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研究的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研究的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研究的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研究的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研究

摘要:自20世纪互联网技术诞生以来,互联网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迅速席卷全球,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工具。互联网+传统行业逐渐生出各种新兴行业,其中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现代金融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和变革,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性,给传统金融的法律体系带来巨大的挑战。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兴的事物,且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界定,现有的监管体系不适合直接运用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上来,互联网金融因其具有的无边界性、虚拟性和混业经营性等特性,导致互联网金融除了金融本身所具有的风险外,还衍生出了特有的法律风险。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着手,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现状分析,指出我国现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结合国外先进的监管经验,对我国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监管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互联网技术诞生以来,互联网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迅速席卷全球,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技术工具。金融业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部门之一,与互联网的结合成为必然。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不过短短十几年,却己隐有占据金融市场主导地位的趋势,因为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活动。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而在发展过程中,安全性和高收益始终是互相矛盾的,两者相互制约,使互联网金融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风险。其中有因互联网本身特性带来的技术风险和安全风险,还有结合互联网后的金融衍生风险,如支付风险、信用风险及法律风险等。这些风险可能导致各种危害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严重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导致整个金融业态的不利影响。

互联网金融在带来巨大的利益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和危机,这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短,无空间限制等特性,现行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中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可借

鉴的国外经验也较少,导致现在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潜藏很多隐患和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函需对应的法律监管规则出台。

二、国外研究文献回顾

Mckni(2009)在Internet Economics一书中,首次比较明确的阐述了互联网经济学的定义:互联网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互联网服务市场的经济学,起初是关于计算机的局域网技术、广域网的成本计算和费用标准,随后逐步增加到对互联网服务的市场价格及服务提供者竞争等方面的分析,这时的“网络经济学”也包括了互联网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互联网投资的获利能力及指定合适的政府政策法规等方面。

Berhard Speyer(2010)在E-money Niche Market that Might be Expanding Banking&Technology Snap Shot Digital Economy and Structural Change Deutsche Bank AG DB Research Frankfurt am Main Germany中指出,电子货币实际上是现金的数字化,在不需要经过银行账户的情况下实现支付的目的,具有不记名证券的功能。电子货币可以以实物形式存在,如一些以卡片为基础的电子货币,也可以以软程序的方式存在。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电子货币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市场,蕴藏着很多市场机会,在未来的支付体系中将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同时,Robert J. Shiller(2011)在The New Financial Order:Risk in the 21st Century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使金融大众化,将原本集中在金融中心的各类业务扩展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将金融覆盖的领域从资金资本延展到人力资本。互联网金融轻易的做到了这一点。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平台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几乎涵盖整个人类社会,使金融能够为每个社会成员服务。

ApostolosAth.Gkoutzinis(2014)在Internet Banking and the Law in Europe一书中研究了欧盟长期以来意图建立一个横跨欧洲的金融市场,让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可以从另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中获益,因此产生了金融互联网的平台,提供在线银行服务。但是电子银行还没真正全面实现,作者认为要通过网络建立银行需要法律法规和网络技术的同步支撑,结合目前欧洲市场银行活动涉及的法律制度和框架提出如何建立电子金融的监管体系。而BIS(2007)在Committee on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Survey of Developments in

Electronic Money and Internet and Mobile Payments, CPSS-Survey of

E-money and Internet and Mobile Payments中阐述了电子货币在零售支付领域的飞速发展,引起了金融监管机构的关注。国际清算银行从1996年开始在全球主要的经济体中国人民银行的帮助下,监测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并就全球的货币监管进行研究。该报告指出,虽然各国监管的实践不同,但基本目的都是确保电子货币的安全,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通过适当的引导使其成为积极有效地促进金融发展的正能量。

三、国内文献综述

1、关于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研究

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什么?学者张静(2014)在《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受互联网技术、互联网精神的影响,从传统银行、证券、保险、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到无中介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互联网金融的形式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点是去中介化。互联网金融以当今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依托,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是虚拟的金融市场。此外,广义上的互联网金融还应包括关于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政策。

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2013)在《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一文中也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指出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另一个是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基础,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活动的一种手段,目前大多数电子银行和网上银行业务就属于这一范畴。而互联网金融是金融领域的“第三次革命”,是一种把互联网作为资源、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的新金融模式,包括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等。

