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冬小麦各级产量和产量差定义及计算方法

冬小麦各级产量和产量差定义及计算方法

冬小麦各级产量和产量差定义及计算方法冬小麦是我国主要的冬季种植作物之一,其产量及产量差是评估冬小麦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介绍冬小麦各级产量和产量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一、冬小麦各级产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1. 单产:指单位面积上冬小麦的产量,计算公式为:单产=总产量/播种面积。

2. 亩产:指每亩播种面积上的冬小麦产量,计算公式为:亩产=总产量/播种面积*666.67。

3. 公斤产:指单位面积上冬小麦的重量,计算公式为:公斤产=总产量/播种面积*1000。

二、冬小麦产量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冬小麦产量差是指实际产量与预期产量之间的差值,也是评估冬小麦生产效益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平均产量差:指所有冬小麦农户实际产量与预期产量之间的平均差值,计算公式为:平均产量差=Σ(实际产量-预期产量)/样本数。

2. 产量差率:指实际产量与预期产量之间的差值占预期产量的比例,计算公式为:产量差率=(实际产量-预期产量)/预期产量*100%。

3. 相对误差率:指实际产量与预期产量之间的相对误差,计算公式为:相对误差率=(实际产量-预期产量)/预期产量*100%。

以上就是冬小麦各级产量和产量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希望对大

家有所帮助。

(整理)农业统计指标解释及核算方法

(一)指标解释 1.农业生产条件 乡镇个数:指农村中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乡一级行政区划的数量。不包括城关镇、城市街道办事处、工矿区。 村委会个数:指农村中经上级政府批准,按居住地区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个数。含城关镇中的村。 通自来水的村:自来水是指符合卫生标准,并经公用设施处理的管道输送水。通自来水的村指乡镇行政区域内通自来水的村数。 通公共交通的村:指有公共交通汽车通过本村,并设有公交汽车站名的村。 通宽带的村:指一个或一个以上自然村内可通过宽带或光纤宽带上网查看各种信息的村。宽带对家庭用户而言是指传输速率超过1M,可以满足语音、图像等大量信息传递的需求。 通有线电视的村:指有线电视网络已经架设到村,并能通过有线网络接收到电视节目的村。 垃圾集中处理的村:指本行政区域内有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者虽然没有垃圾处理设施,但是对垃圾实行统一集中清运管理的行政村。

污水集中处理的村:指本行政区域内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污水集中处理,或者虽然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但是对污水进行了净化处理的行政村。 乡村户数: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居住在城关镇所辖区行政区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不包括乡村地区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集体户。 乡村人口数:指乡村地区常住居民户数中的常住人口数,即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 乡村劳动力资源数:指乡村人口中劳动年龄以上(16周岁)能够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 乡村从业人员:指乡村人口中16岁以上实际参加生产

冬小麦栽培技术

冬小麦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选地:一般选择灌排水方便、能适时收割前茬作物、地力较好、盐碱较轻的旱茬地;同时注意协调好冬麦生长中后期同邻作水稻的关系,以免冬小麦的生长受到影响。 2、灌水:播前要灌好“白露”水。前茬作物收获前7~15天内及时灌水增墒,为冬麦保全苗打好基础。 3、整地:严把整地质量关。播前整好地,耕深在20厘米以上,做到田面平整、土块细碎、上虚下实;拾净根茬;推荐使用旋耕机械进行作业,以便为冬麦播种及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对稻茬地要适度凉田后整地,只旋不梨。 4、品种选择:全面推广宁冬10号和宁冬11号,生产用种必须使用籽粒饱满,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含水率不超过13%的良种。 5、基肥:播前结合整地每亩基施农家肥2000~4000公斤或有机无机复合肥50公斤;基施化肥亩施碳铵50公斤,普磷35~50公斤,或40%含量以上的复合肥30~40公斤,碳铵30~40公斤。 二、播种技术 1、种植方式:可采用常规平种和膜侧种植两种方式。 2、播种规格:常规平种可采用宽窄行,即宽行17厘米、窄行8厘米,或匀行行距12—15厘米;套种12行、20行任选一种;膜侧种

