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学简答题50题

微生物学简答题50题

微生物学第二章简答题

1.原核微生物主要有哪几类?与真核微生物相比,其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答:原核微生物主要有6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它与真核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胞核为核质体、即没有核膜、没有核仁、没有有丝分裂器。

2.何谓细菌?试写出其细胞结构的名称。

答: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一般0.5×0.5~5.0μ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裂殖方式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细胞结构分为:基本结构:为全部细菌细胞所共有。如细胞壁(支原体例外)、细胞膜、核质体、细胞质等。特殊结构:部分细菌细胞所具有。如鞭毛、菌毛、荚膜、芽孢及伴孢晶体等。

3.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一般可通过哪些方式初步判断在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到处有细菌的存在?

答:通过嗅觉:凡微生物大量聚集的地方,往往发出特殊的臭味或酸败气味;

用手触摸:凡微生物大量生长的表面,往往有粘、滑的感觉;

在固体食物表面,大量生长的结果,会出现水珠状、鼻涕状、浆糊状以及颜色多样的菌落或菌苔;若用小棒挑取会拉出丝状物来;

在液体(含营养)中,生长的结果,会出现混浊、沉淀或飘出一片片白花(菌醭或菌膜),并伴有气泡冒出。

4.列出真细菌目细菌的形态类型(包括基本形态、其它正常形态和异常形态)。

答: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其他正常形态:柄状、三角形、方形、圆盘形和肾形;

异常形态:畸形和衰退形。

5.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为何一般都要对它们进行染色?常用的方法有几类?首创细菌染色方法的学者是谁?

答:由于细菌细胞极其微小而又十分透明,加之活体细胞内含大量水分,对光线的吸收和折射与水溶液差不多,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看清楚。经染色后,使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而能较清楚地被看见。

常用的方法有死菌法和活菌法两大类;死菌法又分正染色法和负染色法两大类别,正染色法种类较多,又分简单染色法和鉴别染色法,鉴别染色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活菌染色法常用美蓝或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等

首创细菌染色法的是德国学者科赫(R.Koch)

6.对细菌进行染色的方法种类很多,请用表解形式分别列出死菌的染色方法的类别及其各自所包括的主要染色方法的名称。

7.何谓革兰氏染色法?它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有何重要意义?

答:丹麦学者C.Gram1884年发明的一种重要的细菌染色法。其简要操作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和沙黄复染。其中乙醇脱色是实验成败的关键。经染色后菌体呈蓝紫色者为G+菌,红色者为G-菌。

此法可将几乎所有的细菌分为G+和G-两大类,因此是菌种分类鉴定的重要指标;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两大类细菌之间某些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明显差异,如细菌的结构、组成成分、生态和对药物敏感性等。

8.何谓革兰氏染色法?主要操作步骤各有何作用?其中哪一步是成败的关键?为什么?

答:此法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别染色法而得名。

主要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和沙黄复染。初染使菌体染上紫色;媒染使结晶紫与碘分子结合成一个分子量大且染色较牢固的复合物;乙醇脱色是使已染上的蓝紫色脱去而又成为无色(若是G+菌则仍为蓝紫色);复染是使已脱色的细菌再染上复染液的颜色。

此法成败的关键是脱色。如果脱色时间过长,G+菌则可被误染为G-菌,反之,G-菌可被误染为G+菌。

9.何谓革兰氏染色法?影响革兰氏染色法着色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请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例予以说明。

答:此法由丹麦医生C.Gram于1884年创立的一种重要的细菌鉴别染色法而得名。其主要步骤: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和沙黄复染。菌体最后呈蓝紫色者为G+菌,呈红色者为G-菌。

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是G+菌。但是,如果培养时间过长或者已死亡,部分菌体自溶,涂片厚薄,尤其脱色时间过长等,都会影响其着色稳定性,使G+菌误染为G-菌。

10.分别以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为例,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经染色后,大肠杆菌为阴性反应,枯草杆菌呈阳性反应。

此结果与两者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

枯草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且多层紧密牢固,厚约20~80nm;肽聚糖的含量约占细胞壁干重的40%~90%,脂多糖含量仅0.1%~0.4%。当染色过程中用乙醇脱色时,由于脱水而引起肽聚糖层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保留于细胞中而不易脱色,因此菌体呈紫色。而大肠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约2~3nm,结构疏松且单层或双层;肽聚糖含量仅5%-10%,而脂多糖含量却高达11%~22%。当染色过程中用乙醇脱色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结晶紫-碘复合物被抽出而脱色,再用复染液染色,于是菌体染上了复染液的颜色而呈红色。

11.试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例,简述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的结果、原理及其主要操作步骤。

答:结果:G+,菌体呈蓝紫色。

原理:G+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高,而脂类物质含量低,且肽聚糖层网状结构紧密、牢固、多层。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而使得肽聚糖层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细胞壁通透性降低,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保留于细胞中而不易脱色,故菌体仍呈结晶紫-碘复合物的颜色(蓝紫色)。

主要操作步骤:

涂片:将培养一定时间的菌种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干燥、固定。

染色:结晶紫碘液95%乙醇沙黄。

(初染)-(媒染)-(脱色)-(复染)-油镜观察。

12.试以大肠杆菌为例,简述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的结果、原理及主要操作步骤。

答:结果:G-,菌体呈复染液颜色(红色)

原理: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抽出,最后被染上了复染液(沙黄或番红)的颜色(红色)。

主要操作步骤:

涂片:培养一定时间的菌种均匀涂布于载玻片上,干燥、固定;

染色: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沙黄或番红复染;

油镜观察。

13.何谓原生质体和球状体?两者有何共同特点?

答:原生质体一般由G+菌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的壁或加入青霉素抑制其壁的合成后所剩下的生活体部分。

球状体一般由G-细菌采用与制备原生质体相同的方法除去细胞内壁层但仍残留外壁层后的生活体部分。

两者共同点主要有:无细胞壁,均呈球状;对渗透压等外界条件十分敏感;即使有鞭毛的细菌也失去了运动性;对某些噬菌体不敏感等等。

总之,它们几乎失去了原有细胞壁所具备的生理功能,但仍能正常生活。

14.何谓原生质体?如何获得原生质体?

答:G+细菌人为彻底去壁后仅由细胞膜包围的细胞生活体部分即为原生质体。

获得的方法:用某选择性溶菌酶(如溶菌酶)以适当浓度处理G+细菌,经一定时间后,便可彻底去掉细胞壁;或者让G+细菌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生长。例如将其培养在含一定浓度青霉素的培养基中,便可抑制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而获得。

15.何谓细胞壁缺陷细菌?

答: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如受鸡蛋清溶菌酶或青霉素的作用,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层被破坏或其合成被抑制,或者通过自发突变,或者在自然进化过程中丧失,均可形成缺壁的细菌。

例如原生质体、球状体、L型细菌和支原体等,都是在不同条件下所形成的缺壁细菌。

16.试比较支原体、L型细菌、原生质体和球状体之间的主要异同。

答:相同:均为细胞壁缺陷的原核微生物;对外界环境因素较敏感;一般均为球形(支原体有时呈丝状)。

不同:主要表现为形成缺壁的方式不同。

支原体:在自然界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

L型细菌:在实验室条件下自发突变形成;

原生质体:G+菌在人为条件下用鸡蛋清溶菌酶彻底除去原有的壁或加入青霉素于培养基中培养以抑制其壁的合成;

球状体:一般为G-细菌通过与制备原生质体相同的方法处理后形成。

17.何谓细胞壁缺陷细菌?按其形成方式共分为哪几种?

答:细胞壁是细菌的基本结构之一,但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细胞壁缺损以致无壁,这类无壁或壁部分缺损的菌株统称为细胞壁缺陷细菌。

按其形成方式,缺壁菌株大致分为四种:

支原体: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形成

L型细菌:实验室条件下自发突变形成

原生质体:实验室条件下,以人工方法彻底去壁

球状体:实验室条件下,经人工方法除去部分细胞壁

18.何谓细菌细胞壁?证明其存在的方法有哪些?

