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伟长人文教育思想实施

钱伟长人文教育思想实施

钱伟长人文教育思想实施

一、“我们首先培育的是一个全面进展的人〞

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是钱伟长在办学实践中长期思考的问题。他说:我们培育的同学首先应当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奇异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学问的人,一个将来的工程师、特地家。[1]239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科技工,首先是一个爱国者,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修养、心灵奇异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有专业学问的人。[2]我们首先培育的是一个全面进展的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能负责的公民,其次才是一个特地家。[3]278钱伟长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单是培育特地人才,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培育“全面进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到达这一目的,必需重视和推行素养教育。为此,钱伟长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对素养教育的内涵进展了全面的阐述。关于德育教育。钱伟长特殊重视对同学道德品质的培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他说:“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将来,在同学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特殊是加强道德教育,目前显得尤为紧迫。〞[3]184对于老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问题,钱伟长说:“德育工作应当由全体老师共同担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每位老师都责无旁贷。〞[4]305“每一位老师都要做同学的思想工作,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5]针对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钱伟长提出了批判,并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作了阐述。他说学校教育是两个方面的教育:第一,要转变你们的人生观,使你们生活有目的。其次,你们要获得建立国家的技术和学问。一个是给你们武器,一个是坚决你们的方向。[6]225所谓“给你们武器〞,指的是智育教育,同学到学校学习是为了猎取学问和技能。但仅仅学习学问又不够,学习还要有目的。所谓“坚决你们的方向〞,谈的是德育教育,就是要加强同学价值观、人生观的培育。“我们的同学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对社会有奉献

的人〞,[3]129老师“应当给学问以生命,在传授学问的过程中,让同学懂得做人的道理。〞[7]1关于体育教育。钱伟长素来重视体育教育。在他看来,体育教育有两点值得留意,首先,体育是意志的熬炼,是培育人战胜自我的重要手段。其次,体育可以培育人的团队精神,培育团队协作的力气。钱伟长称自己一生都在拼搏,在奋斗,这种拼搏、奋斗的精神正是来自体育训练的启示。关于美育教育。钱伟长认为艺术是人不行或缺的素养,要培育全面进展的人就必需要重视艺术、审美素养的培育。在他提倡下,1999年,上海高校成立了实施艺术素养教育的特地机构———艺术中心,学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同学艺术中心的建立,还邀请艺术家,如剧作家黄佐临、音乐家贺绿汀、书法家钱君匋、国画家王个簃、影视艺术家谢晋、钢琴家刘诗昆等人到学校指导,从多方面来培育和提高同学的艺术审美素养。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

钱伟长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视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他看来,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必需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必需培育国人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感。他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贯彻爱国教育是目前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确定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某一特地的业务教学分开来看,把它单纯地看作只是现阶段的一个政治任务。[8]明显,钱伟长把能否培育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才看作教育成败的标志。对于如何进展爱国主义教育,钱伟长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其一,从中国历史中开掘爱国主义思想资源。“历史和地理课程,不能仅仅作为一门传授学问的课程,而无视这些课程在国民教育中所具有的根底性和重要性意义。应当通过中国历史和地理教育,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化青年同学的思想之中,并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内在力气。〞[3]185钱伟长格外观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句名言,1987年,他在上海工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说:“我们的先哲对我们的教育是很多的,譬如像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是很精彩的!换句话说,就

是我们要为天下着想,这个天下如今就是中华民族。〞[6]105其二,从传统文化中去查找爱国主义教育的学问资源。钱伟长在?中国古代的科学制造?等文章中指出:“我们祖国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有着光辉无比的科学制造〞,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制造,对世界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了重大奉献,这些“足以证明历史上中国的光辉宏大〞,足以证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钱伟长主政上海高校时,格外重视中国文化史课程的建立。中国文化史不仅是文学院同学必修的根底课程,也是全校文科同学的必修课程,而且还向理工科的同学开放选修。2022年春,91岁高龄的钱伟长邀集中文系老师,商谈编撰?中国文化读本?一事,并托付治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董乃斌教授主持编写。书成付梓之际,钱伟长又欣然作序。他在序中说:“历代祖先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及道德伦理、育人修身、处世才智诸方面的种种制造,不仅光耀史册,而且沾溉万世;不仅有助于塑造崇高纯洁之人格,而且确能转化为现代化建立之推动力。对于这份丰厚遗产,我们应当妥当继承,发扬光大,绝不行轻视冷落,而贻无知不肖之讥。我上海高校师生,文科者自需负起加强商量和弘扬传统文化之责,即使理工科师生,也应以确定时间涵泳学习,俾能提高文化素养,养成品位高尚、进展全面之社会栋梁。〞[9]其三,教材的编写应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他以物理教学为例,将物理教学如何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作了具体的说明。有人认为物理学是纯科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搭不上边。钱伟长对这种看法深不以为然,认为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是可以有爱国主义内容的。中国古代在物理学上有很多制造和觉察,例如在力学方面,?墨子经说?中关于权衡的学说,便是杠杆原理的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制造了桔槔,这是杠杆原理的具体应用。从汉代起,我们祖先便道利用反作用力作滑翔飞行的试验,到北宋初年更作了喷射推动的设计,?武经总要?记载有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冯义升、岳义方作的火箭法。在电磁学方面,我们的祖先早在战国时便已觉察磁石和它的吸铁性,并已经懂得利用磁石指南,制造了“司南〞。

钱伟长呼吁,中国物理学界在编写教材时,应留意开掘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制造和觉察,使物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以增加青年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念。