此外,韩炯(2014)在《互联网金融及相关法律问题分析》中进一步归纳,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支付、融资、投资以及信息中介业务的一种新型金融。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

的精神渗透于传统金融业态,对人类金融活动模式产生根本性影响。从广义上讲,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均为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包括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网上贷款、网上理财、网上投资、网络货币以及网络金融中介服务。金融参与者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的运用,增加了传统金融业务的透明度、参与度和协作性并使得金融业务向中问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的方向发展。金融机构因“遇上互联网”而逐渐离开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开始向服务性中介机构转型。

2、关于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现状的研究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芮晓武刘烈宏(2013)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一书中,分析并指出互联网金融拥有与传统金融领域一样的风险种类,如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声誉风险、政策风险等,但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性在诱发原因、表现形式、危害程度方面有所不同。同时,互联网金融又带来新的风险,如技术风险、特有的法律与制度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

而从法律风险的角度看,王吉(2015)认为我国互联网金融虽然在国内的金融市场实现了迅速发展,但是相关监管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相关法律存在很多不足,并且立法上渐渐显现出很多漏洞,这就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很大的法律风险。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市场内己有的证券法、银行法、保险法等都是在传统金融模式的运营下制定的,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关的金融创新产品,传统的金融法律的约束力不强,许多新型金融机构正是抓住了现有法律的漏洞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这就可能会引起我国金融行业的动荡。此外,互联网金融模式涉及到互联网技术、金融管理、信息科技等相关领域,进一步导致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立法程序更加复杂,加大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关的立法难度。

程雪军(2013)在《论互联网金融发展与法律监管》一文中,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各种模式都有潜在的问题与风险。例如P2P,近年来P2P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却不停传出P2P机构倒闭的信息,表明P2P隐含了许多风险,立法的缺失和监管的不利,导致P2P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其大量倒闭的后果。还有众筹融资,可能涉嫌非法集资,但无相关的法律依据,也可能存在洗钱等违法活动,没有相适应的行业法规,会导致消费者信息被泄露的风险,导致消费者的权益被损害的情况发生。

解恒(2014)在《中国网络银行法律规制探析》一文中,分析了我国网络银行面临的问题,首先网络银行法律规制体系不健全,不能给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充分的法律保障;其次,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己不能适应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急需变革;再次,金融市场的准入资格过于严格,容易造成先进入市场的网络银行形成市场垄断,影响创新和改革,降低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同时在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网络银行停办后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最后,消费者权益没有得到有力的保护,信息不对称,隐私泄露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规定责任承担问题,风险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损害其利益。

3、关于应对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研究

钱洋(2013)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规制》一文中指出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规制,可以从法律法规和监管模式两个方面进行。法律法规层面,可以选择出台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也可以选择在原有的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修改或者补充,以实施细则等形式进行。借鉴美国的实践经验,尽快根据混业经营的现状结束分业监管的模式进入混业监管是中国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对于具有互联网和金融业双重特性互联网金融监管,需要同时注意金融业需要“稳健和责任”而互联网业需要“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不同特质。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是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的难题所在。

徐亮(2015)在《论网络金融的法律规制一一网络金融立法构想》一文中,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的思路与构想,他认为严格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标准非常重要,还需建立资格审查认证制度;为了避免互联网金融活动无法可依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应该制定与互联网金融特性相符的法律体系;互联网金融立法要着眼于事前防范,加强事后制裁,才能筑起制度框架和体系;还要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共同制定全球一体化法律。

四、对国内外文献的评价

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较早,相关研究比我国先进许多,且己有较成熟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经营模式和特点己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可能造成的不

利后果进行了分析,就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完善现状做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需要具有针对性的监管规则出台。

但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的界定,始终停留在金融的范围内,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所包含的法律关系,只有确定了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地位,才能界定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概念。而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方式方面,学界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应该与传统金融监管一样,通过建立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运行进行严格的监管;而有的学者认为可以通过行业自律与风险管理的方式,让互联网金融行业自行监管。这些问题给笔者留下了对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研究的空间和方向,并对于提出相关的完善建议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Ajay K. Agrawal, Christian Catalini&AviGoldfarb;”Some Simple Economics of Crowdfunding”, NBER Working Paper No.19133.2013.

