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考研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考研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考研笔记整理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改良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英国1601年的济贫法、德国的救济制度、英美的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是社会工作学科化的重要标志,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相继成熟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早期的社会工作多采用救助和治疗模式,后来发展成治疗与预防相结合、救助与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家族集团式结构及文化未能产生专业社会工作。1949年之后中国形成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扩大:

(一)社会工作的领域的涵义:社会工作领域分为理想和实际的两种,社会问题分为宏观社会问题和社会性问题。(二)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人们认识的变化、社会变迁促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社会进步的涵义;“大同”思想。

(二)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特征分类生理:儿童、少年、青年、老年、妇女、残疾人社会工作;

(二)按困难类型分类:日常生活问题、就业方面的问题、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救助性、帮助性、发展性社会工作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结构: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其中包含了他们对对方行动及互动过程的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社会工作者是利他性服务的提供者,受助者(也称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助人活动是服务的传导者。

社会工作的类型:

(一)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社会工作经历了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普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

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工作同社会学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最初孕含于社会学之中,有时被称为应用社会学。在社会工作的发展中,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和方法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的分析工具。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它逐渐独立于社会学。

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社会工作的任务和过程与受助者的心理状态及态度有关,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个案工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与政治学的关系: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与权力分配、社会政策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在制度层面上要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合法地位和权力。

(二)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二者关系集中体现于福利经济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财富更多地应用于福利事业是社会财富效用的最大化。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认同社会工作价值、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一)助人过程的特征:帮助他人获利、合作过程、不对称互动

(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助人活动的发动者、推进合作、提供服务。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服务提供者、工作对象的支持者、合理行为的倡导者、社会工作过程的管理者、福利资源的获取者、社会政策的影响者。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功能的涵义与类型

(一)功能的涵义:用来表示一个系统中不同部分之间相互依存性的概念。

(二)功能的类型:终极功能与中间功能、功能与反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二)社会工作的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一)社会秩序及其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社会秩序的涵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看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和获取福利的制度化途径。

(二)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通过参与制定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与冲突(二)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

第三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终结

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政府、民间结构和社区共同体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

第四节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

(一)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二)我国体制改革的特点:整体性、渐进性、非同步性、计划性与自发性;

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社会服务社会化和人们对高水平生活质量的追求促进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我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策略,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领域则表现为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路径依赖。

(二)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受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方面的影响。

思考题:试分析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1. 体制改革: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加上某些政策带来的影响,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已十分突出,包括回城知识青年的待业问题、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老化和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问题要靠社会政策来化解,靠体制改革来解决。

2. 社会进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要也在提高。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发展社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被提上日程。而社会工作是现代化应付社会问题的一种制度。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

(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把救助看作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

(二)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同情和怜悯

(三)专业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人道主义、平等意识

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

(一)价值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高登斯坦的观点,理想的社会工作者认为价值是其生命意义的全部,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之有别。

(二)价值、知识与技术价值与知识的关系、价值与技术的关系;

社会工作中的反价值:操纵、家长作风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

(一)新教伦理与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实质,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价值理念;人道主义的内容;基斯—鲁卡斯的HPU 的基本假设(二)社会福利理念:社会福利的描述定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思考题:试述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1)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第一,社会福利服务的组织和推行,依赖社会工作专业来完成,保证其诚信和效果;第二,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具体化的一个过程,它通过社会福利服务的策划、推行和评估等一系列专业活动保障整个福利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第三,社会工作为社会福利提供知识基础2)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传递者。表现在:第一,对社会问题作出反映,在福利服务中确定范围和种类;第二,社会工作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第三,社会工作是提供资源和服务的过程;第四,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简单说:社会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实施社会助人的行动系统。

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山上体现了社会福利制度完善或成熟的程度。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美国社会工作操作定义的价值叙述、比斯台克的表述、泰彻的表述之间的异同

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

(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

(二)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功能学派与治疗学派的差异

(三)政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而机构是二者之间的中介。三者之间在价值观上既有一致又有矛盾。

(四)社会工作价值在从理论转向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例

如自我决定的原则

第三节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

(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原材料: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国古代社会福利理念、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二)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方法:在上述三种价值体系(观念)基础上的借鉴创新、批判继承、综合发展,例如爱人、助人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重点)

(一)专业价值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

(二)专业伦理:包括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伦理责任(对当事人、对雇佣机构、对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的教育:价值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

思考题试述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意义。答: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工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和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激励和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具体工作。

思考题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内部可能存在哪些矛盾?应该怎样看待这些矛盾?答:(1)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2)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功能学派(帮助)治疗学派(治疗)(3)社会、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三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4)价值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过程中的矛盾

思考题试指出符合我国社会要求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重点)答:1.社会价值2.专业价值3.专业伦理4.操作守则:是在更微观层面上的社会工作价值,是在各个层面上的价值理念的具体应用,表现为社会工作的各种原则和技术。在这个层面上,操作守则更多地体现为价值、知识和技术的统一。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轻视理论出于两种“误区”:过分夸大社会工作所处理

问题的特殊性,对理论的概括范围的过高追求。社会工作的个别经验与理论知识是相互补充的。

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解释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与原因,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提出有效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和模式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从理论角度看,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过七个阶段:调查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阶段、获得阶段、盘点阶段、“理论统一”阶段、理论归类阶段。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涵义,二者之不同与联系。