三、提倡通识教育,培育通才

(一)“不能只留意专才的培育〞

1952年,我国高校实行院系调整,是依据苏联培育“专才〞的模式进展的,专业设置过窄、过细,也带来了种种问题。1957年,钱伟长发表?高等工业学校的培育目标问题?一文,对当时工业高校“专业分得过细过专〞提出批判,并明确提出“高校的专业不要分得过细〞的主见。1980年月初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旧连续50年月的那套做法。1984年10月,钱伟长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不适应新的社会,很多新的东西不属于哪一个专业,经常是两个专业或几个专业合在一起产生的。而这些新东西往往是关键性的。专业教育不能满足这个要求。〞[10]他举例子说,学轧钢的不懂炼钢,学栽桑的不懂养蚕,教理论力学的不懂材料力学,教材料力学的不懂理论力学,这样的局面应尽快地转变。钱伟长担当上海工业高校校长后,就提出“拆四堵墙〞,其中一堵墙就是“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

(二)理工科同学必需懂人文科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理、工、文分家,各自进展,重理轻文的现象突出,同学学问构造不完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由于缺乏人文学问的修养,洛阳的建筑工程师在施工中炸毁古墓;泰山的地质工程师为采集标本,竟把“经石峪石刻〞这样的稀世珍宝毁坏。钱伟长在痛心之余,大声疾呼:“长期以来,理工分家,文科和理工农各科分家的现象,业已明显地影响建立四化人才的培育质量,如今已经到了非改革不行的时候了。〞[4]90钱伟长曾就高校生文化素养问题对?文汇报?记者说:“理工科同学也必需懂人文科学,必需具备确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他在上海工业高校同学政工干部的一次会议

上也讲道:“我们是一个工程学院,从某种意义上看,工程学院出去是当工程师的,特地搞技术的。我认为他首先是社会的人,要适应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还有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美术,要有确定的素养。〞[6]67上海高校的课程设置也表达了钱伟长学科穿插、文理渗透的办学思想。在自强学院(现更名为“钱伟长学院〞)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社会学概论等人文根底课程是必修课,而文学院的同学也必需学习高等数学。在文理渗透想想的指导下,学校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同学人文素养的公共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培育口径宽、根底厚的综合型人才

早在1950年月,钱伟长就认为,过分留意专业教育,无视了根底学问训练,不利于人才的全面进展。进入1980年月以后,钱伟长对专业教育的弊端有了更深的生疏,对这种人才培育模式提出了更多的批判:“如今高校里有两个大缺点,一是太死,二是太专。你们的根底应当宽,根底宽才爬得高,这犹如盖房子一样,根底是很重要的。光靠专业是站不住的。〞[1]33为了培育口径宽、根底厚的创新型人才,钱伟长在担当上海工业高校校长期间,推行前两年不分专业,完全学习根底课,第三年才分专业。1986年,上海工业高校抢先试点了“学分制〞,1993年,开头推行全面学分制,同时又是全国最早实行选课制的学校。钱伟长大力推行这两项制度的目的,就是关怀同学打好根底,拓宽他们的学问面,形成合理的学问构造,增加同学的社会适应力气。1994年,新上海高校组建后,钱伟长培育口径宽、根底厚的通才教育思想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和实践。各学院按宽口径招生,同学入学时不分专业,两年后选择专业,进入各系学习。以文学院为例,学院为一班级同学设置跨专业的课程平台,要求同学不管今后进哪个专业,一班级都要修读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和中国文化等学科的平台课程。同时,钱伟长从前提倡的学分制、选课制也得到了全面落实。[11] (四)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民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深受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科学教育大行其道,有以科学教育取代人文教育的倾向。事实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非对立之两极,它们可以相容互补,由于“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有科学的根底与珍璞;同样,没有人文的科学,也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有人文的精神和内涵〞。[12]钱伟长是自然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猛烈人文关怀的教育家,他重视科学教育,又不无视人文教育,力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1994年5月,新上海高校成立,钱伟长担当校长。新上海高校组建之时,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人文学科相对较弱的学校。钱伟长上任伊始,大力加强人文学科建立,他经常约文、史、哲等根底学科的老师座谈,畅谈自己对人文教育的生疏,并用自己的学习体会启发和引导老师上好人文课。他说:“高校的人文教育应当重视文学教育。通过文学教育引导同学接近人文抱负。好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布满了真善美的激情、奇异的人性光辉。我信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会使同学获得心灵的丰富,懂得人世间奇异事物的价值,使自己的精神、道德趋于完善和奇异,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7]1

四、钱伟长人文教育思想的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总是有缘由的,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也不例外。我国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为他这一思想的产生供应了丰富的养料,他本人生活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也深刻影响了他人文教育思想的形成。首先,家庭教育为钱伟长人文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根底。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诞生在江苏无锡县七房桥村。七房桥钱家素以诗书传家,遵守“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祖训,对族中子孙的教育特殊重视。早在乾隆三十年(1765),钱家就置义庄,创书塾,兴义学,开展家族教育,鼓舞族人读书习业。[13]到钱邵霖时已建有怀海、清芬、宏远三所义庄,兴学育才,救济孤贫。钱伟长的祖父钱承沛是清末秀才,由于体弱多病,三次乡试不中,遂在七房桥开馆授徒,成为一名私塾老师。父亲钱挚从常州府中学堂毕业后

