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复习资料

2011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复习资料

2011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复习资料
2011年自考劳动关系与劳动法重点复习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又称为劳资关系、劳使关系、雇佣关系甚至产业关系等

2、员工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于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3.员工团体是指因共同的利益、兴趣或目标而组成的员工组织,包括工会组织和类似于工会组织的员工协会和专门的职业协会。

4.管理方一般是指,由于法律所赋予的对组织的所有权,或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的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5.管理方团体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一般不直接介入员工与管理方的关系之中。主要任务进行集体谈判,向其成员提供支持,通过参与同劳动关系有关的政治活动、选举和立法改革来间接地影响劳动关系。

6.合作,是指在就业组织中,双方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一套既定制度和规则的行为。是经过双方协商一致,以正式的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一种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7.冲突,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不可能完全一致,相反,经常会出现分歧,甚至背道而驰。对员工及工会来说,冲突的形式主要有罢工、旷工、怠工、抵制等,辞职有时也被当做一种冲突形式。对用人方而言,冲突的形式主要有关闭工厂,惩处和解雇不服从领导的员工。

8.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9.所谓三方性原则就是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政府、雇主和劳工三方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互相制衡。

10.在人的多种需要当中,在某种条件下会有一种需要排在第一位,在需要结构中占据优势,共他需要排在它的后边,这排在第一位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

11.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12.罢工。又称同盟罢工,通常是指行业的全体劳动者或企业内的一群劳动者,以工资或劳动条件的改善等经济利益的获得为目的而采取的共同停止工作的行为。

13.怠工,就是懈怠工作的意思,劳动者进行怠工,不需要离开工作岗位或离职,而是在工

作中故意懒散、怠惰,或浪费雇主或企业的原材料,以此来达到维持或改善劳动条件的目的。

14.现在劳动者所使用的联合抵制手段,通常是指一群劳动者团结起来,对于不满足他们要求的雇主及雇主有关的人,断绝其社交上和经济上的一切联系,以迫使其就范。

15.黑名单:是雇主在劳动关系冲突中对劳动者采取的一种秘密报复手段。雇主通过秘密调查,将一帮不安分或危险而有可能在劳资冲突中发挥主要或带头作用的劳动者秘密登记在一张表上,并暗中通知本行业其他雇主不要雇佣他们,致使这帮被列在表上的劳动者永无再被雇佣的机会。

16.排工:指雇主在雇佣劳动力时,对某些劳动者采取排斥态度。一般情况下,雇主专排那些加入工会的劳动者,为防止劳动者利用工会与企业讨价还价,以不加入工会为雇佣条件,以后违背此诺言,立即给予解雇。

劳动关系冲突的基本手段:1.劳动者的基本手段:罢工、怠工、联合抵制。2.管理者或雇主的基本手段:关闭工厂、黑名单、排工。

劳动关系冲突的解决办法:调解、仲裁、诉讼、政府干预

17.应对行为:工人对自身所处的地位的看法,以及员工自身对紧张的雇佣关系的单方调节行为,它是雇佣关系性质造成的潜在的紧张和挫折的一种发泄渠道。

18.三方性原则是目前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普遍采用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基本格局。是政府与雇主组织和劳工组织(工会)三方就劳动关系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与对话,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取得共识,共同协调劳动关系。

19.雇主协会是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20.工会是由雇员组成的组织,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

21.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多选题

1、员工的范围相当广泛,包括:蓝领工人、医务人员、办公人员、教师、警察、社会工作者。不包括自由职业者、自雇佣者、农民。

2.劳动关系类型:均衡型、倾斜型、政府主导型

3.影响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因素: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府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

4.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包括劳动力的供求规律,劳动力竞争规律,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

劳动力的自愿交换规律等。

5.合作的根源:被迫、获得满足。

6.劳动立法主要包括:就业安全法、劳动标准法、劳动关系法、社会保险法。不包括劳动教育法。

劳动争议建立了包括谈判和解、调解、仲裁和审判的一整套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在职业介绍、信息服务、职业培训、失业保险、咨询服务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等方面形成体系,开成网络。

三、简述题

1.劳动关系中管理方的权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对员工指挥和安排的权力;(2)影响员工的行为和表现的各种方式,比较重要的途径是通过提供大量的资源,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和工作绩效;(3)奖励和考核权;(4)其他相当广泛的决策内容;

2.“投入-产出”模式。

答:在从“冲突”到“稳定”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渠道就是双方通过谈判和相互妥协对劳动关系进行调节,这样就把冲突转化成了规范各种就业组织的规则,而这种劳动关系的调节模式就称为“投入-产出”模式。

3.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1、劳动关系的建立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2、劳动关系的确定是通过契约的形式认定的3、劳动者集体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4、劳动关系的实质仍然是对抗性的

4.股份制劳动关系的特点

答:1、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主体身份比较清晰。2、劳动关系的运行及关系处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①股份制劳动关系是通市场形成的②在劳动标准的确定及实施上参照市场标准,通过合同或企业制度确定。③劳动关系的解除一般也都是运用市场机制,由双方按照合同办理。所以劳动力的流动在股份制公司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5.我国私有经济劳动关系的特点

答:1、在劳动关系的性质上,我国私营经济的劳动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劳资关系。所谓劳资关系,其最基本的特点是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形成的一种雇用劳动关系。2.在劳动关系的构成及力量对比上,呈明显的不平衡状况。私营企业主已构成了一个阶级。3.除个别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外,绝大部分的私有企业处于一种很不规范的状态中。这种不规范表现在劳资关系处理的规则、程序和组织等方面,都还没有制度化和契约化。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第一层是生理需要。第二层是安全需要。第三层是爱的需要。第四层是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7.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

答: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其一,高级需要是进化上或个体发育上都比较迟的产物。其二越是高级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其满足也就越能更长久地推迟。其三,高级需要的满足要有更多的前提条件。其四,那些两种需要都满足过的人门,通常认为高级需要比低级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其五,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具有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其六,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相比,更部位化,更可触知,也更有限度。

8.劳动者的劳动经济权利主要有哪些

答:劳动就业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职业培训权、社会保障权等。

9.劳动合同的特点

答:1.劳动合同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2.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合同双方之间的劳动关系。3.劳动合同的内容是明确双方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10.集体合同的特点

答:1.集体合同是一种劳动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的法律手段。2.一方是职工自愿结合而建立的工会,另一方是企事业单位或雇主及雇主团体。3.集体合同内容较复杂、具体,如改善职工住房条件,提供交通车等具体措施。4.集体合同经过平等协调、职工大会审议、签字、登记、公布之后,双方就要自觉履行。

1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答: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当事人不同。2.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内容上相比,集体合同涉及企业中职工生活的各个具体方面。3.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作用不同。在我国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招工时与劳动者签订的一种协议。而集体合同带有组织劳动、加强民主管理的性质。4.两种合同的效力不同。集体合同是劳动关系的准则,集体合同内容中规定的劳动条件是签订劳动合同的基础和准绳。5.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产生的时间不同,集体合同产生于劳动过程中,劳动合同产生于当事人一方参加劳动之前。

