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高法婚约彩礼解释文档

最高法婚约彩礼解释文档

最高法婚约彩礼解释文档
最高法婚约彩礼解释文档

最高法婚姻法司法解释精释精解婚约财产〔彩礼〕纠纷案件的司法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精释精解婚约财产(彩礼)纠纷案件的司法处理

【核心提示】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上述第(2)、(3)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实务争点

彩礼的给付具有不同的内在根源,所谓“婚姻论财,夷虏之道”。我国明确反对买卖婚姻或者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对于依习俗给付的彩礼,当前理论与实务都认为系赠与行为。从立法层面看,关于彩礼发生纠纷应当如何处理,如彩礼是否应当返还?返还多少?考量哪些因素?等等,《婚姻法》没有作出相应规定。尽管《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作出了一定的解释说明,但在审判实践中处理此类纠纷仍裁判不一,表现为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故彩礼应当全部返还;第二种观点认为,虽然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只要双方已经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彩礼就不予返还;第三种观点认为,根据双方生活时间的长短及彩礼数额的多少并结合当地的习俗,酌定返还。对此问题,《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明确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理解适用

对《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的理解和适用

虽然,我国法律对婚约既不禁止也不保护,但对因解除婚约引起的财物纠纷,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争议,有明确的原、被告,又有明确的诉讼请求,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从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对彩礼应否返还问题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一)彩礼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彩礼又称聘金、聘礼、纳征,给付彩礼的习俗由来已久。简单而言,彩礼可以定义为婚姻关系当事人一方(主要指男方)及其亲属依据习俗向对方(主要指女方)及其亲属给付的钱物。依据收受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女方获得的彩礼”和“女方亲属获得的彩礼”两类;依据财产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贵重物品式的彩礼”和“金钱式的彩礼”两类。?彩礼是以婚姻的缔结及延续为目的,一旦这一环节断裂,就容易产生以返还彩礼为诉请的“婚约财产纠纷”。

婚约是指男女双方以未来要结婚为目的所作的事先约定。关于婚约是事实行为还是法律行为,学界有争议,但都认可婚约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婚姻法》第五条规定:“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婚约自不能作为一方强迫另一方结婚的依据。

因彩礼作为一类仪式性、象征性物品的总称,其在主体间的往来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

1. 彩礼面纱下的违法意思——买卖婚姻、借婚索财

彩礼问题与借婚姻索取财物及包办买卖婚姻等行为,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彩礼有时候会成为包办、买卖婚姻或者借婚姻关系索取财物的一种表现形式。

(1 )买卖婚姻。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1951年颁布的《关于婚姻案件中聘金或聘礼处理原则的指示》(以下简称《1951年聘金或聘礼处理指示》)第一条和最高人民法院1951年颁布的《关于聘金或聘礼的几个疑义和早婚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以下简称《1951年聘金

或聘礼处理复函》)第孑条,在婚姻关系过程中有财物往来的主要有如下情形:①公开的买卖婚姻(嫁女或嫁寡妇要一定身价,以及贩卖妇女与人为妻等);②变相的买卖婚姻(以索取对方一定的财物为结婚条件者);③以诈骗对方财物为目的,以伪结婚作为得到对方财物的手段;④属赠与性质的聘金或聘礼。该指示和复函对四种情形的处理有明确意见,以诈骗对方财物为目的属于典型的骗婚,系违法犯罪行为,犯罪所骗取的财物应当返还受害人。基于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对于“婚姻法施行前或施行后”公开或者变相买卖婚姻分情况处理:施行前的,一般不予没收,施行后的,公开买卖婚姻行为原则上应予没收并处罚;变相买卖婚姻的,“斟酌具体情况及情节轻重予以没收,并得予当事人以教育或必要的惩处”:《1951年聘金或聘礼处理复函》对没收买卖婚姻所涉及的钱物作了解释:“系属买卖婚姻或变相买卖婚姻的性质,则给付的一方就不单纯是一个受骗的人,而自己也有了违法行为。”这两个规范性文件的精神有其适用的时代背景,考虑到刚建国时在清除封建余毒导致的社会不良习俗时需要一定的过渡期,以保证社会的平稳有序发展,故在处理买卖婚姻这一问题上,留有一定的余地。现今,公开买卖婚姻的行为为法律所严厉禁止,并已成为大众常识,不再有返还财物的可能。而变相买卖婚姻的行为则被单独剥离,被定义为借婚姻索取财物。

(2 )借婚索财。根据1993年颁布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以下简称《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意见》)第十九条规定:“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对取得财物的性质是索取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该意见对借婚姻索取财物与《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婚姻案件中聘金或聘礼处理原则问题的复函》(已失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聘礼的几个疑义及早婚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一脉相承,即持否定性评价。

现行《婚姻法》是在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婚姻法》的基础上于2001年进行修改,该法第三条第一款在修订前后内容一致,即“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依据一般法理,《婚姻法》属于基本法,其效力高于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二者冲突时自当适用法律的规定,但当司法解释仅是对法律的实际操作进行细化时,则应当按照解释的专门规定予以适用。考虑到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在198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意见》,故《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意见》第十九条在法理逻辑上仍然有可适用的余地,即借婚姻索取的财物原则上予以没收,例外情况下可酌情返还。

2. 遮于彩礼面纱下的合法意思——赠与

前已述及,以彩礼为表现形式的买卖婚姻及索取财物为法律所明确禁止。但基于彩礼在我国作为习俗存在,有其合理性,属于本土化民俗,因此有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赠与为目的的彩礼即为我国法律所认可并依法给予保护的一种习俗。

赠与不同于索取,索取是指给受人以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让给予方给付其一定的财物,给予方系被动为之。而赠与是给予方基于自己的意愿主动将财物赠与给受人,给受人对此予以接受。索取与赠与在概念上可以明确划分,但是在实践中,因为实践的复杂性导致客观事实无法准确转化为法律事实,故《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意见》依据证据规则,将举证证明责任分配给主张返还彩礼的一方,在证据不足、待证事实不清的情况下,推定取得彩礼系接受赠与。在《人民法院报》2015年7月7日登载的一则案例报道中,法院就作出了上述认定。该案中,恋爱中的男方为确立恋爱关系,按照女方老家习俗给女方包了一个装有6000元现金的红包,结果恋爱不成,男方要求女方退换红包,女方矢口否认。法院认为:第一,男方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给付彩礼的事实;第二,即使男方证明了交付6000元红包的事实,两人之间存在的也应当是一种赠与关系。而该赠与又因不存在《合

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条所规定的法定撤销事由,故男方仍无权要求女方返还.

①参见报道“恋爱不成欲讨回‘红包’,因证据不足未获支持”,载《人民法院报》2015年7月7日。

(二)给付彩礼的特征

1. 系依据习俗给付彩礼。《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将给付彩礼的依据限定为“习俗”,故仅当给付彩礼确系因为有客观存在的习俗时才得以适用本条。如果非因习俗存在,而是恋爱过程中男方出于对女方的爱慕而自愿赠与财物,则一般不得主张返还。

2. 符合善良风俗。根据《民法通则》第七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故赠与人所依据的习俗应当是善良风俗。俗语“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即覆水难收的意思,民间有认为父母含辛茹苦将女儿抚养长大后,当女儿出嫁就成为男方家的女主人,结婚的女儿再回娘家就成了客人,据此形成了嫁女儿就是“卖女儿”的思维,因此要向男方收取一定的礼金。给付彩礼在一定意义上能体现男方对女方的重视程度,同时,给付彩礼的多少直观地反映了男方的财力,导致不良攀比之风。实践中经常存在男方为了能够迎娶自己心仪的女子而不惜大肆举债。

尽管各地区给付彩礼的习俗初衷、目的不同,但无论是落后的农村地区或者发达的城市,基于人口流动的频繁,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都存在,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甚至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特定的行情和标准。这些金钱利益主导的观念不利于婚姻的稳定,有可能成为影响夫妻关系和谐的导火索。对能证明属于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行为,本质上即是对善良风俗的违背。

实践中,父母对子女多数是舐犊情深,女方父母对于收取的彩礼一般是直接交还给女儿,由女儿用于婚礼筹备、支出及婚后家用。这种彩礼收取和用度具有符合善良风俗的特性。当然,在准确理解给付彩礼是否依善良风俗时,可以结合以下标准进行判断:是具有礼仪象征性的还是具有敛财目的?是否不当干涉当事人双方的婚姻自由?等等。