(二)皮拉利思的社会工作理论三层次划分模型:宏观理论、中观理论与实践理论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佩恩的分类及各流派的基本内容:心理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标签理论;人文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权理论、女权主义理论。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归类:李康特(Recomte)的理论构造的哲学性背景假设和专业性背景假设;大卫·豪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四范式模式:功能主义的、解释论的、激进人文主义的、激进结构主义的。

三、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

思考题试述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型:“为社工工作的理论”人与社会的本质、人的行为与社会运行的规则和机制进行解释的部分“社会工作的理论”,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方法进行说明的部分。二者相互依存,一种前者蕴含一个后者,经过一定的加工,前者可以转变为后者。

思考题简述本章第三节结束的11种西方社会工作理论(西方社会工作流派)

第五章社会个案工作第一节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一)诊断学派关于社会个案工作的看法:汉密尔顿认为社会适应不良是“心理-社会”即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二)功能学派的看法:强调社会工作者(机构)对案主帮助的作用。(三)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提供支持与服务,减轻和解决问题,增进福利。

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一)个案工作的起始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个案工作的起始阶段。(二)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阶段:1917年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一书是社会个案工作专业化开始,“研究-诊断-治疗”的助人框架。(三)精神医学对个案工作的影响(四)20世纪4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

第二节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

一、危机介入模式

(一)危机的含义:危机是平衡稳定状态被改变的现象,也是一个过程。

(二)危机介入技术:开始阶段:收集资料、达成协议、建立专业关系;中间阶段:进一步搜集资料,寻找形成危机的原因,减轻案主压力;结案。

二、任务中心模式

(一)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及适用范围:个案工作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它考虑个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它主要应用于情绪问题、资源不足、角色困难等问题。

三、心理-社会模式

(一)心理-社会模式的内容:将案主的心理状态、情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人的内部心理世界、生活的外部社会环境。

(二)心理-社会模式的框架:针对问题(内部和外部问题)确定目标(改变人和改变环境),正确处理工作者与案主的角色。

(三)心理-社会模式的相关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埃里克森的人的成长(生命历程)理论。

四、行为治疗模式

(一)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人的行为是通过反映外部世界、学习适应环境而获得的。有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和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

(二)行为治疗模式的工作技巧

(三)行为治疗个案工作的框架:适应问题-案主行为本身出现问题;工作目标要小而具体,可测量;工作者要运用资源与手段支持案主的行为改变。

第三节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中国社会个案工作的经验:中国社会是“家本位”文化,家族(家庭)集团主义使得对人的帮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直接帮助有需要的人,二是通过帮助家庭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社会个案工作的实践:中国的社会个案工作要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架构的特点。

第六章社会小组工作第一节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

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小组工作产生于工业化导致的社会问题,20世纪40年代成为专业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的定义:从治疗、发展及对团体的功能的角度下定义,社会小组工作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协助个人增强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小组的类型划分:以成员的参与程度、自由进出程度和工作目标划分的小组类型。

第二节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

小组工作理论基础: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系统理论

小组工作的模式:社会目标模式认为,社会系统与个人、群体是相互影响的,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来实现。治疗模式以小组作为治疗的媒介,解决小组成员的问题。互动模式把小组看作一

个互助系统。

第三节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前属期阶段-权力和控制期-亲密期-分辨期-分离期

小组工作的过程:小组形成初期的沟通、小组形成中的规范的建立(社会控制)、小组成员的角色承担,提高小组凝聚力。

第四节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

小组工作的原则:(对小组及成员的)个别化原则、接纳、助人、鼓励参与、促进成员发展、合理制约

小组工作的技巧:

(一)小组工作的一般技巧:建立关系、观察、组织小组、领导小组、沟通、参与小组、运用资源、评估。

(二)促进沟通的技巧:选择适合环境、选择适合语言、提供合作目标、调整小组互动模式

(三)组织会议的技巧:良好的开端、控制讨论进程、做好总结。

思考题试述社会小组工作的涵义。答:小组工作是一种以两个或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小组为工作对象的社会工作方法,它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之间的互动,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集体活动,从中获得小组经验,处理个人、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行为改变,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开发个人潜能,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思考题试述小组工作的三个主要模式。答:1.社会目标模式:以系统论与社会学理论基础,强调社会系统与人和群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以关注社会整合和人参与社会的责任感为工作重点,通过人的能力和意识的提高去改变和影响社会,2.治疗模式:以行为修正理论为基础。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促进小组成员的沟通和互动过程中,转变行为,关注个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个人提供一个小组的治疗环境,提供心理康复和行为指导。3.互动模式:理论基础是系统理论和场论,关注个人也关注环境,通过个人、小组、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

思考题试述卡兰德等人的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模式

1.前属期:这是小组的开始。成员处于接近又回避的矛盾心理,社会工作者应鼓励成员表达他们对小组和其他人的期望。可组织一些使成员互相熟悉的活动。

3.亲密期:成员开始更为亲密。关心小组和其它成员,投入增强。开始公开比较小组生活和家庭生活,出现同胞式的竞争,开始意识和承认小组经验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小组的目标。

4.分辨期(差异期):形成良好小组的时期,成员之间彼此熟悉。聚合、接纳。对小组有较高认同。权力竞争和情感波动趋于缩小,更加联合、客观、合作。能提出更现实的建议或计划,实施大型项目。

5.分离期:小组进行到终结且小组目标已经实现。开始在其他地方寻求新资源满足自己需要,在转移和打破已经建立的默契时可能出现焦虑,如内聚。情绪反复等。

思考题为什么要对小组中的互动进行控制?怎样有效的进行控制?答:在小组工作过程中,社工作为管理者应该对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同时,他必须对助人相关的诸多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管理、以实现小组工作的高效率,保障小组活动的按计划向目标进行。