就回到家乡,在怀海等三所义庄的支持下,创办又新学校,任校长,致力族中和家乡教育。[14]四叔钱穆自18岁起便在无锡乡间任教,在苏南的无锡、苏州做过18年的中学校老师,一生没有上过高校,靠自学苦读成为国学大师。①六叔钱艺、八叔钱文后来也成为当地颇知名气的学问分子。在父辈的影响下,钱伟长深受传统文化的滋润与熏陶。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对钱伟长日后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在钱伟长成长过程中,四叔钱穆对他的影响尤大。1919年秋,钱穆任后宅学校校长,把年仅7岁的钱伟长带到学校住读。钱穆在后宅学校教书两年,一边教书,一边苦读,在他读书时,总有钱伟长在一旁陪读。钱伟长晚年回忆这段读书生活时说:“陪四叔读书几年,使我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少成假设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于童蒙,终生受用。四叔除读书外,便是练字,纸张贵,就在旧报纸上练字,字越写越好。我也跟着练字,画图画。我对文史方面的爱好,得益于四叔的熏陶和影响。〞[15]4101928年,钱伟长考入钱穆任教的苏州中学,他仍像当年在后宅学校一样随四叔从旁伴读,经、史、子、集,多有涉猎。在钱穆的培育下,钱伟长的文史成果在全班始终名列前茅。高三时,写出了第一篇历史论文?春秋日蚀考?,还获得了江苏省教育厅的嘉奖。钱伟长在一篇回忆四叔的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我到苏州中学读书,学费杂费、生活开支全由四叔负担。他在苏州任教时,朝迎启明、夜伴繁星的苦读,经、史、子、集,无不精读,时而吟咏,时而深思,时而豁然开朗。我看他读书的味道,简直赛过任何美餐。与当年一样,我仍从旁伴读。有时还听四叔讲文学,从?诗经?、?史记?、六朝文赋讲到唐诗宋词,从元曲讲到桐城派、晚清学校,脉络清楚,人物故事有情有节,有典故,有比方,妙语连珠,扣人心弦。就这样,我和他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学到了不少东西。记得我考清华高校时,考卷中有一道题,问二十四史的、注者和卷数,很多考生觉得很出人意外,被考住了,而我却作了完满的答复,得了总分。这些都是从四叔平常闲谈中获得的学问。〞[16]411-412其次,老师的言传身教也丰富

了钱伟长人文教育思想的内容。在苏州中学期间,钱伟长受到一批名师的指导,除了他的四叔钱穆外,还有西洋史老师杨人缏、中国史老师吕叔湘、地理老师陆侃舆、音乐老师杨荫浏、英文老师沈同洽等。考入清华高校之后,钱伟长更是遇到不少名师,如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体育教授马约翰,还有校长梅贻琦。在钱伟长眼中,叶企孙教授“不仅是一位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精彩的有功于国家的爱国者〞。[3]199而体育老师马约翰对钱伟长的影响,与他日后重视体育教育又有莫大的关系。马约翰是清华高校的体育教授,也是清华高校体育教育的开拓者。当时钱伟长的身体不好,马约翰教授教育他:“要重视熬炼,不要退缩,退缩救不了国,没有安康的体格,科学也是学不好的。〞[1]45在马约翰教授的带着下,钱伟长加强体育熬炼,还成为清华越野队的一员。在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中,钱伟长深情地说道:“我拼搏了一辈子。拼搏精神的养成要归功于我的清华老师马约翰,是他把我培育成有拼搏精神的人。〞[16]471清华校长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对钱伟长的影响尤大。梅贻琦是现代知名教育家,自1931年起,即钱伟进步入清华高校读书之时,担当该校校长达17年之久。针对当时高校教育过分留意特地化之弊,梅贻琦提出了通识教育主见。他说,高校教育,通专固应兼顾,但“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17]105梅贻琦主政清华期间,大力推行通识教育,规定全部同学必需选修确定数量的人文课程,把体育课定为必修课,留意同学的全面进展。梅贻琦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钱伟长。钱伟长在担当上海工业高校、上海高校校长期间,大力推行通识教育,强调为学应先学做人,主见通专结合、文理渗透,这无疑是受了梅贻琦通识教育理念的影响。另外,梅贻琦的“高校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名言,也深深影响了钱伟长。后来钱伟长明确指出:“师资队伍的建立,是办好高校的关键。〞[17]278最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对钱伟长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重视人文,儒家强调德性教育,

留意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高校?开篇即讲:“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受教者学会做人,教育的根本精神主要表现为从抱负上制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抱负,有意义,有价值。中国有重视美育教育的传统,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谓“游于艺〞,就是生活要丰富多彩,应追求艺术化的人生。

五、结语

钱伟长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他将教育思想付之于实践,又在实践中进展他的教育思想。他格外重视人文教育,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史素养、有深切人文关怀的教育家。在教育价值观上,他主见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把培育完好的人格放在首位。在学问构造上,提倡通专结合、文理渗透,留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当今教育实践中重学问、轻素养的现象格外突出,道德素养滑坡、人文素养降低已是不争的事实。钱伟长的人文教育思想,对抑制现今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有指导意义;对于当下的教育改革,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陈勇颜克成工作单位:上海高校文学院

关于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正确认识,确立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素质教育不止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注重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强调教育的核心是做人。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道德品味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我国的学校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综合培养。21世纪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它对人才的要求不囿于知识丰富、能力超群,还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更要求人才德、能、勤、才兼收并蓄。因此,实施和强化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势所趋。 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是以知识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教学内容老化单一,以专业为中心,忽视人文教育,学生不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下的教学应强调多样化、现代化、规范化,改变过去单一的课程结构模式,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培养综合素质所需的课程,不同学科之间要相互交叉渗透,课程的内容要注意及时更新,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取得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不仅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而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抹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我们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注意“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应通过一系列“教”的活动,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善学。教育家叶圣陶一再强调:“‘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提供‘黄金’,而是通过‘黄金’教他们‘点金术’”。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构建素质教育评价制度 考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对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目前的评价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某些方面仍不尽人意:在评价内容上,以学生记忆知识的多少和准确率为最主要标志,而忽视了对学生消化吸收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以单一的考试方式来检查学生的记忆力,忽视了多种可选择的考核方法。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以系统、动态的评价制度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以启发性教学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在评价内容上应包括:在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特长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评价方式上,应将知识考试和创造力考核相结合,以体现知识素质是基础、创新能力是目的教育思想。评价的方式应摆脱传统考试以“笔

