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作业 第1章 地球(答案)

自然地理作业 第1章 地球(答案)

自然地理作业 第1章 地球(答案)
自然地理作业 第1章 地球(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天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和轻微影响的地区。

2.人为环境

二、填空题

1.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2.地理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包括天然(原生自然)环境和人为(次生自然)环境。

3.对应于地理环境的三部分,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的学科,即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

文地理。

4.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相应于这三个方面,

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5.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包括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和土壤,是自然地理学

中应用最广泛的概念。

6.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

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三、判断题

1.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是一种具有一定过渡区间的渐变界限,它的两个边缘圈层——大气

圈和岩石圈的厚度很大,而两者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性随高度或深度的不同又具有渐变

的性质,因此要在两个地圈中确定自然地理环境的边界就很不容易。()四、简答题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

一、名词解释

1、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

2、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套样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3、矮行星: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固体应力而使自己成圆球状,但不能清除

其轨道其他物体的天体。

4、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星方向的时间(27d 7h 43min 11.4s)。

5、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29d 12h 44min 3s)。

6、大地水准面: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7、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

8、恒星日: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

9、太阳日: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

10、地方时:以本地子午面作起算平面,根据任意天体量时所确定的时间。

11、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焦点所需的时间。(365d

6h 9min 9.5s)

12、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所需的时间。(365d 5h 48min 46s)

13、黄道: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的路线。

14、岁差: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导致自转轴绕黄道轴旋进,引起春分点西移

的现象。

15、章动: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引力产生的力矩的变化使自转轴旋进,附加一个短周期摆动。

16、极移:由于地球瞬时自转轴在地球本体内部作周期性摆动而引起的地球自转极在地球

表面上移动的现象。

二、填空题

1、回归线为23度27分,北纬30度在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3°27′;回归线为23

度27分,北纬30度在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33′。

2、当太阳位于春分点和秋分点时,赤道以北太阳高度角为50°和赤道以南太阳高度角为

34°点的纬度分别为50°N和34°S。

3、由于南北纬30°~35°附近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力,从副热带高

压辐散的一部分气流便流向赤道,因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南半球形成东南风。

4、当地球处于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当太阳处于远日点时,太阳直射点在北

半球。

7.通常用来测量天体距离的单位有光年、天文单位和秒差距。其中,天文单位即日地平均

距离,用于测定太阳系天体的距离。

8.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9.太阳系8个行星按其物理性质可以分为两组: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

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叫做类木行星。

10.近圆、公转自西向东和各自轨道面在一个平面是太阳系8大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

重要特征。

11.彗星的运行轨道有椭圆形、抛物线和双曲线三种类型,其中,轨道为椭圆的多数彗星能

够如期回归,称为周期彗星。

12.依据彗星远日点的距离,可将彗星分为四个族,即木星族、土星族、天王星族和海王星

族。

5、小行星是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的总称。

6、地球表层四大圈层包括3个无机圈层和1个有机圈层,分别为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

生物圈。

7、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过程密切相关,放射性元素的辐射能量在地

球内部的积累是其内部温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

8、地球的自转周期统称为1日,然而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自转周期,他

们分别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

9、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个星球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月球挡住我们观

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可能发生的日期是农历的每月初一。

10、月球本身不发光;当日、地、月位于同一直线,月球又位于日、地的一侧时,月球可能

进入地球的阴影区,这时一轮满月被地球的阴影逐渐遮掩,就发生了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可能发生于农历的农历十五、十六。

11、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的交点之一上。地球每年1月初位于近

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1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而不同的。这是由于地点纬度、高度不同,

其绕地轴旋转的半径不同。赤道线速度最大,到极点则为零。

13、地球表面地理坐标的确定,是以地球自转特性为依据的。在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最大的

各点连成的大圆就是赤道,而线速度为0的两点则是地球的南、北极点;在地球内部自转线速度为零的各点连成的直线就是地轴。

14、地球自转导致地球上作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

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15、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即从东半球进入西半球,应把日期减1日;

自东向西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即从西半球进入东半球,则应把日期加1日。

16、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统称为年。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年:如恒星年、

回归年、食年等。它们对应的参考点分别为:恒星、春分点、黄白交点。

17、太阳自西向东作周年视运动时,太阳沿黄道从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

春分点,与其相隔180°的另一点,称为秋分点。

18、地球在椭圆轨道绕日公转时,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日地连线在地球轨道面

上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最小。

19、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春分-秋分),越往北昼越长,越往南昼越短。

20、春秋二分,全球昼夜平分,无纬度变化;冬夏二至,昼夜长短达到极值,夏至日北半球

昼最长夜最短;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无季节变化。

21、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指地表至莫霍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

石圈的一部分。

22、地球上的水主要从早期大气中分化出来,彗星的冰物质陨落在地球表面也成为水的来源

之一。

23、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

24、海洋地壳上部为疏松沉积物,中部为固结沉积物和固结沉积物,下部为硅镁层。

25、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温度超过物质熔点,物质

因处于熔融状态而成为岩浆源地,并有软流层之称。

26、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27、地球上最高的山峰在最大的大陆上,最深的还够分布于最大的大洋中,表明了泛对称现

象的普遍性。

28、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海洋岛又可按成因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两

类。

三、判断题

1、自转轴绕真正的且不断变化的地极旋转的现象称为章动。

2、大爆炸宇宙模型是当前最有说服力的宇宙图景理论,其成功之处在于它比其他宇宙学说

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如多数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现今观测到的天体年龄比大爆炸温度下降至今的200亿年时间短等。

