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最大的人民公社集体化农村

全国最大的人民公社集体化农村

全国最大的人民公社集体化农村
全国最大的人民公社集体化农村

《全国最大的人民公社集体化农村》纪录片

策划文案

片名:

《全国最大的人民公社集体化农村》

时长:

30分钟

拍摄时间:

春天播种或者在秋收的季节

选题来源:

因为这是全国在1958年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后慢慢的消失的一种合作的农村合作的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石家庄晋州市周家庄乡依然保留着这种被当时已经淘汰的合作方式,它现在是全国所剩下的最大的一个公社集体制的农村。

拍摄手法:

表现手法,是以现在的近况和当时的情况做对比,和现在市场经济,个人经济做对比。辅之以适量的采访和原来的影像资料,和现在的一些不是集体制农村的一些影像资料来做对比。

拍摄人群:

以周家庄乡人为主,以其他的地方的人对这种体质的看法。拍摄内容:

现在农村的非集体和集体制农村的区别和差异,探讨是集体制和非集体制的收入差异;态度的差异;和变化的过程,利用文献图片和视频来表现。

主题:

1表现现在农村人的生活的一种态度。

2来表现这种少有的制度的正确性

3体现那里的人对这种看似过时的制度的一种看法

4让一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群可以重新的体验一把那个年代的事情,给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一种回忆和他们对那段时光的留恋。

5记录这种大部分已经消失但保留下来极少的一种体制一种制度。

纪录片脚本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运动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9年10月至1953年,以办互助组为主,同时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并以草案的形式发给各地党委试行。此后,各地党委加强了领导,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农业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到830余万个,参加的农户达到全国总农户的40%,其中,各地还个别试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3600余个。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发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为纠正这种倾向,中共中央于1953年3月8日发出了《关于缩减农业增产和互助合作五年计划的指示》,又于3月26日发表了《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并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4月3日,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阐述了“稳步前进”的方针。10月15日、11月4日毛泽东两次同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提出互助合作运动是农村中一切工作的纲,是农村工作的主题,说“纠正急躁冒进”是一股风,吹倒了一些不应吹倒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两次谈话,有许多正确的意见,但也表现出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急于求成、贪多图大的思想。12月16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此后,农业合作社从试办进入发展时期。 1954年至1955年上半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第二阶段,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1954年春,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9.5万个,参加农户达170万户,大大超过了中央提出的数字。4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第二次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分析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形势,指出农村将相继出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高涨的局面。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民入社,国家从各方面大力支援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同年秋,全国新建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万多个,加上原有的共22.5万多个。 1954年10月,中央农村工作部召开了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决定到1955年春耕以前,将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0万个。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这次会议的报告。到1955年4月,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由于发展速度过猛,不少地方又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的现象。中共中央在1955年初发现了上述问题,发出了一系列通知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1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各地停止发展,集中力量进行巩固,在少数地区进行收缩。3月上旬,毛泽东提出了“停、缩、发”的三字方针,即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停止发展、实行收缩和适当发展。