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主编:王凌云

【教学目标】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难点】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自主预习】①认真预习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_____________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_______、经济上_______、军事上_______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方针: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奉行________________政策。

3、内容:

(1)“另起炉灶”

①内容:不承认______________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过去____________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____________。(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容:先清除_____________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为与世界各国建立______________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一边倒”

①内容: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______________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______________胜利果实、捍卫______以及维护_______与_______的斗争中,不致处于_______地位。

4、成就:

(1)冲破了美国的____________。

(2)同_______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第一次建交热潮。(3)1950年,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①缔约国一方如果遭受________的侵袭,另一方将尽力给予_______________

②还规定了双方保证以_________,发展和巩固两国的________________,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

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目的:同________国家和______________国家建立发展友好关系。(2)经过:

①______年12月,______在接见______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②1954年周恩来同______、______总理共同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________。

(3)内容:互相________、________、互不干涉内政________、和平共处。(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______________。

2、日内瓦会议

(1)背景:______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_______和印度支那问题。

(3)召开:______年,在_________召开了中、英、美、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宣告了________政策的失败。(4)影响

①新中国首次以世界__________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②中国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①时间: ______ 地点: ______

②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③过程: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背景: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五个 ___之一;由于 _阻挠,新中国被排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恢复: _年,第届联大通过了 ___、 ___等过的提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将 ___集团代表驱逐出联合国。

5、中美建交和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1)中美建交

①原因: ___激烈, ___关系恶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

的共同愿望。

②过程: _年 ___秘密访华;

__年 ___访华,双方共同发表了中美《 ___》,美国承认只有 ___,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标志着中美关系___ 走向 ___;

___年初,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正常化

___年9月,日本首相 ___访华,中日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始了两国的新篇章,对缓和 _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合作探究】

1、建国初期为什么实行“一边倒”外交?

2、1954年周恩来总理同有关国家的会晤达成了怎样的国际关系原则共识?为什么能达成这种共识?

3、1971年10月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外交部长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乔冠华因何而笑?他的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说明了什么?

4、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巩固练习】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充满硝烟,其原因不包括()

A、新中国刚刚成立,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B、中国的经济比较落后,实力比较弱

C、我国在国际上根本没有朋友

D、西文国家对我国的敌视

2、一位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重大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C第26届联合国大会D上海APEC会议

3、新中国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是()

A、互相尊重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平等互利

4、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四项基本原则

D、共同发展

5、毛泽东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一边倒”是指倒向( )

A、不结盟运动一边

B、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C、民族解放运动一边

D、帝国主义阵营一边

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其重要意义在于( )

A.冲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B.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加强了中国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

D.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7、建国以后在外交政策和理论方面,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 ) (1)新中国的建交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求同存异”(4)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A、(1)(2)(3)(4) B、(1)(2)(3) C、(1)(4) D、(2)(3)

8、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鲜明的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不包括( )

A、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

B、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C、一些国家对新中国怀有误解和疑惧

D、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和破坏

9、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背景是( )

A、为了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为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做准备

D、为“求同存异”方针提供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会晤,周恩来发表了重要讲话:“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了联合声明。

请回答:(1)这段话反映了哪一重大原则?你能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吗?(2)当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还要不要这一原则?说说你的理由。

【课堂延伸】

收集建国初期,周恩来为我国外交事业作出了哪些重大贡献?

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班别:姓名:学号: 第十四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定稿)主备人:蓝燕琴基组成员签字:杨兆高、罗金明、覃俊豪、杨新华、谭新、向小敏 使用时间:第四周领导签字_________ 【课标点击】: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材分析】 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各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原则;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难点: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课堂互动区】(互动探究,解决问题) 考点例析 (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2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对此有人说:尼克松改变了世界。但毛泽东却说:是世界改变了尼克松。以下关于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理解,正确的是() A.多极化格局形成B.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C.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D.中苏关系缓和解析:考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原因与意义。解题关键在于把握题干的角度,即当时世界政治局势的理解,强调的应是毛泽东的“世界改变了尼克松”,结合所学知识,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都是错误的。 探究讨论题: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有哪些外交政策及获得了哪些外交成就? 【随堂巩固练习】(随堂小练,强化记忆) 基础过关题: 1.1950年除夕,上海《新民报》报道:“毛主席和斯大林元帅给我们带来了过年礼物,教我们全国人民在大年夜欢欢喜喜高高兴兴过个年。”文中的“礼物”指的是A.苏共将派代表到西柏坡B.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苏联支持中国抗美援朝D.苏联援助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2.“最近中国和印度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他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这个由周恩来首先提出的“某些原则”是指 A.“一边倒”的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的原则D.“求同存异”方针3.“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转折点”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关系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4.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期间说,“田中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日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当时推动这一“桥梁”建立的直接原因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B.两国人民间的友好交往 C.中美关系的改善D.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能力提升题: 1.2012年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62周年和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1周年。综观60多年来中俄(苏)关系的风雨历程,我们深切体会到() A.不结盟政策是我国长期的外交原则B.独立自主是我国一贯的外交方针 C.意识形态是我国制定对外政策的根本出发点D.推行新型区域合作是我国长期的外交策略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3.在谈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毛泽东曾风趣地说“是黑人兄弟把中国抬进来的” 这段话最能说明的是 A.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差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C.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美国无力阻挡中国加入联合国 4.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的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收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模拟真题: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 一、50年代历程 1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 二、60年代历程 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 2、背景: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历程 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 2、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年代至今