3. 附法定解除权的赠与。彩礼的给付与返还,具有财产与人身双重属性,属于涉及身份关系的财产行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认为,应当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对彩礼的返还问题进行处理,彩礼在性质上属于“附解除条件的赠与”。附解除条件的赠与行为,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赠与行为,在当事人所约定的条件不成就时仍保持其原有效力,此时赠与行为合法存在并有效,当条件成就时,其效力便消灭,此时赠与行为不再继续有效,要解除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在司法实践中,对双方当事人通过合意以身份关系为条件的合同不认可其效力。根据民法学理论,法定条件属于不真正条件,以法定条件为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视为没有条件约束。给付彩礼的合同确实属于赠与合同,依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五)项的规定,有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时,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即是通过规定特定情形的方式,赋予当事人法定解除权,该条同时也规定了两个解除合同的期限,即第(一)项的登记结婚前与第(二)、(三)项的离婚生效后。

将彩礼的给付视为赠与合同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适用问题,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在受赠人存在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时,赠与人享有撤销赠与的权利。由此反观赠与彩礼的行为,赠与人是否能够因为受赠人存在该三种行为而主张撤销赠与?我们认为,即便具有上述三种情形,婚约彩礼赠与人也不得依据该三种情形主张撤销赠与,因为《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给付彩礼具有明显的身份行为属性,是以缔结婚姻为目的,具有目的导向性,为婚约财产纠纷,对其不予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本身有尊重本土民俗的考虑因素,故对彩礼的返还应当仅限于《婚姻法解释(二)》规定的特定情形。且当事人结婚后因为共同生

活导致财产客观混同,彩礼的利益也实际为当事人双方享有,再论返还实际意义不大。至于《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如果的确属于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可以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予以考量。

(三)返还彩礼的具体情形

1.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彩礼是婚姻的前奏,如果彩礼的给付并未能获得缔结婚姻的结果,则付彩礼的一方可以要求接受彩礼的一方返还。

司法实践中存在当事人双方置办了酒宴后未领证,直接共同生活并生育子女,双方已经具有婚姻的实质内容,后双方感情不和,一方诉至法院要求返还彩礼的情形。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当事人双方包括双方所生活的地区的普通群众,并未将登记结婚视为双方正式结婚的标志,这有地方习俗考虑,他们认为通过置办酒宴的方式邀请亲朋好友共同见证、庆祝后,即使双方并没有登记领证,在民众眼里双方就是夫妻关系,酒宴在其中就起到如同公示的作用。有观点据此认为,综合研读婚姻法解释中对彩礼返还情形的规定,本种情形指的应当是双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同时也没有共同生活的情形。也有观点认为,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确已共同生活的,可以根据双方共同生活的时间、彩礼数额并结合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等因素,确定是否返还及返还数额。

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恰当的,即不能一味地将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却共同生活的情形纳入本条适用范围,因为按照前一个观点的逻辑,《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第(二)项根本无须将是否办理结婚登记作为并列要件,将第(一)、(二)项合并后直接规定“未共同生活”即可。但从保护妇女权益的角度,未婚同居对女性的身心、名誉等各方面均有影响,很有可能导致未婚女性未来寻找配偶的难度增大。故可以在对法院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情形进行限定的情形下,酌情准予虽未登记结婚但共同生活的一方获得彩礼的所有权,不予以返还。

针对前一个观点,我们认为还应当对导致双方感情破裂的原因进行分析,查清一方是否存在明显的过错,如接受彩礼的一方与第三人相爱而结婚、存在生活暴力等情形,并将这种情形作为重要考量因素。

2. 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决定彩礼是否返还的重要依据是双方当事人是否缔结婚姻关系,但实践中,领取结婚登记与是否共同生活有时并不同步。如双方当事人共同挑选了一个认为有纪念意义的日期领取结婚证,以确定夫妻关系,之后却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共同生活。此时,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给付彩礼的一方在离婚时可以主张要求返还彩礼。司法解释作出如此规定,应该出于如下考虑:防止一方为了骗取对方的彩礼而与另一方登记结婚,后又以各种理由不与另一方共同生活乃至一走了之。规定此种情形下的彩礼返还,可以有效避免上述行为的发生或者使心怀不轨者不能得偿所愿。

理解该条还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厘清。

(1 )何谓“共同生活”?有观点认为,夫妻“共同生活”是指男女双方结婚后相互扶持,共担生活压力,共创美好生活的持续、稳定的状态。主观上,男女双方具有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愿望;客观上,男女双方能相互扶持,共同履行夫妻义务和家庭义务,共同承担生活的压力和风险,共同创造并享受美好生活。也有观点认为共同生活应当指的是持续、稳定、长期共同居住的行为,这一概念符合同居的定义。

我们认为第一个观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司法实践中存在双方当事人登记结婚后,共同生活时间不长,后因为感情基础不牢固而分居,进而一方起诉离婚,要求返还彩礼,最后法院本着公平和公序良俗的原则,并结合彩礼的使用情况,判决接受彩礼的一方返还部分彩礼。

归纳起来看,在婚约彩礼返还案件中,认定夫妻是否有“共同生活”的事实,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①共同的住所;②夫妻间的性生活;③夫妻共同的精神生活,如基于配偶身份的相互理解和慰藉;④夫妻相互扶助的义务;⑤夫妻共同承担的其他家庭义务。夫妻是否共同生活的认定是个复杂的问题,有时并不需要同时满足以上几个方面才认定夫妻存在共同生活。实践中要考虑双方的感情稳定程度、同住时间的长短、联系的频率和财产的混合状况综合加以判断。这样的综合判断和酌情处理,能够起到较好的社会效果。(2) 关于是否“共同生活”的举证。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依据本项要求返还彩礼的证明责任应分配给彩礼给付人。因为登记结婚后,夫妻双方即应履行包括共同生活在内的义务,法律据此亦是直接推定双方已经在合理、恰当地履行夫妻义务,故举证责任分配给彩礼给付人并无不当。即给付人必须证明已结婚登记的双方并未共同生活。

当然,除了双方是否共同居住在一处房屋能通过社区证明的方式予以证实外,其他事实因为私密性很难通过外在证据予以证明,主要还是依靠彩礼给受人的自认。但如果存在一方分居后离家出走,长期未归,则这种明显属于未共同生活的情形。

3. 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本情形也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婚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另一方应从其住房等个人财产中给予适当帮助。具体办法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婚姻法解释(一)》第二十七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二条所称“一方生活困难”,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基于该解释的精神,关于生活困难的标准,一般认为应当区分为绝对困难与相对困难。绝对困难指的是生活质量极为低下,其参照系是当地基本的生活水平。相对困难则指的是生活质量有所下降,其参照系是给付彩礼之前的生活水平。本条指的应当是绝对困难,即给付彩礼的一方倾尽家财后导致自身无多余的财产以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这种情形一般存在于接受彩礼的一方将彩礼直接用于个人目的,而非夫妻共同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本条没有规定如果接受彩礼一方将彩礼全部或者部分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相应的这部分彩礼是否能够要求返还。在法律上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彩礼会被认定为赠与,如无特殊情形,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这种情形中,如果接受彩礼的一方能够举证证明彩礼实际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从公平角度,应当对彩礼返还的数额予以酌定扣减。

关于给付人生活困难的证明材料,不应当仅局限于村民委员会或者社区等的证明材料,因为基于乡土中国熟人社会的影响,存在出具明显不符合事实的证明材料。因此应当结合其他证据进行证明,必要时人民法院应当到给付人住所地进行实地调查较为合适。

(四)诉讼主体及返还彩礼的诉讼时效

一般年轻人选择在而立之前结婚,这个时期的年轻人往往初出茅庐,即使不考虑普遍被视为刚需的“婚房”,亦不具有经济能力承担结婚所需要的成本。然而对于婚姻这等人生大事,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他们背后的家庭都希望能够在形式上体面甚至出彩。结婚成了男女双方两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故结婚的花费一般多有父母的倾囊资助,因此不能简单将彩礼的给付人和给受人限定为订立婚约的男女双方。

就彩礼给受人而言,既包括婚约当事人,也可能包括当事人的父母兄弟姐妹,乃至成年子女。就彩礼接受人而言,既包括婚约当事人,也包括其近亲属。但实践中,在处理原告范围的问题上,如果彩礼给受人及其近亲属之间不存在借贷合意等情形,会将给受人近亲属的资助视为赠与,这种情况由给受人作为诉讼的原告较为合适,没有必要再将给受人的近亲属列为共同原告。在处理被告范围问题上时,如果给受人的近亲属收取了彩礼,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出于最大程度保护给受人合法权益,依法对被诉主体的范围进行广义解释能够保证彩礼被追回。但给付人应当将婚约当事人与其近亲属列为共同被告,还是仅

