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二)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二)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1.价值(名解)

价值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它是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价值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不是部分的界定,而是总体的界定。它不仅决定社会工作的性质、目标和意义,而且决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和伦理原则,以及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关系等等。

2.慈善组织会社(名解)

慈善组织会社经常是由牧师来指导的,但是它们的工作却是世俗的,并把它们建立在科学和专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用宗教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最著名的睦邻设施是巴奈特在伦敦建立汤恩比馆和亚当斯在芝加哥建立的霍尔馆,睦邻运动一开始就是非常世俗的,其兴趣更多的在于社会变迁而不是宗教目标。设施发展在这里是指由宗教组织建立的院舍设施。第一个院舍设施是为照顾儿童和老年人而建立的,随后,为失足者、穷人、酗酒者、海员建立的院舍设施纷纷出现。早期正式的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上抛弃了救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它承认人们之间应互相帮助、是平等的。

3.反价值(名解)

反价值的问题,既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之中,又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工作者相互关系之间,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

操纵是同社会工作的自由和自我决定价值相反的。长期以来,操纵环境一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目标。但是对案主的操纵显然是被禁止的。不管是在利益上操纵其他人,还是代表服务对象的行为,都是违反社会工作价值规范的。操纵行为包括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精心安排的事实,不提供信息,夸大、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撒谎。避免操纵,不仅关系到专业的纯洁性,而且关系到社会服务机构的正义性和道德责任。

华里提出了关于操纵的四个条件:(1)如果A不干预B的生活方式,他的选择或他对这种选择的坚持力量将会完全不一样;(2)A限制B,可以使B做出特定的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的可能性增加;(3)B没有感觉到或不理解A的影响;(4)A是B 的道德代理人,他对B的结构性取舍结果负有道德性的责任。在这个定义上,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咨询关系是被排除在“操纵”之外的。在公开的政治场合,操纵在道德上依然是不被接受的。

家长作风是与法律实践相关联的,但是社会工作干预亦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在社会工作历史的特定时期,家长作风是受到倡导的,认为对于某些案主,社会工作者应该对他们扮演积极的家长角色或行为。后来,由于社会期待家长角色应由社会机构来扮演,因此,个别社会工作者的这种家长式的行为就受到了挑战。家长作风涉及对另一个人自由的某种干预限制。韦利提出评价家长作风的三个标准:(1)对一个人自由选择生活计划的干预不应该严厉;(2)干预包含着对那个计划中某些成分的偏爱与支持;(3)计划中明显存在着由于案主没能力决定其自己

的目标因而必然会导致某种失败的理由。

4.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论述)

(一)新教伦理

新教伦理的核心概念是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这一信仰破除了宗教的等级制度,在神学领域里树立起个人的权威,诱发自由、民主、自立观念的产生。韦伯论证了这种新教伦理是和资本主义精神一脉相通的,他把新教伦理当作社会变迁的发动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

根据基斯-鲁卡斯的研究,新教伦理包含以下基本假设:

(1)人要为他们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负责;

(2)人性基本上是罪恶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一种意志行动来克服;

(3)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艰苦工作实现物质繁荣;

(4)社会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使物质繁荣成为可能的法律和秩序;

(5)不成功或越轨的人不应受到帮助,虽然应该做出有限度的努力,以便恢复或激发这些失意者为了他们自己更加努力工作;

(6)对变迁的主要激励是在经济或物质方面发现奖赏和惩罚。

(二)人道主义(名解)

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其实质就是反对神学,提倡人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愚昧,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神道,提倡人道。

人道主义是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价值理念,概括起来有如下组成部分:第一,

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它是以人为本位的,而不是以神或别的什么为本位;第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是自由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第三,政治上的民主主义,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基础;第四,伦理上的人道主义,承认人与生俱来的一切权利,包括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全部权利。

基斯-鲁卡斯认为,人道主义是和实证主义、乌托邦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共同构成“人道主义-实证主义-乌托邦”信仰体系,简称HPU观点,它包括以下基本假设:⑴社会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的物质和情感需要。(2)如果人的需要被满足,按照HPU体系所使用的词汇,那么人就会获得善良、成熟、正义或生产的状态,

通过它们,人和其社会的大部分问题都将被解决。(3)一般说来,阻碍人获得这种状态的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按照HPU的描述,这一困难归咎于个人教育的缺乏、他的经济地位、他的童年关系或他们的社会环境。(4)这些外部环境可以被那些拥有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人运用“科学方法”所操纵。(5)人和社会最终会达到完美的境界。

