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姓名:张娜

学号:222012318011107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师范) 年级

2012级

2014年5月25日

教学方案

题目: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3:2.1.2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能在等压线图中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向的关系。 2.能说出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的受力情况。 3.能在气压分布图中判断和绘制近地面、高空风向。能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判断两地的风力大小。 『阅读材料』 材料一: 风速就是风的前进速度。相邻两地间的气压差愈大,空气流动越快,风速越大,风的力量自然也就大。所以通常都是以风力来表示风的大小。风速的单位用每秒多少米或每小时多少公里来表示。而发布天气预报时,大都用的是风力等级。风力共分18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材料二: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有“东、南、西、北”以及“东南、西南、西北、东北”一共八个基本方向。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在中央气象台的预报中,大屏幕上有符号表示风向:像个F的样子,其中“符尾”(向下的竖)表示风向;“符干”(右边的横)表示风力的大小,符干和风力是成正比的。 『学习内容』 大气的水平运动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31-32页,并完成下列问题。

近地面风 高空风 『合作探究』 1.标出下图中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 近地面高空 2.课本32页“活动”。 『自我检测』 1.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判断()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2.读等压线示意图,当风向和风速稳定后,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等压线数值①<②<③ B.a是地转偏向力 C.此风形成于南半球 D.该风形成于高空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hPa 490 492 494 496 498 500/hPa

天体运动教学案

天体运动教学案 姓名 一:万有引力定律及开普勒三大定律 1、公式 2 Mm F G r = 2、适用范围 质点间万有引力的计算 3、开普勒三大定律: ① 轨道定律 ② 面积定律 ③周期定律 二:天体运动的两个等量关系 2Mm G mg r = 2n Mm G F r = 三:常见的基本问题 1、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例1、一卫星绕某一行星表面附近做匀速圆周运动,其线速度大小为v .假设宇航员在该行星表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质量为m 的物体重力,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N .已知引力常量为G ,则这颗行星的质量为 ( ) A.m v 2GN B.m v 4GN C.N v 2Gm D.N v 4 Gm 2、天体的重力加速度 例2、宇航员在地球表面以一定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时间t 小球落回原处;若他在某星球表面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5t 小球落回原处。(取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10 m/s 2,空气阻力不计) 1、 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 2、 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R 星:R 地=1:4,求该星球的质量与地球质量 之比M 星:M 地。 3、人造卫星问题 ①关于T v a ω、、、的计算与比较 例3. 质量为m 的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飞行,其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已知月球质量为M ,月球半径为R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引力常量为G ,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航天器的 ( )

A .线速度v = B .角速度ω C .运行周期2T = D .向心加速度2GM a R = ②三个宇宙速度 例4.一宇航员在某星球上以速度v 0竖直上抛一物体,经t 秒落回原处,已知该星球半径为R ,那么该星球的第一宇宙速度是 ( ) A.v 0t R B. 2v 0R t C. v 0R t D. v 0Rt ③变轨问题 ⑴ 变轨的条件 ⑵ 经历的过程 ⑶ 变轨后的状态 例5.“天宫一号”被长征二号火箭发射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如图所示,“天宫一号”在轨道1上运行4周后,在Q 点开启发动机短时间加速,关闭发动机后,“天宫一号”沿椭圆轨道2运行到达P 点,开启发动机再次加速,进入轨道3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天宫一号”在图示轨道1、2、3上正常运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天宫一号”在轨道3上的速率大于在轨道1上的速率 B .“天宫一号”在轨道3上的角速度大于在轨道1上的角速度 C .“天宫一号”在轨道1上经过Q 点的加速度大于它在轨道2上经过Q 点的加速度 D .“天宫一号”在轨道2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等于它在轨道3上经过P 点的加速度 4、双星问题 例6、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已知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T ,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r ,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G )

