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电视纪录片的生存空间逐渐扩大,且逐渐深受人们的喜爱。而在众多电视纪录片中,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更是备受观众追捧和尊重。那么,这些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吗?本文将从叙事结构、素材选取、摄影手法等方面,对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进行浅析。

一、叙事结构——用故事推动整体

一个好的电视纪录片,必须要有合理的叙事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将电视纪录片的意义和价值最大化地呈现出来。在创作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时,创作者往往会采用一些故事来推动整个作品的发展和表现。在这些故事中,设定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又将咖啡的整个情节串联起来。

例如,最近几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这部片子时,创作者将依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食材等展开一系列的故事,让观众跟随着这些故事的叙述,了解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食品文化及其故事。这些故事既真实、生动,又蕴含了文化、地域、生活的趣味。这种叙事方式使整个纪录片不仅具有信息性和文化性,还让观众在欣赏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二、素材选取——用真实呈现生活

作为电视纪录片的最基本素材,真实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然,真实性不仅仅是指影片中人物、场景、情节的真实,还注重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等方面。在选取素材时,中国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创作者通常会通过亲自到现场采访、深度调研等方式取得,以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例如,纪录片《一条》讲述了一条流浪犬的故事。创作者通过外出采访等方式,真实地呈现了这条流浪犬在各地的生活情况,并通过故事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流浪犬问题的一些思考。电视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场景和情节,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流浪狗生活的艰苦,以及人们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注和爱心。

三、摄影手法——以艺术的方式展现真实

在创作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时,创作者不仅要考虑叙事结构和素材选取,也要注重摄影手法的运用。良好的摄影手法可以提高影片的质量,让观众在观看时不仅仅是了解电影所传达的信息和特定主题,还能感受到电影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例如,纪录片《十年》采用模拟电影拍摄手法,以多种视角,以连续拍摄的方式来真实表现一些社会事件的场景、氛围和感受。这种技法的运用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生动地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那些重大事件的冲击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不仅要注重叙事结构、素材选取,还要注重摄影手法。重视这些方面的结合,可以使制作出来的电视纪录片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机会欣赏到各种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而在这个世界中,真实和文化总是得到人们的深切关注和喜爱。

