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

1. 认知结构的含义

按照奥苏贝尔的定义,认知结构是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者就教材而言,指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所谓“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就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其大脑内逐渐形成并按一定组织结构存储的全部知识与经验系统;所谓“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则是指学习者大脑中按一定组织结构存储的、关于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与经验。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皆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随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而变化。

2. 三个主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奥苏贝尔发现在认知结构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对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三方面的特性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常量,而是因人而异的变量,所以奥苏贝尔就把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这三方面特性称之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上述三方面的特性,而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对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新观念)来说,有可能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通常有以下三种关系:

(1)类属关系

类属关系也称上下位关系,是指当前所学内容(新观念)类属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某个包容性更广、抽象概括程度更高的原有观念,即原有观念处于上位,新观念处于下位。这是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最常见的一种关系。

处于下位的新观念(类属观念)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学习内容只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包容性更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由原有命题直接派生出来。例如,若儿童已经知道“猫会逮老鼠”这一命题,那么,“邻居的小花猫逮了一只大老鼠”这一新命题就可类属于原有命题。在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左右结构字”、“上下结构字”或“包围结构字”也有这种类属关系。显然,具有这种类属关系的新命题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原有命题只需稍作修改或扩展就能产生出新命题的意义。具有“派生类属”的上下位关系可用图2-3表示:

在派生类属中,新观念a5与上位观念A相联系,而且表示A的另一个例证或A的补充。在此种关系中观念A的基本属性不改变。

另一种下位关系的形式是“相关类属”。当新观念是对原有观念的一种扩充、修饰或限定时,就构成相关类属。例如,若学习者有“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则我们可以通过“菱形是四条边一样长的平行四边形”这一新命题来界定菱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原有概念“平行四边形”予以适当限定(四边等长),就得出菱形这一新概念。具有“相关类属”的上下位关系可用图2-4表示:

在相关类属中,新观念a4与原有观念A相联系,而且是A的一种扩充、修饰或限定。在此种关系中,原有观念A的基本属性将随相关类属关系而改变。

(2)总括关系

总括关系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具有较广泛的包容性与概括性,因而能把一系列原有观念总括于其中(也就是使一系列的原有观念类属其下)。在此情况下,新观念处于上位,而原有观念则处于下位。例如,当学习者学习了“萝卜”、“菠菜”、“扁豆”………等下位概念后,再来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时就属于这种情况。识字教学中独体字、合体字与汉字结构的关系,物理学中动能、势能与机械能的关系也是如此。“总括关系”可用图2-5表示:

在总括关系中,原有观念a1,a2和a3被认为是新观念A的具体例证,并且与A形成联系。

(3)并列组合关系

并列组合关系是指当前所学的内容(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不存在类属关系,也不存在总括关系,但却具有某种共同或相关属性的情况。在已有“回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雷达”原理,就是利用并列组合关系的一个例子,因为在这种场合,无线电

波的反射既不类属于声波的反射,也不能总括声波的反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有许多新概念的学习都要应用到和原有概念的并列组合关系。例如“质量与能量”、“功与能”、“遗传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等。虽然在这类新旧概念之间不存在上述类属关系和总括关系(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上述两种关系可以很容易地直接建立起当前所学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而建立这种联系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仍然具有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共同的属性,正是通过这类相关或共同的属性才使新旧知识之间仍然能够建立起某种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从而达到有意义而非机械的学习。

要确定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即确定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种概念、命题或知识之间是否存在上述三种关系中的某一种关系,如能找到类属或总括关系这是最理想的,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如上所述,可以直接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学习者所需进行的认知加工比较简单,因而可以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找不到类属或总括这两种关系,那就只能去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并列组合关系。这就要求在新旧知识(或新旧概念、命题)之间作比较深入的分析对比,以便从中找出某种或某些相关的甚至是共同的属性(例如,在上述关于“回声”与“雷达”的关系中,“回声”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建立起来的原有概念,而“雷达”则是当前要学习的新概念、新知识。通过分析对比不难发现,“波的反射与接收”就是本例中原有概念与新概念的共同属性。)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可利用性)被确定以后,接着要确定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即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的“可分辨性”。这一步工作实际上可以和前一步工作(确定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的工作)几乎同步完成,这是因为: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之间是属于第一种关系(即类属关系),那么,由于类属关系就是上下位关系———原有概念为上位,新概念为下位,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无需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就已经泾渭分明,清晰可辨了;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是属于第二种关系(即总括关系),那么,由于总括关系实际上是“下上位关系”———原有概念为下位,新概念为上位,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和第一种关系中一样,无需进一步分析即已清晰可辨;如果可利用的原有概念与当前所学新概念之间是属于第三种关系(即并列组合关系),这时新旧概念之间的区别就不像在第一、二种关系中那样能直接观察出来,而是要求对新旧概念作比较深入的分析对比,在努力寻找它们共同(或

