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间黏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 1在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参麦注射液的干预效果

[ 09-08-04 14:57:00 ] 编辑:studa20

作者:王俊王良荣胡明伦陈菲菲缪剑霞林丽娜

【摘要】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 1( ICAM 1)在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参麦注射液(SM)肺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在体外循环(CPB)转机前将参麦注射液0.6 ml/k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完毕,对照组在同一时间予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其余麻醉维持方法两组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停机后0.5小时(T1)、2小时(T2)、6小时(T3)、24小时(T4),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O2、PCO2、FiO2,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 a)DO2]以及呼吸指数(RI),并留取血清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浓度,同时记录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结果:P(A a)DO2、RI、 ICAM 1在体外循环停机后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此三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或

P<0.01)。结论: ICAM 1的高低与体外循环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参麦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 1的分泌而起到肺保护作用。

【关键词】体外循环肺损伤参麦注射液细胞间黏附分子 1

体外循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肺损害。而在肺功能损害中炎症起主要作用。细胞间黏附分子 1 ( 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 lue 1,ICAM 1)是机体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炎症细胞黏附、聚集,促进补体激活等一系列生化反应,而引起组织损伤。已有文献报道参麦注射液对器官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本研究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1 临床资料

选择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5~60岁。单瓣置换21例,双瓣置换9例,心功能Ⅱ~Ⅲ级,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均>0.5,心胸比<0.7,血流动力血稳定,无感染征象,无慢性肺脏疾患,无肝肾功能异常,无感染征象,术前均未长期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2 试验方法

2.1 给药 3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常规麻醉后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观察组于CPB转机前将参麦注射液(10 ml/支,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批号:Z51021845)0.6 ml/kg加

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完毕;对照组同一时间予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其余麻醉维持方法两组相同。

2.2 检测指标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停机后0.5小时(T1)、2小时(T2)、6小时(T3)、24小时(T4),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aO2、PaCO2、FiO2,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 a)DO2]以及呼吸指数(RI),并留取血清测定ICAM 1浓度,同时记录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

肺泡 动脉血氧分压差[P(A a)DO2]=(大气压-PH2O)×FiO2-PaCO2/R PaO2;呼吸指数[RI]=P(A a)DO2/PaO2,(其中PH2O为蒸汽压,取恒值等于47mmHg,R为呼吸商,等于0.8,大气压统一采用760mmHg,FiO2为吸入氧浓度,PaCO2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为动脉血氧分压)。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细胞粘附因子