纪录片拍摄方法

视纪录片的结构方式绘圆法设定中心线法阶梯式递进法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构成规律,就像社会结构不同于数理结构、房屋结构不同于人体结构、自然科学结构不同于艺术结构一样,电视纪录片也有它具有的结构方式。而这种结构方式之所以独特,就在于它是客观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电视编导主观逻辑的统一,既是展示人物命运和事件发展的“轨迹”,又是承载人物行动和事件发展的“框架”,因此,结构就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 电视纪录片的结构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从内容上又分为叙事式结构、抒情式结构、传统式结构、非传统式结构、戏剧式结构、小说式结构等等,本文主要讨论我们经常运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绘圆法 把一部纪录片的主题或者中心,也就是纪录片的创作者试图在片中所说的“核”作为“圆心”,而“半径”则是片中主人翁或被摄主体所要登场的主要活动区域。中央电视台编导陈晓卿的《远在北京的家》,就是一部采用绘圆法拍摄纪录片的力作。 《远在北京的家》讲述的是几位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的故事。全片通过四个段落,记叙了姑娘们在北京的经历,以及她们的生活遭遇,这是贯穿全片的圆心。片中,作者巧妙地把主人翁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生活经历作为半径,把她们从到保姆介绍所找工作到遭遇生活的艰辛与甘苦等过程,放在这四季中加以描写。例如,第一个段落是在安徽省无为县的偏僻小村拍摄的。讲述的是春节刚过,农村姑娘张某就要远离父母双亲,到北京去做保姆。这是刚刚够上成年的她第一次出远门,远处传来的稀稀的鞭炮声,母亲给她梳头、奶奶的眼泪,一家人围着吃饭,复杂的心情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当载着姑娘们的汽车渐渐远去、并在屏幕中消失的时候,观众们所要关注的内容与片中的主人翁一样,“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呢”? 大凡从事电视编导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要拍摄的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场景,那驾驭起来往往会得心应手;但是,如果我们要拍摄众多的人物、发生的几件事情、或是较为分散的场景,这是令我们头疼的事情。而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美国纪录片《篮球梦》、中国纪录片《远去的村庄》,就是运用绘圆法的结构方式取得成功的力作。 设定中心线法 在我国电视荧屏上,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制作方式。在众多的被拍摄对象和拍摄素材中,作者依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整理出一条明晰的线路,使创作者和电视观众都能对此一目了然。我们早已熟知的电视纪录片舞台上,漫长的《丝绸之路》不再遥远,雄伟的长城尽收眼里。在一条条或自然、或人为的中心线下,一个个复杂而庞大的内容被串联起来,构成一部部恢宏的电视作品。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摘要】纪录片必然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情景,纪录片的本性就在于探索和揭示现实生活的真实原貌,力求客观真实地展示生活的内在本质,所以纪实性成为纪录片的首要品格。然而、什么样的纪录片能够产生巨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当下,大众的眼球被更多的资讯文化吸引,此时我们的纪录片应更多的思考如何夺取受众眼球。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客观的纪实。更重要的是:闪耀着哲理和诗意的光芒。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创作手法 1.纪录片的界定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纪录片可以分为电影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2.主题开掘的哲理化 纪实是一种创作风格,是一种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观照的特殊方式。纪实的最终目的并非仅仅为了“纪实”,而是要开掘某种社会的、文化的主题。因此,主题开掘的哲理化也就必然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内容。当代纪录片的创作者并不满足于琐碎地纪录生活,而是力图选取一种独特的视点,注目于流动变幻着的人生;不满足于简单地纪录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是对象作为一种思考和表现的材料,带进来某种历史的、哲学的、文化的深层背景;不满足于构筑生动的叙事情节,而总是热衷呈现故事外的意蕴。概言之,当代纪录片在表现方位上实施了“透过人看世界”与“透过世界看人”的交叠和互补,更加突出了人作为艺术表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中心位置,唤醒人在某种生存状态下种种潜在的历史、哲学精神。 3.叙事方式故事化 随着信息时代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中外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正在以探索和发现的眼光,以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以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国内外同行越来越广泛地在创作中运用了“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即在真实纪录的前提下,利用矛盾冲突,进行销垫、悬念,省略、兴奋点等技巧设置,对素材进行故事化处理,其就更易于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使我们讲述的真实的故事对娱乐和资讯丰富的当今观众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3.1“悬念”手法 “悬念”在词典中解释为:欣赏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悬念”常常运用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把波澜起伏的情节安排得扣人心弦,从而唤起读者浓烈的“穷根究底”的兴趣,使之以紧张迫切的心情期待着它的发展而欲知后事如何,这种方法叫做悬念设置法。随着故事性在纪录片中的频繁运用,悬念的手法也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其中。在纪录片《复活的军团》中,悬念设置贯穿全篇,整个纪录片就围绕着一个个疑问,将庞杂的事件理出一个头绪来,并且在片子当中适时的抛出问题,让观众带着问题去看,而且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再拋出一个问题,这样反复交替同时设置很多个铺垫,才能一直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 答:纪录片创作手法包括直接记录法、重新演绎法、主观视角法、电影化手法等。 1. 直接记录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它的特征是尽可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和事件,用镜头记录下来。这种手法不需要任何演员、剧本或现场导演,只需要摄影师来拍摄即可。 2. 重新演绎法是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演员重新再现历史或经典事件。以现代技术手段来还原一些历史时期,将特定时代的人物、物品、建筑场景还原出来,通过文献考证、场景搭建、服装道具、化妆假发等手段去实现。 3. 主观视角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它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用讲述的方式在纪录片中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这种手法往往需要摄影师采访人物,获取到人物所看到的事物、经验和感受,然后通过镜头和画面的展示来呈现。 4. 电影化手法是将电影的手法和纪录片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这种手法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强调视觉效果的呈现,让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到纪录片中。这种手法应用广泛,在现实主义、现代人物与历史故事等领域都有所应用。 总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特别之处。创作者在制作纪录片时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形式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种手法的结合。5. 变革与创新:美的认为,只有不断进行

变革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美的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尝试,不惧失败。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美的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 6. 打造企业家精神:美的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美的注重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7. 尊重和激励:美的管理之道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和激励。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这种尊重和激励的管理方式,使得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支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8. 持续改进和学习:美的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因此,美的注重持续改进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同时,美的也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发展需求。 总之,美的管理之道注重开放与合作、简单务实高效、量化结果、自我否定、变革与创新、打造企业家精神、尊重和激励以及持续改进和学习等方面。这些管理理念相互促进和支持,形成了美的独特的管理之道,使得美的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的技艺和丰富的 民族生活,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纪录片是一种生动形象的传播方式,对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传统技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 选题策划、创作方式、宣传推广等方面,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一、选题策划 1. 资料搜集 选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传承现状进行综合考虑。首 先需要搜集相关的非遗项目资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称、代表性意义、传承人群、地理分布等信息,从中挑选出受众感兴趣、传承价值高的项目作为拍摄对象。还需要 搜集相关地域、历史、人文等方面的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所拍摄的非遗项目。 2. 故事策划 对于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除了传承人的故事外,还可以从 地域特色、历史渊源、习俗背后的故事等方面展开。要选取富有感染力和代表性的故事, 将传承人的辛苦与坚守、技艺传承的艰辛和非遗传承的重要性等内容进行展现。 3. 拍摄规划 在选题策划中,需要进行拍摄规划,包括拍摄地点、拍摄时段、拍摄方式等方面的规划。拍摄地点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能够清晰展现非遗项目的特点和意义;拍摄时段 要考虑到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展现的特点,避免对传承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干扰;拍摄方式要 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采用纪实的方式进行拍摄。 二、创作方式 1. 风格选择 非遗类纪录片的创作风格可以选择传统的纪实录影,也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化的元素, 取决于具体的选题内容。在拍摄手法上,可以采用定格摄影、抓拍、自然光等方式,力求 表现出真实的传承状态和生活场景。 2. 叙事手法 叙事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非遗类纪录片的叙事需要兼顾故事的连贯性和非遗项目的 传承特点。在叙事手法上,可以采用直接叙述、访谈、配音、文字提示等方式,将非遗项

