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时间课题商山早行授课时数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情感。

2、弄清诗人是如何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的。

教学重点:

弄清诗人是如何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的。

学习过程

1

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2 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文人,有评论说他文不如诗,诗不如词,但他确实是一

位颇有影响的诗词名家,这就是“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温庭筠的诗,写

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更是不朽名句,千古流传。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

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商山早行》,看看它为何能成为不

朽名篇。

二、作者简介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

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屡举进

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精通音律。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为“花间派”首要词人,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三、写作背景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

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

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 “故乡”;

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四、鉴赏诗歌

一读诗歌,读懂诗意。

清早起来出行,马车上的铃铛响声不断,出门人想念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晓,茅草店外残月当空,布满寒霜的板桥上,早有行人足迹。

槲叶纷纷凋落,铺满山路;驿站墙头,枳花开放,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于是,想到我昨夜梦会杜陵的景色:一群群凫雁,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二读诗歌,赏早行之景。

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

活动已暗含其中。)

间接表现: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2、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

面,找出相应的诗句。

异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故乡: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并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

教学反思:

3

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定稿

《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 4.22.2016 zq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检查:《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 二、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我们已经学过了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今天我们接触晚唐的另两位诗人赵嘏和温庭筠。 三、学习《长安晚秋》 (一)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 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2、重点词语:拂曙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 3、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 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 4、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 5、提问几名学生。 (二)内容讲析: 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 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见课下注释①) 3、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完整版

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商山早行》讲课稿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着名的文人,但有评论却说他文不如诗(诗歌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晚唐有这么一位着名的诗人,但有评论却说他诗不如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鼻祖)。 他就是这样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词名家——温庭筠。 温庭筠极富才情,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生活坎坷,仕途失意。 然而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一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流传千古。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思考一: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提醒:4处) 答:(1)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 (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思考二: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答:早春 (1)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2)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为证。 思考三: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答:(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 (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诗眼) 思考四: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修辞手法:“列锦”、“意象叠加”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巧妙地排列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羁旅思乡情感教案

羁旅思乡诗情感鉴赏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牢记羁旅思乡诗中抒发的几种思想情感。 2.能结合诗句分析具体的感情,并明辨羁旅思乡诗的特征。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领悟积累。 (一)典型题示例,明确解题的步骤与要领。 梦中作①欧阳修(10年全国卷Ⅱ)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被贬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鉴赏要领: 1、明确作者选用的意象,写了哪些“眼中景”,什么样的景? 2、结合诗人境况,了解诗人因何而思乡,寄予何种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之情与所见所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二)羁旅思乡诗常见的思想情感 1、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注]杜陵:作者的故乡。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等。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2、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教案 备课日期:主备人上课日期:序号: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2.学习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课时设计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温庭筠(约812-870年),本名歧,字飞卿,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世居太原,是晚唐著 名的诗人、词家。在晚唐的诗人中,温庭筠声名鹊起,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都是唯美诗风的代表作家。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和著名的韦庄齐名,人称“温韦”。他的词,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含蓄,声律的和谐等方面,都有自己艺术风格上的特点,具 有较高的艺术性,在词在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着突出的贡献,被誉为“花间派”鼻 祖。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 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二.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清早起马车铃响声叮当, 出门人想家乡倍感悲伤。 雄鸡唱茅草店残月当空, 踏寒霜人脚印留板桥上。 槲树叶纷纷落满山满路, 月光下枳树花映照驿墙。 思故乡我昨夜梦回杜陵, 春天里凫和雁布满池塘。 三.品味意象,领会意境 1.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分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前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叠加各组典型意象,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 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2.意象的叠加是指把几组意象串联起来,运用联想和想象,组成了一幅充满意味的画面,以 此表现作者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叠加实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3.分析:”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请谈谈对句“枳花明驿墙”中“枳花”、“驿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相互映衬,以表现天色微明,突出一个“早”字。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用一

长安晚秋1

长安晚秋 一、导入新课: 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我们学过了晚唐著名的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今天我们接触晚唐另一位诗人赵嘏。 二、1.作者简介: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阴市)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853)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他的七言律诗清圆熟练,颇多佳句。 2.朗读此诗,体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三、合作探究 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 思考:“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颔联:写仰观。晨曦初见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此称赵嘏为“赵倚楼”。 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在写法上…… 3、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 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

