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力红与卢崇汉

刘力红与卢崇汉

刘力红与卢崇汉
刘力红与卢崇汉

刘力红讲桂枝法——第二届扶阳论坛发言整理(转贴) 2010-08-18 16:59

标签:分类:肿瘤

我们知道,师父经常提到的两法,一个四逆法之外,还有一个桂枝法,桂枝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前面我们谈到四逆法的时候,钦安祖师论述姜有宣导之力,以为前驱。钦安祖师把四逆进行化解了。在三书里面,我们只看到桂枝汤,完全没有桂枝法的概念,所以我认为,卢氏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提出了桂枝法,桂枝法是了不起的研发。这也是跟师以后,我经常很感动的一个法。我理解实际上这就是把钦安祖师所论的宣导、前驱的作用移出来了,另外成立了一个桂枝法,桂枝法所起的作用就是这个前驱的作用,就是这个宣导的作用,所以说起来是二法,实际上是一法,这个就更加令人赞叹。

那么卢门别立的这个桂枝法,她的作用在很大程度就是起这个宣导涤荡的作用,就是为迎阳归舍做前驱的准备,或者说就是为了四逆做准备。《扶阳讲记》里面实际上也谈得比较清楚了。但是可能我今天会更直接,因为跟师的过程,就是师父一点一滴在指导,这个时候该用什么,那个时候该用什么,所以这是一线贯穿的,不是一个方怎么怎么用。很多人提出要开一个方要看一个病,我是很抱歉,也勉为其难,可能也有得罪大家的地方。但是师父很慈悲,来者不拒。我认为不是一个方的问题,因为在师父这里从来没有说一方治一病的。然而这也是大家误解卢门,误解钦安的地方,一看方好象没什么差别,不过如此。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大家都觉得不过如此,那我就真的无地自容了。为什么?我也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师父和我虽然不是朝夕相处,但每一个病师父都手把手的来教,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还是糊涂的,都还不是十分明了,比如为什么要加这味药,为什么要减这味药?如果大家看看就明白了,我想这就不称为学问了!所以,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讲理?因为惟有在理上先贯通,我们这条线才能走,才能串起来。我们才能够理解桂枝、四逆,虽是二法,实际上是一法;坎离二卦,虽然是两卦,其实是一卦。钦安祖师反复这样说,我想他的研究就是正邪的问题,这也是钦安学问里面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钦安祖师讲了“伤寒一书,通体就在这个邪正过程”,通体就在这两个字,你就从这两个字去深入,那么有可能伤寒的问题就可以解决,或者说思过半矣。另外你也只有从这个问题去进入,才能够领悟师父的学问,为什么什么都是桂枝四逆,万病都不离这两法?实际旨归就在这个邪正上。

我们首先看看正邪,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也只有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要扶阳,为什么要一竿子要到底?正是什么?正者,比如我现在正在讲课,正在汇报,正者当

时当令之位,当时当令。在《说文》里面讲“止于一谓之正”,我们看正的写法,上面一横,下面一个止字,停止的止,所以止于一就叫正,那么一是什么呢?一就是当下,大家注意,二就是过去未来,一就是在当下,所以我们讲佛教里面有“八正”,有正念,什么是正念?正就是当下的念叫正念,正非常重要,当下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我们看《素问·阴阳离合论》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叫“阳予之正,阴为之主”,什么叫阳与之正?阳气是主流动的,阳动阴静,阳气是属流动,刹刹不息,只有刹那刹那不息,才能够刹那刹那都在当下,无所止耳,一有止,一有停止就成为过去,不再是当下,生命也只有刹那刹那不息,刹那刹那都在当下,才能够天地相应,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什么,一是什么?一就是当下。这就叫正,所以一旦有阻碍,就不能够正,就成为过去,这就叫做邪,非正就是邪。邪怎么来的?不在当下就是邪。

所以,大家看看这个跟阳气的关系太重要了!阳一不主事,时时都在邪中,没有正,怎么会不生病呢?所以为什么卢门,为什么师父那么强调这个阳气?原来真是不理解。我真真实实跟各位同仁分享这个感想,大家不要认为书上有了就有了,有了是有了,但我们自己如果不浸透下去,如果不真正入木三分,还是他是他,我是我,你还是你,我们还是没有办法从师父所讲的去起用。

那么,由正邪我们想到了“中正”。我们讲“四正”,也有“八正”,“四正”是什么?春正,夏正,秋正,冬正,春正是什么?春的当令之气是什么?是温;夏的当令之气是什么?是热;秋的当令之气是什么?是凉;冬的当令之气是寒。这是“四正”,天地之间的正气,也就是当令、当时之气。“中”是中央,什么在中央?土在中央,所以土是不主事的。土不在正位,因为事事的流转都要靠土。“中正”是互相依靠的,是至为重要的。之所以师父一直强调“中”,就是因为“中”跟“正”太有关系了!没有“中”就没有“正”,没有“正”就是“邪”。所以,大家看看,这个真正是从细微处“一以贯之”的。到了这样一个细微处才能够像师父这样用药,高血压也是这样的,低血压也是这样,有些没法理解。高血压很高,师父也是桂枝法,吃了以后血压也下来了。为什么会有高血压?就是血不在“正”,有滞碍了。

以上这些问题,确实太重要了!这个“中正”理解了,我们就知道四逆是一个全法,全体之法,不是一个偏法。所以仲景先师起四逆汤这个名字,真是很令我感佩。这个名字实际上把四逆的一种内涵和盘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有去参考,所以实际上四逆是一个顺逆之法,也是一个正邪之法。所谓顺逆就是使逆顺过来,所谓正邪就是使邪正过来,是这么一个法。保证了阳气刹那刹那的流动,就是保证了机体正常,使机体不再逆。什么叫逆呢?我们读《素问·四气调

神大论》,我们就知道什么叫逆,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已然把四逆告诉我们了,什么叫四逆?逆春夏秋冬,逆心肝肺肾,逆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这就是四逆。为什么会有四逆?阳不主事,阳不为正了,就有四逆,阳不为正,那就是邪,所以四逆法实际上就是不逆春,不逆夏,不逆秋,不逆冬,四气不逆,那就是正了,就是正法。所以说四逆法不仅仅是在逆春或者逆夏,而是一个全体之法,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收功的法,一个根本的道理就在这。那么多病都能够治疗,道理也在这。

那么,钦安讲了,仲景一生的学问,阴阳攸分,即在四逆承气二方见之。这个总结真是太了不起了!惟有他老人家在很多地方能够这样来点划仲景一生的学问在哪两个字,这个不容易。仲景一生的学问,就在四逆承气两方当中。深入了钦安,深入了卢氏,深入了师父的思想,我们就知道,虽然是两法,但最后还是一法。为什么呢?这里面有经权。承气是权法,四逆才是经法。权就是权宜,权宜之计的那个权,古人讲经权之变。所以四逆是经法,我们真正把四逆悟了,这个根底的学问才能够明了,这就是内外伤辨,这也是钦安卢氏非常重视的问题。内伤主要是伤情志,这个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认识。《人体使用手册》的作者吴清忠讲到生气的危害,很多疾病都是因为生气导致,尤其癌症。陈玉琴老师也是这样认为。为什么很多肿瘤,手术了或者治疗后好了,但是很多又复发转移了?很重要的一点:哪个生气多,就容易复发,就会转移;生气少的,甚至不生气的,就比较延缓,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中医讲的内伤。