(三)社会福利观念

社会福利观念是社会工作价值的灵魂。社会福利具有描述定义和功能定义。社会福利的描述定义分为两个范畴:第一,作为在市场体系之外的经济让渡的社会福利,它以免费的方式向需要者提供食物和服务。第二,作为满足基本需要服务的社会福利。人的基本需要不仅是身体上的和物质上的,而且包括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增强。因此社会福利服务从直接的关照扩大到社会化、娱乐、法律咨询等诸方面,在人的现实生活领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作为一门专业的社会工作的发展和作为一种制度的社会福利的成长是密不

可分的。它们两者都可以看作是解决工业社会的社会问题的组织化的努力。社会工作专业从社会福利制度需要代理人来实施日益增长的福利项目这一事实中发

展起来。但是,今天的社会工作专业已经远远超出社会福利制度代理人的角色,

它既负责对个人、家庭和群体发送服务,又要顾及提供这种服务的制度结构,即它还肩负着“创造、维持和改革它在其中运作的制度环境”的任务。因此,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比社会福利制度的价值观念还要丰富。这就是作为社会工作者的超脱、公正等价值观念产生的基础。

5.西方三大价值体系(论述)

(一)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

美国社会工作实务的操作定义包括六条价值叙述:(1)个人是这个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2)在这个社会的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3)他们具有相互的社会责任。(4)尽管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具有共同的人类需要,但是每一个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唯一的,与其他人是不同的。(5)民主社会的一个基本属性是通过积极地参与社会,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部潜能和他的社会责任假设。 (6)社会有责任提供各种方式,克服或阻止在个人和环境之间存在的自我实现的障碍。

(二)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

比斯台克认为:(1)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2)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力。(3)人具有实现其潜能的天生的驱动力和义务。(4)人具有选择的能力,并且由于其有自我实现的义务,他具有自我决定的权力。(5)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并且他有这样被考虑的权利和需要。(6)为了其潜能的实现,人有要求合适的手段的权利。(7)每一个人需要在其社会提供的权利和社会保证的机会方面和谐发展,以满足他在身体上、心理上、经济上、美学上和精神上的基本需要。(8)人的社会活动在其自我实现的斗争中是重要的。(9)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人的自我实现。(10)社会通过其个体成员的贡献有权利变富。

(三)泰彻的价值体系

泰彻认为:(1)每一个人都有作为个人的尊严和价值。(2)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尊敬和得到周到的对待。(3)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影响他的决策。(4)每一个人都应该自由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和天赋。(5)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地分享对物品和服务的控制。(6)对于为了理性行为所必需的信息,每一个人都应该

具有完全和自由获得的权利。

三种价值体系的比较:

泰彻的价值体系与操作定义的价值体系比较接近。但是前者更多的是从社会的立场上来说话的,例如,“个人是这个社会首先要关心的对象”,而后者则主要是站在个人立场上来说话的,例如,“每一个人都有作为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其次,前者采用更加肯定的语气说话,多用“是”“存在”等字眼;而后者则多采用虚拟语气说话,这也许是其基本立场的不同所致。最后,前者更加一般化,更加接近知识范畴,而后者则比较具体化,更加接近价值范畴。

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居于二者中间,它兼有上述两个体系的特征。它从个人的立场直接论述人的尊严和价值,认为它们是“至高无上”的,但所使用的语言则完全是肯定的;它比其他两个体系对人的价值的叙述更加详细和具体。它认为人在生理、智力、情感、社会、审美和精神方面都具有天赋的潜能和权力;其表达形式更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在现代社会工作中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如“自我决定”“个别化”等在这里已经被直接提了出来。另外,它的知识和理论基础比其他两个体系更加广阔和深厚。因此,比斯台克的价值体系更能代表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比其他两个体系更能发挥持久性的影响。

6.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简答)

1)敬业。敬业是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和实践的根本态度,是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基础。敬业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社会工作专业的敬业,不仅涉及该专业的性质、信誉和科学精神,而且涉及社会工作者对工作、案主、机构和社会的关系原则。

2)接纳。接纳意味着接受、相信和尊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是要同意其他人的价值或我们要放弃自己的价值去支持另外某一个人的价值。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接纳在实践上有时是困难的。当服务对象的行为违反一般道德,或当他的价值观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相左时,接纳方面的问题便会产生。拒绝接待,或在接待中用明确的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来标定服务对象,都是违反接纳原则的。

3)自决。自决即自我决定。在社会工作中,自决更多的是针对社会工作者而言的。由于其地位关系,社会工作者很容易替服务对象决定,犯越俎代庖的错

误。自决就是提醒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服务对象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力。案主的自决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案主绝对清醒,有自决的意志和能力;第二,自决的方向和后果对案主绝对无害。在这两个前提下,尊重案主的自决权,就是尊重案主的自由人权。不具备上述两个前提条件,社会工作者则要为案主负起一定的责任,即在表面上违背了自决原则。

