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一)一般规定

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

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

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

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

铺设无碴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

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

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

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

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

不少于2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

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5.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

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

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

沉降控制措施。

(二)沉降观测的内容

桥墩、桥台、涵洞各个施工阶段的垂直沉降。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1.桥梁

(1)桥梁工程的每个墩、台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

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

(2)桥墩: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墩身上,数量每墩不少于4

处,分别设在每个墩的墩身四角,观测点距地面(水

面)高度应在1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桥台: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数

量每台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

桥向)。

2.涵洞

每个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数量每涵不少于6处,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

3.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四)观测精度

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l mm,读数取位至0.1 mm。

(五)沉降观测频度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一般可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可适当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要求见下表1和表2:

表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

墩台施工期间设置观测点墩台施工完成

至预制梁架设

前或现浇梁制

梁前

全程1次/周

预制梁桥预制梁架

全程

架梁前后各

一次

附属设施

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

后各一次或1

次/周

现浇梁桥梁体施工

期间

全程

施工起止各

一次

附属设施

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

后各一次或1

次/周

桥梁架设完成

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

对岩石地基的

桥梁,一般不

宜少于2个月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期间全程

运梁前和运

梁后各1次

无碴轨道铺设

期间

全程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

0~3个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

观测

4~12个

1次/3月

13~24

个月

1次/6个月

注:测试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表2 涵洞基础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

涵洞主体施工

期间

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

完成

全程1次/周

涵洞顶填土施工全程

荷载变化前

后各一次或1

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期间全程

运梁前和运

梁后各1次

涵洞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

对岩石地基的

涵洞,一般不

宜少于2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

期间

全程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

0~3个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

观测

4~12个

1次/3月

13~24

个月

1次/6个月

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六)评估方法和判定标准

1、观测资料整理表

(1)采用统一的《郑西客运专线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见附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2)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1)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

(2)桥涵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桥涵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

料。

(3)施工过程、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4)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3、评估分析方法

(1)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对于预制梁桥,基础沉降应按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

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划分

阶段。

(2)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

关系数应不低于0.92。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

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

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

(3)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个月;对

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

(4)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

s(t)/s(t=∞)≥75%

式中:S(t)——预测时的的沉降观测值;

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4、评估标准

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推算的工后沉降应符合下列标准:

(1)桥墩台均匀沉降量≤20mm;

(2)相临墩台沉降量之差≤5mm。

(3)涵洞基础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mm。

沉降观测方案

京沪高铁泰安站出站口和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3)《京沪高铁泰安站出站口和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施工图-桥梁》(图号:FWS2013-277-Q) (4)《京沪高铁泰安站出站口和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施工图-结构》(图号:FWS2013-277-G) (5)《京沪高铁泰安站出站口和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2适用范围 本方案针对京沪高铁站出站口及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西外环改造施工编制,包含的施工项目有西外环深基坑开挖、接长出站通道深基坑开挖,结合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设计院所指定的《京沪高铁泰安站出站口和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铁路沉降监测方案》进行同步观测。 2.工程概况 西外环路基坑开挖深度10m~15.8m,新建框架边缘距既有站房楼约17.45m,距离既有西外环桥基础为4.65m,框架最低点底标高低于既有西外环桥基础7.0m。采用劈裂机配合风钻开挖施工。框架桥处