12.为什么劳动关系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的特征

答:1.劳动者作为劳动力所有者,进行者劳动力配臵的个体决策。2、劳动组织也根据它所管理的那部分生产资料的特性以及不断变化着的需要,进行劳动力的选择和吞吐。3、这种相互

选择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是由劳动法来调整的。4.劳动关系一经建立,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把他的劳动力归用工单位支配。5.由于劳动力与劳动者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用人单位成为劳动力的支配者,也就成了劳动者的管理者。6.这种从属的管理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隶属关系。

13.劳动行政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

答:区别主要有:1.劳动行政关系一般着眼于社会的宏观利益,以全社会的利益为宗旨,指挥和协调个人活动,而劳动关系则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一般着眼于微观利益;2.劳动行政关系是按指令和服从、组织和监督原则建立起来的隶属关系,而劳动关系是按协商原则建立起来的合同关系;3.劳动行政关系是无偿的关系,是国家在进行各类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执行社会保障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有偿的经济关系,按劳分配,就它是等价交换而言,“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关键交换”的“同一原则”。

14. 计划经济下劳动关系的特征

答: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基本特征是:劳动力实行计划配臵;用工形式采取国家用工;劳动管理实际上是公共管理;调节方式是行政调节。1.劳动力是计划配臵。国家对劳动者实行“包就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没有“招工”和“择业”的自主权。劳动就业成了一种社会安臵行为。

2.用工形式是国家用工。职工进入企业后实行“固定工制度”。它是我国当时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本劳动制度。劳动力基本上处于凝滞状态,个人对国家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

3.劳动管理是公共管理。社会主义的联合劳动看成是全社会一个层次的劳动,国家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劳动管理,制定统一的奖惩办法,企业只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来实施。4、调节方式是行政调节。劳动关系采用行政调节手段,企业只是作为上传下达的一个行政层次。任何决策,在这种体制下,劳动关系被当作一种依附于行政关系的社会关系来看待,对劳动关系和劳动行政关系往往不加区别,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行政性的劳动关系,形式上是劳动关系,实际内容是行政性的。

15、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特征

答: 1.劳动力是市场配臵。劳动者和企业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2.用工形式是企业用工。企业可根据本身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工资标准、分配方式、福利水平、岗位设臵、人员安排。3.劳动管理是经营管理。劳动关系确立后,企业有权利组织和管理本单位的员工,把他们的个人劳动组织到集体劳动中去。通过劳动纪律对协调运行的秩序进行规范。并对劳动秩序的破坏者——违纪职工给予惩处,必要时清除一些严重违纪者。4.调节方式是合同调节。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变更、解除,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既能使劳动者有一定的择业权,又能制约劳动者在合同期内履行劳动义务和完成应尽的职责,从而使劳动力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合理的流动

性。

16.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答:1.社会关系性质不同。劳动关系为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着眼于实现过程。劳务关系尽管也以劳动行为为内容,它与劳动结果紧密相连,不是仅仅要求完成一定的劳动行为,作为标的物的劳动结果。2.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力的支配权归掌握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行使,在劳务关系中则由劳务提供方自行组织和指挥劳动过程。3.风险责任不同。在劳动关系中,由用人单位承担风险责任。在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方自行承担风险。4.劳动报酬的性质不同。因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劳动报酬,具有分配性质,支付形式往往特定化为一种持续、定期的工资支付;劳务关系而取得的劳动报酬,是商品价格的一次性支付。5.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上述区别使前者受劳动法的调整,遵循“保护劳动者的原则”;而后者受民法的调整,遵循“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

17.建立劳动关系运行的有效机制包括哪几部分。

答:1.人力资源配臵的市场机制。2.劳动关系实现的契约机制 3.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4.劳动关系的监察机制5.劳动关系宏观监测机制。6.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

18.合作的根源

答: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方面组成,1.被迫“被迫”是指员工迫于压力而不得不合作。2.获得满足。获得满足主要以下几方面内容1)“获得满足”主要建立在工人对雇主的信任或制度基础之上。2)工作的满意使员工获得满足3)管理方也努力使员工获得满足。

18.我国劳动法的内容体系。

答:1.劳动就业促进法。2.劳动关系协调法.3.劳动标准法.4.劳动监督法.5.劳动保障法。

19.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答: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即是我国劳动法的效力范围,即在空间上、时间上和对人的适用范围。

20.我国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答:包括以下几点:1.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统一适用我国劳动法。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以及按规定应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工勤人员,其他通过劳动合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我国劳动法。3.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机关以及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与其工作人员,不适用我国劳动法。4.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组织的人员适用我国劳动法。

21.为什么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答: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主要适用于从事工业生产及商业流通的组织和人员中,对广大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农场的农业劳动者除外)、现役军人、家庭保姆以及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人员,如教师、医务人员、文教人员等不适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劳动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将会逐步扩大。

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的形式

答:1.行政责任2.民事责任.3.刑事责任

22.违反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的表现形式

答:1)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承担法律责任。2)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合同,或订立部分无效合同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承担法律责任。3)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的约定侵害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合法权益并对其造成损害的,应承担法律责任。4)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承担法律责任。5)用人单位违反集体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3.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

答: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1)试用期外预告辞职而预告期短于30日或未作书面预告;2)试用期内辞职未提前3日预告;3)不具备随时通知辞职的法定或约定条件而随时通知辞职;4)不具备无须通知即时辞职的法定条件却不通知用人单位而辞职。违反辞职的法律责任包括:1)符合劳动合同解除条件但不符合解除程序,应当补办手续。2)不符合劳动合同解除条件的,如用人单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应继续履行劳动合同.3)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赔偿项目包括:招收录用劳动者所支付的费用;为劳动者支付的培训费用;对生产、经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项目。

24.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途径及程序

答:1.协商。发生劳动争议后,当事人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能采用其他方式解决。

2.调解。通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企业调解委员会设在企业工会委员会,负责调解本企业发生的劳动争议。

3.仲裁。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处理企业调解不成的劳动争议和当事人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诉的劳动争议。

4.诉讼。人民法院是处理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主要负责处理仲裁委员会裁决不服的劳动争议案件。

仲裁是诉讼的前臵条件(必须经过仲裁才诉讼否则不受理)

25.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地位

答:1)调解委员会接受争议处理机构和地方工会的指导,不隶属于企业中的任何一个组织。2)调解委员会在调解过程中,立足“第三人”的地位居中调解,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调解委员会在调解过程中,是依据国家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合法有效的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企业规章制度等进行调解,不受外来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扰,即使是企业领导或管理者的旨意、指示也不能作为调解的依据。

26.劳动争议仲裁具有的特征。

答:1)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特定性和独立性。2)劳动争议仲裁由劳动争议当事人提出申请。3)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是当事人自愿提交的。4)我国的劳动争议仲裁有强制仲裁的特点。5)劳动争议仲裁不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

