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笔记__讲师:Paul_Bloom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笔记__讲师:Paul_Bloom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笔记__讲师:Paul_Bloom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笔记__讲师:Paul_Bloom

耶鲁大学开心理学导论笔记讲师:Paul Bloom

1.Introduction 导论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这是你的大脑

3. Foundations: Freud 弗洛伊德

4. Foundations: Skinner 斯金纳

5.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by: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思维发展历程

6. How Do We Communicate?: Language in the Brain, Mouth and the Hands 我们如何交流

7.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Language (cont.); Vision and Memor当前意识

8.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Vision and Memory (cont.) 意识的呈现

9.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Love (Guest Lecture by Professor Peter Salovey) 进化和情感

10.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volution and Rationality 进化情感理性

11.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motions, Part I 进化情感理性①

12.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motions, Part II进化情感理性②

13. Why Are People Different?: Differences 人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14. What Motivates Us: Sex 什么激发我们性

15. 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Morality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道德

16. 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Self and Other, Part I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①

17. A Person in the World of People: Self and Other, Part II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②

18. 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 Mental Illness, Part I 精神病①

19. What Happens When Things Go Wrong: Mental Illness, Part II 精神病②

20. The Good Life: Happiness 最好的生活—高兴

第一节课Introduction

教材:彼得?格雷的《心理学》第五版

阅读书目:格雷?马库斯《诺顿读本》

心理学研究领域:

1、神经科学

2、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如何成长、发育以及学习)

3、认知心理学(用计算机方法研究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的群体行为,如何与他人交流)

5、临床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疾病)

如今,经济学和博弈论已经成为理解人类思维和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心理学涉及的方面非常之广。

问题:

1、人是如何发展的?哪些是先天的?哪些又是后天的?【发展心理学】

2、是什么让我们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为什么每个人都不同?这些多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被环境决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便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3、什么样的人是迷人的?怎样才算好看?【美】

4、人性的善与恶【道德】

5、心理疾病

一百多年前,一个叫盖奇的建筑工人被一根钢管刺穿了脑袋,但奇迹是,他并没有死,他也没有失明、失聪或是失忆。但是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曾经是一个非常努力工作的好男人,但是现在他无法控制自己,他丢了工作,背叛妻子,不断骂人和打架。(这是一个大脑如何影响心理的例证)

卡普格拉综合症目前只有几百例它通常是由于某种打击而产生的。每个人的症状差异也很大。它表现为病人幻想自己亲爱的人被另外的人替换掉了。并且通常与暴力并存。一个澳大利亚男子就因为幻想他的父亲变成了机器人而将他父亲的头砍了下来。

科塔尔综合症表现为你认为自己已经死了。这些症状都是因为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受损而产生的

对这些极端例子的研究并不是因为对病态心理的好奇,而是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研究正常的心理和各种问题,能使我们了解正常生活。

第二节课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这一节课我们来讲一讲大脑见《心理学与我们》第二章神经科学与行为

有人认为,我们的一切情感、道德、自由意志,最终来源于大脑神经元集合,我们只是一堆神经元集合而已。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接受这样的观点,他们持二元论,笛卡尔就是典型的二元论者。他认为,一方面,人类和动物一样拥有生理基础,但人类与动物的不同点在于人类具有无形心灵。总的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分开的,二元的。

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卡夫卡小说中主人公醒来后变成了甲虫,或是巫师将人封印在猪的身体里,都是二元论的例子。

但是,现在科学的共识认为,二元论是错误的,并不存在一个与身体相分离的“你”。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是大脑活动的产物。

神经元:神经元是大脑的基本单位。根据功能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负责联络传递)

神经递质:神经元之间有一微小的缝隙,称为“神经递质”。人类通过两种药物可以控制神经递质,兴奋剂和抑制剂

酒精就是一种抑制剂。或许你会奇怪,因为人喝了酒后会变得很兴奋。事实上,酒精抑制的是大脑中的抑制神经。这些神经控制你的行为,让你表现得像个绅士或者淑女,但是酒精使它们降低了效用。但是如果你喝多了,酒精就会抑制大脑中的兴奋神经,那么,你就晕倒了。“百忧解”(一种抗抑郁药物)可以增加“血清素”(神经传递素),这样就可以缓解抑郁症帕金森症会损害运动控制,引起帕金森症的原因之一是严重缺乏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

大脑的处理速度为什么这么快?因为大脑采用广泛分布的并行加工方式

大脑组织大脑皮层是心理活动发生的地方,也是所有神奇的事情所发生的来源。大脑皮层被分为几种不同的脑叶。有额叶、顶叶、枕叶、颞(nie)叶。

大脑中存在对身体的定位图。

1、定位图具有地理特征,身体部位挨得近,相应大脑皮层部位也邻近

2、身体部位的大小和皮层大小不一致,大小取决于感受器官的多少。

大脑两半球

用右手的人的语言功能是定位在左半脑的,数学运算和音乐则定位于右半脑。

交叉:左视野将投射到右脑,而右视野则投射到左脑。行为上也有交叉,右半脑控制左侧身体,左半脑控制右侧身体。

两半脑通过胼(pian)胝(zhi)体相连接

1、为什么一堆灰色的恶心的肉球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虽然有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声称找到了答案,但还是持怀疑态度。一台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到和人类一样,但是它们却没有情感。

2、心理活动的机械论观点。我们研究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坠入爱河时会发生什么。但是这却很难与人类的内在精神价值联系在一起。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去救一个落水的儿童。面对这些矛盾,差不多有三种选择

1、选择抛弃科学心理学,接受身心二元论

2、接受科学心理学,抛弃人文观念,认为这一切都是前科学

3、或者选择调和,将科学心理观和人文观念相契合

第三节课 3. Foundations: Freud

见《心理学与我们》P226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理论斯金纳

这两个理论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们涉及的范围十分广,它们试图对世界上的一切作出解释本我:本能,人的天性,遵循“快乐原则”。进食、睡眠、性婴儿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象征意识的起源。它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使之平衡

超我:代表着道德本我和超我都是盲目的

人格发展期: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防御机制:

升华

投射

合理化:父母打孩子

退行

弗洛伊德认为梦境具有象征性,可以反映出人的潜意识

学生提问:弗洛伊德理论都是建立在小孩拥有父母的假设之上的,处于一定的家庭结构之中,然而那些没有父母的孩子,或是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呢?【这个问题果然不错,看来你的提问能力还太低。】

老师回答:我认为这个问题弗洛伊德本人都很难回答,但我猜测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持者会说那些小孩会经历心理创伤,所以不能完整地度过发展阶段

学生提问:现代精神分析论者还认为女性没有超我吗?【看来耶鲁的学生知识面很广啊】老师回答:正如你所提到的,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臭名昭著的论点,认为相比男性而言,女性在道德上是不成熟的。我认为弗洛伊德会说女性有超我,但是比男性弱。而现代精神分析论者的回答会是多元的。

学生提问:升华和转移一样吗?升华是否是转移的一种?

老师回答:转移是我不能对你生气,只好迁怒于他人。投射是否认自己的欲望,而认为他人有这样的欲望。升华是放弃了具体对象,保存或通过其他方式释放精力。

学生提问:是否会有跨文化的差异?【这些问题都很厉害】

老师回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先放一下,之后会提到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

《记忆战争》是本好书,由弗雷德里克?克鲁斯所著,他是对弗洛伊德批评最有力和最激烈的人物之一。

对于一个理论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这个理论本身被证明是错误的

2、这个理论概念模糊,以至于它难以被证明

可证伪性:这是指科学可以对自然和社会作出强有力的预测,并且这种预测是可以被证伪的。如果不能被证伪,那就算不上科学。

非科学假说最好的例子就是占星术。占星术的问题并不在于它们是错的,它们连错误都算不上。

同样的,弗洛伊德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无法得到验证。举一个有趣的例子

弗洛伊德对A说:“你憎恨你的妈妈”

A说:“哇,你说得很对”

弗洛伊德说:“我是正确的”

弗洛伊德对B说:“你憎恨你妈妈”

B说:“滚蛋,你这个疯子在胡说八道些什么”

弗洛伊德说:“你刚才的反应正好命中你的要害,你将这种想法压抑在潜意识中。我还是正确的。”

虽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领域很著名,但是他的学说很难被分进某个心理学分支当中。虽然很多人会研究弗洛伊德,但是很少人把自己当做精神分析论者。

但是,说了这么多弗洛伊德负面的东西,虽然他的大部分理论是遭到驳斥的,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大量的个案研究中,我们发现人的心理的确存在无意识。

阈(yu)下:下意识

诺伯特?施瓦兹的试验:

所有人被要求在脑中想自己所爱的人。A组被要求列出爱人3个优点;B组被要求列出爱人10个优点。最后问所有人,你有多爱ta?结果发现,A组的人更爱他们的爱人。

原因在于哪里?不在于B组不爱自己的爱人,而在于他们被要求想出10个优点,事实上很少人有那么多优点。这样就会降低他们对爱人的好感度,而人们通常不会意识到改变他们想法的原因。

这个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个人对其他民族的偏见,是由于一些他自己无法察觉到的因素所造成的。

老师:我在读研的时候,发现两件事情,一个是不要用红笔打分,二是不要问“大家有没有问题”,因为学生都害怕提问,当你问出这样的话时,就算原本有疑问,脑子也一下子空了。或许我应该问“你们的问题是什么”【这种上课方式着实很幽默,还可以打消学生的问问题的顾虑】

学生提问:弗洛伊德相信药物治疗吗?

老师:尽管弗洛伊德是个神经学家,他对大脑和神经非常着迷,但他不相信药物治疗。事实上,包括现在的心理治疗师都会告诉你,药物治标不治本,它们可以缓解你的症状,但你的问题不在于症状。

学生:能谈谈关于梦的研究吗?

老师:“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我会用一节课的时间讲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是精神分析理论中梦是愿望和满足的象征的这一观点尚未得到证实

学生:伊拉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老师:伊拉克特拉情结其实就是阴茎嫉妒。我甚至可以对你说,伊拉克特拉情结是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的补充。

第四节课 4. Foundations: Skinner

见《心理学与我们》第五章——学习

为什么大脑的大多数活动是无意识的?而一小部分活动是有意识的?