答:位于细胞表面,内侧紧贴细胞膜、较为坚韧的一层较厚实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生理功能,是细菌的基本结构之一。

①证明其存在的方法有: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壁染色:A.单宁酸(媒染),后加结晶紫染色,壁呈紫色;B.磷钼酸(媒染),甲基绿染色,壁为绿色;质壁分离(大型细菌采用);制备原生质体。

②电子显微镜观察

19.何谓细菌细胞壁?其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答:细胞壁位于细胞外层的一层厚实、坚韧、略具弹性的外被,主要由肽聚糖组成,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

生理功能:维持细胞一定外形;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损伤(如渗透压等);具有一定屏障作用,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可能是鞭毛运动支点;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等。

20.何谓细胞膜?何谓间体?两者各有何生理功能?

答:细胞膜又名原生质膜或质膜,是外侧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富于弹性的半渗透性薄膜,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

生理功能:代谢活动的重要中心;控制细胞内外物质运送、交换;维持细胞正常渗透压;合成细胞的各种大分子物质;产能基地;鞭志着生点并提供其运动能量等。

间体:可能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管状、囊状或层状结构,属内膜系统,主要分布于细胞分裂或邻近细胞分裂部位,G+菌较为明显。

生理功能: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与遗传物质的复制及其分离有关。

21.何谓细胞膜?如何证明其存在?试简述细胞膜结构。

答:细胞膜是内侧包围细胞质,外侧紧贴细胞壁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柔软且富于弹性的半渗透性薄膜,是细菌的基本构造之一。

可通过选择性染色、原生质体破裂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证明其存在,较大的细菌还可用质壁分离法证明。

它的结构与其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尤其是极性类脂,它有一个带正电荷且溶于水的极性头部(磷酸端)和一个不带电荷不溶于水的非极性尾部(烃端),在水溶液中很易形成高度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相互平行排列于膜内。头部朝向膜外表面呈亲水性,尾部埋藏于膜的内侧,呈疏水性;不同的内嵌蛋白和外周蛋白可在磷脂分子层的液体中作侧向“漂浮”运动。

22.试述Singer和Nicolson 1972年提出的细胞膜液态镶嵌模式的基本内容。

答: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电子显微镜下呈明显双层结构,由磷脂分子两层整齐排列而成。

磷脂的组成:主要为极性类脂——甘油磷脂,由甘油、脂肪酸、磷酸及含氮碱组成。

磷脂分子的结构:由带正电荷且溶于水的极性头部(磷酸端)和不带电荷不溶于水的非极性尾部(烃端)构成。

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很易形成具高度定向排列的双分子层,极性头部朝向膜内外两个表面,呈亲水性,非极性尾部埋藏在膜内侧,呈疏水性。

内嵌蛋白和外周蛋白在磷脂双分子层液体中作侧向“漂浮”运动,使膜具有了流动性。

23.什么是间体(mesosome)?其生物功能如何?

答:细菌细胞内可能由细胞膜内褶而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囊状结构,属于内膜系统;一般位于细胞分裂或邻近细胞分裂部位;是细胞质中主要的、典型的单位膜结构。在G+菌中较为明显。

生理功能:促进细胞间隔的形成;与细胞遗传物质的复制及其分离有关。

24.细菌细胞质内常存在哪些颗粒状贮藏物?为何常以颗粒状存在?试举例简述其与人类的关系。

答:颗粒状贮藏物:异染颗粒、聚-β-羟基丁酸、糖原、硫滴、毒性蛋白等。

生理功能:维持细胞内环境的平衡。例如聚-β羟基丁酸颗粒由羟基丁酸组成,羟基丁酸呈酸性,当其聚合成聚-β-羟基丁酸颗粒后则呈中性。这样既可避免菌体内酸性增高,同时可避免高渗透压的危害。

与人类的关系:如,聚-β-羟基丁酸可制作易降解且无毒的生物塑料制品。

25.何谓细菌细胞质?其内含的主要细胞结构和颗粒状贮藏物有哪些?请以表解形式扼要说明。

26.何谓核质体?如何证明其存在?

答: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没有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也较简单的原始形态的细胞核,是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之一,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证明存在的方法: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先进行特殊染色(例如用Feulgen染色法)。结果:呈紫色的球状、棒状或哑铃状等多种形态。

电子显微镜观察:核质体在图相上表现为一个周围细胞质密度低的、反差较弱的区域;

核质体DNA呈丝状,以高度折叠的结构存在于细胞质中。

27.为什么将细菌的细胞核通常称为核质体、核区或拟核。

答:这是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相比而言的。

其最大特点:没有核膜、核仁和固定形态,复制时没有有丝分裂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时,凡是细胞“核”存在的部位,往往比周围细胞质的密度低,在图相上表现为一个反差较弱的区域;其化学本质和功能则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相似,故称核质体、核区或拟核。

28.何谓核质体?试简述其生物学特性。

答:核质体又名拟核、核区、核基因组或细胞核、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既无核膜、也无核仁、形态也不固定的原始细胞核。

形态:电子显微镜下呈大型环状双链DNA丝,经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呈球状、棒状或哑铃状等;

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

数目:每个菌体内一般有1-4个,其数目往往与生长速度有关,

染色体:除复制期内呈双倍外,一般均为单倍。

29.何谓核质体?它有何功能?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相比有何特点?

答:又称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既无核膜,又无核仁,也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是一个高度折叠的大型环状双链DNA分子。

功能: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特点:没有核膜和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也较简单;细菌细胞DNA所携带的负电荷主要被Mg2+和有机碱所中和,而真核生物的则由碱性蛋白所中和;每个菌体细胞内一般只含1~4个,其数目往往与生长速度有关;细菌染色体除复制期内为双倍外,一般均为单倍。

30.细菌具有细胞核的说法合适吗?为什么?

答:合适。

细菌细胞质中确实存在有DNA集中区域;其功能与真核生物的一样,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多种形态;电子显微镜下呈高度折叠缠绕的“超线圈”结构,呈丝状体;化学本质为DNA。

但也有不同之处:主要是没有核膜、核仁和固定形态,故现称为核质体、核区、拟核、核基因组或原始形态的细胞核等。

31.龋齿的形成与某些产荚膜细菌有关吗?解释你的答案。

答:关系密切。

例如唾液链球菌和变异链球菌等,它们在适宜条件下生长时便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种松散透明的粘液状或胶质状荚膜物质或其有关结构,使菌体附着于齿表。

唾液链球菌分泌一种已糖基转移酶,使蔗糖变为果聚糖,菌体借此附着于齿表;再经细菌等微生物发酵糖类而产生并积累乳酸,腐蚀牙齿珐琅质表层,从而引起龋齿。

32.何谓荚膜?简述其在细胞表面存在的状态、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

答:荚膜:有的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透明、胶质状的物质。

按存在状态分为: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化学组成:因种而异,有多糖、多肽或蛋白质,个别的为DNA。

生理功能:保护作用;胞外贮藏养料;堆累某些代谢产物;粘附作用等。

33.简述细菌荚膜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答:生理功能:保护作用,使菌体免受干旱损伤或白细胞的吞噬;细胞外贮藏养料,当外环境缺乏营养时重新利用;堆积某些代谢废物;粘附作用,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

与人类关系:有的可用于制备代血浆或葡聚糖凝胶试剂;有的可提取胞外多糖用于石油开采钻井液添加剂或印染、食品等工业;有的菌胶团可用于污水处理。

有害:污染糖厂的糖液或牛奶、酒类、面包等饮料和食品;有的引起龋齿。

34.何谓大荚膜?何谓微荚膜?如何证明其存在?

答:大荚膜:某些产荚膜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约200nm,具有一定外形、松散、透明的胶质状物质,化学组成因菌种而异。

通过负染色法,用中国墨等染色后,可在光学显微下看见菌体周围有一无色透明圈即是。

微荚膜:某些产荚膜菌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厚约200nm以下,与细胞结合较紧的胶质状物质。

通过血清学方法(如荚膜肿胀实验)可证明其存在。(光学显微镜看不见)

35.如何初步判断并进一步证明某细菌是否具有鞭毛?

