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设计规范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 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4.1 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1.0.4.2 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1.0.4.3 固体表面火灾及棉毛、织物、纸张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1.0.4.4 电气火灾。

1.0.5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5.1 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1.0.5.2 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

1.0.5.3 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1.0.6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全淹没灭火系统 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2.1.2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 local application extinguishing system 向保护对象以设计喷射率直接喷射二氧化碳,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灭火系统。

2.1.3 防护区 protected area 能满足二氧化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2.1.4 组合分配系统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s 用一套二氧化碳储存装置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

2.1.5 灭火浓度 flame exting uishing concentration 在101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2.1.6 抑制时间 inhibition time 维持设计规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固体深位火灾完全熄灭所需的时间。

2.1.7 泄压口 pressurere lief opening 设在防护区外墙或顶部用以泄放防护区内部超压的开

口。

2.1.8 等效孔口面积 equivalent oriflice area 与水流量系数为0.98的标准喷头孔口面积进行换算后的喷头孔口面积。

2.1.9 充装率 filiting ratio 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与该容器容积之比。

2.1.10 物质系数 material factor 可燃物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对34%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折算系

数。

2术语、符号

符号表 2.2

3系统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分为全淹没灭火系统和局部应用灭火系统。全淹没灭火系统应用于扑救封

闭空间内的火灾;局部应用灭火系统应用于扑救不需封闭空间条件的具体保护对象的非深位火灾。

3.1.2 采用全淹没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符合下列规定:

3.1.2.1 对气体、液体、电气火灾和固体表面火灾,在喷放二氧化碳前不能自动关闭的开口,

其面积不应大于防护区总内表面积的3%,且开口不应设在底面。

3.1.2.2 对固体深位火灾,除泄压口以外的开口,在喷放二氧化碳前应自动关闭。

3.1.2.3 防护区的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0.25h;围护结构及门窗的允许压强不宜小于1200Pa 。

3.1.2.4 防护区用的通风机和通风管道中的防火阀,在喷放二氧化碳前应自动关闭。

3.1.3 采用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保护对象,应符合下列规定:

3.1.3.1 保护对象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不宜大于3m/s。必要时,应采取挡风措施。

3.1.3.2 在喷头与保护对象之间,喷头喷射角范围内不应有遮挡物。

3.1.3.3 当保护对象为可燃液体时,液面至容器缘口的距离不得小于150mm。

3.1.4 启动释放二氧化碳之前或同时,必须切断可燃、助燃气体的气源。

3.1.5 当组合分配系统保护5个及以上的防护区或保护对象时,二氧化碳应有备用量,备用量不应小于系统设计的储存量。备用量的储存容器应与系统管网相连,宜能与主储存容器切换使用。

3.2 全淹没灭火系统

3.2.1 二氧化碳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1.7倍,并不得低于34%。可燃物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采用。

3.2.2 当防护区内存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可燃物时,防护区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应采用可燃物中最大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

3.2.3 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M=K b(K1A+K2V)

A=A V+30A O

V=V V-V g

式中:M--二氧化碳设计用量(kg);

K b--物质系数;

K1--面积系数(kg/m2),取0.2kg/m2;

K2--体积系数(kg/m3),取0.7kg/m3;

A--折算面积(m2);

A V--防护区的内侧面、底面、顶面(包括其中的开口)的总面积(m2);

A O--开口总面积(m2);

V--防护区的净容积(m3);

V V--防护区容积(m3);

V g--防护区内非燃烧体和骓燃烧体的总体积(m3);

3.2.4 当防护区的环境温度超过100℃时,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在本规范第3.2.3条计算值的基础上每超过5℃增加2%。

3.2.5 当防护区的环境温度低于-20℃时,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在本规范第3.2.3条计算值的基础上每降低1℃增加2%。

3.2.6 防护区应设置泄压口,并宜设在外墙上,其高度应大于防护区净高的2/3。当防护区设有防爆泄压孔时,可不单独设置泄压口。

3.2.7 泄压口的面积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A x--泄压口面积(m2);

Q t--二氧化碳喷射率(kg/min);

P t--围护结构的允许压强(Pa)。

3.2.8 全淹没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的喷放时间不应大于1min 。当扑救固体深位火灾时,喷放时间不应大于7min ,并应在前2min内使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30%。

3.2.9 二氧化碳扑救固体深位火灾的抑制时间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采用。

3.2.10 二氧化碳的储存量应为设计用量与残余量之和。残余量可按设计用量的8%计算。组合分配系统的二氧化碳储存量,不应小于所需储存量最大的一个防护区的储存量。

3.3局部应用灭火系统

3.3.1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设计可采用面积法或体积法。当保护对象的着火部位是比较平直的表面时,宜采用面积法;当着火对象为不规则物体时,应采用体积法。

