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道德教育文献综述

中国有句名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表明教师不仅仅要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负责,还要对学生心理道德发展负责。而单词“education”来源于拉丁语中的动词“educare”,意为“鼓励,激励,是表现出色”。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尝试去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全部潜能,这样他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富有责任感。(《英语教学法教程》)在社会朝着多元化、信息化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他们的思想上不成熟,容易受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自身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价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一、回顾历史发展

我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占据着首要地位,古人善于根据年龄阶段及身心发展特点分年龄层次教学。朱熹按年龄把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之前接受“小学”教育,十五岁后接受“大学”教育。“小学”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统一,家训和蒙学结合,同时“小学”的“理”要尽量浅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知行合一;同时也要符合心理特点,寓教于乐,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大学“阶段重视社会道德教化和个体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方法及其启示》)

20世纪5、60年代以后的长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是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它还不够完整,因而就需要扩展到重视人的情感和态度。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因此道德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现状分析研究

国内研究:

2004年2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建国以来党中央第一次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下发文件。

梁允胜(2006)在其主编的书“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中学阶段欣赏型的与教学模式研究”中提到檀传宝教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模式——欣赏型德育。欣赏型德育具体来说,就是如何在常规教学的过程中把德育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动听的歌。这就需要教师构思一个能够渗透欣赏型德育理念的教学框架,使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框架进行创造,从而丰富教学,使德育和教学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画、一首动听的歌。坚持审美化、和谐化、生本化和情感化原则。这种欣赏型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深化素质教育,但具有地区限制性,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高,应用的普遍性并不会太高,实施难度大,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

朱小蔓、朱曦在《中国传统的情感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中认为,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以情感和人性作为道德人格最基本的因素,这种重视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提倡在道德教育中关心人的情感发展并且以情感品质的道德化来表征人的德性的德育范式就是情感性道德教育

我国现今的道德教育面临很大的困境,价值多样化与信仰根基的动摇,是当代道德教育滑坡;利益的多重化与崇尚财富的心理,使得当代道德教育弱化;文化的多元化与文化的不自觉,使得当代教育困惑。(《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

现代化科技信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是现代人的信仰逐渐迷失在现代化的社会,例如,大学毕业的女生要找“四有新人”——有车,有房,有工作,有钱的男人;拜金主义盛行,伪劣假冒商品等。这就需要进行价值引导,进行道德教育,学校更好的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关注青年学生的内在道德而不是外在的表象。正如R.S.Peters 在Ethics and Education中提到“注意力集中到到底什么是最有价值之类的问题,而不是去关心教育最终的外在成果是什么”。

甘剑梅在“学校道德生活的现代性问题辨析”中提到的中国的德育模式研究中指出,原本由中小学教师创造的实践方式得到理论上的解释与表达,从而使学校德育实践获得巨大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德育模式意味着知识生产权力的变化,知识的生产不再是少数专家或国家权力机关所独有的专利,实践者自身成了知识的生产者。(郭小明,2003,《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这正是知识生产的现代特性。美国学者戴维斯在所谓的“做的社会学”中强调:重要的是做的人的意志、做的过程、做的结果,而不是抽象的理论。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十年里,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就涌现出大批道德教育理论家及其学说,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全球本位德育理论,第二类是社会本位德育理论,第三类是个人本位德育理论。

以美国人诺丁斯和英国人麦克菲尔为代表的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主要是强调浓厚的情感,注重关爱,体贴教育切入。(张金顺,2006,《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种观点强调的是情感上入手,这对于学校德育教育相对较不好实行,需要学校大的环境支撑,更要教师自身情感上的丰富;这使初中学生容易受外界情感影响自身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