4)个别化。个别化是一种分别逐一对待的理念和方法。它体现了传统的社会工作价值,把每一个人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个别化处理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社会工作者要了解每一个案主的特点,主要是心理特点。确定不同的案主间的不同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工作。其次,在生活、活动和学习方面也要有相应的措施。另外,在起居上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权,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人保留其隐私的需要。

5)尊敬人。每一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它并不是孤独的,对许多专业和对大部分文化与社会而言,它是共同的。社会工作的三种价值,即个别化、自决和接纳都是和尊敬人有关的,事实上它们是从尊敬人这个基本价值推导出来的。

7.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是由社会价值和专业价值决定的,同时又是前两种价值的具体表现。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规定的社会工作的伦理法典包括六个层面的内容:

(一)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

(1)适当性。社会工作者应该维持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在能力和身份上的高标准。

(2)能力和专业发展。社会工作者努力争取和保持在专业实践和专业表现中的精通地位。

(3)服务。社会工作者应该把服务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首要义务。(4)诚实。社会工作者应该按照专业诚实的最高标准行动。

(5)学问和研究。从事学习和研究的社会工作者应该由学者质询的惯例来指导。

(二)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简答)

(1)服务对象利益的首要性。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责任是对服务对象负责。

(2)服务对象的权利和特权。社会工作者应该作出一切努力来最大限度地培育代表服务对象的自我决定权利。

(3)秘密和隐私。社会工作者应该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并且要在专业服务过程中保守所获得的一切信息和秘密。

(4)费用。当设定费用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保证其所履行的服务与当事人的支付能力比较是公平的、合理的、考虑周到的和相称的。

(三)社会工作者对同事的伦理责任。

(1)尊重、公平和礼貌。社会工作者应该以尊重、礼貌、公平和充分信任的方式来对待同事。

(2)处理同事的案主。社会工作者有责任用全部的专业知识来处理同事的案主。

(四)社会工作者对雇主和雇用组织的伦理责任。

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守对雇主和雇用组织所作的承诺。

(五)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

(1)维持专业正直。社会工作者应该坚持和推进这个专业的价值、伦理、知识和使命。

(2)社区服务。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这个专业在使一般大众接受社区服务方面更加方便和可行。

(3)发展知识。社会工作者应该承担起在专业实践中鉴定、发展和完全使用知识的责任。

(六)社会工作者对社会的伦理责任。

促进普遍福利。社会工作者应该促进社会的普遍福利的增长。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1.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

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

的抽象概括。“社会工作理论”则是对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过程当中所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

2.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简答)

1)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与原因。

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就是帮助人们解决他们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

各种问题。确定社会工作者将要帮助人们去解决的问题到底属于何种性质,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环节。在这方面,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工作中的许多理论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了解各种行为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性质与原因,从而使社会工作者对将要面临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

的工作目标。

大多数社会工作理论都会以它们自己对人的行为、社会过程以及行为和社

会问题的看法为基础,明确地或含蓄地告诉我们,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应该是什么。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及模式。

这也是社会工作理论对社会工作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一个好的社会工作理论,会对如何解决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所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有一些社会工作理论,其内容主要就是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套实务工作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这些程序、方法与技巧模式虽然不能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一种处处灵验的“万应处方”,但却可以为他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引导和启示。

3.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阶段(简答)

参照大卫•豪的描述,我们可以把这个发展过程大体划为七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调查”阶段。

这是社会工作的最初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工作者主要关注的是他们所从事的实际工作,而很少对这些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方法等进行理论的思考。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上主要是起一个“调查者”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活动搜集和积累了大量的事实材料,为以后社会工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基础。

2)第二个阶段可称之为“精神分析学”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单以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是不妥当的,社会工作不应只是一门“艺术”,而应是一门科学。他们开始采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这一时期唯一被社会工作者釆用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理论。社会工作几乎等同于精神分析工作。

3)第三个阶段是“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者学派”并立的阶段。

20世纪30至50年代,一些美国的社会工作者逐渐形成了一种与精神分析学派不同的社会工作观。这种被称为“功能主义学派”的新的社会工作观,在关于人的本质、关于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等问题上与精神分析学都有着巨大的分歧。对精神分析学派来说,个体的行为被视为过去事件尤其是儿童时代人生经历的结果。只有洞察了一个人心理世界所经历的早年过程,才有可能将他从当前行为模式的羁绊中解救出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探寻和治疗服务对象的心理疾患。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是社会工作者,他对问题进行诊断,对治疗方法做指示,对治疗的过程作出计划安排。与此相反,功能主义者则认为个体的行为主要是他当前所处情境的结果。当前所处情境既包括环境也包括社会工作机构的功能。个体行为不是被过去事件所决定的。给予一定的机会,在一种结构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改变他自己。因此,社会工作的任务不是对服务对象加以治疗,而是要与服务对象一起,建立一种有助于服务对象潜能得以发展的积极的、开放的相互关系,使服务对象的能力与行为发生变化。社会工作过程的中心也不再是社会工作者,而是服务对象本人。