劳动争议仲裁的原则

1、独立办案原则

2、一次裁决原则3.合议原则4、回避原则5、合法、合理原则。6.为当事人保密原则。

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的特征

1、劳动争议诉讼要解决的是劳动争议。2.劳动争议诉讼制度中的当事人必须是劳动争议仲裁中的当事人。只有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才能通过劳动争议诉讼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3.必须是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后,当事人有不服仲裁裁决的。人民法院不直接受理不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的劳动争议案件。但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才会依法受理。

四、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企业怎样利用需要理论使劳动关系走上良性运行和谐发展上的轨道。

答:引导人们的需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调控劳动关系的运行状况,避免或减少劳动争议,使劳动关系走上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轨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引导人们的需要选择即引导人们只对自己提出合理的需要,避免不现实的需要,杜绝不正当的需要。在我国劳动力饱满,市场运行还未完善,市场法则还未完全起作用的情况下,劳动者和工会组织应首先从满足基本需要和实现基本利益入手,即从满足生理安全需要入手,解决劳动者以就业为核心的劳权问题。当然在效益和管理都比较好的企业,在低层需要基本满足的状态下,应加大参与力度,加强民主管理,引导人们向高层需要发展。二、明确企业的整体优势需要明确企业的优势需要,尽最大力量去满足。使企业经营管理者与劳动者建立起共同奋斗目标,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共享利益。同时,要借助文化建设的力量来提高企业的需要层次。提高企业成员整体的素质,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把个体需要和追求与企业整体需要自然地结合起来,发挥出积极性、创造性,使企业

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三、正确处理各种需要的关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处理自身需要和他人需要以及社会需要的关系,使劳动关系各方能尊重他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人们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社会需要的满足,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的社会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保证。因此,人们只有造福于社会,才会造福于自己,造福于企业。

2.论述我国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关系的特征。

答: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经济形式单一化,集体所有制经济也丧失了自主权,逐渐形成了以中央集权,主要采用行政管理手段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中,劳动关系基本特征是:劳动力实行计划配臵;用工形式采取国家用工;劳动管理实际上是公共管理;调节方式是行政调节。1.劳动力是计划配臵。国家对劳动者实行“包就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没有“招工”和“择业”的自主权。劳动就业成了一种社会安臵行为。2.用工形式是国家用工。职工进入企业后实行“固定工制度”。它是我国当时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本劳动制度。劳动力基本上处于凝滞状态,个人对国家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3.劳动管理是公共管理。社会主义的联合劳动看成是全社会一个层次的劳动,国家实行一竿子插到底的劳动管理,制定统一的奖惩办法,企业只是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来实施。4、调节方式是行政调节。劳动关系采用行政调节手段,企业只是作为上传下达的一个行政层次。任何决策,在这种体制下,劳动关系被当作一种依附于行政关系的社会关系来看待,对劳动关系和劳动行政关系往往不加区别,劳动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行政性的劳动关系,形式上是劳动关系,实际内容是行政性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已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劳动走向市场配臵、用工形式实行企业用工、劳动管理成为经营管理、调节方式采用合同调节。1.劳动力是市场配臵。劳动者和企业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 2.用工形式是企业用工。企业可根据本身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工资标准、分配方式、福利水平、岗位设臵、人员安排。3.劳动管理是经营管理。劳动关系确立后,企业有权利组织和管理本单位的员工,把他们的个人劳动组织到集体劳动中去。通过劳动纪律对协调运行的秩序进行规范。并对劳动秩序的破坏者——违纪职工给予惩处,必要时清除一些严重违纪者。

4.调节方式是合同调节。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变更、解除,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既能使劳动者有一定的择业权,又能制约劳动者在合同期内履行劳动义务和完成应尽的职责,从而使劳动力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合理的流动性。

3.论述我国现行人事制度应如何调整

答: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人事关系调整上的问题开始日益暴露。国家机关与企业单位的区别日益清楚,所产生的公务员关系与企业内的劳动关系的界限也日益明晰。人事关系

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已难以适应改革深化所提出的要求。1.企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应依附于劳动合同关系。企业单位的人事关系是企业与其所属的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因职务聘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每一个职工,无论是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还是普通工人都应当以劳动合同来确立劳动关系。干部和工人的固定身份被打破,由于企业有较大的自主权,劳动管理可以说这是一种弹性的管理体制。2.国家机关的人事关系应依附于行政管理关系。国家行政机关是指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公务员,一部分为公务员以处的工作人员。国家机关的人事关系主要是指国家机关与前一部分人员建立的社会关系。国家行政机关不仅要管理机关本身的人事事务,而且上级管下级,一级管一级。一方面是被管理对象;另一方面法律赋予国家机关外在的“管理”职能。这种垂直性的外向式管理体系,决定了下级服从上级的统一管理的特点。为使国家机关高效运转,必须建立一种依法行政的刚性管理体制。3.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的趋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将由国家公务员法调整,企业单位人员则受劳动法调整。前者强调国家统一管理,是一种刚性的管理制度;后者强调企业自主管理,是一种弹性的制度。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则仍较模糊。事业单位是直接从事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不以赢利为生存、发展条件的单位。就业和用人上,我们的政策倾向是放宽搞活,实现单位与个人的双向选择,基本上是企业化的管理;而在工资待遇上,我们的政策倾向仍然是统一管理,基本上是机关化的做法。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方式同国家行政机关人事管理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国家机关承担着管理的职责,外向式的,事业单位的管理是内向式的。人事关系如果经过分解,应有的调整方式一类应以劳动关系的方式列入劳动法,以社会为本位进行调整;另一类则应当以公务员关系更入行政法,虽以国家为本位,但它是以限权为目的进行调整。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育劳动市场应如何着手。

答:1.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劳动力的“公有制”、“国有制”变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劳动者成为“自由人”。使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自主流动。劳动力供求之间通过公平竞争、双向选择确立劳动关系。建立平等的竞争环境,还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通过社会保障,建立以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消除竞争机制运作中产生的不安定因素,解除劳动者后顾之忧。2.建立良好的劳动力市场运行秩序。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纳入法制轨道,通过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依靠法制的手段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防止劳动力市场的无序运行。政府还需要健全调控手段,引导劳动力的市场运行方向。3.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是劳动力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职业介绍的场所设施、组织机构、信息管理和咨询应形成“一条龙服务”和“全方位服务”,使劳动力流动渠道畅通。4.把握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少走弯路。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包括劳动力的供求规律,劳动力竞争规律,劳动力流动规律,劳动力的自愿交换规律等。劳动力的供求规律是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