商山早行教案 (2)

课题: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思乡诗 第四学时《商山早行》 编写:耿亦华编号:16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3、探究本诗的内涵及艺术手法,提升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探究本诗的内涵及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颔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 【学习时数】:一学时 【经典再现】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资料助读】 一、走进作者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 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 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 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 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 助教。精通音律。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诗,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 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 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在词史上, 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 二、了解背景 课前自主学习 目标导航 新知导学 课时目标呈现 备注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 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 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 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 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 之情在所不免。 【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备注 ⑴了解诗中“商山”、“杜陵”两个地点 ⑵解释词语(批注在课本上) 征铎、槲叶、枳花、驿墙、凫雁、回塘 2、理清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全诗如何紧扣“早行”二字展开 【参考答案】: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 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纯用名词组成诗句,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 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写早行情景 宛然在目。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天还没有大亮,驿墙 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尾联“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把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早行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早行”之景与 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3、总结诗歌主旨:体现诗歌主旨的是那一句诗 “客行悲故乡” 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但“悲”字所表现的情

部编人教版九上课外古诗词(《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商山早行》)教案

课题:《月夜忆舍弟》、《长沙过贾谊宅》 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师: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二、诵读古诗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读出诗题的节奏。 3、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4、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三、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四、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身在他乡 杜甫舍弟 心忆对方 4、师:是呀,正是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让杜甫在月夜之下如此忆舍弟、忆舍弟。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学生齐读。)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弄清《商山早行》的“言外之意”。 3.了解羁旅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四、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 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有“温八叉”之称。 温庭筠幼时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曾自称杜陵游客。 晚唐时期第一个致力于写词的人,其词辞藻华丽,浓艳精致,被称为“花间派鼻祖”。 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 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三、知人论世 纵观温庭筠的一生,他是在落寞和漂泊中渡过的。他自幼聪敏,才思过人。然而他性格放浪不羁,恃才傲物,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仕途上备受压制,生活坎坷。晚年的温庭筠景况极其凄凉,他穷困潦倒,身名狼籍,落魄江湖,甚至因醉卧街头而遭夜巡兵毒打。最终,温庭筠贫病交加,客死他乡。 四、写作背景 这首五言律诗,是温庭筠在唐宣宗大中末年离开长安赴襄阳的途中,经过商山时所写的。当时的温庭筠已经48岁,饱尝了人世的颠沛流离之苦。 五、抓住意象,析“异乡景” 1、诗中的哪些句子描绘了“异乡”的景色?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2、诗歌是怎样扣“早”的? 答:(1)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 (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感情。 3、训练透过意象把握情感能力。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研讨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广袤无垠、熠熠生辉的中国古典诗词的天空中,羁旅行役诗歌是一个耀眼夺目的星座。“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悲苦之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的思归之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漂泊之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亲之愁,这些羁旅愁情的绝唱,纵使穿越千百年的雨雪风霜,仍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今天,我们来学习从晚唐诗灿烂的余辉中走出来的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一首羁旅诗《商山早行》,并借此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1、读注释 2、补充介绍 在晚唐的诗人中,与李商隐齐名,史称“温李”。在晚唐的词家中,温庭筠填词最多,占有一定的地位,被誉为“花间派”鼻祖。 (1)有才。温庭筠有一外号“温八叉”。相传他才思敏捷,下笔可谓神速。在考试时,押官韵作赋,叉八次手,十六句的八韵贴诗就写完了。在古代,文思敏捷者,有数步成诗的曹植,而像他这样八叉手八韵成者再无第二人了。 (2)不幸。虽很有才气,但奇丑,且是个不幸的诗人,属于屡战屡败的考生,从四十岁到五十六岁一直考不了进士,真不知是上帝的公平还是不公平。 (3)失败原因。第一是曾卷入政治斗争之中;第二是名声不好,平时不修边幅,随随便便,时常和歌妓们厮混在一起,要不然就和纨绔子弟在一起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借着酒意即兴吹拉弹唱,他极富音乐天分,有孔即吹,有弦即弹,根本用不着什么好琴名笛就能奏出美妙的音乐来。在民间,他的确是个大红人,相当于现在有“超男”;第三,他太狂傲,是个狂人,有点目中无人,得罪了不少权贵,他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看不惯他;第四是考试作弊,他在考试中代人答卷,帮助他人作弊,并强行索取报酬,并且还大闹过考场,这一恶劣行径引起了一些公愤,成为他考学中的巨大障碍。总之,他是一个穷困潦倒,仕途失意的文人。 三、写作背景: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四、鉴赏诗歌 (一)、学生朗读,读懂诗意

