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

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

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
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

第1课时 基本不等式

1.理解并掌握基本不等式及其推导过程,明确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2.能利用基本不等式求代数式的最值.

1.重要不等式

当a ,b 是任意实数时,有a 2+b 2

≥____,当且仅当______时,等号成立.

(1)公式中a ,b 的取值是任意的,a 和b 代表的是实数,它们既可以是具体的数字,也可以是比较复杂的代数式,因此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今后有不少不等式的证明就是根据条件进行转化,使之可以利用该公式来证明.

(2)公式中a 2+b 2≥2ab 常变形为ab ≤a 2+b 22

或a 2+b 2+2ab ≥4ab 或2(a 2+b 2)≥(a +b )

2

等形式,要注意灵活掌握.

【做一做1】 x 2+y 2

=4,则xy 的最大值是( ) A.1

2

B .1

C .2

D .4 2.基本不等式

(1)有关概念:当a ,b 均为正数时,把____叫做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把____叫做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

(2)不等式:当a ,b 是任意正实数时,a ,b 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即ab ≤____,当且仅当______时,等号成立.

(3)几何意义:半弦不大于半径.如图所示,AC=a ,CB=b ,则OD=_______,ab 1

2

DE ,则DC ≤OD.

(4)变形:2

2a b ab +??

???

≤,a+b ≥2ab 其中a >0,b >0,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

立).

从数列的角度看,a ,b 的算术平均数是a ,b 的等差中项,几何平均数是a ,b 的正的等比中项,则基本不等式可表示为:a 与b 的正的等比中项不大于它们的等差中项.

【做一做2】 已知ab =16,a >0,b >0,则a +b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答案:1.2ab a =b 【做一做1】 C

2.(1)a +b 2 ab (2)a +b 2 a =b (3)a +b 2

【做一做2】 8

1.应用基本不等式ab ≤

a +b

2

求最值的条件

剖析:应用基本不等式ab ≤

a +b

2

求最值的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具体如下: 一正:a ,b 都是正实数,即所求最值的代数式中的各项必须都是正数,否则就会得出

错误的答案.例如,当x <0时,函数f (x )=x +1x ≥2x ×1

x

=2,所以函数f (x )的最小值

是2.由于f (-2)=-2+

1-2=-5

2

<2,那么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其原因是当x <0时,不能直接用基本不等式求f (x )=x +1

x

的最值.因此,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首先确定所求最值的代数式中的各项是否都是正数.其实,当x <0时,-x >0,则f (-x )=-x +? ????1-x ≥2(-x )×? ??

??1-x =2,此时有f (x )≤-2.由此看,所求最值的代数式中的各项不都是正数时,要利用变形,先转化为各项都是正数的代数式,再求最值.

二定:ab 与a +b 有一个是定值.即当ab 是定值时,可以求a +b 的最值;当a +b 是定值时,可以求ab 的最值.如果ab 和a +b 都不是定值,那么就会得出错误的答案,陷入

困境.例如,当x >1时,函数f (x )=x +1x -1≥2x x -1,所以函数f (x )的最小值是2x

x -1.

由于2

x

x -1

是一个与x 有关的代数式,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其原因是没有掌握基

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ab 与a +b 有一个是定值.其实,当x >1时,有x -1>0,则函数f (x )=x +1x -1=??????(x -1)+1x -1+1≥2(x -1)×1x -1

+1=3.由此看,当ab 与a +b 没有一个是定值时,通常要把所求最值的代数式采用配凑的方法化为和或积为定值的形式.

三相等:等号能够成立,即存在正数a ,b 使基本不等式两边相等.也就是存在正数a ,

b ,使得ab =a +b

2.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得出错误的答案.例如,当x ≥2时,函数f (x )

=x +1x

≥2

x ×1x =2,所以函数f (x )的最小值是2.很明显x +1

x

中的各项都是正数,积也是定值,但是等号成立的条件是当且仅当x =1

x

即x =1,而函数的定义域是x ≥2,所以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其原因是基本不等式中的等号不成立.其实,根据解题经验,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就不再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了,此时该函数的单调性是确定的,可以利用函数的

单调性求得最值.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可以证明,当x ≥2时,函数f (x )=x +1

x

是增函数,

所以函数f (x )的最小值是f (2)=2+12=52

.

2.与基本不等式有关的常用结论 剖析:(1)已知x ,y ∈R ,

①若x 2

+y 2

=S (平方和为定值),则xy ≤S 2,当且仅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S

2

②若xy =P (积为定值),则x 2+y 2≥2P ,当且仅当x =y 时,平方和x 2+y 2

取得最小值2P .