地质为全风化片麻岩,因此既有西外环桥基础顶以上部分开挖边坡坡度为2:1,基础顶一下部分开挖边坡为5:1,开挖边坡喷射C25混凝土防护,最大开挖断面处开挖边坡距既有站房边11.22m,施工时对站房结构安全无影响。 接长出站通道基坑最大深度为9.7m,基坑采用的围护桩共分2种:站房内柱基础位置设超前钢管桩,柱基之间设φ1m人工挖孔桩,站房外通道设φ0.8m钻孔灌注桩,桩顶设1.2m*0.8m冠梁,桩间网喷砼采用Φ8@150×150钢筋焊接网,10cm厚C25早强喷射混凝土。 3.观测目的 基坑在回填之前由于地基土自重或降水等因素而引起的基坑外站房及原西外环桥的结构应力也在缓慢调整。变形观测的目的就是通过测量基坑周围预设的工作点的位移和沉降量,对基坑的稳定性作出评估。对沉降超限,提前预警,采取应急预案,以保证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4.地质条件 该区第四系地层较薄,基部基岩裸露。场地地表覆盖有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主要为站场填土、公路路基填土;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粉质黏土,下伏太古界泰山人群花岗片麻岩。地层特征描述如下: (1)素填土:主要为站场填土,灰绿色,黄褐色,稍密、潮湿,主要为粉质黏土及花岗片麻岩风化物,层厚0~3.50m,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总结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起点位于**市外环路北端附近的国道321上,里程为K0+000~K6+624.054。K0+000~K1+400为市政道路,一般路基宽度为60m,跨***高速路的分离式立交桥宽为50米。在K0+700~K0+786.5处设置变宽段,此处压缩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绿化带,渐变为50米宽,与桥梁宽度一致,车行道保持不变。K1+000 ~K1+200处设置渐变段,该路段内路幅宽度逐渐变化,路基宽度从50m渐变为24.5m。由于该路段正好处于圆曲线上,因此在K1+200~K1+400段设置过渡段,该路段范围内路幅宽度为24.5m,设计时速为60Km/h,过渡段后路段按一级公路设计,设计时速为80Km/h。线路通过区域有鱼塘、水田、菜地,地基沉载力较差,设计要求进行地基加固处理;路堑高边坡地段设计要求进行锚杆框架及方格浆砌片石防护处理。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公路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挖方段的水平位移观测;路隧、桥涵、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设计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5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

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XXXXXXXXXXXXXXX合同 DX桩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工程名称:XXXXXXXXXXXX大桥 委托单位:XXXXXXXXXXXXXXX 编制: 审核: 审定: XXXXXXXXXXXXXXX 2011年XX月XX日

目录 一、概述 (2) 1、工程概况 (2) 2、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 (2) 二、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3) 1、观测点的布置 (3) 2、观测频次 (3) 三、水准基点、工作基点的布设 (7) 1、水准基点的布设 (3) 2、工作基点布设 (3) 四、沉降变形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4) 五、观测精度 (6) 六、沉降观测实施要求 (7) 七、沉降观测资料的整理及管理 (8) 八、质量保证措施 (9) 1、仪器的质量控制 (9) 2、观测阶段质量控制 (9) 3、质量保证体系 (9) 九、保护措施和制度 (10) 1、水准基点及工作基点 (10) 2、监测点及元器件的保护标识 (10) 3、保护奖罚措施 (10)

一、概述 1、工程概况 多节挤扩灌注桩是国内新兴的一种技术,又称“DX”桩,是贺德新先生在总结了国内外桩基的基础上以新的理念于1998年研制开发出的专利技术国内新兴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突破了传统挤扩桩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它以其成盘腔的可靠性,对称性和稳定性,合理地实现了由桩身、承力岔、承力盘和桩基共同承载的,使摩擦桩成为摩擦兼多端支点承的新桩型。这种桩型改变了桩周土的受力状态,较大限度地挖掘了地基土的潜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桩的承载力,通过几年来大量实践证明“DX”桩在同类桩型中,具有显著优势。XXXXXXXX 合同位于XXXXXXXX,本标段中XXXXXXXX大桥桩基础均采用此种技术,其中XXXXXX大桥桩基XXX根。 2、沉降观测细则依据的规范、技术标准 沉降观测是工程建设不可忽视的工作之一,通过沉降观测,可以监测结构物的沉降变形情况,为今后的工程设提供参考数据。 目前,“DX”桩在山东省、陕西省、天津等地获得建设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并已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次沉降观测的目的就是为“DX”提供沉降变形提供可靠的数据,使这种新型的技术在XX市场得到更好的推广,在XX高速公路中的到更多的应用,发挥其优越性,减少工程建设资金投入。 沉降观测的依据标准: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T12897-2006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2004) 二、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沉降观测表格

