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2007年中考时事历史专题复习
专题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背景材料】
1、白皮书指出,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新的道路,是中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郑重选择和庄严承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o
——摘自2005年12月22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
2.在2006年新年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2月31日在北京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发表了题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新年贺词。在2006年新年贺词中表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真诚愿意做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全球经济平衡有序发展的坚定力量。中国人民殷切希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加强团结,密切合作.携手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新网2006年12月31日电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31日发表的加07年新年贺词中表示,我们全方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国际双边和多边事务,积极推动国际热点难点问题解决进程,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3.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6年11月4日一5日) 中非友谊和合作50周年:①主题:“友谊、和平、合作、发展”。②成果:平等互信;建设新型战略伙伴关系o③通过的两个文件:<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2009年)》
【相关链接】
1.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的一一系列外交政策:50年代的外交成就;70年代的外交成就:改革开放后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进行的努力,加入APEC、WTO等,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2.中国对于国际争端的外交政策和原则。
3.中国对国际恐怖主义行为的原则和立场。
4.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当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对外开放政策;合作与竞争:作为一个国际大国的责任;“和谐世界"的理念。
6.中日、中美关系问题。
【跟踪练习】
为加强中非文化交流,增进中非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中国政府决定今年举办“非洲主题年”活动。该活动由“请进来”——‘‘相约北京”和“走出去’’——‘‘中华文化非洲行”两部分组成。一场场武术表演赢得观众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一场场精彩的杂技演出令不同年龄的观众赞叹不已,中国乐器和锦绣中华图片展览令观众心仪神往

……中华文化非洲行的首站演出和展览.让南非民众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据此回答l一3题。
1.这则材料说明( )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打动了非洲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的源头
C.世界文化正相互融合.趋向单…一化发展
D.中华文化对非洲文化构成厂巨大的冲击
2.在中非文化交往中,对待中非文化差异,我们应有的态度是①力争以中华文化代替非洲文化②虚心学习非洲文化的优点和长处 ③保护民族文化,拒绝文化差异④尊重中非文化差异。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在中非文化交流中,作为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我们应该做到 ①要提高对非洲文化的鉴赏能力 ②要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让非洲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③要有开放的胸怀,全盘接受非洲文化④努力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欢聚一堂。共商中非关系发展大计。中国八份“厚礼’’援助非洲,其中包括免除了非洲31个国家欠华到期债务156笔,总金额约109亿元人民币等。
材料二 50年来.中国为非洲援建了近900个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向非洲47个固家派出了1.5万多人次“白衣天使",在非洲大陆救死扶伤;为非洲50个固家提供政府奖学金;共3000多名中国官兵先后前往非洲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成为非洲和平的“守护使者”。到2005年底,中国与非洲各国共签订了65个文化协定,已执行文化交流计划151个。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I)看过材料后,萧明感慨地说:“中国八份‘厚礼’援助非洲,充分展现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发达国家形象。”你是否赞同萧明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2)中国与非洲合作的事实,体现了我国的哪项基本国策?今后.我国应该怎样继续坚持这一基本国策?
5.近年来,美、日等国一些政客一再散布“中国成胁论’’,丑化中国形象,阻挠本国企业与中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甚至通过施压破坏别国与中国的合作。请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华民族特点两个角度说明我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参考答案:
1.A 2.D 3.C
4.(1)萧明的看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国家强了

起来,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但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阶段。因为从整体上看,现阶段我国整体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索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某些方面还不完善。
(2)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①要全面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开放;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③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的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谣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④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发展。
5.(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道路;
(2)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之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相关知识点】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在国际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平等、协商、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对未来的国际舞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恩来的出色表现为新中国赢得许多国家的理解和尊重,也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新天地。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并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后,登上了国际舞台,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4.在处理对外关系中,我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同时,认清国际局势的发展方向,提出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相辅相成,国力愈加强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愈加重要;而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必然又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7.在开放的世界中,

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人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8.促进文化和谐发展。世界文化因差异而丰富多彩。人们必须学会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基础上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和平共处.通过吸收、融合共同谱写和谐的世界文化乐章。
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体现了一种全球意识、开放胸怀、崇高精神。我们还要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专题二:青藏铁路全线开通
【背景材料】
2006年,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注定要记住的年份o 7月1日,首列进藏的“青l”和出藏的“藏2”次火车,在这一天开行。青藏铁路全线开通,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和火车的历史。中国所有省、区、市全部开通铁路的历史,在这一天定格。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的断言,从此改写!
铁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地方经济的命脉。从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1876年通车的上海吴淞铁路算起,百余年的中国铁路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演进的沧桑。
延伸的铁轨,承载着百姓太多的期望和梦想!今天,面对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面对铁路建设黄金时代的到来,我们期盼: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伴着铁路的延伸而更加充分;更多百姓的生活和命运,跟随飞驰的列车去收获吉祥。
中国铁路交通史新成就:世界将为中国上海的磁浮列车工程震动,“磁浮速度”将改写人类地面出行的新速度。
【相关链接】
1.中国近代史上对铁路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以及伟大成就,例如詹天佑与中国第一条自主建设的铁路京张铁路。
2.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铁路建设的成就有:宝成铁路的建成,鹰厦铁路的建成等;新藏公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建成。
3“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4.铁路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跟踪练习】
1.如今的老百姓都说:要想富,先修路。你对此最深刻认识是( )
A.多修路,可以使人们的交往通行更快捷
B.多修路,可使地方经济命脉更畅通
C.多修路,可以提高就业
D.多修路,可以使人们生活富裕
2.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乘火车外出
C.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D.人们坐在电脑前上网
3.下列工业革