(2)已知x >0,y >0,

①若x +y =S (和为定值),则xy ≤S 24,当且仅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S 2

4;

②若xy =P (积为定值),则x +y ≥2P ,当且仅当x =y 时,和x +y 取得最小值2P .

题型一 比较大小

【例题1】 当a ,b 为两个不相等的正实数时,下列各式中最小的是( ) A.a +b 2 B.ab C.a 2+b 22 D.2ab a +b

反思:在比较n 个数的大小时,若从中确定一个最小(大)者,则可以把n 个数分组,在

每一组中确定一个最小(大)者,再将这些最小(大)者进行比较.由此题的讨论可以看到

2ab

a +

b ≤ab ≤

a +

b 2≤a 2+b 2

2

(a ,b 大于0,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题型二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例题2】 已知a >3,求

4

3

a +a 的最小值. 分析: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无法约掉字母a ,而

4a -3+a =4a -3

+(a -3)+3.这样变形后,再用基本不等式可得证.

反思:如果要求最值的代数式不符合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可先通过适当变形,将其配凑

成可使用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如本题中,将4a -3+a 凑成4

a -3

(a -3)+3后就可以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例题3】 已知x ,y 均为正数,且1x +9

y

=1,求x +y 的最小值.

分析:由于已知条件右边是一定值1,且左边各项均为正数,所以可以用整体换元、代入消元、“1”的代换等方法求解.

反思:本题易错解为: 由1x +9y =1,得1x +9y ≥21x ·9y

=6xy

∴xy ≥36.∴x +y ≥2xy =12.

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两个不等式中,不能同时取得“等号”,即不存在满足题设条件的x ,y ,使(x +y )min =12.

题型三 易错辨析

【例题4】 求函数y =x +1

x

的值域.

错解:∵x +1

x

≥2

x ·1

x

=2,∴函数值域为[2,+∞). 错因分析:上述解题过程中应用了基本不等式,却忽略了应用基本不等式的条件——两

个数应大于零,因而导致错误.因为函数y =x +1

x

的定义域为(-∞,0)∪(0,+∞),所以

需对x 的符号加以讨论.

答案:【例题1】 D ∵a >0,b >0,a ≠b ,∴a +b

2

>ab ,

∵a 2

+b 2

>2ab ,∴

a 2+

b 2

2

>ab ,

∴选项A ,B ,C 中,ab 最小.

又a +b >2ab >0,∴2ab

a +b

<1,

由于ab >0,两边同乘以ab , 得2ab a +b ·ab <ab , ∴2ab a +b <ab ,∴2ab a +b

最小. 【例题2】 解:∵a >3,∴a -3>0.

由基本不等式,得4a -3+a =4

a -3

+a -3+3

≥2·

4

a -3·(a -3)+3=2×4+3=7. 当且仅当4

a -3=a -3,即a =5时取等号.

∴4a -3

+a 的最小值是7. 【例题3】 解:∵x ,y 均为正数,且1x +9

y

=1,显然x >1, ∴y =

9x x -1

. ∴x +y =x +

9x x -1

=x 2+8x x -1=(x -1)2+10(x -1)+9x -1

=(x -1)+9

x -1

+10≥2×3+10=16.

当且仅当x =4时取等号,即(x +y )min =16.

【例题4】 正解:函数定义域是(-∞,0)∪(0,+∞).

当x >0时,由基本不等式,得y =x +1

x

≥2, 当且仅当x =1时,等号成立;

当x <0时,y =x +1x =-????

??(-x )+1(-x ). ∵-x >0,∴(-x )+1

(-x )

≥2,

当且仅当x =-1时,等号成立,

∴y =x +1

x

≤-2.

综上可知,函数y =x +1

x

的值域为(-∞,-2]∪[2,+∞).

1 (2011·山东济南一模)若x >0,则4

x x

+的最小值为( ) A .2

B .3

C .22

D .4 2已知2a +b =1,a >0,b >0,则11

a b

+的最小值是( ) A .22 B .322- C .322+

D .32

3(2011·安徽合肥一模)若M =24

a a

+(a ∈R ,a ≠0),则M 的取值范围为( )

A .(-∞,-4]∪[4,+∞)

B .(-∞,-4]

C .[4,+∞)

D .[-4,4]