[2]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Person-to-Person Lending, New Regulatory Challenges Could Emerge as the Industry Grows", 2012. [3] McKinsey;'Breakthrough IT banking", McKinsey on Business Technology, 2012.

[4]Thomas Meyer;'Innovations in P2P Lending may Put Computers Over PeopIe:Welcome to the Machine", 2009.

[5]胡玫艳.网络金融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6]秦成德,麻元元,赵青等.网络金融[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7]秦成德.电子商务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8]茵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9]沈昌祥.信息安全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0]帅青红.网上支付与安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万建华.金融e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金融变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2]姚文平.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3]中国电信移动支付研究组.走进移动支付:开启物联网时代的商务之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14]李苑青.如何完善网络金融风险监管[[.财经界,2010 C7)

[15]刘胜军.欧盟电子货币监管制度最新发展及其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0 (3)

[16]吕妹楠.论网络银行的发展与金融监管新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2 (5)

[17]马云.金融行业需要搅局者[[N].人民日报,2013 (6)

[18]苗燕.央行肯定互联网金融[[N].上海证券报,2013 (8)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的写作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传统金融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等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加速互联网业务创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创新与变革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风险。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于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资金快速配置与融通的新金融模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功能外,主要形式有金融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网络保险产品销售、网络证券买卖、第三方电子支付和网络小额信贷等。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推出新产品余额宝以来,余额宝的业务量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而且显现出强劲高速的发展势头,其他互联网金融也呈现突飞猛进发展趋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没有,也很难改变金融行业高风险的属性,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从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出来,案件频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2013年10月到11月末,就有39家P2P借贷平台陷入困境和倒闭。(二)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乔玉梅(2014)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沿袭多年的经营范围、运作模式、管理理念和竞争格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行、避免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朱治豪(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市场。但是互联网金融业有相应的信用风险、市场选择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都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可能性。故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安全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政府加大立法力度,共同防范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发展文献综述及外文文献资料P2P金融

本份文档包含:关于该选题的外文文献、文献综述 一、外文文献 标题: Online brokers lead the way for French internet finance 作者: Caffard, Christophe 期刊名称: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Law Review 卷: 20;期: 3;页: 20-24 Online brokers lead the way for French internet finance 1 Regulated brokers Regulated brokers are legal entities which have an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and are subject to the prudential regulations of the Comite de Reglementation Bancaire et Financiere (CRBF) and the Conseil des Marches Financiers (CMF). * Choice of legal form: regulated brokers are not required to be incorporated in a specific legal form; however, under article 13 of the MAF Law, the CECEI checks whether the legal form of the brokerage company is appropriate for providing investment services. In practice, any type of commercial company is admitted: societes de capitaux (limited companies) or societes de personnes (partnerships). The formalities of share transfer, tax and the scope of liability of a company's management will be relevant factors to the choice of legal form. * Application for an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from the CECEI: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application i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and a business plan including prospective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following three years. The CMF will check whether the business pla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requested by the broker. The CECEI will ensure that the applicant's own initial fun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business plan. The scope of the investment services licence is variable and covers one or more ofthe following investment services: Recep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orders to another investment services provider on behalf of investors, for execution. This is the core investment service provided by the

金融风险管理重点

金融风险管理重点 第一章、金融风险概述 1.金融风险的定义:①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金融市场各种经济变量的不确定造成 结果发生的变动,从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及该损失可能性的大小。 ②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2.对金融风险的正确理解: ①金融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金融风险的实质在于它是一种直接发生货币资金损益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损益结果和损益程度在金融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也是不确定的) 金融活动的内在不确定性(经济行为主体主观决策或由于获取信息的不充分)造成的金融风险是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活动的外在不确定性(经济行为主体之外,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随机性和偶然性的变化趋势,比如宏观经济、政策、政治、技术等外部因素)造成的金融风险是非系统性风险。 ②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 暴露或敞口的概念:表示的是金融活动中存在金融风险的部位和受金融风险影响的程度。 敞口的大小与金融风险大小并不成正比。 ③金融风险的构成: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结果。 3.金融风险的特征: 1 )金融风险的一般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扩张性(持续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多样性与可变性、可管理性。 2)金融风险的当代特征: (1)高传染性。高传染性主要表现为金融风险传导的快速度和大面积。 方面,通信手段的现代化,带来了交易方式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创