当代生态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与手法

当代生态纪录片的创作策略与手法近几年来,生态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生态观念的广泛传播,现代生态意识逐渐渗透到文化研究和影视文艺创作领域中。在纪录片创作领域,纪录片创作者以生态科学为理论背景,以生态学眼光聚焦自然生态,在与生态的对话中积极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谱写了一曲曲中国生态的咏叹调。纵观我国生态类纪录片,不论是《回家》《袁扁的鹭鸶》《抚仙湖》,还是《森林之歌》《水问》,都在书写中传达出深刻的生态内涵和生态智慧。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下,它们无疑承载着表达生态理念、讴歌生态和谐、唱响生态文明建设旋律的生态命题。在创作策略上,创作者将人类情感投射到自然及其生命上,通过故事化与情感化的结合完成叙事。在创作表现上,纪录片创作者在自身探索中借鉴西方创作经验,通过多种方式将生态命题缝合在丰富的镜像语言里。 创作策略上――故事化与情感化叙事双重交织 故事化叙事策略。叙事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故事,即“什么人遇到什么事”;一是话语,即“故事是怎么被讲出来的”。在纪录片不断走向大众化以及商业化运作的今天,故事化叙事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纪录片创作中。虽然,故事化叙事策略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在注重表现自然、突出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类纪录片中,故事化叙事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创作策略。原因在于,与人文社会类纪录片不同,生态类纪录片的表现对象往往是自然,甚至是没有人类介入的原生态自然,如果在表现这种原生态自然时缺乏故事化叙事策略,那么纪录片就会陷入枯燥乏味、宣教味十足的尴尬境地。《森林之歌》总导演陈晓卿在拍摄前对创作人员提出的创作要求就是,“用动物的形式表现,用动植物的视角看世界,让动植物自己讲故事”。?所以,我们看到的森林系统中演绎出的是一个个精彩的生命故事。《云横秦岭》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猴王

纪录片创作技巧分析

远方 ——寻梦 看完《国道318—与梦想同行》之三“转”之后,对自己的心灵给予了很大的感动,感动之余使自己领悟了很多,当“远方”再次响起时,自己的心依然在颤动,自己的“梦”何时才会得以实现,心中的那座神圣而又金光闪闪的布达拉宫究竟是什么样子?怀着这个想法花了一下午时间把整部片子看了一遍,“梦”每个人都有,在寻梦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我们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追求,只要坚持,“梦”就会实现。 “在路程的起点和终点之间,无数个细微的变化堆积成中国前进的身影,没有什么能阻止时代的洪流,所有的困惑和答案在318国道上变得越来越清晰!” “在这里,没有民族的界限,只有年龄的差别,老人、大人、小孩,几代人固有的鸿沟,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冲刷的愈加明显,但是,他们试着各自克制,互相包容,和祖辈们一样。” “人这一生其实都在为别人活着,善意孝诚每条都要做到,也许会太难但是这些最重要,别人做不到的我相信你也都能做到,因为你是妞子是每个人的骄傲,你伤感的沉默和你天真的微笑,这些都是你的财富要珍惜不要忘记,朋友再多那也许只是暂时而已,妞子别想太多你该得到很多很多,爱与被爱你该学会洒脱,这世间有太多诱惑,我已变得麻木,你会有很多机会一旦来了你要抓住,大胆往前走把我会在后面保护,这些都是真的我请你一定要记住,承诺一变再变我说过的话不变,我说的都是实话何必加上期限,真与假的区别在于自己分辨,社会有多汗你要经过磨练,爱情有多美转眼它就可能不见,别再苦苦依恋你总是天真无邪,也许是我不懂也许是你心重,忘不掉的甜蜜如今变成痛苦的回忆,想想还有什么可以让自己清醒,你的未来你的父母要你不断继续前进。” 这些在片子当中配的插曲和解说给了我很大的鼓舞,纪录片的魅力和主题也在这里得以全面的体现,“在生活中发掘主题,突出创作思路”,这点在《国道318》中表现的非常完美。 《国道318》客观真实的记录了依路而生的多个区域多个民族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折射出改革开放中的当代中国追求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该片敏锐地捕捉改革开放给普通人的生活观念与方式带来的变化。二郎山隧道建成打通了川藏高原第一个天险垭口,成为亚洲最长的公路隧道,使318国道缩短了25公里,为很多人进藏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纪录片在318国道的起点与终点之间,选择很多“细微的变化堆积成中国前进的身影”,以普通人的真实日常生活证明“没有什么能阻止时代的洪流”,勾画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社会经济的时代符号。 《318国道》记录沿线多个区域文化习俗与风土人情,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瑰丽多姿。318国道起自上海人民广场,迄至西藏樟木口岸,横穿沪、苏、

