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详细答案

(完整)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详细答案

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3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裹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仅只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菌器,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它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如真菌属于此类。

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结构简单,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存在。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要在活细胞内增殖。如病毒属于此类。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细胞壁强度较坚韧较疏松

细胞壁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

脂类含量少,1%~4% 多,11%~22%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细胞壁共同的主要功能

(1)维持形态、抵抗低渗作用,保持菌体完整

(2)屏障作用

(3)物质交换作用

(4)抗原性

(5)致病作用

(6)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有何功能及意义?

1.荚膜功能:①抗吞噬②抗有害物质损伤③抗干燥。

2.鞭毛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功能:①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②性菌毛: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

4.芽胞功能:芽胞对理化因素(热、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高强度的抵抗力.此外,当芽胞成为繁殖体后,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细菌的生长繁殖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特点

生长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维持时间 1-4h 4-8h 10h

活菌数量恒定,增加很少对数增长维持平衡逐步减少

生长速率零最大速率速率降低死亡速率增加

细胞代谢非常活跃活性高而稳定活性稳定活性降低衰老

意义

迟缓期:细菌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

对数期:观察形态及染色、药物敏感实验、菌种的保存。

稳定期:合成及分泌外毒素、抗生素;形成芽胞。

衰亡期:细菌形态发生改变。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

2、酸碱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而结核杆菌最适pH值为6.5--6。

8,霍乱弧菌最适pH值为8。4—-9.

3、温度:病原菌最适温度为37度。

4、气体:

O2:根据细菌代谢时对氧气的需要与否分四类:

①专性需氧菌:具有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为受氢体以完成需氧呼吸,仅能在有氧环境下生长。

②微需氧菌:在低氧压(5%—6%)生长最好。

③兼性厌氧菌:兼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在有氧、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但以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原菌属于此。

④专性厌氧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进行无氧发酵,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CO2:对细菌生长也很重要,大部分细菌在代谢中产生的CO2可满足需要,个别细菌初次分离时需人工供给5—10%CO2.

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1)热原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引起发热反应药品制剂、手术器械的污染

(2)毒素及侵袭性酶外毒素和内毒素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致病因素;侵袭性酶能损伤机体组织,促使菌体的侵袭和扩散,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色素鉴别细菌

(4)抗生素抑制或杀灭多种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

(5)细菌素作用范围狭窄,仅对有亲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

(6)维生素合成的B族维生素K对人有益

简述湿热灭菌法比干热灭菌法好的原因

同一温度下:

1 细菌蛋白质在有水的情况下易于凝固变性

2 湿热穿透力强

3 湿热蒸气有潜热存在,水蒸气凝固成水释放潜热,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简述紫外线杀菌的机理及缺点

紫外线消毒法机制:紫外线主要作用于DNA,使同一条DNA链上相邻的胸腺嘧啶形成二聚体,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导致细菌的变异或死亡。紫外线波长265~266nm 最强.

缺点:穿透力较弱、杀菌波长的紫外线对皮肤及眼睛有损伤作用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㈠微生物的种类

微生物对消毒灭菌的敏感性高低排序大致如下:真菌、细菌繁殖体、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病毒、分枝杆菌、细菌芽胞。

㈡微生物的物理状态

㈢微生物的数量

㈣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及作用时间

㈤温度:消毒剂的杀菌作用速度随温宿升高而加快。

㈥酸碱度

㈦有机物

细菌的变异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

1.形态及结构变异:如细菌细胞壁合成受阻,失去细胞壁变成L型菌。如H—O的变异,有鞭毛的伤寒杆菌变异后可以失去鞭毛。

2.毒力变异毒力增强:无毒的白喉棒状杆菌感染β-棒状噬菌体后成为有毒株.毒力减弱: 有毒菌株变异为弱毒或无毒菌株。如卡介苗,是将牛型结核杆菌培养230代而得到的减毒株。

3.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生素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成为耐药菌株.有的

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称为多重耐药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耐药株高达80%以上。

4.菌落变异是细菌从光滑型菌落变异成粗糙型菌落称为S-R变异.S-R变异多见于肠道杆菌。

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区别

基因来源转移方式

转化供体菌直接摄取

接合供体菌性菌毛

转导供体菌温和噬菌体

溶源性转换噬菌体转位、前噬菌体

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意义

理解细菌致病的机制及其规律

在诊断和防治方面的应用:

1、病原性诊断:

病原微生物特异核酸序列检测。

2、特异性防治:

病原微生物耐药基因、毒力岛检测。

3、减毒活疫苗的制备:

人工诱变使微生物毒力减弱。

测定致癌物质:能诱导细菌发生突变的物质都有可能是致癌物质。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

⑴生物拮抗,其作用机制为:①受体竞争;②产生有害代谢产物;③营养竞争;④合成细菌素.

⑵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

⑶免疫作用

⑷抗衰老作用

⑸抗肿瘤作用:①降解致癌物质;②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简述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⑴正常菌群的寄生部位改变

⑵宿主免疫功能低下

⑶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疾病。常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即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 G+菌和部分G—菌 G—菌

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出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

稳定性60~80℃,30分钟 160℃,2~4小时

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全身反应

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产生类毒素

外毒素主要分类,各举一例病原菌的毒素并分别说明其作用机制

类型细菌外毒素作用机制

神经毒素破伤风梭菌痉挛毒素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

细胞毒素白喉杆菌白喉毒素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

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作用于呕吐中枢

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细菌的致病作用取决于: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途径

细菌的毒力取决于病原菌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

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菌体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

细菌的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内毒素毒性作用: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中毒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外毒素毒性作用强,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可引起各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简述细菌感染的来源

内源性感染:来自宿主自身的细菌感染,主要指曾经感染过而潜伏下来的微生物重新感染。比如结核分支杆菌。也常见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时。

外源性感染:引起感染的细菌来源于宿主体外,主要有病人及带菌者、患病及带菌动外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

传染源病人、带菌者、病畜及带菌动物致病菌主要来自体内正常菌群,少数是以潜伏状态存在于体内的致病菌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经节肢动物媒介、性传播

简述细菌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入侵的细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损害较轻,使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者。一般在一次传染病流行中,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如结核。

(二)显性感染:当病原菌毒力强,数量多且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机

体受到严重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者.

按病情缓急不同分:

1、急性感染:发作突然,病情突然,一般为数日至数周。病愈后,致病菌消失。

2、慢性感染:病程缓慢,一般为数月至数年.胞内菌往往引起慢性感染。

按感染部位不同分:

1、局部感染

2、全身感染:

①毒血症②内毒素血症③菌血症④败血症⑤脓毒血症

(三)不感染:当宿主体具有高度的免疫力,或侵入的致病菌毒力很弱或数量不足,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则病菌迅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不发生感染。

(四)潜伏感染:当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区别要点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物质抗原抗体或细胞因子等

免疫出现时间慢,2~4周快,立即

免疫维持时间长,数年~数月短,2~3周

主要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⑴酶

血浆凝固酶:鉴定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重要指标,包括游离凝血酶和结合凝血酶.

其致病机理:①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细胞内消化作用。

②保护病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

③引起周围纤维蛋白沉积和凝固使感染易于局限化和形成血栓。耐热核酸酶:由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耐热,能较强的降解DNA和RNA。耐热核酸酶是测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⑵毒素

葡萄球菌溶血素:破坏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溶解,对人类有致病作用的主要为a溶素.