新,金融衍生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得国际资本流动性更趋灵活。 (2)“零”距离化。 (3)强破坏性。金融风险的高传染性和零距离化是导致强破坏性重要因素。 4.金融风险的种类:(根据金融风险的性质划分) (1)系统性金融风险(Undiversifiable Risk )又称为不可分散化风险, 是指能产生对整个金融系统,甚至整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主体都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的风险。它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金融风险,直接威胁一国的经济安全。 (2)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Diversifiable Risk )又称为可分散化风险,是指某个行业或企业特有的风险。是个别性风险,不会对市场整体发生作用。操作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等都属于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5.金融风险形成的理论探讨: (1)金融体系不稳定假说:(Minsky 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构和借款人的相关特性使金融体系具有天然的内在不稳定性。)他把借款人分为三类:避险性借 款人(即基于未来现金流量、根据所预测的作补偿性融资);投机性借款人(即根据所测的未来资金丰缺程度和时间来确定和借款);蓬齐借款人(即需要滚动融资以新债偿还旧债)。风险程度:避险性借款人<投机性借款人<蓬齐借款人。 (2)金融资产价格波动性理论:(主要表现在股票、外汇等资产价格的波动,原因是信息不对等。)①股票价格的内在波动性: “乐队车效应”; ②汇率的内在波动性:固定汇率制度下易崩溃,浮动汇率制度下过度波动。 (3)信用脆弱性理论:现代理论认为,信用脆弱性是由信用的过度扩张和金融业的过度竞争造成的。信用的广泛连锁性和依存性是信用脆弱、产生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金融业过度竞争及信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是信用脆 弱性的又一表现。 (4)信息经济学的微观解释: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的不对称是产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不对称信息大致分为两类:外生的信息不对称将会导致逆向选择;内生的信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公司企业会计舞弊、会计造价现 象层出不穷。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提醒着注册会计师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经刻不容缓。 1973年,美国会计协会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 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 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0 世纪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罗伯兹(1978)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 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于1981年发布《第39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在其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具有重 要的意义,它将审计风险分解为三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并以乘积的形式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陈毓圭 2004)。由于这个审计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该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应用,成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标志。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审计模型解决了原有模型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缺陷,强调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更加注重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 在风险评估方面,Waller(1993)实地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Kida 等(1993)对环境风险因素对审计决策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Messier 等(2000)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Low(2004)研究了行业专长对审计风 险评估与审计计划决策的影响。在控制风险方面,Simunic 等(1990)认为由一家事务所用组合审计方法审计某一行业的所有公司,可能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最佳选择。Hogan 等(1999)得出的结论是在1976年到1993 年期间,同一行业的大部分公司主要由三家或更少的审计公司进行审计,审计公司这样更能对特定行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邹香在《民间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2001)概括了审计风险的成因,大致分为五个方面:意识对被审计单位情况了解不够。二是民间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了解不全面。三是审计人员执业素质不高造成的风险问题。四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带来的风险。五是法律法规不成熟和繁多引起的审计风险。

第六章 金融风险管理

第六章金融风险管理 第一节风险概述 【大纲要求】掌握风险的概念与特征;熟悉风险的来源、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掌握金融风险的分类;熟悉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的概念;熟悉宏观经济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的概念与特点;熟悉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概念与特点。 考点一、风险与金融风险 (一)风险 风险一般被定义为“产生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风险是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损失的可能性三个要素有机构成的。 (二)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也是一种风险,是指金融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金融风险的特征 (1)隐蔽性。(2)扩散性。(3)加速性。(4)不确定性。(5)可管理性。(6)周期性。 考点二、金融风险的影响 (1)金融风险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可能会给微观经济主体带来直接或潜在的经济损失;影响着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增大了交易和经营管理成本;可能会降低部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 (2)金融风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引起一国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的下降;影响着一国的国际收支;可能会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社会生产力水平下降,甚至引起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对经济产生严重破坏;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 考点三、金融风险的分类 按照能否分散,可将金融风险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按照会计标准,可将金融风险分为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 按照驱动因素,可将金融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类型。

