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离子体辉光放电 - 河南大学精品课程网

等离子体辉光放电 - 河南大学精品课程网

等离子体辉光放电 - 河南大学精品课程网
等离子体辉光放电 - 河南大学精品课程网

等离子体辉光放电

【实验目的】

1.观察低压气体辉光放电现象。

2.用探针法测量等离子体中电子等效温度、电子浓度、正负离子的平均速度、平均动能。

3.验证等离子体区电子浓度服从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

【教学重点】

1.观察气体辉光放电的现象;

2.等离子体辉光放电的原理;

3.探针法测量等离子体物理参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离子体物理参数的计算步骤

【时间安排】3学时

【教学内容】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检查预习报告。

二、学生熟悉实验仪器设备

机械泵、真空放电管、高压电压等。

三、讲述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检查真空系统是否存在漏点;放电管内真空用机械泵抽至50Pa左右,并保持稳定;缓慢旋转高压电源旋钮,增加高压到1000V左右,应看到放电管被点亮;辨认各个放电区域.

2. 调节高压和气压,使放电管内等离子区稳定,并且颜色均匀(无层状);缓慢降低探极电压,

并且记录探极电压和探极电流;做lg

e

I V

?

特性曲线,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电子等效温度、电子平

均速度、电子平均动能、电子浓度和正离子的浓度.

四、实验原理

一、辉光放电现象

当放电管内的气压降低到几十帕时,两极加以适当的电压,管内气体开始放电,辉光由细到宽,布满整个管子。当压力再降低时,辉光便分为明暗相间的八个区域.

二、用试探电极法研究等离子区

所谓试探电极就是在放电管里引入一个不太大的金属导体,导体的形状有圆柱形、平面形、球形等。我们实验用的是圆柱形。

试探电极是研究等离子区的有力工具,利用探极的伏特——安培曲线,可以决定等离子区的各种参量。测量线路如图2所示。在测量时尽量保持管子的温度和管内气体的压强不变。

实验测得的探极电压和电流曲线如上图3。对这一曲线作如下的解释:AB 段表示加在探极上的电压比探极所在那一点的空间电位负得多,在探极周围形成了正的空间电荷套层,套层的厚度一般小于等离子区中电子的自由路程。这时探极因受正离子的包围,它的电力线都作用在正离子上,不能跑出层外,因此它的电场仅限于层内。根据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在单位时间内有eS n v i i 4

1

个正

离子靠热运动达到探极上,形成的负电流

eS n v I i i i 4

1

=

我们对图中BE 段最感兴趣,因此下面将详细地加以讨论。正离子和电子是靠热运动而到达探极上的。在曲线BD 段内,探极电压比空间电位低,因此它的电场是阻止电子运动的,靠近探极的

1阿斯顿暗区

2阴极辉区

3阴极暗区

4负辉区

5法拉第暗区

6

阳辉区 (等离子区)

7阳极暗区 8阳级辉区

图2

图3 e

200 B 100 Vs 1

电位是连续变化的,电子处在有势场中,根据波耳兹曼理论,电子的速度服从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的。因此靠近探极表面的电子浓度:

e

kT

eV e e

e

n n

00=

ne0为等离子区中未经干扰的电子浓度;V0是探极电压V 与该点的空间电位Vs 的差,即V0=V-Vs ;Te 是等离子区中电子的等效温度;k 为波耳兹曼常数。

由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可知,当电子的浓度为ne ,平均速度为e v 时,单位时间内落到探极上的电子数:

S v N e e e 1

=

S 为探极面积,所以电流强度:

e

s e kT V V e e e kT eV e e e e e e e

eSn v e eSn v eS n v e N I )

(004

1

41410

?====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

e e s e e e kT eV kT eV eS n v I +

?=)41ln 0

设等式右边第一项和第二项为常数,由此式变为:

常数+=

kT e

I e

e ln

由实验得到lnIe-V 特性曲线。其中BD 表示电流的对数与电压的关系是直线的,因此就证明了等离子区中的电子的速度是服从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的。由这直线的斜率tan Ψ即可求出等离子区中电子的等效温度Te 。

I e

?==

ln e tan e ψ

e=4.8×10-10(静电单位),k=1.38×10-16,电子质量me=9.11×10-28克

在一般的计算中,经常使用对数(ln a=2.3log a ),并考虑电压单位,由实用单位(伏特)换算成静电单位(1静电单位电压=300伏特),再将e ,k 代入上式得

V I T e e ??=

lg 5040

服从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的电子的平均速度

e

e e m kT v π8=

电子的平均动能

πe e e kT v W 41==

由图5直线BD 在电流轴上的截距,可得出Ie0,而求出电子浓度。

e

e

e e e e e m kT eS

I n eS v I π844

1

00=?=

下面求正离子平均速度i

v 。因为等离子区中电子的浓度neo 和正离子的浓度nio 相等,所以由

图3中的AB 段可以得到

0000441e i i i i i eSn I v eS v I =?=

五、实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实验装置

等离子体特性测量仪(湘潭大学技术所) 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系统,高低压电源调节于初始位置,关闭漏气阀. 2.“镀膜-测量”转换开关掷于“测量”档

3.对放电管抽气并通过调节漏气阀维持在50Pa 左右. 4.将测量夹子插在放电管右边两探针上.

5.打开“高压”开关,调节“高压调节”旋钮.当高压调节至1000V 左右时放电管将被点亮,点燃后高压会自动下降.

6.辨认辉光放电的分区,并确认等离子体区的位置.

7.缓慢调节“微调阀”使放电管内等离子区稳定,此时应观察放电电压表和放电电流表,若放电电压和放电电流不稳定,则说明管内不干净或气体压强太高.一般可通过调节“微调阀”来解决,若不能解决应清洗放电管电极.

8.调节好后的放电管内辉光放电稳定,等离子体区占全管长度的1/2以上,放电电压表电压800V 以下,放电电流表电流控制在1-6mA (因探针电流表满量程为20mA ,所以放电电流太大时,将使曲线描绘转折点丢失)并稳定10分钟以上,使等离子区稳定.

