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docx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docx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docx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docx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小常规”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第一部分课题提出

达因草原有一个境清幽、漂亮雅致的学校——九一六五中学。学校在

展中明确了学生不学成要异,更是文明尚美,礼高雅。

(一)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几个镜头及分析:

【镜头一】:学生正排往操上走去,男生 A 走路,手不知怎么就碰到了男生 B,只 B 身便使打了 A 一拳,嘴里嚷着:“你打我干嘛?” A 又手:

“我又没打你!”于是两人就开始了??

【镜头二】:“ 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 “有些学生具有双重性格,在教

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学校里一套,家里一套。” “老成了消防,今天解决了一

个,第二天又冒出一个;解决了新,老又卷土重来。”

三:??

分析:老师们天天抓常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不守常规的学生,但仍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老师身心疲惫。常规教育的效果不尽

人意,有的只是起到即时的作用而没有达到长远的预期。

(二)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1、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现状一:学校常规教育的规定大而空。学校的常规教育一般是教师根据《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学生介绍常规,让学生学习常规,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平时的学校活动中不断提醒、督促和纠正。学生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没有自主构建常规,因此,常规在学生心中没有深刻的印象。

现状二:防范式常规教育,让师生走向对立。学校目前的常规教育主要还是防范式,即教师处处防范学生,生怕学生做错什么。学校常规管理

主要是检查式。为了处处提防,学校、教师往往采用“控制”的手段,控制时间、控制空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以取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控制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

这种依赖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规则意识很难形成,所以一旦学生失去教

师的控制,学生的“常规”陷入“不知所从”,而学生的“不知所从”在一

定程度上更加剧了教师、学校对学生的控制。

现状三:教师主体取代学生主体,常规教育缺乏对儿童需要的关注。

在常规教育中,总是以教师为主体,并且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要求儿童。

学生处于被控制的地位,不是主动参与、自我构建常规细则,因此较难内

化形成良好习惯。

现状四:常规教育说教多,自主践行少。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时,通常是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守则和规范的内容显得笼统,对学生的要求不够具体。在对比中美小学生

守则后,我们认为,常规的要求只有细化到学生的每一个日常生活细节中,

才能对学生有切实有效的指导作用。

综上:目前国内研究小学生的习惯方面谈得较多的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就学校常规教育而言,人们普遍认识到了常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开展了多层次的研究和分析,积累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常规

培养的经验,并就如何促进常规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但是已

有的研究都比较零散,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模式和实施策略。特别是对师生

共构常规细则,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进常规教育的研究却十分忽略。

2、我校常规教育效果现状不乐观

我校在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过程中学校特别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

应。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德育常规工作和德育活动缺乏主题牵引,学校德

育工作的特色形成也显得比较缓慢,教育目标达不到预期,效果不持久。

现状一:常规教育途径单一,学生自我体验不充分。学校的德育活动仅

仅呈现了德育工作的一条路径,因参与人数少,大多数活动成了少数学

生的表演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为德育活动的“旁观者” ,触动不大,甚至如“过眼云烟”。活动形式丰富,但活动缺乏序列主题牵引,特色形成较缓慢。

现状二:教师的育人观念滞后,常规教育的实效性差。学校“人人都是

德育工作者”的育人观念还比较淡薄。学校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十分

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学生是每个老师的责任。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

程中,还存在着出现问题交给班主任处理或者班主任只管自己课堂而不顾

全局的现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观念还比较淡薄。

现状三:常规教育评价方式单一,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在平时的常规教育中,学校注重运用榜样引导的办法来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但是这样的激励评价往往缺少了主题牵引和序列性,显得有些零散,激励

评价的形式显得较为单一;在激励评价过程中,榜样太少,对其他表现好

的孩子也没有及时进行表彰鼓励。久而久之,激励评价的作用,在学生心

目中就淡化了。

结合学校常规教育现状,我校提出了小常规教育,强调从学生的实际

出发,从教师教育的实际出发,师生共构常规细则、将现行的常规教育内

容具体化、序列化,增强常规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抓住关键的活动(事件)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内化常规细则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探索

在学生日常行为中切实有效地实施小常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培养学

生自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切入点。

第二部分:改革措施

(一)反思调整,明确课题研究关键概念

困惑——我校最初的研究始于“一周一个好习惯”的系列主题活动。学校德育部门将学校在校的要求细化,每周利用集体朝会向学生宣讲并对上一周好习惯的养成情况进行反馈。最初的活动开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随着好习惯的不断增加,一些坏习惯开始在校园的一些角落反复出现。老师纳闷,怎么已经养成的习惯孩子们会丢失?