一部分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得出的解释是——欺骗。

行为主义——斯金纳

行为主义理论在斯金纳生前就存在。斯金纳有名的原因在于他整理了行为主义的理论,并让人们所广为熟知。

行为主义理论由三个非常极端而又有趣的观点组成:

1、非常强调学习的作用。一切都是经验的产物,不存在人性,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华生曾说,给他一些健全的孩子,给予一定的条件,他可以把他们培养成

医生、律师、政治家甚至小偷,而不需要考虑他们的偏好。

华生是一个平等主义者,他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在于学了什么而不在于种族和先天。

【这里需要搞清前因后果,是因为他强调学习的作用导致他是个平等主义者,还是因为它是个平等主义者,所以他才强调学习作用?】

2、反心理主义。他们认为诸如弗洛伊德的那些欲望、满足等都是不可观测的,是不科学的。他们致力于建立一门可观测的心理科学,诸如刺激、反应、强化、惩罚。

3、生物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行为主义者研究动物,然后推断其他动物和人类

学习的三种形式:

1、习惯化

2、经典条件作用。这是巴普洛夫提出的,这是一次意外发现。

狗(被试),食物(无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刺激),唾液(条件反射)

无条件刺激引起了无条件反射——本能

当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反复同时出现,条件刺激就会造成条件反射

强化尝试:铃声有食物= 唾液

非强化尝试:铃声无食物(反复多次)= 无唾液

自我恢复

刺激泛化

系统脱敏疗法

现在认为,经典条件的作用在于预测和准备。当条件出现时,你可以预测将要发生什么并做好准备。在《发条橙》这部电影中,几个心理学家对强奸犯和暴力犯进行治疗,治疗的原理就是基于经典条件作用。他们给罪犯喂药,使他们感到恶心,并使他们眼睛睁开,观看暴力镜头。药物是无条件刺激,暴力镜头是条件刺激,恶心是条件反射。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暴力行为前感到恶心。

3、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行为与成功和失败之间的关系。它与经典条件作用的不同点在于它是自主的。

桑代克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猫放在迷宫里,只要压动杠杆就能出去。他发现猫无法通过顿悟和思索来解决这一问题。猫通过试错逃出迷宫,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它们就学会了压动杠杆以逃出迷宫。这种行为被称为“效果律”,即行为倾向随奖励增加而增加,随惩罚增加而减少。

正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和惩罚有很大的区别。正强化是你在刺激中得到了奖励。负强化是你回避了某种厌恶刺激。

行为塑造。显然,有很多时候你并不能被动等待别人去做某事,然后你再给予奖励或惩罚。有时,你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引导。在训练过程中,对接近行为进行奖励。

初级强化物。对于猪来说,食物就是最基本的初级强化物;挨打和惊吓就是负强化物。【不是说负强化不等于惩罚吗?】

代币法。对于狗来说,“good dog”并不是初级强化物。但是可以利用经典条件作用,将“good dog”和奖励联系起来,反复几次,“good dog”就成为了一种奖励。这就是代币法。人们经常利用代币法来训练非人类动物,可以提高效率,降低训练难度。

【可能不只是动物,例如幼儿园的“小红花”制度】

比率强化、时间强化。现实中,并不是每一次令人满意的行为都会得到奖励,而是经过几次或经过一段时间才给予奖励。

固定、变化。固定是奖励的比率和时间是固定的。变化则相反。

部分强化效应:不要进行连续强化,间隔强化会使行为持续时间更久。

拒绝孩子最差的方式就是:“不行”“不行”“不行”“不行”……“好吧”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多试几次就会成功,下一次,他就会不断地尝试。

学生:在强化消失后是否会发生消退?

老师:exactly

对行为主义理论的评价:

相信大家都认为行为主义理论的三条观点都是错误的。

首先,大量不同形式的证据证明了先天知识和先天欲望的存在。

第二条,心理状态虽然是不可观测的,但科学研究的很多东西都是不可观测的,像物理就是如此。

第三条,托尔曼的经典实验表明:动物不需要强化也可以学习。训练白鼠走迷宫。发现奖励有助于白鼠走出迷宫,但并不是必要条件。

第四条,对于学习来说,真的没有物种局限性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加西亚效应:当你恶心的时候吃下生鱼片,你可能会对生鱼片产生厌恶,即使你知道恶心和生鱼片之间没有联系。但加西亚效应是专门针对味道和恶心的。如果在吃生鱼片时电击你,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恐怖症:恐怖症和进化有很大关系。很多恐怖症并不是后天的,而是先天的。比如人类和黑猩猩就特别怕蛇。

《<言语行为>述评》乔姆斯基的这篇论文可以说是终结了行为主义理论。

他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不可证伪性提出质疑,认为这些概念太过模糊。

虽然行为主义的统治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它还是留给了我们很多遗产。例如:

学习机制,特别是非人类动物的学习机制。如习惯性、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五节课 5.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by: 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思考者,他常把儿童称为小科学家。他并不对儿童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认知的起源和发展。

胚胎重演律:个体的发展重演了种族的发展。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完全错误,但当时皮亚杰对此深信不疑。皮亚杰认为,对儿童的研究可以得出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化:反应范围的扩大。顺应:改变你的行为方式。

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这两种学习机制渡过各个阶段,提出了“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是纯粹的自然生物。“客体永久性”:即使看不到某物,也知道其存在。这一阶段儿童没有客体永久性意识,看不到一个东西,他会认为其消失了。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并没有客体意识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4、5岁。儿童开始可以在脑中构建世界。但这种能力是有局限性的。局限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此处并不含贬义,而是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别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是不同的。证据之一便是“三山模型”。

另一发现是“守恒”: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不会因为相关特征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小杯子里的水倒进大杯子里,水量并没有改变。但是儿童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可以解决“守恒”问题,但抽象思维能力仍然有限。直到12岁,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才逐渐成熟。

一定程度上,皮亚杰比弗洛伊德和斯金纳都成功。原因在于这些论点是可证伪的。

与此同时,他的理论当然也有局限性。

理论上的局限性,如他是否真的解释了儿童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关于客体永久性的论断研究方法上的局限,皮亚杰喜欢用问答的方式,但是儿童的语言能力并不成熟,很可能导致人们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

现代婴儿认知研究:

以前的研究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婴儿是愚蠢的。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婴儿可能比想象中聪明。

对婴儿的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设计精巧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婴儿眼睛的注视时间来判断他的反应。一些实验证明婴儿有对客体永久性的意识。但是,有一点共识,很多知识的确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的。那么,问题就是,儿童是何时,又是如何获得这些能力和知识的?答案之一就是神经元的成熟。发展过程中,并不是大量生长出新的神经元,而是不断地消除多余的神经元,并且神经元之间的联结也越来越紧密。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抑制能力。很多独立研究表明,儿童缺乏自我抑制能力。

学生:在探究婴儿拥有什么类型的概念时,是否对婴儿进行了判别式条件作用?

老师:我不是很清楚。有同事说,这种方法并不如其他方法有效。操作性条件作用的部分问题在于,很难使婴儿按照系统的方式行动,所以注视世间法更为精确。

孤独症,发病率一般在千分之一,一般为男孩。他们并没有生理上的缺陷,但是会有语言和社交上的缺陷。实验:在A前面放一大一小两块巧克力,问你,A会选择哪块?答案是很明显的。但是孤独症儿童会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我怎么觉得我的症状很像……不过我更觉得我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这个实验太无聊了】

错误信念任务:

女性的社交能力比男性强。甚至有人认为,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患有轻微的孤独症。

一些孤独症患者在数学、音乐和艺术方面有极高的惊人的天赋,这好像就是上天拿走了一些,又赐予你另一些才能。但这只是非常极端的例子,大多数孤独症患者并没有特别高的天赋。如果你不喜欢孩子,不喜欢发展心理学,认为研究婴儿和儿童对于成人没什么用,那么引述一位心理学家的话。如果你想知道斑马是带着黑色条纹的白色动物还是带着白色条纹的黑色动物,你成天到晚盯着它看,永远都得不出答案,要知道答案,就要研究它早年,研究它胚胎发育时期是怎样的。

万物如此,皆因其本

第六节课语言

How Do We Communicate? : Language in the Brain, Mouth and the Hands

任何一种语言都能够描述抽象概念

语言如何不同?

达尔文认为:语言是天生的。有一些例子证明:任何一个种族都有语言,但这可能只是一种文化,就像所有的种族都用餐具,并不是因为人类有天生使用餐具的特性。

但是,历史上的很多事例可以证明语言是天生的。例如在奴隶贸易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奴隶会创造出一种“混杂语言”。但是在这样的社会中成长的下一代,他们根据混杂语言创造出了另一种语言,被称为“克里奥尔语”。

所有语言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任何健康的人都有能力组织好语言。

史蒂芬?平克——《语言本能》

语音,是语言的声音系统

单词间的分别。在你听英语的时候,你会发现说话者所说的单词之间有停顿。但这只是错觉,这种停顿是不存在的。若是有测量声震的示波器记录的话,你会发现没有停顿。但当你听另一种语言时,你就察觉不到这种停顿了。

语素,一个掌握两门语言的人,脑中可能存着2—3万个词汇,而他们可以在一秒钟内运用他们。

语法,“有限域的无限应用”,你掌握的词汇再多,也是有限的。但是你却能用有限的词汇创造出无限的语句(DNA和音乐也差不多)。那是因为你有组合系统。递归

学生:生理正常,但是却生活在没有语言环境中的孩子,他们的语言水平?

老师:存在这样的例子。这种情况属于“语言隔离”,语言是需要交流互动的。比如说失聪儿童,如果他有同样失聪的兄弟姐妹,就算你不教他手语,他们也会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手语,即使不成熟。

学生:我们创造语法的能力,是否存在天生的局限?

老师:是的。语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会限制我们创造语句,但仍然能产生无限多的句子。就像在数学上,即使把你规定在奇数这个子集里,你同样可以得到无限多的奇数。

语言的发展

诺姆?乔姆斯基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我们完全不应该把语言学习当做是学习行为之一,而应该把它当做发育的过程。语言的学习和四肢的发展是同样的道理。语言可以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习得。【why?】

一种叫“特殊言语损伤”的遗传障碍

有些儿童足够聪明,渴望交流,具有社会性,但他们无法学习语言。

婴儿对语言的语言是非常敏感的,即使他们不知道语言的内容是什么,但他们却能分辨出不同的语言。但是,大约在12个月之后这种敏感便消失了。

7个月大的时候开始说出第一个词。18个月大的时候会组织一些简短的句子。从7岁青春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降低。【所以,学习语言的年龄段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成年人对婴儿说什么或怎么说会影响孩子学习语言吗?

老师:不会。

第七节课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Language (cont.); Vision and Memory

继续上节课内容

任何动物都有它们自身的交流方式,形式主要有三种:

1. 一系列有限的叫声,如黑猩猩

2. 一种连续的模拟信号,如蜜蜂的舞蹈

3. 对某一主题的随机变化表述,如鸟鸣

但是,动物是无法学习人类的语言的。即使你看到一两个黑猩猩说着类似人类语言的词汇,这也是经过长期训练偶成的,这和婴儿牙牙学语不一样。人们之所以对猩猩说人语感兴趣可能是因为猩猩很聪明,但这不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很多孩子也很聪明,但是他们会有语言障碍。第二个理由是黑猩猩是人类的近亲,所以人们猜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和人类有共同点,但黑猩猩和现代人至少隔了500万年,这500万年足以使人类进化出语言功能。

阅读并不像语言那样是与生俱来的,它是经过后天学习习得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这个问题可以分解为两个小问题:

1. 抽象思维必须有语言的参与才能实现吗?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研究无语言生物,如婴儿和黑猩猩。

2. 语言相对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结构是否会影响思维方式?

学生:为什么一些人学习语言非常轻松?

老师:这个问题可以是针对母语学习者,也可以是针对非母语学习者。

让我们先来听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直到4岁才说话,他当时说话的情景是这样的,“汤太烫了”,他父母惊愕地看着他,“你以前从来没说过一句话啊”。“因为直到刚才,一切都还好啊”。这当然是杜撰的。

相对而言,女性比男性在语言学习上有轻微的优势。语言学习也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的,或者是遗传因素,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语言功能大脑半球单侧化。《心理学与我们》P38

如果你是右利手,那么很可能你的语言控制更多地集中在左脑。

如果你是左利手,或者左右都行,则更加不一定,可能在右脑,可能左右兼有。

学生:相对于只学一门语言来说,在同一时间学两门语言的学习效率是不是更低?