考点四、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 (一)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投资者风险增大,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系统风险又被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不可回避风险”。系统风险包括宏观经济风险、购买力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市场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 宏观经济风险指的是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波动可能导致的企业利润损失。宏观经济风险具有潜在性、隐藏性和累积性。 (1)宏观经济风险的潜在性指的是宏观经济风险总是与宏观经济系统相伴而生的,宏观经济发展和运作本身就蕴涵着经济风险。 (2)宏观经济风险的隐藏性指的是虽然宏观经济风险总是潜在的,但是在多数情况下它是隐藏在经济系统内部的,并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才会暴露出来。 (3)宏观经济风险的累积性指的是宏观经济风险会随着社会经济矛盾的不断加深而日益增大,当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引发经济危机。 2.购买力风险 购买力风险又被称为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变动导致金融机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通货膨胀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经常发生的经济现象。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对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及其收益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当通货膨胀率提高时,由于货币贬值将使金融机构的债权受到损失,同时金融机构的投资收益所代表的实际购买力也在下降,如果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投资收益率,实际收益将为负,这会给金融机构造成更大损失。 3.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动而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存贷款业务中,利率的上升与下降,意味着利息支出或利息收入的增加或减少。证券投资业务中,由于利率的高低反方向影响证券价格,从而影响买卖证券的价格收益。保险业务中,费率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利率因素,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既可能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也可能使其从中获得收益。利率的某一变动,在使用金融机构的某些业务受损或获益的同时,也会使其他一些业务受损或获益,当然,这些受到相反影响的业务不一定属于同一金融机构。 4.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又被称为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而使以外币计价的收付款项、资产负债造成损失或收益的不确定性。外汇风险具有或然性、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三大特征。 (1)外汇风险的或然性是指外汇风险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不具有必然性。

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作者XX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 (1986)和Lucas (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Gale andHellwig,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

第二讲金融风险管理概述二案例 阿克洛夫旧车市场模型

案例2阿克洛夫旧车市场模型 【事件背景】 阿克洛夫模型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经典模型,它描述的是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下的“不利选择”问题,揭示了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市场如何变得低效率的过程。 不利选择是指在建立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以前,代理人已经掌握了某些委托人不了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可能对委托人不利;代理人利用这些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于不利的选择位置上,这就是所谓不利选择。 目前有关不利选择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从产品销售、保险和资本市场三个方面展开的。阿克洛夫模型以旧车市场上的旧车销售情况为例,来解释产品销售方面的不利选择问题。在一般情况下,人们要想确切分辨出旧汽车市场上哪些是高质量汽车,哪些是低质量汽车是困难的,一辆外表全新的汽车也有可能是低质量汽车。由于买主无法了解汽车的质量,所有外表相同的汽车都将以同样的价格出售。这样,高质量的汽车在旧车市场上就无法以预期的高价格出售,这对于卖主是不利的。但另一方面由于高质量的车的确有可能在旧车市场上存在,顾客偶然也能在这里以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买到高质量的车。这样就使得低质量汽车的卖主不愿意以较低价格卖出,直到旧汽车的低质量性质充分显示出来为止。从买卖双方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讲,人们更愿意培养低质量汽车占大多数的旧汽车市场,因此,拥有高质量汽车的卖主往往将他们的汽车撤出市场。这样旧汽车市场上汽车的平均价格在下降。简单地说,那些低质量的汽车将高质量的汽车排挤到市场之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利选择问题。 由此,阿克洛夫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即使是只使用过一次的“新”汽车,在旧汽车市场上也难以卖高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现象与传统经济学概念——商品质量决定其市场价格——相悻。在非对称信息环境中,商品质量依赖于价格。这也是市场参加者以价格判断商品质量的信息经济学解释。当然,实际的经济环境比上面的分析更复杂,因为市场不仅仅是由高质量和低质量的车组成的,而且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市场中旧汽车的质量也会发生变化。 【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汽车的市场价格依赖于市场上所提供的汽车的平均质量,而市场上提供的汽车的平均质量又取决于汽车的市场价格。于是,开始在高价格水平上,许多汽车都被置于市场上出售,这样,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也就随之升高了。然而随着大量的汽车被置于市场上出售,市场逐渐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从而导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侯俊志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国 内外主要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目标、实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对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要求,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一、引言 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日益关注。正是存在这样的需求,一种以内部审计主体组织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在内的、以组织整体风险作为审计重点的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势而生。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于如何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实践性资料并不多见。而要将这种新型审计模式贯彻到内部审计全过程,就必须在如何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二、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国内外运用情况研究 目前内部审计领域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目前还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即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选择审计项目时采用这一方法,而在微观层面,即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非常有限,如Marco Allegrini,Giuseppe D'Onza(2003)对在意大利上市的前100家大型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25%的企业未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67%的企业只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有8%的企业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未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研究 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李曼(2010)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及对策文献综述