以美国的拉斯恩、西蒙、哈明和凯钦鲍姆为代表的价值澄清理论流派提出,要恪守“如何获得观念”远比“获得什么观念”更为重要的信条,反对向学生传递某种本身就模糊不清的价值观念,提倡通过一系列价值澄清策略的学习,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澄清自己头脑中的价值混乱,发展自我批评,自我指导能力适应多元化的社会。(张金顺,2006,《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三、研究存在的问题: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和精神所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环境对学校的德育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尤其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学校里各种信息交织融合,给学校德育带来机遇的同时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据最新调查,美国64%的家庭拥有计算机,50%的家庭已经触网(《互联网周刊》,2000)。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武汉等9城市,近30%的家庭拥有电脑,6成以上的青少年会用电脑,上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之一(新华网(北京),2000)。

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正确的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但现行的研究大都倾向学生自身的自我引导,对于学校和教师的作用较少,尤其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德育思想的渗透尤为重要。

四、研究的论题: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道德也是一个人作为人的灵魂。如何在课堂上进行道德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适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同时又能顺应时代潮流,这些正是本论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为未来教学提供些可行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J.Ball,Sociolog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 Routledge Falmer,2000,pxxxviii.

[2] R.S.Peters,Ethics and Education, Fresman &Company,1966:28

[3] 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9

[4] 宋芳.“我国古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德育方法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

2011.11:39、40

[5] 梁允胜.美丽的德育在课堂——中学阶段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研究.第二版.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2:33—35

[6] 朱小蔓. “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教育研究.2000年第4 期

[7] 宋翠丽.“我国当代中小学德育的现状与展望”[硕士].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2,3,4

[8] 甘剑梅.学校道德生活的现代性问题辨析.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161

[9] 郭小明.“课程知识与个体精神自由”[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0] 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1月,第28卷第6期:172—173

[11] 互联网周刊,2000.06.09

[12] 新华网(北京),2000.06.08

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道德之邦”“文明之邦”闻名于世。“礼仪道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仪道德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启蒙时期,而且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奠基性教育。对学生从小进行良好的道德和礼仪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提出:“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而,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小学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一)东西方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道德融合东西方伦理观,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历来都受到东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普遍重视。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分为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

通过全面渗透来实现;东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别突出,强调知行合一、国家干预和在道德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西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公民道德教育与道德道德教育相结合,道德在符合公民意识的个人行为中习俗化、惯性化,成为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和普遍性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谅他人、为人着想的道德价值及社会责任心;道德教育注重多样化全面渗透性,不允许强行灌输某种价值观。东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儒家文化影响深厚,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十分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国家忠诚教育,重视东方道德传统、观念教育;道德教育知行合一,学校德育中重视行为实践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注重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追求单纯个人道德完善转变为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所需的基本品德素质;系统教育管理体制显示强烈的国家干预特性,大统一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威和意志,保证道德教育严格接受各级政府的直接监督和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二)国外道德教育方式的研究国外对青少年学生的文明道德教育普遍非常的重视,起步较早,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的成果。就当前来说,世界各国对少年儿童的文明道德教育虽然方式各异,但都相当重视。例如,与我国颇有渊源的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从小学就开设“公民与道德教育”课来进行的,日本则实行