3.3.2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二氧化碳喷射时间不应小于 0.5 min 。对于燃点温度低于沸点温度的液体和可熔化固体的火灾,二氧化碳的喷射时间不应小于 1.5 min 。

3.3.3 当采用面积法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3.3.3.1 保护对象计算面积应取被保护表面整体的垂直投影面积。

3.3.3.2 架空型喷头应以喷头的出口至保护对象表面的距离确定设计流量和相应的正方形保护

面积;槽边型喷头保护面积应由设计选定的喷头设计流量确定。

3.3.3.3 架空型喷头的布置宜垂直于保护对象的表面,其瞄准点应是喷头保护面积的中心。当

确需非垂直布置时,喷头的安装角不应小于45°。其瞄准点应偏向喷头安装位置的一方(图

3.3.3),喷头偏离保护面积中心的距离可按表3.3.3确定。

喷头偏离保护面积中心的距离表3.3.3

注:L b为单个喷头正文形保护面积的边长。

3.3.3.4 喷头非垂直布置时的设计流量和保护面积应与垂直布置的相同。

3.3.3.5 喷头宜等距布置,以喷头正方形保护面积组合排列,并应完全覆盖保护对象。

3.3.3.6 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M=N·Q i·t

式中:M --- 二氧化碳设计用量(kg);

N --- 喷头数量;

Qi --- 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kg/min);

t --- 喷射时间(min) 。

图3.3.3架空型喷头布置方法

B1、B2--喷头布置位置;

E1、E2--喷头瞄准点;

S--喷头出口至瞄准点的距离(m);

Lb--单个喷头正方形保护面积的边长(m);

Lp--瞄准点偏离喷头保护面积中心的距离(m);

γ--喷头安装角(°)。

3.3.4 当采用体积法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保护对象的计算体积应采用假定的封闭罩的体积。封闭罩的底应是保护对象的实际底

面;封闭罩的侧面及顶部当无实际围封结构时,它们至保护对象外缘的距离不应小于0.6m。

3.3.

4.2 二氧化碳的单位体积的喷射率应按下式计算:

3.3.

4.3 二氧化碳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M=V1·q V·t

式中:V1——保护对象的计算体积(m3)。

3.3.

4.4 喷头的布置与数量应使喷射的二氧化碳分布均匀,并满足单位体积的喷射率和设计用

量的要求。

3.3.5 二氧化碳储存量,应取设计用量的1.4倍与管道蒸发量之和。组合分配系统的二氧化碳储存量,不应小于所需储存量最大的一个保护对象的储存量。

3.3.6 当管道敷设在环境温度超过45℃的场所且无绝热层保护时,应计算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的蒸发量,蒸发量可按下式计算:

气体灭火系统分类和组成

气体灭火系统一般由灭火剂储存装置、启动分配装置、输送释放装置、监控装置等组成。为满足各种保护对象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损失,根据其充装不同种类灭火剂、采用不同增压方式,气体灭火系统具有多种应用形式。 一、系统分类 (一)按使用的灭火剂分类: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七氟丙烷灭火系统、惰性气体灭火系统、热气溶胶灭火系统 1.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就是以二氧化碳作为灭火介质的气体灭火系统。二氧化碳就是一种惰性气体,对燃烧具有良好的窒息与冷却作用。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按灭火剂储存压力不同可分为高压系统(指灭火剂在常温下储存的系统)与低压系统(指将灭火剂在-18℃~-20℃低温下储存的系统)两种应用形式。管网起点计算压力(绝对压力):高压系统应取5、17MPa,低压系统应取2、07MPa。 高压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温度与储存地点的环境温度有关。因此,容器必须能够承受最高预期温度所产生的压力。储存容器中的压力还受二氧化碳灭火剂充装密度的影响。因此,在最高储存温度下的充装密度要注意控制,充装密度过大,会在环境温度升高时因液体膨胀 造成保护膜片破裂而自动释放灭火剂。 低压系统储存容器内二氧化碳灭火剂温度利用保温与制冷手段被控制在-18℃~-20℃ 之间。典型的低压储存装置就是压力容器外包一个密封的金属壳,壳内有隔热材料,在储存容器一端安装一个标准的制冷装置,它的冷却蛇管装于储存容器内。 2.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以七氟丙烷作为灭火介质的气体灭火系统。七氟丙烷灭火剂属于卤代烷灭火剂系列,具有灭火能力强、灭火剂性能稳定的特点,但与卤代烷1301与卤代烷1211灭火剂相比,臭氧层损耗能力(ODP)为0,全球温室效应潜能值(GWP)很小,不含破坏大气环境。但七氟丙烷灭火剂及其分解产物对人有毒性危害,使用时应引起重视。 3.惰性气体灭火系统 惰性气体灭火系统,包括:IG01(氩气)灭火系统、IG100(氮气)灭火系统、IG55(氩气、氮气)灭火系统、IG541(氩气、氮气、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由于惰性气体纯粹来自于自然,就是一种无毒、无色、无味、惰性及不导电的纯“绿色”压缩气体,故又称之为洁净气体灭火系统。 4.热气溶胶灭火系统 热气溶胶灭火系统就是以固态化学混合物(热气溶胶发生剂)经化学反应生成具有灭火 性质的气溶胶作为灭火介质的灭火系统。按气溶胶发生剂的主要化学组成可分为S型热气溶胶、K型热气溶胶与其她热气溶胶。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 1 总则 1.0.1 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 进,经济合理。 1.0.4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4.1 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1.0.4.2 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1.0.4.3 固体表面火灾及棉毛、织物、纸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1.0.4.4 电气火灾。 1.0.5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5.1 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1.0.5.2 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 1.0.5.3 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1.0.6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 全淹没灭火系统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2.1.2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local application extinguishing system 向保护对象以设计喷射率直接喷射 二氧化碳,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灭火系统。 2.1.3 防护区protected area 能满足二氧化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2.1.4 组合分配系统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s 用一套二氧化碳储存装置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 2.1.5 灭火浓度flame exting uishing concentration 在101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2.1.6 抑制时间inhibition time 维持设计规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固体深位火灾完全熄灭所需的时间。

