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讲解

当前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讲解

当前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讲解
当前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讲解

当前国际形势与热点问题

(2011-10形势政策课讲稿)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特点,认识中国国际地位及外部国际环境所发生的新变化,理解国际形势的发展动向以及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重点: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复苏和调整的基本态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合作与竞争同步发展;当前国际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着眼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战略竞争,积极营造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在继续深入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在调整中震荡,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互动更加突出;快速崛起的中国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出现空前密切的融合与互动。

在此情况下,国际形势的变化动向,以及我国国际处境的好坏,对我国正致力的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及时了解和认清国际形势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能使我们更好审视判断我国当前面临的整体环境,更好地理解我国加快改革调整的总体方针政策。

一、当前国际形势特点

(一)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势头,但复苏进程正积聚诸多风险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主要经济体美、欧、日以及新兴经济体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面对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应对,在全球的联合干预和在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作用下,09年世界经济从急跌到企稳回升,开始由衰退走向复苏。今年以来,世界经济仍然处于日渐复苏阶段,但各主要经济体复苏不平衡。

联合国2011年5月25日发布的年中更新版《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说,2011年世界经济将以3.3%的增长率继续扩张,2012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3.6%。报告说,世界经济仍处于复苏阶段,但各国复苏情况不均衡。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强劲,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发达国家则复苏缓慢。报告预测,美国2011年和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6%和2.8%。日本由于受到地震和海啸的影响,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7%,2012年有望达到2.8%。此外,欧元区2011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6%,其中德国今年有望增2.9%,而受债务危机严重影响的国家,如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将仍处于经济衰退或保持低增长水平。而据联合国2010年12月发布的《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展望》预测,预计中国2011年经济增长率为8.9%,印度为8.2%。

同时,世界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严峻挑战:

一是发达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恶化,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大隐患。美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开始受到怀疑,即使国债上限得以提高,仍只是权宜之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继续发酵,相关国家在政策调控和刺激经济方面顾此失彼,拖累经济复苏;日本大地震带来的灾害导致经济和贸易状况恶化,也使其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二是通胀压力逐渐由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扩散,不仅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较大通胀压力,也使发达国家由去年对通缩的担忧转为较强的通胀预期,加大了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三是西亚北非持续动荡和日本大灾给国际经济造成消极影响。联合国《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日本地震、海啸以及核电站危机动摇了世界金融市场,并扰乱了全球重要供给链条。西亚和北非动荡局势曾在今年前四个月推动国际油价飙升。国际粮食和其它主要商品价格也大幅上升。

四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当前国际上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主要国家不断出台各种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加剧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着外需的复苏,使中国这类的出口大国深受其害。09年

以来,数十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调查和起诉,美国等国又不断逼压人民币汇率升值。2011年美国当地时间10月6日晚上美国国会参议院宣布推迟原定于7日举行的有关人民币汇率法案的全院最终投票,在此之前,10月3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不顾中方坚决反对,程序性通过“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立项预案。该案以所谓“货币失衡”为借口,将汇率问题进一步升级,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逼迫人民币升值,这严重违背世贸组织规则,严重干扰中美经贸关系,中方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五是各国需要加紧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的世界经济条件下,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越来越难以为继,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各国经济结构都面临大的调整。与此同时,全球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更趋深化,推动各国加快以科技创新来带动产业的升级。而不同经济体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自身的调整问题:发达国家力图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再工业化”,即重振制造业(经历金融危机打击后,美、英等发达国家意识到,其经济过度依赖服务业,靠消费拉动经济存在的问题,欲通过重振制造业来实现经济的再平衡,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和扩大内需);新兴经济体则需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发展后劲。但经济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过程,目前欧洲高福利国家的经济调整就面临强大阻力,欧美国家的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不少国家还出现了社会动荡,如今年8月在英国多地发生骚乱,10月在美国上演“占领华尔街”行动。

各种迹象显示,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正在呈现放缓的态势。欧元区经济持续疲弱,欧洲债务危机有蔓延、扩散的趋势,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经济体已被卷入债务漩涡;新兴经济体受通胀困扰,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今年一季度印度GDP增速降至7.8%,创近5个季度新低,中国二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经济数据好坏参半,复苏势头极不稳定。受上述因素影响,今年7月,国际能源署再次下调了对今年全球原油需求的预测,将今年需求的同比增量预期从之前的130万桶/日调降至120万桶/日。

(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变化,合作与竞争同步发展

1、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消长变化,新兴大国整体崛起势头强劲

美国继续受金融危机和伊拉克及阿富汗反恐战争拖累,软、硬实力都明显受挫,操控国际事务的难度加大。据统计,自9·11事件以来,美国用于反恐战争的费用已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仅阿富汗战争就让美国在10年中付出了4430亿美元和1500多条生命的代价。如今,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高失业率以及本·拉登之死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质疑是否值得继续在阿富汗每月“烧掉”数十亿美元。2011年6月22日,奥巴马发表讲话,宣布从阿富汗撤军计划。他宣布,从7月份开始,第一批撤军约5000人,到今年年底前,再撤出5000人,总数约为1万,2012年夏天前将再撤军2.3万人,到2012年夏季总共撤回3.3万美军,2014年,美国要将安全控制权全部移交给阿富汗政府,并和阿富汗政府建立伙伴关系。同时,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遭到质疑,自信心和优越感大大受挫。欧盟、日本也是困难重重。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深重,经济的复苏缓慢。日本地震、海啸、核泄露灾害对日本国民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使本来稍有起色的经济重陷停滞。

与传统发达国家普遍面临内外困难,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发展中大国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利用“金砖五国”和“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峰会外交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使得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经济均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2010年12月,“金砖四国” 决定接纳南非加入(注:一般认为,最早提出“金砖四国”这一概念的是美国高盛公司,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发表了一份题为“与BRICs一起梦想的全球经济报告”。报告估计,到2050年,世界经济格局将会经历剧烈洗牌。全球新的六大经济体将变成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这个词是高盛公司的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金砖四国”(BRIC)引用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的英文首字母。由于该词与英文中的砖(Brick)类似,因此被称为“金砖四国”。南非加入后,其英文单词将变为“BRICS”,并改称为“金砖国家”),进一步加强了新兴大国合作态势。南非是非洲的最大经济体和重要的地区大国,其经济产值占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1/3,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有着广泛的经济联系。“金砖四国”通过与南非的合作可以发

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和带动非洲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南非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是非洲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代表,也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南非的加入不仅弥补了“金砖四国”机制中没有非洲代表的缺憾,而且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联系网络,提升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国土总面积约占世界的30%,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18%,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5%。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金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1)》,按照市场汇率估算,金砖四国(不含南非)的GDP(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将从2008年占世界份额的15%上升到2015年的22%——四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同时四国的GDP增量也将占世界增量的1/3。报告指出,21世纪头10年,新兴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6%,其中,中国超过10%、印度超过7%、俄罗斯超过6%,金砖国家整体平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及4.1%左右的全球平均增长率,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佼佼者。2011年4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峰会推动世界更均衡地发展,其影响力正延伸至全球范围,进一步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本次峰会通过了成果文件《三亚宣言》,对金砖国家未来合作作出具体的规划。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以“展望未来,共享繁荣”为题作了重要讲话,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近年来,二十国集团( G20)地位的凸显也推动了大国关系的结构性变化。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G7(七国集团)和后来的G8(八国集团),作为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论坛,一直形式是主导大国外交的俱乐部。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新兴大国的崛起和各种全球问题的凸显,仅限于西方大国的小圈子开会,对解决当今世界的问题没有多少意义。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标志着由单人富人俱乐部主导世界经济时代的结束。2009年,包含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大国的二十国集团(G20)取代原有的八国集团(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和组织(注:二十国集团由八国集团(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和十一个重要新兴工业国家(中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沙特阿拉伯、南非、韩国和土耳其)以及欧盟组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社会认识到,国际金融问题的解决除西方发达国家外,还需要有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参与。1999年9月,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发表声明表示,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二十国集团就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1999年9月25日,八国集团的财长在华盛顿宣布成立二十国集团。2009年9月25日,全球19个主要经济体和欧洲联盟领导人在美国匹兹堡宣布,二十国集团(G20)将代替八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协调的首要全球性论坛。八国集团将在国际经济事务上退居次席,转为主要关注国际安全、外交等问题。西方媒体评论说,二十国集团“升级”,反映当今世界现状,凸显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重要性)。二十国集团的GDP总量约占世界的85%,人口约为40亿。在二十国集团当中,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占了成员国的半数,它们的诉求直接影响20国集团历次峰会的结果。在2010年11月举行的20国集团首尔峰会上,发展中大国和发达国家求同存异,达成四项重要成果,包括加强20国集团作用,携手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继续深化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将发展问题作为20国集团峰会的长期议题,为缩小南北差距、缓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创造条件;确立了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新步骤。从这次会议开始,二十国峰会已经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应急性机制成为全球经济的常设治理平台。这个机制蕴含的最大变化是,新兴市场国家从原来八国集团饭后茶余的“对话国”变为二十国集团的平等成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有了实质性提高。

当然,也应当认识到,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简单低估美国等西方大国的综合实力和纠错能力。它们不仅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有着相当的实力基础,而且在科技、商业方面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以及较为成熟的社会、政治、经济调整机制,使其在国际上拥有的优势还可保持相当一段时期。国际力量对比中北强南弱的基本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仍然难以改变。即使是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国家,都不可能在短期内追赶上发达国家几百年里积累起来的优势。

2、各国加紧调整对外战略,合作与竞争同步发展

新世纪头10年美国以反恐、防扩散为重点的对外战略调整渐露端倪,逐步从过度倾注于反恐转向更多投入大国地缘战略角逐,应对崛起大国,同时强调多伙伴合作关系。奥巴马访欧强调美欧同盟关系的重要

性,但“大西洋联盟”在双方安全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有所弱化;美国2010年高调宣布“重返亚洲”,今年以来介入亚太地区的积极性不减,美日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强化;美俄关系“重启”产生积极效果(注:2008年俄格危机后俄与欧美关系处于僵冷状态,奥巴马总统上台,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出发,提出“重启”美俄关系,以缓解双方之间紧张对峙的局面。为此,他主要采取了重开军控谈判、暂缓北约东扩、调整反导计划三项举措。俄罗斯也“投桃报李”,在阿富汗战事上给北约运输物资提供一定的便利,在制裁伊朗问题上作出配合,在战略武器与反导关系上达成妥协,此外,还提出与西方国家建立“现代化伙伴关系”的经济建设方针等),但双方在反导和俄加入世贸组织等问题上仍龃龉不断。欧洲一体化在艰难中推进。俄继续大力推进“经济现代化战略”,强化军事实力地位,同时外交上积极调整与西方关系,极力推动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日本仍在努力刺激经济,战略上拉住美国,力保政治经济影响力。各大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目标均在于争取更加主动的国际地位,伴随这些调整而来的相互竞争和合作的深化,势必为各国的交往关系和世界局势增加新的变数。

