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案

编辑:刘鹏审核:高一地理组 2014.11.23

【课标解读】

1.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结合示意图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会描述该过程。

3.结合风的受力分析图,让学生掌握风的直接成因,学会风向的判断方法。

【预习导航】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力。

气压的一般规律:

1、在垂直方向上,气压值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2、通常所说的高低气压是指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状况(气压高低的比较要在同水平面上进行,垂直方向上气压值肯定没有近地面气压值大。)

3、同一水平面上,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4、同一地点近地面和高空的高低压是刚好相反。近地面的气压比高空的要大。

5.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问题探究1】

1.近地面受热和冷却时,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

2.近地面气温和气压之间的关系如何?

3.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和高空气压的关系如何?

4、画出简单的热力环流和等压面

冷热冷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工具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城市热岛环流

【迁移应用】

读某时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回答(1)~(4)题。

(1)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序正确的是( )

A.D>C>A>B B.A>B>D>C

C.C>D>A>B D.C>D>B>A

(2)画出近地面陆地和海平面上的等压面,并用“→”画

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3)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晚上)。

(4)C地附近为居民区,若要在该地建设一化工厂,应布局在E地还是F地?为什么?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探究2】

1、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2、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有何特点?

3、近地面风风向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迁移应用】

画出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

1008(百帕)1008 1012 1012 1016 1016 1020 1020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风向表示正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课堂小结】

【体验成功】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甲、乙、丙、丁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示意)正确的是

( )

A.甲B.乙C.丙D.丁

2.如果上图表示青岛沿海地区,并且该地区此时吹海风,则能够正确表示海风的箭头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温:甲>乙>丁>丙

B.海拔:丙>丁>甲>乙

C.密度:乙>甲>丁>丙

D.气压:甲>乙>丙>丁

4此时,图中M地吹( )

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

5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a是促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图中b是指能使风向偏转的地面摩擦力③图中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

平气压梯度力④图中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下图为某城区及其附近地区大气的水平运动俯视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形成该大气运动系统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室效应 B.海陆热力差异

C.地势起伏 D.城市热岛效应

7.甲乙丙丁四地中,适宜布局钢铁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华北地区某城市2013年11月13日20时的气温(单位:℃)分布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________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风向应该是__________。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图中画出城区与郊区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示意图。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3:2.1.2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能在等压线图中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向的关系。 2.能说出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的受力情况。 3.能在气压分布图中判断和绘制近地面、高空风向。能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判断两地的风力大小。 『阅读材料』 材料一: 风速就是风的前进速度。相邻两地间的气压差愈大,空气流动越快,风速越大,风的力量自然也就大。所以通常都是以风力来表示风的大小。风速的单位用每秒多少米或每小时多少公里来表示。而发布天气预报时,大都用的是风力等级。风力共分18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材料二: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一共八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在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中,大屏幕上有符号表示风向:像个F的样子,其中“符尾”(向下的竖)表示风向;“符干”(右边的横)表示风力的大小,符干和风力是成正比的。 『学习内容』 大气的水平运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1-32页,并完成下列问题。

近地面风 高空风 『合作探究』 1.标出下图中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 近地面高空 2.课本32页“活动”。 『自我检测』 1.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判断()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2.读等压线示意图,当风向和风速稳定后,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压线数值①<②<③ B.a是地转偏向力 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 D.该风形成于高空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hPa 490 492 494 496 498 500/hPa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 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 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 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 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 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 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45中李俊霞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理原理。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探究的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三、背景分析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又是分析全

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前后知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本课主要是在研究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几种典型的热力环流形式和高空风、近地面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地理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层层推理法、学生合作探究、画图法等方法便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夏天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同学有暑期去海边游玩的经历,白天在海边如何站立才能给自己或家人拍出长发飘逸的美照,这又是为什么呢?学完这节课后我们会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海边拍照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顺利的导入新课。 了解气压、等压面的概念得出:垂直方向P 下>P 上;等压面在理想大气状态下与地面平行。 【设计意图】

2020高中地理2.1.2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填一填) 1.水平气压梯度力 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由此产生的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形成的过程 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 梯度力 ? 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 气压区作水平运动 ?风 3.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

