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鲁冠球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作者:华南

来源:《中华儿女》2018年第10期

“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2017年9月26日,鲁冠球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后,“心情难以平静”,连夜写下并发表署名文章《时代契机我们没有理由错过》。

一个月后,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人物之一、万向集团创始人在杭州萧山家中溘然长逝。鲁冠球的万向集团,脱胎于他的起家产品万向节,汽车中十分不起眼的一个小配件,并将之做到全球规模第一。48年间,他以“奋斗10年添个零”、年均25.89%的增长业绩,把一家曾用废钢管、旧铁线作原料,生产船钉、铁耙、犁刀的农机厂,经营成为拥有4万名员工,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

虽然鲁冠球办厂的时间比改革开放还要早上10年,但是他终其一生的创业梦想与实践,都与时代的进程密切相连。鲁冠球的创业史,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的缩影。

“从田野走向世界的农民的儿子”,这是万向集团官网对鲁冠球的描述。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浙江钱塘江边的宁围童家塘的乡村,不到9岁就开始干农活,真正尝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靠天吃饭不保险,我以后要当工人赚钱!”15岁时,读初中的鲁冠球被迫辍学,经亲戚推荐到萧山县铁业社当打铁学徒。三年后就因人员精减而被打发回家。1969年,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得知这一消息后,24岁的他变卖了全部家当筹集了4000元,带领6个农民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

鲁冠球办厂,可以说真是从一穷二白起家。工厂没有地方买原材料,他蹬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过江到杭州城里,走街串巷地收废旧钢材,有时候就蜷在一些国营大工厂的门外一整天,有厂里不要的废钢管、旧铁线扔出来,就宝贝一样地拣回去。

到1978年,雪球慢慢滚大,鲁冠球的工厂竟已有400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挂着“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四块牌子,到这一年的秋天,他又挂上了“宁围万向节厂”。四周的农民恐怕没有几个弄得清楚失蜡铸钢、万向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后来人看来,从农作耕地到初级工业化之间,鲁冠球似乎已经在费力地搭建自己的企业基石。1980年,鲁冠球又将厂门口四块牌子摘掉三块,只保留“萧山宁围公社万向节厂”,从此专注于此。1983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口号提出,肯定了非国有企业家存在的合理性,他抓住机会,成为萧山县承包企业的第一人。1984年,美国舍勒公司“相中”万向,万向产品自此走出国门。

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一半股权,万向摇身一变成为当时还颇受争议的“民营企业”。

1992年,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挂牌成立。两年后,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此后,面对汹涌而来的国际化大潮,鲁冠球更进一步抓住机遇: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注册成立,这是鲁冠球为整合海外资源而投下的一枚重要棋子。随后,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QA1公司的股份;2000年由于舍勒公司经营不善,万向整体收购了这家当年第一次将万向领向国际市场的公司。2001年8月28日,万向又收购美国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公司,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2013年,万向又正式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此时的万向,已从一个万向节厂家蜕变为从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统模块供应的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企业。

1985年,美国的《商业周刊》以《中国新时代的英雄》为题报道了鲁冠球和他的万向节厂,这是鲁冠球第一次出现在海外新闻媒体上。五年后,他成为美国《新闻周刊》杂志的封面人物。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他还赢得了《华尔街日报》以“国家英雄式人物”为定义的赞誉。

1987年,鲁冠球当选中共十三大代表,在会议期间,作为唯一的企业界代表出席中外记者招待会,接受采访。

2016年胡润富豪榜,鲁冠球家族以550亿元排在汽车富豪榜首位。不过,他的危机感从未消除过。“晚上做梦,梦见企业破产,一下从床上跳起来。”他曾说,“没有这个紧迫感是不行的。”在鲁冠球的追悼会上,儿子鲁伟鼎在悼词中评价父亲:“面对最大困难时,他最乐观;面对最多风光时,他最谨慎。”

跟其他改革典型不同的是,面对鲜花、荣誉,这个修车匠出身的中年人从来没有头脑发热过。鲁冠球拒绝把工厂的总部搬进杭州城,在万向节之外,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汽车制造。又或者,万向节也是他汽车梦的一部分。

1979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让鲁冠球敏锐地判断,中国将大力发展汽车业。汽车做不了,他决定集中力量生产一个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已经在做的产品:汽车传动轴与驱动轴的连接器。

在他老宅的墙壁上,从早年间起就挂着一个硕大的镜框,里面是一张丰田汽车的图片。鲁冠球说,每次看到这张图他就会受到刺激,“为什么到处跑的不是中国车?”

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提及造车梦,“做梦都想,但实力还不够。等条件好了,一定做汽车。我这一代做不了,儿子也要做汽车。”

为实现这个梦想,鲁冠球一直循序渐进,稳扎稳打。除了坚守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核心业务,早在1999年就成立电动汽车项目组,定下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随后几年,万向逐步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等,并研制出电动轿车、电动公交车。鲁冠球曾说:“很想做大事,但是实力不够,只能从小事做起。”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整车,并且是新能源汽车,一直是他心心念念的“大事”。

2016年,万向集团还曾宣布,今后5-7年间,计划投资2000亿元,建设面积为8.42平方公里的万向创新聚能城,这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据着重要的份额。令人欣慰的是,2016年12月15日,万向集团“年产50000辆增程式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成为国内第6家成功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鲁冠球终于圆梦。

在工作之余,鲁冠球把很多时间花在读书和学习上。他的文化水平只有小学毕业,可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学习的习惯。鲁冠球有一位秘书,每天专门为他准备剪报和资料。在大学教授的辅导下,鲁冠球提出了“企业利益共同体”的新概念,在一篇发表在《求是》上的文章中,他直

言:“国营企业的整体素质比乡镇企业高,技术力量比乡镇企业强,为什么有些国营企业经济效益反而低于乡镇企业?我认为,主要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国营企业在推行承包责任制的实践中,并没有真正解决两权分离的问题,在分配形式上没有彻底打破‘大锅饭’,还没有确立职工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而乡镇企业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1988年10月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上,鲁冠球发言:“承包应该是全权承包,应该将自主权充分地交给企业,如果没有人事权、投资权,企业就无法到市场上去竞争,无法打入国际市场。”