为了贯彻三字方针,农村工作部于4月下旬召开了全国第三次农村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布置工作,提出要求。到1955年7月,全国原有67万个合作社,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有65万个。 1955年5月17日,中共中央召开华东区、中南区和河北、天津、北京等15个省市委书记会议。根据毛泽东原来的提议,会议提出1956年发展到100万个社的意见。6月中旬,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关于到1956年合作社发展到100万个的计划。不久,毛泽东从南方考察回来,主张修改计划, 加速发展。担任农村工作部部长的邓子恢不赞成改变计划,认为合作化运动应与工业化速度发展相适应,不宜发展过快。毛泽东认为邓子恢和中央农村工作部思想右倾。 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迅猛发展时期。1955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党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和政策作了系统阐述,并对合作化的速度提出新的要求。报告还严厉批评了邓子恢等人的“右倾”。10月4日至1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要求到1958年春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普及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实现半社会主义合作化。会后,农业合作化运动急速发展,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在全国基本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公社”或“大社”的思想,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就已经开始萌芽。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大社的优越性》一文中就认为,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并指出“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各地组织了一些大社,但大都由于经营不善而停办。1957年冬到1958年春,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求在大面积土地上统一规划,修建长达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灌溉渠系,一些较大工程的建设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和资金,建成后的使用又要求做到大体与受益单位的投入(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适应,这就不仅涉及农业生产合作社之间的经济问题,而且还涉及村与村、乡与乡、区与区、甚至县与县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央开始酝酿调整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了小社并大社的问题,会议通过的《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我国农业正迅速地实现农田水利化,并将在几年内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全国各地农村开始更大规模地开展兴修水利、深翻土地等运动。会后,各地开始加紧了并社工作,辽宁、广东两省最快,随后的是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合并后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群众自发地采用了“共产主义公社”、“大社”、“集体农庄”等不同的名称。 1958年7月,《红旗》杂志公布了毛泽东关于办大社的思想:“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地把工(工业)、农(农业)、商(商业)、学(文化教育)、兵(民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陈伯达:《在毛泽东旗帜下》《红旗》杂志第4期)8月上旬毛泽东到河南视察,新乡七里营挂出“人民公社”的牌子,毛泽东看后高兴地说,“看来‘人民公社’是一个好名字,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它的特点是“一曰大,二曰公。”在山东视察时,他对当地领导干部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这些消息在报刊上发表后,全国许多地方闻风而动,纷纷办起了人民公社。行动最快的是河南省,仅用8月份一个月的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人民公社六十条)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人民公社六十条 (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 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农村人民公社 在现阶段的性质、组织和规模 一、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农村人民公社是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它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社会主义的互助、互利的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人民公社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互相支援,共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繁荣。国家要尽可能地从各方面支援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逐步进行农业技术改革,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