4)第四个阶段称为“收获”的阶段。

社会工作者竞相从弗洛伊德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借用指导性理论。社会工作的职业知识空间被迅速而非系统地充实起来。社会工作者对理论观念的竞逐被视为社会工作健康发展的一种标志。

5)第五个阶段则可称为“盘点”阶段。

由于社会工作理论在数量上迅速增加,到60年代末,许多社会工作者感到有必要对这些理论做一次清点、整理和评估,以便对社会工作的“家底”有一个确切的把握。这一阶段的成果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清单。

6)第六个阶段是“理论统一”阶段。

尽管社会工作理论的迅速发展充实了社会工作的理论空间,但也使社会工作者们在理论选择方面感到无所适从。由此产生了一种普遍的心态,即希望能把这些理论统一起来。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人都相信所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实践都享有共同的目标和关怀,一些体现了社会工作本质的共同的概念原理与技巧能够从现有的各种理论与实践中抽取出来。人们竞相发展一种能把各种社会工作方法整合在一起的“一元化”的理论框架。其中最时髦的是“系统理论”。这种理论试图用“社会功能”这个概念来把各种理论与方法统合起来。然而,随着一批激进理论和人文主义理论的出现,它很快便受到了人们的攻击和批评。不仅如此,“统一”社会工作理论的愿望也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一些人认为,“系统理论”之类的社会工作“统一理论”是超前的、不充分的和虚幻的。另一些人则甚至认为由于不同的理论在观察世界的方式上是水火不相容的,因此社会工作理论的统一是不可能的,各种理论将在相互竞争中并存下去。

7)第七个阶段可称之为“理论归类”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构造“统一”的理论框架,而是通过对纷呈繁杂的各种理论进行整理、归类的方式来使理论空间有序化,其结果则是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模式。迄今为止,这些理论分类模型仍然是西方社会工作者们把握社会工作理论世界的基本工具。

4.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这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二)认知理论。

这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

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这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

心理分析学派和认知理论相似,它也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我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这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这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六)沟通理论。

这是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一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是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地给予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等。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人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

(七)人文主义理论。

这是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默的符号互动主义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困难(如现在与过去的理解不一致,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问题便出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去努力“理解”这些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重构自己的“意义世界”。

(八)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

这是以早期马克思与现代批判理论家的某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也认为人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作为激进人本主义,它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与一般人本主义不同,它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激进人本主义虽然要求改变社会现实,但其最终关注点却仍然是服务对象“意义世界”的变化。

(九)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而形成的一套社会工作理论。与激进人

本主义相似,它主张从社会存在、从经济基础、从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以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与激进人本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社会结构本身的改变,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理、意识状态上的变化。

(十)“增权”或“倡导”理论。

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十一)女权主义理论。

这是一种与激进人文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植根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它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迫,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结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去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主义所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她们有更多的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十二)叙事治疗理论。

这是一种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引申出来的社会工作理论。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一理论认为服务对象所遭遇的各种心理或行为问题都是由人们以特定叙事建构起来的,而不是一种内在于服务对象的人格或生活情境中的“固化实在”;在一种叙事中被确认为是“问题”的行为或现象,在另一种叙事中则可能被确认为不是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去突破现有主流叙事的束缚,通过一种新生活叙事的建构来重新理解或建构自己的生活,从而消除原有“问题”对自己所造成的困惑。

5.范式

范式是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群科学家共同享有的一组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背景假设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类型。范式为共同享有它的那些科学家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指南,把他们的活动联结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记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 记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社会服务[广州大学2019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服务是指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营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3倡导者[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研;苏州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5济贫法案[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济贫法案主要指伊丽莎白女皇于1601年颁布的法案。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该法案的重点或特点表现在:(1)规定每一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自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6)把贫民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第二类为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第三类为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设法领养或寄养。 6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中山大学2013年研]