3、鉴于用普通的长度单位,甚至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天文单位,都难以表示宇宙空间

的距离,人们把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即一个光年,作为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4、地月系是地球同它的天然卫星月球所构成的天体系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体。所谓月

球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环绕地球公转,实际是它们相互绕着一个共同的质量中心的运转。(×)

5、太阳系8大行星中,类地行星的质量相对较小,而类木行星的质量较大。由于质量太小,

水星没有大气,酷似月球世界;火星只有极微弱的大气,是一个极其荒凉的世界。水星和火星表面都有环形山分布。(√)

6、从化学组成上看,类地行星主要由重物质组成,有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则以轻物质为主,

因而没有固体表面。木星和土星是流体球,天王星和海王星由于温度太低,一些气体物质冻结成冰物质。

7、类地行星接近太阳,因而它们有较高的温度;反之,类木行星的温度很低。就这个条件

而论,太阳系的生命圈限于类地行星(水星除外)。

8、类地行星卫星数无或少,类木行星卫星数量多。(√)

9、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自转方向皆与公转方向相同(金星的自转为倒转,天王

星躺着自转)。(√)

10、矮行星与行星的区别主要在于矮行星不能清扫轨道附近其他的物体。(×)

11、人们关注小行星,是因为小行星与地球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本身都有密切关系。具体

的说,就是小行星曾经多次并可能再次撞击地球。如,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路易斯.阿尔瓦雷斯提出,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引起大爆炸导致了恐龙灭绝。(√)

12、如果将地心与某相对静止的遥远恒星相连,必然与地球某一经线相交。该经线连续

两次与连线相交的间隔为一个恒星日,是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

13、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方向,傅科摆的偏转方向是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14、地球表面地理坐标的确定,是以地球自转特性为依据的。

15、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是地球公转方向在天球上的反映,二者均为自西向东。

16、恒星月以恒星为参考点,月球中心连续两次自西向东回到同一恒星方向上所经历的

时间,是月球公转360°所需的时间,是月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朔望月以太阳为参考点,月球连续两次“合朔”(或合望)的时间间隔。它是日月会合运动的周期,也是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比恒星月长,是因为朔望月比恒星月多转29°;交点月比恒星月短,是因为黄白交点每月西移约1.6°的缘故。

17、我国天文四季是以四立为季节的起点,以二分二至为季节的中点,天文特征最为显

著。西方天文四季的划分,更强调与气候四季的对应,以二分二至为季节的起点,四立为季节的中点。

18、我国天文四季中,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

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的昼长与正午高度角均介于春夏两季之间。

19、地球是梨形是一个剔除扁率而将大地水准面起伏夸大10000倍以上的结果,而并

非大地水准面的真实形状。

20、因地球公转的角速度是不均匀的,故太阳日不是常量。近日点处,公转角速度大,

太阳日较长;远日点时,公转角速度小,太阳日较短。

21、地球自转周期统称为1日,在考察地球的自转周期时,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

有不同的自转周期。其中,恒星日比平均太阳日短,主要原因是地球的公转使日地连线向东偏转。

22、地球公转的周期统称为年,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年,其中恒星年

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回归年是季节更替的周期。

23、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是地球公转方向天球方向上的反映,二者均为自西向东。

24、地球自转可视为刚体自转,在无外力作用的情况下,刚体的自转必定为定轴等角速

度自转。因此,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到处都是每日360°,每小时15°。

25、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旋转使得昼夜半球和晨昏线也不断自东向西移动,这样就

形成了昼夜的交替。有了昼夜的更替,使太阳可以均匀加热地球,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环境,也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和各种物理化学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

26、经过国际协议,180°经线被定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但局部地段有调整。

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东是前1日的结束,以西是次1日的开始。

27、地球自转形成潮汐波,方向自东向西,使地球每4万年一昼夜延长1秒。根据活

珊瑚每天分泌碳酸钙,形成躯体壳的细小日纹。现代珊瑚每年有365条日纹,而五六亿年前的珊瑚化石每年却有400多条日纹。

28、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统称为年。在天球上选择不同的参考点就有不同的年:如恒星

年、回归年、食年等。它们对应的参考点分别为:恒星、春分点、黄白交点。由于岁差的存在即春秋分点西移,故回归年小于恒星年。

29、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夜,南半球反之;直射点在南半球则反之。(√)

30、在半球范围内,同一时刻任意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等于这两地的纬度之差。

31、在温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呈单峰型,极大极小值分别出现在二至日。

32、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呈双峰型,有两个极大值90°,两个

极小值。

33、在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温度超过物质熔点,

物质因处于熔融状态而成为岩浆源地,并有软流圈之称。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地震、

板块构造等一系列深刻影响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过程都有此发生。(√)

四、简答题

1、太阳星的行星必须符合哪三个条件?答:第一,在绕太阳运动的前提下能清除轨道附

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第二,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依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第三,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映。

2、为什么人们长期以来把彗星当作某种灾难的象征?近年来为何又有科学家认为彗星是

地球的福星?答:有人担忧彗星可能碰撞地球,造成地极移动,改变地球运动速度,引起巨大潮汐和全球洪水泛滥,甚至人为彗尾的“毒气”可能污染大气等;地球水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彗星物质(冰)。

3、简述月球的自然状况。答:月球没有大气层,即没有风云雷雨等天气,昼夜温差大;