细胞粘附因子 前言 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是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细胞粘附指细胞间的粘附,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而信息交流的可溶递质称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CAM是一类独立的分子结构,是通过识别与其粘附的特异性受体而发生相互间的粘附现象。 细胞粘附分子的组成 细胞粘附分子都是跨膜糖蛋白,分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①胞外区,肽链的N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配体的识别;②跨膜区,多为一次跨膜;③胞质区,肽链的C端部分,一般较小,或与质膜下的骨架成分直接相连,或与胞内的化学信号分子相连,以活化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粘附分子的分类 可大致分为五类: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及透明质酸粘素。 一、钙粘素 钙粘素(cadherin)属亲同性CAM,其作用依赖于Ca2+。至今已鉴定出30种以上钙粘素,分布于不同的组织。 钙粘素分子结构同源性很高,其胞外部分形成5个结构域,其中4个同源,均含Ca2+结合部位。决定钙粘素结合特异性的部位在靠N末端的一个结构域中,只要变更其中2个氨基酸残基即可使结合特异性由E-钙粘素转变为P-钙粘素。钙粘素分子的胞质部分是最高度保守的区域,参与信号转导。 钙粘素通过不同的连接蛋白质与不同的细胞骨架成分相连,如E-钙粘素通过α-、β-、γ-连锁蛋白(catenin)以及粘着斑蛋白(vinculin)、锚蛋白、α辅肌动蛋白等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桥粒中的desmoglein及desmocollin则通过桥粒致密斑与中间纤维相连。 钙粘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介导细胞连接,在成年脊椎动物,E-钙粘素是保持上皮细胞相互粘合的主要CAM,是粘合带的主要构成成分。桥粒中的钙粘素就是desmoglein 及desmocollin。 2.参与细胞分化,钙粘素对于胚胎细胞的早期分化及成体组织(尤其是上皮及神经组织)的构筑有重要作用。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控钙粘素表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神经细胞粘附分子结构与生理功能研究 进展 同一类型的细胞通过识别而粘附,不易分开,这种细胞粘附(Adhesion)现象早在1907就被Wilson注意到。60、70年代人们致力于发展研究粘附现象的方法和明确有特异性和选择性的分子存在。70年代末,借助免疫识别的方法,初步确定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的存在。事实上,细胞的粘附在细胞周期调控、形态发生、变形和再生过程中极为关键。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粘附现象及其在突触的可塑性作用的研究近年来格外引人瞩目,以下拟介绍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NCAMs)等CAMs的分子结构、信号传递和生理功能。 1 NCAMs分子结构与分子合成 1.1 神经系统细胞粘附分子分类 存在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CAMs种类颇多。有关CAMs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分法是将其分为Ca2+依赖和Ca2+非依赖两大类[1,2]。前者包括粘着蛋白家族(Cadherins),后者包括整合素家族(Integrins)、选择素家族(Selectins)、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 superfamily)和膜相联蛋白多糖(Membrane-associated proteoglycans)。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又包括许多成员,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s)属其中一个大类。在大鼠NCAMs包括NCAM、L1等几种不同分子。 1.2 NCAM的结构 NCAM是一组多肽链,每一条链都有5个连续的同源区,区内有一个链内二硫键,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类似。5区之后为类似于纤维粘连蛋白 Ⅲ(FibronectinⅢ)重复系列的重复区。不同肽链的的差别既表现在胞浆区的不同,也表现在与细胞膜连接的方式不同。如鸡的NCAM有3个多肽,3个多肽的胞外区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跨膜区和胞内区,此由mRNA不同剪切所致。两个较大的多肽以胞浆段整合到膜蛋白,大的(ld)在胞浆区有额外的261个氨基酸,小的(sd)则没有,最小的(ssd)则无跨膜区,无胞浆区。ld 和sd整合到膜上,能运动,可被脂肪酸酰化ssd无跨膜区,但锚在磷脂上,更易于在膜表面运动。sd和ld胞浆区可与细胞的有关分子相互作用,发生丝氨酸、苏氨酸 的磷酸化,其中ld含有更多的磷酸化位点。5区及以上的3个位点结合有寡糖,包括多唾液酸(α-2,8-PSA)等。 NCAM的结合活性位于Fr1片段(6.5×104u),含氨基末端,无大量的PSA,不超过400残基。CNBr片段含大量PSA,PSA位于404、430和459位的 天冬酰胺连接的寡糖结构(Asparagine-linked oligosaccharides,ALO)上。