新兴大国倡导以平等、互利、共赢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在相互借重、协调共进、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同时,都注重维持同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

在世界格局持续调整过程中,中美互动备受关注。进入2011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为中美两国关系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新阶段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确定中美关系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基于中美在双边、地区和全球领域广泛开展合作的事实,旨在进一步推进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以相互尊重的精神开展伙伴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实现互利共赢,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为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增进战略互信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突出课题。《中美联合声明》体现了两国在战略层面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加强互信的积极意愿,宣布了两国高层及机制性交流计划,相信这些举措对进一步增进两国战略互信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三)国际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传统与非传统领域挑战同时上升

2011年,国际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传统与非传统领域挑战同时上升(注:传统安全是指国家间在政治军事领域进行互动而形成的安全问题,遍及全球的武装冲突特别是重大武装冲突,军备竞赛与裁军谈判、军事部署与军演都属于这个层面的态势。非传统安全是指政治、军事安全之外的安全问题,主要指当今比较冲突的恐怖主义、金融危机、气候变化、能源政治以及难民移民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军事政治手段,而需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国际合作和多层次的治理。),主要表现在:

其一,西亚北非局势引发地区大动荡,政治冲突和政权更迭此起彼伏,各种政治势力展开角逐。美欧既要在地区动荡中寻求自保,又要对变革因势利导,法、英、意等欧洲国家挑头军事干预利比亚,强力推行“新干涉主义”,使地区动荡和紧张骤然升级。这次巨变短期内难以平息,中东和平进程面临新的挑战。自今年3月北约介入利比亚以来,利比亚局势起落不定,战局几度胶着。8月下旬,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武装在北约强大空中优势支持下攻入首都的黎波里,亲卡扎菲的力量被打散,利比亚局势出现重大转折。不到半年时间,当年利比亚革命的英雄、执掌利比亚政权达42年、在非洲联盟和阿拉伯国家曾具重要影响力的卡扎菲大势已去。随着卡扎菲的失势,利比亚基本上结束了一个时代,而新时代能否顺利诞生仍然有待观察。基于利比亚的国情和传统,当前掌权的“全国过渡委员会”要承担起构建国家权力体系的重任,建立包括政党、议会、各级政府及军队和警察在内的一整套现代国家政治体系,可谓重任在肩。当前,利比亚存在地区间、部落间、反对派派别内部、新当权派与前政府势力间的权力角逐。反对派已经表示将在8个月内举行全国选举,未来的国内政治派别不会只有“全国过渡委员会”一家。此外,利比亚国内还面临着极端主义的现实威胁。由于“基地”组织等恐怖势力长期在北非地区活动,如果利比亚国内局势不能尽快稳定,不排除这些极端势力和恐怖组织浑水摸鱼、扩大势力。同时,带头支持推翻卡扎菲政权的国家已经在向利比亚新政府“邀功请赏”,迫使新政府政策有所倾斜。8月25日,“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贾利勒承诺,今后将依据其他国家在利比亚冲突中给予反对派的支持和贡献施以“回报”。这或许意味着利比亚新政府会对法国、英国、美国、卡塔尔等国有所照顾。更值得关注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

方国家的动向。受到利比亚局势转折的鼓舞,西方国家可能继续向叙利亚、也门当局施加压力,要求其彻底改革。进而有可能对他们不满意的其他所谓阿拉伯国家独裁政权施加压力,达到在中东地区推行有利于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目的。今年8月,随着叙利亚示威抗议者与现政权的冲突不断加剧,西方对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的谴责也在步步升级。8月18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了要求阿萨德下台的声明后不久,英国、法国、德国以及欧盟也陆续发表声明,齐声催促阿萨德为了“叙利亚的福祉和人民的团结”而下台。10月7日,美国白宫呼吁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现在下台”并警告他正带领叙利亚走向“一条非常危险的道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表示,叙利亚领导层应该在国内进行改革,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就将被迫下台。

其二,核扩散风险犹存。朝鲜、伊朗在核计划问题上拒绝向美国妥协,刺激其它“敏感国家”萌发开发核技术的冲动。“韩朝炮击事件”和2010年末西亚北非出现动荡苗头后,朝鲜、伊朗推进核计划的立场更加坚定,对美国的态度更为强硬。当叙利亚、利比亚等国看到美国毫无良策来遏制朝鲜、伊朗的核计划时,它们的“核合作期待”便有所抬头。叙、利两国领导人均认为,他们对阿拉伯世界的振兴“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推动阿拉伯民族掌握并利用核技术。在西亚北非动荡浪潮爆发前,埃及、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土耳其等加紧制定“和平利用核能计划”。

其三,世界虽遭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但各国常规军备大幅增长。据新华社电,知名安全智库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11年6月7日发布报告说,美国2010年军费开支为6980亿美元,继续排名世界首位,占全球军费开支43%,是中国的6倍还多。据估算,2010年全球军费开支为1.6万亿美元,较2009年增加1.3%。除美国,军费开支居前10位的国家还有中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德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和意大利。此外,据《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0-2011)》,2010年以来,越南、朝鲜、伊朗、印尼等国军费大增,新加坡、阿联酋、叙利亚、科威特、埃及、土耳其等大量采购武器。

其四,热点一个也未消除,继续影响地区稳定并牵动大国关系。2010年,“天安舰”和韩朝炮击事件造成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局势骤然紧张,美韩日对朝政策更趋强硬,虽然目前局势有所缓解,但实现朝鲜半岛的无核化正变得更加遥远。2010年8月底,驻伊美军作战部队从伊拉克全部撤出后,伊安全局势恶化。2010年,伊拉克迎来了伊战爆发后的三个非常重要的时刻:3月,伊拉克举行了自2005年以来的首次国民议会大选;8月底,驻伊美军战斗部队全部撤出伊拉克;12月,伊拉克新政府宣誓就职,结束了长达半年多的政治真空状态。然而当前,纷繁复杂的种种问题仍然摆在命运多舛的伊拉克面前:国内各派政治力量争权夺利的斗争远未停止,“基地”组织和各派武装趁机不断制造恐怖暴力事件,在伊拉克国内政治斗争难以尘埃落定以及伊安全部队能力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伊拉克人民仍将面对与忍受持续的暴力与死亡。阿富汗实现国内和解无望,恐暴活动频繁,卡尔扎伊政权无力控局,2011年9月,阿富汗前总统、阿富汗高级和平委员会主席布尔汉丁·拉巴尼当地时间20日在首都喀布尔家中遭遇自杀式爆炸袭击身亡。分析称,此次袭击是对阿富汗与反政府武装势力如塔利班等展开和解的一次重大打击,分析人士说,此事可能会加剧阿富汗种族派系的矛盾,对和解进程的推进更是有害无益。巴以直谈因定居点问题搁浅,影响中东稳定。

其五,“三股势力”活动猖獗。“基地”组织利用巴基斯坦水灾、阿富汗政府失信于民、美从伊撤军、巴以和谈受阻等事件,在南亚、中亚、中东、北非推进“本土化”战略,使一批国家的安全形势恶化。今年5月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已在当天的突袭行动中身亡。随后美国动用航母将拉登葬于北阿拉伯海。他的死会对恐怖组织有些打击或者影响,因为他毕竟是恐怖组织曾经的领袖和标志性人物,但是并不会对基地组织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因部分阿拉伯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力,民生和社会公正问题缺陷扩大,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进一步扩展了社会基础,并在2011年爆发的中东北非动荡乱局中推波助澜。“东突”组织、车臣武装团伙等分离主义势力多方获取外援,以恐暴手段谋求“独立”的活动呈现回潮。

其六,海权争端热度不减,北极热明显升温,南海争议波澜四起。在我南海地区,越南、菲律宾借助域外大国势力,一度表现得咄咄逼人。与此同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或扬言插手南海问题或直接参与在该地区的军演,给该地区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定因素和不确定性,使得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由于北极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拥有900亿桶原油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储藏和随着

全球气候变暖、冰山加速融化而形成的欧亚间路程缩短近一半的北冰洋航道),周边各国对其的争夺由来已久。近年来各国对北极争夺升温,在2011年5月12日召开的第七届北极理事会会议上,美俄(还包括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八个北极圈国家不仅签署了首个《国际公约》,而且还强调在北极事务上拥有特权,甚至个别北极圈周边的国家还说,应该排斥非北极圈周边的国家来参与北极事务的开发和合作。

其六,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安全威胁更趋多样复杂。能源、粮食、水资源、自然灾害、环境事故、恐怖主义、传染病、信息网络等方面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有增无减。日本核泄露灾难引发核能安全领域的反思,可能催生新的国际核能安全机制。各国重新审视核能安全规划,一些国家冻结核电项目。2011年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东非爆发大规模饥荒,受灾人数超过1000万,重灾区索马里有1/3人口面临生命威胁,而原已灾情不轻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接收了大批索马里难民,也令本国负担加重,这次饥荒规模甚大,直逼死人过百万的1984年埃塞俄比亚世纪灾荒。导致这次大饥荒既有当地遭遇60年罕见的大旱,导致粮食产量直线下降、粮食储备枯竭,全球粮价暴涨的因素,也有索马里内部持续不断动荡的原因。

二、我国着眼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战略竞争,积极营造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

今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中国外交抓住机遇,稳妥应对各种挑战,大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全方位推进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友好合作。

一是开创了大国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进入双方共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新阶段,先后成功举行第二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和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两军关系全面恢复,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保持协调。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内涵不断充实,寻求战略共识、拓展务实合作成为今年以来中欧关系的基调。中俄加大了相互政治支持,不断推进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等能源领域大项目合作,全面扩大经贸、投资、高技术、金融、地方、人文等领域互利合作,并加强了在国际和地区事务及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等重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2011年10月11日,俄罗斯总理普京携160人代表团到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对于普京此次访华,俄罗斯官方曾透露,双方计划广泛讨论经济、科技和人文合作领域的一些议题。除此之外,双方将特别关注相互贸易的完善,扩大投资合作以及高新技术领域协作,落实能源领域长期合作的重要项目。此外,双方还将就当今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今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时,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了元首会晤,双方一致决定将中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定了两国关系下一个10

年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各领域合作目标。分析认为,普京此次访华,正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推动中俄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并在总体上进一步推进两国关系的发展而来

二是积极推进周边外交、多边外交。日本震灾为中日关系改善提供机遇,中方在道义和物质上给予日本大力支援。中日韩一致同意推进三国面向未来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在灾害管理与核安全、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0周年为契机,我国强化了对东盟地区工作。我国充分利用多边外交机制,在推动解决热点问题和全球性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不断增强国际话语权,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三、2011年部分国际热点问题简介