9.调节“探针电压”调节旋钮至满刻度(该电压的调节是从高往低调整)打开探针电源开关. 10.填写实验记录表

11. 计算电子等效温度及电子浓度。已知探极直径0.8毫米,长度10毫米。

12. 关闭电源,在等离子区移动探极,重新测量一组数据,了解等离子区纵向电场分布。 13记录完毕先关闭探针电源,后关闭高压电源,将调压旋钮回零,然后可关闭机械泵、总电源。

六、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七、检查实验数据、实验仪器。教师签字认可。【复习思考】

1.等离子显示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教学后记】

1、提醒同学远离高压阳极,避免高压击伤。

2、调节气压时,缓慢旋动放气阀。

3、若调节的高压太高,容易发生等离子体区不稳的现象。

辉光放电

辉光放电(Glow discharge) 辉光放电是放电等离子体中最常见的一种放电形式,应用也最广泛。比如,一般的气体激光器(He-Ne 激光器、CO2激光器等)、常用光源(荧光灯)、空心阴极光谱灯等。同时辉光放电也是放电形式中放电最稳定的放电形式,所以有必要对辉光放电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 §6.1 辉光放电的产生及典型条件 最简单的辉光放电的结构如图6.1(a)。调节电源电压E或限流电阻R,就会得到如图6.1(b)的V-A 特性曲线。管电压U调节到等于着火电压U b时,放电管内就会从非自持放电过渡到自持放电,此时,放电电流I会继续增大,管压降U下降,进入辉光放电区。放电管发出明亮的辉光,其颜色由放电气体决定。限流电阻R应比较大,以保证放电稳定在辉光放电区。如果限流电阻R很小,放电很容易进入弧光放电区。 辉光放电的特点:比较高的放电管电压U(几百~几千V),小的电流I(mA量级); 弧光放电的特点:很低的放电电压U(几十V),大电流放电I(A量级甚至更大)。 辉光放电的典型条件: ①放电间隙中的电场分布比较均匀,至少没有很大的不均匀性;例如He-Ne激光器的放电管内电场近似 均匀。 ②放电管内气体压强不是很高,要求满足(Pd)Ubmin<Pd<200Kpa cm(巴邢曲线的右支),d---放电管内 电极间距,(Pd)Ubmin--巴邢曲线最低点U bmin对应的Pd值。一般P=4Pa~14Kpa时,可出现正常辉光放电,而Pd>200Kpa cm时,非自持放电通常会过渡到火花放电或丝状放电; ③放电回路中的电源电压和限流电阻准许放电管的放电电流工作在mA量级,且电源电压应高于着火电 压U b,否则不能起辉。

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研究.

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研究 131120161 李晓曦 摘要:本文阐述了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特性及其测试方法,分别使用单探针法 和双探针法测量了等离子体参量,最后对本实验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等离子体,等离子体诊断,探针法 1. 引言 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态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在实验室中对等离子体的研究是从气体放电开始的。近年来等离子体物理学有了较快发展,并被应用于电力工业、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和广播通讯等部门,特别是等离子体的研究,为利用受控热核反应,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诱人的前景。 2. 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及描述 等离子体定义为包含大量正负带电粒子、而又不出现净空间电荷的电离气体。 等离子体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气体的特性: (1)高度电离,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具有比普通气体大几百倍的比热容。 (2)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粒子密度几乎相等。 (3)宏观上是电中性的。 描述等离子体的一些主要参量为: (1)电子温度Te。它是等离子体的一个主要参量,因为在等离子体中电子碰撞电离是主要的,而电子碰撞电离与电子的能量有直接关系,即与电子温度相关联。 (2)带电粒子密度。电子密度为ne,正离子密度为ni,在等离子体中ne≈ni。 (3)轴向电场强度EL。表征为维持等离子体的存在所需的能量。 (4)电子平均动能Ee。 (5)空间电位分布。 本实验研究的是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辉光放电是气体导电的一种形态。当放电管内的压强保持在10~102Pa时,在两电极上加高电压,就能观察到管内有放电现象。辉光分为明暗相间的8个区域,在管内两个电极间的光强、电位和场强分布如图1所示。8个区域的名称为(1)阿斯顿区,(2)阴极辉区,(3)阴极暗区,(4)负辉区,(5)法拉第暗区,(6)正辉区,(7)阳极暗区,(8)阳极辉区。其中正辉区是等离子区。

等离子体-第一部分

等离子体化工导论讲义 前言 等离子体化工是利用气体放电的方式产生等离子体作为化学性生产手段的一门科学。因其在原理与应用方面都与传统的化学方法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律而引起广泛的兴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学科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新兴科学领域之一。 特别是,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以迅猛的势头在化工合成、材料制备、环境保护、集成电路制造等许多领域得到研究和应用,使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科学与工程。例如:先进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已成为21世纪目标为0.1μm线宽的集成电路芯片唯一的选择,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制备无缺陷、附着力大的高品位薄膜将会使微电子学系统设计发生一场技术革命,低温等离子体对废水和废气的处理正在向实际应用阶段过渡,农作物、微生物利用等离子体正在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对大分子链实现嫁接和裁剪、利用等离子体实现煤的洁净和生产多种化工原料的煤化工新技术正在发展。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将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与应用研究的发展相比,被称为年轻科学的等离子体化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缓慢而且较薄弱,其理论和方法都未达到成熟的地步。例如,其中的化学反应是经过何种历程进行,活性基团如何产生等等。因此,本课程力求介绍这些方面的一些基础理论、研究方法、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应用工艺。

课程内容安排: 1、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 2、统计物理初步 3、等离子体中的能量传递和等离子体的性质 4、气体放电原理及其产生方法 5、冷等离子体中的化学过程及研究方法 6、热等离子体中的化学过程及研究方法 7、当前等离子体的研究热点 8、等离子体的几种工业应用 学习方法: 1、加强大学物理和物理化学的知识 2、仔细作好课堂笔记,完成规定作业 3、大量阅读参考书和科技文献