商山早行教案

【经典再现】

【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⑴了解诗中“商山”、“杜陵”两个地点 ⑵解释词语(批注在课本上) 征铎 、槲叶、枳花、驿墙、凫雁、回塘 2、理清诗歌的起承转合,分析全诗如何紧扣“早行”二字展开? 【参考答案】: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三、四两句纯用名词组成诗句,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颈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把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早行旅途上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照, “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3、总结诗歌主旨:体现诗歌主旨的是那一句诗? “客行悲故乡” 悲“身不逢时,仕途多舛,前途未卜”。因思故乡而悲,但 “悲”字所表现的情感超越了“思” 。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品评鉴赏】 1 、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试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① 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叠加(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通过“鸡声”、“茅店”、 当空残“月”、“人迹”、“板桥”、微“霜”一些富有初春山村黎明特征的景物,具体形象地描写了“早行”的情景,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②十个名词并列,不用一个动词形容词,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静中含动,动中见静,一幅天然的画卷,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含蓄道出旅人凌晨赶路的凄冷感受和寂寞心情,语言简练又意蕴无穷,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课中师生互动 备 注

18.长安晚秋 商山早行

长安晚秋 诗人介绍 赵嘏,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 )。官渭南尉。与杜牧友善,杜牧即为赞赏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因此人称"赵倚楼".有《渭南诗集》。 【译文】 秋天拂晓时,天上的云雾都带着曙光将出的寒意,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由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衣尽卸。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赏析】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巩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1

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公开课教案

《商山早行》讲课稿 一、导入 晚唐有这么一位著名的文人,但有评论却说他文不如诗(诗歌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晚唐有这么一位著名的诗人,但有评论却说他诗不如词(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为“花间派”鼻祖)。 他就是这样一位颇有影响力的诗词名家——温庭筠。 温庭筠极富才情,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故屡举进士不第,生活坎坷,仕途失意。 然而温庭筠的诗,写得清婉精丽,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一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名句,流传千古。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温庭筠的这首《商山早行》。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三、文本解读,问题探究 思考一: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提醒:4处) 答:(1)直接表现:晨起动征铎 (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2)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雄鸡报晓,残月未落)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思考二:本诗描写的景色是哪个季节? 答:早春 (1)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 (2)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为证。 思考三: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答:(1)因思乡念亲而悲,但“悲”字分量很重,意蕴深沉,它所表现的情感远远超越了“思”,更为深沉,更为厚重,更为浓烈。(2)悲旅途不便,山险路陡,人情浇薄。 (3)悲生不逢时,仕途失意,前途未卜。 (4)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点明诗歌主旨。(诗眼) 思考四:赏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 修辞手法:“列锦”、“意象叠加”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巧妙地排列组合,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课时跟踪检测(十二) 长安晚 商山早行

