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特色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特色

激情点燃智光———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特色


摘 要: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充满了革命的激情。这激情在三个层面展开:一个是政治层面,
一个是历史层面,一个是理想层面。诗人在这三个层面展开的激情,都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
追求相一致的,这也就决定了其点燃的智光中,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对民族历史的思考,对祖国
未来的想像和预言,都直接地打上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烙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与审美的
基本倾向。
关键词:政治激情;历史激情;理想激情;时代意识;历史意识;未来理想;贺敬之;抒情诗

20世纪50年代,当年轻的共和国在国内外复
杂的环境中艰辛而曲折前进的时候,当辉煌的成就
与历史的阴霾同时展现在我们这块古老、富饶而命
运多舛的土地上的时候,贺敬之怀着纯洁的信仰和
虔诚的激情,开始了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歌唱。一直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贺敬之以流畅韵雅的笔调,
高亢豪迈的气势,谱写了《回延安》、《西去列车的窗
口》、《三门峡歌》、《桂林山水歌》、《放声歌唱》、《十
年颂歌》、《雷锋之歌》等一首首政治抒情诗。他的
这些政治抒情诗,涉及的都是当时重大的主题,是诗
人对社会、民族、历史、现实、生活、自我认识的直观
表现,是诗人纯洁、神圣理想的凝聚,是诗人歌咏的
那个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形象反映,它们曾经使千
万人激动不已,曾经激励无数的青年为年轻的共和
国开拓、奋进。今天,诗人贺敬之所歌咏的时代虽然
已经过去了,但是,他用激情点燃的智光,却仍值得
我们关注。
一、政治激情点燃的智光
贺敬之放声歌唱的时代,是一个革命的政治激
情高涨的时代。一百多年来,饱受帝国主义蹂躏的
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独立了;被压
在三座大山下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第一次挺
起了脊梁;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文
化也开始了它的崭新建构。当家做主的中国人民,
对我们新生的共和国,由衷的热爱;对领导我们的中
国共产党,从心底感激。身处这样一种民族情绪和
文化语境中的贺敬之,具有从旧时代进入新时代的
人生经历的贺敬之,当他放声歌唱的时候,其主体的
意识和客观的环境,都使他不能不将自己歌唱的激
情自觉地纳入时代的轨道,并在这种激情中展开对
现实的景观、历史的事实、五彩缤纷的生活、变幻动
荡的国际风云的描摹与点染,展开对伟大的中华民
族、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英雄的赞美与颂
扬,展开对新时代自我的丰富感受的倾泻,并在这些
描摹、赞美、倾泻中,直率地表露自己真切的感受和
朴实的认识。
这一时期,贺敬之的