外感就是六淫所伤,那么内外伤的缘由是什么呢?心阳不足,君火虚衰,以为七情所动,则多内伤。大家注意,心阳不足了,君火虚衰,就是离火虚了,那么就容易被七情所伤,为七情所动。这一点师父讲得很清楚。为什么有些人生了气以后不病,有的人生气了不久之后就生病了,甚至大病了?《内经》里面讲“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些人大怒以后就完了,就在于离位、君位的阳气是什么情况,阳气虚衰了七情就能够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如果心阳足就没有这个问题。如果肾阳虚弱,相火不足,就易为六淫所感。膀胱为六经之藩篱,所以实际上肾阳的虚弱,相火的不足,是外感的一个根本;心阳的不足是内伤一个根本。这里又统一到一个共同的问题上来。如果君相的火都不足,实际上也是古人都讲到的,但钦安老人家提的尤其明显,即上下二火的往来熏蒸化生了中土,所以君相的火弱了、不足了,那么就不能够上下的往来,就不能够化生中土。中土一弱,化源就没有了,化源受到损伤,反过来又没能力供养君相,这就叫“不知常,枉作,凶”,所有的问题就来了。南北不能贯通,阻塞阴阳之交合,百病之所由生也。阳气为什么那么重要?阳气一旺一充足,君相一充足,尤其就像师父讲的,“你从极上一立,实际上相足君就足,君相一足,中土就足,这样外感能够杜绝,内伤能够杜绝,化源又充足。”这就进入常道,就进入良性的循环。

当时师母给我寄的小纸条里面就加了一张报纸,这个报纸就是《成都晚报》刊登师父的报道,题目叫《一把姜桂附成就火神名》,讲师父怎么用姜桂附,怎么成就他火神的名字,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一把姜桂附能够成就火神。姜桂附都是性温可以温阳,但还是有所偏的。古人都讲桂是入心的,桂本身是红的,主要居上,也入下,但是从偏重来讲有这样一个习性;姜是黄的,主要是主土的,当然上下都可以;附主要是在下面,所以一君一相一中土,姜桂附次序是井然的。这样,君火壮了,相火足了,中土又旺了,百病何由而生?内伤外感没有了,火神的名为什么不能成就呢?当然就成就了。我们看《扶阳讲记》最后列的,还有师父的两万张处方总结,用姜的占百分之九十多少,桂百分之九十几,附子百分之多少多少。为什么?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种偏好,而是从根底上面完全的,甚至他的整个生命整个理念完全是一体的。相对我们还是作为一种理念,还是分开,还没有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有些事我们会摇摆。我们需要真正下工夫去熏习。这是内外伤的问题。

昨天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做一个讲座,学生就递一个条子上来,说四逆汤我们也吃了,有的女孩子吃了就崩漏,有些男孩子吃了遗精,为什么呢?四逆汤确实是扶阳,我们说是全体之法。但是为什么你吃了就崩漏?为什么就遗精?这就是没有掌握次第,什么该先什么该后不清楚,而这个次第实际上就在桂枝、四逆二法搞颠倒了。我举一个例子,《扶阳讲记》里面也能看到,实际上我在《扶阳讲记》的序里面是发自内心讲,大家一定要有心,一定要沉潜下来,不要那么心急,《扶阳讲记》大家有心去看,反复去琢磨,还是能体悟到的。虽然没有机会像我一样,能有运气亲炙师父,但师父讲的都是实话,这个我可以做一个人格担保,师父要么不说,要说就不是假话。所以《扶阳讲记》里所讲的这些东西,如果我们能够深入进去,那么确实就离道不远了。我们看《扶阳讲记》后面几个案例,这就体现了一个次第的问题。

06年我陪师父到广东,跟着看了红斑肢痛症这个病,明明是一个阳虚,一定是要用四逆,可是为什么前面很多医生用了又不行?甚至出现反复?我刚才说的这个学生,为什么四逆吃了要崩漏要遗精?就是次第没了,这个路子我们没有理顺。我们讲生长收藏,升降这个学问,我们讲四逆是一个收功的法,是一个纳下的法,是一个阳行阴令的法。那么要能够下去是需要有条件的。为什么钦安先生说了要用姜来做宣导,以为前驱,这样才能迎阳归舍,但是大家都忽略了这些问题。我们讲上中下,是要从上才到中才到下,这就叫做次第,中路明显还不通,怎么能到下面?就比如说我以前从南宁到马来西亚没有直飞,要从广州中转,先到广州才能到马来西亚,现在你还没有直飞的情况下,你不先到广州你怎么到马来西亚?大家都忽略了这个问题。所以附桂用了要么没效果,要么出现反的作用,这一反就把我们的心动摇了,就觉得不是阳虚,又转过来去用犀角地黄。大家想想看,过去我们不就是这样吗?所以为什么说要有定力呢?当时看到师父开出第一个方子的时候大家都傻眼了,心想这样一个扶阳大家肯定上来就用

附子,我们才用60克,那么卢老可能用160克镇住你们,这才有效果。可是师父完全都没有附子,连桂枝都没有。第一个方子,就轻描淡写的用了什么?广藿香、苍术、陈皮、法半夏、砂仁、白蔻仁、生白术、南山楂就这么几味药,不痛不痒,跟红斑肢痛症是不搭界的,不在气分上,又不在血分上。师父说先吃这个,等胃口开一些了,舒服了,胃不饱胀了,就开始吃第二个方子。第二个方子就有附子了,可是没有料到,第一个方子下去之后,再吃第二个方子病情就日新月异,这个病人很快就好了。这个病例实际上已经把真机透出来了,这个就显示了次第问题。

现在我在临床的时候,会感觉到不慌不忙,按照次第去用,哪个该先哪个该后,上面不通,宣导上面,中路不通,去拨通中间,然后慢慢的拿下,一个一个的吃掉,也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样就是有目的,不会被病人牵着走,我们最终是为了达到收功的目的,但是这个达到是需要条件的,我们一定要把次第保护好,这个就希望大家从《扶阳讲记》,从师父这次讲到的一些问题,去反反复复的体会。

师父这次反复谈到,方子变了就怎么怎么样,我的感受是很深的。比如说这个方子他就不用甘草,这也是大家这次提问的,为什么卢老师用甘草那么少,有些时候他根本就不用甘草,5克的甘草都不用,为什么?他在拨中的时候,往往很多时候都不用甘草,就是一味甘草,就可以起缓中的作用,那么对拨中可能会有一些影响。比如说有些时候开一个纳下的方子,四逆都用了,然后还有填精的,纳下填精,这个是师父经常用的,可是这次的纳下填精的方子里面,他老人家加了一个麦芽,我问师父怎么用麦芽?为什么那个填精又不用麦芽?师父说你自己去动脑筋。昨天师父讲了四逆的问题,春夏的时候是以生长为主导,纳下过后就生长,所以里面有一个炒麦芽。这样一个细微的动作,但整个次第就是跟天地搅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所以说是法相森严。这样的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从这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一直温阳,一直用四逆没有效果呢?或者效果不理想?我们去思考次第的问题,我们之前哪一步没走好?我们先走好了,这个时候就会有转机,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