纪录片制作的特点与方法

纪录片制作的特点与方法 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和现实主题为基础,通过记录和展示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和观点的电影形式。它与其他类型的电影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本文将探讨纪录片制作的特点与方法,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理和技巧。 一、真实性与客观性 纪录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和客观性。与虚构电影不同,纪录片的目的是记录现实世界中的事实,展示真实的人物、事件和场景。制作纪录片需要保持客观的立场,尽可能避免主观干预和偏见。这意味着纪录片制作者需要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采用可靠的信息来源,并尊重被记录对象的真实性和隐私权。 二、主题选择与策划 纪录片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的选择和策划。一个好的主题应该具有公众关注度和社会意义,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在选择主题时,制作者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以及主题的可行性和可拍摄性。同时,制作者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策划,确定纪录片的结构和叙事方式,为后续的拍摄和剪辑工作奠定基础。 三、采访与记录 采访是纪录片制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采访被记录对象,制作者可以获取真实的信息和观点,并展现不同的声音和立场。在采访过程中,制作者需要做到耐心倾听,善于引导,以获取有价值的素材。同时,制作者还需要注意保持采访对象的舒适感和隐私权,避免侵犯他们的权益。 四、拍摄与剪辑

拍摄和剪辑是纪录片制作中的核心环节。通过精心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技巧,制 作者可以将采访素材和现场记录转化为具有艺术感和张力的影像作品。在拍摄过程中,制作者需要选择合适的摄影设备和拍摄角度,捕捉到最能表达主题的画面。在剪辑过程中,制作者需要根据故事结构和叙事需要,对素材进行选择、组织和处理,以达到最佳的叙事效果。 五、音效与配乐 音效和配乐是纪录片制作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通过合适的音效和配乐,制 作者可以增强影像的感染力和艺术性,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情境。在选择音效和配乐时,制作者需要考虑其与画面的契合度和情感表达能力,避免过度渲染或与主题背道而驰。 六、后期制作与宣传 在纪录片制作完成后,制作者还需要进行后期制作和宣传工作。后期制作包括 色彩校正、字幕添加、声音处理等环节,以提升影像的质量和观赏性。宣传工作则包括海报设计、预告片制作、媒体宣传等,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和参与。 总结起来,纪录片制作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方法。它要求制作者保持真实和客观 的态度,选择合适的主题并进行策划,通过采访和记录获取素材,运用拍摄和剪辑技巧创作影像作品,利用音效和配乐增强艺术感和情感表达,最终通过后期制作和宣传将作品呈现给观众。只有在这些环节都做到位的情况下,纪录片才能真正发挥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

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 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 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的故事也

纪录片创作

纪录片创作[之二] 纪录片的现在进行时和纪实方式的多样化 1、画面加解说: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国的电视纪实类节目的创作样式基本上是画面加解说。对真实素材根据需要进行任意解释。重事不重人。在一系列事件发生后,从一系列事件中总结出值得宣传的主体后,创作才开始。 这种拍摄是基于对过去时间的总结。 2、当代纪实创作:组织拍摄。把过去的事件组织成能用镜头记录下来的素材。 强调记录生活的原生态,纪录过程、偶发事件,完整地记录、利用同期声等。 进入9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创作领域盛行伴随、追随等取材方式。认为只有对镜头前正在发生的真实事件流程同时记录,才能确保纪录的真实。 认为现实生活本身都是稍纵即逝的,不可重复的,只能抓住宝贵的现在,并且随着

现在的延伸,不断向未来、未知取材。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回归。 这是一种不同于画面加解说样式的取材方式,体现了纪录片对现实、对真实的新的理解,以强大的真实感获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风行一时的创作方法。 如,《生活空间》不流于对人物、事件的简介,选题、拍摄方式以单一简洁为主,注意抓取一段或几段有意味的生活流程。 3、当代纪录片在创作上、理论上完善。 一是把非现在的时空(多为过去时的时空)化为现在的时空。 时常用的手法是寻访和追述。 寻访:多用于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人和事。《望长城》中对长城古迹的寻访。《敦煌》中对敦煌古迹的寻访。 寻访往往要很好地利用旧址、遗迹、文物等,以现在的时空唤起对过去的遐思和缅怀。古长城遗址。敦煌文物。 “寻访”与“追述”相配合,往往能使过去的时空更加丰富完整,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尤其是由当事人、见证人的讲述过去更是如