答: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因此可通过如下方法初步判断:

采用光学显微镜或暗视野显微镜观察细菌的水浸片或菌悬滴。如果发现运动性细菌者,可能具鞭毛(注意与布朗氏运动的区别)

采用半固体琼脂穿刺接种或平皿点种,培养一定时间后,若具鞭毛者,其菌群沿穿刺线呈假根状扩散生长或从接种点向周围很快扩散生长。通过肉眼便可直接观察。

证明其有无鞭毛: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直接、可靠;

进行鞭毛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亦可以清楚看见。

36.根据鞭毛着生的位置和数目可将细菌分为几类?举例说明。

答:偏端单生鞭毛菌,如霍乱孤菌,只在菌体一端长一根鞭毛;

偏端丛生鞭毛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菌体一端长一束鞭毛;

两端单生鞭毛菌,如鼠咬热螺旋体,菌体两端各具一根鞭毛;

两端丛生鞭毛菌,如红螺菌,菌体两端各具一束鞭毛;

周生鞭毛菌,如大肠杆菌,菌体周围均具鞭毛。

此外,个别菌种具有侧生鞭毛。

37.何谓细菌鞭毛和菌毛?各有何生理功能?

答:鞭毛:某些能运动细菌的表面,往往具有一根或数根由细胞膜伸出的细长而波曲的毛发状丝状体结构,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或经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可清楚看见。

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包括趋避运动)。

菌毛:某些细菌细胞表面的一种较鞭毛短、细且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附属物,也起源于细胞膜处。

生理功能:普通菌毛,能使菌体较牢固地粘连在物体(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的表面;

性菌毛,能帮助不同性别菌株间传递DNA片段或者是某些噬菌体的吸附位点。

38.试以大肠杆菌为例,简述鞭毛的结构,并指出该结构与细胞壁和细胞膜的相互关系。

答:大肠杆菌的鞭毛是G-细菌鞭毛结构的典型代表。

结构:由鞭毛丝、鞭毛钩和基体三部分组成。

基体又由一根中心杆和连接其上的四个盘状物,即L环、P环、S环、M环构成。

鞭毛丝和鞭毛钩伸出细胞表面。

鞭毛钩位于鞭毛丝与基体之间。

鞭毛丝连接于鞭毛钩的前端,呈丝状,往往比菌体长几倍至若干倍。

基体与细胞壁、细胞膜的相互关系是:

L环和P环分别包埋于细胞壁的外壁层(脂多糖层)和内壁层(肽聚糖层);

S环靠近细胞膜表面(与周质空间连接);

M环在细胞膜表面上。

39.何谓芽孢皮层?简述其特性和生理功能。

答:皮层是细菌芽孢构造的组成部分,位于芽孢衣和芽孢壁之间,约占芽孢总体积的36%-60%,内含大量芽孢肽聚糖,还含有占芽孢干重7%-10%的DPA-Ca。

特性:内含大量皮层所特有的芽孢肽聚糖,呈纤维束状,交联度小,负电荷强,可被溶菌酶分解;渗透压大(约20个大气压);含水量仅次于营养细胞(约70%)。

功能:与芽孢耐热性密切相关。

根据“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皮层膨胀,芽孢耐热;

皮层收缩,芽孢不耐热。

40.何谓细菌芽孢?表解其结构并分别予以简要说明。

答: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

41.何谓细菌芽孢?简述其形成过程。

答: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时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

形成过程:十分复杂,根据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分为以下阶段:束状染色质形成(或轴丝形成);细胞膜内陷、隔膜形成;前芽孢形成;皮层形成;芽孢衣形成;芽孢成熟;芽孢囊裂解,芽孢释放。

42.何谓芽孢?有何特性?

答:芽孢,又称内生孢子,是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是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

特性:高度耐热;对辐射、化学药物和静水压等因子也有很大的耐受力;休眠能力惊人,在普通条件下可保存几年、几十年以以至更长时间的生活能力。

能产生芽孢的细菌主要是G+杆菌。

43.何谓芽孢核心?简述其化学组成和功能。

答:芽孢核心又称芽孢原生质体,由芽孢壁,芽孢膜、芽孢质和芽孢核区等构成,含水量极低。

每一构成部分各有其化学组成和功能。芽孢壁:含肽聚糖,可发展成新细胞的细胞壁;芽孢膜:含磷脂和蛋白质,可发展成新细胞的细胞膜;芽孢质:含DPA-Ca、核糖体、RNA 和酶类,是发展成新的细胞的代谢活动的重要部位;核区:含DNA,遗传信息的载体。44.细菌芽孢为什么具有极强的耐热能力?

答:芽孢耐热的本质,目前一般以“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解释。

结论:皮层膨胀,核心失水,芽孢耐热;

皮层收缩,核心充水,芽孢不耐热。

原因:芽孢抗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及水分的透性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高,从而使皮层有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核心部分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膨胀,而核心部分的生命物质却形成高度失水状态,因而具高度耐热性。

皮层膨胀的原因在于其含有大量交联度低、负电荷强的芽孢肽聚糖,离子浓度很高,当芽孢处于阳离子浓度低的条件下,皮层周围的负电荷在静电排斥力作用下,使皮层吸水膨胀。

皮层收缩的原因:当芽孢在高浓度阳离子条件下,芽孢衣透性改变,多价阳离子与皮层中的单价阳离子交换而进入皮层,与肽聚糖上的电负性基团形成复合物,使皮层收缩。

另有人用DPA-Ca的螯合作用,使芽孢中的生物大分子形成了稳定性凝胶来解释。45.何谓芽孢萌发?芽孢转化为营养细胞需要经过哪几个阶段?其生理生化特性和形态有何变化?哪些因子促进或抑制其转化?

答:萌发:即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成营养状态细菌的过程。

阶段:活化、出芽和生长。

生理特性的变化:耐热性、光密度、折射率等逐渐下降;DPA-Ca、氨基酸、多肽逐步释放;核酸、蛋白质迅速合成;着色力和呼吸作用加强,酶活力提高。

形态变化:体积加大、肽聚糖分解、芽孢囊破裂,皮层迅速破坏并长出芽管等。

促进萌发的因子:L-丙氨酸、Mn2+、表面活性剂、葡萄糖等。另外加热、低pH处理。

抑制萌发的因子:D-丙氨酸、重碳酸钠等。

46.简述芽孢萌发的几个阶段。哪些因子可促进或抑制芽孢萌发?促进芽孢萌发有何实践意义?

答:芽孢萌发可为三个阶段:活化、出芽和生长。

活化:可通过短期加热或低pH、还原剂或化学萌发剂等处理而引起;处理后的芽孢应立即接种培养。

出芽:由于芽孢衣中蛋白质结构的可逆性变化,使芽孢透性增加,酶活动加强,芽孢衣上的蛋白质逐渐降解,外界阳离子不断进入皮层并使之膨胀、溶解、消失。此时外界的水不断进入核心,使其膨胀,酶类活化,细胞壁开始合成。于是芽孢由休眠体转变成具代谢活力的营养细胞。

生长:在适宜条件下,营养细胞迅速生长繁殖。

促进芽孢萌发的因子:L-丙氨酸、Mn2+、表面活性剂、葡萄糖以及适当加热、低pH和还原剂处理等。

抑制因子有:D-丙氨酸、重碳酸钠等。

当芽孢萌发为营养细胞后,耐热力降低,即使在没有加压蒸汽等条件下,也可用较为简易的方法将有害细菌杀灭。

47.何谓伴孢晶体?有何特性和应用价值?