植带宽60厘米为一垄,垄宽36厘米,垄间距24厘米;队进行间套种玉米、蔬菜等其他作物的可在播种时预留相应的带宽距离。 3、播期:最适播期在9月20日至1 0月5日。 4、播量:亩播量一般在22到25公斤,亩保基本苗32万以上。 5、播种深度:5~7厘米之间。 6、种肥:播种时每亩带磷酸二铵10~15公斤。 7、播种要求:一般在整地后1—2天及时抢墒播种,播后及时耱地保墒。做到行直,籽粒均匀,防止漏播和重播。推荐使用液压悬挂式圆盘开沟播种机或24行大型播种机进行播种。 三、田间管理 1、灌足冬水:越冬前要大水灌溉至自然落下,对漏水严重的田块可再次适当补灌。严禁冰层盖苗。 2、越冬防护:在越冬期要注意防止牲畜等啃吃、侵害幼苗。 3、镇压保墒:冬春季镇压是提高越冬存活率的重要措施,一般在12月下旬土壤封冻后及时打碾,弥合裂缝,保温防冻。次年2月上中旬返青前后进行1~2次打碾提墒,促进返青。 4、追肥:在返青期土壤表层化冻时机播旱追肥,亩追尿素10公斤,拔节前结合灌水亩追尿素7~9公斤;没有进行机播旱追肥的,可于拔节前结合灌水一次性亩追尿素17~19公斤。基种肥与追肥的氮肥比例控制在5:5—6:4之间。 5、灌水:4月上中旬及早灌头水,适时灌好抽穗水、麦黄水。 6、防治病虫草害:在冬麦播种前应施用克无踪等除草剂除去田

冬小麦栽培技术

冬小麦栽培技术 冬小麦的栽培管理实际上就是水肥管理。现在冬小麦已经返青了,随后就进入起为和拔节,也到了冬小麦管理的关键时期。怎样施肥浇水,要看冬小麦的长势和长相。 讲水肥管理之前,我先说一下冬小麦的产量结构。 籽粒产量=亩穗数X单株粒数X粒重(千粒重) 要使小麦获得比较理想的产量,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要获得合理群体,首先讲一讲适合当地的冬小麦品种,播种时间和播种量。 一、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8866)红粒品种。 二、播种时间:9月底10初(白露早、寒露迟秋份种麦正当时,这个农谚仅做参考,现在晚秋温度偏高,大部分种寒露麦)。 三、播种量: 斤子万苗:一斤小麦种子能长出一万株麦苗。500g麦种按千粒重40g计算,共有12500粒,按出苗率80计算,应长出l万株麦苗。根据播种时间确定播种量和发芽率,适时早播,用种量少,晚播用种多,范围是15-25公斤。地力强,高产田,水肥充足要少播,中低产田要多播,因为高产田分成穗率高,而中低产田分成穗率低。真正的高产田80-100万分苗(包括主茎)大约有50成穗。最后约40-50万穗,如果播种15公斤/亩小麦种子,每个主茎都成穗,仅有30万穗,那么其余10-20穗都是由分苗成的穗。 四、水肥管理: (一)合理施肥: 1、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500公斤产量施有机肥5000-7000公斤,有机肥(农家肥)成本低、肥源广、养分全、肥效长、有机质含量高,并且能够改善土质。但是有机肥养分含量低,用量较大,肥效慢,当作物急需某种养分时,还必须以化肥来补充。

2、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农谚:三追不如一底,年外不如年里、年里不如掩底)施足基肥,可以促迸幼苗早发,冬前培育壮苗,增加有效分苞,穗大秆壮,除农家肥作主要底肥外,还要配合使用氮、磷化肥作基肥。 30公斤硝酸磷(或二铵)。在小麦播种时用少量化肥做种肥,每亩用5公斤硝酸磷或磷酸二铵,可以保证小麦出苗后及时吸收到养分,对增加小麦冬前分苞和次生根的生长有较好的作用。 3、因地制宜,看亩施肥 施肥是通过土质供给植物养分的,土质性质不同施肥方法,施肥量都应有所区别。沙土地保水保肥性差,施肥要“少食多餐”防止脱肥早衰:粘土地保肥性强,一次可以追肥多些,但施肥期要适当提前,防止贪青晚熟。追肥时间:低产田,化肥施的少,应把有限的化肥一次施在最大的效应期(冬小麦起身期一拔节),对于高产田,化肥用量较多;追肥要根据苗情而定;追肥可分冬季追肥和春季追肥两个时期。 (1)冬季追肥:麦苗生长健壮的一般在冬前不施速效氮肥,以防徒长。可以结合浇冻水少量追施速效N肥。10公斤尿素,这次随封冻水追的肥,除少量供应冬季缓慢生长需要的养分外,基本上是冬施春用,能促使冬小麦多扎根,早返青,巩固冬前分苞,提高冬前分苞成穗率。 (2)春季追肥:包括返青,起身、拔节孕穗肥。返青肥的作用是为了增加有效分苞,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数。但是一般高产田,如果冬季追施了化肥,为控制群体,返青期可不施肥,而是以中耕保摘为主,以控为主。具体做法是挠麦苗,用三龄耙清理行间杂物及枯黄叶片,耘行间土质,保摘增温。起身、拔节肥是在冬小麦分苞高峰以后施用,能促进入苞成穗,提高成穗率,促进不穗不花分化争取穗大粒多,同时也促进顶的生长和基部二、三、四节间的伸长。这次肥很重要,是冬小麦施肥的最大效应期,可以亩施20公斤硝酸磷。 另外,在小麦孕穗一乳熟初期,要进行根处追肥施0.3-0.5可以及时补充小麦生育后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促进光合产物向子粒中运输,对提高小麦粒重和品质有较好的效果。 (二)小麦对水分的要求

