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第三章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卓绝古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两千四百七十六)。从篇幅的宏阔看,是我国古典诗歌少有的。《离骚》这篇不朽之作,震古烁今,光照日月,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上以至世界诗歌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而且具有“永久魅力”(马克思语)的伟大篇章。

第一节《离骚》释义与写作时期

1、“离骚”释义:A、司马迁:“《离骚》者,犹离忧也”;B、班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C、王逸:“离,别也;骚,愁也。”;D、项安世等:认为离骚是楚地方言;E、游国恩:离骚是楚曲名。--综合各种主张,我们认为,司马迁和王逸释“离骚”为别忧或别愁,还是符合全诗实际的思想内容的。“离”意味着离朝,离宗,离国,离开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最有效的机会,“骚”是愁,是失望,是痛心,是煎熬,是理想无法实现的痛楚,是寻求出路的激越,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

2、写作时期:《离骚》的写作年代,有人认为是楚怀王当朝屈原任左徒时,有人认为是在顷襄王朝屈原被流放江南时,这两种观点都不准确。我们从作品本身考察,可以看到诗中主要写的是他早年急于报国的心情和被楚王疏远后的苦闷,并未言及楚怀王晚期秦楚交兵,怀王客死等事实,更未写到自己被流放的遭际。诗中说“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不同于“流放”,它带有因失望而主动离开的意思,是一种抉择,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期冀。所以,《离骚》的创作应是在诗人遭谗被疏,“自疏”即流浪于汉北之时。

第二节《离骚》的“忠怨”之情与爱国精神《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色彩,全诗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

一、“忠怨”之情:《离骚》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其主线,诗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和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后半部分主要写诗人遭馋被疏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内心的冲突,以及诗人最后的抉择。

二、爱国精神:《离骚》的爱国精神表现为五个方面:

1、表现为伟大的献身精神,在“楚才晋用”的社会背景下,诗人在《离骚》充分表达了他与祖国共命运“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他甚至要以以身殉国的古人为榜样,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伟大壮烈的献身精神,是足以令人闻之落泪的。

2、表现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离骚》中,诗人三番五次的痛斥“偷乐的党人”,对他们的贪婪竞进,兴心嫉妒,背绳墨以追曲,对他们祸国殃民的丑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批判。

3、表现为执着的宗君精神:虽然诗人的悲剧命运源自于“王怒而疏屈平”,但屈原始终以高度的宗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对楚怀王竭忠尽志,诗人反复宣称他对祖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存君兴国是自己的天职。

4、表现为不懈的求索精神:“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充分表现了诗人为自己为国家不懈地寻找出路的探索精神。

5、表现为严格的自律精神,坚贞的灵魂需要战胜诱惑,在《离骚》中,诗人无数次面对离开自己的国家,“何所独无芳草兮”,诗人也一度产生了“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宇”的念头,但他始终不能割舍自己对宗族对国家的无比深厚的情感。

三、“美政”理想:“美政”理想是《离骚》中重要的内容,它是《离骚》成为“宏伟

壮丽的政治抒情诗”伟大政治理想的集中表现,美政理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举贤授能:举贤授能上针对当时旧贵族把持政权,骄奢淫逸,卖国误国的行为而发的,就是打破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而不分亲疏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在诗中,诗人多次以历史为例说明只要能不拘一格的选用贤能,就能使政治清明,国家富强。

2、修明法度:所谓修明法度,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贵族要“循绳墨而不颇”,即不得骄纵乱法,胡作非为。诗人希望楚王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因“夏(极)康娱以自纵”和“纵欲而不忍”而造成王朝破败的覆辙。

3、俨而祗敬:俨,即严肃;祗敬,即恭敬谨慎。诗人借向重华陈词的机会表述了一个带根本性的政治观念,即带有民本主义的进步思想“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皇天是没有什么偏私的,他要观察人们的德行而决定辅佐的对象,只有思想圣明而德行茂美的人,才能享有天下。

四、《离骚》的抒情结构:把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只分为前后两部分,是很难有效把握她的博大精深的内容的;分为三部分也使各部分不够均衡。所以,分为五部分则不适为一种有效的思路和创意:(注:除最后一节例外,其它部分每四句为一节)

A、从开头第一节“帝高阳之苗裔兮”到第五节“恐美人之迟暮”共五节为第一部分:

诗人自叙身世:《离骚》从一开始就弥漫着浓烈的色彩,屈原不无自豪的自命是神话传说里太阳神高阳大帝颛顼的后代,因而也就具备了太阳般光辉、崇高、公正、威严、堂皇、伟大、壮美等多种非凡品格。虽然自己的出生就有了神奇的禀赋,但自己并不满足,还要分秒必争加强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修养。

B、从第六节“不抚壮而弃秽兮”到第三十二节“岂余心之可惩”共二十七节为第二部分:

奋斗失败与反思--诗人回顾了在为现实崇高的政治理想而不断奋斗,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同险恶环境作斗争的心路历程,以及惨遭失败后的情绪波动,是伟大诗人屈原的思想处于激烈动荡状态的真实表白。

诗人首先以史为鉴强烈的表明自己希望能够充分施展才华,把楚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但他所面对的现实实在是太凶险了:“党人偷乐”,“令修数化”,“士人(众芳)芜秽”,“小人(众)竟进贪婪”,只有自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依然保持着圣洁与纯美,真可谓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怎能不产生一系列的消极的情感:他“太息”,哀民生之多艰,他“怨”灵修(最高统治者)的“浩荡”,他以“背绳墨以追曲”为耻,他叹息自己的“穷困”,他甚至有些“悔悟”“相道之不察”,他要“退修初服”,只好独善其身了。

C、从第三十三节“女媭之婵媛兮”到第六十四节“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共三十二节为第三部分:

一次陈词二次飞行三次求女:表现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伟大、不懈的求索精神。一次陈词:首先,写道自己的追随者“女媭”对自己固守节操,不肯随俗的嗔怪,却激起了他对伟大理想目标更加强烈的追求。诗人借幻想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向自己最崇拜的已死去上千年的远古圣贤重华,深情地(几乎是声泪俱下)倾诉了自己在现实中没有知音的政治理想,和自己面临的“阽余身之危死”险恶处境。二次飞行:然后,诗人巡行天上,现实中的“屈心而抑志”强烈的刺激了主体意志的高扬,诗人仿佛真的太阳神的儿子,他让为太阳驾车的“羲和”“弥节”,开始了天马行空般的飞行:这是多么华丽壮观,神奇非凡的飞行啊!太阳神的儿子驾御着太阳车漫游天宇,四个白色无角飞龙飞腾拉动,搭乘着象征永生不死的凤凰鸟,在太阳沐浴的地方饮马,在太阳出生的的大树下休憩。折若木拂扫太阳表面的灰尘,使之明亮,不让它沉落。命令月神的御者在前面作向导,派遣风神随后造势。风鸟在前面作侍卫,雷神在后面作后勤。飘风追随环绕,云霓闪烁着彩色的光芒迎