受陨石撞击和火山作用,表面环形山分布广泛。

4、简述地球大小的意义。答:地球巨大的质量,使它能够吸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

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同时也保证了地球大气不逸散。

5、简述地球形状的地理意义。答:地球是个圆球体,太阳距离地球较远,它以平行的光

线射达地球表面,而地球表面是一个曲面,因而其与地表构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时刻受到太阳直射的只有一点,其他部分为斜射,所以,圆球体表面获得的太阳热能不均,这是导致地球上各地气候有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6、地球圈层形成的条件。答:

7、解释地球天文四季形成的根本原因。答:地球公转与自转的轨道所在的平面有夹角,并

且地球的公转轨道近似一个椭圆形,而太阳大概处于其中一个焦点附近。

8、简述五带划分的依据及五带的特征。答:回归线23°26’和极圈66°34’两条线。前者是

太阳回归运动的南北极限,为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后者是极昼极夜的界线,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这两条线之和为90°,具有互补性。

9、简述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答: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

在地表进行。地球表层一个是远离平衡状态的有序开发系统。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4、相互渗透的地表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分异结果是形成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即自然区域。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课程作业

蛇绿岩中地幔橄榄岩成因及构造意义研究 研究目的和意义: 地幔橄榄岩是蛇绿岩超镁铁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在蛇绿岩的形成过程和构造侵位的过程中,地幔橄榄岩还会遭受部分熔融作用,熔体萃取作用,以及地幔交代等多种地质作用的影响和改造。不同的地质作用会产生相应的矿物组合,通过对蛇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不同时代矿物组合特征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对蛇绿岩形成构造背景的认识,对于恢复蛇绿岩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 拟解决的问题: 1.地幔橄榄岩的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地质作用,如部分熔融作用,熔体抽取作用,流体-岩石反应,熔体-岩石反应等。 2.蛇绿岩的形成环境,如SSZ环境和MOR环境[1]。 拟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1. 岩石学 对岩石的结构,构造,风化程度以及变质程度以及组成矿物进行研究,对岩石进行定名,如地幔橄榄岩包含纯橄岩,方辉橄榄岩以及二辉橄榄岩。 2. 矿物学 对岩石的组成矿物进行观察研究,地幔橄榄岩中不同时代的矿物的矿物组合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反映了岩石成因的复杂性和多阶段演化的特征。 地幔橄榄岩中的矿物会保存地幔橄榄岩形成和演化历史的印记,尤其是地幔橄榄岩的矿物组合及化学特征对认识地幔橄榄岩的成因和恢复蛇绿岩的形成背景至关重要。对地幔橄榄岩中的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尖晶石等矿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和分析。 室内试验工作显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在10—20 kbar的压力范围内,随着岩石熔融程度的增加,岩石中单斜辉石的含量迅速减少,斜方辉石的含量将逐渐降低。橄榄石的Fo和NiO含量,辉石的Mg#和Cr2O3含量,铬尖晶石的Cr#值将逐渐增加,而辉石和全岩的Al2O3和TiO2将逐渐减少[2]。 尖晶石的Cr#值是地幔岩熔融程度、源区亏损程度以及结晶压力的灵敏指示剂,Cr#反映了地幔部分熔融程度的增加[3],经历较高程度部分熔融和萃取的橄榄岩具有较高的Cr#值。Dick 和Bullen(1984)根据铬尖晶石的成分将阿尔卑斯型地幔橄榄岩分为三中类型:Ⅰ型:铬尖晶石的Cr#<60;Ⅲ型:铬尖晶石的Cr#>60;Ⅱ型:为一种过渡类型,铬尖晶石的Cr#包含Ⅰ型和Ⅲ型地幔橄榄岩中的铬尖晶石。其中Ⅰ型地幔橄榄岩可能反映了洋中脊大洋岩石圈的环境,相当于深海橄榄岩,其部分熔融程度较低;Ⅲ型地幔橄榄岩,形成于岛弧环境,经历了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Ⅱ型地幔橄榄岩,则反映了复合来源的特征[3]。 利用铬尖晶石的Cr#—Mg#图解,可以判断地幔橄榄岩的形成环境,即为SSZ型还是MOR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作业本答案(202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作业本答案(202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准确的。请将准确选项前的字母代号依次填在下面答题栏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8 19 20 答案 1.下列一些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四季变化现象 C.昼夜现象 D.昼夜交替现象 2.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的界线是 A.南回归线和北极圈 B.北极圈和南极圈 C.北回归线和南极圈 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3.下面是同样图幅的地图,你若采用比例尺的地图是 A.建平县行政图 B.朝阳市行政图 C.辽宁省行政图 D.中国行政图 4.下列山脉为两个大洲分界线的是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乌拉尔山脉 D.大分水岭 5.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 B.20°E和160°W之间 C.20°W以西到160°E D.20°W以东到160 °E