将婚约当事人近亲属列为被告即可?对此存在不同的实践观点。我们认为,为了准确查清事实,避免程序不当拖延,将婚约当事人与其近亲属列为共同被告较为合适。且这类纠纷被定性为“婚约财产纠纷”,婚约毕竟是男女双方为结婚而设,故男女双方都应当作为当事人。而且多数情形中,对于彩礼的具体用途如没有客观证据支持,仅有被告的陈述很难确认。在无法查清彩礼的最终受益主体的情形下,由共同被告承担连带返还责任较为适宜。《婚姻法解释(二)》的征求意见稿中对人民法院支持当事人此项权利请求进行具体时间限定。按照征求意见稿中的意见,在以离婚为条件要求返还彩礼的情形中,必须是结婚不满一年即离婚的,人民法院才有可能支持其请求。该一年时间为除斥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有关中止、中断、延长等的规定。后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认为一年时间过短,无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除斥期间的限定作为技术性规定,依然无法解决个案中的具体问题,相反用现有法律体系中的诉讼时效进行解决,可能更为科学和公平。

现在有学术观点认为,以两年时间作为离婚时返还彩礼的年限规定比较适宜,也就是说如果结婚后两年之内又离婚的,在考虑离婚的过错和彩礼在婚姻期间消耗等因素的前提下酌情返还;如果结婚两年之后才离婚的话,则原则上不再予以返还。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综合而言,此类纠纷的起算,有以下几种情形:如果双方没有缔结婚姻关系的,给付人应当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向对方主张自己的权利;对方拒不返还的,诉讼时效开始起算。如果双方登记结婚的,自其解除婚姻关系之日起,给付人就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诉讼时效开始计算。

案例指导马某甲等与贾某婚约财产纠纷上诉案

上诉人(原审被告):马某甲。

上诉人(原审被告):马某乙。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贾某。

(一)基本案情

2012年原告贾某与被告马某甲经人介绍相识,汤某甲、贾某丙是双方介绍人,双方相识后的一个多月即2012年10月举行订婚仪式,订婚地点在原告家,原告父母、汤某甲、贾某丙、周某丙(贾某丙丈夫)、两被告参加了订婚仪式,男方将礼金8800元现金通过介绍人汤某甲、贾某丙交付给女方家,并同时给付女方红包8000元及三金(型号为100785501的价值2399元金戒指一枚、型号为00784238的价值4293元金项链一条、型号为00762793的价值1550元吊坠一个),后两被告返回800元现金给原告。原告贾某未从两被告及其亲戚处拿取过红包。庭审中,原告陈述两被告从原告亲戚处拿取红包8600元,但未举证证明,而被告马某甲陈述收取红包数额是8000元。

原审另查明,原告贾某与被告马某甲没有在一起共同生活,亦未领取结婚证,两被告系父女关系。因原、被告双方对返还彩礼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导致纠纷产生。

原审认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本案原告贾某与被告马某甲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且未共同生活,属于司法解释规定的予以支持返还彩礼的法定情形。

由于原告贾某给付两被告本案诉争财物是基于缔结婚约、共同生活的目的,因原告贾某与被告马某甲并未共同生活,也未领取过结婚证,故本案涉争财物均为彩礼,且两被告对按习俗接受的彩礼应当返还,即两被告应当返还原告彩礼现金16000元,对于两被告接受的三金(价值2399元金戒指一枚、价值4293元金项链一条、价值1550元吊坠一个)亦应当返还原物,如原物无法返还,两被告应向原告返还相应的价款。

综上,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

十条之规定,判决:一、被告马某甲、马某乙于判决生效后五日内返还原告贾某彩礼现金16000元及三金;如上述三金无法返还,则返还对应的购买价款。二、驳回原告贾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原审判决后,马某甲、马某乙不服。提起上诉称:1.原审认定“红包”、“三金”为彩礼错误;

2.原审判决上诉人马某甲、马某乙返还彩礼适用法律错误。被上诉人贾某系主动悔婚,按当地风俗,男方悔婚不得要求返还任何形式的礼金和彩礼;

3.将上诉人马某乙列为被告,并判决其承担责任错误;

4.原审不准上诉人马某甲、马某乙的代理人唐某出庭参加诉讼、不准其旁听错误。综上,请求二审撤销原审判决,发回重审或依法改判。

被上诉人贾某辩称原审判决正确,适用法律恰当,请二审依法驳回上诉人的所有请求。(二)二审审理

二审另查明,庭审中,被上诉人贾某确认诉争彩礼和三金是交给上诉人马某甲,但上诉人马某乙系户主,其应当和上诉人马某甲一起承担责任。对于8000元红包问题,上诉人马某甲与被上诉人贾某一致确认,该款为被上诉人贾某的几十位亲友给上诉人马某甲的改口钱,但被上诉人贾某主张该款是以缔结婚姻关系和共同生活为前提的,应予返还。

二审的争议焦点为:

1. 被上诉人给付的红包及三金能否认定为彩礼

从查明的事实看,8_元红包系被上诉人贾某的亲友赠予上诉人马某甲的改口钱,而非作为婚约一方的被上诉人贾某付给上诉人马某甲的彩礼,原审将诉争8000元红包确定为彩礼不当,予以纠正。关于诉争的三金问题,上诉人马某甲、马某乙上诉主张其没有收到被上诉人贾某的三金。经查,原审和二审中,上诉人马某甲均确认其收到三金。诉争三金系被上诉人贾某作为婚约一方向上诉人马某甲赠送的订婚礼物应属彩礼,上诉人马某甲、马某乙该上诉请求不予支持。

2. 对于彩礼应否返还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条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彩礼一般是在婚前给付,其本身具有赠与的性质,但该赠与是以结婚且建立稳定婚姻关系为目的,因此,上诉人马某甲收取对方彩礼后,并未办理结婚登记,应当予以返还。关于是否应全额返还问题,被上诉人贾某与上诉人马某甲并没有在一起共同生活,亦未领取结婚证,故原审确定全额返还并无不当。

3. 上诉人马某乙应否承担返还彩礼责任

男女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一方提起返还彩礼之诉的,如果彩礼的给付人与收受人不是缔结婚约的男女双方,可直接列实际给付人和实际收受人为诉讼当事人。被上诉人贾某主张彩礼是交付给上诉人马某甲的,但上诉人马某乙是户主,应承担责任。上诉人马某甲是彩礼的实际收受人,上诉人马某乙并非彩礼的实际收受人,故原审判决上诉人马某乙承担返还彩礼的责任无法律依据,对此予以纠正。

4. 原审是否存在程序违法问题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本案中,上诉人马某甲的舅舅唐某不属民事诉讼中的近亲属,又没有提供上诉人马某甲、马某乙所在村组推荐证明,故原审不同意其作为上诉人马某甲、马某乙的诉讼代理人并无不当。关于上诉人马某甲、马某乙主张原审不让唐某旁听不当问题,该主张应由旁听人员提出,不属本案审理范围,故不予支持。

(三)二审裁判

综上,上诉人马某甲、马某乙主张原审将诉争8000元红包确定为彩礼不当和上诉人马某乙

不应承担返还财礼的责任的上诉理由成立,予以支持。原审判决错误应予纠正。上诉人马某甲、马某乙的其他上诉理由不能成立,不予支持。二审法院依法判决如下:一、维持江苏省洪泽县人民法院(2014)泽民初字第0552号民事判决第二项;二、撤销江苏省洪泽县人民法院(2014)泽民初字第0552号民事判决第一项;三、上诉人马某甲于本判决生效后五日内返还被上诉人贾某彩礼现金8000元及三金;如上述三金无法返还,则返还对应的购买价款。

规范指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第七条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第三条……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十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

适用前款第(二)、(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19.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

对取得财物的性质是索取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聘金或聘礼的几个疑义及早婚如何处理问题的复函》

(三)所谓伪装结婚骗取聘金、聘礼等财物的行为,与男女双方均以婚姻为目的之买卖婚姻不同,是以诈骗对方财物为目的,以伪作结婚为得到对方财物的手段,并无与对方有夫妻共同生活的意思。其所骗取的聘金、聘礼等财物,一般的应返还被害人。但如此种聘金、聘礼等的给付,非属赠予性质,而系属买卖婚姻或变相买卖婚姻的性质,则给付的一方就不单纯是一个受骗的人,而自己也有了违法行为,问题就不单纯是一个聘金、聘礼的问题,而得酌情根据指示函中“(二)“(三)”两点的原则作适当的处理。