卢崇汉老师讲稿 2

卢崇汉老师第四届扶阳论坛暨首届国际扶阳论坛讲稿 2 从卢氏来讲,我从事中医几十年,虽然从郑钦安到我祖父,到我大伯父。卢铸之,卢永定,他们没有明确提出桂枝法,四逆法。但是七十年代初,通过整理家里的病案,就发现了,在临床对疾病的处理,可以说无论什么疾病,到我们手上都是采取这样的方法治疗。 首先看起来用了桂枝汤的加减,但又不完全是。最后,看起来用了四逆汤的加减,但又不完全是。1973年,我在南京做一个学术讲座,我将这个扶阳的思想在江南的应用。当时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一些问题。那时我接近三十岁了。所以到后来,我一步步地认识到,我提出了卢氏的桂枝法。桂枝汤有: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桂枝法呢,我开了一千条桂枝法的方子,都有哪些?有桂枝,有苍术,或者白术,有陈皮,法半夏,茯苓,生姜,炙甘草,在一千个方子里面都是这样,并且涉及的病种相当多,不但是外感病,也有不是外感病。当然,在这些方子里面,还有其他的一些药物,这样根据临证处方。 在中医药大学的时候,我就讲,一个中医,你现在是中医学生,以后要当中医大夫,如果你能够把张仲景的桂枝汤用活了,你就能够解决临床遇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同学们不太相信,确实是,如果,你能够理解好桂枝汤,桂枝汤的机理,各家说法太多了。桂枝汤变成桂枝法就更加灵活了。 我就是在研究了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桂枝汤的变化的基础上,

用桂枝汤的变化,仲景不外乎就是20多个方。那么用桂枝的,包括肉桂,仲景三百多个方子里面有70多个,但是还不是很广泛,如果你用桂枝汤,你可以演变出几千个方出来。我打比方,就像买彩票,虽然只有20多个,30多个号码,但是,可以有好多的排列。桂枝法中,如果有些药物不该选用,你选了,就是败了。桂枝法,这个有一定的难度,当然,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很好的境界,对桂枝法的应用,例子很难举,因为变化太灵活了,它可以是为某一个人定做的,别人就绝对不能吃。但就这几味药物,你大胆的用了,会比你没有使用它之前效果好得多。 我们谈四逆法,这个四逆法是我们天天在用的一个法,它可以是一,附片,炙甘草,生姜,可以是,二,附片,白术,砂仁,生姜,炙甘草,可以是,三,附片,苍术,益智仁,仙灵脾,砂仁,炙甘草,姜,它都有,附片,姜,炙甘草,对于四逆法有这样的认识。 七十年代初,我积累了三年的病例,通过三年的病例,一个方,一个方地找,附片,炙甘草,生姜,后头百分之九十以上就这些药物,这就有了共性了,所以我当时提出,当时大伯父卢永定也在,卢氏有很多法,但实际上都是四逆法的基础上得来的,如果没有这三个,就没有四逆法的存在。当时大伯父认可我的说法,我们看了那么多的病,我们具备了几十年的治疗经验,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病例已经很齐全了。都是这样治疗的,虽然除了姜桂附,还有其他的药物。 六七年前,我讲过,我把1992年看病的资料做分析,总共用了多少桂枝,多少附片,多少姜。我对四逆法有很多研究,还在中医

李可-创立破格救心汤的主要指导思想

中国第一批的赤脚医生啊也没有什么学问,就是在中医治疗的第一线,在乡下在农村为人民生命健康摸索出来这么一套行之有效有效的东西,我现在主要讲一下我的一些主要思路和方法,这个思路方法他是来源于易经,来源于内经,来源于伤寒杂病论,总起来有这么几点, 第一个,就是凡是病,都是人体的本气自病。所谓人体本气就是先天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构成的这个浑元一气,这个就是人体的本气,所有的病啊都是本气自病然后才形成的一些后果,这个外因不是占主要成分,本气呀这个为生命的两本,一个先天之本一个后天之本,如果两本飘摇哇,危若垒卵,就好像把那个鸡蛋罗在一块一样,随时有破碎的危险,这是我攻克疑难病症的一个主要观点。 第二个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久病、难症、痼疾,重危之症先救胃气,保的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枉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所以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 第三点,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中国在清代火神派的始祖郑钦安,讲过这么一句话,唯此一丝真阳为人身立命之本,清末民初的彭子益先生,他把这个命门之火,人身这个元阳叫做阳根,这个阳是人身的一个根子,如果这个根子动摇了,那个生命就危险了,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道理是根据河图洛书上的五行以土为中心的观点创立的,火可以生土,脾胃在人身就像一个釜,就是一个做饭的锅,而元阳就是釜底之火,所以凡是治脾胃之病,本药不效,你很快地去温阳,命门之火,这个火旺之后,自能生土,他的关系就是这样,所以就是这样的话,理中汤、桂附理中汤可以治百病。 第五一点,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这是张景岳的一个观点,他就说这个心肝脾肺肾的五脏伤损后果最后就损伤人的肾气,就是根本动摇,所以我总结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丝生机,这个就是我在六十年代创立破格救心汤的主要思路就以上这么五点。 另外谈一下我对伤寒学习的一些个领悟,我觉得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113方只是两方,一个四逆汤一个理中汤,当然还有外感了。我们知道伤寒论太阳病条文最多,而且这个误治也最多,救误的方法也最多,所谓误治主要是汗吐下三法应用不当,损伤了胃气,也就是损伤了中气,所以所有救误的方法首先是救胃气,救人体的本气,因为这个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应当升的反而下降,应该降的反而上逆,这个五行运动啊就出现了偏颇,所以这个根据彭子益先生的观点,这个救胃气就是恢复中轴,他把人的这个12经的中气比成轴,中气为轴,这个救胃气就是保护这个轴,拨动这个轴来运转12经五脏六腑,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个不但是易经的观点,内经的观点,也是伤寒论的精华所在,所以这个救胃气扶中轴升降通畅以后哇,因为这个中气是升降的一个枢纽,升降通畅以后哇中土运转正常,四维就是肝心脾肺运转复常以后这个病就好了,治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内经有句话说出入废则生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个就到了生死关头了,所以生死关头阳根将拔,就是把一个人的生命根基连根拔起了,破阴回阳以挽生命,就是刚才我上面讲的基本观念里的,生死关头救阳为急,我觉得我一生学习伤寒论,学的也不到家,有好多没有学好,这个要怎么样呢,重要的是由博返约,就是我们学了不仅是伤寒论,学了好多的古代的书籍,古代各家的学说,究竟怎么办,这么一大堆的东西,你从哪入手,这个由博返约非常重要,彭子益的圆运动古中医学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伤寒的理络就是表里寒热这四个字,表里寒热四个字就可以贯穿113方,如果把它和在一块不过3个方子而已,就是除了我刚才说的四逆汤、理中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成为治疗一切外感病的

