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失独家庭养老的问题和对策

失独家庭养老的问题和对策

失独家庭养老的问题和对策
失独家庭养老的问题和对策

失独家庭养老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

首先,在少子化和老龄化并存的情况下,养老成为目前我国面临的最大难题。对失独家庭养老保障的研究是针对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而产生的的特殊家庭结构和特殊老年人群体养老的理论研究。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体制仍处于改革和完善阶段,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并不能满足这一特殊群体的需求,所以对此问题的分析将会更加丰富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理论体系的内容。其次,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出现,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失独家庭的产生,解决这些人的养老问题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论的一部分,因而对本问题的研究,能够丰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理念的理论体系。最后,失独家庭养老也是我们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其进行研究会进一步丰富我国养老理念。

关键词:家庭;失独;问题

目录

摘要 (1)

一、失独家庭养老的问题 (3)

1.1 独立养老机构的缺失 (3)

1.2 失独家庭养老需求无法满足 (3)

1.3 失独家庭养老结构不健全 (4)

二、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原因 (5)

2.1 物价水平高导致养老成本增加 (5)

2.2 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 (5)

2.3 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体系的缺失 (6)

2.4 失独家庭养老观念的变化 (7)

三、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对策 (9)

3.1 进一步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 (9)

3.2 建立健全失独家庭养老制度 (10)

3.3 完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社会保障体系 (11)

参考文献 (13)

一、失独家庭养老的问题

1.1 独立养老机构的缺失

在中国,居家养老是老人们养老的首要选择,不过这只是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老人们养老大都想终老在家中,由自己的子女来履行赡养的义务。因为他们怕在养老院遭受他人的歧视或者医疗人员的虐待。但是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旦成为失独家庭时,养老便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难题。失独老人年逾花甲,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在逐渐衰退,有的老人由于过度思念失去的独生子女他们已经久思成病,年老体衰的他们,卧榻之侧没有子女照料……如果失独家庭选择居家养老,失独老人就只能相依为命,如果这样选择居家养老便是对失独家庭的一大考验。

1.2 失独家庭养老需求无法满足

第一,物质需求。

他们年过 50 岁,大部分已经退休,生活基本依靠政府的微薄补贴。当失去自己的子女后,他们的经济来源便只能从政府的补贴中获取,因此他们在物质上会希望政府会大力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二,精神需求。

失独家庭的老人精神上也是脆弱的,他们更希望政府和社会能够从精神上给与他们慰藉。失去子女后,失独老人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精神折磨,整日里泣不成声,每到合家团圆的节日里,失独老人为了避免触景生情,他们只好躲亲避友。失独家庭老人整日里陷入沉痛之中,长期无法从丧失子女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失独家庭既希望政府能够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的同时,更希望政府能够给与他们更多的精神上的慰藉。让他们能够在暮年失去独生子女后病有所医,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住有所需。

第三,法律需求。

独生子女家庭在成为失独家庭之后,他们的地位就发生了变化。由于社会人群对他们不理解,没有及时关爱他们,导致他们会受到人们的冷落和极力排斥。

所以他们就有法律方面的诉求,希望政府能够给他们合理定位,不要被“人格化”。他们渴望被他人理解和关爱,不希望人们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所以他们要求政府的法律保护。

1.3 失独家庭养老结构不健全

养儿防老是人们养老的理想选择,但是在梦想破灭后,居家养老已不是失独家庭养老的首选。在失去独生子女后,失独家庭养老几乎转而选择机构。但是进驻养老院需要监护人和需交养护费用等门槛过高,最终使他们望而却步。

当前存在养老方式主要就是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当这两种方式不适合失独家庭时,他们的养老便成为难题。针对这样情况的出现,失独家庭就希望养老结构能够多样化,以供他们根据自身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结构。就像法国政府推行养老券就行养老,使用者可以凭此券向养老机构提出申请;日本的按体制选择养老院,养老院大致可分为“带全看护”、“住宅式”和“健康式”三类”;新加坡推行的以房养老政策等等。目前湖南省专家申良方就表示要在湖南长沙合理规划,营造良好环境的建设硬软件设备齐全的独立失独家庭养老住宅区,让失独老人集中养老。此外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国家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到以房养老的观点。而以房养老的首倡者:则是从无子女或失独家庭试点。

二、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原因

2.1 物价水平高导致养老成本增加

第一,政府资金投入少导致养老措施无法建设和完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失独家庭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都离不开资金大力支持。如今很多失独家庭放弃居家养老的想法转而选择进养老机构进行养老,随着失独家庭的数量日益壮大,公立养老机构将无法满足养老的需求,所以日后独立的养老机构会慢慢增多,同时政府也要鼓励私人养老机构能够自主营业。但是养老机构时常会因为资金短缺导致床位不足和管理费用无法维持生计等理由,无情的将失独家庭的老人拒之于门外。如果政府只是鼓励民营养老机构自主营业,却在资金上投入不到位,将会导致上述现象频频发生。

第二,缺少社会人士关注导致闲散资金无法投入失独家庭的养老建设。政府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小家”,仅仅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在中国这个“僧多粥少的”的社会里,养老机构的建设将会难以为继。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社会人士,每个人献出一份爱心,那么世界就会充满爱心,失独家庭养老建设将会很好,很快的建设和完成。易富贤在《大国空巢》推断出目前我国失独家庭至少有一百万个并且每年以 7.6 万的速度迅速增长。这类社会特殊人群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他们要承受心灵创伤,另一方面他们的养老正成为他们日后生活的困难,这种情况的出现需要国家为其提供帮助。失独家庭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需要大批的资金作为保证,但是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必须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来投入失独家庭养老设施的建设。只有这样举全国之力投入,我国失独家庭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才会跟上现实的需求。