在小组中使用和发展小组规范,恰当地利用小组中的角色和地位,提高小组凝聚力和小组目标。

第七章社区工作第一节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社区组织工作的起源与发展:社区工作包括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社区组织工作起始于19世纪后期的社区睦邻运动,20世纪60年代社区组织工作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二)社区发展的起源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倡导,首先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实行。1955年联合国提出社区发展的准则。

社区工作的定义

(一)社区组织的定义工作方法论、工作过程说。

(二)社区发展的定义: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的定义。

(三)社区工作的定义

社区工作的目标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

第二节社区工作的理论

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一)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工作策略的意义,如保守主义、多元主义、马克思主义、激进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二)社会运动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策略的意义社区工作的实施理论(一)社区工作的模式:罗斯曼的社区工作模式,地区发展、社会计划、社会行动、新的发展观。(二)社区工作的原则联合国的社区发展原则。(三)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法第三节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

社区工作的过程:建立关系(方法与内容)、收集资料(类型与方法)、制订计划(层次内容)、社区行动(内容与目标)。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社区调查与分析的技巧、建立及维系关系的技巧、动员与组织的技巧、活动程序设计技巧。

第四节中国的社区服务工作

社会福利体系与社区服务工作:社区社会福利的涵义: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自助-互助为基础,增进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

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发展方向问题(福利服务还是商业营利)、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服务滞后。

(二)对策:福利服务与商业服务分离,制定促进福利服务的政策;加强社区服务管理。

(三)第八章社会行政第一节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

一、社会行政的涵义(一)什么是社会行政:基德内的实质性解释,崔克尔的过程性解释,定义。(二)社会行政与公共行政的关系

二、社会行政的层次(一)社会政策的层次:政府的宏观政策和机构(组织)的微观政策。(二)社会行政的层次: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界定与联系。

三、社会行政的地位与功能(一)社会行政的地位:社会政策的定义,社会行政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社会行政是间接的社会工作

方法。(二)行政的功能:实现社会政策、促进有效服务、修订社会政策。

第二节社会行政的内容

一、社会服务的计划:社会服务计划的过程模式,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

二、社会服务的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的结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人员的招聘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协调与控制(一)协调:协调对于社会服务机构运行的意义,程序性协调与工作性协调。(二)控制

两种控制观,组织控制中的吸纳机制。

五、评估与报告:社会服务机构评估的意义、报告(或交待)的意义。

第三节我国的社会行政

一、我国社会行政的发展历史古代的“九惠之教”、常平仓、义仓,民国时期的社会部。

二、我国的社会行政体制:1949年后我国的社会行政机构的体系的结构;社会政策的实施模式----单位体制与行政体系的作用,社会行政的基本特点:依据统一政策、依靠行政体系、借助思想工作。

三、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行政: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企业(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及消极影响。社会行政体系的变化:政府角色的变化、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发育与成长,社会行政性质的变化:由政治化向行政和经济相结合方向的转变。

第九章儿童社会工作第一节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涵义

儿童社会工作的概念:儿童概念的界定,儿童社会工作的涵义。

儿童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一)以救助为主的时期:20世纪以前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是特殊儿童,主要方法是救助(二)积极的儿童福利时期:20世纪新的儿童福利观念,1923年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宣言》

儿童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性质:儿童社会工作具有福利性、服务性、专业性等基本特征,它对儿童的成长及社会安全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人的发展理论是儿童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行为主义、人文主义、发生认识论的发展理论。

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推动有关儿童的立法、促进对儿童的养育、推动儿童教育事业、为儿童创造娱乐游戏的条件、儿童卫生保健、家庭服务中的儿童社会工作、儿童权益保护、对孤儿、被弃儿童的工作、残疾儿童的康复和教育;

儿童社会工作的一般方法:群体活动、个案工作

第三节中国的儿童社会工作

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幼有所长,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基金会”

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现状:中国政府的儿童社会政策:宪法、婚姻法的有关内容,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福利院,希望工程,春蕾计划;

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前瞻:儿童福利的优先性,儿童社会福利服务的法制化、社会化趋势。

第十章青少年社会工作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关于青少年的界定: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对于青少年概念的解释。

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

第二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生物进化理论:生长顺序与时间理论关注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特征,复演理论认为个体成长是在“复演”人类进化历程。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论,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人生发展阶段论)

学习理论:哈维格斯特的发展阶段和任务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玛格丽特·米德的青年亚文化(代沟)理论,本尼迪克特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从社会结构(社会地位与角色)、社会变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变迁)、青少年群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角度看待青少年问题。

第三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青少年面临的发展任务;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青少年发展与青少年问题两大主题。

第四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

青少年工作的一般形式:团体(组织)是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青少年团体(组织)可以为青少年发展服务;借助青少年活动设施和基地开展青少年工作;一些社会服务机构直接为青少年服务。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般形式:个案辅导方法和团体活动方法。

第五节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与机构: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功能:教育、开发、服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机构。

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状况与发展:中国青少年在发展中面临三种不同性质的问题:就业、教育及保护。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的涵义,老年社会工作有单纯的帮助、服务向帮助、互助、发展和参与的变化。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老年社会工作是三个主要因素。西方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对养老问题的处理方式有明显差异。

第二节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认为随着老人年龄增长,他们便主动撤出主流社会活动。遇到的批评