辉光放电与等离子体

辉光放电与等离子体 1、辉光放电 通常把在电场作用下气体被击穿而导电的物理现象称之为气体放电。气体放电有“辉光放电”和“弧光放电”两种形式。辉光放电又分为“正常辉光放电”与“异常辉光放电”两种,它们是磁控溅射镀膜工艺过程中产生等离子体的基本环节。 辉光放电(或异常辉光放电)可以由直流或脉冲直流靶电源通过气体放电形成,也可以用交流(矩形波双极脉冲中频电源、正弦波中频与射频)靶电源通过真空市内的气体放电产生。 气体放电时,充什么样的工作气体、气压的高低、电流密度的大小、电场与磁场强度的分布与高低、电极的不同材质、形状和位置特性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到放电的过程和性质,也会影响到放电时辐射光的性质和颜色。 (1)直流辉光放电 ①在阴-阳极间加上直流电压时,腔体内工作气体中剩余的电子和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作定向运动,于是电流从零开始增加; ②当极间电压足够大时,所有的带电离子都可以到达各自电极,这时电流达到某一最大值(即饱和值); ③继续提高电压,导致带电离子的增加,放电电流随之上升;当电极间的放电电压大于某一临界值(点火起辉电压)时,放电电流会突然迅速上升,阴-阳极间电压陡降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稳定值上。工作气体被击穿、电离,并产生等离子体和自持辉光放电,这就是“汤生放电”的基本过程,又称为小电流正常辉光放电。 ④磁控靶的阴极接靶电源负极,阳极接靶电源正极,进入正常溅射时,一定是在气体放电伏-安特性曲线中的“异常辉光放电区段”运行。其特点是,随着调节电源输出的磁控靶工作电压的增加,溅射电流也应同步缓慢上升。 (2)脉冲直流辉光放电 脉冲或正弦半波中频靶电源的单个脉冲的气体放电应与直流气体放电伏-安特性曲线异常辉光放电段及之前段的变化规律相符。可以将其视为气体放电伏-安特性在单个脉冲的放电中的复现。脉冲直流靶电源在脉冲期间起辉溅射,在脉冲间隙自然灭辉(因频率较高,肉眼难以分辨)。 溅射靶起辉放电后,当电源的输出脉冲的重复频率足够高时,由于真空腔体内的导电离子还没有完全被中和完毕,第二个(以后)重复脉冲的复辉电压与溅射靶的工作电压接近或相同。当电源输出脉冲的重复频率很低(例如几百HZ以下)或灭弧时间过长(大于100ms以上),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详解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详解 [导读]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又称等离子活化烧结或等离子辅助烧结,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节能、环保的材料制备加工新技术,可广泛用于磁性材料、梯度功能材料、纳米陶瓷、纤维增强陶瓷和金属间复合材料等一系列新型材料的烧结。 一、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的特点 SPS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加热和表面活化实现材料的超快速致密化烧结,其具有升温速度快、烧结时间短、烧结温度低、加热均匀、生产效率高、节约能源等优点,除此之外由于等离子体的活化和快速升温烧结的综合作用,抑制了晶粒的长大,保持了原始颗粒的微观结构,从而在本质上提高了烧结体的性能,并使得最终的产品具有组织细小均匀、能保持原材料的自然状态、致密度高等特点,与热压烧结和热等静压烧结相比,SPS装置操作简单。 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的烧结机理 SPS是集等离子活化、热压和电阻加热为一体的烧结技术。对于SPS的烧结机理,一般认为,SPS过程除具有热压烧结的焦耳热和加压造成的塑性变形促进烧结过程外,还在粉末颗粒间产生直流脉冲电压,并有效利用了粉体颗粒间放电产生的表面活化作用和自发热作用,因而产生了SPS过程所特有的有益于烧结的现象。

施加直流开关脉冲电流的作用 SPS烧结系统主要由轴向压力装置、水冷冲头电极、真空腔体、气氛控制系统、直流脉冲及冷却水、位移测量、温度测量和安全控制单元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通-断脉冲电源,通过通-断脉冲电源可以产生放电等离子体、焦耳热、放电冲击压和电场辅助扩散效应。

离子烧结设备结构示意图 三、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的应用 SPS烧结升温速度快,烧结时间短,既可以用于低温、高压(500~1000MPa),又可以用于低压(20~30MPa)、高温(1000~2000℃)的烧结,因此可广泛的应用于金属、陶瓷和各种复合材料的烧结。

南京大学-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研究解析

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特性。 2.利用等离子体诊断技术测定等离子体的一些基本参量。 二.实验原理 1.等离子体及其物理特性 等离子体定义为包含大量正负带点粒子、而又不出现净空间电荷的电离气体。也就是说,其中正负电荷密度相当,整体上呈现电中性。等离子体可分为等温等离子体和不等温等离子体,一般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属不等温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气体的特性: (1)高度电离,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具有比普通气体大几百倍的比热容。 (2)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粒子密度几乎相等。 (3)宏观上是电中性的。 2.等离子体的主要参量 描述等离子体的一些主要参量为: (1)电子温度e T 。它是等离子体的一个主要参量,因为在等离子体中电子碰撞电离是主要的,而电子碰撞电离与电子的能量有直接关系,即与电子温度相关联。 (2)带电粒子密度。电子密度为e n ,正离子密度为i n ,在等离子体中e i n n 。 (3)轴向电场强度L E 。表征为维持等离子体的存在所需的能量。 (4)电子平均动能e E 。 (5)空间电位分布。 此外,由于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长程的库伦力,使它们在无规则的热运动之外,

能产生某些类型的集体运动,如等离子振荡,其振荡频率 f称为朗缪尔频率或等离子体频率。电子 p 振荡时辐射的电磁波称为等离子体电磁辐射。 3.稀薄气体产生的辉光放电 本实验研究的是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图2.1 辉光放电的光强,点位和电场分布 辉光放电是气体导电的一种形态。当放电管内的压强保持在10100Pa时,在两电极上加高电压,就能观察到管内有放电现象。辉光分为明暗相间的8 个区域,在管内两个电极间的光强、电位和场强分布如图2.1所示。8个区域的名称为阿斯顿区,阴极辉区,阴极暗区,负辉区,法拉第暗区,正辉区,阳极暗区,阳极辉区。其中正辉区是我们感兴趣的等离子区。 4.单探针与双探针法测量原理 测试等离子体的方法被称为诊断。等离子体诊断有探针法,霍尔效应法,微波法,光谱法等。本次实验中采用探针法。分单探针法和双探针法。 (1)单探针法。