(一)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影响

1、日本大地震对本国及世界经济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日本首相菅直人宣布:这次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相叠加的复合型灾害是二战后日本60多年来的最大灾难。毫无疑问,这场大灾难也将给步入复苏通道的日本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带来一定影响。

5月2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公布的最新一期经济展望报告指出,日本地震和海啸给日本7个县造成了16万亿至25万亿日元(约合1951亿至3049亿美元)损失,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3.3%至5.2%,受灾的3个县占日本经济总量的4%,受灾人口约占日本总人口的4.5%。报告说,今年

下半年,在政府重建支出以及商业和房地产投资刺激下,日本经济活动应会及时反弹。但由于日本经济仅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7%,地震以及后续效应(包括重建)对世界经济的直接影响有限。

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遭受了东部大地震和日元升值的双重打击出现了负增长。地震发生后,日元兑换美元曾经一度出现贬值,但这种趋势仅仅持续了两周左右,从4月初开始日元兑换美元再度出现升值。日元升值给日本出口贸易带来了压力。日本大地震后,汽车、半导体等产品的出口锐减,连续2个月出现贸易逆差。(注:日元汇率居高不下,一直是日本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心头大患。8月4日,日本政府动用超过4.5万亿日元(约合587亿美元)资金出手干预日元升值,但没有料到的是,8月5日由于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大量避险资金再度扑向日元,日本政府干预的效果大打折扣。10日,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再度升至76-77日元比1美元的“超高水位”。受美债危机冲击,日元升值长期化可能性加大。)福岛核电站危机发生后,日本多个核电站停运,为弥补因此出现的电力缺口而重启火电站,进一步刺激了能源进口。

虽然地震灾害给日本经济带来重创,但灾后重建将产生巨大的需求,这种需求也会拉动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受到大地震影响的日本经济将在不久后呈现“V”形复苏。日本经济专家对日本经济的预测结果显示,日本经济增长率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恢复正值。

与2010年相比,今年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特别是地震灾害发生后,阻碍与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存,预计2011年日本经济增速可能出现前低后高的趋势,全年增长率仍或维持在1%—2%之间(去年增长2.2%)。但是,由于灾后重建的需求拉动,短期内日本经济可能出现较高增长。

2、日本大地震对中国经济与中日经济关系的影响

毫无疑问,这次大灾难对作为日本的近邻和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的经济,特别是中日经贸关系也将产生各种影响。但总体来看,如果核泄漏能够得到控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限。

从负面影响来看,日本重建过程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需求的扩大可能导致世界能源价格上涨。而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会给我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生产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加剧等等。其次,日本常规能源需求的扩大也可能加剧与我国在能源市场的竞争。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次大震灾的出现自然而然地打破了中日之间因“钓鱼岛撞船”事件带来的僵局。在大灾面前,中国对日本进行多方面的无私援助,拉近了两国人民感情。中日关系得到暂时的改善。

同时,日本灾后重建将给我国企业带来机遇。灾后日本物资缺乏,灾后初期对农产品、水产品、食品的需求将会扩大,而灾后重建将对水泥、钢材、沥青及其他建筑材料产生巨大需求,日本增加对我国这类产品的进口的可能性很大。另外,由于日本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投资,投资机会增多,我国企业对日投资及并购等机遇也会相应增多。2011年以及未来的一段时期,中国企业对日投资可能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对日本债务危机的认识:短期似无虞,长远恐堪忧。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财政支出必将进一步扩大。而资金的筹措只能依靠继续发行国债。但问题是,日本的财政状况已经十分严峻,扩大财政投资固然能够促进灾后重建,也可以带来需求的扩大,但是继续大幅度增发国债,必将使财政负担更加沉重,必将制约中长期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日本财务省8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日本的国家债务总额(包括国债、借款和短期政府债券)为943.809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78.76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按照7月1日日本人口总数1.2792亿人计算,国民人均负债约达73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1万元)。这些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85%,在发达国家中居前列。(注:日本近年来债务增加很快。其原因有两个:一是经济衰退,税收大幅减少;二是民主党政府上台后,为履行竞选时的承诺,如发放儿童补贴和降低高速公路收费等,大幅度增加了财政支出,而新的财源又没有找到,这就造成财政状况持续恶化。以民主党政府上台后第一次按自己的意愿编制的2010年度预算为例,中央政府一般预算支出达88.5万亿日元,而税收只有46.1万亿日元,只占52.1%,不足部分都要靠增发国债来弥补。)。

不过,尽管日本财政状况如此恶化,但却没有发生财政危机或金融危机,依然有可以“喘息”的机会。因为:第一,相比他国,日本的债务结构有其特殊性,主权债务具有内部消化的特点。日本近95%的国债都是国内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持有,日本人借的是自己的钱,不依赖国际社会的资金。外国人(主要是

机构投资家)持有日本国债的比例仅为5.2%。这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因此,日本政府能否如期偿还债务的问题,不会直接影响到国际金融机构的信用和运营,也不会引发地区性或国际金融体系的连锁反应。第二,日本国内剩余资金规模依旧庞大。虽然面临老龄化、人口下降等问题,日本国民个人资产余额(扣除个人负债后)依然高达1000万亿日元,按照政府目前的国债发行规模,至少可持续发行到2018年至2019年。第三,日本拥有大量的海外资产。2009年底日本的对外资产共有555万亿日元,扣除对外负债,还有266万亿日元的对外净资产。第四,日本是世界最大债权国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2008年底,日本对外总资产余额为519.2万亿日元,连续18年为全球最大对外债权国。2010年末,日本的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049万亿美元,这当然可以形成债务缓冲。第五,日本债券市场上的长期利率依然维持在1.3%左右的较低水平,这使日本发债的风险和成本都比较小。

然而,日本大地震的重创,加上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拖累,使日本的财政巩固能力变得异常脆弱,存在债务增长“失控”的风险。早在今年年初,标准普尔公司9年来首次将日本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级下调至“AA-”级。2月22日,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宣布,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前景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穆迪公司在宣布下调日本主权信用评级前景的根据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给日本政府财政带来持续影响;当前政策将难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日本国内人口结构压力上升(注:日本社会的老龄化导致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支出趋势性增长,使结构性赤字更趋恶化。从长期看,在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趋势下,高龄人口社会保障,特别是老人医疗费的迅速增加,社保支出已成日本财政越来越沉重的负担),日本长期财政重建战略缺乏应对新危机的能力等。负责日本评级事务的穆迪高级副总裁汤姆·布莱恩警告称日本债务压力已远超其他发达经济体,且仍在不断扩大,而日本的现有经济和财政政策不足以达到削减债务的目标。短短一个月之内,包括日本政府在内,都对日本的债务问题发出了警告,这不能不使世人高度关注。

(二)欧洲债务危机

1、进程

2009年10月,希腊新任首相乔治·帕潘德里欧宣布,其前任隐瞒了大量的财政赤字,随即引发市场恐慌。截至同年12月,三大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穆迪)纷纷下调了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投资者在抛售希腊国债的同时,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上升(注:国债收益率是指投资于国债债券这一有价证券所得收益占投资总金额每一年的比率。按一年计算的比率是年收益率。国债的收益有两部分来源,一是价差收益,二是利息收益。而利息收益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国债收益率的走高,必然是价格的下降。收益与价格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国债价格的下降,往往是由于有大量的投资者在卖出国债,导致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使危机再度升级。这场危机不像美国次贷危机那样一开始就来势汹汹,但在其缓慢的进展过程中,随着产生危机国家的增多与问题的不断浮现,加之评级机构不时的评级下调行为,目前已经成为牵动全球经济神经的重要事件。政府失职、过度举债、制度缺陷等问题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了这场危机的爆发。在欧元区17国中,以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与西班牙等五个国家(简称“PIIGS五国”也被戏称为欧猪五国)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

2、起因

导致欧债危机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以来财政支出的持续扩大是此次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也点燃了欧洲暗藏于风平浪静海面下的巨大债务风险。各国针对次贷危机都采取了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欧盟各成员国大力增加财政开支以此来增加欧元区的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成员国的财政赤字愈加扩大,再加上部分国家多年财政纪律松弛、控制赤字不力,使得欧元区多国财政赤字过高和债务严重超标直接引发了本次债务危机。如2010年,爱尔兰的财政赤字高达GDP的32.4%,是欧洲国家最高,紧随其后的是希腊(10.5%),西班牙(9.2%),葡萄牙(9.1%),都超过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的财政赤字占GDP 比例 3%的约束线。14个欧盟国家政府债务相当于GDP的90%,其中希腊为142.8%,意大利119%,比

利时96.8%,爱尔兰96.2%,葡萄牙93%。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其债务率也达到83.2%,法国是81.7%,都超过了公约中规定的政府债务占GDP比例 60%的警戒线。

第二,经济增长的放缓和社会福利居高不下的矛盾是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从欧盟 27 国实际GDP增长率可以看出欧盟的经济增长呈现放缓的迹象,从 2000 年 3.9%下降到2008 年 0.8%,2009 年甚至呈现负增长,增长率为-4.2%。2010 年 2 月至 6 月以来,失业率一直高居在 9.6%,各成员国内部的财政负担增大。欧洲长期的高福利社会,造成的“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就像有棘爪防止倒转的棘轮一样。)使得公众对于福利的稍微的下降变得非常敏感,并且欧洲的工业组织力量比较强大,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高福利这一社会形态暂时不能改变;各政党之间为了赢得选民的选票当选,通常会承诺公众社会福利的提升,政党的争斗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进一步的增大,成为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

第三、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强国恒强,弱国愈弱”是此次危机的间接原因。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均衡的经济使得政策调控存在很大的难度,欧盟经济长期由德国、法国两大强国主导和领航,紧接着是西班牙和意大利,相比之下,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在整个欧盟经济中处于弱势国家的位置。德、法、英三国 2009 年 GDP总和占欧盟 27 国总和的 51%,而希腊、葡萄牙、爱尔兰三国2009年GDP总和占欧盟27国总和的4.8%。长期而来,整个欧盟就呈现“强国恒强,弱国愈弱”。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并没有因为强国的拉动而缩小,弱国反而起了拖后腿的作用,弱国要跟上整个联盟的发展步伐,只有通过应用财政政策调控工具,来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做到指标上不掉队,这种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成为了此次危机的间接原因。

