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七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七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七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下面一起来看看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欢迎浏览,仅供参考。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觉进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知道合作、讨论与交换,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楚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觉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出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浏览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渐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动身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控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知道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分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散布情形。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分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

2、O

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

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何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何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觉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分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换展现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7、元素与原子的区分和联系

(三)互动探究

1、对照视察化学反应前后,分子是否产生了变化?原子是否产生了变化?元素是否产生了变化?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分和联系是什么?

(四)精讲点拨

1、化学变化中(分子会产生分裂),分子种类改变

2、化学变化中(原子不会产生分裂),原子种类不变

3、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是宏观概念,用于描写物质的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用于描写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五)改正反馈

1、元素是宏观概念,是对物质的组成而言的。元素就是具有相同

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____________;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分是_______

2、判定下列叙述的正误,并说出理由。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

B、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水是由氧和氢两种单质组成的

D、水分子是由氧分子和氢分子构成的

(六)迁移运用

课堂练习

(一)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BCMN

auelg

(二)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

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三)身边的元素——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常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进补的广告,这里的锌指的就是元素,像这样的元素你还知道哪些?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处的关系。

进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视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

2、建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渐形成公道使用物质的观念。

3、建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处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干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进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处。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处。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处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现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期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期→青铜器时期→铁器时期→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年龄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观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很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良好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视察它们的色彩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视察它们的色彩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曲折、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定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避免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查。

摸索、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色彩、有光泽,纯洁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曲折,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运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取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少用铝,多用铁,由于铁是人体必须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现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样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色彩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融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避免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样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色彩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处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处。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处

师:物质的用处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体会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现]

(1)为何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何电线一样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何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显现什么情形?

(4)为何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

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

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

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

②不易生锈;

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摸索: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处的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推敲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处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推敲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的金属——银

硬度的金属——铬

熔点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第1课时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色彩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处

用处: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推敲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换、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处的关系,学生掌控得较好。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3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导剂及其变色情形。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进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进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摸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导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导剂的变色情形。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换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现交换】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换实验结果。

【浏览记忆】

请同学们浏览并知道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导剂?指导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浏览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多是酸溶液,哪些多是碱溶液。

【交换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导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现交换】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现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觉和想法?

【交换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导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导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处。

【交换展现】

展现交换实验结果

【浏览记忆】

请同学们浏览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处,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处。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谨慎,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视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 -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

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 -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刻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医治。

特别提示: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渐渐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导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处。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研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肯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进程:

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形,同学们调查情形如何,相互展现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排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

①污染形势较为严肃。

②污染原因

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公道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排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洁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水在地球上散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视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点:

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动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定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点:∵VH2:VO2=2:1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视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5

《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散布状态;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避免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建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连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奉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干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干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情势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爱好,特别是展现成果,不管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进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愿望成为其学习进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进程应成心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样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动气体的体积,两极产动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进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进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干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现活动,可以由学生采取自由组合的情势分成若干小组,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浏览课文,摸索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何还要加以计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动,可以到达节省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态好吗?你认为哪些行动会使水质遭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少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洪涝严重要挟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假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假想,不一定正确,不必寻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动身)。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诀窍。

(2)查阅相干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干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行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换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假想,不推敲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进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现,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进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公道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进程中两极产动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觅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扼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现,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省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省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设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进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显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门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门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门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显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干知识加以扩大,讲授进程中重视中考热门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肯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态调查,供学生挑选。这样做可使全部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全部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触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很多,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立刻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连续探索、扩大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控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少整体认识,缺少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保护校园环境卫生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少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出现给大家,这一进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换、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形自行设计活动情势。活动的主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遭到教育和启示,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连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换、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适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情势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绩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进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动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鼓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建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门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态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肯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干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到达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主旨。

六、教学方法的肯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产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进程就是教师出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进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取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偏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成心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当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进程中采取:“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同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展开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出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进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照,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摸索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当如何去做?