CO2灭火系统安全操作规程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9807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CO2灭火系统安全操作 规程正式样本

CO2灭火系统安全操作规程正式样 本 使用注意:该操作规程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一、目的 为保证煤粉制备区域内的设备和人身安全,检查 并及时处理灭火系统设备隐患,确保灭火系统工作的 可靠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 1、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包括灭火剂贮存装 置、各种控制阀、电气控制柜、喷头、管道等设备的 巡检、维护、保养工作)。 2、本规程适用于全厂所有员工。 三、工作内容

(一)、巡检内容 1、定期检查CO2的供应源即CO2贮存容器,包括液位、压力、制冷机和安全阀状态是否正常等。如果CO2的贮存量减少10%时,应立即补充充装。 2、检查火灾探测系统、启动控制系统(包括自动和手动控制系统)、声光报警系统以及安全信号、标志等。 3、检查管道、选择阀、喷嘴组件有无损坏、移位或被杂物堆放等。 4、查看防护对象、封闭空间情况有无变化,走道是否畅通,门能否自动关闭,通风设备状态是否正常,以及有其它不利状况。 (二)、常规检查、保养和维修内容 1、维修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

摘要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剂具有较高的灭火效率和无污染等特点,针对在国内外禁止使用哈龙灭火剂及其灭火系统和国内越来越多的重要场所需要使用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进行保护的的情况,本设计以淮北市电信大楼为目标建筑物,对其进行了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设计。 依据《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对淮北市电信大楼进行了气体灭火防护区划分、二氧化碳灭火用量的计算、系统管网布置等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目标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安全疏散校验,进而完成了本设计。 关键词: 电信大楼;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组合分配

ABSTRACT Carbon dioxide gas extinguisher has high fire extinguishing efficiency and pollution-free characteristics,we aiming at Huaibei telecommunications building.Ha dragon extinguisher and extinguishingsystem have been banned at the home and abroad. On the basis of the《Carbon dioxide fire system design code》,Huaibei telecommunications building have been Divisioned of gas fire-extinguishing protective area,calculated th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fire extinguishing and layouted System pipeline,etc.On this basis,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situation, the goal building on the safe evacuation check,and then finished the design. Keyword: Telecommunications building;Carbon dioxide;Fire extinguishing agent system;Combined distribution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1389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详细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 系统详细版 提示语:本安全管理文件适合使用于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管网灭火系统由灭火剂储存装置、容器阀、选择阀、压力开关、安全阀、喷嘴、管道及其附件等组件组成。本节主要介绍系统组件及其设置要求。 一、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一)灭火剂储存装置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均为储存压力 5.17MPa规格,储存装置为无缝钢质容器,它由容器阀、连接软管、钢瓶组成,耐压值为22.05MPa。二氧化碳高压系统储存装置规格有32L、40L、 45L、50L、82.5L。

高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的容器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5MPa,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19 MPa±0.95 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充装系数应按国家现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执行;储存装置的环境温度应为0℃~49℃。 低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2.5MPa,并应采取良好的绝热措施。储存容器上至少应设置两套安全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2.38 MPa±0.12 MPa;储存装置的高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2.2MPa,低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1.8 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装置系数应按国家现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执行;容器阀应能在喷出要求的二氧化碳量后自动关闭;储存装置应远离热源,其位置应便于再充装,其

气体灭火系统的检测与验收(2021)