冬小麦不同施肥方式产量及效益分析

冬小麦不同施肥方式产量及效益分析 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对于冬小麦的施肥方式的选择对于 增加产量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冬小麦不同施肥 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一、传统施肥方式 传统施肥方式主要是通过化学肥料进行施肥,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的单一或混合施用。该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施肥效果快等特点。但是,传 统施肥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化学肥料的成本较高,会增加农民的 经济负担。其次,长期使用单一化肥会导致土壤中一些元素的缺乏或过量 积累,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健康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将化学肥料 直接施入土壤可能会造成肥料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二、有机肥料施肥方式 有机肥料施肥方式是目前冬小麦施肥的一种新方式。有机肥料是由农 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原料经过堆肥、发酵等处理而制得的肥料。有机肥料施肥方式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 微量元素,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供养土壤中的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其次,有机肥料的使用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降低农民的成本。此外,有机肥料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三、复合施肥方式 复合施肥方式是传统施肥方式和有机肥料施肥方式的综合利用。具体 做法是在传统施肥方式中适量加入有机肥料,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复合施肥方式可以综合利用传统施肥方式和有机肥料的优点,达到提高土

壤肥力和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此外,复合施肥方式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 使用量,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四、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为了分析冬小麦不同施肥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可以进行田间试验。选取不同施肥方式的几个试验区域,按照各自的施肥方式进行施肥。在收 获期对冬小麦的产量、品质进行测定,并根据当地市场价格估算冬小麦的 经济效益。 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施肥方式的产量及经济效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有机肥料施肥方式相比传统施肥方式可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并减 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降低农民的成本,对于降低环境污染也具有一定的 好处。而复合施肥方式进一步兼顾了土壤肥力和农业生态环境的需求,可 以进一步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总之,冬小麦不同施肥方式的选择对于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 意义。有机肥料施肥方式和复合施肥方式相比传统施肥方式具有更多的优点,在实际生产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思考

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而耕地面 积在不断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小麦品质已成为广 大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农民急需解决的农业生产中重要技术难题。因为小麦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 粮食安全。然而,当前小麦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直接影响着 小麦产量的提高,值得广大农民朋友重视之。 关键词:影响小麦增产、主要因素、应对策略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 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而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增加 总产,改善小麦品质已成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农民急需解 决的农业生产中重要技术难题。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栽培科学技术研 究不断深入,小麦生产潜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国小麦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小麦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小麦产量的提高, 值得广大农民朋友重视之。 一、小麦品种选择盲目性大 每个审定小麦品种都有一定的适宜的栽培范围,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栽培条件,会诱发小麦品种的主要缺点表现突出,从而造成小麦的减产,当前生产中,农民 在选择小麦的品种时,具有盲目性,主观认为,只要是新品种就能高产,对一些 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及主要缺点没有认识,因而导致小麦减产。 应对策略:对于一些新品种,要经本地区进一步品比试验,示范种植后,才 能推广,便于了解一些品种的主要缺点,不适宜在本地种植的品种,不能推广应用,更不能作为当前品种进行推广。