2019-2020年婚丧嫁娶调查实践报告.docx

XXX学院 “思政课”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XX镇婚丧嫁娶费用调查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XX镇婚丧嫁娶费用调查研究 在农村,婚丧嫁娶作为传统礼仪习俗而备受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婚丧方面的消费也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风气使然,红白喜事花费攀比现象严重。为了了解农村对于婚丧嫁娶的消费情况,我大约花了一个星期对于一百户人家进行了调查,掌握了他们在红白事方面的大致费用。 一、XX镇婚丧嫁娶现状 (一)消费盲目攀比 现在农村青年结婚不顾家庭实力,追求高消费,盲目攀比摆阔气讲排场的现象日益严重。订婚时大要彩礼,相互攀比。结婚时讲排场,比阔气。结婚时必须

有新房。 (二)奢办丧事盛行 为尽孝心“死要面子”。不仅叫上乐队吹吹打打两天,办的流水酒席更是越来越上档次,并且请人扎纸马纸人男童女童在坟前祭烧。 二、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 (一)风俗习惯 XX镇长期以来都有“红白事”大操大办之风,这种风气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因此很难改变。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这种风气便更难杜绝,而大家也没有要改变的意愿。 (二)礼尚往来 每当家里办事的时候都会仔细记下来参加的亲朋好友的名单以及每个人出钱出力的数目,等到下一次对方家里办事时作为往礼的参考标准。 (三)爱面子搞排场 中国人都特别看重面子问题。并不是是所有人都想大操大办,只不过作为一个人际往来的重要场合,并且婚丧葬娶是人生的大事,大部分人认为,喜事办的越大脸上越有光,孩子也高兴,大家也满意。在丧事上,大家也都这么觉得,家家如此,如果自己家做不到,就比别人差了一等。所以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问题,多数人选择在“红白事”上狠砸钱,拼命让自己在人前有面子,给足人家面子,给足自己面子。 (四)攀比心理作祟 比谁家房子贵,楼层好。比谁家装修的好,家具买的贵重。比谁家给的彩礼多,女方脸上有面子,金器买的贵不贵,好不好看。比谁家的酒席请的多,排场做的大。一切的一切都是攀比 (五)年轻人好逸恶劳 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家中的宝贝,长期生活在蜜潭中不知赚钱辛苦,养成好逸恶劳的毛病,于是甘愿早早踏入婚姻生活传宗接代,因此在娶妻或嫁人的时候就多要些彩礼。 (六)女方给男方施加的压力 在婚事的规模和形式上,一般都是由女方明确要求的。女方不仅规定婚礼办

农村结婚彩礼问题

青岛农业大学 《农村社会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农村结婚彩礼问题 学生专业班级:农村区域发展(合作金融)1班学生姓名(学号):廖祯(20123784) 授课教师:王效仿博士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4年6月27日

农村结婚彩礼问题 廖祯 青岛农业大学农村区域发展(金融合作)2012级 摘要:通过农村彩礼的历史由来与现状,对农村彩礼进行法理分析,在彩礼纠纷中凸显出彩礼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以及彩礼的界定及其返还范围。 关键词:历史与现状、习俗、彩礼纠纷、法理分析、分手费与结婚彩礼 一、农村彩礼的历史由来及现状 彩礼是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中的“纳征”是送聘财,就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彩礼”。这种婚姻形式直到中华民国都有延续。有些地方习俗称为纳征,征是成功的意思,即送彩礼之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

悔。若有反悔时,若女方反悔,彩礼要退还男方的;若男方反悔,则彩礼一般不退。在买卖婚姻中,彩礼表示女子的身价,有的地区和民族直称为身价礼。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礼的多少,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结婚彩礼钱”,一词跃然于中国社会婚姻风俗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结婚彩礼钱”主要花费区域是有四大件之称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后人沿用“四大件”之说,表达“结婚彩礼钱”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四大件”具体包括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人们也形象地称其为“蹬蹬、转转、听听、看看”。 20世纪80年代“四大件”是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电风扇。 20世纪90年代“四大件”是在80年代基础上稍微有点调整: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 2000年至2009年,这十年中,关于这十年间的“四大件”说法,争议很大,最早有“房子、车子、票子和保险”四大件之说,按照现在结婚首先需求男方要有“房子和车子,稳定的工作”一说,应该比较靠谱,当然也还有其它说辞。 二、中国法律关于结婚彩礼钱的说辞 198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条规定:“父母或他人违背男女双方或一方意愿而强迫包办婚姻和以索取财物为目的,违反男女双方或一方意愿而强迫结婚的买卖婚姻,一方要求离婚的,如果婚后双方没有建立起感情,应准予离婚”。

担保法司法解释+解读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若干问题

担保法司法解释起草人曹士兵+解读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若干问题主持人:今天晚上我们十分荣幸地请到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的曹士兵老师为我们做题为《担保法司法解释的若干问题》的讲座,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曹老师的精彩演讲。 曹士兵:首先非常荣幸能到人民大学来同大家一起学习《担保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 《担保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内容是非常庞杂的,而我们今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想,在座各位可能有一些了解担保法及其相关知识,有些可能并不太熟悉我们国家这方面的法律,所以我尽量讲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此之前我想谈一下我个人做法官的体会,也就是我自己在做司法解释时的一些体会。 我是95 年从社科院法学所博士毕业以后进入最高人民法院的,至今已工作了六年,有一些体会。我先说一下做法官的体会和具体到担保法的一些体会,然后再讲一些担保法中比较重要的制度以及规范。中国的法律和国外的法律一样,都体现在具体的规范当中,一个制度是通过规范而存在的。对一种法律及其相关规范,不同的人进行研究时也并不相同,法官是如何看待法律的呢?我个人最大的体会是,法官看法律犹如一个技术员。我们在座的学生和学校的老师在研究法律的时候,尤其是研究理论法时,很多是把目光放在文化、逻辑和历史上面,而做为一个法官在看待法律时是看其具体的法律规范。如果碰到一个纠纷,要是去问法官,他会告诉你这个纠纷在中国的法律下大概会如何;如果去问一个理论家的话,他会告诉你他个人会认为是怎么样。所以我觉得,在法官眼中看法律是看每个具体的法律条文的,或者说,法官在讨论一个问题时不会谈到个人的观点,他不是靠观点而是靠依据来办理案子。 在我所写的《中国担保诸问题的解决》一书的前言中就是论述的这个问题。我们在做法学研究时,有些人研究的是法律哲学,法律文化,而法官研究的是“法之术”,即对于手中的案件,中国法中有哪些法律资源可供裁决,而且这些裁决必须有明确的依据,这些依据要体现在判决书中,这是我做法官的一点感觉。在座各位如果未来还是研究法律的话,大体上有二条路,一条就是研究“法之学”,一条是研究“法之术”,研究“法之学”还是研究“法之术” 都应当是融汇贯通的,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撇开中国的法律而去研究法,也不能撇开法的传统、历史、文化而仅仅研究条文。两者如果欠缺其中之一,水平都会受到局限,最好是先知道法的规范,在此基础上知道世界各国在同样的地方有怎样的规定,在制度上进行横向的比较。还要知道其文化,了解为什么在同样的问题上不同的法系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显然这是来源于一个国家的传统和文化的。法律毕竟不象自然科学那样,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必然会有差异。我之所以要讲这些内容,是因为对于担保法而言,当一个法官来讲担保法时,实际是要解决整个担保纠纷当中的种种问题,提供解决方法。当然这里所有的解决方法都不是法官的个人观点,而是必须有依据的。因此,作为一个法官来谈担保法时就要告诉别人,中国的担保法是怎么规定的;如果担保法中没有规定的话,司法解释是怎么规定的;如果司法解释也没有规定的话,域外法又是怎么规定的。总体来说,就是具体到每一个细节上去。 有时你会发现不同的案件就因为证据上的细微的区别,会导致处理上的不同。 但担保法毕竟是一个小法,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特别法。我们在了解它时,至少要有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即研究某一法律时不能研究空中楼阁,要有基本