(二)活动理论:认为积极的活动有助于老年人生活的满意,评价

(三)连续性理论:老年人若保持中年时代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就会有幸福的晚年。

(四)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社会损害理论认为对老年人过分关心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社会重建理论关注改变老年人生存环境以增强和重建自信心。

(五)社会交换理论:主张发展老年政策和服务,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

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一)老年个案工作:独特的原则和要求,尊敬老人,耐心的重要性(二)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怀旧、生命回顾的功能及使用范围

老年小组工作:基本原则和具体技巧老年社会工作的特殊性

第三节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机构照顾:机构照顾(院舍照顾)的涵义

社区照顾:社区照顾的涵义,产生的原因、功能,“时间储蓄”,将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结合起来解决老年照顾问题。思考题为什么在我国要大力发展老人社区服务。1.家庭照料功能的弱化2.老人们大多愿意在他们熟悉的社区环境中生活3.老年群体数量的急剧增长,现阶段国家经济无力发展机构照顾。4.可以有效利用社区内的一切闲置资源5.走正规照顾与非正规照顾相结合的道路,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服务需要6.无经济能力去敬老院的老人,有权从生活的社区得到关怀和帮助。

第十二章妇女社会工作第一节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

妇女社会工作的涵义:妇女社会工作也叫妇女服务,狭义的妇女社会工作,广义的妇女社会工作,妇女服务的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的一种社会思潮,女权主义的基本主张,女权主义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理论内容:妇女社会地位,妇女的社会作用,社会权利和争取妇女解放途径的观点。

第二节香港的妇女社会工作

香港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香港妇女服务的三个层次:家庭服务本位、社区服务本位、妇女服务本位。

香港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以已婚妇女为主,强化妇女传统角色,以家庭和社区为服务本位

第三节中国大陆的妇女社会工作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发动妇女参加社会生产(二)宣传教育妇女(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四)家庭文化建设“五好家庭”

近期妇女社会工作的内容

第十三章家庭社会工作第一节家庭社会工作的概念

什么是家庭社会工作(一)家庭社会工作的定义:家庭社会工作的涵义,家庭社会工作的要素:家庭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二)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从家庭成员个人开始,从家庭整体的角度理解个人,专业工作关系

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功能外移和重心转移,家庭关系平等化,家庭支持网络的变化,婚姻家庭问题家庭社会工作的任务:对经济困难家庭提供物质性服务,对家庭关系失调者提供咨询和法律服务,开展家庭教育

第二节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欧美家庭社会工作:欧美家庭社会工作于20世纪初走向专业化。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多样化。

中国大陆的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服务,面对家庭的培训和教育,家庭救助,家庭心理辅导

第三节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

有关家庭社会关系的理论(一)系统理论(二)家庭沟通理论:家庭角色,角色紧张,性别角色理论,家庭沟通的正负效益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家庭治疗的涵义及适用范围,家庭治疗理论,家庭治疗的目标、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矫治社会工作第一节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与起源

矫治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矫治:矫治是对犯罪或有犯罪倾向者的矫正治疗,它有惩罚、隔绝、威慑、改造等功能;

(二)矫治社会工作:矫治社会工作是对犯罪者在服刑、缓刑和假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治疗、行为纠正,以及生活福利、亲属照顾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工作。

矫治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一)人类刑法观念及其制度的历史变迁:古代的惩罚罪犯制度,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刑罚思想

(二)矫治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约翰.奥古斯特斯的贡献,英国的感化制度

第二节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

矫治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理念(一)人道主义: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有罪者能够改过自新(二)新社会防卫论(三)接纳:接纳的伦理基础及价值观念

矫治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一)司法审判前的服务调查报告,判决建议和参考(二)社会处遇:何谓社会处遇,包含的内容或服务方式,观护,教养院(三)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更生保护矫治社会工作的机构与人员矫治社会工作体系,矫治社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

第三节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犯罪矫治工作的特点:专门机关与社会相结合,惩罚管制与思想改造相结合,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相结合

中国矫治社会工作的实践形式:社会帮教:涵义与适用对象;工读教育:做法;劳动教育:涵义;社会处遇:特点、形式;狱中矫治:方式。

第十五章残疾人社会工作第一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与发展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一)什么是残疾人残疾类型:功能、形态残疾,丧失功能残疾,社会功能残疾,残疾人定义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概念内涵;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古代社会的残疾人被漠视、被歧视、被怜悯,人道主义对改善残疾人地位的贡献,1975年联合国的《残疾人宣言》,20世纪80年代残疾人国际成立及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

第二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关于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的理论探讨:1、供养理论:内容及局限;2、回归社会论:内容及评价;3、增能(增权)理论:内容及评价。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模式:1、个人模式:哀痛理论、渐进沟通模式,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2、社会模式:社会工作者的立场与方法

(三)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方法:1、社会康复的内容及工作过程;2、社区康复的理念背景与工作方法;3、职业康复的理念及工作方法。

第三节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组织体系:以行政性组织和家庭为主的残疾人照顾体系;1988年成立半官半民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工作的组织优势。

政府机构的残疾人工作:民政部门主管残疾人福利服务及吸纳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工厂;卫生部门的预防残疾及社区康复工作;教育部门的特殊教育和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劳动部门的残疾人就业。

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工作: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职能,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工作

第十六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第一节贫困问题概述

什么是贫困(一)贫困的涵义(二)贫困的测量: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实际生活质量指数,贫困线