杀白细胞素(PV):分快(F)慢(S)两种组分,两者必须协同才能有作用。攻击中性粒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强侵袭力。

肠毒素:一组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抵抗胃液中的蛋白酶的水解作用。刺激呕吐中枢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即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属于超抗原,即不经过抗原递呈细胞的处理能非特异性刺激T细胞增值并释放过量细胞因子致病。

表皮剥脱毒素(表皮溶解毒素):有两个血清型,A型耐热,B型不耐热。引起表皮脱落性皮炎。

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1: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紊乱,超抗原作用.

⑶细胞表面结构蛋白:荚膜、肽聚糖、磷酸壁、蛋白A

2、所致疾病

⑴侵袭性疾病:以脓肿形式为主的化脓性炎症。①皮肤化脓性炎症:浓汁金黄而粘稠,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

⑵毒素性疾病:由外毒素引起的中毒性疾病。①食物中毒;②烫伤样皮肤综合症;

③毒性休克综合症(TSS);④假膜性肠炎(菌群失调性肠炎)。

A群链球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

⑴细胞壁成分:

①黏附素:包括脂磷壁酸和F蛋白

②M蛋白:A群链球菌主要的致病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具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的能力。

③肽聚糖:A群链球菌的肽聚糖具有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诱发实验性关节炎等作用.

⑵毒素:

①致热外毒素(红疹毒素、猩红热毒素):由携带溶原性噬菌体的A群链球菌产生,具有超抗原作用。

②链球菌溶血素: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

⑶侵袭性酶类:

①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促进细菌扩;

②链激酶(溶纤维蛋白酶):溶解血块、阻止血浆凝固,促细菌扩散;

③链道酶(DNA酶):溶解脓汁中DNA,降低其粘稠度,促细菌扩散,主要有A,C,G 群链球菌产生.

2、所致疾病:

⑴化脓性感染:如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等)和其它系统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中耳炎及产褥热等)。

⑵毒素性疾病:如猩红热、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

⑶变态反应性:如风湿热(风湿热心脏病、风湿性心内膜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等.抗“O"试验原理及意义

原理:链球菌侵入体内产生SLO,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ASO,当两者中和后,在加入SLO 乳胶试剂,因病人血清中ASO量很多,未被中和掉的抗体与乳胶试剂反应,产生清晰凝集,为阳性;无凝集,为阴性。

意义:辅助诊断急性风湿热、风湿活动期、急性肾小球肾炎

肺炎双球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

1、荚膜:有抗吞噬作用,是肺炎球菌的主要侵袭力。

2、肺炎球菌溶血素O:类似SLO

3、神经氨酸酶:与细菌的定植、扩散有关

4、脂磷壁酸

所致疾病:

1、大叶性肺炎

2、一般不致病,属于条件致病。

3、可继发胸膜炎、脓胸等

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的种类及各类的致病物质、致病机制。

可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分六类: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ETEC)、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弥漫黏附型大肠埃希菌(DAEC)。

致病物质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定植因子(菌毛)、肠毒素产生LT/ST致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细菌粘附。VT毒素(非洲绿猴细胞毒素)细菌粘附于绒毛,导致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 VT毒素.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菌毛、毒素(志贺毒素)产生志贺样毒素(Vero毒素),终止蛋白质合成,使肠上皮细胞死亡脱落,吸收能力减弱,分泌能力增强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侵袭力(特殊质粒)、内毒素(多数菌株无动力学器官)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形成溃疡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肠集聚耐热毒素、菌毛、α溶血素聚集性黏附、产

生毒素,使大量液体分泌

弥漫黏附型大肠埃希菌(DAEC):刺激绒毛伸长

简述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致病过程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

①霍乱肠毒素——最强烈的致泻毒素

②菌毛:使细菌定植于小肠

③鞭毛:鞭毛运动有利于细菌穿过黏膜表面黏液,其致病机制与ETEC的LT相似,但作用强烈得多。

致病过程:霍乱弧菌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经口感染。此菌到达小肠后,靠鞭毛的活泼运动,穿过黏液层,并靠其菌毛等黏附于肠粘膜表面且迅速繁殖,产肠毒素。霍乱弧菌本身不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不如血流,而是霍乱肠毒素作用于肠粘膜细胞,使其分泌功能增强,排出大量液体和电解质,导致病人严重腹泻和呕吐。其结果是病人严重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因肾功能衰竭、休克而死亡。

所致疾病:霍乱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性防治原则

破伤风梭菌经创口感染,感染发生与否与伤口的条件有关,重要的条件是伤口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的伤口。

致病物质

细菌本身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完全有赖于病菌所产生的外毒素。破伤风梭菌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有破伤风溶血毒素和破伤风痉挛毒素。

破伤风溶血毒素在功能与抗原上与链球菌溶血素O相似,是对氧敏感的溶血素。可溶解红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小板等.引起组织局部坏死和心

肌损害。

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为神经毒素.

致病机制

破伤风痉挛毒素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干和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神经系统异常兴奋。

破伤风痉挛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附合在血清球蛋白上到达脊髓前角灰质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与灰质中突触小体的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使抑制性递质(甘氨酸或氨基丁酸)释放受抑制,以致α运动神经系统失去正常的抑制性,引起特征性的全身横纹肌的紧张性收缩或阵发性痉挛。毒素也能影响交感神经,导致大汗、血压不稳定和心率增速等。

所致疾病——破伤风::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

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治疗

清创扩创,防止厌氧微环境形成、保持呼吸道畅通;

人工被动免疫(紧急预防、治疗):感染早期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或人免疫球蛋白,大量中和游离外毒素;

使用抗生素、肌肉松弛剂.

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特异性预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或白百破三联疫苗

早期发现:压舌实验

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

(1)荚膜

(2)侵袭性酶(卵磷脂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等)

(3)外毒素:虽不如破伤风毒素或肉毒毒素强,但种类多有10余种.包括肠毒素。α毒素:以A型产生最多;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肝脏、心功能受损;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β、ε、ι毒素: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

所致疾病:气性坏疽、食物中毒

肉毒梭菌的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

肉毒毒素(神经毒素)可通过胃肠道吸收;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阻碍乙酰胆碱释放,影响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肌肉迟缓麻痹。

所致疾病

1)食物中毒:多为进食了污染食物,如罐头、肉类、豆制品等。与其他食物中毒不同,胃肠道症状少见,主要为运动神经末梢麻痹:眼肌麻痹:复视、斜视、眼睑下垂;咽部肌肉麻痹:吞咽、咀嚼困难、口齿不清;膈肌麻痹:呼吸困难、窒息死亡2)婴儿肉毒病

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

脂质:

①磷脂:能刺激单核细胞增生,从而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

②索状因子:分枝菌酸和海藻糖结合的一种糖脂。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和引起慢性肉芽肿.

③蜡质D:肽糖脂和分枝菌酸的复合物,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

④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结合,使结核分枝杆菌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蛋白质:与腊质D结合引发机体迟发性过敏反应。如:结核菌素

荚膜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有:

①荚膜能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3(CR3)结合,有助于结核分枝杆菌在宿主细

胞上的粘附与入侵;

②荚膜中有多种酶可降解宿主组织中的大分子物质,供入侵的结核分枝杆菌繁殖所需的营养;

③荚膜能防止宿主的有害物质进入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菌素试验原理及意义。

原理:用于诊断结核菌感染所致IV型超敏反应的皮肤试验。用结核菌素试剂做皮肤试验,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者,一般都出现阳性反应.