2.2 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

第一,养老金缴纳和领取不一致导致缺口存在。

针对现在养老制度相关专家提出,我国在建立养老保障制度之初就存在着先天缺陷。在养老金方面由于国家实施政策较晚,这将导致缴纳和领取养老金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现在领取养老金的人当初并没有缴纳或者没有交够养老

金,这导致养老金这一块存在很大的资金漏洞。同时按照国家现行的养老金管理办法,由于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养老金缴纳办法。现有的缴纳和领取按照“新人”新办法、“中人”过度办法、“老人”老办法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情况比较严重,针对老人实施老的办法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但是失独老人正处于中年,他们要需要经济上的补助。没有经济的来源他们或许连养老金也交不起,更不用谈日后养老问题。如果“中人”缴纳不起养老金,那么这个缺口势必会越来越凸现。由于政府没有为失独家庭制定特殊养老金方案。所以对于“老人”缴纳和领取养老金不一致,会致使国家无法用更多的钱来专门安置失独老人,从而使失独家庭面临养老的压力。

此外,皮德海在中国社会化养老爱晚工程讲话中提出:“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存在很大缺陷,当前我国还有两亿多人没有纳入养老保险制度之内,离人群覆盖的差距还很大。2013 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因交不起保险而中断的有 36043人。”按照这样下去,失独家庭如果游离于养老保险之外或者交不起保险,那他们就犹如时代的弃儿,只能相依在病榻之间,孤独痛苦终老余生。

第二,人口结构的失衡导致养老制度遭到破环。

21 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阶段。同时由于人们晚婚晚育意识致使我国也面临着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幼年人口减少的情况。现阶段晚婚晚育思想的普及使老龄化形式更加严峻。由于少子化和老龄化人口的存在致使国家照顾老人的成本需要不断的增加,这将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少子化的存在,奉养老人的年轻人将会变得越来越少,这些年轻人的主观主义思想会越来越浓,对赡养老人的义务置之不理。所以,更多高龄老人得面对年轻人不愿承担奉养义务的现实。

2.3 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体系的缺失

第一,服务对象针对性不强。

当失独家庭的出现,国家并没有及时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一定支持。政府暂时将失独家庭归类为计划生育困难户。在 2014 年百名失独者代表上京申请补助时,国家卫计委宋处长明确表态说,国家对你进行补偿只是在国家政策对你造成直接损失时才可以,而失独家庭出现并不是由于国家政策直接造成。所以国家只能将他们和失独和伤残归为一类,目前国家对它们进行的补偿也是按照伤残的标

准进行的。因此以前制度的养老举措同属于大类,并没有特别明确制定有关失独老人养老服务政策。现在失独者年龄已经五十左右,如今他们的生活有的已经陷入困境,经济上没有了可靠的来源,精神上承受着丧子之痛的折磨,心里负担沉重。如果国家不对他们提供有力的帮助,那么他们的养老就会令人堪忧。失独家庭的出现是人们响应国家政策,而产生的一种现象,所以计生的风险不该由失独家庭来承担。国家必须承担赡养他们的义务,与此同时还得出台相应的措施。

虽然失独家庭和空巢老人以及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一样,目前都面临着养老问题,但是与居家养老不同的是,他们失去自己唯一的子女,没有人自愿来承担他们的养老重担,在面临养老方面失独家庭不仅承担着物质上生活的压力,而且还得承受着精神上“老来丧子”的折磨,所以国家对老人的养老的政策不能一刀切,一概而论,要有明确的针失独老人制定的服务政策。

第二,供养形式不明确。

目前我国养老方式绝大部分都是居家养老和少部分的选择养老机构进行养老。但是对于失独家庭来说由于他们失去自己子女后,没有人为他们承担养老的义务以及作为监护人将他们送进养老院,所以居家养老和选择养老机构养老都不是他们的养老的理想选择。本来就只怕老,只怕病的失独家庭,就开始担心他们在暮年如何养老,在“老来丧子”的情况下如何安放他们的晚年。这时如果国家在供养形式上不明确,则会使本来精神上饱受折磨的失独家庭父母心灰意冷,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养老方式很重要,比如湖南省就提议将要在湖南长沙高标准建设长株潭高档生态独立的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失独家庭养老社区,让失独老人集中起来养老,避免让他们看到其他子女来看自己父母产生悲伤的现象发生,可以让这些失独老人抱团取暖,早日摆脱外界的束缚和心里沉重的负担。此外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国家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以房养老的观点。而以房养老的首倡者:则是从无子女或失独家庭试点。

2.4 失独家庭养老观念的变化

第一,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

独生子女家庭如果不发生意外,那么其父母的养老就会选择居家养老,由其子女为其提供养老服务。居家养老一直以来是我国养老的首要选择,它在缓解我

国养老压力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自己子女的存在,儿女会为年迈的父母提供经济来源。他们生活在一起,儿女和子孙就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寄托,精神上的支柱。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他们不会为自己的经济来源、生活、养老而发愁。和其他正常老人一样,在自己家中安享晚年,所以居家养老便是首要选择第二,失独家庭养老观念。

失独家庭发生变故,失去子女后他们失去了精神支柱。在没有人照顾的情况下,随着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逐渐的丧失,他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困难,经济上没有固定的来源,生活上没有保障,精神上空虚,心里憔悴。这些都会让正迈向养老行列的失独老人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总之当前失独家庭增速过快,随着失独家庭养老观念的转变,国家势必会采取措施来解决他们生活的需求。在我国老龄化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又要面对这些即将步入养老行列的失独老人,未来我国养老将会面临巨大的难题。

