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随着气象条件和人工管理技术的发展,冬小麦种植的播期也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播

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不同。本文将从产量、生长期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

来探讨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早播期:早播期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之间,早两周种植的冬小麦一般在4

月中下旬收获,播期可延后至11月上旬,但过晚则会受到较强的逆境影响。早播期的冬小麦早期生长快,浇水、施肥等管理措施易于掌控,因此一般产量较高,但早熟早衰,田间

管理要求高,生物量少,品质相对较差。

2.中播期:中播期一般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之间,一般在5月上旬收获。中播

期播种的冬小麦生长期长,秸秆丰产,产量稳定,对管理要求稍低,品质相对较好。但是,中播期的冬小麦易遭受病虫害侵害,土壤湿度难以控制,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

3.晚播期:晚播期一般在12月上旬至12月下旬之间,一般在5月下旬收获。晚播期

种植的冬小麦生长期相对较短,生物量少,因此产量相对较低。而且晚播期一般需通过增

施肥料等措施来弥补种植过程中的营养亏缺,增加产量,而这个过程也会增加成本。

1.早播期:早播期的冬小麦的生长期相对较短,从播种至收获时一般在6-7月之间,

其中整个生长期包括叶期、拔节期、灌浆期及成熟期。由于生长期相对较短,早播期的冬

小麦成熟期也相对较早,一般在4月底到5月初之间,因此在接下来的耕作管理中要更加

注意防霜灾害。

2.中播期:中播期播种的冬小麦生长期一般在7-8个月之间,生长期相对较长,更容

易控制播种过程中的管理措施。但是中播期种植的冬小麦,通常在农事工作的搞荒期进行

较为密集的农事管理,对人力和成本投入要求较高。

3.晚播期:晚播期种植的冬小麦生长期一般在8-9个月之间,生长期相对较长,具有

更长的生长期,因此生物量相对较多,品质也有所提高。但是晚播期冬小麦生长初期需要

耗费较多的营养,地面盖度较低,对土壤、水分等要求较高。晚播期冬小麦在逆境环境下,比早播期和中播期的越冬能力弱,需要更加注意管理保护。

不同的播期对冬小麦在生产过程中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早播期播种的冬

小麦,对土壤、光照、水分等的要求较高,但由于具有很长的生长期,相对来说生物量少,粒数少,产量相对较低。中播期播种的冬小麦,农事操作由于搞荒期因素会较集中,田间

管理要求较高,但粒数较多,由于生物量较高,因此产量相对较高。晚播期播种的冬小麦

生物量相对较低,但由于有更长的生长期,粒数相对较多,对管理措施的要求有所降低,

但仍需要注意保护越冬状态,以避免受到逆境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产量。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 冬小麦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这些影响因素,并了解它们对冬小麦的产量的具体影响。 一、气候因素 冬小麦是寒冷季节的主要作物,因此气候因素对其产量影响巨大。首先是秋季的温度和降水情况。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降水是冬小麦种植的基本要求。如果秋季气温过高,可能会导致冬小麦早熟甚至失去萌发能力,进而减少产量。此外,干旱或连续大雨也会对冬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土壤条件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冬小麦的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土壤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着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缺乏关键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的土壤将导致冬小麦的生长迟缓和产量降低。其次,土壤的排水和通气性也会影响根系的发育和吸收养分的能力。如果土壤排水不良或通气不畅,可能导致冬小麦根系受损,从而影响其产量。 三、种子质量 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对于冬小麦来说,种子的选择非常重要。优质的冬小麦种子应具有高出芽率、病虫害抗性和良好的适应性。优质种子能够确保冬小麦正常发芽并顺利生长,从而提高其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冬小麦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各种病原体和害虫可能导致冬小麦叶片枯黄、穗粒减少甚至死亡。因此,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提高产量的关键。采取农业防治措施 (如合理的施肥、轮作、间套种植等)和生物防治手段(如利用天敌 昆虫、杀菌剂等),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障冬小麦的产量。 五、农业管理 良好的农业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的产量增加也非常重要。包括适时的 灌溉、合理的施肥、及时的除草等。灌溉的不当会导致冬小麦的水分 供应不足或者过度,都会引起冬小麦的产量下降。合理的施肥是保障 冬小麦养分需求的重要手段,但过量或不足的施肥都会对冬小麦的生 长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及时的除草也能够减少杂草对冬小麦生长的 竞争压力,提高产量。 综上所述,冬小麦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种子质量、病虫害防治和农业管理等。了解并科学应对这些因素,是提高冬小麦产量的关键。只有在正确的环境和管理条件下,冬小麦 才能获得良好的生长并取得较高的产量。