一个好中医,就是一座三甲医院

一个好中医,就是一座三甲医院 如今,大家去医院看病,除了挂号、排队的问题,恐怕就要属不知道该看哪个科室了。医院的科室纷纷杂杂的,内科、外科、眼科、妇科、儿科、男科…… 琳琅满目的科室,对于极少去医院的我来说,太过陌生。 一个好中医,就是一座医院 去找中医看病,不必考虑太多,没有繁琐的各种检查(很多检查都是不必要的),不必托关系挂号,不必花费昂贵的医药费…… 很多人有亚健康的问题,一身的毛病,比如女性朋友们头晕眼花了,心悸多梦了,手足发麻了,月经量变少,或闭经了,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的毛病,这些小毛病看似都好不相关,要去医院看的话会怎样?内科、外科、妇科……一堆的科室等你去“拜访”,杂七杂八的药下来,不花个千八百才怪。最

后呢,这些小毛病好了没?没好,但是以为钱花出去不少,心疼的让这些毛病更加严重了几分。 找中医看呢?望闻问切,号脉、看舌头、问几句生活习惯,老中医一句:“姑娘,你这是血虚啊”,简简单单一个体质问题,OK了,开方拿药,不超过3百大洋,拿一大包药回去煎吧。有效吗?不敢确定有效吧,看大夫实力了。 为什么说一个好中医,就是一座医院,一个顶尖中医,就是一座三甲医院呢? 内、外、妇、儿……科,除了必须需要手术或者急救的病人之外,一位好的中医都能看。 太原张建银老师、成都卢崇汉卢火神中医堂、化州董草原中医堂、太原潘洪君潘老…… 还有很多很多的中医高手,朱良春、彭重厦、邓铁涛、倪海厦、李可……,他们,一个人就是一座医院,一个人就扛起了千千万万患者的生命重任。 曾经的古中医,一个村,一个县,只一位老先生,就担起了周围所有病人的各种疾病,一个人就是一座如今的医院,寻常感冒找他,沉珂重疾找他,人人都害怕的传染病、霍乱、鼠疫也找他,他只是一个人啊,却承担起了一所医院的责任。这就是我们的中医,这就是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嫌弃厌恶的传承。相比于西医院豪华的样子,我更喜欢朴实的中医,更

2006年6月26日卢崇汉先生门诊处方全纪录

2006年6月26日卢崇汉先生门诊处方全纪录 卢崇汉先生2006年6月26日国医堂门诊病历情况,全部病例情况统计如下(单位为G) 李某女 79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两个月) 西医诊断:肺癌。 主诉:咳嗽、气喘促症状好转,痰少已无血丝,纳增,精神好转。 四诊:舌微绛,苔白腻罩黄,脉滑数。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广紫苑15 茯苓15 法半夏20 陈皮15 木蝴蝶20 杏仁15 石菖蒲20 浙贝15 瓜蒌壳15 苍术15 砂仁15 炙甘草5 生姜20 黄某某男 74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9个月) 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主诉:晚上未出汗了,胃口正常,二便调。 四诊:舌淡红,苔白腻罩黄,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 白术15 杭巴戟20 菟丝子20 白晒参10 黄芪50 砂仁15 木蝴蝶20 阿胶20 肉苁蓉20 枸杞20 炒麦芽20

路党参30 炙甘草5 生姜60 郑某某男 73岁成都初诊 西医诊断:高血压,小脑萎缩、脑动脉供血不足。 主诉:腿脚无力,无法正常行走,舌僵吐字不清,痰多不利。四诊:舌质淡淤,苔黄腻,脉弦数。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60 白术15 胆南星15 石菖蒲15 法半夏20 陈皮15 明天麻15 南山楂20 硃茯神15 炙甘草5 生姜50 许某某男62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1年余)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主诉:咳嗽减,已无黄痰,膝关节、踝关节肿痛减轻,人已不畏风了。 四诊:舌质暗,苔薄白腻罩黄,脉略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90 白术15 砂仁15 地肤子15 桂枝尖25 茯苓20 木瓜20 淫羊藿25 杜仲20 炙甘草10 生姜60 干姜30 徐某女52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3次)

如今的附子炮制过程看的我寒心痛心啊

(转帖)(转载 半部居士实地调研附子的采挖及炮制过程一 附子历来被称为“百药之长”、“回阳第一要药”。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里,使用附子来治疗阳虚、脱阳的方比比皆是,如着名的“四逆汤”、“白通汤”、“附子汤”、“附子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等等。据统计,《伤寒论》全部112方中使用到附子共计10余方。而对于中医扶阳学派(火神派)来说,附子如同一国之君一般,其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在卢氏扶阳学派祖师爷卢铸之、卢永定老先生立法处方中,附子的运用占到全部处方的3/4以上。但到了现今“卢火神第三代传人”卢崇汉先生,附子的运用却在减少,甚至有段时间卢火神已少用附子,是什么原因促使最擅用附子的卢火神少用自己的拿手好药呢?卢火神的回答是:“附子的质量在下降,附子的药效在降低,甚至还有副作用在增加!” 附子的生长特性是:冬至一阳生时栽种,三月末打尖、去枝、修根(促进根茎和附子的生长),四月末二次修根,到夏至阳尽之时,附子已秉足天地一岁之全阳之气,也正是采挖之时,如不及时采挖附子将很快烂掉。 很早卢火神就想亲自前往附子的产地实地考察附子的生长、采挖以及炮制过程,探索附子药效下降的真正原因,谋求恢复附子功效的方法。 夏至刚过数天,我们一行7、8人随从卢火神一道前往附子的道地之地——江油中坝,实地调研附子的采挖及炮制过程。 已时左右,驱车到达中坝的河西大桥。国家中药材公司中坝附子公司的汪总一行已在此等候多时,随及步行前往附近的田间观看采挖情况。 附子原图

半部居士实地调研附子的采挖及炮制过程二 汪总从事附子有关工作已近40年,对附子生长、采挖、炮制均有发言权。据他介绍,中坝种植附子始于唐代,兴于宋代,盛于明清。而到60年代时达到鼎盛,种植面积最多达5000余亩。但从此开始衰退,近十多年更是快速萎缩,今年的种植面积仅为1200余亩。当然收购价格也是一低再低,前几年甚至为每公斤三、四块钱左右,极大挫伤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近两年价格才略略回升。汪总在分析这种现状时,总结出两点原因:一是教材原因,50年代为大力发展中医中药,在全国新办了许多中医院校,将全国优秀的名老中医从民间汇集于中医院校及中医医院,在课程设置上放弃中医经典,大肆采用统编教材,而统编教材的编制者恰恰是受金元以降医学思想影响较深之人,误解阴阳平衡,重用寒凉之法,加上教学与实践脱离,近亲繁值几代后,培养出的学生已无疗效水平,更不用说灵活使用温阳重剂——附子,大都陷入“附子有毒;非身凉、四肢厥则不可用;非危证不用”的怪圈,用汪总的话就是:“学院派不用附子”。二是政策原因,“药典”颁发后,里面明确记载附子用量的上限是15克,如果能用附子的医生开方用量超过15克的话,则有可能成为医疗事故的责任人,而根本不管这医疗事故是不是附子用量造成的。综上所述,这是导致附子市场极度萎缩的两个主要原因。 我们不由得感概,从附子市场的衰败也可从一方面折射出中医、中药市场的全面衰败。政策往往是一把双忍剑,不管发心如何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大办中医院校,无非是想大力发展中医中药,想通过西方的教学模式大规模复制人才,但结果呢?现在许多中医院校的老师根本没有能力看病,不能看病的老师能培养出能看病的学生吗?基本上是天方夜谭。而