老师:按照常识来说是这样的,但是语言发展研究的一项惊人的发现是,同时学习两门语言的孩子,和只学一门语言的孩子相比,并没有什么弱势。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学习多种语言会导致认知障碍吗?即,同时学习多门语言,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吗?No

人们的记忆经常出错。

911发生时你在哪里?大多数人会很快回忆起自己当时在哪里,和哪些人在一起,都在干什么。但他们往往是错的。曾有心理学家在9.12这一天问被试,昨天你在哪里在干什么。过了一年两年后再问他们,发现他们的回答和之前的回答不相一致。

感知

人工智能之父曾想制造出一个可以像人类一样识别物体的机器人。他说:“噢,这是个很难的问题。”于是他把这个问题交给一个研究生,让他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做出来。可事实上,目前为止,人类根本不可能制造出这样一个机器人,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或许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

投射到视网膜的图像是二维的,但你看到的世界却是三维的,你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你会通过线索和假设来理解世界。当然,这些假设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在视错觉中,这些假设就是错误的。如格式塔原则见《心理学与我们》P59

深度:见《心理学与我们》P63

双眼视差、对象重叠、相对大小、纹理梯度、线条透视、经典错觉(缪勒—莱耶错觉即箭形错觉、潘佐错觉、【波多根夫错觉】)罗杰谢巴德——谢巴德旋转桌【恶魔的双交叉】

记忆

当你问一个失忆者,“你叫什么名字”时

他回答“我不知道”。看起来他是一个失忆者,但他至少还会说中文。他还会咀嚼,会拿筷子,会吃饭。这些都是他后天习得的。所以说,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那种失忆一般是——自传体失忆

广义上,遗忘分为两种。人们经常搞混。一种是失去对以前事物的记忆。

另一种是马特?达蒙遗忘症:你丧失了形成新记忆的能力,永远停留在“现在”。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见《心理学与我们》P109

外显记忆:你能意识到的记忆,如你昨天晚上吃了什么

内隐记忆:无意识的,如怎么骑自行车

语义记忆:对客观事实的记忆,如单词的意义、加拿大的首都是哪里

情景记忆:自传式的。如“上个星期你在飞机场登记离开了北京”

见《心理学与我们》P114

编码、存储、提取(回忆、再认)

这些把我们引到另一个问题——注意

我们不可能记住所有的东西,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关注一些事而忽视另一些事?

注意就像记忆的聚光灯一样

注意决定

一些注意是需要费神的,一些注意是随意的

斯特鲁普效应

人的注意是有限的,我们的注意范围非常狭窄

变化盲视丹?赛门斯

第八节课

8. Conscious of the Present; Conscious of the Past: Vision and Memory (cont.)

丹尼尔?西门斯变化盲视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之间的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是储存容量的不同,长时记忆有海量的储存容量。

认知心理学家乔治?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储存容量是七加减二,即5—9。

“七加减二”个什么?米勒回答是“组块”,组块是基本的记忆单位,“组块”不是恒定的,比如,a b o y ,如果不把它们组合成单词,那么就是4个组块,组合成两个词 a boy ,就是两个组块。

人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理解程度。比如,在一个不会国际象棋的人面前摆上一副棋,过一段时间让他重新排过,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个国际象棋手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搞定。

如何让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

保持性复述,即重复,但这种方法很多时候并不能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更好的方法是将信息结构化,并进行组织

“加工深度”实验

记忆的最好方法就是为信息赋予含义

如何提取信息?

提取线索:你昨天约了人吃饭,但是你忘了,第二天你刚看到他这个人,就想起吃饭的事情。相容性原则,即“情景依赖记忆”或“状态依赖记忆”。当你考试时,如果能回忆起当时老师讲这个知识点的情景,你则更容易回忆起该知识点。——回到知识学习的原始情景中

精细复述:你对信息的思考越多,你越容易回想起它。试着将信息与尽可能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记忆幻觉:感到曾经经历过某事

为什么我们会遗忘?(可能的解释)

1. 大脑作为生理客体,自然会衰退

2. 干扰。接受的信息越多,越容易发生混淆,越难以提取信息

3. 提取线索有所变化。

童年遗忘症:人们很难回忆起年幼时的记忆。你的第一记忆是什么?大概在几岁?

没人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说是因为提取线索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人说是语言改变了记忆系统。有人说是神经系统的成熟改变了记忆。

脑损伤

逆行性遗忘:失去对过去的部分记忆

顺行性遗忘:科尔萨科夫综合症,遗忘—虚构综合征:失去形成新记忆的能力。事实更复杂一点,他们能够形成新记忆,但仅局限于一些类型。他们可以形成内隐记忆【见第七课】,如果你让他们玩一个新的游戏,每一次玩之前他们都会说“我没玩过这个,但我可以试试”,但是你会发现他们玩得越来越好。也就是说,患者失去了形成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外显记忆的能力。

史蒂夫?切奇研究记忆是如何被暗示和引导性问题灌输进大脑的。(如何灌输虚假记忆)

伊丽莎白?洛夫托斯

人在催眠状态下的回忆并不是精确无误的,人被催眠后意识并没有丧失,有时人们所说的只是编造出来的,这并非说他们在撒谎,而是催眠释放了最为演员的你,你自己相信那些虚幻的记忆是确实发生过的。

压抑记忆

闪光灯记忆,如关于911那天你在哪里的记忆

第九课

9.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Love (Guest Lecture by Professor Peter Salovey)

今天请到了一位客座教授——彼得?萨洛维——耶鲁学院院长。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情感。

爱情的定义

罗伯特?斯滕伯格:亲密、激情、承诺见《心理学与我们》197

问题在于,如果不完全具备这三要素,那会是什么情感?

仅有亲密,那被称为“喜欢”,普遍存在于友谊当中。

仅有激情,斯滕伯格称之为“迷恋”

仅有承诺,称之为“空洞的爱”,如“为了孩子我们最好还是在一起”,又如包办婚姻。包办婚姻的离婚率并不比自由恋爱而结婚的离婚率高。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包办婚姻的时代是一个不赞成离婚的时代,离婚成本相对较高

亲密+激情,“浪漫式爱情”——大多数恋爱初期都是如此

亲密+承诺,“友谊之爱”——密友,也是柏拉图式的爱情

激情+承诺,“愚昧的爱”

社会心理学家对“爱”的研究实际上已经转为了对“吸引”的研究

七个要素

三大要素:

空间越近,越容易相互吸引。要强调的一点是,前提是“一切其他条件均相等”

越是相似,越容易相互吸引。前提仍是“一切其他条件均相等”

越是熟悉,越容易相互吸引。【在现实生活中,看起来没那么简单】

另外的四个要素:

能力:一般来说,人们更喜欢那些能力强的人。但是物极必反,能力太强的人,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会给别人压力感,使别人感到自惭形秽。所以,人们更喜欢的是那些偶尔也会出错的能力强的人,这被称为“出丑效应”(埃利奥特?阿朗逊)。能力强的人出糗,你会觉得他更有魅力了,而平庸的人出丑,你会觉得他更差劲了。

外貌:这里有个有趣的实验。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到在交往中哪些因素是你认为重要的时,人们会说热情很重要、幽默很重要、同情心很重要、智慧很重要、但是长相不重要。但是如果要求被试去参加速配相亲会,决定他们第二次约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外貌。我们总说外表不重要,但是我们却很重视。不过好消息是,研究表明,外表在决定第二次约会时的确很重要,但是决定长期关系的因素却不会像外表那样肤浅。

“假卷发”实验。一个美女假扮成心理学研究生,对被试进行人格测评。当美女戴上假发,打扮得很丑的时候,无论对被试的测评时积极还是消极,他们都显得不太在乎。当美女打扮得很漂亮,并对被试做出积极评价的时候,被试会非常高兴。当美女打扮得很漂亮,并对被试做出消极评价的时候,他们会很失望。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会努力尝试着讨好美女,以证明她的结论是错误的。这说明,魅力大的人对我们的评价会给我们造成更大的影响。改变:我们对改变很敏感。“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听多了会烦的。

增益效应:原本我们很讨厌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我们越来越好,则我们会对他更有兴趣。损耗效应:真正伤害你很深的人,恰恰不是那个原本你就讨厌的人。你原本就讨厌的那个人,那个见一次烦一次的家伙,过段时间就根本伤害不了你。而那个你们彼此相爱的人,对你逐渐冷淡了,你反而会很受伤。你也只能被你爱的人伤害。但那个一直很爱你的人,有时不善于表达他对你的爱。那个你很讨厌的人,开始对你示好,即使是一点点的改变,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

【怪不得别人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就像三上,原本觉得三上这个人很讨厌,但是逐渐发现自己误解了他,他的一点点改变就让人觉得这个人更有魅力,甚至比丸子更好。】

唤醒原因错误归因:当我们心理被唤醒的时候,有时我们不知道原因是什么,所以我们编造了一个理由,即归因错误。你以为你恋爱了,其实并不是。在一些实验中,即使唤醒原因看起来很明显,但你还是会受其影响。

错误归因还是用于家庭暴力。我的一个女同事曾说,三十年前她和他现在的丈夫谈恋爱的时候,他们经常吵架。有一次,她的丈夫冲她大声吼叫,还用拳头砸她的车窗(没有伤害她),她说,那时候她觉得,他是真的爱她。我们把这些暴力行为错误地归因为爱情:如果他不爱我他就不会这么生气。【是不是错误归因?对我来说还真有点复杂】

学生:三大要素更容易影响最初恋爱还是长期关系?

老师:尽管我认为两者兼有,但理论上更容易影响最初关系。这仅仅是因为在大多数实验中,实验时间是针对最初吸引的,长期关系较难跟踪。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我的主题是爱情,但我讲的内容更多的是吸引。

学生:人们能否同时对多个人怀有真爱?