文献综述怎么才能写好 如何读外国文献

为什么读文献? 但最重要的自己总结概括这篇文献到底说了什么,否则就是白读,读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明白,一合上就什么都不知道,这是读文献的大忌,既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导致以后不愿意读文献。 1. 每次读完文献 (不管是细读还是粗读),合上文献后,想想看,文章最重要的关键信息(take home message)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从abstract,conclusion里找,并且从discuss论述里最好确认一下。这样一来,一篇文章就过关了。take home message其实都不会很多,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如果你发现你需要记得很多,那往往是没有读到重点。 2. 扩充知识面的读法,重点读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类似的文章,每天读一两篇,一个月内就基本上对这个领域的某个方向有个大概的了解。 3. 为了写文章的读法,读文章的时候,尤其是看discussion 的时候,看到好的英文句型, 最好有意识的记一下,看一下作者是谁,哪篇文章,哪个期刊,这样以后照猫画虎写的时候,效率高些。比自己在那里半天琢磨出一个句子强的多。当然,读的多,写的多,你需要记得句型就越少。其实很简单,有意识的去总结和记亿, 就不容易忘记。 怎么看文献,怎么写论文 一、先看综述 先读综述,可以更好地认识课题,知道已经做出什么,自己要做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对于国内文献一般批评的声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领域的入口,在此之后,你再看外文文献会比一开始直接看外文文献理解的快得多。而国外的综述多为本学科的资深人士撰写,涉及范围广,可以让人事半功倍。 二、有针对地选择文献 针对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论文来读,从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么问题,通过哪些技术手段来证明,有哪些结论?从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逻辑推论,学习技术方法。 1.关键词、主题词检索: 关键词、主题词一定要选好,这样,才能保证你所要的内容的全面。因为,换个主题词,可以有新的内容出现。 2. 检索某个学者: 查SCI,知道了某个在这个领域有建树的学者,找他近期发表的文章。 3. 参考综述检索: 如果有与自己课题相关或有切入点的综述,可以根据相应的参考文献找到那些原始的研究论文。 4. 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 三、如何阅读文献 1.注重摘要:摘要可以说是一个论文的窗口。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题目、摘要简单浏览后,直接把几个Figure 及Title 与legend 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2.通读全文:读第一遍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争取明白每句的大意,能不查字典最好先不查字典。因为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近 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 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 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 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 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 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 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 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 1、同级观。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 次之分,是并列关系。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 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 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 责任。而J.J.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 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 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斯 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 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层级观。在此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履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 层级观念,以著名的金字塔模型为代表。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基.B.卡罗尔(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 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也是企业最基本 的社会责任,指企业首先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层为 企业的法律责任,即企业需要在法律要求下履行其经济使命。第三层为企业的 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 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 责任,即企业自愿开展行动或者项目来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要求 企业成为优秀企业公民的愿望。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 大学之道,以德为首,德育的成功也就是大学的成功,因此中外学者都很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养成问题。深入研究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使之系统化和成熟化,对于指导高校道德建设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道德养成教育,国内外学者都进行过众多的研究,但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理论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而且尚未建立一个科学和系统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者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将见诸文献的观点综述如下。 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国内研究,主要是近几年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杂志上。中南大学韩冬梅在《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三期发表“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重点论证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特征和根据。浙江万里学院姜彦君于2004年9月16日发表在《光明日报》的文章“养成教育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他的观点如下:养成教育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学习习惯,同时他还对养成教育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关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途径的研究方面,唐勇的《大学生的德性养成与德行塑造》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从德性培养着眼,从德行塑造入手才可能具有实效性。作者认为培养大学生德性和德行的途径有:第一,将学科知识教学还原为文化教育;第二,建构合理、和谐与相互尊重的校园环境;第三,校园文化的有序性;第四,注重大学生德性形成的经验性学习。王金华教授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章比较系统地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目标与内容、实践策略、工作机制几个方面做了较多的基础性研究,这对科学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外,我国的教育部和各高校研究人员针对大学生道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研究和访谈,其中的数据及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本身存在矛盾和出入的,我们并不提倡引用。 国内关于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其一,从众多学者的研究内容来看,他们主要倾向于道德养成教育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而未系统地阐述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其二,国内主要倾向于研究中小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此类的文章也是多而多之,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并且对两者的区别也并未清楚说明。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