反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常规教育就是在个体的幼年和少年时期,通过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情对他们的言语、行为、态度等进行训练,以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

基本的做人的品质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大约三周( 21 天左右),一周一个好习惯,明显违背了习惯养成的科学规律,怎能不反复?

调整——在反思中课题组逐步明晰我们倡导研究的“小常规”教育,实质是细化常规教育内容、依托日常教育中的小活动、借助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件,调动学生自我构建和自我体验常规,发挥学生小主人意识,将常规逐步内化为行为的一种教育过程。它强调让学生自主构建常规、遵守常规,维护常规;它重视关注细节,关注学生在实践中对常规的自我体验与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反思和调整,学校拟通过三年时间的研究,探索学校小常规教育实施的路径、方法、措施等策略 ,提高我校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提升我校的德育工作:通过研究,师生共构常规细则;探索学校小常规教育实施的策略;通过研究,开发独具学校特色的常规教育校本教材。

(二)科学设计研究框架,有序推进过程研究。

师生共构,形成学生一日在校常规结合学校发展目标,课题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学生培养目标,师生共同梳理细化我校学生在校常规,形成我校学生成长计划;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工作培训和主题交流,指导全体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分阶段逐步落实常规教育,让学生内化于心;围绕常规细则的实施,搭建主题式班级活动平台和学校德育活动平台,及时呈现小常规教育效果,挖掘我校常规教育实践中的优势,适时进行反思调整,逐步形成我校小常规教育实施的策略,。

逐步推进,梳理形成“小常规教育”实施策略在研究中中,学校以“新三好”评价为依托,分年段从课内、课外、家庭、道德四方面细化

常规要求,并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落实小常规细则的普及与实施。推进

的小常规教育活动,全面推进做文明成都人计划。在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以“认知——行为——评价——反思”的小常规培养模式和独具学校特色小

常规评价策略为内容的学校小常规实施策略。

【学校近三年开展的行为习惯培养系列活动一览表】

时间活动名称

2008年 9-11 月文明如厕常规培养启动

2008 年 11-12 月课间文明活动常规培养启动

2009 年 3-5 月见面问好礼仪培养启动活动

2009年 9-12 月弯腰拾垃圾培养启动

2010 年 3-5 月打铃静息常规培养启动

2010年 9-12 月认真做好眼保健常规培养启动

2011 年 3 月-至今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启动

第三研究成效

(一)师生共构,细化常规,形成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体系

面向师生,细致调查分析。为了让学校的课题研究能够落到实处,真正从儿童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常规教育中的问题,课题组的老师首先针对

学生和老师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梳理出我校常规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

问题和《在校一日常规暨我的好习惯》。

细化常规形成学校小常规培养体系:对学生常规不足进行分析后,学校梳理出了我校学生一日常规培养目标,该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实效,常规要求细化。

(二)建立了学校小常规培养模式,增强了常规教育的实效性。

在小常的培养程中,我以“ 知——行——价——反思”的模式,一步探

索三者之的关系,学生小培养的知是常培养的情感重要性的激,小

常培养行是情感的内化,行的价反思是情感的巩固,我所行的每

个都指向小常行养成的情感。

【“小常”培养操作模式示】

认知明理

小常规教育

评价反思

行为实践关于知明理——

正面宣重引是一种通事、道理,行正面教育学生内在的极性,从而引学生不断求得步的方法。种方法主要在晨会、班活、国旗下和余。

使学生小常培养内容有一个有效的,我要求教每个活确定相的小常

培养内容,同要求有重点、有划,不要面面俱到,于碎。我小常

的培养开展了系列活,如“文明从如开始” 、“ 文明活”、“ 声响起里静悄悄”??

【案例点】:

“给小孩讲道理,也需要智慧。”我校 *** 老师这样说。

一天课间,一个小朋友来告状,说班上的**用脚踢门。我问***为什么要踢门,他天真地告诉我:“踢着好玩儿。”于是我蹲下来,拍着他的肩膀,轻轻地问他:“要是其他小朋友也这么用脚踢你,

你会不会疼呀?”他点点头说会。“那你这么踢门,门也会疼的,你说是不是?我们给门道个歉吧,

好不好?”他点,然后真地走到跟前,重地:“ 不起,我不踢你,我以后都

不会再踢你了。”从那以后,他果真没有再踢,也没有做其他破坏公物的事??