说明: 1、鉴于业主和设计院没有正式发文对沉降观测资料及表格进行规范,但监理多次要求我们整个标段各分部资料表格要统一,经同监理协商。特规定以下表格。 2、可能下一步业主或设计院还要正式下发通知,还有可能改动,但没有办法兄弟们,先照着这个各分部统一再说吧。 3、目前各分部桥梁沉降观测主要用附表1、附表2,附表10和附表11。 其中附表2可采用电子水准仪导出的电子记录,我正在跟厂家联系请他们帮尽快把电子记录输出成表格形式。 4、附表10和附表11是主要填的表格,各分部要认真及时填写。这两个表格要按墩号填写和保存。 工程名称填桥名测量单位填SZ-2标n分部测量编号写墩号-n 不要每次测多个墩台就把多个墩台写在一个表里 5、表格每月汇总一次打印出来找监理签字。 6、请各分部尽快完善沉降观测资料。 7、详见后面附表

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1 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以电子水准仪直接导出,不需要人工干预。 2控制点文件: 点号1,高程1 点号2,高程2 点号3,高程3 …… 3观测手簿文件:按附表2 4高差文件:见表1高差文件格式示例。 5平差文件 控制点1,高程1 控制点2,高程2 …… 点号1,点号2,高差12,距离12 点号2,点号3,高差23,距离23 点号3,点号4,高差34,距离34 ……

表1 高差文件格式示例

6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 --------------------------------------------------------------------- 高差闭合差计算结果 --------------------------------------------------------------------- 附和路线号: 1 线路点号: CPII073 S019 S017 S015 S013 S011 S009 S007 S005 S003 S001 BM28 高差闭合差: -0.61(MM) 闭合环长度: 0.6250(KM) 平原限差: 3.1623(MM) --------------------------------------------------------------------- 闭合环号: 1 线路点号: CPII073 S019 S020 高差闭合差: 0.37(MM) 闭合环长度: 0.2240(KM) 平原限差: 1.8931(MM) --------------------------------------------------------------------- 闭合环号: 2 线路点号: BM28 S001 S002 高差闭合差: -0.04(MM) 闭合环长度: 0.3970(KM) 平原限差: 2.5203(MM) --------------------------------------------------------------------- ……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法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方法 2.5.2.9.1 路基沉降观测流程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流程见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流程图。 图3-1-26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工艺流程图 2.5.2.9.2 监测测试项目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监测以路基中心沉降监测为重点,包括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 原位测试 制定方案 上报审批 元件埋 初测值调试 取得强度增长规律 调整填土计划 停载 路基稳定 采取措施 数据处理系统 第一阶段填土计划 填第一层土 动态跟踪观测 采取处理措施 总结阶段成 下一阶段填土 填土至设计标高 预压期观制定卸载标准 满足卸载要 卸 是 否 下 一段施

测、路堤本体沉降监测、过渡段不均匀变形的监测、深厚层第四系地层的分层沉降监测、软土及松软土地基路堤地段的边桩位移监测、桩网结构的加筋(土工格栅)应力、应变监测等内容。 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①基底沉降监测:每100~150m设一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预埋1个沉降板。路堤填筑前,人工开挖于线路中心线路堤基底地面预埋沉降板进行监测。②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地段一般每5~50m设一个监测断面,共3个监测点,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路基成形后设置。 桥涵路过渡段必须设置,且需加密。③桥路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观测,且需加密。④松、软土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选择代表性地段,两侧坡脚外约2.0m、10m处设位移观测桩。 2.5.2.9.3 沉降观测控制标准 路堤中线地面沉降速率每昼夜≯1.0cm,坡脚水平位移速率每昼夜≯0.5cm,如果超出此限应立即停止填筑,待观测值恢复到限界值以下再进行填筑,填筑速率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 2.5.2.9.4 测量的精度及频度 测量精度一般需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观测频率应与位移速率相适应,位移越小,观测频率越低,反之位移越大,观测频率越高。当位移曲线骤然变大时,更要跟踪观测,分析原因,并考虑是否需要采取措施。 (1)监测精度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不低于8mm/30m,横部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得大于0.1mm。 (2)监测频度 边桩及沉降在施工期间一般每一填筑层应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d至少观测一次。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5d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d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设计要求的时间。 2.5.2.9.5 监测元器件的埋设 观测断面及每一观测断面上观测点埋设位置的允许偏差应不大于20cm。本标段共设路基面观测桩739个,路堤外地面上位移观测边桩1478个,基底沉降板374个,过渡段剖面沉降管110个。 ⑴沉降监测桩埋设:桩体选择直径2.0c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沟,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⑵沉降板埋设:由底板、金属测杆及保护套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1cm,按照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方法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沉降板应埋入褥垫层顶部嵌入10cm,采用中粗砂回填密实,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保护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采用水平仪按国家一等精密