老师:学界存在争议。我猜,你可以同时爱几个人,但你会感到很矛盾。

第十课

10. Evolution, Emotion, and Reason: Evolution and Rationality

之所以要在心理课上讨论进化论和自然选择,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心理机制本身就是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终极导因:是指事物存在的第一原因

引信导因:是指现在做某事的原因

如果你问别人为什么要吃饭?假若你不说自己是个哲学家,别人肯定会把你当白痴看待。我们吃饭完全出于一种自然的生理机制,我们不会说我们吃饭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恰恰相反,我们说那是因为我们饿了。但是,“饿了”和“传播基因”并非冲突,而是处于同一问题的两个层面之上。这个问题和为什么人们会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人们在进化过程中,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适应环境,有很多行为都是意外的副产品。那么哪些事物是意外,哪些又是适应性产物呢?“音乐”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事物。还有诸如足球、赛车等事物,这些都是在近代才产生的。

我们将讨论是什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这里还引申出群体差异、性别差异的问题

普罗费认为,孕妇之所以会产生孕吐等不良反应,是因为这些反应有助于抵抗那些对胎儿有害的食物,这是一种保护机制。

在上节课中,彼得?萨洛维教授讲到吸引有三大要素:接近性、相似性、熟悉性。但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有地方弄错了,想想看,最接近你、和你最相似并且最熟悉的人是谁?是你的家人,但是你并不会觉得他们有多么性感。其实从进化生物学角度来说这并不难解释,我们会被他人所吸引,但是亲属除外,和大多数动物一样人类也禁止乱伦,因为和亲属结合对我们的后代不利。人们不会和自己的亲属发生性关系,但问题在于谁是你的亲属?在很多情况下,你并不知道对方和你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有研究说,人们更倾向于不和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发生性关系。

人的理性

卡宁曼和特沃斯基研究了人们的理性和决策力,在经济学界和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卡宁曼因此还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决策过程中,大多数人使用的是直观推断法。

框架效应:你的最终决策取决于选项的框架。还结合了损失规避的概念:人们厌恶损失。聪明的广告设计师和决策者会以不同的框架方式突出不同的重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个

汉堡包的广告中,给出80%没脂肪和20%含脂肪的选项,再笨的广告经理也知道该选哪个。当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

【把手给我,和抓住我的手】

这种效应不只存在于人类当中。

人们喜欢获得而厌恶损失,即使在事实上两者处于平衡。

另一个例子是基础概率:现在有70个律师和30个工程师,告诉你约翰是个保守的人、不关心政治、不善交际、喜欢木匠活、航海和解决数学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约翰是个工程师。假如现在把数字调换一下,30个律师和70个工程师,人们不会改变对约翰的看法。人们会忽略掉基础概率。我们的大脑不是进化来做基础比率运算的。

第三个偏见是可获得性偏差:当我们在判断一个特殊的事件时,它会导致我们用记忆中对该事件已经获得的信息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通俗点说,当我们对某件事听得越多,我们认为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但事实上可能并非如此。我们往往会高估影响力显著的死亡风险。正如人们担心自己遭遇空难的概率要大于遭遇车祸的概率。

最后一个例子是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理论或假设的证据,选择性的注意、收集信息,同时按照支持自己想法的角度解读获取的信息,从而产生的认知偏误。【听起来和先入为主差不多】

第十一讲(emotions 1)

1、(一些事件)不是这个世界的必然事实,而是我们脑中的真相。

科学的工作:对“常识”提问。

2、Without emotions to drive us we would do nothing at all.

Life would be impossible without those emotions.

3、目前已经知道大脑额叶负责情感,但定位仍不明确。(《笛卡尔的错误》(Descartes' Error)Damasio)

4、用表情表达情绪,是灵长类所共同的行为。

5、微笑是一种本能。盲儿会微笑,其他灵长类也会微笑(动物微笑的种类远小于人类)。微笑只在相互交流时出现(?)。

杜氏微笑:开心。泛美微笑:礼节。Coy smile:尴尬、紧张。

6、婚姻的“丧钟”,是相互间的蔑视(contempt)。

7、恐惧的主题是在进化中产生的。

8、进化论中曾经的难题:Altruism。——解决:“自私基因理论”。(最冷血的理论,解释了最温馨的现象。)

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应该放弃“人”的视角,试着从其他生物角度去思考问题。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GENE。

9、宝宝可爱,是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可爱,而不是他们真的可爱。(纯粹的生物心理学推论,得出了看起来很唯心的说法。)

(PS:因为我们认为宝宝很可爱,所以宝宝所具有的特点,成为了可爱的源泉,我们会觉得拥有这些特点的其他事物“可爱”。如:大脑门,大眼睛、翘鼻子、小模小样等等,这些特点在很多“可爱”的卡通形象中得到放大。与“可爱的宝宝”相同的理论应该也可以应用于“美丽的女孩”。同时具有“美女”和“宝宝”特点的人,必然会人见人爱。)

第十二讲(emotions 2)

1、由《帝企鹅日记》中复杂的繁殖抚育行为谈生物繁殖行为的神奇。

2、幼儿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只是食物,还有安抚。早期对养育者心理上的依赖,对灵长类生物心理成熟来说十分重要。

3、非亲属间的利他行为的解释。Reciprocal altruism,解决:依然是“自私基因理论”。群体中总是有互惠者和欺骗者,其比例在环境不变时保持稳定。“囚徒困境”。

欺骗和反欺骗的斗争,是进化的主要动力之一。

4、“最后通牒游戏”:非理性行为更能保护个体。

5、“荣誉文化”在不同社会中价值不同。

Everything is the way it is because it got that way.

PS:这堂课中,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对“囚徒困境”和“最后通牒游戏”游戏进行讨论,一再的证明,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理性原则进行运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理性是正确的;但若局限于一定的时间、空间中,感性判断就占了上风。由于对每个生物个体(人)来说,所处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极其有限的,所以按照纯粹理性进行生活,必然失败。第十三讲

1、性格和智力的差异是人与人差异的根源。

2、性格,一种较为稳定的个人特征。

3、心理测试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墨迹测试”无用!

4、五类”性格分类(OCEAN:openess,conscientiousness,extroversion,agreeableness,neuroticism.)

5、智力。智力有多个相对独立的方面,但各方面也相互关联。IQ值,可以大体体现一个个体的社会地位。

6、影响一个人性格的因素:遗传、共享环境、非共享环境。双生子研究。

7、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那些“当然”的问题。

第十四讲

1、性,是人类活动的关键环节。但人们用于“性”上的时间并不多。

2、生物的两性分化,依然是一个米。

3、生物学认为:无生殖的性行为,都是反常的。

4、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为成功生殖而进化,但我们可以利用大脑去选择自己的命运。

5、某物产生的原因与能推翻它的原因,在逻辑上是分离的。遗传的并不意味着必然的,环境的也不意味着易变的。

6、亲本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理论。进化结果:雄性是凶猛的,雌性是挑剔的。

7、选择配偶:共性:漂亮,聪明

女性关注权利、地位,关注对方是否为孩子投资。而不关注年龄。

男性关注女性怀上孩子的能力。

8、“漂亮”意味着:年轻,健康。

9、对“均衡”脸型(漂亮)的偏好是先天的。

10、女性对男性的判断虽月经周期有变化。

11、性别认可(性别差异的来源),目前还不知道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自我性别分隔,发生在4-11岁,随不同文化不同

12、纯粹的同性恋为何会出现,仍不得而知。(转帖)

第十五讲道德Morality

1. 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s

道德情感包括谴责,羞耻,自豪,愤怒,也包括喜爱,关心,期望别人的善意,对别人的背叛/误解的沮丧。问题是这些是怎么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

1.1 成因

答案在之前讲述情感时已经提到了。一个是血缘选择,另一个是非血缘间的合作。

由于你对血缘关系的人的善意,照顾,乃至牺牲,使其生存几率增大。哪怕是你无私的牺牲了生命,可是具有无私特征的基因,却通过血缘关系者得到更好的传播。久而久之,超过了

自私特征的个体。

而非血缘之间,为了解决囚徒困境的两难选择,合作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动物会为同类发出预警信号,会彼此摘虱子,会交换食物。同时会惩罚欺骗者,作弊者。以及产生相关的道德情感如内疚(背叛了别人的合作),愤怒(合作时被别人背叛)。

和道德相关的几个特殊因素。

1.2 共鸣(empathy)

每个人都会共鸣(empathy)。共鸣简单的说就是:你的疼痛我能感觉到,你的沮丧会影响到我的心情。这是天生的本能,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编辑的。比如看电影,看到有人中了断子绝孙脚,我们会不由的全身一紧。比如看到有人被锤子砸到手指,会不由的蜷缩一下。这种共鸣在婴儿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婴儿对其他婴儿痛苦的哭声,会有反应,会焦虑,并相应的哭起来。

黑猩猩也有类似的行为。一个实验,猩猩可以踩一个踏板得到食物。同时会电击在他的旁边的笼子有另一只黑猩猩。所以第一个黑猩猩明白,如果要吃东西,就要折磨另一个同类。结果表明,虽然这个猩猩不会饿死自己,但是他会尽量坚持一个长时间不吃东西。说明他不想引起另一个猩猩的痛苦。这个共鸣的现象只是出现在同类之间。如果把上个实验中的另一个黑猩猩换成老鼠。第一个黑猩猩,会很高兴的一边吃东西,一边看着老鼠痛得跳。

实验表明,共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比如,在实验中,试着诱发你对某人的痛苦的共鸣,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你会对该人更友善。又如每个人的共鸣程度不一样,人们对别人被锤子砸到手指的感受程度各有不同。数据表明,高共鸣,和受欢迎程度之间有很高的正向相关性。

在精神病患者中,这个天生的共鸣功能是缺失的。尤其是体现在虐待狂,连环杀人犯身上。

1.3团体内外

我们的喜爱,关心,亲近,共鸣等并不是无区别的。我们关心自己的孩子,多过朋友。关心朋友,多过陌生人。我们喜欢自己的团体的成员,多过其他团体。我们同时是很多团体的一员。比如,男性,耶鲁学生,年轻人,白人,黑人,亚裔等。团体对你的道德情感,道德观有很大的干扰。最好的例子就是Robber's Cave。

实验过程是一群11,2岁的男孩在进行夏令营活动。他们都是精心挑选的,中产阶级的,种族类似的,信仰类似。随机分为两组,自己选出了首领,并分别命名为鹰队和蛇队。当两个小组安排进行一些竞争性的活动时,小组之间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但小组内的团结性显著增强。

(按,增强团体凝聚力的一个办法就是制造一个敌对团体甚至是假象敌对团体。所以近几十年xxx的亡我之心一直不死)

并且分别演变出自己的文化。虽然他们都是随机分配的,但是还是能标榜成自身团体比敌对团体优秀的特征。比如,鹰队以洁净,不讲脏话,组员以彼此尊重而自豪,并认为蛇队肮脏,野蛮,不修边幅。而蛇队认为鹰队都是好好男孩,大人的乖乖宝。

(按,因为是随机分组,并不是他们的行为具有他们所标榜的特征。而是相反,因为标榜了这个特征,团体内的表现行为会不由自主的靠拢)

最终这一切演变成为敌对,暴力,攻击。在一个竞争活动后,鹰队失败后,愤怒的烧了蛇队的旗帜,并作为导火线,引发了一系列的彼此攻击行为。

心理学家的组织者很高兴。“敌对文明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很有意思”。“现在问题是怎么样可以让他们再彼此成为朋友,怎样可以消除敌意?”