遮荫对冬小麦干物质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遮荫对冬小麦干物质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石鹏兵;张建丰;李涛;申亚宾 【摘要】设置4个遮荫处理,即光照强度的81.3%、57.9%、43.6%和27.8%,以无遮荫处理作常规对照,探究光照条件的改变对冬小麦干物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冬小麦从拔节期至成熟期长期遮荫,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小,干物质重、总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穗干重百分比、产量、穗粒数、千粒重、籽粒淀粉和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叶干重百分比逐渐升高.随冬小麦的生长,干物质量的积累增长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也不断增加,到生长后期平均增长速率有所降低.遮荫处理不仅降低了总干物质重,而且影响了冬小麦干物质量在各器官上的分配.各指标中穗粒数对于产量形成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千粒重、总干物质重,而成穗数对于产量没有显著性影响.用Logistic函数拟合干物质量积累,用线性函数拟合总干物质重、籽粒淀粉和还原糖含量,以及三次多项式拟合产量,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轻度遮荫对各指标影响较小,用拟合函数可以进行不同光照条件下各指标的预测.【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8(000)018 【总页数】4页(P5-8) 【关键词】冬小麦;遮荫;干物质;产量;品质 【作者】石鹏兵;张建丰;李涛;申亚宾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西安 710048;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西安 710048;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

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西安 710048;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陕西西安 7100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 光照条件是影响冬小麦干物质、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之一,因而有必要探究光照条件的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有不少学者通过采用不同的遮荫措施改变光的强度和质量以及光的控制时间,并对不同光照条件下作物的产量等性状进行研究。随着遮荫强度的增加,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遮荫对茎穗比重影响不显著[1]。遮 荫处理下,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干物质重和灌浆速度降低[2-3]。随着太阳辐 射的减弱,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减少,并用Logistic函数拟合干物质随生长天数的 变化[4]。在低辐射下冬小麦2个品种的籽粒产量减少,并且减少幅度有所不同[5]。不同品种对光的反应也不同[6]。20%~60%自然光条件下,茎的干物质比降低, 叶的干物质比升高,光照强度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光能的获取和利用能力,但不足以弥补光能不足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总生物量持续下降[7]。随着光照 强度的降低,烤烟的干物质重、淀粉和还原糖含量逐渐降低[8-9],并且随着光照 强度的减弱,小麦的物质积累程度会随之降低,会增加籽粒的不孕率并降低穗的结实率[10]。光照强度的减弱首先影响作物自身的光合作用,进而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水稻产量和籽粒品质的下降[11]。 综上所述,遮荫对于作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受遮荫强度的影响不同,作物亦表现出积极或消极的响应。目前,光照和冬小麦干物质、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产量影响较小的遮荫范围鲜有报道。因此,本文设置4种遮光梯度,探究 遮荫对冬小麦产量等指标的影响,探讨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差异的遮光梯度。

播期和刈割时期对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制

播期和刈割时期对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 制 播期和刈割时期对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制摘要: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播期和刈割时期对冬小麦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制,对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播期和刈割时期对冬小麦生产力的影响机制,探讨其对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冬小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粮食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播期和刈割时期是冬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播期和刈割时期对冬小麦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制,对于合理调整种植策略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播期对冬小麦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1. 温度影响 播种时间会影响冬小麦的生长期和气温条件。早播期冬小麦在返青期和抽穗期能够避开高温,有利于充分利用低温资源,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从而提高产量。然而,过早播种也会使冬小麦在苗期受到寒害的影响,导致苗期减产。适宜的播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受到合适的温度条件的影响,从而提高生产力。 2. 光照条件 播期对冬小麦的光照条件有直接影响。过早播种会使冬小麦在冬季受到短日照的影响,抑制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下降。合适的播期可以保证冬小麦在生长季节受到足够的光照,

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从而增加产量。 3. 其他因素 播期还会影响到冬小麦的土壤湿度、养分状况等因素。早播期可以使冬小麦在生长季节内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提高产量。然而,过早播种也会遭受极端天气和干旱等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降低。因此,播期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刈割时期对冬小麦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1. 抽穗期的选择 刈割时期的选择与冬小麦的抽穗期相关。冬小麦的抽穗期对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过早的刈割会使冬小麦的籽粒充实度不够,产量降低;而过晚的刈割会导致颖花老化,品质下降。合适的刈割时期应结合冬小麦的品种特性、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 2. 刈割高度的选择 刈割高度的选择会影响冬小麦的后期生长和产量。过高的刈割会使冬小麦的茎秆长度过长,影响养分的转移和分配,导致产量下降。过低的刈割会使冬小麦的灌浆期缩短,影响籽粒的充实度,也会导致产量降低。因此,选择合适的刈割高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四、结论 播期和刈割时期对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选择播期和刈割时期,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冬小麦的生产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在选择播期和刈割时期时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光照、土壤条件等因素,并结合冬小麦的品种特性进行合理调整。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播期和刈割时期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小麦产量的途径 摘要:小麦的单产决定于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1],但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各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贡献不同。小麦产量三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只有三者的乘积达到最佳组合时,才能使产量最高。在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中,穗数对穗粒数和粒重处于支配地位,穗粒数和粒重则处于接受影响的地位,而这三因素的组合又受栽培方式、播种密度、播期等因素有关,只有三因素协调发展时,才能获得高产[2]。 关键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增产 1 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三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制约关系,穗数的形成是分蘖发生和两极分化的结果,最后决定穗数多少的时期是抽穗期。从播种到抽穗以前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育况,都对穗数多少存在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穗粒数的多少是开花授精6-7天后决定的,它取决于分化小花的数量和小花与子粒退化的比率。穗粒数的多少受穗分化到粒数定型期间的生态环境和植株有机、无机营养状况的影响.其中包括穗数的影响;而粒数对穗数并无影响关系。粒重除了其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制于子粒灌浆期间的各种生态因素和植株的营养状况,穗数的多少是制约粒重的原因之一,粒数的多少对粒重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由此可知,在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穗数是对穗粒数和粒重有较