6.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说法,准确的是 A.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 B.南半球陆地多于北半球 C.西半球陆地多于东半球 D.陆半球陆地多于海洋 7.地球上,海洋所占的比例是: A.71% B.29% C.50% D.39% 8.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9.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风和日丽 B.长夏无冬 C.四季如春 D.常年湿润 10.如果你爸爸今天要到南非出差(南半球),你将会建议带 A.春装 B.夏装 C.秋装 D.冬装 11.2004年8月13日台风“查理”袭击美国,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台风的是: 12.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因素 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 D.纬度位置 13.下列地区中多地形雨的是 A.沿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试题(及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读全球部分区域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点的地理坐标是() A. 66.5°S,90°E B. 66.5° N,90°W C. 66.5°N,90°E D. 66.5°S,90°W (2)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三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点位于中纬度地区 B. ②点位于东半球 C. ③点有极夜现象 D. ②点位于③点的东北方向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③所在的纬线是60°S,①所在的纬线是66.5°S,②所在的纬线是80°S,排除BC两项;根据从0°经线往东是东经,往西是西经,读图可知,①是西经,②③是东经。由此确定,图中①点的地理坐标是66.5°S,90°W。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知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①点66.5°S位于高纬度地区,A 错误;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②点位于135°E,东半球,B正确;③点位于极圈以外,没有极夜现象,C错误;依据距离极点的远近判断相对南北方向,依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相对东西方向,②点位于③点的东南方向,D错误。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甲骨文是我国古老的象形文字,最早发现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年”字的写法见图,其本义是:年成,五谷成熟。引申为一年的收成。古人用五谷成熟表示“一年”,这是因为

地球化学复习题(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复习题 绪论 1、地球化学的定义。 答: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2、地球化学的任务。 答:1)地球及其子系统中元素及其同位素的组成,即元素的分布和分配问题;2)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地球的历史和演化。5)基础理论和应用的发展。 3、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 答:研究思路:以化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研究原子(包括元素和同位素)的行为为手段,来认识地球的组成、历史和地球化学作用。工作方法:野外:地质考察+样品采集(代表性、系统性、统计性、严格性)。 室内: --岩矿鉴定 --分析测试:早期容量法、离子色谱法和比色法,现今X射线荧光光谱XRF、ICPAES、--ICPMS、固体质谱、AAS等。 --元素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研究:化学分析、晶体光学、X射线衍射、拉曼谱、微区分析(电子探针、离子探针)等。 --作用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温度(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压力、pH、Eh、盐度等。 --自然作用的时间参数:同位素测年。 --模拟实验。 --多元统计计算和数学模型。 4、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答:1、基础科学成果的应用.2、地质科学的发展.3、更广泛的数字模拟。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对比元素在地壳、地球和太阳系中分布规律的异同点,并解释其原因。 答:相同点:元素的丰度均随原子系数增大而减小。均符合奇偶定律。 不同点:与太阳系或宇宙相比,地壳和地球都明显地贫H, He, Ne, N等气体元素;而地壳与整个地球相比,则明显贫Fe和Mg,同时富集Al, K和N a。 原因: 2、研究克拉克值有何地球化学意义。 答:可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控制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A)影响元素参加地壳中地球化学过程的浓度。B)限定自然界的矿物种类及种属。C) 限制了自然体系的状态。 3、地球各圈层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 答:地壳:①地壳中元素的相对平均含量是极不均一的。②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地幔:元素分布不均,铁镁含量增高。地核:铁镍含量占绝大部分,其它元素仅占极少部分。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在地球总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对地球总体成分的影响不大。 4、陨石研究的意义 答:①它是认识宇宙天体、行星的成分、性质及其演化的最易获取、数量最大的地外物质;

(0686)《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686)《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次 2:第二次 3:第三次 4:第四次 5:第五次 6:第六次 7:第七次 1:[填空题] 衡量地震的指标是___、___。 参考答案: 2:[填空题] 完整的气候系统由、、、、五部分组成。 参考答案: 3:[填空题] 风化作用分为、、。 参考答案: 4:[论述题]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参考答案: 1:[填空题] 飞机起飞拔高后一般都要进入,因为这个高度空气能见度好。 参考答案: 2:[填空题] 河流根据地理―地质特征划分为河源、、、、五段。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以降水补给河流为例,说明径流的形成过程 参考答案: 4:[填空题]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通量

密度减小。 参考答案: 5:[填空题] 地理环境可分为、和,而自然环境又包括和。 参考答案: 1:[论述题] 名词解释 生态平衡2、气旋3、滑坡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土壤基本属性和本质特点是具有,土壤四个肥力因素是、、、。 参考答案: 3:[论述题] 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E气之差值,称为。 参考答案: 1:[填空题] 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地表到地心将地球划分为、、 。其间有两个分界面,分别为、。 参考答案: 2:[论述题] 论述气压带和三圈环流的形成 参考答案: 3:[论述题]简述三大岩类的区别和联系。 参考答案: 1:[多选题]由于褶皱形成的地貌有 A:单面山 B:构造盆地 C:一山三岭两槽 D:方山 E:地堑

参考答案:BC 2:[单选题]某地经度指该地所在经线与()角距 A:赤道面 B:地心 C:极点 D:本初子午线 参考答案:D 3:[单选题]从水量平衡方程中可知,海洋蒸发量()降水量A:大于 B:小于 C:等于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在北半球的气旋中,气流的运动方向为 A:从中心向四周作顺时针旋转 B:从中心向四周作反时针旋转 C:从四周向中心作顺时针旋转 D:从四周向中心作反时针旋转 参考答案:D 5:[多选题]自由大气中空气作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力有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D:摩擦力 参考答案:AB 6:[单选题]片流作用的产物称为 A:洪积物 B:坡积物