答:伴孢晶体是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还形成的一种晶体状毒性蛋白内含物,是菱形、双锥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晶体蛋白结构。

特性:不溶于水。易溶于碱性溶液;对胰蛋白酶、糜蛋白酶、链霉蛋白酶等蛋白酶不敏感;化学组成为毒性蛋白。

应用价值:对600多种农林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但对人畜毒性很低,故国内外均以工业化方式,大规模生产苏云金杆菌杀虫菌剂,用于对农林害虫进行生物防。

48.何谓菌落?细菌、放线菌、酵母和霉菌的菌落各有何特征?菌落有何实际重要性?

答:菌落: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上,来源于单个或同一种细胞群而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并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特征:细菌:湿润、较光滑、较透明、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及中央部位的颜色一致等。

放线菌:干燥、不透明;表面呈紧密丝绒状,其上有一层色彩鲜艳的干粉;与培养基结合紧密,难以挑取;菌落正反面颜色常常不一致,菌落边缘培养基平面有变形现象。

酵母菌:湿润、较光滑、较透明、易挑起、质均匀以及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颜色均较一致,比细菌的大。

霉菌:较大、质地疏松、干燥、不透明、呈蛛网状、绒毛状或絮状,不易挑取,正反面、边缘及中央部位的颜色常不一致。

重要性:主要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鉴定,计数等研究和选种、育种等实际工作中。

49.细菌菌落特征与其细胞形态结构间有何密切关系?请列举3-4例说明。

答:各种细菌菌落特征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稳定性和专一性。

由于菌落是微生物的巨大群体,因此,个体细胞的形态结构上的种种差别,必然与菌落特征密切相关。

例1:具荚膜细菌的菌落表面,往往十分光滑、呈蛋清状,形态较大。

例2:产芽孢细菌的菌落由于芽孢引起的折射率的变化,致使菌落表面不透明或显得干燥。

例3:链状排列的细菌菌落,往往表面粗糙、有皱褶,如果还具鞭毛,则菌落表面既粗糙多褶、不透明,而且外形及边缘也不规则。

例4:各种球菌的菌落往往较小、较厚、边缘很整齐。

50.若要确定一个菌种的菌落特征时,一般应注意观察哪些指标?试指出影响菌落特征的环境因素。

答:观察指标:

菌落形态:隆起程度(扁平、低凹、乳头状等);边缘状况(整齐、波状、裂叶状、锯齿状等);表面状态(光滑、皱褶、颗粒状、同心环状;闪光、金属光泽、无光泽等);质地(紧密、疏松、粘液状、油脂状等);颜色、透明度、大小等。

影响因素:培养时间、培养条件、培养基成分和浓度等。

微生物复习简答题及答案

绪论习题 问答题: 1.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可以从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极大的危害两方面进行分析。能够例举:面包、奶酪、啤酒、抗生素、疫苗、维生素及酶等重要产品的生产;微生物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进行循环,是人类生存环境中必不可少的成员;过去瘟疫的流行,现在一些病原体正在全球蔓延,许多已被征服的传染病也有“卷土重来”之势;食品的腐败等等具体事例说明。 2.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2.这是由于巴斯德和柯赫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使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进行预防接种;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创立巴斯德消毒法等。柯赫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成就:证实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提出了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创建了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等。 3.为什么微生物学比动、植物学起步晚,但却发展非常迅速? 3.其原因从下列几方面分析: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不具备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具有其他生物共有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微生物个体小、结构简单、生长周期短,易大量培养,易变异,重复性强等优势,十分易于操作。动、植物由于结构的复杂性及技术方法的限制而相对发展缓慢。微生物的广泛的应用性,能迅速地符合现代学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4.简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 4.20世纪40年代,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许多生物学难以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遗传学上的争论问题,使得微生物这样一种简单而又具完整生命活动的小生物成了生物学研究的“明星”。微生物学很快与生物学主流汇合,并被推到了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为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举例说明),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试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前景。 5.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微生物学的发展前量景: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以了解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内容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等,将在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发挥积极的作用;微生物生命现象的特性和共性将更加受到重视;与其他学科实现更广泛的交叉,获得新的发展;微生物产业将呈现全新的局面。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

微生物学简答题

微生物学简答题 1.简述放线菌与丝状真菌的主要异同。 答:不同:原核;具细菌型细胞壁;菌丝纤细;可被抗细菌抗生素所抑制;游动孢子的鞭毛结构与细菌的相同;最适生长pH偏中性;对溶菌酶敏感等。 相同:菌丝显著分枝;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相似;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以及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相似等。 2.为什么可以说放线菌也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细胞的细菌? 答:因为放线菌有很多特点都与真细菌相同:原核;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为肽聚糖;菌丝的直径与细菌的相仿;有的放线菌产生具鞭毛能运动的孢子,其鞭毛结构与细菌的相同;核糖体亦为70S;放线菌噬菌体的形态也与细菌的相似;凡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溶菌酶,放线菌也同样敏感;最适生长pH也与多数细菌的相近;DNA重组方式也与细菌的相同 3.何谓孢子丝?简述其形态和排列方式。 答:又名繁殖菌丝。它是气生菌丝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而成熟、分化为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丝。通过横隔分裂或形成孢子囊等方式,分别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或孢囊孢子。 孢子丝的形态及其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因菌种而异。 形态:直形、波曲形、螺旋状等。 排列方式:交替着生、丛生或轮生等。 以上特征均较稳定,故作为分类、鉴定的重要指标。 4.试以链霉菌为例简述放线菌孢子丝的典型形态和在气生菌丝上的着生方式。 答:形态:直形、波曲、螺旋形。 其中螺旋形又可细分为松螺旋、紧螺旋等多种,以至螺旋松紧、螺距大小、转数、转向都较稳定。 着生方式:交替着生、丛生和轮生。 其中轮生又可分为单轮生、双轮生等。 以上特点均较稳定,故常作为分类鉴定的指标。 5.试以链霉菌为例,简述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答:放线菌多为分枝发达的菌丝体组成。 根据菌丝体的结构和功能又可分为: 基内菌丝:生长于培养基内,具有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的功能;菌丝一般无隔、分枝繁茂、无色或有颜色; 气生菌丝:由基内菌丝伸向空间而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较基内菌丝色深且粗; 孢子丝:由气生菌丝发育成熟分化来的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丝,此菌丝再通过一定方式形成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孢子丝的形态和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因菌种而异。 6.根据菌丝的形态和生理功能,链霉菌的菌丝可分为哪几种?相互之间有何联系?

微生物学整理 简答题

二、简答题 1.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1)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 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代表人物:中国古代劳动人民。(2)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 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3)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 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代表人物: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和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4)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代表人物:E.Büchner生物化学奠基人。(5)成熟期——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阶段 特点:微生物学从一门运用学科发展为前沿基础学科,其研究工作进入分子水平,而微生物因其不同于高等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而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应用研究方面,向着更自觉、更有效和可认为控制的方向发展,与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紧密结合,成为新兴生物工程的主角。代表人物:J.Watson和F.Crick:分子生物学奠基人。 2.巴斯德的贡献 (1)否定自然发生学说(曲颈瓶实验),建立胚种学说。(2)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3)推动免疫学的产生。(4)研究“酒病”、蚕病、鸡霍乱、牛羊炭疽病、人类狂犬病。(5)发明巴氏消毒法。(6)制作炭疽病和狂犬病的疫苗。 3.科赫的贡献 (1)建立平板分离法、细菌染色,悬滴培养和显微摄影等技术。(2)分离了炭疽芽孢杆菌、结核分枝杆菌 和霍乱弧菌等重要病原菌。(3)提出并证实病原菌必须遵循的科赫法则。 4.微生物共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最 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由于微生物是一个如此突出的小体积大面积系统,从而赋予它们其有不 同于一切大生物的五大共性,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 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5.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1)生产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例如:面包、酱油、醋、味精、奶酪、酒和泡菜。(2)生产医药产品。各 种抗生素、维生素、生长激素和疫苗等。(3)生产轻工、化工、农用产品。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农 药和有机溶剂。(4)修复环境。肥沃土壤。如:固氮菌,净化污水。(5)物质循环、再生资源。新材料: 生物塑料、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磁性材料、液晶材料、耐高压材料、生物计算机。(6)生物能源:酒 精、沼气、氢气、微生物电池、藻类生产燃料。(7)理论研究的对象:理想材料、遗传工程的研究、高等 动植物的研究。(8)生物工程的主角: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 6.细菌的细胞结构有哪些?各有什么功能? 基本构造:细胞壁、细胞膜、核区、核糖体、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特殊构造:鞭毛、芽孢、荚膜。细胞壁 的功能:(1)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2)为细胞的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3)渗透屏障, 阻拦酶蛋白和某些抗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分子量大于800)进入细胞,保护细胞免受溶菌酶、消化酶和青 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损伤(4)细菌特定的抗原性、致病性以及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的物质基础。细 胞膜的功能:(1)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2)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 的屏障。(3)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4)膜上 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5)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 旋转的供能部位。细胞质主要成分:核糖体(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机构)、贮藏物、多种藻类和中间代谢物、 质粒、各种营养物和大分子的单体等。核区“细菌等原核生物负载遗传信息的主要物质基础。鞭毛,具有