第四,欧洲债务危机与欧元制度的缺陷有关。根据欧元区的制度设计,各成员国没有货币发行权,也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负责整个区域的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实施。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统一的货币使区域内的国家享受到了很多好处,在经济景气阶段,这种安排促进了区域内外的贸易发展,降低了宏观交易成本。然而,在风暴来临时,陷入危机的国家无法因地制宜地执行货币政策,进而无法通过本币贬值来缩小债务规模和增加本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只能运用财政政策解决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经济的两个重要的政策变量。两个政策变量调控的时效是不一样的,一般都会搭配两个变量一起使用,使得宏观经济达到均衡。但欧元区采用统一的货币政策,各成员国只能极致地应用财政政策这一个工具来调节本国的经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各成员国均有扩大财政开支的倾向。欧元区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财政政策的制度框架,缺乏对成员国的财政状况的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惩罚机制。为了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各个成员国难免各自为政。《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了各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 GDP 的比例分别不能超过 3%和 60%的上限,但欧盟绝大多数成员国都远远超过了这个上限,这个制度安排早已被架空。冰岛总统近日指出,冰岛之所以能够从破产的深渊中快速反弹,就是因为政府和央行能够以自己的货币贬值,来推动本国产品出口,这是任何欧元区国家无法享受的“政策福利”。而英国政府也多次重申不会加入欧元区。

3、影响

债务危机对欧洲国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又必然会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压力。二季度,曾经表现强势的德、法两国经济增长出现停滞,不仅将欧元区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0.8%拉至0.2%,而且加大了人们对于欧元区经济前景和欧债危机的担忧。同时,欧元自启动以来,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已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金融危机为欧元提升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但希腊等国的债务问题损害了市场对欧元的信心,如果不能够尽快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欧元的国际地位和欧元区的整体稳定性,欧元区货币联盟模式也将经受严峻考验。但同时也要看到,绝大部分欧盟成员国都是较为成熟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而成熟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恢复、修复能力,欧盟本身通过协调、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等努力还是有可能解决这次危机。

欧债危机对其他主要国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欧元区外的发达国家,在实体经

济层面受危机影响较小。欧洲虽然是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但由于出口仅占美国GDP的7%,整个欧洲出口对美国GDP的贡献仅有1%,因此美国经济对欧洲需求的依存度很低。但英美等国的金融机构持有大量的危机国家债券,偿付前景尚不明朗,一旦止付将可能引发新一轮连锁反映。以日本、中国为代表的对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可能会受累于欧盟经济景气下滑,进而影响本国经济。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需求,如果危机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必将在实体层面向中国传导。

4、启示

欧洲国家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警示。目前,虽然中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都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隐藏了不少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觉。如果地方政府不能有效化解这些债务,也会带来某种规模的债务危机,影响市场信心进而影响经济安全。更重要的,地方政府债务的无序扩张,一旦出现违约风险,将会对经济实体的复苏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间接但是巨大的影响。

(三)美国“占领华尔街”和平示威活动

1、活动的发起及蔓延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发起了名为“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的和平示威活动,声讨华尔街金融业者。随后,类似的抗议扩散到美国其他地区,“占领芝加哥”、“占领洛杉矶”等示威活动陆续展开,并蔓延到旧金山、华盛顿、波士顿、丹佛等美国多个大城市。此次示威活动由加拿大非营利杂志《Adbusters》(广告克星 the Vancouver-based counter-culture magazine Adbusters)于2011年7月发起倡议,口号是“占领华尔街”,意在表达对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不满,声讨引发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

美国广播公司报道说,“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抗议地点已经从纽约扩散到美国其他大城市,呈“占领美国”之势。这个起初只有几百个年轻理想主义者扎营的运动,打破无数政客和观察家眼镜,在全国 45个州1000多个城市遍地开花,演变成跨阶层跨年龄跨种族全国性运动。“占领华尔街”网站最新贴文说:“到本月底我们将出现在美国一千多个城市,以及其他国家数以百计城市。我们将在五大洲举行大会。”(据10月10日人民网)

“占领华尔街”运动在大西洋彼岸也发起响应,在英国,有人提出“占领伦敦”。现在,全球范围内经济风险在不断加大。有“末日博士”之称的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鲁比尼全球经济公司创始人努里尔·鲁比尼甚至断定,目前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已经濒临衰退边缘,而“美国、英国和一些欧元区国家已经陷入经济衰退”。这些国家的民众很可能受到美国民众的影响,发起同样的示威抗议行动。

2、矛头为何指向华尔街?

华尔街的贪婪和腐败被指是引发2008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防止金融大厦的坍塌,布什政府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其实是用纳税人的钱去救济华尔街,为投机商的巨额坏账买单。让美国人难以接受的是,华尔街竟然一边接受救援,一边高额分红。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企业员工获得了总额达184亿美元的分红,相当于2004年金融业鼎盛期的水平。

三年多过去了,成千上万失去工作的人依然找不到工作。有数据显示:2011年8月美国新增就业岗位为零,美国失业率依然保持在9.1%的高位,五年来,美国失业时间超过六个月的失业者人数从100多万人飙升至600多万人。曾令无数人向往的“美国梦”越来越像个噩梦。

《金钱与权力:高盛如此控制世界》作者威廉·科汉近日撰文说,2008年金融危机后,华尔街非但没有从中吸取教训,反而竭尽全力游说国会,试图扼杀所有金融监管法案,导致意在监管华尔街、保护消费者、改革金融秩序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推出一年多后仍似一纸空文。

奥巴马曾向华尔街银行征收养老金等900亿美元税收,打击赚取了“巨大利润和令人厌恶的奖金”的银行家。但华尔街马上威胁说要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有分析人士披露,事实上,高额分红的做法几乎遍及整个华尔街和大企业,并得到历届民主党和共和党政府全力支持。由此,美国政府奈何不了华尔街的根源也昭然若揭:华尔街与美两党已形成了钱权关系。

街头上,抗议者举着“我们代表99%的社会”的牌子,喊着“华尔街需为一切危机负责”、“向华尔街征税”、“将金钱踢出选举”、“停止宠溺华尔街高管”、“还我们的税收”等口号。他们认为,1%最富有的人掌握着社会财富的40%,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华尔街是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和目前经济困境的始作俑者,却得到了政府的巨额救助,导致危机的“苦果”由纳税人吞咽。

正如一位评论者所言,是华尔街的傲慢与我行我素,把被激怒的美国民众送上了街头。

3 抗议,直指美国政经体制

“占领华尔街”活动暴露了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深层次问题,蔓延全国的示威,凸显了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式痛苦。许多美国人认为,社会发展方向出现了根本性错误,质疑经济体制不再平等地把果实分给社会各阶层。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投入巨额救助资金,并采取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银行惜贷依然明显,企业雇工意愿不强,经济增长缓慢。在学者和静钧看来,两年前的金融危机没有让美国政府下决心“改造华尔街”,吸引就业的制造业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政府礼遇,最后成了真正的输家。美国持续的高失业率,症结就在于重金融服务业、轻制造业的痼疾。(注:工作岗位在美国之所以成为问题,与美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失衡有很大关系,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失衡上。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美国的实体经济则因为产业转移出现了“空心化”的态势。据相关估计,美国金融业产值占美国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5%左右上升至目前的25%左右,同时能够有效安排就业的制造业比重却持续下降。金融业创造的“白领”岗位毕竟有限,而且很容易受形势影响。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美国就业不稳定。因此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

其实,奥巴马自上台以来,为解决美国就业问题也曾采取不少措施,提出不少令公众激动的口号,比如通过临时减少工资税,刺激消费和拉动内需的计划。但美国人对此并不相信。原因何在?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之间勾心斗角,互相掣肘,让很多政策无法得到迅速而有效的实施。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吕晓波认为,目前美国政治中的妥协越来越难,民主、共和两党之间经常出现僵局,决策机制出现失灵现象。“占领华尔街”活动就是对这种决策机制失灵的现象予以抗议。

例如:一年多来,对富人增税是奥巴马经常提到的话题。但遭到共和党的反对,共和党人却认为美国领取政府救济的人太多了,他们的生活太好了,要削减政府花在社会保障和福利上的费用。(注:美国现行的征税办法是,依据收入多少,纳税人的边际税率分为六种,分别为10%,15%,25%,28%,33%和35%。理论上说,普通中产阶级支付的税率大概为15%或25%,比较富有的中产阶级可能要支付35%。但由于超级富豪大量进行投资活动,而投资收入应交的税率不超过15%,因此,很多主要靠投资获利的富翁承担的实际税率可能要远低于中产阶级,如巴菲特交的税就低于他办公室的雇员。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中,巴菲特透露,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团体的主席,他去年收到了693.8744万美元的税单。“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多钱。但我所缴的税仅占应税收入的17.4%,这明显低于我们办公室的其他20个雇员,他们任何一个的缴税金额都比我多。”)

同时,众所周知,华尔街与美国政治经济从来都密不可分。有评论直指,越来越多迹象表明,美政治被石油、军火、金融财团操纵,社会不公将会长期出现。此次“纽约示威”的意义是,毫不含糊指向华尔街,“占领华尔街”的口号本身就带有剑指美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含义。

4、各方声音

“在美国,1%的富人拥有着99%的财富。我们99%的人为国家纳税,却没有人真正代表我们。华盛顿的政客都在为这1%的人服务。” ——一名“占领华尔街”示威者

“我们之所以发起本次抗议行动,是因为感觉美国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刻。很多人失去了工作,无家可归,整个国家都在受伤害,而造成这些后果的那些人却置身事外,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示威行动发起者、加拿大反主流文化杂志Adbusters主编凯利拉森

“尽管参与者众多,但游行活动很可能会平稳进行。美国人对于社会的运行规则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不会轻易破坏这种规则。” ——美国安全问题专家、纽约大学教授帕特里夏·德根纳罗

5、未来将会怎样?

