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部分)

1、为什么“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

答: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1)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2、为什么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

答: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从而商品生产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但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商品销售有困难有风险。推销商品为什么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马克思就此做了精彩的论述。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看:

(1)一种商品的生产一般不是独家生产独自经营的,同行会不断增加,因而它在竞争中售卖并不容易。

(2)即使生产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上也未必能立即引起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社会需要,因而也难以出卖。

(3)即便生产的商品是社会需要的,也不能保证全部售完。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不断更新,可能被类似的、性能更好的商品所取代。

(4)社会对于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度的。在竞争中,有些商品将成为多余。

从商品价值方面看:

(1)生产技术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将会降低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在这之前生产的该种商品就不能实现原来的价值。

(2)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总量,那末,在这种商品总量上所消费的、过多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3、为什么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

答:之所以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是因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之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他们具有便于携带、价值大、质地软且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当一般等价物发展到金银的阶段,首选就是金银。

4、为什么说“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答:因为:一方面,资本的运动,其目的就是为了增殖。“只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另一方面,资本运动没有限度表明,投资作为资本来经营,就要面向市场,掌握市场动态,在商品货币关系中川流不息的运转。“投资作为价值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这个运动中永不消失,从而变成一个自动的主体。如果把增殖中的价值在其生活的循环中交替采取的各种特殊表现形式固定下来,就得出这样的说明:资本是货币,资本是商品”。

5、资本总公式是什么?其矛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

答:资本总公式是:G—W—G′。它概括了各种资本的运动,起点是投入作为资本的货币即G,中间环节是商品即W的经营,终点是收回更多的货币G′。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一方面是商品的等价交换;另一方面却带来了更多的货币,这就是其包含的矛盾。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解决在于劳动力成为商品而买卖。因为资本经营购买劳动力这种商品是等价交换的;劳动力的使用及劳动,创造了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尽管销售时也是等价交换的,但其中的剩余价值也实现为货币,就能够收回更多的货币。

6、为什么说价值规律的贯彻过程是“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答:(1)规律所体现的规则,是客观条件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须贯彻。

(2)规律贯彻的过程,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曲折性。这就表现为“没有规则的盲目起作用”。比如“商品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影响商品价格离开商品价值而上下波动。

(3)在规律的曲折性的贯彻过程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会相互抵消。这就表现为:以“平均数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比如,“商品价格的上下波动”,互相抵消,还是与商品价值相一致的。

《资本论》习题答案 (2)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是怎样阐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最终目的的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极其严密的科学规定. 《资本论》全书就是按照这个研究对象的规定进行研究的,是对这个研究对象的科学论证.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对此,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第一,《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不是一切生产方式,而是其中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就从纵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 第二,《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是研究它的一切方面,而是研究从它产生出来的(或者说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又从横的方面确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第三,《资本论》中所要研究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其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为特征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与此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基础上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与交换过程中的人和人的社会关系. 第四,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出分配关系,是因为分配的形式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不过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马克思之所以要把交换关系明确表述出来,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发达的商品经济,它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具有它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点.虽然研究对象的表述中没有提到分配关系,但在《资本论》的实际内容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研究.第一卷"工资篇"分析了工人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的分配;第三卷论述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的分配. 同样,研究对象的表述虽然没有提出消费关系,但《资本论》的实际研究中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消费关系的分析.消费分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前者属于直接生产过程,后者是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消费关系是属于生产关系总和中的内容的.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力再生产理论,资本主义积累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时,都分析了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可见,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包括了资本主义的消费关系.只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狭义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研究对象的表述,突出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 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 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 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 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 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 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 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 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 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 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 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为什么要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2.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是怎样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出经典阐述的? 3.“两个绝不会”的论断的内涵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4.根据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谈谈我们应当学习马克思的什么精神 5.谈谈《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