小麦三个阶段的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措施

安徽皖北小麦三个生育时期的特点及田间管理方案 杨建 1101043500 11-青年农场主试验班 摘要:小麦的生长发育过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即营养生长阶段(从种子萌 发到分蘖),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拔节到孕穗)和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到成熟)。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及在植株体内的分布是不同的、田间危害来源不同、小麦对抵抗外来危害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因而,要根据小麦生长发育不同时间段的特点来指定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和方案,争取小麦高产稳产非常重要。 关键词:生长发育特点田间管理配方施肥 生长发育特点 营养生长阶段: 在生产上,为便于栽培管理,人们根据这些变化中器官形成顺序和便于掌握的明显特征,把小麦整个生育期划分为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起身期(生理拔节)、拔节期(农艺拔节)、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在冬小麦有明显越冬的地区还包括越冬期和返青期。 1)播种期:播种的时间,以月/日表示。由于冬季气温自南向北依次降低,小麦播种期逐渐提早而成熟期则渐次推迟,所以小麦生育期自南而北逐渐延长。 2)出苗期:全田50%籽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3厘米时的日期,我省10月上中旬。 3)三叶期:全田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叶片伸出2Cm左右的日期,为三叶期。 4)分蘖期: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我省10月中下旬。5)越冬期:冬麦区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3℃以下,麦苗基本停止生长,到次年春季平均气温稳定升至3℃以上,麦苗恢复生长。这段停止生长的时期称为越冬期。我国北方冬麦区有明显的越冬期,长江以南无明显越冬期,但在越冬期间,气温有回升,麦苗仍缓慢生长。越冬期一般为12/20-2/10。 6)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回升,小麦开始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由暗绿变为青绿色时,我省2月中下旬。 7)起身期:次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主茎第一叶叶鞘和年前最后叶叶耳距相差1.5Cm左右,茎部第一节间开始伸长,(长度为0.1-0.5Cm),但尚未伸出地面时,为起身期,一般比拔节期早7-10d。 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0Cm时,为拔节期。安徽省拔节期一般为3/10左右。 9)孕穗期:全田50%茎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旗叶叶鞘包着的幼

山东冬小麦的种植技术

山东冬小麦的种植技术 一、播前准备 1.地力要求目前,我国小麦主产区,耕作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不高,提高土壤有 机质含量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秸秆还田,另一个途径是增施有机肥。 2.施足基肥对于土壤有机质含量1.2%以上的麦田,如果预期目标产量是600千克, 一般要求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千克,或者腐熟的鸡粪1000千克。 3.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的有效方法,据测定,每亩还田玉米秸秆500到700千克,一年之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能相对提高0.05%-0.15%,土壤孔隙度,能提高1.5%-3%。 4.选好品种良种良法相结合,才能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选用小麦良种的原则是: 选择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目前,我国高产小麦品种很多,如 济麦22等。在生产中,应当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 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高产品种来种植。 二、合理耕作 近些年来,我国冬麦区普遍采用旋耕机进行耕地,不过,连续多年只旋耕不耕翻的麦田,在旋耕15厘米以下的土层,容易形成坚实的犁底层,这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也不 利于土壤蓄水保墒。 1.精量、半精量播种要想让小麦得到高产,种子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最好使用经 过包衣的良种,因为小麦专用种衣剂中,含有防病和防虫的药剂、微肥以及生物调节剂, 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经过耕翻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必须经过耙耢以后 才能播种,否则会发生播种过深的现象,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所以耕翻土地之后要及时 耙耢,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上松下实。 2.水浇条件有水浇条件的,可以在前茬作物收获前7到10天浇水;收获前,来不急 浇水造墒的,可以在耕耙整畦以后灌水造墒。播种时,可以使用小麦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要保证播种深浅一致、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播种均匀,严格掌握播种深度在3到4厘米,播种深度超过5厘米会造成弱苗。 一、做好播前准备,打好丰产基础 一、土地准备 1、轮做倒茬:选择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肥力中上等的伏翻地。前茬为经济作物、绿肥和豆科作物最好。

