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经济学考试内容

城市经济学考试内容

城市经济学考试内容
城市经济学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

.

4.城市化: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5. 逆城市化: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

6.超前城市化: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了工业化速度,造成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脱节。

7.滞后城市化:在印度和中国等一些亚洲国家,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工业向乡村扩散、农村人口就地非农化,从而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8.经济区: 是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9.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类型、不同等级、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城镇群体组织,它是经济区的“骨骼系统”。

10.中心城市: 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在区域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枢纽作用。

11扩散效应:城市某个或某些产业部门的发展,会影响和扩散到相关产业乃至毗邻地区去,引起他们的经济增长

12.回波效应: 城市的快速增长,又会吸引资金、劳动力和生产资源继续涌入,从而减少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

13. 城市经济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是城市经济系统的客观属性。

14. .城市产业结构:是按照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的劳动对象、要素需求强度、产品接续关系等行业特征而划分的城市经济结构类型。

15.绝对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垄断,占有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向土地所有者租用了土地,就必须支付这部分差额,称为绝对地租。

16.级差地租:因为土地等级不同而形成的价格不等的地租则是级差地租。

17.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有土地使用者向国家一次性交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8.住宅的租售比:在住宅的房价和房租之间,客观存在着一定合理的比例关系,称为住宅的租售比。

租售比=售价/年租金当租售比大于25,说明房价过高而房租过低,人们就会倾向于租房。

当租售比小于15,说明房价过低而房租过高,人们就会倾向于买房。

当租售比大于15而小于25时,说明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在经济上没有明显的得失。

19.城市基础设施:既为生产又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简答题

1.试述城市产生的根源?

1.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城乡的分离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现象,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2.目前,对城市的界定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标准?

1.人口规模的标准;

2.人口密度的标准;

3.行政区划的标准;

4.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3. 城市的特征有哪些?

1.密集性——物质与文化的密集

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

3.中心性——吸引力和辐射力

4.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

5.系统性——复合系统与动态系统

4.简述城市功能的特征、分类及发展趋势?

城市功能:也称为城市职能,指的是一个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系。

城市功能的特征:其一,客观性。一个城市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是由它自身以及周围地区的客观条件决定的,不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其二,多样性。城市作为经济实体、社会实体、文化实体和物质实体,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只不过各种功能的强弱存在着差异。

5.Why do cities exist?

Three reasons:

⑴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⑵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⑶集聚经济agglomerative economies

6.试述城市化的起源。

(一)两种观点的争论1.“城乡分离论” 2.“产业革命推动论”

(二)我们的观点城市化起源于工业化,而不是发源于城乡分离、城市诞生之初。

7.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基础和前提)——“推力”2)工业化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发动机)——“拉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主角产业和后劲力量)——“拉力”

8.What economic laws impact urbanization?

1.集聚经济效益agglomerative economies

2.规模经济效益scale economies

3.优位经济效益location economies

4.外部经济效益external economies

9. 试述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1.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世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根本原因: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后进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上具有“搭车效应”。

2.大城市超前发展

⑴大城市的数量扶摇直上:越是超级城市增长越快。

⑵大城市的规模(人口)急剧膨胀:大城市人口的膨胀比中小城市更为迅猛,其速率逐级提升。:

⑶大城市超前发展的原因

①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四个经济规律的明显体现②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们对大城市的心理预期

3.城市带相继崛起。

10.划分经济区的原则有哪些?

1、生态独立原则

2、依托中心原则

3、突出特色原则4.科学发展原则5.经济协调原则

11.不平衡发展战略的代表性观点有哪些?

A 增长极理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B 发展轴理论:城市作为一定经济区域的中心,是发展的重点。但这些“点”是通过区域的基础设施而串联起来的,基础设施通常呈线状布局,如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因此,连接起各个发展重点线状地带就成为发展的优先地带,被称之为“发展轴”。

C 梯度理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每出现一种新技术、新产品、新行业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像接力赛跑一样,由处于高梯度上的地区向低梯度地区,一级一级地传下去。

12.What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esearch o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以人为本Humanism

3.因地制宜Conditions

4.区域协调Regional Integration

5.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 progress

13.简述市场运行的主要规则有哪些?