放电等离子烧结系统(SPS)

粉末冶金研究先进设备-放电等离子烧结系统(SPS)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放电等离子烧结系统(SPS) 新型材料特别是新型功能材料的种类和需求量不断增加,材料新的功能呼唤新的制备技术。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简称SPS)是制备功能材料的一种全新技术,它具有升温速度快、烧结时间短、组织结构可控、节能环保等鲜明特点,可用来制备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也可用来制备纳米块体材料、非晶块体材料、梯度材料等。 国内外SPS的发展与应用状况 SPS技术是在粉末颗粒间直接通入脉冲电流进行加热烧结,因此在有的文献上也被称为等离子活化烧结或等离子辅助烧结(plasmaactivatedsintering-PAS或plasma-assistedsintering-PAS)[1,2]。早在1930年,美国科学家就提出了脉冲电流烧结原理,但是直到1965年,脉冲电流烧结技术才在美、日等国得到应用。日本获得了SPS技术的专利,但当时未能解决该技术存在的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因此SPS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1988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工业型SPS装置,并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内推广使用。1990年以后,日本推出了可用于工业生产的SPS第三代产品,具有10~100t 的烧结压力和脉冲电流5000~8000A。最近又研制出压力达500t,脉冲电流为25000A的大型SPS装置。由于SPS技术具有快速、低温、高效率等优点,近几年国外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相继配备了SPS烧结系统,并利用SPS进行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3]。1998年瑞典购进SPS烧结系统,对碳化物、氧化物、生物陶瓷等材料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4]。 国内近三年也开展了用SPS技术制备新材料的研究工作[1,3],引进了数台SPS 烧结系统,主要用来烧结纳米材料和陶瓷材料[5~8]。SPS作为一种材料制备的全新技术,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SPS的烧结原理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SPS)

放电等离子体烧结技术(SPS) 一、S PS合成技术的发展 ?最初实现放电产生“等离子体”的人是以发现电磁感应法则而知名的法拉第(M.Farady),他最早发现在低压气体中放电可以分别观测到相当大的发光区域和不发光的暗区。 ?https://www.doczj.com/doc/b614015453.html,ngmuir又进一步对低压气体放电形成的发光区,即阳光柱深入研究,发现其中电子和正离子的电荷密度差不多相等,是电中性的,电子、离子基团作与其能量状态对应的振动。他在其发表的论文中,首次称这种阳光柱的状态为“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特效图 ?1930年,美国科学家提出利用等离子体脉冲电流烧结原理,但是直到1965年,脉冲电流烧结技术才在美、日等国得到应用。日本获得了SPS技术的专利,但当时未能解决该技术存在的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因此SPS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SPS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 ?1988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工业型SPS装置,并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内推广应用。 ?1990年以后,日本推出了可用于工业生产的SPS第三代产品,具有10~100t 的烧结压力和5000~8000A脉冲电流,其优良的烧结特性,大大促进了新材料的开发。 ?1996年,日本组织了产学官联合的SPS研讨会,并每年召开一次。 ?由于SPS技术具有快速、低温、高效率等优点,近几年国外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相继配备了SPS烧结系统,应用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的制备,并利用SPS进行新材料的开发和研究。 ?1998年瑞典购进SPS烧结系统,对碳化物、氧化物、生物陶瓷登材料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 ?目前全世界共有SPS装置100多台。如日本东北大学、大阪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大学及科研机构相继购置了SPS系统。 ?我国近几年也开展了利用SPS技术制备新材料的研究工作,引进了数台SPS烧结系统,主要用于纳米材料和陶瓷材料的烧结合成。 ?最早在1979年,我国钢铁研究总院自主研发制造了国内第一台电火花烧结机,用以批量生产金属陶瓷模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0年6月武汉理工大学购置了国内首台SPS装置(日本住友石炭矿业株式会社生产,SPS-1050)。 ?随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也相继引进了SPS装置,用来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 ?SPS作为一种材料制备的全新技术,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2006年,国内真空电炉生产企业开始研制国产SPS烧结系统。经过我国科研人员,国产SPS于2009年研制出第一台国产SPS烧结系统,在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得到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S PS合成技术原理 1、等离子体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1 前言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新型材料特别是新型功能材料的种类和需求量不断增加,材料新的功能呼唤新的制备技术。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Sintering ,简称SPS )是制备功能材料的一种全新技术,它具有升温速度快、烧结时间短、组织结构可控、节能环保等鲜明特点可用来制备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也可用来制备纳米块体材料、非晶块体材料、梯度材料等。 2国内外SPS的发展与应用状况 SPS技术是在粉末颗粒间直接通入脉冲电流进行加热烧结,因此在有的文献上也被称为等离子活化烧结或等离子辅助烧结(plasmaact ivatedsintering - PAS 或plasma -assiste dsintering - PAS )[1,2]。早在1930年,美国科学家就提出了脉冲电流烧结原理,但是直到1965 年,脉冲电流烧结技术才在美、日等国得到应用。日本获得了SPS技术的专利,但当时未能解决该技术存在的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因此SPS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应用1988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工业型SPS装置,并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内推

广应用。1990年以后,日本推出了可用于工业生产的SPS第三代产品,具有10?100 t的烧结压力和脉冲电流5000?8000 A。最近又研制出压力达500 t,脉冲电流为25000 A的大型SPS装置。由于SPS技术具有快速、低温、高效率等优点,近几年国外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相继配备了SPS烧结系统,并利用SPS进行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3]。1998年瑞典购进SPS烧结系统,对碳化物、氧化物、生物陶瓷等材料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4]。 国内近三年也开展了用SPS技术制备新材料的研究工作[1,3],引进了数台SPS烧结系统,主要用来烧结纳米材料和陶瓷材料[5?8]。SPS作为一种材料制备的全新技术,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3SPS的烧结原理 31 等离子体和等离子加工技术[9,10] SPS是利用放电等离子体进行烧结的。等离子体是物质在高温或特定激励下的一种物质状态,是除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外,物质的第四种状态。等离子体是电离气体,由大量正负带电粒子和中性粒子组成,并表现出集体行为的一种准中性气体。 等离子体是解离的高温导电气体,可提供反应活性高的状态。等离子体温度4000?10999 C,其气态分子和原子处在高度活化状态,而且等离子气体内 离子化程度很高,这些性质使得等离子体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制备和加 工技术。