播期和刈割时期对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制

播期和刈割时期对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 制 播期和刈割时期对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制摘要:冬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播期和刈割时期对冬小麦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制,对于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播期和刈割时期对冬小麦生产力的影响机制,探讨其对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冬小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粮食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播期和刈割时期是冬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播期和刈割时期对冬小麦生产力形成的影响机制,对于合理调整种植策略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播期对冬小麦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1. 温度影响 播种时间会影响冬小麦的生长期和气温条件。早播期冬小麦在返青期和抽穗期能够避开高温,有利于充分利用低温资源,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从而提高产量。然而,过早播种也会使冬小麦在苗期受到寒害的影响,导致苗期减产。适宜的播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冬小麦在不同生长阶段受到合适的温度条件的影响,从而提高生产力。 2. 光照条件 播期对冬小麦的光照条件有直接影响。过早播种会使冬小麦在冬季受到短日照的影响,抑制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导致产量下降。合适的播期可以保证冬小麦在生长季节受到足够的光照,

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从而增加产量。 3. 其他因素 播期还会影响到冬小麦的土壤湿度、养分状况等因素。早播期可以使冬小麦在生长季节内充分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资源,提高产量。然而,过早播种也会遭受极端天气和干旱等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产量降低。因此,播期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刈割时期对冬小麦生产力的影响机制 1. 抽穗期的选择 刈割时期的选择与冬小麦的抽穗期相关。冬小麦的抽穗期对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过早的刈割会使冬小麦的籽粒充实度不够,产量降低;而过晚的刈割会导致颖花老化,品质下降。合适的刈割时期应结合冬小麦的品种特性、生长环境等因素进行选择。 2. 刈割高度的选择 刈割高度的选择会影响冬小麦的后期生长和产量。过高的刈割会使冬小麦的茎秆长度过长,影响养分的转移和分配,导致产量下降。过低的刈割会使冬小麦的灌浆期缩短,影响籽粒的充实度,也会导致产量降低。因此,选择合适的刈割高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四、结论 播期和刈割时期对粮饲兼用冬小麦生产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选择播期和刈割时期,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冬小麦的生产条件,提高产量和品质。在选择播期和刈割时期时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光照、土壤条件等因素,并结合冬小麦的品种特性进行合理调整。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播期和刈割时期

塔城市冬前积温对冬小麦分蘖的影响

塔城市冬前积温对冬小麦分蘖的影响 摘要:本文统计与整理塔城市2001-2020年冬前平均气温、积温等气象资料 与冬小麦分蘖期、分蘖数、穗粒数、产量等调查数据,着重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 研究冬前积温对冬小麦分蘖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积温与冬小麦分蘖期、分蘖 数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冬前积温的减少,冬小麦分蘖期有所延迟、分蘖数有所 减少。而冬前积温与冬小麦穗粒量并不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与冬小麦产量 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在一定范围之内,随着塔城市冬小麦冬前积温的减少,冬 小麦产量有所增加。播期是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一项关键因素。播期推迟或提前 均不利于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因此塔城市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 等选择冬小麦的适宜播期,以减少气候条件对冬小麦的影响,并尽可能为冬小麦 的优质高产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冬小麦;冬前积温;分蘖;影响;塔城市 1研究地区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塔城市地处新疆西北部,全市总面积为4356.6平方公里,境内地貌 类型复杂多样,其北部高山绵延、丘陵起伏;南部沼泽、洼地星罗棋布;中部为 宽广的洪积扇平原。塔城市隶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其年平均气温为 7.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940h,年平均降水量在300mm左右,冬前平均气温为7.8℃,冬前平均积温为421.32℃。 1.2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统计塔城市2001-2020年冬前平均气温、积温等气象资料,同时整理塔城市农业农村部门冬小麦分蘖期、分蘖数、穗粒数、产量等调查数据。 1.3资料分析与方法