贫困的全球背景与中国的现状:在世界范围内贫困群体的社会经济特征;中国的贫困地区(贫困县),城市贫困

第二节反贫困:国际经验的回顾

反贫困的主要武器(一)福利制度:西方发达国家由济贫发展出社会福利制度,美国的“向贫困宣战”(二)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计划:从经济(GNP)增长战略的“渗透”效应到直接面向穷人的社会计划。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记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2021考研真题库与复习笔 记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救助[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对那些维持社会基本生活水平有困难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社会救济工作的关键是要正确划定被救济对象最低生活标准,维护贫困者的基本权益。我国长期开展的扶贫工作是社会救济中很有特色的事业,把社会救济与生产开发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提高贫困者的生活水平。 2社会服务[广州大学2019年研;中南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社会服务是指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它是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传至有需要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服务与营利性商业服务有本质区别,它是社会福利服务。 3倡导者[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研;苏州大学2019年研;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4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构成要素[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社会工作是指以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职业化的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他人(服务对象)为目的的活动;②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活动;③社会工作是科学的助人方法;④社会工作是职业化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有: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价值观助人活动和专业方法。 5济贫法案[西南大学2010年研] 答:济贫法案主要指伊丽莎白女皇于1601年颁布的法案。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有济贫的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 该法案的重点或特点表现在:(1)规定每一教区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分区主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供男女儿童习艺,教区也义务地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与工具,强制生产。(4)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救贫所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仍在家居住。(5)规定人民有救济其贫穷家人或亲属的义务,教区仅在贫民不能自其家人或亲戚处获得扶养时才予以救助。而且救助的对象限于在该区出生的人或最近在该区住满3年的人。(6)把贫民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体力健全的贫民,须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第二类为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患病者、老年人、残废者、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们,令其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第三类为失依儿童,包括孤儿、弃婴等,设法领养或寄养。 6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中山大学2013年研]

王思斌社工导论考研(重点).

社会工作导论(重点)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1.什么是社会工作(由一般定义—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中美界定) ①社会工作是由英文social work 翻译而来,基本内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福利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②是在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运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工作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一项专业性的工作。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为: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机构有从事合法的社会服务的专业资格;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是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④美国是最早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国家,其普遍接受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小组、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而我国于1991年给出定义:社会工作是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此外,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2.简述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解释专业—从学科、职业上—国家、地区表现) ①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作为一个专业应表现为:执行这些功能的机构由一批有专业资格的人组成,他们经过专门训练,精通该学科的主要内容,使用专业的方法与技术。他们适应社会需要,在社会上起着专门的作用、担负职责,享受优惠。 ②学科上来说,社会工作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应用型的社会科学,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职业上来说,社会工作脱胎于早起的慈善事业,但随着受助人情况的复杂化和现代社会对受助人正当权利要求,组成社会工作专业团体成为必要。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在一个国家、地区表现为: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机构有从事合法的社会服务的专业资格;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是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福利制度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3.对社会工作的多重理解(助人方法—过程论—建构论-中美界定) ①社会工作是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从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差异性来看,社会工作更强调应用,注重实践。社会工作者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而这些方法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之上,因而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是指社会工作是通过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专业社会工作已经形成如下过程模式: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强调过程的模式化、程序化。 ③社会工作是一个建构过程(含义-具体解释-补充说明) a.社会建构理论:不认为人们完全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行事的,而认为人是社会的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具有能动性。人们对外部现象进行何种解释,赋予它何种意义,决定了人们会采取何种的行动,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呈现这种行动影响的特点。强调能动和创造性。 b.它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进行互动的过程,也是作为一个行动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进行互动的过程;参与这一互动系统的每一个人(或机构)的行动都会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进程及结果产生影响。 c.此外,佩恩在这种互动系统中又增加了文化因素,他指出社会工作的三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对象和他们面对的情景。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是有差异,社会工作是建构的。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第二,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第三,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以上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者同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助人过程特征分析第一,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第二,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第三,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支配不是对受助者的控制,二是对助人过程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控制,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而对该过程的管理。 社工作者的角色 1、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 (2)支持者—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3)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 (4)管理者—对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 (5)资源获取者—为服务的开展而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三)

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1.社会福利(名解) 从广义上来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和相关服务。而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2.社会福利制度(名解) 社会制度是指那些标准化并被普遍接受的角色、规范以及为人的社会化行为提供基本参照的系统。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社会中也具有自身的结构与内容并发挥着特定的功能。社会福利制度的存在是满足社会中个人、群体和社区的福祉,而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的内容与特征不仅受到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也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在社会福利制度中,主要构成要素有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与外在的制度和环境系统。 3.剩余性社会福利(名解) 剩余性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介入,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这种福利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他性,同时多数福利项目也需要通过家计调查的监督与评估手段来完成。政府扮演边缘性的角色。 4.制度性社会福利(名解) 制度性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政府扮演了全面的角色。 5.积极的(社会)福利和消极的(社会)福利(名解)