1)市场进入规则2)市场竞争规则3)市场交易规则

14.城市人口的特征有哪些?

1)非农性2)集聚性3)比重逐步上升4)经济主导性

15.城市人口增长的途径有哪些?

自然增长:城市的现有人口通过生育这个自然现象而获得的增长。

机械增长:因为人口迁移或行政区划变动而获得的人口增长。

流动增长

16.土地的自然属性有哪些?

存在的永恒性、位置的固定性、功能的差异性、使用的耐久性

17.土地的经济属性有哪些?

资源的稀缺性、资产的基础性、区位的效益性、边际产出的递减性

18. What housing policies have been used in USA?

Three Types of Housing Policies:

住宅援助Housing assistance 社区发展计划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grams

出租管理政策 a rent-control Policy

19.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有哪些?

1.服务的公共性与效益的间接性

2.产业的综合性与管理的协调性

3.开发的统一性与建设的超前性

4.需求的周期性与供给的连续性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地租理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是因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费用,他是土地所有权在经纪商的实现形式,也是土地使用权的价格。认为土地是一种超额利润,是由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各个资本之间按照社会平均利润率分配之后所剩余的部分。他表现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和对社会产品的分配关系。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认为一切地租,都是由于土地被垄断占有和垄断经营而产生的:地租的实质是超额利润;城市地租的基础和农业地租一样,由农业地租来调节。

认为地租一般可分为两种: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绝对地租是土地使用者必须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农产品价值中超过社会平均生产价格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是由于土地等级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地租。

2.试述我国旧的住房制度带来的问题及其改革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住宅不被认识为是一种商品,因此不能用来进行自由买卖和交易,也就不存在住房市场,住宅的建设和配置到时按照计划执行,有低租金,广覆盖,国家统建,行政分配等特征。

产生的问题:

1)投资一元化导致住宅欠账过多,短缺严重。

2)行政分配制造成消费苦乐不均,凸显出社会不公。

3)低租金,广覆盖加重国家财政负担,陷入恶性循环。

4)租金过低抑制人们的购房意愿、阻碍了住宅商品化进程。

改革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投资多元化

2)住宅商品化

3)住宅服务社会化

3.试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1.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策略思路

⑴坚持政府目标和企业目标的平衡。

⑵根据经济属性分类确定具体的经营管理方式。一般地,西方国家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公共物品特征突出的非经营性设施和公共物品特征较弱的经营性设施两大类。

⑶按照“受益者负担”的基本经济原则实施有偿使用制度

2.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⑴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实行企业化经营走向市场⑵拓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

⑶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定价与收费:二段定价法、高峰定价法

4.试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一)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理论:产业发展及结构转换趋势研究成果。其中,以最配第·克拉克定理为著名。

实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历表明,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主线之一,城市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演变的伴生过程。

理解:农业分散经营,近现代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产业革命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集中或集聚,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空间转移和集中。城市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正好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第二产业的集聚和一定规模为第三产业的规模发展提供了“门槛条件”。城市从而成为非农产业的空间载体,产业结构非农化必然导致社区制度安排的创新,即农村城市化。

配第·克拉克定理

该定理把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

经过经济大样本观察,配第与克拉克两位经济学家先后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化的三大力量

产业结构变革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但并不意味着三次产业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基础和前提)——“推力”

表现在:⑴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⑵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⑶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⑷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⑸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

(2)工业化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发动机)——“拉力”

原因在于三项原则:⑴“最低临界值”原则。⑵“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主角产业和后劲力量)——“拉力”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⑴生产配套性服务需求的增加。⑵生产消费性服务需求的增加。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 第一章概论 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 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 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 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 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 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 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 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 第二章城市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 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 2)建筑学解释 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 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 4)统计学解释 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 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城市的产生 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 (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由于个人生产能力的差异、区域的资源条件差异和技术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禅意,区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城市经济学期末重点总结