资本论重点难句解析第1卷14-24章

第1卷第14章 16.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第11章) 1)生产工人的内涵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从生产力角度看,凡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凡是创造价值的工人都是生产工人。 2)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直接劳动过程扩展到间接劳动过程,生产关系的演变又使生产工人的内涵从创造价值的工人缩小到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 17. 良好的自然条件始终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而绝不能提供它的现实性。(第14章) 1)与自然条件相联系的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剩余价值的自然基础,但决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 2)要使建立在自然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剩余劳动转化为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还必须要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佣劳动者才会在资本家的强制下使他的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资本家进行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第1卷第17章 18. 货币即物化劳动同活劳动的直接交换,也会或者消灭那个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才自由展开的价值规律,或者消灭那种正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第17章) 1)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如果把劳动看作是商品,其结果就是要么违反价值规律,要么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本身。 2)因为如果说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即工人用自己的活劳动和资本家手上的货币即物化的劳动直接交换,那就必然会出现两种可能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两者相等,即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6先令,资本家也以货币工资形式付给工人6先先令,这种情况符合价值规律,但却否定了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 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 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 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 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 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通过购买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二种形式是生产资本形式,第二种职能是生产出商品来。在生产阶段上,企业投资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物质内容的生产资本形式出现,其职能是力求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从而使生产资本形式转化为商品资本形式。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第三种形式是商品资本形式,第三种职能是把商品售卖出去,收回成本,获取利润。 5、货币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 答:货币的本质,体现在:(1)货币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原来的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只是因为这种商品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变成货币,成为价值表现最成熟的形式。(2)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中,货币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才得以实现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 货币的本质决定了货币的职能,主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两种基本职能。 6、怎样理解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及其历史趋势? 答:资本积累,广义地说包括资本主义积累和资本原始积累,狭义地说,仅指资本主义积累。(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主义积累。这种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资本化。(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统治地位以前所进行的资本积累,称为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的含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生发展过程。这一矛盾随资本的不断积累而日益

《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第一讲:序与跋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概括地说明了《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等问题。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他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的研究方法,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是必须用抽象力。在《第二版跋》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论》中使用的唯物辩证方法,说明了他的辩证方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方法的根本区别,他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他指出了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他还论述了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说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是有强烈的阶级性的。“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第二版跋》中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在阶级斗争还不发达的时期,才有一定的科学性。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曾天真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因此达到了资产阶级眼界内的最高成就。但自从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这就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于是,公正无私的科学研究就被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代替了。从此以后,只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才能是公正无私的真正科学。 在为《资本论》第二卷写的《序言》中,恩格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正是马克思详尽地叙述了剩余价值形成的实际过程,从而说明了这一过程,而这是他的任何一个前人都没有做到的;正是马克思用自己的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革命。《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阐明了商品和货币的基本原理,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价值增殖和资本积累等问题,揭示了资本关系的产生、发展直到灭亡的历史趋势。 在第一篇《商品和货币》中,马克思从分析商品这个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开始,论述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制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他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它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也承认劳动价值理论,并把生产商品的劳动看作价值的源泉,但是,他们未能说明价值的实质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因而走入了困境。只有马克思发现和证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他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是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具体劳动,作为这种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从另一方面看,劳动抽掉具体形式,又是单纯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抽象劳动,而价值的实体就是抽象劳动的对象化或物化。“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他进而阐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的原因在于商品生产是在社会分工和私人劳动的条件下进行的。正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才决定了商品必须进行交换。由此可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在论述了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性之后,又分析了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揭示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货币无非是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马克思还详细论述了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商品拜物教。 在第二篇至第六篇中,马克思论述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

马克思概论复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单项选择题 1.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超越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把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 )。 A.科学的思想体系上 B.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C.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上 D.共产主义者同盟上 2.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 C.唯物史观的形成 D.私有制的消失 3.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人民民主专政 C.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D.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现实 4.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B.建立工农联盟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 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所有人的民主 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多项选择题 l.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几次飞跃是( )。 A.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B.从理论发展到制度建立的实践 C.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的实践 D.从社会主义发展到共产主义 2.十月革命的胜利说明( )。 A.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 B.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 C.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制度D.自由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2.为什么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四、论述题 论述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 三、简答题 1.无产阶级革命是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2.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