微生物学简答题

微生物学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微生物?简述其3大特点和所属类群。 答: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特点:个体微小(<0.1 mm);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 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2.什么是马铃薯晚疫病?试述其在历史上对人类的一次严重危害。 答:一种由病原性真菌引起的严重植物病害。19世纪中叶,在欧洲发生了一场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毁灭了5/6的马铃薯,个别地方甚至颗粒无收,并引起爱尔兰等地大量居民饿死或逃往北美。 起因:当地过分强调种植单一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当时连年气候异常,长期阴雨,温湿度过高,十分有利于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和传播。 3.如何理解“在近代科学中,对人类福利最大的一门科学要算是微生物学了”? 答:不同的人群或个人有其不同的幸福观或福利观。一般都集中在追求钱、权、利、名、业、健(健康长寿)等几个方面。健康在幸福观上应居首位;在近代多门科学中,对人类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进一步作出更大贡献的科学就是微生物学。 4.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在微生物学发展早期,学者们是如何逐一克服的? 答:主要障碍有以下几点: a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b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了; c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d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5.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哪5个时期?各期的代表人物是谁? 答:史前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初创期:(荷兰的)列文虎克; 奠基期:(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 发展期:(德国的)布赫纳 成熟期:华脱生和克里克。

微生物学问答题大全

临床微生物学问答题大全 1.试述科赫(Robert Koch)原则。 答:科赫(Robert koch)原则包括:1在同样的特殊疾病中发现同一种病原菌;2病原体能在体外获得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引起相同的疾病;4能从感染动物体内重新分离出这种病原菌的纯培养。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有哪些? 答: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包括: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3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4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 3.哪些环境因素可影晌细菌的形态? 答:影响细菌形态的环境因素包括:1培养温度、时间、培养基的成分、pH、离子浓度等;2机体内的生态环境;3环境中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物质,如药物、抗菌药物、抗体、过高的盐份等。 4.试述细菌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功能。 答: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特殊结构包括:鞭毛、菌毛、舰、芽胞等。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肽聚糖是由多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外膜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由磷脂、脂蛋白、脂多糖三部分组成。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起保护菌体的作用。 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其结构为平行的脂质双层,大多为磷脂,其中镶嵌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在呈液态的脂质双层中流动变化。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1物质转运作用;2分泌作用;3呼吸作用;4生物合成作用。 细胞质是细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核质包含有细菌的遗传物质。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还可增强细菌的侵袭力。菌毛存在于菌体表面,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其中前者为一种粘附结构,后者具有致育性,可传递毒力和耐药性。 荚膜的功能包括:1保护作用;2致病作用;3免疫原性;4鉴别与分型。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可帮助细菌渡过不良的生存状况。 总之,不论是基本结构还是特殊结构,均有其各自的功能,共同维持细菌的存活及其整体功能。 5.细菌L型有哪些特点? 答:细菌L型有以下特点: (1)细胞壁肽聚糖结构被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造成细胞壁缺陷。 (2)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染色时不易着色,或着色不均匀。 (3)在含血清的高渗低琼脂培养基中能缓慢生长,一般2-7d后形成油煎蛋样小菌落(放大100倍左右才能看见)。

微生物学简答题50题

微生物学第二章简答题 1.原核微生物主要有哪几类?与真核微生物相比,其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答:原核微生物主要有6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它与真核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胞核为核质体、即没有核膜、没有核仁、没有有丝分裂器。 2.何谓细菌?试写出其细胞结构的名称。 答: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一般0.5×0.5~5.0μ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裂殖方式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细胞结构分为:基本结构:为全部细菌细胞所共有。如细胞壁(支原体例外)、细胞膜、核质体、细胞质等。特殊结构:部分细菌细胞所具有。如鞭毛、菌毛、荚膜、芽孢及伴孢晶体等。 3.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一般可通过哪些方式初步判断在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到处有细菌的存在? 答:通过嗅觉:凡微生物大量聚集的地方,往往发出特殊的臭味或酸败气味; 用手触摸:凡微生物大量生长的表面,往往有粘、滑的感觉; 在固体食物表面,大量生长的结果,会出现水珠状、鼻涕状、浆糊状以及颜色多样的菌落或菌苔;若用小棒挑取会拉出丝状物来; 在液体(含营养)中,生长的结果,会出现混浊、沉淀或飘出一片片白花(菌醭或菌膜),并伴有气泡冒出。 4.列出真细菌目细菌的形态类型(包括基本形态、其它正常形态和异常形态)。 答: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其他正常形态:柄状、三角形、方形、圆盘形和肾形; 异常形态:畸形和衰退形。 5.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为何一般都要对它们进行染色?常用的方法有几类?首创细菌染色方法的学者是谁? 答:由于细菌细胞极其微小而又十分透明,加之活体细胞内含大量水分,对光线的吸收和折射与水溶液差不多,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看清楚。经染色后,使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而能较清楚地被看见。 常用的方法有死菌法和活菌法两大类;死菌法又分正染色法和负染色法两大类别,正染色法种类较多,又分简单染色法和鉴别染色法,鉴别染色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活菌染色法常用美蓝或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等 首创细菌染色法的是德国学者科赫(R.Koch) 6.对细菌进行染色的方法种类很多,请用表解形式分别列出死菌的染色方法的类别及其各自所包括的主要染色方法的名称。

