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逻辑与举例说明

生活中的逻辑与举例说明

生活中的逻辑与举例说明
生活中的逻辑与举例说明

论文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化101

学号:2010*************

姓名:陈会达

时间:2011年4月20日

生活中的逻辑与举例

摘要:理论形态的逻辑,对一般人说来,似乎是蒙着面纱神秘少女,看不清摸不着,即使通过老师的讲解,对于她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的记忆却还是理解不透,无庸质疑逻辑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理解逻辑学、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有着重大意义。一切理论都是对生活现象的提炼抽象,因此要想揭开逻辑神秘的面纱就要将逻辑学还原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理解我们生活中的逻辑。

关键字:学习逻辑的意义锻炼逻辑思维生活逻辑

从小学起我们就学习数学,到了初中高中我们就开始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被认为是我们生存所必须学习的基础学科,殊不知基础学科包括数学、逻辑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理科学和空间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但我们却从未系统的学过逻辑学,虽然如此但逻辑思维与人类为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伟大的政治家毛泽东曾说“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学家金岳霖也说“逻辑对生活、认识和哲学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些大家的话还不足已说明逻辑学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可以从生活中举些事例出来。

逻辑有点像随处可见的水,不显眼容易被忽略,但人人离不开它。我们说话的时候、写文章的时候,其实都用到了它,如果我们说话不讲逻辑就会意思表达不清楚造成歧义,我想大家对语文考试中修改病句的题型印象还是很深刻的,要把我们的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第一件事情是要讲逻辑。不讲逻辑也许就会闹笑话,如“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刚一听这句话觉得没有什么但仔细辨认一下就会发现问题“中国有”而“世界没有”这就是自相矛盾了。运用逻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个例子:“有一天,一位外国使者看见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于是讽刺道:‘啊,先生,您真伟大!您经常擦自己的靴子吗?’‘是呀,’林肯答道:‘那么你是擦谁的靴子呢?’”。睿智的林肯聪明的运用逻辑化解了嘲讽。

逻辑如此重要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首先在学习逻辑的理论知识上作为大学生我们有很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可以选修一些逻辑课程,可以有意识的去读一些逻辑相关

书籍如黑格尔的《小逻辑》,比较通俗易懂的《趣味逻辑》、《生活中的逻辑与智慧》,还可以找一些练习题如《头脑风暴——逻辑思维》;除了看书听课我们也要留意发现身边的逻辑,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只要有心我们就能挖掘生活中的逻辑问题。

还记得爱因斯坦那个睿智的问题“爱因斯坦问他的学生:‘两个人从烟囱里爬出去,一个满脸烟灰,一个干干净净,你认为哪一个该去洗澡?’‘当然是脏的那个。’学生理所当然的说。‘不对,脏的那个看见对方干干净净,以为自己也不会脏,哪里会去洗澡?’”逻辑是个深奥的东西,我发现不了上面的逻辑问题,但它却让我为那智慧倾倒。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酒会上答记者问时说:“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后来,他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的“道歉启事”,从表面上看是“道歉”,其实,他所表达的意思同酒会上的话是一样的。马克·吐温的“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这句话,是一个具有“有些S是P”结构的特称肯定判断。后来的“道歉启事”中的“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这句话,是一个具有“有些S不是P”结构的特称否定判断。从判断的对当关系可知:“有些S是P”和“有些S不是P”这两个判断是可以同真的。也就是说,即使“道歉启事”中所提出的“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婊子养的”这个判断是真的,也并不意味着他在酒席上讲的“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是狗婊子养的”这个判断就是假的。这样,马克·吐温就在所谓“道歉启事”中,以巧妙的方法继续表达了自己对华盛顿议员们的轻蔑。

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笑话:“以‘难过’造一句”。一学生答:“我们家前大水沟很难过”。题中“难过”应是指感情上难过,这学生将其偷换为“难以迈过”。这是逻辑上的偷换论题,违反了同一律。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造一句话,其中要有‘糖’字。一小学生回答:“父亲在喝茶”。老师问:“糖在哪里?”学生回答:“在茶里,父亲喝的是加糖红茶。” 实际上该生将“糖字”偷换为吃的“糖”,违反了同一律。

看电视剧时如果你不仅仅专注于剧情你会发现许多台词的逻辑错误,如有一古装电视剧,其中一幕:幼年皇帝接受完来人的跪拜后,太监忙说:“赐宴,快赐宴!”小皇帝慌乱中说:“快给他一块砚台!”小皇帝将“设宴款待”偷换为“给他块砚台”。这使我们印证了逻辑原理:小皇帝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又如我们熟悉的琼瑶剧《情深深雨朦朦》中依萍送书桓那幕,书桓说“八年抗战很快就过去了…”按剧情他怎么知道是八年啊。

在一次管理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做信息沟通的游戏试验,我们组拿到的是“他没有想象中那么爱你,但并不代表他不会全心全意地爱你。”作为第一个信息传递者,我就把这段话理解成了“也许他没有想中那么爱你,但他却是全心全意爱你”当时我还自信满满的认为很好的浓缩了一段长话,殊不知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逻辑错误,把选择当成了肯定。

对于我们的日常对话,只要仔细听,也时常能发现逻辑问题。甲:小李是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高级雇员。乙:那怎么可能,小李只喝百事可乐。从这段话中乙的陈述隐含了一个前提“一般的,所有的高级职员只喝本公司的产品”。

在上学期学的马克思基本原理中也广泛的涉及到逻辑理论,如著名的“白马非马论”在辨证法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逻辑学上是内涵与外延的区分。

我们经常在脑筋急转弯中问道“2加3在什么情况下等于5 ”我们会很快答道“在做错的情况下”这回答对大多数人来说不难,但如果要从逻辑学的角度回答恐怕没有几人能答出来,其实答案是:“如果1加1不等于2,那么,2加3不等于5。”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类似的一些测试题也可以这样处理,如:要是有人把月球塞进大西洋,你说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取出来呢?把月球塞进大西洋,这是完全不可能成立的。但是,既然这是个前提条件,答案就很简单了:你是怎么放进去的,我就怎么拿出来。显而易见,这是借助假言判断法这个思维工具才能解决的问题。