高中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案

高中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案 Dociiiiient number [980

高一地理DL-10-01-003 《冷热不均弓I起的大气运动》导学案 编写人:刘利审定:文综组编写时间:2010-11-12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 2.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法指导】 图文结合法综合探究法 【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认真研读第一框和图.P29活动題意部分,准确无误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标出关键词句并记忆 用图示画出热量在大气和地面间传递的过程,并能用地理术语描述过程。重点标注(用数字表示): ①太阳短波辐射 ②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 ③地面受热增温 ④地面长波辐射 ⑤大气吸收(大量地面长波辐射) ⑥大气逆辐射 学生总结: 地面的主要热源是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思考题: 为什么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 知识点二:热力环流 认真亦丧蒙二框文本和图,阅读“热力环流” 一栏,达成以下自学目标“ ①准确无误地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 ②热力环流的运动有凡种形式首先是哪种形式 ③画出热力环流图(注意标注出近地面.上空的气压和等压面)

④根据等压面的弯曲,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活动题探讨:海陆风的形成。画出示意图.用地理术语组织答题要点。 ⑤正确理解城市热力环流并画出示意图。 【当堂检测】读右图,回答下列列问题: (1)比较①、②、③、④四的气压大小。 右图中存在一个热力环流,请用箭头画出 (3)描述甲、乙两地的气压、天气状况:比较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并说明理ill 0 【学习反思】

大气环境导学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2.理解不同受力条件下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状况 2.能运用所学的原理,解释发生在身边大气环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解,形成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重点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 【教学设计】 知识回顾 1.什么是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 2.如何确定某点的气压? 某点的气压就是该点至大气上界的单位面积上 空气柱的重量。 思考:右图中A、B两点谁的气压高? 答案:B点的气压高 规律总结: 同一地区,近地面气压总是比高空高。 探究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总结: 1.受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高气压; 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相应的高空则形成低气压。2.在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无论是高空还是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总是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弯曲,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弯曲。

学法指导:等压面弯曲的规律可速记为空气受热膨胀的地方,等压面也膨胀。 总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课堂达标一 右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 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 高的是④, 气压最低的是⑤。 (2)A、B两地受热的是 B 地, 空气膨胀上升; 冷却的是 A 地, 空气冷却下沉。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 环流。(略) 活动: 沿海一农民说:一般白天感到空气潮湿,夜晚感到比较干燥,你知道什么原因吗? 实例1:海陆风实例2:城市热岛效应 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3.地面摩擦力 风向:斜穿等压线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教学设计 45中李俊霞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地理原理。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并提出探究的方案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2)通过对大气环境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求知欲,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三、背景分析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深化,又是分析全

球性大气环流的基础,是前后知识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本课主要是在研究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几种典型的热力环流形式和高空风、近地面风,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地理知识。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验演示法、层层推理法、学生合作探究、画图法等方法便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夏天刚刚过去,相信很多同学有暑期去海边游玩的经历,白天在海边如何站立才能给自己或家人拍出长发飘逸的美照,这又是为什么呢?学完这节课后我们会得到答案。 【设计意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海边拍照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顺利的导入新课。 了解气压、等压面的概念得出:垂直方向P 下>P 上;等压面在理想大气状态下与地面平行。 【设计意图】

微型专题3:天体运动分析 学案(含答案)

微型专题3:天体运动分析学案(含答案) 微型专题3天体运动分析知识目标核心素养 1.掌握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2掌握天体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1.掌握牛顿 第二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在分析天体运行规律中的应用2通过推导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与轨道半径的关系,加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天体运动的分析与计算1基本思路一般行星或卫星的运动可看成匀速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即F引F向2常用关系1Gmamm2rmr.2忽略自转时,mgG物体在天体表面时受到的万有引力等于物体重力,整理可得gR2GM,该公式通常被称为“黄金代换式”例1如图1所示, A.B为地球周围的两颗卫星,它们离地面的高度分别为h 1.h2,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求图11A的线速度大小v1;2B的角速度2;3 A.B的角速度之比 12.答案123解析1设地球质量为M,卫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对A有m在地球表面对质量为m的物体有mgG 由得v 1.2由Gm22Rh2由得