桥梁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3.2 桥梁 因产生的原3.2.1 桥梁沉降 1)桥梁自重和其上所行驶的车辆重量极易导致桥梁出现变形,从而诱发桥梁(沉降。 2)桥梁施工中多采用一般粘性土来作为回填土,完成施工后将其压实,但由(于回填土压实作业难度大,施工后往往会由于压不实导致压实密度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沉降变形。 )桥梁施工中与桥头部分连接所设置的搭板所产生的弹性力会落在桥墩上,(3 会从而导致桥头呈现出不均匀受力的状态,在桥梁投入使用后车辆荷载的作用导致桥头搭板两端荷载受力不均从而导致搭板末端产生沉降。 求观降测方法及规范要3.2.2 桥梁沉 )沉降监测网布设(1 沉降观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1 于 3 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间距不应大①每个独立的监测网不少于公里,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能够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②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位置适宜的基准点可以作为工作基点使用。沿线路方向不宜大于200m50~100m工作基点距线路中心, ③基准网施测之前,通常先测量导线,求得所有工作基点的平面坐标,确保施工中有足够的控制点可用。待工作基点基本稳定后,根据测量规范利用二等水准或其他标准施测基准网。基准网的初始高程以网中所有基准点为拟稳点,通个月,要对基准网进行复过拟稳平差求得。根据沿线地面稳定情况,每隔3~6 取较为稳定的基准点为拟稳点,测。复测后,首先判定基准点的稳定情况,,选重新对整网进行平差,以评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工作基点,复测后应及时修正其高程。 )布设和BA ④监测网如图1 所示,在相邻两个工作工作基点之间(如图中的 。A-B-A AB 和BA 两条符合水准路线,将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形成单一水准环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及观测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设计院提供的施工图纸 2、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观测基准点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5、建筑单位提供的二个沉降观测控制点:BM1、BM2。其高程分别为:2093.185米、2093.929米。 二、工程概况 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D-1#楼建筑面积23410.99m2,D-S1#楼建筑面积2319.21 m2,、D-3#楼建筑面积21884.73m2,车库总建筑面积51307m2。各工程项目概况如下表: 项目概况、名称D-1#楼D-S1#楼D-3#楼车库四标段 建筑层数地下3层,地上 27层地上3层地下3层,地上27 层 地下2层 建筑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 建筑工程等级一级二级一级一级 设计使用年限50年50年50年50年 建筑分类一类二类一类特大型汽车库 耐火等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二级地上一级,地下一 级 地上二级,地下 一级 建筑性质高层商住楼多层商业高层住宅楼地下车库建筑物抗震设防烈度7度7度7度7度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甲级丙级甲级乙级 基础形式现浇钢筋混凝土 桩筏基础现浇钢筋混凝 土条形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桩 筏基础 现浇钢筋混凝土 条形基础 地基持力层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3层砂砾端承摩擦桩,桩端 持力层4层砂砾 3层粘土层

三、人员及仪器的配备 1、测量人员配备 为了满足本工程测量全面、有序的开展,将投入以下测量人员,组成本工程施工 测量组。 序号姓名学历施工年限职务近期施工工程 1 大专11年组长 2 大专3年测量员 3 大专4年测量员 由工程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现场测量工作的监督实施。 2、测量仪器配备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沉降观测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盒建筑物的定位采用全站仪,轴线投设用经纬仪,高程测量用水准仪,本工程拟投入测量仪器如下表: 仪器名称型号数量是否检定用途 经纬仪TDJ6E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1103 角度测量水准仪AT0-32 1 已检定,证书编号:14122502 沉降观测 注明:仪器必须在检定证书规定的有效日期内使用。 四、观测点的设置 1、制作方法 沉降观测点大样见下图:

公路工程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公路工程项目名称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批: 项目部 XXXX年XX月XX日