《资本论》的结构 杭烨 《资本论》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写于1843到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于1867年9月。资本论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法。 资本论的整体体系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大理论来概述。 一个起点指的是商品。《资本论》是从商品这一逻辑起点开始而步步展开的。一个基础指的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或对剩余价值规律的揭示。 三个过程,也反映了《资本论》四卷的结构。就是第一卷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讲剩余价值怎样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第二卷讲了资本的流通过程,主要是讲述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配。第四卷是资本运动三个过程在资本家头脑中的反映,重点研究剩余价值学说史。 而十大理论则是《资本论》的基本框架,这十大理论有:(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贯穿整个资本论,但是它的基本理论是在第一卷第一篇中得到论述的。(2)剩余价值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到第六篇讲述的内容。(3)资本积累理论。这是第一卷第七篇的内容。剩余价值理论阐述的是资本如何产生和带来剩余价值的问题,而资本积累理论讲述的是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4)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二篇的内容。(5)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这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的内容。(6)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一篇到第三篇的内容。这里,马克思以产业资本为背景,进行了抽象分析。(7)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四篇的内容。(8)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整个《资本论》中篇幅最大一篇,它分上、下两部分。(9)地租理论。它是第三卷第六篇的内容(10)各种收入及其源泉。这是《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的内容,马克思没有写完。因为这一篇是全部《资本论》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篇,所以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神秘性的一个总揭露,是对第三卷的总结,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资本论选读_试题合集(附答案)_练习题

《〈资本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第一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商品 2.使用价值 3.交换价值 4.抽象劳动 5.价值实体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7.价值形式 8.相对价值形式 9.等价形式10.一般等价物11.交换过程的矛盾12.价值尺度13.商品的形态变化14.货币流通量的规律15.人格的物化16.物的人格化17.商品拜物教18.私人劳动的两重社会性19.劳动力商品20.不变资本21.可变资本22.剩余价值率23.绝对剩余价值24.超额剩余价值25.相对剩余价值26.大规模协作27.生产劳动28.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29.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30.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31.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2.资本主义积累规律33.资本积累34.资本积聚35.资本集中36.资本的技术构成37.资本的价值构成38.资本的有机构成39.相对过剩人口40.原始积累 二、选择题 1.《资本论》的研究对象:C A.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B.一般社会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D.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资本论》的目的是A A.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B.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C.揭示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 D.揭示物质资料生产的一般规律 3.《资本论》科学抽象法的思维行程是A A.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 4.《资本论》体系的叙述方法是B A.从具体到抽象 B.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C.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D.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5.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说,经济的细胞形式是A A.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 B.商品的资本形式 C.商品的货币形式 D.剩余劳动的价值形式 6.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应当从B A.分析劳动力的买卖开始 B.分析商品开始 C.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D.分析剩余价值开始 7.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D A.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B.使用价值只有在使用或消费中才成为现实 C.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体本身,有质和量的规定 D.使用价值是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8.价值承担者指的是A A.商品的使用价值B货币C抽象一般劳动D价格 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 A.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 B.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时间 C.补偿旧价值的劳动时间 D.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 10.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B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无关 D.关系不确定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资本论选读》复习题 1.“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答:(1)“生产方式”一词,马克思曾在多种意义中用过,在《资本论》第一卷所提出的生产方式主要指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劳动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阶段,雇佣工人才完全变成了机器以致资本的附属物,资本才造成了它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就是研究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3)“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资本论》作为一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且要研究由这种生产方式决定的并且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交换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就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要研究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要研究流通过程中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交换关系。 2.“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3.“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看到自然和社会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起作用的,这是社会不同于自然的特点。但是,社会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客观存在。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而且有着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对社会的研究可以像自然那样,进行科学的考察,不过方法不同罢了。所以,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性质。 4.如何理解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1)商品中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虽然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来的,但他们只是一般的说劳动创造价值,并不明确什么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就在于把商品的价值只归结为抽象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这就是把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只有把价值归结为抽象劳动,才能进而把剩余价值归结为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点和劳动规律。 (3)劳动二重性学说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中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不懂劳动二重性就不可能正确分析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等学说。劳动二重性的发现还为探讨资本主义一系列矛盾打下了基础。因为劳动二重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资本论第一卷几个重要理论阐述