首先,三方和平会谈,无效。同意和谈的被各自组内成员指责为叛徒。

然后,打散小组,组织以个人身份报名的奥运会。失败。虽然个人各有胜负,但是各队把个人成就当做团体荣誉,以金牌总数彼此竞争。

然后,组织共同吃饭,失败。演变成对食物的争夺。

共同看电影,更多的脏话,打架。

共同的放焰火,简直是一场灾难。实验险些因此中断。

共同听教会祷告,无效。不过有趣的是鹰队完全融入祷告。他们是乖乖宝。不过他们学到的是,““我要学会爱我的邻居。”蛇队呢,我应该爱每一个队友,欣赏他们。“我爱他们,而不是那些渣滓鹰”。

所有的都失败了。。。

最后,终于,仅有一个方法管用。组织者告诉孩子,通往夏令营的水管断了。他们必须要全力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类似的一个超级难题/超级敌人才能把两组融合到一起。

所以根据这个结论,请写下来,要让世界大同,融合所有交战的国家,宗教,的唯一可能性是外星人入侵。

另一个问题,关于分组。并不是一定需要很明显的共同特征。甚至可以随机到,所有的学生投硬币,正面的一组,反面的一组。然后随机给一个人100块钱,让他给大家分。结果表明,对同组的人分到的更多。

分组和道德有什么联系呢?人们对同组人的道德容忍度更大。在比如,你是中国人,我也是中国人,我对你的道德责任,义务,认同,比对一个印度人来的更大。

2. 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s

道德判断,并不是前面提到的共鸣,喜爱,关心,爱意。而是对一个事物,行为的对错,好坏,公平与否的判断。

(按,我可以对你有共鸣,喜爱你,关心你,孝敬你,但是这和对你的行为的道德判断没有交集)

2.1 三要素

三要素分别是,评价evaluation,责任obligation,约束/制裁sanctions

假如我说“我不喜欢草莓冰淇淋。”这是一个评价。但它不是一个道德判断。为什么呢?因为我不认为它带有一种义务感。我不认为任何人有责任吃或不吃草莓冰淇淋。而且它不包含的制裁的概念,这意味着我不认为任何人应该因吃草莓冰淇淋而被处罚。

另一方面,如果我说“我不喜欢杀孩子的杀手”,这就是个道德判断。我不喜欢杀孩子的杀手。你喜欢杀婴儿。我觉得我们有责任不杀婴儿。如果你不同意我的看法,你错了,你应该停止杀害这些婴儿。如果你没有停止杀害这些婴儿,我觉得你应该因杀害婴儿而受到惩罚。“三要素具备,所以我对“不杀婴儿“的评价成为一个道德判断。

有些尼采的信徒质疑道德感。这里我们做提到的不仅仅包括像有关政治问题,或在诸如堕胎或死刑一样大的道德问题,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经意的道德判断。比如,你是素食者吗?有没有做慈善事业?你的生活,你和谁ooxx,什么情况下,什么条件下?这些都算是道德问题。

2.2 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

有些道德判断是普世的,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的,在婴幼儿,灵长目身上都能观察到的。如对作弊者欺骗者(cheater)的愤怒,和惩罚冲动。对共享者的感激。以及在囚徒困境中所提及的内疚,及愤怒。这些都是基础。

在此之上,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道德判断。科学家通过问卷来调查个中不同,如

“人们很自然的自发的对各种事情感到愤怒,骄傲,厌恶,内疚和羞耻。有一个长长的清单:“自慰,同性恋,性禁欲,一夫多妻制,堕胎,割礼,体罚,死刑,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资本主义,民×主,焚烧国旗,超短裙,长头发,没有头发,等等等等,家长和孩子们在同一张床上睡觉,父母和孩子不是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妇女允许工作,妇女不允许工作。。。”

不同的人的答案都不同,你可能对吃肉没意见,有意见,你可能对离婚有不同的看法。你们大部分人应该都同意妇女应该允许工作。应该都同意,至少不在道德上谴责同性恋。应该对一夫多妻比较冷漠。应该没有人对禁欲感兴趣。

Shweder认为有三套不同的道德思维框架。

1自治道德观,就是我们文化(美国的)中哲学家所持有的道德观。包括ren权,ping等,zi由等符号。

2 集体道德观,如责任,地位,等级,相互依存的关系

3 神圣道德观, 如纯净,圣洁,污染和罪恶等概念

所以举例来说,当我们谈论男人和妇女的权利时,美国人会说,他们是有知,zi由的生物,有权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除非有充足的理由指出该行为影响到其他人的zi由。

但是如果是个你是一个集体道德观者,你可能会说,男人和女人有不同的权利和不同的责任。他们生来就是做某些事情的,所以,他们有义务遵守它们。

而神圣道德观,你可能会认为有些限制,如女性月经时不应该准备食物时,因为它会污染食物。你可能认为ooxx和ren权,zi由无关,应该考虑的是污染和罪恶等因素。

西方文明是高度认同自治道德观,所有的讨论都是在这个框架下的。比如讨论堕胎。正方会说,胎儿是个有知的生灵,有生存的权利,有不被别人包括母亲伤害的权利。反方就说,女人有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母亲有权决定如何处理。

关于仇恨言论,则是在言论zi由和信息,教育质量之间的争论。这就是人们如何在同一个道德观框架下讨论问题。

有趣的是,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我们会被一些潜意识的道德判断影响。比如自治道德观的人都同意,只要不伤害任何人,就没关系。比如说性态度,你们大多数人应该都同意,在成年人,自愿,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按:在公共场所不允许是因为会从感观上,情感上伤害到别人),应该尊重其权利。所以同性婚姻,关系应该都是正常的。因为符合上面的三条件。问题来了,考虑下面这个情形,

朱莉和马克是亲兄妹。他们在大学暑假一起去法国旅行。一天晚上,他们住在附近的一个单独的海滩小屋。他们决定他们想做一个有趣的事情,ooxx。至少,这将是一个新奇的经验。朱莉已经服用避孕药但马克还是使用安全套以备万全。他们都很享受这段时光,但他们决定不这样做了。他们会把这一晚当做彼此的秘密。你怎么看?他们应不应该做?

大多数被访问者都认为不应该,是不道德的。但是再细问,为什么?作为自治道德观的人不能简单的以“很恶心”作为答案。所以有人说“呃。。。他们会生下畸形儿”,“不,请仔细看,他们做了双重的避孕措施”,“呃。。他们是未成年”,“不,他们都成年了”最终受访者耍流氓了,“反正就是不行”。

另一个故事

自家的狗被撞死了,晚上多了一盘肉。你的看法?

(按,这个对中国人应该没有困惑,百无禁忌的吃族)

又如,厕所的地板脏了,抹布找不到了,正好有个国旗,借来用用,擦擦地板。

关于以上,Yale听课的学生大概是一半一半的赞同,反对的比例。社会上大部分的普通人的看法是,这是绝对错误的。

最后一个,最有挑战性的,一个小伙子,觉得孤独,所以他从超市购买了冷冻鸡,带回家,并与它发生了关系。然后做饭吃掉了它。

那些同意以上所有的是真正赞同自治道德观的人。那些不同意的,你应该详细写下你反对的理由。反对者都很聪明,可以轻易给出各种理由。如“容易得病”。但是扪心自问,你真的是因为这些理由而反对吗?到底还有什么因素在影响我们的道德判断?有时,我们的道德直觉可以使我们感到诧异。

3. 道德行为Moral Actions

3.1 Milgram的服从实验

權力服從研究(Obedience to Authority Study)是一個針對社会心理学非常知名的科學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測試受測者,在面對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

具体的实验步骤就不详述了,可以参考wiki 和下面的视频。

(按:教授说由于一些道德的原因,这个实验现在已经不允许了。但是我看到一份2009 BBC 做了个同样的实验。见下列视频,1是原版的,2 是2009 BBC版的

1.

1/3 ''Obedience'' Milgram's experiment (1962)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watch?v=t2PGnHHnRMk

2

Milgram's Obedience to Authority Experiment 2009 1/3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watch?v=BcvSNg0HZwk

在進行實驗之前,米爾格倫曾對他的心理學家同事們做了預測實驗結果的測驗,他們全都認為只有少數幾個人—10分之1甚至是只有1%,會狠下心來繼續懲罰直到最大伏特數。

結果在米爾格倫的第一次實驗中,百分之65(40人中超過27人)的參與者都達到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儘管他們都表現出不太舒服;每個人都在伏特數到達某種程度時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一些人甚至說他們想退回實驗的報酬。沒有參與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後來米爾格倫自己以及許多全世界的心理學家也做了類似或有所差異的實驗,但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實驗本身受到了關於在科學實驗上的倫理質疑,因為這項實驗對參與者施加了極度強烈的情感壓力(雖然這種壓力可以說是由他們本身自由操作所造成的),儘管這項實驗帶來了對人類心理學研究的寶貴發現,許多現在的科學家會將這類實驗視為是違反實驗倫理的。

米爾格倫則辯護道,之後的調查發現當時的參與者中有84%稱他們感覺“高興”或“非常高興”參與了這項實驗,15%參與者選擇中立態度(有92%的參與者做了事後的調查),之中許多人事後還向米爾格倫表達謝意。而且米爾格倫還不斷接到這些前參與者想要再次協助他進行實驗,甚至想加入他的研究團隊。

实验者,发现自己在别人的命令下,可以变成杀人凶手。作为心理学家,我们没有权利对实验者这么做。人们可以自身去发现这种可能,但是我们没有权利,创造一个让你以为你杀了个人的环境。即使它是伪造的。

当然造成这样可怕的服从结果的条件也是苛刻的。首先必须有个权威,如果命令者没有穿白大褂,只是普通人,服从的几率下降。如果命令者强调,他可以负全责,服从的几率上升。实验者和受害者的距离,如果面对面,服从的几率下降。实验者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对类似服从环境是个全新的体验。如果有过类似经历,更倾向于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4 正负向道德推动力

4.1 模糊个人存在deindividuation

模糊个人存在的作用就是可以降低个人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感。

团队作恶和个人作恶所产生的内疚感是不一样的。团队往往起到了降低要背负的责任感的作用

接受命令也能起到降低责任感的作用。常用的借口如“不是我的错,我只是执行命令而已”。Milgram的服从实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还有一个例子,Kitty Genovese case。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wiki/Murder_of_Kitty_Genovese

“一九六四年,住在皇后區的珍諾維絲小姐(Kitty Genovese)被歹徒當街刺殺身亡。

當時有三十八位鄰居從窗戶親眼看到她被歹徒追逐長達半個小時的過程,但是沒有一位目擊者打電話報警。”

这个在国内已经司空见惯了。但是事实并不是我们相信的那么简单。袖手旁观,人性泯灭等。因为群体导致个人责任感的下降。有相关的实验,“一名學生在房間內假裝自己癲癇發作。隔壁房間只有一個人,聽到這位學生發病後,前往協助的機率是八五%。如果實驗對象認為,還有四個人也聽到這名學生正在發病,他們馳援的機率降為三一%。

在另一個實驗中,看到門縫冒出濃煙的人,如果周遭沒有旁人,會報警的比率高達七五%;如果還有其他人一起看到,則報警的比率只有三八%。

換句話說,此時身處團體之中的個人,把採取行動的責任分散到所有人身上。”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在马路上出事了,心脏病,骨折。。。你应该怎么做?单单喊救命是没有用的。因为喊救命的目标人群是所有的围观者。群体导致个人责任感的下降。你可以喊,“那个穿绿毛衣的小伙子,打电话给110”。你获救的几率会更多。

4.2 诋毁Denigration

泯灭道德的一种办法是自己不当人看. 丧失自我,把自己交给团体,交给命令,交给周围的人。另一个方式就是不把对方当人看。比如距离,包括物理距离,心理距离。你更容易杀掉一个人如果你们之前的距离远。比如在Millgram的实验中,原始实验是分别在两个房间,通过话筒交流。如果面对面,服从的几率下降,作恶的几率下降。

另个方式是不用他们的名字,反而是一些侮辱性的,非人的代号,或者只是简单的数字,就更容易诱发犯罪。比如在偷渡时,被称为cargo货物的人群,就很容易受到悲惨的对待。在联合国的ren权宣言上有一条,就是每个人都有有自己的名字的权利。听来很奇怪,其实是有其内在的智慧的。(按:比如911的纪念日回荡在纽约上空的是每个遇难者名字。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伤亡数字。数字会降低你的道德感,降低对豆腐渣工程的问责欲望。艾末末的受难学生姓名统计,是有其内在的智慧和道理的。)