一、工程概况 XXXXXXXXXXXXXXX为新增国道主干线XXX胶南至海晏公路的重要关联路段,本项目起点位于XXX,终点位于XXX,路线全长XXXXkm,施工范围为:KXX+000~KXX+000,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桥涵设计汽车荷载采用公路-Ⅰ级。 本标段工程量主要有:路基主线XXXXkm、匝道XXXXkm,主线大桥XX座、通道桥XX座、匝道中桥XX座,涵洞XX道,分离式立交XX处,互通式立交XX处,服务区XX处。 二、编制及测量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2、《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2009);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1); 5、设计图纸; 6、设计院交桩成果; 7、控制点加密成果。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标段所有高填深挖路段。 四、观测目的及范围 1、观测目的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路基及高边坡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边坡和路基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高填土和深挖方速率。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确保全线施工质量。 2、观测范围 本标段的范围KXX+000-KXX+000,包括KXX+677-KXX+000,323M的高填土路基; KXX+000-KXX+659左侧深路堑;KXX+103-KXX+655右侧深路堑;KXX+755-KXX+019左侧深路堑;KXX+267-KXX+444左侧深路堑;KXX+469-KXX+589左侧深路堑; KXX+210-KXX+390左侧深路堑;KXX+703-KXX+906左侧深路堑;KXX+219-KXX+424右

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连镇铁路LZZQ-5标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依据 (1)《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2)《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3)《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4)《客运专线铁路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2-2010);(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 (9)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修订版); (10)高邮特大桥、路基等相关图纸文件; (11)铁路总公司有关规定。 (12)连镇铁路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 2、工程概况 新建连云港至镇江铁路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位于江苏省南北纵向中轴线上。线路北起苏北连云港市,沿宁连高速公路引入淮安市,与京杭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并行,向南经苏中扬州市,跨长江后止于苏南镇江市,正线全长304.883km。 连镇5标地处扬州境内,起讫里程为DK177+218.46-DK205+504.97,全长28.287km。其中,DK177+218.46-DK179+282.375为界首站和区间路基段,高邮特大桥(DK179+282.375~DK203+866.39)全长24.584km。本标段桥梁占比87.85%。

本标段共有9联连续梁,1孔现浇简支箱梁,3座刚构-连续梁桥,桥梁其余部分采用721片32m和24m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通过。一分部管段内包含路基和2座刚构-连续梁桥,二分部管段内包含5联连续梁,三分部管段内包含4联连续梁和1联刚构-连续梁桥。 桥梁基础采用打入法PHC-800-130管桩基础和钻孔灌注桩,桩基直径采用1.0m、1.25m、1.5m、2.0m。桥梁墩身采用圆端形实心桥墩,桥台采用矩形桥台。 涵洞孔径采用1.5-6.0m,采用圆涵、框架涵结构,兼顾排水、交通等功能。 3、沉降观测的意义 有碴轨道对桥梁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非常严格,工程在设计中虽然对每个桥墩进行了沉降量的计算,但是沉降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单靠理论计算很难满足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评估,验证或调整沉降设计参数,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使结构物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通过对设计沉降的验证和修改,分析、预测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量,合理确定轨道的铺设时间,确保设计目标顺利实现。 4、沉降观测的范围和内容 (1)沉降观测范围:DK171+218.46-DK179+100段站场路基(其中,D K177+527.15-DK177+604.85为子婴干渠中桥、DK178+713.15-DK178+846. 85为龙翔大桥)、DK179+100-DK179+282.375段区间路基、路基段落内的涵洞、高邮特大桥的所有墩台及梁体。 (2)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涵洞、桥梁的垂直位移监测和水平位移监测。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1. 工程概况 本合同段南海区丹横路跨线桥工程,起点丹横路以东550M,终点在丹灶医院附近接珠二环桂丹立交,线路全长1.17KM,起止桩号为:K9+050—K10+220,按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主路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28M,辅路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16M,沿线主要共有大桥一座(丹横路跨线桥),桥长405.4M,桥跨布置为32+33+33+32+30+30+30.5+6×30M 预应力砼连续箱梁,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中桥(西基桥)一座,采用3×13M预应力砼空心板。本标段沿线沟渠纵横,地质条件复杂,路基设计多为软基处理段,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路基填土采用换填等进行路堤填筑,必须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观测。 2. 沉降观测内容及观测目的及执行标准 2.1 观测内容: 2.1.1 路基(1)路基基底沉降观测(2)路基面的沉降观测 (3) 坡脚水平位移桩 2.1.2 桥梁(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2)墩台身及桥面系的沉降观测。 2.2 观测目的 超载预压期间,为避免加载过程中加载速度过快而致使路堤破环,以及控制卸载时间,保证超载预压质量。沉降观测根据观测数据调整填土速率,预测沉降趋势,确定超载预压时间。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稳定观测,监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以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