2.3由Gm2Rh得所以 A.B的角速度之比.针对训练多选地球半径为R0,地面重力加速度为g,若卫星在距地面R0处做匀速圆周运动,则A卫星的线速度为B卫星的角速度为C卫星的加速度为D卫星的加速度为答案ABD解析由mamm22R0及GMgR02,可得卫星的向心加速度a,角速度,线速度v,所以 A. B.D正确,C错误 二.天体运行的各物理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设质量为m的天体绕另一质量为M的中心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1由Gm得v,r越大,v越小2由Gm2r得,r越大,越小3由Gm2r得T2,r 越大,T越大4由Gma得a,r越大,a越小以上结论可总结为“一定四定,越远越慢”例2俄罗斯的“宇宙2251”卫星和美国的“铱33”卫星在西伯利亚上空约805km处发生的碰撞是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完整在轨卫星碰撞事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碎片可能会影响太空环境假定有甲.乙两块碎片绕地球运动的轨道都是圆,甲的运行速率比乙的大,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的运行周期一定比乙的长B甲距地面的高度一定比乙的高C甲的向心力一定比乙的小D甲的向心加速度一定比乙的大答案D解析甲的速率大,由Gm,得v,由此可知,甲碎片的轨道半径小,故B错;由Gmr,得T,可知甲的运行周期小,故A错;由于两碎片的质量未知,无法判断向心力的大小,故C错;由ma得a,可知甲的向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教学类别)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1课时) 【知识重点】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和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知识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思维导图】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或,大 部分到达,并被地面吸收和。 ②地面吸收而增温,同时又以的形式 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吸收地面辐射以后又以、等 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方式:①②③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 定义: 它是大气运动的的形式。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白天吹夜晚吹 山谷风:白天吹夜晚吹 城市热岛环流:形成原因 【课堂练习】 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的是()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B.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C.日出前和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D.沿海地区晚上吹陆风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和形成的原因是() A.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B.子时、大气逆辐射最强 C.午后2点左右、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D.上午10点左右、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 A.物质循环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地球运动

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球自转偏向力 C.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D.气压差异 5、下列关于气压、高度、气温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B.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高 C.在同一高度上,气温高气压低D.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6、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 A、农村 B、近郊 C、郊区 D、市区 7、关于右图的错误叙述是() A、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B、丁处的气压高于丙 C、若丙处气温为1℃,则乙处气温一般低于25℃ D、甲、乙、丙、丁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8、综合题 右图是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 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后回答: (1)表示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 的是(A、B),形成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 (2)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天的夜里?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知识重点】 1.大气运动过程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掌握大气运动过程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磨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知识难点】

2020高中地理2.1.2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填一填) 1.水平气压梯度力 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由此产生的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形成的过程 气压梯度? 水平气压 梯度力 ? 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 气压区作水平运动 ?风 3.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

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做一做) 1.判断题 (1)水平气压梯度力一定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 (2)高空的风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 (3)北半球的风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 (4)高空最终风向与近地面的不同之处是其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 2.选择题 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 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C.风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解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风向从高气压指向低气压,也就是风吹来的方向。 3.填图题 此图表示南(南、北)半球的近地面风向,图中①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表示风向,③表示地转偏向力,④表示摩擦力。 主题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天气网讯,得益于丰富的海上热量,位于太平洋深处马绍尔群岛附近的台风胚胎已于2019年2月20日加强为今年第2号台风“蝴蝶”,强度为热带风暴(20米/秒)。 (1)为什么台风往往风速较大? 提示: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摩擦力的影响。台风中心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形成于海洋,摩擦力小,因此风速较大。 (2)台风登陆后,为什么会慢慢变弱直至消失? 提示:台风登陆后,地面障碍变多,阻挡作用变强,摩擦力变大,则台风的势力会越来越弱,直至消失。 1.影响风的三种力 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种力的共同作用,三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对风速、风向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所示: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二节(第2 课时)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学案 【课程标准】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一、发现生活 通过观察生活中走马灯和冰柜冷气运动的现象我们得到:某区域, 空气受热会膨胀,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高空气密度 空气遇冷会收缩,垂直方向上做运动→气温低空气密度 二、探究原理 1、运动(记忆2 分钟) 受热处:大气上升运动,部分空气外流,形成低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减小,周围空气过来补充,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遇冷处:大气下沉运动,部分空气进入,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密度增大,空气向周围扩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此得出结论:风的运动方向由密度大的地方流向密度小的地方。 即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这就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请记住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源——太阳辐射 2、气压 联想:潜艇下潜,随着水深增加,压强会;上浮过程中,压力逐渐。请你依据上句完成描述: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逐渐,随着海拔降低,气压逐渐。 3、气压变化 均质的条件下,等压面相互平行,用平滑的直线表示;当近地面大气出现受热不均,会怎样? 小组讨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爬黑板) 1)请标出近地面气压高低,那等压面会如何变化呢? 2)请你尝试添加等压面形态,并标注高空气压变化,完成等压面变形。 4、思考:近地面和高空四处气压由大到小该如何排序,你是如何判断的? 5、总结规律(记忆2 分钟): 1)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在水平方向上,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3)近地面与对应高空的气压状况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三、实际应用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热力环流解释。