命中出现的新机器,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动力的是( )
A.珍妮纺纱机 B.火车机车
C.水力纺纱机 D.水力织布机
【参考答案】
1.B 2 B 3.B
【相关知识点】
1.伴随若洋务运动的发展和近代工业的兴起,新式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新式变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是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而来的,并且封建统治者对铁路这一新生事物最初是拒绝接受的,充分说明近代的中国的落后和中国近代化的艰难。
2.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引导;中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重要意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的成功实践,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有利于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推动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利于促进民族团就和维护社会稳定等。
4.构建和谐新西藏需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履行维护祖国统一义务,维护民族团结。

专题三:纪念全国性抗战开始七十周年
【背景材料】
l.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擅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竟开始攻击中国驻军,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当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2.中日关系:靖国神社问题仍将困扰中日关系。
3.中日领导人会晤开启改善关系“希望之窗”。
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安倍晋三2006年10月8日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这是安倍晋三9月就任首相以来首次访华,这也是日本首相第一次把中国作为上任后第一个出访国家。
胡锦涛在会见安倍晋三时指出,中日双方必须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来审视和把握两国关系,坚持和平共处、吐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大目标,坚定不移地推动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向前发展。提出实现中日关

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要加强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扩大人员交往、加强两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构筑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中日友好和互利合作的新格局。
在与中国领导人晤谈吋,安倍晋三也谈了自己对中日关系等问题的看法。在中日关系方面,安倍晋三说,日中关系是日本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日本将继续遵循日中三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发展两国关系。在历史问题上,安倍晋三表示,日本历史上曾经给亚洲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在深刻反省历史的基础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日本的既定政策,不会改变。在台湾问题上,安倍晋三重申,日本将按照日中联合声明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反对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
今年4月12日 温家宝总理 在日本国国会作了“为了友谊与合作”的演讲,其中说到“ 如果说安倍晋三首相去年10月对中国的访问是一次破冰之旅,那么我希望我的这次访问能成为一次融冰之旅。”


【相关链接】
l.和“七七事变”相关的知识点,联系世界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点。
2.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的建立。
3.中日自古以来尤其是隋唐时期和明清时期的交往学习以及战争。
中国近代史上日本的两次大规模侵华:
(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成为亚洲的强国;
(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侵华的大陆政策。①1894年-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②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③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④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战争,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⑤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中日之间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一1972年):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中日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阶段中。因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遗留问题,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日本要求在世界政治、军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跟踪练习】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实现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中唯一取得全面胜利的是(

)
A.中法战争 B.鸦片战争
C.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2年初,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此基础上,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其主要宗旨是雏护国际和平及安全,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e世界上80%的人口被卷入战争,5000多万人死亡,直接军费开支及物质损失达5万多亿美元。
材料三 胡锦涛主席在出席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时强调:我们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就是要珍惜和雏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使战争悲剧不再重演,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什么作用?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60多年间,未曾爆发新的世界人战的主要因素。(至少答出两个方面的因素)
(3)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6年1月5日,南京市各界人士为原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举行追思会,悼念这名前天在日本京都病逝的95岁老兵。**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叶皓在讲话中说:“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追思东史郎先生,就是为了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南京人民绝不会忘记那段惨痛的历史和三十万死难同胞,绝不会允许任何人否认、抹杀和歪曲南京大屠杀的史实。”
(1)东史郎是侵华日军老兵,南京市各界人士为什么还要追思他?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军侵华战争是给中国人民造成危害最重、侵略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但是中国人民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其胜利因素有哪些?
(3)南京一初中学生爱华由此想到了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事件,感到非常气愤。你认为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日军侵华史实的做法,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办?
4.请列举抗日战争中几次著名的战役和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

【参考答案】
l.考查基础知识,注意相似历史事件的差别和相似点。
2.解析:联系基础知识,从战争与国际关系以及战争的灾害方面去回答。
答案:(1)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大。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进程。(意思相近即可)
(2)国际合作组织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平力量的增长;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3)国际合作可以战胜敌人;国际合

作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战争是残酷,又是可以避免的。
3.解析:联系基础知识,从我们对战争的态度和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角度回答。
答案:(1)鉴于东史郎生前对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作出的贡献,为维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为正义斗争到底的做法(言之有理即可)。
(2)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的抗战;**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世界人民的支援;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本土爆炸、苏联出兵东北等。
(3)增强爱国主义情感,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学好历史,以史为鉴,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反动嘴脸,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忠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
4.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台儿庄战役等;张自忠、赵一曼、吉鸿昌、杨靖宇等。

【相关知识点】
1.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教训:①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使我国迅速强大起来。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启示: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②和平发展始终是硬道理。以和平促发展,以发展护和平,这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国策。③必须始终保持忧忠意识与自信气概。④代表中华民旅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
2.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统一精神、勤劳勇敢精神等。
3.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并走向胜利的历史事实说明: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④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