和稳定。桥梁通过对结构体的沉降变形观测,预测工后沉降量,为桥梁今后的养护及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2.3 执行标准: 《佛山市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管理手册》、《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总监办下发的《佛山市南海区道路建设管理处软基监测作业指导书》及设计要求。 3. 路基沉降观测测点埋设及断面布置 3.1 水准基点的布设 一个断面或一组相邻观测断面左右侧各设置1个水准基点,并妥善保管。根椐本管段现场实际情况水准点设置采用深埋粗钢筋或利用现有不再沉降物体进行布设。 3.2 路基沉降观测元件设置 主要有地基沉降观测的深层沉降板、路基面沉降观测的浅层观测桩和控制填土速率的水平位移桩。 3.2.1 沉降板:由沉降板、测杆、套管等组成,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制作。沉降板采用600mm×600mm×9mm的钢板。测杆用38mm×3.5mm的裂缝钢管制成,两头制成螺纹接头,一端为外丝,另一端用内丝。测管与沉降板之间进行焊接,并用3条φ10mm的斜钢筋焊接牢固见沉降板构造图。 3.2.2 观测桩: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混凝土标号为C25,断面尺寸为15cm ×15cm×50cm,并在桩顶预埋钢筋测头。待路基填筑结束后埋设。 3.2.3 水平位移桩:采用1m长的φ16钢筋,中间锯十字丝,埋设在坡脚外2m处,并挖坑用C20混凝土保护使其稳定。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溆浦至怀化高速公路 (1-20合同段) 路基沉降与稳定观测方案 目录 1 目的和意义………………………………………………………… 1 2 沉降与稳定观测的依据…………………………………………… 2 3 观测内 容........................................................................3 4 沉降与稳定观测点的布设 (3) 4.1 布置原则.....................................................................3 4.2 沉降与稳定观测点布设步骤.............................................5 4.3沉降与稳定观测点布设方法 (6) 5 溆怀路重点观测断面的选择................................................9 6 沉降与稳定观测控制指标和精度 (10) 6.1 沉降观测..................................................................10 6.2稳定性观测 (11)

7 沉降与稳定观测的周期......................................................11 8 提交成果 (11) 8.1 提交的成果报告............................................................11 8.2 成果报告的应用 (11) 9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12) 9.1 项目的组织结构及主要参加人员.......................................12 9.2 拟投入的仪器设备和计算软件..........................................13 9.3 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13) 10 项目经费预算………………………………………………………14 附表(溆怀高速公路路基沉降与稳定测点分布一览表) 溆怀高速公路路基沉降与稳定观测方案 1 目的和意义 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是高速公路路基施工和长期稳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对这些问题的了解程度和处理成功与否将直到公路的整体质量,这其中,软土地基、特殊土路基、高填方路堤、半填半挖路堤、陡坡路接影响堤、岩溶地基、填切交界频繁等不利因素更是路基修筑的棘手问题。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桥梁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一)一般规定 1.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等符合设计要求。 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碴轨道要求。 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 4.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2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5.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 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二)沉降观测的内容 桥墩、桥台、涵洞各个施工阶段的垂直沉降。.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1.桥梁 (1)桥梁工程的每个墩、台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应尽量靠近地面(水面)。 (2)桥墩: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墩身上,数量每墩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每个墩的墩身四角,观测点距地面(水面)高度应在1m左右,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方便观测、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桥台: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数量每台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2.涵洞 每个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数量每涵不少于6处,观测点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 3.沉降变形观测点设计图和埋设要求,设计单位结合具体设计方案并参照《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在实施性沉降观测设计方案中明确。 (四)观测精度 桥涵基础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l mm,读数取位至0.1 。mm (五)沉降观测频度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一般可每周观测一次,以后视两次观测沉降量的变化情况,可适当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指导方案 (一)一般规定 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碴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满足无碴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 5、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二)观测的内容 1、路基沉降观测应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2、路堑沉降观测部位为基床表层的底面处。 3、路堤沉降是由路堤本体和地基组成,为了观测到路堤