缅怀钱伟长,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上大人

缅怀钱伟长,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上大人今天我们观看了我们敬爱的校长钱老的访谈栏目,视频叫作三位一体钱伟长,我自视频开始时便在思忖,为什么用三位一体来形容钱老。看到后来觉得,这大概是说钱老一生涉猎诸多领域,集各种专长于一身,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看到最后终于明白,这些专长,各种荣誉背后其实只需一种称谓来诠释钱老,便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 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面临着许多次的选择。绝大多数人在做这样选择的时候,都会以他自身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但是,钱伟长——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却不然,他一生当中,所有重大的选择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也正是因为他始终坚持了这样的选择,才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钱伟长先生历尽磨难,而对他所从事的教育、科研事业抱着始终不渝的热情。上大学时,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他坚决要求弃文学理,也正是爱国的信念指导了他的一辈子的学术研究。大学毕业后,钱伟长怀着科学救国的决心,出国留学。经过几年的奋斗,他在学术上去的了很大的成就,过上了相当安逸的生活。可是1946年,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他就毅然放弃已有的一切,回国报效国家。他说:“中国知

识分子有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承认落后,不甘落后,要解决这个落后问题,宁愿牺牲在国外的舒适生活。老实说,我在国外的生活是非常舒适的,我领导了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就是做‘洋官’的人,当然我是‘技术官’,可我不稀罕这个,我当时是为美国做事的,做出来的导弹火箭都是美国用的,我干吗,我要回来就回来了,……。”虽然回国后的生活很令他失望,但是在1948年他准备回美国申办签证时的最后一栏::“若中美交战时,你是否忠于美国?”他毅然决然地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解放以后,钱伟长先生以空前的热情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积极参加和领导教学、科研活动,钱伟长先生有句名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指出,科学的各个门类是相通的,因此,知识面要宽、阅读面要广,不要局限于本专业,更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研究方向。他自己在大学时代,过了弃文从理关,在清华物理系站住脚后,他跑到化学系、数学系,修了他们的主要课程,因此,在以后的科研实践中能应付裕如。譬如,在搞高能电池时,他就充分运用了他在化学系学到的知识。在上海大学拆的“四堵墙”就包括了拆各学院、各专业中间的墙;在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他规定,学流体力学的必须学弹性力学,而学固体力学的必须学流体力学,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强调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普遍认为是为了完善

钱伟长论教育

钱伟长论教育 拆除四堵“墙”,破除旧条框,办出学校特色(1985年) 在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几年来,上海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于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一是出人才,二是出成果,因此,我们认为,进行各项改革必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多出成果。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作为一所工科大学,强调要拆以下四堵“墙”。第一堵“墙”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学校必须适应社会的变化,密切与社会的联系,为社会服务,不然办不好学校。经市府批准,学校成立了校务委员会,由经委、科委、计委、外经贸办和各工业局的领导同志担任主任、副主任和校务委员,在领导体制改革上使学校得到了社会各界直接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了学校各系和各部门同有关厂、所建立了协作关系,使学校更广泛深入地同社会取得了联系。第二是要拆校内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墙”。现在有的条条块块、部门所有制已经明显地影响了当代学科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这堵“墙”正在逐步打通。第三要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倡导教学同科研结合,教师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科研,现在全校大致有80%左右的教师一个人能够挑两副担子,正向着一支队伍、两个中心的目标努力。第四堵“墙”是思想上的“墙”。就是要克服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新的教育思想,破除阻碍我们进步的旧的条条框框的教学模式,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道路,要结合工大的实际情况,办出工大特色,应该指出,这四堵“墙”我们是破了一些,但还有待于今后继续破。 废除学时制, 实行学分制(1993年) 我们搞学分制是否急了一点,实际上这个问题不是今天才想到的,我已经想了好几年。三学期制就是为推行完全学分制创造条件。三学期暑期长一点,可以让大学有更多的时间做准备,把科研、教学内容做些更新,把自己课程的逻辑性加强。学校水平提高了可以影响上海各方面的工作。我们在学校中要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好学、奋发向上的气氛,

钱伟长人文教育思想实施

钱伟长人文教育思想实施 一、“我们首先培育的是一个全面进展的人〞 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是钱伟长在办学实践中长期思考的问题。他说:我们培育的同学首先应当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奇异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学问的人,一个将来的工程师、特地家。[1]239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科技工,首先是一个爱国者,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修养、心灵奇异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有专业学问的人。[2]我们首先培育的是一个全面进展的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能负责的公民,其次才是一个特地家。[3]278钱伟长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单是培育特地人才,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培育“全面进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到达这一目的,必需重视和推行素养教育。为此,钱伟长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对素养教育的内涵进展了全面的阐述。关于德育教育。钱伟长特殊重视对同学道德品质的培育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他说:“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将来,在同学中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特殊是加强道德教育,目前显得尤为紧迫。〞[3]184对于老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问题,钱伟长说:“德育工作应当由全体老师共同担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每位老师都责无旁贷。〞[4]305“每一位老师都要做同学的思想工作,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5]针对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钱伟长提出了批判,并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作了阐述。他说学校教育是两个方面的教育:第一,要转变你们的人生观,使你们生活有目的。其次,你们要获得建立国家的技术和学问。一个是给你们武器,一个是坚决你们的方向。[6]225所谓“给你们武器〞,指的是智育教育,同学到学校学习是为了猎取学问和技能。但仅仅学习学问又不够,学习还要有目的。所谓“坚决你们的方向〞,谈的是德育教育,就是要加强同学价值观、人生观的培育。“我们的同学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对社会有奉献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及感悟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及感悟 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故事及感悟 钱伟长(1912—2010),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钱伟长的父亲和七位叔父都是文化的饱学之士,是现代大儒钱穆先生的侄子,从小接受了良好的传统经典教育。 小学时期,钱伟长主要学习国文和历史,15岁考取“苏州中学”读高中。钱伟长文史成绩优异,自幼就将史记汉书烂熟于胸。苏州中学的数学老师严晓帆、地理老师陆侃舆等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钱伟长经常在严晓帆老师的宿舍中学习,向严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步入青年时期的钱伟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愈来愈浓,但理工科目的成绩却不理想。他在大学的入学考试中历史和语文成绩分别是100分和99分,而理工科目都是20分、30分,但总分数不低。1931年,报考时,被清华、交通、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同时录取。他按照叔父钱穆提议,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根据钱伟长的回忆,当时清华入学的语文科题目是:《梦游清华园记》,钱伟长仅用了45分钟便写成了一篇450字的赋,出题目的老师想改,