放电等离子烧结

放电等离子烧结的机理与应用 李崴20080403B013 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 摘要:放电等离子体烧结(SPS)一种用于材料烧结致密化的新技术,作为一种快速烧结方式,近年来被广泛研究与应用。本文针对SPS的发展概况,工作机理以及研究应用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放电等离子烧结,发展,机理,应用 0引言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快速烧结技术。由于等离子活化烧结技术融等离子活化、热压、电阻加热为一体,因而具有升温速度快、烧结时间短、晶粒均匀、有利于控制烧结体的细微结构、获得的材料致密度高、性能好等特点。该技术利用脉冲能、放电脉冲压力和焦耳热产生的瞬时高温场来实现烧结过程,对于实现优质高效、低耗低成本的材料制备具有重要意义,在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的制备中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现已应用于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的制备。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利用SPS进行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并对其烧结机理与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尤其是其快速升温的特点,可作为制备纳米块体材料的有效手段,因而引起材料学界的特别关注。本文将对SPS技术有关的机理和部分应用予以介绍和讨论。 1.SPS的发展概况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就提出了脉冲电流烧结原理。1965年,脉冲电流烧结技术在美、日等国得到应用。1968年该技术被称为电火花烧结技术日本获得了专利,但未能解决该技术存在的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推广应用。1979年我国钢铁研究总院高一平等自主开发研制了国内第一台电火花烧结机,用以批量生产金属陶瓷模具,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出版了《电火花烧结技术》一书。1988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工业型SPS装置,并推广应用于新材料研究领域。1990年以后,日本推出了可用于工业生产的SPS 第三代产品,具有10-100t的烧结压力和5000-8000A的脉冲电流。1998年瑞典购进SPS烧结系统,对碳化物、氧化物、生物陶瓷等材料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我国从2000年起,武汉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等单位也相继引进了日本制造的SPS设备,开展了用SPS技术制备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用来烧结纳米材料和陶瓷材料。SPS作为一种材料制备的全新技术,已引起了国内外材料界的特别关注。 2.SPS系统的结构 目前使用的SPS系统主要是日本制造的由3部分组成(图1):①产生单轴向压力的装置和烧结模,压力装置可根据烧结材料的不同施加不同的压力;②脉冲电流发生器,用来产生等离子体对材料进行活化处理;③电阻加热设备。SPS与热压(HP)烧结有相似之处,但加热方式完全不同,它是利用直流脉冲电流直接通电烧结的加压烧结方法,通过调节脉冲直流电的大小控制升温速率和烧结温度。整个烧结过程可在真空环境下进行,也可在保护气氛中进行,烧结过程中,脉冲

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研究

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研究 091120***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等离子体的产生和有关参数的物理意义 2、采用探针法测量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 二、实验原理 1.等离子体及其物理特性 等离子体(又称等离子区)定义为包含大量正负带电粒子、而又不出现净空间电荷的电离气体。也就是说,其中正负电荷密度相等,整体上呈现电中性。等离子体可分为等温等离子体和不等温等离子体,一般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属不等温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气体的特性: (1)高度电离,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具有比普通气体大几百倍的比热容。 (2)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粒子密度几乎相等。 (3)宏观上是电中性的。 虽然等离子体宏观上是电中性的,但是由于电子的热运动,等离子体局部会偏离电中性。电荷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使这种偏离电中性的范围不能无限扩大,最终使电中性得以恢复。偏离电中性的区域最大尺度称为德拜长度λD。当系统尺度L>λD时,系统呈现电中性,当L<λD时,系统可能出现非电中性。 2.等离子体的主要参量 描述等离子体的一些主要参量为: (1)电子温度Te。它是等离子体的一个主要参量,因为在等离子体中电子碰撞电离是主要的,而电子碰撞电离与电子的能量有直接关系,即与电子温度相关联。 (2)带电粒子密度。电子密度为ne,正离子密度为ni,在等离子体中ne≈ni。 (3)轴向电场强度EL。表征为维持等离子体的存在所需的能量。 (4)电子平均动能Ee。 (5)空间电位分布。 此外,由于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长程的库仑力,使它们在无规则的热运动之外,能产生某些类型的集体运动,如等离子振荡,其振荡频率Fp称为朗缪尔频率或等离子体频率。电子振荡时辐射的电磁波称为等离子体电磁辐射。 3.稀薄气体产生的辉光放电 本实验研究的是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辉光放电是气体导电的一种形态。当放电管内的压强保持在10~102Pa时,在两电极上加高电压,就能观察到管内有放电现象。辉光分为明暗相间的8个区域,在管内两个电极间的光强、电位和场强分布如图2.3-1所示。8个区域的名称为(1)阿斯顿区,(2)阴极辉区,(3)阴极暗区,(4)负辉区,(5)法拉第暗区,(6)辉区(即正辉柱),(7)阳极暗区,(8)阳极辉

放电等离子烧结(sps)

