最新证据后对既往版本的更新,采用GRADE系统体现每项推荐意见的证据支持力度,依次分为高、中、低、极低等级质量,分别以A、B、C、D表示,并依此给出推荐使用强度建议,强推荐为1、弱推荐为2。 二、产前管理 1.妊娠<28~30周、早产高风险的孕妇均应转诊到具有RDS诊治经验的围产中心(B1)。 2.单胎妊娠伴妊娠中期宫颈短或既往有早产病史的孕妇应给予阴道孕酮治疗,以增加分娩时的胎龄,降低围产期死亡率和患病率(A1)。 3.有早产征象的孕妇,应进行宫颈长度测量和准确的生物标志物检测,以避免不必要地使用保胎药和(或)产前激素(B2)。 4.对妊娠34周内有早产高风险的孕妇,应给予单疗程产前激素治疗,理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应用鼻塞式CPAP的护理分析1200字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应用鼻塞式CPAP的护理分析1200字 R721A1672-3783(2013)12-0293-01 毕业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新生儿中一种常见疾病,于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早产儿,生后24-48小时病情最重,是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S)缺乏或者损失过多致肺不张、肺泡萎陷,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死率高。欧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推荐:为了降低机械通气的使用,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应尽早使用CPAP和PS[1]。我科2011年12月~2013年9月应用鼻塞式CPAP成功救治2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9月在本科住院患儿共29例,所选患儿均符合NRDS的诊断标准[2]。男17例,女12例;胎龄30~37周;出生体重1100-2850g;入院年龄20 min-6 h。 1.2方法:将患儿置于暖箱内,选择合适大小的固定帽及鼻塞。根据医嘱调节CPAP参数,初始压力5~7 cmH2O、氧浓度30%~40%,加温加湿。把帽子戴到患儿头上,前帽缘在眉毛处,后帽缘在颈背部,两侧完全覆盖耳朵。清洁鼻腔,将鼻塞塞入鼻腔,在不挤压皮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选用大号鼻塞添堵鼻腔。鼻塞两侧带子固定在固定帽两侧,松紧合适。鼻管水平面高于管路位置,避免冷凝水倒吸入患儿鼻腔。 1.3结果:本组29例患儿经鼻塞式CPAP治疗。其中25例呼吸困难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维持在85-95%,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病情稳定后成功撤机;3例治疗中因氧合不佳,症状加重,气管内滴入PS后,病情好转,病情稳定后撤机;1例治疗中氧合不佳伴二氧化碳储留,后因经济费用原因,家属要求放弃,自动出院。 2护理 2.1一般护理:加强基础护理,特别是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定时巡视病儿监测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每小时记录一次。无创心电监护下,监测各项指标变化,维持患儿心率在120~160次/分波动,呼吸在40~60次/分波动,SPO2在85%~95%波动[3]。及时根据病情变化复查血气分析,了解酸中毒情况,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的情况。根据病情调节CPAP压力和氧浓度,一般初始氧浓度30-40%,压力在5~7 cmH2O左右,氧流量在10 L/min左右。以后根据病情、血气分析变化调节氧浓度、CPAP压力。 2.2呼吸机工作时护理:1)巡视呼吸机运行状况,查看呼吸机参数是否合理,设定参数是否为运行时实际参数,密切关注处理呼吸机报警提示。2)观察患儿胸部起伏是否对称,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病情,取仰卧位,垫高肩部2-2.5厘米,使患儿保持轻度仰伸位。根据病情及时清理呼吸道,吸痰前需翻身拍背,对口咽部、鼻腔、气管进行吸痰,吸痰时每次吸引时间<10 s,负压<1 3.3 kPa,动作轻柔。操作时观察血氧饱和度及心率变化,如血氧饱和度及心率下降,气促、发绀明显时,应尽快停止吸痰,恢复CPAP治疗,必要时可用复苏气囊加压呼吸。使用过程中及时排除管路中冷凝水,保持管道通畅。及时添加加湿器中的灭菌用水,保持呼吸道湿润。3)撤机时护理:病情好转后,逐步调低各项参数,调整参数后,须要观察至少30min,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可再次调整,当氧浓度小于30%,压力小于2~3 cmH2O时可安全撤机。撤机后可予以面罩或鼻导管吸氧,观察生命体征变化,继续无创心电监护,及时复查血气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