但发现一个字也改不了,于是给了他100分。历史科题目是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等等。钱伟长因为从小背过二十四史,历史科他也得了满分。 除了优异的文史成绩,钱伟长的数理化,英文四门课,加起来却一共只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因为从未学过,考了零分。钱伟长入学后的第二天,即发生“九一八事变”,这给他的思想带来了强烈的刺激,在强烈的爱国心驱使下,他最终下定决心,准备转学物理系。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最初并不同意让钱伟长转学物理,因为他的理科基础太差,钱穆当时也对他说:你这基础想学物理象是空中楼阁。但这并未让钱伟长退缩,经过一个星期的软磨硬泡,吴有训终于被钱伟长的诚意所感动,同意钱伟长到物理系试读。钱伟长十分高兴,回去拼命地学习数理化等科目。那一年,他除了吃饭睡觉,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物理、数学和普通化学上。 开始的时候,钱伟长像学古文一样,熟读各种物理学书籍,把其中的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但效果却不理想。每个星期20分钟的课堂测验,他竟一连7个星期都不及格,真是欲哭无泪。吴有训教授见他如此用功,考得却这样糟糕,就找他谈话。没想到钱伟长进办公室的头一句话就说:“吴教授,请你不要让我离开物理系,我会赶上来的。”

钱伟长的科学方法论研究

钱伟长的科学方法论研究(二):实践导向与问题意识 (2010-08-02 15:58:50) 转载▼ 分类:学术·校园 标签: 钱伟长 科学方法论 杂谈 二、钱伟长科学方法论述评 钱伟长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形成有其历史根源。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和民族命运经历了很多次重大转折。在他的科学实践中,一直有中西文化结合的痕迹,一方面是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是在国外求学和工作期间受到的西式教育和文化的熏陶,这使他的科学方法论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开放性和领先性。他的很多观点看似朴素,实则深刻,直到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一)科学认识的基础——实践导向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钱伟长屡次强调实践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对实践的强调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的:一是要按照国家需要选择专业,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有针对性;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科才有生命力;二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问题,三是主张运用实践来检验科学成果等。这些观点贯穿在他的很多讲话中。 1、按照国家需要选择专业 钱伟长首先是一个爱国者,其次才是一个科学家。这从他读大学的时候,因为信奉“科学救国”,而毅然决然弃文从理,一直到他在国外留学深造,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回到祖国效力就可见一斑。他的爱国还表现在他自己是根据国家需要选择专业的。作为科学家,他研究过飞机制造、高能电池、汉字编码;作为社会活动家,他关注过西部的开发和建设,关注过水利和农业。将所学所做与国家需要相结合,是他个人科研活动的写照。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要求学生们的。“大家要团结起来,要考虑国家大局,要考虑先抓国家最需要的东西。我一辈子就是这样,所以有人骂我,说我常常不务正业,今天干这个,明天又干那个。我说我是看国家哪方面需要,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干。”[1] 在他1993年的《八十自述》中,回忆过去,他说:“小小一个电池,也是祖国的需要。”[2]搞电池并非钱伟长的专业,完全是出于当时的国家需要,因为电池可以用于地质勘探队的电源,铁路号志灯、航道标志灯的电源,以及坦克和导弹的动力电源等。他说:“知识不够怎么办?在短短三年内,边找资料边学习边翻译,累积了300万字的翻译资料,还阅读了前后20年的有关学术专著。没有设备怎么办?自己制作。……没有合格的原材料怎么办?我亲自跑化工材料行,甚至各行的各个仓库,有时甚至亲自到化工厂的车间,和老师傅直接商量。”[3]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到第二年,一种与普通电池体积、重量相等,而性能高出8倍的新的一次性电池产生了,其性能还超出GE公司的同类电池的40%,填补了国家空白。之后,他们还一鼓作气,试制成了以高能电池为基础的坦克启动电瓶,为铁路设计了实用号志灯等等。这些无一不是以国家需要作为专业选择的起点。

【钱伟长-科学巨子,传奇人生】钱伟长传读后感

【钱伟长:科学巨子,传奇人生】钱伟长传读后感 据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 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同志,因病于20__年7月30日6时20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他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 他被后世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正如钱伟长自己所说:“有人说我是‘万能科学家’。其实不是万能……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 弃文从理:“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一个诗书家庭。七岁过后,父亲把他送进了村里的一所学堂,开始了启蒙教育。小学毕业后,祖母和母亲便劝他到铁路或邮局去做工。钱伟长虽然渴望升学,但家境贫寒,也就不得不辍学了。1925年,父亲受到

无锡县立初级中学的聘用,薪水略有提高。钱伟长才得以到无锡求学,不久,又投靠叔父――后来成为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而此时,父亲突然病逝。接着,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先后夭亡。这钱伟长极大的打击。家里更困苦了,他依靠叔父钱穆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在18岁那年,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 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此时,叔父钱穆已到北京大学任教。钱穆不同意钱伟长学物理,钱伟长“曲线运动”跑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他知道叔父很听顾颉刚的话。难得的是,顾颉刚居然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于是不再反对。家庭这一关通过后,还有学校这一关。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允,而历史系主任陈寅恪又到处打听这位历史满分