气体灭火系统的检测与验收 (2021)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501

气体灭火系统的检测与验收(2021) 气体灭火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消防设施检测机构进行技术检测。系统部件及功能检测要全数进行检查。检查包括直观检查、安装检查和功能检查等内容。 一、系统检测 (一)储瓶装置间 储瓶间检查要求: 1.储存装置间门外侧中央贴有“气体灭火储瓶间”的标牌; 2.管网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宜设在专用储瓶间内,其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如设计无要求,储瓶间宜靠近防护区; 3.储存装置间内设应急照明,其照度应达到正常工作照度。 (二)高压储存装置

1.直观检查要求 (1)贮存容器无明显碰撞变形和机械性损伤缺陷,贮存容器表面应涂红色,防腐层完好、均匀,手动操作装置有铅封; (2)储存装置间的环境温度为-10℃~50℃;高压二氧化碳储存装置的环境温度为0℃~49℃。 2.安装检查要求 (1)贮存容器的规格和数量符合设计文件要求,且同一系统的贮存容器的规格、尺寸要一致,其高度差不超过20mm; (2)贮存容器表面应标明编号,容器的正面应标明设计规定的灭火剂名称,字迹明显清晰。储存装置上应设耐久的固定铭牌,标明设备型号、储瓶规格、出厂日期;每个储存容器上应贴有瓶签,并标有灭火剂名称、充装量、充装日期和储存压力等; (3)贮存容器必须固定在支架上,支架与建筑构件固定,要牢固可靠,并做防腐处理;操作面距墙或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且不小于贮存容器外径的1.5倍; (4)容器阀上的压力表无明显机械损伤,在同一系统中的安装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要求规范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 【颁布机关】建设部 【颁布日期】1999年11月17日 【实施日期】2000年03月01日 【文件时效】有效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 Code of desing for carbon dioxid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s GB 50193—93 (1999年版)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国公安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实施日期:1994年8月1日 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 第23号 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GB50193—93,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会 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二000年三月一日起施行,该规中相应条文的规定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1999年11月17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的通知 建标[1993]899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二氧 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GB 50193—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由公安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出版发行 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国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系统设计 3.1 一般规定 3.2 全淹没灭火系统 3.3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 4 管网计算 5 系统组件 5.1 储存装置

5.2 选择阀与喷头 5.3 管道及其附件 6 控制与操作 7 安全要求 附录A 物质系数、设计浓度和抑制时间 附录B 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 附录C 管道压力降 附录D 二氧化碳的Y值和Z值 附录E 高程校正系数 附录F 喷头入口压力与单位面积的喷射率 附录G 本规用词说明 附录H 喷头等效孔口尺寸 附录J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道规格 附加说明 附:条文说明 1 总则 1.0.1 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 设计。 1.0.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4.1 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1.0.4.2 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1.0.4.3 固体表面火灾及棉毛、织物、纸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1.0.4.4 电气火灾。 1.0.5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5.1 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1.0.5.2 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 1.0.5.3 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1.0.6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 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全淹没灭火系统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 系统。 2.1.2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local application extinguishing system 向保护对象以设计喷射率直接喷射二氧化碳,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灭火系统。 2.1.3 防护区protected area 能满足二氧化碳全淹没灭火系统应用条件,并被其保护的封闭空间。 2.1.4 组合分配系统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s 用一套二氧化碳储存装置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 2.1.5 灭火浓度flame extinguishing concentration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条文说明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 条文说明

目录 1. 总则 (39) 2. 术语与符号 (41) 2.1 术语 (41) 3. 设计要求 (42) 3.1 一般规定 (42) 3.2 系统设置 (45) 3.3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48) 3.4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 (62) 3.5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 (68) 4. 系统组件 (69) 4.1 一般规定 (69) 5. 操作与控制 (70) 6. 安全要求 (71)