学生回想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授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进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示。讨论性发言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判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授。

在教学进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遭到教育和启示,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触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视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优秀7篇)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优秀7篇)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2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情趣。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蜡烛、水等。 学生准备:蜡烛、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引入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探究: 点燃蜡烛“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

11s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的情况。 外焰最先碳化,内焰燃烧不充分,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较 学生观察 结论:石蜡可以气化〔可观察到的现象〕 熄灭蜡烛“后” 教师指导 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去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看能否燃烧。 初中化学教案主题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

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6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优秀6篇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篇一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非常重要,而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下面,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培养质疑能力 1、选择最佳质疑点提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选择质疑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具体如下:(1)教学生在概念的关键字、词上提问。化学概念是对化学事物一般、本质特征的明确规定,其定义有着比较严密的表达,在用字、词上十分考究,抓住概念中关键的字、词,认真推敲,对整个概念的理解就会全面而深入。例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此概念的关键字、词有“或”、“导电”、“化合物”,我在上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吗?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就不是电解质吗?”“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吗?电解质都能导电吗?”“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这种说法正确吗?”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概念,而且学会在学习概念时抓住关键字、词提问去深入理解概念。(2)引导学生在矛盾处提问。例如,在基本实验操作中有一项“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正确的操作是“胶头滴管垂直悬于试管口滴加,不可伸入试管内滴加”,但在制取氢氧化亚铁时要求“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前后显然矛盾,引导学生提问“胶头滴管为什么要伸入试管内液面下滴加?”(3)教学生在新旧知识的对比上提问。事物总是相联系的,把一组相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容易理解,避免混淆。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硅时就引导学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有何异同?为什么?”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以后学到相似的知识点时学生自己也会有意识的进行比较提问。(4)教学生在实验现象上提问。例如,在做实验钠与水反应时我问“金属钠为什么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并四处迅速游动、发出嘶嘶响声?为什么反应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后变红?”这样把学生从对诡异的现象好奇中引到对事物本质的探究中,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 2、巧妙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心理学认为:形成学生在认知上的冲突,调动学生认知活动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积极心向,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主动地质疑。我在上维生素C对人体的作用时给学生看这样一段材料: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的船员们几个月或一两年在船上吃不到新鲜的蔬菜瓜果,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所以经常有船员病倒,症状是牙龈出血,脸色暗灰,身上出现青斑,有些严重的甚至死亡。哥伦布在航海过程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有一次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径的一个荒岛上,为了生存,这些船员摘岛上的野果充饥,过了些日子,这些船员却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学生对此材料很感兴趣“船员得的是什么病,野果却能治这种病?”只要情景设置得当,学生会自发产生质疑。 3、运用开放性问题,促进学生深层次质疑。利用开放性问题,设置问题变式反思解题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深层次疑问。如在上氯气的化学性质之后补做实验: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继续滴加新制氯水。学生观察之后会质疑“滴加氯水后为什么红色褪去?”经过讨论得出两种可能:一是氯水中的酸中和了氢氧化钠,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得酚酞变为无色的新物质。学生接着会产生新的质疑“到底哪种对呢?”“怎样验证这两种假设?”通过这样设计使学生思维步步伸入,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共7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共7篇) 第1篇: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探索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索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坚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用保险措施 教学着重: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教学设计: 荐上教版九年级 化学教案全套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 荐化学 教 学 设 计 范 例 荐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和反思(3000字) 荐初三化学教案 第2篇: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 *** **** 一、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和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要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索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坚持和促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着重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 三、教学难点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精选7篇)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人教版初中化学实验教案(篇1)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理解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为什么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H的“+”与“-”以及为什么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可以用分数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重视对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技能的训练,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范化。 二、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2、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 热化学方程式是学习热化学的重要工具,教材从化学方程式只能表明反应物分子转化为生成物分子时原子重新组合的情况,而不能表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这个局限入手,说明介绍热化学方程式的必要性及热化学方程式的定义,重点介绍了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化学方程式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键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技能。 五、教学方法:对比、归纳、总结等方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上相关的知识,完成课前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物投影仪,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存在的困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是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七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七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下面一起来看看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欢迎浏览,仅供参考。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觉进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知道合作、讨论与交换,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 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楚的元素概念。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觉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出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浏览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渐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动身设计化学教学 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设计化学教学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导学案设计 一、教与学目标导航 1、教学重点:掌控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知道 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

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分是()不同。 ⑷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散布情形。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5)元素与原子的区分和联系是什么? 三、教学案 (一)自学质疑 1、O 2、O 3、H2O、H2O2等物质中都含有相同的什么元素? 2、O2、O 3、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何元素? 3、H2、H2O、H2O2等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氢原子,这些氢原子中什么是相同的?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统称为何元素? 4、什么是元素?原子的什么决定了元素种类? 5、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觉组成物质的元素有100多种,地壳中含量较高的前4位元素是哪些?生物中,海洋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6、图4—5中外国人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7、书写元素符号的方法是什么? 8、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有哪些? 9、元素与原子的区分和联系是什么? (二)交换展现 元素的概念 1、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 2、地壳中的前4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3、国际上需要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元素符号 4、元素符号书写方法 5、元素符号的意义