鲁冠球已经看到了承包制的局限性,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职工及经营者对资产的终极要求。他所经营的万向节厂在资产关系上属于他所在的宁围乡政府,尽管他以强势的作风拥有绝对的领导权,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在某一天,乡政府以一纸公文就让他卷铺盖走人——这样的故事将在后来的十多年里一再地上演。

于是,从“企业利益共同体”这个概念出发,鲁冠球进而提出了“花钱买不管”。他将万向节厂的净资产评估为1500万元,然后与镇政府谈判,提出将其中的 750万元归乡政府,其余归“厂集体”所有,乡政府的利益以基数定额、逐年递增的上缴利润来体现。

鲁冠球一直不把自己定义为商人,而是企业家。两者是有区别的。“企业家要赚钱,但不做钱的奴隶。企业家注定是要创造、奉献、牺牲的。”他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真正的企业家都是奉献,都是在为社会工作。如果在为自己工作,那就不是真正的企业家。”

鲁冠球喜欢钻研,但相比于“成功学”,他更乐于钻研“失败学”。研究过许多失败案例后,他得出结论:做企业,最难抵抗的,是高利润的诱惑。于是,他给万向设置了三条投资禁忌:暴利行业不做,千家万户能做的不做,国家禁止的不做。“有许多企业家,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在一个企业居于高位几年、十几年之后,可能会高度膨胀,对企业失察,企业就会出现问题,原因就是他不够冷静,超越了自己的能力。”鲁冠球曾总结到。

2017年1月,万向集团召开总结表彰会,鲁冠球讲话时再次强调了诚信与责任,“言不信者,行不果。有诚信,万向才有今天,失去诚信就是失去未来。过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美德;现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必须。企业承担了责任,社会才需要你,所以,坚守社会责任,就是坚守企业生命。”

相比宗庆后、柳传志、任正非等同龄人,鲁冠球成名更早,1992年挂牌的万向集团,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民营企业,而他是这家企业48年以来始终不变的管理者。

鲁冠球敢想敢干,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并让自己的创业步伐与之同频共振。过去的近半个世纪,任岁月更迭,鲁冠球和他缔造的万向帝国始终屹立潮头不倒。“常青树”、“不倒翁”,这是对他最常见的两个形容词,历经“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中国入世,以及经济危机,这位自称“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的儿子”,是过去5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亲历者和创造者,更是一位具有时代意义的远见者和弄潮儿。

2017年7月8日,是万向集团创立48周年纪念日。已在病榻上的鲁冠球依旧通过视频致了辞。他勉励万向员工要走出“舒适区”,从零开始,去掉光环,再立新功,要勇立潮头,做创造历史的勇敢者。短短几句话,是鲁冠球对万向员工的鞭策,也是他一生的总结。“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鲁冠球的人生传奇画上句号,但他身上爱国敬业、创新发展、追求卓越、服务社会……的企业家精神生生不息。

初一老马识途文言文:老马识途的智慧

初一老马识途文言文:老马识途的智慧 初一老马识途文言文:老马识途的智慧? 鲁冠球管理日志“老马识途”的智慧在哪里?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鲁冠球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从15岁辍学打工以来,他带领万向创造了细分领域的巨人——万向集团。在40年领导企业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带团队,管企业、踩准宏观调控节奏的管理智慧。 他每一次都能“老马识途”的智慧在哪里?面对宏观调控要怎么做?面对行业不景气要怎么办?如何抓住未来趋势和发展的机遇?企业百年长青,对待员工和组织建设有什么秘诀?本书以“管理日志”的形式,用12个章节展开描述鲁冠球在企业经营、团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独特智慧,为当下企业管理和研究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作者简介 屈波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现为蓝狮子签约作者。曾经在王志纲工作室从业八年,为知名策划人王志纲的首席文字助手,执笔写作的作品有:《大盘时代》、《城市中国》、《找魂》等。出版著作《中国狮——一座城市崛起的30年记忆》、《与你的梦想一起奔跑》、《我奋斗在最残酷的战场上》等。擅长人物与细节刻画。 精彩书摘 序一棵“常青树”的田野笔记 此刻,为鲁冠球的这本管理日志写序言,我的内心充满了特别的温馨和对生命的感怀。 我第一次见到鲁冠球是1990年。那年我大学刚刚毕业,服务于一家通讯社。鲁冠球的万向节厂在杭州城外的一个小镇,从他的窗口望出去是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直到今天我还记得他与我一起站在窗口看风景的情景,他用一口浓重的萧山口音说:“我就是不进城,我要在这里造一个工业城。” 那次访谈之后,我写了一篇《中国企业界的“常青树”》,发表于《瞭望》周刊,也从此后,我成了鲁冠球和万向集团的常年观察者。 鲁冠球创业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成名于20世纪80年代,是当时乡镇企业的代表人物,与天津大邱庄的禹作敏并列为全国乡镇企业协会的两位副会长,时称“北禹南鲁”。进入90年代中期之后,他日渐低调,退出了镁光灯的聚焦。而此后的十多年里,与他同时代的企业家或沦落、或退役、或归于平淡,唯有他领导的万向集团仍然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向前推进。卡尔·马克思曾经说,“一切价值都可以还原为时间”,这一论述在鲁冠球和万向的发展史上展现得最为清晰。 二十余年来,鲁冠球离他的梦想似乎已经很近了,他还在那座被翻修了多次的楼里办公,从他的窗口望出去满目厂房,再也看不到绿色的田野。每年元旦到春节期间的某一天,鲁冠球都会邀请数十位传媒界的新老朋友温馨小聚,在宴席开始之前,他总会作一个简短的致辞,报告过去一年来企业的发展情况,它往往是由一连串的数据和事实所构成。每当此时,很多老朋友都会惊叹于万向的发展速度之快,同时也会感觉到,这家他们关注了十年乃至数十年的企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这次《鲁冠球管理日志》的编纂,是对这位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思想的一次初级梳理。另外一位我很尊重的企业家柳传志曾说,中国企业发展三十余年,一直是在照着别人的“菜谱”炒菜,到今天,我们或许也应该有自己的“菜谱”。他所谓的“菜谱”,当然就是原创的、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它们的原型一定不在书斋里,而在那些常年在经营一线、有长期管