接……这是多么奇妙绝伦的情境!这是美感与灵感的以天宇作舞台的空间舞蹈史诗,这是诗人人性力量的腾扬与欢畅,也是审美的极至和情绪的迷狂,即审美心理的高峰体验。这次浪漫的飞行最终因“帝阍”的闭关而不得不接受悲剧的命运。于是又开始了以求“美人”的第二次飞行:即三次寻求理想美人的飞行。诗人对“美女”的迷恋,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暗喻他对君王的依恋,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诗人的伟大。其实伟大的男性,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绿色天地,这片天地是留给与其相配的绝世“美女”的,为此,他可以不惜代价的上下求索,尤其在他正处于失败的逆境中时,这“美女”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并不重要,关键只在于她的完美无缺,美伦美焕,美艳射人。《诗经·卫风·硕人》,宋玉,曹植,苏轼等都进行了刻画。可是,诗人屈原尽管有着超凡的审美激情,有着超凡的神力,但始终也不能找倒,宓妃的美貌尽管令诗人无比眷恋,但她的“无礼”,使她和“有娀”美人及“有虞”二姚一样都不能成为占据诗人心灵绿色空间的理想美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引起了多少代人的强烈共振。屈原的这一悲剧和“浮士德”的求美悲剧有着同样的审美价值。

D、从第六十五节“索藑茅以莛篿兮”到第九十二节“蜷局顾而不行”共二十八节为第四部分:两次问卜一次飞行:表现了诗人在去与留的问题上激烈的思想斗争,表现了对祖国的无比深厚的感情。如果说之前的就重华陈词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同的话,那么灵氛的“吉占”“两美必合”“孰求美而释汝”则是完全的他人认同,这对诗人本来是最需要的,但是它的真正实现要以“何怀乎故宇”为代价,难怪诗人“心犹豫而狐疑”,又开始了第二次对巫咸的问卜。在倾听了巫咸与灵氛略同的“英雄所见”之后,诗人再次省视了自己的处境,产生了一种“义无返顾”的冲动,于是开始了最后一次飞行。这是诗人最后一次飞行,天境界更加壮阔,气势更加辉宏,时空的转换更加博大和自由,屯车千乘,八龙驾御,云旗委蛇,乐舞相伴,极尽帝王之排场,赢得了至尊之神的礼遇。其幻想的奇绝,激情的迸发,实在令现代人望尘莫及,“望之兴叹”。诗人自己似乎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获得了,找倒了,感悟了最高的最神秘的美,在自己构造的神话世界里沉醉着,但当“临夫旧乡”时,诗人一下子就从曼妙的高高的想象空间跌回到现实中,自己又如何能够抛弃深情的祖国,不顾多灾多难的人民!

E、最后一节“乱曰:已矣哉!”为第五部分:绝望的归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文字不多,但读来令人无比悲怆。它深深的表明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与他的崇高的美政理想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全诗达到高潮之后的画龙点睛之笔,不仅有力地收束了全诗,也使全诗的主题进一步深化和升华,使全诗表达的如长江大河般的奔涌感情,显示出更为明确的流向。

综上,AB一般构成《离骚》的第一部分,CDE构成第二部分。前半部分用接近现实主义的的手法展现了所处的悲剧性处境和自己抗争与彷徨的心路历程,而第二部分以色彩缤纷,波谲云诡的描写把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的幻想世界,展现了无比广阔,无比神奇的场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虽然也不失为一部饱含血泪的现实主义杰作,但还无法成为象现在这样具有浪漫主义的永恒魅力;而如果只有第二部分没有第一部分,那么《离骚》作为政治抒情诗的底蕴就会显得单薄,就会缺乏象现在这样主题的深刻性与含蓄性和明确性。

第三节《离骚》的美学内涵与艺术世界

1、《离骚》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在:(我们在《离骚》中可以“约会”到那些类型的美)

(1)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呈现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进步在美政政治理想,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革新政治,由出国统一中国)以及悲壮的无悔的献身精神,充分显示了诗人无比崇高的人格美和光照日月的形象美。

(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创美;屈原对自己坚持斗争的悲

剧后果有着清醒的估计和预知,但他仍然作了“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抉择。为此,他承受了超出想象的人生痛苦和悲剧,甚至最终以自沉结束生命。但洋溢在《离骚》的感情既不是绝望的悲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哀,而是“伏清白以死直”,“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悲怆美,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悲壮美。

(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建构的奇丽美:《离骚》中的三个艺术世界,即炫神夺目的神话世界、活跃这无数先贤圣哲的往古世界和芳馨四溢、绚丽多姿的香草美人世界,它们各呈奇观,共同建构了《离骚》艺术世界的奇丽美,强烈的唤起读者一种超尘绝世,璀璨四射,目不暇接的审美体验。。

2、屈原在《离骚》中是怎样吸取和运用神话的?诗中对诗人三次游览天界的描写有什么寓意?在《离骚》中,屈原为了为自己的三次神话性飞行壮行,为了抒写自己的心情.从古代流传的大量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原有的神话结撰成新的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魅力画面;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大量古代神话传说的运用,已经完全不受故事原创的束缚,更不是动作一般意义上的典故,神话中的神灵和神物,是作为活生生的血肉丰满的形象有情有意地参与着诗人对天国的飞游,这表明它已服从于一个全新的不断求索的抒情主题,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部分。

诗中诗人三次游览天界是指:上叩帝阍天庭游,三次求女时空游,欲去还留昆仑游。三次飞行游览的描写,构成了《离骚》神奇壮观,瑰丽多彩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世界的主体舞台,寄寓了诗人对理想至死不悔的追求和诗人为改变国家的前途、自己的命运而做的不懈努力,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和他始终不渝的忠君爱国之情。

3、《离骚》—诗中对往古世界的回顾有怎样的含义?

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屈原借对往古尧舜及三后(禹汤文武)的清明政治,即“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俨而祗敬”的“美政”的高度赞美,为统治者的政治革新树立了榜样;二是通过对桀纣等因“猖披”“康娱自纵”“淫游”“乱流”等而失国的历史的回顾,对楚国君臣提出了庄严的警告,告戒他们要以桀纣为戒,否则必将重蹈他们的覆辙;三是诗人还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君臣遇合的佳话的回顾,表达了对君臣知遇的渴望,表达了对君王眷顾自己的期待,表明了自己正如古代贤臣一般的英才,并以此来鼓舞自己在困境中奋进不止,探索不停;四是深刻表明了诗人已经充分认识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可以成为裁决真理性主张的标准,显示了诗人朴素的“以史为鉴”的历史观和真理观。

4、《离骚》一诗中的“香草美人”有什么寓意?