微生物简答题

A病毒的基本特点:1病毒为非细胞结构。2病毒没有完整的酶系统,不能进行代谢活动。3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4对干扰素敏感。 A毒性噬菌体及其繁殖过程:吸附、侵入、复制、组装、释放。 A噬菌体的应用及危害:应用:1用于细菌鉴定和分型。2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3用作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工具。4测定辐射剂量。危害:1抗生素发酵与噬菌体污染。2食品工业上的噬菌体污染。 A什么是质粒?为什么质粒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质粒是存在游离于原核微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环状闭合的双螺旋DNA分子。原因:1于细胞质中,于染色体外独立存在,也可结合在染色体上,以附加体形式存在。2可自我复制。3可由一个细菌细胞转移至另一个,可单独转移,也可带着染色体片段一起转移。4对于细菌的生存不是必要的。5功能多样化。 A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什么:自发性、稀有性、诱变性、突变的结果与原因之间的不对应性、独立性、稳定性、可逆性。 A微生物菌种保藏的原理和方法:原理:采用低温、干燥、缺氧、缺乏营养、添加保护剂或酸度中和剂等方法,祧选优良纯种,最好是它们的休眠体,使微生物生长在代谢不活泼,生长受抑制的环境中。方法:蒸馏水漂浮、斜面传代保藏、矿物油中浸没保藏、冷冻保藏、真空冻干保藏等。 A如何获得工业菌种:1目的基因的获得。2载体的选择。3重组载体的构建。4工程菌的获得。 A退化的菌种如何进行复壮:1纯种分离。2通过记住进行复壮。3联合复壮。 A如何防止菌种的退化:1合理的育种。2选用合适的培养基。3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4控制传代次数。5用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移种传代。6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A简述污染食品的微生物来源及途径:来源:土壤、空气、水、人及动物体、加工机械及设备、包装材料、原料及辅料。途径:内源性污染、外源性污染。 A简述土壤中微生物含量的十倍系列递减规律:细菌(~10^8)>放线菌(~10^7)>霉菌(~10^6)>酵母菌(~10^5)>藻类(~10^4)>原生动物(~10^3)。 A作为食品被粪便污染的理想指标菌应具备的特征是什么:1仅来自人或动物的肠道,并在肠道中占有极高的数量。2在肠道以外的环境中,具有与肠道病原菌相同的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能生存一定时间,生存时间应与肠道致病菌人致相同或稍长。3培养、分离、鉴定比较容易。 A简述啤酒酵母(单双倍体型)、路德类酵母(双倍体型)、八孢裂殖酵母(单倍体型)生活史的特点:啤酒酵母:1单倍体营养细胞核双倍体营养细胞均可进行牙殖。2营养体既可以单倍体形式也可以双倍体形式存在。3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有性生殖。路德类酵母:1营养体为双倍体,不断进行裂殖。2双倍体营养阶段长,单倍体的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发生接合。3单倍体阶段仅以子囊孢子形式存在,故不能独立生存。八孢裂殖酵母:1营养细胞是单倍体。2无性繁殖以裂殖方向进行。3双倍体细胞不能独立生存,因为双倍体阶段短,一经生成立即减数分裂。 A细菌细胞壁中磷壁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与细胞生长有关,细胞生殖有自溶素酶类起作用,磷壁酸对自溶素有调节功能,阻止胞壁过度降解和壁溶。 A简述基团移位的过程:1少量的HPr被磷酸烯醇丙酮酸(PEP)磷酸化。PEP+HPr→磷酸~HPr+丙酮酸。2磷酸~HPr将它们磷酰基传递给葡萄糖,同时将生成的6—磷酸葡萄糖释放到细胞质内。这步复合反应由酶II催化。磷酸~HPr+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HPr。 A核酸的碱基组成和分子杂交:116sRNA参与生物蛋白的合成,其功能是任何生物都必不可少的,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其功能保持不变。216sRNA中,既含有高度保守的序列区

微生物简答题

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哪几大类群?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类群:①非细胞型。小、无典型细胞结构,包括病毒亚病毒②原核细胞型。无成形细胞核及完整的细胞器,包括三菌三体③真核细胞型。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细胞器完善,包括酵母菌、霉菌、蕈菌等。 微生物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分期: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奠基期? G+细菌和G-细菌都含有肽聚糖和磷 壁酸,区别在于含量的不同。 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 指出G+细菌和G-细菌在肽聚糖的成 分和结构上的差别。G+细菌肽聚糖 单体结构与G-细菌基本相同,差别 仅在于:①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 分子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F)所代替; ②没有特殊的肽桥,故前后两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四个氨基酸 (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 形成较稀疏、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在G-细菌细胞壁外膜和细胞壁(内膜)上各有那些蛋白?其功能如何? 外膜:? 细胞膜:?

试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通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壁以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或丙酮)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止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保留最初的紫色(实为紫加红色)了。【涂片固定→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95%酒精→稀释复染→复红】 什么是缺壁细胞?试列表比较四类缺壁细胞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微生物学简答题

简答题 结合图示比较G+ 和G-细菌的细胞壁结构,简要说明其特点和化学组成的区别。 答:革兰氏阳性细胞壁主要由厚而致密的肽聚糖层组成,成分单一。革兰氏阴性细胞壁是复杂的多层结构。革兰氏阳性细胞壁由一层组成,厚20—80nm,化学组成为肽聚糖、磷壁酸(特有)。革兰氏阴性细胞壁由两层组成,内壁层厚2-3nm,化学组成为肽聚糖,外壁层厚8—10nm,化学组成为蛋白质、脂多糖、肽聚糖和类脂.。革兰氏阳性肽聚糖层次多、厚,交联度高(机械抗性强、对溶菌酶、青霉素敏感),不含类脂和脂蛋白(不形成内毒素),革兰氏阴性肽聚糖层次少、薄,交联度低(机械抗性差、对溶菌酶、青霉素不敏感),类脂、脂蛋白组成外膜(内毒素) 2.细菌的拟核具有什么特点?它与真核生物的细胞核有何不同? 答:细菌的拟核为一裸露的双链DNA,没有组蛋白包裹,但和少量碱性蛋白结合,无核膜、核仁。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核为原核、无核膜、核仁、单个染色体,DNA不与组蛋白结合,没有有丝分裂,真核生物细胞核为真核、有核膜、核仁、多条染色体,DNA与组蛋白结合,能进行有丝分裂。 3.细菌能形成哪些内含物?简要说明其特点和作用。 答:细菌形成的内含物有:核糖体、气泡、储藏颗粒。原核细胞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加工厂。每一个细胞内有成千上万的核糖体,其组成为: RNA (2/3, called rRNA) and 蛋白质 (1/3) 大小: 17nm * 20nm(亚显微颗粒结构),沉降系数(分子量)为70s。气泡存在于某些光合细菌和水生细菌中,外有2nm厚的蛋白质膜包裹。它使细菌具有浮力,使其趋向于适宜光强度和氧浓度高的区域。储藏颗粒:糖原和淀粉(碳素和能量贮存物质)、聚—β—羟基丁酸(碳源)、藻青素(氮源)、异染粒(磷源)、硫滴和硫粒(硫源)、磁小体 4。什么是荚膜?说明其化学组成和生理功能。、 答:有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表面分泌层厚度不定的胶状物质,称为糖被。糖被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和少量多肽或蛋白质。糖被又可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如果胞外多糖的粘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结构并不易洗掉,称为荚膜(:某些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是位于细胞壁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粘液物质)。化学组成:糖、水、多肽、其他物质(依细菌)。生理功能:碳源和能源的贮存物、提高菌体对干燥的抵抗力、增强某些病原菌的致病力和不易为巨噬细胞吞食、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可保护细菌免受重金属离子的毒害、表面附着作用,使菌体粘附于固体表面、堆积代谢废物、荚膜化学组成的差异和某些荚膜的抗原性可用于种以下细菌血清型的分类鉴定 5.。结合芽胞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分析其抗逆性, 尤其是能够抗热。 答:芽胞是某些细菌生长一定阶段时,在体内形成的一种休眠体,芽孢的亚显微结构由内膜,皮层,孢子衣,外孢子衣四层组成。芽孢内含水量低(40%),核酸和蛋白不易变性。含有耐热的小分子酶类,壁厚,芽孢核芯富含吡啶二羧酸钙(DPA — Ca),使得芽孢耐干燥,抗高温(80℃,10min),耐化学药物,抗辐射. 6.细菌的鞭毛结构和组成如何? 答:鞭毛是生长在某些细菌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蛋白质附属物,数目为1至数根,长度一般为15—20μm,直径0。01-0.02μm,完整鞭毛由三部分组成:基体、钩形鞘和螺旋丝. 第二章 1.细菌种的概念是什么? 答:表型特征和包括16SrRNA在内的基因序列特征高度相似的菌株群,而且这个菌株群和其它类群有明显差异。每个种应选取一个模式菌株作为代表。 2。细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大小范围,繁殖方式有哪几种? 答: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大部分的细菌的大小都处在一定的范围内: 直径: 0。2 ~2。0 μm ,长度: 2 to~8μm.繁殖方式有裂殖(同形分裂、异形分裂、多次分裂)、芽殖、劈裂。 3.简述放线菌的个体、菌落和繁殖特点 答:放线菌是一类形态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的原核微生物,个体形态复杂,G+,好氧, 63 – 78%的G+C 含量。具多核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即在生长中,核不断复制、分裂但细胞不分裂。只产生简单分枝或既有分枝菌丝又产生分生孢子的种类。个体:典型的放线菌形态: 是单细胞的分枝丝状,气生菌丝 + 基内菌丝,原始的诺卡氏菌:多数只有基内菌丝,没有气生菌丝.菌落:不同放线菌菌落特征不同,大致分为两类:一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1.试述G+菌和G-菌细胞壁的区别。 2.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适宜的营养物质 (2)适宜的氢离子浓度(pH)