鲁冠球 中国企业家的一座精神丰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419164085.html, 鲁冠球中国企业家的一座精神丰碑 作者: 来源:《市场观察》2017年第11期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应尽一日之勤”。这是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鲁冠球信奉的人生哲学、成功秘籍。他说,一切都是干出来的,别人一周工作5天,你就365天都不休息,尽心尽责尽力去做,一定能成功。 第一代浙商大佬鲁冠球——这位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民企业家,于2017年10月25 日去世,享年72岁。 现在,鲁冠球终于能好好休息了。 鲁式滚雪球从无到有 15岁辍学,做过打铁匠,3年的铁匠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产生狂热的爱好。鲁冠球把一间农机小作坊打造成中国乡镇企业的佼佼者,并把持万向集团的方向盘稳步前行,用40多年的时间一手缔造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王国。 1969年8月,在第一次全国建设县修造厂工作会议上,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各个城镇都必 须有农机修理厂。当时,鲁冠球正热火朝天地经营着铁匠铺,由于被当地政府视为难得的“制造业”人才,他临阵受命,接管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这就是万向集团的前身。 当时,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仅有4000元资产、7名员工,然而,经过10年发展,变成 1979年,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大门上已经挂上宁围农机厂、宁多种经营的企业。 1978 年,在素来有工业传统的江浙一带,一批小工业作坊——没有人做过确凿的统计, 如果我们用“上千个”这个概念应该不会太偏离事实——已经星星点点地冒了出来。在浙江,钱塘江畔的萧山县,鲁冠球创办的农机厂悄悄度过了它十周年的纪念日。 萧山虽处鱼米之乡的江南,却是江沙冲击出来的小平原,人口众多而地力贫瘠,鲁冠球生来对种地毫无兴趣,他自小流浪乡里,先学打铁,后修自行车,25 岁那年,他东借西凑 4000 元,带着 6 个人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并自任厂长。宁围是他出生地所在,在他将近 50 年的职业生涯中,这位日后著名的“中国企业常青树”把公司办到了大洋彼岸,自己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块土地。 鲁冠球办厂,可以说真是从一穷二白起家。工厂没有地方买原材料,他蹬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过江到杭州城里,走街串巷地收废旧钢材,有时候就蜷在一些国营大工厂的门外一整天,有厂里不要的废钢管、旧铁线扔出来,就宝贝一样地拣回去。

鲁冠球

鲁冠球于70年代末期创建了万向,他把当时的 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了中国第一 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去年万 向集团的销售额达到68亿元,今年8月份万向集团用280万美元收购了UAI,这是一个有摘牌可能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现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叔叔是万向集团的顾问。虽然万向集团今天还没有股份化,仍被称作乡镇企业,但万向集团事实上已是一家民营企业。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鲁冠球的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工资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初中毕业,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3年的铁业社学徒生活使鲁冠球对机械农具非常熟悉,也使他对机械设备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当时宁围乡的农民要走上七八里地到集镇上磨米面,很不方便。鲁冠球想,如果在本村办一个米面加工厂,一定很受大家欢迎,而且可赚些钱。亲友们得知鲁冠球的这一想法后,都很支持,纷纷回家翻箱倒柜,勒紧裤腰带凑了3000元,买了一台磨面机、一台碾米机,办起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 然而,那样一个年代是禁止私人经营的,鲁冠球的米面加工厂被迫关闭。没过多久,鲁冠球又钻了“停产闹革命”的空子,在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的年月,收了5个合伙的徒弟,挂

了大队农机修配组的牌子,在童家塘小镇上开了个铁匠铺,为附近的村民打铁锹、镰刀,修自行车,生意越做越红火。 1969年,宁围公社的领导找到了鲁冠球,要他带着他的伙伴,去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这个所谓的农机修配厂其实只是一个只有84平方米破厂房的烂摊子。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和自己准备盖房的材料,把所有资金投到了厂里,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了这个工厂的命运上。 鲁冠球接手的时候,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生产的万向节产品大量积压,没有销路,工厂有半年不能按时给职工发工资了。鲁冠球组织30多名业务骨干,兵分几路,天南海北,到处探听汽车万向节的生产销售情况,周旋于各地汽车零配件公司之间,为产品找销路。 当年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得到消息后,鲁冠球租了两辆汽车,带了销售科长,满载“钱潮牌”万向节产品直奔胶南。因为是乡镇企业,根本进不了场洽谈业务。鲁冠球说:“那我们就在场外摆地摊”。他与供销科长就把带去的万向节,用塑料布摊开,摆满一地,一连3天。那些进进出出的财大气粗的汽车客商,连眼也不斜一下。鲁冠球想着如何吸引顾客就派出几人到里面订货会上探个究竟。一打听,原来买方与卖方正在价格上“咬”着,谁也不肯让步。这时鲁冠球就测算着:“假若自己的产品降价20%,也还有薄利。好!那我们降价。”说着就马上要供销员贴出降价广告。这一下摊前顾客就蜂拥而至了,“钱潮牌”万向节质量不比订货会上的差,而且还比许