在把君王数化,群僚竟进,世风昏暗,英才失节等等看成是“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的思想基础上,诗人经过创意性的构思,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百花齐放,香飘万里的香花美草世界,《离骚》中把这些缤纷的香花美草作为诗人内在审美世界的外化,作为世界上美好事物的形象化,诗人正是以披香带惠,餐英饮露比喻自己道德的自修和人格之高洁。通过他所铸造的这些绝美意象,展示了自己高洁美好的品德,让我们如睹诗人崇高圣洁之美姿,如闻诗人超凡之德艺之芳馨。《离骚》中的这种表现手法远远超越了《诗经》将得体的服饰仪容本身作为一种美,作为内在美的外在显示和通过人物的外在打扮,礼仪容止的描写抒情,塑造人物形象创作模式,构成了奇异幻美和绚丽多姿的积极浪漫主义审美唤情结构。

屈原还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遭嫉、苦峦与追求。屈原将对君国的忠诚和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的心理来刻画,就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这不失为一种睿智的解释,但其实也证明象屈原这样一位伟大的男性,在他的内心深处审美地珍藏着一个绿色天地,这片天地是留给与其相配的绝世“美女”的,为此,他可以不惜代价的上下求索,尤其在他正处于失败的逆境中时,对这“美女”的渴望就更加强烈和更加痴迷,而这“美女”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并不重要,关键只在于她的美伦美焕,美艳射人,完美无瑕。这便是人性的审美证明。

5、《离骚》的比兴手法与《诗经》的比兴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发展?

《诗经》的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写实;《离骚》的比兴,大多是虚构、想象,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诗经》的往往只是一首诗的片断,是一种比较单一的比喻、联想;《离骚》却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构成一种象征体。《离骚》的比兴把物的某些审美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理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水乳交融,物中寓情,见物知人,从而大大增强了诗歌境界的审美扩张力。在《离骚》中,诗人把香花美草,佳木奇林,男女情爱等本身具有的丰富的美学内涵融为一体,以此美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性格,从而使全诗更加绚美奇丽,光彩照人。在《离骚》中,诗人继承中华民族古老的诗歌比兴传统,并把它发展成为以香花美草,男女情思为象征和载体的一个形象五彩斑斓,情致缠绵悱恻的香草美人世界,不仅衬托了诗人美的人格、美的心灵,而且也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取之不尽,赏之不竭的具有永恒魅力的审美世界。这不仅是《离骚》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伟大开拓,也是诗人屈原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无法企及的伟大贡献。

第四章情理兼备长篇咏史诗《天问》

(四言诘问体咏史长诗)

第一节《天问》释义与主旨

1、《天问》定位:古今中外罕见的四言诘问(抒情)体长篇咏史诗。

《天问》是伟大诗人屈原一篇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全诗三百五十七句,一千五百多字,全部采用问句体写成。从邃古之初,宇宙洪荒问起,其中神话传说杂陈,历代兴亡并举,宏览千古,博大精微。古往今来一直被推许为“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也是楚辞中最为难解之作。

2、“天问”释义:王逸认为《天问》写作缘起是屈原放逐(汉北),见楚国先王宗庙和公卿祠堂,画有天地山川神灵,以及贤圣诡怪之物事,因而题书其壁,诘而问之,虽成此诗。所谓“天问”,即问天,向天发问的意思。——根据古、今人考证,王逸的说法是可信的。咏史诗为何取名《天问》呢?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天”,是无所不包的,既包括自然,也包括人事,又是世间万物的主宰,所以,“天问”就是仰天而问,就是在自然和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探究天道的问题。

3、《天问》主旨:古近今人的三种解释:一是抒愤说(王逸),诗人含怨,表达了一种“痛极呼天”的沉痛;二是诘问说(戴震),《天问》所问的问题是天地间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曲学异端”进行诘难,从而批评旧说,追求正确说明的意思;三是究理讽谏说(王夫之),在王夫之看来,屈原以为历史总是“有道而兴,无道而丧”,因此,以古为鉴,讽谏楚王,是《天问》的主旨。我们认为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之所以把《天问》看作是屈原仅次于《离骚》的伟大作品而且“悲其志”:其志何在?这显然是指屈原呈现在这首宏篇巨制中对真理的大胆探求精神,特别是诗人那种企图通过探寻历代兴亡之故,以为楚鉴的苦心孤诣和一片爱国情怀。这正是《离骚》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继续,是“皇舆之败绩”之隐忧的深化。

第二节《天问》的内容与结构层次

简叙《天问》一诗的结构层次及其思想内容。

一般认为《天问》一诗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对宏观的宇宙自然的发问,分为四个层次:(1)关于宇宙本源问题,(2)、关于天体、天象问题。(3)关于鲧禹治水问题,(4)关于大地、四方灵异问题。后半部分是对人世间历代兴亡的发问,也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夏、

商、周的历史和楚国的现状。实际上,《天问》总体应该分四个部分:即问天,问地,问人,问现实。

1、问天:即对天体以及日月星辰等诸天象的发问:

诗人首先对宇宙的始源问题,进行发问,诗人以反问的口吻分别提出问题,其中既含有哲理的推测,又表现出一种睿智而穷究底里的理性气势;其二又对宇宙结构、天体运行进行发问,天有九重,谁有如此神功营造?天若有盖,怎样维系而不坠?八柱擎天,其位在那?地倾东南是怎么回事?其三对日月星辰的布局于运行变化进行发问,问太阳,问月亮,问风,他把我们带到一个光怪陆离的古神话世界。

2、问地:首先用了很长篇幅就鲧禹治水,重建大地这桩惊天动地的人类伟业进行发问,除了表现出某些不解和怀疑外,更是通过发问把这一故事传说中的神奇伟功一一写出,再现了古人在战胜自然灾害中曲折艰难的历程;然后诗人又针对古老传说中关于大地四方的许多奇闻异说进行一一发问,神人聚居的悬圃位在何处?哪里冬暖夏凉,哪里石树成林,哪里怪兽能语?哪里有不死之人?“一蛇吞象”又是怎么回事?这些发问不仅显示了丰富神奇的想象力,而且表现了强烈的怀疑求实精神,不仅具有哲理意义,又具有文学性。