1.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马克思指出:“价格和价值量之间的量的不一致的可能性,或者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的,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2.货币理论 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交换过程和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必然性的根源在于商品的内在矛盾,交换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运动。,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2)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则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发展而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逐渐产生的派生职能。货币的这五种职能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现了货币的本质。 (3)货币流通或货币量的规律的理论 货币流通规律指出,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与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货币理论的第一次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它不论就整个货币理论史,还是就马克思本人的货币理论史来说,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所以我们说,货币理论是货币理论史上的伟大丰碑。 3.商品拜物教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头部分,集中阐述了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最终完成了其商品拜物教理论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借用拜物教来指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物化在人脑中的反映,重点阐述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秘密和根源等,并提出商品拜物教是一切拜物教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在非商品生产的社会中的劳动产品不存在拜物教性质等。同时,他还为人们走出商品拜物教的迷宫提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他坚持:"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未完成)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目 一、解释句子。 1、“——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第一卷P10)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即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了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他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指的是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够改变、创造甚至消灭经济规律。必须遵循经济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他的惩罚。但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无所作为的,人们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第一卷P47) 这段话指出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社会财富表现为众多的商品,单个

的商品就表现为社会的财富的元素形式。所谓财富的元素形式就是指经济的细胞形式。为什么要从经济的细胞形式开始分析呢?第一,商品是这个社会最基本最单纯的形式,资本主义整个复杂的经济机体,就是由这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细胞组成的。第二,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是从商品的内在矛盾发展起来的。第三,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起点,从商品出发分析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历程。 3、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第一卷P56)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如果从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这个角度来说,它是正确的。因为参加创造使用价值的,不仅有人的劳动,而且还有自然,如土地等。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引用威廉·配第的这句话。但是,配第不懂得劳动二重性,他虽然从劳动中发现了价值的源泉,但却错误的认为价值的创造不仅有劳动,而且还有土地。因此,就创造价值的角度来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因此,商品具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使用价值是人、财、物相结合生产的。 4、“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第一卷P108) 从字面上来看,金银天然不是由货币来充当,但货币最好由金银来充当。前一句话说明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货币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不是金银的自然属性造成的。后一句话说明由于金银的自然属性,适合于充当货币。金

《资本论》历届考试题及答案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 经济管理专业《〈资本论〉选读》期末考试试题 (闭卷— A卷)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掌握商品二因素有何实践意义? 2、解析“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含义。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 2、生产价格是由商品价值转化来的。 3、土地价格决定于土地价值,土地价格的变动没有规律可循。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实践意义。 2、论股份公司理论的实践意义。 A卷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8分,2题,共16分) 1、答:掌握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加强商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一方面在使用价值上做到物美;另一方面在价值上做到价廉,从而以物美价廉的商品,得以销售,实现效益。(5分)第二,运用商品二因素原理,评价企业,总结商品生产经营的经验教训。(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7-10;参考书P28-29) 2、答:货币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分)另一方面货币具有量的有限性。货币的数量少则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2分)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43;参考书P61-62)

二、辨析题(辨析对或错,1分;说明理由,9分。3题,共30分) 1、答:对。(1分)第一,商品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上升;(5分)第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下降。(4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73-274;参考书P76) 2、答:对。(1分)第一,在平均利润率的前提下,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在平均利润的前提下,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6分)第二,商品价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267;参考书P146) 3、答:错。(1分)第一,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土地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由劳动形成价值,从而也就没有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但是,地租作为一定的货币收入而资本化时,即把地租作为一定量的资本所带来的利息时,这一定量的资本就表现为土地价格。(6分)第二,土地价格的变动有其规律性。一是土地价格与地租额成正比。二是土地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三是土地理环境变化影响土地价格波动。(3分)(本题可参考原著P395、426;参考书P170-171) 三、论述题(每题27分,2题,共54分) 1、参考答案要点: 第一,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一是简单劳动的含义。(3分)二是复杂劳动的含义。(3分)三是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相互关系。(4分)第二,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一是启发我们深刻认识个人收入上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倒挂”的不合理性,彻底破除“读书无用论”。(5分)二是正确处理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关系,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学习、力争深造的导向。(4分)三是从复杂劳动形式的变化,启发我们重视当代的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深化认识创造价值的劳动。(4分)四是启发我们分析研究不同国家的工资差别。(4分) (本题可参考原著P14、60;参考书P43-46)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资本论》复习题 目录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

