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论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论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论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和审计意见的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近年来国内外会计造假丑闻的不断涌现,审计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注册会计师面临诚信和发展的危机。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做了系统研究。首先对审计质量的概念作了归纳,指出审计质量是审计人员遵循审计准则的优劣程度,即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同时阐述了正确认识审计质量的意义。然后从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三个方面全面的分析了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并认为审计主体对审计质量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应措施。研究发现审计质量是可控的。只有正确认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实行质量控制,才能使审计工作真正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影响因素;控制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Audit Quality

ABSTRACT

With the more dependence of modern economic society on the audit opinions, and the extent, audit opinions have affected, continues to expand, besides recent accounting fraud scandals at home and abroad continue to emerge, the audit qualit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public attention, and the CPA has been facing with the crisis of integrity and development. On the condition above, the paper did a systematic study of influential factors of audit quality. First summarized the concept of audit quality, which is the extent of how auditors follow with auditing standards, pointing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audit quality. Secondly, the factors affected audit quality are analyzed in three aspects from audit subject, audit object to auditing environment,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audit subject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Finally to focus on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strengthen audit quality, since audit quality can be controlled by people. Only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t of strengthening audit quality and carry it out, can the audit work reach the required level definitely.

Keywords:Audit quality; Certificate Public Accountant(CPA); Influence factors; control

目录

一、审计质量的概述 (1)

(一)审计质量的概念 (1)

(二)研究审计质量的意义 (1)

二、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1)

(一)审计主体 (1)

1.会计师事务所 (1)

2.注册会计师 (2)

(二)审计客体 (2)

1.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影响 (2)

2.企业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的影响 (3)

3.信息的获取与信息不对称 (3)

(三)审计环境 (3)

1.审计市场供需和市场结构 (3)

2.审计体制 (3)

3.审计准则和法规 (3)

4.行业监管 (4)

5.审计收费 (4)

6.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4)

三、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 (4)

(一)加强事务所的建设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4)

1.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 (4)

2.明确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性质 (4)

3.严格控制人员的选聘 (4)

4.强化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教育 (4)

5.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速知识更新,加强其专业胜任能力 (5)

6.防止恶性压价竞争,从审计收费角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5)

(二)加强对审计过程的控制 (5)

1.重视审计计划对审计实施的指导 (5)

2.加强审计成本管理,严格控制审计成本 (5)

3.重视审计风险,采用可靠、有效的审计方法 (5)

(三)构筑适应当前审计环境的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5)

1.逐步提高我国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5)

2.构建合理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5)

3.日益健全我国国家审计法规体系 (6)

4.科学管理及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6)

四、结论 (6)

参考文献 (7)

一、审计质量的概述

(一)审计质量的概念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质量以及由其决定的审计结果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的质量和审计过程的质量,最终体现为审计报告的质量。其核心就是审计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遵循了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因此,审计质量的概念是涵盖整个活动的,从最初的接受委托开始,制定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报告和管理意见书,整个活动的每个方面的优劣程度都应作为评价审计质量的一个指标准。

(二)研究审计质量的意义

审计人员出具具有严重失实和重大疏漏的审计报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利益,干扰了资本市场有效运转,弱化了政府在经济运行中所具有的调控功能,影响了国家经济秩序和经济健康发展,动摇了审计人员审计赖以生存的信用基础。

面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案例,客观分析注册会计师审计职业界的现状,从不同角度对影响审计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挖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现如今提高审计质量已成为许多国家审计界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然而只有当人们充分认识到审计质量真正的意义时,审计质量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改善,使审计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健康地发展。

二、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

(一)审计主体

1.会计师事务所

(1)独立性: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单和其他机构,独立发表审计意见。独立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审计的灵魂,抵御住管理当局的压力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可以大大提高注册会计师出局的可能。审计人员独立于委托单位,才能客观、公正的发表审计意见。独立于其他外部机构,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受托审计,但现实中,审计委托人和被审客户同为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这种受托关系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不但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还要抵制利益的诱惑,很难保持独立性。

(2)规模:事务所分为大、中、小规模三类,对于一些较小的事务所,在对一些特殊行业、特殊性质或是规模较大、复杂的经济实体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人员能力、经验有限,可能出现影响审计质量的情况。规模较大的事务所有自己的长远目标,出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机会成本过高,从而使它有更大的动机来保持高审计质量。有证据表明,大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明显高于小规模事务所。

(3)会计事务所的组织形式:目前,我国会计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为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有限责任制是由数名注册会计师发起并认购事务所股份,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会计师事物所承担有限责任,它弱化了审计人员的个人责任,降低了风险责任对审计行为的高度约束,对审计人员的不谨慎执业行为缺乏震慑力,可能会导致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忽视审计质量,从而增加了行业的风险。普通合伙制是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注册会计师作为合伙人而组成的合伙组织。合伙人以各自的财产对事务所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所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远远大于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因此,对影响其经济赔偿责任的审计质量因素的重视程度也将大大超过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

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审计独立性也有一方面的影响。合伙制比有限责任制更能使审计人员保持风险意识,使事务所保持独立性。同时,有限责任公司的所有者可以将其在公司的份额或利益自由出让,而合伙制中合伙人必须要征得所有合伙人的同意后才能转让其在事务所的利益份额,从而可以避免暗中控股的情况发生。要设立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必须有两名以上的合伙人为注册会计师,这就表示合伙人本身就应首先遵守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规范,保持与客户的独立性,所以,在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中就不

会发生可能造成隐患的利益转让,从而更有效地维护了事务所的独立性。

2.注册会计师

(1)专业能力:《审计法》第十二条规定: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

(i)专业知识。审计人员并不是简单地依据审计准则对被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情况发表审计意见的过程,而是当发现被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问题时,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进行讨价还价的过程。从注册会计师知识结构来看,现有人员中懂得一般财务审计的人比较多,而缺乏一些能掌握现代管理、科技知识并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应对复杂审计工作的能力总体较弱。同时,现有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而传统审计观念较重,思维方式单一,综合分析能力较差,更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显然,这将影响到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进而可能影响审计质量的高低。