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多一分心思,随时注意观察分析,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去看待问题,久而久之,我们就会领会运用逻辑的技能,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逻辑去解决问题,就会优化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举例:

对于“逻辑”一词,我们并不陌生,但是若要叙述它的准确定义,恐怕很多人都会一脸茫然。在现代汉语中“逻辑”有多个意思,可以指思维的规律,也可以指客观的规律性或者专指逻辑学。在此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那么此“逻辑”的定义自然是指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的科学——逻辑学。毛泽东同志有云:“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

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郭沫若也曾说过:“要使文章写得好,恐怕得懂一点逻辑、文法和修辞。”逻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意义重大,然而它却往往遭到人们的忽视,这直接表现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的逻辑错误。以下仅试举一些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例1.在广州公交BRT某学院站内,某学生向管理员投诉:“你们的公交车总是晚点!那电子班次显示表有什么用!”该管理员反驳道:“要是公车总是准时,那建BRT有什么用!”这名管理员的回答包含了这样的一个推理——公交车总是准时的话,那BRT就没用,BRT有用,所以公交车不总是准时。这是错误的推理,BRT并不是单为候车而建,违反了基本规律中的充足理由律。错误的推理却气势凌人,若是这位学生了解逻辑学的知识,便可反驳。

例2.在某栋学生宿舍楼内,一男生宿舍经常大声播放音响,众学生纷纷投诉,一次宿管人员前去制止,指责他们道:“你们整天播放音响影响别人休息,这是违反学校制度的!”男生甲反驳道:“影响别人怎么了,不影响你!”该宿管员对男生说的“你们整天播放音响影响别人休息”中的“别人”是相对于该宿舍人说的,是指这个宿舍外的其他人,当然包括宿管员他自己,但当男生甲说“影响别人怎么了,不影响你!”,这个“别人”是相对于这个宿管人员说的,指该宿管员以外的其他人,而包括那个宿舍的人,所以,该男生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

例3.了解到张柏芝带着两个儿子孤单庆贺自己31岁生日而其丈夫谢霆锋没有任何表示并且张柏芝在乘坐飞机时主动要求换到陈冠希身边的位置的情况后,港媒纷纷猜测张柏芝与谢霆锋二人或者发生了婚变或者是张柏芝与旧爱旧情复燃。“或者……或者……”结构是标准的选言判断,而“与旧爱旧情复燃”也属于“婚变”范围内,二者是种属关系,不是选择关系,因此该选言判断不成立。

例4.一学生如是说:“关于大学老师上课要不要点名的问题,我认为不点名好,因为确实存在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点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另外点名多少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但是我也觉得不点名不好,因为很多学生存在厌学现象,并且逃课成风,如果教师上课不点名,这是纵容学生,不负责任,变相助长逃课风气。点名好与点名不好是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此同学既不承认这个,又不承认那个,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

例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众多学生纷纷在QQ空间上发表文章指出“我们认为,在学校的‘热水门’事件经南方卫视‘今日关注’节目报道后,学校的热水供应严重不足问题必然会得到解决。”这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学生对热水门事件被报道后该学校往后的热水供应情况的预测,这种预测是或然的,即“必然会得到解决”是或然发生的,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这些学生的文章中出现的“必然会得到解决”就犯了将可能误作必然的逻辑错误,是模态混淆。

例6.中国盗版泛滥、山寨产品尤其横行,这基本已成为国际共识,不少国际人士对此提出批评,指责中国不注重保护知识产权。IT界曾经的风云人物、拥有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的方兴东反驳说,盗版不是中国的原罪,美国用户也有盗版现象。方兴东先生的反驳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国际人士批评的是中国的侵权现象,而方先生却以美国的盗版现象作出反驳,转移了论题,并且美国存在盗版现象,不等于中国用户盗版就是合理、合法的。方兴东所犯的错误属于“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如果他是故意的话则是后者)。

例7.广告词: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只要你打开电视,无论哪个频道,你都会看到熟悉的“脑白金”广告,毫不过分地讲,这则广告已然让许多人觉得厌恶了。从美学的角度看,这则广告无疑是粗俗的,没有任何美感;从文化底蕴的角度看,它也没有可称道之处,浅显而直白;从制作的精美度来看,简直就是粗制滥造。并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广告是一个病句,它违反矛盾律的要求,“不收礼”与“与收礼只收脑白金”是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可就是这样一个令人生厌的,粗俗的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广告偏偏让看过的人印象深刻,皆因为它在各媒介的轮番轰炸,从而达到了广而告之的目的。

例8.请看本校某报刊的一则报道,“X月X日下午,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第X届校际篮球赛上,管理学院与计算机科学院正在争夺男篮的冠亚军……”在任何决赛中,胜利的一方为冠军,失败的一方自然是亚军,双方争夺的是冠军宝座,“亚军”是多余的概念,将“亚”字删除,表达就无误了。同时这也是很多学生写作经常会犯的毛病。这类毛病是“概念赘余”。

例9.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盲目崇拜进口货,认为凡是进口的东西都是比国产的要好上很多的,即便价格贵诸多倍也认为值得,实际上很多进口的产品的质量与价格并不成正比。例如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纷纷自己或千方百计地托人从美国大量购回名目繁多的保

健药品,并以此为骄傲,见人就显摆,说我托谁谁谁从美国买来了什么好药,国内买不到,并作为送礼佳品。而实际上,一般的同种保健药品国产与进口的功效并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价格相差太多就另当别论了)。还有在生活中,很多人结婚要买进口家电、家具,认为进口的质量都好,有保证。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人们就犯了逻辑错误,这些判断中隐含这样一个前提——进口的东西质量都好,但是这个前提条件是不真实的,进口的东西也存在质量问题,不能必然推出结论。