相关)属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发现它们彼此之间相区别的属性。仍以上述“回声”与“雷达”的关系为例,在找出“波的反射与接收”是二者共同属性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前者是属于“声波”的反射与接收,而后者则属于“无线电波”的反射与接收,如能注意到这点(两种不同性质的波动),则新旧概念显然是清晰可辨的。

可见,即使是在第三种关系的情况下,“可利用性”和“可分辨性”的确定也几乎是在同一过程中完成的。

在第一、第二两个认知结构变量均已确定以后,接着就要确定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即要分析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起同步、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的“稳固性”。一般说来,若能找到和新观念具有类属关系或总括关系的原有观念,那么,这种原有观念通常对于绝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是比较稳定而牢固的;假如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是并列组合关系,则这种原有观念的稳固性将随不同的学习内容而有较大的差别。这里又分三种不同情况:

如果原有观念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则这种“原有观念”是比较稳固的。例如通过以“回声”作为原有概念去固定、吸收“雷达”这个新概念就属于这种情况。

如果原有观念和已学过的某种知识相关,而且该知识的习得意义又能较好地保持,那么这种原有观念也是比较稳固的,并且对新知识的学习能起有效的促进作用。例如物理学中,在掌握“功”的概念的基础上去学习“能”的概念,会容易得多。

如果原有观念和已学过的某种知识相关,但对该知识的习得意义不能有效保持,那么这种原有观念将是不稳固的,因而将对新知识的学习不会有什么帮助。例如学习者若对“功”未能先建立正确的概念,则在学习“能”的概念时会感到很困难。

对于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进行分析的意义在于,明确地区分关于认知结构稳固性的上述各种不同的情况,如果分析结果属于前面几种情况,这就表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是比较稳固的,可以放心地加以利用;如果分析结果属于最后一种情况,则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采取补救措施———努力使当前教学中将要加以利用的原有观念变得稳定、牢固,以免它对新的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及保持产生不利影响。

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分析

对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分析 一、认知结构的含义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当学习者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时候,意义学习就发生了。这一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这一观点已被众多教育心理学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所接受。那么什么是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 二、认知结构变量 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奥苏贝尔发现在认知结构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对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最为直接的影响。由于这三方面的特性因人而异,所以奥苏贝尔就把学习者认知结构的这三方面特性称为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上述三方面的特性。 而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对于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新观念)来说,有可能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新观念之间通常有以三种关系: 1.类属关系

