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壁画史

中国壁画史

中国壁画史
中国壁画史

一、秦汉时期美术(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概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大国。公元前226年,刘邦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乘机夺权建立“新”朝,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汉朝宗枝刘秀乘机而起,在公元25年重建汉帝国,定都洛阳,史称“东汉”。秦汉时期重要的美术创作,都是在王朝政府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1.宫室殿堂壁画

①秦代壁画遗存有咸阳秦宫壁画残片

②汉代内容丰富的壁画无一保存至今,考察汉代壁画艺术只能借助于地下

考古发现。

2.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是为了丧葬需要而绘于地下墓室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贵族地主的生活和道德观念,内容包括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祥瑞迷信等,形象的展现了那一时代的社会面貌。

汉代壁画墓的主要地区有: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密县及永城,山西平陆,山东梁山,河北望都,辽宁辽阳和金县,甘肃酒泉,内蒙古托克托及和林格尔等处。

①西汉墓室壁画

A.洛阳卜千秋夫妇合葬墓壁画:是目前发现年代较早的西汉墓室壁

画之一。绘有墓主人升仙图,表现死者夫妇分别乘龙和三头神鸟在仙

翁引导下升往仙境的场面。

B.洛阳烧沟61号墓:内容有日月星象、驱邪打鬼及历史故事。特

别是二桃杀三士故事。

②东汉墓室壁画

A.河北望都汉壁画墓

B.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是一座砖筑多室墓,由墓道、前室和左右耳

室、中室和南耳室、后室组成,全墓通长19.85米。

3.画像石和画像砖

①画像石:是指砌在建筑上的雕饰图像的石。主要流行于东汉时代。画像

石有阴线刻、阳刻减地、高浮雕等形式。中国古代祠堂、墓室、石阙、

石碑、棺椁等石刻装饰画。其具有绘画性、雕塑性和建筑性。内容广

泛,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代表作有武梁祠画像、

沂南石墓画像等。

武梁祠为东汉晚期武氏墓地三个石祠堂。画像采取平面减地又加线刻的技法,即将形象以外的石面铲去一层,使之突出,然后细部用

阴线刻画,具有明快醒目的艺术风格。武梁祠画像几乎包括了汉代画

像石中流行的题材,其中以历史故事画像最为丰富。

②画像砖:是将图像模印于砖面上烧制而成。有空心画像砖和实心画像砖

两种。

4.壁画墓的题材可分为七大类:①墓主人庄园经济生产活动:主要表现墓主

人庄园经济生产劳动场面,如农夫采桑、犁耕锄耘、放牧狩猎等。②墓主人现实生活:有燕居、宴饮、庖厨、乐舞百戏等。③墓主人仕宦经历和身份:主要表现车骑出行、属吏、谒见和幕府等。④忠孝历史故事:主要是宣扬忠

孝节义的内容,有忠臣孝子、圣贤人物和节妇烈女故事等。⑤神话故事:主要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四神、羽人和象征神仙世界的奇禽异兽等。⑥祥瑞图像:如祥云、神鼎、九尾狐、麒麟等。⑦天象图:主要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辰等。

西汉时期在阴阳五行和灵魂不灭思想的影响下,壁画题材通常都是表现引魂升天的丧葬观念。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公元220年~581年)

拼镶砖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常年的战争北方经济萧条,朝廷提倡薄葬,因此在考古发现的墓葬中,不仅墓葬规模和随葬品从简,而且也少见壁画墓、画像石和画像砖墓。但缺乏墓葬壁饰传统的南方地区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在画像砖墓的基础上,出现了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区特点的拼镶砖画。

拼镶砖画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墓葬壁饰之一,拼镶砖画由多砖拼镶,印模的制作较为复杂,需要根据一定的粉本,按画面的需要分割确定印模,经翻模印在土坯上烧制成砖,最最后依次拼镶于壁面之上。拼镶砖画多采用线条,而不是浮雕构图。

东晋末和南朝刘宋时期,拼镶砖画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著名的南京西善桥墓就出土了以“竹林七贤和荣启期”像为主要题材的巨幅拼镶砖画。

1.高句丽壁画:高句丽,大体兴起于西汉末年,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

灭亡,其遗迹主要分布在辽河以东,松花江上游和鸭绿江之间的长白

山脉两侧,集中分布在我国的桓仁、集安和朝鲜的平壤附近。高句丽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强大势力,创造了高超的物质文化艺术。壁

画墓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高句丽的墓葬形式结构有两大类:一类是

积石墓,另一类是封土石室墓。

公元427年,高句丽都城从集安迁到平壤为标志,壁画墓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相当于魏晋时期,晚期为南北朝时期。

长川1号墓,这是第一座发现有佛和菩萨形象的高句丽壁画墓,表明墓主人应该是佛教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高句丽迅速传

播的情况。

2.酒泉、嘉峪关的墓葬多属魏晋十六国时期,画像砖墓有前、中、后三墓

室,也有前后二墓室。画像砖均为一砖一画,以连环画的形式,用数块画传组合,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景。