化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

化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学教学案

课题名称: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第一节奇妙的化学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91aixue.c): [创设情景]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8篇)

初中化学教案(精选8篇) 初中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学生对空气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内容的安排既不能与小学自然课中的知识重复,又应以此为基础。本课题包含了三部分,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 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空气(污染与保护)总的看来,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说不存在什么教学难点。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教学模式】 调查与讨论,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目标: 1.认识的真实存在及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的观点来区别变化和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观察及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等粒子所构成,讨论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

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是运动的及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知识。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扩散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精选7篇)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精选7篇) 初中化学试讲教案【篇1】 本学期化学组的工作重点是:认真按照学校教务处的要求,加大对高考备考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使备考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力争高考再创新辉煌。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渠道,以规范和健全教学常规管理为基本保障,认真开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切实有效落实“三案、六环节”。以更饱满的工作热情,更端正的教学态度,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共同提高化学科的教学质量。 我们化学科组的教师,在化学的教学改革,尤其是规范办学条件下的教学教改、教学科研、优秀生培训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等各个方面坚持改革,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力争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取得好效果。 针对我校学生的化学科基础的实际情况,做到: ①每一次的组活动,都有关于高考备考的话题,包括短期的复习情况小结、近期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高考复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高考题型研究、平时训练题的组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研究、每次模拟考情况分析、各地信息题的归纳整理和运用等等。 ②承担对学生的辅导工作,特别是对差生的辅导,义务为高三化学班的学生解答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③虚心向名校教师学习,促进我们的化学组建设。 作为高三教师,做到了正确指导学生在各个不同时段的复习方向和复习方法,使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循序渐进,能做到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能做到学而后能用,用而后不忘;在学法指导的同时,善于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特别是对某阶段的成绩出现波动的学生,施以关注和关爱,使之走向良性发展的

轨道。但是,与全省的化学考生比较,我们的学生毕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考试的出错率方面、试卷卷面的整洁方面、考试的临场发挥方面、考生心态稳定方面、答题的规范性、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把握和运用方面,我们都存在不足;这些的不足,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考场的发挥和化学成绩。 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高考,高考复习将如何开展?如何更有效地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和江苏省高考化学科的命题特点开展高考复习指导?这将是化学老师共同探讨的问题。 化学组始终坚持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做到时间、地点、内容三落实。活动内容主要有: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计划的制定与检查落实;教育理论、教学大纲、高考大纲的学习与研究;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评优课、研究课的集体备课与评议;教学目标的研讨和习题的编制;高考的复习计划的专题研究;期中、期未教学情况小结与教改经验交流;实验教改的研讨切磋。 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教学步骤和环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启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网上的化学实验资源,把研究性学习贯彻到每一个课堂教学中。各备课组按章、节研究教材重点、难点,探讨教学方法,分析学生情况,做到辅导教师、学生、辅导计划内容、活动时间的四定四落实。高三备课组,主要立足于高考第一轮复习研讨、几次综合检测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高考热点考点的突破、学生考试心理的辅导等方面;立足于对新教材的研究,向学生介绍复习化学的方法,为高三综合复习学习打基础。 团结协作、互相支持、无私奉献、虚心好学是我们化学组多年来形成的良好组风,也是我们的特色。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大家都主动进行知识与能力的更新与再学习,并且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人有困难,大家出注意、想办法。这一切保证了化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文7篇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范文7篇 化学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

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发现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练习、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7篇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7篇 写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所以老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导剂及其变色情形。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进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进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摸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导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导剂的变色情形。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换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现交换】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换实验结果。 【浏览记忆】 请同学们浏览并知道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导剂?指导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浏览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多是酸溶液,哪些多是碱溶液。 【交换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导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导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精选7篇)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精选7篇) 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通过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实例了解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能够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在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渗透定组成定律的基本思想。形成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化合价是初中化学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前面学过的有关化学式和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尤其是有关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形成的知识是给出化合价的依据。学生掌握本节知识将对以后各章的学习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第八章酸、碱、盐的学习。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知识链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应高度重视本节课教与学。 教法建议

从复习NaCl和HCl的形成入手,探究MgCl2和H2O的形成过程。学生分组探究:据Mg、Cl、H、O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分析Mg与Cl,H与O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提出问题:(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2)Mg 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化合物的?(3)在MgCl2和H2O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使学生明确:元素在相互化合时,反应物原子的个数比总是一定的。如果不是这个数目比,就不能使构成离子化合物的阴、阳离子和构成共价化合物分子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也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所以元素间相互形成化合物时,各元素原子数目之间必是一个一定的简单整数比。元素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这种性质叫化合价。即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的一个原子在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化合时,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数目。用表格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判断: 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数目 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 一个原子共用电子对数 正价 一个原子失去电子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的原子 负价 一个原子得到电子的数目