感动中国人物钱伟长

钱伟长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钱伟长 有个学生的高考成绩是这样的:语文、历史两门满分,数、理、化、英文一共考25分的学生(其中英语0分,物理5分;注:每门满分都是100分),请问:按照今天高考标准,这个学生能够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学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钱伟长先生。 就是这样的成绩,他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学校应他个人的要求,让他进入物理系学习。 显然,这一切,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钱伟长(1912.10.9~2010.7.30) 江苏无锡人。国际著名应用数学和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中国科学院和波兰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和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上海大学校长。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一、主要人生阶段和事迹 二、重要成果和贡献 三、体会与心得 一、主要人生阶段和事迹 (一)文理偏科,为救国弃文从理 1912年10月9日,出生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七房桥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但是他却有个十分著名的四叔,就是后来成为我国著名国学大师的钱穆。在钱伟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他就一直跟随四叔生活,钱伟长受其耳濡目染,在十八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 在18岁那年,以中文和历史两个满分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 1931年,“弃文从理”,转投物理系门下,想学习怎么造飞机大炮 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而蒋介石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起初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怎么也不肯收他。吴主任8点钟去上班,钱伟长6点三刻就到了,他一到钱老先生就跟他说,我要进物理系!就这样,钱老跑了一个礼拜,他办公都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 【摘要】: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当代社会的不和谐状况以及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应加强和发展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人文;教育;素质 1.人文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素质教育,简单地说,即培养人文精神教育。通常人们把人文教育看做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为何而生”。 “学会做人”是跨世纪人才最基本的素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的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2.1是适应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的要求 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不只是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于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尤其是文化素质,它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它素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著名学者钱伟长教授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一论述十分中肯地说明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2是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只有善于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终身学习的前提是具有正确的学习观念与学习能力。其中学习观念是基础。人文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积极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态度,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从这方面来讲可以说没有人文教育,就没有终身教育。 2.3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钱伟长的简介和事迹5篇1秘书

钱伟长的简介和事迹5篇 钱伟长的简介和事迹篇1 面对钱伟长,推选委员杜玉波说,奠基中国近代力学,他是伟大的教育家,而一生坎坷,从未放弃理想,为国家谋,为天下谋。 推选委员纪宝成说:《论语》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钱先生以毕生的身体力行,昭示了一位学者的坚持与信仰。 颁奖辞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事迹回溯 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门第。受家庭环境的熏陶,钱伟长的国学功底非常扎实。1931年,18岁的他以中文和历史两门满分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 钱伟长:如果要是考状元,我是要考状元的。 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爆发,国难当头。马上要进入清华历史系学习的钱伟长,得知这个屈辱的消息后,当天决定:弃文从理,科学救国。 钱伟长:蒋介石说的,谁要站起来,不要抵抗,因为人家飞机大炮,我听了以后这个火了,年轻嘛。所以我下决心,我说我不学这个玩意儿了,我要学飞机大炮。 而之前的录取考试中钱伟长数理化加英文的总成绩只有25分,放弃双百的文史转学物理,钱伟长无视个人的风险得失。 钱伟长:我这些都没考虑。我是将来要造坦克。就是这样的思想。 钱伟长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废寝忘食,一年后数理课程超过70分,四年后成为8名顺利毕业的学生之一,且成绩优异。 1939年钱伟长考取中英庚款会的公费留学生,获得宝贵的去加拿大学习的资格,但是因为搭乘的轮船要在日本横滨逗留三天,钱伟长等留学生拒绝上船。

钱伟长:我就不干了,敌国我们不能去,当场就有好多人把护照扔在黄埔江里头了。 经过近一年的等待,1940年8月,钱伟长等留学生才搭乘不停靠日本的轮船出发,赴加拿大留学。赴加拿大50天后就因为一篇论文的发表而成名,两年后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至1945年,钱伟长已经成为了一名国际范围内的知名科学家。且收入颇丰。 钱伟长:那很不错,大概八万美金一年呢。 就在钱伟长科研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传来了国内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此时他选择了回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机械系担任教授。 钱伟长:我是决心,来回家培养更好的学生。 但连年内战,经济衰退,到1948年时,钱伟长的工资只够买两支暖瓶。此时,钱伟长有机会再回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工作,但申请护照填表时的一个问题却让钱伟长选择了留在中国。 钱伟长:最后一项我填不下去了。他是讲假如中国和美国打仗的时候,你是忠于中国还是忠于美国。我说我当然忠于中国了,我是中国人。 1956年,作为清华大学教务长的钱伟长参与制订新中国第一章科学发展蓝图--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钱伟长提出国家要优先发展原子能、导弹和航天等,当时除了钱三强、钱学森,其他所有参与规划的400多人都不支持他,而且这400多人的身份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钱伟长:我觉得我还是要说真话,国家应该怎么办呢,不能听这些话。吵了一年多了,最后周总理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 事实证明,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成为不了当时改变世界格局的新兴力量;没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也成为不了现在以及未来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蓝图才刚刚展开,反右运动来了。1957年6月,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在实验室负责扫地一年,之后下放农村劳动。 钱伟长:那无所谓。我告诉你,右派,连儿子上大学都不许,我的儿子、女儿

加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人文素养课程总结

加强理工科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人 文素养课程总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消失了朝着综合性方向进展的趋势,在人才培育的观念和战略上,表现为日益重视人的全面进展,不仅要求高等学校培育的学生具有全新的学问构造和更宽阔的学问面,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成为素养教育的一个不行或缺的重要方面。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的钱伟长认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涵盖社会心理、伦理、美学、文学艺术、道德情操等方面。理工科专业应把学生培育成一个学问构造完备的人,专业技术与人文科学素养缺一不行,理工科的学生要学点文史、经济、治理及其它社会科学学问。而提高夯实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完善他们的学问构造,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科学学问,增加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制造和突破的因素,而且会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那么现阶段,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文素养呢? 首先,要加强学校人文气氛,多一些随时随地,在很顺便的状况下可以看到的信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引导学生的行为,形成示意,无形中提高人文素养。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的进展过程中所凝练的共同的文

化心理和文化生活方式,是有肯定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等都是现代大学人文、学术气氛的重要组成局部,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和培育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其次,要开展以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学术讲座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主要有学术类、实践类、文艺体育类等,这些社团常常开展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系列学术报告和讲座,每年还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竞赛等。人文素养教育是最不能让学生即刻感受到“实惠”的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不应当让学生看到的只是理论性的马哲、毛概、期末试卷上的一个分数。它应当是长期的,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的。它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拥有一个安康向上的心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进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学问就像一只受过练习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进展的人。”人文教育客观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中,精神力气是不行低估的。与理工专业教育相比,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体系,并且是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的。人文教育更多是表达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而理工专业教育则是表达出认知、分析、规律和思辩的理性方面。对二者任何一方的偏颇,均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以往轻视人文教育的问题已广泛被人们所重视,淡化人文教育已成为残缺的教育。 再次:课程设置上凸显人文教育课程。