3.娄叡墓的壁画是南北朝壁画墓中的精品,布局紧凑,造型准确,姿态各

异,绘画技艺高超,代表了北朝绘画的最高水平。有学者推测壁画出自宫廷画家杨子华之手笔。

4.龟兹艺术(风格与成就):龟兹在西域正处于中西交流的要冲,在佛教

的东传的过程中,曾起到中介作用。它接受了来自印度佛教及其艺术的影响,而又在本土形成自己的某些特点,并流布于内地。由于处在交通要塞,内地佛法兴盛以后反过来影响这一带。这种宗教思想和艺术上的交流,成为古代艺术繁荣的一定条件。龟兹艺术遗存下来的地上实物,主要集中在石窟寺。

克孜尔是其中的代表。当时龟兹是西域的重要佛教中心之一,僧徒多时达到万余人。从龟兹主要四院均由阿汉学者佛图舌弥所统,而以后来往僧徒也都记述龟兹盛行小乘学,可以知道这一佛教中心长期以来是传播小乘为主的,

因此在佛教艺术遗物中也主要是礼拜释迦的图像,如壁画中表现释迦前世的本生故事、释迦在世的佛传故事与因缘故事等等。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敦煌莫高窟壁画:敦煌莫高窟早期壁画,一般是指从十六国到北朝期间

的作品。此间作品和中后期(隋代至元代)相比,无论内容还是形式表现上都有明显的不同。内容上,首先是多为佛传、本生故事和说法图题材,并逐渐增加了因缘的故事题材。

汉代的敦煌郡在唐代改为瓜沙二洲。瓜州是今安西县,沙洲是今敦煌县。

所以这里所指的敦煌石窟包括敦煌、安西两县境内的石窟。这一代石窟很多,其中重要的有三处:敦煌县的西千佛洞、莫高窟和安西县的榆林窟。这三处的石窟艺术风格很相近。西千佛洞的19个窟,相当于莫高窟从北魏到唐五代的洞窟;而榆林窟的41个窟约相当于莫高窟到宋元的洞窟。莫高窟在其中具有代表性。洞窟最多,延续的时代也最长。现存的洞窟将近490多个,其中保存了从西凉(5世纪)到元代(14世纪)以至清代1000多年的壁画、雕塑和建筑艺术的遗迹。

根据莫高窟记,在公元366年这里就创建了第一个窟,在北朝200多年间陆续有所兴建。由于各种损坏,这里只保存了北朝40个窟。这些窟中除了彩塑,四壁都装饰着壁画,一般四壁都画千佛。也有分三层的,上层画千佛,中层画本生故事,下层画力士或供养人。北朝壁画色彩以赭红、黑、石青、间以淡绿、淡红色等。晚期有石绿、深红色等。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显示了中古时代中国艺术家的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才能。这些卓越的创造,使佛教美术以全新的姿态,在中国的土地上成长起来;也使佛教美术突破了形式与内容的限制,曲折的反反映了现实生活。

飞天: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

等。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

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三、隋唐壁画墓

1.隋代壁画墓

隋代因国历短暂,有隋代纪年的壁画墓发现不多。这些墓保存情况一般不好,所存壁画残损较严重。真正填补隋代壁画墓这一空白的是山东嘉祥

英山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徐敏行夫妇合葬墓,它对于了解隋墓壁画艺

术的面貌,探讨隋代绘画在中国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有较大的参考

价值。

山东嘉祥英山附近在50年代之前曾发现过两座有壁画的古墓,由于保护不力早已塌毁不存。1976年发掘英山1号墓(徐敏行墓),壁画揭取后

陈列于山东省博物馆。

2.唐墓壁画

在我国历史古代发展过程中,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达到了一个鼎盛阶段。经济的发达,导致唐代厚葬之风盛行。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大兴土木,营建多天井的高达坟冢,用来象征多重院落的深宅大院。同时有些陵墓还大量彩绘壁画,展现死者的身份地位,仕宦经历和奢华生活场景,死者企盼在阴间依然享受生前骄奢淫逸的生活。大量唐代墓葬壁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当时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盛唐墓室壁画:在唐代,文化艺术繁荣似锦,兴旺发达,绘画名家迭出。《唐代名画录》等文献记载有200多为画家,其中有一半参加

过宫廷寺院的壁画创作。

综观目前已经考古发掘过的百余座唐代壁画墓,壁画题材可以分为如下几类:①仪仗出行,②社会生活,③礼宾交往,④生产活动,

⑤狩猎生活,⑥星象图。

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唐太宗派兵征服高昌。此后直至贞元年间(约公元7世纪中叶至8世纪末)是唐设

西州时期,阿斯塔那墓地唐墓的年代多集中在这一时间段内。从

1959年起,在这里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工作。在发现的唐墓壁画

中,以屏风画较有特点。

四、五代两宋时期壁画(公元907年~1279年)