5.论述冲突的根源

答:冲突的根源可以分为“根本根源”和“背景根源”。根本根源:1)异化的合法化目前世界经济主要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私营经济在多数国家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前者拥有并控制着生产工具,而后者则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谋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人缺乏努力工作的客观理由,因为生产的资料、过程、结果、收益在法律上都不归他们所有,而是归其他人所有。这本身就是一个管理难题。2)客观的利益差异市场经济更深层次的原则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提高效率和创新并非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唯一途径,雇主可以通过剥削工人以追求和利润最大化。在任何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的价值都是由生产性劳动创造的。如果雇主按照劳动的价值给付工人报酬,那么利润就成了空壳,对利润的追求都意味差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利益存在着根本的冲突。雇主的利益在于给付工人报酬的最小化,以及从工人那里获得收益的最大化。雇员的利益在于,工资福利的最大化,以及在保住工作的前提下尽量少工作。3)雇佣关系的性质管理方的权力在就业组织中是以一种等级分层的形式逐渐递减的。这种权力来源于所有者的产权,由于雇员难以真正行使参与管理的权利,所以工人关系力量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负面的。他们对抗管理权力的方法只有退出、罢工、投诉,或参加其他形式的冲突。雇佣关系的性质仍然是冲突产生的深层根源。雇员与管理者冲突更深层的两个原因是:第一,在一个崇尚个人自由和民主的社会,劳动者不愿意处于从属地位;第二,更重要的是,这种权力的分布不是雇员的利益所在,而是资本所有者的利益之所在。4)劳动合同的性质实际上,由于工作内容要求很难界定明晰,工作产出有时难以测量,因而,劳动合同不可能订得非常详细周全、面面俱到,不产生任何歧义,它是建立在一种“心理契约”的基础之上。2.背景根源 1)广泛的社会不平等全球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的情况下,工资已经不再是维持工人再生产的必要成本,而是一种财富积累的手段。广泛存在的收入不公更说明了剥削的加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收入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逐步拉大,各国的基尼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劳动力市场状况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仍要面临很多问题,失业率的不断上升成为一个全球热点问题,工作岗位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在全球仍十分严峻。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问题是工作的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工作场所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在全球仍然十分突出。尽管这些原因不会直接引发冲突行为,但这些社会问题所带来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会引起工人的不满和不安全感,从而影响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3)工作本身的属性雇

主为了实现劳动成本的最小化和对工人控制程度的最大化,要不断压低对工人的技术需要,不断增加劳动强度以获得人均产出的最大化。给工人带来了工作的过度紧张和超负荷,使工人的工作范围过于狭窄,表现出工人附属于机器的工作特征。

6.论述我国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新特点

答:利益关系的进一步明晰和利益矛盾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工会履行职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1)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出发点。坚持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和维护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的统一,在如何处理两个维护的关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工会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工会应对维护职工群众的具体利益为重点和出发点。工会的性质和社会角色决定了它必须替职工说话办事,要更多地表达和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角度提出和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维护的立足点。2)维护职工的劳动权利和经济利益是工会工作的起点。企业成为用工主体,工会维护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将越来越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劳动权利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劳动权利是劳动者获得生存权利的必要条件,是获得民主权利,保障其当家做主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其他社会权利的基础,因而工会只有首先代表和维护职工作为劳动者的权益,才能进一步代表和维护职工的政治权益和其他社会权益。职工的经济利益体现在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活动中,在宏观方面看,国家总体分配时对积累和消费比例的确定,对物价、工资的宏观调控,对通货膨胀的控制,对职工的物价补偿,对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改革的政策;从微观上看,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分配原则的制定、企业的工资制度、资金分配制度等都对职工的经济利益发生重大的影响。工会要依法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必须切实维护职工当家作主的政治民主权利。3)依法维护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主要手段。工会对职工权益的维护,应通过规范的法律的手段。工会可以通过仲裁、诉讼等法律手段来维护职工的利益。4)职工民主管理和签订集体合同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基本途径。民主管理是依靠职工办好企事业的一项根本制度,也是在企事业单位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

7.我国建立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答:目前,在我国建立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的客观必然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关系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需要通过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加以规范。劳动关系由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的转变明显加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政企之间权责关系的界定,使企业劳动条件与劳动标准的确定以及与之相关的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调整,开始成为企业内部的事务。2)在劳动力市场的导向下,逐渐引入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致使职工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化,矛盾一冲突不断加剧。3)在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相互结合、渗透和并存发展过程中,已由多元的不同所有制结构的企业类型所替代,从而使不同类型企业的劳动关系趋于多样化。所

以一种适应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新利益机制,开始在劳动关系中生成。2.《劳动法》的颁布和实施为企业推行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提供了契机。《劳动法》和《集体合同规定》的颁布和实施,表明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调整工作开始进入法制化轨道,同时也说明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调整,必然要通过劳动合同制度与集体合同制度相互衔接与配套实施来进行。职工与企业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及由此经常出现的矛盾与分歧,还必须通过双方的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适时加以调整。3.推行和建立平等协商一集体合同制度,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我国工会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市场要素的作用下,当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就业保障、劳动条件的改善同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经营者的权益取向发生矛盾时,便需要工会切实履行其代表者的职能。确定了现阶段工会工作总体思路,明确把推行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作为工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4.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看平等协商一集体合同制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向:1)通过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能够及时化解双方因缺乏沟通而易于产生的误解、猜疑甚至是对立的情绪。2)能够避免劳动关系行为的随意性以及双方间失之公正的权利义务关系。3)卓有成效的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最终能够使职工与企业强化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充实和完善企业劳动管理,有助于劳动关系的协调与稳定。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作为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项法律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尽快步入法制化轨道。

五、案例分析

1.用人单位违反工资制度的法律责任

《劳动法》第50条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50%-100%赔偿金。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者加班费,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支付劳动者加班费,还需加发相当于加班费50%-100%赔偿金。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依《劳动法》第44条规定执行。

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要在补足低于标准部分的同时,另外支付相当于低于部分50%-100%的赔偿金。

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答:有两种情况:1.提前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劳动者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3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2.劳动者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重点整理

劳动法 一、劳动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社会劳动。 2特点: (1)主体为劳动法中的主体; (2)目的为获取劳动报酬; (3)性质为履行劳动法律义务的行为; (4)形式为社会劳动。 二、劳动关系的概念与特征(重点) 1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的若干称谓:雇佣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劳使关系;产业关系 2特征: (1)主体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2)主体之间的关系具有从属性 (3)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4)兼有平等和不平等性质,但不平等性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点; (5)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人身属性和财产属性相结合; (6)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类型: (1)所有制类型的劳动关系 (2)劳动者身份类型的劳动关系 (3)产业类型的劳动关系 (4)工作时间类型的劳动关系 (5)劳动合同方式的劳动关系 三、劳动法的概念、地位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1、劳动法的概念(广义和狭义之分): 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特征 (1)公法与私法的结合; (2)保护法与管理法的结合; (3)协调法与标准法的结合; (4)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 3、性质 劳动法是兼有公法与私法双重性质的法律,属社会法范畴。 社会法(广义和狭义) 4、劳动法的体系(重点) (1)劳动法总则 (2)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用人单位内部劳动规则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 (3)劳动基准法:工时法、工资法、劳动保护法、劳动安全卫生法 (4)劳动保障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法 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重点) (1)倾斜保护劳动者原则 保护弱者;倾斜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自考劳动法学习笔记复习资料