政治激情主要指向两个目
标:革命阵营与对立的阵营。由此也形成了他政治
抒情诗的两个相反的主题:歌颂与否定。在革命阵
营中,诗人关注“沸腾起来”的“地中海”,关注阿拉
伯兄弟的民族解放的斗争,关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
的“亲爱的越南兄弟”。并坚定地表明了自己对当
时两大阵营发展趋势的认识:“光明———在扩大,阴
影———在缩小。”“风向:东风/压倒西风!”“敌人必
败!我们必胜!”而其中,诗人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祖
国,自己那从血与火的革命中新生的祖国。诗人用
他那双被新时代熏陶得发亮的眼睛,在祖国的土地
上寻觅着诗句,在亿万劳动者中寻找着灵感,在共和
国的基础上获取光明的象征和力量的源泉。“———
从雅鲁藏布江边的‘林卡’,到萝北草原的荒地”,
“在祖国的/每寸土地上”,“在社会主义的/每条战
线上”。“看不完的/麦山稻海,望不尽的/铁水钢花
……四时春风/吹万里江河/冰消雪化,中秋明月/照
进多少/幸福人家?!”在诗人的眼中,祖国的每一个
地方都洋溢着诗的美丽。祖国的四季中,春,孕育生
机;夏,充满火热;秋,片片富实;冬,河山壮丽。人民
的一切,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信仰,从日常劳作到家庭
的闲暇,只要有新中国人民的足迹的地方,就有幸福
和安康;凡是阳光照耀的土地、山水,一切的一切,都
是那么令人神往。“五月———麦浪。八月———海
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看啊,在我
们/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啊,浪在涌,潮
在涨;旗在飘啊,帆在扬!”诗人唱出了那个时代的
心声,勾画出了那个时代我们民族蓬勃的精神,还有
十几年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情昂扬
地赞美了中国人民崭新的思想与情感内涵,抒发了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过的当家做主的豪情,勾画了中
国人民面对世界挺起脊梁的伟岸雄姿。
在放声歌唱中,诗人最虔诚地歌颂的是伟大的
中国共产党。因为,在诗人看来,祖国有今天,人民
有今天,都是党领导的结果。“啊,我们共和国的/
每一个形象里,每时每刻/都在显现着———党的/历
史,党的/光荣,都在活跃着———党的/思想,党的力
量。”党,是光明的灯塔,党是生命的源泉,党是我们
共和国的支柱和核心,党是我们在抗击一切邪恶势
力中的主心骨。“哪怕它啊/山崩海啸,天塌地
倾?———我们有/擎天柱:我们的党!”党是伟大的,
党是光荣的。在诗人对党的歌颂中,我们发现,党的
形象又是朴实的,正是这种朴实,使党的形象突显出
无穷的魅力。诗人用了最朴实的图景和诗句写道:
“党, /正挥汗如雨! /工作着———/在共和国大
厦的/建筑架上!”
“多么朴素

的画面!但又是对党的本质的多么
深刻的概括!”这种概括和认识,是诗人朴素
的思想与生命体验的反映,是激情点燃的智光中深
刻的一笔。生活的辩证法与艺术的辩证法告诉我
们,当伟大的对象以最亲切、朴素的面貌出现在我们
面前时,其神圣、崇高的魅力,反而愈大,其对我们的
吸引力也更为强烈。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特色在这
方面所显示的生命力,即使在今天也是强烈的。
与这种将对党的歌颂朴素化相一致,党、祖国也
被亲情化、血缘化。“祖国啊———我们的母亲!党
啊———母亲的/心!”在这种情感倾向下,由党缔造
的新中国,由党所领导的“革命”,也顺理成章地成
为了诗人理想的寄托,成了诗人信仰的归宿。“让
我一千次选择:是你,还是你啊/———中国!让我一
万次寻找:是你,只有你啊/———革命!生,一千回,
生在中国母亲的/怀抱里”。这是因为,“一切/都已
经/证明过了……一切一切啊/还在/证明———这里
有/永远/不会退化的/红色种子;这里有/永远/不会
中断的灿烂前程!”由此,贺敬之对党的歌颂,在激
情的引导之下,流入了信仰的堤坝,也使诗人在歌唱
我们生活中所有对象时,有了一个中心,一个如磐石
一样坚定的中心。当他关注时代的个体,关注最平
凡的生活事实时,那被信仰所鼓荡起的激情,也往往
赋予对象以扩大的思想意义,而这种被诗人自觉地
扩大了的思想意义,还有着超越时代,超越意识形态
的意义。
雷锋,是新中国一个普通的战士。贺敬之所写
的《雷锋之歌》,则将这个个体的人格魅力崇高化、
神圣化了。“让我们说:‘我爱雷锋……’这就是说:
‘我爱真正的人生!’让我们说:‘我爱雷锋……’这
就是说:‘我要永远革命!’”雷锋是平凡的,他平凡
得像我们的党一样朴实,是一个普通的社会主义的
建设者和保卫者;但雷锋又的确是伟大的,他的伟
大,不仅在于他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英雄,而且,他
的行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中所做的一切,他的个体生
命意识中所显示的价值取向,如“螺丝钉”意识,“春
风”情怀,“钉子”精神等,代表着人间的正道,代表
着社会进化,人性完善的方向。所以,雷锋虽然是一
个个体,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普通的共和国的公
民,但他的思想、行为,则集中地体现了我们人民共
和国在前进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精神,反映了我们社
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理想。更为重要的是,雷锋是党
的一分子,是毛泽东思想哺育起来的青年,是我们向
未来奋勇前进的榜样。诗人正是清醒地认识到了雷
锋所具有的意义,雷锋所代表的历史、时代、未来的
精神,诗人的笔下才几乎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由衷
的赞美,深