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 2 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 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 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 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 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国联合国恢复合法地位5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③ 中日建立外交外交关系6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建交高潮。7 至今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成就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新中国刚成立,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等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但建国第一年中国就与17个国家建交。为了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顶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世界外交舞台: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召开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

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洲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开创外交新局面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但由于美国的抵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在广大发展中国国家的支持下,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美国代表被迫承认,“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2、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随后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尼克松即将访华的公告,震惊了整个世界。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题-含答案)

专题五(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如图9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朝核六方会谈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2.(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A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4.1954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台声明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并感到如果这些原则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同年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也同意以这些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果这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

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0年12月安徽皖中名校高三联考14题)2011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40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约束6.(2009年天津会考5 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7.(2010年9月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月考10题)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构想 8.下列我国外交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外交理论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在外交实践上,从“一边倒”的倾向发展到走向“一大片”的格局。 1949年6月,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1953年,新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打开中国外交关系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它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认为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在外交上不断取得新成就。抗美援朝的胜利使中国国际威望空前提高,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并起到积极作用。中国代表团促进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的达成,显示出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国家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介入的国际性会议——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推进中国同亚非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在亚非会议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打破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并初步形成走向全世界的外交格局。 20世纪60年代中国进行援越抗美,继续同美国对抗,中苏关系恶化后,周边国际局势更为紧张。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第一,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第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第三,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反殖反帝反霸斗争,促进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世界朝多极化发展,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并为国际新秩序而斗争,截至1992年,中国已同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与内政、外交相关联的港澳问题也顺利解决。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导入: 展示一组图片: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签订卖国条约的场景。 提问:旧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对一个泱泱大国如此低下的国际地位,你有何感想? 教师导语:旧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引起了同学们的愤慨,但如果仅有愤慨又能改变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结束了长期受侵略、被压迫、遭凌辱的历史,从此站起来了。从战场中走出来的新中国的领导人,他们是如何披荆斩棘,为中国开辟出一条平坦大道的?中国又是怎么重新奠定起世界大国地位的?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定位?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二战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哪些深刻的变化? 学生看书后回答。“二战”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的表现主要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美国外都遭战争重伤;社会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独立;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最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二战后,因为整个世界日益形成“两大阵营”的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最主要的成就是中国革命冲破了帝国主义战线建立勒新中国。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该制定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书写中国外交史的新篇章呢? 在1949年6月召开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毛泽东就向全世界声明:"任何外国政府,只要它愿意断绝对于中国反动派的关系,不再勾结和援助中国反动派,并向人民的中国采取真正的而不是虚伪的友好态度,我们就愿意同它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的基础之上,谈判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毛泽东的讲话提出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接着,在同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中,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纲领》的规定,为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为此,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提问:从建国初期外交方针来看它着重解决了外交上面临的哪些问题?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特点?学生思考后,教师概括:着重解决了如何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问题、如何对待旧中国外交和美国及帝国主义国家关系的问题、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反映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教案9(人民版必修1)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人民版) 【教学目标】 1.理解邓小平关于世界形势的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提高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了解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多边外交活动和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提高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本质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及其它材料概括新时期外交政策内容及其重大成就,让学生学习从材料中提炼历史有效信息的基本方法,培养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重大外交时事,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意识。 3.引导学生在理解新时期我国调整对外政策的依据及影响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体会到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新时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深刻认识到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着国家意志,综合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中国开展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以及在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活动。 难点: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课题导入】 同学们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不仅步入了国际政治舞台,而且在国际事务、地区性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而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首先,让我们简要地回顾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课件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周恩来提出什么原则?——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新中国以什么身份参加这次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周恩来提出什么方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成会议圆满成功。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始走向国际舞台。 课件再依次呈现以下图片,师生互动: 乔冠华、黄华在26届联大上:乔冠华为什么开怀大笑?——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双方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什么?——1972年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中日两国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这一事件有什么标志性意义?——标志着中日建交。 教师强调,课件呈现:总之,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新突破,中国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 那么,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合作探究】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新时期外交政策为什么要进行调整呢? 一.外交政策的调整(课件显示;学生据课本105页第一段回答) 1.调整背景:国际形势发展;国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课件显示)你们知道国际形势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教学设计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内容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及意义。 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背景,掌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步骤,探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影响。 了解中日建交的背景,理解它与中美关系改善之间的相互关系。 探讨中美关系与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