1.如何由自给自足—人口均匀分布模型推导出市场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的产生? 模型假设如下:①某一地理区域内只有家庭一种经济主体,身兼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色,自给自足,主要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小麦和毛料。②家庭生产小麦和猫了得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和土地,所有家庭面临相同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③家庭在生产小麦和毛料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量越大,生产效率越高的情况,即不存在生产中的规模经济。④所有家庭在区域内的通行方式和速度都相同。四个假设简单概括为:自给自足+相同的生产率+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相同的通行时间。 自己自足模型的价值:①模型提出了导致人口在某一地理范围内均匀分布的假设,为其后放松这些假设,解释城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②模型的分析重点是生产率和生产的规模经济③模型着眼于贸易交换和工厂伤残来探究城市陈恒。 自给自足模型的不足:①模型没有考虑社会资本的影响②模型没有考虑土地的有限性。 2.放松模型假设 (1)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家庭面临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有所差异,首先,基于绝对优势原理考察生产率差异。无论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将会导致北部家庭与南部家庭实行分工,相互间交换产品,发生贸易,并从中获益。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①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益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第二,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的位置,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到贸易者的青睐。 市场型城市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①从生产者的角度讲,生产率差异足够大,足以补偿运输成本,带来贸易净收益,从而产生贸易②从商人的角度讲,贸易公司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大量采购、运输、销售的成本较低,专门从事贸易活动有利可图③从农业的角度讲,农业生产力足够高,农业剩余足以养活城市中的贸易者。 (2)放松“不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假设——工业型城市的产生:生产的规模经济是指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或者由于实行了专业化分工,从而大大增加了产量,使之超过投入的增加量,当要素价格不变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毛料生产具有存在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原因在于:如果实行劳动分工,每人只从事毛料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工序,劳动的专业化将会提高毛料产量。实际经济中,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劳动分工的实行、机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大批量采购原材料等,都能够形成生产的规模经济。当存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意味着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下降。人口围绕工厂集聚,工厂的选址点逐渐演变为工业型城市。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进程?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新中国成立—1957年为第一阶段,这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平稳发展,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第一阶段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平稳发展,归因于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和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为了配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以及通过建立新的工业基地改变工业生产布局不合理状况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这一阶段重点进行了城市规划建设,体现了城市数量和布局上的变化,一方面城市数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②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城市化率经历了三起两落的变化过程,三次上升分别是1958年-1960、1963-1964以及1972-1978,两次回落分别是1960-1963和1964-1972。在1958-1960年期间,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6.2%上升到19.7%,当年提出的口号“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1960-1963年期间,城市化率连续下降,由于大跃进错误的路线和经济困难带来的

2021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精选试题)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 1、城市文明普及率加速定律 2、扩散型城市化 3、就地型城市化 4、超前城市化 5、城市现代化 6、SOD 7、TOD 8、城市经营 9、住宅市场 10、住宅供给

11、住宅存量 12、住宅需求 13、“熟地” 14、“生地” 15、智能城市 16、划分城市的标准主要有:()、()、()、职业和产业构成的标准。 17、我国大陆地区的城市按照行政级别划分可以分成:()、副省级市、()、县级市和建制镇五个层次。 18、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城市的职能分类》将城市分为7类:()、混合城市、()、运输业城市、()、大学城市、()。 19、美国经济学家()在其1973年发表的《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即前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20、()年初,美国城市率先提出兴建“()”。 21、美国未来学家()于1980年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22、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工业化的中坚推动和()。 23、工业化的特殊经济本性包括:“()”、“()”和“()”三项原则。 24、影响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和()。 25、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将城市化发展过程所经历的轨迹概括为一条被拉平的()曲线。 26、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为()阶段;30-70%为()阶段;70%以上为()阶段。 27、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城市化水平在()以前为史前阶段;()为起步阶段;()为加速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为高度发达阶段;()以后为自我完善阶段。 28、城市化主要有()、()和就地型城市化三种基本形式。