3、问人事:“问人”是诗人在长诗的后半部分,用如椽巨笔,开始由鸿蒙蛮荒的神话时代转向对人间历史的发问。首先,诗人对夏王朝的兴衰起伏,以至最后被尚汤所灭,作了一连串发问。在这些发问里,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传说中的历史,夏后启作为大禹的儿子,从既定的禅位接班人伯意那里巧夺了权力而拥有了夏国,但他由于偷天乐枕于享乐被后羿代替,后羿却因贪于女色,迷恋田猎遭寒浞暗算,寒浞儿子浇因淫乱与嫂私通被少康杀死,夏桀更是因为宠幸妹嬉被成汤流放。其二,在对殷商的发问中,我们可以得知,商的兴盛得益于商汤诚求伊尹的辅佐,而殷纣的覆亡则是因为拒谏饰非,刚愎自用,迷恋女色(妲己),残害忠良,任用小人。其三,在对周朝的发问中,诗人同样告诉我们,周族能够取得伐纣的胜利,是因为得到贤臣吕望的辅佐,周昭王的船沉不返,是因为溺于玩好,至于西周的亡国之君周幽王则是因为宠幸美女褒姒而使朝政昏乱,最终被犬戎所杀。——诗人对历代兴衰存亡的诘问,特别集中在亡国败身之君的陈述上,因为诗人从中发现,一个有位者或一个王朝的衰亡,不外是杀害贤良,枕于游乐,溺于女色,这些祸身亡国之由,正是诗人总结出来的历史教训。

4、问现实:诗人写长诗《天问》,其思想感情之所系,最终还是在现实,是在楚国。当诗人眼见楚王朝君昏臣暗,国事日蹙,日暮西山,江河日下,大厦将倾。他独立于苍茫大地之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诗人看来,历代兴亡之迹,历历可鉴,可他所尽忠的楚王,却如此倒行逆施,毫无醒悟。他失望的感到,他的喋喋不休又有谁来听呢?但在极端忧苦矛盾的心情下,诗人仍对君国表露出一片忠贞拳拳之心。

总之,诗人是借对宇宙自然之演化和人间历史之兴亡的思索,表现了对楚国前途的强烈忧患意识和企图力挽狂澜的爱国热忱,这正是全诗的主题思想所在。

第三节《天问》的独特形式与文学价值

《天问》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天问》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特的通篇诘问体整体结构模式;全诗由一曰字领起,一连提出一百七十二个问题。由宇宙的形成,问到天文星象、地理变迁、万物变易,再问到夏、商、周的史事,以及各种神话传说等等。在类似的提问中诗人有意只问不答,或者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但是,在问题的提出或提法上,诗人明显的表现出对一些穿凿附会的旧说和传统的观念的大胆怀疑和批评精神,显示出诗人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2)深沉的理性思考和热烈的情感相结合;在宇宙天地以及自然的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诘

问中,屈原比较充分的表现了他的天道观念和认识论观点,表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观念;在对历史神话传说的诘问中,诗人进一步升华了已经表达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举贤授能则国兴,淫乐任小则国亡,天命不可信,治乱在人为等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同时,《天问》又是诗人诗意的思,诗意的问,诗意的怀疑,诗意的否定,诗人并不奢望清晰的科学答案和严密的逻辑结论。诗人《天问》中表现了诗人政治的失意和忧愤不平。在《天问》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满怀爱国热情和君国家邦的强烈忧患意识,历尽坎坷而又报国无门的老人,仰视苍天,激愤而问,嘘唏而叹的情景。所以,《天问》的性质和成就,不只是理性的陈词,而是理性的思考和强烈的感情相结合,两相交融,铸造了这篇中国文学史上“独步千古”的长诗。

(3)灵活多变的问句形式:《天问》这篇长达三百七十六行的咏史诗全部由问句构成,显示了巨大的创造性。《天问》是屈原所有作品中唯一不用“兮”字调的,但它通过不同语词的运用,使全诗诗句错落有致,疾徐相间,而且一气充盈,独具风采。在句式上,《天问》以四言为主干,但也有四分之一的句子,杂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等,平填了错落之美。《天问》在问式上,有一句一问,两句一问,四句一问问式的错综变化,读来不仅急徐回环,而且气脉贯通。

《天问》的文学价值:《天问》作为一首四言诘问体咏史长诗,是一首以咏史为内容,史论兼备,情理相融的作品。而它在艺术上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是绝无仅有。从体制的宏伟,风格的雄奇说,在屈原的作品中,《天问》可以与《离骚》并驾,若鸟之双翼,若车之两轮;而其形式的奇特,结体的新颖,语气的奇崛,可以说更比《离骚》有过之而无不及。《天问》无论就其主旨看,还是从作品的形式和表现方式,以至动人的艺术效果来看,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篇美文;它与长诗一样,也是一篇表达诗人理想,蕴涵炽热感情的优异诗作。

泰戈尔诗集 泰戈尔优美诗句40句

泰戈尔诗集泰戈尔优美诗句40句 泰戈尔诗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画像1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2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 3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4 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失去群星了。 5 你的完美,是一种债,我终身偿还,以唯一的爱。 6 我的存在,是一个永久的惊奇,而这,就是人生。 7 我们辨识错了世界,却说世界欺骗了我们。 8 上帝对人类说道:我治愈你,所以要伤害你。 我喜爱你,所以要惩罚你。 9 你默默微笑着,不对我说一句话,但我感觉,为了这个,我已期待很久了。 10 忧愁在我心中沈寂平静,正如黄昏在寂静的林中。 11 愿我的爱像阳光,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12 把灯笼背在背上的人,有黑影遮住前路。 13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 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14 有一次,我们梦见彼此竟是陌生人;醒来后,才发现我们原是相亲相爱的。 15 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16 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天空中的根。 17 当我们爱这个世界时,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18 不要因为你胃口不好,而抱怨你的食物。 19 你离我有多远呢,果实呀?我藏在你心里呢,花呀。 20 使大地保持著青春不谢的,是大地的热泪。 21 樵夫的斧头向树要柄,树便给了它。 22 白云谦卑地站在天边,晨光给它披上壮丽的光彩。 23 尘土承受屈辱,却以鲜花来回报。 24 不是鎚的敲打,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於完美。 25 采撷花瓣得不著花的美丽。 26 上帝喜爱人间的灯光甚於他自己的大星。 27 生命因为失去爱情而更丰盛。 黑云受到光的接吻时,就变成了天上的花朵。 28 小花睡在尘土里,它寻求蝴蝶走的路。 29 当我们极谦卑时,则几近於伟大。 30 休息隶属於工作,正如眼睑隶属於眼睛。 31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32 今天,大地在阳光下向我低语,像一个织布的女人,用一种已经被遗忘的语言,哼着一些古老的歌曲。 33 乘着第一缕晨光的车辗,我穿过尘世的广漠,在星月争辉的天穹上留下我的踪迹。