二、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生产队。根据各地方不同的情况,人民公社的组织,可以是两级,即公社和生产队,也可以是三级,即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三、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都必须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合理地管理和组织生产。 在人民公社中,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同群众密切联系,有事同群众商量,倾听群众意见,在人民公社各级组织中起领导作用和核心作用。 四、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办事。 人民公社的各级权力机关,是公社社员代表大会、生产大队社员代表大会和生产队社员大会。 人民公社的管理机关是各级管理委员会。 人民公社的监察机关是各级监察委员会。规模较小的生产队,可以只设一个监察员。 人民公社各级社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各级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成员,都必须经过社员充分的酝酿,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五、人民公社各级的规模应该由社员民主决定。各级规模大小的确定,都应该对生产有利,对经营管理有利,对团结有利,并且便利群众进行监督。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记 中国网 https://www.doczj.com/doc/a914929693.html, 时间: 2009-09-28 发表评论>> 在人民公社,大家一块种地,牲畜、鸡鸭也是集体养。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公社诞生。人民公社化的速度和广度都异常惊人:短短数月时间,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农户达1.2亿户,占总农户的99% 以上。最初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的,但在1961年之后,生产职能开始退回到原来高级社,实

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人民公社只停留在管理和协调的层次上。虽然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并不高,但该体制一直延续到1984年,对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 口述者:周留栓 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乡周楼村人,1945年生,亲历首个人民公社成立的全过程。现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义务管理员。 那年,我才十二三岁,在遂平县周楼村上小学。那天上课的时候,老师说,“要合并大社了”。吃过晚饭,我跟我父母一块去杨店街开大会。因为那时侯快农忙了,大会放在晚上开。路上遇到很多人,都是方圆几里地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往会场赶。 刚到杨店街,就听到锣鼓喧天,有喊口号的,有敲锣打鼓的。大会会场搭在寨河边的大坑里,坑西边沿着主席台用竹竿挑着3个“夜壶灯”照明。会场一圈插满了红旗,还有标语。主席台上,一摞摞的,全是群众的“决心书”、“申请书”,都是争先恐后要求入社的。当时,大概有一万多人来开会,黑压压的一片围着主席台。我还跑到主席台上看了看,很激动。天快黑时,信阳地区行署专员张树藩宣布:“嵖岈山农业大社正式成立。”顿时,人群像炸开了锅一般,喊口号的、鼓掌的,锣鼓齐鸣,声音震天。 “大社”由嵖岈山附近的27个“合作社”、9000多户人家组成。“大社”成立之后,为了便于管理,领导就根据“中央有啥咱有啥”的想法,在“大社”里设了“农业部”、“商业部”、“财经部”、“公安部”、“林牧渔业部”、“工业交通部”、“军事国防部”、“文化部”等机构。那时候成立“农业大社”是跟人家苏联的农业组织学的。过了不长时间,我们这模仿“巴黎公社”改为“公社”,后来改名叫“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成立公社,有一个重要背景,就是1957年我们这修建“下宋水库”。当时参加修水库的群众有两万多人,水库修好后要对整个水渠弄个规划,好方便群众浇地,成立“大社”方便统一规划。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人民公社成立之前,群众过得都比较穷,地块也比较分散,不好耕作。很多家庭缺少农业生产工具,没法单独干活。各个村的农民自发成立了一些“农业互助组”,互相帮助进行农业生产。譬如,你家有牛,我家有犁,三、五户结合起来干,很方便。 那时候,听说要合并成“大社”,群众都被发动起来了。乡里天天组织大家游行,喊着“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口号。每天夜里,人们都打着灯笼、举着火把,锣鼓喧天地闹到天明,大家都盼着能早一点跨进共产主义。为了以实际行动迎接大社的成立,群众自发除草、消灭麻雀,还准备了很多木材、银元、铜等着捐献。 公社成立以后就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建立了“棉花营”、“水稻营”,“红薯营”等,设了“团长”、“排长”、“连长”等职务,干活的时候给每个人分任务。当时,大家都是集体住宿,集体劳动。还有卫生所,看病都不用花钱。 我那时候年龄还小,印象比较深的是在“大食堂”吃饭。刚开始,成立“大食堂”说是“为了把妇女解放出去”,后来就把各家各户的锅、碗、瓢、盆都交公了。干完活,食堂已经做好饭了,能直接去吃饭。我家就三口人,一共不到二亩地,一年下来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家里比较穷,从小没吃过白面馍,吃的都是黑窝窝头。家里的玉米、高粱,只有来客人的时候才舍得烙点馍。油盐都舍不得吃。而“大食堂”的时候生活很好,有馍有菜,“四菜一汤”,也不要钱,比在家里吃得好多了。那时候,我妈常说“共产主义好啊,不用发愁油盐酱醋了”。 公社成立后,在土山村建了个小学,全社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小孩都集中在这个学校学习。我当时读六年级,不交任何费用,全由公社出。每天上8节课,星期天休息。学习也不紧张,按照“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四同”原则上学。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下地薅草、逮虫、插秧,上山捡矿石、炼钢铁等活动。 人民公社的特色主要是“一大二公”:“大”主要是指人很多,几千户、几万户集合到一起,地也多。“公”是说“消灭资本主义残余”,比如自留地、自养牲口。人民公社成立后土地全部归公,大家一块种地,牲畜、鸡鸭都是社里集体养。个人家里不准养鸡养鸭——那时候家里的余粮都归公了,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60条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五日) 第一章农村人民公社在现阶段的性质、组织和规模 一、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农村人民公社是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它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二、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地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以生产大队的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公社在经济上,是各生产大队的联合组织。生产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是直接组织生产和组织集体福利事业的单位。 三、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都必须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合理地组织生产。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公社各级组织中,必须起领导作用和核心作用。 