例10.“以偏概全”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犯的错误。仅造一例——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A同学的父母亲思儿甚切,于是不远千里奔至广州看望儿子。A同学采取就近原则,带父母去上社吃饭,逛街。A同学的父母回家后对村里的乡亲如是说道:“都说大城市繁华,消费贵,城市人个个光鲜亮丽。哪里的事哟!俺们儿子那旮旯是什么天河区,市中心嘞,可是俺们去吃饭,仨人就花了60来块钱,瞧瞧俺们身上的衣服,都那的地摊上买的,十块钱一件!那的环境啊,不知有多坏了,到处都是垃圾,臭气熏天,个个打工仔缩在十几平米的龟壳子里哟,作孽。大把比咱还不如的人呢,拾垃圾的,擦鞋的……”这两位父母犯的就是“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上社是天河区典型的城中村,消费较低,居住条件差,整体情况自然就差,它不能代表整个广州城的面貌。而他们却仅以自己见到的一隅对广州作出判断,明显是错误的。事实上很多政策的出台,很多口号的大力宣传都是为防止人们以偏概全作出不利的判断,因而要求大家在某些态度或行为上齐步走,要求一致性,例如在广州亚运期间在各交通设施上大力宣传的“文明你我他,广州是我家”,此用意不言而喻——交通往往是外国人士首先接触的,就是为了防止给他们造成第一性的不好的印象。

例11. 很多人也经常会犯“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即从论据不能必然地推出论题。论据和论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例如:“A的老婆B 厨艺非常厉害,她一定很贤惠。”“厨艺厉害”跟“贤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以厨艺为依据,证明B是否贤惠。这个论证实际上运用了如下推理:

所有贤惠的女人厨艺都很好,

A的老婆B厨艺非常厉害,

所以,B一定很贤惠。

这一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两个

前提中的“厨艺”,表述方式都是肯定的,均不周延,所以这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

例12.一些人在生活中善于诡辩,往往令别人哑口无言,有理说不出。诡辩在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它是有意地把真理说成是错误,把错误说成是真理的狡辩。用一句简单明了的话来说,诡辩就是有意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例如:男:“你不是说结婚后天天下厨给我做好吃的吗?!”女:“是呀!我不是天天给你煮方便面吗?!”丈夫:“都火烧眉毛了,你还在化妆!”妻子:“怎么了?”丈夫:“对面失火啦,大家都去救火了!”妻子:“这不还没烧到眉毛嘛!”还有在公车上发生的一个例子。乘客女:“拿开你的咸猪手,混蛋!”乘客男:“都是人啊,哪里来的猪?!”这里所举的例子皆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偷换概念是论敌经常使用的诡辩手法之一,至于如何拆穿诡辩的伎俩,只能说这取决于个人的文化底蕴,逻辑思维,反应能力!

学习逻辑学意义重大——习逻辑学可以使人们由自发地上升为自觉地运用逻辑形式进行思维活动,这对防止和纠正错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常用逻辑用语题型归纳

《常用逻辑用语》 一、判断命题真假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 A .221,sin cos 222 x x x R ?∈+= B .(0,),sin cos x x x π?∈> C .2,1x R x x ?∈+=- D .(0,),1x x e x ?∈+∞>+ 2、如果命题“)q p ∨?(”为假命题,则( ) A. p,q 均为假命题 B. p,q 均为真命题 C. p,q 中至少有一个为真命题 D. p,q 中至多有一个为真命题 3、有四个关于三角函数的命题: 1p :?x ∈R, 2sin 2x +2cos 2x =12 2p : ?x 、y ∈R, sin(x-y)=sinx-siny 3p : ?x ∈[]0,π,1cos 22 x -=sinx 4p : sinx=cosy ? x+y=2π 其中假命题的是( ) (A )1p ,4p (B )2p ,4p (C )1p ,3p (D )2p ,4p 4、给出下列命题: ①在△ABC 中,若∠A >∠B ,则sin A >sin B ; ②函数y =x 3 在R 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 ③函数y =f(x)的图象与直线x =a 至多有一个交点; ④若将函数y =sin 2x 的图象向左平移π4个单位,则得到函数y =sin ? ????2x +π4的图象.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若命题p :圆(x -1)2+(y -2)2 =1被直线x =1平分;q :在△ABC 中,若sin 2A =sin 2B ,则A =B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p∨q”为假 B .“p∨q”为真 C .“p∧q”为真 D .以上都不对 6、已知命题p 1: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增函数;p 2:函数y =2x +2-x 在R 上为减函数, 则在命题q 1:p 1∨p 2,q 2:p 1∧p 2,q 3:(?p 1)∨p 2和q 4:p 1∧(?p 2)中,真命题是( ) 7、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 是 ( ) A. ,lg 0x R x ?∈= B. ,tan 1x R x ?∈= C. 3,0x R x ?∈> D. ,20x x R ?∈> 8、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 A .?x R ∈,120x -> B. ?*x N ∈,2(1)0x -> C .? x R ∈,lg 1x < D. ?x R ∈,tan 2x = 9、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ABC ?中,“A B >”是“sin sin A B >”的充要条件; ②若命题:,sin 1,P x R x ?∈≤则:,sin 1p x R x ??∈>; ③不等式210x x >在()0,+∞上恒成立; ④设有四个函数111332,,,,y x y x y x y x -====其中在()0,+∞上是增函数的函数有3个。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 二、判断充分、必要条件

生活中的逻辑学

什么是逻辑?翻开厚重的逻辑学导论,上面的解释清晰而有深意:“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正确推理的界定有着许多客观标准,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标准,也就无法运用它们。逻辑学研究的宗旨,就是发现并塑述这些标准,使之能够检验论证,把好的论证与坏的论证区别开来。我知道这才是学习逻辑的最终目的,习得知识并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也算是拥有了一份比别人更睿智的理性,在问题的分析上,我们会更占优势。因为在某些问题上,主观感官直觉做出的判断也许就是片面的,被蒙蔽的,而在这种时刻就应当辅助以逻辑的敏锐思维,丁是丁,卯是卯,不允许有丝毫含糊的地方。我认为这种严谨求精的态度也是学习文科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再也不单单是理科学生的专利。 通过一学期逻辑课的学习,我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都得到了改变。比如通过逻辑三段论的判断方法,判定一个论证的有效性。否定后件式,肯定前件式,纯假言三段论等等,都是帮助我们全面理性分析问题的向导。以我们身边的事情为例,大学中多有辩论比赛,主办方所定下的论题,则是利弊兼有,或是被称作模棱两可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获得不同的结论和观点。据我的观察,在辩论的过程中,辩手多采取偷换概念或者层层嵌套的论述方法,一步步把对方绕晕,以小的意义覆盖大的意义,就如逻辑命题中的某些名词一样,在此句中的意义要小于在彼句中的指示含义。一般没有经过逻辑训练的人,