(一)五代时期四川地区的宗教壁画:成都大圣慈寺从唐代以来就是名人画迹集中的寺庙,当时著名画家如赵德奇、高道兴、杨元真等都曾在此作画。

大圣慈寺的壁画壁画除大量宏伟的佛像以外,还有描绘帝王官僚贵族肖像的“真堂”,以及山水花竹等装饰壁饰,更多的渗入了生活形象和情节。四川地区的寺庙壁画大都毁于宋初冰火,但在黄林复《益州名画录》中留下了生动的记录。

1.渤海国壁画墓

公元689年,粟末、靺鞨建立了渤海政权。辽太祖于公元926年克

渤海首府,改国名为东丹,渤海国就此灭亡。

(1)贞惠公主墓

(2)贞孝公主夫妇合葬墓

2.五代十国帝陵

前后蜀陵墓和南唐二陵的装饰

(二)宋代壁画:宋代分为北宋(960~1127年)和南宋(1127~1279)两个阶段,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宋代墓葬可以分为五个

区域,有中原北方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赣闽地区、湖北地区和川贵

地区。墓葬壁饰主要集中发现在中原北方区,流行壁画墓和砖雕墓,

也见画像石墓。

1.白沙宋墓与“开芳宴”

是指1951年发掘的北宋末赵大翁及其家属的3座墓葬,位于河南省禹县白沙镇北。

登封李守贵墓壁画与宋代的风俗绘画

川贵地区的宋代石刻

五、元代美术(公元1271~1368年)

元代壁画的发展及成就是不容忽视的。壁画仍保持相当规模,而且技巧卓越精湛,特别是有一批寺观壁画能完整保存至今,成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代壁画一大宗异常珍贵的资料。

元代政权利用多种宗教以巩固其统治,佛寺道观壁画规模较大,作者皆为民间画工。

1.晋南一带道释壁画

①永乐宫原位于山西永济县永乐镇,因修建三门峡水库现迁至

芮城。原址为道教神仙吕碞(吕洞宾)的故里,从唐时即建有祠堂,金代续有兴建,元代成为全真教之中心。永乐宫主要殿堂有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犹保存至今,各殿内均绘有壁画。

纯阳殿(俗称吕祖殿),供奉吕洞宾,壁画完成于元至正是八年(1358)。殿内东西壁上连续画《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将吕洞

宾降生、赴考、得到及度化人世种种神异传说逐幅画出,又以山水

连接一体,每幅均有榜题文字说明情节。

重阳殿画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事迹,艺术水平不及三清殿及纯阳殿,有部分壁画经过后代重装。

三清殿壁画中有“河南府洛京勾山马君祥”等画工题记,纯阳殿壁画中也有“禽昌朱好古门人古新远斋男寓居降阳待诏张遵

礼”等画工题记。马君祥、朱好古皆为河南、山西一带著名画工。

朝元图为永乐宫壁画的一部分,是元代壁画艺术的最高典范。

②兴化寺位于山西稷山县西南15公里之小宁村,原来在前中后

三殿都绘有壁画,20世纪初该寺中殿及后殿壁画尚存。中殿北壁

《七佛图》现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形象丰满体态端庄线描圆劲流

畅而有气势,是吴道子画派的延续。全画高三余米,横长33米;

《帝后削发图》等被卖到加拿大;

水神庙在山西洪洞东北17公里的霍泉源头,与著名的广胜寺为邻。广胜寺下寺后殿原有元代壁画,大部皆已被盗卖出国,存于美

国堪萨斯城纳尔逊博物馆,现仅存山墙上部表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的一小方壁画。水神庙壁画幸存至今,壁画集中于该庙的明应王殿

中。

2.敦煌莫高窟及其他壁画遗存

敦煌地处西北边陲地区,自宋代后与内地联系渐少,开窟绘壁再无隋唐之盛况,西夏占领时期虽有作为,然多数壁画水平已非

昔日可比。元代重新沟通了通往中亚、西亚的西北地区交通,加

之提倡喇嘛教,壁画风格亦有所变化,造型多有密宗之风。

3.蒙元时期墓葬壁画:

元代不尚厚葬,墓室壁画绘制已临近尾声,现今发现的墓室壁

画很少有前代之规模,有些尚能反应那一时的生活时尚,有着

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其中以大同冯道真墓室壁画具有

较高的艺术价值。墓为砖砌券顶单室型,壁画分布于四壁与券

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阅读答案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15、阅读本文,说说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2分) 16、文章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17、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8、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翦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5分) 15、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秀丽淡雅。 16、作者以故宫和天坛为例,具体地说明了北方建筑色彩善于运用对比和调和(或鲜明活泼)的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7、①“之一”不能删掉。“之一”说明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诸多特点中的一个,并非唯一。这样使语言更准确。②“悦目”突出了色彩对比带来的视觉享受,“明显”则只强调了对比的强度。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宗炳起了巨大的作用。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的山水画理论,是难能可贵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南宋的山水画与北宋的山水画有显著的不同,突出表现在迫求诗的意境。现存的许多南宋山水画作品的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舟、秋山远眺、秋江暝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烟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画家以大胆的艺术概括,把与作品所要创造的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物一律删除,只画了一