四、人民公社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公社的各级权力机关,是公社社员代表大会,生产大队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生产队社员大会。 人民公社的管理机关是各级管理委员会。 人民公社的监察机关是各级监察委员会。规模较小的生产队,可以只设一个监察员。 人民公社各级社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各级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成员,都必须经过社员充分的酝酿,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五、人民公社各级的规模,都应该利于生产,利于经营管理,利于团结,利于群众监督,不宜过大。特别是生产大队的规模不宜过大,避免在分配上把经济水平相差过大的生产队拉平,避免队和队之间的平均主义。 人民公社的规模,一般地应该相当于原来的乡或者大乡;生产大队的规模,一般地应该相当于原来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但是,也不要强求一律。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都可以有大、中、小不同的规模,由社员根据具体情况,民主决定。 第二章人民公社的社员代表大会和社员大会 六、人民公社各级的重大事情,例如生产计划、分配方案、财务预算和决算、基本建设等,都应该由各级的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决定,不能由管理委员会少数人决定。 人民公社各级的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成员,都由各级的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选举,公社一级的任期两年,生产大队的和生产队的任期一年。各级的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成员,都可以由原选举单位随时罢免。 人民公社各级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在选举管理机关和监察机关的成员的时候,应该注意使贫农和下中农占优势。 七、人民公社各级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都要定期开会。公社的社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开会两次。生产大队的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每年至少开会四次。生产队的社员大会,每月至少开会一次。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条例试题及答案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条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和()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2、党的基层委员会由()或者()选举产生。 3、乡镇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坚持精干高效、()、()的原则,严格执行上级的有关规定。 4、村级党组织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慎重发展的方针和有关规定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审批。 5、党员人数超过50名的村,可以成立党的();党员人数100名以上的村,根据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 6、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委员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以()与()为主要内容的组织生活会,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7、设立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的部门,一般应设立机关党的()或设立()。 8、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通过选举产生,报()批准。 9、机关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配备,一般占机关工作人员总数的();机关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编制,列入()编制。 10、各级地方党委、机关工委和部门党组(党委)要建立(),加强对()的领导和指导。 二、判断改错题(每题3分,共30分) 1、县以上有关部门驻乡镇的单位,应当根据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这些党组织,除中央另有规定的以外,受乡镇党委领导。() 2、党员不足100人的不可以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 3、对外来党员,有关党组织应当及时将他们编入党的支部和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党的活动。() 4、机关党组织的活动经费,列入机关党费之中。() 5、村党支部、总支部和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6、流动党员可以按季交纳党费。() 7、机关党组织在上级党的委员会或党的机关工作委员会指导下工作,同时接受本部门党组的领导。() 8、机关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设立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 9、机关党的委员会书记可以由本部门行政负责人兼任,也可以由同级干部专任。() 10、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领导和监督行政负责人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农村党员教育应当坚持(),适合农村特点,贴近党员思想,采取多种形式,发挥乡镇党校、党员活动室和党员电化教育站的作用。 A.理论联系实际 B.易学、易记、易懂 C.经常性培训 D.自学为主,培训为辅 2、对不合格党员,要依照有关规定,分别采取()等方式进行严肃处置。 A.教育帮助 B.限期改正 C.劝其退党 D.党内除名 3、农村党员应当在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A. 物质文明 B. 精神文明 C.政治文明 D.生态文明 4、县级机关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般指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 定义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目录 1背景 2过程 3影响 1背景 关于在中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1957年冬和1958年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 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 2过程 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1958年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的名字好。9日,在与山东领导的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到年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成为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 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浪费了大量资源,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民劳动积极性受伤害,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