告孩子也会疼,上是孩子学会站在方的角度去感受体会,孩子有“同理心”。

孩子道歉,也是教会他一种平等、尊重的念,和小朋友相也是。学会道歉的孩子,

会懂得“ 人会疼的”的道理。的思方式,他遇到不会偏于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于孩子养成豁达善良的性格是非常有益的。

校本课程重开发“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

校德育的主渠道。”我们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把小

常规的培养渗透到思品、朝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我们组织课题

组的老师,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学生常规现状,以及培养重点,编制

学校的校本德育课本《和乐学生读本》并在积极在班队会、午会时间积极组

织学生学习,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案例点击】:

了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学、生活,学校通卷的方式,征集学生眼中的好

,共构校园小常本《和向前冲》。反复研究以后,本主要呈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明如——你知道怎才算文明如?前准——下不要只着玩哦;文明休息——你

休息注意文明了?安全运——运也要注意安全哦!和蓄所——忘把好存

来喔!

学科教学重渗透脱离教学过程来谈及学生行为常规的培养那是空中

楼阁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在小常规的培养过程中积极深入各科学习实际,

从课本教材中深入挖掘育人的因素,从细节上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案例点击】《数学课上的常规教育渗透》(*** 老师)

一年的教科适合学生的年特征,配有多色彩的画和材料;既有助于学生理解

算理,系,又极具有德育价。儿童都非常喜些文并茂的材料。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

内容抓住具有德育价的材料,不失机地学生行品德教育。

如:通《我和小一起》一中的小朋友植,学生行,化的社

会公德教育;通学生一个星期你家扔掉多少个塑料袋完成中的,学生行保

教育;在教学人民元,渗透合理使用和人民的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勤

,合理花,人民??

关于行为实践——

在研究中学校一直强调师生共构、以老师良好的行为带带动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系列活动,利用班队活动,开展小常规培养主题班队活动。学生在班队活动中通过自我检查和互相帮助,深入剖析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并找到改变自己行为的方法。

【学校近三年开展的行为习惯培养系列活动一览表】

时间活动名称

2008年 9-11 月文明如厕常规培养启动

2008 年 11-12 月课间文明活动常规培养启动

2009 年 3-5 月见面问好礼仪培养启动活动

2009年 9-12 月弯腰拾垃圾培养启动

2010 年 3-5 月打铃静息常规培养启动

2010年 9-12 月认真做好眼保健常规培养启动

2011 年 3 月-至今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启动

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内化为行为。

“小小行未来”的学生大活,学生在与班同学的中到自己的行与

自己的未来的密系,并将些的心得制作成学生交流的展板,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文明之花开心中”主要是通引学生自己的行行内省,与自己的不良的行,

在个程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 雅从好开始”活通引学生感受文明雅的好人如沐春;

“ 典,礼”以典体,学生在中得中国的礼范,达到引学

生提升行的目的??

每个主题活动都要精心组织,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践——感悟——展示”这四个环节,使小常规培养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给学生以全新而深刻的印象,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真正把小常规落到实处。

【近三年学校行为习惯培养系列活动一栏表】

活动时间活动名称养成习惯

2008 年 9 月文明入厕文明如厕习惯

2008 年 11 月课间文明活动合理、文明安排课间10 分钟2009 年 3 月见面问好活动优雅的行为礼仪

2009 年 9 月弯腰拾垃圾活动责任感教育 --公区卫生我有责

2010 年 3 月打铃静息良好的学习习惯

2010 年 9 月认真做好眼保健操爱护眼睛的好习惯

2011 年 3 月认真参加体育锻炼良好的锻炼习惯

关于评价激励

“文明身份证”改变学生的常规行为“文明身份证”是一张记录学生

小常规行为的卡片,其正面写了相关小常规的培养内容,背面为学生小

常规行为的记录。学生如果该项常规很好,将会在文明身份证上,每天记

录一颗五星,学生连续 21 天活动 21 颗文明行为星,才能在班主任处获得一

枚“小常规”养成奖章。学校和乐护卫队的同学在值日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

不文明行为将会在其文明身份证上画一把小叉作为学生一次不文明记

录。学生将从头开始争取“小常规奖章”。连续获得 21 颗小常规星的孩子能得到“小常规奖章”。有了文明身份证,学生对自己的文明行为也很在以,很多学生每天都将文明身份证随身携带,下了课还会拿出自己的文明身份