中国古代现代各种颜色别称

中国古代现代各种颜色别称 玄色:赤黑色,黑中带红的颜色,又泛指黑色玄青:深黑色乌色:暗而呈黑的颜色 乌黑:深黑;漆黑 漆黑:非常黑的 墨色:即黑色 墨灰:即黑灰 缁色:帛黑色煤黑象牙黑:都是黑,不过有冷暖之分。 黧:黑中带黄的颜色 黎:黑中带黄似黎草色黝:本义为淡黑色或微青黑色。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黯:深黑色、泛指黑色赤金:足金的颜色 金色:平均为深黄色带光泽的颜色银白:带银光的白色红妃色:浅红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皆同义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樱桃色:鲜红色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绛色:正红色。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 胭脂: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 嫣红:鲜艳的红色 洋红:色橘红。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 黄 樱草色:淡黄色。 杏黄:成熟杏子的黄色(比较常用且有浓郁中国味道)。缃色:浅黄色。茶色:一种比栗色稍红的棕橙色至浅棕色。 驼色:一种比咔叽色稍红而微淡、比肉桂色黄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黄而暗

的浅黄棕色。 昏黄:形容天色、灯光等呈幽暗的黄色。 栗色:栗壳的颜色。即紫黑色。 赭:赤红如赭土的颜料,古人用以饰面。 赭色:红色、赤红色。 褐色:黄黑色。 枯黄:干枯焦黄。 秋色: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秋香色:浅黄绿色。 绿 竹青:竹子的绿色 绿沉:深绿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古代建筑的色彩修订稿

古代建筑的色彩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起初是从陶瓷发展而来的,从出土实物得知,在殷代即已经有了原始的瓷器,其质地与琉璃瓦很近似。但是由于琉璃毕竟是贵重材料,所以直到南北朝、隋、唐时期才开始在建筑上使用,其时仍然是在局部作为点缀装饰。到宋、元时期出现了用琉璃瓦全部铺盖屋顶或包砌全部建筑的情况。现在河南开封的北宋佑国寺塔(俗称铁塔)就是全部用琉璃砖瓦包砌的。到了明、清时期,琉璃瓦件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量也大大增长,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我们追溯其源,建筑彩画也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根据目

传统壁画教案讲解

教案 2015~2016学年第 1学期 系(二级学院) 艺术学院 教研室(组) 绘画教研室 课程名称壁画设计与制作 授课年级2012级 主讲教师李黛兰 职称讲师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教务处制 二○一一年十二月

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壁画设计与制作授课 专业 12级绘画班 级 2班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实践课(√)考核方式考试()考查(√)课程类别 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 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课程总学时64学时周学时16学时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12学时;实践课52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壁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与创作能力,让学生了解壁画的各种材料以及绘制方式,并且让学生对艺术与市场的结合有初步的体会和把握能力。 使用教材 教材名称中国现代美术全集壁画编(著)者书籍作者:张仃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图书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 指定参考书 《构思与构图》张启文著西南大学出版社

教 案 周 次 第 1周,第 1次 授课时间 2015年 10月 授课章节 第一章 壁画的起源以及分类 本(章)节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 实践课( √ ) 教学时数 8 授 课 要 点 本 (章) 节 教 学 目 标 通过壁画的起源与不同风格的了解,让学生理解壁画是一门古老的画种,且能理解壁画的不同材料,并能深入把握其中一种材料的绘制方法。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重点:理解壁画的渊源 难点:对壁画绘制材料的把握 思考题 或 作 业 对壁画的构思并起草,八开素描纸草图一幅 研读优秀作品,深刻体会。必要时写写自己的读画感想。 速写每天五幅(以人物组合为主)