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消极的社会福利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层面而较少关注个人的福祉与发展。此外,消极的福利还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侮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积极的福利是指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比如心理辅导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积极福利,其目标并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增进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从各国当代社会福利改革的经验来看,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将消极福利改变为积极福利,将福利与个人就业和价值等充分联系在一起,减少因接受福利带来的负面的心理影响,而努力促进福利接受者的社会融合。 6.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名解) 根据福利提供者的区别,还可以将社会福利区分为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公共福利主要是指由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公共福利又可以被称为国家福利,在这里国家是生产并分配福利的主要行动者。 私人福利主要是指由市场与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的关系不仅是国家治理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考虑点,也是社会政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平衡国家与私人部门在社会福利上的责任和义务,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7.社会福利的功能(简答) 社会福利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潜功能和显功能。从潜功能的角度出发,社会福利是为了提升公民的社会地位、改善社会关系从而增强社会团结。而从显功能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是为了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改善公民的生活素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具体来说,社会福利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社会福利通过资源分 配与再分配来改善公民的收入分布,从而减轻公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第二,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控制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可以通过资金与社会服务,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第三,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考研笔记整理(名词解释、简答梳理...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考研笔记整理(名词解 释、简答梳理...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考研笔记整理(名词解释)【共34页】 此材料将全书章节重点:主要为名词解释或简答题罗列了出来,方便考研记忆,建议配合书本复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必考社会工作的要素(名词解释或简答,论述会用到):(1)社会工作者: 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⑵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⑷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2、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3、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⑴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⑵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 4、社会工作的领域:⑴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①按服务对象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②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⑵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②就业方面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二)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1.价值(名解) 价值是以人为本位的哲学理念,包含着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规定。它是对社会中的是非、善恶、真伪和美丑的一种判断或评价。价值对社会工作的界定不是部分的界定,而是总体的界定。它不仅决定社会工作的性质、目标和意义,而且决定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关系、社会工作的实践领域和伦理原则,以及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关系等等。 2.慈善组织会社(名解) 慈善组织会社经常是由牧师来指导的,但是它们的工作却是世俗的,并把它们建立在科学和专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用宗教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最著名的睦邻设施是巴奈特在伦敦建立汤恩比馆和亚当斯在芝加哥建立的霍尔馆,睦邻运动一开始就是非常世俗的,其兴趣更多的在于社会变迁而不是宗教目标。设施发展在这里是指由宗教组织建立的院舍设施。第一个院舍设施是为照顾儿童和老年人而建立的,随后,为失足者、穷人、酗酒者、海员建立的院舍设施纷纷出现。早期正式的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上抛弃了救助过程中的尊卑意识,而是出于同情和怜悯。它承认人们之间应互相帮助、是平等的。 3.反价值(名解) 反价值的问题,既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之中,又存在于社会工作者与机构的关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社会工作者相互关系之间,社会工作的反价值包括操纵和家长作风。 操纵是同社会工作的自由和自我决定价值相反的。长期以来,操纵环境一直是社会工作的一个目标。但是对案主的操纵显然是被禁止的。不管是在利益上操纵其他人,还是代表服务对象的行为,都是违反社会工作价值规范的。操纵行为包括为了取得某种效果而精心安排的事实,不提供信息,夸大、歪曲事实真相或者撒谎。避免操纵,不仅关系到专业的纯洁性,而且关系到社会服务机构的正义性和道德责任。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考研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考研笔记整理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改良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英国1601年的济贫法、德国的救济制度、英美的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是社会工作学科化的重要标志,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相继成熟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早期的社会工作多采用救助和治疗模式,后来发展成治疗与预防相结合、救助与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家族集团式结构及文化未能产生专业社会工作。1949年之后中国形成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扩大: (一)社会工作的领域的涵义:社会工作领域分为理想和实际的两种,社会问题分为宏观社会问题和社会性问题。(二)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人们认识的变化、社会变迁促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

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 (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社会进步的涵义;“大同”思想。 (二)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特征分类生理:儿童、少年、青年、老年、妇女、残疾人社会工作; (二)按困难类型分类:日常生活问题、就业方面的问题、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救助性、帮助性、发展性社会工作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 (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结构: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其中包含了他们对对方行动及互动过程的理解。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社会工作者是利他性服务的提供者,受助者(也称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助人活动是服务的传导者。 社会工作的类型: (一)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社会工作经历了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发展过程 (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普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赠5套名校考研真题】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第一章笔记和课后习题 详解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一、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接着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2.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 ①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 ②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不同意用宗教、道德和改良的方法去拯救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及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及详解】 (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失调、社会问题与社会进步 6.1复习笔记 一、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调 1.社会协调 (1)社会协调的涵义 ①社会协调是社会各部分之间在结构比重上比较合理、功能上相互配合、整体上协同一致的状态。它一般表现为社会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结构排列上的相对有序、功能上的配合一致。社会协调可以表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之间,也可以表现在不同层次之间。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在不同层次上实现协调,这种协调又可以发生在任何相关的两个或几个领域之间。 ②相近的概念--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社会体系各部分之间关系和谐、使社会体系达致均衡的努力和目标状态,因此,社会整合基本上指功能的整合,社会整合是社会协调的一部分。 (2)社会协调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协调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整体协调与部分协调 a.整体协调是社会在整体上的协调。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协同一致形成整体协调的状态。 b.部分协调则指整体的亚层次或个别部门之间的协调。一个社会可以在部门或地区内部是协调的,但在整体上可能是不协调的。 ②结构协调与功能协调 a.结构协调是整体各部分之间关系、地位的协调,即对整体的稳定和发展来说,各组成部分在数量上、能力上、地位上的合理配置。 b.功能协调是各部门之间作用的协同一致,即各部门相互配合、发挥作用,以为整体的存在和发展作出贡献。 结构协调是通过功能协调表现出来的,即结构协调是形式,功能