培训与开发的文献综述

培训与开发文献综述 摘要:在现代社会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各大小企业都在不断发掘生存之道,但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一小片栖息之地那样简单,更有寻求于长久道之说,所以人道主义应运而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地位也自然日益加强,人才的竞争自古以来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力量。可见,人才制高点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培训虽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培育和加强企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是获得人力资本增值的最直接的途径。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本篇论文结合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给广大需要培训的机构和将来计划走此路径的人员以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员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专家理论文献 1国内外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国内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1张石森,欧阳云在《哈佛MBA培训与激励全书》一书中提出:人力资 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增进员工的能力,从而促进员工现在和未来工作业绩所做的努力。其中,培训集中于现在的工作,而开发则是雇员们对未来工作的准备。一个组织的培训和开发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和减少不希望的流动可能性来对竞争优势作贡献,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1.2张俊娟,韩伟静在《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一书中指出:初级培训 是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事项而设计,基于“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出发。常见的有只是,技能,态度的培训。深层次的培训是解决如何实现可持续创新,可持续变革,可持续良性发展,怎样获得面对问题的思路,如何思考才有效等问题。其内容包括潜能挖掘,思维培训,问题解决等,针对的不是一次或一时的问题解决,而是侧重于获得无数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高效思考的技能。[2] 1.1.3华敏在《培训管理工具箱》一书中指出:从狭义上讲,培训是指为提 高人们实际工作能力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学习行为。从广义上讲,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智力资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对客户和生产系统的了解以及自我激发的创造力。完整意义上的培训包括两方面: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班主任德育论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班主任德育论文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班主任德育论文 -班主任论文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班主仸德育论文 关爱学生是班主仸做好班级工作的前提。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因此,班主仸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亲近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摆脱烦恼,化解困惑。这样的情才能动人,这样的爱才具有说服力,这样的教育才能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建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全新理念 現代全新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呾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在开展的各项工作中,班主仸老师应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放真正在首要位置,要把学生放在人的位置上,而不是把学生作为支配呾小规的对象;改变过去工作中无规学生的人格尊严,工作残暴简单的错误作法,彻底改变观念。老师不学生处在平等、理解的情境下,让学生在心灵的沟通不碰撞的良好师生关系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仸,愿接受老师的教育呾帮助,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改变班级的精神风貌。学生有了缺点,以及犯了错误,班主仸呾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班主仸老师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后,再确定处理对策,力求使问题求得较为满意的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宽松呾谐的气氛,感受到自己意见的意义呾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尊严被重规。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二、真诚关爱学生,形成情感认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一个好的班主仸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是自己的学生,都应一规同仁。,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发自内心,纯出天然。班主仸教师要用严父慈母之爱,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95086570.html,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作者:高晓方 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2期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 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着重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之辩、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之辩以及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内涵承担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自谢尔顿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国学者都在争论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最著名的讨论莫过于贝利-多德、贝利-曼恩之间的两次学术论战。 (一)CSR两次学术论战 第一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贝利-多德之间关于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始于对企业经营者职能的讨论。贝利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委托人,企业管理者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多德教授则认为,企业既有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营利功能,企业管理者作为多方受托人,应该树立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之后,贝利和多德争论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多德放弃了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而贝利反而认为多德原来的观点是对的。 第二次论战: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曼恩之争使得贝利-多德之争得以延续。曼恩批评贝利没有讲清楚为何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是执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财富的问题,贝利则认为企业经营者适合担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受托人和财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渐转变,有条件地接受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二)CSR反对派和支持派

小学德育文献综述

移民区小学德育现状研究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移民 “移民”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迁移到外地或外国落户的人”①,显而易见,移民有国内移民与跨国移民之分.然而因对国内移民的研究甚少,所以造成了人们对“移民”即指“跨国移民”的错觉。其实《辞海》对于国内移民早有界定:“在一国内部、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在我国现有的人口管理体制下,人口迁移有特定的含义,即伴随着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则称为人口迁移,没有户籍变动的居住空间变动则称为人口流动。”① 2、德育 ⑴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⑵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二、国内外对移民区小学德育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1、对道德观念的研究 19世纪末期,英国的巴恩斯(E.Barenes)发表的题为《儿童心目中的惩罚》的研究报告,用问卷法研究了关于惩罚观念发展的问题;美国的夏伦勃格(M.Schallengberger)发表了题为《儿童的公正观念》的文章,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报到了关于儿童公正观念发展的研究。本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心理学家麦考莱(Maoaulay)和瓦金斯(Watins)进行了一项关于环境与儿童道德价值观关系的研究;几年后,哈桑(Hartshorne)、梅(May)以及马勒(Maller)对儿童品德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儿童的诚实与欺骗的道德品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皮亚杰有关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 2、对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研究 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曾做过不少的研究,并出版过专著《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1930年法文版,1932年英文版)。他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趋势。