SPS 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简称SPS)是制备功能材料的一种全新技术,它具有升温速度快、烧结时间短、组织结构可控、节能环保等鲜明特点,可用来制备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也可用来制备纳米块体材料、非晶块体材料、梯度材料等。 1 前言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新型材料特别是新型功能材料的种类和需求量不断增加,材料新的功能呼唤新的制备技术。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简称SPS)是制备功能材料的一种全新技术,它具有升温速度快、烧结时间短、组织结构可控、节能环保等鲜明特点,可用来制备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也可用来制备纳米块体材料、非晶块体材料、梯度材料等。 2 国内外SPS的发展与应用状况 SPS技术是在粉末颗粒间直接通入脉冲电流进行加热烧结,因此在有的文献上也被称为等离子活化烧结或等离子辅助烧结(plasmaactivatedsintering-PAS或plasma-assistedsintering-PAS)[1,2]。早在1930年,美国科学家就提出了脉冲电流烧结原理,但是直到1965年,脉冲电流烧结技术才在美、日等国得到应用。日本获得了SPS技术的专利,但当时未能解决该技术存在的生产效率低等问题,因此SPS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1988年日本研制出第一台工业型SPS装置,并在新材料研究领域内推广使用。1990年以后,日本推出了可用于工业生产的SPS第三代产品,具有10~100t 的烧结压力和脉冲电流5000~8000A。最近又研制出压力达500t,脉冲电流为25000A的大型SPS装置。由于SPS技术具有快速、低温、高效率等优点,近几年国外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都相继配备了SPS烧结系统,并利用SPS进行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3]。1998年瑞典购进SPS烧结系统,对碳化物、氧化物、生物陶瓷等材料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4]。 国内近三年也开展了用SPS技术制备新材料的研究工作[1,3],引进了数台SPS烧结系统,主要用来烧结纳米材料和陶瓷材料[5~8]。SPS作为一种材料制备的全新技术,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 3 SPS的烧结原理 3.1 等离子体和等离子加工技术[9,10] SPS是利用放电等离子体进行烧结的。等离子体是物质在高温或特定激励下的一种物质状态,是除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外,物质的第四种状态。等离子体是电离气体,由大量正负带电粒子和中性粒子组成,并表现出集体性为的一种准中性气体。

SPS放电等离子体烧结系统

SPS放电等离子体烧结系统 技术要求: 1.工作条件 1.1湿度:80%; 1.2温度:15-30℃; 1.3电源:3相380V50/60Hz±10%; 2.主要要求和功能 SPS放电等离子体烧结系统要求完全一箱式结构,将烧结主机、特殊直流脉冲变频电源、真空系统、数字伺服加压系统、操作控制柜等一体集成,各部件间无线路裸露连接确保操作安全;其功能是对装在烧结模具(以石墨模具为主)内的粉末材料直接通入脉冲直流强电流,利用粉末自身的电阻发热,磁场与电场效应,达到激活材料粉体并升温烧结的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纳米材料、梯度功能材料、复合材料、非晶材料、金属间化合物、金属玻璃、电子材料等新材料和尖端材料的研发; 3.技术参数 3.1SPS放电等离子体烧结炉主机及加压系统; 3.1.1结构:一箱式结构,将烧结主机、特殊直流脉冲变频电源、真空系统、数字伺服加压系统、操作控制柜等一体集成,各部件间无线路裸露连接确保操作安全;; 3.1.2压力系统:交流伺服电机高精度单向纵一轴加压; 3.1.3最大烧结压力:30KN; 3.1.4加压压力可调范围:0~30KN(手动和自动控制下,精度均为0.1kN); 3.1.5加压控制方式:可实现手动和可编程自动控制加压,并配备电极手动定位脉冲飞轮; 3.1.6电极加压行程:80mm; 3.1.7电极全开高度:200mm; 3.1.8压力显示方式:触控显示屏上动态数显,分辨率:0.1kN; 3.1.9试料台规格:Φ90mm; 3.1.10加压电极:内部水冷结构;

3.1.11轴位移显示:AC伺服电机信号动态数显; 3.2烧结电源及与通电系统 3.2.1DC脉冲变频烧结电源:采用直流脉冲控制方式; 3.2.2最大脉冲直流输出:8V,2500A; 3.2.3电流可调范围:0~2500A(手动和自动控制下,精度均为1A); 3.2.4控制方式:可实现手动和可编程自动电流输出控制,并可实现可编程温控程序PID控制; 3.2.5通电连接:采用高导电特殊铜排连接主机电极与脉冲电源; 3.2.6脉冲占空比设定范围:ON:1~999ms,OFF:1~999ms,最小单位1ms;3.3真空烧结腔及抽真空系统 3.3.1形式:前开门圆筒卧式水冷腔体; 3.3.2尺寸规格:内径Φ320mm×进深310mm操作口径Φ260mm; 3.3.3抽真空速度:大气环境下→6Pa/15分钟以内(腔体内空载状态下,极限真空度为6Pa); 3.3.4真空泵:旋片式机械泵; 3.3.5观察窗大小:内窥窗:Φ70mm1个; 3.3.6真空仪表:布登管真空刻度表、皮拉真空计; 3.3.7适应烧结气氛:大气、真空、保护气氛(预装即插式进气阀组); 3.3.8烧结测温:1000℃以下低温区间采用铠装热电偶;3000℃以下高温区间采用红外测温仪。可通过触控屏一键切换,实际使用时低于烧结腔体的最高耐热温度; 3.3.9真空腔最高耐热温度:石墨模具测温2500℃(常用温度2200℃)(模具大小不同时最高温度可以有变化); 3.3.10冷却水监控及流量传感器:可通过动态流量栓确认真空腔体、上电极、下电极等部位的通水状况。流量传感器检测到冷却水流量过低时,为确保设备安全,将自动停机并报警; 3.4仪器仪表显示方式 3.4.1Z轴数显:烧结位移单位数显精确到1微米,1微米与10微米可一键切换,显示范围在加压行程以内;