数学解题真经(二)认知结构的层次

认知结构的层次 一、认知结构与认知活动的联系 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就是个人将自己所认识的信息组织起来的心理系统。即人们将所获得的信息经过有效的组织、提炼并储藏于大脑之中的知识结构,又不同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新结构。下面谈谈与问题解决有关的认知结构。 心理学认为: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活动的过程,它包含感觉、知觉、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研究表明:人的认知结构对我们的心理活动有直接影响。 1.认知结构对知觉的影响,表现在知觉信息组织成整体形象和知觉的速度以及知觉的准确性上。我们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能迅速的知觉一件事物,就越能从事物的部分信息对事物作出整体的全面的正确的解释。当然,知觉的速度与人的思维品质也有关。 2.认知结构对思维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问题信息的回想和联想上,认知结构中知识经验越丰富,回想和联想的内容就越广泛。有利于把问题呈现的信息与认知经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对问题信息和知识经验进行比较,寻找二者之间的异同,对问题信息进行合理的有效的加工处理。 3.认知结构对问题解决也有影响,主要表现为迁移作用。认知经验贫乏的人,其迁移力差,容易受思维定势影响,解题策略贫乏。认知经验丰富的人,迁移作用积极,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向的,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小。当然,认知经验丰富的人,也可能产生思维定势,较认知经验贫乏的人,其频率必然要小一些。 二、认知结构层次的划分 由于认知结构直接影响着人的认知活动。而认知活动又直接作用于问题解决,我们有必要对认知结构进行细化。目前最有影响的美国数学家A?schoenfeld 认为人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认知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与问题领域相关的数学定义、定理等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基本应用。 2.推理和论证的法则。 3.算法、法则、操作程序;如基本作图程序。 4.常规的解题策略。 由于人的大脑装着各种各样的知识经验,有自然科学的,有人文科学的,还有不成体系的零散经验。A?schoenfeld 是根据数学学科要素对认知结构进行分类的。但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并不仅仅依赖于单学科知识,常常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认知结构中各种知识经验的活性也不相同。事实上,认知经验的活性才直接影响着解题策略的产生、解题策略的广泛性和解题思维的敏捷性。鉴于此,我们根据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在解题过程中使用的频率,分为以下三类。 1.习惯结构。指认知结构中的一些常识、一些习惯,为大多数人所共识的知识经验。例如:某些公理(如两点确定一直线),常见的几何图形,常见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如垂直、平行、5>3等)。这些知识经验虽然浅显,但活性强,在解题中使用频率较高,通常是自发性的,无需进行逻辑推理,仅凭习惯经验和直觉就能快速作出判断。例如,教师让学生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绝大部分学生不假思索就会作成图1的样子,很少有人作成图2这种形式。又如,教师指着正四面体模型问学生:“它的顶点在底面的射影落在什么位置?”即使学生未学习《立体几何》,也能爽快地说出答案。因为生活中的垂直现象和几何模型经常作用于我们的大脑,形成了习惯结构。所以,大脑接受信息、加工信息、作出反应的速度快,常常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原形,思维活动不由自主地被习惯结构所支配。

认识结构教学设计

《认识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粤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认识结构”内容。具体包括3部分内容:1.了解结构2,结构与力3.结构的类型。通过展示形形色色的结构图片以及对这些结构分析和研究,使学生知道结构的广义——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及力学角度的含义——结构是指可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 它可以抵抗能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让学生体会技术存在的广泛性,明确结构的重要性:(1)结构是事物存在的形式(2)结构影响甚至决定事物的性质(3)结构影响甚至决定事物的功能。卓越的结构是设计者和制造者重要追求。告诉学生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 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向学生讲解构件的五种基本受力形式: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及简单结构的受力分析,接着通过图片和小试验, 强化从力学角度认识不同结构类型:实体结构、框架结构、壳体结构、组合结构。 二、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结构虽有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的基础,但较为零散,模糊。学生在物理课中已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有比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力分析是物理课教学中的难点,一些学生在受力分析中还是有点困难的,在教学中要利用图片分析说明拉力、压力、剪切力、扭转力和弯曲力及简单结构的受力分析,接着通过图片和小试验, 强化从力学角度认识不同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一)了解结构的含义。 (二)能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和一般分类。 (三)能结合1~2种简单的结构案例,分析结构是如何承受力的。 2.过程与方法: 案例分析、交流讨论、多媒体展示、师生互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系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激情和兴趣。能认识到力对结构会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受力是结构存在的重要条件。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结构与力,结构的分类 2.教学难点: 学会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受力。 六、教学准备 收集常见结构的图片、苍耳子、尼龙搭扣、简易桥梁、教学课件PPT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知觉与归类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⑴习得新信息。⑵转换,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⑶评价。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一、知觉理论 布鲁纳认为知觉过程涉及四个相继的步骤: ⑴初步归类; ⑵搜寻线索;寻找可以用来辨别该事件的那些属性,以便把它较为精确地归入某一类别。 ⑶证实检索;搜寻那些可以用来证实该事件的线索,以检索原来的归类是否确切。 ⑷结束证实;它是以终止搜寻线索为标志的。 由此可见,知觉过程是以对刺激输入开放、选择、关闭为特征的。 二、归类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概念获得的理论 布鲁纳认为,人们是通过把刺激输入置于某一类别来加工它们的。一个类别,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概念。因此,概念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布鲁纳看来,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