农业合作化对三农的影响

农业合作化对三农的影响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

问题。但是现在广大农村生产力的水平依然是原始或半原始的自耕农业状态,其生产关系水平依然是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条件,这就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关键所在。从此入手,实招自出:必须解决落后的自耕农业方式水平,必须解决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水平。概括而言,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村“自身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再加分析,可以得出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水平的基本特征就在于“自耕和个体”上,因而,解决原始或半原始农具下的自耕状态和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营水平,就成了我们解决三农问题的现时答案和起步抓手。与时俱进的要求和三农问题的现实都要求我们进行反思,三农的问题根源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解决三农问题。 我认为一是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利用水土光热资源,依靠科技,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建设农业优势产业带和优势特色产品基地,壮大支柱产业。三是要全力以赴打好扶贫攻坚战。我省农村贫困人口量大面宽,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要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努力实现今年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使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四是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农民。要把劳务输出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战略措施,增强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搞好农民

看中国农村现状,还是人民公社好!

看中国农村现状,还是人民公社好! 人民公社好! ——纪念人民公社诞辰56周年 迎春1958年8月6日,毛泽东在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时,“看见挂着的‘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牌子,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毛泽东年谱》1949—1976 第三卷第403页)从此,我国农村很快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进入了农业集体化的新阶段,促进了我国农村地覆天翻的大变化,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一、我国的农业经济向何处去?

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 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这点上,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在今天,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30—1431页)这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向何处去,就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毛泽东说:“人民公社好!”为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沿着 人民公社的方向,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获得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取得历史上空前的发展;反之,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业、农村经济关系大大地倒退,重新回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大多数农民群众沦为雇佣劳动,而且是比一般无产者更悲惨的“农民工”。

1、从生产力方面看,是实现机械化、现代化 我国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是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所以说“同古代近似的”,必须用机械 设备改造。所以,毛泽东指出,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他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82页)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 至于个体农业的生产关系向何处去,确存在着两种对立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六十条》)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来源:人民网(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五日) 第一章农村人民公社在现阶段的性质、组织和规模 一、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 农村人民公社是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联合组成的。它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是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二、农村人民公社一般地分为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以生产大队的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三级集体所有制,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 公社在经济上,是各生产大队的联合组织。生产大队是基本核算单位。生产队是直接组织生产和组织集体福利事业的单位。 三、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都必须执行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合理地组织生产。 中国共产党在人民公社各级组织中,必须起领导作用和核心作用。 四、人民公社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人民公社的各级权力机关,是公社社员代表大会,生产大队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生产队社员大会。 人民公社的管理机关是各级管理委员会。 人民公社的监察机关是各级监察委员会。规模较小的生产队,可以只设一个监察员。 人民公社各级社员代表大会的代表和各级管理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的成员,都必须经过社员充分的酝酿,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 五、人民公社各级的规模,都应该利于生产,利于经营管理,利于团结,利于群众监督,不宜过大。特别是生产大队的规模不宜过大,避免在分配上把经济水平相差过大的生产队拉平,避免队和队之间的平均主义。 人民公社的规模,一般地应该相当于原来的乡或者大乡;生产大队的规模,一般地应该相当于原来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但是,也不要强求一律。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都可以有大、中、小不同的规模,由社员根据具体情况,民主决定。 第二章人民公社的社员代表大会和社员大会 六、人民公社各级的重大事情,例如生产计划、分配方案、财务预算和决算、基本建设等,都应该由各级的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决定,不能由管理委员会少数人决定。 人民公社各级的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成员,都由各级的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选举,公社一级的任期两年,生产大队的和生产队的任期一年。各级的管理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的成员,都可以由原选举单位随时罢免。 人民公社各级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在选举管理机关和监察机关的成员的时候,应该注意使贫农和下中农占优势。 七、人民公社各级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都要定期开会。公社的社员代表大会,每年至少开会两次。生产大队的社员代表大会或者社员大会,每年至少开会四次。生产队的社员大会,每月至少开会一次。 八、公社社员代表大会的代表,每两年改选一次。生产大队社员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年改选一次。 社员代表大会的代表,要有广泛的代表性。从事各种业务的人员,有经验的老农,青年和妇女,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1958年为什么要搞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业上的浮夸风,形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农业已经过关,这样就助长了农村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的思想发展。似乎农村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原来的高级社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找到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便决定在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二、人民公社的特点。 1958年7月出版的《红旗》第三期和第四期先后发表了《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和《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2篇文章,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大办人民公社的思想。第四期文章传达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向,应当逐步地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8月上旬,毛泽东视察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当山东省的领导同志汇报他们省一个县打算办大农场时,毛泽东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人民公社的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 所谓大,就是人民公社的规模大,初级社农户一般为数十户,高级社一二百户,而人民公社一般都在4,000户以上,如河南省商丘县的超英人民公社,就有20,457户,就98,200多人组成;二是经营范围大,农民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样样齐全。 所谓公,一是通过收回自留地,家禽家畜,家庭副业等地消灭生