在美国,大大小小的抗议示威天天可见,人们见怪不怪,因而“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起初并未引起美国政坛重视。但美国重量级人物很快便相继表态,不同阵营的观点泾渭分明。

民主党方面,奥巴马公开表示,抗议是美国民众沮丧情绪的反映。美国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但那些把美国拖入危机的肇始者今天仍然反对政府旨在消除华尔街滥权行为的金融监管措施。共和党则对运动持否定态度。众议院共和党领袖坎特将示威者称为“刁民”,担心他们“占领华尔街和更多的美国城市”。共和党总统竞选人之一凯恩则说:“别抱怨华尔街,别抱怨大银行。如果你没有工作,你不富有,只能怪你自己。”

不轻易对政治事件发表评论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则对示威者表示同情,称“抗议者谴责金融行业把美国拖入当前的困境有一定道理”,“他们不满意华盛顿的政策,从某种角度说,我无法指责他们”。

两党对“占领华尔街”运动态度迥异,除政党理念差别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2012年大选。在民主党看来,“占领华尔街”活动是一个重要机会,可以对国会共和党人施压,迫使他们通过民主党人支持的创造就业等法案,体现中下阶层的利益及诉求。不论这种压力有效与否,都有助于将中下阶层民众及失业人群对政府和国会的不满,转移到大企业及共和党身上,从而改善奥巴马和民主党的选情。

随着局势的发展,“占领华尔街”运动下一步如何发展,能否为奥巴马及民主党所用,还存在很多变数,目前难以做出准确预测。美国民众的此次示威活动能在多大程度上使得当权者下决心改变些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四)中国南海问题研究——南沙群岛问题

1、南海问题主要是指南沙群岛问题

南海诸岛是南海中中国许多岛屿、沙洲、礁、暗沙和浅滩的总称。它们分布的范围很广。南北绵延1800公里,东西分布约900多公里。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诸岛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止黄岩岛、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为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

东沙群岛完全被台湾军队控制;

西沙群岛完全由我军管辖;

除黄岩岛由菲律宾侵占外,中沙群岛其余岛礁也由我军管辖。

南海问题,最主要的就是南海周边的6国7方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

南海争端集中在南沙群岛,争夺的焦点是岛礁。南沙共有230多个岛礁滩沙。中国大陆和台湾方面一共占据着9个礁,越南占了29个岛礁、菲律宾占了8个岛礁、马来西亚占了5个岛礁,文莱占了1个。

2、南沙群岛简介

(1)南沙群岛地理位置

南沙群岛则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最多、散布最广的一椭圆形珊瑚礁群。南沙群岛位北纬3°40′至11°55′,东经109°33′至117°50′。北起雄南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海里马滩,西到万安滩,南北长500多海里,东西宽400多海里,水域面积约82万平方公里,约占南中国海传统海域面积的五分之二。

(2)南沙群岛战略地位

战略重要性:南海是中国海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海,渤海、黄海、东海加在一起还不如南海大。南海

面积近36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只有3个,南海排在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之后,是世界第三大海。

南海是大国全球利益的前沿阵地,军事要塞。南海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及联系亚洲、大洋洲的海上要道,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在我国通往国外的39条航线中,有21条通过南沙群岛海域,60%外贸运输从南沙经过。

经济重要性:南沙群岛非常美丽富饶,是个聚宝盆。南沙群岛面积极其辽阔,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1>南沙群岛海水水产资源极其丰富,是东南亚最大的渔场,共有1500多种鱼类,全世界独有的鱼类300多种。如果合理利用,每年能捕2000万--3000万吨鱼。

<2>岛上灌木繁茂,海鸟群集,盛产鸟粪,两栖生物丰富,有浮藻植物155种,浮游动物200多种,贝壳66种。

<3>南沙群岛石油、天然气资源极其丰富,是世界巨型油气田,已探明石油储量350亿吨,被称为“油气丰富的第二个波斯湾”。

<4>南沙群岛各种矿产资源相当富有。铁矿、锰结核、水精石等等矿储量巨大。

3、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1)大量翔实的中外史料对人过人民最早发现、命名南沙群岛提供了丰富的证据

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

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扶南传》不仅提到了南沙群岛,而且对其形态描述道:“涨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盘古,珊瑚生其上也。”

唐宋年间,许多历史地理著作将西沙和南沙群岛相继命名为“九乳螺洲”、“石塘”、“长沙”、“千里石塘”、“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万里长沙”等。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长沙”为名记述南海诸岛的书籍多达上百种。

(2)中国人民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经营以及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的实际管辖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中国人民至迟明初就到南沙群岛从事开发渔业生产了。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铺前港和清澜港渔民及文昌县渔民到南沙群岛去捕捞海参等物。

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我国渔民在南沙群岛活动情况,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携米粮及其他必需品,与渔民交换参贝。船于每年十二月或一月离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风起时返。

《更路簿》记载了渔民从海南岛文昌县的清澜或琼海县的潭门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岛各岛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

民国以来我国渔民开发经营南沙群岛的史实,中外史料均有记载。

(3)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行使管辖还表现在一系列持续和有效的政府行为

早在元代,南沙群岛已归我国管辖。《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其中《元史》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了南沙群岛。

明代《海南卫指挥佥事柴公墓志铬》记载:“广东濒大海,海外诸国皆内属”,“公统兵万余,巨舰五十艘”,巡逻“海道几万里”。

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

1932年和1935年,中国参谋本部、内政部、外交部、海军部、教育部和蒙藏委员会共同组成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专门审定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名称共132个,分属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群岛管辖。

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1946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国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麦蕴瑜分别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立主权碑。

1947年,中国内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并公布施行。

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公布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标准地名。

(4)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得到国际上的承认

<1>世界上许多国家、国际舆论和出版物承认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

英国:英国海军部测绘局1912年编印的《中国航海志》(China Sea Pilot),多处载明南海诸岛常有中国人民的足迹。 1971年,英驻新加坡高级专员说:“斯普拉特利岛(指我南威岛)是中国属地,为广东省的一部分……在战后归还中国。我们找不到它曾被任何其他国家占有的任何迹象,因此只能作结论说,它至今仍为共产党中国所有。”(载香港《远东经济评论》,1973年12月31日,39页。)法国:据1933年9月法国出版的《殖民地世界》杂志所载,1930年法国炮舰"马立休士"号测量南沙群岛的南威岛时,岛上即有中国居民三人;1933年4月,法国人强占南沙9岛时,见各岛居民全是中国人,南子礁上有7人,中业岛上有5人,南威岛上有4人,南钥岛上有中国人留下的茅屋,水井、神座等,太平岛上有一中国字牌,指示储粮处所。

日本:二战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南沙群岛。《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国际文件明确规定把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岛。1946年12月,当时的中国政府指派高级官员赴南沙群岛接收,在岛上举行接收仪式,并立碑纪念,派兵驻守。日本政府于1952年正式表示"放弃对台湾、澎湖列岛以及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从而将南沙群岛正式交还给中国。1966年出版的《新中国年鉴》说:“中国的沿海线,北从辽东半岛起到南沙群岛约一万一千公里,加上沿海岛屿的海岸线,达二万公里。”

美国:1961年出版的《哥伦比亚利平科特世界地名辞典》写道,南沙群岛是"南中国海的中国属地,广东省的一部分。" 1963年美国出版的《威尔德麦克各国百科全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岛屿,还包括伸展到北纬4度的南中国海的岛屿和珊瑚礁。

1971年出版的《世界各国区划百科全书》说:“人民共和国包括几个群岛,其中最大的是海南岛,在南海岸附近。其他群岛包括南中国海的一些礁石和群岛,最远伸展到北纬4度。这些礁石和群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越南:1956年6月15日,越南外交部副部长雍文谦见我国驻越领事馆临时代办李志民时表示:根据越南方面的资料,从历史上看,西沙、南沙群岛应当属于中国领土。当时在座的越外交部亚洲司代司长黎禄说:从历史上看,西、南沙群岛早在宋朝时就已属中国了。1958年9月4日,我国政府发表领海宽度为12海里的声明,适用于中国一切领土,包括南海诸岛。越人民日报于9月6日详细报道了这一声明。越南总理范文同于9月14日向周总理表示承认和赞同这一声明。 1974年越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学校地理教科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课中写道:从南沙、西沙各岛到海南岛、台湾岛……,构成了保卫中国大陆的一座长城。

<2>将南海诸岛标注为中国领土的其他国家出版的地图。

1954、1961和1970年联邦德国出版的《世界大地图集》;

1954至1967年苏联出版的《世界地图集》;

1957年罗马尼亚出版的《世界地理图集》;

1957年英国出版的《牛津澳大利亚地图集》、《菲利普地图集》和1958年出版《大英百科全书地图集》;

1960年越南人民军总参地图处编绘的《世界地图》;

1968年民主德国出版的《哈克世界大地图集》;

1968年英国出版的《每日电讯世界地图集》;

1968、1969年版,法国出版的《拉罗斯地图集》;

1968年法国国家地理研究所出版的《世界普通地图》;

1972年越南总理府测量和绘图局印制的《世界地图集》;

1973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中国地图集》。

<3>有关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主权的国际会议。

1951年旧金山对日和约会议规定日本应放弃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当时,苏联代表团团长葛罗米柯在会上发言指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岛屿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虽然旧金山对日和约没有明确提及日本将西沙、南沙群岛交还中国,但在签署旧金山对日和约的第二年,即1952年,由当时日本外务大臣冈崎胜男亲笔签字推荐的《标准世界地图集》第十五图《东南亚图》,就把和约规定日本必须放弃的西沙、南沙群岛及东沙、中沙群岛全部标绘为中国。

1955年10月27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第一届国际民航组织太平洋地区飞行会议。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16个国家和地区。除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多米尼加、日本、老挝、南朝鲜、菲律宾、泰国、英国、美国、新西兰、法国等国外,当时南越和中国台湾当局也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由菲律宾首席代表担任主席,法国首席代表为大会第一副主席。会议认为南海诸岛中的东沙、西沙、南沙群岛位于太平洋要冲,这些地区的气象报告对国际民航关系很大。所以,与会代表通过第24号决议,要求中国台湾当局在南沙群岛加强气象观测(每日四次)。当时,通过这项决议时,包括菲律宾和南越代表在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代表对此提出异议或保留意见。

4、南沙问题的由来、被占现状、最新态势和特征

(1)南沙问题的由来

如前所述,战后相当长时期内,并不存在所谓的南海问题。南海周边的地区也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在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权提出过异议。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确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在70年代以前没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领导人讲话提及本国领土范围包括南沙群岛。美国与西班牙1898年签订的巴黎条约和1900年签订的华盛顿条约曾明确规定了菲律宾的领土范围,但并未包括南沙群岛。1953年菲律宾宪法、1951年菲美军事同盟条约等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确认,而马西亚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陆架地图上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和海域标在马来西亚境内。

也就是说,五六十年代以前,国际社会和南中国海沿岸国家皆承认中国对南海享受主权,后者也从未对我国南海提出领土要求。只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陆地资源逐渐枯竭,南中国海沿岸国家海洋意识增强,纷纷对我国南海提出领土要求,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开始占岛。80年代,印度尼西亚、文莱也趁火打劫,混水摸鱼,向我国南海提出领土要求,并且,利用东盟组织联合起来向我国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南沙群岛国际化,使我国南海及南沙群岛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被动。

(2)南沙问题被占现状

中国台湾省(共2个):太平岛、中洲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7个):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华阳礁、美济礁

越南(共29个):

鸿庥岛、南威岛、景宏岛、南子岛、敦谦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毕生礁、柏礁、西礁、无乜礁、日积礁、大现礁、六门礁、东礁、南华礁、舶兰礁、奈罗礁、鬼喊礁、琼礁、广雅滩、蓬勃堡、万安滩、西卫滩

马来西亚(共5个):弹丸礁、光星仔礁、南海礁、榆亚暗沙、簸箕礁

菲律宾(共8个):

马欢岛、南钥岛、中业岛、西月岛、北子岛、费信岛、草沙岛、司令礁

文莱(共1个):南通礁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从1966年以来在海上划分“协议开发区”,1969年10月印尼与马来西亚签订大陆架协定,声称拥有5万平方公里的南沙海域。1980年3月,宣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3)南沙问题最新态势