他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概念假设-检验理论。 一、概念的类型 1.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 合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2.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 析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或只呈现一种相关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3.关系概念(relational concept) 关系概念是根据各种属性之间特定的关系来下定义的概念。 二、概念获得的策略 只讨论获得合取概念的策略,而且只局限于选择策略。布鲁纳发现,学生在形成合取概念时,一般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1.同时扫视; 2.相继扫视; 3.守恒聚焦; 4.聚焦投机。 布鲁纳的概念假设-检验理论被公认为是对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他用实验的方式考察了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概念获得的过程,因而被皮亚杰誉为是“思维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一、发现学习特征 1.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七章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生平及著作 杰洛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1960年出版的《教育的历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五南出版)一书,将皮亚杰(Jean Piaget)认知结构的发展阶段理论引介到教室教学实境。 1962年出版有关认知发展和教育方法的名著:《论认知》(On Knowing, 1962)、《教学论》(Towards a Theory of Instruction,五南出版)等等。 1980年代末期,开始倡导结构发展论之外另一种以文化论(culturalism)为基底的心理学,发表了几本代表作:《实作的心灵,可能的世界》(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1986)、《意义的行动》(Acts of Meaning, 1990)以及本书(1996)。 二、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 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布鲁纳说:"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一种对'那里'的秩序和结构的反映或反射,而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是怎样的、或者可能是怎样的构成物或模式"。这种模式布鲁纳称之为"世界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实质上,这个世界模式就是个人所期望的事物。这个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和外推更多的知识。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是通过新知识的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是超过他所获得的知识。因此,一个人关于世界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目前所经历的事物和已学到的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使他能够预言下次会出现什么。 在布鲁纳看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知觉,实质上是一种构成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个人把他的感觉资料和他的世界模式联系起来,推论出一个关于外部事物的假设。然后.用这个事物的另外一些特性来检验他的假设。所以,一个知觉者不应被看成是一个被动反应的有机体,而应更确切地被看作是一个积极地选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什么是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是范丰会和宋文红在其新书《新视界心理学——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及其在学科教学、心理咨询和学习心理障碍辅导中的应用》中提出来的一个关于西方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作者试图通过这一理论模型解决西方心理学“像灌木丛一样,流派林立、各说各话、相互矛盾”的现状,尝试进行西方心理学学科内综合,以便提高西方心理学对理论精华的继承性,更有效地发挥其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提出者简介 范丰会,物理学科教育学硕士、心理咨询师。199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基础物理教育学硕士。曾从事过中学物理教学、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软件及教学资源开发、心理咨询、学习困难学生辅导、家长培训等工作。1990年完成硕士论文《大学生物理认知结构的定量研究》,之后工作28年来,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学习心理障碍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和重要实践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颇有心得。 宋文红,1991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08年在北京大学第六附属医院进行精神科研究生课程,之后进入儿童保健和儿童心理专业,对儿童各类常见病、儿童发育性行为问题及儿童情绪行为障碍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形成过程 在《新视界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从批评西方心理学各流派心理观和方法论缺陷出发,借鉴20世纪物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成果,确立了指导心理学理论探索的心理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秉持心理结构化和建构论的观点,沿着“用知识描述心理”的思路,创新提出了基于“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在这一理论框架基础上,继承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理论成果,融合形成了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根据这一理论,现行西方心理学主要流派和主要应用领域的问题都可以用一套基本范式进行解释,从而初步实现了对心理学各流派理论的综合与创新。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的主要内容 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意识和潜意识共同构成心理活动的容器或空间。 2.用认知结构作为描述整体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结构的基本概念。认知结构是由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四种知识构成的网络化结构。 3.认知结构网络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以上四类知识构成的、相互依存的两层网络——认知结构潜网和认知结构显网。认知结构潜网是在由遗传获得的“原始意象-本能”结构基础上于人类幼年期逐渐建构并在6、7岁基本完成的“意象-程序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象征性思维,即以情绪感受为依据,通过同化、泛化和顺应而建构知识经验并作用于环境,如同所有哺乳动物的学习和适应方式一样;认知结构显网的构建是在人类抽象逻辑思维出现时开始的,是在认知结构潜网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陈述性知识-意象-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结构,其基本作用模式是抽象逻辑思维,即以陈述性知识为核心、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进行的同化和顺应过程。通俗地讲,潜网、潜意识、象征性思维是“讲情”的;而显网、意识、逻辑思维是“讲理”的。双网融合、和谐一致、具备充分的环境适应性是一个心理发展良好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称“自我实现者”)的认知结构特征;否则,可能会产生各种内部冲突性和外部适应性心理问题。 4.认知结构有四种发展机制:同化、顺应、条件反射和整合。其中同化与顺应是从皮亚杰等理论引进。条件反射作用来源于行为主义的经典发现,在认知结构知识模型理论中作为潜意识学习规律,可以解释潜意识情结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整合(类似于精神分析所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1)关于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一般概念:认知结构是人的认知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 布鲁纳对认知结构的观点: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表征的三种类型: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 动作型表征: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 映像性表征:三岁后至七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像解决问题。 符号性表征:大约从六、七岁开始;个体能运用语言、数字符号代表经验,同时应用这些符号来学习和获得经验;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 (2)关于主动性 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a、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 b、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1)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a、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知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同化,比如婴儿吃奶和喝果汁,就是同化,原有的方式不需要改变。性质不变,量的变化。 顺应,给婴儿吃蛋黄,原有的进食方式不能适应了,要有新的方式出现。性质上改变。 b、知识的转化: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知识转化为技能,做练习、实践。解决实际能力。 c、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需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 3、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学法指导。)两方面。所谓结构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规律性,具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用性”。 4、提出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也不能看成活动的书橱,而要培养成为自主的思想家。