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知识点提要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讲授提要) 内容: 教材(《历史与现状》),第六、七章 更详细的讨论参阅:孙伯鍨、姚顺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庄福龄、孙伯鍨编,北京出版社),第二卷,第2-3章。 讨论重点 《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由假说变为科学地证明了的理论,实现了它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formulation of Historitical Materialism) (1)《资本论》的创作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主题和方法的深化 (2)社会结构理论 (3)社会过程理论 (4)人的解放 二、《资本论》的方法 (1)辩证法: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2)经济科学: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 (3)历史科学:从抽象到具体 方法论讨论[补充] 马克思经济思想发展的过程特征及其性质判断的依据 ①马克思经济思想具有一个明显的飞跃。 前科学时期 科学时期 阿尔都塞 科学的标志是什么? (1)一般问题:作为研究的标准范式,科学具有何种规定性? (2)特殊问题:在人文社会研究领域,19世纪的经济学,它的前提假设和方法论视角如何? 第六章《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问题 第一节《资本论》创作史与历史唯物主义主题和方法的深化 [拓展讨论:为什么再次以经济学视角梳理马克思的思想历程]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历程中,《资本论》的逻辑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但对于这一逻辑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极大的争论。 争论发生在三个层次上: 第一,在原理(元理论,即历史观的基本规定)上,经济决定论(即历史必然性)/主体创造性;第二国际主流—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二,在对现代社会的基本认识上,崩溃论/演化论;教条主义、非教条主义(卢森堡、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doc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其意思是说 A.评价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主观色彩 B.地主和资本家是天生的剥削者 C.地主和资本家的经济行为只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体现 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自然人 参考答案:A C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 B.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 C.个别劳动量等于社会必要量的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社会价值量大小的样品。 D.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际上也是该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 参考答案:A C D 引文解释:“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第1卷第17章) ①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但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②在奴隶社会中,劳动者作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其劳动在现象上全部表现为无偿劳动,但实际上,奴隶的全部劳动中也包括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因此,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的必要劳动。③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因支付方式、实际运动、习惯思维等原因,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表面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说明下列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第1卷第3章) ①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流通;资本流通是以商品为媒介、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的流通。②共同点:第一、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第二、都有商品和货币两个对立物;第三、都有买者和卖者两个人对立;第四、都有三个当事人。③形式上的区别:第一、流通的次序、起终点和媒介不同;第二、货币的使用方式不同;第三、货币和商品的位置变换不同;第四、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不同;④内容上的区别:第一、流通目的不同;第二、流通内容不同;第三、流通界限不同;第四、货币体现的关系不同。⑤要点具体展开 简述生产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的资本形式及其作用。 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者。②生产资料采取不变资本形式,生产劳动采取可变资本形式;③生产资料成为新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和价值构成部分,作为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吸收器;③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把生产资料的旧价值保存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另一方面又创造产品的新价值和剩余价值。 马克思是怎样论证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的? ①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第一、资本积累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从而引起工资的提高和工人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二、但是工人工资的提高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性质。因为:资本积累再生产出来的仍然是规模扩大的资本关系;工人仍然从属与资本,受资本家剥削。第三、资本积累还规定了工人工资提高的界限。即:工资的提高既不能危及资本主义生产;也不能影响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进行。②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第一、使工人日益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在业工人受剥削程度加重;第三、使工人阶级陷于贫困。③要点具体展开 (1)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①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同时,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另一方面,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又凝结在新产品上,形成新的价值。两者之和构成商品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不会发生增殖。要使价值增殖,只有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使工人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这个超过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增殖过程就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这样,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里进行的

资本论经典句子

资本论经典句子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 4、美德,女性特有的美德,反而害了她们自己,她们温柔恭顺的无性,竟成为使她们受奴役和苦难的手段。 5、价值是不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是使用价值的内容,而使用价值其只能算是外部体现,或是只充当销售手段。 6、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7、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

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于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原书内容宏大,理论深奥,为了让所有对《资本论》有兴趣的读者都能读懂此书,本书采用图释的方式对其中的知识点作了补充说明,全书几百张精美彩图,均与书中知识点有关,并且每张彩图下都有图释,更加方便读者理解其中的关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