工程经济案例分析

建设某化学纤维厂项目的经济评价 一.概述 某化学纤维厂是新建项目。该项目经济评价是在可行性研究完成市场需求预测、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案、原材料、燃料及动力的供应、建厂条件和厂址方案、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环境保护、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以及项目实施规划诸方面进行研究论证和多方案比较后,确定了最佳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 项目生产国内外市场均较紧俏的某种化纤N产品。这种产品是纺织品不可缺少的原料,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每年需要一定数量的进口,项目投产后可以以产顶进。 该项目的主要技术和设备拟从国外引进。 厂址位于城市近郊,占用一般农田250亩,靠近铁路、公路、码头,交通运输方便。靠近主要原料和燃料产地,供应有保证。水、电供应可靠。 该项目主要设施包括主生产车间、与工艺生产相适应的辅助生产设施、公用工程以及有关的生产管理、生活福利等设施。 二.基础数据 (一)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 生产规模为年产2.3万吨N产品。生产方案为棉型及毛型两种,以棉型为主。 (二)实施进度 项目拟三年建成,第四年投产,当年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能力的70%,第五年达到90%,第六年达到100%。生产期按照15年计算,计算期为18年。 (三)总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及依据。固定资产投资估算是依据1988年纺织工业部颁发的《纺织工业工程建设概预算编制方法及规定》进行编制的。引进设备价格的计算参照外商公司的报价。国内配套投资在建设期内根据国家规定考虑了涨价因素,即将分年投资额按年递增率6%计算到建设期末。固定资产投资估算额为42542万元,其中外币为3454万美元。外汇按国家外汇管理局1992年6月公布的外汇牌价1美元=5.48元人民币计算。 (2)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估算,按国家规定本项目投资方向调节税税率为5%,投资方向调节税估算值为2127万元。 (3)建设期利息估算为4319万元,其中外汇469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见附表1。 2.流动资金估算 按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流动资金,估算总额为7084万元。流动资金估算见附表2。 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流动资金 =42542+2127+4319+7084=56074(万元) 3.资金来源 项目自有资金(资本金)为16000万元,其余为借款,外汇全部通过中国银行向国外借款,年利率为9%;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由中国建设银行贷款,年利率为9.72%,流动资金由中国银行贷款,年利率为8.64%。投资分年使用计划按第一年20%,第二年55%,第三年25%的比例分配。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见附表3。 (四)工资及福利费估算 工厂定员为1140人,工资及福利费按每人每年2800元估算,全年工资及福利费为320万元(其中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取)。 三.财务评价 (一)年销售收入和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 N产品年产量2.3万吨,产品销售价格是根据财务评价的定价原则,考虑该产品属于国内外市场较

城市经济学试卷及答案zhengli

《城市经济学》课堂测验 班级姓名学号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 2.配第—克拉克定理; 3.城市经济增长; 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 6.生产者剩余; 7.集聚经济; 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的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资本积累量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城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4.城市化经济: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的上升而出现了下降的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的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是“位序——规模”分布的特例,其城市分布的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的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的货币量的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生产中的规模经济还是交换中的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要素和生产的集聚。 8. 规模经济:是指在规定的技术和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的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将会带来更大的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的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的国家或行政组织。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和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3.外部经济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的自己无法占有的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5.城市的规模越小,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多;城市的规模越大,城市的功能通常越少。(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的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的该种产业是输出产业;其超过的倍数,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的就业人数的比重,(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的要素配置方案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经济政策。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的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的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9.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的部门