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和扩大积累,提高公有化程度;大搞公共食堂、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吃饭不要钱。 人民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托儿所、幼儿园、幸福院、缝纫组等等。社队内部贫富拉平。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徐水搞起了共产主义试点。 大办人民公社是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思想的具体表现。人民公社当中,建立了粮食加工厂、托儿所、幸福院等等,大有很快进入共产主义之时。当时认为“要趁穷过渡”。在北戴河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人民公社建立以来,快地4年,慢的5、6年就可以实现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共产主义的实现在我国已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当时就有人提出,一省可以首先进入共产主义,有的地方宣称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有的公社说再过一个星期既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山东范县1958年10月28日在全县万人大会上公开宣布“1960年过渡到共产主义”。他的规划是粮食生产为万斤化,争取三万斤。他所要实现的共产主义是: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1958年11月6日,毛泽东主席在第一次郑州会议期间,看到山东范县的共产主义规划以后,当即批示:“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时间似短促,只三年。也不要紧,三年完不成,顺延也可以。陈伯达、张春桥、李九友3同志有意思前去看一看吗?行路匪遥,一周可以往返,会后出征,以为如何?”

新型农村改革背景下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914929693.html, 新型农村改革背景下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意义作者:钱娟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20期 摘要:近几年,安徽省已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实施了新一轮土地改革,在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下,一批以土地流转为发展基础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纷纷成立。在农村地区主要通过大包户(即承包农民的土地100亩以上者)自愿以农作物或现金补贴方式获得农民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同时政府参与引导多家大包户一起加入合作社,通过合理的分工合作获得经济收益。 关键词:土地承包;农业合作化;大包户;共赢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新型农村改革背景下的农业合作化,与我国20世纪在50年代实行的农业合作社有重大的区别。首先,从合作社的组成形式来看,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农业合作化,主要是集体生产工具的共同使用,人们集体劳作,成果共享,虽然一开始卓有成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拉动了小农经济,但长此以往,这种公有化程度过高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过于绝对化的统一经营的原则、漏洞百出又执行不到位的记工分制度、限制合作社进入流通领域的合作化等,其发展方式极度抹杀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这种性质的农业合作化必然面对体质溃散的最终局面。在进行对比过后,当下我国施行的农业合作化相对完善得多。本文根据对安徽省潜山县余井镇的实地调研情况具体说明现今实行的农业合作化制度以及它所带来的包括经济效益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安徽省潜山县余井镇包括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6.1万人。总面积134平方公里。余井镇“三山一水六分田”。水资源十分丰富,皖水在境内穿过,镇域内有长春水库(中型水库)、还有4个小型水库。余井、程祠、民生的世行二期加灌项目工程竣工并通过省政府验收,农田资源也相当丰富,其中优质农作物的种植多达10万亩,包括优质稻5万亩,优质棉1.5万亩,油菜2万亩,茶、桑等。余井镇地区实行的农业合作化的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大包户土地承包制。在对当地实施调查期间发现,留守在余井镇地区的主要是老年人,目前的常住居民中近百分之八十以上为60岁以上人口,这也是余井镇地区在实行大包户承包制土地承包种植方式以后能带来经济收益巨大增涨的必要条件之一。 受农村传统因素的影响,农村土地是按户口制分配的,农村的儿子在成家立业之后,整个家庭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了重新分配,通俗的说,也就是,在农村,儿子有自己的田产,老人有自己的田产,二者相互独立。如今,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农村青中年弃田外出打工谋生,已经在外购置房产也是常态,由于家中老人身体状况的原因,必然会留下荒置的农田土地,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搁置的农田成了镇政府谋求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领导班子的商议决策之下,最终余井镇实行了田产的农业合作化。这种农业合作化简要概括为大包户通过以农作物或现金补贴方式获得农民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主要是根据自愿原则,一般而言是采取农作物的补偿方式,考虑到农田土地所处位置,土地自身条件等因素具体标准表现为一亩田补贴