认知结构范本

认知结构:指头脑里的知识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过度学习:即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后或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后,对某一课题继续学习。教学设计:或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加以模式化。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有意义学习:指学习者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材料有潜在意义,两者结合而产生心理意义,或者说,是通过符号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学习的内容。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动作方式。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其设计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克的划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和工作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和心里的疲劳。 预防学习疲劳的措施: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和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休息制度。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5,重视适当的营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临床个案法。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结合实际分析教师角色应当具备的主要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5,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正确的态度是承认他,了解他,研究它,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和消除其消极作用,避免出现破坏性的后果。原则参考:2,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养。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哦积极作用。3,对于破坏性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才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2,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简述认知结构三大变量的含义:1,可利用性,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2,原有的固定作用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3,新旧观念的可辨别性。 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有哪些: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个别差异。 试分析遗忘产生的主要原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克服遗忘:原因,1,生理原因。2,记忆痕迹衰退。3,干扰。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克服: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5,过渡学习6,记忆术,有坏境连结法,连锁法,数字文字变化法。 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进行良好课堂管理的主要原则:1,以积极的指导为主,以消极的管理

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

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 姓名:曹翠平 学号:201040910202 专业: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摘要:本文从哲学史上关于认知结构的研究出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 认知结构的看法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认知结构的神经生理. 心理结构基础认知结构的发生形成过程;分析了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主体;认知结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实践结构;内化 正文: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观念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的形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客体,从而形成观念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何以能够实现,从根源意义上赖于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但还必须注意到反映主体认识能力的认知结构。主体进行认识活动时有无一个认知结构的存在,哲学史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一般说来,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但

由于把认识看成是仅由外物决定的,是直观被动的照镜子式的反映,从而基本上否认了主体认知结构的存在;相反,唯心主义哲学家以抽象的形式提出了认知结构问题,承认了认知结构的存在。两者都没有科学地说明主体认知结构及其来源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反映论,从而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并为科学地研究主体认知结构及其来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基点。以下我们就从分析马恩列的经典论述入手对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前提及形成过程试图作一科学的探讨。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认知结构的论述由于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去理解认识,此认为,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摹写,而是一个包含主体需要、意向、情感、意志等因素在内的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的能动过程。在这个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必然承认主体具有一个能动的功能结构——认知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1]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人在从事某项实践活动前,头脑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就是说,认知结构是认识的