4若a >b >1,lg lg P a b ,

lg lg 2a b Q +=,lg 2

a b

R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R <P <Q B .P <Q <R

C .Q <P <R

D .P <R <Q

5设x +3y -2=0,则函数z =3x +27y

+3的最小值是( ) A .23

3

B .322+

C .6

D .9

答案:1.D 2.C 3.A 4.B 5.D

9.1.2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

9.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内容解析:它承接了等式的性质,让学生第一次经历不等式的等价变形,也经历了从“数”的大小关系到“式”的大小关系的转折,不等式的性质是解不等式的重要依据,因此它是不等式解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本章的基础。 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不外乎两种: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变形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方法与过程: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 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家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将不等式变形 教学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运用 教学方法:类推探究法 学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学生的认知基础有:第一,会比较数的大小;第二,理解等式性质并知道等式性质是解方程的依据;第三、具备“通过观察、操作并抽象概括等活动获得数学结论”的体会,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和合情推理归纳能力。 不等式性质3缺少生活经验的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性质3造成负迁移,导致学生不理解运用性质3时“为什么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在不等式的等价变形时不知道“什么时候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本设计运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对不等式性质2、3经历猜测、验证、纠错、归纳、完善的充分的思考过程,自发生成。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本节课我们将加以验证. 新课讲授 探究1: (1)提问1:类比等式的性质,你发现不等式有哪些性质么? 如果5> 3 那么5+2 ____3+2 , 5 -2____3-2 如果-1< 3, 那么-1+3____3+3, -1- 3____3 - 3 你能总结一下规律吗?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优质课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教材)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4节基本不等式,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线性规划的基础上对不等式的进一步的研究,本节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具有条件约束性、变通灵活性、应用广泛性等的特点; 2、本节主要学习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和应用,为选修4-5进一步学习基本不等式和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打下基础,也是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素材; 3、在学习了导数之后,可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最值问题,但是,借助基本不等式解决某些特殊类型的最值问题简明易懂,仍有其独到之处; 4、在高中数学中,不等式的地位不仅特殊,而且重要,它与高中数学很多章节都有联系,尤其与函数、方程联系紧密,因此,不等式才自然而然地成为高考中经久不衰的热点、重点,有时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不等式的性质和作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2、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有待提高,没有系统学习过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尤其对于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思路以前接触较少; 3、对于最值问题,学生习惯转化为一元函数,根据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求解,对于根据已知不等式求最值接触较少,尤其会忽略取等号的条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从不同角度探索基本不等式,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基本不等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逻辑推理等数学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并在探究的过

1 第1课时 基本不等式

2.2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基本不等式 教材考点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基本不等式 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内容及导出过程逻辑推理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 值 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或代数式的 最值 数学运算 问题导学 预习教材P44-P46,并思考以下问题: 1.基本不等式的内容是什么? 2.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3.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重要不等式与基本不等式 ■微思考1 (1)不等式a2+b2≥2ab和 a+b 2≥ab成立的条件相同吗? 提示:两个不等式a2+b2≥2ab与 a+b 2≥ab成立的条件是不同的.前者要求a,b是实数即可,而后者要求a,b都是正实数(实际上后者只要a≥0,b≥0即可). (2)基本不等式中的a,b只能是具体的某个数吗? 提示:a,b既可以是具体的某个数,也可以是代数式.

(3)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a ,b >0”能省略吗?请举例说明. 提示:不能,如(-3)+(-4) 2≥ (-3)×(-4)是不成立的. 2.基本不等式与最值 已知x >0,y >0,则 (1)若x +y =S (和为定值),则当x =y 时,积xy 取得最大值S 2 4. (2)若xy =P (积为定值),则当x =y 时,和x +y 取得最小值2P . 记忆口诀:两正数的和定积最大,两正数的积定和最小. ■微思考2 通过以上结论,你认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要注意哪几方面? 提示: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必须按照“一正,二定,三相等”的原则,即: ①一正:符合基本不等式a +b 2≥ab 成立的前提条件,a >0,b >0; ②二定:化不等式的一边为定值; ③三相等:必须存在取“=”的条件,即“=”成立. 以上三点缺一不可.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对任意a ,b ∈R ,a 2+b 2≥2ab 均成立.( ) (2)若a >0,b >0且a ≠b ,则a +b >2ab .( ) (3)若a >0,b >0,则ab ≤? ????a +b 22 .( ) (4)a ,b 同号时,b a +a b ≥2.( ) (5)函数y =x +1 x 的最小值为2.( ) 答案:(1)√ (2)√ (3)√ (4)√ (5)×