课时跟踪检测(十二)长安晚秋商山早行 一、基础巩固 1.下面四句诗各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选出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 ①雪峻帆影落,风逼雁斜行②客帆与雁落,霜叶向人飞 ③风度蝉声远,云开雁路长④鸡声荒戍晓,雁过古城秋 a.表达远方归来的喜悦心情。 b.诉说羁旅守边战士的艰辛。 c.反映冬日江行的苦寒。 d.抒发雨后见晴的开朗情怀。 A.①c②d③a④b B.①b②d③a④c C.①c②a③d④b D.①b②a③d④c 解析:选C根据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即可。 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 B.“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江南的春风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到杭州游览的旅人的心田,让他们徜徉其中,沉浸其中。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面对今晚美好的月色,你还记得我们童年在稻田里一起捉青蛙的美好往事吗?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白天路途的奔波,肩上挑痕的辣痛,一到夜晚,进入旅店,一靠枕头,这肉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立刻随周公而去。 解析:选B B项,韦庄《菩萨蛮》表现江南春天的闲适惬意的生活,符合语意。A项,《江城子》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思念,此处是台湾老兵回归故乡。C项,《虞美人》表达的是亡国之痛,与童年美好回忆意境不符。D项,《商山早行》表现游子早起上路的辛苦,与后面描述内容不符。 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笛一声人倚楼。 (2)紫艳半开篱菊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客携壶上翠微。 (4)古往今来只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牧童遥指杏花村。 ★答案★:(1)残星几点雁横塞(2)红衣落尽渚莲愁(3)江涵秋影雁初飞(4)牛山何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商山早行》教案

课题: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思乡诗 【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创作背景 2 、理解诗歌大意,把握诗歌主旨。 3、探究本诗的内涵及艺术手法,提升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探究本诗的内涵及艺术手法。 【学习难点】:颔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特点。 【学习时数】:一学时 【经典再现】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资料助读】 一、走进作者 温庭筠(约812 - 约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助教。精通音律。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诗,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 《花间集》遗存。 二、了解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课前自主学习 课时目标呈现

2019高考语文练习测试-专项六长安晚秋商山早行(苏教

2019高考语文练习测试-专项六长安晚秋商山早行(苏教 【一】语段阅读 (一)阅读《长安晚秋》一诗,完成1~2题。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描写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荷花,一朵朵红衣尽脱,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赋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于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那往日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仅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面对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傲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田园的决心。进一步反映出诗人的宦游羁旅之苦和思归之情。 2、“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两句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典,表示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典,“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二)阅读《商山早行》,完成3~4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这首诗表现主题的是哪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中哪些描写表现早行之早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客行悲故乡”。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心系长安的心情。表现早行的有晨起、鸡声、残月、晨霜、枳花明驿墙、梦醒。 4、“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槲叶、枳花是旅途上的景色;回塘凫雁是梦中故乡的景色;旅途荒山凄凉,故乡回塘水暖。两种景色鲜明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乡悲情。 【二】语言运用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教案

《商山早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意象,领会意境,体会情感。 2、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意象和思想情感。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旦离开了故乡,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乡土之梦始终萦绕。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一首羁旅乡思诗《商山早行》,并借此了解羁旅思乡类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作者简介: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不幸:虽有才,但样貌极为丑陋,且不幸,属于屡战屡败的考生,他从四十岁到六十岁一直都考不上进士,真不知道上帝公平还是不公平。 2.写作背景: 温庭筠本是太原祁县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引起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唐宣宗大中末年,他离开长安,外出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颇有江南风光的“故乡”。 总之,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却又仕途失意的文人。 二、注音: 铎槲枳凫 三、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情感。 明确:悲故乡——思乡。 四、指导赏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3、题目中“早行”在诗中如何体现出来的?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叮当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鸡声茅店月(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2、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找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教案 山西省长治市沁县中学牛庆宏 教学目标:1.能够借助注释读懂并能初步鉴赏温庭筠的诗歌 2.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弄清《商山早行》的“言外之意”。 3.学习掌握分析诗歌意境的基本方法。 4、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鉴赏温庭筠高超的写景状物技巧。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本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诵读与鉴赏 一、导入 中国古典诗歌,到唐朝达到了它的巅峰。即便到了晚唐,也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天我们就来领略晚唐诗歌的风采。《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诗之一,为诗人离开长安时所作。其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已成为众口传诵的名句。“早”字是这首诗所描写的中心,诗中的一切动作、场景、情绪都围绕着它而发出,为镜头焦点之所在。 二、初读诗歌 1、请大家结合课下注解,初读诗歌。(巡视) 2、注解中的错误。 3、放声朗读。 4、中国诗歌讲究的是“声情并茂”,这个声就是“声韵和谐,抑扬顿挫”。请同学们推荐一位 同学来朗读。 5、点评。 三、初读分析诗歌内容 1、3W原则 Who即知其人诗人的基本情况(介绍温庭筠)一作廷筠,又作庭云。本名岐,自飞卿,太原人,才思敏捷,下笔万言。为人放荡不羁,性倨傲,为执政者所恶。屡举近士不第。流落而终。才情绮丽,与当世诗人李商隐齐名,号“温、李”。 评温庭筠的诗,往往说“词藻华艳,堪为晚唐华艳诗风代表”。但鉴赏作品时,要紧的还是要以作品实际出发。如说苏轼是豪放派,但也有情思绵邈、含蓄委婉之作;说李清照是婉约派,但她也有大气磅礴、意境雄浑的作品。 What 论其事主要内容谁什么?(题目已经告诉我们很多信息)