(ii)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经验。审计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审计过程控制不当的情况普遍存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经验决定了其职业判断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效率和效果。丰富的执业经验,可以在搜集审计证据的同时,判定出客户是否存在利用会计调整,来随意调节会计利润,以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审计人员执业经验的缺乏,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看不到实质,不但浪费了大量的审计成本,也容易形成错误的审计意见。要注意的是,无论注册会计师具有多么丰富的执业经验,都不能替代应有的审计程序,也不能忽视应有的职业谨慎。否则,一旦引起法律诉讼,会计事务所很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iii)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注册会计师质量风险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范围也不断拓展,审计覆盖面越来越广,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完成审计任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审计人员比较少而任务较重,部分审计人员包括不少审计机关领导的应付思想越来越突出,风险意识淡薄,质量意识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审计质量要求,更重视完成任务,忽视审计质量,导致审计的项目多,而精品较少,影响了审计质量。与此同时,审计部门没有解决好以真实性为基础,摸清家底的问题,造成了审计监督的死角,留下了风险隐患。

我国审计行业起步较晚,注册会计师队伍中存在着不少专业素质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这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当下,会计师事务所都在大量聘用实习生等临时员工进行审计工作,不但可以降低聘用成本,还可以缓解在审计旺季时人员匮乏的问题,但这些临时人员良莠不齐,难以保证审计质量。聘用临时工造成了审计人员流动性过大的局面,同时也不能满足审计业务对审计人员应具有高职业经验的要求。

因此,不断提升专业判断能力,善于归纳和总结审计经验, 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工作责任心,是注册会计师确保审计质量,降低风险,规避责任的必由之路。

(2)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适度的法律责任能够保持社会最佳投资量的审计质量水平或注册会计师的努力水平,但是如果对注册会计师因提供不当鉴证造成损害的司法体制安排不适当的话,那么注会的法律责任约束将会导致超过社会最佳需要量的过度投资行为。因为如果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过重,他的执业行为将会过于保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虽然质量高,但将低于社会所需要的最佳量,最终会导致实际投资量少于最佳投资需要量。相反,如果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过轻,他们将会大幅地签发质量没有可靠保障基础的审计报告,从而超过社会所需要的最佳量,并由此引发社会整体上的过度投资行为。

(3)审计目标的适当性:切实可行的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将直接影响宏观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审计目标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处于统帅地位,目标制定科学与否、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的组织方式方法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全面适当、重点是否突出,进而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

(二)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即客户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与客体相关的影响因素。

1.公司治理结构问题的影响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股权过分集中,导致严重的内部控制问题,很可能损害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公司治理,严重影响审计的独立性,从而对审计质量产生负影响。

2.企业财务状况和内部控制的影响

首先,企业的财务状况会直接影响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质量。当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或出现重大损失时,其造假的可能性增大,并且还会增加审计的难度,使审计质量缺乏保障。其次,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影响公司的审计意见的类型。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更容易收到非标准的审计意见,而现金比率高的公司往往不易收到非标审计意见。财务状况越差的公司,越容易收到非标准意见。此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会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法和重点的选择。内控良好的单位,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评估的控制风险水平较低,从而减少实质性测试程序,但绝不能完全取消实质性测试程序。

3.信息的获取与信息不对称

审计对象的信息包括相关决策信息、管理信息、经营信息、财务信息、业务信息等涵盖审计对象所有活动的信息,其中财务信息是审计对象各类活动的最终反映。

(1)获取信息的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制定具体审计目标的关键也是后续开展审计的基础。根据审计信息披露的深度、广度和时效要求(除含有国家和商业秘密的内容外),应及时全面披露已完成项目的相关信息,让公众充分了解相关信息,行使知情权,并作为自己的投资决策。信息失真,会使投资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甚至会导致巨大经济危机。随着审计公告制度的逐步完善,审计工作更加透明公开化,也为发布审计信息提供了渠道,审计信息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将成为社会公众衡量审计质量的重要尺度。

(2)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获取审计信息过程中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对象拥有的信息往往比审计主体所了解的信息多,具有信息优势。审计对象在“防审计”甚至“反审计”的心理支配下,提供的信息往往会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提供的信息由于行业和项目的特点,过于专业,不易理解,对应用判断造成障碍;二是提供的信息不真实、不完整。这两类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继续开展,并会直接影响对相关问题的判断,最终影响审计质量。

(三)审计环境

1.审计市场供需和市场结构

(1)审计市场供需情况的影响。目前我国审计市场供应的会计师事务所比较多,供给量较大,但是需求严重不足。这种供需不平衡首先会使审计服务费用过低,甚至会出现低价揽客的行为,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其次我国的审计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卖方之间激烈竞争,为了承接审计业务,甚至在审计意见上作出让步, 影响了审计的独立性,最终影响了审计质量。

(2)审计市场结构的影响。审计市场结构是指不同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及行业地位,通常用行业集中度这个指标来衡量。在我国,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数量众多,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占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这表明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仍然很低,竞争激烈,公司对事务所的非专业性压力增大,损害了其独立性,造成了审计质量的下降,公众对审计意见逐渐失去信心,低质量审计正逐渐将我国审计市场变成一个劣质品市场。

2.审计体制

现有体制客观上影响了审计独立性,影响了审计质量。我国审计体制是按照宪法规定、各级政府领导的行政型审计体制。这种审计体制是典型的双重领导体制,首先审计机关是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审计业务除了受审计机关领导外,同时还受同级政府的领导,对同级政府有更强的依赖性,具有明显的政府内部审计的特点。同时,对于同级政府来说实施经济监督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己审自己”的问题,审计监督的力度不够,效率不高,不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此外,经费的制约、组织人事的压力,及家丑不外扬等传统思维方式,客观上影响了审计监督的质量。我国政府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种审计体制的弊端被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

3.审计准则和法规

(1)准则的影响:审计准则作为审计人员的工作指导,有利于促使审计人员按照统一的审计准则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开展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如果审计准则制定得比较模糊,注册会

计师就会遵从企业意愿,并认为其行为合理化,不会担心受到监管部门的惩罚。

(2)法规的影响:审计法规体系仍未完全建立,与相关法规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和抵触,审计系统内部的各种行为规范、审计程序、技术和方法等都尚未出台,离完善的程度相距较远,这就造成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基础性保障不足。

4.行业监管

健全完善的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基本前提。目前,法律法规对审计人员的法律民事责任规定的较少,法律约束力和政府监管的力度不够。而我国对审计行业的监管是多方位进行的,由于机构过多、权限分散,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核心,结果各机构间的职能纵横交错,给审计行业的监管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某些政府出于自己的政绩和利益考虑,人为的干涉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也进一步影响了审计质量。

5.审计收费

一般情况下,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呈正相关,低额收费会导致审计时间紧张从而影响审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争夺客户,往往采用低价揽客的行为,为了赚取利润,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压缩成本或提高审计费用,压缩成本则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标准也一直存在分歧,行业内也缺乏相关的收费标准。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可能会有失公正。