普希金简介

普希金简介 导读: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的鼻祖。他出身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教养。在皇村中学学习时,受到当时爱国思潮和进步思想的影响,结交了一些未来的十二月党人(俄国的贵族革命家)为朋友。毕业后到彼得堡进外交部任职。在此期间写出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政治抒情诗,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表现了开明贵族的理想,对当时的革命者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1820年普希金被沙皇流放到高加索。不久又以他的无神论思想为借口,把他幽禁在他母亲的领地米哈伊夫斯克村。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沙皇为了拉拢他,把他召回莫斯科,企图使他成为宫廷诗人。终因普希金的进步思想和创作活动与统治阶级利益格格不入,引起了沙皇宫廷贵族集团的仇视。1837年在沙皇及其党羽策划的决斗中,普希金受重伤而死。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这个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 普希金是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始者。他的创作奠定了近代俄罗斯文学的基础,宣告了它的黄金时代的到来,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优秀作家,因此被称为“近代俄国文学之父”。果戈理说:“他的作品,像一部辞典,包含了我们语言全部的丰富、力量和灵魂。” 亚历山达·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1799年5月26日/俄历5月16日出生于莫斯

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最伟大的诗人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 【意义】 普希金的诗和剧作为通俗语言进入俄罗斯文学铺平了道路,他的叙述风格结合戏剧性、浪漫主义和讽刺于一体,这个风格对许多俄罗斯诗人有深刻的影响,是继他以后俄罗斯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与他同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乔治·戈登·拜伦和约翰·沃尔夫岗·哥德,他本人受伏尔泰和威廉·莎士比亚的悲剧的影响很大。 【生平】 出生于莫斯科,从1805年到1810年他每年夏天都在他祖母处在莫斯科附近的一个村庄里度过。他童年的这些生活经验后来都体现在他早年的诗中。 普希金在帝国学院中就学六年,这是一个1811年10月19日成立的优秀学院。今天,这个学院被称为普希金学院。在这段时间里普希金经历了1812年对抗拿破仑的战争。1815年普希金的第一首爱国诗被发表。虽然他当时还是一个学生,他被彼得堡的一个文学协会阿尔扎马斯接纳为会员。这个协会反对当时盛行的保守的、硬板的语言文字,提倡俄罗斯语言。普希金早年的诗充满了生机。 1816年他的诗的风格突然转变了,哀歌成为他最主要的作品。 1817年普希金毕业,他在彼得堡的外交协会任秘书。他经常去剧院,参加阿尔扎马斯的会议。他还加入了一个称为“绿灯”的文学和剧作团体。这个团体与当时贵族中反对沙皇专制的团体有一定的

初中生普希金诗选读书笔记

初中生《普希金诗选》读书笔记 范文一 曾记得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以及文学爱好者,由于处在一个特殊年代,文化的禁锢,人性的封闭,带给人们的是乌云下的沉闷,渴望冲破樊篱,追求光明,是整整一代人的信念与理想,而此时你突然拥有一本普希金的诗集,大家不说趋之若鹜,也是追捧有加的。普希金的诗作,给人们带来的是对自由的歌颂,对纯洁爱情的赞美,更表现了对祖国俄罗斯及人民的热爱,在他的笔下,大海,山峦,河流,树木,花朵,岩石都显得诗意盎然,让人心醉神往!我自己第一次接触普希金的诗是他的《致大海》:“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那是刊登在一本文革以前出版的杂志上,偶尔读来,发觉如此的富有激情,给人带来梦幻般得感受,此后,我便开始关注并着手寻觅普希金的诗集! 《城南旧事》这本书讲了小英子儿时的故事,看完这本书意犹未尽。小英子喜欢和惠安馆的秀贞一起聊天。大家都称她是是个疯子,大家都不敢接近她,除了小英子外。她还有一个朋友叫妞儿,妞儿的养父母对她一点也不好,经常打她。后来妞儿知道秀贞是她的亲妈妈,她俩准备去找思康三叔,可她们没钱,于是小英子把她妈妈的金手镯给们俩做盘缠。可她们一出门就被一辆车给撞死了,这件事给小英子心

里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创伤。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意蕴深刻的书,内容涉及的很多方面可能并不是吾等才疏学浅之辈能够参悟的,只能凭着我的本真尽力的去思考。歌德,这位大艺术家、大思想家,他具有穿透百年的预见性,这预见性又正是他那宏大、开阔的世界眼光的表现。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端庄贤淑,又温厚善良的东方女性。 现在,人们若要阅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或钟情一位诗人及他的作品,正常的途径是去图书馆借阅或到书店购买,更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载,但是那个时期要想得到一本类似于普希金诗集这样的书籍,必须通过非正常途径,或以书换书,还可以以物换书,而我则通过一位图书馆工作的朋友在似借非借、似送非送的情况下,得到了一本《普希金抒情诗集》,那是一本由查良铮翻译,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诗集,定价:元,全书共收集了诗人二百四十首抒情诗。拥有了这本诗集之后,经无数遍的翻阅,久而久之,书页毛边了,封面也陈旧了,便找来了一张铜板纸质的画报把书包了起来。可能出于珍惜,也许是自私心态作祟,这本书好像没有借给过其他人,三十多年来,搬了几次家,好多书都不见了或遗

十七年的诗歌

第三章十七年的诗歌 第一节十七年诗歌概述 一、诗人情况 1、创作队伍 50、60年代中国诗坛两类诗人共同支撑着诗坛: 一类是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类是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 2、对诗人的划分 新诗的“革命传统”的代表:郭沫若、臧克家、蒲风、艾青、田间、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 “和当时革命文学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派别:从胡适的《尝试集》开始,包括新月派的徐志摩,象征派的李金发,“现代派”的戴望舒,以胡风、阿垅为代表的‘七月派’等。 二、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 1、诗歌观念。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2、诗体的基本模式 1)“写实性”的诗:强调从对写作主体的经验、情感的表达,转移到对“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反映”。代表:李季、闻捷、张志民等。 2)政治抒情诗: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的要求,以理性思辨和激情宣泄为主。代表:郭小川、贺敬之等。 3)意象哲理诗:从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出发,达到向某种观念、意态的升华,或将其意旨、情绪寄寓于具体的描绘之中。代表:公刘、流沙河、绿原、曾卓等。 3、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情况 1)建国初颂歌的繁荣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和《生活之歌》、田间的《马头琴歌集》、顾工的《在世界屋脊上》、闻捷的《天山牧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等。 2)双百方针后,诗歌题材的扩大。 诗歌不再仅仅表现重大题材,讴歌爱情、友谊、山川景物的作品开始增多,国际题材的诗也出现了。但是,“双百”方针之后的繁荣局面是非常短暂的。 3)反右扩大化后的诗歌萧条。 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直接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的抬头。“七月派”诗人和“九叶派”诗人相继退出了诗坛。 4)60年代,诗歌面貌的重大转变。 写实道路为绝大多数诗人所放弃,诗歌美学风格的追求经历了分化整合的过程。政治抒情诗迅速发展成为诗歌主潮而独领风骚于60年代的诗坛。 由于政治抒情诗的兴起和风行,60年代的诗歌与50年代的诗歌相比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4、本时期诗歌发展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政治抒情诗的思考