三、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对策

3.1 进一步加大养老资金的投入

3.1.1 国家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

失独家庭的迅速增长使我国养老负担更加沉重。失独老人已经年过五十,即将步入养老行列。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然而这个特殊群体每年正以 7.6 万的速度在发展,庞大人口数量出现更加重了国家养老的负担。在面临我国人口结构的失衡的今天,失独家庭如何养老,失独老人如何安置他们的晚年,将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家就必须合理安置失独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目前要使失独老人真正能安度晚年,就必须提高预算内养老金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养老设施建设的比重,加大资金向失独老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倾斜力度,调整财政投入在养老资金的使用方向,突出政府财政投入养老金的使用重点。只有继续增加财政资金和政府补贴,以实现老人养老服务的要求,才是加快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只有资金的到位,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才能完善以及才能满足老人养老的需求。

3.1.2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的注入

失独家庭养老所需的资金除了国家财政资金的大力投入和政府的财政补贴之外,还需要社会闲散资金的注入。独立养老院以及配套设施构建和医护人员的培训教育都需要经费的支持,大量经费的来源仅靠国家和政府的补助不足于维持其长久,要想养老设施体系长久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社会有志之士伸出援助之手。目前失独家庭还缺乏社会的关注,要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我们要做好几点:首先,加强执行队伍的能力的建设。

由于意外事故不可抗拒性,失独家庭的数量还会不断增长。由于目前形式的变化和救助的对象的不同,面对失独家庭数量不断增长,管理的细化以及服务设施的高标准建设,使我们的管理队伍面临着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执行队伍合理调配,提高自己的工作的能力,以应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其次,加大失独家庭养老救助资金宣传。

失独家庭缺乏社会人士的关注,就是因为失独家庭是最近刚刚成长起来的一

个特殊群体,因为怕触及自己伤痛,失独老人便消失在人群中。所以要吸引闲散资金投入在失独家庭养老上,我们就必须大力传宣失独家庭的事迹以吸引像陈光标、邵逸夫、李嘉诚等慈善家和李连杰等一线明星这些有志之士的关注。以他们的行为带动全社会的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失独家庭安享晚年。

3.2 建立健全失独家庭养老制度

3.2.1 逐步建立失独家庭养老专项保险制度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是目前社会最棘手的难题,每年以 7.6 万速度在迅速发展,在未来我国失独家庭数量将超过 100 万。在失去独生子女后,大部分失独老人辞去了自己工作,随着年纪的增大,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也在不断衰减,生活、医疗、养老将是失独者日后要面对的三大考验。当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失独老人失去子女后,如何安度晚年制定任何措施。只是将失独老人归类为伤残类对待,所以国家给予的扶助资金是有限。仅仅依靠现有经济援助是不能做到让失独家庭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所以就要为失独家庭建立专项保险制度以解决失独家庭现阶段的需求。在设立专项保险制度过程中政府要积极努力加强和社会上商业保险的合作,由政府投保,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同时此项政策没有正式形成之前,政府及时了解失独家庭现在的生活需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可以减免失独者的缴纳的养老金同时也要替失独者购买事故、医疗、养老保险,着重妥善处理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和医疗问题,真正落实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目标。

3.2.2 统一地方法制法规促使其规范化

失独家庭养老是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其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已经引起各省的关注:浙江省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有人就提出有关失独家庭的问题;湖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代表提出了扶住失独家庭的建议;召开的广东两会上,代表们提出失独家庭合法收养孤儿的建议;海南省六届一次会议上,就有人提出要关爱失独老人的议案;在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上,也有议员提出建立失独家庭养老制度等等。这些提议和议案都代表着失独家庭的心声,他们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政策给他们提供帮助,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但是在今年 4 月 22 日百位失独者上京向国家申请经济补偿时,卫计委信访处的宋处长发布声明称:按照国家的明文规定国家直接把失独家庭划归为计划

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因此国家并没有特别针对失独家庭出台任何扶助措施,而是参照伤残的标准进行补助。

3.3 完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社会保障体系

3.3.1 完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政府扶助体系

“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的政策至今停留在失独者脑海里。现如今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其弊端日益显现,失独家庭养老中的缺位,急需政府的角色来填充。所以对于失独家庭的养老,政策得先行,需要政府承担起这个责任。

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人数起到了重要作用,达到了它预期的效果,但是对于它实施后的风险即失独家庭的产生估计不足,作为计生政策推动者政府应该承担这个责任。在失独家庭养老中政府应该通过法规,责令当地民政部门修建敬老院和独立的养老院等公共福利机构,同时政府还应该组织专门的心里医疗队伍、当地艺术团对失独老人进行情感交流和精神上的慰问以及进行文化娱乐,以减轻失独老人的精神痛苦,因此政府无论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都要给予城市和农村的失独家庭以最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城乡二元经济机构,这是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统一发展的壁垒,二元化城乡体制的存在,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这种体制的存在致使各种资源无法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任意的流动,这进一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随之社会养老保障就没有办法覆盖农村每一个角落。农村山地较多,布局不像城市那么紧凑,分布较广,所以很难统计到农村失独家庭基本情况。假如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一旦死亡,随着父母年事已高,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在逐渐的衰减,如果我们不提供有利的扶助,那么他们就会游离于社会保障范围之外,生活难以为继。同时失独家庭老人不同于农村“三无”老人即无子女、无生活能力、无抚养的人。三无老人可以随时接受当地政府的救助以及可以让他们无条件的入住养老院。对于失独老人,国家卫计委将他们归类为伤残类,所以政府对他们的补助是少于三无老人。

3.3.2 完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社会救助体系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社会力量的展现。社会救助体系具有自发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在现在的社会中出现在各个舞台上,以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为社

区人们服务,是能发挥正能量的社会组织,社会救助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力补充。所以我们要鼓励和和引导社会救助组织。这些是国家和企业很难做到,这些组织必须由非营利机构来引导,国家要积极的扶持并引导其健康的发展。社会救助体系就犹如一把保护伞,它让社会底层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的福利。伴随改革开放逐步完善,社会关系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保障人们最基本生活已成为人们共识。但是,就我国法律来看在 2013 年 5 月 1 日实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中未对失独家庭的社会救助纳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就是制度设计的缺陷。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完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社会救助体系。首先,在失独家庭养老过程中社会救助体系是必不可缺少。国家要从法律角度出发,制定法律法规给予失独家庭一定支持,以引到媒体以及人们的关注。