冬前积温指的是冬小麦自播种日至越冬初日不小于0℃的积温的总和,而冬前平均气温指的是冬小麦自播种日至越冬初日的平均气温。本文主要采用线 性趋势分析法分析冬前平均气温、冬前积温等的变化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塔城市冬前平均气温与冬前积温特征 2.1.1塔城市冬前平均气温特征 2001-2020年塔城市冬前平均气温为7.8℃。近20年来,塔城市冬 前平均气温的起伏变化相对较小,且整体以0.341℃/10a的速率呈略微的上升趋势,以2001年冬前平均气温最低,为2.9℃;而2013年冬前平均气温最高,为10.3℃,两者相差7.4℃。 2.1.2塔城市冬前积温特征 据统计,2001-2020年塔城市冬前积温为421.3℃。近20年来,塔城市冬前 气温的起伏变化较为明显,整体以-52.038℃/10a的速率呈一定的减少趋势,以2001年冬前积温最低,为35.1℃;而2007年冬前积温最高,为634.6℃,两者 相差599.5℃。 2.2不同播期小麦冬前积温差异 本试验一共设置4个播期:9月15日(J)、9月25日(S0)、10月5日 (S1)与10月15日(S2),以代表冬小麦冬前4个不同的积温处理,并设置3 次重复试验。 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播期的推迟,冬小麦冬前不小于0℃的积温呈现出一定 的下降趋势。尤其是J与S0冬前不小于0℃的积温超出500℃,为冬小麦冬前壮 苗的形成与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相对比而言,S1与S2不小于0℃的积温较低,分别为448.4℃、314℃,对冬前壮苗形成极为不利。分析4个播期下的积温可见,播期每延迟10d,积温下降150℃左右。J与S0之间的积温差距最为显著。随着 播期的逐渐推迟,每相邻两者之间的积温差异呈减少趋势。

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思考

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而耕地面 积在不断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增加总产,改善小麦品质已成为广 大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农民急需解决的农业生产中重要技术难题。因为小麦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 粮食安全。然而,当前小麦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直接影响着 小麦产量的提高,值得广大农民朋友重视之。 关键词:影响小麦增产、主要因素、应对策略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生产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 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粮食安全。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生 活的水平不断提高,而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因而,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增加 总产,改善小麦品质已成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农民急需解 决的农业生产中重要技术难题。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栽培科学技术研 究不断深入,小麦生产潜力进一步增强,为我国小麦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当前小麦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小麦产量的提高, 值得广大农民朋友重视之。 一、小麦品种选择盲目性大 每个审定小麦品种都有一定的适宜的栽培范围,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栽培条件,会诱发小麦品种的主要缺点表现突出,从而造成小麦的减产,当前生产中,农民 在选择小麦的品种时,具有盲目性,主观认为,只要是新品种就能高产,对一些 小麦品种的特征、特性及主要缺点没有认识,因而导致小麦减产。 应对策略:对于一些新品种,要经本地区进一步品比试验,示范种植后,才 能推广,便于了解一些品种的主要缺点,不适宜在本地种植的品种,不能推广应用,更不能作为当前品种进行推广。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作者:张淑娜崔日权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09年第23期 由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最终产量的形成与周围的光、热、水条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首其因子间组合变化的影响最大,一个因子或几个因子对冬小麦生长的正效应可能被其他因子加强,也可能被减弱,甚至被完全抵消。因而,本文采用滑县冬小麦温度、降水及日照时数的综合气候变化分析,以探明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效应。 一、温度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 2006年冬天是一个暖冬,在小麦播种到12月20日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气温持续偏高,2007年11月份至2008年1月上旬及三月上旬温度偏高,作物长势较旺。两年来,气候变暖给小麦冬前正常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为冬小麦病虫害发生提供了温床。 (一)暖冬导致小麦旺长。暖冬的影响,导致小麦冬前旺长,小麦生长进程明显加快,弱的品种小麦冬前可能拔节。冬前小麦的过快生长一方面导致植株体内糖分积累量偏少,体内抗寒物质含量降低,严重削弱了小麦自身的抗寒能力,小麦自身的抗寒锻炼不足,也会影响小麦抗寒能力。 (二)暖冬滋生病虫害。暖冬气候,为冬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气温偏高一方面有利于虫卵、蛹的越冬;另一方面有利于病菌、细菌的大量滋生,使病虫害大面积发生。 由于气温升高,冬小麦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成熟期提高。农作物干物质积累时间减少,对作物产量有不利影响。 二、降水变化对冬小麦的影响 小麦生长期间降水偏少的时段为10月份、1月份、4月份:滑县9月11日~11月21日降水量仅为0.1mm,小麦越冬期间(1~2月份)降水量仅为2mm左右。3月中、下旬以来,降水一直异常偏少,4月份全县降水量也仅为5.8mm,2007~2008年2~3月份降水量明显偏少,田间旱情有所发展。总之,小麦冬前、越冬期、拔节后降水偏少,其他时段降水也多为阵性,无灌溉条件的地段,田间旱象显著。