基本不等式教案第一课时

第 周第 课时 授课时间:20 年 月 日(星期 ) 课题: §3.4 2 a b + 第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推导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理解这个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掌握定理中的不等号“≥”取等号的条件是: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探究抽象基本不等式; 3.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学习能力,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2 a b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 2 a b +≤等号成立条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2 a b +≤的几何背景: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 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象一个风 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案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 等关系吗? 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的关系去找相等关系或不等关 系。 2.讲授新课 1.问题探究——探究图形中的不等关系。 将图中的“风车”抽象成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右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 形的两条直角边长为a,b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和是2ab ,正方形的面积为22a b +。由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222a b ab +≥。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a=b 时,正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这时有222a b ab +=。 2.总结结论:一般的,如果)""(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结论的得出尽量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让学生总结,教师适时点拨引导。 3.思考证明:你能给出它的证明吗? 证明:因为 2 22)(2b a ab b a -=-+ 当22,()0,,()0,a b a b a b a b ≠->=-=时当时 所以,0)(2≥-b a ,即.2)(22ab b a ≥+

3.4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

3.4 基本不等式: 2b a a b +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不等式,它是解决一些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在前几节课刚刚学习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线性规划问题,这些内容为本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基本不等式的学习为今后解决最值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内容是在系统的复习了不等关系和不等式性质,掌握了不等式性质的基础上展开的。教材通过赵爽弦图回顾基本不等式,在代数证明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回顾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并给出在解决函数最值和实际问题中应用,在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知识的应用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在公式推导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形结合、抽象归纳、演绎推理、分析法证明等)在各种不等式的研究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内容的人文价值上看,基本不等式的探究、推导和应用需要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和概括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意识和提高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探究,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重要不等式,并通过类比的和代换的思想得到基本不等式,让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兴趣; 2. 从结构、形式等方面进一步认识基本不等式; 3. 经历由实际问题推导出基本不等式,在回归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体会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体验到发现数学、运用数学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认识基本不等式。 难点:在几何背景下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使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求最值问题时的条件的认识。 二、学生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平方、开方、勾股定理、圆、射影定理等概念,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基本初等函数及其性质,加上刚学过的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的性质,学生对不等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应用,但本节内容,变换灵活,应用广泛,条件有限制,考察了学生属性结合、转化化归等数学思想,对学生能灵活应用数

《2.1-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设计(高中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教学设计(人教A版)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基本不等式起到重要的铺垫. 课程目标 1. 掌握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以及推论,能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 2. 进一步掌握作差、作商、综合法等比较法比较实数的大小.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测、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逻辑推理:不等式的证明; 3.数学运算:比较多项式的大小及重要不等式的应用; 4.数据分析:多项式的取值范围,许将单项式的范围之一求出,然后相加或相乘.(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将除法转化为乘法); 5.数学建模:运用类比的思想有等式的基本性质猜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重点:掌握不等式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精讲多练。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 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着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例如多与少、大与小、长与短、轻与重、不超过或不少于等.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 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 二、预习课本,引入新课 阅读课本37-42页,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 2.比较两个多项式(实数)大小的方法有哪些 3.重要不等式是 4.等式的基本性质 5.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猜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商量,最终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三、新知探究 1、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作差法{a?a>0?a>a a?a=0?a=a a?a<0?a

高中数学 3.4 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练习

【成才之路】2015版高中数学 3.4 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函数f(x)=x x +1的最大值为 ( ) A.2 5 B .1 2 C.2 2 D .1 [答案] B [解析] 令t =x (t≥0),则x =t2, ∴f(x)=x x +1=t t2+1. 当t =0时,f(x)=0; 当t>0时,f(x)=1t2+1t =1t +1t . ∵t +1t ≥2,∴0<1t +1t ≤1 2. ∴f(x)的最大值为1 2. 2.若a≥0,b≥0,且a +b =2,则 ( ) A .ab≤1 2 B .ab≥1 2 C .a2+b2≥2 D .a2+b2≤3 [答案] C [解析] ∵a≥0,b≥0,且a +b =2, ∴b =2-a(0≤a≤2), ∴ab =a(2-a)=-a2+2a =-(a -1)2+1. ∵0≤a≤2,∴0≤ab≤1,故A 、B 错误; a2+b2=a2+(2-a)2=2a2-4a +4 =2(a -1)2+2. ∵0≤a≤2,∴2≤a2+b2≤4.故选C. 3.设0<a <b ,且a +b =1,则下列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 ) A.1 2 B .a2+b2 C .2ab D .a [答案] B [解析] 解法一:∵0<a <b ,∴1=a +b >2a ,∴a <1 2, 又∵a2+b2≥2ab ,∴最大数一定不是a 和2ab ,