其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社会养老方面的成果,发展社会义工组织。社会义工服务可以进入社区照顾每一个失独家庭,缓解国家养老的负担。社会义工组织职工

参考文献

[1]周静.失独家庭谁来抚平你的伤痛[J].法律与生活,2012(14)

[2]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2(11)

[3]阿峻.失独家庭的困境[J].浙江人大,2012(10)

[4]冯涛.简论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2(10)

[5]浮萍.失独者:无法抹去的悲恸[J].社会热点,2013(1)

[6]高利平,陈勇杰.失独之后养老路在何方[J].快乐养生,2012(11)

[7]艾仁.失独之痛,何药可医[J].金秋,2013(1)

[8]徐雪寒.评我国三十年来人口理论的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1982(1)

[9]原新.对两种生产理论的再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1997(3)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及解决对策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安证兴 【摘要】社会发展的进程总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发展和不断的深化。然而伴随着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西方的发展成果和文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传入中国,使得我们的家庭规模越来越趋向于核心化,这也就潜在地促使“空巢”这一现象在我国逐渐的普遍化,而空巢老人的人数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他们有的也许是自己主动选择空巢,有的也许是被动的选择空巢。而如今在养老这个大难题的背景下,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是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式,积极寻求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势在必行。 【关键词】空巢老人;困境;解决途径 Empty Nester city pens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n Zhengxing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is always at an amazing speed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deepening. However, along with this change rapidly changes, achieve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began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make our China, family size tends to the core, it is the potential to the phenomenon of "empty nest" in our country generally gradually, but the number of Empty Nester showed a linear upward trend, some of them may be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choice of empty nest, or perhaps choose empty passive. And now in the pension problems in the background, the pension problem Empty Nester is facing a very severe form, so that we actively seek approach is really imperative to solve this problem.【Key word】Empty Nester; The mire; solution 2000年我国在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时候,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中国在那个时候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队伍。在整个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空巢”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也开始备受社会的关注,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它造成的一些影响也确实在威胁着我国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寻求可行的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对策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伊梦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遭意外亡故或严重伤残的家庭。目前, 全国没有直接关于“失独”家庭数量的统计数据,但可根据相关资料进行估算。据统计,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数超过1.9亿人;又据《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人口疾病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从以上两个数据可估算出,2010年我国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超过7.6万人。另据人民网报道,目前全国“失独”家庭数量已经超过百万。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失独”家庭可能日益增多,将可能引发一系列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为这一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待解的课题。本文就“失独”家庭的生活和养老问题谈几点思考。 一、目前“失独”家庭的现状。 1、“失独”家庭群体生活贫困。在我县“失独”家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总数的84%,他们大都已步入中老年,体弱多病,劳动能力低下,同时,在失子之痛的打击下,长期精神抑郁,疾病缠身,身体健康状况受影响。这些人员普遍显得苍老,因长期

悲伤影响了视力、肢体运动功能、心脏等主要器官功能受损。有人因长期悲伤变成了弱视、行走不便、长期卧床,有人因病导致生活更加贫困,有人还要赡养年事已高的父母,不少“失独”家庭面临生活困境 ,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2、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独者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失独家庭往往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无法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所以相对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正是这样一群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却面临着突然的变故,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最难以愈合的伤痕。许多父母因为失去了“孩子的父母”这一角色,即使地位崇高、生活富足,却始终无法真正释怀。失独老人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失独家庭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他们害怕刺激、孤独,将来无人送终,可谓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3、缺乏有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三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育龄群众为此作出了贡献,但由此产生的“失独”家庭问题,却没有妥善解决,政府对“失独”家庭还缺乏有效的救助。全国人大代表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伤残的家庭因医疗而返贫的比例高达50%。而现行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在这方面的救助力度非常有限。2007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精.选]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惠民、爱民政策,特别是“失独家庭”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感受到有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宽慰。以“失独家庭”主要为对象,通过形色多样的捐赠、帮助、自助、互助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心理阴影。 二、项目背景 独生子女因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称之为“失独家庭” 。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较大,个别家庭因为孩子病发时高额的医药费使他们还背负较大的外债。而精神的孤独、自卑、封闭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目前,失独父母们最担心最惧怕的,不是死而是生病,特别是那些单身失独父亲或母亲。而农村失独家庭困境更加严重,经济的来源只是城市的十分之一,贫困加精神上的创伤更需社会加以关注。 通过我们爱心志愿联盟前期的走访调查认为:目前,我们爱心志愿联盟最应该为他们做的是:一是分类实施心灵抚慰;二是搭建他们走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走向社会;三是需要志愿者为失独家庭提供定期的访问、关爱和问候,组织一定的活动,让他们极早融入社会。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及早的从丧子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更健康地生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二)具体目标: 1.摆脱失独家庭的孤独和自我封闭现状,让这个特殊的群体首先从颓废、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2.接受现实,找到知音,找到兴趣相同的同伴,互帮互助。3.建立融洽家庭关系。 4.整合、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提供各类服务。 四、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打算通过一对一的走访、交谈、倾听、疏导、电话问候、志愿者服务、相互介绍认识等形式,为失独家庭设计走向社会的平台,逐步解除孤独自卑,慰藉心灵,重塑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氛围。全年节假日问候关心不少于8 次(包括上门、邮寄贺卡(贺信)、短消息等),电话问候每周 1 次,志愿者医疗服务每月 2 次,全年服务总人次不少于600 人次。搭建组织架构 实行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法,根据失独家庭的数量,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开展服务。(二)个案服务 1.走访:了解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1、子女姓名、出生年月、死亡原因;2、家 庭经济保障情况;3、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个人爱好状况;4、目前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需求;5、对今后养老问题的设想以及愿景。 2.预估及建档:预估他们内心对失子之痛的创伤程度、愈合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对自己今后生活的态度,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建立一户一档。3.开展服务:根据上门走访和评估,根据失独家庭的需求心理、身体状况、个人爱好,作进一步的沟通,开展“三个一” 的服务,从