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做一做) 1.判断题 (1)水平气压梯度力一定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 (2)高空的风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 (3)北半球的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4)高空最终风向与近地面的不同之处是其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 2.选择题 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 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解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风向从高气压指向低气压,也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3.填图题 此图表示南(南、北)半球的近地面风向,图中①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表示风向,③表示地转偏向力,④表示摩擦力。 主题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天气网讯,得益于丰富的海上热量,位于太平洋深处马绍尔群岛附近的台风胚胎已于2019年2月20日加强为今年第2号台风“蝴蝶”,强度为热带风暴(20米/秒)。 (1)为什么台风往往风速较大? 提示: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摩擦力的影响。台风中心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形成于海洋,摩擦力小,因此风速较大。 (2)台风登陆后,为什么会慢慢变弱直至消失? 提示:台风登陆后,地面障碍变多,阻挡作用变强,摩擦力变大,则台风的势力会越来越弱,直至消失。 1.影响风的三种力 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种力的共同作用,三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对风速、风向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所示:

热力环流最终教案

2.3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容】本教学设计的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 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在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用关于三国“诸亮火烧葫芦峪”故事的视频引入,通过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热力环流的兴趣。 2.观看地理小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真实的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利画环流图埋下伏笔。 3.观看flash动画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4.三个案例: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海陆风让学生自己拓展探究。这部分容教科书上没有提到,考虑到新课程对学生的教育目的,加入了实际生活中典型的三个热力环流案例,目的为使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达到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课程标准。 5.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再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 6.让学生小组活动探讨地理知识和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理念】 1. 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实例让学生探究。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2.教学中要淡化知识讲解,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就由学生自己去看;凡学生能说得清楚的都由学生自己去说。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伊宁市第三中学付智荣 一、课程标准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分析: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大气。旨在认识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学习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过程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主要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是解释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热力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来解释。 二、设计思路分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讲解变学生合作探究。本节课通过深圳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故事让学生掌握珠三角推进城市化的模式,本节课不是死教教材。而是用教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学会掌握书本知识并学会迁移和应用更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第二章第一节,是“地球上大气”这个重要内容的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及产生的地理意义以及几种 常见的热力环流 能力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学科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017学选考复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学案【无答案】.docx

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水平运动) 教学要求基本耍求 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2.关于热力坏流侧视图,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乙>甲 B.气压:丁>丙 2进入甲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0.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3.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 关系的图是() 下图是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读图回答 4-5 题。 13.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冃的是() A.雨季及时排水 B.充分利用太阳能 读近地面大气某耍素等值面垂氏分布图,冋答6.若a、b、c> 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是() A.甲〉乙〉丁〉丙 B.乙〉甲>丁>丙 C.甲〉乙>丙>丁 D.乙〉甲>丙>丁 7.若a、b、c^ 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B. J -丙-甲-乙-丁 D.乙-甲■丙?丁-乙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7?8题。 8.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基本练习(用时20分钟) 读右图,回答1-2题。 1.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 (右图)中,气压由高到低 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乙甲丙丁I〕、甲乙丙丁 C、丙丁甲乙 D、丙丁乙甲 C.减弱噪音干扰 D.降低光污染危害 14.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暧气流从通风口2进 入乙 B.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 2进入甲 C.暧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 2进入乙 D.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 A.甲-乙-丁-丙-甲 C.乙■甲■丙-丁■乙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设计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理解风的成因,能够判断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教学重点】 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教学难点】 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学案、教学设计、课件、学情分析 【教学环节】 【新课引入】 大气既然要运动,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肯定会有力的作用。那么到底就是什么力促使大气运动的呢? 什么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呢?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气压的高低就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就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就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就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就是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在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能使大气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假想的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若仅受这个力的作用大气将怎样运动? 分析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运动的方向与速度: 大气运动的速度就是由什么决定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就是怎样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就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风向: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风速: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也就越大。 板书: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以上我们分析了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的大气运动,然而现实中大气的运动并非只受一个力的影响,当物体运动时,马上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气将如何运动呢? 师绘制或投影板图,引导学生分析受两个力作用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如下图: 图中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初始状态时,空气质点垂直于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个过程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逐步建立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气质点始终就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在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的稳定的风。这种风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状况下就是实际存在的,按照这种规律,我们可以对高空飞行的物体进行风向及气压之间的判断,即北半球,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 板书: 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不? 那近地面的风又会就是怎样的呢? 投影: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就是什么关系? 永远与风向相反。