∵1=a +b >2ab , ∴ab <14, ∴a2+b2=(a +b)2-2ab =1-2ab >1-12=12, 即a2+b2>12.故选B. 解法二:特值检验法:取a =13,b =23,则 2ab =49,a2+b2=59, ∵59>12>49>13,∴a2+b2最大. 4.(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二期中)设a >0,b >0,若3是3a 与3b 的等比中项,则1a +1b 的最小 值为 ( ) A .8 B .4 C .1 D .14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意得3a·3b =3,∴a +b =1, ∴1a +1b =a +b a +a +b b =2+b a +a b ≥4. 当a =b =12时“=”成立.故选B. 5.设a 、b ∈R +,若a +b =2,则1a +1b 的最小值等于 ( ) A .1 B .3 C .2 D .4 [答案] C [解析] 1a +1b =12??? ?1a +1b (a +b) =1+12??? ?b a +a b ≥2,等号在a =b =1时成立. 6.已知x>0,y>0,x 、a 、b 、y 成等差数列,x 、c 、d 、y 成等比数列,则 a + b 2cd 的最小值是 ( ) A .0 B .1 C .2 D .4 [答案] D [解析] 由等差、等比数列的性质得 a + b 2cd =x +y 2xy =x y +y x +2≥2y x ·x y +2=4.当且仅当x =y 时取等号,∴所求最小值为4. 二、填空题

9.2一元一次不等式(第1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同步练习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1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要点感知1含有__________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__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预习练习1-1下列不等式中,属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 ) A.4>1 B.3x-24<4 C.1 x <2 D.4x-3<2y-7 要点感知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要依据__________,将不等式逐步化为__________的形式. 预习练习2-1不等式-x>3的解集是( ) A.x>-3 B.x<-3 C.x<3 D.x>3 要点感知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根据不等式的__________); (2)去括号(根据__________); (3)移项(根据不等式的__________); (4)合并(根据__________); (5)系数化为1(根据不等式的__________). 预习练习3-1 解不等式2(x-1)-3<1,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知识点1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1.(2021·沈阳)一元一次不等式x-1≥0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2.(2021·桂林)不等式x+1>2x-4的解集是( ) A.x<5 B.x>5 C.x<1 D.x>1 3.不等式4-3x≥2x-6的非负整数解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4.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a+1)x>a+1的解集为x<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A.a>0 B.a<0 C.a>-1 D.a<-1 5.(2021·郴州)解不等式4(x-1)+3≥3x,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知识点2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方程(组)的互相转化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

不等式的性质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不等式的性 质; 2、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正确运用不等式的性质。重点: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等式两边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等式的这些性质适用于不等式吗?不等式有哪些性质呢? 二、预习导学 知识点一不等式的性质1 思考:用“〉”或“V”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 5+2___3+2 , 5-2___3-2 ; (2)-1<3, -1+2___3+2 , -1 -3___3- 3 ; 观察上面的不等式,当不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发生变化?(不变) 你能举例检验一下刚才你的结论是否正确吗? 归纳 不等式的性质 1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 ,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 b,那么a±:> bic 知识点二不等式性质 2 与3 思考:用“〉”或“V”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3)6> 2, 6 _____ 2 >5,6 &5) ______ 2X(-5); (4)-2<3, (-2) 6X 3X , (-2) (-X) _3X(-6 ) 当不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正数时, 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不变) 而乘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 (改变) (5)6>2, 6 吃_____ 2 2, 6-( - 2) ______ 2 ( - 2)

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3.4 2a b +≤(第1课时) 数学组 2009-3-18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2 a b +≤,认识其运算结构; (2)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及代数意义; (3)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简单的最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由几何图形抽象出基本不等式的过程; (2)体验数形结合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感悟数学的发展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 (2)体会多角度探索、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并从不同角度探索和理解基本不等式。 教学难点:2 a b +≤ 求最值的前提条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勾股定理的背景及推导 赵爽弦图 引导学生从赵爽弦图中各图形的面积关系得到勾股定理,了解勾股定理的背景。 2.(1)问题探究——探究赵爽弦图中的不等关系 如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界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比较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与大正方形的面积,你会得到怎样的不等式? 引导学生从面积关系得到不等式:a 2+b 2≥ 2ab ,当直角三角形变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正 方形EFGH 缩为一个点时,有222a b ab += (2)总结结论:一般的,如果)""(2R,,2 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3)推理证明:作差法 二、讲授新课 1.思考:如果用222a b ab +≥中的a ,b 能得到什么结论?a ,b 要满足什么条 件? 2 a b +(0,0>>b a ),当且仅当b a =时取等号。 2.推理证明:作差法 3.(1)探究:(课本P98) 如图所示:AB 是圆的直径,点C 是AB 上一点,AC =a ,BC =b 。 过点C 作垂直于AB 的弦DE ,连接AD 、BD 。 引导学生发现: 2 a b +CD,得到 2a b +(0,0>>b a ) 几何意义:半弦长不大于半径长。 (2),a b 的几何平均数,称2 a b +为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 代数意义:几何平均数小于等于算术平均数 三、例题讲解 例1:若0>x ,求1y x x =+ 的最小值。 变1:若0x >,求123y x x =+的最小值。 变2:若0,0a b >>,求b a y a b =+的最小值。 变3:若3x >,求13 y x x =+-的最小值。 例2:若01x <<,求(1)y x x =-的最大值。 变:若102x <<,求(12)y x x =-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发现运算结构,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把握基本不等式成立的前提条件 四、课时小结 1.知识要点:(1)基本不等式的条件及结构特征 (2)基本不等式在几何、代数两方面的意义 2.思想方法技巧:(1)数形结合思想 (2)换元法、作差法 (3)配凑等技巧 五、作业 自编的练习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 §3.1不等式与不等关系 第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态与价值: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 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胖与瘦、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如何利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2.讲授新课 1)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引例1: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 不超过40km/h,写成不等式就是: v 40 引例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写成不等式组就是——用不等式组来表示