1. 总则 1.0.1 本条阐明本《规》是为了合理地设计气体灭火系统,使之有效地达到扑灭火灾,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目的。1.0.2 本《规》属于工程建设规标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任务是解决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有关设置气体全淹没灭火系统的消防设计问题。 气体灭火系统的设置部位,应根据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等其它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及消防监督部门针对保护场所的火灾特点、财产价值、重要程度等所作出的有关要求确定。 当今,国际上已开发出化学合成类及惰性气体类等多种替代哈龙的气体灭火剂。其中七氟丙烷及IG541混合气体灭火剂在我国哈龙替代气体灭火系统中应用较广,且已应用多年,有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经验。七氟丙烷是目前替代物中效果较好的产品。其对臭氧层的耗损潜能值ODP=0,温室效应潜能值GWP=0.6,大气中存留寿命ALT=31(年),灭火剂毒性——无毒性反应浓度NOAEL=9%,灭火设计基本浓度C=8%,具有良好的清洁性——在大气中完全汽化不留残渣、良好的气相电绝缘性及良好的适用于灭火系统使用的物理性能,自20世纪90年代初,工业发达国家首选用其替代哈龙灭火系统并取得成功。IG541灭火剂由N2、Ar、CO2三种惰性气体,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ODP=0,使用后以其原有成分回归自然,灭火设计浓度一般在37%~43%之间,在此浓度人员短时间停留不会造成生理影响。系统压源高,管网可布置较远。1994年1月美国率先制定出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标准(NFPA200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亦制订了国际标准《洁净气体灭火剂一物理性能和灭火系统设计》(ISO14520)。应用实践表明,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和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均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保护目的。 热气溶胶灭火技术是由我国消防科研人员于20世纪六十年代首先提出的,自90年代中期始,热气溶胶产品作为哈龙替代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得到了大量使用。基于以下考虑,将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列入本《规》: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管网灭火系统由灭火剂储存装置、容器阀、选择阀、压力开关、安全阀、喷嘴、管道及其附件等组件组成。本节主要介绍系统组件及其设置要求。 一、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灭火剂储存装置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均为储存压力5.17MPa规格,储存装置为无缝钢质容器,它由容器阀、连接软管、钢瓶组成,耐压值为22.05MPa。二氧化碳高压系统储存装置规格有32L、40L、45L、50L、82.5L。高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的容器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5MPa,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 19 MPa±0.95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充装系数应按国家现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执行;储存装置的环境温度应为0℃~49℃。低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 2.5MPa,并应采取良好的绝热措施。储存容器上至少应设置两套安全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2.38 MPa±0.12MPa;储存装置的高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2.2MPa,低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 1.8 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装置系数应按国家现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执行;容器阀应能在喷出要求的二氧化碳量后自动关闭;储存装置应远离热源,其位置应便于再充装,其环境温度宜为-23℃~49℃;储存容器中充装的二氧化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规定;储存装置应设称重检漏装置。当储存容器中充装的一氧化碳量损失10%时,应及时补充;储存装置的布置应方便检查和维护,并应避免阳光直射;储存装置宜设在专用的储存容器间内。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可设置在固定的安全围栏内。专用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原理及组成(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原理及 组成(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原理及组成(新版) 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导电、惰性、低毒性、灭火后不留污染物良好的灭火剂,且来源广泛、生产容易、价格低廉。二氧化碳灭火主要是窒息作用,并有少量的冷却降温作用。广泛应用于电厂、电站、轧机、印刷机、浸渍油槽、造漆、制药等易发生火灾的重要部位的消防保护,以及计算机房、图书馆、档案馆、珍品库、电讯中心等场所。二氧化碳自动灭火系统主要由:气体灭火报警控制系统、火灾探测系统、灭火剂贮存瓶、容器阀、选择阀、单向阀、气路控制阀、压力开关、喷嘴、管路等主要设备组成。可组成单元独立系统或组合分配系统等多种形式。实施对单区或多区的消防保护。 本系统具有自动灭火,应急手动灭火、现场机械施放灭火和逐瓶开启灭火等四种方式供用户自行选择。 本系统经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建筑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合格,符合国标gb16669-1996《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及部件通

用技术条件》。 二、系统工作原理 2.1基本原理及工作方式: 二氧化碳自动灭火系统根据其设计应用形式可分为全湮没灭火系统方式、局部应用灭火系统方式。全湮没灭火系统方式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内喷射一定浓度的灭火剂,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方式。对事先无法预计火灾产生部位的封闭防护区应采用全湮没灭火系统方式进行火灾防护。局部应用灭火系统方式直接向保护对象以设计喷射强度喷射灭火剂,并持续一定的时间的灭火方式。对事先可以预计火灾产生部位的无封闭围护的局部场所应采用局部应用灭火系统方式进行火灾防护。组合分配系统指一套二氧化碳自动灭火系统保护多个保护区的保护形式。若保护区为5个或超过五个,应设备用瓶组,灭火剂量不应小于设计用量。 2.2控制方式: 本系统主要有自动、手动、机械应急手动和紧急启动/停止四种控制方式,控制过程参见控制流程。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 规范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gas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s 标准号:GB 50370- 发布日期:年 03 月 02 日 实施日期:年 05 月 01 日 发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出版单位:中国计划出版社 摘要: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 [ ]269 5- 文《——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要求编制完成的。本规范共分六章内容包括 : 总则、术语和符号、设计要求、系统组件、操作与控制、安全要求等。 其中,第 3.1.4、3.1.5、3.1.15、3.1.16、3.2.7、3.2.9、3.3.1、3.3.7、3.3.16、3.4.1、 3.4.3、3.5.1、3.5.5、4.1.3、4.1.4、4.1.8、4.1.10、5.0.2、5.0.4、5.0.8 等条为强制性条文。 1 总则 1.0.1 为合理设计气体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和民用建筑中设置的七氟丙烷、 IG541 混合气体和热气溶胶全淹没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 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设计采用的系统产品及组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 1.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防护区 protected area 满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2.1.2 全淹没灭火系统 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放设计规定用量的灭火剂,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高压二氧化碳气体自动灭火系统