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及沉降主要产生的部位,一般路堤观测的内容应为:基床底层顶面的路基总沉降和地基面处地基部分总沉降。 4、对于地基条件复杂和填土高度大的路堤,还包括如下内容:路堤中部的沉降观测;地基处理范围的下限处地基深部的沉降观测。 (三)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1、观测断面布置 (1)沉降观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应大于50 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以设计文件为准),应 不大于25m布设一个断面。 (2)对地形横向坡度大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路基工点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2、观测点布置 (1)沉降观测可在线路两侧地基、路肩和线路中心设置观测桩或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板。 (2)对于路堤观测断面,在线路中心线布设一组沉降板,路肩两侧布设变形观测桩。 (3)有预压土路堑地段,每个路堑断面在线路中心设沉降板一组,两侧路肩各设观测桩1个。无预压土路堑

桥梁沉降观测

3.2桥梁沉降观测 3.2.1桥梁沉降产生的原因 (1)桥梁自重和其上所行驶的车辆重量极易导致桥梁出现变形,从而诱发桥梁沉降。 (2)桥梁施工中多采用一般粘性土来作为回填土,完成施工后将其压实,但由于回填土压实作业难度大,施工后往往会由于压不实导致压实密度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沉降变形。 (3)桥梁施工中与桥头部分连接所设置的搭板所产生的弹性力会落在桥墩上,从而导致桥头呈现出不均匀受力的状态,在桥梁投入使用后车辆荷载的作用会导致桥头搭板两端荷载受力不均从而导致搭板末端产生沉降。 3.2.2桥梁沉降观测方法及规范要求 (1)沉降监测网布设 沉降观测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①每个独立的监测网不少于3个稳定可靠的基准点,且基准点间距不应大于1公里,基准点应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能够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②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位置适宜的基准点可以作为工作基点使用,工作基点距线路中心50~100m,沿线路方向不宜大于200m。 ③基准网施测之前,通常先测量导线,求得所有工作基点的平面坐标,确保施工中有足够的控制点可用。待工作基点基本稳定后,根据测量规范利用二等水准或其他标准施测基准网。基准网的初始高程以网中所有基准点为拟稳点,通过拟稳平差求得。根据沿线地面稳定情况,每隔3~6个月,要对基准网进行复测。复测后,首先判定基准点的稳定情况,,选取较为稳定的基准点为拟稳点,重新对整网进行平差,以评定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工作基点,复测后应及时修正其高程。 ④监测网如图1所示,在相邻两个工作工作基点之间(如图中的A和B)布设AB和BA两条符合水准路线,将沉降监测点纳入其中,形成单一水准环A-B-A。 A B C 线路中线工作基点施工便道桥墩左右的监测点 图1

制存梁台座沉降观测方案(20210131170434)

武当山制梁场制存梁台座 沉降观测方案 、施工准备 1、人员分工及职责 组长:王瑞通职责:负责沉降观测的全面工作。 组员:刘涛负责:沉降观测数据记录,整理。 纪忠杰职责:负责立尺、仪器保管、检修观测数据,整理、复核、评估等 2、仪器使用天津森德达DSG-23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钢板尺,使用的仪器应经过年检并具有检验合格证书。 二、制、存梁台位观测方案 (1)制梁台位 1、观测点的埋设 在制梁台座条形基础上设置3组沉降观测点,即基础的两端、1/2处、等部位各做1组观测点。如下图:

观测点采用钢钉做点,并用红色油漆将点圈住,以保证观测点的永久性。 2、观测周期 ⑴台座基础浇注完成后连续观测一月,每周观测一次; ⑵底模安装后连续观测一次; ⑶侧模安装后连续观测一次; ⑷ 钢筋入模后并在灌注混凝土前,观测一次;混凝土灌注完 后再观测一次;每个台位至少观测10片箱梁; ⑸ 拆模后初预张拉前观测一次,初预张拉后再观测一次,每 个台位至少观测10片箱梁,确定无沉降后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3、观测方法 ⑴ 采用相对高程的观测方法:以右侧埋设的固定点作为控制 点进行观测,组长组织人员按周期按时进行观测。 ⑵ 观测数据整理:观测记录采用专用沉降观测记录簿,保证测量数据具有可追溯性。观测记录应绘制草图,观测记录的内容包括使用仪器及型号、测量的时间、观测人员、立尺人员。测量