也许真的会哑口无言,在自己还在诡辩中挣扎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输给对方了,因为凭主观直觉上,我们无法推翻别人的断言,或者对其提出反驳,因为没有逻辑的思维,我们是无法抓住出错点的。如果具备了逻辑的知识,完全可以抓住对方的蛛丝马迹,陷其于自相矛盾、举例不当的尴尬境地。对方如果采用逐步论定的结论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用验证逻辑论证的方法,比如前面提到的否定后件式,看他是否犯了肯定后件的谬误,这样一来,对方想耍思维上的小聪明,对我们来说也不过是黔驴技穷罢了。 所以说,一个学了逻辑学的人,比之一个从未思考过推理原理的人,其进行正确推理的可能性要大得多。这首先因为学习逻辑学可以习得许多检验推理的正确性的方法,能够更容易地识别推理错误,从而使这些错误不容易在推理中滞留。在这些被识别出的错误中,有些普通的推理谬误,或所谓“自然错误”,是只要把它们充分弄清就很容易避免的。 没有逻辑,而只凭主观感觉的分析是自我盲目的情绪与分析的产物。这种盲目地分析,与逻辑背道而驰。而我们在生活之路中,需要分析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是无法避免的,所以说逻辑与我们的生活是统一的,也是一体的。逻辑是关于正确思维的理论,它必然与人类为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逻辑是人们言语交往的工具,是人们求知的方法,是人们理性的支撑点。我觉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摘要: 生活、博弈、无处不在、利益、老鹰、报价价位、得与失 正文: 博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从博弈得到解释,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可能读者会认为,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 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个农夫种庄稼也是同自然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旱、多雨、风调雨顺。农夫对应的策略分别是:防旱、防涝、放心地休息。当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种策略并不确定,于是农夫只有根据经验判断或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估计今年的旱情较重,就可早做防旱准备;如果估计水情严重,就早做防涝准备;如果估计是风调雨顺,农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 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一束花,太太会特别高兴;你不送花,太太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太太一束花,太太感到意外的惊喜;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在这个博弈里,我们看到,“自然”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论“自然”采取何种策略,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夫妻吵架也是一场博弈。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强硬或软弱。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四种组合:夫强硬妻强硬、夫强硬妻软弱、夫软弱妻强硬、夫软弱妻软弱。 根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软弱妻软弱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动物学的研究有相同的结论,性格温顺的雄鸟和雌鸟更能和睦相处,寿命也更长。 夫强硬妻强硬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夫强硬妻软弱和妻强硬夫软弱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不是丈夫撤退到院子里点根烟,就是妻子避让到卧室里号啕大哭。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博弈更为常见。比如两个空调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双方都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是否降价,显而易见,厂家之间的博弈目标就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多的收益。 事实上,这种有利益(或效用)的争夺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参与博弈的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争斗。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效用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 如象棋对局的参与者是以将对方的军为目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在争夺两人中仅有的一个生存权,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股市中人们所争的很实在,就是金钱。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一种资源为人们所需要,而资源的总量具是

常用逻辑用语高考题集锦

《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 一、选择题: (每题5分) 1.(湖南卷2)“12x -<成立”是“(3)0x x -<成立”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重庆卷2) 设m,n 是整数,则“m,n 均为偶数”是“m+n 是偶数”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福建卷2) 设集合A={x |1 x x -<0},B={x |0<x <3},那么“x ∈A ”是“x ∈B ”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广东卷6)已知命题:p 所有有理数都是实数,命题:q 正数的对数都是负数,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p q ?∨ B .p q ∧ C .()()p q ?∧? D .()()p q ?∨? 5.(2009浙江文)“0x >”是“0x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 (浙江文) “2 1sin =A ”是“A=30o”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 (2009江西卷文)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为 ( ) A .若11x y =,则x y = B .若21x =,则1x = C .若x y =,=.若x y <,则 22x y < 8. (2009天津卷文)设””是“则“x x x R x ==∈31,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9.对于下列命题: ①,1sin 1x R x ?∈-≤≤,②22,sin cos 1x R x x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生活中的管理智慧(精)