6.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由于审计关系失衡,审计人员深怕得罪了客户,被客户炒鱿鱼。以财务人员为代表的客户希望审计人员尽快结束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的进一步提供证据的要求感到不耐烦;审计人员也很难看到董事会记录等关键审计证据,也很难与企业老总沟通,只能与企业财务部门沟通,甚至只与一位主办会计或会计主管进行沟通,连财务总监也无法见到。至于获得像回函等从企业外部取得审计证据更是困难。有很多审计程序无法操作,可能是审计成本制约,更可能是客户的不配合以及回函率低等,这使很多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践中行不通

三、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

(一)加强事务所的建设和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

建立起具有足够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完成大型及超大型企业集团的审计业务。中注协可以提出客户规模与事务所规模的对应关系的可行性建议,并鼓励事务所培养和宣传品牌,缩小国内办所与外资办所的收费差距,通过加强事务所自身能力促进审计质量的改善。

2.明确会计师事务所的经济性质

不应当将事务所的利益与为社会公共利益及客户利益服务对立起来,要让社会认识到注册会计师是一个专业水平高、高风险高收益的职业。不提倡采用有限责任制而采用合伙制公司的组织形式。同时从税收角度考虑,应反应合伙制企业可以规避双重纳税的优点。政府有关部门及行业监管应积极解决这一问题,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与利益关系更好地统一起来。

3.严格控制人员的选聘

选聘员工应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和德才兼备为标准,选择热爱审计事业、工作责任心强、专业业务水平高的人员为审计的中坚力量。根据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特点,注册会计师所要求的“德”应以诚信为第一,也应包括勤勉尽责、细致谨慎等诸多方面;注册会计师要求的“才”,注重的是人的综合能力,包括敏锐的洞察能力、周密的分析能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这是注册会计师智能素质的三个重要方面。

4.强化对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

要使注册会计师承担起经济卫士的神圣职责,向社会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专业服务,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信誉,就必须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教育,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水准。

5.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速知识更新,加强其专业胜任能力

可以定期和不定期的组织审计人员内部培训或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也可以在审计业务执行过程中,采取以老带新、干学结合的互促形式。

同时,也应调整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管思路,严厉惩处那些毫无专业水准、无职业道德的个别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对多数事务所执业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督促落实改进措施。确定一定时期内对国民经济、企业发展、投资者利益有重大影响的领域,重点检查这些领域的审计质量,引导注册会计师从宏观角度来考虑审计质量标准与要求,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6.防止恶性压价竞争,从审计收费角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有关的监管部门、国企主管部门和公司董事会应充分关注审计收费过低的问题。可以要求在会计报表(或费用明细表)中单独列示审计收费,对压低收费争取客户的行为给予经济处罚

(二)加强对审计过程的控制

1.重视审计计划对审计实施的指导

审计计划规划了审计预期范围和实施方式,详细规划与说明了实施审计所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因此,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看,应重视以审计计划对审计实施的指导作用。

2.加强审计成本管理,严格控制审计成本

审计监督也有成本,也存在成本管理的问题。但在大多数审计项目中,基本找不到审计成本管理。加强审计成本管理,应把握好两个环节。一是审计立项。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是否合理。二是审计实施,其核心是要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在审计方案的基础上抓主攻方向实施突破,不可面面俱到。此外,审计人力成本也应给予关注。在审计资源的使用上,要避免以下两种浪费,一种是投入的审计力量过多,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另一种是审计力量投入不足,查不出存在的重大问题,审计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是另一种浪费。

3.重视审计风险,采用可靠、有效的审计方法

现代审计已由制度基础审计过渡为风险基础审计,强调基础审计风险,不仅检查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还要评估与企业经营紧密相关的外部风险,来确定某一时期审计的主要项目及其重点、范围和方法。注册会计师在选择了风险最小的方案并予以实施后,还应跟踪审计业务的过程,进行风险分析,以便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和新的风险,从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三)构筑适应当前审计环境的科学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随着审计内外环境的变化,为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需要学习、借鉴、吸收、融合现代管理理论和信息科学,构筑适应新形势下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1.逐步提高我国国家审计的独立性

我国行政模式的审计体制从建立起相当长时期内是可行的,与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形式相适应。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该系统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但我国当前,在宪法尚未修改之前,只能作适度调整以适应当前的环境。在基本不改变审计体制的条件下,如果能够实现中央审计机构对地方机关的单向垂直领导,让地方审计机关只对中央负责,从而促使了审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藉此加强审计监督力度,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2.构建合理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关键。审计机关要想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成果的可信度,维护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就必须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健全有力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反过来,建立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是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然选择。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全面实施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和着手点,是控制论、系统工程论等理论方法在审计质量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是一项全员参与、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质量管理活动。实施审计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由浅入深、从局部到全部的渐进式发展过程。而要看到在整体审计质量上的效果,只有在“质量第一”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各环节或各部门协调行动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才能实现审计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

从而有效保证审计质量。构建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质量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设立对审计质量必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日益健全我国国家审计法规体系

审计质量的提高,更有待于审计法规的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已于2010年5月1日开始施行,赋予了审计宪法意义上的法律权限;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也于2011年1月1日起实,对执行审计业务基本程序做了系统规范,并新增清偿“严重守法举动搜检”一节,加强了对国家审计职业和个人的约束。但仍需急需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继续对审计法规和其他相关法规中存在的不完善问题进行补充和修改,并建立健全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惩处、赔偿制度等。

4.科学管理及优化审计资源配置

审计资源的短缺的问题在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然而面对审计业务的不断扩展的现状,不可能通过降低项目数量来解决,更不可能牺牲审计质量来解决,若继续延用传统的扩大编制及增加人员的老方法,也不是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整合审计资源,对有限的审计资源做最有效的资源配置,以争取最大的效益。

四、结论

审计质量问题将是一个永恒话题,受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同于一般物质化商品的质量,它具有全局性、不确定性、经济性、一致性等主要特征。要使审计工作真正达到预期的质量水平,必须实行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通过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和审计环境这三面加以控制,但仍应突出控制的重点。在这三者之中,审计主体的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在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必须建立“为公众利益服务”的公共意识,以“消除公众使用审计报告因误信发生的损失”作为审计质量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可靠保证。

总之,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是可控的。在我国当前的注册会计师执业格局下,仍需强调政府监管,建立理想化的审计质量控制模式,应当确立行政部门在行业监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管理职能,建立以会计师事务所为核心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只有这样,审计质量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明增,孙文刚.审计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9-32

[2]刘丽.独立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J].泰山学院学报,2007,(2):71-7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Z] ,2010-09-01