结果分析:

1)阳性反应:

强阳性:有活动性感染,应进一步追查病灶。

阳性:已感染过结核杆菌,但不一定是结核病,接种过卡介苗的人

2)阴性:未感染过结核,但应考虑以下情况:

A、感染初期

B、老年人

C、严重结核患者或正患其他传染病的人

D、获得性细胞免疫低下

应用:

1)结核病诊断:结素试验对婴幼儿的诊断价值比成年人大,3岁以下强阳性反应者,应视为有新近感染的活动性结核病,须给予治疗。

2)测量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3)进行未接种过卡介苗的人群普查结核病

简述白喉棒状杆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和疾病特点

致病物质:主要为白喉毒素。白喉毒素为细胞毒素,可阻碍机体细胞合成蛋白质,引起纤维素性炎症。

所致疾病:白喉、心肌炎、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功能障碍。

致病特点:

1、细菌不进入血流,外毒素进血流.

2、不升高体温,中毒严重

3、全身症状(心肌、末梢神经)早期死亡原因:窒息;中晚期死亡原因:毒血症引起的心脏疾病

主要的动物源性细菌有哪些?各引起哪些人畜共患病?

(1)布鲁斯菌,引起布鲁斯菌病,也称波浪热。

(2)鼠疫耶尔森菌,引起鼠疫。

(3)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炭疽。

炭疽杆菌的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荚膜:抗吞噬,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繁殖扩散抵抗血清阳离子蛋白的降解

芽胞

炭疽毒素-—--—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

保护性抗原(PA)

水肿因子(EF)

致死因子(LF)

疾病:炭疽

接触---皮肤炭疽(最常见、症状最轻)

消化道---肠炭疽

呼吸道---肺炭疽

鼠疫杆菌的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

内毒素、鼠毒素、荚膜、抗原

所致疾病:

腺鼠疫 (南方多见) (淋巴结炎)

肺鼠疫 (青藏高原多见、传染性最强)——卡桑德拉大桥

败血症(黑死病)(早期血液有传染性)

布鲁菌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细胞内寄生菌)

毒素:内毒素(不产生外毒素)

侵袭性物质:荚膜、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

致病机制

细菌被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增殖到达局部淋巴结繁殖突破淋巴结入血引起菌血症,内毒素效应进入肝、脾、骨髓、淋巴结等

所致疾病

波浪热:反复形成菌血症及内毒素血症;发热呈波浪型(下午升高、晚上降低);肝脾肿大、关节疼痛等

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支原体细菌L型

在遗传上与细菌无关在遗传上与原菌有关

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变成细菌在无诱导因素下,易回复为原菌

生长慢,菌落小菌落稍大

液体培养时不易见到混浊液体培养时微混浊

生长时需要胆固醇不一定需要胆固醇

菌落Dienes染色呈蓝色菌落Dienes染色不着色

钩端螺旋体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内毒素样物质(脂多糖样物质)、溶血素、细胞毒性因子

所致疾病:钩体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鼠类和猪为主要储存宿主.

特点:

1、可通过完整的皮肤粘膜或破损皮肤进入,引起钩体血症表现

2、起病急、高热、乏力、全身酸痛、腓肠肌压痛

3、眼结膜充血

4、表浅淋巴结肿大

5、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梅毒螺旋体致病性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以侵袭性物质为主

所致疾病:先天性梅毒、获得性梅毒

获得性梅毒分期

早期梅毒:I期梅毒:感染性极强,破坏性小,自限性以无痛性硬下疳为主

II期梅毒:感染性强,破坏性小,自限性2~10W后,全身皮肤粘膜梅毒疹,浅表淋巴结肿大

晚期梅毒 III期梅毒:感染性弱,破坏性极强;基本损害为慢性肉芽肿,侵犯心血管、脊髓等,有生命危险

常见的致病性立克次体所致疾病。

1、普氏立克次体:流行性斑疹伤寒

2、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地方性斑疹伤寒

3、恙虫病立克次体:恙虫病

4、贝纳柯克斯体(Q热柯克斯体):Q热

5、汉赛巴通体:猫抓病

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与功能

(1)裸露病毒体的结构。1、核心.含有DNA或RNA;有些病毒还含有复制酶。核酸在医学上的意义:具有遗传变异性;具有感染性;可用于病毒的分类与鉴定。2、衣壳.由多肽组成壳微粒,壳微粒按一定的对称方式排列组合成衣壳。衣壳在医学上

的意义:保护核酸的作用;介导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具有抗原性。病毒的核酸与衣壳共同组成核衣壳为一个完整的病毒体,具有感染性。

(2)包膜病毒体结构。1。在核衣壳外还有由类脂组成的包膜。2。包膜表面有糖蛋白组成的突起物称为刺突。包膜在医学上的意义:包膜病毒对有机溶剂敏感;具有抗原性;具有感染性。有包膜的病毒同样是一个完整的病毒体.

简述垂直传播的概念及通过垂直传播的常见病原体种类

垂直感染:病毒通过胎盘、产道等途径由亲代传给子代.(是病毒感染的特点之一)。类型和途径病原体

产前由胎盘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体、淋病奈氏菌

已感染的产道衣原体

哺乳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

人基因组含病毒DNA多种逆转录病毒

病毒的致病机制

㈠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杀细胞效应: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完毕,可在很短时间内一次释放大量子代病毒,细胞被裂解死亡,主要见于无包膜病毒。在体外实验中,通过细胞培养和接种杀细胞性病毒经一定时间后,可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变圆、坏死,从瓶壁脱落等现象,称为细胞病变效应(CPE).

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这常见于有包膜病毒,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自带,细胞在短期内不会死亡,但会发生变化,会出现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产生新抗原。

3、包涵体形成:有些细胞在病毒感染后,于胞浆或核内出现特殊的斑块状结构。是病毒的增殖部位,可作为病毒感染的诊断依据。

4、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病毒基因部分或全部与宿主细胞基因整合,并传至子代细胞,不产生子代病毒,细胞也不破坏。

可引起细胞遗传改变——细胞转化;

也可发生细胞恶化——肿瘤相关病毒。

㈡病毒感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1。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与组织器官的损伤.

2.免疫病理损伤。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病毒的包膜蛋白、衣壳蛋白均为良好的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3)病毒对免疫活性细胞的杀伤;4)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病。

简述干扰素的概念、种类、作用及其抗病毒的主要机制.

干扰素: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

分类:Ⅰ型:IFN- α(人白细胞产生)IFN—β(人成纤维细胞产生);Ⅱ型:IFN-γ(人Th细胞产生)

生物学作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抗肿瘤(抑制细胞分化、成熟)

干扰素作用机理:1、促进机体抗病毒蛋白合成2、抑制病毒蛋白质合成3、阻碍病毒吸附4、诱导细胞因子释放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1、RNA病毒,呈小球形,20—30nm,20面体,由60个壳粒组成,每个壳粒由4种不同结构蛋白组成(V1—V4),无包膜。

2、多在易感细胞内增殖,产生CPE.