高压二氧化碳气体自动灭火系统 二氧化碳是一种不导电、惰性、低毒性、灭火后不留污染物良好的灭火剂,且来源广泛、生产容易、价格低廉。二氧化碳灭火主要是窒息作用,并有少量的冷却降温作用。广泛应用于电厂、电站、轧机、印刷机、浸渍油槽、造漆、制药等易发生火灾的重要部位的消防保护,以及计算机房、图书馆、档案馆、珍品库、电讯中心等场所。 ZF型二氧化碳自动灭火系统主要由:气体灭火报警控制系统、火灾探测系统、灭火剂贮存瓶、容器阀、选择阀、单向阀、气路控制阀、压力开关、喷嘴、管路等主要设备组成。可组成单元独立系统或组合分配系统等多种形式。实施对单区或多区的消防保护。 本系统具有自动灭火,应急手动灭火、现场机械施放灭火和逐瓶开启灭火等四种方式供用户自行选择。 本系统经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建筑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测合格,符合国标GB16669-1996《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及部件通用技术条件》。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是目前所知气体灭火系统中唯一可以进行局部保护的一种特殊灭火方式。 产品型号FL-EZX-40 FL-EZX-ZF70 公称工作压力(MPa) 5.17 5.17 喷射时间(s) ≤60 ≤60 充装量Kg/瓶22.5 42 储存容器容积(L) 40 70 工作温度范围0℃~49℃0℃~49℃ 喷嘴公称工作压力(MPa) ≥1.4 ≥1.4 储存装置检漏界限10% 10% 喷嘴的保护高度(m) 0.3—6.5 0.3—6.5 系统启动方式 自动、手动、应急操 作 自动、手动、应急操作 系统灭火技术方式全淹没,局部淹没全淹没,局部淹没系统启动电源24V,1A 24V,1A 集流管安全泄放装置动作压 (MPa) 15±0.75 15±0.75 储存容器安全泄放装置动作压 (MPa) 7.0±0.35 7.0±0.35 系统延时启动时间(s) ≤30 ≤30 二、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1系统组成:

七氟丙烷气体消防系统规范

七氟丙烷(HFC-227ea)洁净气体灭 火系统设计规范 七氟丙烷(HFC-227ea)洁净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1 总则 第1.0.1条为了合理设计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及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设置的七氟丙烷全淹没灭火系统。 第1.0.3条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设计,应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第 1.0.4条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电气火灾; 2、液体火灾或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3、固体表面火灾; 4、灭火前应能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第1.0.5条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物质的火灾: 1、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及混合物,如硝化纤维、硝酸钠等; 2、活泼金属,如钾、钠、镁、钛、锆、铀等; 3、金属氢化物,如氢化钾、氢化钠等; 4、能自行分解的化学物质,如过氧化氢、联胺等。 第1.0.6条灭火剂七氟丙烷hfc227ea的化学分子式为cf3chfcf3,其质量应符合下列技术 规定。 2术语、符号 2.1术语 第 2.1.1条防护区 能满足七氟丙烷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第 2.1.2条全淹没灭火系统

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七氟丙烷,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第 2.1.3条预制灭火装置 按一定的应用条件,将七氟丙烷储存装置和喷放喷头等部件预先组合成套的灭火装置。 第 2.1.4条组合分配系统 用一套七氟丙烷储存装置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的灭火系统第 2.1.5条灭火浓度 在101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七氟丙烷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第 2.1.6条惰化浓度 当引火源加入时,在101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能抑制空气中任意浓度的可燃气体或可燃液体蒸汽的燃烧发生所需的七 氟丙烷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第 2.1.7条浸渍时间 在防护区内维持设计规定的七氟丙烷浓度,使火灾完全熄灭所需的时间。 第 2.1.8条充装率 充装在储存容器中的七氟丙烷质量与容器的容积之比,单位为kg/m3。 第 2.1.9条泄压口 七氟丙烷喷放时,防止防护区过压的开口。 2.2 符号

CO2灭火系统安全操作规程(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CO2灭火系统安全操作规 程(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3255-99 CO2灭火系统安全操作规程(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目的 为保证煤粉制备区域内的设备和人身安全,检查并及时处理灭火系统设备隐患,确保灭火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适用范围 1、低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包括灭火剂贮存装置、各种控制阀、电气控制柜、喷头、管道等设备的巡检、维护、保养工作)。 2、本规程适用于全厂所有员工。 三、工作内容 (一)、巡检内容 1、定期检查CO2的供应源即CO2贮存容器,包括液位、压力、制冷机和安全阀状态是否正常等。如果CO2的贮存量减少10%时,应立即补充充装。

2、检查火灾探测系统、启动控制系统(包括自动和手动控制系统)、声光报警系统以及安全信号、标志等。 3、检查管道、选择阀、喷嘴组件有无损坏、移位或被杂物堆放等。 4、查看防护对象、封闭空间情况有无变化,走道是否畅通,门能否自动关闭,通风设备状态是否正常,以及有其它不利状况。 (二)、常规检查、保养和维修内容 1、维修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电气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2、掌握设备的控制原理、结构特点、维修要点;熟练运用维修工器具,维修技能满足维修需要。 3、维护和维修质量达到技术规范要求,返修率为零。 4、正确使用工器具、节约材料、修旧利废,完成成本指标。 5、时刻观察各个系统运行是否正常。

谨记!机房气体灭火系统设计的11点要求!