最新 婚姻继承法经典案例-精品

婚姻继承法经典案例 2002年7月,李海生与同市一吧女杨某认识,此后不久两人开始公开同居,并以夫妻名义互相称呼。李海生自知性命不长,于是写下了一个遗嘱。 婚姻继承法经典案例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老张系湖南省长沙市一退休工人,现年64岁,丧偶,没有子女。2002年4月与一28岁女子李某认识,此后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架势,很快同居。老张在该女子劝说下,于2003年4月为新婚作准备花费近40万在长沙市天心区盖了一栋房屋,户主登记为李某。在入住后不久,李某开始对老张态度冷淡,后来干脆不再开门,老张也就不能进入新房了。因二人没有经过合法婚姻登记,房屋户主又登记为李某,老张百口难辩,于是向一律师求教,此案老张应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权益? 案例四: 案例五: 案例解决方法与评析: 关于案例一,此案曾由一知名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作为辩题而经过了激烈的争论。正方认为该案有悖于民法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原则,该女子(吧女)仅仅与李海生同居了几个月就侵占了别人家庭20年辛苦创建的家业,所以应该取消这份遗嘱。反方认为,该遗嘱是公民李海生在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情况下所立的,符合法定遗嘱的要件,而且此遗嘱经过了公证机关的公证,完全合法有效,所以应该予以执行。最后该模拟法庭判决李海生处理全部家庭财产的行为无效,他只能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自己的部分,此遗嘱部分有效。 依照法理,遗嘱本来是只能在合法继承人之间进行的,对于法定继承人之外的人,只能成立遗赠。该案正方请求依照民法基本原则来处理,以达到真正的公平合理,然而依照民法解释学,只有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时才能使用民法基本原则,或者法规不能与民法民法基本原则相悖。此案李海生遗嘱并不违法,所以模拟法庭判决比较适当。 关于案例二,方天奇与该女子婚姻登记时女方系未达合法婚龄,所以应判决婚姻无效,二者系同居关系,至于子女的抚养应依有利于子女抚养的原则,判给经济能力较好以及亲情关系较好的一方。若干问题的解释(二)》。该解释第一条规定:“当事人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当事

中国农村社区彩礼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中国农村社区彩礼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 [个案1] 李某,男,30岁;赵某,女,31岁。 与赵某是同一个村的村民,两者在日常的劳动中相识并逐渐产生了好感,2004年5月,李某托媒向赵家提亲,女方家长同意了这门婚事,但却向李家索要高达一万多元的彩礼。由于宋家弟兄三个,有两个现正在读大学,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大学,李家已举债8000多元,慑于巨额的彩礼,李某的父母本想回绝了这门亲事,但由于李某的执意要求,最后李家还是四处拼凑齐了一万多元的彩礼金,最终两者顺利完婚,但婚后李某与赵某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现在七八年已过出去,两者的孩子已五岁,但因彩礼欠下的费用至今尚未还清,谈及此事时夫妻俩颇为犯愁。 [个案2] 陆某,男,25岁;李某,女,24岁。 陆某与李某与2001年经人介绍互相认识,并与2002年2月份正式定亲,因陆家家境比较宽裕,属于村中的富户,在订婚时李某便向陆某索要了18000元的彩礼金。订婚后,李某在与陆某的交往中开始发现陆某的脾气比较暴躁,有暴力倾向,便产生了毁婚的意念,但慑于毁婚后的利益纠纷以及"张家长、李家短"的流言蜚语,便打消了毁婚的念头。陆某与李某于2003年1月份正式结婚,婚后陆某不仅没有丝毫的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肆无忌惮,多次毒打李某,李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经多次协商无效后,两者于2003年5月份正式离婚。离婚后,陆家要求李家偿还彩礼,但李家坚持认为两者已经结婚并且同居,并且自己的女儿在婚后无论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受到了摧残和折磨,是自家吃了亏,所以坚决反对退还彩礼。在多次索要彩礼无果的情况下,陆某于2003年8月份将下班回家的李某截在半路上,两者发生口角后,陆某盛怒之下,持刀将李某捅死,现陆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婚姻家庭继承法的重点复习及课后习题答案

婚姻家庭继承法的重点复习及课后习题答案 亲等计算 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图 第四章 试述婚姻自由原则。(了解) 婚姻自由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1、婚姻自由在内容上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两个方面,结婚自由与离婚自由是互相结合、缺一不可的。 2、实行婚姻自由是为了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社会主义的新型婚姻关系,其本质是男女双方基于爱情的结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男女平等的实现,为婚姻自由提供了社会保障。 3,社会主义的婚姻自由不是绝对的、毫无限制的。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正确处理婚姻问题,不仅涉及个人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婚姻双方、下一代、家庭和社会的利益。 买卖婚姻,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区别何在? 1、缔结双方是否自愿不同。前者根本违背婚姻当事人的意思,是以包办强迫为手段,索取大量财物的行为;后者是在婚姻当事人基本自愿的情况下,一方向另一方索取大量财物,以此作为结婚条件的行为。 2、索要财产的主体不同。前者的财物是三者索要的,后者的财物主要是婚姻当事人(通常为女方)一方索要的 3、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如果属于借婚姻索取财物,婚姻关系合法有效,法院可以判决准

予离婚,也可以判决不准离婚。买卖必定属于包办婚姻,即第三人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违背他人意愿,包办强迫他人结婚,违背了婚姻自由原则。 试述重婚与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异同? 重婚与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违反《刑法》和《婚姻法》的两种不同的行为,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重婚,是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是指有配偶者与他人结婚或者行为人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犯重婚罪的,按《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的规定,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同时,重婚也违反《婚姻法》的规定。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婚姻法》的规定,合法夫妻的无过错方应当依法予以制止,属于人民法院判决准予离婚和离婚时无过错方要求损害赔偿的法定情形,但这种行为并不违反《刑法》的规定,如果有配偶者与他人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的共同居住,则构成重婚,应依法受到《刑法》的处罚。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九条的规定,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在这条规定中的“同居行为”是违反《刑法》规定的,依法应负刑事责任。 家庭暴力与虐待,遗弃有何异同? (1)虐待行为具有连续性、经常性的特点,而家庭暴力可以只是一次,如一次性殴打或一次性暴打(2)虐待行为不一定均为家庭暴力,如精神折磨导致严重后果的,也可能构成“虐待罪”,而家庭暴力一般为肉体折磨。(3)家庭暴力”与“虐待”相比,其社会危害性更大,家庭暴力行为只是虐待行为诸多表现中的一种,持续性、经常性的家庭暴力,构成虐待。 试述处理因解约婚约引起的人身和财产纠纷的政策? 1,对于人身方面的纠纷,人民法院依法不予受理。例如,一方当事人起诉要求对方履行婚约或者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2,对于因婚约引发财物纠纷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根据有关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处理因解除婚约或终止恋爱关系而引发的财务纠纷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1)对于借订立婚约而进行买卖婚姻的财物,收受财物的一方为非法所得,交出财物的一方其财物实质是进行非法活动的工具,应判决收缴国库。参见1984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若干法律问题的意见》中“离婚时财产的处理问题”部分第17条。 (2)对于以恋爱、订婚之名,行诈骗财物之实的,除构成诈骗罪之外,还应将诈骗所得财物全部归还被害人。 (3)借婚姻关系索取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对取得财物的性质是索取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 (4)对恋爱或者订婚期间一方主动赠与对方的财务,在婚约解除或者恋爱终止时,应视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如为增进感情而赠与对方价值不大的财物,按照赠与关系处理,一般不予返还;如以结婚为目的而为的价值较大的赠与,可视为附解除条件的赠与,在不能缔结婚姻的情况下,应允许赠与方主张返还。 第五章 结婚条件包括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结婚的必备条件(1)男女双方完全自愿(2)达到法定结婚年龄(3)结婚必须符合一夫一

农村婚嫁彩礼调研报告【DOC可编辑范文】

农村婚嫁彩礼调研报告 一、我县婚嫁彩礼现状 通过对全县南北XX和XX的6个乡镇、18个村的抽样调查,全县农村彩礼普遍较高,由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调查的各个村镇之间彩礼价位各不相同,总体呈现出XX高于XX、XX高于XX的趋势, 总体彩礼在XX万一XX万之间。具体为,XX在XX —XX万之间,XX 在XX —XX 万之间,XX 在XX —XX 万之间,高于XX 万的属极少数特殊情况,其中:靠近县城、乡镇街道的村子,彩礼在XX —XX万之间;居住在XX,虽远离街道,但交通便利的村子,彩礼在XX —XX万之间;居住在XX、远离街道、交通不便的村子或者居住在川区的交通基本便利的村子,彩礼在15—16万之间;居住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的村子,彩礼在20万左右,但家庭困难、家里兄弟 多、老人年迈、残疾的整体高于以上价位区间,最高的甚至达到XX万元;婚嫁彩礼平均每年以3万元左右的速度增长, 整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婚嫁彩礼已成为部分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 二、“高价彩礼”形成原因分析 宜婚男女比例失调。调查发现,在全县各个乡镇,普通存在着婚龄青年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为了结婚几家人相