主要农作物生长时期

农作物生育期及需肥规律 一、小麦 (一)生育期 1、播种期: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由于冬季气温由南向北依次降低,小麦播种期提早而成熟期推迟。生育期自南向北逐渐延长。 2、出苗期:小麦第1片真叶露出地表2~3cm时为出苗,我省10月上中旬。 3、三叶期: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片叶伸出2cm左右的日期. 4、分蘖期:田间50%以上麦苗第1分蘖露出叶鞘2cm左右. 5、越冬期:我国北方冬麦区有明显的越冬期,长江以南无明显越冬期,但在越冬期间气温有回升,麦苗仍缓慢生长。越冬期一般为12/20~2/10. 6、返青期:50%以上麦苗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安徽省大约为2/10。 7、起身期:次年春季麦苗由匍匐状开始挺立,一般比拔节期早7~10d。 8、拔节期:全田50%以上植株茎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0cm时为拔节期.安徽省一般为3/10左右。 9、孕穗期(挑旗期):全田50%茎蘖旗叶叶片全部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 10、抽穗期:全田50%以上麦穗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时。安徽省为4/20左右。 11、开花期: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颖张开,花丝伸长,花粉粒散出。 12、成熟期:包括乳熟期(15d左右)、蜡熟期(5~7d)和完熟期. (二) 需肥规律 小麦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一般是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氮,磷,钾的绝对量增加,而单位干物质含有量渐趋减少。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营养元素的含有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小麦各生育期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为给小麦生产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还必须了解小麦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 1、小麦从出苗经过分蘖到拔节,是苗期阶段。适期播种的小麦从播种到出苗约5—6天,小麦在幼苗建成过程中从种子萌发、出苗到三叶期以前,生长消耗的物质主要依靠种子胚乳中贮存的养分.从小麦第一片绿叶伸出芽鞘后,植株就由胚乳营养向独立营养过渡,根系就已经开始从土壤中吸取矿物质营养;由于苗期阶段植株生长量小,吸收养分的绝对量不大,直到麦苗起身前,体内积累的氮,磷、钾还不到小麦一生吸收总量的1/5;当第三片叶出现,小麦就彻底转向独立营养,一般由出苗到三叶期需12—15天. 进入生长中期以后,吸收进程明显加快、吸收量也迅速增加。苗期(冬小麦还包括越冬和返青两个时期)阶段小麦幼苗是以生长分蘖和根系为主,良好的养分条件可使幼苗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旺盛,加速有机物质的合成,促使提早分蘖.一般早生的分蘖都有发达的根系,吸收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强。提早分蘖有利增加有效分蘖数和形成大穗,为以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打好基础。苗期适量的氮素可以促进分蘖,加强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分蘖期如果缺氮,则幼苗生长细弱,叶色淡,叶片狭小,分蘖少,次生根发育不良。但氮素不宜过多,过多时会产生以下不良影响:第一,幼苗强烈分蘖,迟生的细小分蘖到后期得不到充分的阳光,常不能抽穗,成为无效分蘖,影响产量;第二,使幼苗茎叶生长过旺,早期郁蔽,通风透光不良,以致茎秆软弱,容易倒伏;第三,土壤中含氮的无机盐类如果浓度过高,往往抑制根系的发育,影响对养分的吸收,且由于地上部分的生长大大超过了根系的发育,对小麦后期的生长发育不利。因此,小麦苗期应保持适宜的氮素营养水平,以达到提早分蘖并控制无效分蘖的目的。小麦苗期的磷、钾营养也具有重要作用。磷能促进植株体中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使麦苗早分蘖、早生根,根系发育健壮.如果磷素不足则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