对当前政治抒情诗的思考 桂兴华 政治抒情诗,决不能排斥个人情思。做“思想觉悟大提高”的“押韵传声筒”不行,“文学工具论”早已废弃。从“我们”到“我”,是新时期诗歌的重大转折。这些年来总的感觉:该领域压力大,起色却不大。政治抒情诗的作者姿态没有放低,也没有在意象的高坡上张扬青春之旗。有所作为者不多。好多人凡见政治抒情诗,均斥之为“口号诗”,都不愿读具体作品,还在一旁冷言冷语。 1.90 年代以来的诗歌面貌与猛进的中国不相称。 国家战略和大众生活被不少诗人漠视。诗人的时代责任感过去被过分夸张,现在却以远离政治为荣,以鄙视崇高为乐。小情调、小思想、小境界走俏,特别私人化的东西太多,缺乏对重大事件的关怀。诗人是民族的一员,很难超越具体的政治。政治题材怎么与诗歌艺术紧密融合,怎么大踏步进入大众话题,难题重重。理论界有些混乱。政治抒情诗的阵营里,审美标准又远离了艺术,平庸之作被吹捧的现象屡屡发生。这样,就加剧了有心人的冷笑。 2.政治+抒情并不等于诗。 大题材的诗歌,往往失败于空泛。政治术语频频入诗,直露而少“诗美”。如何将大题材与小细节结合,是一个大课题。将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结合得越巧妙,越容易打动人。军旅歌曲《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对我们有启发“其实我有铁骨也有柔肠,/只是那青春之火需要暂时冷藏。/你的纤手离开我的肩膀,/我不会低下头泪流两行,/也许我们走的路不是一个方向,/我衷心祝福你啊亲爱的姑娘。/如果有一天我脱下这身军装,/不怨你没多等我些时光”。 作者抓住了一瞬间,文章却做大了。有画面,有十分开阔的背景,更有人情味。揭示了内心活动,切入点巧,感人。而靠概念生产出来的“政治抒情诗”是短命的,充其量是配合形势的产物。何其芳早就认为“诗究竟还是不能走标语口号化的道路”。“万山红遍,繁花似锦,战旗飞卷,鼓角震天”,那是诗的悲剧。但是,有些作者抱着自己拥有的重大题材不放,听不进尖锐的批评。殊不知:专门为革命创作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 3.很多人总以为:政治抒情诗质量不会高。 有些诗人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但长期对这个品种不屑一顾,有些著名评论家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者视角上被政治化了的诗歌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者人民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达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古典诗歌的对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赵树林方向: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 《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名词解释的文艺思潮,流派,作家,作品 . 一、填空题 1 、 50 年代的长篇小说 “ 三红一创 ” 中,《红日》的作者是(吴强);《红旗谱》的作者是 (梁斌);《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创业史》的作者是(柳青)。

2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 《红灯记》)。 3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 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 。 4 、中国第一代作协主席是(茅盾)。 5 、当代文学史从 1949 年开始,也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开始。 6 、《红日》的主人公,正面形象是沈振新,反面人物是张灵甫、李仙舟;《红旗谱》的主

普希金抒情诗选读后感

普希金抒情诗选读后感 普希金的爱情是很出名,今天读来发现确实有感染人的地方。读了普希金的《理智与爱情》这首诗,觉得深有感触,在爱情的面前,所有的理智都是空谈,可以这么说,爱情是盲目的。在专业的立场来看,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爱恋、彼此信任的情感,但是其实爱情是不可以用任何言语来表达的。就像诗中描述的那样,尽管理智一再告诫牧女不要去理睬那个追逐她的少年,但是在爱情面前,任何人都只能败下阵来,“爱火就开始在他们心中燃烧,达弗尼斯在美女的脚下跪倒,多丽达垂下了痴迷的眼睛。”这句话就能充分展示爱情的奇妙,不需要任何的理由,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话语,只需一句就可以让爱情之火在心中燃起。在爱情的国度里没有对与错,只有爱与不爱,所以要理智来完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诗中一直出现“爱神” 和“理智”,在面对少年的追求的时候,爱神与理智两位都提供了自己的见解,虽然理智认为不能如此轻易地接受男子的求爱,但是只要爱神一说话,牧女就情不自禁投向了爱情的怀抱,接受了少年的求爱,说明了爱情的伟大和神秘。爱情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诗的开篇就可以看出来,“少年达弗尼斯追逐着多丽达,‘停一下’,他喊道,‘停一下,美人儿,只要你说‘我爱你’,我就不再追赶,爱神可以为此作证!’”就是说如果牧女没有说出我爱你这样与少年互动的话语,少年就要不停的追逐下去,其实被追求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亘古不变的,只有不断追求才能体现你们彼此的爱有多深,其实也不能完全说理智和爱情是相互对立的,普希金的诗我个人觉得也并不是为了表达这方面的信息,只是说爱情初期是缺乏理智的,但是经营一段感情还是必须要理智的,太过盲目必然结果会不太理想。诗的结尾中说,少女投入爱人的怀抱,而爱神就说“祝你幸福”,我认为,这是普希金对于爱情的一种美好憧憬和期待以及祝愿幸福是爱情最美好的结局,希望每一段爱情都能够长久,这是古往今来爱情诗的主题。而最后又说理智唯有沉默,我们可以联想,也许理智并不是因为牧女不曾听他的话而沉默,而是在想如何让这段爱情能加入一些理智的成分进去,所以,也许,爱情也可以理智,这是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于爱情的希望。看完这短短的一首诗,我发现爱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对待爱情要更加谨慎,更加理智一些。