5月27日,越南警告中方巡逻艇

越南政府:“三艘中国巡逻艇在南海骚扰一艘越南探油船,不但破坏探油船上的设备,还警告它侵犯了中国海域。”

6月5日,越南民众中国使馆抗议

数百名越南民众6月5日在中国驻越大使馆门前集会,以抗议所谓的中国船只在南海争议水域“侵犯越南领土”行为。

6月9日,越南武装舰拖中国渔船

中国渔船在南沙海域正常作业时,遭到越南武装舰船的非法驱赶。越方船只拖曳中国渔船倒行长达一个多小时。

6月13日,越南在南海实弹演习

越南6月13日在其中部海岸附近某海域举行持续6个小时的实弹演习,并警告各种船只远离该海域。

6月28日-7月8日美菲在南海进行所谓的“海上联合战备训练演习”

7月27日东盟各国海军司令聚集越南磋商应对南海争端

27日,东盟各国海军司令会议在越南河内召开,部分国家就如何共同应对与中国在南海的争端问题进行了磋商,这是东盟各国海军司令首次正式讨论南海的安全形势。它们还应越南提议互建海军直线电话。

9月20日人民日报调查称印度不顾中国反对,和越南油气合作开发项目部分进入中国管辖海域内

9月24日东盟10国成立专家小组编写南海行为规则

报道称,9月24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一场非正式会议上,东盟10 个成员国外长一致同意成立编撰南海行为规则的专家小组,东盟各位外长一致认为,“该专家小组要着手编撰南海行为规则的主要内容。这将是法律约束的文件”。

9月27日菲日签联合声明重申在南海拥有所谓重大利益,且达成战略伙伴关系

9月27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举行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加强两国海军联系,以应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实力及在本地区“日益强硬的领土主张”,还重申了他们在南海拥有“重大利益”。两国同意“增加两国海洋安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包括派遣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舰为菲律宾海军提供训练。双方一致将两国关系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

至此,菲律宾是继越南和印度尼西亚之后第三个与日本一致确认建立战略关系的东南亚国家。

9月28日日本东盟召开副防长级会谈联手南海,遏华态势渐显

日本防卫省28 日与东盟10国在东京召开了副防长级会谈,与会方围绕“在中国南海活动日益活跃的情况下,东盟和日美等国加强合作很重要”达成了共识。日本东盟联手南海遏华态势渐显。

(4)南沙问题呈现的新特征

一是事态扩大化

二是争端国际化

美、日、欧等大国和地区势力试图插手干预

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相继对南沙问题表态

东盟各国加强合作,共同牵制中国

三是问题复杂化

南沙问题与“中国威胁论”、中美关系、中日钓鱼岛问题及台湾问题等搅在一起,变得更加难以

解决。

5、南沙问题的成因

第一,南沙的地缘战略地位日趋重要。

第二,南沙丰富的石油资源诱发了民族利己主义。

第三,谋求扩大战略纵深。

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国际航道要冲,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克海峡的关键所在,又位于越南金兰湾基地和菲律宾的苏比克湾基地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重大的战略价值。从交通航运的重要性来看,世界上1/10强的石油产品由中东运往东亚,日本和美国要取道南沙海域。因此,谁拥有了南沙群岛及其海域,就等于自己掌握了“一条战略财富”。

在军事安全上,越南强调南海是其“天然屏障”,菲律宾则认为南沙群岛是“正对菲律宾群岛腰部的一把匕首”。南沙群岛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距赤道200多海里,距中国大陆约1000海里。而它们距周边相关争端国的位置则比较近。比如,它离菲律宾的巴拉望等不到100海里,离越南南部东海岸大约350海里。我国南沙群岛的南通礁距离文莱海岸只有48海里。

第四,十年动乱及我国海洋意识淡薄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五,世界海洋热的兴起,尤其是联合国海洋会议的召开,提出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理论,使沿海国家瓜分海洋具有某种合法性,从而助长了邻国侵占南沙的野心。

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公约》规定,“岛屿和陆地领土一样,可以拥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海洋区域。”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岛屿,可以为沿海国带来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最大为12海里的领海、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12海里计,则领海区域为450平方海里,以200海里计,则专属经济区为12万5664平方海里),区域内可自由开采资源。如此广袤的海洋空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外交等方面对南海相关诸国意义重大,因此,东盟邻国纷纷强占南沙岛屿。

6、我国处理南海问题的对策

(1)有限的反击,捍卫主权

先有中越“西沙海战”。1974年1月19日,中越双方出动多艘战舰,双方互有伤亡。西沙海战中我军击沉敌方护卫舰1艘,击伤驱逐舰3艘,击毙击伤敌方100余人。后有南沙赤瓜礁冲突。1987年,中国国家海洋局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第14届年会,要求中国建立5个海洋观测站,其中在南沙,西沙各建一个。当时,中国在南沙永暑礁建立海洋观测站一直受到越南海军的干扰和挑衅。1988年3月14日,越南海军604,605运输船和505登陆舰突然窜到中国赤瓜礁海区。中越发生冲突。战斗持续28分钟。中国控制6个礁。

(2)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说:“南沙群岛,历来世界地图是划到中国的,属中国,现在除台湾占了一个岛之外,菲律宾占了几个岛,越南占了几个岛,马来西亚占了几个岛,将来怎么办?一个办法是我们用武力统统把这些岛收回来;一个办法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共同开发,这就可以消除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准确地说应该是“把主权问题搁置起来,进行共同开发”的思想。但是,这一政策在当时没有落实,没有提高到国家的政策层面。

1992年7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参加第25届东盟外长马尼拉会议,正式向南海争端各国阐述了中国关于解决争端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自此,“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为中国解决南海争

端的基本政策。

(3)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海上力量

落后就要挨打。不以实力为基础的谈判和妥协只能沦落为一厢情愿的天真幻想。在一定程度上,从有效捍卫国家主权的角度而言,中国的海军应当做好各种军事斗争准备。

中国过去一直有一个尴尬局面,就是“有海无洋”。虽有南海、东海、黄海,但被“第一岛链”包围,无法走向大洋。

南海周边国家近年来海军发展很快,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都从美、俄、欧洲购买武器,包括轻型护卫舰和各种现代化战机,越南还引进俄制“毒蜘蛛”级高速导弹艇。南海形势不容乐观,中国需要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提升军事训练,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

中国必须加快加强建设现代化的海上力量,海上力量到了一定程度,解决南海问题的基础就更坚强。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个人观点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谋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但是,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毒品走私、跨国犯罪、环境污染、严重传染性疾病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威胁。南北差距继续扩大,贸易纠纷和摩擦上升,资源能源问题突出。 面对机遇和挑战,世界各国应顺应历史潮流,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让世界少一些战火,多一些安宁;少一些贫困,多一些富足;少一些对立,多一些合作。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

国内外形势分析

国内外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国内外形势可以总结为五大特点。特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总体保持稳定。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世界的基本态势将是一个超级大国与多种力量并存。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提倡多边主义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大国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既有较量也有妥协,既相互借重又相互牵制,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清晰。经过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劫难,今天的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愿望和时代的进步。多极化趋势和总体平稳的大国关系,客观上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 特点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我国街上跑着许多国家多种品牌的轿车,国际互联网进入我国城乡千家万户。同时,亚、非、拉、美、欧等许多国家的超市都有中国商品。有人估算,平均每个美国人都有一件中国产的服装,美国人用的许多电脑、彩电,直至圣诞树,都是中国制造。经济全球化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当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纷纷把传统产业转移到国外,集中力量发展新经济。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也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快本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这样,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世界经济正逐渐融合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是各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截至2005年1月,在世界贸易组织备案的有效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已达160多个。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以东盟——中国、东盟——中日韩合作为核心的东亚合作等尤为引人注目。这一趋势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在很多方面已形成自己的优势。把握得当,趋利避害,我们可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当前国际经济秩序总体上仍不合理,其重要表现是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拉大。发达国家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并在相当大程度上掌握着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从而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在竞争中面临巨大压力,不少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是进步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但也经常是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受害者。我们必须居安思危。 特点三: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世界保持总体和平与稳定,我国周边环境正处于历史上较好的时期。但天下并不太平,传统安全威胁仍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巴以冲突、伊拉克问题、印巴矛盾、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看上去都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 特点四: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不同文明、民族、宗教和发展模式在竞争中共处,在交流中发展。世界上60多亿人生活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属于2500

形势与政策 大学 论文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分析 2012年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继续“发酵”、部分地区局势激烈动荡、以及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对中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应进一步调整战略,积极应对。 紧紧把握国内、国外发展两个大局,努力为国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国内的发展是我国根本战略利益所在。我们要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减少对海外市场的依赖,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外交外事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努力化解因国际金融危机、部分地区局势动荡、以及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对我国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努力化解由此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为国内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特别是稳定的周边环境。为此,我们应当始终不移地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方针,不因为眼前局势的变化而发生动摇。尽量避免矛盾的激化、危机的加剧。 综合运用我国的实力和优势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其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对邻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是中国同各相关国家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的基石。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通过继续深化同各国的经贸合作与交流,稳定同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友好往来,逐步破解外交难题。发展经贸合作与交流要服务服从国家大局,要坚持实现平等合作,互利共赢;要妥善处理合作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避免野蛮式开发,避免因此而激化与当地民众的矛盾。要提高对外经济援助的效率,讲究方式方法,符合国际规范,多参加由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多边援助。要加强文化交流,政党外交,多角度、多层次促进国家关系的缓和与发展。软实力的增强和国际文化影响的扩大,不能急于求成,避免授人以柄。当前,美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军事力量,但经济却陷入危机当中。它已经不可能像二战后、冷战时期那样援助欧洲和亚洲的盟国。在西方遭遇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时,美国自顾不暇,无力救援其他国家。“重返亚太”更多的是炫耀军事力量和军事存在,不仅不能帮助亚太地区重振经济,而且还会导致地区的局势动荡,危及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东盟国家对美国的“重返”态度就不完全一样,有些国家就担心美国的介入会加剧南海紧张局势,使小国成为中美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加快国防建设,强化周边防卫力量,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军事手段是解决一切国际冲突的最后手段,也是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强大的国防,国家就会任人欺负,国家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其领土、领海就会受到蚕食。只有建设强大的国防,才能产生相应的威慑作用,使任何挑衅者不敢轻举妄动。2011年,国际干涉的盛行,西亚北非的变局,以及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行,都提醒我们,中国必须适度加快国防建设。特别要加强海军建设,中国海军要拓展强化军事斗争准备,扎实推进现代化。加快国防建设,要量力而行。国防建设要与整个国家的建设、综合国力的增强相适应。同时,我们要吸取当年苏联与美国全面军备竞赛的教训,避免陷入全面军备竞赛的“陷阱”。我们加强国防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地区和全球霸权,而是防御性的。我们没有必要,其实也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同美国展开全面军备竞赛。加强国防建设是以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为最高目的,要具备与此相关的防御能力、反制能力、反击能力。