城市经济学考试试题1213

城市经济学——期末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2×2'=24') 1.以下不属于我国城市行政层级的是()。 A.副省级城市 B.计划单列市 C.县级市 D.建制镇 2.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的是(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3.城市集聚经济是城市形成的直接推动力,它是由( )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C.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D.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范围经济 4.整个城市的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5.下列不属于市场导向型企业的是()。 A.餐馆 B.矿泉水企业 C.咖啡店 D.面包房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6.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如右图,关于对不)。发达经济中的劳动力状况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表示过剩劳动力 A.L-L31 表示剩余劳动力 B.L-L32点右侧表示边际产值小于最低生存费OF中D C.曲线用。点之间边际产值大于最低生存费用。点与中曲线 D.OFDF拉尼斯和约翰费改进的两部门理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7.说明城市化明显表现为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如右. 图。关于这一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工业劳动力由O增至Q,农业劳动力由L减少至L时,农村中边际产值为零的劳动力213全部出来,内部开始出现一部分剩余农产品,形成对流出劳动力的粮食供给。 B.L-L之间农业劳动力仍然外流,L为粮食短缺点。221 C.L-O之间农业边际产出开始小于制度工资,这时农业人均收入不再取决于边际产值,1而是取决于制度工资。 D.L-O之间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迫使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所以L为商业化点。118.关于中间区位定理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理论是研究拥有多投入品和多市场的厂商区位时最重要的工具。 B.该理论表明厂商区位选择与每个消费者区位之间距离具有直接联系。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城市经济学考试题目

1)我国古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状况(几个主要阶段)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最原始的乡村城堡阶段(以城为主) 1、时间: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夏朝初期)的过渡时期,部落联盟阶段。 2、《轩辕本纪》:“黄帝筑城邑,造五城。”《吕氏春秋·君守篇》:“夏鲧作城”,《淮南子》:“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 3、作用:主要表现为军事及其他防御功能。 4、特点:与一般的村落有某些区别,但其生产与生活状况又与乡村无明显的差异。 二、城、市分离(发展)阶段 1、时间:始于夏,迄于西周前期。 2、城:对外具有防御性作用,对内具有政治中心职能。市:固定的生产物的交换场所。 3、特点:“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单概念,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其性质、功能等相互有别。 三、城、市合一阶段 1、时间:西周至春秋时期。 2、《周礼·地官》:“大市,日昃而市。” 《韩非子·爱臣》:“大臣之禄虽大,不得藉威城市;党羽虽众,不得臣士卒”。 3、作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对中心。 4、特点: a.行政、生产、文化、居住、交通等系统开始在空间统一。

b.城市形成过程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工肆之人” c.政区的划分与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新的特点。 d.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城市的性质 1.城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是统治阶级用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 ----傅筑夫 2.中国古代城市是“城”与“市”从各自独立、分离的个体发展成的复合体。 3.城市是一个人口集中、非农业各类产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交通与文化的中心。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城市还以四周环绕有城墙为其基本的标志。 4.城市代表一种不同于乡村生活方式的经济生活。 2)美国城市发展特点 美国城市发展的原型性和典型性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很少受外来的、不确定的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市场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直接而强烈;在国家的每一个经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 ?美国城市发展史说明:新的资源、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发展的动力和产物:新的技术、资源、商业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1、边疆城市化时期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印第安人聚落。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点而建立的。西班牙

城市经济学试题1

第1 套课程名称:Urban economics (双语A)命题者:共1 页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城市规划教研室主任:第1 页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交通环境 2、可持续发展 3、urban economics 4、urban area 5、住宅存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有、、。 2、住宅具有、的属性。 3、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有、和聚集经济三个经济原因。 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地租包括:、和。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城市交通问题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2、我国城市土地使用相关税费有哪些? 3 四、计算与论述(30分)Q 1、试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为什么啤酒厂通常位于市场附近(距离投入品原产地较 远),而葡萄酒厂通常位于其投入品原产地(距离市场很远)。(10分) 2、下表总结了再同一地区从事小麦和布料生产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情况。 output per labor hour opportunity cost of production east west east west wheat 1 6 cloth 1 2 a、完成表格内容。填写在东部和西部生产小麦和布料的机会成本。(5分) b、假设运输的费用为0,交换的比率为2kg小麦换1m布。如果一个西部家庭将一小 时生产布料的时间用于生产小麦,并将其交换为布料,这样做是否更合算。(5分) c、假设进行(b)中交换所需的时间为1/4小时,那么这个交易是否仍有利?当交易 成本(每次交换所需的时间)为多少时,从交易中获得的净收益为零?(5分) 3、Write an essay about bilingual teaching on your opinion.(5分)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摘要: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从1636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几乎十年一轮回,危机像摆脱不了的魔鬼,困绕着各国经济发展,并且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从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从经济发展史上几次典型的泡沫经济入手,分析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强相关关系,提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