房地产金融风险文献综述陆媛媛201301360011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业要:摘20世纪90房地产业是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逐渐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然而,所以管理和防范房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带来的巨大的金融风险也日益显现出来,将较为全面地地产金融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产生、成因、管理和对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综合与评述。关 键词: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评述 1 国内关于房地产金融风险方面的研究成果及评述 1.1 国内关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研究成果1.1.1 相关概念的界定清算等金融服务活房地产金融是指银行为房地 产业提供资金的筹集、融通、从而遭动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这种风险会逐步扩散到整个金融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再加上房地产业的特殊性,体系,最终危机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与稳定,这就是“房地产泡沫风险”,极端条件下,房地产金融风险会形成泡沫经济,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国内房地产市场已聚集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包括道德风险、经营环境风险、资产负债结构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这而且包括整个房地产金融单个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种风险不仅包括单项业务、银行信贷一旦发生变化,并且这些风险基本由国内商业银行来承担。体系的风险,尤其是再加上我国政府已经决定把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就会产生很大的回应。不仅对房地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住宅产业,所以规避房地产的金融风险,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关于国内房地产金融风险的理论研究方面 1.1.2 他认为目前房)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管理进行了研究,2006徐景辉(房 地产信提出了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地产金融风险巨大, )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了理论分析,同2008托住房抵押二级市场制度等。刘洋(提出了要加快完善信用等级评,时他也借鉴了英国在应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做法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认2008估及个人征信制度的建设。梁兵(2011)分析了他提出为房地产行业面临的风险是房地产金融法规不健全、个人房贷不良贷款。比如利用证券化、创设投资基金等创新工具来降低要加大房地产金融创新力度,)认为目房地产金融风险,不断完善个人抵押贷款信用制度建设。冯玉军(2011 我国仍是面临外需疲软、内需不足的经济前世界经济尚没有走出经济危机泥潭,面临的金融风险有政策风现状,而房地产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强银行内部资险、市场风险、诚信风险等。他提出了要扩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建设房地产金融市场,来最大限度降低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汪觉金控制制度,但是由于房地产)认为房地产业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忠(2013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现状那么,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呢? 互联网金融就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往传统金融业态渗透,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 线上提交借款申请后,平台通过所在城市的代理商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审核借款人的资信、还款能力等情况。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Third-PartyPayment)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

根据央行2010年在《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给出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定义,从广义上讲第三方支付是指非金融机构作为收、付款人的支付中介所提供的网络支付、预付卡、银行卡收单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第三方支付已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互联网支付,而是成为线上线下全面覆盖,应用场景更为丰富的综合支付工具。 数字货币 除去蓬勃发展的第三方支付、P2P贷款模式、阿里小贷模式、众筹融资、余 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主要指拥有海量数据的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的金融服务。大数据的关键是从大量数据中快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或者是从大数据资产中快速变现的能力。因此,大数据的信息处理往往以云计算为基础。 金融机构 所谓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运营流程进行互联网