2019高考地理练习1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解析版.doc

夯基提能卷 1地球与地图宇宙中的地球 夯基提能卷① 一、选择题 ( 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2019 ·宜昌市部分重点中学调研] 每年的春分、秋分前后,太阳、地球和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呈一直线排列。这时,通信卫 星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太阳发出的较强的电磁波就会进入接收系统,干扰通信信号,产生日凌现象。如图为卫星日凌示意图。据此完成1~2 题。 1.地面接收站受到日凌干扰使对应波段电视节目图像不清的时间最可能出现在一天中 的() A.日出前后 B .日落前后 C.中午前后 D .午夜前后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阳辐射。日凌现象出现时,太阳发出的强大的电磁辐射会对卫星下 行信号造成强烈的干扰,中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故此时最有可能出现电视节目图像不清的现 象。 2.下列现象和太阳活动无关的是() A.无线电短波通信中断 B.两极地区出现极光现象 C.指南针失灵 D.太阳东升西落 答案: D 解析:太阳活动强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 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 球磁场,使地球磁场突然出现“磁暴”现象,使指南针失灵;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 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会产生极光现象;太阳东 升西落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与太阳活动无关。故选D。 [2019 ·江苏兴化三校联考] 下图为我国某地光伏农业大棚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 4 题。 3.影响光伏农业大棚生产效益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表形态 B .风速大小 C.天气状况 D .土壤性质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图中光伏农业通过太阳能发电获得能源,因此需要有充足的光照条件,四个选项中只有天气状况可以影响光照条件, C 正确。 4.光伏农业大棚内太阳能LED灯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大棚夜间温度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

地球化学勘查(专升本)阶段性作业1 总分:100分得分:0分 一、单选题 1. 勘查地球化学最初起源于_____(5分) (A) 美国 (B) 德国、 (C) 中国 (D) 前苏联 参考答案:D 2.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元素在天然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其主要目的是_____(5分) (A) 发现地球化异常 (B) 找到矿产资源 (C) 元素的分布规律 (D) 治理污染 参考答案:B 3. 影响元素在矿物中分配形式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同位素组成 (D) 其它元素 参考答案:B 4. 贵金属的含量单位常用_____(5分) (A) % (B) ‰ (C) g/t (D) 10-6 参考答案:C 5. 从元素的戈尔特施密特分类来看,Au属于_____(5分) (A) 亲硫元素 (B) 亲铁元素 (C) 亲生物元素 (D) 亲气元素 参考答案:B 二、多选题 1. 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有_____(5分) (A) 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 (B) 元素的含量、 (C) 降雨 (D) 生物作用 参考答案:A,C,D 2. 影响物理风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5分) (A) 植物根系 (B) 气候、 (C) 地形 (D) 温度 参考答案:B,C,D

(A) Si (B) Al、 (C) Zn (D) Cu 参考答案:C,D 4.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5. 灰岩风化后原地留下的土壤剖面发育哪些层_____(5分)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参考答案:A,B,D 三、判断题 1. 降水是影响元素表生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5分)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2. 松散堆积物就是残坡积物_____(5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3. 高异常区下面就能找到矿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4. 土壤测量是化探中适用性最好的方法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5. Mg在岩石中通常是微量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6. 稀土元素是亲硫元素_____(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错误 解题思路: 7. LILE是亲石元素(4分) 正确错误 参考答案:正确 解题思路: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勘查地球化学习题集答案

地球化学找矿习题集 一、填空题 1.地球化学找矿具有对象的微观化,分析测试技术是基础,擅于寻找隐伏矿体和准确率高、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 2.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物质主要是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气体和生物。 3.地球化学找矿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化学指标(或物质组成)。 4.应用地球化学解决地球表层系统物质与人类生存关系。 5.应用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与实验研究。 6.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7.克拉克值在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其单位通常是ppm(或10-6)。 8.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影响地壳各部分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富集而形成矿床。 9.戈尔德施密特根据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将元素分为亲铁元素、亲硫(亲铜)元素、亲氧(亲石)元素、亲气元素和亲生物元素。 10.元素迁移的方式主要有化学-物理化学迁移、机械迁移和生物-生物化学迁移。 11.热液矿床成矿过程中,成晕元素主要呈液相迁移,迁移方式主要有渗透迁移和扩散迁移两种。 12.影响元素沉淀的原因主要有PH变化、Eh变化、胶体吸附、温度变化和压力变化。 13.地壳中天然矿物按阴离子分类,常见有含氧化合物、硫化物、卤化物和自然元素。 14.地球化学异常包括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 15.地球化学省实质是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 16.地壳元素的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7.地壳中元素的非矿物赋存形式包括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类质同象结构混入物、胶体或离子吸附和与有机质结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 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 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B.Fe++ C.Ca++ 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 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A.植被B.土壤C.气候 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 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 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 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 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 C.Ca++ 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 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 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 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 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和Al+++C.Ca++ 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 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 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 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A.简单B.复杂C.不变 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 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 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 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 二.填空题 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

初中地理地球和地图专题练习(附答案)