(3)适宜的温度 (4)适宜的气体条件 (5)适宜的渗透压 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各有何实际意义? (1)热原质: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热反应,本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 耐高温,高温蒸汽灭菌不被破坏,需干烤及特殊石棉滤板去除。 (2)毒素与侵袭性酶:保护细菌,促进其扩散,导致机体病理损伤 (3)色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用于鉴别细菌 (4)抗生素:可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5)细菌素:可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 (6)维生素:为机体提供营养。 4.细菌的群体生长曲线分哪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1)迟缓期:细菌处于适应准备状态繁殖极少。 (2)对数期:又称指数期。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呈典型的生物学性状,最佳药敏试验时期。 (3)稳定期: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可用于观察细菌的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以及芽胞等。 (4)衰亡期:此期细菌总数急剧下降,形态难以辨认。 5.试述紫外线杀菌作用原理,作用特点及应用范围。 (1)原理;紫外线(200-300nm)的波长,尤其是265-266nm的波长与DNA的吸收波长一致,致使其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发生二聚体结合,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从而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 (2)特点:穿透力弱 (3)适用范围: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消毒 6.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哪些? (1)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某些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黏附素: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繁殖。 2)荚膜: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繁殖。 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和侵袭性酶类):感染过程中有助于病原菌在体内扩散。 4)细菌生物被膜: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及抵抗杀伤作用。 (2)细菌毒素 1)外毒素: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产生,引发机体特定组织的病理损伤。

微生物简答题

★1.)微生物的共性有哪些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有巨大的吸收面、排泄面,有利于信息交流,因而对环境敏感; 2.吸收多、转化快,是现代微生物发酵工业生产的基础; 3.生长旺盛,繁殖快,条件适宜则成对数趋势增长; 4.易变异、适应力强,具有多变的代谢途径、多样化的营养方式、多种诱导酶,个体生长、代时短、代数多; 5.种类多、分布广,在极端环境、土壤、空气粉尘、水以及动植物体表内脏中均有分布。 ★2.)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 原核生物:在细胞核上,无核膜核仁,只有一个拟核即遗传物质集中的区域;在遗传物质上,只有一条DNA链,与类组蛋白结合;在核糖体上,为70s亚基;在分裂生殖方式上,只有二分裂方式的无性生殖,无有性生殖;在细胞器和呼吸作用上在,无细胞器,呼吸链在附着于细胞膜上的间体中进行;在细胞壁成分上,以肽聚糖、磷壁质为主;在细胞大小上,较小,数量级在1-10um。 真核生物:在细胞核上,有核膜核仁,有完整的细胞核结构;在遗传物质上,有1条或多条DNA链,与RNA、组蛋白结合成染色体;在核糖体上,细胞质中为70s亚基,细胞器中为80s 亚基;在分裂生殖方式上,存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有性生殖方式;在细胞器和呼吸作用上在,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呼吸链在线粒体中进行;在细胞壁成分上,以葡聚糖、几丁质为主;在细胞大小上,较大,数量级在10-100um。 ★3.)G+菌与G-菌的细胞壁结构与化学组成有什么差异?革兰氏染色反应的机理。 经革兰氏染色以后,凡是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菌 G+;凡是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G-。G+与G-的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区别如下: G+:一层细胞壁,肽聚糖形成网状骨架,中间填充有磷壁酸和少量的脂类,形成较厚的细胞壁;肽聚糖侧链为ala-glu-lys-ala,交联方式为甘氨酸五肽,交联度高达70%;肽聚糖含量高,脂质含量低,有磷壁酸填充物,细胞壁的机械强度高。 G-:两层细胞壁,外层为脂蛋白和脂多糖层,内层为无填充物肽聚糖结构,形成较薄的细胞壁;肽聚糖侧链为ala-glu-dap-ala,肽聚糖交联方式为直接形成肽键,交联度为30%;肽聚糖含量低,脂质含量高,无磷壁酸填充,细胞壁机械强度低。 革兰氏染色机理:1.结晶紫初染,结晶紫进入细胞,将其染成紫色;2.碘液媒染,碘液进入细胞,与结晶紫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大分子复合物;3.乙醇脱色时,G+的细胞壁因为脂类含量少,乙醇不能通过融去脂质形成大的缝隙,乙醇的脱水作用使得肽聚糖收缩,细胞壁孔径变小,因而阻止了脱色,而G-细胞壁脂质含量高,乙醇抽提其中的脂质后,会形成较大的缝隙,肽聚糖含量低,收缩作用小,因而颜色会被脱去;4.蕃红复染时,G+细胞壁孔径变小,色素不会再进入细胞,细胞保持紫色,G-紫色脱去,而且细胞壁上形成较大的缝隙,所以被复染成红色。 4.)霉菌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孢子类型 特点:①发达的菌丝,②不产生大型子实体,③菌丝有分化,有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④产孢子繁殖⑤真核生物⑥喜欢中性偏酸环境⑦用途广泛,可用于食品酿造、环保、医疗等 孢子类型:①无性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②有性孢子:卵子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5)温和性噬菌体与烈性噬菌体二者在生活史上有什么不同 温和型噬菌体在侵染寄主细胞以后,遗传物质与寄主细胞DNA整合,并随寄主DNA复制进行同步复制,而不马上进行装配,一般不引起寄主细胞的裂解。此时寄主细胞中找不到形态可见的噬菌体。携带温和噬菌体遗传物质的这种菌也叫溶源菌。 烈性噬菌体在侵染寄主细胞以后,遗传物质复制和病毒装配都是马上进行的,可在感染细胞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题及答案 1 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 1、细胞壁组成、厚度不同 G﹢菌细胞壁较厚,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和包括磷壁酸的酸性多糖构成,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壁厚约20-80nm,有15-50层肽聚糖片层,含20-40%的磷壁酸。Gˉ菌细胞壁较薄,交联松散,壁厚约10nm,仅2-3层肽聚糖,另外还有脂多糖、细菌外膜和脂蛋白。 2、使用乙醇脱色时形态变化不同 G﹢菌当用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而Gˉ菌用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会溶出细胞壁。 3、颜色不同 革兰氏菌G﹢被龙胆紫等染色剂染色后,细菌细胞仍然保留初染结晶紫的蓝紫色,而Gˉ菌经过染色后细菌细胞则先脱去了初染结晶紫的颜色,带上了复杂蕃红或沙黄的红色。 2 简述革兰染色的四个步骤及其染液由哪几种组成,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哪一步?为什么?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 碱性染料结晶紫, 碘液,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乙醇脱色是关键。因为如果脱色过度,有可能会使革兰氏阳性菌呈假阴性,如果脱色不够,有可能使革兰氏阴性菌呈假阳性 3 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4 简述全身感染临床常见的几种情况 1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引起毒血症的病原菌常见的有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2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一时性或间断性地经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或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病早期的菌血症等。 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例如高热、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以导致休克而死亡。鼠疫杆菌、炭瘟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产生

微生物学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极其精炼,背完必过!)

一、名词解释 1.L型细菌: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 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包括原生质体和原生质球 2.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性状 3.异染颗粒:胞质颗粒的一种,主要成分是RNA和多偏磷酸盐,由于着色较深, 光镜下明显不同于菌体的其他部位,故称异染颗粒,可用于细菌鉴定 4.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孢 5.溶原性转换: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6.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黏膜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 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侵袭力包括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 7.LPS:即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特殊结构,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 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8.热原质:或称致热原,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 应的物质,能够产生热原质的大多是革兰阴性菌,热原质即其细胞壁的脂多糖 9.内毒素: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在菌体崩解时释放出来,由脂质A, 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10.外毒素: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为蛋白质,具有A,B两个亚单位,可脱毒 成为类毒素,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三种 11.类毒素:是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而仍保持其抗原性的一种生物制 剂. 12.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液,但在血液中不繁殖,只通过血液循环途径到达特定 部位进行繁殖而致病. 13.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全身 中毒症状。 14.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中,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 现象,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鼠疫耶尔森菌和炭疽芽孢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 15.脓毒血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 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 16.带菌者:有些健康人携带有某种致病菌但不产生临床症状,也有些传染病患 者恢复后在一段时间内仍继续排菌.