壁画

壁画它是指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案。它分为粗底壁画、刷底壁画和装贴壁画等。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如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这便是流传最早的壁画。 壁画 至今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等文明古国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壁画创作十分繁荣,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品。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画;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壁画又广泛应用于寺观、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乐宫等)。我国至今仍大量保存着著名的佛教壁画和道教壁画遗迹。这些遗迹有部分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作为我们古代文明的见证。 我国陕西咸阳秦皇宫壁画残片,距今有2300年。唐代是我国壁画的兴盛时期,那段时期是我国壁画艺术的高峰期,创作出了很多古今闻名的壁画,如敦煌壁画、克孜尔石窟等。到了宋代以后,壁画逐渐衰落。直到1949年后,中国壁画才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 现代壁画可以分为四个种类: 1.手工画 手工画是指纯手工绘画,将图案直接画在某种材料上,然后将其粘贴在墙上的画。这种手工画所用的材料可以分为两种高档类与普通类。高档类的有丝绸,金箔等,普通的有宣纸。 2.手绘画 手绘画是通过画工直接将图案描画在墙上的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现代的街头涂鸦,它的做法和前面第一种有点像,只不过它的载体是墙,没有通过其它的材料介质。这种壁画有个小缺点,就是它的耐久度、色彩鲜艳度等比较低,不过它可以做为一种艺术的表现,但不会是现代建筑装饰的首选,所以至今的普及范围不甚广泛。 3.墙贴画 它是指通过先通过电脑作图,再由机器喷绘雕画,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喷画组合成图案的一种。它是现代工业的一种完美体现,通过机器作用,加强了生产效率。墙贴画与手工画也有它的相通之处,它们都是通过一个的材料介质来做画,然后再把完整的作品图案粘贴至墙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唯一的不同点便是一个是人工绘画,另一个是由机器喷画,从而两者间的效率也能直接体现了出现,并且墙贴画可以说是适应了时代的进步,是时代的产物。 4.装饰画 装饰画通过绘制或者印刷出画心,然后用木条或者木板绷起,或者直接在木板上作画,而后直接挂墙上的画。 高清壁画 编辑本段概述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壁画》教案

高中美术《中国古代壁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壁画这种古老独立的绘画形式,了解壁画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和当时社会经济文化。 2.通过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壁画艺术鲜明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 3.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赏析中国古代墓室壁画的特点; 2.赏评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的艺术成就和特色; 3.通过敦煌壁画的鉴赏了解古代洞窟壁画的各种题材与类型。 (二)教学难点 把握中国古代壁画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了解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等。 四、教具准备 图片、视频资料、自制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展示:精美的壁画图片(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讨论:什么是壁画?(壁画的概念) 总结:壁画,是以绘制、雕塑或其他造型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上制作的装饰性图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

个重要方面。壁画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中国壁画自古以来就具有独特的气派与风格,它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领有重要的地位,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古代墓室壁画 介绍: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是汉代作品,其分布较广,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汉墓都有壁画。画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 【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 介绍:《仪卫出行》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画面有八人三马。八人皆戴黑弁帽,蹬长靴,执旌旗仪仗。其中年长者二人,一著红衫,一著白衫,分别骑乘橘红色及大戏色牡马,处在队伍前列;备用红马一匹。居中之马神态自若,悠然前行;两旁之马,侧首注视观众。六名青年步随其后。此乃北齐贵戚外出时从行部众的写照。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顾盼传神,艺术水平卓越,从中不难窥见北齐画圣杨子华鞍马人物的风貌。 讨论:《仪卫出行》的艺术特色。 1.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画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2.画家善于描写动态,从动静对比中表达画意; 3.以透视的基本原理,表现凹凸明暗画法和远近景深的绘画手法; 4.在形象塑造上,更注重人物表情和马匹神态的刻画。造型逼真,用线刚柔并济,形象更具空间感和真实感,与汉画只注重动态,用笔稚拙率真的面貌拉开了距离。 5.描写的人间富贵,天界幻境是吸取了汉画中的封建意识形态,又以佛教思想为特征,展现出更加宏伟壮观的场面。 (三)中国古代洞窟壁画 介绍:自佛教传入我国,除墓室壁画外,还大量出现宣传佛教内容的壁画。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就存留着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 介绍:莫高窟壁画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题材主要是佛像画、神怪画、故事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肖像画)、装饰图案等。其中多数是依据佛经绘制的佛教宣传画,但在通过造型艺术表现时,古代艺术匠师们是根据现实和当时社会生活塑造神灵和人物形象、生活场景以表现故事情节内容,

现代壁画能够分为四个种类

现代壁画能够分为四个种类: 1.手工画 手工画是指纯手工绘画,将图案直接画在某种材料上,然后将其粘贴在墙上的画。这种手工画所用的材料能够分为两种高档类与普通类。高档类的有丝绸,金箔等,普通的有宣纸。 2.墙贴画 它是指透过先透过电脑作图,再由机器喷绘雕画,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喷画组合成图案的一种。它是现代工业的一种完美体现,透过机器作用,加强了生产效率。 墙贴画与手工画也有它的相通之处,它们都是透过一个的材料介质来做画,然后再把完整的作品图案粘贴至墙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唯一的不同点便是一个是人工绘画,另一个是由机器喷画,从而两者间的效率也能直接体现了出现,并且墙贴画能够说是适应了时代的进步,是时代的产物。 3.手绘画 手绘画是透过画工直接将图案描画在墙上的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现代的街头涂鸦,它的做法和前面