鲁冠球成功的启示

鲁冠球因何而成功? 双休日的一天,去万向集团做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满面春风,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在今年1月受奥巴马总统的邀请,以投资者的身份,再次访美的情况;讲了参加胡锦涛主席、奥巴马总统在白宫就中美企业合作发展进行坦诚对话的细节;讲了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家中请他吃饭的情景;最后还津津有味地讲了万向集团已获得新疆钠硝石矿的开采权,后来又发现下面有藏量丰富的优质煤,他们将采用美国“煤制气”的最新技术,向社会提供清洁能源的美好前景。 这一个个令人鼓舞的开心事,展现了万向集团近年来一道道的新风景,也预示着万向集团气象万千、灿烂美好的明天。 每当有记者问及万向集团何以能够获得成功时,鲁冠球总是回答“这全靠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这话当然没错。没有改革开放,哪会有“万向”的今天!然而这只回答了问题的一半,还没有触及“万向”成功的内因。在同一个改革开放的新天地里,为什么许多企业未能像万向集团那样取得如此成功,甚至有的还失败了呢?“万向”的成功又有哪些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呢?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探究的。 我边听边思忖,鲁冠球所统率的万向集团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其内因而言,就是“远见、诚信、追求”这三个关键词。 在科技高新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家有没有远见卓识,有没有全球视野,这对于取得事业的成功实在是太重要了。鼠目寸光,墨守成规,怎么能成大气候?鲁冠球能有今天的成功,首要的在于他有前瞻意识和世界眼光,能敏锐地依据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不断通过自身改革,主动调整结构和布局。鲁冠球说:“等到危机来了才想到调整,肯定来不及,肯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当然,这需要魄力,需要当断得断的决心,但只有看清楚了才能用对魄力和决心。 因为有远见,有预见性,又有魄力,所以他们能抓住机遇,规避风险,手握胜券,越做越强。自集团创立42年来,他们的产品从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统集成,实现生产专业化,产品系列化,供货模块化;产业领域从制造传统汽车零部件,到现代农业开发、远洋渔业捕捞、矿产资源开发和新能源开发;集团公司从1984年“产品走出去”,1992年“人员走出去”,到1994年“企业走出去”;经营业务从国际营销、国际生产,再到跨国企业并购,进行国际资源配置和国际资本投资。如今,他们已在美、英、德等10个国家建立起22家公司。 鲁冠球从一个普通农民,嬗变成为一个跨国公司的企业家,就是因为他注重学习和思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不断冲刷自己身上的小农经济旧观念,逐步树立起全球意识和国际开放合作的新理念。这就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法宝。 诚信,是立身立业之本。待人不诚,言而无信,最终就难以立足,更谈不上成就大业。今天,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鲁冠球的名字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了,成为“信得过”、“靠得住”、“能成功”的代名词。

鲁冠球之子鲁伟鼎:继承财富、继承责任

鲁冠球之子鲁伟鼎:继承财富、继承责任 中国民营企业交接班的浪潮正悄悄袭来,鲁冠球之子鲁伟鼎在这股浪潮中子承父业,被推向了万向集团总裁的位置 鲁伟鼎说:“父辈们创造了过去,经历着现在,还将继续走下去;而我们这一代是踩着他们打下的基础沿着他们开辟的大道前进,理应走得更好、更远。” 2003年11月底美国《时代》杂志(TIME)和美国世界新闻网评出“2003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企业家”,共有来自全球电信、汽车、媒体、食品及金融等行业的20位企业家入围。 鲁伟鼎这三个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非常陌生的名字,他的父亲鲁冠球可能并没有多少人不知道,显然,鲁伟鼎现在的知名度远远落后他的父亲。 根据美国CNN报道,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零件供应商,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显然将接过父亲鲁冠球的衣钵,掌控万向集团。而万向集团不仅为中国轿车制造商提供零配件,同时将工厂开到了美国,成为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供应商。 虎父闯天下 现年58岁的鲁冠球一直在商界有“常青树”的美称。早年的鲁冠球当过铁匠,对农业机械有狂热的爱好。1969年,鲁冠球受宁围公社领导邀请,出掌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开始他的第二次创业。鲁冠球的第二次创业长达10年,靠作坊式生产,拾遗补缺,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他的这种“多角经营”,在一无足够资金、二无人才、三无管理经验的情况下,为他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9年,鲁冠球调整战略,放弃次要产品,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 1979年,鲁冠球调整战略,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1980年,鲁冠球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将价值43万元不符合标准的万向节送往废品收购站,在全国万向节厂整顿检查中,他的工厂以99.4的高分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被列入全国仅有的三家万向节定点生产专业厂之一。从1980年至1989年,鲁冠球的万向节产品经济效益年均增长达40%以上,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宁围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股权。 1990年开始,鲁冠球提出“大集团战略、小核算体系、资本式运作、国际化市场”的战略方针。他把“钱潮牌”万向节产品打开了日本、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香港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每年创汇在229万美元以上。回首鲁冠球的创业轨迹不难发现,鲁冠球对商机的精确把握和商业手段的扎实运用,将一切可以把握每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作为自己前进的手段,直到今天他依然处于时代大潮的浪尖。 30多年来,鲁冠球潜心经营,一切似乎都只是水到渠成。1990年起为浙江省计划单列集团,1997年起为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连续多年综合实力位居全国民营企业第二位,2002年资产超过百亿元,营业收入118亿元,利税10.47亿元。

鲁冠球 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鲁冠球藏在万向节里的企业家精神 作者:华南 来源:《中华儿女》2018年第10期 “回想我们这代人的创业梦,从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东躲西藏,到在计划经济夹缝中‘野蛮生长’,再到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以及全球化中无知无畏闯天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2017年9月26日,鲁冠球在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后,“心情难以平静”,连夜写下并发表署名文章《时代契机我们没有理由错过》。 一个月后,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代表人物之一、万向集团创始人在杭州萧山家中溘然长逝。鲁冠球的万向集团,脱胎于他的起家产品万向节,汽车中十分不起眼的一个小配件,并将之做到全球规模第一。48年间,他以“奋斗10年添个零”、年均25.89%的增长业绩,把一家曾用废钢管、旧铁线作原料,生产船钉、铁耙、犁刀的农机厂,经营成为拥有4万名员工,营收超千亿、利润过百亿的现代化跨国企业集团。