王思斌社工导论考研(重点).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1.什么是社会工作(由一般定义—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中美界定) ①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 翻译而来,基本内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②是在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工作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一项专业性的工作。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为: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机构有从事合法的社会服务的专业资格;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是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美国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国家,其普遍接受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小组、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而我国于1991年给出定义: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此外,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2.简述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解释专业—从学科、职业上—国家、地区表现) ①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作为一个专业应表现为:执行这些功能的机构由一批有专业资格的人组成,他们经过专门训练,精通该学科的主要内容,使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他们适应社会需要,在社会上起着专门的作用、担负职责,享受优惠。 ②学科上来说,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的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职业上来说,社会工作脱胎于早起的慈善事业,但随着受助人情况的复杂化和现代社会对受助人正当权利要求,组成社会工作专业团体成为必要。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在一个国家、地区表现为: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机构有从事合法的社会服务的专业资格;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是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3.对社会工作的多重理解(助人方法—过程论—建构论-中美界定) ①社会工作是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从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差异性来看,社会工作更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社会工作者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而这些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之上,因而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是指社会工作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专业社会工作已经形成如下过程模式: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强调过程的模式化、程序化。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建构过程(含义-具体解释-补充说明) a.社会建构理论:不认为人们完全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行事的,而认为人是社会的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具有能动性。人们对外部现象进行何种解释,赋予它何种意义,决定了人们会采取何种的行动,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呈现这种行动影响的特点。强调能动和创造性。 b.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互动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行动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参与这一互动系统的每一个人(或机构)的行动都会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进程及结果产生影响。 c.此外,佩恩在这种互动系统中又增加了文化因素,他指出社会工作的三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对象和他们面对的情景。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是有差异,社会工作是建构的。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第二,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第三,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以上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者同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助人过程特征分析第一,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第二,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第三,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支配不是对受助者的控制,二是对助人过程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控制,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而对该过程的管理。 社工作者的角色 1、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 (2)支持者—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3)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 (4)管理者—对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 (5)资源获取者—为服务的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简答题)【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331社会工作原理考研真题(简答 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 1.请简述什么是“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是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对社会角色的一种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的区分是相对的,很多看似是自致性的角色,也往往受到先赋因素的影响。 (1)先赋角色 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比如人的种族、民族、家庭出身、性别等角色就属于先赋角色。先赋角色是个人后天社会行为的基础,无法随意更改。 一般说来,在相对封闭、流动性较低的社会中,很多社会角色都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先赋角色。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贵族的孩子生下来就是贵族,而奴隶的孩子则永远是奴隶。 (2)自致角色 自致角色也称成就角色、自获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一些原来属于先赋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如职业角色、阶级角色等都不再主要是由先天决定的,而主要是靠人们的后天努力而获得的,这显示了社会的进步。 2.请简述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模式上,对西方社会学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具体如下:

(1)经济地位分层。韦伯也把根据经济因素划分的地位群体叫做阶级,认为阶级是指一批在经济状态和变化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人群。也就是说,划分阶级的标准实际上就是“市场购买力”,而阶级差别主要是货币量的差别,这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是不同的。 (2)声誉地位分层。声誉地位是由社会公认的评价体系确定的,社会的评价从褒扬到贬低构成了高低有序的阶梯,声誉地位即指人们在这一阶梯中所处的位置。影响人们声誉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出身门第(身份)、仪表风度、知识教养、生活样式。声誉地位与“同类意识”的产生有密切联系,它必须经由主观评判的方式来确定。 (3)权力地位分层。权力地位是依据人们是否拥有权力以及权力的大小确定的。所谓权力,在韦伯那里意味着为实现自身意志,无视他人意愿而支配他人的能力。 在三个标准之间关系问题上,韦伯坚持认为,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标准可能相互强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在理论分析层次上,必须将它们加以严格区分,即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不必然地存在因果决定关系。另外,虽然在理论上认定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社会情势下这三个分层属性都同等重要,特定社会情势常常把某一个属性推到突出的地位上。至于在给定的社会情势下,哪一个属性作用最突出,即如何确定分层中轴的问题,则完全取决于具体的经验研究。 3.简述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首都经贸大学2018年研) 答:(1)叙事治疗的定义 叙事治疗,也称怀旧治疗或缅怀往事治疗,指通过引导服务对象描述性地回忆生平经历或过去的逸事来帮助解决当前面临的冲突,找到人生的意义,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叙事治疗通常运用在老年社会工作中。 (2)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 ①角色理论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考研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简答梳理...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考研笔记整理(名词解释)【共34页】 此材料将全书章节重点:主要为名词解释或简答题罗列了出来,方便考研记忆,建议配合书本复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必考社会工作的要素(名词解释或简答,论述会用到):(1)社会工作者: 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⑵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⑷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2、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3、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⑴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⑵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 4、社会工作的领域:⑴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①按服务对象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②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⑵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②就业方面的问题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⑶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 5、社会工作内涵: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 6、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7、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 8、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狭义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是指对社会弱者所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社会支持,包括物质支持和服务支持。 9、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 10、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⑴最初形态是:慈善性、分散化、非职业性和非专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二)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1.价值(名解) 价值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它是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价值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不是部分的界定,而是总体的界定。它不仅决定社会工作的性质、目标和意义,而且决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和伦理原则,以及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关系等等。 2.慈善组织会社(名解) 慈善组织会社经常是由牧师来指导的,但是它们的工作却是世俗的,并把它们建立在科学和专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用宗教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最著名的睦邻设施是巴奈特在伦敦建立汤恩比馆和亚当斯在芝加哥建立的霍尔馆,睦邻运动一开始就是非常世俗的,其兴趣更多的在于社会变迁而不是宗教目标。设施发展在这里是指由宗教组织建立的院舍设施。第一个院舍设施是为照顾儿童和老年人而建立的,随后,为失足者、穷人、酗酒者、海员建立的院舍设施纷纷出现。早期正式的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上抛弃了救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它承认人们之间应互相帮助、是平等的。 3.反价值(名解) 反价值的问题,既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之中,又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工作者相互关系之间,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 操纵是同社会工作的自由和自我决定价值相反的。长期以来,操纵环境一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目标。但是对案主的操纵显然是被禁止的。不管是在利益上操纵其他人,还是代表服务对象的行为,都是违反社会工作价值规范的。操纵行为包括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精心安排的事实,不提供信息,夸大、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撒谎。避免操纵,不仅关系到专业的纯洁性,而且关系到社会服务机构的正义性和道德责任。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王思斌考研笔记