恶心是个生理反应,同时也是个心理活动。有些东西,在世界范围内,人类都会产生恶心的反应。如粪便,尿液,血,呕吐物,腐尸,腐肉。对人的观感,也能让人产生恶心的感觉。如果某个人,某个人群,使你有恶心的感觉。你更容易对其犯罪,或者说道德感降低。二战时,纳粹当时对犹太人的描述就是纳粹挑起对犹太人的恶心感,从而可以更心安理得的成群屠杀。

(按,比如如果你心中对某些人群有恶心感,如乞丐,残疾人,妓女,小三。你对她们的道德判断就会相应出现偏差。)

4.3 交流

一个向善的力量,就是交流和相互依赖。《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湯馬斯.佛里曼:“我之所以不要轰炸日本,因为我开的轿车是日本制造的”。根据他的「戴爾衝突防制理論」(Dell Theory of Conflict Prevention)

兩個國家只要同為某個大型全球供應鏈(如戴爾的供應鏈)的成員,彼此間就不會爆發戰爭,因為身處同一個大型全球供應鏈的人,再也不想打舊式的戰爭。他們希望及時供應市場需要的商品與服務,享受因此日益提升的生活水準。

这个理论,一个侧面说明,彼此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战争和冲突的可能性。同理,也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比较有名就是“接触假设The Contact Hypothesis”在某些条件下,对立团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存在的偏见。这里所指的条件包括:地位平等(Pettigrew,1969);有亲密的接触(Cook 1964?,Herek 1993);团体有合作,并有成功的

机会(Aronson 1978);团体有支持平等的规范(Blanchard 1991)。

之前的The Robber's Cav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为了共同的目标而通力合作。美国军队里的种族对立,就比社会上来的少。因为在部队中,满足有共同的目标,地位平等,有亲密的接触等条件

4.4 换位思考

最后,如果你能够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你对他的关心程度就会增加。所以注意一下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很少有乏味的哲学观点,更多的是,邀请他的听众,大多是白人,试着从一个黑人的角度思考。

再如使用比喻,比如想要让你关心堕胎,就要用即将出生的孩子,(按:而不仅仅是一块肉)来形容。想要让你关心小动物,就用人来比喻。想要和你套近乎,就会说你是我的兄弟,亲人,而不是说是陌生人。

最后,课下作业,如果你被邀请参加Milgram的服从实验,你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第十六讲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在教科书中分为两大部分:个人对他人,群体,社会的认知,和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由于“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在之前的课程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如囚徒困境,服从实验,本课和下一课更多是关注在个人对自己,他人,群体,社会的认知和偏见。

问题一,六度分隔理论和心理学有什么联系?(提示,参考第13课)

接下来,讲述几个效应,

spotlight effect 焦点效应

你以为自己生活在聚光灯下。

个人理解,个体倾向于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或者说相对于关注别人,每个人更忙于对自己的关注。所以想做什么就做吧,别怕出丑,没有人关注你,或者说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多人关注你。

the transparency effect 透明效应

你并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透明。

个人理解,

1,每个人都是天生说谎者,(之前有一课提到说谎是进化形成的本能,大猩猩用毛发树立来欺骗决斗的对手,假装自己更强壮),你的思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明显,或者说,正是因为透明效应所引发的心虚,导致谎言的失败。

2,你的思想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明显,所以在讲故事,回忆,复述,笑话时,要充分考虑到听众的背景,经历,认识的区别,而进行足够的铺垫。没有人有读心术。我们倾向于过分估计听众的理解程度。

Lake Wobegon effect乌比冈湖效应

给自己的许多方面打分高过自身的实际水平,或者说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问题二,请问上述三个效应/偏差有什么共性

接下来,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知失调理论

首先要讲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见。人们更倾向于从信息中验证/证实自己的固有信念,认知,而不是证伪。比如你是左倾,你会倾向于从一堆杂志中挑起左倾杂志阅读。你喜欢布什,就会只关心他的好消息,忽视负面信息。你相信中医,就会只关注证实中医的信息,不信中医就只关心证伪的信息,只有一些牛人,才能兼顾双方的证据并作出客观的正确的判断,比如孙中山,比如鲁迅,比如我。。。

课上提到关于confirmation bias 的巧克力豆实验,很有意思,可以试试,很简单。

有三颗m&m, 不同颜色,比如1,2,3

然后让对方,在1 和2 中挑一个吃了,比如对方挑了1号

耶鲁大学公开课:博弈论全集下载

导论-五个入门结论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Q/2/S7KDBTEQ2.flv 2: 学会换位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Q/L/S7KDC64QL.flv 3: 迭代剔除和中位选民定理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J/Q/S7KDBUDJQ.flv 4: 足球比赛与商业合作之最佳对策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6/0/S7KDC7960.flv 5: 纳什均衡之坏风气与银行挤兑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6/R/S7KDCAC6R.flv 6: 纳什均衡之约会游戏与古诺模型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5/E/S7KDB145E.flv 7: 纳什均衡伯川德模型与选民投票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4/1/S7KDCB541.flv 8: 立场选择种族隔离与策略随机化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D/D/S7KDBQ6DD.flv 9: 混合策略及其在网球比赛中的应用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E/7/S7KDBUFE7.flv 10: 混合战略棒球,约会和支付您的税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F/0/S7KDC3GF0.flv 11: 合作,突变,与平衡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B/E/S7KDEBLBE.flv 12: 社会公约,侵略,和周期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2/J/S7KDE8L2J.flv 13: 道德风险,奖励和饥饿的狮子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1/P/S7KDED31P.flv 14: 承诺,间谍,和先行者优势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L/T/S7KDEAKLT.flv 15: 国际象棋,战略和可信的威胁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T/4/S7KDEENT4.flv 16: 声誉和决斗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6/F/S7KDEFS6F.flv 17: 最后通牒和讨价还价 https://www.doczj.com/doc/b13098254.html,/movie/2011/12/A/T/S7KDEK0A T.flv 18: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第三课)

心理学导论第三课 上堂课我们探讨了大脑及其功能The last class we talked about the brain.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一些基础理论Now we're going to talk a little bit about some foundations. 所以在今天和星期一So today and Monday 我们将学习两大心理理论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two very big ideas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and these ideas are associated with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和Sigmund Freud and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 F. Skinner 这两个理论便是精神分析理论and are psychoanalysis 和行为主义理论and behaviorism. 今天我们先来讲讲精神分析理论And I want to talk about psychoanalysis today 下周再谈行为主义理论and behaviorism next week. 这些理论广阔的适用范围Now, one of these things-- one of the things 则是它们能够吸引大家关注的原因之一that makes these theories so interesting is their scope. 本课程中所学习的大部分理论Most of the work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大部分学术观点in this class-- 它们的应用范围都是狭隘的most of the ideas are narrow. 我们会谈到某人所提出的So,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somebody's idea 关于种族偏见的理论about racial prejudice, 但它却并不是语言获得的理论but that's not a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我们会讲到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理论We'll talk about theories of schizophrenia 但它们却并不能用来解释性吸引but they're not explanations of sexual attractiveness. 大多数理论的适用范围都是有所限定的Most theories are specialized theories, 但这两个理论则是大理论but these two views are grand theories. 它们试图对世间的一切做出解释They're theories of everything, 包括了日常生活encompassing just about everything that matters, day-to-day life, 儿童发展心理疾病child development, mental illness, 宗教战争及爱情religion, war, love. 弗洛伊德和斯金纳的理论解释了上述一切Freud and Skinner had explanations of all of these. 当然这里并不是历史课堂Now, this is not a history course. 给你们介绍这两位心理学泰斗I have zero interest in describing historical figures in psychology 并不只是想让大家了解心理学史just for the sake of telling you about the history

复旦,陈斌斌,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笔记

WEEK 1 求异与批判意识 ?批判思维是对知识的反思与评价。?创造力来自于批判思维活动。?没有永恒的真理,没有不变的权威。?研究需要批判精神。研究者的纰漏是机会,不是“威胁”。 1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情境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过程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同时在社会学与心理学领域出现,导致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倾向的不同传统。主要接受社会学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群体心理研究,称为“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而主要接受心理学(实验)训练的学者倾向于强调个体社会心理的研究,称为“心理学家的社会心理学”。 关于社会心理学理解的分歧 ? Aronson(1980)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 2 社会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具有独立学科的地位,是由它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带来的。(例如,星座)在社会心理学的分析中,”环境-人-行为”构成了一个互动系统。行为不再简单被理解为一种心理过程的终极,而是另一个始点。行为在这种互动中获得了动态的意义。 3 人类社会心理产生的根源 (1)达尔文的演化论 ?达尔文的演化论不仅为生物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科学的解释,而且也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提供了历史的和生物学的视角。?达尔文的演化论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生物进化层面的背景。特别是在研究攻击行为、利他行为时,演化论在帮助理解人的“本性”和一些社会行为方面,提供了解释的依据。 ?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自然选择使得有利于物种生存的基因会逐渐增多。 (2)麦独孤的本能论 ?麦独孤认为,人的行为——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都发自本能。 ?策动与维持行为的根本动力是本能,而不是客观外界的刺激物,一切事物都在于努力实现一定的目的。 ?这些本能是一种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和动力,是个人、民族性格及意志形成、发展的基础。?重要的本能包括:逃避(害怕的情绪)、好奇、好斗(愤怒)、生存、饥饿、合群 (3)鲍德温的社会化论?“人是一种社会成果而不是社会单位”?自我、道德是社会的产物。 ?面对社会化时,我们就要面临社会价值观问题 ?我们往往会面对“是”(描述)和“应该”(是准则)。 4 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奥尔波特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个人与社会责任---社会心理学展望: “人不只是像一个个体那样经历着他个人的生活,而且也自觉或是不自觉地经历着他的时代及同时代人的生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方法有三大来源。 ?观察、实验、统计是来自心理学传统的方法。 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因果关系 ?第一类是发现问题的方法,以观察方法为代表。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值得研究的心理现象,提出问题。 ?任何科学家研究的“灵感”始于观察。科学家建构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2016.5 公选课《心理学导论》复习范围修改版