自考劳动法学习笔记复习资料 1、劳动法在广义上,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4.7.5通过,自1995.1.1日起施行。 2、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包括:⑴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⑵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⑶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⑷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⑸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3、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基于订立劳动合同而形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4、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⑴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⑵劳动者有享受\职业技术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⑶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⑷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⑸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⑹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⑺ \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5、我国劳动法的作用:⑴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⑵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⑶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6、劳动法的体系是劳动法律规范的逻辑排列,劳动法学的体系则是以劳动法为基础而进行科学分析和理论概括地排列,其内容不局限于劳动法。 7、我国职业培训制度包括二大类:一类是就业前的职业培训,它又可以分为初次就业前的培训和再就业(转业)前的培训两种;另一类是在职职业培训。 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方是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另一方是自由劳动者。 9、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限制工作日长度的法律,一般认为这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的开端。 10、国际劳动立法思想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世界上最早的国际劳工公约,是《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的公约》和《关于禁止火柴制造中使用白(黄)磷的公约》。

劳动法期末考试知识点

主讲人:经济法学院徐志强博士 一、劳动法是个什么鬼? 1、劳动法是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七分之一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1)部门法属性:调整对象、调整手段(国家干预与契约自治) (2)法域归属:属于社会法,社会本位与社会利益、社会法定义 (3)中国劳动法生成中的“私法公法化”与“公法私法化” 近代民法的三大原则的修正:职业保险义务 劳动基准、合同期限限制解雇保护 工伤无过错责任 2. 主要调整的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关联的其他社会关系(也称附随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关系、生产关系、产业关系 (1)劳动法上的劳动的内涵? 六性:自由性(劳动教养)、为他性(自我雇佣)、从属性、职业性、有偿性、契约性(2)劳动法中的劳动力的特征 七性:人身不可分割性、形成的长期性、利用可重复性、不可回收、容易贬值、流动性差、需要持续供养、需求层次低、劳动力总是供大于求 3.劳动关系的生成基础 *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劳动力与资本的分离,出现交换的“诱惑”与“冲动” *劳动力的天然从属性特质——进而形成劳动关系的从属性: 从属性体现在: (1)在人格上被雇主纳入劳动过程而受到支配,形成劳动力与劳动者人身的支配控制关系——人格从属性 (2)在经济上为了资本利益而劳动,自身的劳动力价值依赖于与资本的结合并获得对价——经济从属性 (3)在组织上纳入资本的组织体系——组织从属性 *劳动力的权利化——劳动力产权——劳动者最大的“财产权” 4.劳动关系的特征 *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 (劳动力与劳动者合体性,名为劳动力的商品性交易,实际为劳动者的人身交易) *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 (缔结劳动关系后,劳动者将纳入到雇主的经营管理控制关系中) 5.附随劳动关系(前提+保障) *劳动市场服务关系:就业登记、职业介绍、就业培训 *劳动行政管理关系:劳动监察、劳动安全卫生设计、鉴定、教育、研究活动 *社会(职业)保险关系:社会保险经办、社会费保险服务、工伤认定与劳动能力鉴定(基于资本对于人身的控制和生命延续对于资本的依赖,需要化解劳动风险) *劳动团体关系:组织工会、集体谈判、罢工 *劳动争议处理关系:调解、监察、仲裁、诉讼 二、劳动法是怎么产生的? *劳动者是高等动物,连低等动物都有保护法,劳动者也需要。 *需要——权益——法律

自考 00167劳动法复习资料[1]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1)劳动法: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劳动关系: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即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劳动法所调整的这种劳动关系,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社会劳动关系。 3)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各项法律制度的结构体系。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促进就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组成。 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的基本准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贯穿、体现在劳动法制度和法律规范之中。确立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应以我国宪法为基本依据。 5)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实际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劳动关系为劳动法律规范调整的结果。 6)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各种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劳动法律关系,都是由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劳动法律关系内容和劳动法律关系客体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7)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具有特定性。劳动法律关系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8)劳动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或能力。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9)劳动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能力。只有同时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充当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10)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它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要素,是联结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媒介,也是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 11)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共同指向同一对象,才能形成劳动法律关系。客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只能是劳动者的劳动行为。可分为完成一定工作成果的行为和提供劳务活动的行为。 12)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它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必要条件。分为行为和事件两大类。 13)行为:是劳动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它是行为人根据劳动法律规范,按照自己的意志作出一定行为和不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要求他人作出一定行为和不作出一定行为,从而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它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4)事件:是劳动法律事实的一种。是指不以行为人(包括单位)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它虽然不以行为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或消灭。事件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消失。 15)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和劳动合同约定,明确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形成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只能是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双方的合法行为,而不是违法行为。 16)劳动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变更其原来确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17)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是指劳动者同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终止其相互间的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消灭,就是劳动权利义务关系的消灭。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劳动法律事实,包括行为人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及事件。 18)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中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19)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20)职业介绍机构:即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分为境内职业介绍机构和境外职业介绍机构两类。 21)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 22)劳动合同的订立: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关系,依法就双方的权利义务协商一致,设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行为。 23)正式工劳动合同:按劳动者是否在编,劳动合同可分为正式工劳动合同和临时工劳动合同。正式工劳动合同是正式职工劳动合同的简称,是指用人单位在编制定员内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适用于常年性工作岗位的职工。

自考劳动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自考劳动法考试试题及 答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法试题 课程代码:001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作为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利,并在下列各项劳动权利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 () A.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 B.休息休假权 C.劳动就业权 D.获得报酬权 2.劳动法律关系的核心和实质是() A.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B.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C.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D.劳动法律事实 3.下列关于劳动就业服务的表述不正确 ...的是() A.就业服务的内容包括失业登记、职业指导、生产自救、就业训练等 B.就业服务的对象包括有劳动力供给愿望的各种劳动者及需求劳动力的各种用人单位 C.提供就业服务是政府的职责和义务 D.享受就业服务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4.甲公司在新建化工生产线投入生产的过程中,其下列行为符合《劳动法》规定的是() A.试运行期间,从事特种作业的操作员已经接受了专门培训,但未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B.安排女技术员参加公司技术攻关小组并到位于地下的设备室进行检测 C.安排怀孕的女职工在新生产线上从事夜间劳动 D.在防止有毒气体泄漏的预警装置调试完成之前,将生产线投入生产和使用 5.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期限是自用工 之日起() A.十天内 B.十五天内 C.一个月内 D.一年内 6.下列情形中用人单位无须 ..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是() 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用人单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但降低劳动合同约定条件,劳动 者不同意续订的 B.劳动合同经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由用人单位提出解除的

劳动法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劳动法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简答) 一:劳动权平等原则。 1在就业促进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 则体现为平等就业。反对就业歧 视,劳动者 不因性别、年龄、种族、宗教信仰 等方面的不同而受到差别待遇 2在劳动基准法领域,劳动平等原则 体现为待遇均等。同工同酬体现 为:○1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应当与其 劳动给付相当。○2给付相同劳 动的劳动者之间,应该享有平等待 遇。 3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 则体现为劳动条件平等。○1劳动条 件应当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来确 定○2针对特定的劳动者群体,其 劳动条件也应该采取不同的规定。二:劳动自由原则。 1在劳动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 体现为契约自由。 ○1劳动者的缔约自由