虽然鲁冠球办厂的时间比改革开放还要早上10年,但是他终其一生的创业梦想与实践,都与时代的进程密切相连。鲁冠球的创业史,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筚路蓝缕的缩影。 “从田野走向世界的农民的儿子”,这是万向集团官网对鲁冠球的描述。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浙江钱塘江边的宁围童家塘的乡村,不到9岁就开始干农活,真正尝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滋味。“靠天吃饭不保险,我以后要当工人赚钱!”15岁时,读初中的鲁冠球被迫辍学,经亲戚推荐到萧山县铁业社当打铁学徒。三年后就因人员精减而被打发回家。1969年,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得知这一消息后,24岁的他变卖了全部家当筹集了4000元,带领6个农民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 鲁冠球办厂,可以说真是从一穷二白起家。工厂没有地方买原材料,他蹬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过江到杭州城里,走街串巷地收废旧钢材,有时候就蜷在一些国营大工厂的门外一整天,有厂里不要的废钢管、旧铁线扔出来,就宝贝一样地拣回去。 到1978年,雪球慢慢滚大,鲁冠球的工厂竟已有400人,年产值300余万元,厂门口挂着“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宁围失蜡铸钢厂”四块牌子,到这一年的秋天,他又挂上了“宁围万向节厂”。四周的农民恐怕没有几个弄得清楚失蜡铸钢、万向节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后来人看来,从农作耕地到初级工业化之间,鲁冠球似乎已经在费力地搭建自己的企业基石。1980年,鲁冠球又将厂门口四块牌子摘掉三块,只保留“萧山宁围公社万向节厂”,从此专注于此。1983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口号提出,肯定了非国有企业家存在的合理性,他抓住机会,成为萧山县承包企业的第一人。1984年,美国舍勒公司“相中”万向,万向产品自此走出国门。 1988年,鲁冠球以1500万元向镇政府买断万向节厂一半股权,万向摇身一变成为当时还颇受争议的“民营企业”。 1992年,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挂牌成立。两年后,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此后,面对汹涌而来的国际化大潮,鲁冠球更进一步抓住机遇: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注册成立,这是鲁冠球为整合海外资源而投下的一枚重要棋子。随后,万向美国公司收购了QA1公司的股份;2000年由于舍勒公司经营不善,万向整体收购了这家当年第一次将万向领向国际市场的公司。2001年8月28日,万向又收购美国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公司,开创了中国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2013年,万向又正式收购美国A123系统公司,在业界引起巨大反响。此时的万向,已从一个万向节厂家蜕变为从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统模块供应的世界级汽车零部件企业。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2)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2)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2) 【奋斗十年添个零】 在农村开始实施承包责任制以后,一心想大干一场的鲁冠球手更痒了。1983年,他将自家自留地里的2万元苗木全都拿出来抵押,承包了萧山万向节厂。 后来的事实证明,鲁冠球的眼光没有错。在他承包的第一年工厂利润便超额完成了154万元,此后年年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第一年完成承包以后,政府奖励他44.9万元,他却将钱全部用在了工厂培养人才与建造乡村小学上。1985年,鲁冠球放弃的奖励高达300万元之多,他的仗义与善行令他名声大噪,1985年被评选为全国新闻人物,1987年当选全国十大农民企业家。 尽管此时的鲁冠球在全国已经小有名气,但是民营乡镇企业要想在商界立足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早在1980年的时候,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胶南县召开,鲁冠球在得知消息后马上和销售科长带着整整两卡车的“钱潮牌”万向节赶到了胶南。但是大会组织者却拒绝乡镇企业进场。千辛万苦赶到胶南却被拒之门外,此时的销售科长一下便泄了气,

同来的员工也提出回去算了。 鲁冠球安慰大家:“不就是不让我们进去谈嘛,但没有说不准我们在外面谈。我们可以在场外摆地摊嘛。”就这样,他们摆起了地摊,“钱潮牌”万向节在这次订货会上一炮走红。从此以后,鲁冠球一直坚持薄利多销,“钱潮牌”产品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65%以上。 1990年10月份,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万向集团正式成立,鲁冠球成了万向集团的法人代表。1994年1月10日是一个让鲁冠球终生难忘的日子,万向股票在深圳股市上市了。7年前,有关部门无情地拒绝万向股票的发行,正是因为它是一家乡镇企业,而今鲁冠球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万向也从此步入了新的发展轨道。 1991年万向产值已经过亿。当年5月,鲁冠球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轰动一时。 20世纪70年代,万向实现日创利润1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万元;80年代实现日创利润1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万元;90年代万向实现日创利润1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突破100万元。鲁冠球说:“万向计划到2009年力争日创利润1 000万元、员工最高年收入超过1 000万”,从而实现他“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 【走向世界】 1984年春天,万向的产品在广交会上赢得了外商的青睐,美

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4篇

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4篇 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幸运,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双手,创造并建立自己的帝国。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成功人士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成功人士的奋斗事迹1 董明珠,1954年8月出生于江苏南京,企业家、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 、世界公仆领袖联谊会经济领袖分会副会长、空调行业会长[2] ,先后毕业于安徽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系研究生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3] 。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可见这位铁娘子的厉害之处。而格力内部的员工这样评价自己的女上司“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即便不化妆,她也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许多。”媒体们则说“这个女子,虽然36岁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但36岁后的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路。”80后励志网带你一起了解这位女强人的女性职场励志故事。 为什么说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36岁再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而15年时间,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团CEO。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 董明珠跟那个年代很多人一样,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人家,1975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36 岁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没有人会想到,36岁以后的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创造了让人无不佩服的职场传奇。 1990 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