[4]马文杰,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J].商业时代,2010,(12):56-57

[5]方军雄,洪剑峭. 审计收费信息强制披露的经济后果性研究——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证据[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8,(12):109-145

[6]董南雁,张俊瑞.公司治理强度、审计力度与审计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09,(2): 81-89

[7]刘启亮.事务所任期与审计质量,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4):73-75

[8]张舒华.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J].财会研究,2007, (12):43-45

[9]程梅.独立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及改善[J].中国农业会计,2007,(6):31-32

[10]雷光勇,刘丹.独立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8):58-61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改善分析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改善分析 摘要: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化和审计影响的扩大,如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是当前审计工作坚持与时俱进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达到审计目的的有效程度。通过研究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审计质量,历来成为政府监管部门、立法机关、公众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审计质量;注册会计师;影响因素;衡量标准 一、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意义 1.审计质量是发挥审计职能作用的关键因素。审计监督是宪法赋予的神圣职责。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审计监督是否有力度,是否有威慑作用,是否有效果,关键要有较高的审计质量来保证。 2.审计质量是衡量全部审计工作的最高标准。衡量和评价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尽管有不同的尺度和标准,但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其审计质量是否符合审计规范和审计准则,是否达到审计目标的要求,是否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充分发挥了审计监督作用。审计质量的高低因而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全部审计工作的最终和最高的标准。 3.审计质量是规避审计风险的需要。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依法行政的全面推开,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性和处理,不能有半点的随意性。如果不注意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就有可能给审计部门带来风险。可以说,审计风险促进了审计质量的提高。此外,审计质量也是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审计质量还是树立审计机关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审计部门来说,良好的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最好的保障。总之,只有不断提高审计质量,我国的审计事业才能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审计职业的存在或客观需求在于其可有效降低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代理成本,是由其对外提供服务产品的质量决定的。审计质量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两部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工作质量是成果质量的保证,成果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1].只有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能使财务报告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减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从而增加经济价值。反之,低质量的审计服务不仅不能增加经济价值,反而纯粹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审计质量不仅是审计部门自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社会对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迫切愿望。追究其原因,既有

浅谈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浅谈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时值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内部审计不能为其所在单位带来多大的效益,对单位的建设与发展起不到多少作用,或者虽然能够起到一定作用,但作用甚微,因而建议削弱内部审计的力量、甚至撤消内部审计。要分析这一问题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审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 一、内部审计的特殊地位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受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政府的直接推动下,我国内部审计逐步发展起来。起初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的代言人,以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维护财经法纪为目的。而当前受这种观点影响,内部审计地位与政府审计地位之间、内部审计职能与国家派驻企业监事职能之间的界限就有所模糊,致使许多人认为内部审计与内部管理机制无关,把机构的正常运作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这种认识,一方面使企业领导对内审工作不重视,削弱或淡化内审机构;一方面使内部审计人员有“双向服务”思想,工作目标上可操作性不强,影响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从内部审计的本身来看,内部审计是建立于各组织内部的审计机构,它从属于本单位的领导,是为本单位服务的。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该组织的领导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 的职责。这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内部审计

独立于单位内部其它各职能管理部门,接受本单位最高领导决策层的直接领导,并独立开展工作,充当参谋和助手,成为一个单位整个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特殊一环,服务于本单位的总体目标。由此可见,内部审计本身的地位是特殊的。 从内部审计所开展的工作来看,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各有侧重、各有其特色和针对性,即便是同一行业、同一单位在不同时期的内审工作其目的、内容、方法、手段也不尽相同。内审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决定了内审所起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目前,内部审计具有监督和服务两大职能。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不仅仅指对国家政策、法规、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审计,还包括对本单位内部制订的政策、规章、制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反馈、跟踪等等。而内部审计的服务功能又可具体表现为以下多个方面。其一、参谋与助手的功能:内部审计通过调查、了解、评价、分析、判断,为领导决策层出谋划策,促进管理,提高效益。其二、建设的功能: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参与某些项目、工程等有关规章制度、计划方案的制订,提供相关的审计建议;其三、保护的功能:内部审计通过查错纠弊,为本单位事业的平稳发展保驾护航。其四、调解协调的功能: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多个职能部门之间开展工作时,能够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其五、其它服务

营销审计的作用与意义

营销审计的作用与意义——全国10个省区零售市场调研项目简介 (2011-04-20 09:46:46) 转载 标签: 分类:医药市场营销 营销审计 杂谈 文:杨水荣 近几年来中国医药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革,市场竞争加剧,任何企业若想在市场中取得领先,就必须时刻清醒地明确自己营销目标、战略和战术及执行情况,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市场营销活动执行到位,营销审计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本文就市场营销的目的、概念、作用和意义、内容及全国10个省区零售市场调研项目等方面进行分别论述。 一、营销审计的目的: 营销审计可以解决企业在营销环境、营销战略、营销组织、营销系统、营销赢利能力和营销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和偏差,使企业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与时俱进,使企业基业长青。 二、什么是营销审计? 所谓营销审计,是对一个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目标、战略、组织、方法、程序和业务等作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和定期性的核查,以便确定困难所在和各项机会,并提出行动计划的建议,改进市场营销管理效果。营销审计实际上是在一定时期对企业全部市场营销业务进行总的效果评价,其主要特点是,不限于评价某一些问题,而是对全部活动进行评价。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营销审计(Marketing Audit)的定义是:对公司环境、目标、战略和行动的综合的、系统的、独立的和周期性的考察,以确定问题和机遇。审计为行动计划提供良好的信息输入,可以促进公司营销的实施。营

销审计涵盖了一个企业的所有主要营销领域,而不仅仅是涉及一些有问题的方面。它通常是由一个客观的、有经验的独立于营销部门的外部团体进行。 三、营销组织审计的作用与意义: 营销组织,就像一辆在高速公路上飞奔的汽车。汽车性能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严重交通事故。营销组织的审计,就是要解决汽车的性能问题。 部分曾经叱诧风云的医药企业(如:三株集团、巨人集团和三九集团等)由于缺乏对营销环境和变化趋势的判断和认识,没有与企业的营销机会相适应的营销目标、任务和战略,营销组织机构重叠、功能混乱、层级太长导致沟通失效,没有强有力的营销情报系统、计划系统和控制系统、新品开发和跟进系统,盲目追求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而忽视了不同产品、地区和分销渠道的赢利率和成本分析,盲目追求点子效应,希望一夜之间让品牌成名,而忽略了对产品的营销过程进行有效地管理。 市场营销组织审计,主要是评价企业的市场营销组织在执行市场营销战略方面的组织保证程度和对市场营销环境的应变能力,包括:企业是否有坚强有力的市场营销主管人员及其明确的职责与权利,是否能按产品、用户、地区等有效地组织各项市场营销活动,是否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销售队伍,对销售人员是否有健全的激励、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市场营销部门与采购部门、生产部门、研究开发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的沟通情况以及是否有密切的合作关系等。四、营销系统审计的内容: 企业的营销系统,就像一个人的神经系统一样,如果神经中枢、神经脉络和神经末梢等有问题,人不是废了,也就是残了。企业亦然。只有不断地定期地对系统进行检修和审订,才知道是否依然活络。 企业市场营销系统包括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市场营销计划系统、市场营销控制系统和新产品开发系统。 对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的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是否有足够的有关市场发展变化的信息来源,是否有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营销研究,是否恰当地运用市场营销信息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等。 对市场营销计划系统的审计,主要是审计企业是否有周密的市场营销计划,计划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执行情况如何,是否进行了销售潜量和市场潜量的科