○2劳动者的辞职自由 2 在集体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 体现为结社自由与团体自治。 ○1结社权:积极结社权,即有 组建和参加的自由。消极结社 权,即有不参加和退出的自由。 ○2团体自治: A工会团体的人 格独立。相对独立于国家,独立于 雇主 B工会团体的行 动自治。工会 团体依法享 有依自身职 能采取维护 劳动者合法 权益的集体 行动自由 3 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 体现为禁止强迫劳动。劳动力的人 身属性决定了劳动的不可强迫性。三:倾斜保护原则。 1 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

要体现为解雇保护。《劳动合同法》 中,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受到严 格的单方限制。 2 在劳动基准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 要表现为基准法定。国家对于用人 单位基于强势地位可能的肆意行 为的限制,倾斜保护劳动者,以确 保劳动者的生存。 3 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倾斜保 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对劳动者的救 济保障。 ○1劳动争议仲裁免费制度减少 了救济成本○2举证责任倒置○3 有限的一裁终局避免了用人单位 滥用诉讼权利而妨碍劳动者的权 利救济的实现 劳动基准法:是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 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劳动条件最 低标准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位 置,包括部门法地位和法域地位两

20174月份自学考试劳动法真题(最全)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法试题 课程代码:001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先同意制定国际劳动法的国家是( ) A、瑞士 B、美国 C、意大利 D、英国 2、季某是某物业公司的水电维修工,公司安排其在国庆节期间加班3天,公司为其提供的加班待遇应当是( ) A、安排季某补休,不需要支付加班费 B、按照不低于季某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3倍支付加班费 C、按照不低于季某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2倍支付加班费 D、按照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标准支付加班费 3、王某与日广电子厂于2015年1月1日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其社会保险个人账户单证明王某的社会保险金一直是由观澜公司缴纳。日广电子厂以内部人员调整为由,于2015年12月28日通知王某终止劳动合同。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某的社保个人账户单足以证明其与观澜公司存在劳动合同关系 B、日广电子厂与王某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C、签订劳动合同是建立劳动关系的标志 D、观澜公司为王某缴纳社会保险,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4、下列选项不属于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的是( ) A、参与用人单位卫生决策的权利 B、拒绝危险工作的权利 C、工伤保险权 D、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 5、职工王某的下列劳动收入,属于工资的是( ) A、计划生育补贴 B、稿费 C、劳动竞赛奖 D、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 6、在下列人员中,适用最低工资的是( ) A、在工作时间有迟到、早退、旷工等违纪行为的职工 B、医疗期内病休的职工 C、企业内待岗的职工 D、回家乡探亲的职工 7、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但不属于非法用工,应当满足的条件是( ) A、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工 B、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经过批准招工 C、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经过批准且经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招工 D、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经过批准且经未成年人同意招工 8、下列情形中,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是( ) A、女职工周某在哺乳期内,但劳动合同期限已经届满

自考劳动法学第九章笔记

第九章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 1、(识)集体协商的概念。 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2、(应)集体协商的意义。 ①集体协商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总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中处于弱者地位,劳动者合法权益常常会受到侵害。劳动者联合起来,通过工会或以全体职工的名义与用人单位交涉,即以集体协商的方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特别是带有普遍性的共同利益,是逐步被接受的有效方法,成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②集体协商是实现劳动关系协调的必要手段。 集体协商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表现为: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关系密切,集体协商是集体合同的商谈过程,而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的结果。集体合同的签订明确了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同时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确立了相对稳定的和平期间,使劳动关系得到协调稳定。 ③集体协商可以弥补劳动立法和劳动合同之不足。 通过集体协商订立的集体合同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可以高于劳动立法所规定的保障标准,这就可以起到弥补劳动立法的不足的作用。同时,集体合同还可以弥补劳动合同订立过程中,劳动者个体谈判力量不足的缺憾,起到帮助和救济个体劳动合同的实际效果。 3、(识)集体协商代表的确定。 在我国,法律上将集体协商的代表确定为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企业代表。 集体协商的代表由工会和企业指派,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其职工方代表由职工民主推举。每方代表为3至10名,双方人数对等,并各确定一名首席代表。 4、(识)集体协商代表的义务。 ①外部义务。指集体协商代表一方当事人在参加协商谈判过程中对另一方当事人应承担的义务。 ⑴遵守双方确定的协商规则; ⑵保守企业商业秘密; ⑶不得采取过激、威胁、收买、欺骗等行为。 ②内部义务。指集体协商代表对自己所代表的工会或企业所应当承担的义务或应当履行的职责。 ⑴应当了解和掌握与集体协商有关的情况; ⑵应当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⑶应当接受本方人员对集体协商有关问题的质询。 5、(识)集体协商代表的保护。 《集体合同规定》规定: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起5年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6、(领)集体协商的内容。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集体协商的内容主要是劳动者的集体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 7、(领)集体协商的程序。 ①集体协商的提出和协商代表资格的确定; ②进入谈判准备阶段; ③正式进行谈判阶段;(★可暂时中止协商,但中止协商期限最长不超过60天) ④签订集体合同。 8、(识)集体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期末复习笔记(整理精华版)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 期末复习整理笔记(含重点知识点考点及PPT截图) 一、劳动关系词源△ 1,狭义:是劳动者(雇员)与雇主(我国称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统称。 2,劳资关系:是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劳方资方界限分明,关系中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 3,劳工关系:与中文劳动关系是同一词,强调劳动者,工会与雇主之间的互动过程,集体谈判过程。 4,劳雇关系:又称雇佣关系,强调受雇者与雇主之间的关系,重点在于权利义务结构。 5,劳使关系: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强调其技术性意义,中性温和。源自日本。 6,产业关系:又称工业关系,狭义指劳资关系;广义产业及管理者与受雇者之间的所有关系,包括雇佣关系所有层面,以及相关的机构和社会、经济环境。源自美国。 考点1:劳动关系概念 指劳动者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 广义:劳动关系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职工及其职工组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之间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权、责、利关系。 ①企业与全体职工(包括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②企业与职工组织之间的关系; ③经营者与职工之间的关系; ④经营者与职工组织之间的关系; ⑥职工与职工组织之间的关系。 狭义:企业作为用人单位(雇主)与职工(雇员)及其组织之间依据劳动法律法规形成和调整的劳动法律关系。 ①(直接)目的:实现生产劳动过程。 ②主体:基本主体:劳动者;劳动力使用者 相关主体:政府(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工会(劳动者利益代表);雇主组织(利益代表)③(基本)性质: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 二、劳动关系的本质(性质、实质)▲ 1本质:是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会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影响。 (简而言之,劳动关系的本质就是双方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的相互交织。)△2 双方以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甚至心理契约的形式,规定彼此的权利义务、是非曲直。 △3 劳动关系双方选择合作还是冲突,取决于双方的力量对比。 △4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分为劳动力市场的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 △5 劳动力市场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对稀缺程度,由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供求中的稀缺性决定的。(劳动者技能越高,市场力量越强。) △6 双方对比关系的力量,是指劳动者进入就业组织后能够影响资方的程度,其中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退出:劳动者辞职给用人方带来的成本,如寻找和培训顶替辞职员工的费用。 罢工:劳动者停止工作给用人方带来的损失。 岗位:在岗员工不服从、不配合用人方的工作安排而带来的管理成本的增加。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 法律条文 1、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与1994年7月5日通过,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是第一个限制工作长度的法律。(现代意义上劳动法产生的标志) 3、广州召开第一次劳动大会,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劳动法是北洋政府于1923年由农商部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 5、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颁布了《工会条例》,承认了公人与雇主团体立于对等之地位。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农村根据地的最重要、最完备的劳动立法。 7、国际劳动法思想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 8、第一次由国家政府提出召开国际劳动会议、开展国际劳动立法的倡议是瑞士。 9、《国际劳动宪章》是国际劳动立法的重要依据。 10、191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会员国。1944年我国成为国际劳工组织常任理事国。 11、1944年6月在美国费城召开第二十六届劳工大会,通过著名的《费城宣言》。 12、第一次劳动立法会议展开地点-柏林。 要点 1、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2、承揽关系和劳务关系都不是劳动关系,而是民事关系,因此,应由民法而不是劳动法进行调整。 3、个体工商户最大不超5个学徒。 4、当前时期的劳动就业方针是: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 5、特殊群体包括: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人员、退出现役的军人等。 6、用人单位招收雇佣职工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收录用当地少数民族人员。 7、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8、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9、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10、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部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11、劳动合同的变更,只限于劳动合同条款内容的变更,不抱括当事人的变更。 12、6个月内需要新招人员的,必须优先从本单位裁减的人员中录用。 13、劳动者、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 14、职工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力的,职工患病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育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15、集体协商的职工一方代表在劳动合同期内自担任代表之日期5年以内除个人严重过失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16、集体协商中止期限最长不超60天。 17、社会主义国家集体合同最早产生与苏联。 18、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 19、集体合同期限一般1至3年。 20、最低工资标准应当“高于当代的社会救济金和待业保险金标准,低于平均工资”。 21、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实行政府、工会、企业三方代表民主协商原则。 22、国务院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最低工资制度实行统一管理。 23、一个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后,还需要换算成单位劳动时间,才能具体支付。 24、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在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