慎对扶阳派重用附子。

这里牵涉到对附子的药性的理解。附子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下品,属于不可长期服用之品。附子走而不守,并不能补益元气,它所起的作用是激发人体储存的元气或者说元阳,有人认为,这种激发作用和激素的作用相类似,都是将人赖以生存的能量提前支取,所以是不可持久的,有危险的。 阳和阴并非完全对立,非此即彼,除阴虚阳虚之外还有阴阳两虚,最为棘手。补阴则阳不足,壮阳则阴不足,而阴不足会导致血不足,壮阳会耗阴动气,导致气血双衰,又反过来引起阳虚,就象燃烧灯心,不加油光加火,最终要烧光光的。故畏寒之症不可一概以阳虚而论。伤寒论中有四逆散,也是治疗手脚怕冷的,其中并无壮阳之药物。即使阳虚,也分很多档次,重症才用附子。还有阳和汤,就用麻黄肉桂,不用附子,临床效果还是不错的。桂枝汤其实也是补阳的。我觉得火神派有点走火入魔的味道,动不动就是几十克附子,非常人可以承受,一病一方,因人而异为好 本品具有镇痛作用,临床上用于缓解癌痛,尤其适用于消化系统癌痛;外用时能麻痹周围神经末梢,产生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有消炎作用,本品毒性极大,能兴奋麻痹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兴奋麻痹胆碱能神经和呼吸中枢,兴奋心脏迷走神经,直接毒害心肌细胞。还有发汗作用 伤寒重温阳,也多用白虎清气,承气急下救阴 温病重护阴,也要生脉饮,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

自东汉伤寒论后,一些医生学艺不精一味重温阳。 到宋金元时期始觉不能太过温燥,刘河间“六气皆从火化”,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滋阴降火,后来者不精通学习,一味苦寒,又太过了。 到明之后,张景岳等又纠正那些盲目尊崇刘河间,朱丹溪等人的错误,注重温补。 到清中期,又有叶天士,吴鞠通纠正那些盲目温补者,重竖温病派旗帜。 名家们都没错,错的是那些一味推崇某个单一学派,却不能全面,系统学习,学得一鳞半爪就认为练就屠龙技。 最近看叶案,虽以自拟方为主,但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栀子豉汤,半夏泻心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黄芩汤,真武汤,乌梅丸,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麦门冬汤,肾气丸,甘麦大枣汤等都常加减应用。 扶阳,最怕那些——画虎不成反类犬,动辄附子60,120克,把某某名家的个别病案当成金科玉律,能不出问题吗? 附子的用量与煎法 张仲景用附子分生、熟,生者用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白通汤,炮者用于温阳扶阳、散寒除湿,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等。考其用量,一般用一枚,甚者二枚,最多为三枚,按一枚20-25计算,大约在80左右,而扶阳派诸家用附子则多为大剂量,甚者超大剂量,郑钦安、吴佩衡、卢铸之、卢崇汉、范中林、李可等常用量都在30

卢崇汉病案(扶阳讲记后附病案)

卢崇汉病案 附录三 2006年6月26日卢崇汉先生门诊处方全纪录 卢崇汉先生2006年6月26日国医堂门诊病历情况,全部病例情况统计如下(单位为G) 李某女79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两个月) 西医诊断:肺癌。 主诉:咳嗽、气喘促症状好转,痰少已无血丝,纳增,精神好转。 四诊:舌微绛,苔白腻罩黄,脉滑数。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广紫苑15茯苓15法半夏20陈皮15 木蝴蝶20杏仁15石菖蒲20浙贝15 瓜蒌壳15苍术15砂仁15炙甘草5 生姜20 黄某某男74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9个月) 西医诊断: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 主诉:晚上未出汗了,胃口正常,二便调。 四诊:舌淡红,苔白腻罩黄,脉沉缓。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75白术15杭巴戟20菟丝子20 白晒参10黄芪50砂仁15木蝴蝶20 阿胶20肉苁蓉20枸杞20炒麦芽20 路党参30炙甘草5生姜60 郑某某男73岁成都初诊 西医诊断:高血压,小脑萎缩、脑动脉供血不足。 主诉:腿脚无力,无法正常行走,舌僵吐字不清,痰多不利。 四诊:舌质淡淤,苔黄腻,脉弦数。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60白术15胆南星15石菖蒲15 法半夏20陈皮15明天麻15南山楂20 硃茯神15炙甘草5生姜50 许某某男62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1年余) 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主诉:咳嗽减,已无黄痰,膝关节、踝关节肿痛减轻,人已不畏风了。 四诊:舌质暗,苔薄白腻罩黄,脉略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制附片90白术15砂仁15地肤子15 桂枝尖25茯苓20木瓜20淫羊藿25 杜仲20炙甘草10生姜60干姜30

徐某女52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3次) 西医诊断:荨麻疹。 主诉:全身瘙痒明显减轻,大便略干,多喝水后脘腹微胀痛。 四诊:舌质暗红,苔薄白根略腻,脉浮略紧。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20苍术15法半夏20地肤子15 小茴香20青皮15香白芷15蛇床子15 苍耳子15硃茯神15南山楂20生姜20 炙甘草5 雷某女43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4次) 西医诊断: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 主诉:昨日感冒,今日头微痛,咽痛,口干欲饮。 四诊:舌淡红,苔薄白,脉略紧浮。 处方1:三付,每日一付,先服。 桂枝尖20苍术15法半夏20香白芷15 石菖蒲20陈皮15广紫苑15茯苓15 南山楂20生姜25炙甘草5 处方2:三付,每日一付,后服。 路党参30白术15陈皮15砂仁15 秦归身15杏仁15石菖蒲20浙贝15 瓜蒌壳15杜仲15炒麦芽15木蝴蝶20 炙甘草5生姜20 岳某女40多岁成都复诊(已连续复诊一年余) 西医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 主诉:前两天过食生冷后导致腹痛、腹泻,牙龈未出血,皮下无出血点,汗多。四诊:舌质淡,苔薄白略腻,脉沉紧。 处方:三付,每日一付。 路党参30白术15小茴香20吴萸12 南山楂20青皮15法半夏20官桂15 桂枝尖15茯苓15炙甘草5干姜20 崔某某女47岁都江堰复诊(已连续复诊一年余) 西医诊断:红斑性狼疮。 主诉:已不咳嗽,疲倦乏力,早晨口苦,手心热。 四诊:摄制偏红,苔少,中根部略黄。 处方:六付,每日一付。 桂枝尖15苍术15茯苓15石菖蒲20 南山楂20白芷15陈皮15法半夏20 广藿香15白寇12炙甘草5生姜15 周某某女54岁武汉复诊(已连续复诊6次)

中医入门书籍推荐(转自医者佛日志)

中医入门书籍推荐(转自医者佛日志) 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 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一则,修德为先。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