电视纪录片创作手法漫谈

电视纪录片创作手法漫谈 作者:戴诗义 来源:《媒体融合新观察》2019年第01期 一、电视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的概念首次提出是在上个世纪初,《北方的那努克》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根据约翰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定义“纪录片是通过各种手法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像”。当前,对于纪录片定义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但是无论如何可以确认的是:纪录片与传统故事片有着不同的理念,也有着不同的内涵,其与故事片的根本区别在于故事片对剧情的要求比较高。与传统故事片的区别,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记录与实录存在一定的区别,纪录片的内涵在于尽量贴近实际,并包含作者的思想情怀在里面。在纪录片中拍摄者将自己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在记录事实的同时将自己想要表现的感情融入其中,将客观记录的事实表达出来。 2.纪录片中所表达的观点仅限于作者本人,并不具有权威性也不具有真理性,观众无需当其作为真理。在纪录片中拍摄者以充满人文情怀的视角将所记录的实际生活和现实场景展现出来,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3.记录要带着目的性,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强行追求新颖效果。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不能为了追求新颖,盲目采用吸引眼球的手段。当今主流的纪录片越来越带有通俗气息,有些纪录片为追求新颖效果会刻意拍摄一些带有内涵的镜头让纪录片更加通俗易懂。在纪錄片展示过程中,有些拍摄者甚至夹带一些“私货”传授一些扭曲的价值观,因此,在纪录片拍摄的过程中一定要好好把握题材。让整个题材有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二、电视纪录片展现深度的手法特点 纪录片本身展现的就是真实的。电视纪录片是对生活的一种发现和有选择的再现,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等摄影手法,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而且这种“真”具有如同生活一样的丰富而完整的气息或情状,显示生活的实际存在的样子。纪录片本身不仅仅是记录作用,更要把深层次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在我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曾有专家做过相关论述,他们认为纪录片本身具有真实和虚实结合的特点,人在纪录片中承担的作用也无可取代。关于纪录片拍摄手法,本人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分析,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真实再现的手法 纪录片具有真实性的特点,真实性是电视纪录片所独有的内涵。该手法也有另一种别称,即“实景再现”。首先,在纪录片中传递给观众的东西要真实。但是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有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也逐渐成为了重要的文化 传承方式,其创作策略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 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一、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和传承的重要标志,是 国家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应该以保护和传承为核心, 尊重被拍摄的对象和文化传承者的意愿和尊严。在拍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被拍摄者的沟 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观念和传承方式,避免对他们的隐私和权益造成侵犯和损害。 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应该结合传承者的生活实际和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以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通过对 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表现,可以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和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深刻 地领悟其文化价值。 三、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应该注重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通过视觉艺术表现手段、音乐和语言艺术等多重手法,来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和独特之处。例如, 在摄影和音乐手段上,符号、隐喻、拍摄视角、音效等都是极好的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之 美的手段。 四、紧跟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平台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以电影、电视台为主导的娱乐平台已经不再是人们娱 乐选择的唯一渠道。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应该主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工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方 式深度挖掘,推广给更广泛的受众。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创作策略应该注重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以及紧跟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方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承和保护转化为文艺创作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国产人文历史纪录片的创新路径浅析