微生物简答题

o.1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哪几大类群?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类群:①非细胞型。小、无典型细胞结构,包括病毒亚病毒②原核细胞型。无成形细胞核及完整的细胞器,包括三菌三体③真核细胞型。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细胞器完善,包括酵母菌、霉菌、蕈菌等。 0.2微生物发展史如何分期?各期的时间、实质、创始人和特点是什么?我国人民在微生物发展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有什么值得反思? 分期: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奠基期 ? 1.1试对细菌细胞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设计一简表解。 G +细菌和G -细菌都含有肽聚糖和磷壁酸,区别在于含量的不同。1.3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 造,并指出G +细菌和G -细菌在肽聚糖的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G +细菌肽聚糖单体 结构与G -细菌基本相同,差别仅在于:①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分子不是L-Lys , 而是被一种只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 (m-DAF )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故前后两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 的第四个氨基酸(D-Ala )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m-DAP )的氨基直 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稀疏、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1.4在G -细菌细胞壁外膜和细胞壁(内膜)上各有那些蛋白?其功能如何? 外膜: ? 细胞膜:?

1.6试简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通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壁以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细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或丙酮)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反之,G-细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止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保留最初的紫色(实为紫加红色)了。【涂片固定→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95%酒精→稀释复染→复红】 1.7什么是缺壁细胞?试列表比较四类缺壁细胞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微生物学简答题

1、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和组成上有何差别,以及与革兰氏染色反 应的关系。 结构:G+菌细胞壁厚,仅1 层;G-菌细胞壁薄,有多层。 组成:G+菌细胞壁含有肽聚糖且含量高、磷壁酸;G-菌细胞壁薄含有肽聚糖但含量低,不含磷壁酸,但含有脂多糖、膜蛋白等。与革兰氏染色反应的关系:G+菌细胞壁含有肽聚糖且含量高,经酒精脱色时,失水网孔变小,能够阻止结晶紫和碘复合物被洗脱;而G- 菌细胞壁的外膜易被酒精洗脱,内层肽聚糖层薄,不能够阻止结晶紫和碘复合物被洗脱。 2、什么是糖被,其成分是什么,有何功能。成分:多糖和糖蛋白;功能:保护作用,贮藏养料,作为透性屏障和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 3、试述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对微生物学的主要贡献?你从中有何启发。 巴斯德:发酵的实质;否定了生物的自然发生说;巴斯德消毒法;疫苗生产法。 启发:勇于实践,实践-理论-实践。勤奋。不畏权威。 4、简述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原核微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为核区的裸露的DNA的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包括古细菌和真细菌两大类。 真核微生物:是指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有

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微生物, 包括真菌、微藻类、 原生动物、地衣等。 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5、试述革兰氏染色方法步骤及原理 。 简要方法步骤:涂片→干燥→ 冷却→ 结晶初染→碘液媒染→ 酒精脱色→番红复染→干燥→镜检。 比较项目 真核微生物 细胞大小 较大(通常直径> 2 微米) 若有壁,其主要成 分 细胞膜中甾醇 呼吸和光组分 细胞 器 鞭毛结构 核膜 DNA 含量 组蛋白 核仁 染色体数 有 丝分裂 减数分裂 鞭毛运动方式 遗传 重组方式 繁殖方式 纤维素、几丁质 原核微生物 较小 多数为肽聚糖 有 无(支原体例外) 细胞膜含 无 有 如有则粗而复杂( 9+2 型) 有 底(约 5%) 有 有 一般大于 1 有 有 挥鞭毛 有性生殖、准性生殖 有 无 如有则细而简单 无 高(约 10%) 少 无 一般为 1 无 无 旋转马达式 转化、转导、接合 般为无性(二等分裂)

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详细答案

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3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裹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仅只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菌器;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它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如真菌属于此类.. 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结构简单;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存在..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要在活细胞内增殖..如病毒属于此类..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细胞壁强度较坚韧较疏松 细胞壁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 脂类含量少;1%~4% 多;11%~22%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细胞壁共同的主要功能 1维持形态、抵抗低渗作用;保持菌体完整 2屏障作用

3物质交换作用 4抗原性 5致病作用 6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有何功能及意义 1.荚膜功能:①抗吞噬②抗有害物质损伤③抗干燥.. 2.鞭毛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功能:①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②性菌毛: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 4.芽胞功能:芽胞对理化因素热、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高强度的抵抗力..此外;当芽胞成为繁殖体后;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细菌的生长繁殖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特点 生长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维持时间 1-4h 4-8h 10h 活菌数量恒定;增加很少对数增长维持平衡逐步减少 生长速率零最大速率速率降低死亡速率增加 细胞代谢非常活跃活性高而稳定活性稳定活性降低衰老 意义 迟缓期:细菌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 对数期:观察形态及染色、药物敏感实验、菌种的保存..

医学微生物简答题

医学微生物简答题 1.简述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 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强度较坚韧较疏松 厚度厚薄 肽聚糖层数与含量多少 糖类含量多少 脂类含量少多 磷壁酸+ — 外膜—+ 2.简述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作用。 (1)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作用:①抗吞噬作用 ②粘附作用 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鞭毛:某些细菌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作用:①运动器官 ②鉴别细菌 ③抗原性 ④与致病性有关 (3)菌毛:菌体表面存在的一种较鞭毛更细、更短、直硬的丝状物。 作用:①黏附作用 ②致病性 ③传递遗传物质 (4)芽孢:圆形或卵圆形小体,为细菌的休眠形式。 作用: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3.细菌的生长周期包括哪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1)迟缓期 菌体增大、代谢活跃,分裂迟缓、繁殖极少 (2)对数期 数量对数增长,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生物学形状最为明显(3)稳定期 细菌芽孢及外毒素、抗生素等代谢产物产生 (4)衰亡期 繁殖速度越慢,死亡越多 4.细菌培养基按其用途分哪几类?各类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1)基础培养基 (2)增菌培养基 有利于目的菌的生长繁殖 (3)选择培养基 分离选择细菌 (4)鉴别培养基

鉴别细菌 (5)厌氧培养基 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充足的营养物质 (2)合适的PH (3)适宜的温度 (4)气体环境 (5)渗透压 6.紫外线的杀菌机理是什么?杀菌的有效波长是多少?适用于哪些物品的消毒? (1)杀菌机理:使一条DNA链上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以共价键结合,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变异或死亡。 (2)有效波长:240~300nm (3)适合物品:手术室、传染病房、无菌实验室的空气消毒、不耐热物品的表面消毒 7.简述噬菌体生物学特点。 (1)形态与结构 蝌蚪形、微球形与细杆形 由头部和尾部组成 (2)化学组成 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3)抗菌性 (4)抵抗力 抵抗力比一般细菌繁殖体强 8.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有哪些?基因遗传重组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实现的? (1)染色体、质粒、转位基因、整合子、噬菌体 (2)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化 9.什么是细菌的侵袭力?哪些因素决定细菌侵袭力的大小? (1)细菌的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 繁殖扩散的能力 因素:①粘附素 ②荚膜 ③侵袭性物质 ④细菌生物被摸 10.简述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 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化学性质蛋白质脂多糖 热稳定性不稳定稳定 毒性强较弱 临床表现差异性较大相似 抗原性较强,可诱生抗毒素较弱 疫苗可制成类毒素不能制成类毒素 11.病原菌的致病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 (1)细菌的毒力 ①侵袭力 ②毒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