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目标的表述有哪几种

教学目标的表述有哪几种

教学目标的表述有哪几种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有多种形式,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表述方式:

1. 知识目标:

-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例如:学生能够了解和描述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根茎叶的生长,花朵开放等。

2. 技能目标:

- 技能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技能来

完成的任务。例如: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3. 情感目标:

- 情感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品质。例如: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和情感表达,培养对音乐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4. 思维目标:

- 思维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5. 实践目标:

- 实践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的能力。例如:学生

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形设计和编程。

6. 全面发展目标:

- 全面发展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思维和实

践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力。例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目标表述方式仅为举例,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其他表述方式。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明确具体的目标,以便更好地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 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 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l.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 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 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

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传统中使用的“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概括、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 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 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时,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 “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第几段,归纳……”“用所给的条件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相关内容,体验……”等。 4.D即Degree,意为“程度”。 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 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 例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证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 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 2. 行为动词 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 行为条件 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 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例如,“既提供的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四个单词”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三维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一般是相辅相成的,动词表达具有可操作性一般即具有可测评性,反之亦然。但两者在侧重上又有区别。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都注重对外显动词的选择,可测评性还要求行为条件的情境化和表现程度的具体化,即上文所说的第三、第四点。 下面主要列举一些常用的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仅供大家参考。 学习水平 常用行为动词 知识: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技能: 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推展、缩写等; 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是指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定的明确的、具体的、可衡 量的目标。它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一、知识维度 在知识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体现学生所需学习 的具体内容。通常可以按照层次结构进行表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 础到拓展。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还应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 规律,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二、能力维度 在能力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技能。教学目标应明确能力的要求,如分析、解决问题、表达、合作等。同时,还可以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所需的具体技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维度

在情感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要求。 教学目标可以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 能力,如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团队合作、自信等。 四、价值维度 在价值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教学 目标可以明确所需树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正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五、可评价性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备可评价性,即能够明确目标的完成程度和 评价标准。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的表明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习 效果,以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可 以明确指导学生使用什么方法来达到目标,如阅读、实践、实验、讨 论等。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七、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的联系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 素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阿姆斯特朗和赛维吉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了ABCD目标陈述法。A即Audience,指行为主体;B即Behavior,指行为动词;C即Conditions,指行为条件;D即Degree,指表现程度。从这四个方面可以把教学目标清晰地陈述出来,能清楚地告诉教师与学生目标能力的含义以及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目标表述的模糊性。 1.行为主体 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 2.行为动词 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行为条件 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

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表现程度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例如,“既提供的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四个单词”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三维目标的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一般是相辅相成的,动词表达具有可操作性一般即具有可测评性,反之亦然。但两者在侧重上又有区别。可操作性和可测评性都注重对外显动词的选择,可测评性还要求行为条件的情境化和表现程度的具体化,即上文所说的第三、第四点。 下面主要列举一些常用的目标描述的行为动词,仅供大家参考。 常用行为动词: 知识方面: 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教学目标表述的要求 教学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其表述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词。因此,其表述必须要有准确具体的行为动词。下表例出了三维目标中的一些常用行为动词,以供参考。 目标类型 目标层次 常用行为动词 知识 了解 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复述、描述、识别、会写、会画等 理解 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估计、推断、收集、整理等 应用 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订、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技能 技能 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独立操作 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订、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迁移 联系、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调查、提取、修改等 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探讨、沟通、组织、发现、探索、交换意见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 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领悟 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品味、领悟等 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立体的有层次的,而不是平面的。因此,其表述应该是多维的具有不同程度的。 二、教学目标表述的格式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结果。行为主体是学生,即教学目标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一般情况下行为主体是隐含的。行为动词要准确、明确。行为条件是指达到某种学习结果所需的条件。行为结果即学习结果,一般是指基本的、共同的的最低水平。

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某种技能、知识或态度的提升。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三个方面。 认知目标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认知层面上的提高。在制定认知目标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取,并确定相应的学习成果。认知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知识目标:指学生在掌握和了解知识方面所具备的能力。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并能够灵活运用。 2. 理解目标:指学生在理解和解释知识方面所具备的能力。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3. 应用目标:指学生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物理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能够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各种力的问题。 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塑造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在制定情感目标时,教师需要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1. 兴趣培养:指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热爱程度。例如,在音乐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对音乐的兴趣。 2. 信念和价值观培养:指学生对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的认同和理解。例如,在道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3. 动机和态度培养:指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律性的培养。例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小组活动和课外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行为目标是指能够实际展示学习结果的能力和技能。行为目标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质化,可以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行为。行为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技能目标:指学生在实际操作和应用技能方面所具备的能力。例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实验,掌握实验操作的技能。 2. 手眼协调目标:指学生在手、眼、脑的协调配合方面所具备的能力。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绘画、雕塑等活动,培养手眼协调能力。 3. 创新目标:指学生在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方面所具备的能力。例如,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等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最新完整版)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最新完整版)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应该具备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以下是具体的表述: 1.语言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包括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语言思维等方面。 2.思维发展: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 3.审美创造:学生能够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中获得美的体验,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并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4.文化自信: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上是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定 语文教学目标设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各个层次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各个层次目标之间的联系,注重语文课程整体目标。