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解析94分

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解析 1.我国经济发展的阻力是()。(3.0分) A.自然资源紧缺 B.经济结构发展模式问题 C.国际形势紧张 D.生产力水平低 我的答案:B答对 2.我国与周边()国家有领土领海资源争议。( 3.0分) A.1个 B.2个 C.4个 D.6个 我的答案:D答对 3.我国与周边()国家有领土领海资源争议。(3.0分) A.1个 B.2个 C.4个 D.6个 我的答案:D答对 4.冷战结束,国际形势的主要问题是()。(3.0分) A.苏美争夺 B.东西方对抗 C.经济问题 D.军队问题 我的答案:C答对 5.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压力是()的问题。(3.0分) A.能否停滞增长 B. 能否超速增长 C. 能否稳步增长 D.能否保持高速增长 我的答案:D答对

6.当今世界的主题是()。(3.0分) A.和平与发展 B.改革与开发 C.民主与人权 D.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 我的答案:A答对 7.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形成()(3.0分) A.外交无敌国 B.少数敌对国 C.外交多敌国 D.全部敌对国 我的答案:A答对 8.我国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以()为中心。(3.0分) A.经济建设 B.文化交流 C.科技发展 D.军事发展 我的答案:A答对 9.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形成()。(3.0分) A.外交无敌国 B.少数敌对国 C.外交多敌国 D.全部敌对国 我的答案:A答对 10.当今世界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主要是由于()造成的。(3.0分) A.欠发达国家 B.落后国家 C.发展中国家 D.发达国家 我的答案:D答对

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分析

当前的国际安全形势分析 (一)传统战争及局部冲突危险依然存在 随着世界文明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传统安全领域危险相对降低,大国之间大规模军事冲突及爆发世界大战可能性明显减小。但因众多原有国际地缘敏感及争议问题根源尚未消除,发生传统局部冲突与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如目前一些地区国家之间还存在着领土及海洋权益争端、民族宗教矛盾、资源争夺等方面问题,局部地区还存在着冷战时期遗留下的军事对峙,这些地区局部冲突和战争会时常发生,严重破坏和影响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发展。此外国际霸权势力“民主”干预和颠覆渗透,也会引发一些主权国家动乱及战争。 (二)非传统安全危险上升形式多样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深入发展,国际传统安全危险相对降低,非传统安全危险相对上升而突出。当前全球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包括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跨国有组织犯罪、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国际能源与环境安全、国际公共卫生安全等。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强国际间真诚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国际非传统安全问题。 (三)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其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 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 (四)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 冷战结束后,恐怖主义活动愈演愈烈,已成为国际社会一大公害。近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五)全球性军事战略深入调整当前,世界上一些军事大国正在进行二战以来最广泛、最深刻的军事战略调整。其主要 目的就是增强军事实力,强化军事力量在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中的职能作用,谋求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争夺在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正如上述所说,由于各国之间的利害冲突会长期存在,因而在安全领域的竞争和斗争也会持续下去,使安全合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出现曲折和反复。但是各国之间除利害冲突外,也有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促使它们进行合作的一面。例如希望保持稳定就是一个共同点,因此即使互相视为主要潜在对手的国家也不愿看到对方发生大动乱,因为这也会危害自身的利益。而且从长远看,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威胁安全的因素终究不会占上风,增进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有着广阔前途。现在各国都在积极进行准备,力争抓住经济发展高潮的机遇和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经过世纪之交,国际安全和安全合作必将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当前世界经济热点问题分析

当前世界经济热点问题分析内容提要一、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二、当前世界经济的热点问题分析三、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军事、外交和其他国际问题的基础。因此了解当今世界政治、军事斗争形势必须清楚当今世界经济问题。如什么是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是怎样形成的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又是怎样演变的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和 趋势是什么等一、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世界经济的形成了解世界经济的形成首先得清楚什么是世界经济1、什么是世界经济经济在我国古代有“经世济民”这样的意思也就是治理国家。到了现代它的含义就多了如经济基础、国民经济、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以及节约、便宜等。在这里经济的含义主要指的是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什么是世界经济呢▲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世界 范围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实力与规模以及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表现在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技术转让等方面由此把各国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结在一起。世界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呢▲世界经济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根本不存在世界经

济。到了封建社会虽然在世界某些地区曾出现过频繁的商品交换但那只是人们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活中所需要的商品余缺的调剂影响不到整个世界的经济生活。世界经济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向更深和更广的程度发展以及相应的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大逐步形成的。▲2、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世界经济形成的条件是●国际分工、世界市场、世界货币和资本的国际化。▲第一国际分工。分工是指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劳动者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社会劳动关系。▲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生产分工。实际上早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国际分工的萌芽。但是真正的国际分工是在产业革命后发生的。产业革命后由于广泛采用机器技术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使大工业逐渐脱离本国的基地进而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社会分工迅速向国际领域扩展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或多或少地纳入到国际分工之中形成了一种同机器大生产中心相适应的分工体系。这时全世界出现了几个工业中心而其他国家则是它的分工体系中的附庸。●一位英国学者曾经对这时英国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做过这样的描述“北美大平原和俄国是我们的谷物种植园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谷仓加拿大和波罗底海诸国是我们的森林我们的羊群的牧场在澳洲我们的牛群在美洲秘鲁把它的白银提供给我们加利福尼亚和澳洲以自己的黄金提供给我们中国

当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的应对措施1解析

当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学号:200948310201 姓名:王满 班级:广告0902 在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的世界大势之下,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了解当前国际形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对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球化浪潮下,迅速波及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影响到实体经济,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陷入衰退,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5%,2009年更是出现了二战以来首次的负增长。中国在也是这次危机的受害者。 面对危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联手应对,包含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大国的20国集团(G20取代原有的七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协调的重要组织。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积极倡导下,金融危机后,20国集团先后召开了3次首脑峰会,并达成共识共同制定刺激世界经济增长的行动计划,刺激本国经济,以配合全球应付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联合干预下,这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到2009年下半年,各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 2009年第3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2.8%,中国增长了8.9%,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国际原油价格也在2009年10月回升至80美元一桶,创下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由2009年的-1.1%上升至3.1%,世界银行也预测2010年全球GDP的增长将达到2.7%。

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解析(2015)考试答案

《当前国内外形势和热点问题解析(2015)》 考试答案 注意:题目顺序会有不同,请注意核对!为杜绝试卷答案的完全一致性,本群只提供考核通过基本分60分的标准答案,未提供答案的题目请自行答题。 ? 1.当今世界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主要是由于( D )造成的。(单选题3分) o A.欠发达国家 o B.落后国家 o C.发展中国家 o D.发达国家 ? 2.我国经济发展的阻力是( B )。(单选题3分) o A.自然资源紧缺 o B.经济结构发展模式问题 o C.国际形势紧张 o D.生产力水平低 ? 3.冷战结束,国际形势的主要问题是( C )。(单选题3分) o A.苏美争夺 o B.东西方对抗 o C.经济问题 o D.军队问题 ? 4.我国当前面临的经济压力是( D )的问题。(单选题3分) o A.能否停滞增长 o B.能否超速增长

o C.能否稳步增长 o D.能否保持高速增长 ? 5.我国与周边( D )国家有领土领海资源争议。(单选题3分) o A.1个 o B.2个 o C.4个 o D.6个 ? 6.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任何国家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形成( A )。(单选题3分) o A.外交无敌国 o B.少数敌对国 o C.外交多敌国 o D.全部敌对国 ?7.我国当前的核心任务是以( A )为中心。(单选题3分) o A.经济建设 o B.文化交流 o C.科技发展 o D.军事发展 ?8.我国总体仍处于可控状态,且处于发展期的( C ),机遇大于挑战。(单选题3分) o A.下降期 o B.平衡期 o C.上升期

o D.不稳定期 ?9.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原因和表现是( B )。(单选题3分) o A.传统的国家间的战争大规模爆发 o B.传统的国家间的战争大规模减少 o C.现代的国家间的战争大规模爆发 o D.现代的国家间的战争大规模减少 ?10.当今世界的主题是( A )。(单选题3分) o A.和平与发展 o B.改革与开发 o C.民主与人权 o D.人口控制与环境保护 ?11.世界发展趋势是()。(多选题4分) o A.经济全球化 o B.政治多极化 o C.文化多样化 o D.社会信息化 ?12.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就要加强力度打击(),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多选题4分) o A.犯罪 o B.暴力 o C.恐怖分子 o D.诈骗 ?13.当前国际安全热点问题包括()。(多选题4分)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和俄罗斯在利比亚的巨大经济权益,中国在战前大规模撤侨,其实撤出的大部分都是中国在利比亚投资项目的建设工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样十分惨重。还有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近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在南海问题上争端又起,先是越南在南海举行实弹演习;接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与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热点问题与分析 班级:软件1111 学号:2011813013 姓名:杨杰斌 摘要: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 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关键词:国际经济形式、热点问题与分析 经济全球化经过调整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三个特点。(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5%,为近30年来最好。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加之布什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经济意外衰退复苏步履维艰。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将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IMF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 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和泰国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在未来数年中,亚洲将在全球经济中保持较高增长,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 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进入稳定增长期。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中长期前景普遍乐观。目前,发展中国家具备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1。宏观经济环境普遍

当前国际形势分析

车辆工程一班 2201080127 孔武源

当前,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国际环境对我国利大于弊、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的总体状况没有改变,但某些挑战和问题有了新的发展,值得关注。 一、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其一,不同程度地破坏甚至摧毁了有关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环境。这不仅使一些地区的人民生活被置于水生火热之中,而且使这些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水平拉大,导致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二,间接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环境。如今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冲突和国际地缘政治因素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其三,增添了大国关系中的隐患,从而威胁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当今许多局部冲突和地区争端都发生在国际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敏感地带,直接间接牵动世界主要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事实上,在当今多数地区性冲突的背后,都有不同大国之间的利益角逐。地区性冲突、战乱的增多和加剧,必然导致大国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对大国关系构成负面冲击,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引起大国之间矛盾的激化,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二、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