领导在教育行政推介会讲话

领导在教育行政推介会讲话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我感觉到,会议的出席对象没有变,但是一些面孔有了变化,看到了一些新面孔,不见了一些老面孔;会议的形式没有变,但会议的内容和主题有了变化。我认为,这些变化意味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更意味着教育的发展。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加强作风建设,优化师资队伍”,可见,教育局对全县教育行政干部是关心、关注的,同时也是关爱的。半年来,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各位的领导和指导下,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县委、县政府是满意的。今天的会议,标志着各位新一任期的开始,无论是到新单位履新,还是在原单位继续奋斗,都意味着在更高的目标上追求,在更高的层面上作为。平时看了一些报刊杂志,联系今天的会议主题和全县教育工作,通过几条事例得到了一些启示,借此机会,跟全县教育行政干部们交流一下三点想法,与大家共勉。 一、从“鼻子精神”想到的 吴官正同志在任山东省委书记的时候说过一段关于“鼻子”的话,给我很多启示。今天“批发”给教育战线的领导同志们,相信大家会有所思考和感悟。吴官正同志说:人长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要你多看、多听、少说。但眼睛有时会看错事、看错人,耳朵有时会偏听偏信,嘴巴容易说错话。有人甚至为了好看,还

割个双眼皮、挂上耳环、涂层口红。相比之下,鼻子的优点就很多:一是有同情心,眼睛流泪,它也跟着流鼻涕。二是很勇敢,人一旦伤风感冒,它先打喷嚏、发信号。三是顺其自然,不求粉饰。四是很讲团结,两孔沟通,互相配合。五是很开朗,什么气味都能吸进去,也能吐出来。纵观鼻子的“五个优点”,我的认为是:一是鼻子的情商高;二是鼻子的主观能动性强,能积极工作、主动作为;三是不虚荣、不浮躁、不折腾,具有平实、务实、踏实的作风;四是讲团结、善协作;五是拥有包容的宽广胸怀。 吴官正的“鼻子论”其实讲的就是“鼻子精神”,就是“只求奉献,不求索取”的精神。这种精神,看似境界太高,但是对于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在特殊岗位、特殊要求和特殊意义下,这种精神与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吻合的,与赋予教师的许多美称是契合的。因此,今天我引用这段话与大家交流、探讨三个问题,希望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传达给全县广大教师,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1.自己的定位是什么?鼻子按照自己的定位履行职责,得到了赞赏,赢得了尊重。因此,如何定位应该成为大家首先思考的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大家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科带头人,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领跑人。 我认为,要进一步挖掘教育行政的内涵,进一步拓宽教育行政的外延。要在学校管理的目标、原则和方法上动脑筋,要在师生管理、德育培养、质量提升上下功夫。所以,大家要进一步思考学校的发展

力学之父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钱伟长的故事

力学之父——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钱伟长的故 事 钱伟长,江苏无锡人。周恩来曾把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应用数学家,被誉为"力 学之父"。钱伟长64岁时涉足计算机,1985年提出了宏观字形编码(俗称钱码)输入法,对电脑中文输入的开发有重大贡献。 1943-1946年钱伟长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进行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社主任,力学研究所成立之后兼任副所长。在1953年,他参加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人民代表,又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兼科学院的学术秘书。1983年1月12日调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现任 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是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 一、清贫出身 钱伟长16岁那年父亲病逝,他回忆以前在乡村的生活说:"我幼年就深知生活贫困的艰辛,在进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穿的都是叔父们小时穿旧了并经过母亲改裁以后的旧衣,腰部都是折叠着缝起来的。随着年龄逐渐放长,时间长了别处都褪了色,腰部就像围了一条深色的腰带。布鞋布袜都要补了又补,有的补到五六层之多,穿起来很不舒

服,夏天干脆赤脚。为了糊口生活,争着帮助祖母、母亲和婶母采桑养蚕、挑花刺绣、拾田螺、捞螺蛳、捉田鸡、挑金花菜、马兰头、荠菜等田岸边上的各种野菜,放鸭子、摸小鱼小虾、湖边挑灯捉蟹、泥中拾蚌等各种能添补家用或助餐的活计。" 二、清华唯一身高低于标杆刻度新生 "幼年由于生活贫困,农村中卫生条件又很差,曾患过肠胃寄生虫病,疟疾、痢疾、肺病、伤寒等多种疾病。在缺乏医药的条件下,我终究还是活了下来,不过留下了一个发育不良的瘦弱体格。当我19岁进入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是全班最矮的一个,是清华大学多少年来唯一的一位测量身高标杆刻度以下的新生。" 就是因为他童年生活的困苦,养成了坚忍不拔,同情农民,敢为群黎疾苦吹与鼓的精神。 三、马约翰改变他的体质 钱伟长由于年幼体弱多病营养不良、身体衰弱,进入清华,他是全校最矮小的,连篮球都丢不到篮球框。在一年级时,他被同学拉去凑数参加一年一度的年级越野比赛。平时既无训练,也不知道越野赛有多远。钱伟长第一次在体育竞赛场上亮相,只能忍受困苦,尽力往前跑,坚持到底,得到了不算太差的成绩。马约翰看中了他那像骡子似的蛮劲儿,选他入大学的越野代表队。以后,每天下午4点半到6点锻炼时