3、耐乙醚,耐酸,pH3—5稳定,56℃ 30min灭活,对uv、干燥敏感,在污水、粪便中存活数月(传播有关)。

4、粪口途径传播,对人类致病以隐性感染多见,能引起多种疾病,不同肠道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问答题

1.简述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其特点并举例说明 微生物:微生物是自然界中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要借助放大镜放大很高倍数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核,只有拟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 细菌包括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菌、放线菌,后五类与细菌结构相似,故将他们划入广义的细菌范畴。 (2)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2、请介绍三位对微生物学做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他们的故事。 (1)列文虎克,出生于代尔夫特,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首先观察并描述了单细胞生物,同时也最早纪录观察肌纤维、细菌、精虫、微血管中血流等。 (2)路易·巴斯德,出生于法国东尔城,毕业于巴黎大学,法国微生物学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路易·巴斯德为笫一个创造狂犬病和炭疽病疫苗的科学家,常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其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现在仍被应用。 (3)亚历山大·弗莱明,英国细菌学家,生物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3年发现溶菌酶,1928年首先发现了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 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 新时代。 3.简述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1.微生物学促进许多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为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微生物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做了重大贡献 3医学微生物室生命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疾病和肿瘤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保障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微生物学简答题

微生物学简答题 1.简述放线菌与丝状真菌的主要异同。 答:不同:原核;具细菌型细胞壁;菌丝纤细;可被抗细菌抗生素所抑制;游动孢子的鞭毛结构与细菌的相同;最适生长pH偏中性;对溶菌酶敏感等。 相同:菌丝显著分枝;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相似;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以及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相似等。 2.为什么可以说放线菌也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细胞的细菌? 答:因为放线菌有很多特点都与真细菌相同:原核;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为肽聚糖;菌丝的直径与细菌的相仿;有的放线菌产生具鞭毛能运动的孢子,其鞭毛结构与细菌的相同;核糖体亦为70S;放线菌噬菌体的形态也与细菌的相似;凡细菌敏感的抗生素、溶菌酶,放线菌也同样敏感;最适生长pH也与多数细菌的相近;DNA重组方式也与细菌的相同 3.何谓孢子丝?简述其形态和排列方式。 答:又名繁殖菌丝。它是气生菌丝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而成熟、分化为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丝。通过横隔分裂或形成孢子囊等方式,分别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或孢囊孢子。 孢子丝的形态及其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因菌种而异。 形态:直形、波曲形、螺旋状等。 排列方式:交替着生、丛生或轮生等。 以上特征均较稳定,故作为分类、鉴定的重要指标。 4.试以链霉菌为例简述放线菌孢子丝的典型形态和在气生菌丝上的着生方式。 答:形态:直形、波曲、螺旋形。 其中螺旋形又可细分为松螺旋、紧螺旋等多种,以至螺旋松紧、螺距大小、转数、转向都较稳定。 着生方式:交替着生、丛生和轮生。 其中轮生又可分为单轮生、双轮生等。 以上特点均较稳定,故常作为分类鉴定的指标。 5.试以链霉菌为例,简述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答:放线菌多为分枝发达的菌丝体组成。 根据菌丝体的结构和功能又可分为: 基内菌丝:生长于培养基内,具有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的功能;菌丝一般无隔、分枝繁茂、无色或有颜色; 气生菌丝:由基内菌丝伸向空间而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时较基内菌丝色深且粗; 孢子丝:由气生菌丝发育成熟分化来的具有繁殖能力的菌丝,此菌丝再通过一定方式形成孢子进行无性繁殖。 孢子丝的形态和在气生菌丝上的排列方式因菌种而异。 6.根据菌丝的形态和生理功能,链霉菌的菌丝可分为哪几种?相互之间有何联系?

微生物学简答题

微生物学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微生物?简述其3大特点和所属类群。 答: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特点:个体微小(<0.1 mm);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 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2.什么是马铃薯晚疫病?试述其在历史上对人类的一次严重危害。 答:一种由病原性真菌引起的严重植物病害。19世纪中叶,在欧洲发生了一场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毁灭了5/6的马铃薯,个别地方甚至颗粒无收,并引起爱尔兰等地大量居民饿死或逃往北美。 起因:当地过分强调种植单一高产粮食作物~马铃薯;当时连年气候异常,长期阴雨,温湿度过高,十分有利于病原真菌的生长繁殖和传播。 3.如何理解“在近代科学中,对人类福利最大的一门科学要算是微生物学了”? 答:不同的人群或个人有其不同的幸福观或福利观。一般都集中在追求钱、权、利、名、业、健(健康长寿)等几个方面。健康在幸福观上应居首位;在近代多门科学中,对人类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已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进一步作出更大贡献的科学就是微生物学。 4.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在微生物学发展早期,学者们是如何逐一克服的? 答:主要障碍有以下几点: a个体微小:列文虎克利用其自制的显微镜,克服了肉眼的局限性,首次观察到多种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b外貌不显:主要由科赫学派克服的,他们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染色技术、悬滴培养技术和显微摄影技术,使人们对细菌等的外貌能清楚地观察到了; c杂居混生:由科赫等人发明的明胶和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种的方法,克服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杂居混生状态,从而进入了研究微生物纯培养阶段; d因果难联:把微生物作用的因果联系起来的学者很多,如巴斯德提出了活的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真正原因;科赫提出了证明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等。 5.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哪5个时期?各期的代表人物是谁? 答:史前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初创期:(荷兰的)列文虎克; 奠基期:(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科赫; 发展期:(德国的)布赫纳 成熟期:华脱生和克里克。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试题集(详细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细菌 B.病毒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衣原体 2.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螺旋体 B.放线菌 C.真菌 D.细菌 E.立克次体 3.下列哪项不是微生物的共同特征 A.个体微小 B.种类繁多 C.分布广泛 D.可无致病性 E.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4.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真菌 B.噬菌体 C.支原体 D.立克次体 E.衣原体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根本区别是 A.单细胞 B.有细胞壁 C.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和核仁等 D.对抗生素敏感 E.繁殖方式 6.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支原体 B.放线菌 C.衣原体 D.细菌 E.以上都不是 7.下列对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结构的描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有细胞壁但不含肽聚糖 B.有细胞膜且含有胆固醇 C.含有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等细胞器 D.细胞核内含染色体遗传物质 E.无核膜,核质为裸露环状DNA 8.最先创用固体培养基将细菌进行培养的科学家是 A.法国的巴斯德 B.德国的柯霍 C.俄国的伊凡诺夫斯基 D.英国的李斯特 E.荷兰的列文虎克 9.下列哪种不属于1973年以来发现的感染人类的新病原 A.嗜肺军团菌 B.幽门螺杆菌 C.埃博拉病毒 D.伤寒杆菌 E.阮粒 10.关于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及其所作出的贡献,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巴斯德首次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B.柯霍先后分离出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 C.伊凡诺夫斯基发现烟草花叶病毒 D.琴纳分离出天花病毒 E.弗莱明发现青霉菌产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11.严格说来,结核分枝杆菌在分类上属于 A.放线菌 B.衣原体 C.支原体 D.螺旋体 E.立克次体 12.下列哪种病原体不含有核酸 A.朊粒 B.小病毒B19 C.巴尔通氏体 D.伯氏疏螺旋体 E.汉坦病毒 13.导致机体免疫系统致死性破坏的病原体是 A.轮状病毒 B.疱疹病毒 C.HIV D.HAV E.TSST-1 14.谁首次分离出黄热病毒 A.Edward Jenner B.Louis Paseur C.Robert Kock D.Walter Reed E.Alexander Fleming 15.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观察到微生物的是 A.Edward Jenner B.Louis Paseur C.Robert Kock D.Walter Reed E.Antony van Leeuwenhoek

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详细答案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生理学作用: ⑴生物拮抗,其作用机制为:①受体竞争;②产生有害代谢产物;③营养竞争;④合成细菌素。 ⑵营养作用:参与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和合成。 ⑶免疫作用 ⑷抗衰老作用 ⑸抗肿瘤作用:①降解致癌物质;②激活巨噬细胞——抑制肿瘤细胞。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一)致病物质 黏附素:定植因子抗原Ⅰ,Ⅱ,Ⅲ(CFA Ⅰ,Ⅱ,Ⅲ) 外毒素:志贺毒素(Stx),耐热肠毒素(ST),不耐热肠毒素(LT) 其他致病物质: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Ⅲ型分泌系统 Ⅲ型分泌系统:是指细菌通过绒毛样结构与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形成一个孔 可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分六类: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ETEC)、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弥漫黏附型大肠埃希菌(DAEC)。 致病物质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定植因子(菌毛)、肠毒素产生LT/ST致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细菌粘附。VT毒素(非洲绿猴细胞毒素)细菌粘附于绒毛,导致刷状缘破坏、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 VT 毒素。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菌毛、毒素(志贺毒素)产生志贺样毒素(Vero