关于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分析与社会发展

一、客观题 有人说:森林是“生态平衡的核心”,也有人说它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下面一些形象比喻,各蕴含森林的一种环境功能呢。请思考回答: A.天然“净化器”(e)B。天然“吸尘器”(c)C。天然“蓄水池”(h) D。天然“过滤器”(d)E。天然“粘合剂”(a)F。天然“绿色卫士”(f) G.天然“加湿器”(b)H。天然“美容师”(i)I。天然“消声器”(j) 备选答案:a。保持水土b。调节气候c。吸烟滞尘d。防风雨沙e。净化空气 f。保护农田g。减弱暴躁声h。涵养水源i。美化环境j。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二、概念题 1.社会问题 是指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失调,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或是公共问题或是麻烦。 2.劳动就业 从劳动法的角度来说,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职业。包含四个方面:(1)劳动者就业需要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2)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年满16岁。(3)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而不是义务劳动。(4)这种劳动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并且是合法的劳动。 3.老龄化社会 当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龄化社会。4.失业 失业: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曾经以各种方式努力寻找工作,但未找到工作的人。 5.人口问题 指人口因素的不正常、不合理、不理想状态,这样的状态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作与和谐发展,引发和导致了许多社会麻烦和社会矛盾,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解决。 6.腐败 腐败是指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违反公共规则滥用垄断性权限和自由处置权获取私人利益,以致败坏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秩序的行为。 三、简答 1.失业的类型有哪些? 市场经济国家一般把失业划分为5种类型1、摩擦性失业。2、季节性失业。3、技术性失业。4、结构性失业。5、周期性失业。 2.社会热点问题联系与特征是什么?与社会问题有什么区别? 社会热点问题的特征:1、它是社会利益的聚焦点。2、它是社会成员的疑虑点。3、它具有多样性和周期性。4、它具有社会评价的多义性。 联系: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有相似之处,有的社会热点问题是社会问题,有的社会热点问题不是社会问题,它们具有相当大的重合性。 社会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区别表现在:(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2)性质不同。(3)表现形式不同。(4)涉及范围不同。(5)推动的媒介不同。

当代国际热点案例分析与研究

2016南海仲裁案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共和国时任政府单方面就中菲在南海的有关争议提起仲裁。2013年6月,菲方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成立了由5名人员组成的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其后2013年7月,也就是临时仲裁庭成立的第二个月,它以人力和资源有限为由,把秘书服务正式“外包”给常设仲裁法院,具体服务内容包括协助查找和指定专家,发布信息和新闻稿,组织在海牙和平宫举行听证会,支付仲裁员和其他人员的费用等,也就是选定常设仲裁法院作为案件的书记处。南海仲裁案的费用要由当事双方承担。在中方坚决反对的情况下,“菲律宾出了双份钱”。2015年7月7日,法院首次举办了听证会。 2015年10月29日,仲裁庭作出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的裁决。2016年7月12日,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判菲律宾“胜诉”,并否定了“九段线”,还宣称中国对南海海域没有“历史性所有权”,并要求中国政府遵守国际法。[1] 中国政府随后也在这一仲裁结果上给出强硬态度及回应:中国政府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联合国官方微博也于次日发表声明,称“常设仲裁法院”与联合国没有任何关系,海牙国际法庭 也同时发表声明指出,国际法院作为完全不同的另一机构,自始至终未曾参与所谓的南海仲裁案。 中国作为一个疆域广阔、海岸线绵长、附属岛屿众多、领海范围广的国家,近年来常常与南海周边国家就南海主权归属问题、南海资源开发问题发生摩擦和冲突,其中包括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国之中,以越南和菲律宾两国在南海问题上反映最强烈。 菲律宾与中国的领土主权之争由来已久。1970 —1980年,菲律宾陆续占领南沙9个岛屿,并不断采取行动,对所占岛屿进行实际控制和主权宣示。90代围绕美济礁与我发生激烈争执后,拉莫斯政府的南海策略有所调整。2002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后,南海局势暂得缓解,但菲并未放弃南海扩张政策。2004年,美菲首次把军演地点放在南海有争议海域,菲首次承认其目的是保卫“卡拉延群岛”。2007—2008年,菲新任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先后到中业岛给士兵“送水”、视察等。2009年初,菲国会通过“领海基线法”,将中国黄岩岛和南沙部分岛屿划入其版图。3月9日,前总统阿罗约签署该法案,并提交联合国备案。4月8日,菲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其大陆架划界案,并声明保留在其他海域外的大陆架权利。2010年2月,菲与英国论坛公司签署协议,联合开发南沙礼乐滩周围油气资源。 菲律宾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态度和策略不断趋于强硬:一是不断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司法化,以把其提交国际法庭相要挟;要求美国关注南海问题,试图凭借美国的力量对中国进行牵制,把南海问题由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上升到中美之间海上战略博弈;二是呼吁东盟在南海问题上采取一致对抗中国的立场,并通过制定《南海各方行为准则》,增强对中国在南海行动的制约。2015年初对华友好的前外长罗慕洛下台后,菲律宾外交整体控制在亲美派手中,倚美疏华因此成为菲律宾外交的主流,菲律宾在南海抓扣中国渔船、破坏中国主权标志等事件频频发生。 南海仲裁一事是仲裁庭在中国多次提出不接受菲律宾提出的仲裁的情况下仍然执意进行所谓的、事实上毫无法律效力的国际裁决,其对中菲关系产生了极大的恶劣影响。“仲裁”使菲律宾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降至冰点,中国作为菲律宾重要的贸易伙伴国,菲律宾很有可能错失发展经济的黄金时机。而且,菲律宾也失去了与中国携手开发南海一些尚存争议地区的自然资源、争取合作共赢的机会。同时,菲律宾为维护本国权益不择手段上演的无端闹剧也会使其国际形象受损,影响其国际地位和国际事务影响力。 南海问题的“裁决”还导致南海地区的进一步军事化,危害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16年,菲律宾的背后靠山美国假借各种名义派遣美军公开、高调进行的擅闯南沙的行为几乎每隔六到八周便会上演一次,“迪凯特”号驱逐舰、“迪凯特”号驱逐舰都曾进入到南海地区。毋庸多言,大规模的军事武装力量进入南海地区,无疑对于该地区和平发展的局势是十分不利的。 不仅如此,南海仲裁案还对国际海洋权益事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恶劣影响。菲律宾一厢情愿的仲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 一些新兴国家的崛起、美国以及西方国家的相对经济衰落,构成了当前国际形势的总的特点,从而正引起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相应调整。但是,要认识到万事万物的运动不是直线前进的,前面充满着不确定性。从国际形势看,欧美债务危机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已难独善其身,全球经济衰退正从外需角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消费力下降,将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在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条件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国内形势看,物价总水平仍在高位,房价没有出现明显拐点,民间流动性依然很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受到紧缩政策影响,融资和经营均出现困难。就业压力正在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一、当前国际势态 (一)国际经济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然存在 当今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财政赤字。与克服通货紧缩相比,必须优先摆脱财政赤字。希腊、意大利的财政问题很严重,日本的财政问题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严重的之一。日本国债大多数是国内投资者持有的,但是伴随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储蓄率将逐渐下降,日本国内消化国债也将逐渐减少,必将希望外国人持有。为此,日本将不得不提高利率,由此将出现付息费用增加、财政状况恶化或日元贬值。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日本的政府债务2015年将是国内生产总值的250%,大大高于希腊的140%。这相当于一个人背负超过自身体重2倍的沙袋。日本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负担加重。问题明确但不能解决,这与希腊是相同的。 (二)国与国之间险恶的政治经济竞争没有改变 后金融时代,国际竞争不仅没有减弱,而是有加剧态势。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强,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突破引领的新增长点短期内仍难以形成。各国经济政策主张分歧明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在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各国更加重视扩大出口,而发达国家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花样翻新,贸易限制措施明显增多,经贸摩擦政治化日益突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救济措施也有加速上升趋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高位震荡,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引发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新兴经济体本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国际股市、债市动荡加剧。各国围绕政治话语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主动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崛起面临的困难与阻力仍未减弱以欧洲、中国、印度为代表,21世纪世界和平发展,已然成为世界格局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一个主要内容和突出表现。此前对人民币汇率的指责往往来自欧美国家,而现在新兴经济体也开始对人民币汇率施压,并且这个问题正在以构成贸易补贴为由被推向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新兴国家尤其中国和俄罗斯,依然面临发达国家的战略扼制与围堵,发展的国际阻力仍未减弱。比如,推翻卡扎菲政权,扶植亲西方和新政权,挤占中国

当代世界热点问题的收获和体会

当代世界热点问题的收获和体会 自从开始选修了“当代世界热点问题”这门课之后,收获颇多,不管是从世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而且也了解了从小的事件所带来的影响。 就如近期发生的钓鱼岛事件,第一阶段: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发生后,日方第一时间登船,并扣押船员,随后不及即宣布将起诉船长。中方此后多次与日方交涉,反复提抗议,不同层级多次约见日本大使,但日方不为所动,坚持扣押中方船长,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危机;第二阶段:日方对于中方各种形式抗议的无视,致使中方不得不采取更为强硬的物理反制措施。中方的反制措施主要集中于暂停交流活动、施加经济影响等,如中方已经暂停双边省部级以上交往,终止了双方有关增加航班、扩大中日航权事宜的接触,推迟了中日煤炭工作会议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让日方感到压力。此间评论分析多半指向日方对中方抗议的置若罔闻,亦分析反制措施可能带来的影响;第三阶段:日方有恃无恐的态度背后来源于美日同盟的支持。温家宝到纽约参加联大,利用和当地华人华侨见面讲话的机会,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释放被扣押的中国渔船的船长。他说日本方面要为目前的中日关系的局面负全部的责任,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是因为日本方面一直对中国的要求是置若罔闻。这番话不仅是代表中国最高层对日本施压,也是说给美国人听的。而美国方面:美国表态似乎成为日本做出最后放人决定的催化剂。希拉里: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的范围;防长盖茨:美国会履行防卫盟国日本的义务;参联会主席马伦:我们强烈支持我们在该区域的盟国日本。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美国不预期中日会因为钓鱼台爆发正面军事冲突;奥巴马会见菅直人又谈了什么……美国的密集表态,毫无疑问,影响了日本的决定;第四阶段:日本决定放人的原因,无论是因为受到中方的压力,还是因为自身目标已经达成,客观上都将为事件的最终解决找到一个台阶。钓鱼岛撞船危机已经走入一个新阶段,但事件未来的走向,仍然未卜。 原来我对于这件事激起我们中国对日本的强烈仇视,我国对日本不仅仅是仇恨了,也是不断激励我国的动力,我国许多城市都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来反抗日本对我国钓鱼岛的侵占。觉得我们中国应该和日本打一仗,但现在我知道我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而现在我知道了历史观冲突诚然是导致中日政治关系悄然恶化的主要原因,但并非两国人民之间在历史认知方面存在严重分歧,而主要是日本右翼势力错误的历史观,与中国民众的民族感情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发生发展根源,是日本政治的右倾化。二战虽然以日本的战败而结束,但由于受到美国干扰,日本的右翼分子得以保存下来,这才埋下了中日之间再次爆发战争的种子。而事实上中日关系到底该向何方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这个幕后推手在亚洲的战略意图。 学习了这门课让我的思想上得到了升华,视野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这门课,让我国的群众越来越团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