由钱伟长引发的教育话题

由钱伟长引发的教育话题 作者:(内蒙古)孙志毅 来源:《师道》2010年第11期 去年钱学森去世,留下一个“钱学森之问”,像“李约瑟难题”一样,足以让今天的当政者和教育人去思考几十年;今年钱伟长去世,虽然没有留下一个“钱伟长之问”,但他个人的成才经历及整个钱氏家族的群星灿烂,同样给我们提出无数的思考命题。在唏嘘不已的同时,该反观一下今天的中国人在哪些方面已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了。 我想到了几个与教育密切关联的话题:一是学生的偏科问题,二是学生的专业选择权,三是世家消失,对教育乃至人才的诞生意味着什么。 话题之一:偏科问题 一个学生的各门功课不能齐头并进、门门优良,谓之“偏科”。按照“木桶效应”,科是偏不得的,因为木桶的盛水量决定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可是同样的一个心理学理论——“瓦拉赫效应”和“多元智能”理论又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骏马行千里,耕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生苦短,欲成才杰,必“有所为有所不为”,“偏科”在所难免。倘若终身在取长补短,势必一事无成。 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严重的“偏科生”,在数理化上学得一塌糊涂,“高考”时,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当然是交了白卷。但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严重“瘸腿”的学生,却同时被清华、交通、浙江、武汉、中央五所名牌大学录取。后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清华大学历史系。 今年的7月我们似乎遇到了一个相类似的问题: 在参加复旦大学为自主招生举办的“博雅杯”人文知识大奖赛时,西安的高三学生孙见坤在国学方面的深厚修养和独到见解震惊了评委,其中尤以对《山海经》的研究为人称道。他被学者们誉为“万里挑一”的国学人才。但遗憾的是,孙见坤偏科严重,英语、数学成绩一般。虽复旦大学8名教授联名请求破格录取,但因其高考成绩距一本线有6分之差,被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到复旦大学,结果被山西大学录取。 孙见坤没有钱伟长那么幸运,因为他没生在民国,那时被“破格”录取的还有梁漱溟、沈从文、臧克家、钱钟书…… 话题之二: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学习钱伟长先进事迹感悟心得体会

学习钱伟长先进事迹感悟心得体会 近日,一篇发表于2002年5月的论文红遍网络,只因“参考文献”的第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论文作者钱伟长,是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在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等领域都卓有建树,为中国科技、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钱伟长的“人生力学”,对我们迈步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知识改变命运,树牢“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求学品格。出生于一个贫困的书香世家的钱伟长,自小就深受其有着渊博的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的父亲和四叔的熏陶,对博大精深的中华古典文明十分痴迷,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历史名著,为日后成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初中毕业后,钱伟长顶住母亲希望他尽快就业而担负养家重任的压力,在拼命干活之余勤学苦读,并考入清华大学,进而越过重洋求学访学,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可以说,知识改变了钱伟长的命运、成就了他的不朽人生。作为青年党员,身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要跑好时代“接力赛”,必须顺应潮流,强化终身学习理念,焚膏继晷、夜以继日,从书本里学习、到实践中学习、向群众学习,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做一名爱学习、有知识的青年。 国家重于泰山,厚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进入了

清华大学历史系,一个人文学术新星正冉冉升起。然而,“九一八”事变突然爆发,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肆意横行的钱伟长,怒发冲冠、气难自平,毅然决定弃文学理,走科学救国的道路。自此以后,钱伟长废寝忘食地学习数理化知识,冲破重重阻隔而出国留学;抗战胜利后,他果断抛弃美国优渥的工作生活环境,第一时间回到祖国怀抱,把青春和热血献给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干出了一番名垂青史的成就。历史证明,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须臾不可分离,为国家奉献的人生格外精彩。作为青年党员,要砥砺家国情怀,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自觉把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之中,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立足岗位发光发热,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大局作贡献。 磨砺始得玉成,锤炼“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的顽强斗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钱伟长的一生跌宕起伏、艰难曲折,却始终在困境中不屈抗争、在磨难中蝶变成长,写就了不一样的人生精彩。家境贫寒之际,他“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安贫乐道、矢志不移,向知识的高峰奋勇攀登;国家危难关头,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漂洋过海留学深造;社会承平时期,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作为青年党员,要发挥好先锋表率作用,增强斗争意识、磨练斗争意志、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好逸恶劳、不拈轻怕重、不挑肥拣瘦,勇敢到急难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1秘书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5篇 钱伟长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篇1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因“9·18事变”弃文从理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 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简介

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简介 钱伟长,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钱伟长生平简介 钱伟长,是我们常说的三钱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在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之后在多个领域内取得巨大的成就,成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钱伟长简介,1931年,钱伟长以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总分20,中文和历史两个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改学物理学。1940年钱伟长到加拿大留学,主学弹性力学。1941到1942年,钱伟长主要研究雷达波导管内电抗和固支受拉方板的振动,1942年获得多伦多大学的应用数学系博士。在1942年到1946年期间,钱伟长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任总工程师,是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学生。钱伟长从事了火箭弹道、火箭空气动力学设计、气象火箭以及人造卫星轨道、降落伞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奇异摄动理论论文,成为该领域奠基人。 1946年,钱伟长归国,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教授。1954年到1958年,任我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时钱伟长成为中国民主同盟多届名誉主席,先后担任上海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和暨南大学校长。钱伟长的主要成就在物理学、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方向,另外在弹性力学、摄动方法和变分原理领域也取得卓越成就。 钱伟长简介里了解到钱伟长对力学贡献很大,是力学奠基者之一。并且钱伟长对中国教育事业十分关心,为人很谦逊,成为后辈的楷模。钱伟长最大的贡献 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被称为是中国的“力学之父”“应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5篇1秘书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5篇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的感想篇1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钱伟长7月30日6时许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钱伟长一生传奇,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晚年,他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因“9·18事变”弃文从理 1912年,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诗书家庭。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 钱伟长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在文史上极具天赋、数理上极度“瘸腿”的学生,却在一夜之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个决定缘于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这一天正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起初,物理系主任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极度用功。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论文曾让爱因斯坦感叹 1935年,他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和高梦旦奖学金,在导师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延至1940年8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1942年获博士学位。1942年至1946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钱伟长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发表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60岁祝寿文集内,爱因斯坦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