2012神经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神经生物学思考题 1.叙述浅感觉传导通路。 ⑴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脊神经节细胞→第2级神经元:脊髓后角(第Ⅰ、Ⅳ到Ⅶ层)→脊髓丘脑束→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⑵头面部的浅感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脊束→第2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 第2级神经元:三叉神经脑桥核(触压觉) →三叉丘系→第3级神经元: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内囊→中央后回下部 2.叙述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基本过程。 轴突再生通道和再生微环境的建立→轴突枝芽长出和延伸→靶细胞的神经重支配→再生轴突的髓鞘化和成熟 轴突再生通道和再生微环境的建立:损伤远侧段全程以及近侧端局部轴突和髓鞘发生变形、崩解并被吞噬细胞清除,同时施万细胞增殖并沿保留的基底膜管规则排列形成Bungner带,这就构成了轴突再生的通道。同时,施万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黏附分子、细胞外基质分子等,为轴突再生营造适宜的微环境。 轴突枝芽长出和延伸:再生通道和再生微环境建立的同时或紧随其后,在损伤神经近侧轴突末梢的回缩球表面形成胚芽,长出许多新生轴突枝芽或称为丝足。新生的轴突枝芽会反复分支,在适宜的条件下,轴突枝芽逾越断端之间的施万细胞桥长入远侧端的Bungner带内,而后循着Bungner带一每天1mm到数毫米的速度向靶细胞延伸。 靶细胞的神经重支配:轴突枝芽不断向靶细胞生长延伸,最终达到目的地并和靶细胞形成突触联系。 再生轴突的髓鞘化和成熟:在众多的轴突枝芽中,往往只有一条并且通常是最粗的一条能到达目的地,和靶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其他的轴突枝芽逐渐溃变消失,而且也只有到达目的地的那条轴突才重新形成髓鞘,新形成的髓鞘起初比较细,也比较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轴突逐渐增粗,髓鞘也逐渐增厚,从而使有髓神经纤维不断趋于成熟。 3.Concept and stage of memory,Types, and features of each type of memory 从心理学来讲,记忆是存储,维持,读取信息和经验的能力。 ②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储存,提取 ③记忆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④感觉记忆特点:包括图像记忆声像记忆触觉记忆味觉记忆嗅觉记忆 信息保持的时间极短并且每次收录的信息有限,若不及时处理传送至短时记忆,很快就会消失。信息的传输和衰变取决于注意的程度。 短时记忆特点:又称工作记忆。是有意识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很短,易受干扰而遗忘,经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特点:包括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其定位是小脑深部核团和纹状体。陈述性记忆是指人对事实性资料的记忆,其定位是海马和大脑皮层。长时记忆的信息内容不仅限于外界收录的讯息,更包括创造性意念,知识。记忆容量非常大,且可在长时间内保有信息。 4.Changes of electrophysiology and structure when long term memory is formed 电生理的改变:包括LTP(长时程增强效应):给突触前纤维一个短暂的高频刺激后,突触传递效率和强度增加几倍且能持续数小时至几天保持这种增强的现象。LTD (长时程抑制效应)LTP和LTD相互影响,控制着长时程记忆的形成。LTP强化长时记忆,LTD则在长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

细胞概念与分子基础

第二章细胞概念与分子基础 一、选择题 1.生命物质分子结构的中心元素(即细胞中最重要的元素)是_________ A.H B.O C.N D.C E.P 2.细胞中的生物小分子是_________ A.蛋白质 B.酶 C.核酸 D.糖 E.胆固醇 3.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是_________ A.氨基酸 B.无机盐 C.过氧化氢酶 D.胆固醇 E.葡萄糖 4.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的单位是_______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器 D.细胞 E.核糖体 5.构成蛋白质分子和酶分子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 A.核苷酸

C.氨基酸 D.磷酸 E.乳酸 6.关于蛋白质的叙述,下列有误的是______ A.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分子 B.是由20余种氨基酸缩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C.决定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D.细胞所有的生命活动和代谢反应都离不开蛋白质E.蛋白质分子和酶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不同 7.关于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下列叙述有误的是_________ A.是指一种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B.是决定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基本结构 C.不同的蛋白质,其一级结构不同 D.主要靠氢键和二硫键维持 E.每种蛋白质都在一级结构基础上形成特定空间结构8.维持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________ A.氢键 B.离子键 C.疏水键 D.二硫键 E.肽键 9.关于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下列叙述有误是_________ A.所有蛋白质都有四级结构 B.空间结构可分为二级、三级和四级 C.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又可称为构象 D.空间结构是由多种化学键维持的 E.空间结构由一级结构决定 10.蛋白质分子的β折叠是________