关键词:人文历史;纪录片;创新探索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纪录片带来了空前的发展前景,纪录片创作者的思维方式不断发生转变,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本体也开始发生转变,互联网思维开始融入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新媒体视频平台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阵地。新媒体环境拓展了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创作空间,客观、中立、旁观不再是建构纪录片真实感的主要手法,创作过程、叙事角度以及技术融合等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开创了人文历史纪录片新的美学形态。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拉近了纪录片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创作主体和接收主体之间的距离感。 一、叙事的“沉浸式”探索 纪录片作为一种以真实感为美学基础的艺术创作,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是纪录片赖以生存的根基。无论是美国的“直接电影”、法国的“真实电影”、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还是格里尔逊的“画面+解说”创作方式,都是创作者对纪录片真实感的追求。21世纪以后,新媒体的快速生长使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比如,人文历史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新媒体视频平台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投放后一路蹿红,并且在新媒体社交领域掀起了故宫文物热的国风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年轻受众群体中的关注度不断飙升,这让创作者意识到只有提升纪录片的有效传播,才能将其价值最大化地发挥出来。新媒体环境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加开放、多元且更具有包容性的创作环境,为纪录片的创作以及有效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至此,“以观众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逐渐开始融入到纪录片创作主体的思维模式中,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中国纪录片打破了以往的单向传播模式,转而开始注重观众的观影体验,通过加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来提升纪录片的真实感,这逐渐成为新媒体视域下国产人文历史题材纪录片新的创作趋势。2020年,优酷视频推出了中国第一部互动纪录片《古墓派:地下惊情》,率先在新媒体视频平台上打开了国产互动纪录片的大门,为纪录片的创新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古墓派:地下惊情》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设置游戏来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故事讲述的先后顺序以观众的选择为主,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观影内容。主线也会根据观众的不同选择而有所不同,这对历史知识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虽然这种游戏式的互动纪录片增加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参与感,但是其传统线性的叙事方式与游戏式的互动却是自相矛盾的,这种游戏式的互动节点的设置极易打断观众观影的连贯性和沉浸感。《2020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中提到:“在‘国产互动纪录片的看法’的受访者中,有37.32%的人认为互动模式会影响观影的连贯性,进而会影响自己的观感体验。[1]”因此,如何依托互联网技术做好互动纪录片,找到纪录片在传统的线性叙事与参与感和沉浸感之间的平衡点,成为当下互动纪录片创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除了依托互联网技术观众的观影体验,还可以通过叙事视角的创新探索,来增加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沉浸感。2021年11月28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日本放送协会(NHK)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世界遗产漫步》,将纪录片与Vlog相结合,通过虚拟人物来塑造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带领观众对中国的云南、厦门和杭州等城市进行了“云端漫游”。Vlog是采用第一人称来记录生活的一种视频形式。随着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微单、手机等便携摄影器材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形成了一种符合年轻观众观看和传播习惯的视频形态。《世界遗产漫步》在Vlog式纪录片的创作形式架构下,整体的节奏较为缓慢,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化身“游客”慢“游玩”,实现了“沉浸式”云游中国,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魅力,引发观众思考并找回自我。这种创作方式是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创作者的创新性实践,为观众带来了较好的观影体验。不论是国产互动纪录片的开创,还是《世界遗产漫步》这种Vlog叙事视角的运用,都是纪录片创作者基于新媒体环境视域下,互联网思维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创新实践,对国产纪录片的长足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对“真实”的创造性处理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纪录片年轻的观众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2019年,我国推出了第一部历史题材的剧情纪录片《风云战国之列国》,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历史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开创了纪录片新的叙事方式,促进了我国纪录片多元化的发展。如何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利用好“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对纪录片进行剧情化的叙事,成为剧情纪录片需要突破的困境。“情景再现”主要是通过真人扮演的方式来弥补历史影像匮乏的缺陷,其影像的本质是电影化的摄制方式在纪录片上的体现。比如,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

纪录片创作中的拍摄手法

纪录片创作中的拍摄手法 纪录片讲究真实,创作素材都是真实的生活,真人真事,然后对所拍摄的人物事物加以艺术元素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电影的前身纪录片。纪录片在不断的进步中衍生的手法使得纪录片的类型越来越多,现在出现了许多新型纪录片,没有配音,靠镜头衔接串联故事情节,使用直观、真实的画面反映事物本质。如《迁徙的鸟》等纪录片的拍摄,非常的成功。丰富合理的拍摄手法,使记录片呈现出来的效果更好,具有很好的表现力与张力,可以引发人们思考,还有不一样观看体验,使人印象深刻。 1、第一视角 进行纪录片创作时,首先需要做的是进行拍摄视角选择,明确故事的切入点。纪录片可从多个角度进行拍摄,但不同的拍摄视角决定着其最终的叙事角度,第一视角、第三视角、全知与限知视角、单视角和多视角及内视角、外视角等均为纪录片创作时常用的视角。根据人称视角对其进行区分,第一视角的拍摄角度通常以故事“主角”的角度对故事的发展及经过进行介绍,将观众带入至故事“主角”角色及情境中。这种拍摄角度的优点为可加深观众对故事发展情节、主要人物心理历程及表现事物的理解程度,使观众与故事“主人公”逐渐产生心路历程及心理感受的共鸣,从而使观众情感更加深入的融合至纪录片的故事发展及情节中,给观众带来更强视觉冲击力及情感感染力。以纪录片《丑角·拾遗》为例,其拍摄视觉上选择了第一视角进行拍摄,其主要人物的川剧传承人任庭芳老师。任庭芳老师的主观机位及其情感路线贯彻了整个故事叙述的始终,真实记录了任庭芳老师参加的戏剧排练及大小会议工作,同时细腻的记录了其在化妆间进行演出准备的各个环节,将观众带进这位川剧传承人的日常生活中,更深刻体会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易及重要性。纪录片是对人物事物的真实记录,那么要求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找准故事的核心,准确切