2.科学性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3.全面性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全面、完整,涵盖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4.层次性原则: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5.突出重点原则:每篇课文、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 6.可行性原则: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 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目标 语文整体感知教学目标包括: 1.快速浏览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大意。 2.深入题目,整体把握。 3.概括*重点,提炼中心思想。 4.明确文体,把握基本观点。 5.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了解*的基本结构。 7.明确*的基本思路。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教学目标陈述方法 陈述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很多教师受过去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师教学用书》的影响,以及不清楚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论,陈述教学目标时,常带有模糊、笼统、抽象等问题,使教学目标形同虚设。要使陈述的教学目标清晰、操作性强,关键要抓住陈述的中心——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并选择不同的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是可以选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相应的教学目标内容,选择不同的陈述方式。目前国内外较流行的陈述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行为目标的概念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Tyler,1934)教授最先提出。泰勒(1950)认为最有用的目标陈述形式就是行为目标即用可观察的学生行为来陈述某一特殊的学习结果。在泰勒的影响下,美国行为派心理学家马杰(R.Mager,1962)出版了他的《准备教学目标》一书,系统地提出了用行为术语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在他的那本简短而可读性极强的书中,马杰认为教学目标应该陈述“学生能做什么以证明他的成绩以及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能 做什么。” 马杰提出行为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素: 1.可观察的行为 行为目标要用可以观察的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在目标表述时要避免使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如“知道”、“理解”、“欣赏”、“记住”等等,而应该使用行为动词,如“背诵”、“解释”、“选择”、“写出”等。使用行为动词,可以使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是否可观察,关键在于所选用的动词。有学者(朱敬先,1987)对布鲁姆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都选用了明确的行为动词,对我们如何陈述这些领域的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表6-1列出的是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所选用的动词。

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

教学目标阐明的方法 一、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Robert Mager)强调应该以具体明确的方式说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能做什么。用马杰自己的话说,“假如你对要去的目的地不清楚的话,那么你很可能会抵达另一个地点,而且不知道自己走错了目的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本经典著作中,马杰提出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行为: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了解目标是否达到。例如,“学生能将文章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 (2)条件:说明学习者表现学习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条件因素。例如,如果要表述一个“要求学习者能够辨别各种鸟类”的教学目标,那么必须指明的条件是“从黑白图片中,还是从彩色图片中”,“允许学生使用工具或不使用工具”。 (3)标准: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或行为改变的程序)。例如,“学生能够在十分钟内解出二元一次方程”。 马杰的“行为”、“条件”和“标准”的三要素模式至今仍为教育界所接受。用传统的方法表述的教学目标,如“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比较笼统含糊,对其中的含义,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提法不能为教学及其评价提供具体指导。而使用马杰的三要素模式编写的学习目标就很明确具体,清楚地告诉人们,学生将获得的能力具体是什么,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马杰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一个规范的学习目标就包括四个要素。为了便于记忆,他们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例如,提供10个图形,二年级学生能够识别哪些是长方形、哪些不是长方形,在10个图形中,至少有8个识别正确。 需要指出,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机械地按上述要求编写教学目标,这一点将在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中做进一步探讨。 二、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以下先根据ABCD模式讨论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然后介绍一种为弥补行为目标不足而提出的兼顾外显行为变化和心理过程变化的编写方法。 1.对象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中应注明教学对象,例如,“小学六年级(1)班学生”、“参加在职培训的企业员工”等。有的学者还主张在教学目标中说明对象的基本特点。 2.行为的表述 教学目标中,行为的表述是最基本的成分,说明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应该获得怎样的能力。用传统的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时,较多使用“知道”、“理解”、“掌握”、“欣赏”等动词来描述学习者将学会的能力,如果需要,再加上表示程度的状语,以反映教学要求的提高,如“深刻理解”、“充分掌握”等,这些词语的含义较广,各人均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因而使目标的表述不明确,给后续的教学评价带来困难。这些词语可用来表述总括性的课程目标和单元目标,但在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并不适合。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 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主体条件动词程度 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 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8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1要求对课文内容达到“理解”,对于二年级学生是不妥当的;因为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没有提到这样的程度;2课文中的生字一二年级应“多认少写”,不是全部生字都要求“学会”“掌握”;3课标中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明确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要求“理解”显然拔高了; 2、目标的内容只包括“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没有对“过程和方法”方面提出目标; 3、行为主体的表述混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的主语是“学生”;“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的主语是“教师”; 4、目标不可测量、不可评价、不具体明确;1“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不仅行为主体不正确,而且无法评价“唤醒和坚定”;2“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是错误的表述,“体验”“快乐”根本无法去观察;“在学习中”是一种行为“进行态”,不是目标表述的要素,纯属

教学目标表述(综合版)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简单体模型正确绘制三视图。 主体条 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行为 (2)(学生)能用万用表正确判断安装的线路是否正确。 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 词教学内容 行为

(1)(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正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2)(学生)联系自己及同学的学习实际,深入理解、感悟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行为动词 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所需的条件。 教学内容 (3)(学生)通过个别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亲历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 词情感 行 为行为 (2)(学生)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情谊。 主体行为动词情 感 行为 (3)(学生)体会加工方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态度 行 为行为 如:“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检测电容器的方法。”这样的目标表述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二是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模糊;三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