细胞粘附分子的定义

细胞粘附分子的定义 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是参与细胞与细胞之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 细胞粘附指细胞间的粘附,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而信息交流的可溶递质称细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CAM是一类独立的分子结构,是通过识别与其粘附的特异性受体而发生相互间的粘附现象。 组成 细胞粘附分子都是跨膜糖蛋白,分子结构由三部分组成:①胞外区,肽链的N端部分,带有糖链,负责与配体的识别;②跨膜区,多为一次跨膜;③胞质区,肽链的C端部分,一般较小,或与质膜下的骨架成分直接相连,或与胞内的化学信号分子相连,以活化信号转导途径。 多数细胞粘附分子的作用依赖于二价阳离子,如Ca2+,Mg2+。细胞粘附分子的作用机制有三种模式(图11-16):两相邻细胞表面的同种CAM分子间的相互识别与结合(亲同性粘附);两相邻细胞表面的不同种CAM分子间的相互识别与结合(亲异性粘附);两相邻细胞表面的相同CAM分子借细胞外的连接分子相互识别与结合。 分类 可大致分为五类:钙粘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整合素及透明质酸粘素。 钙粘素 钙粘素(cadherin)属亲同性CAM,其作用依赖于Ca2+。至今已鉴定出30种以上钙粘素,分布于不同的组织。 钙粘素分子结构同源性很高,其胞外部分形成5个结构域,其中4个同源,均含Ca2+结合部位。决定钙粘素结合特异性的部位在靠N末端的一个结构域中,只要变更其中2个氨基酸残基即可使结合特异性由E-钙粘素转变为P-钙粘素。钙粘素分子的胞质部分是最高度保守的区域,参与信号转导。 钙粘素通过不同的连接蛋白质与不同的细胞骨架成分相连,如E-钙粘素通过α-、β-、γ-连锁蛋白(catenin)以及粘着斑蛋白(vinculin)、锚蛋白、α辅肌动蛋白等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桥粒中的desmoglein及desmocollin则通过桥粒致密斑与中间纤维相连。 钙粘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介导细胞连接,在成年脊椎动物,E-钙粘素是保持上皮细胞相互粘合的主要CAM,是粘合带的主要构成成分。桥粒中的钙粘素就是desmoglein及desmocollin。 2.参与细胞分化,钙粘素对于胚胎细胞的早期分化及成体组织(尤其是上皮及神经组织)的构筑有重要作用。在发育过程中通过调控钙粘素表达的种类与数量可决定胚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粘合、分离、迁移、再粘合),从而通过细胞的微环境,影响细胞的分化,参与器官形成过程。 3.抑制细胞迁移,很多种癌组织中细胞表面的E钙粘素减少或消失,以致癌细胞易从瘤块脱落,成为侵袭与转移的前提。因而有人将E钙粘素视为转移抑制分子。 选择素

兔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CD106)(精)

兔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CD106) 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产品编号:E0142Rb USCNLIFE TM https://www.doczj.com/doc/974778132.html, 本试剂盒仅供体外研究使用! 预期应用 ELISA法定量测定兔血清、血浆、细胞培养上清或其它相关生物液体中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VCAM-1/CD106)含量。 实验原理 用纯化的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载体,往包被抗VCAM-1/CD106抗体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标本或标准品、生物素化的抗VCAM-1/CD106抗体、HRP标记的亲和素,经过彻底洗涤后用底物TMB显色。TMB在过氧化物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VCAM-1/CD106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计算样品浓度。 试剂盒组成及试剂配制 1. 酶联板:一块(96孔) 2. 标准品(冻干品):2瓶,每瓶临用前以样品稀释液稀释至1ml,盖好后静置10分钟以上, 然后反复颠倒/搓动以助溶解,其浓度为400 ng/ml,做系列倍比稀释(注:不要直接在板中进行倍比稀释)后,400 ng/ml,200 ng/ml,100 ng/ml,50 ng/ml,25 ng/ml,12.5 ng/ml, 6.25 ng/ml,样品稀释液直接作为标准浓度0 ng/ml,临用前15分钟内配制。如配制200 ng/ml标准品:取0.5ml(不要少于0.5ml)400 ng/ml的上述标准品加入含有0.5ml样品稀释液的Eppendorf管中,混匀即可,其余浓度以此类推。 3. 样品稀释液:1×20ml。 4. 检测稀释液A:1×10ml。 5. 检测稀释液B:1×10ml。 6. 检测溶液A:1×120μl(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A 1:100稀释,稀释前根据预先计算 好的每次实验所需的总量配制(100μl/孔),实际配制时应多配制0.1-0.2ml。如10μl检测溶液A加990μl检测稀释液A的比例配制,轻轻混匀,在使用前一小时内配制。 7. 检测溶液B:1×120μl/瓶(1:100)临用前以检测稀释液B 1:100稀释。稀释方法同检测溶 液A。 8. 底物溶液:1×10ml/瓶。 9. 浓洗涤液:1×30ml/瓶,使用时每瓶用蒸馏水稀释25倍。 10. 终止液:1×10ml/瓶(2N H2SO4)。 11. 覆膜:5张 12. 使用说明书:1份 自备物品