失独家庭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b17929953.html, 失独家庭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作者:姜珊李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08期 摘要我国现在存在着大量的失独家庭,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失独家庭目前面临生活物质收入少,精神压力大,养老困难的巨大问题。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入手分析失独家庭,认为失独家庭的问题应该通过政府、社区、社会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联合作用才能解决。 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工作养老 作者简介:姜珊、李婉,大连财经学院。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https://www.doczj.com/doc/9b17929953.html,ki.1009-0592.2017.03.235 一、失独家庭的界定与现状 (一)失独家庭概念界定 在现有的学界研究中,并没有失独家庭的明确定义,从我国各省出台的相关政策来看,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我们根据国内学者王秀银以及政府2001年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的相关界定与推进完善,大概总结出失独家庭是指,那些独生子女家庭中,唯一的子女因事故或者意外、疾病等原因不幸离世,只留下父母独自在世生活的家庭,而父母又因为步入中年而不能再生育或者领养孩子的这部分家庭。 (二)我国失独家庭的现状 1.失独家庭数量多,增长快: 自独生子女政策实施至今,独生子女家庭作为一种普遍的家庭结构数量不断增长,而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一旦伤亡,独生子女家庭受到的打击绝对是毁灭性的。根据相关调查发现,1990年累计失独家庭数目就达到了103万户,2015年这一年就产生了将近10万的失独家庭。而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在2050年,中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将达到超过1100万。这些惊人的数据都向人们诉说着,失独家庭的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失独父母生理心理影响巨大: 与大多欧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自古以来独有的社会文化传统决定了子女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孩子的离世带给家庭的毁灭性的打击。失去孩子的他们,孩子曾经的点点滴滴也将成为他们不能触碰的记忆。他们害怕提起孩子,也不愿意听他人谈起孩子。因为失去孩子,失独老人很多每天白天过的浑浑噩噩,只因当夜晚到来时,他们大多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哭泣。

养老问题剖析

养老问题剖析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去年,空巢老人“孤独死”案例在我国屡见不鲜,很多空巢老人去世多日,直至尸体腐烂产生异味后,才被发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空巢老人亟待社会关爱。 空巢老人这个词语实际上是从小鸟离开自己的窝,引申为子女离开家,老人面临的家庭人员稀少、相对孤单的一种说法,其实“巢”空不空来自于多方面原因。空巢家庭面临着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双重问题问题。但是,空巢家庭首先急于要解决的是生活压力的问题,而后是精神压力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就全国来讲,现在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生活比较拮据、没有相对稳定的生活来源。现在老人养老的问题,除了日常的积蓄,就是部分有工作的老人的养老金,还有就是子女所给予的补助,有些甚至是来自于社保给的养老金。也就是说,经济来源渠道越单一,生活压力越大。因此,建立一种政府主导的社会救济帮扶体系就变得十分重要了。政府应根据各地老人实际的居住方式、身处环境、周围人群、周围有没有救助机构等具体情况进行整改,以此来加强社会救济的力度;此外,加强对企业的参与的引导,就是加强法人的参与的引导更为重要。因为法人从社会上获取的利益远比自然人多,所以它也应该尽到远比自然人要多的社会责任。将政策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府保

民生、促和谐的作用。 但是,无论不管政府符合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什么样的政策,亲情对老人还是最重要的。社会上的空巢老人归结为三种:第一种是无亲无依,没有亲人和可以个依靠的亲人。这个分两种情况,一是子女远在外地,二是虽然在眼前,却根本用不上;第三种是老少两地,就是父母和子女长期不在一个地方。所以作为子女,平时给老年人打电话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知道他的生活规律,在规定的时间听到他们的声音,防止老人出了意外好久不知道。但是,老人最需要的还是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的核心与目的是常回家行行孝。子女对老人的关怀,有的时候都在细小之处,可能陪着父母看看电视、吃顿饭就带给老人最大的关爱。 空巢家庭也好、老龄问题也好,总之概括起来就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那么社会最基本的单元里的家庭,就会拖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会给年轻人的就业、经济社会稳定以至于国家的强大带来很多意料不到的问题。社会问题需要社会解决,每一个社会上的人都应该有责任。在照顾老人这方面,应该百花齐放,百家齐上,多层次,多元化。就是众人参与,不拘形式,不限人群。一人“秀”是做作,众人“秀”是景色,全国人民“秀”起来,秀出老人工作的好成果。如果大家都秀敬老的方法,秀敬爱老人的形式,秀给老人做出的成绩,老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 第二篇:养老运营方案剖析养老运营方案 一、【工作思路】