生活中的管理智慧(精) 发表由Lzq0702 31 天之前(2010-04-12) 分类: 管理| 标签: 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墨菲法则管理理论 来源:龙源期刊网时间:2010-04-12 它们的表达形式都 很简单,很容易让人理解,都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而且以 其幽默风度获得了极好的大 众传播效应。 帕金森定律、彼得原理、墨菲法则,已经在管理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与此类似的,还有法国政治家兼学者的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 1925-1999),他曾经写出深刻揭露集权制弊端的《法兰西之病》(汉语译为《官 僚主义的弊害》,商务印书馆1981年)。美国国际开发总署官员博伦(James H. Boren),在国会听证会的证词中对官僚主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送给官僚们的 名言“主事时,沉思;麻烦时,授权;怀疑时,嘀咕”,成为广为流传的官僚画像。 所有这些严肃的调侃,尽管冠之以“定律”、“原理”、“法则”等头衔,却既没有缜密 的理论,又没有系统的分析,甚至不能算作真正的学术发现。然而,他们在挑战 着学术界,要求理论上的回应,实际上产生了推动学科发展的影响。如果说,管 理学的理论犹如丛林,那么,以帕金森定律为代表的这种调侃,则是铺垫丛林的 湿地和草丛。 帕金森他们揭示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命运。帕金森他们的发现,是生活中管理智慧的 结晶。正如德国文豪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这些来自生活的 管理智慧,是发现者的现实体验、观察与思考。他们对世界上司空见惯的问题具 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思索问题的来龙去脉。因为有了生活的支持,管理学才有 了活水源头,才能显示出开放性和实践性。 就这些管理智慧的形式来讲,也带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它们不是高深的理论建构,不是复杂的逻辑推演,更不是飘渺的假设想象,也没有建立起学术化的数 理模型。它们的表达形式都很简单,很容易让人理解,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而且以其幽默风度获得了极好的大众传播效应。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姓名:黄小丽 学院:统计与信息学院 班级:信息08-1班 学号:2008101609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本文摘要 世界上的人们都要思考,身边处处存在着需要逻辑思维来解决的问题。概念不清语句,不仅是文字冗长,还会引起歧义。转移命题,虽是一个简单的话,却加上了别样的道理,展现着中国语言的巧妙。模棱两可话语,让人云山雾罩,摸不着头脑。逻辑学就可以让我们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了解逻辑在我们的每一个作用,让我们更好的学习逻辑,运用逻辑。 正文 在世界上,人人都要思考,人人都要推理,人人都要论证,而且每个人都要面对他人的推理和论证。有些人善于思考,善于推理。但有些人则不是这样的。良好的思考、推理、论证能力,部分来自某种自然地天赋,但无论我们的天赋如何,都是可以得到改善和加强的。在了解逻辑、学习逻辑的时候,开始改造自己的思维。 先来让我们读几个因为逻辑上的概念和辩证的不明确,所产生的几个故事。 概念不清导致的故事。比如“他是春节晚会的始作俑者”这句话,表面上看这个判断句表述很完整,但其实不然,问题在于表述者把“始作俑者”这个概念理解错了。“始作俑者”的意思是带头做坏事的人,放在这句话里是明显不合适的。再比如:某报纸上报道“某共产党员办五次喜事不收礼”,这也存在歧义,会让人误解成:这位共产党员办了五次喜事,这就荒唐了。实际上,其要真正表达的意思是:这位共产党员家人办了五次喜事,不收礼。这也是典型的概念不清的例子。还有,某晚报上曾经报道的“我市举办集体结婚”,这也是概念不清,正确的表述应该是“某市举办集体婚礼”。概念不清还有一种表现形式为:概念赘余,也常出现在机关文字工作中。比如“某阅览室里备有十几本的杂志刊物”,这里就存在概念赘余问题,杂志即为刊物,刊物包含杂志,二者并列即为概念赘余。如果在我们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此类问题,不仅是文字冗长,还会引起歧义。 转移命题的逻辑故事,即说东道西,说的是一个概念,回答时却转换成另一个概念。比如:父亲对儿子说“你竟敢背着我抽烟,我非揍你一顿不可”,儿子回

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含答案)

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答案) 1、一个命题与他们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4个命题中( ) A 、真命题与假命题的个数相同 B 、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奇数 C 、真命题的个数一定是偶数 D 、真命题的个数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B 、“a b >”与“ a c b c +>+”不等价 C 、“220a b +=,则,a b 全为0”的逆否命题是“若,a b 全不为0, 则220a b +≠” D 、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3、给出命题:若函数()y f x =是幂函数,则函数()y f x =的图象不过第四象限.在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三个命题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 、3 B 、2 C 、1 D 、0 4、命题“设a 、b 、c R ∈,若22ac bc >则a b >”以及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真命题的 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5、“若x ≠a 且x ≠b,则2()x a b x ab -++≠0”的否命题( ) A 、若x =a 且x =b ,则2()x a b x ab -++=0 B 、若x =a 或x =b ,则2()x a b x ab -++≠0 C 、若x =a 且x =b ,则2()x a b x ab -++≠0 D、若x =a 或x =b ,则2()x a b x ab -++=0 6、“0x >0>”成立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24x k k Z π π=+∈”是“tan 1x =”成立的 (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不等式2 230x x --<成立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 A 、-1"和"a b e f

逻辑与思维

课程概述 1 目前思维能力的考试,在国际上主要有哪些? A、GMAT ,LAST ,GCT B、GRE , GMAT ,LSAT C、GRE , MPACC ,GCT D、MBA , GMAT ,GCT 正确答案: B 2 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参加什么考试是目前最现实的能力考察方式? A、GRE B、LAST C、国家公务员考试 D、MBA 正确答案: C 3 目前国内开考的思维能力的考试不包括下面哪一项 A、MPA B、MPACC

D、LSAT 正确答案: D 4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这门课既是一个思维学科同时是一门能力学科。 正确答案:√ 5 国际大趋势下,逻辑思维能力考察已经不再受到人们关注。 正确答案:× 什么是逻辑 1 福尔摩斯第一次见华生说:你既有医生的风度,又有军人的气质,显然是一名军医。这属于()推理 A、并列 B、假设 C、选择 D、否定 正确答案: A 2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将逻辑和什么联系在一起?

B、品行 C、智慧 D、仁爱 正确答案: C 3 知识是一种力量这是谁提出的观点 A、培根 B、鲁迅 C、福尔摩斯 D、毛泽东 正确答案: A 4 逻辑推理能力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 A、智力 B、为人处事 C、观察能力 D、分析能力 正确答案: C 5 要进行推理,首先要进行什么? A、因果分析 B、假设

C、逻辑演绎 D、做出判断 正确答案: D 6 生活中的逻辑包括侦探中的逻辑推理,谈判辩论中的逻辑斗智,文章写作中的逻辑艺术等等。 正确答案:√ 7 “什么是逻辑?”与“逻辑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没区别是一样的。 正确答案:× 8 聪明的人一定是有智慧的人,逻辑能力强的人 正确答案:× 逻辑的概念与发展(一) 1 强盗逻辑中逻辑的含义是指() A、客观事物的规律 B、人思维中的规律 C、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 D、逻辑学

生活中的逻辑

生活中的逻辑 正确地使用逻辑用语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进行思考、交流,还是从事各项工作,都需要正确地运用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表达自己的思维。有趣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或是一件事,常蕴含着逻辑学的知识。 【案例1】“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是我们所熟知的一句谚语,在期待购得价廉物美的商品的同时,我们常常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要轻易上某些不良商家的当。我们还可以运用逻辑学知识分析这句谚语里蕴含的逻辑关系。 记p表示“便宜”,q表示“不是好货”,那么按“便宜无好货”的说法,p?q,即“便宜”(p)是“不是好货”(q)的充分条件;其逆否命题为“非q?非p”,即非q(“好货”)是非p(“不便宜”)的充分条件,即“好货不便宜”。由此可以看出,“便宜无好货”与“好货不便宜”是一对互为逆否关系的命题。非常有趣的是,上海市高考试题曾对此作过考查: 钱大姐常说“便宜无好货”,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便宜”是“好货”的()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 正确选项已显然。 生活中,我们还常用“水滴石穿”、“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就是胜利”等熟语来勉励自己和他人保持信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这些熟语里,“水滴”是“石穿”的充分条件,“有志”是“事成”的充分条件,“坚持”是“胜利”的充分条件。