关于先驱者的素材

关于先驱者的素材 一、郭明义 关键词:凝聚正能量的“雷锋传人” 他的事迹:亚洲最大的露天矿鞍钢齐大山铁矿的运矿司机,和同事们一起管护这些矿山公路36年。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把雷锋作为学习的榜样。 帮助过许多工友和素不相识的人,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 2009年7月发起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带动5800多名鞍钢职工和社会志愿者参与。全国各地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分队目前已有1000多支,志愿者近180万名。 观点:郭明义的精神动因是他以助人为乐、坚守奉献使人快乐、助人幸福。 “德不孤,必有邻”,郭明义与郭明义的爱心团队完美地诠释了这样一句话。他们的存在也充分说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风气如何移易,“雷锋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示范力和感召力。 二、杰桑·索南达杰 关键词:用生命守护可可西里 他的事迹:1992年时任青海治多县委副书记,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队。 工作强度大,忍着;财政紧张,就自掏腰包筹集基本物资。两年时间里,他和十几名队员们先后十多次进入可可西里,打击盗猎者,进行野生动植物保护调查。 1994年1月18日在一次打击非法盗猎行动中英勇牺牲。1996年,可可西里成立了以索南达杰为名的保护站。 观点:杰桑·索南达杰是一位守护净土的先行者,他的牺牲开启了可可西里和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新纪元,震惊了社会各界及舆论,也唤醒了国人保护藏羚羊的意识。 20多年来,索南达杰的英勇事迹得到持续宣传,人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

识不断提高。 如今,可可西里再无枪声。 三、谢晋 关键词: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放在第一位 他的事迹:始终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放在第一位,电影《天云山传奇》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风云下的心路历程;在《牧马人》中,谢晋关注了出国热潮的话题,呼吁年轻人主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这些作品在剧本、表演和思想深度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 改革开放以来,谢晋拍摄了《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影片。 2008年10月17日,谢晋于浙江上虞逝世。他的一生都在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展现人民思想解放、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观点:谢晋导演曾言“我的作品要力图在刻画民族的悲剧中,给人以反思、警示的作用。” 正因如此,他的电影充满了强烈的知识分子式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感,他用电影镜头一次次呐喊出百姓积郁于胸的心声,涤荡观众心灵的同时,讲述了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中国故事,也见证了时代进步。 四、胡小燕 关键词:从“外来妹”到全国人大代表 她的事迹:1998年,从四川农村来到广东佛山,成了一名电子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胡小燕通过不断学习新技能,从一名普通分检员,迅速成长为车间管理者。 10年的努力打拼,2008年3月5日,胡小燕作为首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积极为外来务工群体发声。 2010年,胡小燕开设了“海燕信箱”专栏,刊登农民工来信,由法律专家

名人奋斗的小故事10篇

名人奋斗的小故事10篇 名人奋斗的小故事精选篇1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1642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名人奋斗的小故事精选篇2 诸葛亮少年时期,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耐劳,勤于用脑,岂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重视,爱好这个勤奋好学,擅长用头脑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控制了。为了记时,司马徽练习公鸡按时鸣叫,措施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货色,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老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光也就延伸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量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食粮,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学习须要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无数与勤奋有关的事例从来为人们称道,车胤"萤入疏囊"是勤奋;孙康"雪映窗纱"是勤奋;匡衡"凿壁偷学"是勤奋;苏秦"悬梁刺股"是勤奋;祖逖"闻鸡起舞"也是勤奋,勤奋使他们最终都成绩了一番伟业。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把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方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觉得奇异,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细致心察看,发明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端很愤怒,但未几仍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打动,对他更关怀,更器重,对他的教导也就更毫无保存了。而诸葛亮也

名人奋斗的故事5篇

名人奋斗的故事5篇 奋斗只是一种行动的昭示,而实际的行动却应该有详细的计划,清楚的段落,坚定的意志和力量。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奋斗的故事,欢迎阅读! 名人奋斗的故事1:鲁冠球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的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市宁围乡,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工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很艰难。15岁辍学后,经人帮忙,鲁冠球被介绍到萧山县铁业社当了个打铁的小学徒。 但三年后,由于精简人员,他被辞退回农村。不服输的鲁冠球决定创业,“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当时他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而自己对设备很感兴趣,便筹钱购买设备,开办了一个没敢挂牌子的米面加工厂。后来因为禁止私人经营,加工厂又被迫关闭,为了偿还债务,鲁冠球不得不将三间老房子变卖。 虽然受到打击,鲁冠球并未放弃。由于“停产闹革命”,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在经过15次申请之后,鲁冠球开办了一个铁匠铺,很快生意红火起来。 到了1969年,由于政府要求每个城镇都要有农机修理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其间除了管理农机修配厂,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鲁冠球都做了尝试。 之后10年间,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鲁冠球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

永远先人一步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

永远先人一步——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 永远先人一步——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 鲁冠球,男,1945年出生于浙江萧山.现任万向集团董事长. 由于家境贫寒,他上初中时就被迫辍学,先后在铁匠铺做过学徒,开过修车铺和粮食加工厂. 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鲁冠球带领6个农民用4000元开办宁围公社农机厂,生产农机具. 1979年,鲁冠球调整战略,放弃次要产品,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万向集团也由此得名,成为中国最着名的民营企业之一. 1988年,鲁冠球用1500万元向政府买断企业的产权. 1994年,“万向钱潮”股票在深交所上市. 目前,万向集团已进入金融、化工、房地产等领域,2001年8月收购美国NASDAQ上市公司UAI;年底又收购上市公司“承德露露”26%的股权,进入食品饮料业. 2007年7月,万向收购了美国AI公司30%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鲁冠球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在上海一家工厂工作,工资微薄,他和母亲住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15岁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里的负担,鲁冠球主动辍学.16岁时,他被介绍到萧山县铁器社.3年学徒生活中,鲁冠球对每天接触到的各类机械工具倾注了很多感情,他的技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没过多久,社会经济进入困难阶段,鲁冠球被 迫“下岗”,回到农村.他的工人生涯虽然宣告结束了,但他心中的创业之火并未有片刻熄灭. 回到家乡宁围后,鲁冠球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向亲友借贷3000元买来磨面机和打米机,自己开办了一家小型米面加工厂.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简直是人们无法 想象的.鲁冠球也不敢到处宣扬,但靠着乡亲们的口口相传,他的加工厂居然生意兴旺,这让年轻的鲁冠球兴奋不已.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小厂还是被发现了,并被 扣上了“地下黑工厂”的帽子,被迫关闭,所有机器设备被 强行贱卖.最后,鲁冠球不得不将刚过世的祖父留下的三间 老房子变卖,才好不容易还清了办厂时所欠下的外债.为了 躲债,鲁冠球六年间搬了七次家,受尽了白眼和责难,但这些都没有令他甘心服输. 没过多久,鲁冠球又钻了“停产闹革命”的空子, 在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的年月,收了5个合伙的徒弟,挂了大队农机修配组的牌子,在童家塘小镇 上开了个铁匠铺,为附近的村民打铁锹、镰刀,修自行车,生意越做越红火. 1969年,宁围公社的领导找到了鲁冠球,要他带着 他的伙伴,去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这个所谓的农 机修配厂其实是一个只有84平方米破厂房的烂摊子.鲁冠球变卖了全部家当和自己准备盖房的材料,把所有资金投到了厂里,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了这个工厂的命运上. 鲁冠球接手的时候,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生产的万向节产品大量积压,没有销路,工厂有半年不能按时给职工 发工资了.鲁冠球组织30多名业务骨干,兵分几路,天南海北,到处探听汽车万向节的生产销售情况,周旋于各地汽车零配件公司之间,为产品找销路.但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民营 小厂来说又是极不容易的,鲁冠球他们甚至连进入订货会会场的资格都没有.面对这种情况,鲁冠球索性将产品摆放在 会场外的地面上,供客户随意验看.为了吸引客户的注意,他