协调才是本质。 ③利益协调 利益协调是社会各集团、各部门在利益关系上的协调。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常常是有矛盾的,甚至是对立的。因此,利益协调是指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符合社会稳定及社会进步的需要,符合社会作为一个共同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是社会工作看待社会协调的重要角度,显然,其中隐喻了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 (3)社会协调的意义 ①为人们提供正常生活的条件 社会协调作为社会各部分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结构,实际上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秩序。这种关系结构反映了相对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而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人们认可这种秩序,它也就成为人们正常生活的条件。 ②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a.社会有静态协调与动态协调两种协调状态。静态协调是即时性的结构关系上的协调, 动态协调是历时性的各部分关系上的协调。 b.按照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均衡理论,社会整体总是由平衡状态经过内部的协调或整合走向新的均衡的。这就是社会由原来的静态协调向新的静态协调过渡的过程,协调成为社会增强其适应性及发展的基础。 2.社会失调 (1)社会失调的涵义 ①社会失调是指社会各构成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关系失去协调,无法发挥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也称社会失衡,即社会系统内部失去平衡。它常常是被当作社会病态来看待的,这种观点的基本假设是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应该是协调一致的。帕森斯的社会均衡论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②社会失调是对社会协调状态的破坏,并非所有对社会协调的破坏都成为社会失调。一般地,社会失调是指对社会协调状态的较为严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版笔记整理

第一章(选择题) 1、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时科学的社会服务和方法,二、社会工是一个专业和制度,社会工作时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职业性的助人活动 社会服务分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服务(社会组织) 专业(格林伍德):理论体系,社会认可。专业权威、伦理守则。专业文化 制度:具备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成为社会福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社会工作的性质:融价值、理论、实务为一体的多维系统。 实务性、科学性、价值相关性、道德实践 3、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 社会工作者:角色,贝克把社会工作者角色分为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 服务对象:个体、群体、社区 价值观:核心是利他主义 助人方法:专业的方法 4、社会工作方法分类: 直接服务: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间接方法:社会工作行政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历史(选择题) 时间、人物、意义、特点、什么队个案的影响,什么对社区的影响 第一节:社会工作历史起源 一。思想渊源 1、古希腊、古罗马及希伯来时期的思想根源 古罗马时期。人们之间的互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社会责任观的强调,这种责任的意义在于富人帮助穷人是一种宗教责任 希伯来时期:人们对正义的主张表现在公平享有财富的认识中,这种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传统起到重要影响 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产生于公元1世纪,教义包含许多利他、奉献、爱人等博爱思想,这种博爱思想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长生影响 3、人道主义价值观 时间:源于欧洲文艺复兴,强调人生而平等、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工业革命与社会救助的发展 1、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 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同时带来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转变,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好人社会关系的确立。后果是产生大量的农民失业和众多贫民的产生 2、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1601年,为应对贫困和其他社会问题,颁布济贫法。 意义: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成人政府有对社会中无助的人进行j救助的责任,并建立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和急救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②受助者: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者。 ③资源系统:平克斯和米纳汉将有助于人们的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 第一,非正式的或自然的资源系统第二,正式资源系统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 ④环境:环境是指与人的活动,与人的生存和人发展有关的外在事物的总和。3.简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P102 答:①.个人必须适应环境,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社会环境所赞许的行为 ②.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③.个人会对社会环境有一定影响 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量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 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4.简述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P18 答: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5.简述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P23 答:(一)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二)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三)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6.简述专业关系的基本特点。---P158 答:目的性、以受助者为本、非平等性、受制约性、代表性、兼容性7.简述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系统。---P155 答:(一)改变媒介

系统:是指社会工作者,不论他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或社区,他们都是促使案主发生改变的媒介,又是实施改变的主要行动者,是专业的助人者。(二)案主系统:即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者。案主系统可以是个人、家庭、小组、团体,也可以是社区、组织。(三)目标系统:是指为了达到案主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四)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实现改变目标的人,即社会工作的同盟军,是与社会工作者一起进行改变努力的系统。8.简述社会工作者的角色。--P166 答:一、直接服务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面对面地接触在情景中的案主,提供直接服务,以帮助案主解决困难和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在直接服务中,工作者的角色包括:支持者、指导者、治疗者或辅导者、照顾者 二、间接服务角色:是社会工作者作为案主的代表去争取资源,改进服务的输送方式或创造新的服务,以满足案主的社会需要。社会工作者的间接服务角色包括:行政者、研究者、咨询者 三、合并服务角色:是指那些无法清楚地区分为直接服务或间接服务的角色,主要有:促进者、经纪人、调解者、管理与协调者、倡导者、增权者、教育者。9.简述老年阶段的主要问题及对策。--P118 答:㈠主要问题:由于生理、心理特征的变化和角色转换,老年人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扰:经济收入减少、情感生活弱化;各类疾病增加。 ㈡对策:社会工作应该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功能。社会服务人员要积极了解老人的根本需要和主要需要,协助恢复其社会关系,避免社会隔离,对不可恢复的功能,要防止其恶化要整合自愿,解决老人的问题,满足其生活需求。社会工作人员要鼓励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充满孝心地奉养父母,使得他们享受天伦之乐。10.简述个案工作的模式有哪些?--P176 答:(一)心理-社会学派个案工作:该学派向服务对象提供一个长期的、支持性关系,在减低服务对象外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名词解释汇总100个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第三版)名词解释汇总100个 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 1.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 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2.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 的构成部分。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某一具体机构。【是秉持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3.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有困难自己不 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 4.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 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 5.专业关系:是指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立 的关系。 6.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 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 7.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 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社会流动)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社会关系)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 8.社会工作基本内涵:秉持助人的价值观,运用科学方法,帮助 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专业活动。 9.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笔记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社会工作的定义 (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社会工作的结构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件 (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二)社会工作的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 (一)社会秩序及其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社会秩序的涵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看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和获取福利的制度化途径。 (二)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通过 参与制定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与冲突 (二)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第三节社会工作功 能的实现 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终结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包括福利 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 (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市场经济国家 采取政府、民间结构和社区共同体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我国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形成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价值和反价值 社会工作的价值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一)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内涵与工作领域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简答) (一)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张扬 1)西方社会主流文化基督教文明所宣扬的“博爱”,是社会工作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2)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以人为中心,欧洲的宗教改革也恢复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3)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宣扬了人道主义,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新的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对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冲击。 1)整个社会被分为两大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这使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日益尖锐对立。 2)资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封闭的农村经济,迫使农业劳动者转化为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追求个人利益等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4)社会问题大量出现,自由竞争使竞争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方法中的一种。 (三)制度背景 1601年英国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发展,