国土资源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国土资源部《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依法进行土地登记,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土地管理部门具体承办。 土地权属争议,由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处理意见,报人民政府下达处理决定或报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下达处理决定。 第二章国家土地所有权 第三条城市市区范围内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第四条依据一九五O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有关规定,凡当时没有将土地所有权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实施一九六二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以下简称《六十条》未划入农民集体范围内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第五条国家建设征用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第六条开发利用国有土地,开发利用者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仍属国家。 第七条国有铁路线路、车站、货场用地以及依法留用的其他铁路用地属于国家所有。土改时已分配给农民所有的原铁路用地和新建铁路两侧未经征用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第八条县级以上(含县级)公路线路用地属于国家所有。公路两侧保护用地和公路其他用地凡未经征用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仍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第九条国有电力、通讯设施用地属于国家所有。但国有电力通讯杆塔占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未办理征用手续的,土地仍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对电力通讯经营单位可确定为他项权利。 第十条军队接收的敌伪地产及解放后经人民政府批准征用、划拨的军事用地属于国家所有。 第十一条河道堤防内的土地和堤防外的护堤地,无堤防河道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以下的土地,除土改时已将所有权分配给农民,国家未征用,且迄今仍归农民集体使用的外,属于国家所有。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含县级)水利部门直接管理的水库、渠道等水利工程用地属于国家所有。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内未经征用的农民集体土地仍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第十三条国家建设对农民集体全部进行移民安置并调剂土地后,迁移农民集体原有土地转为国家所有。但移民后原集体仍继续使用的集体所有土地,国家未进行征用的,其所有权不变。 第十四条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农民集体建制被撤销或其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人口,其未经征用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继续使用原有土地的原农民集体及其成员享有国有土地使用权。 第十五条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兼并农民集体企业的,办理有关手续后,被兼并的原农民集体企业使用的集体所有

浅评人民公社化运动

浅评人民公社化运动 众所周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虽然初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为了尽快提高中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使其赶上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是由于决策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生产力的水平,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艰难,甚至出现倒退。 那么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如何发动起来的呢,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们回顾历史,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不是一种因素就能左右的,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因素在起着或多或少的作用,综合起来才能左右事件的发生。所以,我们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综合分析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答案。 第一、毛泽东个人的因素。 (1)面对新生的国家,毛泽东身为一国之首,肩负着振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大使命,他迫切希望中国能变得更强,希望能带领广大民众闯出一片新天地,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受当时国际共产主义的推动,加上苏联当时也是通过赶超才追上了美国,并且发展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力量,所以,一向以苏联为首的中国也向苏联效仿,毛泽东也出现了赶超思想,企图与苏联一样得到大发展,大提高,从而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成为一个泱泱大国。 (2)毛泽东对“理想社会”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对军事共产主义的怀念与推崇,还有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驱使他制定了人民公社这一理想社会方案并付诸实行。新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一直都在追求理想社会,希望把中国建立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就是毛泽东在中国生产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怀着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企图把落后的新中国建立成为一个所谓的平等,平均,公正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二、全国人民对毛泽东的一种个人崇拜,以及人民本身一种急于求成的生产态度。人民公社化运动实际上就是大跃进在农业方面的直接产物。当时中国正经历大跃进的生产方式,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还没褪去,轰轰烈烈的人