完后将数据整理进行统计,并依据测量数据评估是否存在沉降。⑶数据处理:测量数据确认无误或异常报主管工程师审批。 对发现的测量数据有异常应立即进行复测,复测如还有异常应分析原因并及时上报总工。 (2 )存梁台位 1、观测点预埋 存梁台座沉降的观测主要是观测存梁台座的相对高程,未存 梁前在每个台座基础侧面上作一条同等水平线(如下图),使其每个台座匀保持在同一个高程上,下次观测时看每个台座基础上的 水平线是否是同一数值,并在允许控制范围之内(士2mm );若有不一致则判断台座有沉降,需进行复测并分析原因,并上报技 术、生产部门进行相关的处理方案。 ① ③ 2、观测周期

2019公路桥涵工程沉降观测方案.doc

沉降观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公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3-2005; 2)《桥梁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0-2005;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4)《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标段所有桥梁工程,盖板涵、高填方路基段。 三、测量依据 1、设计图纸; 2、设计院交桩成果; 四、观测目的 1、观测目的 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桥涵和路基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桥涵和高填方路基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软土填土速率。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 五、沉降观测网 本项目的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四等等水准网,精度按四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沉降测量点分

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我们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四等水准点以及按四等水准加密的加密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基准点应做好保护工作,半年定期复测一次。如发现丢桩或桩位有移动现象,应尽快恢复和补测。 沉降观测等级及精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沉降观测等级 沉降测量 沉降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 (mm) 相邻沉降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 (mm) 四等±0.5 ±0.3 六、沉降观测 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3)固定观测人员 (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3.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 等级高程中误差相邻点高差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二标段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 编制: 审核: 日期:

1.工程概况 麻新城区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众服务中心主要干道。本项目的建设将促进和拓展经济开发区和凯麻新城区的城市发展空间,为后续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凯麻新城区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起于开司大道,于开司大道左侧相交90°。路线全长3163.394道路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车速为60km/h。 为及时掌控路基填挖方的沉降、位移情况,指导路基施工过程,保证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 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 2.3《工程测量规范》 2.4《路基横断面图》 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3.1控制和保证路基过程质量,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一般地段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和分析,预测沉降趋势,

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以确保路基和路面的完成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1 观测内容 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确定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填方段的基底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路基本体沉降观测;涵洞、路堤的过渡段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设置 4.2.1基底沉降观测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底地面的线路中心线位置埋设一个沉降板,并进行首次观测。 4.2.2路堤水平位移观测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要求,沿线路方向每隔100~200m,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10m处各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桩,路基填筑前埋桩并进行首次观测。 4.2.3路基本体沉降观测

桥梁隧道沉降观测要点

桥涵隧道沉降观测学习总结 太焦高铁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中不乏不良土质和采空区。隧道,大型桥涵结构物较多,速度达200km/h 以上的高速铁路,其路基、轨道和桥梁的列车动力作用远大于普通铁路,轨道的不平顺对快速行车引起的列车振动也远比相同条件下普通速度的列车严重,。因此,高速铁路对路线沉降有严格要求,通过学习桥梁隧道沉降观测相关规范后,本人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出以下总结: 一、沉降观测的目的 因隧道开挖断面大,必须加强及支护的施工沉降观测工作,并贯穿于施工施工全过程。其目的是: 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和信息。掌握围岩力学形态的变化和规律,掌握支护的工作状态; 2、指导施工预报险情。做出工作预报,确立施工对策,做到监视险情、安全施工。 3、通过回归分析,确定围岩变形收敛的准确时间和最大变形量,为隧道二次衬砌的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大桥正常工作状态下进行定期沉降观测,通过对各期监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借助桥梁结构、工程地质等资料,得出大桥正常运营状态下的下沉值,找出大桥下沉规律和趋势,分析大桥下沉的原因。为桥梁的运营养护、道路标高调整提供技术依据,同时检查大桥设计,施工质量,同时为科学研究提供相关信息。 二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 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 、CPII 和水准基点。 2..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桥涵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2).水平位移监测网 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