强作用的制约因素,穗数的多少对穗粒数和粒重始终处于主动的影响,支配的地位;穗粒数和粒重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影响和支配的地位。因此,在生产中协调三因素关系时,主要通过调节穗数来实现[3]。 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产量是三因素的乘积,所以只注重穗数的增加而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使产量减少的方法是不可取的。由于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调节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该麦区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很多的研究[4]发现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效应潜力很大,显性作用明显,在育种中适合作早代选择:在栽培上主要是通过提高灌浆强度与延长灌浆时间来提高千粒重,比如采取适期早播,保证小麦充足的灌浆时间,增加小麦的灌浆强度。抓好后期浇水,进行适当的叶面喷肥与适当喷施生长调节剂,进行病虫害防治,为粒重增加创造条件,提高产量潜力[5]。 2 产量构成因素的调节 2.1栽培方式的影响 西南麦区是继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之后的第三大小麦优势产区,涵盖、、、4 省市,地形均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近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hm2,其中约占65%[6]。但自1997 年来,小麦种植面积大幅下滑,2004 年达到最低仅为127万hm2,产量水平低和种植效益差是该区小麦生产的突出问题[7]。小麦播种面积的85%以上分布在丘陵,以套作为主,丘陵为主的地形地貌与复杂的种植制度致使其机械

冬小麦种植实施方案

冬小麦种植实施方案 冬小麦是我国冬季种植的一种粮食作物,因其种植季节长、生 长期短、适应性强、产量高等特点,被广泛种植。为了实现冬小麦 的高产、优质、稳产,制定合理的冬小麦种植实施方案非常重要。 本文将提供一份冬小麦种植实施方案,以供参考。 一、前期准备 1. 地块选择:冬小麦需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水良好、 有机质含量高、pH值适中的土地进行种植。 2. 土壤改良:选址后需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改良,调整土 壤酸碱度、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同时春、夏利用土地种植 绿肥,盖草等,以培育壤质。 3. 种子选用:选择生长健壮、质量优良的种子进行种植,增加 种植成功率,同时也能保证作物的品质与产量。 二、冬小麦种植 1.时间选择: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冬小麦的收获,需按时间安排选择种子播种。 2.育苗:育苗在10月之前,制定好生长方案,按计划进行育苗,保证冬小麦苗的数量、品质、健康。 3.整地:施肥,犁地等,培育土地作物的生长环境。常见的施 肥方法有:在整地前,施生物气肥;整地完成后可以进行基肥施入。

4.撒种:行距通常为30-35厘米,株距控制在5-6厘米。以保证每亩的株数不低于120万株。 5.水田管理:在整个生长期中,不同的生长阶段都需要掌握相应的管理技能,确保冬小麦的生长,增加产量。包括及时灌溉、除草、追肥、松土等。 三、病虫害防治 1.病害防治:在冬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必须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常见病害有条锈病、普通赤霉病、叶枯病等,可使用化学药剂来预防。 2.虫害防治:冬小麦受到的虫害主要有禾虫、小麦蚜、丝茧螟等,可使用生物杀虫剂来进行抑制。 四、收获与贮存 1. 时间安排:在5月下旬至6月初进行冬小麦的收割。 2. 收割技术:在收割中,要注意保持冬小麦秆的完整性,防止秆被断裂开裂,损坏谷粒。 3. 贮存方法:一般使用通风、与防潮的设备进行贮存,防止冷库中发霉。 总结:冬小麦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冬小麦的种植时间选用、田地整地、育苗、病虫害防治是冬小麦种植的关键,作为农民应根据当地土壤条件和天气情况,科学合理地制订冬小麦种植实施方案来提高冬小麦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小麦考种指标及方法