2.5%2.3% f p ≤??≥? 问题1:设点A 与平面α的距离为d,B 为平面α上的任意一点,则||d AB ≤。 问题2: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 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呢? 解:设杂志社的定价为x 元,则销售的总收入为 2.5(80.2)0.1 x x --?万元,那么不等关系“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可以表示为不等式 2.5(80.2)200.1 x x --?≥ 问题3: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 的钢管截成500mm 和600mm 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 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 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所有上述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 解:假设截得500 mm 的钢管 x 根,截得600mm 的钢管y 根。根据题意,应有如下的不等关系: (1)截得两种钢管的总长度不超过4000mm ; (2)截得600mm 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 钢管数量的3倍; (3)截得两种钢管的数量都不能为负。 要同时满足上述的三个不等关系,可以用下面的不等式组来表示: 5006004000;3;0;0.x y x y x y +≤??≥??≥??≥? 3.随堂练习 1、试举几个现实生活中与不等式有关的例子。 2、课本练习1、2 4.课时小结 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 5.评价设计

第1课时不等式的解集

8.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1课时 不等式的解集 教学目标 本节在介绍不等式的基础上,介绍了不等式的解集并用数轴表示,介绍了解简单不等式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作用。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以及什么是解不等式。 2.使学生育能够借助数轴将不等式的解集直观地表示出来,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忆给学生介绍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2.教会学生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数轴的重要性,培养其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推断而获得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认识不等式的解集的概念。 2.将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 难点 学生对不等式的解是一个集合可能会不太理解。 教学突破 由于受方程思想的影响,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接受和理解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结合简单的不等式和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不等式的解可以是一个集合,并组织学生讨论举例,加深理解。 另外,应在本节的过程中让学生能理解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让他们熟悉数形结合的思想。 一、复习与练习 1、用不等式表示: (1)x 的 2 1与3的差是正数; (2)2x 与1的和小于0;(3)a 的2倍与4的差是正数; (4)b 的--21与的和是负数; (5)a 与b 的差是非正数;(6)x 的绝对值与1的和不小于1; 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不等式x+2>5的解?哪些不是? --3,--2,--1,0,1.5, 3,3.5 ,5,7。 二、新课探究: 如图:请你在数轴上表示: (1) 小于3的正整数; (2) 不大于3的正整数; (3) 绝对值小于3大于1的整数; (4) 绝对值不小于--3的非正整数; 由复习(2)可知,大于3的每一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不大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它的解。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一个集合,称为不等式x+2>5的解集。不等式x+2>5的解集,可以表示成x>3,也可以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 概括:(1)、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

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陈芝飞 教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两个探究实例,引导学生从几何图形中获得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素养------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 2.进一步提炼、完善基本不等式,并从代数角度给出不等式的证明,组织学生分析证明方法,加深对基本不等式的认识,培养学生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的素养----逻辑推理论与数学运算。 3.通过“赵爽弦图”的引入传播数学文化,感受数学魅力;从直观猜想到严格论证体现数学的理性精神;通过不同角度理解基本不等式,发现数学的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 4.借助例题尝试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引导学生领会运用基本不等式 2b a a b + ≤的三个限制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在解决最值中的作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法与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角度探索不等式 2b a a b + ≤的证明过程. 难点:在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能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三、教学过程: 1.由形及数,发现新知 师:先给大家展示一幅图。(展示北京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 问题1:同学们见过这个图形吗?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师:这个是什么图形?你感觉它像什么呀? 这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所围成的一个正方形,颜色的明暗使它看 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这种像“风车”一样的图标是2002年8月20—28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会标是根据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该图给出了迄今为止对勾股定理最早、最简洁的证明,体现了以形证数、形数统一、代数和几何是紧密结合、互不可分的.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第一课时