互抢着出高价彩礼的现象。在调查的村子中,婚龄青年男女比例持平的几乎没有,婚龄青年男女数量相差最悬殊的XX乡XX村男女比例竟然达到了4: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20世纪80、90年代农村较严重的重男轻女的现象和计划生育国策深入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女青年留在大城市、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较多,这也加剧了农村婚龄青年男女比例失调,男孩找媳妇只有掏高额彩礼从条件更差的地方往回“买”媳妇。 受自然经济条件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家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农村的生存和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受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制约,贫困仍然困扰着绝大多数的山区农民。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山区的农民一方面希望通过女儿出嫁索要高额彩礼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另一方面为给儿子娶媳妇积累资金或借此偿还娶儿媳妇欠下的债务。调查发现,在一些自然条件落后、交通条件不便、经济状况差的村子以及生活在这些村子里家庭拖累较重的家庭,结婚的彩礼普遍比较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掏高价彩礼也没愿嫁入的现象。不少做父母的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打光棍,宁可债台高筑,也要用高额彩礼为儿子早早“占”个媳妇,有的甚至去借高利贷。 相互攀比现象严重。在农村,村民们但凡有点时间都会在庄前屋后围成圈子,议论别人家里一些事情。结婚送彩礼 自然是村里的大事,每家嫁娶所花费的金额村民们都会通过闲聊

2020年最新担保法司法解释

2020年最新担保法司法解释 第一,澄清了担保法的模糊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明确了反担保的规定 反担保是被担保的债务人或第三人为确保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后对债务人权利的实现而设定的担保。对于反担保,司法解释主要明确了两个问题:一是反担保人的范围,担保法司法解释规定反担保人可以是债务人,也可以是债务人之外的其他人。二是反映担保的方式,《担保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反担保方式可以是债务人提供的抵押或者质押,也可以是其他人提供的保证、抵押、质押。" 2.合同变更对保证责任的影响 关于合同变更与保证人的责任,《担保法》第24条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对于这一规定,实践中的理解很不一致。有人认为,凡变更主合同的,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保证人就不承担保证责任;有人认为,只有在主合同客体和内容变更时,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才不承担保证责任;还有人认为,担保法规定的变更合同,是指合同更新。对此,《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0条作了详细的说明,这一解释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保证期间,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同意的,如果减轻债务人的债务的,保证人仍应当对变更后的合同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债务的,保证人对加重的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这一解释符合保证责任的附随性原理。但这

里只是规定了合同的内容变更的情况,而没有包括合同标的的变更。因此,变更合同标的的,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作了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期间为原合同约定的或法律规定的期间。 第三,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动主合同内容,但并未实际履行的,保证人仍应当承担保证责任。例如,主合同双方当事人虽然协商对主合同的部分进行了变更,但双方并没有按照变更后的内容履行,虽然变更未经保证人的同意,保证人仍然应当承担责任。 3.混合共同担保 混合共同担保是对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抵押、质押担保的情况,也就是人的担保与物的担保混合。关于混合共同担保,《担保法》第28条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对这一规定,实践中理解不一,主要分歧在于物的担保的提供人是谁。我认为,《担保法》第28条的规定,应仅指保证和债务人提供物的担保的情况,而不包括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情况。因为,保证人和物上保证人都属于保证人,在清偿上不应存在先后次序。那么,在保证人与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担保混合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理,《担保法司法解释》第38条作了规定。该条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保证人或者物的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

婚姻与继承法案例分析

关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 课程考试论文(设计)考核 婚姻与继承法 作者 曾益东 考试批次 1409 学籍批次 1303 学习中心 六安舒城奥鹏学习 中心 层次 高起专 专业 法律事务 完成时间 2014.7.1

关于婚姻与继承法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 原告刘海18周岁,是被告刘某某与王某某的儿子。2008年刘海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经过一年的补习,仍未考上。这时有民办大学招生,每年学费5000元。刘海决定报名,并要求刘某某、王某某交学费。刘与王均是工厂工人,虽然有些积蓄,但是在儿子补习时已用完。最近工厂效益不好,王又内退,两人的工资减少,平时的生活费、教育费已很拮据,一下拿不出5000元。另考虑到大学四年,学费合计2万元,还要负担生活费,确实难以承受,于是刘与王商量,提出要刘海先找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参加自学考试。刘海认为父母不支持自己学习,离家出走,到同学家居住,并起诉要求父母支付学费。问题:刘海要求父母支付学费的请求是否会得到法院的支持? 2、 就以上案例本人分析如下 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而言,抚养是作为生活保持义务,是无条件的,子女从出生开始,父母无论经济条件、劳动能力如何,不管愿意不愿意,均必须依法承担抚养子女的义务。抚养,即从子女出生时开始,到子女达到成年年龄乃至具有独立生活能力为止,父母均责无旁贷地承担抚养义务。同时也是指父母从物质上、经济上对子女的养育和照料,如负担子女的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及其他必要的费用,并在生活上给予精心的照料和力所能及的帮助等,这是父母对子女所负义务的主要内容,也是子女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和物质保障,不因父母离异而改变。我国《婚姻法》按不同的主体的相互关系对抚养、扶养、赡养分别加以规定,其“扶养”则属于狭义的。而《刑法》、《继承法》、《民法通则》等法律规范中又是都适用“扶养”,其“扶养”属于广义的。基于此,在法学研究和法律适用总体上,我们应按广义的“扶养”来理解,在具体的亲属关系中,则不妨分别指称。《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一是精心关怀、照料子女、为子女营造安全、健康、幸福的生活条件和氛围,确保子女的生命权、健康权、生存权;二是提供子女所必需的一切生活费用,为子女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三是提供子女教育、学习费用,保证子女充分享受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培养和提供子女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技能创造条件;四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正确的方法教育子女,使生活抚养与家庭教育有机统一起来。

论司法实践中彩礼问题的处理

论司法实践中彩礼问题的处理 作者:潘冬梅 一、彩礼的渊源及现状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完善的婚姻制度。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所谓六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和亲迎这六道程序。其中,纳币,就是指男方派人送彩礼到女方家。西周的六礼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后世的结婚程序虽然不一定会全经过六礼的仪式,但六礼的名称一直相传下来。到了唐代,六礼的核心就是财礼,又称聘财,女方以接受男方聘财的方式表示许婚,即所谓的“婚礼先以聘财为信”。若已受聘财,男方悔婚,则女家不退聘财,若女方悔婚,男方同意,女家须退还聘财,男方不同意,则婚姻仍成立。女方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若已婚配,则徒一年半,不仅要追究刑事责任,而且要追还该女与前夫。元朝也把下聘财作为婚姻成立的要件之一,并且按照不同等级作了数目上的具体规定,如上户金一两,银四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四十匹;下户银三两,彩缎二表里,杂用绢五十匹。清代婚姻关系的成立,当事人双方必须订立婚约,订立婚约的主要内容是交换婚书和交受聘财。而交受聘财是婚约成立的主要条件。婚约一旦订立就受法律保护,当事人不得随意反悔,除非有欺骗行为或犯罪行为。“若许嫁女再许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婚者亦如之,不追财礼”这种婚姻形式直到中华民国都有延续,但当时在1934年4月8日中央苏区颁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中,已有了废除聘金、聘礼及嫁妆的规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50年、1980年《婚姻法》和2001年修改后的《婚姻法》,未和聘礼作出规定,且都规定了禁止买卖婚姻和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内容。但目前我国很多地方仍存在把订婚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在某些地区还还相当盛行,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是很发达的地区,像广大的农村及偏远地区等,已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结成的习惯,甚至还有较为统一的行情和价格,由于地方情况不同,当事人条件的差异因素,彩礼的数额及价值也不