员工培训中文文献综述

目录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2) 2.关于员工培训相关理论的阐述 (3) 2.1强化理论 (3) 2.2社会学习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 (3) 2.3目标设定理论 (4) 2.4期望理论 (4) 2.5学习型组织理论 (4) 3.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中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界普遍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并不断发展壮大,中小型民营企业具有活力强、发展迅速、见效快等特点,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在国民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增加财政税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是当前,民营企业员工培训还相当原始,主要方式仍然是会议学习和师带徒形式,主要内容是创业史、岗位基本技能、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培训期也较为短。而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搞培训,结果员工参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对促进员工工作绩效的提高作用不明显,培训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国内许多民营企业的培训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具有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培训体系的规划,培训手段落后,培训形式单调,培训者专业化素质不高,培训资料和教材缺乏,培训政策不到位等等,导致培训目标并没有与岗位相联系,培训并未与员工个人发展和工作绩效的提高相联系。 因此,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在此笔者就查阅到的与民营企业员工培训相关的国内文献综述如下: 1、企业员工培训的概述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指一定组织为开展业务及培育人才的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度、向心力和归属感,使员工更好的胜任现职工作或担负更高级别的职务,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有效的员工培训,其实就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过程。 关于员工培训体系的定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谈到员工培训体系的构成,很多学者的观点却都不致相同。谌新民和徐汪奇在《员工培训方案》一书中认为,一个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规划体系:承接公司战略目标,并对公司业务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梯队规划与发展储备,保障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不会出现人才断层,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三方面。 (2)培训课程体系: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培养不同类别的人才,与人才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是必需的,包括企业文化培训、入职培训、岗位培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营销培训、管理和领导技能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培训课程。

体验教育文献综述

体验对学生具有培养情感、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道德感生成等多种教育价值。 体验的亲历性分为实践层面的亲历和心理层面的亲历。实践层面的亲历, 即主体通过实际行动亲身经历某件事, 是从身体参与和行为发出的, 是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活情境之中对自身及其他存在的生存状态及意义有所感受和感悟; 心理层面的亲历, 即主体在心理上虚拟地亲身经历某件事, 包括对他人和事物的移情性理解和感受, 是体验主体对间接经验的真实理解, 对他人经历的切实感悟及对事物意义的理解[1] 。 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 主体总是从自己的命运与遭遇, 从内心的全部情感的积累和先在的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蕴; 而体验的最后归结点也是情感, 体验的结果常常是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把握生命活动的情感的生成[2]。 [1] 刘惊铎. 道德体验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76. [2] 童庆炳. 现代心理美学[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体验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 它以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开放性为特点, 与以往的灌输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 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由于它是新事物, 人们还不十分熟悉, 需要认真研究它, 认识它, 明确其教育价值, 把握实施关键, 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传统教育反思的逐步深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 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不应依靠灌输, 而要注重学习主体的内化、建构、生成。于是, 体验教育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并从实践探索到理论研究, 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亮点。 从实践层面上看, 最有代表性的当属2000 年10月开始的, 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发起的少先队员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符合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少年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 让青少年儿童体验我能行。它突出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 采取追随体验、换位体验和模拟体验等形式, 帮助少年儿童寻找一个岗位, 扮演一个角色, 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 养成一种品质, 学会一种本领, 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逐步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从而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 著者对体验、道德体验教育作了系统论述,给体验下了新的定义:我把体验定义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 其中不仅含有混沌的直觉领悟, 也含有理性的反思; 它是符号、文字、语言串行信息和行为、图像、情境并行信息综合作用的融通式思维; 它源于生存实践而又超越生存实践, 穿越和贯穿具体生活经历的场景, 透视生存实践的意义。[ 2] ( P65 ) 指出了体验作为一种图景思维活动的生理机制:其生理机制既不单纯是主要依靠左脑的抽象思维, 或在脑的形象思维功能, 而是左右脑多种功能模块交互作用状态下的融通式思维, 是图景信息在大脑中的转换和创生。[ 2] ( P67) [ 1] 全国少工委办公室. 用体验教育促进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N]. 中国教育报, 2001- 06- 15. [ 2] 刘惊铎. 道德体验论[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 3] 刘惊铎, 刘慧. 新德育体系: 回归生活世界, 促发道德体验[ N]. 中国教育报, 2003- 10-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精)