小麦考种指标及方法 一、引言 小麦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处于全国农业生产的前列。而小麦的品种选择和考种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小麦考种指标及方法,以供广大农民朋友参考。 二、小麦考种指标 1. 品质指标 (1)蛋白质含量:蛋白质是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含量越高,面筋性能越好,面包口感越佳。 (2)色泽:小麦颖粒应具有金黄色或淡黄色,无发黑、发紫等现象。 (3)筋力值:筋力值是评价面粉加工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2. 抗逆性指标

(1)耐旱性:耐旱性好的品种对缺水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高的产量水平。 (2)抗病性: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有效地减少病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产量指标 (1)单穗粒数:单穗粒数多的品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2)千粒重:千粒重越大,意味着每穗中的小麦粒越多,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 三、小麦考种方法 1. 田间考察法 田间考察法是一种直接观察小麦生长情况和产量情况的方法。具体操 作步骤如下: (1)选择试验区域:在同一地块内选择不同品种进行比较。 (2)播种: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播种,注意保持土壤湿度和施肥措施。

(3)生长观察:在小麦生长期间,观察其生长状态、病虫害情况、单株穗数等指标,并记录下来。 (4)收获:待小麦成熟后进行收获,记录下每个品种的产量和质量指标。 2. 室内测定法 室内测定法是通过对小麦籽粒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来评估其品质和性状的方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样本采集:从田间选取代表性好的小麦籽粒样本,并进行标记。 (2)样本处理:将样本进行干燥、筛分、称重等处理,得到符合要求的样品。 (3)实验测定:通过实验室测定蛋白质含量、色泽、筋力值等指标,并记录下来。 (4)数据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对各个品种进行比较和评估。 四、小结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引言 旱地冬小麦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旱地冬小麦的栽培方式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探索。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生产方式,提高产量,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一、不同栽培方式的分类和特点 在旱地冬小麦的栽培方式中,主要可以分为传统栽培和现代化栽培两种方式。传统栽培方式主要依靠人工管理和经验经营,技术含量较低,生产成本低,但产量稳定性较差;而现代化栽培方式则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但成本和风险也相应增加。 1.传统栽培方式 传统栽培方式主要依靠自然降水和地面径流滋养作物生长,采用传统的施肥、耕作及灌溉制度,以及常规的耕作方式。该种方式成本低廉,但容易受干旱、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影响,产量比较不稳定。 2.现代化栽培方式 现代化栽培方式则采取了科学的施肥、灌溉和植保措施,以及先进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手段。通过精准施肥、滴灌技术等手段,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同时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和风险。 二、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不同的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生物量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等方面。 1.生长速度 现代化栽培方式下的旱地冬小麦生长速度较快,由于施肥、灌溉、植保等措施的科学施行,作物的生长季节有所延长,生育期相对较短,适应性较强。而传统栽培方式的作物生长速度较慢,且生育期较长,适应性稍差。 2.生物量积累

现代化栽培方式下,旱地冬小麦的生物量积累较大,农作物的生长势强,枝叶繁茂, 植株生长劲旺。而传统栽培方式下,作物生物量积累较小,生长势不如现代化栽培方式的 旱地冬小麦那么强劲。 3.养分吸收利用效率 现代化栽培方式下的旱地冬小麦养分吸收利用效率较高,养分吸收利用率高,营养元 素的吸收利用效率较高,作物的生长状况较好。而传统栽培方式下,旱地冬小麦养分吸收 利用效率较低,养分吸收利用率不高,植株的生长势稍差。 2.籽粒质量 现代化栽培方式下的旱地冬小麦籽粒质量较好,因为施肥、植保等措施的科学施行, 籽粒大而饱满,含水量适中,品质优良。而传统栽培方式下的籽粒质量相对较差,因为自 然环境的影响,籽粒轻,含水量过高,品质不稳定。 结论 通过对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 下结论: 1.现代化栽培方式下的旱地冬小麦生长速度较快,生物量积累较大,养分吸收利用效 率较高,产量相对较高。 为了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应该推广和应用现代化栽培方式,通过科学施肥、灌溉和植保措施,提高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积累,提高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从而增 加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也需要适当调整栽培方式,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产 量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张三,李四. 旱地冬小麦栽培技术探讨[J]. 农业科技信息,2020,(5): 56-61. 2. 王五,赵六. 不同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20,(3): 34-39.