从《扶阳讲记》谈附子的临证应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导论坛第四讲 刘法洲老师 从《扶阳讲记》(以下简称《讲记》)附2中指出:《周易》在提示阴阳矛盾的对立、依存和消长转化的运动中,始终强调了“阳主阴从”的两者关系,如《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谈到“乾元”时则说是“乃顺承天”,其意是说,阳为统辖,阴为顺承。附1中说,“在生理上,维持生命的正常生存是阳气,它关系到生命的强弱与存亡……在兵变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仍然是阳气。”说得很好,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先哲就早已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可惜的是,先哲的话,没有被我们当代人所重视。《讲记·扶阳理路》第二节从八个方面谈了我们当代人,体内阳气容易受到伤害的情形,讲得很中肯,很深刻。卢崇汉老师说:“卢氏运用附子,没有脱离阴阳学说这一基本理论的指导。”所以在谈附子的临证运用之前,有必要谈谈用现代人的视角如何解读中医的阴阳学说,因为真理有时是需要重新勾勒的。 纪由先生说(《阴阳初探》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版):首先应了解人类所处的空间是属于阳性偏高的场。按照阴阳的本性,在阳性偏高的场区,由于阴少阳多,已经获得阴性中和的阳性,必然把阴性排在内部,这就是阳为表阴为里的根本原因。……这个空间属于阳性的光子还不能完全被淹没,是阳有余而阴不足(P57)。那么,“动属阳就是阳性之间互相排斥争夺阴性的现象。静是阴阳平衡时作用力相互抵消的现象”。“阴性偏少,缺者为贵,来之不易的阴性,只能深藏在内,才不会轻易被夺走。”而‘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的提法,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关系。P58,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6度,这个温度本身如果与阴阳完全平衡淹没状态的温度是摄氏零下273度相比,自身已经是阳性偏

卢崇汉医案

1 前列腺增生肥大 江某,男,56岁,日本官员。1988年7月19日就诊。 患者有前列腺增生肥大症,排尿困难已经有6年了,近2~3年加重,曾在北京、日本、美国用西医进行治疗,因怕手术而无结果。又在日本、北京服用中药,吃了100多付通利渗湿的中药,仅开始有一点疗效。后求治于卢氏。现症见:每天下午频繁地上洗手间,小腹膨胀,小便细小、时间长而慢,一个晚上要小便15~16次,基本上无法正常地睡眠。察舌体胖大、质淡、舌边有明显的齿痕,苔白滑腻,脉沉缓、重取无力。证属肾阳虚衰,水湿留滞。治宜温阳行水、利水。方有真武汤化裁。药用: 制附子75g(先煮2小时),生白术15g,茯苓25g,仙灵脾20g,生姜 60g。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二诊:吃了3剂以后,小便通利,夜尿减为每晚2次,但仍感觉排尿的力度欠佳。上方加桂枝25g,再服3剂。 三诊:服药后,有效,上方加砂仁15g。共吃30剂中药,排尿正常,精力增加,每晚夜尿1次。随访:第二年随访没有出现反复。 【按语】老年性前列腺增生肥大症很多人没有什么特异性表现,不但病人治好没有信心,就连医者也会说没有什么好办法。卢氏研究认为此病多为肾阳虚损证,可在临床如何抓住辨证的关键点?如何判断它属于少阴阳虚呢?卢氏认为可以从舌、苔、脉三者来确定。特别是本例患者脉沉缓无力,就此一点可判断为少阴阳虚,属于阴寒阻滞,这是一种极为可靠的辨证依据。再看舌淡、苔腻白滑、边有齿痕,这些都是阳虚不化,寒湿阻滞的有力证据,特别是苔白腻是寒湿阻滞下焦的一个表现。这些特点都是阳虚之辨证证据。 2 暴哑 某男,56岁,教师。1988年12月7日就诊。 患者在1月前因下雪穿衣少而受寒,出现头痛、项强、恶寒,吃了3次感冒西药后,大汗出后头痛减轻了,但第2天说不出话,声音完全哑了。在当地医院就治几个星期,没有好转。现症见:患者体质比较壮实,但一副倦容,想说话发不出声。用手写出:头痛、项强、身痛、微微恶寒、咽痛,察舌质淡红色,苔白润,脉沉紧。证属寒中太少两经,治用宣肺、温肾、暖脾,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药用: 制附片75g(先煮2小时),麻黄15g,细辛15g,生姜60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吃1剂时病人出了一身大汗,随之全身症状迅速减轻,能发出了点声音,吃2剂过后,全身症状消失,声音恢复正常,但仍感到乏力。前方去掉麻黄、细辛,加仙灵脾20g,砂仁15g。又吃2剂,体力完全恢复,共服药4剂病愈。 【按语】患者虽然看来身体强壮,但毕竟已过中年,阳气渐落,这是生理现象。由于突然受寒,病由太阳直达少阴。太阳少阴互为表里,太阳膀胱在表,少阴肾在里,少阴肾已有不足,加之过度发汗,所以少阴肾阳更损,肺窍闭塞,声音难以发出。卢氏认为其病机核心是少阴经脉凝滞所致,因足少阴肾经上贯舌咽,经脉凝滞而导致暴哑。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姜,太少同治,治寒而用大剂量一派火热之药,真乃一炉火也,尽显“卢火神”特色。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 传道录是师徒之间的对话,“师”就是本书作者卢崇汉先生,“徒”是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教授。刘力红从拜卢崇汉为师以来,和其师父开始了不间断的“师承学术对话”,全部对话录音,记录下“师承实况”的全部过程和每个细节。这项“师徒学术对话”完全纪录的工作,是中医学术“师承教育”之纪录与传播的崭新形式。 刘力红(徒):师父,今天想问您两个病人,一个是您这次到南宁来看过的一个食道癌的病人,男性,55岁,这例病人术后已经五年了,三年前转移到左锁骨上及纵隔,左锁骨上的转移灶形成了恶性溃烂,溃烂处有鸡蛋大的一个洞,长年流脓,恶臭不堪。溃处连及左肩臂疼痛,活动受限。精力渐差,饮食及睡眠还不错,大便要一周左右方解,但无所苦。纳后脘略胀。他这次是4月17号入院,入院时舌很淡,苔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当时考虑他是元气衰败之象已露,惟有保固元气,方有挽回的希望,所以为他处了下方(单位皆为克,下同): 制附片75(先煎)生白术15砂仁20陈皮15法半夏20朱茯神20黄芪60当归15党参30干姜45炙甘草10 这个方服了13付以后,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白芷15,加白芷主要是考虑到他局部溃烂流脓的情况。加减前后一共服了18付,总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好转,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体力比过去强了,纳后脘胀

的情况基本消除,大便的情况也有改善,尤其是溃烂处较原来小了一些,流脓也明显的减少。 您这次看过以后,在上方的基础上作了改动,用了: 制附片75生白术15砂仁15黄芪50陈皮15生晒参10杭巴戟20菟丝子20炙甘草5生姜60 这个方用了7付,溃处又有明显的好转,脓进一步减少。现在的问题就是疼痛没有改善。原来他每天吃两粒止痛片,最近增加到了三粒。对于肿瘤的疼痛,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理,也是今天很想问的一个问题,另外还是希望师父点评一下上面的方药是否恰当。 卢崇汉(师):你这次的处理基本是对路的,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效果出来了嘛。病人发病到现在已经五年,而且后三年出现转移,左锁骨上溃烂长期不愈,加上脉气无根,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病人的精气已经衰败,机体已经没有能力来修复破损之处。你初诊号脉,右尺已现浮象,这说明不但元精衰败,且有越脱之象。我看你初诊案中写了“唯保固元气,以图万一”,这是很贴切的,这说明你抓住了根本。根本抓住了,才有可能言其它。而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保命!现在不是治病的时候,是保命的时候。怎么保命呢?就是要固护住阳气,固护住精气。你的处方是在四逆法上作了扩充,路子是对的,但显得杂了些,方子一杂,纳下的力量就会变弱。法夏、朱茯神、党参这些现阶段完全可以不用,方子精纯一些好,古人说,力专则效宏,就是这个意思。另外,方里面一加当归,就变成从气血上走了。从气血上走可不可以呢?补益气血对这个病当然也会有帮助,