人物电视专题片创作浅析

人物电视专题片创作浅析 电视专题片是一种应用于电视媒体中的纪录片形式,通常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出发,对 一个特定的事件、主题、人物或者群体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报道和研究,以呈现出一个真实 而生动的形象,引起广大观众的思考和探索。人物电视专题片作为专题片的一种重要形态,以深刻刻画人物形象为出发点,通过为人物呈现丰富、精彩的生命经历、思想情感、 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内容,为观众提供一个更加立体、生动、有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以下是 人物电视专题片创作的一些浅析。 一、选择影片主题 影片主题的选择是影响影片质量的重要环节。人物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应是具有深度和 广度,有足够的调研和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选题,选主既要具有历史意义,也要具有时 代性,不能过分纪念主人公过去的事迹。选题时应全面了解主人公的传奇经历,在尽可能 全面的了解人物本人的基础上,让观众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影人的生平、学术思想、人格魅力、家庭现状等。 二、脚本的创作 脚本是人物电视专题片制作中的重要环节,编写人员需考虑选题的意义,剧本的立意、内容、结尾是否完整,是否有亮点,是否具有感召力。制作团队要根据人物的生平、经历、个性和成就等方面资料来起草严谨的脚本,力求表达出人物的魅力和精神,让观众了解和 认识人物史和人物本人,触动观众的感情,让观众从中受到启发,从而产生共鸣,实现与 主角产生共情,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三、镜头的运用 人物电视专题片需要准确刻画人物形象,而镜头运用则成为了关键因素。镜头把握是 整个节目制作的核心,镜头的运用应该丰富多样,精确讲究,既要符合影片信息的传递要求,同时也要追求更有创意、更富有艺术性的呈现方式。例如,采用动感十足的拍摄手法,加入高科技特效等手法,可以增强影片的艺术性,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镜头运用要符 合影片本身的风格与特色,不过于花哨、夸张,应该力求真实、感性、抒情,提升影片的 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四、音乐的运用 音乐是影视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情感渲染的功能。人物电视专题片也需要精 选适当的音乐,来给予观众心灵的洗礼。音乐应该真实体现人物、时代和主题,把握好音 乐与影像画面的关系,使音乐有机融合在影片中。音乐可以根据氛围的不同时刻进行更换,这样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传统的纪录片制作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媒 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性和挑战。下面我将从内容创作、 叙事方式和观众互动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新媒体环境给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内容创作方式。传统的纪录片通常依靠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来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呈现一部分真实的情况。而新媒体 技术的发展,如互联网、移动设备等,为纪录片提供了更多的展示途径。纪录片创作者可 以通过建立网站、制作APP等方式,将纪录片内容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呈现,使观众能 够全方位了解被记录的事件或人物,增强观众对真实事件的直观感受。 在叙事方式上,新媒体环境推动了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手法的创新与多样化。以往的 纪录片往往采用线性叙事结构,观众只能按照导演的安排来进行观看。而新媒体技术的应 用带来了互动和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观众可以自由选择观看的路径和顺序。通过交互式的 叙事方式,观众可以参与到纪录片的创作中,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探讨,提升了观 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 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者需要更加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 网络直播等方式,观众可以与导演、演员等主创人员进行实时互动,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和 思考,甚至对纪录片内容进行修改或补充。这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也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更多的想法和创意,使纪录片更加贴近观众的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多的创作成 本和技术支持,纪录片创作者需要具备更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新媒体环境下的纪录片创 作容易面临虚假信息和低质量内容的竞争,纪录片创作者需要保持专业性和真实性,提供 高质量的内容。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的观看时间和注意力有限,纪录片创作者需要通过更加 吸引人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关注,保持纪录片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响力。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思路-广播电视论文-艺术论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创作思路-广播电视论文-艺术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首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拍摄地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60多个中国各个地域,全方位展示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美食文化。 一、选题 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有好的拍摄素材,即确定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有了好的选题和策

划,那么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 1.具有真实性和时代特点的事物。《舌尖上的中国》选题为中国大江南北的故事,从原料挖掘到制作过程到商品流通,讲得很透彻,而且善于通过煽情的话语引起乡人的回味和眷恋。《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家乡的味道、家庭的真实故事,把天南地北的全国人民的心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回味,让我们思考,妙不可言的同时也隐藏着编剧的智慧。 2.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题材。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选择饮食作为纪录片的选题,具有广泛的受众群。在选题方面,《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介绍的都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各地特色食料,比如岐山的臊子面、陕北的黄馍馍、嘉兴的粽子、西安肉夹馍、镇江锅盖面、诺邓火腿、石屏的豆腐等等,他们大都是我们老百姓餐桌上喜闻乐见的食物。每一种食物都是以一个家庭、展开,引人入胜。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浓重的当地口音,一听就亲切,一听就地道,这很容易让人相信,他做的美食也一样地道!

二、解说词的特点与画面、声音的关系及相互作用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的解说词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解说词多以短句为主,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短句的好处在于,单位句子里的信息量很少,容易让听众吸收和消化。而且文字简练,第一段短短几句之后就开门见山地讲道: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自然景物的崇敬和热爱。 解说词不能单独存在于画面或者声音之外,解说词与画面、声音是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使纪录片达到整体的和谐与优质。当解说词不能很好地传达画面信息时,就需要声音的帮助;同时,解说词还要配合画面的长短、节奏、音响和音乐的风格等因素。 三、结构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结构是以基层家庭故事为单位的微观空间结构。花色多样的食物,无一不出自一个个由夫妻、父子、母女、