自考劳动法考试背诵重点

自考劳动法考试背诵重点

劳动法考试背诵重点 题型:单选题20*1+多选题10*2+名词解释题4*3+简答题3*5+论述题1*15+案例分析题2*9 1.劳动法: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主体的权利义 务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 2.劳动:契约上义务,从属的关系,职业有偿的劳动。 3.劳动法的渊源/劳动法的形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 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国际劳工公约;规范性劳动法律、法规解释。其他如特别行政区法律、国际惯例等。 4.劳动法5功能: ◆保护权益,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组织社会劳动,提高生产率 ◆规范市场,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维护和发展稳定劳动关系,促定团结。 ◆推进社会进步。 5.劳动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 社会关系。5特征:主体;存在过程之中;兼有双重性质; 具有相互交错的特征;主要内容。 6.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7个主要内容及特点:缩短了 劳动时间,扩大了适用范围;改善劳动条件;工资保障法律; 工会组织合法地位的法律;社会保险法;解决劳资纠纷的法律。 7.当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法4特点:关系缓和。社会保障 体系为基础。经济全球化冲击和挑战。信息化结构性影响。 8.国际劳动立法的4形式:组织章程。公约和建议书。组织的 决议和会议结论。对国际劳动组织章程以及公约的解释和“判例法”。 9.国际劳动立法的4内容(核心劳动标准):自由结社与集体 谈判:废除强迫劳动:平等权:禁止使用童工 10.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立法,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 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 本准则。4条件: 贯穿始终,体现核心和灵魂;执法的基本准则,法律规范的最高效力;立法和约束劳动执法相对的稳定性;立法、法和执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5内容:维护合法权益;按劳分配;平 等竞争与公平保护;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基准制约相结合; 法律调节与“三方”对话相结合。 12.劳动法律关系:之间,在过程中,依据,形成的劳动权利与 劳动义务关系。5法律特征: ◆主体的特定性; ◆交错共存的特点 ◆内容双重意志 ◆客体特定的劳动行为和财物 ◆围绕劳动者的保护 13.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 联系: ◆基础,表现形式,是现实劳动关系的法律外衣。 ◆反映劳动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运行与不断完善。 ◆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社会内容和法的形式的统一。 区别: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参与,享受和承担当事人, ◆劳动者:法定年龄、劳动能力,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自然人。 ◆用人单位:依法招用和管理劳动者,规定或的约定劳动条 件,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劳动组织。 14.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4特点:统一的。不可 分割性。各种因素差别的限制。已经参加了某一种劳动法律 关系,一般就不能再参加另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15.劳动法律事实:法律规定,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 更或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 16.劳动者的8个基本权利: 就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权、职业安全权、接受职业技能 培训权、生活保障权、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合法权益保护 权 17.劳动者的5个基本义务:履行劳动、提高技能、执行规范、 遵守纪律道德、其他义务。 18.劳动就业:劳动能力的、法定劳动年、自愿、劳动报酬或经 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关系 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经济范 畴 思想意志关系的组成部分,属于上层 建筑范畴 以劳动为前提,发生在现实社 会劳动过程之中 劳动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发生在 劳动法律规范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内内容是劳动内容是法定的权利义务

202年7月自考劳动法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法试题 课程代码:001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 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可以终止 劳动合同的是() .. A.劳动合同期满B.工资待遇约定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C.劳动合同约定的终止条件成就D.劳动者违背合同期限内不生育的约定 2.按照劳动争议标的性质的不同,劳动争议可以分为() A.个人争议和集体争议B.个别争议和团体争议 C.合同争议和法律争议D.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 3.规定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的是() A.企业规章制度B.劳动合同 C.法律法规D.集体合同 4.下列选项中的关于社会保险项目,劳动者无需 缴纳保险费的是() .. A.养老保险B.生育保险 C.医疗保险D.失业保险 5.我国确定不同行业工伤保险费率的方式是() A.统一费率B.差别费率 C.浮动费率D.固定费率 6.下列选项中属于劳动合同法定条款的是() A.试用期条款B.劳动报酬条款 C.竞业限制条款D.补充社会保险条款 7.劳动合同解除后,用人单位无需 给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情况是() .. A.用人单位提出并与劳动者协议解除劳动合同 B.经济性裁员 C.因劳动者存在过错而解除劳动合同 D.非过错性辞退 的是() 8.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国家对女职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不合法 ... A.某砖厂女职工董某怀孕期间,厂里安排她简单打扫清洁卫生,不再做搬运工 B.某企业为完成全年生产任务,便要求每个职工每天加班1个小时,怀孕达6个月的女职工刘某也不例外 C.某公司通知其女职工周某,鉴于她的孩子已满13个月,公司决定恢复她“三班倒”的工作制 D.某矿山女职工肖某被安排到井下工作 9.安排劳动者在星期六、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标准工资一定比例的工资报酬,具体比例是()