第六章_认知学习理论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一、填空题 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 3、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5、奥苏贝尔把有意义学习分成了三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6、奥苏贝尔提出了知识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7、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涉及的三种学习类型是(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 8、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9、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 10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4、对人类学习的解释有两大理论,即(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要求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之和是多少,经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测量求得了结果。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这属于 A 。 A. 运用 B. 问题解决 C. 创造 D. 概念学习 2、如果学生已知“三角形面积=1/2(底×高)”这一公式,要学生求出他们从未见过的其它类型的三角形面积,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这属于 A 。 A. 运用 B. 问题解决 C. 创造 D. 概念学习 3、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 B 模式进行教学。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组合学习 D. 发现学习 4、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C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组合学习 D. 派生学习 5、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C )。 A、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B、有意义的发展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6、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后,再学习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这种学习属于( B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1.1《常见结构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一节常见结构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技术与设计2》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的第一节的第一课时。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本节内容通过观看视频、图片等方式,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明白“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要让学生知道结构与设计的重要性,知道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结构给了人们无限的创造灵感和启示。人们将其成果应用到技术领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从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高中物理的一些力学课程,应该对本章结构问题的学习有一定力学基础。高中学生对身边存在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对结构的功能和分类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不能准确把握结构的定义。此外,学生不能准确地区分三类结构类型,特别是壳体结构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说出结构的含义; (2)学生会判断生活中物体的结构类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力学的角度上理解结构的涵义和一般分类,能对生活中的结构进行简单的分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激发探索大自然及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形态各异的结构的兴趣。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认识有关事物结构的研究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构的类型 难点:从力学的角度理解结构的涵义,理解不同结构类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策略 (一)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多媒体展示、马上行动和课堂提问,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交流互动,多种教学形式交叉和渗透灵活运用,并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当中。及时让学生自主总结和归纳。 (二)学法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产生背景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产生背景: 1947年至1991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及同盟国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这期间,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太空战争、外交竞争的“冷”方式进行。1957年10月4号,前苏联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消息迅速传遍全球,各国为之震惊,世界各大报刊都在显要位置用大字标题报道:《科技新纪元》《苏联又领先了》《俄国人又打开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 前苏联的这一巨大科技进步使美国上下一片震惊,对美国提出无情挑战。美国的科学家、政治家们等开始思考:美国为何不能像苏联一样出现高精尖人才和更多数量的科学家?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思考,终于找到问题根源—教育。 在这之前,在美国教育界处于主流思想地位的是杜威的教育思想。关于杜威,他主要的教育思想及弊端主要有: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指儿童当前的生活,是指“儿童的生长要素”,即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等,除此之外的许多日常生活中的东西他却避而不谈。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的雏形,儿童在学校不是准备进入社会参加社会生活,而是在学校的生活就应该是儿童当前的社会生活。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一认知抹杀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按照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 3.从做中学,强调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一思想片面强调直接经验,否定间接经验;片面强调感性知识,忽视了理性知识。把系统科学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对立了起来。 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1958年9月2号,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和国防一样的高度。美国教育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主要着眼于课程的改革,加强学科科目的教学,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汇集一堂,共同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布鲁纳担任了这次大会的主席,会后他起草了总结报告,以《教育过程》的书名发表。其基本思想有:1.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2.逐级下方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3.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课程结构,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4.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一思想也成为了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础。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采用发现式的学习方法,教师提供教材或条件,学生自行独立思考,掌握知识;大量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所以布鲁纳强调学科知识的教学,认为将学科内容形成可以“自由出入”的认知结构非常重要,既可以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赋予他们意义的结构,也可以超越所给信息,举一反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能够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由此,提出了他著名的发现学习、学习观和教学观三个主要理论。 古代社会教育: 首先,考试题型分析。此部分更多的是单选和多选题,所以备考并不是很难。对于题型的把握并不是难点,学生们通过观察和做题都可以很直观的分析出考点方向。 其次,考试重点把握。此部分的考试重点主要是奴隶社会:中国的夏商西周,古代的学校名称、最早的教育产生与什么时候、西周出现的国学乡学、春秋时期私学兴起;外国的古希腊的斯巴达和雅典相对应的考点。封建社会部分:中国部分的战国、隋唐和明朝,外国部分的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较为重要。 最后,应对技巧揭秘。为了方便考生进行记忆以及提高答题效率接下来进行备考技巧的指导。对于大家容易混淆的点进行简要阐释,方便大家提高记忆的准确性。一是,一文一武