纪录片创作中的手法

纪录片创作中的手法 纪录片创作中的手法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手法;情景再现 一、什么是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又叫真实再现。就是将某一特定人物过去的有意义经历由本人重新演示进行拍摄,在屏幕上刻板地照搬生活,着重展现生活的真实过程和具体情况,告诉受众“生活就是这样”或“当时就是这样”。简单来说,就是由他人扮演时过境迁的特定重要情节,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的艺术,再现某种特定历史性时刻的环境氛围,作为对形象叙事的衔接和强调。 二、情景再现是电视娱乐化的时代需求 纪录片有其特有的收视群体,那就是知识文化相对较高的部分人群,他们渴望从纪录片中了解更多的知识。上海电视台的《纪录片编辑室》栏目,最早只是上海电视台国际部开办的一个栏目,在上海电视台八频道播出。从1993年到20XX 年,纪实频道创办前,《纪录片编辑室》共拍摄制作、播出了492期纪录片,成为了上海电视台的一个名牌栏日,其中许多节目在国内外获奖。在《纪录片编辑室》的基础上,20XX年1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在集团的发展改革中正式创办了纪实频道。三年来,《纪录片编辑室》在纪实频道中不断发展改革,确立了在纪实频道主打栏目的地位,共创作播出了136期国内外题材的纪实风格的纪录片,与此同时,还引进了近200部国内外纪录片同行创作的优秀纪录片。该栏目始终坚持做有影响力的大片,确立了纪实频道的品牌战略,最终扭亏还盈,走上了一条基于纪录片之上的稳定的发展之路,为纪录片的市场化打造提供了最充分的可行性佐证。对于情景再现,有多年纪录片制作经验的上海纪实频道李晓表示,观众早已不满足由“空镜头”构成的“历史回望”,剧情再现的出现,不仅令纪录片好看,更重要的是突破了纪录片的表现领域:“除了拍摄事件的经过,‘情景再现’帮助纪录片深入到对象的内心深处。以前多用屋檐落下雨水表现一个人的愁思,现在加入剧情无疑能丰富纪录片的视觉形象。” 三、视听艺术的发展必然要求情景再现 电视传播方式的出现,使人类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把一些本身非視觉化的东

浅析纪录片编导创作

浅析纪录片编导创作 二、编导的创作思想(一)编导的核心作用编导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敏锐的洞察能力,须具有扎实的影视艺术创作功底,熟悉电影语言和各种影象表现形式。毕业作品的重要性不需要任何人强调,作为一名毕业生自己深刻的知道它的重要性。四个人组成一个毕业小组,自己担任编导的职位,责任相比他人要大很多,必须要具备总揽全局的能力,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得当,把大家集中在一起拧成一股劲儿。 (二)选题的生成纪实作品反应的并不全是生活本身,而是编导将各方面积极整合之后的真实。纪录片的魅力,一是它可以表现真实,二是它可以融入编导的思考。纪录片编导在进行创作时,首先考虑的是拍什么的问题,即纪录片的选题。在选择和审视选题的过程中,就隐藏着编导的喜好,选择这一个,而非那一个。我们这次是拍摄一部人文纪录片,选题一定要控制在这个范围之内,而且还要新颖,首先我想的是自己最想去哪个城市转转,通过自己的兴趣去在网上搜索哪个城市有什么值得拍摄的人和物。搜索到值得可拍摄的内容就详细记录下来,而且联系那个城市的朋友是上写的那般,让自己做一份参考。大家的选题方案集中在一起,首先确定想拍摄的选题能不能实施,有些可能是人力达不到,有些可能是外界因素无法实施拍摄,在商量选题的过程 1/ 8

中,老师也一直在给我们意见,对我们的选题进行筛选。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拍摄景德镇陶瓷,江西景德镇的陶瓷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随着丝绸之路远销其他国家,名声大震,到如今也一直被人们所喜爱,家家户户都离不开陶瓷,陶瓷已经融入千家万户的生活。景德镇的外景,瓷瓶的拍摄,片子人物的选择也相对活泛一些,有选择的余地。我身为这次片子的编导,我深知自己的使命,我也深深爱着这份责任。 (三)主题的确立主题的选择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主题先行,意在笔先。即先确定主题,根据主题去确定拍摄什么素材、片子的结构及表现方法,这种方式在现实生活的创作中经常会用到。另一种方法是已经确定好拍摄选题,根据选题去挖掘主旨,编导往往在拍摄过程中,随着拍摄对象的状况和拍摄环境的变更,会给编导带来更多的灵感,去深化片子的主旨。确定选题之后,我开始翻阅各种资料,了解景德镇的历史,陶瓷的制作过程,现如今景德镇的名人,景德镇有哪些地方值得拍摄,详细记录下来。我们拍摄的是人文纪录片,离不开人和物,陶瓷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重要的是表现匠人精神,他们的执着和创新,国家发展迅速,以前的好多东西都已经消失匿迹,唯有那些热爱陶瓷的人依然在陶瓷的道路上前行。 我们即刻对景德镇进行踩点,一是确定我选择的那些地方可不可以进行实地拍摄,二是我们要寻找拍摄的主要人物,片子的 2/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