当代文学复习题

4、政治抒情诗:用于歌咏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包括街头诗、传单诗、枪杆诗等。它往往通过一个插曲,来强烈地触及时事,展示社会生活,深入开掘其中的历史内容和思想意义,把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升到一个充满诗情和哲理的艺术境界,比一般抒情诗更概括,更集中,具有强烈的激情,鲜明的政治色彩,抒情于理,抒情性和政治性融为一体。格调高昂,气势奔放,音节响亮。通常使用长句、错落的短句或阶梯式的句子。 6、简论郭小川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郭小川的诗歌风格:火一样的激情、深刻的哲理、新颖的形式。他的诗歌风格的形成,是跟时代的背景和他个人的原因是分不开的。 第一、革命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强烈的时代色彩的有机融合,具有浓郁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战斗豪情。郭小川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始终是一个革命者,这是由作者自身的革命生活经历所决定的。 第二,激情与哲理的结合。郭小川写诗总是以火热的心胸去体验和感受生活,揭示和发掘生活中蕴藏的哲理。他很少直接描摹生活本相,更偏重于激情的抒发。他的诗没有忧愁和悲伤,代之以战斗的激情、革命的豪情和对生活对人生永不熄灭的热情。 第三,对诗歌语言和表现形式的不懈探索。郭小川的诗歌形式丰富多彩。诗人在诗歌形式、语言风格方面作了多种多样的尝试。郭小川又积极吸收了辞赋的某些特点,创造了一种节奏自由、富有韵律的新辞赋体——“长廊句式”,从而实现了对严谨的形式束缚的突破,有效地增加了诗的容量,把强烈感情与深刻哲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直到今天,仍为不少诗人所沿用 8、“第四种剧本”:1956年出现的“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即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这些剧本一方面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16、简析《创业史》中梁三老汉形象及其意义。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中国旧农民的典型。他具有双重性格:善良、朴实、勤劳,又自私、落后和保守。 ?典型意义:一方面,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个体农民的精神负担,这是一个真实可信的、饱满的复杂艺术形象。另一方面,真实地传达了普通农民在变革时期的矛盾、犹豫、彷徨甚至自发地反对变革。 19、简论革命战争小说《保卫延安》和《红日》的战争叙事之异同。 共同点 ?1、思想内涵上,揭示战争的决定因素,强化了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 ?(1)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2)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2、艺术特征 ?(1)在选材上,都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2)人物的塑造上,都重视典型英雄人物的塑造,成为十七年文学创造英雄主义人物的范例; ?(3)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

第十四讲 浪漫主义与普希金

第十四讲浪漫主义与普希金 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 1.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不但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而且也是文学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浪漫主义得到了辉煌的发展,它席卷全欧,并且在一些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文艺运动。 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是由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社会政治状况决定的。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法国革命后的现实宣告了启蒙运动理想的破灭,在广大社会阶层中引起一种普遍的失望情绪,浪漫主义正是这种失望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也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产生了影响。另外,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流传甚广,他们的思想对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浪漫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以前文学的一些经验。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卢梭对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扬,对想象的崇尚,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张,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浪漫主义是在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的泥古倾向和理性教条的束缚,强调创作自由,强调情感和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作为一个有着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基础的文艺思潮,浪漫主义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如浪漫主义作家强烈地不满现实,对庸俗丑陋的现实极为反感,而对一些非凡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他们一般不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偏爱表现主观的理想。浪漫主义者反对古典主义枯燥而冰冷的“理性”,而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在内容上,有抒发对大自然的强烈的爱,也有对民间文学的重视;在体裁上,经常采用的是那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 二.普希金和他的诗歌 普希金(1799-1837)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者。俄国文学之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在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 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双亲赋闲,伯父是名著名诗人,父母也爱好文学,家里沙龙经常高朋满座。在家庭教师的照料下,普希金自幼熟读古典著作,8岁开始写诗。到12岁,进入彼得堡专为贵族子弟开办的高级法政学校——皇村学校读书。这里号称“自由

读普希金抒情诗选有感

读普希金抒情诗选有感 被后人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一生都在追随时代步伐前进,借助诗歌这样的文学形式反对各种专制和暴政,揭露和批判国内沙皇统治的种种罪恶,歌颂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在俄国和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普希金的抒情诗题材广泛,他通过文字抨击社会黑暗,成为那个时代的呐喊者。 从1813年到1837年,普希金陆陆续续的创作出了像《囚徒》《致大海》、《我又造访了》等八百多首著名的抒情诗。而《普希金抒情诗选》就收录了这些诗歌中的精品。它一经问世,就得到无数读者的支持与肯定。其中,融入俄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等元素,描写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通过通读本书,对书中的诗歌进行了耐心品味、慢慢咀嚼,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普希金喜欢借助一些简单的事物,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些意象往往单纯而又美好,读者读完以后,似乎沉浸在作者迷人的意境之中。例如《月亮》这首诗歌,“孤独、凄怆的月亮,你为什么从云端里出现,透过窗户,向我的枕上投下清辉一片?”。一轮朦胧的月亮在普希金的眼里变得格外的与众不同,它挂在天上却永远不能触及。就如同诗人这迷人的情感,想努力追求最终却无法获得。或许这种淡淡的忧愁在那个时代显得格外珍贵,让诗人普希金不得不诉诸于笔端。《给娜塔莎》也是同一种类型的作品。“在松林微

睡的阴影中,阴霾的云雾在弥漫延长。肥沃的田地荒凉了;嬉戏的溪涧寒冷起来;浓茂的树林斑白了;连苍穹也显得暗淡无光。娜塔莎--我的光亮!你现在哪?”。娜塔莎带着一种别样的美丽来到普希金的身边,令他心动不已。没有娜塔莎,包括田地、溪涧、树林、苍穹等所有的一切都黯然失色。普希金将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谱写成诗歌,似乎留住了独属于他的最美好的回忆。 简单和质朴一直是普希金的创作风格,也是他受到无数读者喜欢的原因之一。果戈理谈到他的诗歌的时候曾指出,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这里只有诗;没有任何徒有其表的炫耀。我喜欢反复咀嚼每个字的韵味,让我不断的在诗歌的世界里畅想和傲游。在《皇村回忆》中普希金提到,“睡意朦胧的苍上挂起了阴沉的夜幕;万籁俱寂,空谷和丛林都安睡了,远方的树林笼罩着白雾”。皇村美丽的夜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仿佛置身其中。对于普希金来说,皇村学校是他格外眷恋和怀念的地方。空谷、丛林、白雾这些最自然的事物构成了最美丽的回忆。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夸张的描述,只是简简单单的将其勾勒出来。即使如此,却仍旧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除此之外,普希金的诗歌没有拘囿于个人的小情感,而是更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在《墓志铭》中提到,“这儿埋葬着普希金,他和年轻的缪斯,和爱神作伴,慵懒地度过欢快的一生,他没做过什么善事,然而凭良心起誓,谢天谢地,他却是一个好人”。普希金一生渴望自由,渴望做一个正义之人,也就是他所谓的好人。当他死亡的时候,人们仍会记住他为这个世界留下的所有。《阵亡的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政治抒情诗 是十七年诗歌的主要诗体样式。在这种诗体中,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人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思潮的评说与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是强烈的革命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这种诗体,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加以铺陈。代表诗人:郭小川、贺敬之。 2.“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 赵树理等山西作家因创作上有某些共性而被称为“山药蛋派”。马烽、西戎等的共性①地域: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写的也多为山西农村生活;②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主张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③“写实”的风格,作品的思想、形象,来自“当前生活的底层”;④重视故事性、语言通俗 3.新生代诗歌 “第三代诗人”或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的集体亮相是在1986年,《诗歌报》和《深圳青年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名第三代诗人分别组成的60余家自称诗派及其实验诗歌代表作品,如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四川的“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等。内容上,反英雄、反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艺术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以韩东、于坚为代表的原生态口语化倾向构成了对新诗潮经典性的意象语言规范的颠覆。 4.第四次文代会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了一系列的有关文艺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对文艺的“行政命令必须废止”,作家“写什么和怎样写”,“不要横加干涉。”这对新时期文学在恢复期里大步走向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这些争鸣活动,既是理论界对新的创作成果的及时评价,又是对新时期文学发展历史的归纳、总结和升华,真实地记录了文艺观念拨乱反正的历程。 纪实文学,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北京人》系列。 伤痕文学在七八十年代,“文革”是中国人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焦点。由此产生了伤痕文学,无情地揭露了文革造成的社会问题,极力伸张人道精神,努力恢复人在文学创作中的主体地位。伤痕文学是新时期最先出现的文学创作潮流。 伤痕文学:70 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称为“伤痕文学” 。它以1977年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因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 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更具追根溯源意味),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更具历史感)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是伤痕文学的深化),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改革文学 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 【寻根小说】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代表: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张炜《古船》等。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一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二《致大海》赏析之一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