“浙商教父”鲁冠球: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

“浙商教父”鲁冠球: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 作者:赵新江 来源:《理财·市场版》 2017年第12期 新时代来了,一位民营企业旗帜性人物却走了。 10月25日,鲁冠球因病去世,享年72岁。10月30日,在鲁冠球追悼会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浙江省省长吕祖善致悼词:“鲁冠球是崛起于田野的改革英雄,是跨时代的弄潮儿,他的实践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鲁冠球与世长辞了,但是他的思想和精神将不断激励着我们。” 在鲁冠球曾被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问到,什么时候准备退休时,他回答称:“战士的终点就是坟墓。” 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 在改革开放史上,在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中,鲁冠球是一个参与者、见证者,也是一个记录者。事实上,他的一生,可以说就是一部民企的发展史。 1960年,15岁的鲁冠球辍学,做了3年铁匠;1969年,他联合6名农民集资4000元创办农机厂,生产农业机械设备,在农机厂的基础上,经过50多年的发展,以万向节及其他汽车零部件起家的小作坊发展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万向系”。1994年,核心企业万向钱潮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 万向的扩张与鲁冠球把握机遇的精明不无关系。 1969年,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24岁的鲁冠球带着人投奔到公社名下,戴上了“红帽子”。1979年,又是一篇党报社论《国民经济要发展,交通运输是关键》,让他决定专攻万向节这个不起眼的汽车零部件。 据万向集团官网消息,万向集团从鲁冠球以4000元资金在钱塘江畔创办农机修配厂开始,以年均递增25.89%的速度增长,目前营收超千亿元,利润过百亿元。另据公开资料显示,万向以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为主业,目前“万向系”成为横跨汽车、能源、房地产、农业、金融等产业的庞大帝国。 早在16年前的2001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词如此评价鲁冠球:“他是民营企业家中的常青树,他的故事续写了20多年。把一个小作坊发展成通用、福特汽车的合作伙伴,一举开创民营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人们从他身上见证了乡镇企业的过去,也看到了乡镇企业的未来,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乡镇企业家与时俱进的真实传奇。” 随着事业版图的扩张,鲁冠球的身影也常出现在富豪榜上,“2015年胡润百富榜”,鲁冠球及其家族以650亿元时隔9年重回前十,位列第10;2016年10月13日,2016年胡润百富榜,鲁冠球以550亿元财富位列第18;2016年胡润房地产富豪榜,鲁冠球家族以100亿元排名第48;2017年,胡润百富榜,鲁冠球家族以491亿元财富,位列第37。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 (共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的创业故事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创业传奇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能够在商海的大潮里驰骋40多年屹立不倒,鲁冠球感慨万千。从四千元钱创业到每年几百亿元营业额,鲁冠球说:“这一切都是干出来的。我们农民过去因为穷受人歧视。后来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富起来,并且为这个社会干出点东西,才能被社会所承认。” 【第一桶金很难淘】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浙江,父亲在上海的一家工厂工作,工资微薄,他与母亲住在贫苦的乡村,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鲁冠球居住的宁围乡与杭州市只有一江之隔,望着对面繁华的都市,他那时的梦想就是进城当一个工人,改变自己的人生。 在15岁初中毕业之后,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鲁冠球主动辍学。16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介绍到了萧山县铁器社。在3年的`学徒生活中,他对每天接触到的各类机械工具都倾注了许多感情,技艺也有了非常大的进步。 1969年,鲁冠球得知国家批准每个人民公社可以开办一家农机厂的消息,立刻就去申请了,当时的他只有24岁。

后来,鲁冠球借了4 000元钱,领着6个农民共同建起了宁围公社农机厂。刚开始没有地方买原材料,他就蹬着一辆自行车天天过江到杭州,走街串巷收废旧钢材,为周围公社的农具提供配套生产,如饲料机上的榔头和打板,拖拉机上的尾轮叉以及柴油机上的油嘴,要什么生产什么。 此后的10年间,鲁冠球就是靠这种作坊式工厂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以及失蜡铸钢等各种各样的产品,艰难地完成了原始积累。到了1978年,农机厂竟然已有300人,年产值300多万元,厂门口更是挂上了宁围农机厂、宁围轴承厂、宁围链条厂以及宁围失蜡铸钢厂等多块牌子, 1978年秋天,鲁冠球把宁围万向节厂更名为萧山万向节厂,也就是今天万向集团的前身。 在此期间,除了管理工厂以外,鲁冠球还办起了农场、养鳗场和蛇场。总而言之,只要是他觉得能赚钱、做得了的生意,他都想尝试一下。