“不等式的性质”的教学设计 汤岗子学校崔艳 一、课标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到: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在学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应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笔者在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不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中大胆探索归纳式学习方法、勇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第九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中的重点部分,是不等式的第一节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不等式,故此节课应该是在加深对不等式的认识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了解一般不等式的解与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性质是后继深入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以及解决与不等式有关问题的基础和依据。教材中列举了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定理,这三条性质不等式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性质,不仅要掌握它们的内容、理解掌握它们成立的条件、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还要对这些性质进行拓展探究。 (3)不等式的性质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学习不等式,要经常用到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迭代的思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不等式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本节内容安排上难度和强度不高,适合学生讨论,可以充分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的意识。

(4)本章的知识定位与传统教材有些不同,在这套教材中,前面已经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现在再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已是顺理成章的了,但是知识体系的变化会引起对不等式整个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上的不同,相应问题的难度与函数、方程的综合程度会有所加大,并且突出由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关系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建立不等关系及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意义,并且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数学化”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渗透函数、方程、不等式思想。 因此,“不等式的性质”在中学数学内容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在利用不等式的观点解决问题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方式和途径。 三、学生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上看,学生已经学过等式的定义、性质,并掌握了等式的运算规律等,接下来的任务是通过类比、猜测、验证的方法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通过小学对等式的认识与实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从学生的心理学习上看,学生头脑中虽有一些不等式性质的的实物实例,但并没有上升为“概念”的水平,如何给不等式的性质以数学描述?如何“定性”“定量”地描述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关注的问题,也是学习的重点问题。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从已经学习的等式中比较容易类比的一个性质,学生也容易产生共鸣,通过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教学教材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刘敏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基本不等式的代数、几何背景及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应用。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客观事物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建立不等观念,处理不等关系与处理等量问题是同样重要的。 学情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逻辑能力不强,很难用数学的观点和思想提炼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这节课应通过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在学生了解一些不等式产生的实际背景的前提下,学习基本不等式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感受到不等式的广泛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动员学生实际参与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及其应用。 2. 探索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进一步领悟不等式 2b a a b + ≤ 成立的条件,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最大(小)值问题。 3.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基本不等式,并从不同的角度 探索基本不等式 2b a a b + ≤的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与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问题情境(5分钟) 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ab 2中国人民热情好客,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在正方形中有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长为,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b a b a ≠,这样,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为ab 2,正方形的面积为22b a +。由于正方形大于4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和,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不等式ab b a 222>+。当直角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b a =,正方形中空白处缩为一个点。这是有ab b a 222=+。 一般的,对于任意实数b a ,,我们有ab b a 222≥+,当且仅当b a =时,等号成立。

《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A .a<1< B .a< <1 C . B .k≥ C .k< D .k≤ c o 3 0 3 3 均按全价的 收费”.若这两家旅行社每人的原票价相同,那么( ) 9.1.2 不等式的性质 (2) 1.已知实数 a ,b ,c 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则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A .cbab C .cb>ab D .c+b>a+b 2.若 a<0,b>0 且│a│<│b│,则 a-b=( ) a A .│a│-│b│ B .│b│-│a│ C .-│a│-│b│ D .│a│+│b│ 3.若 00,则 m 的取值范围在数轴 ? x + 2 y = 2 上表示应是( ?) 0 0 0 3 A B C D 6.一家三人(父亲、母亲、女儿)准备参加旅行团外出旅游,甲旅行社告知:“父 母买全票女儿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告知:“家庭旅游可按团体票价,即每人 4 5 A .甲比乙优惠 B .乙比甲优惠 C .甲与乙相同 D .与原票价相同 7.有人问一位老师,所教班级有多少学生,老师说:“一半学生在做数学,四分 之一的学生在画画,七分之一的学生在读英语,还剩不足七位同学在操场上玩.” 试问这班最多有学生______个. 8.用炸药爆破时,如果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 0.8 cm/s ,人跑开的速度是每秒 4 m , 为了使点导火索的战士在爆破时能够跑到 100 m 以外的安全区域,这个导火索的 长度应大于多少厘米?