最新-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范文

最新-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范文 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范文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本人整理的失独家庭的现状和帮扶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安排,市政协社法委于七月上旬组织相关部门及政协委员对我市失独家庭生存现状、面临的困难及生活诉求等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就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榆林市现有总人口370万,截至20XX年6月底,全市共有失独家庭264户374人,其中农村家庭 190 户 267 人,城区居民74户107 人。 失独父母年龄,49岁以下有53 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 14.17 %,这部分人群还有收养或者再生育可能;50岁——60岁有69 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18.45 %;60岁以上有252人,占到失独人口总数的67.38 %。50岁以上的父母无法再生育,60岁以上的父母,收养孩子也成了力不从心的事情。 失独子女年龄,10岁以下死亡的26 人,占死亡人数的 9.85%;11到20岁死亡的57 人,占到21.59 %;21岁以上死亡的181 人,高达 68.56 %;独生子女死亡原因,患病占到 49.60 %,车祸等意外事故占到50.40 %;失独子女性别,女性60人,男性204人。21岁以上的人群,男性发生意外的概率增大所致。 二、存在问题 1.心理创伤难以修复。失独家庭没有了亲情滋养和天伦之乐,心理创伤极难修复。如榆阳区计生协去年委托人民医院,给89名失独家庭人员安排了健康体检并心理问卷测试,其中28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普遍自我封闭,隔离社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因为失独陷入深深的心理创伤之中,整日自我封闭,处于社会的边缘化。 2.如何养老成为心病。失独家庭普遍存在“我不怕死,我怕老,我怕病”的隐患。病了谁来管,老了谁来安葬,无时不在困扰着他们。这些隐形问题不是靠钱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年10月25日 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 作者:宋强玲(广西科技大学(筹)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失独家庭的现状 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独者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失独家庭往往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无法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所以相对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正是这样一群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却面临着突然的变故,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最难以愈合的伤痕。许多父母因为失去了“孩子的父母”这一角色,即使地位崇高、生活富足,却始终无法真正释怀。失独老人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失独家庭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他们害怕刺激、孤独,将来无人送终,可谓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缺乏有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全国人大代表赵超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伤残的家庭因医疗而返贫的比例高达50%。而现行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在这方面的救助力度非常有限。2007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规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符合相应条件的,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随后,各地根据地区实际制定了不同的扶助实施标准。但如今物价高涨、看病难看病贵,面对失独者碰到的各种实际难题,200~300元的扶助金多少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失独者解决养老、医疗等重大困难。 失独家庭养老的对策 建立“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机制。首先是物质帮助。有些失独者面临严峻的生活挑战,应该得到制度性的帮助。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建立失独养老院,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提供更多帮助。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表示,失独问题不解决是对人民不负责任,也是对计生工作的不负责任。让失独者不孤独,考量着国家文明和国家责任。顶层设计和底层自觉互动,失独者的孤独才能得以抚慰。“失独”已经不仅仅是哪一项政策的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要去关注、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才能让这个悲伤的群体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失独老人的现状及需求

失独老人的现状及需求 摘要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却增加了一些家庭的风险,使得“失独老人”成为近几年社会上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散落在乡村、城市,很多人还处在社会的底层。一些失独老人开始走进寺院,一边在寺院的安养院养老,一边借由宗教的力量求得内心的解脱,这也是他们不得以的选择。面对如此大的失独人群,仅依靠零星的寺院养老院来解决他们的养老和心理建设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应以政府供养为主,运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 关键词 失独老人寺院养老精神心理危机返贫政府回应 1.研究背景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全国总人口规模约为13.7亿,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地区约13.4亿,老年人口达1.78亿。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养老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也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失独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的困难不仅有养老问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痛苦,社会应更多的给予这一群体关怀并运用各方力量共同帮助其解决面临的问题。 2.失独老人界定 失独老人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群体,或许由于通过字面就很容易理解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义,以下是笔者尝试着下的定义:失独老人即指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这里的老人可以是一对夫妇,也可以是独身老人。失去的形式多为独生子女死亡。 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30余年,它为中国的前行减少了人口爆炸的风险,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近年来“失独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开始出现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计划生育的负面作用和如何应对引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惠民、爱民政策,特别是“失独家庭”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感受到有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宽慰。以“失独家庭”主要为对象,通过形色多样的捐赠、帮助、自助、互助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心理阴影。 二、项目背景 独生子女因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称之为“失独家庭”。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较大,个别家庭因为孩子病发时高额的医药费使他们还背负较大的外债。而精神的孤独、自卑、封闭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目前,失独父母们最担心最惧怕的,不是死而是生病,特别是那些单身失独父亲或母亲。而农村失独家庭困境更加严重,经济的来源只是城市的十分之一,贫困加精神上的创伤更需社会加以关注。 通过我们爱心志愿联盟前期的走访调查认为:目前,我们爱心志愿联盟最应该为他们做的是:一是分类实施心灵抚慰;二是搭建他们走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走向社会;三是需要志愿者为失独家庭提供定期的访问、关爱和问候,组织一定的活动,让他们极早融入社会。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及早的从丧子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更健康地生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二)具体目标: 1.摆脱失独家庭的孤独和自我封闭现状,让这个特殊的群体首先从颓废、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 2.接受现实,找到知音,找到兴趣相同的同伴,互帮互助。 3.建立融洽家庭关系。 4.整合、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提供各类服务。 四、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打算通过一对一的走访、交谈、倾听、疏导、电话问候、志愿者服务、相互介绍认识等形式,为失独家庭设计走向社会的平台,逐步解除孤独自卑,慰藉心灵,重塑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氛围。全年节假日问候关心不少于8次(包括上门、邮寄贺卡(贺信)、短消息等),电话问候每周1次,志愿者医疗服务每月2次,全年服务总人次不少于600人次。 搭建组织架构 实行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法,根据失独家庭的数量,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开展服务。 (二)个案服务 1.走访:了解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1、子女姓名、出生年月、死亡原因;2、家 庭经济保障情况;3、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个人爱好状况;4、目前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需求;5、对今后养老问题的设想以及愿景。 2.预估及建档:预估他们内心对失子之痛的创伤程度、愈合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对自己今后生活的态度,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建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关于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问题调查 ——以沂水镇为例 姓名:李雨薇学号:专业班级:环工1302 【摘要】随着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老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我省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省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人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空巢老人”问题尤其突出。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而社会在这时候就应给予我们的“空巢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关怀。就此问题,我们做出一系列的调查,调查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问题,如何去帮助空巢老人。 【关键字】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原因解决办法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什么是空巢老人,它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而在农村,许多老人虽和子女同村而居,却也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为了解本地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身心健康,以及有关空巢老人的各种普遍的生活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相关政策,对我镇范围内的空巢老人生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我镇范围内的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子女在外务工、定居,身边无子女、亲朋共同生活;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社区,但不与自己共同生活;或者甚至膝下无无后人照料。通过此次对空巢老人的问卷调查,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现状,包括空巢老人的经济供养状态、生活照料状态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增强我们对空巢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关注,提高我们自身尊老爱老的意识。更让这些空巢老人得到应有的照顾和关注。 二、空巢老人现象出现的原因 据了解,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1561.64万户,占65岁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户的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其中,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户1117.90万户,占老年空巢家庭 户总数的71.58%,农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万人,占空巢老人的69.79%。[1] 通过一些走访调查、上网了解我们从中得到,我们镇上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这些老人生活十分艰苦,通过调查了解空巢老人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决定的,不仅仅是他们生活的家庭情况所致,还与这些老人生活经历和受到的政府帮助有关。从这些方面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一)子女入城务工,无法回家与老人相处 由于生活在农村,经济上得不到很大的满足,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进入城市,通过打工赚取工资补贴家用,随着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因为他们不愿意在农村以务农赚取较低的收入,于是选择进入城市,才获得高额的报酬,但是他们在进入城市以后,离家远了,无法及时回家。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 (二)计划生育影响,几代同堂情况减少 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农村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使得人们对老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失独家庭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群体,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家庭失去了儿女就会导致一个家庭后继无人。所以失去子女对一个家庭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所以失独家庭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我国失独家庭往往却被人遗忘在了角落,导致了失独家庭的问题愈加的严重。而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对于失独家庭中问题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转机,有效地对失独家庭开展社会工作会大大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帮助失独父母重获新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失独家庭小组工作 一、失独家庭的现状与问题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 2月27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在空巢家庭中,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也显示,中国现有独生子女2.18亿,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增加7.6万个失独家庭。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则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首先是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其次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 根据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