第一种有点像,只但是它的载体是墙,没有透过其它的材料介质。这种壁画有个小缺点,就是它的耐久度、色彩鲜艳度等比较低,但是它能够做为一种艺术的表现,但不会是现代建筑装饰的首选,所以至今的普及范围不甚广泛。 4.装饰画 装饰画透过绘制或者印刷出画心,然后用木条或者木板绷起,或者直接在木板上作画,而后直接挂墙上的画。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 (一)中国古代墓室壁画。 (二)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 (三)中国古代寺观壁画。 现代壁画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艺术上出现了更多的以"表现自我"为中心的艺术形式,现代壁画与建筑环境艺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环境。正壁画艺术伴随着人类礼貌的发展.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它是人类追求美的理想、表现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 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 表达之高度。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 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 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 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唐工宋巧”。 (1)唐代 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山水画:五代至宋初时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四位画家为山水画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基本完善了山水画中最重要的笔法——皴法的探索和总结,在擦、染方面, 也有不用程度的创造与突破。 北宋的山水画充分发挥了各种皴染的技巧,将中国山水画那种宏大的把握能力发展 到极致,在北宋画家李成与范宽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 “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花鸟画:五代时期是花鸟画发展并形成流派的重要时期。宫廷画院对花鸟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国花鸟画开山鼻祖黄筌,传世作品《写生珍禽图》,有着高妙的写实技巧。 五代南唐金陵布衣徐熙。独创“落墨法”,为后世“没骨法”开创先河。“黄家富贵, 徐熙野逸”。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是院体花鸟的代表作品。“院体画”精美豪华,雅致细腻。人物画:五代南唐人物画家顾闳中、周文矩,为人物画描写现实生活做出开拓性贡献。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为古代历史人物画中不可多得的杰作。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该图以手卷的形式展示出北宋晚期的都市生活与民

古代壁画保护技术

古代壁画保护技术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古代壁画保护技术 摘要:我国古代壁画的绘制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漫长的历史兴衰演变和大自然的沧桑变化,历史文献上记载的许多富丽堂皇的壁画大多早已荡然无存。遗存至今的大量历代建筑物、石窟寺及墓室中的精美壁画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 关键字:古代壁画保护技术保护材料 一、古代壁画的保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壁画是指绘制于建筑物的墙壁和天花板上的绘画或先画在布、纸等载体上,然后再贴于墙上的图画或图案。中国古代壁画一般以绘制场所的不同而区分,有殿堂壁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墓室壁画、民居住宅壁画等。不论石窟壁画、殿堂壁画还是寺观壁画,大多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无论早期壁画还是相对较晚的壁画,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壁画这种绘画艺术形式的认识以及当时历史背景的真实记录,代表了当时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都有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对于壁画的保护和修复,我们先要认识壁画的泥层结构,壁画的泥层结构和壁画的揭取与修复的关系比较密切。制定壁画保护技术方案时,首先需对壁画的泥层结构进行了解研究。建筑物和石窟内的壁画,一般都有泥层或灰层。墓葬内壁画,有的就直接画在石壁上;有的刷一层极薄的白土粉或抹一层极薄的白灰。 由于壁画所处地理环境、地质背景等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常常会受到雨水、风沙等的侵蚀以及强光照射等的威胁,有时的地震也会给壁画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壁画经历了成百上千年,制作材料不断老化,壁画固有结构遭到破坏,导致材料层间的粘结力丧失,壁画变得十分脆弱。在上述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壁画产生了诸如颜料层起甲、地仗酥碱、空鼓、脱落、颜料褪色、霉变、划痕等病害。如何防止其损坏以及怎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选用修复材料是我国壁画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1]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国画,也叫中国画,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美术界自成一家,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人物画像,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型壁画。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题材多样,种类不一,造型生动,笔法简括,善于以动态传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壁画空前兴盛,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专业画家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隋唐画坛更是名家辈出,人物、山水、花鸟画都趋于成熟,为后世所仰慕。阎立本是当时画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步辇图》等作品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中唐是中国绘画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潮,注重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代表人物有吴道子、张萱等。牛马题材开始盛行,以韩滉的《五牛图》为代表,给绘画注入了清新的田园气息。晚唐的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画达到完美的境界,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中国画在唐代呈现出五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局面。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顶峰。文人画家的大量出现,使绘画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以诗入画的风气更加明显,同时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文人画在这时大量涌现,主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等。

(接昨日上文,感谢您的持续关注) 到了元代,崇尚以书入画,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出现了赵孟頫、黄公望这样的一代宗师。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成为大宗,宗教、人物画衰落。明代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赵左为代表的松江派等。清代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近现代的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与民间工匠美术家关系更为密切的壁画、版画与年画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壁画由盛转衰,版画、年画则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壁画的功用大多已为卷轴画所替代,所以壁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自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木刻版画,作为插图在宋元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史及讲解技术生产的书籍。到了明代,由于市民文化和民俗文学的兴盛,版画在戏曲小说插图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吸引了一些著名画家参与绘稿,佳作叠出。五代北宋时期的年画多以手绘的形式出现,在明中期以前,也开始有刻制的形式问世,但数量较少。随着版画的兴起,木板年画也勃兴起来,至清代已巍为大观。作为最为普及的美术形式,年画在民间曾经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在西方印刷术冲击中国之前,曾出现了万紫千红的繁盛局面。