高温对冬小麦品种组成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高温对冬小麦品种组成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气候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在一些农业区域中,高 温已经成为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高温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其中冬小麦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因此,对高温对冬小麦品种组成和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冬小麦产量受高温的不良影响 冬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而高温可能会影响它的各个生 长发育阶段,从而对产量造成不良影响。研究表明,高温会降低冬小麦的可吸收光能,削弱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气孔关闭、光抑制等等。同时,在拔节期和灌浆期,高温也会降低小麦的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从而进一步降低产量。 二、高温对冬小麦品种组成的影响 除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外,高温还会对冬小麦的品种组成产生影响。研究表明,高温会增加冬小麦的灌浆期,降低稻瘟病等病害的抗性,并且增加了粒垫累积率和蛋白质含量。另一方面,高温可能会降低冷季性的品种组成,而且还可能降低在干旱等恶劣环境中的品种组成。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会对冬小麦的品种组成产生多种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可能有所不同,需要针对性研究。 三、减轻高温不利影响的措施 为了减轻高温不利影响,保证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和高产稳产,需要采取一 系列有效措施,包括选择适应性强、耐高温抗病虫害的品种;通过改良种植技术,在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条件下及时施肥和浇水,增加光合有效辐射的利用率;在高温时期采取灌水降温措施,减轻冬小麦受高温影响的程度。

总之,高温对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该加强对冬小麦在高温环境下的相关研究,促进品种改良,提高冬小麦的耐逆性,保证冬小麦的高产稳产和质量,以有效应对极端气候对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挑战。

暖冬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暖冬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暖冬不仅会对冬小麦生长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因季节性气候异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本文从植株旺长、质量差;抑制分蘖,抽穗开花提前;冻害现象加重;缺肥早衰,病虫害严重;穗粒数减少,产量降低等方面对暖冬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介绍,并从品种与播种、化学调整、田间管理、及时补救等方面提出应对措施,以期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关键词】暖冬;冬小麦;生长影响;应对措施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暖冬逐渐增多,其不仅会影响冬小麦生长速度,造成植株徒长,而且还会使气候与生长环节不协调,冻害、病虫害等现象加强。因此为了减少或避免暖冬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防止季节性气温异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确保粮食安全生产,下面就对暖冬对冬小麦的影响和应对措施进行经验介绍。 1.暖冬对冬小麦的影响 1.1植株旺长、质量差 暖冬季节由于气候温度较高,从而促进了热肥的吸收和作用,冬小麦生长速度加快,出现植株旺长,越冬期生长量较大、高峰苗提早形成,成穗率下降,枯黄叶多,绿叶数少,群体茎蘖数偏多等问题,到了春后,小麦提前到返青期,无效分蘖退化较慢,群体偏大,导致田间荫蔽、通风透气性较差、茎杆细弱,抗病能力下降,因此使植株群体整体质量差,抗倒能力大大降低。 1.2抑制分蘖,抽穗开花提前 冬小麦在分蘖时期对温度较为敏感,高温对冬小麦分蘖有着抑制作用。如果播种时间提前,分蘖在气温较高的时期度过,那么分蘖成穗数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暖冬使植株越冬期平均缩短10天-12天,造成抽穗开花提前并使其正好赶上初冬时期。此期间气温变化不稳定,导致抽穗开花时间延长,造成出穗和第一分蘖穗受到影响,空粒现象严重,对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 1.3冻害现象加重 由于暖冬温度高,生长速度过旺,导致小麦拔节早,生育期提前,生物积累较少,抗冻能力降低,同时由于土壤水分也随温度的提高而大量蒸发,从而无法保持土壤温度的平衡,土壤受温差影响有较大的伸缩和扩张,根系一方面经受着冻害,另外还受到土壤的积压,因此使得在温度并不低的冬季里反而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冻害情况。另外,由于植株并未在冬季接受过低温的锻炼,因此在第二年的春季出现倒春寒时,没有物质营养的积淀和低温骤变的抵御能力,也出现大面积的冻害。从植株生长期与气候搭配角度来说,冬末春初主茎和大分蘖都处于穗