证与伙伴比赛,看谁的得到的文明行为星多,当孩子们经过努力得到文明

行文章后,很多孩子高兴地笑逐颜开。

【案例点击】:

老师的感触( *** 老师)

小小公约卡是孩子们的身份证,他们为了监督自己的行动,每天把小卡挂在自己的胸前,用自

己的言行来恪守着公约,文明入厕。

一天,杨杨带着小蕾走进办公室,告诉我小蕾没有做到文明入厕。小蕾低着头,双手死死地拽

着公约卡,嘴里支支吾吾:“我没有,我没有。”待杨杨离开后,我轻声问小蕾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陈老师,让我用手去按水阀,我做不到,因为我觉得别人都是用脚,如果我用手,好脏啊!”原来在小

蕾的心里存在的心理。“那你眼看人事用脚?”她。“ 了,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因自己害怕人会做,那自己就用脚,那下一个小朋友会怎么想呢?如果每一个小朋友都,那我的手伐能用?”小蕾若有所思的点点,又,又点点,我知道她在思考。

半响,她高地抬起告我:“老,我知道怎么做了,只有自己做好了,才心无愧。”我欣慰的摸了摸小蕾的。“那小蕾,今天我没有做到守信公,那公是打上五星是小叉?”小

蕾地捂着嘴笑了笑:“老,打叉吧!我要住个小叉,从新开始,做到文明入。”于是小蕾大胆的在自己的公卡上打上了一个醒目的叉,着自己的公卡离开了公室??

在学月“和常小明星” 比中,孩子晃着自己胸前的文明公小卡,提有多高了,他都利的关,

受住了考。由于小蕾知就改,其他学生做到文明入,得到

了全班同学的好,被光荣的上了“和小明星”。??

“和乐常规之星”,榜样激励学生行为。针对小常规训练重点,学校设置了“和乐常规之星”评选。以学生的文明身份证记录为依据,选出

每月在该常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利用集体朝会为这些常规之星颁奖拍

照,将他们突出的遵守常规的故事,张贴在学生的常规宣传栏中,为全校

的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和目标。三年来学校有 700 多名学生(占全校学生的80%)被评为学校“和乐常规之星”。

【案例点击】:

学生的获奖感言:(部分)

(学生 *** )我能“和常之星”我感到很光荣。站在高高的旗台的候我激万分,我一定要保持文明活的好,争取养成更多的好。

(学生 *** )我很高被学月“常之星”,我要努力,好好表,和同学

共同建一个文明、和的校园。

??

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行为改变了,也留下了这样的话语(部分):

(2、 1 班*** 的家)常教育是日常的矩、范,所以要持之以恒,自然而然地养成,从小做起,养

成好必将身受益。

(4、 3 班 *** 的家)孩子得了第一学月的“常之星” ,我作家也感到自豪,孩子的步感到欣慰。想不上一年孩子在行常上步真的很大,感老的耐心教育。希望孩

子努力。

( 6.2 班 ** 家)榜的力量是无的,在小常培养的程中,学校充分利用“和常之星”在学校推出

的行常榜,更多的学生的到可,激励了学生行的。

??

学生的行为改变与班级的考评相结合学生行为的转变与学校班主

任的对学生常规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为了更好落实学生的常规,我们将

学生的个体行为,与班级的文明考评相结合。在我们的值周检查中,将学

生的文明行为,纳入班级和优秀常规班级的评选中,调动班级学生的集体

荣誉感帮助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同时也充分调动班主任对班级行为常规的

重视,积极帮助班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

第三研究带来的变化

(一)迎来教师育人观的可喜转变

该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能蹲下身子,更平等地去观察儿童,研究儿童,

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提高了我校教师德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形成学

校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德育校本教材《和乐学生读本》,形成了系列化的德育小常规培养内容体系。在每一个小常规具体的目标实施过程中,课题组老

师们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认知明理——实践导行——评价反思”

这一培养模式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案例点击】:

教在和孩子共构《和本》之后,开始更多地关注如何有效地和孩子行沟通,帮

助孩子养成。“ 当我俯下身子去听,我面孩子将不在是那个高高在上神一般的人物。

如果我在孩子心中成那的形象,孩子在我面前将出的只能是懦弱和虚,而离开我

他将怎,我也永也不知道。可是,在我蹲下身子以后,我和孩子的关系近了,当他

做了事以后,他愿意跟我分享了,我了解他的想法。自从了解了他的想法,我我能

更加容易地行有的放矢。我在才,原来我作他朋友的一句,也比我作老

的的更管用。”(我校 *** 老的感触)

(二)迎来学生行的品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养成必践,一句,那不是知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未必就养成好,必常去做,才可能养成好。”叶老的告我不是靠

或学就能形成,而是要学生在践活中,范自己的行,形成良好的行和秀

的道德品。

学校的德育活以程,以主明、内容丰富的德育常活

抓手,学生用一种全新的念看待自己和他人,及正不良行 ; 了学生的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自尊、自、自立,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的施我明地,学生的行生了巨大的化,去在校园中存在的一些学生不良行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学生养成了良好

的行。我校已有 700 多名学生被了“和常之星” ,很多孩子在些“星星”的下,自身的行行了,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

【案例点】:

文明如一瞥

在行文明如教育之前,我的所是有股异味,小朋友冲所喜用的

是脚而不是手。可是在文明如活启以后,的象逐地减少了。孩子都能

自地我的校园境,明白了境需要大家共同的道理。

二年的“和常之星” *** 小朋友就有的和感受,“老,有一天我看到有个小朋友上了所,好像有急事,忘了冲所,就跑走

了。我想叫她,没有叫到。我就去帮她把所冲了。” 的小朋友在已越来越多了,他不关注的是自身的行范,他也开始关心其他小朋友的行,帮助其他孩子一起步。

前准一瞥

以前,下声一响,很多孩子就会上离开桌,开始游和,只有当下的

老走了教室后,学生才开始想起原来有没有准好??的象老很无奈。但

是在,当下声响起之后,孩子的第一个作是拿出第二的准料,准全了

才离开座位,

的行已成了孩子的,不再需要老的反复提醒,孩子也忽然老不再

叨了,其是因孩子养成了良好的。

(三)呈学校德育主推

学校的自主德育活,学校小常的培养目展开,凸了德育教育的序

列性;在小常培养中,学校采取的主体性推的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

校今后推德育工作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同促使了我深入地研究儿童道

德行形成的律,在生共构的程中,我更加了解学生,更能从学生的需

求出德育活,学校今后的德育教育和德育活的和指出了更加明确的

方向。

(四)研究来的社会效益。

研究三年,扎推中的不断反思和整,使研究范、卓有成效。

两年( 2009、2010)得成都市市年度考核一等;两年得江区秀科研段成果。

来自雅安、金堂等兄弟学校的、老多次到学校学研究的和成果,

得到了同行和家的高度价。特是学生文明身份的推出,学生文明如小常

的推,学校的校园文化特是所的文化建

得到了足的步,很多兄弟学校的同行都感:“你的学校的所文化做的真富有童趣,教育的元素随可??”

第四研究中的思考

研究学校、教和学生巨大改的同,也我深刻地到学校教育中重

常教育,养成,孩子的可持展的重大作用。在后的研究中,将在如下

几个方面做深化探索:

一是站在程构建的高位思考研究与德育程的一步融合;二是一步

凸生共构的思想,充分学生主体作用,化常

培养的体性和操作性,化行化和激励的策略,常

规教育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贴近儿童的成长方式。

成都市 *** 学校课题组

2011 年 10 月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组建了一支教学和科研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 (1)本课题从选题到结题,我校将聘请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夏雪梅博士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借 助夏博士在课堂观察、学习素养在课堂生长这一方面的丰富经验,为课题组献计献策,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课题组负责人寿俊梅校长是上海市优青项目名校长培养对象,普陀区校长领导力项目十佳校 长。近年来,带领学校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新优质项目学校、上海市文明单位、普陀区素质教育示范校。 学校还负责承办了“聚焦评价,促进学习”上海市《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联动学校展示活 动;“基于标准的校本化评价实践探索”——上海市音乐学科教研展示活动。 (3)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来自学校的不同学科,不仅是学校课程教学中心的学科负责人,本身也 都是学校的一线骨干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1 人,小学高级教师9 人,高静书记为上海市上第三 期名师培养基地成员,赵萍老师为区英语学科高级指导教师,其余成员均在市区教学评比中获得佳 绩。多年的教学工作,让课题组成员们积累了较丰富的教科研经验,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实践 支撑。 高静:《提高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评改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上海市名师基地研究课题,结题发表于名师基地丛书《见证穿越》 景璟:《实施德育校本课程助推学生文化建设》发表于《普陀教育》;《聚焦休闲教育提升学生生活 品质》发表于《普陀教育》;《灌溉流动花朵创建和谐校园》刊登于《冲突建构融合》一 书陶琼:《披文入情,读文激情》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发表于《普陀教育》 周燕:《品析表达特点,感知伟人形象——“一夜的工作”教学案例》获上海市愉快教育研究所优秀案例评选三等奖 倪静斐:《细化目标,优化流程,提高习作评价实效》收录于《上海市中高段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基于标准的评价案例集》 郭琪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三问”探究》获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征文优胜奖 赵萍:《语境输入语用输出——浅谈文本再构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一二》发表于《上海教学研究》 冯丽萍《基于单元整体设计,关注评价融入教学——新普陀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评价案例》收录于《小 学中高年段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案例集》、《普陀教育》;区级个人课题 《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小学低年级英语单元教学应用的课例研究》发表于《普陀教育》 2.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相关的保障: (1)基层教师:除了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外,我们还在各学科各教研组挑选了科研能力强的教研组 长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通过扎实有效的课题组培训,让大家队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目的,在教学中实践探索,共同研究。 (2)资料设备:学校将在图书馆原有的适用于课题研修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辟出专项经费添置资料 书籍。也为课题组参与教师们开通“知网”账号,保证大家能快捷地开展网络研修,查取资料。 (3)时间保证和研究手段:不仅在各自每天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带着 课题深入实践反思(听课,评课,交流教学心得等);学校更将专门辟出课题研究的专用时间(示范 课,校际交流,理论培训等),由学校统一管理,进行专项考核。 综上所述,我们拥有一支高素质,有课题研究经验和能力的研究队伍,具备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已经储备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德育研究课题.

德育研究课题 一、德育研究课题的确定:结合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确定本学期学校德育研究课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各班根据学校课题,结合本年级、本班实际,确定本班子课题,写出研究方案,并在班级常规工作中落实,期末写出课题研究论文。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改善,身心健康发展,每一位学生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 (2)教师发展目标:培养一支思想文化素质高,教学能力强即关心学生又能对学生自主参与问题给予指导纠正的教师骨干队伍。 (3)学校发展目标:以德养性,阳光育人,活动育人,营造自主,诚信,和谐的环境氛围,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题研究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为重点,处理好社会需要、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关系。学校、教师的所有行为都要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意识服务。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国内外有关理论加以分析总结,根据学校、本班学生实际,大胆实践,借鉴理论,从事实出发进行课题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管理方法:成立以德育校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每月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小型多样的课题研讨活动。定期进行论文、活动的评比。 2、研究方法: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活动渗透法、实践检验法等方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行为,自主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问题性质将其分类,概括特点。 (2)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意识培养等问题的理论和经验。 (3)经验总结法:主要总结课题研究过程中点点滴滴的体会和经验。 (4)个案研究法:追踪研究自主管理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挖掘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5)活动渗透法: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 (6)实践检验法:在实践中总结处理论,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 五、学校研究实践过程 1、营造自主管理的校园氛围。开学初,利用校会、班会、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宣传我校特色建设: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产生初步的自主意识。

德育课题研究成果2018知识交流

德育课题研究成果 2018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日常行为 规范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组建了一支教学和科研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 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来自学校的不同学科,不仅是学校课程教学中心的学科负责人,本身也都是学校的一线骨干教师。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9人,课题组的全体成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都是课题的骨干成员,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还有多人担任学校年级教研组组长的职务,她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业务能力较强,是本课题研究的主力。此外,她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热情较高,有着丰富的数字化教育的实践经验,近年来撰写的相关论文有多篇发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或获奖。课题组成员均在市区教学评比中获得佳绩。多年的教学工作,让他们积累了较丰富的教科研经验,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实践支撑。 在课题开展前,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分别调研了学校的各个年级有关品行培养的资料,完成了对课题可行性的论证与分析。我们还对校内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听课调研,认真研究阳光评价的具体措施,做到研究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这些对课题的有效实施都是非常有利的。