(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城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完整版 2的全部内容。

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三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1.比较优势: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以低于其他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2.绝对优势:生产同样商品,劳动生产率绝对差异导致生产优势不同,即使用相同数量的资源 生产出比竞争者更多的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3.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4.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①专业化分工;②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5.规模经济的作用:①规模经济激励企业扩大规模;②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引起人口和产业的 聚集,为城市形成提供基础。 6.地方化经济:是指某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随着行业总产量的提高而降低。 7.地方化经济形成的原因:①中间投入品;②劳动力市场的共享; ③知识的溢出。 8.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总产量上升而下降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 济。 9。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①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经济的规模,而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规模; ②城市经济为整个企业带来利益,而并非只针对某一个企业. 10.互补品:互补品指两种商品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如裤子和鞋 带.一起购买降低购物成本。 11。互替品:指两种商品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即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使用价 值。一般而言,某种商品的替代品如果价格上升,则会因为替代品需求量的下降而导致该商品需 求量的上升,反之亦然。 第四章城市经济增长 1.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动态演化的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 规模、数量的扩张与质量的提高。 主要内容包括:①城市创造价值的不断增长;②城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 2.城市经济增长理论:①增长极理论;②需求指向理论;③供给指向理论;④内生增长理论; 3.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①增长极构建的基础是抽象的经济空间,而非地理空间 ②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子在所有地方,首先出现在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 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4.城市增长极理论: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精简)确定

2010年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说明:问答题请一定展开,否则要扣分。 1.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内,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式、经济活动或经济体系。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 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即特征) ①时间上:阶段性——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②空间上:地域推进——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③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在城市性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④量态上:数量和规模变化——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四)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4.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地方化经济: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

我国网络货币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货币规模的迅速膨胀,人们开始忧虑这种新生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民币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冲击?相关部门对它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否应该对其采取措施?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实例的考察,对我国网络货币进行了定义与类型划分;其次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货币在当前以及未来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货币;货币职能;经济影响 Abstract:With increasing of the scale of the network currency in China, people start to consider how influence this kind of newly emerging things will have to our life? Whether the Renminbi could therefore be under the impingement? What attitude the relative departments should have towards it? And what policies should be take? In order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the paper firstly, through studying massive cases, gives the definition to our country s network currency, and divides them into three types; Secondly, based on the economics theor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nece, broughted by the network currency, on realistic economy in current years and in the future;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proposals to the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解全

城市经济学思考题 思考题一 1、城市的功能在现实中是如何体现的? 城市功能的含义:是指一个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它可以分为基本功能与特殊功能,或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城市的基本功能是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功能,它包括城市的载体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城市的特殊功能是指城市所特有的功能,他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拥有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背景有关。) 例如武汉作为汉江和长江交汇处的城市和位于中国中部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他九省通衢的特有功能,为其建立中国的物流中心打下了基础。 2、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性及其变异现象?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其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规律体系组成的,忽视城市化规律体系的完整性或结构特征,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可能误导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规律是由时间、空间、质态和量态四个维度构成的体系。 (一)从时间维度上看,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的有序变化,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学家称之为城市化阶段。 (二)基于空间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由城市“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所决定的城市与其辐射区域之间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各领域的互动关系。 (三)是基于动力维度分析,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相互促进,并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城市化的变异现象 (1)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或远方较小都市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中的过度集聚造成的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的城市压力日益增大小从而使人们倾向于迁移至郊区居住。 (2)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不协调。一般的发达国家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大、比较发达,并不依赖于第一产业。而我国过多的依赖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 3、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与国民经济的区别体现在哪里? 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本质特征就在