影响审计意见的因素分析

影响审计意见的因素分析 摘要】 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是投资者做出科学决策和监管 部门进行有效监管所参考的重要会计信息,本文从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审计对象的公司层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审计意见;因素分析;双向影响、审计对象的规模 Lennox(2000)的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对象的规模是影 响审计意见的重要因素;而Careello 和Neal(2000)则研究 发现两者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国内学者朱小平、余谦(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企业资产规模与被出具“非标”的可能性正的相关性。另外,鲁桂华等(2007)综合考虑了非诉讼成 本因素后,得出“企业规模对审计意见影响显著,上市公司规模越小,则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高”的结论。蔡映雪等(2009)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关于企 业规模与审计意见负相关的结论。 、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 Lennox(2002)指出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获取非标准审 计意见的可能性也越大,这些公司一般面临债务危机或破产的倾向;而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可能获 取标准审计意见。李维安等(2005)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 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大的结论。刘继红(2009)也 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而Tsipouridou(2012)则研究发现,审

计意见类型和盈余管理之间并无相关性。 三、审计对象的管理机制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开始从审计对象的公 司治理状况角 度研究审计意见类型。如,蔡春等(2005)发现企业内部管 理质量显著影响审计意见。类似地有,杨德明和胡婷(2010)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审计师对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 在董事会治理方面,Ching et al (2006)发现,董事会规 模越大,操控性应计项目的当期值也越大,然而,董事会规模过大,会进一步提高管理层利用操控性应计项目的机会主义行径,董事会规模越小反而能够发挥监督作用;与此相反的是,Chaganti(1985)则认为较大规模的董事会可以提供 更大范围较好的服务,公司不容易陷入财务困境。Dunn(2004) 认为二职合一的公司更有可能会发布虚假的财务信息。 在股东治理方面,王震和彭敬芳(2007)的研究结果表 明,股权集中度(前10 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与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负相关,流通股比例与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正相关。张敏、玛虹茜和张雯(2011)研究发现机构投 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的审计单位越可能是大型会计师 事务,其获得的审计意见也越清洁。 四、其他影响因素钱春杰和周中胜(2007)研究结果表明会计税 收差异与 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与“不清洁”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 余怒涛、沈中华和黄登仕(2008)研究显示年报被出具“非 标”审计意见的公司,会更晚披露财务报告。冯延超、梁莱歆

浅谈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现状与对策

浅谈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现状与对策 内部审计作为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的重要手段,为地税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构建地税系统惩防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做好内审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总结经验,乘势而上,为建设和谐健康发展的地税而努力。 一、内审工作职能日趋重要,审计作用越发明显 (一)有力地促进惩防体系的制度保证和责任机制建设。通过内部审计,帮助查漏补缺,及早发现制度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堵住“蝼蚁之穴”,防止“溃堤之灾”,在制度和管理上确保干部少出问题、不出问题,强化了领导干部履行“一岗两责”的意识,促进了内部管理。 (二)有力地促进惩防体系的监督制约和预警机制建设。通过内部审计,实行主动和有效的监督,经常监督检查领导干部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的情况,把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置于广大干部职工的监督之下,及早做好了事前防范和预警工作。 (三)有力促进惩防体系的惩治和教育机制建设。通过内部审计,发现并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起到了“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作用,增强了大家的自律意识,规范了大家的行为。 二、内审工作发展中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存在“两怕”现象:怕

麻烦,有部分同志认为,政府审计部门每年进行了审计,系统内部每年都进行综合执法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巡视检查和财务收支检查,有什么问题和不足已能够说清和解决,再进行内部审计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属重复工作,太麻烦,也没有太大必要;怕得罪人,部分内审人员对做好内部审计工作信心不足、责任心不强,认为被审计对象都涉及领导干部,怕得罪人,倒不如你好我好大家好,当个好好先生算了。 (二)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内部审计涉及面广和政策性强,因此,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责任大和要求高,而目前懂财会知识、税收业务、内部规章和纪检监察的内审人员还比较缺乏。 (三)内部审计工作不够规范。内审职能上,部门之间责任不清、主次不分和业务交叉。在人员配备上,专职人员较少,在内审质量上,还存在深浅不一,甚至浮于表面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审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推动内审工作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审计监督理念 中纪委向党的十七大的工作报告指出“加强监督、关口前移,是有效预防腐败的关键。要在强化监督上下功夫,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为此,结合到我们地税部门,要确保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必须加大监督力度,就必须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就必须树立正确的审计监督理念。首先,完

审计习题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一、判断题 1、审计重要性指得就是重要得账户余额。( ) 2、理解与运用“重要性”需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得视角去判断。( ) 3、审计重要性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得规模有关一个因素。( ) 4、如果财务报表中得某项错报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得经济决 策,则该项错报就就是重大得。 5、审计重要性就是客观存在得,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6、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就意味着被审计单位得财务报表没有错报。( ) 7、审计重要性水平在计划阶段初步确定后,就不应再变动,以保证审计工作得稳定。( ) 8、实际审计风险水平与收集得审计证据数量就是呈同向变动得。( ) 9、审计风险与合理保证之与等于100%,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到可 接受得低水平,则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了合理保证。( ) 二、单项选择题 1、理解与运用重要性要站在( )得视角去判断。 A、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B、财务报表使用者 C、注册会计师 D、被审计单位全体员工 2、在计划某项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分别评价( )两个层次得重要性。 A、总账层次与明细账层次 B、资产负债表层次与利润表层次 C、财务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 D、记账凭证层次与原始凭证层次 3、( )就是指被审计单位得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 审计意见得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重大错报风险 C、检查风险 D、审计重要性 4、不同得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同一时期得重要性水平时,得出得结果 可能不同。这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运用( )。 A、分析程序 B、职业判断 C、审计重要性两个层次 D、独立性 5、在特定审计风险水平下,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之间得关系就是( )。 A、同向变动关系 B、反向变动关系 C、有时同向变动,有时反向变动 D、没有确切得关系 6、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得估计水平与所需审计证据数量之间( )。 A、呈同向变动 B、呈反向变动 C、呈比例变动 D、不存在 7、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 )关系。 A、呈同向变动 B、呈反向变动 C、呈比例变动 D、不存在 8、在审计风险要素中,( )就是客观存在得,注册会计师无能为力。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9、( )就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这种错报得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10、( )就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得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确定审计程序得性质、时间与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 )。 A、审计风险 B、独立性 C、重要性 D、绝对保证 2、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从错报得( )两个方面考虑。