2.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相关的保障: (1)基层教师:除了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外,我们还在各学科各教研组挑选了科研能力强的教研组长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通过扎实有效的课题组培训,让大家队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目的,在教学中实践探索共同研究。 (2)资料设备:学校将在图书馆原有的适用于课题研修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辟出专项经费添置资料书籍。也为课题组参与教师们开通“知网”账号,保证大家能快捷地开展网络研修,查取资料。 (3)时间保证和研究手段:不仅在各自每天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带着课题深入实践反思(听课,评课,交流教学心得等);学校更将专门辟出课题研究的专用时间(示范课校际交流,理论培训等),由学校统一管理,进行专项考核。 综上所述,我们拥有一支高素质,有课题研究经验和能力的研究队伍,具备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已经储备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3.参考文献 [1]王振宇.《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胡寅生.《小学教育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

主动地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小常规”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第一部分课题提出 达因苏草原有一个环境清幽、漂亮雅致的学校——农九师一六五团中学。学校在发展中明确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要优异,更应该是文明尚美,礼仪高雅。 (一)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几个镜头及分析: 【镜头一】:学生们正排队往操场上走去,男生A走路时,手不知怎么就碰到了男生B,只见B转身便使劲打了A一拳,嘴里还嚷着:“你打我干嘛”A又边还手边说:“我又没打你!”于是两人就开始了…… 【镜头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有些学生具有双重性格,在教师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学校里一套,家里一套。”“老师成了消防队员,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第二天又冒出一个问题;解决了新问题,老问题又卷土重来。” 镜头三:…… 分析:老师们天天抓常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不守常规的学生,但仍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老师身心疲惫。常规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有的只是起到即时的作用而没有达到长远的预期。 * (二)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1、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现状一:学校常规教育的规定大而空。学校的常规教育一般是教师根据《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学生介绍常规,让学生学习常规,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平时的学校活动中不断提醒、督促和纠正。学生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没有自主构建常规,因此,常规在学生心中没有深刻的印象。 现状二:防范式常规教育,让师生走向对立。学校目前的常规教育主要还是防范式,即教师处处防范学生,生怕学生做错什么。学校常规管理主要是检查式。为了处处提防,学校、教师往往采用“控制”的手段,控制时间、控制空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以取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控制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规则意识很难形成,所以一旦学生失去教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86439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二)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组 组长:蒋斌 职责:负责课题研究全面工作,统领、指导、督查课题研究工作具体落实。 副组长:林海艳 职责:协助组长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计划、制度及必要的经费落实;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带领并指导理论学习和相关培训工作。 成员: 职责:在组长、副组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参与教师共同学习,深入探讨,不断反思,积极实践。 3、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曾云

成员: 职责:在学校课题研究领导组的指导下,根据曾都区白云湖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教学资源研究”子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计划、制度,认真、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研究活动,具体以师生共同学习、课题研究课教学实践、自修—反思、校园网交流、“博客”论坛等形式为载体,层层深入,完成课题研究工作,最终达到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 (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课题基础 多年的科研实践,我校教师已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是一线骨干教师,有着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相信在上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圆满地实现研究目标。 2、技术支持:我校拥有多媒体大教室1间、普通多媒体教室27间,以及宽带网的接入,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具备承担课题科研的硬件、软件条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3、组织保障:成立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参与研究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为实验者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 4、时间保障:建立课题研究的规章制度,做到每项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实验教师全部是一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 5、经费保障:学校十分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保证资料、设备、科研经费的正常供给.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理论依据 1.从道德教育方面看,互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战胜自然必须拥有的品德;互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经验教训得到的切身体会;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互助更是我们搞好每一项工作的重要前提.没有互助和精诚合作,我们就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2.“1+1”同伴互助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原理为指导。小学阶段学生与小伙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同伴的学习习惯,既能发现同伴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又能发现同伴的不良习惯,及时提醒、帮助、督促同学纠正不良习惯。 3.生理、心理学理论: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应该是合作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建构主义者十分重视合作学习,这些思想也是与维果茨基等重视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相一致的。有了学习的意愿,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的意愿来自于基本需要的满足,同学之间相互交往与合作,彼此尊重,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是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有郊途径。 二、实验保障 (一)研究条件 1.学校提供研究场所 2.提供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3.承担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的教师是我校具有多年教学经验、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他们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能胜任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二)保证措施 第一、建立课题实验组织机构 课题组组长:刘丽杰,女,45 岁,教学副校长,担任科研所长多年,主持我县“十五”、“十一五”科研工作,参与过省、市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十五”期间省级科研先进个人。 课题副组组长:张立洁,女,32岁,二年组年级长,县级科研骨干。 主要研究人员: 李亚坤小学超高市级科研骨干 李欢小学一级县级科研骨干 马海霞小学高级县级科研骨干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高里街道台底DMG小学五年级韩昀聪 指导教师:韩素芳