这正是我们努力的信心之源,激励着我们直面一切困难与挑战,不断取得进步。 【案例2】1873年,马克·吐温与另一位作家合写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小说揭露了美国西部投机家、东部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三位一体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丑恶黑幕。在一次酒会上,一名记者追问马克·吐温对当前美国政府官员的看法,马克·吐温一气之下脱口而出:“美国国会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马克·吐温的话很快公诸报端,议员们知道后大为愤怒,纷纷向马克·吐温兴师问罪,要求公开道歉并予以澄清,否则将诉诸法律。迫于无奈,马克·吐温只好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份公开更正声明:“日前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有些美国国会议员是狗娘养的,事后本人思虑再三,觉得此言是不妥的,而且不符合事实,故特登报声明,我郑重声明,我收回我以前说的话,并更正如下: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 马克·吐温的声明十分精彩,从表面上看似乎对原话作了完全否定的更正,而这其实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丝毫没有改变原话的本来意思,反而再一次猛烈抨击了无耻的政府官员,从逻辑上来看,马克·吐温在酒会上所说的“美国国会有些议员是狗娘养的”是一个特称命题,其结构为“有些r是s”;后来声明所说的“美国国会中的有些议员不是狗娘养的”也是一个特称命题,其结构为“有些r是非s”。显然,两者并非命题与其否定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特称命题“有些r是s”的否定形式是“所有r都是非s”,所以,倘若马克·吐温真心道歉并收回以前所说的话,其更正声明应该表述为“所有美国国会议员都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当我们面临纷杂的社会生活,面临着诸多的选择,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到一场场“博弈之战”中去,无论你愿不愿意,都无法逃避。在学习了选修课的“博弈论”基础的知识后,竟然会很容易的发现,博弈如同空气般,围绕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用一句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或许你很难想象,自己一天24 小时,甚至包括睡觉的时间在内,你都无法逃避博弈这个问题。生活中的大小事怎么个博弈法,下面的内容将娓娓道来。而说到睡觉,难道也有博弈在作祟?当然!一定程度上,你大脑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做不做梦,这可能就是一个混沌的博弈问题了。 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都有博弈在其中。可能有人会疑问,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 )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相互交往中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再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依据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把一个参与的最优反应定义为,在其他参与者已经选定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他们将选何种战略时,能够给该参与者带来最大的收益的战略。博弈论说法是科学的比喻,很多不被看作是博弈的行为,如竞争,战争和竞选等,都可以作为博弈来处理和分析。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了很多新的概念,如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均衡论。我看也由纪实改编成剧本的纳什本人的电影《美丽的心灵》。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我看到人类心灵真正的美丽,以 为伟大的科学家对事业的执着和热忱。结合老师课堂上的介绍我对博弈论有了更好的了解,我们生活在

常用逻辑用语测试题(含答案)

《常用逻辑用语》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10 小题,每题 5 分,共50 分): 1.命题“梯形的两对角线互相不平分”的形式为() A.p 或q B.p 且q C.非p D.简单命题 2.若命题p:2n-1 是奇数,q:2n+1 是偶数,n Z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p 或q 为真B.p 且q 为真C.非p 为真D.非q 为假 3.对命题p:A∩=,命题q:A∪=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 且q 为假B.p 或q C.非p 为真D.非p 为假 4.“至多四个”的否定为() A.至少有四个B.至少有五个C.有四个D.有五个 5.下列存在性命题中,假命题是() 2 A.x∈Z,x -2x- 3= 0B.至少有一个x∈Z,x能被 2 和3 整除 2 是有理数 C.存在两个相交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D.x∈{x 是无理数},x 6.A、B、C 三个命题,如果A是B 的充要条件, C 是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 C 是A 的 () A.充分条件B.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7.下列命题: 2+2 x+1=0 成立;②对任意的x 都有x2+2 x+1=0 成立; ①至少有一个x 使x 2 2 ③对任意的x 都有x +2 x+1=0 不成立;④存在x 使x +2x+1=0 成立; 其中是全称命题的有() A.1 个B.2 个C.3 个D.0 8.全称命题“所有被 5 整除的整数都是奇数”的否定() A .所有被 5 整除的整数都不是奇数 B.所有奇数都不能被 5 整除 C.存在一个被 5 整除的整数不是奇数 D.存在一个奇数,不能被 5 整除 9.使四边形为菱形的充分条件是() A.对角线相等B.对角线互相垂直 C.对角线互相平分D.对角线垂直平分 10.给出命题: 3<1;②x∈Q,使x2=2;③x∈N,有x3>x2;④x∈R,有x2+1>0. ①x∈R,使x 其中的真命题是()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二、填空题(共 5 小题,每题 5 分,共25 分): 11.由命题p:“矩形有外接圆”,q:“矩形有内切圆”组成的复合命题“p或q”“p 且q”“非p” 形式的命题中真命题是__________.