常见的劳动法知识点

常见的劳动法知识点 1?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 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劳动法》是劳动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要使其规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得到很好的贯彻,还须制定与之配套的系列单项法律和法规,从而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在这系列单项法中,XX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XX年5月1日施行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1)《劳动合同法》要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包含着有关劳动合同订立的法律规范,劳动合同的内容、形式,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的准则以及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规范,这些皆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2)《劳动合同法》施行以来,社会有关方面对该法的一些规定在理解上存在分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否是“铁饭碗” 、“终身制” ; 二是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是否会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是经济补偿和赔偿金是否同时适用。《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 以下简称《实施条例》)重点针对《劳动合同法》中比较原则的规定和一些社会上存在误解的条款,作出具体的规定和必要的衔接,增强了《劳动合同法》的可操作性。 ①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厘清。《实施条例》将分K12 学习教育

散在《劳动合同法》第36 条、第37 条、第38 条中劳动者可以依法解除包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内的各种劳动合同的13 种情形作了归纳,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违背劳动者真实意思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以及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等情形下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同样,《实施条例》将分散在《劳动合同法》第36 条、第39 条、第40 条、第41 条中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包括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内的各种劳动合同的14 种情形作了归纳,规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以及企业转产等情形下可以依法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②关于劳务派遣的特别规定。针对一些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用工形式,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实施条例》对劳务派遣作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规定: 第一,为了避免用工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法律义务,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施条例》规定,用工单位应当履行《劳动合同法》第62 条规定的义务。这些义务包括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连续用工的要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等。如果用工单位不履行这些义务,依照《实施条例》的规定用工单位就

《劳动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劳动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人们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 A.工作 B.生活 C.劳动 D.生产 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B.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C.劳动法的劳动,是指一切劳动 D.劳动法都是和劳动有关的法律 3.1944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了()。 A.《国际劳动宪章》 B.《关于禁止工厂女工夜间工作公约》 C.《费城宣言》 D.《关于禁止火柴制造中使用白(黄)磷会议》 4.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的()。 A.《暂行工厂规则》 B.《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C.《劳资关系法》 D.《劳工仲裁条例》 5.北洋政府于1923年公布了()。 A.《劳动立法原则》 B.《暂行工厂规则》 C.《劳动法案大纲》 D.《劳动立法大纲》 6.以下说法错误的有()。 A.劳动法的失效情况,可以是法律本身规定终止生效或某些特定条件出现时自然失效 B.劳动法的失效情况,可以是颁布新的法规后而原有法规失效 C.劳动法的失效情况,可以是旧法规长期闲置而无效 D.劳动法可以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7.我国劳动法采()形式。 A.成文法 B.判例法 C.成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 D.判例法为辅,成文法为主 8.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 A.《工会法》 B.《合同法》 C.《劳动法》 D.《宪法》 9.我国劳动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的未成年人。 A.14周岁 B.15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10.用人单位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 A.健康检查 B.劳动补贴 C.设备更新 D.知识教育 11.劳动者所享有的福利包括社会福利和()。 A.国家福利 B.个人福利

劳动法重点法律自考本科

自学考试《劳动法》复习笔记第一部分 1 劳动法:狭义的理解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国劳动法》。广义的理解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的总和。 2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⑴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⑵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①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②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③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④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 ⑤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劳动关系的特征为:①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②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单位; ③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部劳动规则。 3 我国劳动法的作用表现在:①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②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4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①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②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③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④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⑤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参与权利的原则;⑥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⑦劳动者有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5 为什么说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①劳动法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②劳动法具有独特的基

自考劳动法案例大题

柳某于2007 年3 月入职A 公司工作,直至2010 年12 月31 日双方劳动合同到期终止。2011 年3 月11 日,柳某就其与A 公司劳动争议纠纷一案向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A 公司支付其2009 年度年终奖金。2012 年2 月23 日,柳某又以要求A 公司向其支付2010 年度加班费为由再次向某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 根据提示,回答下列问题:(1)若柳某不服该仲裁结果,欲寻求司法救济,应当满足哪些条件? (2)若柳某主张其于2011 年3 月11 日第一次向仲裁委提出仲裁申请后,仲裁时效中断,其所主张的2010 年度的加班费未超过仲裁时效,是否应当支持该主张,为什么? (3)若柳某提出应由A 公司提供考勤记录,以证明存在加班事实,仲裁庭应如何处理? (1)根据我国《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所以柳某必须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 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应该支持主张。《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可知,劳动关系终止的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受一年时效的限制,自劳动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害之日起算”。柳某在双方劳动关系终止时已明确知道其自身劳动权利受到侵害,柳某申请仲裁时效的起算点应为2010 年12 月31 日。所以,陈某于2011 年3 月11 日提出仲裁申请是在仲裁时效起算日起一年内提出,是受法律保护的。 (3)(3)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

劳动法重点内容

《劳动法》重点内容 1、【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为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 2、【禁招未成年人和特殊行业相关规定】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审批 手续,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3、【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4、【合同的订立和变更】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5、【无效合同】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用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确认,不能由合同双方当事人决定。 6、【合同期限】 (1)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3)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7、【试用期约定】 劳动合同工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8、【合同终止】 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9、【合同解除】 进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10、【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事项】(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追究刑事责任的。 11、【解除合同提前通知】有以下情形之一,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受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劳动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劳动法模拟试题及答案 填空 . (共 11 小题, 20.0 分) 1. 劳动关系 是我国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 ( 1.0 分 ) 3. 1802 年英国议会通过的 《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为 这是资产阶级 “工厂立法 ”的开端。 ( 1.0 分) 4. 1919 年国际劳工组织正式宣告成立,中国是国际劳工组织的 创始会员国 。( 2.0 分) 5. 按照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关系划分,劳动法律关系可分为 本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和 兼职单位 劳动法律关系。 ( 2.0 分 ) 6. 劳动者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备 劳动权利 能力和 劳动行为 能力。 ( 2.0 分 ) 7. 我国《劳动法》规定,工资水平在 经济发展 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 工资总额 实行宏 观调控。 ( 2.0 分 ) 8. 《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和 社会承受能力 相适应。 ( 2.0 分) 9. 《劳动法》规定,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 专门培训 并取得 特种作业成员 资格 ( 2.0 分 ) 10. 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 职业介绍 工作的 专门 机构。 ( 2.0 分) 11. 女职工应包括从事 体力 劳动和 脑力 劳动的妇女。 ( 2.0 分 ) 二 . 单选 . (共 10 小题, 10.0 分) 1. 一般认为,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时间是 A .18 世纪 B .19 世纪上半叶 C .19 世纪下半叶 D .20 世纪初 答案: D 2. 我国劳动法的性质是 社会主义 的劳动法,具有 社会主义 的本质。 ( 2.0 分 ) 是第一个限制工作日长度的法律,一般认 ______ 。( 1.0 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