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 摘要:在中国的养老大潮中,有这样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灾祸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他们如何安度晚年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从失独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原因和解决途径几方面来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失独家庭养老困境途径 一、引言 21世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逐步进入老年,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面对着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在这个养老大潮中,我国存在着这样一个规模可观的特殊群体:他们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然而,疾病或意外又使他们遭遇了独子早逝的厄运,这一群体被称为“失独者”,他们的家庭就是“失独家庭”①。在中国失独家庭有多少?目前还没有权威部门对他们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但是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目前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失独的家庭变故不仅打破了他们正常的家庭结构更使家庭功能变得残缺不全,这些失独者在经历了失独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在抱残守缺中独自承受精神无依的折磨和生活无靠的压力。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社会都要关注这一特殊群体,除给予生活支持外,还要给予他们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使他们养老有所保障,安享晚年。 二、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及原因 失独父母大多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调查发现,这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除了丧失爱子的孤苦外,①杨宏伟,汪闻涛. 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重庆社会科学,2012(11):21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惠民、爱民政策,特别是“失独家庭”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感受到有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宽慰。以“失独家庭”主要为对象,通过形色多样的捐赠、帮助、自助、互助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心理阴影。 二、项目背景 独生子女因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称之为“失独家庭”。 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较大,个别家庭因为孩子病发时高额的医药费使他们还背负较大的外债。而精神的孤独、自卑、封闭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目前,失独父母们最担心最惧怕的,不是死而是生病,特别是那些单身失独父亲或母亲。而农村失独家庭困境更加严重,经济的来源只是城市的十分之一,贫困加精神上的创伤更需社会加以关注。 通过我们爱心志愿联盟前期的走访调查认为:目前,我们爱心志愿联盟最应该为他们做的是:一是分类实施心灵抚慰;二是搭建他们走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走向社会;三是需要志愿者为失独家庭提供定期的访问、关爱和问候,组织一定的活动,让他们极早融入社会。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及早的从丧子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更健康地生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 (二)具体目标: 1.摆脱失独家庭的孤独和自我封闭现状,让这个特殊的群体首先从颓废、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 2.接受现实,找到知音,找到兴趣相同的同伴,互帮互助。 3.建立融洽家庭关系。 4.整合、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提供各类服务。 四、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打算通过一对一的走访、交谈、倾听、疏导、电话问候、志愿者服务、相互介绍认识等形式,为失独家庭设计走向社会的平台,逐步解除孤独自卑,慰藉心灵,重塑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氛围。全年节假日问候关心不少于8次(包括上门、邮寄贺卡(贺信)、短消息等),电话问候每周1次,志愿者医疗服务每月2次,全年服务总人次不少于600人次。 搭建组织架构 实行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法,根据失独家庭的数量,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开展服务。 (二)个案服务 1.走访:了解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1、子女姓名、出生年月、死亡原因;2、家庭经济保障情况;3、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个人爱好状况;4、目前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需求;5、对今后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After reading or practice, get the feeling, and after reflection and summary,to guid the work or life. 姓名: 班级(单位): 日期:

2021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况调查报告 温馨提示:本文是通过读书或实践后,对某个事件、某个现象、某个问题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性文章。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后套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 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与关注, 而老年人群体中,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在研究老龄问题时, 常常把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父母分开居住, 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这类老 人喻为空巢老人。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这类老年人已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伴随城镇化的加快, 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人数愈来愈多, 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 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加关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 最近, 我们在江西宜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 并形成了调查报告。 目前, 该县有常住总人口29.15万人, 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39127人, 占总数的13.42%, 其中农村老年人28849人, 占全县老年人口的73.7%。农村空巢老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57%。为准确了解该县农村空巢老人的情况, 我们重点调研了这类老人的家庭生活状况, 主要是老人的基本情况、经济状况、医疗保障、精神生活、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调研中的农村空巢老人专指无子女或有子女但子女不在本乡辖区内居住的、只剩老年独自生活的、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基本缺失的老年人。我们对该县16个乡(镇、场)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 对该县潭山、双峰、石花尖、新昌、石市等五个乡(镇、场), 每个乡(镇、场)按二个村60周岁以上空巢老人进行抽样, 采取点面结合, 随机抽样, 上户问卷调查等方法, 辅以一定的