沉的发问,豪情满怀的诗句。事实上,诗
人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他歌颂的雷锋,他赞美的“雷
锋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在我们人类社会
的发展中,无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中,无论在富裕还是
贫穷的土地上,可以这样说,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
雷锋,就有他的价值,雷锋的精神就有其存在的意
义。雷锋身上集中表现的是人类互助精神、奉献意
识、善良品性。对雷锋这一个体的歌颂,是贺敬之政
治激情奔涌的高峰,最集中、全面地反映了诗人用政
治激情点燃智光的特色:将伟大的对象大众化、朴实
化,将时代的个体圣洁化。在激情奔涌中思考,在深
沉思考中赞美,在赞美中表现时代精神,在表现时代
精神中,不自觉地显示个体更为博大的意义。这可以
说是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一个长期被埋没了的个性。
在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中,对对立阵营的否定,
也包括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国际方面主要是对帝
国主义阵营的嘲讽。在对帝国主义阵营的嘲讽中,
诗人朴实的阶级意识和由新中国培养起来的自豪的
民族意识,使他往往以轻蔑的语气显示一种否定。
那时的诗人还不可能像今天的我们这样,能放开眼
睛看世界,那时的世界环境,也不容许我们宽恕曾经
给我们民族带来灾难的帝国主义。所以,诗人的嘲
讽和否定往往是简单的。“啊!让帝国主义/反动
派/痛心疾首吧!让他们/顿足捶胸/去咒骂……他
们/骂啊,因为他们/怕!他们的时光/不久了,历史
的画廊/就要扯下———他们那幅/破烂的/图画。”这
种否定的确是简单的,但这种简单否定是基于我们
年轻的共和国在短短十年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上
的,它显示的是当时中国人民大踏步建设我们美好
家园的信心,即使有局限,也是历史的局限,是可以
原谅的。在国内方面,诗人主要对与主流意识形态
不相融的各种现象、思想、行为给予了否定,其可贵
是揭示了生活中的矛盾,其肤浅则是无法认识“真
理,有时在少数人手中”。关于这一点,诗人曾经有
真诚的反思。“我认为自己以往的道路,在大的方
向上,还没有走错。我曾用真情实感去歌颂光
明———我们的党、人民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应当做
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还必须说:我对社会主义事业
的理解是太肤浅、太幼稚了,对我们生活中的矛盾的
认识是过于简单,过于天真了。这就使我在作品中
不能准确而大胆地表现矛盾斗争,因而就不能更深
刻、更有力地反映和歌颂我们的伟大时代。”
这个反思是切合贺敬之政治抒情诗实际的。
二、历史的激情点燃的智光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历史激情在两个层面展
开:一个是既往中国的历史;一个是20世纪前半叶
的革