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 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爱国热情。 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学习,认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及中日建交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根据高一学生的认识水平,确定新中国建立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中美关系解冻及其影响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迄今为止,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有多少个吗?

新 中 国 的 外 交 图 示

新中国的外交图示 【说明】 1、新中国的外交分为四个时期,即1949-50年代中期、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70年代,78年以后。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未变。 3、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建议的需要不断调整的。 (1)调整的原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建设的需要 (2)调整的过程 ①一边倒--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形势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因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新中国推行了“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

外交方针。 又因旧中国的外交是建立在帝国主义侵略之上的屈辱外交,故新中国又推行了“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的“另起炉灶”和“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的“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从而改变了我国的半殖民地的地位。 ②一大片--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的外交方针 自新中国成立,世界头号强国,资本主义阵营的老大美国就对中国推行“孤立”和“遏制”政策,从而带动了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自50年中期起,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苏联对中国的大国沙文主义越来越明显,于是中苏的矛盾逐渐激化。因此,“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已不适于变化了的外交形势,所以中国面向独立的亚非拉国家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③机动灵活--70年代的外交方针 进入70年代,国际形势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由原来的强硬攻势逐渐转变为守势,为此美欲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对抗苏联;当时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构成对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于是中国对美国采取了“机动灵活”的措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积极的反应。并最终结束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不结盟--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新时期外交方针调整的出发点,主要是我国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变化。一是崛起的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冲击着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二是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离心力量不断增大;三是世界上各种力量已形成了几个中心。因此,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鉴于此,新时期的外交方针调整为“不结盟”“长期开放”“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营造一个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 4、主要外交成就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1)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有十七个国家与我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另有八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从而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第二次建交高潮: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由于这一时期新中国推行了“一大片”的外交方针,也由于亚、非、拉一系列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新兴国家不愿听从国际强权势力的摆布,从而出现第二次建交高潮。这一时期,新中国与柬埔寨、古巴等二十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这一时期,新中国还第一次以五大国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还参加了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并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开拓了外交的新局面。 (3)第三次建交高潮:70年代 由于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带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大规模建交。这一时期,中国已与西欧、北欧、南欧除安道尔等四个小国之外的所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北美的加拿大,与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边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一时期,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环境大大改善。 (4)第四次建交高潮:新时期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摘要:世界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新中国外交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之后,也站在了一个空前的起点上。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史,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即新中国的外交史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在这里,我主要是根据新中国各时期对外关系的转变,把新中国外交史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可概括为联苏反美、反美反苏到联美遏苏,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中国外交不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具特色的外交风格。 World the wheel of history has sailed into the 21st century, new China’s diplomacy in the past half a century after the clouds, and changes in a new starting point. Over half a century of China, one should not be evaded the history of diplomacy the problem before us that China’s history of diplomacy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several stages. Here, I mainly based on the new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with the transition period; the new china's diplomatic history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our phases can be summed up in revolt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oppose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halt the Soviet uni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our friendly relations. China's diplomatic continue to matur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a complete 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and its foreign style. 关键词:新中国外交独立自主霸权主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宣告成立,由此,新中国的外交也正式开始启动。从此,中国告别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的历史。从50年代的“一边倒”的战略抉择,联合苏联,对抗美国,60年代“两个拳头大人”的外交战略,既反对苏联又对抗美国,到70年代“一条线”的战略调整,逐步确立了以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方针,再到改革开放后走向独立的“真正的不结盟”的外交战略,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由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中国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 一.联苏反美 1948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国民党的败绩日趋明显,美、苏、法等一些外国政府或驻华使者先后向中共表示,希望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1949年1月至3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两次重要的会议。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条方针,并明确地说“我们与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即“一边倒”的方针。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这一阶段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练习有解析)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可知 该外交原则的提出 A.引申和发展了求同存异的方针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 C.推断中苏两国建立了同盟关系D.是对美苏争霸时代主题的积极响应 【答案】B 【解析】根据50年代这一时间信息,并结合材料“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界限,是我 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排除B;求同存异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才提出的,排除A;中苏同盟在这之前 已经建立,排除C;“积极响应”不符合史实,排除D。 2.英国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但它只同意新中国建交原则的一半。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一直 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投弃权票。为了实现中英关系的发展,周恩来同意与英互换代办,双方建立“半外交关系”。这种“半外交关系” A.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基础 B.成为当时东西方关系的典型代表 C.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 D.彻底打破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双方在充分考虑对方实际情况的因素下建立“半外交关系”, 而这种“半外交关系”则是双方在国家利益协调上的突破,有利于维护双方利益,协调国家间分歧,故C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重返联合国主要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自身实力的增强,并不是英国的弃权,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西方关系在当时的典型特征是互相敌对,故B选项错误;D选项中“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3.“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此思想指导下所实施的外交政策或原则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B.使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C.确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边倒的外交原则,该原则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新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并提示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请学生回答,顺便可以让学生用史实说明。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可列举的史实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