卫辉市冬小麦需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影响分析

卫辉市冬小麦需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影响分析 卫辉市是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冬小麦是当地主要的农 作物之一、冬小麦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资源,因此冬小麦的需水量对于当 地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卫辉市冬小麦的需水量的时空分布及其气 候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卫辉市冬小麦需水量的时空分布。冬小麦的需水量 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在卫辉市的不同地区,冬小麦的需水量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冬小麦在生长初期对水分需求 较大,随着生长逐渐减小。因此,在播种期和拔节期是冬小麦需水量的高 峰期。同时,冬小麦生长的土地也会对其需水量产生影响,土壤疏松肥沃 的地区通常需水量较小,而土壤干燥贫瘠的地区需水量较大。 其次,我们来分析气候对卫辉市冬小麦需水量的影响。气候是冬小麦 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和日照等因素。气温对冬小麦 生长的影响较大,通常在15-25摄氏度是冬小麦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过 高或过低的气温都会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和需水量。此外,降水也是影响冬 小麦需水量的重要因素,适量的降水可以为冬小麦提供充足的水源,但如 果出现干旱或者水涝等极端气候现象,都会对冬小麦的生长和需水量造成 不利影响。另外,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也是影响冬小麦需水量的因素,充 足的日照可以促进冬小麦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从而减少其需水量。 总的来说,卫辉市冬小麦的需水量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地 理位置、土壤条件、气候因素等。为了更好地满足冬小麦的需水需要,当 地农业部门可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灌溉措施,提高灌溉水利效率,从而保证冬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丰收。同时,也需 要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减少对冬小麦生产

播期与播量对小麦新品种涡麦9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播期与播量对小麦新品种涡麦9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黄永强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小麦新品种涡麦99产量的影响,制定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标准.[方法]在沿淮淮北地区的安徽省龙亢农场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涡麦99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不同播期与播量对涡麦99产量构成因素及农艺性状影响显著,推迟播期降低了涡麦99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降低了株高和穗长;增加播量能提高成穗数、产量、株高和不孕小穗数,降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和小穗数.[结论]建议涡麦99在沿淮淮北地区10月下旬播种,以225 kg/hm2的播量有助于提高其产量. 【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 【年(卷),期】2016(000)009 【总页数】3页(P84-86) 【关键词】涡麦99;播期;播量;产量;产量构成因素 【作者】黄永强 【作者单位】安徽省龙亢农场,安徽蚌埠2334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 生产中播期和播量是影响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播期早晚是能否培育冬前壮苗的关键。播种过早,苗期温度太高,麦苗易徒长,冬前群体过大,冬季易受冻害;播种过晚则减慢前期生长,单株分蘖降低,易造成群体不足,进而影响产量。涡麦

99是安徽省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自主选育的高产、稳产、抗病的半冬性中晚熟 小麦新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为探讨其在沿淮淮北地区高产栽培技术,结合目前淮北地区小麦生产上播期偏早、播种量偏大造成群体大、倒伏风险高的现状,笔者对涡麦99的播期、播量进行研究,发掘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比较其产量表现,探讨小麦高产群体构建途径,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旨在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涡麦99。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5—2016年在安徽省龙亢农场皖北科技创新中心试验田进行。试验地 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地力均匀,土壤性状:有机质含量18.5 g/kg;有效磷含量32.1 mg/kg;全氮含量0.93 g/kg;速效钾含量151 mg/kg;锌含量0.7 mg/kg;硼含量0.37 mg/kg;pH 7。前茬为玉米,收获后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底肥施红 四方配方肥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拔节期追施尿素195~225 kg/hm2。 1.3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播期,4个水平:10月20日(A1)、10 月28日(A2)和11月1日(A3)播种;副区为播量,4个水平:75 kg/hm2(B1)、150 kg/hm2(B2)、225 kg/hm2万(B3)和300 kg/hm2(B4)。每 小区种植12行,行距20 cm,小区面积18 m2,长7.5 m,宽2.4 m,试验区四周设置保护行。 1.2.2 测试项目及方法。3叶期每小区确定1个1 m双行调查点,并于主要生育期调查群体。成熟期从1 m双行内取样50株调查穗粒数、株高、穗长等产量构成因