射频放电等离子体过程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近些年来,等离子体的研究受到高度关注,由射频放电方式产生的低气压、高密度等离子体在新材料的制备及材料表面改性等工艺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控制离子入射到极板上的行为,通常在极板上施加一射频(RF)偏压,从而在极板附近形成一射频等离子体鞘层。本课题将对离子在射频鞘层中的运动行为进行跟踪研究,力求找到等离子体中各基本粒子随射频频率变化而引起的分布情况。利用流体力学方程,将采用一个自洽的无碰撞射频等离子体鞘层动力学模型实施数值模拟。 2、论文的主要内容 介绍等离子体的概念;等离子体的流体力学理论;对射频等离子体放电的流体动力学模拟射频等离子体鞘层动力学模型给予论述。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3、论文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描述任意频率段的射频鞘层演化过程以及对射频放电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计算,并指明今后的研究方向。 4、主要参考文献 [1] 居建华.氮对类金刚石薄膜的微观结构内应力与附着力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0,49(11):2310-2314. [2] 马锡英.氮化硼薄膜的生长特性粘附性研究[J].物理学报,1998,304(05):3-101. [3] 戴忠玲.射频等离子体鞘层动力学模型[J].物理学报,2001,50(12):2399-2402. [4] Hua-Tan Qiu.Collisional effects on the radio-frequency sheath dynamics[J].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02,51(06):1332-1337. [5] 朱武飚.负偏压射频放电过程的流体力学模拟[J].物理学报,2000,45(07):1138-1145. [6] 马腾才.等离子体物理原理[M].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88:1-2 32. 5、计划进度 阶段起止日期 1 收集资料,确定题目2011.01.04-2011.01.15 2 总结资料,撰写开题报告2011.01.16-2011.02.30 3 构思框架,书写论文初稿2011.03.01-2011.03.30 4 完成论文二稿,英文文献翻译2011.04.01-2011.04.30 5 修改并完成论文2011.05.01-2011.05.15指导教师:高书侠 2011 年 1 月 2 日

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研究实验报告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物理系实验报告 题目实验2.3 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研究 姓名朱瑛莺 2014年4月4日学号 111120230 一、引言 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态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在实验室中对等离子体的研究是从气体放电开始的。朗缪尔和汤克斯首先引入“等离子体”这个名称。近年来等离子体物理学有了较快发展,并被应用于电力工业、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和广播通讯等部门,特别是等离子体的研究,为利用受控热核反应,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诱人的前景。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特性。 2、利用等离子体诊断技术测定等离子体的一些基本参量。 三、实验原理 1、等离子体及其物理特性 等离子体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气体的特性: (1)高度电离,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具有比普通气体大几百倍的比热容。(2)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粒子密度几乎相等。 (3)宏观上是电中性的。 2、等离子体的主要参量 描述等离子体的一些主要参量为: (1)电子温度Te。它是等离子体的一个主要参量,因为在等离子体中电子碰撞电离是主要的,而电子碰撞电离与电子的能量有直接关系,即与电子温度相关联。 (2)带电粒子密度。电子密度为n e ,正离子密度为n i ,在等离子体中n e ≈n i 。 (3)轴向电场强度E L 。表征为维持等离子体的存在所需的能量。 (4)电子平均动能Ee 。 (5)空间电位分布。 3、稀薄气体产生的辉光放电 本实验研究的是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辉光放电是气体导电的一种形态。当放电管内的压强保持在10-102Pa时,在两电极上加高电压,就能观察到管内有放电现象。辉光分为明暗相间的8个区域。8个区域的名称为(1)阿斯顿区,(2)阴极辉区,(3)阴极暗区,(4)负辉区,(5)法拉第暗区,(6)正辉区(即正辉柱),(7)阳极暗区,(8)阴极辉区。 如图1所示,其中正辉区是我们感兴趣的等离子区。其特征是:气体高度电离;电场强度很小,且沿轴向有恒定值。这使得其中带电粒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胜过它们的定向运动。所以它们基本上遵从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由其具体分布可得到一个相应的温度,即电子温度。但是,由于电子质量小,它在跟离子或原子作弹性碰撞时能量损失很小,所以电子的平均动能比其他粒子的大得多。这是一种非平衡状态。因此,虽然电子温度很高(约为105K),但放电气体的整体温

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Ti_2AlC材料的研究

·科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5-0639(2004)02-0007-04 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制备Ti 2AlC 材料的研究 周卫兵,梅炳初,朱教群,洪小林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0) 摘要:以元素粉钛、铝、碳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工艺在1100℃的温度下成功地制备了高纯、致密Ti 2AlC 材料。合成材料的X -射线衍射(XRD )和扫描电镜(SE M )分析的结果表明:多晶体Ti 2AlC 形貌为板状结晶,晶粒大小平均约为20μm ,厚度在3~5μm 。 关键词: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Ti 2AlC 中图分类号:TB28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1-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17203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0049702) 新型层状陶瓷材料Ti 2AlC 以其优异性能成为近年来国内外众多材料学者研究的热点 [1~8] 。 在常温下,它具有金属的性能,有很好的导热性能和导电性能,有较低的Vickers 硬度,像金属一样可进行机械加工,同时又具有陶瓷的性能,高熔点,高热稳定性和良好的抗氧化性能。但在Ti -Al -C 三元相图中[9],高温下单一Ti 2AlC 相区狭窄,使得制备高纯、致密Ti 2AlC 块体材料非常困难,传统制备方法[2~5]所合成的材料工艺复杂,条件苛刻,成本太高,且合成的产物中很容易含有TiC 或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等杂质相。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如果想获得纯净致密的块体Ti 2AlC 材料,解决杂质相存在的问题,则必须在制备工艺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放电等离子烧结是最近几年从日本发展起来的材料制备新技术 [10]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瞬时产生的放电 等离子使粉末颗粒均匀发热和表面活化,与材料的传统烧结方法(真空或气氛烧结、热压烧结、热等静压烧结等)相比,其主要优点表现在:(1)可大大缩短烧结时间和降低烧结温度;(2)制备的材料晶粒细小,性能优异。本研究以Ti /Al /C 元素粉为原料,利用这一新型的烧结技术超快速制备致密、高纯Ti 2AlC 材料。 1 实验方法 研究中所用原料的特征是:Ti 粉(99.0%, 10.6μm )、Al 粉(99.8%,12.8μm )、C 粉(99.0%,13.2μm )。其中C 粉为商品活性碳。按设定的配 合比例进行称量后,在塑料混料瓶中混合24h ,再放入直径为20mm 的石墨模具中,在日本Sumitomo 公司的SPS -1050型装置上进行烧结,采用红外温度计测温。工艺制度是:升温速率为80℃/min ,在设定合成温度下保温8min ,然后在3min 内冷却至600℃以下,Z 轴压力为30MPa 。每隔30s 记录一次各项参数,包括电压、电流、烧结温度、Z 轴位移、真空室气压Pa 和Z 轴施加的压力。 合成的样品分别用Archimedes 法测定密度,采用转靶X -射线衍射仪分析材料的相组成,用扫描电镜(SE M )结合能谱仪(EDS )观察矿物形貌和颗粒尺寸。 2 结果与讨论 2.1 配比对相组成的影响 图1为原料配比为n (Ti )∶n (Al )∶n (C )=2∶1∶1在不同温度下烧结试样的X -射线衍射谱。试样(a )的主晶相为Ti 2AlC 和TiC ,在其X -射线衍射谱上还存在一个属于TiAl 的衍射峰。试样(b )主晶相仍为Ti 2AlC 和TiC ,TiC 的峰强明显高于(a )样,说明其含量更高。而试样(c )中的主晶相已变为TiC 。Ti 2AlC 的峰强已降低很多,说明在1300℃,对合成Ti 2AlC 极为不利,所合成的Ti 2AlC 第27卷 第2期2004年4月山东陶瓷 SHANDONG CER AMICS Vol .27 No .2Apr .2004