目录 第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 (1)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 (1)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构成 (1)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 (1) 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1)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1)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主要功能 (1) 第三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1) 第四节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1) 第二编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与理论 (1)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1)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1)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1) 第三节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1)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1) 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1)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1) 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1) 第四节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1) 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1) 第一节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 (2) 第二节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2) 第三节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2) 第三编社会工作方法 (2) 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2) 第一节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历史发展 (2) 第二节社会个案工作的过程与基本技巧 (2) 第三节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2) 第四节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2) 第七章社会小组工作 (2) 第一节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2) 第二节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 (2) 第三节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2) 第四节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2) 第八章社区工作 (2) 第一节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2) 第二节社区工作的理论 (2) 第三节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2) 第四节中国的社区工作 (2) 第九章社会行政 (2) 第一节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2)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考研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考研笔记整理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改良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英国1601年的济贫法、德国的救济制度、英美的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是社会工作学科化的重要标志,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相继成熟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早期的社会工作多采用救助和治疗模式,后来发展成治疗与预防相结合、救助与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家族集团式结构及文化未能产生专业社会工作。1949年之后中国形成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扩大: (一)社会工作的领域的涵义:社会工作领域分为理想和实际的两种,社会问题分为宏观社会问题和社会性问题。(二)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人们认识的变化、社会变迁促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社会进步的涵义;“大同”思想。 (二)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特征分类生理:儿童、少年、青年、老年、妇女、残疾人社会工作; (二)按困难类型分类:日常生活问题、就业方面的问题、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救助性、帮助性、发展性社会工作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结构: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其中包含了他们对对方行动及互动过程的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社会工作者是利他性服务的提供者,受助者(也称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助人活动是服务的传导者。 社会工作的类型: (一)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社会工作经历了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普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含义: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性质:从定义①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从定义②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二是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特点。 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B.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C.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 D.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E.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F.美国内战时期出现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G.1896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社会工作逐步形成。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A.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B.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长期经验的总结 (3)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专业目标的发展 A.1917年,(美)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B.玛丽·芮奇蒙《什么是个案工作》使个案工作成为专业方法被社工接受。到20世纪30年