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案

题目: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3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情分析:本节是以后更深入学习大气知识的必备基础,学生对于大气运动的规律、影响大气的各种力的特点还很陌生,对于 此节应图文结合给学生讲清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 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 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 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 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教学难点:“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板图演示法、多媒体演示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空气 的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在A 地 形成了低气压,在B 地形成了高气压。我们把AB 之间的等压线气压值画出来,假如是这样的:

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相差2百帕,每两条等压线之间的距离也是 相等的,那么这二百帕就是AB之间单位距离的气压差,我们 称之为气压梯度。简而言之,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 压差。 板书:气压梯度就是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 教师:两地之间有了气压差,空气就要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区的力我们称之为水平气压梯 度力。(把这个力在图上画出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 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教师:我们假设同样是AB两地,距离不变,但是等压线比以前密集了,那么相同距离之间的气压差比以前变大了,也就是说气压 梯度比以前变大了,那么这时促使空气由高压地区流向低压地 区的力也变大了,由此得出结论: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的 疏密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板书: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教师: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假如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话,风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吹向低压。水 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就越大。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 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板书:水平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通过读绘热力环流图,培养读图、绘图能力;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等。 3.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自主学习】 1.气压是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层上界所承受的 空气柱的总重量,单位:百帕(hPa)。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 乙地和丁地海拔相等,乙的气压丁的气压(“<”、“>”、 “=”);气压最大的为,最小的为;因此,气压的垂 直分布规律为:海拔越高,气压越。 2.运用气压的概念和分布规律,在图中标出与丙地气压值相等 的 A 地。 3.读教材: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不同,即地表冷热不均,并导致方向上各 地间的差异,引起运动。 【合作探究】 探究一: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与组员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假如你是某市规划局工作人员,你是否同意一厂长在甲处(见下左图)办水泥厂。 υ结论: 理由: (2)从青岛度假回来的小亮向同学描述居住在海边的感受:白天空气潮湿,夜晚比较干燥。你认为小亮有没有撒谎? υ结论: 理由: 探究二:据图中等压面的弯曲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并绘出热力环流图。

1,图中同一高度的 A 、B 两点, A 处等压面弯向 (高空/低空),为 (高压/低压);B 处等压面弯向 ,为 。 2,A 为 (高压/低压),可知 A 处空气发生了 (上升/下沉)运动。 3,A 处空气 (上升/下沉),因此可知 A 的近地面形成了 (高压/低压)。 4,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空气会从 流向 (高压/低压),因此空气由 处(A/B )流向 处。 【总结归纳】 1 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2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地面 ( 出 现( ) ) )——空气的( —— 空气的( )运动——同一水平面 )运动——形成( 3 生活实例 城市风 近地面风从 吹向 海陆风 白天 ;夜晚 【当堂达标】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气上升或下沉,引起地面冷热不均 B 、空气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C 、热力环流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2,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 、热力环流 B 、气旋 C 、反气旋 D 、大气环流 3,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2) A 、B 两地受热的是 地,空气 _;冷却的是 地,空气 。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 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 A 、 B 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5) 若图中 A 处为海洋,B 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 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因为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所以说本节学习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责任感。 2. 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教学手段】 教师自制实验道具、野外实践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提供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3)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导学案。

学案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教学提纲

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 2. 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温馨提示(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 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知识详解】 等压线图的判读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 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 等压线实际上是等压面和等咼 面的交线,所以等压线分布图 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水平分 布的状况。 “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 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的。 【知识梳 理】 1 ?形成的直接原因 类型 受力 风向 高空中 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 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凤向 地转偏向力 图示(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1 002

气压系统特征、、亠 1 注意点 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最外一条封闭等压线,以内是高压中心或低压 中心的范围 低压中 心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咼 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高压脊控制地区与高压中心天气状况相近 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往往与锋面结合在一起,其控制地区与 低压中心一样以阴雨天气为主 (1)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阅读等压线,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画成虚线)。 (2)定地转偏向力。 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3)定偏转角度。 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 (偏转30。?45° );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高空风: 单位由P P——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1)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数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一一北半球;向左偏一一南半球。 (3)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4.判断风力大小

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 1.课题:中图版地理必修一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大气运动的作用,能量来源及分类。 (2)理解并能阐明热力环流的成因,形成过程和环流过程。 (3)理解并能说明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变化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热力环流模型,能联系生活实际,列出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实例,增强举一反三的能力。 (2)通过画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绘图能力。 (3)通过分析等压面变化及高低空气压变化,增强空间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热力环流成因的分析,认识任何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学习城市热岛环流,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3)通过对生活中的热力环流举例,养成细心观察身边现象及认真思考的习惯。 (4)通过对城市热岛环流为工业布局的学习,体会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 3.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形成过程 (2)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城市风) 教学难点: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情况 4.课型:综合课 5.教学方法:讲解法,象征图像直观法,比较法,板书笔记指导法,读书指导法6.教具:多媒体,书,粉笔盒 7.教学过程: 板书一