国内外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丰富起来。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微观层次范畴,通过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律,以科学地指导企业信息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本文拟梳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流派、发展历程、体系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1理论派别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派别: 1.1信息学研究流派信息学研究流派是现代信息管理学的开创者,它集成和发展了几千年来文献管理思想。霍顿的《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部以信息资源为逻辑起点的信息资源管理专著。[1]霍顿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指导、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在克里斯和高、怀特、伍德、莱维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信息资源研究发展迅速。国内,霍国庆教授在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管理、战略管理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北京大学秦铁辉教授从企业文献、网络、实物和人际等信息资源的特点、获取途径和利用方法角度研究了企业信息资源管理。[2]信息学研究流派主要研究企业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组织、检索与传递。该流派逐步建立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较高,引领着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脉搏。 1.2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流派以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为代表。早在20世纪30年代,柏纳德强调决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时就已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思想,而计算机应用于管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最早形态。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胡塞因和K·M·胡塞因的理论是计算机资源管理理论,[3]其核心是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和计算机在工商企业领域的应用问题,它又被称为“管理中的信息系统理论”。为促进研究,国外有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杂志如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管理信息系统季刊等。国内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郑继芳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建立过程及社会功效等入手研究企业信息资源管理。[4]管理信息系统流派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不过该流派局限于技术角度,应该弥补人文、社会视角的盲点,其基础理论问题还有待深化。 1.3商业管理研究流派商业管理研究流派源于经管界,将信息视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管理。1983年,美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罗伯特、巴罗和英经济学家莫里斯也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应特别重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word版

第一篇、关于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一、【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 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2 [2] 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 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9] 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2003 [20] 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2003 [21] 周勇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 《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1

教师素质文献综述

教师素质研究文献综述 海南师范大学作者:邵锐 前言 新世纪到来,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以怎样的素质面对教育的改革,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不少国家在大力进行教改时,都不约而同地把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作为突破口,或视为决定性环节。“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是他们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不大力提高,就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要求,教改也将是不可能的。未来学校和教育的质量、人才的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教师素质的研究,有关教育的未来发展,对搞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前的许多关于教师素质研究的文献关于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存在许多的相似之处: 一、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从政治方向方面提出的要求,解决立场、理想、信仰等问题;后者主要是从精神、行为方面提出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具有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二、文化科学素质,包括一般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基础知识主要指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也即是要具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具性学科(如外语)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胜任其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具有的职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三、职业能力素质,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教育能力,能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教育,侧重于心理教育,进行思想引导。教学能力,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能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有效的管理学生,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四、承担社会责任的素质。教师应关注人类命运,承担社会责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不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及活泼向上的心理状态。这是现今社会赋予教师的一种社会责任。这种胸襟,这种责任感,是教师思想素质的根本。 五、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师应该有健康的身体在教师的职业病中,患病率排在前两位的为咽喉炎、脊椎病。其中患咽喉炎的人数占教师人群的40%,患脊椎病的也高达2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还有增加的趋势,“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群体的健康观念与现状,能否胜任其肩负的历史重任,无疑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只有教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用更多的精力在教学上。心理素质,教师要坚韧、刚强、自信、自强,爱心,耐心。时代变化了,教师的职责也变化了,无疑地,给教师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教师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活力,并且担负着新世纪建设任务的独生子女,自然,其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要求,以平和的心态进行教学。 六、了解和掌握新科技的能力。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对科技的适应能力,要求教师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世纪是信息社会,教师与信息、培养人才息息相关。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及电子技术的广泛使用,就使传统的教与学的内容不能适应今天—明天的需要。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整或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探求综合贯通新知识(或现代知识)学习新科学技术,适应