农村婚嫁彩礼调研报告

农村婚嫁彩礼调研报告 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妨碍下,山区的农民希翼经过女儿出嫁索要高额彩礼改变贫困的日子现状,更多内容请看下文。 一、我县婚嫁彩礼现状 经过对全县南北xx和xx的6个乡镇、18个村的抽样调查,全县农村彩礼普遍较高,由于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条件等一系列因素的妨碍,所调查的各个村镇之间彩礼价位各别相同,总体呈现出xx高于xx、xx高于xx的趋势,总体彩礼在xx万xx万之间。具体为,xx在xxxx万之间,xx在xxxx万之间,xx在xxxx万之间,高于xx万的属极少数特殊事情,其中:靠近县城、乡镇街道的村子,彩礼在xxxx万之间;居住在xx,虽远离街道,但交通便利的村子,彩礼在xxxx万之间;居住在xx、远离街道、交通别便的村子或者居住在川区的交通基本便利的村子,彩礼在1516万之间;居住在边远山区、交通别便、日子条件艰难的村子,彩礼在20万左右,但家庭困难、家里兄弟多、老人年迈、残疾的整体高于以上价位区间,最高的甚至达到xx万元;婚嫁彩礼平均每年以3万元左右的速度增长,整体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婚嫁彩礼已成为部分农民致贫的要紧原因。 二、高价彩礼形成原因分析 1、宜婚男女比例失调。调查发觉,在全县各个乡镇,一般存在着婚龄少年男女比例失调的现象,甚至浮现了为了结婚几家人相互抢着出高价彩礼的现象。在调查的村子中,婚龄少年男女比例持平的几乎没有,婚龄少年男女数量相差最悬殊的xx乡xx村男女比例难道达到了4:1。究其原因,一方面,是20世纪80、90年代农村较严峻的重男轻女人现象和打算生育国策深入相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近年来,大量农村少年外出打工,女少年留在大都市、嫁到条件较好的地点较多,这也加剧了农村婚龄少年男女比例失调,男孩寻媳妇惟独掏高额彩礼从条件更差的地点往回买媳妇。 2、受自然经济条件妨碍。近年来,随着国家系列惠民政策的扶持,农村的生存和日子条件有所改善,但受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的制约,贫困仍然困扰着绝大多数的山区农民。在封建传统观念的妨碍下,山区的农民一方面希翼经过女儿出嫁索要高额彩礼改变贫困的日子现状,另一方面为给亲孩子娶媳妇积存资金或借此偿还娶儿媳妇欠下的债务。调查发觉,在一些自然条件降后、交通条件别便、经济状况差的村子以及日子在这些村子里家庭拖累较重的家庭,结婚的彩礼普遍比较高,有的地点甚至浮现掏高价彩礼也没愿嫁入的现象。很多做父母的为了别让自己的亲孩子打光棍,宁可债台高筑,也要用高额彩礼为亲孩子早早占个媳妇,有的甚至去借高利贷。 3、相互攀比现象严峻。在农村,村民们但凡有点时刻都会在庄前屋后围成圈子,议论别人家里一些情况。结婚送彩礼自然是村里的大事,每家嫁娶所花费的金额村民们都会经过闲聊来了解。如此一来,大伙儿都会了解到如今彩礼的行情,男女双方在谈论彩礼咨询题前也都对这一约定俗成的彩礼数额心知肚明。并且,尽管人们在闲聊中对巨额的彩礼会加以嘲笑,但是要紧舆论的走向是人们对嫁出女儿获得高额彩礼而一夜暴富的艳羡,以及对嫁出女儿获得彩礼较低者的嘲笑。其次,还有一些人认为,彩礼是女子身价的标志,嫁女儿别收彩礼,就意味着女儿别值钞票,惟独收了才够风光,而且收得越高身价也越高,面子便也越大;还有一部分嫁女儿的人家看到别人要了彩礼,就想着自己别要,面子上过别去,也怕别人说自己家的女儿有毛病,从而浮现攀比下的行情上涨现象,使得彩礼居高别下,这无疑又助长了高彩礼婚姻之风。这种典型的要面子、想长脸想法是村民的普遍心态。 4、受市场经济观念冲击。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别断深入,受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潮流的冲击,一切向钞票看的观念在农村盛行,逐利思维也在激发着人们的物欲,尤其是随着物价逐年上涨,许多女方家长认为辛辛苦苦把女儿养大,付出了不少代价,就如此送给了男方,等于是给人家养的,因此,应该得到男方的金钞票补偿。少数家长甚至将自己的女儿

2019年担保法司法解释:关于其他问题的解释

2019年担保法司法解释:关于其他问题的解释 七、关于其他问题的解释 第一百二十三条同一债权上数个担保物权并存时,债权人放弃 债务人提供的物的担保的,其他担保人在其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减轻或 者免除担保责任。 第一百二十四条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为他人提供保证的,人民 法院在审理保证纠纷案件中能够将该企业法人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但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提供保证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五条一般保证的债权人向债务人和保证人一并提起 诉讼的,人民法院能够将债务人和保证人列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但是,理应在判决书中明确在对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能履行 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第一百二十六条连带责任保证的债权人能够将债务人或者保证 人作为被告提起诉讼,也能够将债务人和保证人作为共同被告提起诉讼。 第一百二十七条债务人对债权人提起诉讼,债权人提起反诉的,保证人能够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第一百二十八条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行使担保物权时,债务 人和担保人理应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当事人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债务人与保证人、抵押人或者出质人能够作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第一百二十九条主合同和担保合同发生纠纷提起诉讼的,理应 根据主合同确定案件管辖。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担保合同发生纠纷,债权人向担保人主张权利的,理应由担保人住所地的法院管辖。

主合同和担保合同选择管辖的法院不一致的,理应根据主合同确定案件管辖。 第一百三十条在主合同纠纷案件中,对担保合同未经审判,人民法院不理应依据对主合同当事人所作出的判决或者裁定,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 第一百三十一条本解释所称“不能清偿”指对债务人的存款、现金、有价证券、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交通工具等能够执行的动产和其他方便执行的财产执行完毕后,债务仍未能得到清偿的状态。 第一百三十二条在案件审理或者执行程序中,当事人提供财产担保的,人民法院理应对该财产的权属证书予以扣押,同时向相关部门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予办理担保财产的转移手续。 第一百三十三条担保法施行以前发生的担保行为,适用担保行为发生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司法解释。 担保法施行以后因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本解释公布施行前已经终审,当事人申请再审或者按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不适用本解释。 担保法施行以后因担保行为发生的纠纷案件,在本解释公布施行后尚在一审或二审阶段的,适用担保法和本解释。 第一百三十四条人民法院在担保法施行以前作出的相关担保问题的司法解释,与担保法和本解释相抵触的,不再适用。

婚姻继承法案例分析

1. 被继承人刘三于2001年5月病故。其有二子一女,长子刘甲,次子刘乙,幼女刘丙。刘甲在其父病故一个月后也相继去世,有妻夏桂兰,子刘明川。刘丙于1999年8月去世,有丈夫马行空,女儿马玉花。刘三于1998年10月立有一份遗嘱,言明:次子刘乙一向拒绝赡养自己,不能继承遗产。邻居张大叔与自己故交,可继承房屋1间,现金1万;幼女刘丙生活困难,可分得房屋3间,现金3万。另者,多年好友赵大伯对他有恩,现其家境不好,可分得现金3万。经查明,刘三有遗房17间,现金11万。赵大伯于2001年1月病故,有妻张桂花、子赵海。现问: ①本案中哪些是继承人?哪些是受遗赠人?刘乙与刘丙是否为继承人? ②刘三的遗嘱应作何处理? ③剩余的遗产如何继承? 答: (1) 本案的法定继承人有刘甲;代位继承人有马玉花;受赠人有张大叔、赵大伯;刘乙被遗嘱取消继承权,不是继承人;刘丙在被继承人之前死亡,也不是继承人。 (2) 刘三的遗嘱应作如下处理: ① 刘乙因被遗嘱取消继承权,不能继承遗产。 ② 张大叔可依遗嘱分得遗房1间,现金1万。 ③ 刘丙依遗嘱本来可分得遗房3间和现金3万,但她于被继承人之前死亡,所以,遗嘱中为其指定的遗产转为法定继承,由刘三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④ 赵大伯作为受赠人在被继承人之前死亡,依继承法规定,赵大伯的法定继承人不能继承遗赠人的遗产。 (3)本案遗产除去被张大叔继承的1间遗房和1万现金外,其余遗房16 间和现金11万,应由刘甲与马玉花(代位继承)二人平均分割。 2. 胡平与自幼残疾的儿子胡波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为了在自己死后,胡波有人照顾,胡平立下遗嘱:把自己财产中的3间房屋和4万元存款在自己死后赠给邻居陈强,但陈强必须照顾胡波的生活。胡平在遗嘱中指定居委会主任作为遗嘱执行人。2000年2月,胡平去世后,陈强没有照顾胡波的生活,却提出要胡平的遗产,遭居委会主任拒绝,于是向法院起诉,请求居委会主任履行交付胡平的遗产。问: ①胡平对陈强的遗赠属什么性质的遗赠? ②法院应作何判决? 答: ① 胡平在遗嘱中对遗赠财产给陈强附有一定的义务,即陈强必须照顾胡波的生活。此种遗赠是附义 务的遗赠或叫附条件的遗赠。 ②我国《继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遗嘱继承或者遗赠附有义务的,继承人或受赠人应当履行义务。没有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的,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请求,人民法院可以取消他接受遗产的权利”。根据该规定,陈强没有履行照顾胡波生活的义务,法院应判决驳回陈强的诉讼请求,取消陈强接受遗产的权利。