社工考研——社会工作概论

社会工作 既要有宏观视野,也要有具体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社会工作的核心准则:追求社会正义、人权、集体责任和尊重多样性一、社会工作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的职业化服务活动。 我国的社会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技巧与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社区,整合社会资源,预防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二、社会工作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面:救难、解困、发展:物质帮助;心理支持;能力发展;权益维护 救难:社会工作者在解救危难中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在受助者生命处于危机时,社会工作者要施以援手为其提供物质支持,包括衣、食、住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同时社会工作者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危机中的人提供心理支持。 发展: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实现人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使个人和社会都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当个人或群体遇到困难时,社会工作者施以援手,通过增加知识、学习技能等方式使个人得到发展,实现人生目标。社会工作者也应发现和激发人的潜能,是服务对象得到帮助的同时增加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社会层面:稳定、和谐;制度建设与进步;增加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协调发展1、解决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指的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遇到的影响他们正常生活而需要改变的社会状况)个体、社区、政策制度方面。。社会工作相信社会问题的产生有个体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社会资源不足,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制度不健全、制度运行扭曲等。因此社会工作者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增强服务对象能力,也要解决社会制度方面的问题。 2、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指社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在经济、政治等资源分配方面所具有的正当状态。公正指的是机会的公正、过程的公正、结果的公正,追求和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工作的目标。//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如社会资源不足,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制度不健全、制度运行扭曲等使社会公正并没有得到从分保障,人们的权利受到伤害,在生活中合法权益受到伤害的一般是困难群体,他们被排斥、被边缘化。//为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工作者对不公正现象进行干预,微观方面:为困难群体提供帮助,解决困难群体的问题,满足其基本需要;中观层面:通过社区倡导社区教育、社区照顾等提升社区平等意识,提升社区凝聚力,推动建立互助关怀性的社区;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对不合理的社会政策、制度提出建议,推动制度上的公正。 3、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使社会个构成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接纳、平等相处的状态,人与人之间具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社会工作以人为本,致力于建立相互关怀的社会。社会工作所擅长的面对面的人性化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选择题) 1、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时科学的社会服务和方法,二、社会工是一个专业和制度,社会工作时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社会服务分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服务(社会组织) 专业(格林伍德):理论体系,社会认可。专业权威、伦理守则。专业文化 制度:具备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成为社会福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社会工作的性质:融价值、理论、实务为一体的多维系统。 实务性、科学性、价值相关性、道德实践 3、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者:角色,贝克把社会工作者角色分为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 服务对象:个体、群体、社区 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 助人方法:专业的方法 4、社会工作方法分类: 直接服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间接方法:社会工作行政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历史(选择题) 时间、人物、意义、特点、什么队个案的影响,什么对社区的影响 第一节:社会工作历史起源 一。思想渊源 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 古罗马时期。人们之间的互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社会责任观的强调,这种责任的意义在于富人帮助穷人是一种宗教责任 希伯来时期:人们对正义的主张表现在公平享有财富的认识中,这种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传统起到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产生于公元1世纪,教义包含许多利他、奉献、爱人等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长生影响 3、人道主义价值观 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工业革命与社会救助的发展 1、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带来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好人社会关系的确立。后果是产生大量的农民失业和众多贫民的产生 2、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601年,为应对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颁布济贫法。 意义: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成人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j救助的责任,并建立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和急救工作方法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及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及详解】 (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失调、社会问题与社会进步 6.1复习笔记 一、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调 1.社会协调 (1)社会协调的涵义 ①社会协调是社会各部分之间在结构比重上比较合理、功能上相互配合、整体上协同一致的状态。它一般表现为社会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结构排列上的相对有序、功能上的配合一致。社会协调可以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间,也可以表现在不同层次之间。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协调,这种协调又可以发生在任何相关的两个或几个领域之间。 ②相近的概念--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关系和谐、使社会体系达致均衡的努力和目标状态,因此,社会整合基本上指功能的整合,社会整合是社会协调的一部分。 (2)社会协调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协调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整体协调与部分协调 a.整体协调是社会在整体上的协调。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协同一致形成整体协调的状态。 b.部分协调则指整体的亚层次或个别部门之间的协调。一个社会可以在部门或地区内部是协调的,但在整体上可能是不协调的。 ②结构协调与功能协调 a.结构协调是整体各部分之间关系、地位的协调,即对整体的稳定和发展来说,各组成部分在数量上、能力上、地位上的合理配置。 b.功能协调是各部门之间作用的协同一致,即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作用,以为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贡献。 结构协调是通过功能协调表现出来的,即结构协调是形式,功能

协调才是本质。 ③利益协调 利益协调是社会各集团、各部门在利益关系上的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常常是有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利益协调是指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符合社会稳定及社会进步的需要,符合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社会工作看待社会协调的重要角度,显然,其中隐喻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3)社会协调的意义 ①为人们提供正常生活的条件 社会协调作为社会各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实际上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秩序。这种关系结构反映了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而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人们认可这种秩序,它也就成为人们正常生活的条件。 ②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a.社会有静态协调与动态协调两种协调状态。静态协调是即时性的结构关系上的协调, 动态协调是历时性的各部分关系上的协调。 b.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均衡理论,社会整体总是由平衡状态经过内部的协调或整合走向新的均衡的。这就是社会由原来的静态协调向新的静态协调过渡的过程,协调成为社会增强其适应性及发展的基础。 2.社会失调 (1)社会失调的涵义 ①社会失调是指社会各构成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失去协调,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也称社会失衡,即社会系统内部失去平衡。它常常是被当作社会病态来看待的,这种观点的基本假设是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应该是协调一致的。帕森斯的社会均衡论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②社会失调是对社会协调状态的破坏,并非所有对社会协调的破坏都成为社会失调。一般地,社会失调是指对社会协调状态的较为严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发展 历史)【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1.为什么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 答:为应对贫困与其他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在工业革命的历程中出台了相应的济贫政策来救助贫民,开创了由政府以社会政策的形式来规范社会救济事业之先河。其中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因其完备性而最为著名,被誉为开创性的济贫法案。这部法案的意义在于,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承认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救济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把《伊丽莎白济贫法》看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发展源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1)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 ②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③以工代赈。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 a.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 b.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④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院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济贫院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规定家庭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 ⑥把贫民分为三类: a.为体力健全的贫民. 这种人在接受救济时必须进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 b.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疾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 对这种人救助的方式分为进入“济贫院”,即进行“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 c.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 对这种人救助的主要救济措施是进行领养或寄养。 (2)《伊丽莎白济贫法》奠定了政府主持公共救济事业的基础和方式,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 ①分区救助,这为后来政府公共救助行政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②救济工作分院内救济和院外救济两种,首创了机构救济和家庭自助的模式,也从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国家与家庭的双重责任。 ③《伊丽莎白济贫法》承袭了以前济贫立法中关于“有劳动能力的乞丐”的概念,对救助对象的分类是现代社会救助资格审查的开端。 ④政府责任的原则,规定教区须为所在地区居民充实救济经费,为不能工作者及儿童准备粮食,为体力健全者准备工作。这一原则表明,政府有责任承担对无力供养自己的人的救济义务,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这种具有现代社会福利行政性质的立法,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立了一个合法性前提,成为后来各国公共救助的依据。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伊丽莎白济贫法》确定了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完全