基本原理: P=ρgh 。 随着h 升高,空气密度ρ减小,气压降低 图一 板书二: 冷热均一时 图二 板书三: A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冷热不均时 图三 板书四: 图四 板书五: 1004 1006 1008 1010(hPa) 受热多 A 受热少 B 低压 ρ ρ 高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 1 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 “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 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 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理解风的成因,能够判断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教学重点】 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教学难点】 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学案、教学设计、课件、学情分析 【教学环节】 【新课引入】 大气既然要运动,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肯定会有力的作用。那么到底是什么力促使大气运动的呢? 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呢?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在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能使大气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假想的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若仅受这个力的作用大气将怎样运动?

分析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大气运动的速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风向: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风速: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也就越大。 板书: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以上我们分析了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的大气运动,然而现实中大气的运动并非只受一个力的影响,当物体运动时,马上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气将如何运动呢? 师绘制或投影板图,引导学生分析受两个力作用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如下图: 图中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初始状态时,空气质点垂直于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个过程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逐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热力环流》 执教者 郭宝 田 课时2 所属教材目录 地理湘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 第三节 教材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大气环流”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边的学习已经掌握大气受热的直接热源来源于地面,根本热源来源于太阳辐射。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等。地表受热不均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目标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根本 原因,熟练掌握热力环流示意图,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 产、生活中常见的局地热力环流问 题。 过程与 方法目标 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探究 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学习生 活中的地理的概念,培养学生探索自 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热力环流的应用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新课改以来,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现状,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 明每个环节预设的 时间)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2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剪辑视频《火熄上方谷》2-3分钟 【新课导入】 1.拯救司马懿的这场奇雨为什么下得如此及时,难道真是苍天保佑吗? 2.大战在山谷进行,山顶并未着火,为什么山顶却发现衣服的碎屑和炭灰呢?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热力环流的形成】 探究一:多媒体播放热气球、孔明灯图片 要求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热气球和孔明灯会上升? (学生回答)热胀冷缩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关于热力环流的形成段落,每人准备一张纸, 【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适时点拨法、激励教学法 【学生】 探究任务:绘出热力环流图,并讲解其形成过程。 探究过程: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探究成果展示交流:作图正确的小组代表上台

高中地理(新教材)《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导学案

第三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01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三种作用力及特征

3.风向 1.判断正误。 (1)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2)海拔越高,摩擦力越小。(√) (3)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2.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风向垂直B.北半球左偏C.南半球右偏D.与风向相反 答案 A 解析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3.下列关于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风向是指风的去向

B.风包括大气的垂直运动 C.风的强弱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D.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答案 C 解析风向是指风的来向,A项错误;风指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不包括大气的垂直运动,B项错误;风的强弱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C项正确;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D项错误。 4.地面状况对风力大小有何影响? 提示地面状况不同,摩擦力不同,对风速的影响不同。如海洋摩擦力小,风力大。 任务探究大气的水平运动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下图为风的形成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判断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 (2)比较图中A、B两处风力大小,并说明理由。 (3)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请说明判断理由。 (4)判断该图表示的是________(填“近地面”或“高空”),请说明判断理由。 [成果展示](1)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风向,c为地转偏向力,d为摩擦力。 (2)B处风力大。B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北风向右偏。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定稿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 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 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 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 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 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2.1.2大气的水平运动

课时2 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对风向和风速的影响。3.能够利用气压分布图及有关条件判断近地面及高空的风向及风速。 1.风形成的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其特征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气压区指向低气压区。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判断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 ) 3.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 ) 4.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 )

探究点大气的水平运动

材料一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材料二下面是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风向及受力分析比较表。 1.图中F1、F2、F3分别表示影响风向、风速的哪三个作用力?

答案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 2.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哪个力?该力与风向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的是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 3.高空风风向和近地面风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案高空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近地面风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在下图中分别画出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的形成过程,并分别分析受力状况和最终风向。 答案画图略。(在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向左偏。) 5.结合下图,判断分析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中A、B两点的风向、风力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