中国古代的经典色彩与象征性(一)

中国古代的经典色彩与象征性(一) 1、红色系 赤:中国传统五方正色之一。是一种红色的整体称谓。本指火的色彩或太阳的色彩。在《释名·释采帛》当中:“赤,赫也,太阳之色也。”又指象征南方的色彩。《说文》:“赤,南方色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火者,南方之行,故赤为南方之色。”在传统中国,赤红色几乎成为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色彩,历朝历代都被人们顶礼膜拜。有着高贵、喜庆、吉祥、朝气、权利的象征寓意。 丹:本意为丹砂是一种中国古代巴越地区生产的一种天然的矿石。也指一种近于赤色,而色相偏黄的色彩。如《意林》卷四引汉王逸《正部》:“皎皎练丝,得蓝则青,得丹则赤。”在上古神话当中,凤凰的巢穴便是丹色,而被称之为:“丹穴”。而通常神仙境界则被称之为:“丹立”。中国古代色彩的使用是有严格的等级划分的。丹色则为一种较为高贵的色彩应用于古代皇室。如:丹禁,指古代帝王所居住的禁城。丹诏则指古代皇帝的诏书。 丹又指一种高贵的色彩被应用于古代服饰,如唐代应用丹作为高贵妇女的服饰色彩。另外,丹色又同时表现为一种高尚的传统道德。如文天祥的千古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 绛:又被称之为:中国红。东汉·许慎《说文》载:绛,大赤也。据闻秦代武将所配绛帕以别军阶。而古代服饰又应用绛色来凸显高贵。如杨贵妃出浴之时便身披绛红色浴袍。至清代绛色更被冠以:“福色”的称谓。故而绛色集合了:“高贵、幸福、香艳”等寓意。 朱:在中国古代,朱色几乎成为了赤色系列中最具有权利与尊贵的色彩,同时又象征着正统。如:中国古代四灵之一的朱雀,遍身赤色为象征南方的瑞兽。“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为古代帝王御用服饰之色。而地位较高的阶级被特许将大门漆成了朱红色。被称之为“朱户”。至宋代,儿童则穿着朱红色的衣服以表示吉祥。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就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2)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起初是从陶瓷发展而来的,从出土实物得知,在殷代即已经有了原始的瓷器,其质地与琉璃瓦很近似。但是由于琉璃毕竟是贵重材料,所以直到南北朝、隋、唐时期才开始在建筑上使用,其时仍然是在局部作为点缀装饰。到宋、元时期出现了用琉璃瓦全部铺盖屋顶或包砌全部建筑的情况。现在河南开封的北宋佑国寺塔(俗称铁塔)就是全部用琉璃砖瓦包砌的。到了明、清时期,琉璃瓦件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量也大大增长,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我们追溯其源,建筑彩画也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根据目前所知的情况,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的殷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在建筑物内外涂色绘画了。秦汉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宋时期已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规格,宋《营造法式》上有详细的规定。明清时期更加程式化并作为建筑等级划分的一种标志。考其产

2019-2020年高三美术中国美术鉴赏第4课天上人间—壁画

2019-2020年高三美术中国美术鉴赏第4课天上人间—壁画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样式之一的壁画在体现社会功能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古代壁画发展盛期汉唐时代壁画作品的特点、代表性作品的题材、艺术成就。 3、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作用、制作特点及艺术价值。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与俑 类随葬品在性质、内容上的相互联系。 4、唐代章怀太子等墓壁画对当时政治生活的表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中国画在其历史发展中,适应社会生活需要产生过的多种绘画样式,建立大中国画的观念。 2、墓室壁画与同时期宗教壁画具有同步发展的特点相互参照、比较。 3、中国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制作方法上有很大发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展开鉴赏: 提问:什么是壁画?讲述中国壁画的地位。 2、汉代墓室壁画: (1)分布: (2)内容: (3)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3、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1)概述: (2)具体赏析墓壁画。 (3)学生讨论比较墓壁画与汉代墓室壁画在画法和表现技巧的异同。 4、鉴赏区别画像石、画像砖 (1)画像石:中国汉代的石刻画。主要用于墓室、墓前祠堂、石阙等墓葬建筑的建造 与装饰。它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故又称汉画像石。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陕西。 画像石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6类: ①庄园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劳动。 ②体现墓主人仕宦身份、经历的礼仪与象征物。有数量众多的车骑出行、射猎、谒见、属吏、武库、收租、讲学、建筑等画面。 ③墓主生活。有以人、物数量多为特点的燕居、宴饮、宾客、庖厨、乐舞、百戏、博 弈等画面。 ④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像。 ⑤神话故事、祥瑞物象与天象图。 ⑥各种以植物为母题的花纹和图案。 画像石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为历史故事、战争、刑徒,河南为天象、杂技、斗兽、收租,陕西为农作、祥瑞物象、云气蔓草,江苏为纺织、犁耕,四川为宴饮、伏羲、女娲等。 画像石艺术风格是构图方式、造型特点、雕刻技法统一的体现。主要的构图方式遵从了传统法则,即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方式布局,形象按上下层次、左右关系获得在空间中的位置,没有提供向纵深延伸的暗示。另一部分作品──典型的如庄园、收租、宴饮、乐舞等有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开国大典》