谨记!机房气体灭火系统设计的11点要求! 、火灾探测方式的选择 目前在机房消防设计中一般都采用:吊顶内采用点型定温和点型感烟探测器,因为吊顶内一般都安装有照明设备,这些设备老化后也极易产生不安全因素;吊顶下也采用点型定温和点型感烟探测器;地板内一般布置缆式线性定温探测器,因为点型探测器已经在此种工况内不能发挥它的正常作用。这种设计方法在国内非常普遍,消防审核及验收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从探测速度上来讲,上述方法并不是最理想的。机房内的工况也是非常复杂的,例如,地板内布置缆式线性感温探测器,因为此类探测器在地板内呈s状布置,探温点毕竟很稀疏,而地板内的大量缆线着火一般都有大量的烟雾发出,然后才会有足够温升去触动缆式线性感温探测器,探测速度始终不尽如人意。有人提出在地板内加装点型烟感,此种提法只能在地板内不进行通风的前提下提,而且要考虑烟感的安装位置、数量,要考虑探测器本身的厚度(烟气向上),而且要考虑烟感的误报警。最理想的办法是:探测烟雾采用主动吸气式感烟探测装置,并对通风口做重要监视;探温采用差定温缆式感温探测器,除对通讯电缆做s 状布置外还应对通风口做同样重要的布置。 对吊顶内和吊顶下采用点型感温感烟探测器同样存在与地板内相同的问题。最理想的办法是:吊顶内和吊顶下都采用吸气式感烟探测方式,要探测速度更快还可直接将吸气管深入到机柜内进行探测;吊顶内和吊顶下采用缆式线性探测首先美观问题就不好处理,所以此时在吊顶内和

吊顶下安装点型定温比较切合实际,而机柜内应该布置差定温缆式感温探测器。此方法虽然复杂而且造价高,但探测速度和确认火灾速度是最快的。 从灭火药剂使用情况来看,及早发现火情后灭火器就可以灭掉,反而节省运行费用,也可将设备的损失降到最低;反之,火灾要形成到一定程度才能报警,此时有可能现场人员已经无法控制,灭火药剂最终也肯定会喷完,且火灾对机房设备的损失也会大的多。 2、灭火系统的选择 目前在有人值守机房主要采用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在机房消防设计中可以采用有管网全淹没灭火形式和无管网全淹没灭火形式,两种形式可在具体工程中进行投资比较后,决定采用哪一种方式。 3、灭火剂储备装正数量计算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规范中有明确规定,防护区内的灭火浓度应校核设计最高环境温度下的最大灭火浓度,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对于经常有人工作的防护区,防护区内最大浓度不应超过正常安全的的NOAEL值。 (2)对于经常无人工作的防护区,或平时虽有人工作但能保证在系统报警后最长30s延时结束前撤离的防护区,防护区内灭火剂最大浓度不宜超过安全值。 虽然有明确规定,但通常好多工程设计中都将此问题忽略不计,原因有两点,设计者不了解此问题;有意避开此间锤,以求增加利润。然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组件及设置要求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组件及设置要求

————————————————————————————————作者: ————————————————————————————————日期: ?

第一章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组件及设置要求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管网灭火系统由灭火剂储存装置、容器阀、选择阀、压力开关、安全阀、喷嘴、管道及其附件等组件组成。本节主要介绍系统组件及其设置要求。 一、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一)灭火剂储存装置?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均为储存压力5.17MPa规格,储存装置为无缝钢质容器,它由容器阀、连接软管、钢瓶组成,耐压值为22.05MPa。二氧化碳高压系统储存装置规格有32L、40L、45L、50L、82.5L。 高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的容器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5MPa,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19 MPa±0.95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充装系数应按国家现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执行;储存装置的环境温度应为0℃~49℃。?低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2.5MPa,并应采取良好的绝热措施。储存容器上至少应设置两套安全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2.38 MPa±0.12MPa;储存装置的高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2.2MP a,低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1.8 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装置系数应按国家现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执行;容器阀应能在喷出要求的二氧化碳量后自动关闭;储存装置应远离热源,其位置应便于再充装,其环境温度宜为-23℃~49℃;储存容器中充装的二氧化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剂》(GB4396-2005)的规定;储存装置应设称重检漏装置。当储存容器中充装的二氧化碳量损失10%时,应及时补充;储存装置的布置应