也推动了慈善活动的发展。第一,指出政府对社会救助负有责任,并应直接参与社会救助的组织工作。第二,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要求有劳动能力的乞丐从事劳动。第三,规定要由专业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救助人员的专业化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对社会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注:该问题主要借用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2021》版的内容) 2.社会工作(名解) 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种职业化的助人活动,其特征是向有需要的人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社会工作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并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社会工作要做的是改变,包括改变受助者不适行为,改变他的不利境遇,改善当事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环境的良性适应,以及促进人的发展。 3.社会保障(名解)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是通过政府立法而确定的,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它与社会工作的区别是,社会保障是一套制度性规定,主要关注的是收入保障,而社会工作则是依据制度性规定而实施的具体劳务性的服务。比如,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社会救助和个人服务三部分,其中的个人服务就是指社会工作。 4.社会福利(名解) 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五)

第九章社会行政 1.社会行政(名解) 社会行政主要有社会福利行政和社会工作行政。狭义的社会福利行政是政府的社会福利行政主管机关依照国家的立国思想、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在其辖区内的有关社会福利的措施。广义的社会福利行政则是针对全体人民的,是社会福利行政主管机关及其他行政机关有关社会福利的各种措施。基德内认为社会工作行政是把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不但如此,社会工作行政还包括用执行政策所得到的经验去修改政策。 崔克尔认为社会行政包括如下基本内容:(1)社会行政是一个连续的行动过程;(2)这个过程在于促进达致共同目标;(3)在这一过程中要妥善运用各种资源;(4)以协调与合作的方法去运用资源;(5)在这个过程中计划、组织和领导是重要的。由此可见,社会福利行政和社会工作行政是行政程序在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综合以上看法可以认为,社会行政是依照行政程序,妥善利用各种资源,实施社会政策,向有需要者提供社会服务的活动。 2.社会行政与社会管理、公共行政的区别(简答) 社会管理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它是指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过程的有目的的影响,有时也指对社会领域的管理。 公共行政是政府对公共事务的行政管理,其目的是使公民享受应有的服务,维护社会秩序以使广大居民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社会行政则是社会福利领域的行政管理活动,目的是通过社会服务增加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福利。 公共行政与社会行政或社会福利行政有以下不同:第一,社会行政涉及的对象一般较公共行政狭窄,只是公民在日常生活方面遇到困难者,是困难和弱势群体;第二,社会行政的内容带有更强的福利性,而不是一般服务;第三,就行政过程而言,社会行政多带有社会工作的特征。 首先,就涉及范围而言,社会管理是对整个社会或狭义的社会领域的,公共行政则针对社会的公共领域,社会行政针对的是社会福利领域。其次,就直接目标取向而言,社会管理追求社会的秩序和协调运行,公共行政关心的是全体公民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三版考研知识点整理系列(六)

第十一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1.青少年社会工作(名解)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其主要内容为学业辅导、生活辅导、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心理咨询、婚前教育与婚姻介绍、矫治服务等。从过程角度去认识,可以将青少年社会工作定义为: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兴趣倾向、特长嗜好、家庭背景以及智力等实际情况,予以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使其获得正常的发展与进步,并启发其个别的才能与志趣,使其达致最大发展,以贡献于社会的活动。 主要包括以下要素:第一,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面向青少年的社会工作,既要面对各种问题的特殊青少年,也要面对所有青少年;既要面对青少年本人及其团体,也要面对所有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家庭、学校等元素;既包括对问题实施矫治,也要为促进发展实施科学辅导。第二,青少年社会工作以青少年发展为根本目的。第三,辅导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本质特征。第四,青少年社会工作具有特别强烈的社会功能。 2.青少年社会福利(名解) 青少年福利包括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是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社会福利有三个涵义: 第一,青少年福利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社会理念。青少年不是作为社会中的弱者而受到关注和保护,国家和社会要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尊严;青少年期也不再仅仅被看作是为成年阶段做准备的时期,而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生发展阶段而受到尊重和肯定;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不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教育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过程;青少年有他们自己独特的需要,这些需要有必要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种种途径来获得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青少年发展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这些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在青少年福利问题上的体现。 第二,青少年福利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国家要通过制定政策、实施法案、形成法律等等形式把青少年福利问题转换为政府行为,青少年福利是政府的责任,要以社会政策的形式,通过社会政策和立法满足青少年需求、保障青少年权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