历史会怎样记忆鲁冠球和浙商

历史会怎样记忆鲁冠球和浙商?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4块钱的车费,515路公交车可以穿越钱江三桥,把客人们从杭州汽车东站载到宁围 文化中心,全程只需要30分钟。如果自己开车,15分钟也就足够。这段咫尺之间的路程,72年来鲁冠球始终未曾跨越,未曾搬到离杭州更近一步,遑论京沪。 或许,抛开种种豪言壮语的浮光,我们把鲁冠球的举止归结为政治智慧更加贴切。这 个萧山乡下人自有其精明、豪放的一面,以及内心更为深沉的积淀,不为人测。 带着结论去追寻,得到的往往只是臆想的原因。时已至此,人们已经无法还原彼时彼 刻的细节。然而,从浙江历年风起云涌的浪潮来看,早年的鲁冠球绝非天赋过人,乃是时 代所造就。 01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为第一代登上经济舞台的商人,与鲁冠球并肩的还有禹 作敏、吴仁宝、冯根生等,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前便自行其是。事实上,当年弄潮之辈,绝 非寥寥,终因种种原因埋没在历史的尘埃。 从左至右为冯根生、宗庆后、鲁冠球。2002年7月,杭州市委、市政府颁给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根生、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万向集 团公司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三位中国企业界泰斗级人物每人三百万人民币的特殊奖励,以表 彰他们对杭州经济发展的杰出贡献。 鲁冠球伟大的事业从宁围镇起步,这块由钱塘江围垦而成的土地,唯一留给子民的是 贫瘠和忧愁。没人有想到萧山日后的奇迹,同样的裂变还发生在温州、宁波、绍兴、义乌。 潮起钱江,润泽浙省。 1945年出生的鲁冠球,第一份工作是到萧山县铁业社当学徒。 时人或许很难想见鲁冠球当时的绝望,这个发誓不肯种田的人,曾在萧山工厂打铁三年,三年困难时期,则被精简回乡——后来,这个词转变为下岗。 1960年代,应该是上半期,鲁冠球决定在宁围乡办一个米面加工厂,就跟亲友们东拼西凑了3000元钱,买了一台磨面机和一台米机。这应该算是鲁冠球的第一次创业。生意 很红火。 鲁冠球伟大的事业被割了资本主义尾巴,他的黑工厂被关闭,机器被廉价处理。破产 后的鲁冠球还债的办法是,出卖祖父留下的三间旧房。

一个打铁匠,拿着4000元,带着6个农民竟然做出了千亿集团!

导读 一个打铁匠,拿着4000元,带着6个农民做出了千亿集团!鲁冠球创业至今已经40多年却一直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企业家的“常青树”。 来源:创业智库(微信ID:cyzk88) 作者:唐一 “我不管,我就要干,我要致富!”,1969年,年仅24岁的他说出了这句话。 他变卖所有家产,筹集了4000元,带领着6个农民,靠着一只火炉、几把榔头,在一个84平米的平房里,创办了自己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之后的10年间,犁刀、铁耙、万向节等五花八门的产品,只要能赚钱、做得了的营生,他全部都尝试过。 经过40余年的艰苦创业,他的企业从什么都做的农机厂,变成了专业的万向节厂,再成为一家专注汽车零部件业务、参控股10余家上市公司的商业帝国。 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首富,根据2017年胡润全球富豪榜,他的身家高达515亿元,比汽车整车类首富魏建军的财富整整多了110亿。 他,就是万向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鲁冠球。 时至现在,看着他获得的一系列成就,再想想他年仅15岁辍学当铁匠学徒的经历,他当年说过的一句话犹在耳边: “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15岁辍学当铁匠,斗胆凑钱开工厂,只为不再过苦日子。 1945年,鲁冠球出生于浙江萧山市,父亲在上海一家医药厂工作,收入微薄,他和母亲生活在贫困的农村,日子过得很艰苦。 由于家境贫寒,鲁冠球已经穷到怕了,从小到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工人,“很简单的道理,要摆脱贫困。” 15岁那年,鲁冠球的梦想得以实现,由于“大跃进”,城市里面需要大量工人,还在读初中的鲁冠球就辍学离校,被介绍到县里的铁业社当了个打铁学徒。 “一开始14块钱,还有两块衣服费。我干了3年,工资最高涨到35.5块。”看上去鲁冠球终于摆脱了贫穷,可惜好景不长,仅仅做了3年,他就因为人员精简被辞退了。 万般无奈之下,鲁冠球回到了乡下,但此时他已经不想再过以前那种贫困的生活。为了不再做农民,他发誓一定要想一切办法跃龙门。 “没想过要当企业家,我办企业是逼上梁山。”刚开始时,鲁冠球只是在农村修自行车、钢丝车,后来看到乡亲们磨米面不方便,于是就凑了一些钱办了个米面加工厂。 在当时,做生意不但可耻,而且犯法。鲁冠球不敢明着来,只好私底下偷偷运营,但还是多次被发现,多次被处理。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短短6年,鲁冠球的加工厂就换了7个地方,每一次失败都没有让鲁冠球低头。直到最后一次被查处,加工厂终于办不下去了,他把所有家底、印章和账本都交给了大队。 为了还清办厂时借的钱,他还把祖父留下来的三间旧屋都卖掉了,走出家门,乡亲们都对他指指点点,说他是不务正业的“败家子”。 当时人们连铁锹、镰刀都买不到,自行车也没有地方修。经过15次申请,鲁冠球终于获批开办了一个铁匠铺,生意也红火了起来。 没过多久,更好的机会出现了。1969年,每个人民公社,可以搞一个农机修配厂。富有经验且有些名气的鲁冠球被公社邀请去接管已经破败的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鲁冠球抓住了这次机会,和其他6个村民凑了4000块钱(约等于现在的25万),办起了公社的农机厂,虽然产品都是初级的镰刀、锄头、斧头、柴刀等,但鲁冠球的事业总算是开始了。 集中精力做万向节,靠降价20%赢得市场! 在修配厂创立后的10年里,鲁冠球靠着收购回来的废旧钢材,做起了犁刀、铁耙、万向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