第14课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主编:王凌云 【教学目标】 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 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难点】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自主预习】①认真预习教材,用黑色或蓝色笔规范地标注下列知识,划出关键词句;②用红笔标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提出你的疑问;③用心记住最基础的知识和概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_____________阵营的对立和斗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_______、经济上_______、军事上_______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2、方针: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布,新中国奉行________________政策。 3、内容: (1)“另起炉灶” ①内容:不承认______________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过去____________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____________。(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容:先清除_____________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 ②为与世界各国建立______________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3)“一边倒” ①内容: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______________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______________胜利果实、捍卫______以及维护_______与_______的斗争中,不致处于_______地位。 4、成就: (1)冲破了美国的____________。 (2)同_______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第一次建交热潮。(3)1950年,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①缔约国一方如果遭受________的侵袭,另一方将尽力给予_______________

新中国的外交_9

新中国的外交 河北省邢台市第十九中学郭秀华 文章来源:2008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 【整体感知】 外交就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政治活动,有人说它是智者的游戏,也有人说它是妥协的艺术,而我们说它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总之,外交活动既要靠国家实力,也要靠外交家的谋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终于打破了外交僵局,迎来了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随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正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学法指导】 学习本专题要注意采用联系和对比的方法,注意把握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理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和历史背景,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原则提出的背景,深刻理解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恢复”一词的含义,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和两国关系正常化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与世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目的,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链接中考】 新中国的外交这一专题在2006年以前的中考中基本属于冷门,各地的中考题除了略微关注中美关系外,对本专题其他的点涉及甚少。但从2007年开始,这一专题开始热了起来,特别是2008年,也许是结合周恩来诞辰100周年这一热点,全国各地的中考题大量出现了考查了新中国外交的内容。2008年中考江苏盐城卷考到了“乔的笑”,河北、江苏徐州、湖北恩施、山东泰安、潍坊和临沂都考查了“周恩来的外交风云”,其中山东临沂在一张卷上就考查了两道关于周恩来丰功伟绩的题目,中考题对外交这一专题如此关注,足以说明当今世界,“地球村”在变小,正确处理对外关系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但从现有的中考试题看,对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关注的多,也就是对浅层次的东西关注的多,对为什么说“新中国外交充满了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这样深层次的问题关注的少,所以我们在复习本专题是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要注意挖掘深层次的东西,要注意新中国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对比。 【内容整合】 1.中国政府致力于外交努力的根本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美帝国主义的孤立、包围和封锁下,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外交方面的努力,其目的是维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民族经济,树立自身和平的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顺应多极化和全球化的潮流,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5)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经贸关系,促进共同繁荣; (6)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3.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 (1)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就是为了结束受侵略、压迫的历史,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因此,中国共产党特别珍视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 (2)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把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外来侵略和外来干涉作为一项基本原则。无论是在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包围、政治干涉时,还是在面对前苏联的霸权主义时,我们都没有放弃过独立自主的原则,都不允许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染指、插手中国内政。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我们更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它们企图通过各种方式在政治上、经济上实现对我们的控制,因此,邓小平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 (1)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非常严峻,美帝国主义实行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威胁,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最主要的“冷战”对象。 (2)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峙,严重威胁着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安全。由于帝国的卷土重来,亚非国家和地区成为二战后世界各种矛盾与冲突集中的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