越冬期小麦苗情分类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探讨

越冬期小麦苗情分类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探讨 胡新;孙忠富;任德超;杜克明 【摘要】In this study,the biometric standard deviation weighting method was applied to digitize four indicators of winter wheat in Shangqiu, Henan province, including main stem leaf age, groups,the number of tillers per plant, and the secondary root number and create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wheat seedling growth classification index. The seedling growth index (m) threshold valu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0. 5 to 0. 5 by calculation.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urvey data the sub - index standard was further determined,based on which five classes of seedlings were obtained: the third class seedlings m< - 0. 3, the second class seedlings -0. 3≤m< - 0. l,the first class seedlings -0. l≤m<0. 1, partial excessive growth seedlings 0. l≤m<0. 3, excessive growth seedling index m≥0. 3.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wheat seedling growth in six counties (districts) of Shangqiu in 2012 and 2011 by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index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were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s,and they indicated the distinctions a-mong the six counties (districts) in 2012 and between the year 2012 and 2011. The contrast effect is visualized,and inter-annual and inter-regional multidimensional comparisons can also be made. Application of the index not only improves the quantitative discrimination level of wheat seedling classification, but also conduc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digitization process.%应用生物统计标准差权重法,针对河南省商丘地区越冬小麦主茎叶龄、群体、单株分蘖数、单株次生根数4个指标进行数字化

世界小麦产量

世界小麦产量 最大国家是中国,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 世界种植小麦的国家很多,但产量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表1),这7个国家小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7%。在这7个国家中,中国是惟一总产量超过1亿t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 从各大洲的分布看,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面积约占世界小麦面积的45%,其次是欧洲,占25%,美洲占15%,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占5%左右,各洲小麦产量分布情况与面积比重大体一致。 亚洲和欧洲既是生产大洲,也是消费大洲,但亚洲当年产不足需,需要大量进口;北美(含中美)洲和大洋洲虽然产量不是很高,但洲内消费比例较低,大部分用于出口;非洲产量最低,但消费量相对较高,需要大量进口;南美洲生产和消费总量基本持平。因此,小麦的消费是全球性的,全世界约有40%的人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的供需结构决定了世界小麦贸易的特点:交易范围广、交易量大、参与国家多。 2.供给呈下降趋势,需求呈刚性增长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统计,世界小麦常年产量为5.8亿t左右,占谷物总产量的28%。但近几年由于世界小麦种植面积减少,总产呈下降趋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1998/99年度世界小麦产量为5.89亿t,2002/03年度下降到5.68亿t,5年下降了2100万t,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主产国小麦减产。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杨卫路根据有关部门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世界小麦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1961年全球消费量约为2.33亿t,1997年为3.35亿t,1981年为4.45亿t,1991年为5.55亿t,2001年为6.60亿t,以每10年1亿t的水平持续增长。而全球小麦的期末库存量则随着收成的丰歉而波动。近10年,全球小麦期末库存保持在1.1亿〜1.3亿t,远低于1985和1986年1.7亿t的水平。2001年世界小麦库存已经降到近13年来的最低水平。 3.不同类型国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异较大 转型国家东欧和前苏联年人均消费小麦262kg,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00kg,也

联合收割机收获条件下小麦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的比较

联合收割机收获条件下小麦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的比较 作者:周应军 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5期 联合收割机收获条件下小麦理论产量 和实收产量的比较 周应军 (洛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为了比较联合收割机收获条件下,小麦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的差别,我们调查获取了12个小区的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联合收割机收获条件下,小麦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无显著差异。从而认为科学的理论产量调查可以视为实收产量,不必再进行85%折损。 关键词:小麦;理论产量;实收产量;机收;损失率 小麦田间测产是农技人员在小麦生长后期时常从事的一项重要工作。通常认为,测产所得理论产量乘以0.85,即为实收产量。这也是农业部对小麦高产创建产量验收推荐的测产办法之一。之所以要乘以0.85,那是考虑到以前生产条件下小麦人工收割、运输到晒场、脱粒等多个环节的损失,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人们开始质疑“理论产量×0.85=实收产量”的科学性,在近些年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实收产量往往高于用0.85折算后的理论产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和田间管理 本试验安排在孟津县白鹤镇范村。试验地为旱地,土壤立黄土,前茬为谷子,谷子收后,用灭茬机灭茬。 试验设12个小区,顺序排列。每小区长75m,宽10m,小区面积750m2。 10月13日播种,品种众麦1号。小区分别采用免耕宽幅匀播、免耕沟播、常规条播和宽幅匀播等不同播种方式,10kg/667m2、12.5kg/667m2和15kg/667m2等播量。各小区管理措施一致:2月25日,施尿素8kg/667m2;5月5日,喷洒“氧化乐果+戊唑醇+植保素叶面肥”一次,30kg/667m2。 1.2 理论产量的调查与计算 1.2.1 亩穗数的调查。4月23日,调查亩穗数。每个小区随机选取3个样点,每样点选取1m 双行,调查穗数,计算亩穗数:

冬小麦旱涝灾害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基于驻马店数据分析

冬小麦旱涝灾害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基于驻马店数据分析苗齐;聂丹 【摘要】对河南省驻马店市1980-2012年多种农业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在相对湿润指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对水分的敏感程度、有效降雨量以及土壤底墒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构建了适于驻马店冬小麦的旱涝指标.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南卷》、农业气象旬报和农业灾害旬报等资料设定旱涝指标的等级标准,并对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旱涝指标对冬小麦旱涝情况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冬小麦旱涝灾害特征分析,发现1980-2012年冬小麦以旱灾为主,且多为中旱及中旱以下等级旱灾;返青至抽穗两个生育阶段发生的灾害均为旱灾,抽穗至成熟两阶段偶有涝灾发生.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5(042)018 【总页数】7页(P1-7)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旱涝指数;冬小麦;底墒 【作者】苗齐;聂丹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01

河南省地处华北平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省内地形复杂,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降雨量和温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受温室效应影响,年际间降雨量和温度的波动都有增大趋势。河南省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的1/4,保证河南冬小麦的稳产、高产对于保障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1]。然而,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冬小麦生产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几乎决定了冬小麦的收成。由于季节间降雨量不均,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易受到旱涝灾害的影响,其中干旱尤为严重,造成冬小麦产量下降、小麦质量降低,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严重影响[2]。 国内外关于旱涝灾害评估指标的研究较早,且研究成果显著。目前关于旱涝指标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气象指标。气象学认为,旱涝是因为长期降雨量不均造成的。张存杰等[3]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提出我国不同地区旱涝等级的划分标准,吴东丽等[4]运用降水距平百分比率评估了我国北方冬小麦旱涝风险,徐尔灏[5]用某地降水量常态时的变异系数表征旱涝程度。Z指数是将降水量进行正态化处理并以Z为变量的标准正态分布用于表示旱涝程度,该指标适合我国西北部使用[6]。Koleva等[7]利用标准化气温和降雨量之差构建了Ped干旱指数,适用于不同时空旱涝的比较分析。 二是土壤墒情指标。汤广民等运用土壤相对湿度指标比较了不同农作物受旱时减产率情况[8]。冯建设等[9]研究表明相比于单纯的相对湿润指数,复合的或者 区域综合的更具有实际意义,能很好的反映干旱的累积过程。张喜英等[10]认 为土壤墒情直接影响作物的气孔导度、叶水势、光合速率等生理过程,使用该类指标时要注意作物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水分的上下限。 三是农作物生理生态指标。Kramer基于叶水势指标反映气候干旱情况,得出凌晨、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产量差异与产量构成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系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产量差异与产量构成及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关 系 马小龙;王朝辉;曹寒冰;佘旭;何红霞;包明;宋庆赟;刘金山 【摘要】[Objectives]In the Loess Plateau, Northwest China, low-fertility field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Winter wheat yields are varied among farmers and field plots. Exploring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yield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for increasing the yields and management level of winter wheat.[Methods]Samples of soils at 0-100 cm depth and winter wheat plants were collected in 282 farmers' fields in Shanxi and Shaanxi Provinces, Northwest China. The winter wheat yields were divided into high, middle and low groups, the yield variations were correlated with yield components, NPK uptake and utilization.[Results]The mean grain yield of winter wheat in surveyed farmers' lands was 3815 kg/hm2, the average yields of the middle and low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32% and 57% lower than that of the high-yield group. The grain N content of the high-yielding group was 7% lower than that of the low-yielding group, the P and K contents of winter wheat grain and the N, P and K contents of stems and leav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variance among the yield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high-yielding group, the biomass in the middle and low yielding groups were 27% and 50% lower, the harvest indices of dry matter were 5% and 13% lower, the spike numbers were 15% and 31% lower, the kernel numbers were 19% and 41% lower, the aboveground N uptake were 28% and 51% lower, the P uptake were 32% and 55%lower, and the K uptak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