河南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分析

河南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分析 李巧云;李磊;刘万代;周苏梅;尹钧 【摘要】选用有代表性的半冬性与弱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在河南省22个生态试验点(北纬32°~36°)种植,分析了2类小麦品种的不同发育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在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极显著影响.6个供试品种中,郑麦004产量最高(7 522.49kg/hm2),豫麦50号产量最低(6 472.12 kg/hm2).在河南省不同生态环境下,3个半冬性品种的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千粒重极显著低于弱春性品种,而穗粒数极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据此,对河南省小麦优质高效栽培提出了一些建议.%Three semi-winterness and three weak springness wheat varieties were cultivated at twenty-two locations(from 32°N to 36°N) in Henan province to evaluate the var iation of yield and its composition property of the two different wheat type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the genotype and environment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yield and its composition property,but the effect of genotype was more pronounced than others. Among the six cultivars,The yield of Zhengmai 004 was highest (7522. 49kg/ha)and Yumai 50 was the lowest (6 472.12 kg/ha). Yield and grains per ear of semi-winterness wheat variet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weak springness varieties, although 1000-grain weight of them was lower than the latter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 in Henan province. Some suggestions were made to improve wheat planting for higher quality and yield in Henan province.

播种期对小麦新品种郑麦379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播种期对小麦新品种郑麦379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方保停;李向东;邵运辉;王汉芳;张德奇;岳俊芹;杨程;秦峰 【摘要】郑麦379是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新品种,为了给该品种高产栽培提供依据,2014—2015年研究播期播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150、225、300 kg/hm24个播量条件下,10月19日及之前播种对籽粒产量影响均较小.2015—2016年研究播种期对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月19日及之前播种对籽粒产量影响较小,其原因是随播种期的推迟,穗粒数增加、千粒质量变化小;播种过晚(10月24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降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旗叶净光合速率(Pn)、脯氨酸(Pro)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灌浆中期(5月10日和5月17日)整体呈降低趋势,灌浆后期(5月23日和5月30日)变化较小;旗叶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灌浆中期(5月10日和5月17日)整体呈降低趋势,但灌浆后期(5月23日和5月30日)整体呈增加趋势.可见,由于穗粒数的自身调节效应,郑麦379适播期较长,在10月中上旬播种产量差异不明显,10月下旬播种产量显著下降.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8(046)022 【总页数】4页(P60-63) 【关键词】冬小麦;播种期;郑麦379;生理特性;产量 【作者】方保停;李向东;邵运辉;王汉芳;张德奇;岳俊芹;杨程;秦峰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小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黄淮中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中原地区

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

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 篇一: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四川小麦产量的途径 摘要:小麦的粮食产量决定于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1],但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让,各构成因素不利因素对子粒产量的成 就不同。小麦产量三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只有三者的 乘积达到最佳组合时,才能使产量最高。在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中会,穗数对穗粒数和粒重处于支配地位,穗粒数和粒重则处于制约接受影 响的话语权,而这三因素的配对又受栽培方式、播种密度、播期等因 素有关,只有三因素协调发展时,才能获得高产[2]。 关键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增产 1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三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关系,穗数的演化成是分蘖发生 和两极分化的结果,最后决定穗数多少的下定决心时期是抽穗期。从 播种到抽穗以前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育况,都对穗数多少存在一定制约 和制约作用穗粒数的多少是开花授精6-7天后决定的,它取决于分化 小花的数量和小花与己方退化的比率。穗粒数的多少受穗的到粒数定 型期间分化生态环境和植株有机、无机营养状况的影响.其中包括穗数 的冲击;而粒数对穗数并无影响关系。粒重除了其遗传因子控制外, 还受制于子粒灌浆期间的各种生态因素和植株的营养状况,穗数的多 少短果是制约粒重的其原因之一,粒数的多少对粒重也有一定的制与 约作用)由此可知,在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穗数是对穗粒数和 甲草粒重有较强作用的制约因素,穗数冲击的多少对穗粒数和粒重始 终处于主动的影响,支配的地位;穗粒数和粒重基本上处于单纯处于的,接受影响和支配的地 位。因此,在生产中协调九因素三关系时,主要就通过调节穗数 来实现[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