第七章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第七章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得生平及著作 杰洛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1960年出版得《教育得历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五南出版)一书,将皮亚杰(Jean Piaget)认知结构得发展阶段理论引介到教室教学实境。 1962年出版有关认知发展与教育方法得名著:《论认知》(On Knowing, 1962)、《教学论》(Towards a Theory of Instruction,五南出版)等等。 1980年代末期,开始倡导结构发展论之外另一种以文化论(culturalism)为基底得心理学,发表了几本代表作:《实作得心灵,可能得世界》(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1986)、《意义得行动》(Acts of Meaning, 1990)以及本书(1996)。 二、布鲁纳得认知心理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人得认识过程就是把新学得得信息与以前学习所形成得心理框架(或现实得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她得知识得过程。 一个人对世界得认识就是以她构想得现实模式为基础得。这样得模式首先就是从个人得文化中汲取得,又适应于个人得各种不同得用法。布鲁纳说:"我们对世界得知识,并不仅仅就是一种对'那里'得秩序与结构得反映或反射,而就是包括能够在事前编造成一种可以预言世界将就是怎样得、或者可能就是怎样得构成物或模式"。这种模式布鲁纳称之为"世界模式"(models of the world)。实质上,这个世界模式就就是个人所期望得事物。这个模式能使人预言、内推与外推更多得知识。对于布鲁纳来说.内推就就是通过新知识得应用而改变某种见解;外推就就是超过她所获得得知识。因此,一个人关于世界得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就就是把目前所经历得事物与已学到得模式进行比较,并从这种模式中学到许多东西,从而使她能够预言下次会出现什么。 在布鲁纳瞧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得知觉,实质上就是一种构成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个人把她得感觉资料与她得世界模式联系起来,推论出一个关于外部事物得假设。然后.用这个事物得另外一些特性来检验她得假设。所以,一个知觉者不应被瞧成就是一个被动反应得有机体,而应更确切地被瞧作就是一个积极地选择信息、形成知觉得假设,并且有时为了减少意外得事情或达到有价值得目得而歪曲从环境中输入信息得人。

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报告

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 任何一个学习者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 评定学习者在新的教学开始之前的起点水平,其目的有两个:明确学习者对于面临的学习是否有必备的行为能力,应该提供给学习者哪些“补救”活动,我们称之为“预备能力分析”;了解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东西已经知道了多少,我们称之为“目标能力的分析”。 一、预备能力的分析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对预备能力的预估通常需要编制一套预测题。教学系统设计者可以根据经验先在学习容分析图上设定一个教学起点,将该起点以下的知识技能作为预备能力,并以此为依据编写预测题,如下图所示。如果将进位加法和三个数的连加作为教学起点,那么教学起点线以下的容就可作为编写预测试题的依据。通过测验可以发现:对特定课题容,哪些方面学习者已经准备就绪,哪些方面学习者需要补习。 图“两位加”学习容的分析 二、目标技能的分析 对目标技能的预测有助于我们在确定教学容方面做到详略得当。当然,假如教师知道学习容对学习者是完全陌生的,这类预测就失去意义。教学系统设计强调教学效果的评价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为依据。在学习结束时,以原定学习目标为基础编写测试题目,来检查学习者达到目标的程度,这样,学习目标与测试题之间就存在一种在的联系。据此,有的学者提出,可以直接使用期终考试题在学程开始之前对整个学程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能力一并进行预测,从理论上说,同样的考试题如分别用于预测和后测,前后两次成绩的差距即反映了教学效果。也有人建议,对目标能力的预测可以从期终考试题库中选择和组合一部分试题,对学习者进行预测。 三、学习态度分析 对教学设计者来说,学习者对待所学容的态度对教学的效果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判断学习者态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量表。此外,观察、会谈等评价技术也可用于态度分析。下面给出的是用以了解中学生对化学学科态度问卷的部分题例,通过学生对问卷的回答,可以从