一、地球和地图选择题 1.下列比例尺最大的是() A. 1:100000 B.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C. 1:1000000 D. 1:10000 【答案】 D 【解析】【分析】解: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是:数字式、文字式和线段式。数字式比例尺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也就是比例尺越小;反之,分母越小分数越大,也就是比例尺就越大;把选项中的比例尺都化为数字式比例尺为:B、1:10000000,比较选项中的比例尺,D比例尺最大。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也叫缩尺。其公式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比例尺有三种表示方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实际范围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越大,则地图的图幅越大,反之越小。 2.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欧阳修《踏莎行·雨霁风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词中描写的景象可能出现在上图中() A.①位置前后 B.②节气前后 C.③日期前后 D.④位置前后 (2)该日期前后,北京() A.万条垂下绿丝绦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1)D (2)A 【解析】【分析】(1)词中描述的节气是春分日,读图可得,④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故D正确。故答案为:D。(2)春分日期前后,全球昼夜平分,北京正值春天,万物复苏,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派生机,A符合题意;“小荷才露尖尖角”描述的是初夏;“霜叶红于二月花”描述的是秋天的景色;“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的是冬季。故BCD错误。故答案为:A。 【点评】(1)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当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全球昼夜平分。 (2)通常把接受太阳辐射最多,即最炎热的时段称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最少,即最寒冷的时段称为冬季,它们之间的过渡时段称为春季和秋季。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3.2017 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如你想知道美国、以色列在哪里,应该查找什么地图() A. 世界政区图 B. 世界地形图 C. 世界人口图 D. 世界气候图 【答案】 A 【解析】【分析】地图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想知道美国、以色列在哪里,应该查找世界政区图,故答案为:A。 【点评】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主题的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也不一样。自然地图包括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植被图等,社会经济地图包括工业图、农业图、商业图、交通图、人口分布图等。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4.下列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相关的是( ) A. 季节的变化 B. 昼夜长短的变化 C. 昼夜交替 D. 极昼极夜 【答案】 C 【解析】【分析】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时差;C符合题意。 【点评】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所以太阳同一时间里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地球围绕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周

地球化学复习题汇总

地球化学赵伦山张本仁 韩吟文马振东等 P 1:地球化学基本问题) P 5:克拉克值,地球化学发展简史(几个发展阶段) P31:元素丰度,表示单位元素在地壳平均化学丰度―――确定方法,克拉克值, P37: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 P68:类质同象和固溶作用 P81:元素的赋存状态――1,5种 P88: 元素迁移 P 123: 相律 P169: 衰变定律 P181: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稀土元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痕量元素=微量元素) 复习内容及答案汇总 一、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学科特点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P1-) 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相关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在地球化学发展历史中曾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资料积累过程,随后基于克拉克、戈尔施密特、维尔纳茨基、费尔斯曼等科学家的出色工作,地球化学由分散的资料描述逐渐发展为有系统理论和独立研究方法的学科。目前地球化学已发展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与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等相邻学科相互渗透与补充,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科学研究内容,在地质作用过程定量化研究中已不可或缺。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和学科特点是:(1)通过分析常量、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元素相互组合和赋存状态变化等追索地球演化历史;(2)利用热力学等现代科学理论解释自然体系化学变化的原因和条件,探讨自然作用的机制;(3)将地球化学问题置于地球和其子系统(岩石圈、地壳、地幔、地核等)中进行分析,以个系统的组成和状态约束作用过程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 围绕原子在自然环境中的变化及其意义,地球化学研究主要涉及四个基本问题:(1)研究地球和动质体中元素和同位素的组成;(2)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研究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研究元素和同位素迁移历史和地球的组成、演化历史、地球化学作用过程。 二、简述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理论使许多地质难题迎刃而解,其可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地球化学作业习题(含标准标准答案)

地球化学作业习题 1、为什么硅酸盐矿物中K地配位数经常比Na地配位数大? 答: K和Na都属于碱性元素,其离子半径分别为:1.38A和1.02A(Krauskopf et al,1995)或1.59和1.24A(Gill,1996).以与阴离子O2-结合为例,O2-离子半径1.40A(Krauskopf et al,1995)或1.32(Gill,1996),根据阳离子与氧离子半径比值与配位数关系,K+/O2-=0.9857, Na+/O2-=0.7286,由于等大球周围有12个球,而在离子晶体中,随阳离子半径地较小,为达到紧密接触,因此配位数也要减少,因此,在硅酸盐矿物中K地配位数经常比Na地配位数大,前者与氧地配位数为8,12,而后者为6,8.b5E2R。 2、Zn2+和Mg2+地离子半径相近,但在天然矿物中,前者经常呈四面体配位,后者 则常呈八面体配位,为什么? 答:这是由于二者地球化学亲和性差异造成地,Mg2+离子半径0.72A,Zn2+离子半径≈0.70A,二者离子半径相近,但是前者地电负性为1.2,后者电负性为1.7,在与氧形成地化学键中,前者71%为离子键成分,后者离子键成分仅为63%.前者易于亲氧,后者则是典型地亲硫元素.根据确定配位数地原则,Zn2+/S2-=0.41(Krauskopf et al,1995),因此闪锌矿形成典型地四面体配位,而后者Mg2+/O2-=0.51,因此呈八面体配位.p1Ean。 林伍德电负性法则-具有较低电负性地离子优先进入晶格 当阳离子地离子键成分不同时,电负性较低地离子形成较高离子键成分(键强较高)地键,它们优先被结合进入矿物晶格,而电负性较高地离子则晚进入矿物晶格.例如,Zn2+地电负性为857.7kJ/mol,Fe2+地电负性为774 kJ/mol,而Mg2+地电负性为732 kJ/mol,用林伍德法则判断,三个元素中Mg2+和Fe2+优先进入晶格组成镁铁硅酸盐,Zn2+则很难进入早期结晶地硅酸盐晶格,这与地质事实十分吻合.电负性决定了元素之间相互化合时地化学键性,因此可以用电负性大小来衡量离子键地强弱,由此判断元素进入矿物晶格地先后顺序.Zn2+(0.083nm)与Mg2+(0.078nm)、Fe2+(0.083nm)地离子性质很相似,若按戈氏法则从相互置换质点间地电价和半经地角度进行判断,Zn2+应于早期进入铁镁硅酸盐晶格.由于Zn2+地电负性较大,化合时共价键性较强,难于以类质同象方式进入Fe2+和Mg2+结晶矿物中,Zn2+往往在硅酸盐熔体晚期结晶形成ZnSiO4(硅锌矿)和Zn4[Si2O7][OH]2.2H2O)(异极矿)等矿物.林伍德电负性法则更适合于非离子键性地化合物.DXDiT。 3、指出下列微量元素经常会类质同象替代硅酸盐矿物结构中地哪种主要元素: (1)Rb,(2)Sr,(3)Ga,(4)Ti,(5)Li,(6)Ba,(7)Ge,(8)REE,(9)Pb,(10)Ni,(11)Mn.答:(1)K,(2)Ca,(3)Al,(4)Mg,Fe,Al,(5)Mg,(6)K,(7)Si,(8)Ca,(9)K,(10)Mg,(11)Mg,Fe.RTCrp。