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摘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受到关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希望通过内部审计职能的优化来解决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领域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以此来促进整个组织的改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本文阐明了内部审计在经济实体中必要性,同时对强化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意义进行了表述,对于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经济主体中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建设性、指导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底稿;重要意义 Abstract:In recent years,along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unceasing development,the internal audit governed the role in the organization which acted to receive the attention day by day,the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practical realm all hoped the challenge which solved the company through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optimization to govern which,the risk management,the internal control domain appeared the question and faces,and promoted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s improvement by this.Under such big background,strengthens interna l audit quality control to appear essential especially and important.This article had expounded internal audit in the economic entity the necessity,simultaneously to strengthened internal audit quality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n the indication,regarding displayed internal audit effectively in the economic subject function,had the very strong constructive nature,the guidance and pointed. Keywords:Under internal audit;Quality control;Worksheet Vital significance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运行格局突破了原有模式,这些都给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课题,内部审计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发生,为管理服务,这些作用的有效发挥,就必须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改进内部审计管理,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十分必要且意义深远。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他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包括组织的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人员以及作为组织成员的被审计单位(业务委托人)。内部审计师通过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评估和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并建立跟踪检查程序,以监督、保证针对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得到有效落实,为管理层、审计委员会以及被审计单位提供帮助。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组织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的管理手段,包括审计执行主管(总审计师、首席审计执行官、首席内审师等)为使审计工作的开展符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内部审计部门的章程及其他适用标准的要求,制定并实施的质量保证与改进程序,包括监督、内部评价、外部评价等方面。 1.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活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

审计重要性标准

重要性标准的理解与运用 一、概念解释 “重要性”是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会用到的概念,在这方面,我们各有各的看法,运用各自的判断,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例如: (1)你的月工资短缺到什么地步,你才会询问人事部门? -1元 -10元 -100元 -视差额是否多于或少于月工资数额 (2)在超市购物后,你到收银处付款并找回零钱。钱少了多少的情况下,你会回头再找收银处? -1毛 -1元 -10元 -50元 -视消费额的多少 你可以向办公室的同事们提出这些问题。你得到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 但是,当我们说到“重要性”时,有时候数值本身的大小并不重要。比如,我们为奥运会建造一个游泳池,如果游泳池的长度短了10厘米,是否事关重大? 回答是肯定的。 同样的,在审计过程中我们也会运用重要性的概念。就是报表数额出入达到何种地步才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的报表使用人根据其自身的情况对报表数据的准确性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对不同的使用者,重要性水平也是不同的。而对于我们会计师来说,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合理确信会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所以重要性水平的概念其实相当简单,我们将某个数字放到一套报表中作参照,看看我们找出来的未调整的错误是否超出或者是否接近这个数字,如果是,那么我们就不能签发无保留审计意见。 二、重要性水平的三个层次 在我们的审计方法中,我们按三个等级来看重要性问题: 重要性水平(PM)――对财务报表整体而言 可容忍错误(TE)――对帐户余额而言 名义数额(SAD)――对每笔交易而言

这是审计方法中需要项目负责人进行判断的其中一个领域。设定重要性水平应考虑的因素:1、报表使用者的要求 2、客户的固定风险 3、客户的内部控制制度 4、以往审计的情况 可容忍错误用于帐户余额。可容忍错误一般为重要性水平的50%,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客户的评估提高或降低百分比。简单概况其产生的效果是:我们所设定的百分率越高,则导致误报和漏报的机率就越小,相应地,我们的测试范围也就越小。 而当我们考察每一笔交易时,我们必须设定一个较小的数额。这个数额(SAD)也是一种针对单笔交易的判断性数额,一般为TE的10%。任何高于该数的错误应汇总至审计差异汇总表中。 在国内,以下项目是没有重要性可言的,即:该余额必须完全正确。 ●合营企业付给合营单位的股利(如:按合营合同平均分配条件,在已审财务报表之中的 股利应完全分配给合营双方,以避免得失任何一方。) ●任何与税务有关的预提(税务局眼中的重要性可能与我们不一样,任何“不重要”的低估 可能引致严重后果。) ●付给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酬金(缺少此类项目可能引起一些提问。) ●对职工福利、房屋补贴及统筹金的预提是另一类敏感范围。 ●股份公司税后利润计提盈余公积金。 ●注册资本。 三、审计中发现的错误的实务处理 当发现的错误小于SAD,可以忽略,不再汇总至审计差异汇总表中; 当错误大于SAD,原则上可以进行审计调整,如果暂不调整则必须汇总到审计差异汇总表中; 当错误大于TE,则应该进行审计调整,若遇客户坚持不愿调整等特殊情况,先汇总至审计差异汇总表中,然后视整体审计情况再作考虑; 当错误大于PM,则必须进行审计调整,若不调整则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报告。 审计完成后必须将审计差异汇总表进行统计汇总,若累计的错误影响接近PM,则必须挑选出相对比较主要的错误予以调整,来释放部分审计风险。因为审计差异汇总表统计的是已发现未调整的错误,我们应该考虑到还存在审计未发现的错误的可能性,所以对于审计差异的汇总影响与PM间必须留有余地; 若遇无法调整,而审计差异汇总影响接近或超过PM,则不能出具无保留意见报告。