【历史研究】简论大公社的分配制度

【历史研究】简论大公社的分配制度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1958年至1961年)在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实行的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学术界对大公社这一最具特色制度安排的探讨,散见于相关论著或教材中,专论者寥寥可数。大公社的分配制度没有一个固定的全国统一的分配模式、始终处在演变之中,其轨迹是沿着从按“需”分配(供给制)到按劳分配的方向演进的;这一分配制度具有不稳定、不统一、低水平和追求绝对平均等特征;它将绝对平均主义误作共产主义,对当时农村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根本上颠覆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与动力机制,直接促成了大公社体制的垮台,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制度因素之一。 一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架桥梁”。 人民公社运动兴起后,中共中央认定人民公社是向共产主义过渡最好的组织形式:大公社普遍推行的供给制,已经包含了共产主义的因素。在具体实施中,这一包含“共产主义”因素的供给制,实质就是对粮食等基本生活资料的免费供应与平均分配,对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农民来说无疑具有极大感召力。1958年下半年始,在全国上下加快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冲动下,以供给制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广开来。 1958年8月在北戴河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同年底,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又指出:“现在可以预料:人民公社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并且将成为我国实现下述两个过渡的最好的形式,即第一,成为我国农村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的最好的形式;第二,成为我国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好的形式。现在也可以预料,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民公社将仍然是社会结构的基层单位。”显然,中央企图在经济文化还相当落后的中国,利用人民公社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通过人民公社尽快向“共产主义”过渡,一个重要的实验路径是在人民公社实行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供给制。毛泽东当时就说:“大概十年左右,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从吃饭、穿衣、住房子上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对此,《人民日报》也是这样理解的:试图把社员基本需求全包下来的“供给制当然还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的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 (2008-01-12 16:47:35) 摘要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业领域的“大跃进”,是把落后的中国从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一个设想和实践。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本文将试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特点及结果等方面对人民公社化运动作出评价。 关键词个人崇拜赶超思想左倾思想政社合一 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 哲学告诉我们,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当中。一切事物都与其他周围的事物相联系。那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起也绝不仅仅是因为一时的头脑发热,而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全国人民的急于求成。1957年冬至1958年春,伴随着整风反右运动和连续反冒进的批评而逐渐开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急于求成的倾向,直接引发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最初就是为了适应“大跃进”,以求得经济建设的迅速成功,在改变原有农村经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大跃进”的直接产物。那时,似乎只需人的努力,就可以战胜机械化的生产,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超越别人几百年的积累。而建国初期以来,我国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更加表明了它是有可能实现的。至此,冷静、理性在狂热的思维中萎缩。

二毛泽东的个人因素。历史虽然是由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是也不能忽略个别人物对历史的突出作用。而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㈠个人崇拜的盛行。毛泽东对“理想社会”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追求,对军事共产主义的怀念与推崇,还有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驱使他制定了人民公社这一理想社会方案并付诸实行。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也类似于古代人们常说得“大同”社会。可以说,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坚持,人民公社的弊端早就暴露出来并得以纠正。而正是由于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和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使得人民公社化运动可以继续。而当时的一首民谣就反映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毛主席真伟大,叫咱干啥就干啥。他说人民公社好,咱们就搞公社化。” ㈡毛泽东的赶超思想。他的赶超思想主要是由于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社会主义阵营不断壮大。作为共产国际老大哥的苏联,就是通过赶超追上了美国,成为足以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国家。而中国当然是向苏联学习的,也把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毛泽东的“赶超思想”产生的初期阶段是比较客观和必要的。①但是,后来毛泽东的“赶超思想”出现了不正常,它突出的表现就是“大跃进”思想。这段时期的赶超思想,无论是从其口号的提出,还是到内容的选择,都是错误的,至于实践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三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时代潮流,按照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农民意愿,进行商品生产。而是按照决策者制定的工业化、城市化展览对农业、农民和农村进行经济掠夺政策,以计划取代了市场。再者,作为一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