普希金诗集

普希金诗集(精选)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忍耐: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 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1825年 2、《致凯恩》 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至美的精灵。 在无望的惆怅的磨难中, 在世俗的喧闹的惊恐中, 我常常听到一个温柔的声音, 我梦见了美丽的倩影。 时光流逝,激情的风暴 吹散了往日的希望, 我忘记了你的温柔的声音, 忘记了你的天使般的倩影。 在荒野里,在牢房般的黑暗里, 消磨了我的平淡的时光, 没有了神明,没有了灵性, 没有了眼泪,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爱情。 心灵再次惊醒: 你又一次出现,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至美的精灵。 心儿欢快地跳动, 一切为它重新苏醒, 又有了神灵,又有了灵性, 又有了生命,又有了眼泪,又有了爱情。1825年【背景】安娜·凯恩(1800—1879),小普希金一岁。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819年的圣彼得堡。1825年6月凯恩到三山村探望姑母,与幽居于此的普希金重逢。离别前夜,普希金赠与她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同时将这首诗夹藏在书中。凯恩后来活到了80岁,其墓地是一块椭圆形巨石,石上就刻着这首诗的第一节。 3、《致恰达耶夫》 爱情,希望,平静的光荣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就是青春的欢乐,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消亡; 但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愿望, 在残暴的政权的重压之下, 我们正怀着焦急的心情 在倾听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正像一个年轻的恋人 在等候那真诚的约会一样。 现在我们的内心还燃烧着自由之火,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我的朋友,我们要把我们心灵的 美好的激情,都呈现给我们的祖邦! 同志,相信吧:迷人的幸福的星辰 就要上升,射出光芒, 俄罗斯要从睡梦中苏醒, 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将会写上我们姓名的字样!1818 【背景】《致恰达耶夫》是普希金19岁时写给好友恰达耶夫的一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诗。当时俄罗斯正处于沙皇专制暴政的黑暗年代,普希金深受"十二月党人“的思想影响,开始思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作品内容也由爱情诗的创作转入到政治抒情诗的创作。 恰达耶夫,俄国哲学家和政论家,是普希金在皇村学校读书时结识的驻扎在皇村的近卫骑兵团的一位军官。在与恰达耶夫的交往中,普希金深受其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 4、《致西伯利亚的囚徒》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史 目录 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文学的“转折” 第二章文学规范和文学环境 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29-31)Ⅲ 第三章矛盾和冲突 试述周扬与胡风在文学观念上的异同。(47-51)Ⅳ 第四章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第五章诗的几种体式 西南边疆诗群Ⅱ 简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诗歌“写实”倾向的得失和表现。(67-68)Ⅲ 简述闻捷诗歌创作的特色。(69-70)Ⅲ 简述公刘前期诗歌创作的特色。(72)Ⅲ 简述邵燕祥前期诗歌创作的特色。(72-73)Ⅲ 简述李瑛诗歌创作的特色。(73-74)Ⅲ 试述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创作的艺术渊源及特征。(74-75)Ⅳ 试比较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异同。(刘134-138)Ⅳ(结合作品,分析郭小川和贺敬之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上的同和异。Ⅳ)(举现当代的例子各一个,简述20世纪俄罗斯诗歌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影响。Ⅲ) 第六章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试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文学界对短篇小说的特征和创作问题的讨论及其影响。(85-86)Ⅳ 第七章农村小说 山药蛋派Ⅱ 比较赵树理与柳青在农村小说创作特色上的异同。(92-94)Ⅳ 简述“山药蛋派”作家在小说创作上的共同性。(95-96)Ⅲ 比较赵树理前后期小说创作特色的异同。(97-98)Ⅳ 简述柳青《创业史》的思想艺术特色。(101-102)Ⅲ 第八章对历史的叙述 结合作品,论述当代革命历史小说对“史诗性”的追求。(108-111)Ⅳ 简述长篇小说《红岩》的写作方式和艺术特色。(113-114)Ⅲ 比较峻青与王愿坚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异同。(114)Ⅳ 简述孙犁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115-116)Ⅲ 试比较孙犁与峻青短篇小说创作的不同风格。(刘60-61)Ⅳ 结合当时的评述,谈谈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的题材意义。(117)Ⅲ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本文是关于普希金《致大海》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

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中国最高水平古诗100首

中国最高水平古诗100首 01.《离骚》·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注:各个版本的一些句和字有区别(全诗字数:2888 行数:188)。《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 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鲁迅曾赞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总之,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文学形成无穷的影响。《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02.《孔雀东南飞》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陈国徐陵(507-583)编《玉台新咏》卷一。《乐府诗集》原题为《焦仲卿妻》。现今一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外国诗三首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致大海》 [教学目标] ⒈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⒉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导入《致大海》,板书课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李白、杜甫、白居易蜚声海外,而国外也涌现了不少伟大的诗人,印度的泰戈尔、法国的波德莱尔、美国的惠特曼、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拜伦、雪莱,德国的歌德、海涅,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外国诗歌的魅力。首先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简介作者作品 1.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1817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朗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师生活动,品味诗歌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永久怀念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4.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5.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6.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融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