毒素),终止蛋白质合成,使肠上皮细胞死亡脱落,吸收能力减弱,分泌能力增强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侵袭力(特殊质粒)、内毒素(多数菌株无动力学器官)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形成溃疡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肠集聚耐热毒素、菌毛、α溶血素聚集性黏附、产生毒素,使大量液体分泌 弥漫黏附型大肠埃希菌(DAEC):刺激绒毛伸长 分析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及作用特点。 抗病毒机理:IFN不直接作用于病毒,其抗病毒作用是通过与邻近正常细胞的干扰素受体结合,激活胞内相关信号传导通路。上调多种抗病毒蛋白(AVP)编码基因表达水平而发挥抗病毒效应。抗病毒蛋白主要有2`-5A合`成酶:降解病毒mRNA;和蛋白激酶R:抑制病毒蛋白合成,干扰素还可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发挥抗病毒作用,能够抑制病毒整个复制阶段。此外,干扰素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增强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 分析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检测及其意义。 ⑴、HBsAg表面抗原:是机体受HBV感染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抗原性, 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即抗HBs 。 ⑵、HBcAg核心抗原:HBcAg主要定位于感染细胞核内,不易从患者血清中检出。但HBcAg也可在肝细胞膜表面表达,宿主CTL作用的主要靶抗原。HBcAg 抗原很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c,但无中和作用。检出高效价抗HBc,特别是抗HBc IgM则表示HBV在肝内处于复制状态。 ⑶、HBeAg核心抗原:HBeAg可作为HBV复制及血清具有传染性的标志。急性乙型肝炎进入恢复期时HBeAg消失,抗HBe阳性;但抗Hbe亦见于携带者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抗HBe说明病毒感染性较低(是预后良好的征象)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HIV无症状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其主要传播方式有3种:1.通过同性或异性间的性行为;2.输入带HIV的血液或血制品、器官或骨髓移植、人工授精、静脉药瘾者共同污染的注射器及针头;3.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或经哺乳等方式引起的传播。 致病机制 HIV主要侵犯cd4+免疫细胞,形成前病毒并在细胞内复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和缺陷。 ① HIV感染CD4+T细胞 HIV(gp120)→CD4+T细胞(受体CD4)→病毒包膜(gp41)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侵入→CD4+T细胞破坏:

微生物学简答题50题

微生物学第二章简答题 1.原核微生物主要有哪几类?与真核微生物相比,其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答:原核微生物主要有6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它与真核微生物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细胞核为核质体、即没有核膜、没有核仁、没有有丝分裂器。 2.何谓细菌?试写出其细胞结构的名称。 答: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一般0.5×0.5~5.0μm)、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裂殖方式繁殖、水生性较强的原核微生物。 细胞结构分为:基本结构:为全部细菌细胞所共有。如细胞壁(支原体例外)、细胞膜、核质体、细胞质等。特殊结构:部分细菌细胞所具有。如鞭毛、菌毛、荚膜、芽孢及伴孢晶体等。 3.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一般可通过哪些方式初步判断在我们日常生活环境中到处有细菌的存在? 答:通过嗅觉:凡微生物大量聚集的地方,往往发出特殊的臭味或酸败气味; 用手触摸:凡微生物大量生长的表面,往往有粘、滑的感觉; 在固体食物表面,大量生长的结果,会出现水珠状、鼻涕状、浆糊状以及颜色多样的菌落或菌苔;若用小棒挑取会拉出丝状物来; 在液体(含营养)中,生长的结果,会出现混浊、沉淀或飘出一片片白花(菌醭或菌膜),并伴有气泡冒出。 4.列出真细菌目细菌的形态类型(包括基本形态、其它正常形态和异常形态)。 答: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其他正常形态:柄状、三角形、方形、圆盘形和肾形; 异常形态:畸形和衰退形。 5.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为何一般都要对它们进行染色?常用的方法有几类?首创细菌染色方法的学者是谁? 答:由于细菌细胞极其微小而又十分透明,加之活体细胞内含大量水分,对光线的吸收和折射与水溶液差不多,在光学显微镜下很难看清楚。经染色后,使菌体表面及内部结构着色,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而能较清楚地被看见。 常用的方法有死菌法和活菌法两大类;死菌法又分正染色法和负染色法两大类别,正染色法种类较多,又分简单染色法和鉴别染色法,鉴别染色法包括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活菌染色法常用美蓝或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等 首创细菌染色法的是德国学者科赫(R.Koch) 6.对细菌进行染色的方法种类很多,请用表解形式分别列出死菌的染色方法的类别及其各自所包括的主要染色方法的名称。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1.试述G+菌和G-菌细胞壁的区别。 2.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1)适宜的营养物质 (2)适宜的氢离子浓度(pH)

(3)适宜的温度 (4)适宜的气体条件 (5)适宜的渗透压 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各有何实际意义? (1)热原质:引起人体或动物体内发热反应,本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 耐高温,高温蒸汽灭菌不被破坏,需干烤及特殊石棉滤板去除。 (2)毒素与侵袭性酶:保护细菌,促进其扩散,导致机体病理损伤 (3)色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用于鉴别细菌 (4)抗生素:可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5)细菌素:可用于细菌的分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 (6)维生素:为机体提供营养。 4.细菌的群体生长曲线分哪几期?各期有何特点? (1)迟缓期:细菌处于适应准备状态繁殖极少。 (2)对数期:又称指数期。细菌总数急剧增加,呈典型的生物学性状,最佳药敏试验时期。 (3)稳定期: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可用于观察细菌的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以及芽胞等。 (4)衰亡期:此期细菌总数急剧下降,形态难以辨认。 5.试述紫外线杀菌作用原理,作用特点及应用范围。 (1)原理;紫外线(200-300nm)的波长,尤其是265-266nm的波长与DNA的吸收波长一致,致使其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发生二聚体结合,干扰DNA的复制与转录,从而抑制其蛋白质的合成。 (2)特点:穿透力弱 (3)适用范围: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消毒 6.细菌产生的毒力因子有哪些? (1)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的某些防御功能,并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黏附素: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繁殖。 2)荚膜: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繁殖。 3)侵袭性物质(侵袭素和侵袭性酶类):感染过程中有助于病原菌在体内扩散。 4)细菌生物被膜:有助于病原菌的定植及抵抗杀伤作用。 (2)细菌毒素 1)外毒素: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产生,引发机体特定组织的病理损伤。

(完整)医学微生物学简答题(详细答案

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3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裹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仅只有原始的核质,无核膜、核仁,缺乏完整的细菌器,只有核糖体,DNA和RNA同时存在。它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胞质内细胞器完整。如真菌属于此类。 3.非细胞型微生物: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结构简单,只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存在。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必须要在活细胞内增殖。如病毒属于此类。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细胞壁强度较坚韧较疏松 细胞壁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多,可达50层少,1~2层 脂类含量少,1%~4% 多,11%~22%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细胞壁共同的主要功能 (1)维持形态、抵抗低渗作用,保持菌体完整 (2)屏障作用 (3)物质交换作用 (4)抗原性 (5)致病作用