应收账款现状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应收账款现状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关于应收账款形成原因的研究1在杨秀玉学者在《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之我见》中总结了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①企业缺乏风险意识②系统内相互拖欠③管理无章放任自流④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⑤对账不及时。2刘艳平学者在《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中提到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①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已经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③合同签订及履行存在法律上的漏洞和缺陷④日常管理措施不到位。二、关于应收账款重要性的研究1闫学苹学者在《试论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对应收账款在我国企业中的重要性大致概括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企业债权。应收账款周转不善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制约着企业的长长生产和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已经占到流动资产比例的50左右而且逾期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占比较大因此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2孙宜兰学者在《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企业不得不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目前企业以赊销方式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结果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日益膨胀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因此企业决策部门、管理部门乃至营销部门都在积极寻找加强应收账款的对策随着应收账款占销售额的比重日益增长应收账款的管理日显重要。三、关于应收账款现状的研究王立华学者在《浅谈应收账款的现状及其管理》中指出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①在市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采取现金折扣、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②减少库存商品节约库存商品的管理费用③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发生。四、关于应收账款控制策略的研究朱勤丰学者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中提出加强应收账款的主要对策①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②逾期欠款按风险程度进行ABC分类管理③科学的确定赊销时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沈丽,林冬冬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13年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井喷的一年。但是伴随互联网金融繁荣发展而来的风险更是不容小觑的,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将学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加以追踪并且进行综合评述,内容涉及互联网金融的涵义界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识别以及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通过综述学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尚不完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还未统一以及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需要研究学者不断完善与充实。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余额宝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5-0015-06 曾有人估计,互联网金融将吞噬传统金融,从而使后者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①。从四大行推出的网上银行,到淘宝联合天弘基金开发的余额宝,互联网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客户群和衍生产品的种类均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规模已达1853.42亿元②,成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公墓基金。然而,火爆背后的风险不容小觑。2013年4月,上线未满月的P2P网贷企业“众贷网”宣布破产,随后“城乡贷”在其网站挂出歇业公告,两家网络平台相继倒闭。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必须正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时全面制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策略。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风险管理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本文将对学者们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界定、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 一、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界定 关于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以下是相关国内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界定研究成果,主要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界定互联网金融。 从静态角度看,分为产物说和模式说。产物说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互结合的产物,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而且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包括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 收稿日期:2014-07-10 基金项目:山东省“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规定性项目“区域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管控体系构建—以山东为例”。 作者简介:沈丽,女,山东莱州人,博士,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林冬冬,女,山东临清人,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 ①“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来自于比尔·盖茨。十几年前,互联网刚出现时,比尔·盖茨预言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传统银行终将灭绝。 ②数据来源于天弘基金2013年数据。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与实践 1全球金融发展及趋势 1.1 全球金融格局 从最开始的“高利贷”开始,金融业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从朴素的实物(货币)借贷,逐步扩展为由多种要素组合而又相互作用的庞大系统,包括货币资金的筹集、分配、融通、运用及管理等。在此过程中,金融行业的专业性和集中度日益提高,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形成,导致金融权力逐渐集中。 这一权力集中的趋势不但反映在一锅部,同样反映于各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从16~17世纪荷兰的崛起,从18~19世纪英国金融帝国的建立,再到20世纪至今美国金融主导权力的形成,国际金融格局的历史演变表明,一国的金融力量在国际竞争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一国强大的金融力量将极支撑该国经济的发展,促使该国在国际竞争中居于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一国领先的经济实力将促进全球性金融资源向该国的集中,凸显该国在全球金融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二者互相促进,导致国际间金融资源的过度集中。 全球金融资源在少数发达国家的过度集中导致国际围的金融失衡——发达国家的金融产品过于丰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虚拟经济大幅度脱离并超过尸体经济,累积巨大的系统风险,并把风险向全球围扩散。而不发达国家基本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差,有限的外汇资金无法在本国市场得到好的回报,只能回流美国购买美国国债或机构债券等金融资产,不但削弱了本国的金融资源、抑制了本国的金融需求,而且分担了发达国家的金融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非但没有改善这一状况,反而导致情况的恶化,加重全球经济失衡。200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格局有所变化,全球金融体系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全球开始质疑美元的单一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当性,改变现有金融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呼声强烈。亚洲和新兴市场银行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国和欧盟的金融地位均有所下降,但其住到地位并非发生根本性动摇,其弊端也无从消除。

我国互联网金融产生背景、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优质文档]

我国互联网金融产生背景、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以“金融线上化”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日益兴起,并得以蓬勃发展,对传统的金融机构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出发,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了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未来的展望。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伴随着风险的凸显,为了保证这种新兴金融模式健康稳步的得以推进,我们必须对其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背景,发展前景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与其定义与特征有着紧密联系,研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须首先认识其定义与一系列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具有透明度强、参与性高、协作性好、中间成本低等一系列特征。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同时,互联网金