第三节粘附分子的功能

第三节粘附分子的功能 网络 第三节粘附分子的功能 在体内,一种细胞可能同时表达多种粘附分子,一种粘附分子也可以表达于多种不同的组织细胞,而细胞间的相互粘附作用又可能由多对粘附分子受体/配体共同参与,单从某一对粘附分子的作用难于了解细胞粘附作用的全过程。本节着重从粘附分子参与的体内某些生理或病理过程来介绍粘附分子的功能,并简述其分子基础。 一、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白细胞粘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渗出。这一过程一个重要的分子基础是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表2-7例举了参与这一过程的粘附分子。不同白细胞的渗出过程或渗出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粘附分子不尽相同。 1.不同粘附分子在粘附过程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在体内由于血液处于不断流动状态,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是在血液流动产生的切力作用下进行的,因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粘附作用有其特殊性。体内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包括白细胞沿血管壁流动的最初粘附作用,以及随后的加强粘附和穿越内皮细胞的过程。为了模拟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在体外研究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时,采用了特殊的实验装置,使培养液中的中性粒细胞不断流动通过培养状态的单层内皮细胞。实验表明,在流体产生的切力作用下,CD11/CD18与其配体ICAM-1对于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最初粘附几乎不起作用。相比之下,L-seletin分子与其配体E-selectin的结合则发挥重要的作用,抗L-selectin 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可明显阻断这种最初的粘附作用。在随后发生的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

细胞间黏附分子

细胞间黏附分子 1在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参麦注射液的干预效果 [ 09-08-04 14:57:00 ] 编辑:studa20 作者:王俊王良荣胡明伦陈菲菲缪剑霞林丽娜 【摘要】目的: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 1( ICAM 1)在体外循环肺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参麦注射液(SM)肺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观察组在体外循环(CPB)转机前将参麦注射液0.6 ml/k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完毕,对照组在同一时间予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其余麻醉维持方法两组相同。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PB停机后0.5小时(T1)、2小时(T2)、6小时(T3)、24小时(T4),取桡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O2、PCO2、FiO2,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 a)DO2]以及呼吸指数(RI),并留取血清测定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浓度,同时记录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结果:P(A a)DO2、RI、 ICAM 1在体外循环停机后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此三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或 P<0.01)。结论: ICAM 1的高低与体外循环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参麦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 1的分泌而起到肺保护作用。 【关键词】体外循环肺损伤参麦注射液细胞间黏附分子 1 体外循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肺损害。而在肺功能损害中炎症起主要作用。细胞间黏附分子 1 ( intercellular adhension mole lue 1,ICAM 1)是机体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炎症细胞黏附、聚集,促进补体激活等一系列生化反应,而引起组织损伤。已有文献报道参麦注射液对器官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本研究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1 临床资料 选择择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5~60岁。单瓣置换21例,双瓣置换9例,心功能Ⅱ~Ⅲ级,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均>0.5,心胸比<0.7,血流动力血稳定,无感染征象,无慢性肺脏疾患,无肝肾功能异常,无感染征象,术前均未长期使用免疫调节药物。 2 试验方法 2.1 给药 3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例。常规麻醉后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观察组于CPB转机前将参麦注射液(10 ml/支,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批号:Z51021845)0.6 ml/kg加

细胞生物学-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提纲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封闭连接 细胞连接锚定连接 通讯连接 一封闭连接(紧密连接) 分布于各种上皮细胞,如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睾丸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的支持细胞基部、腺体的上皮细胞管腔面的顶端侧面区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等跨膜蛋白颗粒形成的封闭索,交错形成网状,环绕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连接相邻细胞,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小分子从细胞一侧经过细胞间隙进入另一侧 穿膜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 45kD的四次穿膜蛋白C端与N端均伸向细胞质封闭蛋白claudin 20-27kD的四次穿膜蛋白C端与N端均伸向细胞质胞质外周蛋白PDZ蛋白、ZO家族。。。 紧密连接的两个主要功能: 1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防止细胞外物质无选择地通过细胞间隙进入组织,或从组织回流入腔中,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如: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保护器官免受异物伤害 2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如紧密连接限制膜蛋白、膜脂分子流动性,保证在小肠上皮内胞质营养物质运转的方向性,还将上皮细胞联合成一个整体 二锚定连接 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主要作用是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粘合;广泛分布于动物各种组织中,特别是上皮、心肌和子宫颈等需要承受机械压力的组织细胞与细胞间的黏着连接黏着带adhesion belt 黏着连接adhering junction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合连接黏着斑与肌动蛋白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adhesion plaque 桥粒连接desmosome junction 细胞与细胞间的连接桥粒desmosome 与中间纤维相连的锚定连接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连接半桥粒hemidesmosome 细胞内锚定蛋白intracellular anchor proteins:在细胞膜的胞质面形成一个突出的斑,并将连 接复合体与肌动蛋白纤维/中间纤维相连 穿膜黏着蛋白transmembrane adhension proteins:其胞质区域连接细胞内锚定蛋白,其细胞 外区域与细胞外基质蛋白或相邻细胞特异的穿膜黏着蛋白 (一)黏着连接是由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 1黏着带位于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下方,是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带状结构参与形成黏着带的穿膜黏着蛋白称:钙黏着蛋白cadherin,是Ca2+依赖性细胞黏附分子 胞内锚定蛋白:α、β、γ联蛋白(catenins),α-辅肌动蛋白(actinin)、黏着斑蛋白(vinculin)等,锚定肌动蛋白丝 作用1在维持细胞形态和组织器官完整性