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

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通过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并初步了解这些现象对环境的影响。 【课堂导学】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一)、概念 1.气压:指该地单位面积垂直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空气柱的重量,单位为百帕(hpa)。在同一地点,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 2.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若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平行于地面。 3.热力环流:由于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A B C A B C A B C 1010hPa 990hPa 970hPa 950hPa 〖归纳〗:近地面→气流→同一水平面产生→空气→形成热力环流 〖活动1〗 读上面“热力环流图”,思考下列问题: ⑴.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近地面温度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近地面温度高的地方,气压;温度低的地方,气压。 ⑶.同一地点,高空的高压与近地面的低压的实际气压值哪个大?高气压、低气压是指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状况? ⑷.找规律:①等压面的弯曲有何规律?②同一地点,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分布状况有

何规律? 高气压等压面向 处弯,低气压等压面向 处弯。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海陆热力环流(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活动2〗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完成如下任务。 ⑴在图a 和图b 上标出白天和夜间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⑵想想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⑶在图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⑷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2.山谷风 在山区,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增温,使邻近坡面的空气因受热较多而比同高度的空气温度高;夜间山坡上的空气由于山坡辐射冷却而降温较快,谷中同高度上的空气降温较慢。山谷风因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热力环流。

2017学选考复习《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学案【无答案】.docx

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和水平运动) 教学要求基本耍求 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理解风的形成过程。 2.关于热力坏流侧视图,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乙>甲 B.气压:丁>丙 2进入甲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0.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3.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 关系的图是() 下图是某建筑设计院为我国北方地区设计的一幢高效利用太阳能的房屋模型。读图回答 4-5 题。 13.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冃的是() A.雨季及时排水 B.充分利用太阳能 读近地面大气某耍素等值面垂氏分布图,冋答6.若a、b、c> 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是() A.甲〉乙〉丁〉丙 B.乙〉甲>丁>丙 C.甲〉乙>丙>丁 D.乙〉甲>丙>丁 7.若a、b、c^ 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B. J -丙-甲-乙-丁 D.乙-甲■丙?丁-乙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回答7?8题。 8.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基本练习(用时20分钟) 读右图,回答1-2题。 1.在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 (右图)中,气压由高到低 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乙甲丙丁I〕、甲乙丙丁 C、丙丁甲乙 D、丙丁乙甲 C.减弱噪音干扰 D.降低光污染危害 14.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暧气流从通风口2进 入乙 B.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暖气流从通风口 2进入甲 C.暧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冷气流从通风口 2进入乙 D.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 A.甲-乙-丁-丙-甲 C.乙■甲■丙-丁■乙

6.1 行星的运动 导学案

6.1 行星的运动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中的认识历程。 2.了解观察的方法在认识行星运动规律中的作用。 3.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科学价值,了解开普勒第三定律中k 值的大小只与中心天体有关。 4.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对描述自然追求简单和谐是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 【教学重点】理解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知道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1.地心说与日心说 (1)地心说认为地球是________,太阳月球及其他星体均绕_______运动,它符合人们的直接经验,后经人们观察发现是错误的。代表人物托勒密。 (2)日心说认为太阳是_________,地球和其他星体都绕________运动。代表人物哥白尼。 例题1、16世纪,哥白尼根据天文观测的大量资料,经过40多年的天文观测和潜心研究,提出“日心说”的如下四个基本论点,这四个论点目前看存在缺陷的是( ) A .宇宙的中心是太阳,所有行星都在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B .地球是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行星,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它绕地球运动的同时还跟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 C .天穹不转动,因为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造成天体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 D .与日地距离相比,其他恒星离地球十分遥远,比日地间的距离大的多 2.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简称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 运动的轨道都 是 ,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 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简称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 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 。 由此得出,同一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做变速运动时:离太阳越近, 行星运动速率越 ;离太阳越远,行星运动速率越 。近日点速 率 ,远日点速率 。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结合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试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的形成 二、探究与突破 知识点二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探究:知识形成 (一)阅读教材P30”热力环流的形成”图及第一段,完成以下问题: 1、当A地受热,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 A地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 (上升、下沉);B、C两地冷却,近地面空 气收缩,B、C两地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 会(上升、下沉)。请用箭头在图 一中ABC三地的线条上标出空气的垂直运动 状况。 图一 2、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密度会 (增大、减小),气压会(增大、 减小),从而形成(高气压、低 气压),A地高空空气聚积,密度会 (增大、减小)形成(高气压、低气 压);B、C两地近地面空气冷却收缩,密 度会(增大、减小),气压会 (增大、减小),形成(高 气压、低气压),BC两地高空空气下沉, 空气密度会(增大、减小),形成 (高气压、低气压)。请在图二中将ABC 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状况填在对应位 置(1~6)。 图二 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图三中,近地面水平方向上空气由 (A、B、C)流向(A、B、C),高空 水平方向上空气由(A`、B`、C`)流 向(A`、 B`、C`);请同学们在图 三中将A、B、C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空气水 平运动状况用箭头表示出来。