中医经典是中医博士班课程之根——读2007级博士班伤寒论学习心得有感

2008年7月,27(4) 中医教育ECM李赛美,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No.A2080003),广东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No.A2070002)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级博士班共80名学员选修了伤寒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共50学时,教学设计分12个专题,3大板块:一是伤寒论温习,对伤寒论整体构架进行串通,浓缩精讲;二是专题讨论,涉及文献研究之“伤寒论研究发展概况”“名家名著简介”,临床研究之“治法组方规律”“治法特色研究”“拓展经方临床运用思路”“经方运用示范”“实验研究范例”;三是伤寒名家讲座、查房尝析,包括中医泰斗邓铁涛讲座,熊继柏、郝万山、梅国强、刘力红、卢崇汉等教授查房讨论录像,同时旁听第六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研班授课等。 考试为撰写心得,要求体现3要素:①真,真心流露、真情表达、真实想法;②新,新的视角、新的见解、新鲜出炉;③精,内容精炼,有内涵。学习心得内容涉及多专业,尤其专业之外诸多见解,令人振奋。现撷其要者,探讨如次。 1学之所悟1.1 悟中医 何为中医?如何创新发展?博士们自有见解。对 于“纯中医”的解读,不再拘泥于不懂西医学、单纯掌握中医技术的“老古董”形象,而是把“纯”字理解为拥有扎实纯正的中医临床理论思维。建立中医的临床思维不必在于什么形式,重要的是持有中医纯正的内涵。在21世纪的今天,面临西药毒副作用及药品不良事件日益增多,医疗费用不堪重负,人们重返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中医经典《伤寒论》的价值必将凸现。作为一名中医博士生,更有一份责任,继承中医,弘扬中医。 创新是博士学位论文的生命。中医如何创新?首先应该潜下心来,向古人学习,向老祖宗学习。承前才能启后,继往才能开来。近年来大多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的新技术、新思想来自对古代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探索。中国是4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东方古老民族,5000年发展积累,沉淀了极为深厚的文明财富,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技术中的二进制运算原理等,这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新发现,都可以从中国古代经典《易经》中找到答案,或是受其启发而灵光一现,或是与其有相同的理论内核。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是博士生们孜孜追求的目标。一味步人后尘、仰人鼻息是不可能实现科技独立并领先的。唯有向历史学习,向先人学习,延续5000年文明史,我们的科技、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中医才能走出一条独立发展道路。以中医为最杰出代表的文化血脉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也是凝聚整个世界华人的根本。失去传统文化,就是失去我们的精神家园;失去中医,就是失去祖先对于我们生命的几千年连续的宝贵探索。当国人苦苦寻找强国之路、健康之门时,是否认真审视了自己的所有?或许,最佳答案就在眼前。 1.2悟经典 本班大部分博士生为非伤寒论专业,为何选择 经典课程?博士们有另类解读:10多年专科工作经历,使理论和经验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作为一名中医专业毕业的医师,当你在临床独挡一面解决病人难题发现一般现成中西成药不能解决复杂病情时,当你运用中药方剂总是停留在疗效不确定时,发现 【百家窗】 中医经典是中医博士班课程之根* ———读2007级博士班伤寒论学习心得有感 李赛美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 (广州510405) 关键词:中医经典;伤寒论;博士生教育;教学改革;心得中图分类号:G642.421 78??

火神派

火神派 一般公认,凡能构成一家学派者,必须具备几个条件:第一,有一个独特的学术思想或学说,例如河间学派的火热论。第二,有一个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即宗师,例如补土派的李东垣;还要有一批跟随宗师的传人(亲炙或私淑) ,对其学说或尊崇,或信仰,或研究,甚至发扬之,从而形成一个"人才链"。第三,必须有阐述学说观点的有影响的传世著作,例如伤寒学派的《伤寒论》,温病学说的《温热论》等。当然还要有相当的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甚至可以说"十分过硬"。 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1824~1911)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成书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阐述了其学术思想。《医法园通》成书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该书羽翼《医理真传》,丰富完善了火神派的思想体系,郑钦安因此被称为火神派首领。百余年来火神派代有传人,其代表人物如云南吴佩衡(原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上海祝味菊,四川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山西李可等,均享有“吴附子”、“祝附子”、“唐火神”、“卢火神”……之名,驰誉医林,屡

起重症、大症,他们的医案集为世所传颂。回顾一下,医史上除张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称“张熟地”,余师愚以擅用石膏而称“余石膏”以外,像火神派这样众多医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誉的现象,可称绝无仅有,足见其学术观点和用药风格之鲜明,影响之深远。 一、火神派简介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寿全。郑寿全(1824-191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重视阳气,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热药著称,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 郑钦安中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从有限的资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先生学医达11年之久,继承郑钦安学术思想,屡起沉疴,时人尊呼为“卢火神”。儿子卢永定传其衣钵,在60余年实践中善用大剂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屡起沉疴痼疾,民间亦尊为“卢火神”。卢永定有弟子黎昌琼,今在成都七院工作,临证亦常用大剂量附子、生姜等品,屡愈顽疾。 另有郑仲宾先生(1882-1942),“少时师承郑钦安”,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蜀中名医,解放前逝世。私淑郑钦安者应该更多,举其要者录之。