自然地理1作业和答案

1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以下各种三角洲中属于鸟足状三角洲的是() A.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B. 黄河三角洲 C. 尼罗河三角洲 D. 长江三角洲 2. 石海属于() A. 重力地貌 B. 冻土地貌 C. 风沙地貌 D. 喀斯特地貌 满分:3 分 3. 河床向上游的加长主要是由()造成的 A. B. 下蚀作用 C. 侧蚀作用 D. 磨蚀作用 E. 溯源侵蚀作用 满分:3 分 4. 河流侵蚀最强烈是()处 A. 海平面以下 B. 海平面附近 C. 中游水库 D. 上游源头地区

满分:3 分 5. 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认为()阶段地表起伏最大。 A. 萌芽期 B. 幼年期 C. 壮年期 D. 老年期 满分:3 分 6. 某山地海拔高度4185m,它属于() A. 低山 B. 中山 C. 高山 D. 极高山 满分:3 分 7. 属于冰蚀地貌的是() A. 蛇形丘 B. 冰斗 C. 终碛堤 D. 鼓丘 满分:3 分 8. 某谷地走向较为顺直,横剖面呈梯形,谷坡陡峻,纵剖面崎岖不平,没有恒定的纵比 降,谷底组成物质为沙或基岩,这个谷地应当是() A. 溶蚀谷 B. 河谷 C. 风蚀谷 D. 冰川谷 满分:3 分 9. 当外海的波浪进入深度小于()波长的浅水区时,波浪开始变形 A. 1/2

B. 1倍 C. 2倍 D. 4倍 满分:3 分 10. 理论上,当波浪入射角与岸线成()角时,沿岸泥沙流的搬运量最大。 A. 0° B. 15° C. 45° D. 75° 满分:3 分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以下为干旱区常见的地貌有() A. 风蚀残丘 B. 峰丛 C. 洪积扇 D. 溶蚀谷 满分:3 分 2. 以下属于地表喀斯特地貌的有() A. 溶沟 B. 溶斗 C. 石芽 D. 石柱 满分:3 分 3. 以下属于冰水堆积的有() A. 冰砾阜 B. 蛇形丘

地球化学阶段性作业21(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地球化学课程作业2(共 3 次作业) 学习层次:专升本涉及章节:第二章——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的现象。 2.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3.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4.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的多相平衡将发生移动,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降低。 5. 水-岩化学作用:由于地壳上部与水圈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统称为水-岩化学作用。水-岩化学作用是地表条件下范围广泛和极为活跃化学作用,对地表系统元素的组成、演化及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水-岩化学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 6. 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二.简答题 1. 简述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及其分类。 答: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或说阳离子趋向于同某种阴离子结合的倾向,称为地球化学亲和性。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分为亲铁性(元素在自然界以金属状态产出的一种倾向性)、亲氧性(倾向于与氧结合形成高度离子键的元素,如K、Ca、Na、Mg)和亲硫性(倾向于与硫结合形成高度共价键的元素,如Cu、Pb、Zn)。 2. 举例说明Goldschmist类质同象法则。 答:Goldschmist类质同象法则主要包括三点: (1)隐蔽法则:两个离子具有相近的半径和相同的电荷,则它们因丰度的比例来决定自身的行为,丰度高的主量元素形成独立矿物,丰度低的微量元素进入矿物晶格,为主量元素所“隐蔽”。如K+(1.33?)为主量元素形成钾长石、石榴石等矿物,Rb+(1.49?)为微量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为K+所“隐蔽”。 (2)优先法则:两种离子电价相同,半径有别,半径小的离子集中于较早的矿物中,而半径较大的离子将在晚期矿物中富集。如:Mg2+半径小于Fe2+,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早期形成的橄榄石MgO含量高,而晚期形成的橄榄中FeO含量增加。类似现象还存在于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矿物中。 (3)捕获允许法则:如果两个离子半径相近,而电荷不同,较高价离子优先进入较早结晶的矿物晶体中,称“捕获”,低价离子“允许”进入晚期矿物。如熔体中微量元素Sc3+ (0.83?),Li+ (0.78?) ,高价的Sc3+被早期辉石、角闪石等铁镁矿物所“捕获”(Li+仍在熔浆中)。故Sc在基性、超基性岩中富集。低价的Li+被晚期黑云母、电气石等铁镁矿物所“允许”。所以,酸性岩、伟晶岩中Li富集。