命史。两个层面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也由此形
成了不同的认识。
在第一个层面展开的历史激情具有反拨性,其
价值追求是由五千年的文明这一巨大的时间跨度来
衬托新中国短短几年、十几年辉煌成就的意义,用几
千年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无数的杰作,映显我
们年轻的共和国创造的文化的先进性、伟大性,五千
年历史的沧桑,是为新时代的人民描绘“最新、最美
的图画”涂上的底色,“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却
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的感叹,是为新时代响彻云
霄的豪迈歌唱做陪衬的。正是在巨大的时间跨度和
汗牛充栋的文化积累的背景下,贺敬之不仅为自己
奔涌的历史激情获得了充分言说的空间,为自己所
信服的结论,找到了合理的注脚,这就是“数风流人
物,还看今朝”,也为自己对时代的认识,对新中国
的认识,找到了骄傲的支点。所以,诗人如此骄傲地
判断:我们的今天胜过昨天,我们创造的文化,比昔
日祖先所创造的文化更加辉煌。“我甚至在《放声
歌唱》这首诗里,在提到对李白、杜甫等古代伟大诗
人的热爱时,这样骄傲地说过:‘我们的合唱———比
你们的歌声响亮!’”甚至在《三门峡歌》中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在当时诗
人贺敬之的眼中,在他那被主流意识形态完全占领
的脑海里,过去的历史虽然悠久,过去的文化虽然源
远流长,但比起年轻的共和国走过的短短历程,则相
形见绌;过去的一切虽然伟大,虽然彪炳史册,但比
起解放了的人民在几年、十几年创造的一切是多么
不起眼。正是在诗人有意识的这种反拨中,中华民
族灿烂的历史光辉被淡化了,新中国短短历史成就
的意义,则几乎是被无限地扩大了。诗人对历史的
认识当然有着偏颇,诗人在《三门峡歌》中写下的这
样的诗句:“———盘古生我新一代!举红旗,天地
开,史书万卷脚下踩。”当然也留存着显然的缺憾,
但诗人追溯历史主要是为了歌颂现在的善意的目的
性,还是如明镜般可鉴的。所以,诗人在这一层面展
开的历史激情留下的缺憾是可以原谅的。
诗人在第二个层面展开的历史激情,则一泻千
里,特别激动人心,也特别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因为
这一层面涉及的对象更多,诗作更丰富,而且,更具
有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其点燃的智光更启人思考。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革命的历史,是血与火铺
展的历史,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摆脱几千年的封建
统治,彻底挣断帝国主义加在我们身上枷锁的艰辛、
苦难而伟大的历史。这个历史,我们无论怎么看:以
古代、近代为角度,以今天、未来为角度;无论使用什
么标准:理性的,感性的,文化的,进化的……它都


令我们自豪,让后人景仰的。因为,它是一个伟大民
族从来没有过的从“做奴隶而不得,做稳了奴隶”的
时代,向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时代转变的历史,是我
们古老的中华,从自足、封闭的农耕社会向开放、现
代的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而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
社会转型的发动机,千千万万人民则是创造这一伟
大历史的主人。正是他们,使历史扫去了耻辱迎来
了新生。“‘历史’同志,你曾是/满身伤痕、泪水、血
迹……今天,我们使你/这样地骄傲!我们给你披上
了/绣满鲜花、挂满奖章的/新衣!”贺敬之在《放声
歌唱》中抒写的这些诗句,正反映了这段历史的真
实,也正表明了诗人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当诗人贺
敬之在这一层面展开历史的激情时,他的激情就犹
如长江黄河一样汹涌澎湃,滔滔不绝,他用激情点燃
的智光,不仅照亮了昨天,也照亮着今天。
贺敬之的历史激情,首先倾向已经过去了的历
史事件,从“省港罢工的呼号声”到“南昌起义的鲜
血”,从“秋收暴动的不朽的红旗”到“延安窑洞的不
灭的灯光”,从井冈山的反“围剿”到二万五千里长
征,从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到淮海战役的捷报……
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各种伟大事件, 20世纪前半叶
革命发展的每个阶段,诗人的目光都虔诚地投向,并
在这种抒写中,尽情地赞美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
这些伟大的历史事件,本身就是党领导人民为建设
新中国,为斩断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三条罪恶锁链进行的伟大斗争,这些斗争是历史的
丰碑,是社会前进的奠基石,本身就是激情的凝聚
体,诗人的歌颂是顺理成章的事。但贺敬之并没有
仅仅驻足于此,而是在这些红色历史事件的展示中,
在激情昂扬的抒情中,在泼墨如甘霖的绘制历史的
宏伟图景中,揭示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
主体原因,将对历史的歌咏价值化,将对具体革命图
景的描绘哲理化。“看,五千年的/白发,几万里的/
皱纹,一夜东风/全吹尽!”是谁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是谁改变了苦难中国的面貌?诗人的回答是党,是
我们伟大、光荣的党,是在党领导下的千千万万的人
民群众。“党,使我们这样地/变成巨人!党,带领
我们/这样地/创造奇迹!”
当贺敬之的历史激情铺展开后,他的视野也得
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他赞美革命的历史,并不仅仅
因为革命历史的可歌可泣;他书写过去,也不仅仅因
为过去有着伟大的面影。他赞美革命的历史,是因
为,这伟大的历史,是现实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
基础,是年轻的共和国挺立的柱石。“你听,你
听!———省港大罢工的/呼号声,在我们的/鼓风炉
里/正呼呼作响,你看/你看!———南昌