(6)细胞分裂中的作用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有何功能及意义? 1.荚膜功能:①抗吞噬②抗有害物质损伤③抗干燥。 2.鞭毛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3.菌毛功能:①普通菌毛:与细菌粘附有关.②性菌毛:具有传递遗传物质作用. 4.芽胞功能:芽胞对理化因素(热、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具有高强度的抵抗力.此外,当芽胞成为繁殖体后,能迅速大量繁殖而致病。 细菌的生长繁殖分为几个时期,每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特点 生长时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维持时间 1-4h 4-8h 10h 活菌数量恒定,增加很少对数增长维持平衡逐步减少 生长速率零最大速率速率降低死亡速率增加 细胞代谢非常活跃活性高而稳定活性稳定活性降低衰老 意义 迟缓期:细菌适应新环境,同时为分裂繁殖作物质准备. 对数期:观察形态及染色、药物敏感实验、菌种的保存。 稳定期:合成及分泌外毒素、抗生素;形成芽胞。 衰亡期:细菌形态发生改变。 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1、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为细菌的代谢及生长繁殖提供必需的原料和充足的能量 2、酸碱度(pH):多数病原菌最适pH为7。2-—7。6,而结核杆菌最适pH值为6.5--6。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一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答:①四肽链结构:重链、轻链②免疫球蛋白的分区:可变去和恒定区高变区和骨架区、铰链区③免疫球蛋白的其他结构:连接片(J链)、分泌片(SP). 2.抗体的生物功能主要有哪些? 答:①特异性的生物学作用、②激活补体、③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调理作用、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④穿过胎盘和粘膜。 3.比较五类免疫球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答:共分为五类:①IgG、②IgM。③IgA、④IgD、⑤IgE :①IgG 血清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功能最多:结合抗原、激活补体、调理吞噬并介导ADCC、通过胎盘、结合SPA.为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并介导II、III型超敏反应。 2、IgM 分子量最大,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粘膜表面。是血管内抗感染的主要抗体。在个体发育过程和体液免疫应答中均是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感染过程中血清IgM 水平升高,说明有近期感染。天然的血型抗体和类风湿因子亦属IgM.其激活补体的能力比IgG强。膜表面IgM 是B细胞抗原受体(BCR)的主要成分。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记忆B细胞表面的mIgM逐渐消失。 3、IgA (1)血清型IgA:以单体形式存在。 (2)分泌型IgA(sIgA):由J链连接的二聚体和分泌片组成。合成和分泌的部位在肠道、呼吸道、乳腺、唾液腺和泪腺,主要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分泌型IgA,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4、IgD 正常人血清IgD浓度很低,平均约0.03mg/ml.半寿期很短(仅3天)。血清IgD的确切功能仍不清楚。B细胞表面的mIgD可作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 5、IgE 血清浓度极低,约为5×10-5mg/ml.IgE为亲细胞抗体,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FcεRI结合,引起I型超敏反应 4.简述补体系统主要生物学作用。 答:①细胞溶解作用; ②调理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题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复习简答题题及答案 1 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 1、细胞壁组成、厚度不同 G﹢菌细胞壁较厚,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和包括磷壁酸的酸性多糖构成,肽聚糖网状分子形成一种透性障,壁厚约20-80nm,有15-50层肽聚糖片层,含20-40%的磷壁酸。Gˉ菌细胞壁较薄,交联松散,壁厚约10nm,仅2-3层肽聚糖,另外还有脂多糖、细菌外膜和脂蛋白。 2、使用乙醇脱色时形态变化不同 G﹢菌当用乙醇脱色时,肽聚糖脱水而孔障缩小,故保留结晶紫-碘复合物在细胞膜上。而Gˉ菌用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其脂含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会溶出细胞壁。 3、颜色不同 革兰氏菌G﹢被龙胆紫等染色剂染色后,细菌细胞仍然保留初染结晶紫的蓝紫色,而Gˉ菌经过染色后细菌细胞则先脱去了初染结晶紫的颜色,带上了复杂蕃红或沙黄的红色。 2 简述革兰染色的四个步骤及其染液由哪几种组成,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哪一步?为什么?革兰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 碱性染料结晶紫, 碘液,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 乙醇脱色是关键。因为如果脱色过度,有可能会使革兰氏阳性菌呈假阴性,如果脱色不够,有可能使革兰氏阴性菌呈假阳性 3 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4 简述全身感染临床常见的几种情况 1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后,本身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引起毒血症的病原菌常见的有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2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繁殖,只是一时性或间断性地经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宜的组织或器官后再生长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病早期的菌血症等。 3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例如高热、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以导致休克而死亡。鼠疫杆菌、炭瘟杆菌等可引起败血症。4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产生

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大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及答案大全

1.一70岁老年妇女患尿路感染住院治疗,给予口服氨苄青霉素治疗5天后,尿路感染症状缓解。为防复发,继续用药1周。结果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粪检发现大量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反而较少,未分离到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菌。这是什么性质的感染?感染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这是一种菌群失调症,也是由正常菌群引起的机会性(条件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可能在于较长时间口服广谱抗生素,破坏了肠道中正常菌群的平衡,对药物敏感的原先大量存在的革兰阴性杆菌被杀灭、抑制,而对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生长繁殖起来,成为肠道优势菌群,引起腹泻、肠炎等症状。 2.某医院新生儿室突然暴发新生儿感染,患儿有腹泻、发热、休克,并出现死亡病例。在多个患儿血液中培养到鼠伤寒沙门菌。这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感染?最可能的感染途径是什么? 答:本例属于医院内感染。很可能是与新生儿有密切接触机会的医护人员或新生儿的亲属带菌引起。鼠伤寒沙门菌对成人致病力不强,多引起消化道感染;但对新生儿来说,由于新生儿免疫防御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所以鼠伤寒杆菌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致菌血症或败血症。因其最可能是经消化道造成新生儿感染的,所以可能是新生儿饮用水或奶具或食用奶被污染。 3.—63岁老年男性,以发热、心慌、胸闷为主诉要求住院治疗。老人以往曾确诊高血压、冠心病。10天前曾拔牙以便装义齿。3天前开始发热,自服抗生素无效。近两天来心慌、胸闷、气急。心脏听诊有杂音。临床诊断为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该病的细菌感染途径与感染源有何特点? 答:本例属内源性感染。最可能的致病菌是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该菌是寄居于口腔和喉部的常见的正常菌群。但因拨牙时出现伤口,该菌可经伤口进入血液.对心脏原已有损伤者来说,血液中的细菌易于粘附、沉积于有损伤的心瓣膜,心内膜生长繁殖,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

大学《医学微生物》期末复习简答题及答案总结

1、病原微生物包括哪三型八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放线菌。 真核细胞微生物:真菌。 2、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细菌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结构,由外向内分别是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1) 细胞壁是紧贴细 胞膜外的一层坚韧富有弹性的结构,具有维持细菌固有形态、保护细菌、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决定细菌的免疫原性等功能。(2) 细胞膜 具有物质交换、生物合成、呼吸、形成中介体等作用。(3) 细胞质为原生质, 无色透明胶状物。其内含有质粒、核糖体及胞浆颗粒等有形成分。(4) 核质由 双股DNA链高度盘绕形成,是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遗传物质。细菌仅有核质,无核膜和核仁,不存在核的形态,故称核质。 3、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1) 荚膜:为某些细菌(称为荚膜菌)所特有的位于细胞壁外粘稠性结构,其化学成分,在多数细菌为多糖,少数细菌为多肽。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是构成细菌毒力的因素之一;有抗溶菌酶、抗补体、抗干燥及补充营养作用;荚膜具有抗原性,可用以鉴别细菌和进行细菌分型。 (2) 鞭毛:某些细菌(称为鞭毛菌)包括所有的弧菌和螺菌、占半数的杆菌及 极少数球菌,由细胞膜长出菌体外细长的蛋白质丝状体,根据其鞭毛位置和数目,分为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和周毛菌。鞭毛具有运动性,使鞭毛菌趋向营养物质,避开有害因子。某些细菌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等的鞭毛与穿过小肠粘膜层致病有关。 (3) 菌毛:许多G-菌及个别G+菌,在其菌体表面长出细而短,多且直的 蛋白质丝状体。菌毛分为普通菌毛与性菌毛两种。普通菌毛遍布菌体表面,可有数百条,是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构成感染的必要因素。性菌毛为大肠杆菌及其它肠道菌所特有的结构,有性菌毛的肠杆菌称为雄性(F+)菌,可有1~10条较 粗而中空的性菌毛。雄性菌通过粘附接合无性菌毛的雌性(F一)菌,将遗传物质 由F+菌传递给F-菌。 (4) 芽胞:为某些细菌包括需氧芽胞杆菌属和厌氧芽胞杆菌属细菌在不良环境下的休眠体。在细菌繁殖体内形成厚而坚韧芽胞壁和外壳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简答题和答案