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网课答案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将逻辑与智慧联系起来考虑。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对中国大学生而言,目前最现实的一种能力的考察考试是 A、MBA B、MPA C、MPCC D、国家公务员考试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日常生活中充满逻辑。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目前思维能力的考试,在国际上主要有哪些? A、GMAT ,LAST ,GCT B、GRE , MPCC ,GCT C、GRE , GMAT ,LSAT D、MBA , GMAT ,GCT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参加什么考试是最现实的能力考察方式? A、GRE B、国家公务员考试 C、LAST D、MBA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 辩证逻辑的开创者是 A、培根 B、柏拉图 C、黑格尔 D、亚里士多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D 2 逻辑推理是一种理性分析。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3 数理逻辑最初是由哪位科学家提出的? A、牛顿 B、笛卡尔 C、莱布尼茨 D、卡特尔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近代逻辑包括哪两方面的逻辑? A、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 B、因明学和论理学 C、名辩学和归纳逻辑 D、逻辑学和辩证逻辑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古代逻辑的发源地中在印度的是什么学说? A、名辩学 B、因明学 C、逻辑学 D、论理学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了解逻辑。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 数理逻辑是由布尔提出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2 发明第一台计算机的人是 A、弗雷格 B、哥德尔 C、希尔伯特 D、冯·诺依曼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 现代逻辑的特点是使用人工语言即符号语言,具有严格性和精确性。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4 创立了数理逻辑的是谁? A、布尔 B、莱布尼茨 C、牛顿 D、弗雷格和罗素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逻辑学,伦理学分别研究什么? A、真、善 B、真、美 C、智、美 D、智、善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B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逻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逻辑之于生活,就像是水之于生命,饭菜之于盐,生活中没有逻辑就相当于生命没有活动的规则和定律而一塌糊涂,就像是食之无味的饭菜吊不起胃口。不管你是否在意,逻辑在生活中都会被经常用到,通过此通道的学习逻辑,你便可以更加准确更加灵活的运用逻辑,让你的生活更有规律,让言语更加活泼和不至于犯基本的逻辑错误让人耻笑。 对于逻辑的错误拜倒有很多种,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只是会怀疑逻辑论乱的人的素质,之还不算什么,但是在公共正式的场合,如果犯了属于逻辑的基本错误,那就是贻笑大方,被八方人士作为笑谈,遗笑千年了,比如说是在国际上的场合,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如果外交发言人犯了基本的而逻辑错误那就会对一国人的脸。在谈判中,逻辑显得更为重要,如果逻辑清晰则很容易打动对方,而如果逻辑混乱则会导致谈判的不利,会导致利益的流失,这种谈判如果是国家之间的那就是大问题了。此外更重要的是在法律中如果凡有逻辑错误,那这个法律法条就不能够算作是有效的了,因为如果烦的是矛盾错误,那这个法条就是相当失败的了,到时候法官五法可循,犯罪之人也可以借此洗脱自己的罪名,一个国家就无法可言,这就是懂逻辑用逻辑的重要性。 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公孙龙,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这个人可谓是将名家的名誉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

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公孙龙辩到:“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公孙龙讲:“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公孙龙常以雄辩名士自居,他娓娓道来:“ …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 关吏越听越茫然,被公孙龙这一通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上面地例子就是公孙龙著名白马非马的论断。为什么会这样呢?公孙龙的论证在逻辑上和概念分析上做出了独到的历史贡献,但是他把一些概念混淆而流入诡辩。他分析了马与白马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个别与一般的差别。但是,他夸大了这种差别,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并加以绝对化;最后达到否认个别,只承认一般,使一般脱离个别独立存在。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当成脱离具体事物的精神实体,从而导致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结论。这也是诡辩论者经常使用的招数那就是概念的混淆。试想一下,如果这段言论被一个敌国的人利用,牵一匹病马并且通过了关口混进了军队,那岂不是要导致本国的

生活中的博弈论感悟

生活中的博弈论感悟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生活中的博弈论》学习感悟 第一讲初试博弈论 生活中的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于是就产生了竞争,这种竞争就需要一种形式把大家聚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博弈。博弈论是在力图在最简单的假设下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其伟大在于对后世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博弈论不仅从古代就散发着智慧,还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小事中,如双方互拨打电话,放弃球赛陪女友逛街等。博弈论是建立在博弈双方或者多方都属于理性人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己以及博弈对手状况的了解、博弈环境的要求及变化等诸多因素,博弈者做出对自己最有利最保险的决策和行动,从而使得自己能达到获利或者获胜的目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博弈高手,但人的决策又具有有限理性,因此博弈论也不是万能的。 第二讲纳什均衡 在某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支付将会降低。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第三讲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博弈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用囚徒困境博弈对两个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如:两个公司互相竞争,二公司的广告互相影响,即一公司的广告较被顾客接受则会夺取对方的部分收入。但若二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此二公司可以有二选择: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合作)增加

常用逻辑用语典型例题

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及其真假判断 (1)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为命题、反问句也是命题,但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都不是命题. [例1] 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判断其真假. ①方程x2-2x=0的根是自然数; ②sin(α+β)=sinα+sinβ(α,β是任意角); ③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④函数y=12x+1是单调增函数; ⑤非典型肺炎是怎样传染的? ⑥奇数的平方仍是奇数; ⑦好人一生平安! ⑧解方程3x+1=0; ⑨方程3x+1=0只有一个解; ⑩3x+1=0. [解析] ①②③④⑥⑨都是命题,其中①④⑥⑨为真命题. [点评] ⑤是疑问句,⑦是感叹句,⑧是祈使句都不是命题,⑩中由于x的值未给,故无法判断此句的真假,因而不是命题. [误区警示]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不等式,当式子成立与否与未知数的值有关时,它不是命题. (2)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是个难点,当直接判断不易着手时,可转为判断它的等价命题——逆否命题,这是一种重要的处理技巧. [例2] 判断命题:“若a+b≠7,则a≠3,且b≠4”的真假. [解析] 其逆否命题为:“若a=3或a=4,则a+b=7”.显然这是一个假命题, ∴原命题为假.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注意:若p,则q,不能写作“p?q”,因为前者真假未知,而“p?q”是说“若p,则q”是一个真命题. (2)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原命题的逆命题与原命题的否命题也等价.从而四种命题中有两对同真同假. (3)互逆或互否的两个命题不等价,其真假没有联系. [例3] 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判定其真假: (1)?n∈N,若n是完全平方数,则∈N; (2)?a,b∈R,如果a=b,则a2=ab; (3)如果x=3或x=7,则(x-3)(x-7)=0; (4)如果a,b都是奇数,则ab必是奇数. (5)对于平面向量a,b,c,若a·b=a·c,则b=c. [解析](1)逆命题:?n∈N,若n∈N,则n是完全平方数.(真) 否命题:?n∈N,若n不是完全平方数,则n?N.(真) 逆否命题:?n∈N,若n?N,则n不是完全平方数.(真) (2)逆命题:?a,b∈R,若a2=ab,则a=b.(假) 否命题:?a,b∈R,若a≠b,则a2≠ab.(假) 逆否命题:?a,b∈R,若a2≠ab,则a≠b.(真)