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养老问题研究

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养老问题研究 一. 1.我国失独家庭的现状 1. 失独群体的数量规模 虽然近年来失独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仍没有权威机构对失独群体的具体数量规模进行准确调查,根据人口普查等相关统计资料,有些学者对我国失独群体的数量、增长速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推断。中国社科院人口学者王广州在2013年3月1日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人口政策改革研讨会上指出,我国失独家庭在2010年已达百万,而且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到2050年累计死亡10岁及以上独生子女总人数将过千万。人口学专家易富贤认为“即便不计算2010年后新增独生子女家庭和死亡孩子数量,到2035年也会有1000万…失独家庭?”。主流观点认为“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这样的发展态势,使得失独已不再是个人和家庭问题,已经上升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备受当前国内专家学者关注的新课题,成为我们党和各级政府亟待正视和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2. 失独群体的健康状况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其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独生子女的死亡,独生子女的失去就意味着完整的、稳定的三角形家庭结构的缺损和瓦解。幸福生活的崩溃和毁灭,痛苦生活的开始和延续,对失独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外部生活的翻天覆地,还有内心世界的动荡不已。符号互动论认为,当自我概念或身份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得到肯定时,人们将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反之,自我概念或身份不能得到证明时,将会体验到消极的情感。失独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和通常的地域范围内体验到的基本上都是消极情感。对过去,有遗憾、有怀念、有自责、有悔恨;对现实,有悲伤、有痛苦、有宿命感、有阴郁、有焦虑、有逃避、有破罐子破摔、有自残自杀;对未来,有恐惧、有失望、有绝望。同时,因独生子女的离去而引发的身体病变、经济贫困、夫妻关系紧张、未来的空巢生活压力等更让失独父母不堪承受。调查中发现,失独父母更害怕生病,怕“付不起医疗费”,怕“无人陪护”,怕“手术无人签字”,几乎所有的“失独者”都认为“不怕死,就怕老、就怕病”。对亲情缺失的悲痛、对现实生活的无助和焦虑及对老来无依的恐惧等复杂的心理情绪使失独父母长时期走不出失去子女的阴影,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绝大部分的失独者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出现自闭、恐惧、噩梦、愤怒、内疚、焦虑、失眠、失忆、精神错乱

关爱失独老人项目计划书

关爱失独老人项目计划书 ——石影 一、项目背景 失独老人,是指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失独家庭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对于失独家庭来说,他们的情感依赖和养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失独老人生活方式相对封闭,极易产生被抛弃和疏离感,缺乏与社会和他们直接沟通和交往的机会,社会支持网络相对薄弱,他们在生活、心理、医疗、养老等方面都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与救助。 我们启动“关爱失独老人”这一项活动,旨在通过社区的宣传和介入,在生活、心理减压等方面为失独老人提供帮扶与救助,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在开展关爱工作前,需提前进行失独老人困难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对失独老人的生活现状、心理状况有初步了解,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 二、项目名称:

关爱失独老人、构建和谐社区 三、服务对象:社区内全体失独老人 四、项目工作团队: 督导:一名,总负责社区内所有失独老人的服务项目。 社区负责人:一名,主要负责建立失独老人信息档案、资金评估与申请、组织健康讲座和娱乐活动等。 社工:3名,主要负责协助社区负责人的工作;专业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失独老人 志愿者:名额不限,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和对社工内失独老人进行服务。 六、项目目的 1. 通过开展关爱项目,丰富部分失独老人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走出较为封闭的生活网络。 2. 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增加失独老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助人自助。 3.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加强宣传,使社会大众关注这一群体,让更多人关爱他们。 4.通过开展关爱项目,对社区服务体系作出规划。增进国家对失独老人的帮扶救助政策的完善空间。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空巢家庭的养老问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 (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对策 分析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失独家庭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遭意外亡故或严重伤残的家庭。当前我国对于失独家庭并没有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调查,但是在一些相关数据统计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实际情况。失独家庭作为我国社会家庭组成的形式之一,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失独家庭增长率逐年递增,且由于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且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的双重刺激,使得我国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面临失独风险,养老成为失独家庭的关键问题。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度失独家庭在养老制度设置和社会关怀方面存在许多缺陷,因此需要尽快采取措施去对这一现状进行改善。当前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且失独子女的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的状态中,因此对失独家庭制定养老政策就显得十分迫切。 一、目前“失独”家庭的现状 (一)“失独”家庭群体生活贫困。在调查中可以看出,海拉尔区失独家庭以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由于年龄限制导致他们基本都没有什么稳定的工

作,且身体状况较差,大部分老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身体疾病,由于没有子女进行赡养只能靠政府的救济和最低保障来生活,因此生活十分贫苦。部分老人在历失去子女的打击之后一蹶不振,身心受到严重的创伤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长期卧病在床,医药费都成为了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还有一些老人有年岁更高的父母仍然健在需要赡养,也进一步加重了经济负担。 (二)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老年人在经历了大半生的操劳之后,原本应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却要经历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这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都会带来严重的打击,在这种摧残下,大部分老人会丧失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及信息,心理出现严重的问题需要进行专业的疏导,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心理救助机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特别是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心理救助更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老人的心理承受的痛苦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最终积劳成疾,使老人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 (三)缺乏有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为了抑制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缓解了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大多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孩子的养老负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