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第10卷 第2期2010年 2月 科 技 和 产 业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 ry Vol 110,No 12Feb., 2010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贺 颖 (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基于2004-2007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研究了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对于审计意见类型有较大影响;ST 公司及违规公司更可能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意见并不显著相关。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807(2010)02-0090-04 收稿日期:2009-11-30 作者简介:贺颖(1985-),女,安徽芜湖人,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审计理论。 审计意见说明了被审计公司是否按照相关会计 准则、会计制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审计意见受到公司的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证券交易机构、政府管理部门等多方面的关注。那么,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其影响程度有何差别?基于2004-2007年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对审计意见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 1 文献综述 Shackly 和Knapp [1]的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 的规模会影响审计意见的类型。规模大的事务所独立性更强,出具的审计意见更加客观公正;规模小的事务所独立性较弱,审计质量较低。而Hunt and L ulseged 研究表明,非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与五大相似,并不允许主要客户有较宽松的盈余管理空间,对于有潜在财务危机的公司,注册会计师较倾向于发表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 Chen and Church [2]认为当上市公司出现净亏损、债务违约、涉及法律诉讼等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可能会怀疑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从而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Charles and Stanley [3]研究表明,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规模与注册会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相关。客户规模增大,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而Carcelloet al.[4]的研究结果显示,客户的规模和审计意见的类型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他们认为尽管大客户对审计师的影响大,但是一旦发生审计失败,审计师的损失同样也很大,所以审计师对大客户出具审计意见是相当谨慎的。 Clive Lennox [5]的研究发现,债务杠杆高、具有 破产倾向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章永奎、刘峰[6]以1998年度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 夏立军、杨海斌和方军雄[7]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可能发生经营失败或管理层欺诈,如出现亏损、被他人提起诉讼、股东占款比重和资产负债率高等,被出具非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原红旗、李海建[8]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财务特征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有重要影响,但是没有发现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出资方式、规模大小与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朱小平、余谦[9]认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影响审计意见类型。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与CPA 出具非标意见负相关;资产规模、存货占资产的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现金流量比率与CPA 出具非标正相关。 蔡春等[10]和袁树波的研究证明,上市公司是否被ST 影响公司审计的意见类型。 2 研究假设 当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不佳,如盈利能力较差、偿债能力不强,被ST 等,其财务风险便会增大,可能会有潜在的财务危机,持续经营能力也会受到质疑,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因此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注册会计师出 9

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浅析内部审计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丝毫不逊于外部审计,发现震惊世界的“世通”丑闻的首要功臣就是平时不为人瞩目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这也进一步引起了人们对于内部审计的关注,如何强化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开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现代西方内部审计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和会计问题,其职业视野已经延伸到经济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近三四十年来,随着内部审计活动广泛深入的发展,现代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目标和范围等一直处在演变之中,并且这种变化人在继续,他丰富和拓展了内部审计的内涵和外延,使内部审计理论不断深入和完善,同时也推动了内部审计实务科学理性的向前发展。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一种积极的管理审计,具有独立性、广泛性、综合性、积极性的特点,相当于人体的白细胞,在组织内部建立企业自我完善、健康发展的免疫机制,内部审计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内部审计师在西方被看作是老板的管家和参谋,向老板之所想,急老板之所急,干老板想干而不能干或干不了的事。内部审计是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隶属于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和高层管理部门负责,按照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的原则,对经营管理进行监督评价,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向董事会报告,辅助企业的内部管理,起到监督控制、咨询建议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作用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防护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 1、防护性作用。 防护性作用是指内部审计的检查和评价活动,可以揭示和制约各种不道德和不规范行为的产生,防止给组织造成不良后果。防护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为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合理的保证,避免因管理和控制的缺陷带来各种损失。揭露和制止已经发生或正在进行的贪污舞弊和欺诈行为。 (2)保证呈送给企业最高管理当局据以决策的的财务和业务信息是真实的、准确的、完整的,避免因错误的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 (3)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并为经济的有效的利用资源提供保证,防止损失和浪费资源的现象出现。(4)保证组织的方针、政策、指示和命令能够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遵守政府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有效地履行合同,维护企业的社会声誉。 2、建设性作用。 建设性作用是指通过对被审查活动的检查和评价,针对管理和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富有促进性的意见和改革方案,,从而协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以最好的方式实现组织的目标。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督促被审计单位建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实现目标的各种活动得到有效的控制,杜绝实际和潜在的管理漏洞。

审计习题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一、判断题 1、审计重要性指的是重要的账户余额。() 2、理解和运用“重要性”需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视角去判断。() 3、审计重要性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有关一个因素。() 4、如果财务报表中的某项错报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 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大的。 5、审计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6、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就意味着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没有错报。() 7、审计重要性水平在计划阶段初步确定后,就不应再变动,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稳定。() 8、实际审计风险水平与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是呈同向变动的。() 9、审计风险与合理保证之和等于100%,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到可 接受的低水平,则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了合理保证。() 二、单项选择题 1、理解和运用重要性要站在()的视角去判断。 A、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B、财务报表使用者 C、注册会计师 D、被审计单位全体员工 2、在计划某项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分别评价()两个层次的重要性。 A、总账层次和明细账层次 B、资产负债表层次和利润表层次 C、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 D、记账凭证层次和原始凭证层次 3、()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 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重大错报风险 C、检查风险 D、审计重要性 4、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同一时期的重要性水平时,得出的结果 可能不同。这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运用()。 A、分析程序 B、职业判断 C、审计重要性两个层次 D、独立性 5、在特定审计风险水平下,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之间的关系是()。 A、同向变动关系 B、反向变动关系 C、有时同向变动,有时反向变动 D、没有确切的关系 6、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估计水平与所需审计证据数量之间()。 A、呈同向变动 B、呈反向变动 C、呈比例变动 D、不存在 7、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关系。 A、呈同向变动 B、呈反向变动 C、呈比例变动 D、不存在 8、在审计风险要素中,()是客观存在的,注册会计师无能为力。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9、()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10、()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 A、审计风险 B、独立性 C、重要性 D、绝对保证 2、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从错报的()两个方面考虑。

审计服务定价:理论和证据

评论报告 ——《审计服务定价:理论和证据》 一.引言 审计市场是否存在竞争问题?作者为了检验上述问题,必须定义一个积极模型来计量审计费用。因此找出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是第一步。由于审计费用是审计的业务量和单价的乘积,因此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可以分解为审计业务量的影响因素和单价的影响因素。 与Demski和Swieringa[1974]一致,作者认为外部审计是企业财务报告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即外部审计是一个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商品。因此,一个企业所需要的外部审计的业务量是当获得的好处能够弥补付出的审计费用。第三方责任的避免是外部审计系统设计的动因。 什么是审计竞争的标杆?前人的研究中运用的供应商集中程度等作为标杆,有许多不妥之处。本文中作者认为小的审计方之间是存在竞争的。 本文的397个审计费用的样本值是在美国1977年进行的调查中获得的。回归时采用最小方差法。得出了一系列的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及审计服务市场存在价格竞争的结论。 二.审计费用决定因素的模型假设 a=被审计公司在运营内部会计系统时所耗用的资源数量。 q=审计方在进行审计时耗用的资源数量 u=对被审计公司而言,内部会计系统所运用的资源的单位成本。 c=对审计方而言,外部审计方所耗用资源的单位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和为获得正常报酬的付出。 d=由于当期被审计的财务报告遭受损失的现值。 θ=由审计方承担的第三方损失的比例。 三.实证分析 3.1当审计市场是竞争时,被审计公司的问题 被审计企业的总成本如下:

审计企业的成本如下 求最小成本即求最小值点(求极值) 3.2损失方程不同的影响 我们知道损失与a、q相关,但是不同的审计服务,损失方程不同。我们期望这个方程能够反映在这次雇佣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法律环境、雇佣特性等等。我们将这些因素统称为损失暴露。 3.3模型的总结与竞争测验的进一步发展 此部分将审计方分为八大和非八大、被审计企业分为大和小两部分,为下一步回归做铺垫。 3.4控制损失暴露的变量。 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客户规模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现有的文献提供了几种替代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存货、应收账款、证券与投资、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销售收入、息税前利润、子公司数量以及外国子公司数量等。客户规模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私人公司、上市公司,也表现在政府等公共部门的审计定价中。随着客户规模的增加,审计费用也在增加,且审计费用与规模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资产规模不仅显著影响审计费用,而且显著影响审计费用率。 复杂性 ,控股子公司的个数、涉及行业的类型、资产负债率越复杂的顾客,其交易的性质和组织的结构更加多样化,因而在对其审计时涉及到更多的审计时间或者更多的资深审计师,或者两者均涉及到。随着客户变得更复杂,审计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计划、调整和实施审计程序;再者,客户越复杂,导致完成审计的困难的数量和水平越高。因此,客户复杂性增加,审计费用也越大。 风险,审计公司由于错误的表示了已审计财务报告,给法律上的第三方造成损失,审计公司应承担风险。随着客户承担损失的能力的减低,审计师承担损失的可能性增加。由于风险的存在,审计师可能因为诉讼失败遭受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作为保险预期,审计收费时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提要]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成为国内外理论界及实践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分析公司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审计质量;因素分析 近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发布了题为《审计质量框架:创建审计质量环境的关键要素》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会对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IAASB主席阿诺德·希尔德说:“审计质量是并且仍将是IAASB和其他会计团体关注的首要问题。审计人员理所当然地对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负有直接责任,而新的审计质量框架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希望在财务报告供应链各方参与者的积极互动和共同努力下,审计活动的质量可以达到最优。”本文也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分析财务报表供应链各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提高我国财务报表的审计质量,保护利益相关者。 一、审计质量的含义 国外学者DeAnge1o(1981)较早指出,审计质量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发现被审计单位对财务报表进行舞弊,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行为进行报告的联合概率。并指出审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发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行为,而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如实地报告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则取决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 国内学者从不同侧面阐述了审计质量的涵义,其实质与国际趋同:是指在给定客户发生违约行为的前提下,审计人员报告违约行为的概率。具体来说,是审计人员发现某一特定违约行为的概率并对已经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披露的概率。关于审计质量涵义的阐述有:吴水澎(2006)把审计质量定义为会计师事务所抑制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操控盈余的能力。张龙平(1994)指出审计质量表现为执业质量在审计过程的具体表现,最终体现为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即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人员的审计工作能够增加会计报表可信度和可靠性的程度。 二、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财务报表供应链各方对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影响:财务报表的提供者(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审计者(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我国审计市场的审计环境。 (一)被审计单位因素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出发,对我国审计行业审计质量明显偏低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审计质量影响因素 审计服务的质量高低影响到其对投资者保护的有效程度,进而影响到社会公众投资者的信心和一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成熟程度。要进步审计质量,首要任务就是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文章从内外两方面出发,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一、外部影响因素 (一)审计需求异化 1.自愿审计需求不足 目前,根据审计客体的意愿,可将审计分为自愿性审计和强制性审计。自愿审计是指在没有政府管制下,企业有主动聘请审计师进行审计的需求,而强制性审计则相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审计的自愿性越强烈,审计的质量也就越高;而审计的强制性则与审计的质量成反比。 当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良好时,其原意聘请能够提供高质量审计业务的的事务所进行审计,从而导致事物所之间为了彼此竞争而纷

纷提供“质优价廉”的审计业务,审计质量进进良性循环;但在客户公司拥有不利的内幕信息时,为了不让外部投资者知晓,他们将不会聘用能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事务所,事务所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恶性价格竞争,或追求低质的审计服务。在审计时,事务所从被审计单位收取用度,这样的收费机制也不利于审计的独立性。 2.审计需求者的错位影响审计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的服务交易模式是被服务方从服务中获利并支付服务用度。而目前的审计交易中,公司的中小股东、潜伏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宏观治理部分等会计信息真正的使用者和审计服务的收益者却不支付服务用度。而服务用度则由被审计单位承担,被审计单位因而购买的就可能是不利于自己的审计监视而不是服务,这种情况的矛盾在被审计单位具有不利信息时尤为突出。于是,被审计单位作为经济人,必然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审计服务而不是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即选择能帮助其舞弊的事务所。所以,在审计市场中,审计质量越高的事务所越是不被客户所欢迎。 (二)监管体制的缺陷 健全完善的注册会计师监管体制是确保审计质量的基本条件。目前,法律法规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民事责任规定的较少,法律约束力和政府监管的力度不够。而我国政府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是多方位进行的,由于监管机构过多、权限分散,无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监视核心。结果各个机构间的职能重叠交错,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视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总结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总结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X集团公司审计部自2015年8月成立以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审计法》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精神,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审计工作方针,按照集团公司领导的要求,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中心工作,以维护集团公司财经秩序、规范集团公司经济行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重点,以促进集团公司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履行审计职能,开展各项审计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2015年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加强学习培训,为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奠定基础审计部从成立之日起,加强对审计人

员的学习培训,一是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审计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精神,使全体审计人员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集团公司成立审计部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开展审计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反腐倡廉工作发展的需要,是确保干部职工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干净做事的需要,是促进集团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要增强工作责任心和工作使命感,按照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精神,充分履行审计职能,全面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取得内部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效。二是对审计人员进行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法规水平和审计业务技能,使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履行审计职能,做好各项审计工作,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取得审计工作成绩。二、明确工作目标,确保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为确保内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审计部明确了工作目标: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审计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