(完整word版)婚姻法与继承法案例分析题

1. 朱武1985年5岁时被李涛夫妇收养,改名李大。4年后,李涛夫妇生一子,取名李二。1999年,李大得知李涛夫妇非自己的亲生父母后,对养父母逐渐疏远。2001年,李涛夫妇相继瘫痪,其收入勉强还能自持,但无力抚养正在上学的李二。此时,李大的生父母也因年迈,生活陷入困境。因李大生意旺,收入多,李二要求李大抚养,李大的生父母也要求李大赡养。根据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①.李大对生父母有没有赡养义务? ②.李大对李二有没有抚养义务?答: ① 没有。理由:婚姻法规定,养子女和生父母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收养关系的成立消除。李大3岁时已被李涛夫妇收养,与生父母的权利义务关系已消除,对生父母不存在法律上的赡养义务。② 有。理由:婚姻法规定,有负担能力的兄姐,对于父母已经残废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抚养的义务。本规定也适用于养兄弟姐妹关系。李大与李二系养兄弟关系,现李大生意旺,收入多,有负担能力,养父母已瘫痪,无力抚养未成年且正在上学的李二。李大有抚养李二的法定义务。 2. 王彬与李兰于1999年5月1日举行婚礼并同居。同年8月,李兰继承了父亲的遗房1间。10月,王彬与李兰办理了结婚登记,领取了结婚证书。2001年2月,李兰生下一子。期间,王彬向朋友借款2000元用于购买各种母婴用品,另瞒着妻子向朋友借款3000元帮胞弟购房。同年10月,王李感情不和,闹离婚。王彬认为李兰继承其父的遗房应属夫妻共同财产,自己所欠的5000元债务也是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应视为夫妻共同债务。李兰不同意,王彬逐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据查实,双方对财产未作任何决定。根据案情,回答下列问题: ①王彬提出离婚诉讼,法院应否受理? ②王彬对案中财产及债务的认识是否正确?、 答: ① 法院应不予受理。婚姻法规定,女方在怀孕期间和分娩后一年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王彬提起离婚诉讼时,其妻分娩才8个月。据案情,也不属于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例外情况,故应不予受理。 ② 不正确。婚姻关系应从履行结婚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时起。王彬与李兰婚姻关系成立时间为1999年10月,李兰于1999年8月继承其父遗房1间,不属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双方对婚前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又未作任何约定,不应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应视为婚前个人财产。王彬所欠5000元债务应分开处理。其中2000元用于购买母婴用品,为夫妻共同债务;另3000元用于帮胞弟购房,与夫妻共同生活无关,且李兰不知情,应视为个人债务。 1、秦某的妻子去世时留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女儿已工作,儿子上初中。两年后秦某与苏某认识,交往半年后结婚,婚后共同将儿子抚养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2001年11月秦某因病去世,苏某因生活困难便要求秦某的女儿和儿子每月分别负担其赡养费300元,遭到拒绝后,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问:法院应如何处理?法律依据是什么? 女儿没有赡养义务,儿子应负担赡养费。 2、王某与张某于1990的结婚,1993年五某因病从部队转业,带回转业费2000元,医疗费5000元,1994年8月张某父亲去世,分得遗产5000元,1994年12月王某与张某离婚. 1.转业费2000元是夫妻共同财产,归双方共同所有; 2.医疗费5000元是王某个人的财产; 3.张某5000元遗产是夫妻关系存续期间所有,是夫妻共有财产;4\夫妻共有财产共计7000元,平均分配,医疗费5000元不是夫妻共同财产归王某个人所有. 3. 甲男与乙女于2000年10月1日结婚登记。婚前甲男为结婚盖了砖房两间,乙女有一叔父侨居国外,于同年8月得知乙女将结婚时,答应赠送两件高档家电作为乙女的结婚礼物,并于第二年2月将两件礼物带回交予乙女。2002年,甲乙因性格不合,双方都同意离婚。但甲男要求分得上述两件家电的一件,乙女则要求分得上述住房的一间,双方争执不下,不知怎么办?现已查实,甲男与乙女无任何财产约定。请你根据案情,提供意见: ①本案应适用何种离婚程序? ②甲男与乙女对家电及住房的分割要求是否有法律根据? 答: ① 应适用诉讼程序。本案甲男与乙女都同意离婚,但对家电及房屋的分割争执不下。依婚姻法规定,双方自愿意离婚,但对财产问题不能达成协议的,应通过诉讼程序解决。 ② 甲男要求分得电器有法律依据。乙女婚前接受赠与,婚后才实际取得的财物,该赠与物的所有权在甲乙婚姻关系期间转移给甲乙双方;乙女叔父的赠与是作为甲乙结婚的贺礼,并未指定只归乙女,不是乙女婚前个人财产;在甲乙未作财产约定的情况下,应作夫妻共同财产处理,甲男有权要求分割。乙女要求分得房屋没有法律依据。两间房屋系男方婚前个人财产,且对婚前财产未作约定,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4. 张某,男,39岁,公务员;梁某,女,37岁,工人。双方于1991年登记结婚,生有一女,现年10岁。从2000年起,男方与社会女青年沙某非法同居,夫妻关系开始紧张。同年12月,男方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法院判决不准离婚。此后,双方关系仍未改善,经常争吵不休。从2001年1月起,男方住到单位,不再回家,每月工资也不再贴补家用,女方只靠少量收入维持母女生活。2002年2月,张某再次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而梁某认为,夫妻纠纷系第三者介入所造成,只要无外来干扰,双方有可能和好,因此,仍不同意离婚。经多次调解,双方各执己见。试就本案情节,回答下列问题: ①法院可否判决双方离婚? ②您认为本案在财产分割中应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③女儿由哪一方抚养为宜? 答: ①男方属有配偶者与他人非法同居,违反了婚姻法关于夫妻之间有互相忠诚义务的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败坏的行为;变卖家具,不支付妻女生活费,不履行家庭义务;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又分居满一年;男方两次提起离婚诉讼,经多次调解无效,应视为婚姻关系确已破裂,法院可判决准予离婚。 ② 本案财产分割中应考虑:坚持照顾女方和子女合法权益的原则;男方属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导致离婚的最主要原因,女方属无过错方,依现行婚姻法的规定,有权向男方提出离婚损害赔偿。 ③ 父方在夫妻分居期间不顾家庭及女儿生活,不尽父亲对女儿的抚养义务;且与他人非法同居,生活作风与道德品质败坏堕落,从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出发,女儿以随母方生活为宜。但女儿属已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应适当考虑女儿的意见。

农村彩礼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吗

农村彩礼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吗 如今,农村居民结婚还比较流行给付彩礼,这通常是以结婚为目的,由男方给付给女方的财物。那么对于农村彩礼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呢?而日后男女最终没有结成婚或者婚后很快又离婚了,那么此时彩礼能否要回?我们一起在下文中了解这两个问题。 一、农村彩礼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吗 彩礼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结婚彩礼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彩礼由一方个人接收或购置结婚物品的。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受赠的财物无特殊约定,应为夫妻共同财产。如果男女双方未共同生活的,可根据最高院1993年《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5条规定,考虑财产的来源予以合理分割;如果双方婚姻持续时间短,并且给予彩礼的一方由此造成生活困难的,可根据上述规定的第8条规定进行处理,分割共同财产时给予生活困难的一方适当倾斜。 (二)彩礼由一方家庭占有的。由于彩礼未转入男女双方的财产共同体,只是由一方家庭占有,则并不是夫妻共同财产。此时仍应考虑当事人送彩礼时的目的性按照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第(二)、(三)项的立法本意,根据公平、合理原则予以酌情返还。 二、离婚彩礼能否要回来?一般情况下可以 离婚彩礼能否要回来?这个问题一般是男方最为关注的,我国法律在这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属于以下这些情况的,离婚彩礼能要回来: (一)男女双方还未到当地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比如只在家里摆了酒席,宴请了宾客,却没有领取结婚证的情况,男女双方反悔,不打算继续生活下去的,这种情况下,男女双方本来就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彩礼能要回来。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的情况下,离婚彩礼能要回来。共同生活是指共同在一起生活较长时间,有共同的财产,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共同劳动和消费等,在事实上已是一家人,长时间稳定的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生活,离婚彩礼就能要回来。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离婚后、诉讼离婚或者协议离婚的同时,给付人相对于原来的生活水平相差巨大,自己的个人财产和婚后分得的财产难以维持当前生活的情况,离婚彩礼能要回来。 关于农村彩礼的性质,一般认为是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因此,要是夫妻离婚的话,那么可以就这部分财产进行分割。但如果是男女最终没有缔结婚姻或者婚后很快又离婚了的,此时彩礼是否还能要回,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