融是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金融而产生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首先,效率高,成本低。互联网金融依靠互联网平台交易和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开展业务,比以商业银行为主要销售渠道的传统基金销售模式效率更高且成本更低,提高了投资人的收益率。其次,操作便捷,人人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过程便捷流畅,给予客户极佳的交易体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资金交易门槛很低,有效缓解了金融排斥,提高了社会金融福利水平。再次,信息对称,供求匹配。互联网基金模式实现了基金销售的金融脱媒,基金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司将基金产品直接送达到海量 的互联网客户群体面前。同时,互联网客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对基金信息对比、甄别、匹配和交易,有效激活市场存量资金,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是两个:一个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另一个是利率市场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家能够绕过营业部去开展银行业务,从而大幅节约成本和费用。利率市场化使得互联网银行在存款利率上有很多的优势,它的存款利率高于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兴起主要源于庞大金融供需断层。首先,财富积累急需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其次,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融资成本过高;最后,商业银行无法进行根本

审计风险的文献的综述

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24110418 刘慧 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普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二.审计风险含义,类别及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控制性三个特征。 三.国外审计风险研究 (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 K.stringer 在1961 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 )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 )第47 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 20 世纪70 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 罗伯兹(1978 )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 )于1981 年发布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 在其发布的第47 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

金融文献综述

文献归纳和述评 研究背景 由于标准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的缺陷,行为金融以心理学和行为学为基础,提出有限理性和非有效市场,来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这是对标准金融学的强有力挑战。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之间的差异是研究目标不同。标准金融学描述经济个体的最优决策行为,而行为金融描述的是真实决策行为。 国内外行为金融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状况 行为金融理论奠基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经济学家Daniel Kahneman和实验经济学家Amos Tversky,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大量的行为实验,观察对比发现,许多投资者在实际决策时表现出非完全理性和风险厌恶特征,投资行为的期望值在不同情境多种多样。 1979年Kahneman 和Tversky 共同提出的“期望理论”,成为了行为金融研究中的代表学说,该理论把投资者的情绪变化纳入模型参考指标,提出了在不同风险偏好和效用函数下投资者的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期望理论”的出现成为行为金融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随着行为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该理论的影响日益扩大,Kahneman还在2002年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预示着行为金融理论和行为经济理论在主流经济学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进一步开拓出心理学方法在经济学应用空间。1982年Kahneman、Slovic 和Tversky 在《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式与偏差》中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的经典经济模型中基本假设相违背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为“认知偏差”。 1985年,Bondt和R.H.Thaler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引发了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复兴,通过构造“赢家组合”和“输家组合”,实证检验了美国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学术界视他们的研究工作为行为金融研究的正式开端,标志着行为金融的研究进入黄金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学者投入了这项工作,Thaler、Shiller、Shefrin、Statman 以及Odean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Thaler分别在1987和1999年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投资者心理会计等问题,Shiller在1990年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等,得出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会导致股价波动加剧。Odean在1998年研究投资者在风险厌恶的条件下,结合股票价格、成交量、组合收益等方面就处置效应、过度自信等投资者行为进行研究,得到投资者普遍具有处置效应和过度自信行为特征。因此,Thaler、Shiller、Odean等人被称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领域的第二代领军人物。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行为金融理论更加注重投资者心理对最优组合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影响。Shefrin和Statman在1994年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随后在2000年,他们又提出了行为资产组合理论,行为投资者的资产组合如资产金字塔一层一层构成。每层有不同的目标,每层有不同的风险偏好,有的是为了避免贫困和破产,规避等闲;有的是为了暴富,追逐风险,进一步充实了行为金融理论。 国内研究现状 行为金融理论在我国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模型和策略介绍阶段,近年来也开始运用行为金融理论来研究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实际问题。国内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年至2000年底,这一阶段主要集中于研究行为金融理论与经典金融理论系统冲突,应用期望理论对一些典型心理特征和决策特征进行介绍和研究,运用行为金融解释股市“异象”以及介绍该理论的研究前景。1999年,刘力教授的《行为金融理论对EMH假说的挑战》一文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行为金融理论与EMH之争及其基本理论的文章。2000年,牛芳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