起义的/鲜
血/在我们的/炼钢炉中/正滚滚跳荡!啊,在农业合
作社的/麦场上,正飘扬着/秋收暴动的/不朽的红
旗!在基本建设的/工地上,正闪耀着/延安窑洞的/
不灭的灯光!”有评论认为,“这里,党的光荣的战斗
的历史,与喧嚣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很自然地联系、
结合了起来。从而使人看到,前辈和先烈当年播下
的革命种子正在今天的生活中开花,党的艰苦奋斗
的革命传统正在广大人民中间普遍发扬”。
事实上,如果仅仅只是这样一种显在的联系,那么,
我们就还未能深入贺敬之历史激情的深处,就还未
能理解他激情点燃的智光的意义。诗人将历史与现
实结合起来抒写的目的,一方面是展示现实与历史
发展的顺向关系: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昔
日红色历史浇灌的必然结果,在社会主义的胜利果
实中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积极营养;一方面是
升华历史的意义,揭示那个时代千百万人所信仰的
一个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重要的
一个方面,在我看来,是为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合理性进行诗意的论证。我们知道,革命,无论是
什么形式的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也好,新民主主义
革命也罢,都是以破坏既定秩序为目标的,而对既定
秩序的破坏,又不可避免地会“殃及池鱼”。所以,
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革命,是必要的,也是
必须的,不推翻旧的秩序,新的秩序就无立足的地
方。中国现代的革命就是千百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
生命换来的。如何让这历史的代价被千万家庭接
受,尤其是那些为革命献出了儿子、女儿,丈夫、妻子
或父亲、母亲的千万家庭接受?贺敬之以他诗人的
慧心,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找到了逻辑的关系,找
到了关于革命合理性的证据。诗人唱出:“啊井冈
山———宝塔山!———我们稳固的基石,老红军———
老八路!———我们的钢骨铁梁!这就是/我们共和
国大厦的/质量的保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万
丈高楼/会这样地/坚强雄伟/———青云直上!”他实
际是激情满怀地宣布:我们过去献出的一切都是为
了今天的辉煌,而今天的辉煌,又正证明着我们献出
的一切是值得的。革命的合理性,就这样被诗人在
激情倾泻中,艺术地论证了。
三、理想激情点燃的智光
贺敬之理想的激情首先指向未来。由于这种向
未来的激情是基于现实共和国的伟大成就与崇高、神
圣、灿烂景观基础上的,是由现实的经验鼓荡起的对
未来的憧憬,所以,在这种激情下,对未来的认识自然
是无比乐观、坚定的。“我们/今生事业———就是把
这/可爱的地球/造成一颗/共产主义的/行星!!”诗人
写了两个惊叹号,可见乐观、坚定的程