必修五-3.1不等式与不等关系(第一课时)教案

§3.1不等式与不等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态与价值: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难点】 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 【教学过程】 1.课题导入 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等。人们还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胖与瘦、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在数学中,我们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下面我们首先来看如何利用不等式来表示不等关系。 2.讲授新课 1)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 引例1:限速40km/h 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 不超过40km/h ,写成不等式就是: 40v ≤ 引例2: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 应不少于2.3%,写成不等式组就是——用不等式组来表示 2.5%2.3% f p ≤??≥? 问题1:设点A 与平面α的距离为d,B 为平面α上的任意一点,则||d AB ≤。 问题2: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

2.4 第1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省优精品教案

2.4 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1课时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等概念; 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1.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3.如果把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等号改为不等号,怎样求解?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类型一】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识别 下列不等式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 ) A .5x -2>0 B .-3<2+1 x C .6x -3y ≤-2 D .y 2+1>2 解析:选项A 是一元一次不等式,选项B 中含未知数的项不是整式,选项C 中含有两个未知数,选项D 中未知数的次数是2,故选项B ,C ,D 都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所以选A. 方法总结:如果一个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含有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③不等号的两边都是整式. 【类型二】 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求值 已知-1 3x 2a - 1+5>0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则a 的值是________. 解析:由-13x 2a - 1+5>0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得2a -1=1,计算即可求出a 的值, 故a =1. 方法总结: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列出相应的方程求解即可.注意:如果未知数的系数中有字母,要检验此系数可不可能为零. 探究点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类型一】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或解集 下列说法:①x =0是2x -1<0的一个解;②x =-3不是3x -2>0的解;③-2x +1<0的解集是x >2.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0个 B .1个

[原创]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原创]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 课本P123,126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并学会应用。 【教学目标】 1、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并且能正确应用。 2、经历探究不等式基本性 质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点~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学习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难点: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认识。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类比,实验,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等式有哪些性质,用数学式子怎样表示,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集体回顾, 二、自学探究~合作交流 活动1~ 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 5>3, 5+2 3+2 , 5,2 3,2 ; ,2,1<3 , -1+2 3+2 , -1,3 3,3 ; 学生活动:探究规律~交流讨论~解答上述问题~结果: ,1, > 、 > ,2, < 、 <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当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正数或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

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 (3) 6,2, 6〓5 2〓5 , 6〓,-5, 2 〓,-5, ; (4) 2<3, (-2)〓6 3〓6 , (-2)〓,-6, 3〓,-6, ,方法同上,又得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师生共识: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b〒c字母表示为: 如果a,b~那么a〒c >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的两边乘, 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 方向不变. ab(或___).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cc不等式的性质 3 不等 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ab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或___).cc活动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等式有哪些性质并用式子表示出来吗 ? 三、巩固训练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下列不等式( (1) x-,,26 (2) 3x<2x+1 (3) -4x,3 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最后由教 师统一规范写法。 在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规律: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 有等号的画实心圆点~无等号的画空心圆圈。通过用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一方面可 以加深对不等式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习不等式组时用数轴确 定不等式组的解集做准备。

第一课时 基本不等式

2.2基本不等式 第一课时 基本不等式 课标要求素养要求 1.掌握基本不等式ab≤ a+b 2(a>0,b>0). 2.能灵活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证 明、比较大小问题. 通过学习掌握基本不等式及其简单应 用,重点发展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素养. 新知探究 如图,是2002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 的会标.它依据我国著名数学家赵爽为研究勾股定理作的弦 图进行设计,颜色的明暗使其看起来像一个风车. 问题依据会标,你能找到一些相等或不等关系吗? 提示由图可知 ①a2+b2=(a-b)2+2ab; ②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 1.?a,b∈R,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特别地,如果a>0, b>0,我们用a,b分别代替上式中的a,b,可得ab≤ a+b 2,当且仅当a=b

时等号成立.通常称此不等式为基本不等式,其中,a +b 2叫做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ab 叫做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 2.基本不等式表明: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拓展深化 [微判断] 1.a +b 2≥ab 对任意实数a ,b 都成立.(×) 提示 只有当a >0且b >0时,a +b 2≥ab 才能成立. 2.若a >0,b >0且a ≠b ,则a +b >2ab .(√) 3.若a >0,b >0,则ab ≤? ????a +b 22 .(√) [微训练] 当a ,b ∈R 时,下列不等关系成立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b a +a b ≥2;②a -b ≥2ab ;③a 2+b 2≥2ab ;④a 2-b 2≥2ab . 解析 根据a 2+b 22≥ab ,a +b 2≥ab 成立的条件判断,知①②④错,只有③正确. 答案 ③ [微思考] 1.不等式a 2+b 22≥ab 和a +b 2≥ab 中“=”成立的条件相同吗? 提示 不相同.前者仅需a =b 即可,后者要求a =b ≥0. 2.“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 a =b ?a 2+b 22=ab ;a =b >0?a +b 2=ab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