等离子放电 实验

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研究 摘要:本文阐述了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特性及其测试方法,分别 使用单探针法和双探针法测量了等离子体参量,最后对本实验进行 了讨论。 关键词:等离子体,等离子体诊断,单探针法,双探针法 1. 引言 等离子体作为物质的第四态在宇宙中普遍存在。在实验室中对等离子体的研究是从气体放电开始的。近年来等离子体物理学有了较快发展,并被应用于电力工业、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和广播通讯等部门,特别是等离子体的研究,为利用受控热核反应,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诱人的前景。 2实验目的 1.了解气体放电中等离子体的特性, 2.利用等离子体诊断技术测定等离子体中的一些基本参量。 3. 等离子体的物理特性 1.等离子体定义为包含大量正负带电粒子、而又不出现净空间电荷的电离气体。也就是说,等离子体中正负电荷的密度相等,整体上呈电中性。 等离子体有一系列不同于普通气体的特性: (1)高度电离,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具有比普通气体大几百倍的比热容。 (2)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粒子密度几乎相等。 (3)宏观上是电中性的。 2.描述等离子体的一些主要参量为: (1)电子温度Te。它是等离子体的一个主要参量,因为在等离子体中电子碰撞电离是主 要的,而电子碰撞电离与电子的能量有直接关系,即与电子温度相关联。 (2)带电粒子密度。电子密度为ne,正离子密度为ni,在等离子体中ne≈ni。 (3)轴向电场强度EL。表征为维持等离子体的存在所需的能量。 (4)电子平均动能Ee。

(5)空间电位分布。 此外,由于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长程的库伦力,使他们在无规则运动的热运动之外,能产生某些类型的集体运动,如等离子震荡,其震荡频率称为朗缪尔频率或等离子体频率。电子震荡时辐射的电磁波称为等离子体电磁辐射。 3.稀薄气体产生的辉光放电 本实验研究的是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辉光放电是气体导电的一种形态。当放电管内的压强保持在10~102Pa时,在两电极上加高电压,就能观察到管内有放电现象。辉光分为明暗相间的8个区域,在管内两个电极间的光强、电位和场强分布如图1所示。8个区域的名称为(1)阿斯顿区,(2)阴极辉区,(3)阴极暗区,(4)负辉区,(5)法拉第暗区,(6)正辉区,(7)阳极暗区,(8)阳极辉区。其中正辉区是等离子区。 图1 正辉区的特性是:气体高度电离;电场强度较小,且沿轴向有恒定值,这使得带电粒子的无规则运动胜过定向运动,所以他们基本上遵从麦克斯韦分布。4. 等离子体诊断 测试等离子体的方法被称为诊断。等离子体诊断有探针法,霍尔效应法,微波法,光谱法等。本次实验中采用探针法。探针法分单探针法和双探针法。 (1)单探针法。探针是封入等离子体中的一个小的金属电极(其形状可以是平板形、圆柱形、球形)。其接法如图二所示。以放电管的阳极或阴极作为参考点,改变探针电位,测出相应的探针电流,得到探针电流与其电位之间的关系,即探针伏安特性曲线,如图三所示。

实验三 低压气体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参量测量

实验三低压气体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参量测量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观察直流低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唯象结构,通过对辉光等离子体的伏安曲线 的测量,理解辉光等离子体的电学特性; 2.采用Langmuir双探针测量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参数,用双探针法测量气体 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 二、实验基础知识 1. 等离子体 宏观物质存在的形态不限于一般所熟知的固、液、气三态,等离子体被称为第四态。我们知道,物质的温度越高,它的分子或原子就活跃。在固体里,一般温度下,原子和分子按照严格的规律整齐排列。温度升高到熔点以上变为液体时,它们就可以运动,但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温度再升高,蒸发为气体后,分子或原子都能自由运动,不受限制。但原子内部的电子还被束缚在一定轨道上运动,不能脱离原子核。如果温度再升高,电子就可以脱离原子,完全自由地运动。失去电子的原子也成为带电的正离子。由正离子和电子按一定比例组成总电荷为零的物质形态,就称为等离子态。这种物质就称为等离子体,或者等离子区。因此等离子体定义为包含大量正负带电粒子,而又不出现净空间电荷的电离气体。即其中正、负电荷密度相等,整体上呈现电中性。等离子体早就被人们所见到:宏伟的极光、闪电或电网上的火花、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高压汞灯、钠灯和日光灯都是等离子体在发光;地球周围的电离层、整个太阳以及其它恒星也是由等离子体组成。等离子体可分为等温等离子体和不等温离子体。一般气体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属不等温离子体。 等离子体有一系列的不同于普通气体的独特性质:有很高的温度,气体分子高度电离,是电和热的良导体;带正电荷和带负电荷的粒子密度几乎相等,宏观上是电中性的;等离子体可以为外加电场或磁场所支配;等离子体具有很大且复杂的电导率;产生等离子体震荡。虽然等离子体在宏观上是电中性的,但是由于电子的热运动,等离子体局部会偏离电中性。电荷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使这种偏离电中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