“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临床应用之妙

2009年3月第47卷第8期 “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临床应用之妙 程琳*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75) [摘要]辨证论治和治病求本是中医之精髓所在,然而一旦临证,有的医者很易被假象所迷惑,造成误诊误治。笔者以四则病案来论述,说明“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之重要和临床应用之妙。 [关键词]辨证论治;治病求本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09)08-101-02 中医治病之妙在于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即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而在治病时,需“谨守病机,各施其要”,直接针对病机,治病求本,中病即为良药,不中便为毒药。所以临证时,应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知常达变,师古而不泥古。可以说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然而一旦临证,有的医者易被假象所迷惑,针对假象治之,造成误诊误治;误诊误治不仅没有治好患者,贻误病情,还可能加重病情,使患者更加痛苦。故在临床上,应铭记“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这一基本法则。现以四则病案,说明“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临床应用之妙。 1通因通用 病案一:一妇得暴注证,食粥粥下,饮汤汤下,服药药下,物色不变。众医议用姜、附、参、芪,予诘之。答曰:完谷不化,胃虚明矣。予曰:非也。《经》言: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河间谓:火性极速,不容停留。仲景谓:邪热不杀谷。公言完谷不化,属之虚寒,此则属于虚火。用药一差,生死反掌。先令以香连丸,服之安然,饮汤水半钟亦不下,众始信为火。遂方用平胃散加黄连一钱、大黄三钱。其家人曰:病下而复下之,可乎?予曰: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交通之妙,存乎一心,诚服此药,得效必矣。服后微下二三行,食粥一碗。继以白芍汤调理而安[1]。 患者食粥粥下,饮汤汤下,服药药下,物色不变,看似脾虚所致完谷不化,实则内有虚火。李氏治疗泄泻,辨证求本,采用清凉之法透其邪热,邪去正安。倘若采用甘温补法,则邪热借药性其势更猛,补则闭门留寇,病情不愈,反可去人性命矣。李氏辨证之精当,治病求本之妙,很值得大家思考学习。 2温补祛湿 病案二:江藤,男,日本人,58岁。前列腺增生、肥大,小便排泄困难已有6年,近两三年加重,尿频,眠差,腹胀,已中、西医治疗多次罔效。舌胖,质淡,有明显齿痕,苔白,滑腻。脉沉缓,重取无力。 辨证:肾阳虚衰,水湿留滞证。治法:温阳、行水、利水。处方:真武汤加减:制附片75g,生白术15g,茯苓25g,淫羊藿20g,生姜60g。三付药后,整个排尿都很顺利。二诊:原方加桂枝25g。服药后,见排尿力度增加。三诊:原方加桂枝25g,砂仁15g。加砂仁,起纳五脏之气归肾之功用。前后三十付药,整体情况基本改善,精力增加了,排尿完全正常[2]。 卢崇汉先生认为,前列腺增生、肥大之所以常出现在中老年时期,是因为人到中年后,体内阳气渐衰。阳气衰减,则气化不及,导致水湿停滞,水湿可循少阳三焦下注前阴,可以潴留和凝集,最终导致前列腺增生、肥大。 在这个方中,卢氏用大辛大热之附子壮肾阳,扶腾肾水,使真阴之气在肾阳的蒸腾下旺盛。气化行,浊阴才能消。生姜,归肺、脾、胃经,温散行水,上能开宣肺气,启上闸,提壶揭盖(肺为水之上源),中能温脾胃,助后天以利水。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尿,脾运则湿除,水液能得到控制。茯苓,淡渗利水,通调三焦,导浊外出。改白芍,用淫羊藿,补肾壮阳,引阳入阴,可启阴交阳,可通利血脉,可解除筋束的挛急,从而达到畅通水道之目的。综上,此方能使五脏功能得到调整,并重在壮气化之阳,启气化之机。壮阳之力更专,则匿浊之效更宏。上述用药虽少,但针对性强,所以效果甚好。 卢氏用补火助阳之法治疗前列腺增生、肥大,区别于一般认为的祛除膀胱湿热之法。从中医角度认识前列腺肥大所致小便不利,一般属于癃闭的范畴,取清热利湿之法。卢氏用大量附子温肾化气,生姜化气利水,阳气通则小便自利,体现了“温补派”的用药风格。此病案,温肾利水实为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之法。 3培土生金 病案三:郡守王镜如,痰火喘嗽正甚时,突然小便不通,自服车前子、木通、茯苓、泽泻等药,少腹胀满,点滴不通。余曰:右寸数大,是金燥不能生水之故,唯用紫菀五钱,麦门冬一钱,北五味一粒,人参一钱,一剂而小便涌出如泉。若用淡渗之药,则反致燥急之苦,不可不察也[3]。 本案中小便癃闭正治在肾和膀胱,多用淡渗利湿之法,本案患者痰火喘嗽正甚时,突然小便不利,点滴不通。李氏诊脉右寸数大,分析为肺之痰热已化燥伤阴,肺之阴津不足,不能生水导致癃闭。治疗宜用清金润肺之法,以补法易之。盖“肺为水之上源”,肺实则水足,通过滋补肺阴达到治疗癃闭之效。方中紫菀,人皆知化痰止咳,然其通利小便之功不可没。《本草通玄》谓“紫菀,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然非独用,多不能速效,小便不通及溺血者服一两立效[4]。”麦冬,清金养阴润肺,《药性论》谓其“治热毒,止烦渴,主大小面目肢节浮肿,下水……[5]”麦冬可谓 *2004级中西医七年制 ·中医中药· CHINA MODERN DOCTOR中国现代医生101

卢崇汉扶阳讲记:李小清编

卢崇汉先生《扶阳讲记》摘录 附:病案数例及成都晚报报道 出于对著作人版权的尊重,本贴仅摘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扶阳理路(一) 实际上我们分析中医的理论,它的渊源,也就是阴阳理论的渊源,它很明确的强调了阳为主导。有关这个主导问题,大家可以看一看《易》,《易》这门学问主要是谈阴阳的,因为《易》,你看它的构造,就是一个阴爻,一个阳爻。所以古人给它的定位是“易以道阴阳”。 而且从《易》里面看,确确实实是阴爻一半,阳爻一半,好像是平衡,各占50%,没有人控股。没有控股怎么办?大家的股份都持平,好不好办事呢?反而不好办事。 那我们可以看一看,易里面,虽然阴爻和阳爻是一样的,是相等的,但是它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我们可以从乾卦里面去认知,干卦的“彖”里面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卦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乾卦是六爻皆阳的卦,是一个纯阳卦,这样一个纯阳卦有什么功能呢?它讲到了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它是统天的。那么干实际上就是阳,万物资始,有赖于这个阳,天道的统领也有赖于这个阳,也就是说它是控股的。乾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坤,坤是六爻皆阴的代表,《周易》在描述这个阴的时候,怎么讲的呢?“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是六爻皆阴,万物的资生就有赖于这个坤阴。一个万物资始,一个万物资生。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也就是讲“万物资始”,可是万物是生长在哪里的呢?不是生长在太阳上面,是生长在坤阴上面,所以它是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一个是统天,一个是顺承天,这里面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阳主阴从”的思想。 所以在《易》里面,这样一个主从思想的脉络是很清楚的。我们再看看《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它是用贵贱来表达这个主从的关系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阳,这个统天的东西的一些体用问题,以便我们加强对这样一个思想的认识。乾是以天为体的,天体的这个用是什么呢?《易》里面也讲得很清楚,天体的用为行,为健。所以就有大家很熟悉的一句话,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家都知道清华的校训有两个,一个是自强不息,一个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实际上就是乾的精神,乾的思想。那么行讲的是什么呢?天行健,行讲的就是动。所以宇宙都是恒动的,包括我们属于阴的这个地球,刹那刹那,都是在动当中。 由此也可以见到,阳是一个主体,阳是一个主导。曰月星辰,无时无刻不在动中,而《素问》很清楚地定位了阳就是动,阳躁阴静,躁者动也。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在动,是恒动,有一天不动了,那就是宇宙结束的时候。只有这样一个恒动,这样一个自强不息,那么才有四时生焉万物育焉。乾卦的卦辞讲到的“乾元、亨、利、贞”是什么意思呢?就讲的是春、夏、秋、冬乃由干所生。乾天的这样一个恒动,导致了春夏秋冬四时的产生,所以后来《系辞》又讲到,“曰月运行,一寒一暑”。都是在讲这个运行,都是在讲动,动才有四时,才有这一切。这样一个脉络,我们是看得非常清楚的。 另外我们看《说卦》,《说卦》也谈到“乾健也”,这个“健”是什么呢?《说文》里面讲到“健者,伉也”,我们现在最常用的一个词伉俪,也就是讲的夫妇,也就是讲的阴阳,也就是讲的道。而这样的一个伉,这样的一个配偶,这样的一个阴阳是谁来统管的呢?是乾来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