城市经济学考题复习.docx

城市经济复习 填空 12345 工业化进程经济组织规模同心圆模式城市发展的 规律 微观经济学 选择 12345678910 C C B D B C A D C D 填空题 12345用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结构 选择题 12345678910 C C A D B1)D I) 简答题 1.经济区 指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地理环境,口然资源,产业结构,经济布局等诸方面的内在联系,(5分)自然形成的地域经济综合体。(5分) 2.房价收入比 某个住宅市场上某个指定时期内销售的住宅的自由市场价格中位数(或平均数)(5分)和该市场上家庭年收入中位数(或平均数)的比值。(5分)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某一生产内部随着生产规模的上升,(5分)生产成木逐渐下降 或效率得以提高的经济现象。(5分) 4.具体谈谈中国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实意义 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2 分)增加城市政府收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城市经济发展,(2分)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2分)落实土地基本国策,有效保护城市郊区农地。(2分) 5.中国城市化滞后工业化进程吗?说出理由。 是(3分)。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仍然有将近七成的人口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屮国的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比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滞后二-|?个百分点。(1分)H前在此间举行的促进小城镇建设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指出,城市化滞后己成制约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抓住中国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力争每年把城市化的水平一个百分点以上。(2分)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浦善新指出,中国城市化在国际上还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的水平。据统计,截止到一九九八年,按菲农业人口计算,屮国城市化水平约百分Z三V,按国际可比口径计算也仅百分Z三丁五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平均水平。(2分)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化的速度都达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速度,而在中国,建国五十年來城市人口年均增长为百分Z三, 仅比总人口增长率高一点二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屮国工业年均百分之八的增长率。(2分) 简答 1.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3分)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 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3分)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4分)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1、城市经济学一般以1965年美国学者威乐柏·汤普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2、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一、比较利益,二、规模经济,三、集聚经济。 3、集聚经济的内涵: 观点1: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即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 观点2: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 4、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关系? 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两者是相互替代的概念。 集聚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中联系性表现在①共存性②相容性 5、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一、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工业群集聚经济、另一种是购物外在经济)二、城市化经济 6、配第·克拉克定理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经济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7、三个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 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农业产业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城市化的基础条件。2、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了市场。 3、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动力和发动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以下三个原因有关:1、比较优势。2、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3、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的集聚经济使厂商向城市集中,从而引起城市的发展。)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原因:由于生产服务产业与生活服务产业构成城市的第三产业,它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将保持向上发展的趋势。) 8、制度安排对城市化的影响: 从直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制度来看,一切涉及经济要素和人口流动与聚集的制度安排都影响着城市化进程。 从间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制度来看,一切作用于工业化的具体制度都会通过工业化而间接地作用于城市化。 9、依据经济结构变变化的三个阶段——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工业经济过渡到第三产业经济,第三产业部门继续发展进一步成熟,将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一、城市化。二、市郊化。三、逆城市化与内域的分散。 10、城市经济增长的内涵:城市经济增长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1、考察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有国民收入指标和就业量指标。 12、城市经济增长问题的几种主要模型: 一、需求指向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1、城市基础部门模型,2、凯恩斯乘数增长模型) 二、供给基础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型(1、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2、累积因果效应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三、城市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模型 补:在城市经济中,供给的基础包括城市产业的物质与技术基础、专业化协作程度和投资环境】这三方面相互影响,会使城市在不增加要素投入的情况下获得经济增长。 13、城市经济增长的两种模式及其特征: 一、粗放(外延)型增长模式。 (特征:①粗放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而也是低效的。A是物质生产的内部不经济性b是物质生产的外部不经济性c是政府目标结构中的增长偏好②粗放型增长模式往往伴随着规模效率的损失) 二、集约(内涵)型增长模式 (特点:①要素组合质量优化②只是程度的提高③资源的重新配置④聚集规模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