九年级化学学习教案七篇

九年级化学学习教案七篇 九年级化学学习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 (提问) 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 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 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 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7篇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7篇 初三化学教案大全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通过实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推理,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作与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与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和石灰水反应的原理。 教学工具 仪器:试管、烧杯、集气瓶、导管、塑料瓶、两瓶分别装有稀醋酸和水的喷雾瓶、白铁皮架(有两个阶梯)等药品:石灰石、盐酸、澄清的石灰水、一瓶雪碧、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请两位学生互相配合,在3min内制好三瓶二氧化碳。引导学生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刚制好的二氧化碳做一组实验,通过实验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师:请一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1.展示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 2.向一盛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内加入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3.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倾倒二氧化碳。 师:从以上3个实验,我们发现了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二、推进新课 二氧化碳的性质 师:1.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的大(同温同压下)。 (3)能溶于水。 师:二氧化碳也有三态变化,在加压、降温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液体,继续加压、降温,就可以变成固体。现在我们一起观看固体二氧化碳。 师: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制二氧化碳固体。请几位同学小心将固体收集到饮料瓶中,观察它的状态及变化。引导学生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观察木条的变化。 师:固体二氧化碳又叫“干冰”,易升华。 前面的蜡烛熄灭,现在的木条熄灭,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参考(精选10篇)

初中化学备课教案参考(精选10篇) 化学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爱恨情仇,社会生活离不开化学。现在是科技技术快速进展的时代,化学在其中也担当着一个重要角色。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学校化学备课教案(精选10篇),欢迎查阅! 学校化学备课教案篇1 1. 1.学问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讨论的对象,化学教案-绪言。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并能运用概念会推断一些易辨别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力量目标:培育同学观看、描述试验的力量,启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乐观性。 3.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行毁灭的, 只能在肯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同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试验为载体,向同学展现化学试验中的仪器美,化学试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同学对化学科学的宠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分)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推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分。 解决方法:(1)通过观看演示试验,列表记录试验现象,由同学争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分。 (2)通过同学争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分。 三、试验及教具预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 学会概念辨别,留意概念间的区分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分;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查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看化学试验。 首先要观看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留意观看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看试验,将有助于我们思索变化的缘由,推想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支配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

初中优秀化学教案7篇

初中优秀化学教案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学校优秀化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学校优秀化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⒈学问与技能: ⑴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知道石油炼制几种主要产品及其用处。 ⑵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改变,熟悉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⒉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熟悉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⒊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了解化石燃料的不行再生性,熟悉合理开采和节省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及留意环保问题。 教学重难点 ⒈煤、石油、自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⒉化学改变中能量的改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设问: 1、家庭中炒菜、做饭、洗浴等使用什么燃料? 2、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使用什么燃料? 3、炼钢厂、热点厂等常使用什么燃料? (配以多媒体播放煤、石油、自然气的形成过程) 边看边联系已有生活阅历,思索: 柴、煤、煤气。 汽油、柴油。 煤 阅读教材,观看录像,回答下列问题。 化石燃料:煤、石油、自然气等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一系列冗杂改变而形成的。使同学联系生活,关怀生活从已有的阅历入手,引出新学问,强调在学习中要留意新、旧学问的联系。让同学了解生活,了解社会,知道燃料的种类、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和用处。 学问拓展 1、煤是纯洁物还是混合物? 2、煤分解的产物有哪些? 3、煤分解这个过程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改变?为什么? 播放录像:煤的用处

同学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同学商量并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物 2、焦碳、煤焦油、煤气 3、化学改变,由于反应前是碳,反应后生成新物质:焦碳、煤焦油、煤气 激发同学学习爱好,调动同学的思维 1、石油可以直接用作燃料吗?为什么不把石油直接用作燃料? 2、石油是纯洁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3、石油是依据什么原理进行炼制的? 播放录像:石油的用处 介绍石油的用处。 同学带着问题观看录像 同学商量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不行以,由于这样会铺张资源,不经济,不科学,应当综合利用。 2、混合物,由于其中含有多种成分。 3、依据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别,是物理改变。 让同学说出石油炼制的各产品与其用处用。 激发同学学习爱好,调动同学的思维 过渡 投影图片:海上采油和自然起在燃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