粘附分子概念及介绍

第一节粘附分子的种类和结构 目前按粘附分子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1)粘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的粘附分子;(2)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的粘附分子;(3)凝集素家族(selectin family);(4)钙离子依赖的细胞粘附素家庭(Ca2+-dependent cell adhesion molecule family)的粘附分子或称Cadherin。此外还有一些其它未归类的粘附分子。 一、粘合素超家族 国内将integrin译为粘合素、整合素等,本书暂命名为粘合素。integrin是最初在1986年提出的概念,描述一个膜受体家族,此家族的粘附分子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形成整体(integration),故得名。此外,粘合素家族的粘附分子还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图2-1 integrin分子的结构(示意图) 注:a .integrin分子电镜下所见(模式图),黑区部分显示integrin分子α、β亚单位所组成的球部,为配体结合域; b.integrin分子的结构模式图,显示出α亚单位的二价阳离子(Mg2+)结合区和α、β亚单位的重复序列。 (一)粘合素分子的基本结构

粘合素家族的粘附分子都是由α、β两条链由非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源双体(heterodimer),α、β链均为Ⅰ类穿膜蛋白。α链的分子量为120~210kKa,β链的分子量为90~130kDa,个别β链(如β4)分子量为220kDa。不同的α链(或称α亚单位)或β链(或称β亚单位)氨基酸序列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在结构上有其共同的特点。α和β亚单位均由胞膜外区、胞浆区、穿膜区三部分组成。胞浆区一般较短,可能和细胞骨架相联。空膜区富含疏水氨基酸。β亚单位的胞膜外区含有4个富含半胱氨酸的重复序列,靠近外侧N端的40~50kDa的氨基酸残基通过链内二硫键紧密折叠在一起;α亚单位的胞膜外部分有7个同源重复序列,靠近外侧N端的3个或4个重复序列中含有 Asp-X-Asp-X-Asp-Gly-X-X-Asp或类似结构,与integrin分子结合二价阳离子(Mg2+)有关,并与β亚单位共同构成粘合素分子的配体结合部位,其中α亚单位的二价阳离子结合区与 integrin分子配体结合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有关。某些integrin分子的α亚单位在转录后被剪接为两段,一段为劳作膜部分,较小,约20~30kDa;另一段为胞膜外部分,较大,两者通过二硫键连接起来(图2-1)。电镜下可见integrin分子有一个球状头部,向下伸展有两条杆状结构穿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层。 (二)粘合素超家族的组成 目前已知至少有14种α亚单位和8种β亚单位,除α7和αIEL外,其它粘合素分子亚单位均已基因克隆成功。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组合构成粘合素分子并不是随机的,多数α亚单位只能与一种β亚单位结合构成异源双体,但也有的α亚单位可与几种不同的β亚单位组合,如αV(CD51)可分别同β1、β3、β5、β6和β8亚单位组成integrin分子,而大部分β单位则可以结合数种不同的α亚单位。目前按β亚单位的不同可将粘合素家族分为8个不同的组,在同一组中的粘合素分子不同成员β链相同,α链不同。已知α链和β链有20种组合形式(表2-1),β1、β3、β4、α3和α6等亚单位的mRNA分子可有不同的剪接形式,更增加了粘合素分子的多样性。 (三)粘合素分子的分布 粘合素分子的体内分布很广泛,多数粘合素分子可以表达于多种组织细胞,如VLA组的粘合素分子在体内广泛分布于各种细胞细胞;而多数细胞可同时表达数种不同的粘合素分子,对体外哺乳动物来源的细胞系粘合素分子表达研究发现,每一种细胞系可同时一有达2~10种不同的粘合素分子,但不同类型的细胞表达粘合素分子的种类是不同的。某些粘合素分子的表达则具有明显的细胞类型特性,如gpⅡb/Ⅲa(Ⅱb/β3)主要表在宾巨核细胞和血小板;LAF-1、Mac-1、P150/95只表达在白细胞表面;α6β4特异性表达在上皮细胞。每一种细胞粘合素分子的表达可随其分化与生长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四)粘合素分子识别配体的短肽序列 粘合素分子在与配体结合时所识别的只是配体分子中由数个氨基酸组成的短肽序列。不同的粘合素分子可能识别相同的短肽序列或同一个配体中不同的短肽序列。由于同一短肽序列可以存在于几种不同的配体中,因此,每一种粘合素分子可能有几种细胞外间质成分做为配体,而每一种细胞外间质中的配体也可能被几种不同的粘合素分子所识别。 1.识别RGD序列的粘合素分子α5β1、αvβ1、αⅡbβ3、αvβ3、αvβ5、αv β6都可以识别配体分子中的RGD序列,多种细胞外间质成分(包括FN、VN、FB、vWF)都含有RGD序列,它们在体内的分布极为广泛。含有RGD序列的人工合成肽可以抑制上述粘合素分子与配体的结合。 2.识别非RGD序列的粘合素分子α2β1、α4β1、αxβ2、αⅡbβ3、α4β7可分别识别其配体分子中DGEA、EILDV、GPRP、KQAGDV、EILDV等短肽序列,其中KQAGDV具有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92491