大题: 1.试述细胞壁的功能.答: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有:①维持菌体固有形态. ②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使其能在相对低渗的环境中生存.③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④具有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2.简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果及实际意义.答: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将待检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加碘液媒染,然后用95%酒精脱色处理,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染.最终将细菌分为两大类:紫色为革兰阳性菌,红色为革兰阴性菌.采用革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哪些?在医学上的意义?答: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有:①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大多数源于革兰阴性菌,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耐高温,高压蒸气灭菌法不能使其灭活,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热源质,蒸馏法最好.在制备和使用注射药品过程中应严格防止细菌感染.②毒素与侵袭性酶.毒素包括外毒素和内毒素,外毒素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过程中释放到体外的一种蛋白质性物质.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特异性强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宿主细胞亲和性.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崩解后游离出来.其毒性成分主要为脂质A,无种属特异性,故其引起的病症临床表现基本类似,毒性较弱.某些细菌可产生具有侵袭性的酶,能损伤机体组织,是细菌重要的致病物质.③色素.某些细菌能产生不同颜色的色素,对细菌的鉴别有一定的意义.可分水溶性色素和脂溶性色素.

④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灭某些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物质,临床应用广泛.⑤细菌素.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⑥维生素.细菌合成的某些维生素除供给自身需求外,还分泌到周围环境中,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4.细胞壁肽聚糖主要结构及青霉素、溶菌酶的作用机理?①肽聚糖,又称粘肽,是原核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三部分组成:(1)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藉β-1,4糖苷键连接组成;(2)四肽侧链连接于聚糖骨架上的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3)四肽侧链之间由肽链(如五肽交联桥)或肽链交联构成交联桥;由此构成完整的肽聚糖分子结构.②溶菌酶能水解聚糖骨架中的β-1,4糖苷键;青霉素可抑制五肽交联桥的连结,均破坏胞内抗高渗屏障,导致菌体膨胀、崩解. 5.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过程分几期?各期细菌有什么特点?迟缓期:是细菌被接种于培养基后最初的一段时间,也是细菌为适应新环境,并为持续不断的增殖作准备所需的时间.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但分裂迟缓,繁殖极少;对数期:细菌生长迅速,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敏感研究细菌的性状时应选用该期;稳定期:细菌形态生理改变,芽胞、外毒素、抗生素等产生;衰退期:细菌形态显著改变,难以辨认. 6.根据微生物大小、结构、组成等,可把微生物分为几大类?特点如何?

医学微生物简答题(常考)

简述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有:①胞壁成分②外毒素③侵袭性酶 所致疾病分:①化脓性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②中毒性疾病:猩红热③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包括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是否所有的白喉杆菌都产生白喉毒素? 不是,只有携带β-棒杆菌噬菌体的溶原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白喉毒素. 简述病毒的基本特点 ①个体微小,以nm计量.②结构简单,是只含单一类型核酸的非细胞形态微生物.③严格易感活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增殖.④抵抗力特殊,大多耐冷不耐热,对抗生素不敏感.⑤能产生病毒间的干扰现象,具有遗传变异等. 简述病毒的抵抗力特点 ①对低温抵抗力强.②大多数不耐热.③耐受甘油的作用.④对抗生素和磺胺等不敏感,对氧化剂敏感. 简述包膜病毒体的特性 ①包膜是许多结构复杂的病毒在衣壳外面所套有的一层弹性囊膜.②它是病毒从宿主细胞芽生释放时所获得③包膜表面一定间距的钉状突起部分称包膜刺突或包膜子粒,它 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有关.④包 膜病毒对胆汁、乙醚等脂溶剂敏感. 简述病毒的复制与复制周期 ①病毒以其核酸为模板在宿主 细胞内进行增殖的方式叫病毒的复 制.②复制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 生物合成和成熟与释放的复制周期. 试述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①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 作用:(1)杀细胞效应.(2)稳定状态感 染,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 编码的抗原.(3)包涵体形成.(4)细胞 凋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②病 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抗体介导 的免疫病理作用.(2)细胞介导的免疫 病理作用.(3)免疫抑制作用. 简述病毒感染的类型 ①根据有无症状,分为隐性感 染和显性感染.②根据病毒在机体内 感染的过程、滞留的时间,分为急性感 染和持续性感染.③持续性感染又分 为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 染和急性病毒感染的持发并发症. 病毒的感染方式与途径有哪 些? ①垂直传播:其传播途径有胎 盘、产道、哺乳.②水平传播:(1)突破 粘膜屏障: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 接触性感染、眼及泌尿生殖道传染;(2) 突破皮肤屏障:虫媒传染、动物咬伤传 染. 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 ①属于小RNA病毒,无包膜的球 形RNA小病毒;②对胆碱、胆汁和外环 境抵抗力较强;③引起原发的细胞病 变和继发的免疫病理损伤;④主要经 粪-口途径传播;⑤所致疾病的临床表 现多样化. 虫媒病毒共同特征有哪些? 答:共同特点为:(1)病毒呈球 形,直径多为20~60nm。(2)核酸为 + ssRNA,衣壳为20面体对称,有包膜, 其表面有血凝素刺突,(3)对热、酸、 脂溶剂敏感。(4)主要寄生于自然动物 体内,通过节肢动物媒介传播。所致 疾病有明显季节性和地方性,具有自 然疫源性疾病的特点。 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宜作 用 ①防御外来致病菌②营养作用 ③免疫作用④抗肿瘤作用⑤抗衰老作 用 简述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 ①吸附②穿入③生物合成④成 熟与释放 简述大肠杆菌的致病特点 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 常菌属,多数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移 位至肠道外的组织或器官则可成为条 件致病菌,引起肠道外感染,以化脓性 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 简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结 果及实际意义 答: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将待 检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 初染,再加碘液媒染,然后用95%酒精 脱色处理,最后用稀释复红或沙黄复 染.最终将细菌分为两大类:紫色为革 兰阳性菌,红色为革兰阴性菌.采用革 兰染色法在鉴别细菌、选择抗菌药物、 研究细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简述干扰素在医学上的意义 ①干扰素作为机体获得性非特 异性免疫的主要成分,既能中断受染 细胞的病毒感染,又能限制病毒的扩 散.因此,在病毒感染中能阻止和中断 发病;若已发病,则在足量抗体产生之 前有助于康复.②干扰素可用于严重 病毒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简述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 ①高度生物活性;②广谱性;③ 相对种属特异性;④选择性⑤间接性 干扰素分几类? 各类干扰素分别由哪种细胞产 生干扰素的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α、β 和γ三种.它们分别主要由人白细 胞、人成纤维细胞和T淋巴细胞产生. 目前已发现的肝炎病毒有哪