1.情境的含义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 2.灾难后压力障碍的主要症状有哪些? 这种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有些人因其他人死亡而自己却活着会产生罪疚感。灾难后压力障碍可以在灾难后立即形成,也可因某些较轻压力的触发而在数周或数月后产生。它可以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愈。这时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包括疲劳感增加、头痛、感冒等病症,以及由寝食难安而导致的体重下降。 3.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在其理论模型中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该系统分为4 个层次, 由小到大分别是: 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这4个层次是以行为系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直接程度分界的, 从微系统到宏系统, 对儿童的影响也从直接到间接。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的行为系统模型见图1[4, 5 ]。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系统, 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 这个环境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对大多数婴儿来说, 微系统仅限于家庭。随着婴儿的不断成长, 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学校和同伴关系不断纳入到婴幼儿的微系统中来。对学生来说, 学校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布朗芬布伦纳强调, 为认识这个层次儿童的发展, 必须看到所有关系是双向的, 即成人影响着儿童的反应, 但儿童决定性的生物和社会的特性与其生理属性, 人格和能力也影响着成人的行为[6 ]。 例如, 母亲给婴儿哺乳, 婴儿饥饿的时候会以哭泣来引起母亲的注意, 影响母亲的行为。如果母亲能及时给婴儿喂奶则会消除婴儿哭泣的行为。当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交互反应很好地建立并经常发生时, 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持久的作用。但是当成人与儿童之间关系受到第三方影响时, 如果第三方的影响是积极的, 那么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发展。相反, 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就会遭到破坏。例如, 婚姻状态作为第三方影响着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当父母互相鼓励其在育儿中的角色时, 每个人都会更有效的担当家长的角色。相反, 婚姻冲突是与不能坚守的纪律和对儿童敌对的反应相联系的[7] 第二个环境层次是中间系统, 中间系统是指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认为, 如果微系统之间有较强的积极的联系, 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相反, 微系统间的非积极的联系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儿童在家庭中与兄弟姐妹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到他在学校中与同学间的相处模式。如果在家庭中儿童处于被溺爱的地位, 在玩具和食物的分配上总是优先, 那么一旦在学校中享受不到这种待遇则会产生极大的不平衡, 就不易于与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的友谊关系, 还会影响到教师对其指导教育的方式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资料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复习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1879年,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因此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本性、规律、机制和事实。对象:正常成年人领域:个人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性质:静态的角度 4、分类: 心理过程:通常把认识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动机)心理状态: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会出现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心境、灵感) 心理特征: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联系密切,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的进行,受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5、阐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二)设计研究方案(三)搜集资料(四)整理与分析资料(五)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描述研究 1、个案研究2、调查法(问卷调查、晤谈法)3、自然观察法(二)相关研究 (三)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教育实验2、实验室实验 二科学性的标准㈠可复制性㈡可证伪性㈢系统性 三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可公开检验原则 (二)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 刺激变量: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机体变量: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反应变量: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三)人文关怀原则 四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一)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生物学、行为、认知、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学取向)

耶鲁公开课笔记4

美国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金融市场》视频笔记4 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金融市场》由罗伯特.J.希勒(Robert J. Shiller)教授主讲。共26课(集),每课时长均为一个多小时,配有字幕。 [第4课] 多元化投资组合和辅助性的金融机构(时长1小时07分) 本课内容是多元化投资组合(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辅助性的金融机构(Support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尤其是共同基金(Mutual Funds)。 希勒介绍,这也是他长期研究的一类课题。 希勒相信,世界需要更多的多元化投资组合。这也许会让人们觉得有点怪,但希勒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 埃米特.汤普森也研究过这类起因的相同课题,即,为了帮助世界上的穷人,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来改进。 希勒说他完全就是这样认为的。 (世界上)有大量的人类困难,都可以通过多元化(分散)投资来解决。 本课要讲的,不仅只适用于安逸的富人,而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实际上这还是关于风险的问题。 当任何人遇到惨境时,那都是某些随机遇到的结果。 当人们在生活中陷入实际麻烦时,那是由于一系列糟糕事件将人们推到不幸的境地。 金融风险管理常常就是防止发生这种不幸情况的部分(措施)。 本节课将从一些数学问题讲起,是对第二节课的继续。 希勒在第二节课讲过关于风险分摊的原理,今天接着拓展到某些方面,即,将略微集中到投资组合问题。 先讲怎样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其中有哪些数学问题,由此引入到资产定价模型,这个模型是金融中许多思考的基石。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在耶鲁的其他课程会讲得详细些,尤其像约翰.吉纳科普洛斯(John Geanakoplos)讲的经济类251号课程(Econ 251)。 从这节课可以获得基本要点。下面从基本概念开始讲。 希勒说他只用最简单的术语来讲述。 1

优秀心理委员答辩稿

优秀心理委员答辩稿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园林121班的白暄,很荣幸参加这次的优秀心理委员答辩。这是平时的我,时而很沉静,时而很逗比,所以在大一一开始的班委竞选时我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心理委员这个职务。我担任园林121的心理委员已经快有两年的时间了。从一开始的对心理学的好奇心理,到后来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我觉得心理委员这个职务教会了我什么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这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我所做的一些工作业绩。大一的时候我组织班级参加一次关于大学生交流的心理团培,这次团培基本做到了全班参与,非常有效的促进了大家之间的互相了解。并且从当上心委后我便开始每天在班级群里发一条心理向导每日一句,希望可以大家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感悟。这个习惯我一直坚持到现在。大二上我们班搬到了西区,有了自己的画室。于是我和女心理委员一起策划了每周在画室放映一部优秀电影的活动,在享受优秀电影洗涤心灵的同时增进各个宿舍之间的感情。像这部电影就是最近刚放映的宫崎骏收官之作《起风了》。大二下,也就是这学期一开始,我在我们班开展了心理部的推荐活动《守护天使》,活动非常有趣,收获的效果也是我一开始没想到的。除了这些特别的活动外,平时心理部的工作我和另一位心理委员也是积极配合,并且我自己也有在校网上收看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这门公开课。 我觉得心理委员在班级中扮演了四种角色,学校心理工作的前沿信息员2传播健康心理知识的宣传员3组织同学进行心理活动的策划员4帮助同学排忧解难的疏导员。只有成功地扮演好这4个角色,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班级的心理健康状态。 在将近两年的工作中,心理委员做的许多工作也许并不是马上就能收到效果,甚至大家有时并不了解一些心理活动的意义。但这并没有动摇我为大家服务的热情,我觉得只要能够看到班里的同学快快乐乐,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所有的付出就是值得的。而且这些付出也是有回报的,那就是大家快乐的笑脸,同学之间深厚的友谊,锻炼出的责任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拥有了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我相信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为班级,为学校的心理工作,最大限度的贡献我的力量。谢谢大家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详细笔记

PHIL 176 Death Professor Shelly Kagan (第一课没什么实质内容,可以略过)教授在第一课列举了这门课将要讨论的一些问题:1.人能否幸免于死2.人是什么?“我”是什么?3.有没有来生?4.自杀一定是恶的吗?……然后他摆出了自己的观点:1.不存在灵魂2.永生并不是好事情3.对死亡的恐惧是很正常的4.自杀在特定情境下有可能是理性的,并且在道德上是正当的…… 他希望通过这门课: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他不是要灌输给学生这些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理性,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些观点,都要有合理的根据,给出论证。 第二课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我死后我是否还存在”,就需要先回答:“我”是什么?或人是什么?什么叫“幸免于死”?什么叫“活着”?一个人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是这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反驳: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混淆概念造成的,根本毫无意义,因为1.如果“死亡”的意思是生命的结束的话,那么2.“是否来生”就相当于“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这就好比“碗里的饭吃完后碗里还有饭吗”,那么3.“是否有来生”或“我能否幸免与死”的答案当然就是否定的(因为很明显这些提问自相矛盾),这能从问题里直接得到答案。△回应:1.如果,“死亡”指的是身体的死亡(即一系列的生理过程);那么,2.之前的问题将变成“我的身体死后我是否还存在”,这和“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不同,不能从提问中直接得到答案。YYets 3.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提问和回答“我能否幸免与死”是有意义的。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在上面的那个理解下),就需要先弄清楚:“我”是什么?“我”是什么东西组成的?或者人是什么?人由什么组成? 一般来说,有两种主流观点:一、二元论(Dualism)◎1.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灵魂)两部分组合而成严格说来,人的本质是灵魂,它与某具肉身密切联系着;“我”就是指我的灵魂,尽管与我的身体紧密联系着。2.身体和心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不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3.心灵指挥身体,“身体反作用于心灵”4.死亡就是指身体的死亡,灵魂离开肉体(?)二、物理主义(Physicalism)○1.人只有身体,尽管2.这个身体能够实现多种功能3.人就是一个物理对象,一个纯物质的存在4.谈论心灵,实际上就是谈论大脑(或大脑的功能),正如微笑就是特殊的肌肉运动5.死亡就是指身体丧失了正常功能 第三课 二元论与物理主义的分歧:是否存在灵魂? 证明事物存在的方法:1.通过五感获得的经验证据来证明但是,灵魂是非物质的(如果二元论正确的话),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来感觉到灵魂。所以2.对于无法通过五感感觉到的事物,需要通过“最佳解释推理”来证明其存在:我们必须假设a 存在,才能解释现象P,而且能给出最佳解释。(例如:原子、X 射线)注意:这里要求的是可能的“最佳”解释,而非任一看似可行的解释。 所以,二元论者要论证灵魂存在,就必须:找到我们身上的某个现象或特性F,只有通过假设灵魂存在才能给出最佳解释(物理主义无法解释或者只能给出较差的解释)。 灵魂存在论证◎YYets 根据F 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论证。第一类诉诸普通的事物(情感、理性之类);第二类诉

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第四课)

心理学导论第四课 我想在这节课的开始先回头讲讲弗洛依德I actually want to begin by going back to Freud 解决一下上节课遗留的几个问题and hitting a couple of loose ends. 我周三上课的时候跳过了部分内容There was a point in my lecture on Wednesday where I skipped over some parts. 我当时说"没时间讲了" 就跳过没讲I said, "We don't have time for this" and I just whipped past it. 可整个周末我都因此而寝食难安And I couldn't sleep over the weekend. I've been tormented. 我不该跳过它们所以现在我要讲一下I shouldn't have skipped that and I want to hit-- 先告诉大家我当时为什么跳过没讲Let me tell you why I skipped it. 我所跳过的是关于The discussion I skipped was the discussion of "我们为何会有无意识" 的讨论why we would have an unconscious at all. 我当时正在讲So, I was talking about 在科学上颇有名望的弗洛依德理论the scientifically respectable ideas of Freud 我想给大家讲一些新的and I want to talk about some new ideas 关于"无意识为何会存在"的理论about why there could be an unconscious. 我之所以没讲是因为Now, the reason why I skipped it is 我不能肯定这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I'm not sure this is the best way to look at the question. 正如我们将会在这门课中了解到的As we will learn throughout the course, 尤其是绝大多数的大脑活动by far the vast majority of what our brains do, 绝大多数的心理活动the vast majority of what our minds do, 其实都是无意识的是无法察觉到的is unconscious and we're unaware of it. 因此问题或许不该是So the right question to ask may not be, "为什么有些心理活动是无意识的""Why are some things unconscious?" 而应该是"为什么心理活动的一小部分but rather, why is this tiny subset of mental life-- 为什么这一小部分是有意识的"why is this conscious? 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 这些关于无意识功能的主张these claims about the utility of unconsciousness, 是很具有煽动性很有趣的I think, are provocative and interesting. 所以我想很快地来给你们大家讲一下So I just wanted to quickly share them with you. 那么从进化的观点来看So, the question is, from an evolutionary standpoint,

心理学导论笔记2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Dr. Paul Bloom Lecture 2 Foundations: This is Your Brain Nobel Prize winning biologist Francis Cric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is summarized like this: You, your joys and your sorrows, your memories and your ambitions, your sense of personal identity and free will are in fact no more than the behavior of a vast assembly of nerve cells and their associated molecules. As Lewis Carroll’s Alice might have phrased it: “You’re nothing but a pack of neurons”.(你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罢了) Most people are dualists. Dualism is a very different doctrine. It’s a doctrine that can be found in every religion and in most philosophical systems throughout history. Plato(柏拉图) Philosopher Rene Descarts (勒奈.笛卡尔) explicitly asked a question “Are human merely physical machines, merely physical things?” And he answered “No”. He agreed that animals are machines, but people are different. There’s a duality of people. Like animals, we possess physical material bodies, but unlike animals, what we are is not physical. We’re immaterial souls that possess physical bodies. The claim is for humans at least, there are two separate things, there’s our material bodies and there’s our immaterial minds. Descarts made two arguments for dualism:

耶鲁公开课笔记2

美国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金融市场》视频笔记2 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金融市场》由罗伯特.J.希勒(Robert J. Shiller)教授主讲。共26课(集),每课时长均为一个多小时,配有字幕。 [第2课] 风险管理中的普遍原理:风险汇聚和对冲(时长1小时09分) 本课主题是风险管理中的普遍原理----风险汇聚和对冲(Pooling and Hedging of Risk)。 希勒认为这是金融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本课先讲概率论(Probability Theory),再讲通过风险汇聚来分摊风险的概念。 概率论是极具智慧的构想,诞生于历史上的特定时期,并令人意想不到地获得广泛应用,金融是其应用领域之一。 对部分学生来说,本课相对所讲的其他课会显出更多的技术性,并且遗憾的是又安排在学期初。 对于学过概率和统计的学生而言,就不是新知识了。这是从数学角度的看法。 概率论是新知识,但不要太畏惧。课前有个学生告诉希勒,他的数学有些生疏了,是否还能选这门课?希勒说,如果你能听懂这堂课,那就不会有问题。 什么是概率?通过举例说明。 比如,今年股票市场会走高的概率是多少?例如认为概率是0.45,是因为对股市悲观,预测股市会走高的可能性是45%,而股市会走平或走低的可能性是55%。这就是概率。 听了这个例子,人们就会觉得这个概念是熟悉的,如果有人提到概率是0.55或0.45,也就知道他说的意思了。 话锋一转,希勒强调,概率并非总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述的。 概率论成形于十七世纪,此前没有人提出过。撰写概率论历史的作者伊恩.哈金(Ian Hacking),查遍世界所有关于概率论的文献,没有发现在十七世纪之前有概率论的文献,也就是说,在十七世纪产生了一次智慧的飞跃,当时用概率词汇来表述非常时髦,引用概率进行表述的方式很快传遍世界。 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此简单的概念此前从未使用过。下面希勒详细介绍哈金的成果。 哈金研究表明,概率词汇早已存在于英语中,莎士比亚就用过,但其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哈金举了一个年轻小姐的例子,这位小姐描述她喜欢的男子,说道,“我太喜欢他了,我觉得他有很大‘可能’”(probable)。 1

耶鲁心理学导论第十四课笔记—是什么驱使我们行动-性

人们花在性爱上的时间: 研究表明人们都喜欢性爱,另一方面,人们每天花在性上的平均时间,大概为四分三秒,即使只是四分钟,但是其中包括了调情,跳舞,抛媚眼,林荫大道散步,健身房,美容院。 1.我们实际上没有在性上花费很多时间 2.即使是短短的四分钟性是非常重要的 有关性道德问题: 观点1:性行为是为了繁殖的,那么同性恋,绝经性行为,婚后节育等没有为生殖的目标服务,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是反常的。 观点2:人拥有自我意志(基因自己跳河理论),遗传的并不意味着必然的,文化的也不意味着容易改变。 磁性和雄性在的性差异 1.生物学事实:雄性动物携带有很小的生殖细胞,除了精细胞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雌性动物有很大的生殖细胞,除了有基因还有食物、保护罩、以及各种其他东西。 2.亲本投资理论-任何提高后代存活率的投资,通过耗费父母的精力,投资其它后代。 雌性会比雄性有更高的亲本投资,雌性的生殖细胞更大且在体内孵化它们。对于雄性可能只是片刻交欢 3.导致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1.雄性可以跟很多雌性交配,这就引起了谁可以与最多的雌性交配的竞争,单一雄性可以使数个雌 性受精,这迫使一些雄性伴侣减少,并引起雄性之间与雌性交配的竞争(雄性的富有攻击性,侵略性)

2.对于雌性,不管怎样,总能找到雄性,所以单纯的数量并不重要,所以她们的策略是跟更优秀的 雄性交配,那样,后代的存活率更高 3.从生物学上讲,雌性是挑剔的,所以雄性不仅要跟其他雄性竞争,而且还要取悦雌性。 4.雌性比雄性更加专一,女同比起男同,拉拉更倾向于一夫一妻。对于艾滋病的研究也发现,男同 性恋往往会有成百上千个性伴侣 4.造成差异除了生物学原因之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男孩女孩从婴幼儿开始就会被区别对待 5.雌性表现方面的差异 1.同情心是一个核心的性别差异,睾丸酮越多社交性越差。 2.男生在社会认知理论的思维任务中表现往往不如女生。 3.孤独症、艾斯伯格综合症、行为障碍和精神病等男性的患病比例都相对较高。 4.平均来说女性在生理上就对逻辑推理这类不怎么在行。 性吸引力 对跨文化的10000个人的研究发现,每个人都喜欢善良聪明的 女性更加关注权利和地位,并且非常看重伴侣是否愿意为孩子投资(年龄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因为20岁的男人和35岁的男人在精子质量上并没有多么大的差异),女人大脑的标配就是去寻找有这样特质的男人。 漂亮实质是健康和年轻。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心理学导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也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 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主要是指(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和想象;情感过 程只要是指情绪和情感。 个性心理又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表现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3、个性: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宣告心理学的独立。(重点填空) 5、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学派 (2)机能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的鼻祖是美国心理学家詹 姆斯 (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行为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刺激——反应即S———R。 (4)格式塔心理学派 (5)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6)现代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注意:后面有注解的流派是需要重点记忆的,而没有注解的流派简 单了解一下 就可以了。 6、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7、(名解)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的规 律性的应答。 8、(名解)反射弧: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反射弧。 9、反射可以分为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指遗传的、不学而会的反射。

耶鲁大学的公开课

甭看名人励志演讲了,去看看耶鲁大学的公开课吧(中文字幕),能学到太多了,国内的大学真是误国误民啊。。。 音乐学 聆听音乐Listening to Music (教授本人著述)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培养在对西方音乐理解基础上对音乐的感悟。它会介绍各种类型的音乐是如何搭配,并教导如何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巴赫,莫扎特,格里高利咏叹调到蓝调。 关于课程主讲人: Craig Wright在1966年于the Eastman School获得钢琴乐和音乐史双学位,在1972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Craig Wright从1973年开始在耶鲁大学任教,目前是the Henry L. and Lucy G的音乐教授。 在耶鲁大学,Craig Wright的成就包括常年流行的入门课程“聆听音乐”和选择性研讨会“探索大自然的天才”。 每年夏天,他都会带领一些耶鲁大学的社团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采风。 他的六本著述包括: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 (1989)、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2005)、聆听音乐 (5th edition, 2007)、聆听西方音乐(2007). 他目前的工作是在写作“莫扎特:探索大自然的天才” 在2004年Craig Wright被芝加哥大学授予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课程安排:

1. Introduction导言 2. Introduction to Instruments and Musical Genres介绍乐器和音乐风格 3. Rhythm: Fundamentals节奏:音乐的基础 4. Rhythm: Jazz, Pop and Classical节奏:爵士流行和古典 5. Melody: Notes, Scales, Nuts and Bolts旋律:音符,音节,基本细节 6. Melody: Mozart and Wagner旋律:莫扎特和瓦格纳 7. Harmony: Chords and How to Build Them和声:和弦和如何创建主题 8. Bass Patterns: Blues and Rock贝斯风格:布鲁斯和摇滚 9. Sonata-Allegro Form: Mozart and Beethoven奏鸣曲式:莫扎特和贝多芬 10. Sonata-Allegro and Theme and Variations奏鸣曲式和主题以及主题变奏 11. Form: Rondo, Sonata-Allegro and Theme and Variations (cont.)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主题变奏曲 12. Guest Conductor: Saybrook Youth Orchestra客席指挥:布鲁克青年交响乐团 13. Fugue: Bach, Bizet and Bernstein赋格:巴赫,比才和伯恩斯坦 14. Ostinato Form in the Music of Purcell, Pachelbel, Elton John and Vitamin C帕赫贝尔,艾尔顿·约翰音乐中的固定音型 15. Benedictine Chant and Music in the Sistine Chapel本尼迪克特教团圣歌和的音乐西斯廷教堂 16. Baroque Music: The Vocal Music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波洛克音乐:巴赫的声乐作品 17. Mozart and His Operas莫扎特和他的歌剧 18. Piano Music of Mozart and Beethoven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音乐 19. Romantic Opera: Verdi's La Traviata, Bocelli, Pavarotti and Domingo浪漫派歌剧:威尔第的《茶花女》,波切利,帕瓦罗蒂和多明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教学文案

心理学导论复习笔记 第四章人的毕生发展 1. 人的毕生发展的概念(名词解释) 人的毕生发展是指人从胚胎到死亡,整个生命过程中那些关于年龄的变化,这里的变化是指有序的、模式化的和相对持久的,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进行描述的变化。影响人毕生发展的因素有与年龄相关的,在特定年龄段发生的事件,有关历史的时间和偶然事件等。随着社会和科学的进步,人的毕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畴,即对生命全程进行研究。 2. 人的毕生发展的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名词解释):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或较短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某几个年龄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群组进行观测和研究,并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不同年龄阶段研究对象的研究资料,较为经济;二是对几个连续的年龄阶段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概括。缺点在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有质的不同。 (2)纵向研究(名词解释):纵向研究是对某一特定个体或某一组特定的个体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对其每个发展阶段系统地进行反复观测,以获得连续性的发展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优点在于对个体的变化发展历程进行追踪,所得到的资料反映了个体实际的发展变化过程,使得研究可以系统而详细地了解连续的发展过程中量变与质变的规律。缺点在于由于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各种支持条件发生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使纵向研究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纵向研究的使用要大大少于横断研究。 (3)断代-序列研究(名词解释):这是一种结合断代研究和纵向研究的做法,是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追踪。其优点在于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克服了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保留了长处。缺点在于,研究过程可能会更难操作,并且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的不足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的动力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_毙考题

2017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复习笔记(1) 第四章个性 第一节性格 一、性格(06年考过):性格是指人对现实具有评价意义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性格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 个性的核心性格。 性格有好坏之分,具有社会评价意义,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是个性的核心。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一般性考题) (一)性格与气质的区别:(1)两者的生理基础不同。(2)在稳定性方面的不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气质)(3)在评价方面的不同。 就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来看:特定的气质类型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在性格的表现上,又带有各自气质的特色。 性格在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性格对气质有更大的、更深刻的影响:首先,气质特征受性格的意志特征的制约;其次,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再次,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培养成为具有积极性格特征的人。 (二)性格与能力的关系 良好的性格特征能弥补某些能力的不足。比如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性格的结构(1)(2)(3)(4)(性格是由许多特征所组成的复杂的心理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劳动、工作、学习以及劳动成果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表现在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明确程度的特征;行为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在紧急和困难情况下表现的意志特征; 对已作出决定贯彻执行方面的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情绪持久性方面的性格特征; 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的性格特征属于性格的理智特征。 四、性格的类型(了解即可) (1)心理技能类型说;(培因、里波特) (2)向性类型说(容格)内倾性和外倾性 (3)社会文化类型学说(斯普兰格) (4)独立顺从说(魏特金)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5)特质分析说(阿尔波特、卡特尔)卡特尔发明了16项人格因素测量表16 PF量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