图三 (二)归纳: 1、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气体受热上升,在高空形成气压,地面形成气压;气体冷却下沉,地面形成气压,高空形成气压。高低压之间形成了。 ☆突破:知识运用 (三)练习: 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A B、C两地,气压比B、C两地。 (2”画出高、低空大气水平运动方向,以正确表示热力环流。(3)热力环流是指由于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空气运动的一种形式。 2、读图回答: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值是相同的,当地面受热均匀的时候如图一(ABC三地气温相同、气压相同),等压面是水平的,气压值在垂直方向上发生改变,从近地面向高空逐渐降低,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图二 (1)图一中海拔最高的是(1、2、3),气压最高的是(1、2、3)。(2)图二中A、B、C、D四处气压值最低的是: A.A B.BC.CD.D (3)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 A.A B.BC.CD.D (4)图一图二两图哪一个能正确表示热力环流气压分布状况(图一、图二)。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例如市区和郊区之间、海陆之间山坡和

课题17 大气运动导学案风

1030 10201010( h P a ) 甲● 10301020 1010 ( h P a )甲● 近地面的风:斜穿等压线10081010 10061004 10021000(hpa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地面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北半球) 风向水平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顺着风向走,高压在右后摩擦 力既影 响风向,又影 响风速103010201010( h P a ) 甲● 课题17 大气的运动——风 一、大气的运动 1.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图示 受力状况 风向 理想 风向 只受F_____________影响 垂直于________ 指向_________ 高空 风向 受F 和P________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________ 近地面风向 受F 、P 和f________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________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西北风是从西北吹向东南的风,南风是从南向北吹的风。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在下面三幅图中画出甲地风向(北半球) (1)情况1:只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理想状态) (2)情况2: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高空) (3)情况3: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近地面) 考点一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1)理想状态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风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 风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 【名词】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 从而产生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 力。其特点: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低压 (2)考虑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名词】地转偏向力:①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 半球左偏。②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受 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一直转到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流动,即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高空风 (3)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名词】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 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即风斜穿等压线。 ——近地面风 考点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 典例导入 1.下图是“某日0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题。 由08时到20时,图中 ( ) A .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 .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 .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 .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 疑难剖析 1. 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81010 1006 hpa 等压线 高压 低压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1. 风形成的原动力(直接原因)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开成的风(北半球) 1008 101010061004 1002 1000(hpa )高空中的风:与等压线平行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风向顺着风 向 走,高压 在右手地 转偏向力只改变 风向 不改变风 速