细胞生物学名词解释 1、双亲性分子(amphipathic molecule):是指由磷脂的磷脂酰碱基构成亲水极性头部和脂肪酸链构成疏水非极性尾部的分子,是膜脂的主体。 2、内在膜蛋白(intrinsic membrane protein):它贯穿膜脂双层,以非极性氨基酸与脂双层分子的非极性疏水区,相互作用而结合在质膜上,内在膜蛋白不溶于水,占膜蛋白总量的70%-80%,如膜上的受体蛋白与通道蛋白。 3、外在膜蛋白(extrinsic membrane protein):外在膜蛋白约占膜蛋白的20%~30%,分布在膜的内外表面,主要在内表面,为水溶性蛋白,靠离子键或其它弱键与能够暂时与膜或内在膜蛋白结合的蛋白质,易分离。 4、脂锚定蛋白(lipid anchored protein):质膜外侧的蛋白质通过糖链连接到磷脂酰肌醇上,形成“蛋白质—糖—磷脂”复合物,或质膜胞质侧的蛋白质通过脂肪酸链共价结合在脂双层上,这种蛋白即称为脂锚定蛋白(GPI)。包括:细胞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Src、Ras蛋白。 5、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方式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顺物质浓度梯度,不需消耗能量。 6、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质膜转运小分子物质时,不需膜蛋白的帮助,可以顺物质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方向进行,它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扩散。以简单扩散方式运输的物质为:脂溶性小分子、非极性的小分子。 7、载体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物质穿越膜时在膜上载体蛋白的介导下,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将溶质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势梯度进行转运,这种运输方式称易化扩散。部分载体蛋白; 非脂溶性物质。属于被动运输的范畴。 8、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指由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化学梯度)的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消耗能量的跨膜运输方式。主要包括离子泵:直接水解ATP供能;协同运输:间接消耗ATP。 9、协同运输(coupled transport):一种物质的运输依赖第二种物质的同时运输。这种运输需要先建立离子梯度,在动物细胞主要是靠Na+泵、在植物细胞则是由H+泵完成的。 10、胞吐作用(exocytosis):又称外排作用,指细胞内某些物质通过囊泡转运到质膜下方,小泡膜与质膜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