认知结构模式

认知结构模式 认知结构模式概述[1] 对一个人、一个物体、一件事情或一个观念作评价时,人们往往会将评价对象分析成几个部分、几个方面、几种要素或几个特征,并在分别对各个部分、方面、要素、特征作权衡、评价的基础上,形成对人、物、事或观念的整体印象或态度。 认知结构模式就是基于这种假设建立起来的。具体而言,人们对产品形成一种态度之前,总是先通过对产品的各个方面(如性能、质量、价格等)形成一定的评价,然后再把这些评价综合起来构成对产品的总体态度。该模式可以用函数式表示,即: A jk∝W ik· B ijk 式中A jk表示消费者k对产品j的态度;W ik表示消费者k赋予产品j的i属性的权重; B ijk表示消费者k对产品j的i属性的评价。 认知结构模式的运用[1] 从现实、经验的角度来看,的确有些消费者在作一些商品的购买决策时,比较重视对产品属性的评价。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消费者的每一项购买决定都有这么复杂的思考过程。所以,在进行广告创作时,要注意分析消费者是否重视产品属性的评价,消费者比较重视产品的哪些属性。然后针对消费者重视的商品属性着力加以宣传。 例如,农村消费者对彩电品牌的态度可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彩电的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因此在面向这些消费者作广告宣传时,就要十分重视强调这几个方面。 说服的传播模型 什么是说服的传播模型? 说服的传播模型是1959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出的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说服模型的每个环节,都表明了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说服模型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1) 传递者涉及到的问题是,他是否从自己所维护的看法中得到个人的好处。传播者和信息源的客观性与无私性是可信的基本条件。 (2) 意见传播,也就是进行说服,主要取决于信息本身,但是传播方式方法对说服效果也有影响。差距与畏惧是它的两个重要变量。即传递的意见与说服对象的初始态度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应当达到足以引起说服对象的心理不平衡或紧张状态,才可望得到说服效果。 (3) 接受者是被说服的对象。它的中心问题是信念与人格,接受者对原初观点的自信度越高,可能改变的幅度就越小。 (4) 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与分心。警告可以理解为预告,原先对其观点的自信度低,预告便有利于态度的改变,否则就会增强对说服的抵制;此外如果预告内容与个人无利害关系,它将促进态度的改变,反之便可能阻挠接受说服。

认知结构变量分析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

认知结构变量分析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 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皆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随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而变化。 第一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在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第二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第三个认知结构变量是指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学习者特征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当然,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学习者特征,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特征都具有设计意义,即使是具有设计意义的学习者特征,在设计层面上也有一定的不同,有些特征是可干预的,有些特征是不可干预,但是可适应的。对于教学设计实践而言,应主要考虑那些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够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并且是可干预、可适应的特征要素。在分析学习者的特征时,不仅要分析一般性的、稳定的特征外,而且需要考虑学习不同学科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因此,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时候我们还应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技能要求、认知心理特点和个性心理特征。

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

论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 XX:曹翠平 学号:2 专业: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摘要:本文从哲学史上关于认知结构的研究出发,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认知结构的看法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认知结构的神经生理. 心理结构基础认知结构的发生形成过程;分析了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主体;认知结构;神经生理一心理结构;实践结构;内化 正文: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他们已有的全部观念内容和组织,简单来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奥苏贝尔提出了三个主要的影响有意义学习和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观念的可利用性、观念的可辨别性和观念的稳定性与清晰性。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断扩大并改进所积累的知识而组成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又成为他学习新知识的极重要的能量或因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观念反映形式,这种反映并不改变客体的形态,只是在主体大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客体,从而形成观念的东西。主体对客体这种观念形态的反映何以能够实现,从根源意义上赖

于主体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但还必须注意到反映主体认识能力的认知结构。主体进行认识活动时有无一个认知结构的存在,哲学史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一般说来,旧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反映论的原则,但由于把认识看成是仅由外物决定的,是直观被动的照镜子式的反映,从而基本上否认了主体认知结构的存在;相反,唯心主义哲学家以抽象的形式提出了认知结构问题,承认了认知结构的存在。两者都没有科学地说明主体认知结构及其来源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引入反映论,从而同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并为科学地研究主体认知结构及其来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基点。以下我们就从分析马恩列的经典论述入手对主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前提及形成过程试图作一科学的探讨。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认知结构的论述由于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去理解认识,此认为,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反映,但这种反映并不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摹写,而是一个包含主体需要、意向、情感、意志等因素在内的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的能动过程。在这个前提下,马克思主义必然承认主体具有一个能动的功能结构——认知结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