古代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古代诗文阅读之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莒南三中崔义礼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 2.掌握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类考题的一般解答思路。 [案例背景]: 古代诗歌在鉴赏层级的三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中,以表达技巧的考查最为常见。理解诗歌归根结底是对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鉴赏和评价,而表达技巧是联系诗歌形象与诗人感情的纽带,是读者借以进入诗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渠道。表达技巧的运用最能体现诗人的风格,即使最通俗的表达都会包含诗人独到的匠心,往往越是平白的诗歌越是包含了更加高妙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耐人玩味之处也往往体现在用现代修辞学的种种概念难以界定和解说的表达技巧上。所以,以表达技巧为突破点不仅是进入诗人内心世界的钥匙,也是引导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捷径。 [案例设想]: 古代诗歌鉴赏层次的考点有三个——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鉴赏层级的考点中,表达技巧是近几年改为主观题型后的热点。由于在中学阶段对“表达技巧”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够明确,到底考查到何种程度和范围就成了问题;另一方面,表达技巧太多,究竟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哪几种也是问题。是大面积的接触还是重点突破?二者各有利弊。面广一些,学生接触的多自然在理解上有优势;面窄一些,深入重点的几种,学生在运用上可能更见功力。正确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教学上见效果和出效率的关键。 基于此,本人拟在教师大面积理解诗歌常用表达技巧的基础上,重点抓住诗歌特有的几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表达技巧给学生讲解透彻,熟悉解答问题的基本思

路,然后通过训练让学生把已经理解的现代修辞学中的各种表达技巧运用到诗歌鉴赏类的习题中去。 教学中,运用讲解和训练结合的方法,把近年高考中常考和将来有可能考的几种表达技巧作以列举,进而引用到对应的训练题中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加深理解,学会实际应用。 [案例描述]: 一.首先简单地描述一下中学阶段常见的几种最重要的表达技巧。主要运用举例讲解的教学方法。 第一步,对“表达技巧”这个概念进行界定。运用讲解法,提示学生,引导学生回忆、归纳、总结,顺便就能建立起语文知识的基本框架。 请同学列举中学阶段常见与表达有关的概念。 ——总结: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艺术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 讲解: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意思——写法!所有与表达思想感情有关的手段、途径都可以划归到表达技巧的范畴中,只是写法的分类角度和层级不同罢了。表达方式比较例外,就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诗歌中不常用的说明五种,这个称呼是固定的。其余的有关系到全篇的写法,如象征;有关系到语段的写法,如以景结情;有关系到句子的写法,如比喻、夸张等各种修辞格。所以,考试大纲上规定的“表达技巧”的鉴赏其实就是要求说明写法的优越之处。 第二步,熟悉一下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特定的常用表达技巧。举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小结。 针对诗歌的体裁特点提示给学生:诗歌,从表达方式而言最常用的就是描写和抒情;而从表达技巧上说,它有自己的常用套路。学生提示出来的可能有多种,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地详细解释,尤其不必要用现代修辞学中的修辞格来讲解诗歌的鉴赏(如对偶,几乎每一首律诗里都有,那就构不成什么特色技巧)只需讲清四个要点——情景关系、衬托、象征和虚实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杜绝混乱列举,混淆视听,最终抓不住重点而陷入不可知状态。 第一,情景关系。 导入:诗人写诗的终极目的就是抒情,表达感情也是所有艺术的最终目的,而正确处理情景关系就成为诗人首先面对的问题。 请同学列举诗歌在情景关系上经常运用的几种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