度。
让贺敬之产生乐观、坚定认识的现实基础和思
想基础,首先是来自我们的党,来自诗人对党的认
识。“胜利啊———领导我们前进的/党———!”历史
已经证实,历史还在证实,有了我们党的领导,过去
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华民族取得了伟大的胜
利,现在我们正在党的领导下热火朝天地建设社会
主义,所以,诗人坚信:“伟大的党,带领我们/走向
光辉灿烂的未来!”“走向人类解放的未来!”其次是
来自对青年一辈由衷地赞赏。《西去列车的窗口》
最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对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
赞美与认识。诗人以难以抑制的激动,生气灌注地
赞美那些正在奔赴祖国的边疆,为建设和保卫祖国
献出宝贵青春的革命后一辈。在诗人看来,他们正
是接过革命火炬的一代,是革命队伍中的“新战
友”,他们渴求辉煌,而这辉煌正是“指导员牺牲前
告诉我:‘想到啊———十年后……百年后’”的理想;
他们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而这生命的价值与意
义,正发源于大渡河的流水,南泥湾的精神;他们有
崇高的信念,而这信念就是“啊,我们对母亲说:‘我
们———永远、永远跟党走!’”。
在这种理想的激情中,诗人不仅对社会主义的
未来充满了信心,仿佛万人同乐、世界大同的人间天
堂,很快就会随着明天的太阳一起出现在我们这个
美丽地球上,一切的不幸,所有的眼泪,都会随着春
风的吹拂而消失得干干净净,即使有眼泪,那也是欢
乐的眼泪,是喜极的泣,而且对历史也充满了理想主
义的赞美。《回延安》是其代表。诗中的各种意象,
无论是自然的“黄土”、“树梢树枝树根根”,还是人
造的“窑洞”、“米酒”、“红窗花”,一切都是欢乐、幸
福、美好的象征,都是理想的对象。在这里,诗人与
其说是在抒发故地重游的激动,不如说是在抒发理
想化了的情感。“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
着你……”“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
要在前头!”这种理想化的结果,是赋予了革命圣地
无限的魅力,使革命的圣地真正神圣化了。历史的
硝烟化作了美丽的花朵,在装扮“黄土”高原;艰辛
的岁月,成为了抚慰心灵的米汤;所有的苦难,也都
化为培植生命之树,让其茁壮成长的养料。严峻的
历史老人的面孔上,那沧桑的皱纹,也被抚平,惟有
欢笑常在,只有幸福永驻。如此,也使诗人自己对过
去革命的认识神圣化了。
也正是在这种理想化的激情中,童心,被灌注了
政治的内容;爱情,这最个人化、最情感化的人类行
为,也都披上了神圣的红衣。“‘社会主义好啊,社
会主义好……’———这是托儿所里/孩子们的/歌
声;‘我们的青春,献给祖国…

…’———这就是树阴
下/爱人们的/知心话。”不仅如此,即使面对自然,
诗人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把理想的
甘霖洒向四面八方。所以,在我看来,贺敬之写山水
的诗歌,也不是纯粹的山水诗,在基本规范上,这些
山水诗也属于政治抒情诗的一种。这不仅表现在诗
人写祖国山水的目的,本身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祖
国的赞美,从山水的灵气中,凸显我们创造的新时代
的优越性,我们既赋予我们创造的城市、乡村以生命
的活力,也赋予自然的山水以美丽的灵魂,而且表现
在,在贺敬之的山水诗中,处处可见理想化了的激
情,处处可见诗人对未来的憧憬。读《桂林山水
歌》,这种理想化了的激情随处可见,那种对祖国未
来的憧憬力透纸背。“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
似梦漓江的水!”“啊!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
水———满天下!……”桂林的山水是美,而诗人的
理想更美,“啊!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
笑容这样美!”“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战士的
心———”由此,桂林山水的美,被赋予了善的内涵。
也许正是因为诗人有意识地将自然的美与生活的理
想相结合,将美的自然与善的意图相统一,使我们读
这首诗篇时,不仅感受到了美的魅力,更感受到了诗
人智光闪烁出的祖国颂、战士情,感受到了诗人在自
然山水中寄予的革命理想。这也许就是贺敬之的山
水诗,也可以顺畅地被我们列入政治抒情诗的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