最全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最全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四,名词解释 1,前病毒(provirus) 2,gp120 五,问答题 1,试简述HIV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HIV的传染源与传播方方式有哪三种 其他病毒与朊粒 一,填空题 1,狂犬病毒核酸类型为___________. 2,人乳头瘤病毒核酸类型为___________.其中与宫颈癌有关的型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恐水病为___________的典型临床表现. 4,现已知人与动物的传染性蛋白粒子病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推断改错题 1,内基氏小体是麻疹病毒的包涵体. 2,HPV感染仅停留于局部皮肤或者粘膜中,通常不产生病毒血症. 3,朊粒对各类理化作用的抵抗力较弱. 三,选择题 【A型题】 1,人类细小病毒B19的靶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CD4+T细胞 D,CD8+T细胞 E,骨髓中红系前体细胞 2,有关HPV描述错误的是 A,核酸类型为DNA B,结构蛋白L1与L2是包膜上的要紧与次要蛋白 C,HPV对皮肤与粘膜上皮细胞具有高度亲嗜性 D,病毒核酸合成要紧发生在棘层与颗粒层 E,大多数宫颈癌组织中病毒以整合状态存在 3,检查动物是否患有狂犬病,应将其捕获隔离观察 A,1个月 B,11周 C,7d-10d D,2周 E,4d-6d 【X型题】 1,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是 A,狂犬病毒 B,腮腺炎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简答及论述-题库

101 请简述肽聚糖的主要结构及某些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而起抑菌或杀菌的作用机理. 102简述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103 试比较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表格) 104请描述细菌的细胞膜构造及其主要功能. 105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 106 试述细菌的核质和细胞质的构成及其主要的胞质颗粒. 107请简明解说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108 请描述细菌L 型的形成、生物学性状及其致病性. 109简述革兰染色的主要步骤, 结果及实际意义. 110细菌芽胞的强抵抗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201 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可分为几个期?简述各期特点. 202 简述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主要作用. 203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204细菌的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有何作用? 205简述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临床意义. 206简述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条件. 207用于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按其用途和物理性状可分为哪些种类? 208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哪些? 209进行细菌分类和鉴别的生化检测有哪些? 301 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湿热灭菌法的效果比干热法好? 302简述紫外线杀菌的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 303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401简述噬菌体生物学特点. 402简述毒性噬菌体的增殖和溶菌过程. 403细菌感染噬菌体后可发生哪些改变? 404简述噬菌体的概念和类型. 405简述噬菌体的应用. 501简述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及其意义. 502何谓质粒? 其主要特性有哪些? 503简述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四种方式. 504简述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 601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602简述肠道正常菌群对机体的有益作用. 603简述正常菌群的成员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604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605简述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 606请列表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表) 607简述人体屏障结构的组成和功能. 608简述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后的两种结果. 609细胞免疫对细胞内寄生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10简述致病菌引起人体全身性感染后,临床常见的几种情况. 701进行细菌学检查时对标本采集和送检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 702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表) 703列表比较活疫苗与死疫苗的主要区别.(表) 801简述葡萄球菌的分类. 802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 803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疾病有哪些. 804简述致病性葡萄球菌的主要特点. 805简述链球菌的分类. 806简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疾病. 807简述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过程. 808简述淋球菌的致病性 901简述病毒体的结构. 902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哪些特点? 病毒携带遗传信息及增殖的方式与其它微生物有何不同? 903简述病毒衣壳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生物学意义. 904病毒有哪些主要的性状变异? 各有何实际应用意义? 905举例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哪些消毒方法灭活病毒? A01病毒感染细胞后, 可使细胞发生哪些变化? A02简述机体的抗病毒免疫. A03比较隐性感染和潜伏感染的不同. A04比较慢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的不同. A05简述病毒与肿瘤的关系. A06哪些物质可诱导干扰素产生?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和作用特点B01病毒感染早期的实验室快速诊断有哪些方法? B02简述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程序. B03目前最常用的培养病毒的方法是哪种? 请简述之. B04病毒检测和细菌检测有何区别? B05 检测病毒抗原和检测病毒抗体的临床意义有何不同? 各有哪些常用方法? B06比较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异同. B07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B08使用减毒活疫苗应注意哪些事项? B09目前可用疫苗预防的病毒性疾病有哪些? C01简述结核分枝杆菌类脂成分在致病中的作用. C02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 C03简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结果分析 D01呼吸道病毒主要包括哪些病毒? D02简述流感病毒的结构特点. D03简述流感病毒的抗原构造. D04甲型流感病毒为何容易引起大流行? D05在流感流行期间,怎样有效预防流感,降低发病率? D06类对流感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免疫力有何区别?为什么? D07麻疹病毒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D08呼吸道病毒可引起全身感染的病毒有哪些?各引起哪些疾病? D09 呼吸道病毒中,对婴幼儿危害较大的病毒是哪种?其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 D10呼吸道病毒中,对胎儿危害较大的病毒是哪种?应怎样预防? E01已发现的肝炎病毒有哪些? 从传播途径上可将其分为几类? E02 HAV和HEV在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上有何异同? E03 肝炎病毒中,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有哪些,怎样预防输血后肝炎? E04 哪些肝炎病毒可以进行预防接种? 其所用疫苗属何种类型? E05 HBV 抗原抗体系统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用途. E06 结合HBV 的传播途径谈怎样预防HBV 的感染. E07 HBV 感染机体后可对机体产生哪些影响? E08 HBV 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有哪些? E09 述HBV 和HCV 在致病性和免疫性方面的异同. E10 试述机体抗HBV 的免疫机制. F01三类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比较 1简述HIV损伤CD4+细胞的可能机制。 2简述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3简述HIV病毒的复制周期。 4简述HIV感染所致的免疫损伤的特点。 5简述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6逆转录病毒的特征有那些? 7简述HIV的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与细菌致病性无关的是 A、菌毛 B、荚膜 C、磷壁酸 D、脂多糖 E、极体 答案:E 2、在感染早期,能非特异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免疫因素是 A、B细胞 B、巨噬细胞 C、NK细胞 D、Th1细胞 E、CTL 答案:C 3、放线菌属的微生物学检查不包括 A、组织切片染色镜检 B、分离培养 C、血清学实验 D、浓汁中寻找到硫磺样颗粒 E、直接镜检有无放射状菌丝 答案:C 4、进食海产品后引起食物中毒常见的病原体是 A、沙门菌 B、副溶血性弧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 D、产气荚膜梭菌 E、大肠埃希菌 答案:B 5、肺炎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C反应蛋白 B、自溶酶 C、荚膜 D、外毒素 E、内毒素

6、下列细菌中属条件致病菌的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伤寒沙门菌 C、霍乱弧菌 D、铜绿假单胞菌 E、结核分枝杆菌 答案:D 7、γ疱疹病毒 A、宿主范围广,可在感染神经节内形成潜伏感染 B、宿主范围窄,可引起感染细胞形成巨细胞 C、宿主范围最窄,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B细胞 D、宿主范围最广,可在细胞内长期潜伏 E、目前尚未发现在人类有宿主细胞 答案:C 8、下列哪组细菌均不产生外毒素 A、伤寒杆菌、痢疾杆菌 B、霍乱弧菌、结核分枝杆菌 C、炭疽杆菌、白喉棒状杆菌 D、白喉棒状杆菌、肉毒梭菌 E、结核分枝杆菌、脑膜炎奈瑟菌 答案:E 9、关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错误的是 A、病毒三种包膜蛋白S、M、L均含有HBsAg B、仅包膜L蛋白含HBsAg C、HBsAg有四种亚型 D、抗-HBs有免疫保护作用 E、HBsAg大量存在于HBV感染者的血液中 答案:B 10、内毒素引起发热的机制是 A、使巨噬细胞等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B、直接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使红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D、提高机体基础代谢使之发热 E、以上都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