第八章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

第八章人际交往中的生活智慧 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取决于他的人际环境。”因此,选择一个阳光健康的人际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发展影响深远。接近那些勤奋积极的人,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深受他们的感染,也养成奋发向上的心态,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与那些自暴自弃、满腹牢骚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颓废消极,丧失斗志。 学会交往更为重要,有人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的成功方程。 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即,(1+1)0=1,(1+1)1=2,(1+1)2=4,(1+1)3=8。可见在个人努力和外来机会定值的情况下,人际关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了。 中国古代的儒家理论就是侧重研究和协调社会交往的理论,儒家认为,人是群聚动物,与一般动物的区别表现在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受社会规范或“礼”的约束。在交往中,人们运用“礼”来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和联系,并通过教育、学习以及自觉实践来发挥“礼”在社会交往中对人的行为的规范作用。孔子认为在教育过程中,与人交往可以增广见闻促进学习(“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也就意味着“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 现代心理研究认为良好的教师交往可以使教师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可以使教师在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教师在与同事、领导、理论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交往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进行直接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可是,由于工作性质关系,我们有很多老师不重视人际交往,甚至患上了人际交往不适症。有的人往往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看不起自己、老跟自己过不去;有的觉得自己怀才不遇,领导有眼无珠,不重视自己,产生失落感、冷漠感、无望感、不安全感,怨天尤人;有的多疑,对人怀有敌意,看问题主观、偏执,甚至导致人际关系恶性循环。有的人不善沟通,开口就得罪人,动辙得咎,社会适应不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成为教育上的幸福者,成为生活中成功人士,那就让我们从学会处世做起吧。 学校中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

谈谈现实生活中的逻辑问题

谈谈现实生活中的逻辑问题 逻辑与生活刘培育金龙荪(岳霖)师熟悉现代逻辑,传播现代逻辑,是中国最具现代逻辑意识的逻辑学家之一。在他看来,逻辑就像数学一样,是可以关起门来在书斋里研究的,“闭门造车”,仍然可以“出门合辙”。同时,龙荪师也认为,逻辑与人们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逻辑工作者应该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逻辑学。一龙荪师从欧洲回国不久,发表了一篇文章① ,专门讨论逻辑与哲学、生活和对世界认识的关系。龙荪师指出,人们一般认为,“生活与逻辑没有关系” ,或者说“毫不相干”。在他们看来,生活中没有逻辑,甚至理性也很少在生活中起任何重要作用。比如,人们都是未经自己的同意而来到人世间,又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违背自己的意愿离世而去。人们活着,一方面是我们自己的情感、欲望、希望和恐惧的奴隶,一方面又处于自然界某种神秘力量的统治之下。人们有时由于爱而恨,由于难过而笑;人们常常为高兴而落泪,随哀乐而起舞;人们常常为明知不可及的东西而去努力……总之,由于人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不合理性、不合逻辑的东西,因此人们一般认为,逻辑与生活活“没有关系”或“毫不相--干”。龙荪师不赞同上述观点。他认为逻辑与生活不仅有关系,而且逻辑对于生活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逻辑?“严格地说,逻辑是命题

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任何没有联系的思想、概念、信念或命题,不存在逻辑问题,既不是合逻辑的,也不是不合逻辑的。“逻辑是一个命题或判断的序列,或可任意命名的从一个得出另一个的序列。……它是一个必然序列。”—————————————————————————————————————————① 题为 “ Prolegomena”,原载《哲学评论》第1卷第1、2期,1927年4月,6月;后收入《金岳霖文集》第1卷,第233-282页。由王路译成中文,我依文章内容将题目改为《逻辑的作用》,收入《道·自然与人》,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205-232页。下面凡引此文者,不再注明页码。“逻辑是一种结构,是一种联系……它可以帮助我们判定哪些思想与一组给定的 思想是一致的”。因此,“逻辑是证明一些正确的基本命题的工具,通过采用逻辑规则,这些命题可以成为不容置疑的。”什么是生活?生活不是一个概念。如果生活是一个概念,它也就没有什么合逻辑与不合逻辑的问题。生活是人们同这个世界的关系。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必须同这个世界打交道,这就是生活。人们要生活,必须与这个世界达成某种的一致,以求得某种的和谐。不管你自觉或不自觉,人们总是“追求便利,避免障碍”,换言之,我们总是“遵循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行。龙荪师认为,所谓“遵循阻力最小的方向只能遵循自然界或人类思想中蕴含的某种确定的关系,就是说,遵循逻辑”。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解析(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一、知识导学 1.集合: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 3.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若A a ?则B a ∈),则称 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B 或B ?A ;如果A ?B ,并且A ≠B ,这时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A B 或B A. 4.集合的相等:如果集合A 、B 同时满足A ?B 、B ?A ,则A=B. 5.补集:设A ?S ,由S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 的子集A 的补集,记 为 A C s . 6.全集:如果集合S 包含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 可以看做一个全集,全集通常 记作U. 7.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 记作A ?B. 8.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 集,记作A ?B. 9.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Φ. 10.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 11.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12.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Venn 图). 13.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二、疑难知识导析 1.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和“=”两种情况,同样“?”包括“”和“=”两种情况.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两类不同符号的区别. 2.在判断给定对象能否构成集合时,特别要注意它的“确定性”,在表示一个集合时,要特别注意它的“互异性”、“无序性”. 3.在集合运算中必须注意组成集合的元素应具备的性质. 4.对由条件给出的集合要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即元素指什么,是什么范围.用集合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要注意分辨是交集还是并集,结合数轴或文氏图的直观性帮助思维判断.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因为不好用文氏图形表示,容易被忽视,如在关系式 中,B =Φ易漏掉的情况. 5.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用坐标形式表示的,要注意满足条件的点构成的图形是什么,用数形结合法解之. 6.若集合中含有参数,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讨论时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