课型单一课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二、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2、学具教材,笔记本。四、教学步骤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二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三作者介绍作者董希文1914---1973年,我国著名的油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绍兴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1934年进杭州国立艺专预科学习,后考入该校本科。1938年在上海美专借读半年,后又去湖南沅陵国立艺专学习。学校内迁贵阳后,常去苗寨写生。1939年随校再迁昆明,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去越南河内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不久回国。1940年到贵州省合作委员会编辑股任职。1943年至1945年在国立敦煌壁画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北京艺专任教,1949年----1973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生前曾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委员,

中国美协创作委员会委员和绘画组副组长。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研室主任。曾任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创作组长,并作《武昌起义》浮雕草图。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参加香港、法国沙龙展出。并多次被选中为中国军、政代表团出国赠人的国礼。《开国大典》是中国油画民族化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作,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肯定。他的艺术功底深厚,强调从整体观察对象和概括描写。重视以情作画,画中寓情。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深受群众喜爱。四艺术欣赏1、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2、作品欣赏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山水画历程 摘要:山水画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着亲近自然、追逐山水的欲望。“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是古代人们所追逐的,便出现的山水诗;古人描绘山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古人创造山水,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创作一脉相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 一.起源(石器时代、殷、周、秦汉)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的画种之一,说到中国山水画起源得先从中国绘画说起。早在旧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出现使得绘画在陶器的装饰上得以表现;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图案代表新石器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原始岩画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本性,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朴素理想、信仰和生活;而到了秦汉,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系平陆早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在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台主要是满足上层社会阶级,他们用囿台狩猎、游玩、观察天象和气候以及祭祀。而在秦汉园林则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阿房宫”,它首先在苑囿中建立朝宫,实现了皇家园林里的游赏、居住、朝政等活动的兼容,促使了具有宫苑式的“园”的形成。中国园林从汉起称“苑”。其中以上林苑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同时在汉文帝时期还出现了私家园林,《西京杂记》就记述了这个时期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情况:“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绵数里。”以山水为建筑要素亦在私家园林中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业(答案)

1 平面布局 单选题: 1、下列哪项属于中国古代建筑的最主要特色之一: A.建筑群的组合 B.精美的单栋建筑 C. 庭院的多种组合 D.房间按功能分区 答案:1.A 多选题 1,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A.纵向递进式 B. 辐射扩散式 C.横向递进式 D. 自由散布式 答案: 1.ACD 2 艺术形象(造型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的式样是指______。 A.单体建筑造型 B.建筑屋顶造型 C.建筑外观风格 D.建筑装饰特点答案:1.B 多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外观造型的基本特点是______。 A.大屋顶 B.斗拱 C. 三段式 D.多种屋顶式样 答案:1.ACD 3材料和结构的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材料是()。 A,以砖为主 B,以土为主 C,以木为主 D,以石为主 答案:1、C 4装饰艺术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建筑中的“三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砖雕 B,木雕 C,根雕 D,石雕 答案:1、C

5 城市规划特点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制度和思想,主要体现的是()。 A,政治性因素 B,商业因素 C,人口的因素 D,军事战争 答案:1,A 6,中国古代建筑制度 单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样式的最高等级是()。 A,悬山 B,歇山 C,庑殿 D,硬山 答案:1,C 多选题 1,中国古代建筑制度化的主要内容表现为()。 A建筑等级制度 B 建筑地域性分区制度 C建筑风水制度 D工官制度 2,中国古代建筑等级表现在()。 A屋顶样式 B房间数 C开间数 D建筑色彩 E建筑高度 F彩画样式 3,彩画样式有哪些()。 A龙凤彩画 B 和玺彩画 C旋子彩画 D花鸟彩画 E苏式彩画 答案:1,AD 2,ACDF 3,ABCE 7,中国古建筑的地域特色 单选题 1,中国建筑的地域特色体现在建筑的____________。 A、平面布局 B、外观造型 C、结构、材料、装饰艺术 D、ABC都有体现。 2,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有哪些类型________________。 A、北方合院式、南方天井院落、窑洞式、干栏式、土楼式、碉楼式、毡包式。 B、南方的四合院、北方的天井院落、西北窑洞,东南山区干栏式。新疆的“阿以旺” 住宅、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 C、北方的天井院落、西北窑洞,东北山区干栏式。 D、东北山区干栏式、。新疆的“阿以旺”住宅、蒙古族的毡包式住宅。 答案 1.D 2.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