第一编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如下: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作为尊重人、关心人并致力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工作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及社会思想有关。西方文化有崇尚个人价值的传统。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自己的旗帜上。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现代慈善活动和社会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①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接着在19世纪内,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促进了重大的社会转型,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② 资本主义也剧烈地改变着城乡结构、阶级结构,制造着严重的社会对立,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这种现象不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社会人士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使人们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试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 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情况如下: (1)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解决历史上积累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形成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各种民生问题。 (2)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逐渐恢复起来。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高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接着,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这样,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我国开始恢复重建。 (3)与此同时,民政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1991年,民政部推动建立 了“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并加入国际社会工作者协会,促进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994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得到发展,并形成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发展模式。 (4)1999年国务院转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招生大幅度、持续、快速增加。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是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年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口] 该书主要介绍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哲学基础和专业伦理以及社会工作理论,阐述了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介绍了各类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可以作为高等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教科书,可以作为社会工作和社会学专业的参考教材, 对政府官员、人民团体成员、社会组织成员、社区工作者以及其他实际工作者了解社会工作是有帮助的。[1] 书名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1] 作者 王思斌[1] ISBN 978-7-04-041201-7 [1] 类别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 页数 460 页[1]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1]

出版时间 2014 年10 月30 日[1] 装帧 平装[1] 字数 480千字[1] 开本 16 开[1] 目录 1内容简介 2教材目录 3教材特色 4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基于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该书介绍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哲学基础和专业伦理以及社会工作理论,阐述了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介绍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结合中国实际和中国社会工作的进展,对社会工作的基本领域——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以及家庭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工业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反贫困、社区矫正和民政领域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做了阐述;对社会工作教育及专业化、社会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②受助者: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者。 ③资源系统:平克斯和米纳汉将有助于人们的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 第一,非正式的或自然的资源系统第二,正式资源系统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 ④环境:环境是指与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存和人发展有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3.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P102 答:①.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②.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③.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 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量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 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4.简述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P18 答: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5.简述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P23 答:(一)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二)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三)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6.简述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P158 答:目的性、以受助者为本、非平等性、受制约性、代表性、兼容性7.简述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系统。---P155 答:(一)改变媒介

系统:是指社会工作者,不论他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或社区,他们都是促使案主发生改变的媒介,又是实施改变的主要行动者,是专业的助人者。(二)案主系统: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者。案主系统可以是个人、家庭、小组、团体,也可以是社区、组织。(三)目标系统:是指为了达到案主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四)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实现改变目标的人,即社会工作的同盟军,是与社会工作者一起进行改变努力的系统。8.简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P166 答:一、直接服务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面对面地接触在情景中的案主,提供直接服务,以帮助案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在直接服务中,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支持者、指导者、治疗者或辅导者、照顾者 二、间接服务角色:是社会工作者作为案主的代表去争取资源,改进服务的输送方式或创造新的服务,以满足案主的社会需要。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包括:行政者、研究者、咨询者 三、合并服务角色:是指那些无法清楚地区分为直接服务或间接服务的角色,主要有:促进者、经纪人、调解者、管理与协调者、倡导者、增权者、教育者。9.简述老年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对策。--P118 答:㈠主要问题:由于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和角色转换,老年人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扰:经济收入减少、情感生活弱化;各类疾病增加。 ㈡对策:社会工作应该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功能。社会服务人员要积极了解老人的根本需要和主要需要,协助恢复其社会关系,避免社会隔离,对不可恢复的功能,要防止其恶化要整合自愿,解决老人的问题,满足其生活需求。社会工作人员要鼓励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充满孝心地奉养父母,使得他们享受天伦之乐。10.简述个案工作的模式有哪些?--P176 答:(一)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该学派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长期的、支持性关系,在减低服务对象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