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综述

员工培训外文文献综述 第 1 页 目录 1、Literature Research ............................................................... ......................................................................... 2 2、外文文献翻 译 ..................................................................... ................................................ . (5) 1、Literature Research Employee training needs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staff training in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ambiguity, will lead to blindness training .The guiding theory of employee training, with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expansion of business scale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First,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staff skills training The late 19th century, early 20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such as Taylor and Gilbreth first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Taylor is the father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his major works include "piecework" system, "Plant Management", "scientific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methods",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so on.As the results of his theory first time in history of science from the experience up.He found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low productivity workers are lack of training, Without the correct operation method and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一、【教育论文】 [1] 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 第10 期 [5] 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 日 [7] 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 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 日 [11] 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 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 3辑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学前儿童健康文献综述 为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健康的涵义,明确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掌握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更深层内容。我们从查阅的文献综述和数据资料做以下总结。 资料的检索和搜集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等不同的科学视角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在了解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重点研究学前儿童健康的深层涵义,从而借鉴WHO对健康的定义,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分别了解学前儿童健康的内容和测量方法,为本综述内容选取奠定基础。 首先针对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观念来说,学前儿童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已经成为幼儿园首要任务的理论依据,这是在《纲要》明确提出的{1}。“健康第一”的思想由来已久,许多教育家都对此作出精辟论断,其中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明确提出幼儿园应把健康放在第一位。陈鹤琴小鸡安生充分认识到健康对于儿童个图以及国家前途的意义,认为“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2}。”““促进幼儿的健康”是由幼儿健康的特有价值所决定的。因此,幼儿健康无论是对于幼儿个体还是对于全人类都是极其重要的。 一、生理健康 幼儿的生理健康是指幼儿各个器官,组织的生长发育正常,没有生理缺陷,能有效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体质不断增强。幼儿生长发育最常用的评价指标是形态指标,就是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以测量出的指标。当今幼儿的体格生长偏离是幼儿生理的异常发育,其中有低体重、消瘦、肥胖和身材矮小。导致幼儿体格生长偏离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疾病因素、体质因素、心理因素等。当今幼儿缺乏运动锻炼。体育锻炼可以增强新陈代谢,有利于骨骼关节的调整,对血管系统等各大系统都是有益处的。而幼儿的膳食,也就是幼儿日常吃的饭和菜。膳食合理安排与否直接关系着学前儿童的健康。如何做好学前儿童的膳食管理,保证幼儿获得生长发育和活动所必需的营养,是托有机会工作你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我们吃什么最好?最营养?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与水这是六大营养素,这也是幼儿所需要的,它可以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热能,构成集体的成分,调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因此,在我们给幼儿每天进食的膳食中需要加入这种必要的营养素{3}。 二、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国的儿科医学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主要从动作、认知、情绪、意志、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衡量幼儿的心理健康,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1}。作为幼儿心理健康,在遗传因素既定的前提下,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因素至关重要。我们可以说孩子心理健康的金钥匙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家长应努力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其健康成长。对幼儿来说,形成健康心理所必备的家庭基本条件是:充分地抚爱、充实的生活、良好的家庭氛围、艺术的陶冶、健康的躯体等几方面。 三、社会适应良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