气体灭火系统规范方案及标准

WORD格式整理 气体灭火系统及部件 GB 25972 -2010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体灭火系统及构成部件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参数和型号编制方法、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使用说明书编写要求、灭火剂充装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七氟丙烷(HFC227ea灭火系统、三氟甲烷(HFC23 灭火系统、惰性气体灭火系统[包括:IG-01 (氩气)灭火系统、IG-100 (氮气)灭火系统、IG-55 (氩气、氮气)灭火系统、IG-541 (氩气、氮气、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5.5.11手动操作要求 容器阀应具有机械应急启动功能,按 6.16规定的方法进行应急启动手动操作试验,应符合 下列要 求: a)手动操作力不应大于150 N ; b)指拉操作力不应大于50 N ; c)指推操作力不应大于10 N ; 表1系统王件压力

b指充装密度为950 kg/m 3时。 5.1.1.3 系统喷射时间 灭火系统的最大喷射时间为: a)七氟丙烷灭火系统:10 s ; b)三氟甲烷灭火系统:10 s ; c)惰性气体灭火系统:60 s。 5.1.2系统构成 5.121 内贮压式七氟丙烷灭火系统、三氟甲烷灭火系统至少应由灭火剂瓶组、驱动气体瓶组、单向 阀、选择阀(适用于组合分配系统)、驱动装置、集流管、连接管、喷嘴、信号回馈装置、 安全泄放装 置、控制盘、检漏装置、低泄高封阀(适用于具有驱动气体瓶组的系统)、管路管件等部件构成。5.1.2.2 惰性气体灭火系统至少应由灭火剂瓶组、驱动气体瓶组(不适用于直接驱动灭火剂 瓶组的系 统)、单向阀、选择阀(适用于组合分配系统)、减压装置、驱动装置、集流管、连接管、 喷嘴、信号反 馈装置、安全泄放装置、控制盘、检漏装置、低泄高封阀(适用于具有驱动气体瓶组的系统)、管路管 件等部件构成。 5.1.2.3 同一系统各部件应固定牢固、连接可靠,部件安装位置正确,整体布局合理,便于 操作、检 查和维修。 5.124 系统中相同功能部件的规格应一致(选择阀、喷嘴除外),各灭火剂贮存容器的容积、充装密 度或充装压力应一致。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0-2005 1. 总则 1.0.1 为合理设计气体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Code Of design for carbon dioxid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GB 50193-93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实施日期:1994年8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 范》的通知 建标[1993] 899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2390号文的要求,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93 -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公安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建设部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目录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3 系统设计 4 管网计算 5 系统组件 6 控制与操作 7 安全要求 附录A 可燃物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和抑制时间 附录B 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 附录C 管道压力降 附录D 二氧化碳的压力系数和密度系统 附录E 流程高度所引起的压力校正值 附录F 喷头入口压力与单位面积的喷射率 附录G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 总则 1.0.1 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4.1 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1.0.4.2 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1.0.4.3 固体表面火灾及棉毛、织物、纸张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安装技术措施

第一节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安装技术措施 7.2.1 系统施工技术措施 7.2.1.1 施工准备: 1、容器阀、选择阀、单向阀、喷嘴、阀驱动装置等系统组件的产品必须具备出厂合格证和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灭火剂输送管道及管道附件的出厂检验报告与合格证。 2、系统采用的不能复验的产品,如安全膜片等,应具有生产厂出具的同批产品检验报告与合格证。 3、防护区与灭火剂贮瓶间设置条件与设计相符。 4、系统组件与主要材料齐全,其品种、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 5、系统所需的预埋件、孔洞符合设计要求。 7.2.1.2 系统组件检查 1、系统组件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碰撞变形及其他机械性损伤。 (2)、组件外露非机械加工表面保护涂层完好。 (3)、组件所有外露接口均设有防护堵、盖,且封闭良好,接口螺纹、发兰密封面无损伤。

(4)、铭牌清晰,其内容符合《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93的规定。 (5)、保护同一防护区的灭火剂贮存容器规格应一致,其高度差不宜超过20mm。 (6)、气动驱动装置的气体贮存容器规格应一致,其高度差不宜超过10mm。 2、系统安装前应检查灭火剂贮存容器内的充装量与充装压力,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7.2.1.3 施工 一、气体灭火系统的施工应按设计施工图纸和相应的技术文件进行,不得任意更改。 集流管的制作,阀门、高压软管的安装,管道及支架的制作、安装以及管道的吹扫、试验、涂漆除符合现行国标《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3-97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标《工业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 235中的有关规定。 二、灭火剂贮存容器的安装 1、贮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充装与增压宜在生产厂完成。 2、贮存容器的操作面距墙或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