自然地理学--课后复习题

成都理工大学精品课程 自然地理学 课后复习题 第一章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为什么说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地球的形状、大小、运动轨迹等与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有什么关联?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分别有哪些地理意义?如果没有自转和公转,地球会变成怎样? 第四节地理坐标 1.什么是地理坐标?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第五节地球的圈层构造 1.地球的内部和外部构造分别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1.地表都有哪些基本的形态和特征? 第二章地壳 第一节地壳的组成物质 1.谈谈对矿物的科学认识 2.举例比较矿物的类质同象和同质多象 3.比较石墨和金刚石形态和物理性质。 第二节地壳运动极其构造行迹 1.地壳运动与变形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如何认识板块的相对运动与绝对运动? 第三节关于大地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是如何形成的? 2.什么是转换断层?其研究有什么作用? 3.浅谈有关板块驱动力的基本模式。 第四节火山与地震 1.火山和地震产生原因? 2.中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 第五节地壳的演变 1.相对年代法与绝对年代法的区别是什么?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1.什么是气压?气压的垂直分布有什么特点?水平气压场不同区域对应的天气是什么样的? 2.大气如何分层?为什么对流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3.大气热量的来源有哪些? 4.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都有哪些特点?逆温层是如何产生的?

第二节大气水分和降水 1.湿度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空间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2.降水的类型有哪几种?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都有哪些? 第三节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1.大气的水平运动是如何产生的? 2.行星风系是如何产生和划分的? 3.什么是三圈环流? 4.季风环流和局地环流产生的原因分布是什么? 5.锋的形成原因与分类是什么?每种类型的锋对应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6.气旋与反气旋的区别? 第四节气候的形成 1.气候形成的不同因子有哪些? 2.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有什么区别?地中海型气候又有什么不同?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图第1讲

第1讲地球与地球仪 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 考情报告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1.利用地球数字大小,描述地球形状特 征。(综合思维) 2.通过阅读经纬线示意图掌握经纬线 的特点及应用。(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断方 向、计算球面距离等。(综合思维) 4.学会利用经纬网为背景材料,综合各 要素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区域认知) 1.以区域经纬网及热点事 件为背景,考查经纬网的 空间定位和相关计算,考 查频度较高。 2.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 题,综合题在背景中呈现, 不直接设问,隐形考查。 [梳理知识体系]) [再现基础知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 2.地球仪

(1) 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而制作成的地球的模型,叫作地 球仪。地球仪是一个正球体。 (2)地轴和两极 读地球仪示意图,回答地轴和两极的含义。 ①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轴,其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②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3)经线与纬线 经线纬线 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 并垂直于纬线的线 在地球仪上,赤道及与赤道平 行的圆圈 图示 起始线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 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 赤道:与两极点距离相等的纬 线 特点 形状半圆圆 方向指示南北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易错提示】地球上的点并不是都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例如,地球上的北极点和南极点都只有一个方向,在北极点上只有南方,在南极点上只有北方。

水文地球化学习题讲解学习

水文地球化学习题 第一章 第二章水溶液的物理化学基础 1.常规水质分析给出的某个水样的分析结果如下(浓度单位:mg/L): Ca2+=93.9;Mg2+=22.9;Na+=19.1;HCO3-=334;SO42-=85.0;Cl-=9.0;pH=7.2。求: (1)各离子的体积摩尔浓度(M)、质量摩尔浓度(m)和毫克当量浓度(meq/L)。 (2)该水样的离子强度是多少? (3)利用扩展的Debye-Huckel方程计算Ca2+和HCO3-的活度系数。 2.假定CO32-的活度为a CO32- =0.34?10-5,碳酸钙离解的平衡常数为4.27?10-9,第1题中的水样25℃时CaCO3饱和指数是多少?CaCO3在该水样中的饱和状态如何? 3.假定某个水样的离子活度等于浓度,其NO3-,HS-,SO42-和NH4+都等于10-4M。反应式如下: H+ + NO3- + HS- = SO42- + NH4+ 问:25℃和pH为8时,该水样中硝酸盐能否氧化硫化物? 4.A、B两个水样实测值如下(mg/L): 组分Ca2+Mg2+Cl-SO42-HCO3-NO3- A水样706 51 881 310 204 4 5.请判断下列分析结果(mg/L)的可靠性,并说明原因。 组分Na+K+Ca2+Mg2+Cl-SO42-HCO3-CO32-pH A水样50 6 60 18 71 96 183 6 6.5 B水样10 20 70 13 36 48 214 4 8.8 6.某水样分析结果如下: 离子Na+Ca2+Mg2+SO42-Cl-CO32-HCO3-含量(mg/l) 8748 156 228 928 6720 336 1.320 试计算Ca2+的活度(25℃)。 4344 含量(mg/l)117 7 109 24 171 238 183 48 试问: (1)离子强度是多少? (2)根据扩展的Debye-Huckel方程计算,Ca2+和SO42-的活度系数? (3)石膏的饱和指数与饱和率是多少? (4)使该水样淡化或浓集多少倍才能使之与石膏处于平衡状态? 8.已知温度为298.15K(25℃),压力为105Pa(1atm)时,∑S=10-1mol/l。试作硫体系的Eh-pH图(或pE-pH图)。 9.简述水分子的结构。 10.试用水分子结构理论解释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11.温、压条件对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12.分别简述气、固、液体的溶解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