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设计

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理解风的成因,能够判断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教学重点】 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教学难点】 1、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学案、教学设计、课件、学情分析 【教学环节】 【新课引入】 大气既然要运动,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肯定会有力的作用。那么到底就是什么力促使大气运动的呢? 什么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呢? 同一水平面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水平气压梯度。 气压的高低就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那么什么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 气压梯度力,就就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就是使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就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方向就是沿垂直于等压线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在这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能使大气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假想的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若仅受这个力的作用大气将怎样运动? 分析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运动的方向与速度: 大气运动的速度就是由什么决定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谁决定?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取决于气压梯度,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反之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该就是怎样的?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就是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师生总结得出结论:风向:垂直等压线,并指向低压;风速:气压梯度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也就越大。 板书: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以上我们分析了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的大气运动,然而现实中大气的运动并非只受一个力的影响,当物体运动时,马上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大气将如何运动呢? 师绘制或投影板图,引导学生分析受两个力作用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方向。如下图: 图中表示了北半球平直等压线的情况。初始状态时,空气质点垂直于等压线运动(按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终状态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这个过程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逐步建立平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空气质点始终就是按两个力的合力方向运动。在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其合力为零,达到平衡,空气运动不再偏转而做惯性运动,形成了平行于等压线的稳定的风。这种风在高空平直等压线的状况下就是实际存在的,按照这种规律,我们可以对高空飞行的物体进行风向及气压之间的判断,即北半球,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 板书: 近地面的风除了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其风向还能与高空大气的风向相同不? 那近地面的风又会就是怎样的呢? 投影: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北半球风向示意图。 (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哪几个力的作用? 在近地面,大气的水平运动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就是什么关系? 永远与风向相反。

《宇宙航行》导学案(带答案)

§5.宇宙航行 §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问题导读 (命制教师:张宇强) §5.宇宙航行 §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问题导读 使用时间: 月 日—— 月 日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知道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原理,会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公式分析解答有关卫星运行的原因; 2、掌握三个宇宙速度,会推导第一宇宙速度; 3、简单了解航天发展史。 4、能用所学知识求解卫星基本问题。 【问题导读】认真阅读《课本》P44—P51内容,并完成以下导读问题: 一、人造地球卫星 如图所示,当物体的 足够大 时,它将会围绕 旋转 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的 。一般情况下可认为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 运动,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 提供,即G Mm r 2 = ,则卫星在轨道上运行的线速度v = 二、三个宇宙速度的比较 三、经典力学的成就和局限性 1、经典力学的成就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在宏观、低速、弱引力的广阔领域,包括天体力学的研究中,

§5.宇宙航行§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问题导读(命制教师:张宇强) 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1)牛顿力学即经典力学,它只适用于、的物体,不适用于 和的物体。 (2)狭义相对论阐述了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遵从的规律,得出了一些不同于经典力学的结论,如质量要随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 (3)20世纪20年代,建立了量子力学,它正确描述了粒子的运动规律,并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说明在的作用下,牛顿的引力理论将不再适用. 预习检测: 1.两颗卫星A、B的质量相等,距地面的高度分别为H A、H B,且H A

(新课标版)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1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吸收;d.大气逆辐射。 (2)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即图中的a。 ②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即图中的b-c。 ③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即图中的d。 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具体过程如下面流程图所示: 2 读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a~e中,最能恰当表示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布一般规律的是a,其特点是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_℃。 (2)图a~e中,具有明显逆温表现的是b、c、d。 (3)逆温具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如果将上面五图,按照无逆温到逆温生成、发展直至消失进行排列,那么正确的顺序是a—b—c—d—e。 (4)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 一、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 1.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增多 →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 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 变暖 2.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3)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丰富与否 (1)高海拔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 (3)四川盆地:

学案3.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教学提纲

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考点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 2. 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温馨提示(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 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知识详解】 等压线图的判读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 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 等压线实际上是等压面和等咼 面的交线,所以等压线分布图 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水平分 布的状况。 “高压”和“低压”是针对同 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的。 【知识梳 理】 1 ?形成的直接原因 类型 受力 风向 高空中 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 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凤向 地转偏向力 图示(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 1 002

气压系统特征、、亠 1 注意点 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最外一条封闭等压线,以内是高压中心或低压 中心的范围 低压中 心 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咼 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高压脊控制地区与高压中心天气状况相近 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往往与锋面结合在一起,其控制地区与 低压中心一样以阴雨天气为主 (1)画水平气压梯度力。 阅读等压线,判断气压高低,并按垂直于等压线(即垂直于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原理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画成虚线)。 (2)定地转偏向力。 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3)定偏转角度。 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的气流,若是近地面受三个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的角度 (偏转30。?45° );若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按照以上方法即可绘出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高空风: 单位由P P——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1)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数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一一北半球;向左偏一一南半球。 (3)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4.判断风力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