“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学会“感恩”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规范、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

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教师开“二十四孝”故事会。 三、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①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②每周星期一晨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 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20190716231147)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为课题的研究专门组建了一支教学和科研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本课题从选 题到结题,我校将聘县教科腾金花所副所长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腾老师 在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方面经验丰富, 为课题组献计献策,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 技术支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来自学校的不同学科,都是学校的一线骨干教师,其中有三位是现任团委和政教处工作, 学校共十一个教学班共十名现任班主任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 核心成员中共有中学一级教师 11 人,中学二级老师 2 人,其中一人为学士学位,东辽县优秀班 级体 1 人,辽源市优秀班级体 1 人,县级优秀班主任 5 人,辽源市优秀班主任 1 人,县德育工作者 1 人,县能手 2 人。其中团委书记付延忠为东辽县首届名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尤为出色,多次获得大奖,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 2 篇,是学校教科研方面的领军人物。负责人高吉军老师(德育先进个人)有着丰富的政教工作经验,对学生安全教育有着很多的实践经验。课题组核心成员都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教科研经验;并且均从事多年而且现在还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资料来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2.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充分: 我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教师进行了理论培训,对于“学生安全教育”,团委、政教处及班主任是最了解的,因为每个班级都会遇到学生安全问题,开展班级生命安全活动的研究,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为课题的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 2)教师是学校的财富,教师的能力决定着学校的质量。 3 月— 4 月,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校内的基本功竞赛。比赛分教育理论(有效教学),制卷,教案设计三部分。整项活动有力的夯实了教师的基本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青年教师在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带领下,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使自己对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明朗,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3)围绕“责成效率”的研究,本校全体老师已经开展了认真的 理论学习、广泛的交流研讨,进行了初步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撰写相关的教学反思,努力 积累有关的资源素材和教学案例。本学期学校分学科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专题活动,采 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从开课到评课再到校际交流,有效教学和对学困生的转化从 理论走向实践。 3.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相关的保障:( 1) 研究资料的获得:学校研究课题组的一线研究资料;学校联系的一些在“学困生”转化有突 出成绩的学校(如:吴中区的碧波中学)指导思想;学校图书馆;其他相关资料。 (2)研究经费的筹措:学校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作为全校的潜能开发的“项目 工程”来抓。预计对本课题投入资金 5 万元。(3)研究时间的保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各自 研究;分学科小组活动(听课,评课,交流教学心得等) ;学校专门辟出课题研究的专用时间(示范课,校际交流,理论培训等)。学 校统一管理,教师独立研究,有实践、有交流、有总结。

德育课题研究成果2018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小学日常行为 规范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 (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 (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入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实践,优化班主任队伍,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 (二)研究内容: 1、探讨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2、探讨家校社会多维立体的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课题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社会教育积极因素。 3、探讨优化班级管理、提升学校德育成效的科学、系统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及突破之处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在强调应用性的同时,也注重一定层次的理论探索。着眼于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着重进行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与实践,以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础。 (1)创新方面。依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养成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突出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立足于应用探索与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课题研究有经费保障。校领导对课题研究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开展提供环境支持、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保证。 2、资料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本课题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可行性分析 一、相关研究成果 毛清阳主持,吴荣华参与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省电教馆课题于2008年9月结题,杨文杰主持,吴荣华参与的“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省电教馆课题于2008年9月结题,辜喜环主持,吴荣华参与的“江西地方音乐(歌曲)资源对促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省教研室课题于2008年4月结题。 二、课题组长 吴荣华,1972年生,大学本科,中教高级。江西师大中文系毕业,曾任一中备课组长、办公室主任,现为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一直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已带过六届高三,其中四届为重点班。 个人近年荣誉情况:2006年6月江西省普通高考优秀评卷员,2006年11月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中语会),2007年7月县教育局优秀党员,2008年9月10日县委、县政府先进教育工作者,2008年9月10日市委、市政府先进德育工作者,2008年12月被评为上饶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9年9月10日市教育局上饶市优秀教师。 个人近年论文情况:2004年12月《文学作品个性化教学刍议》获上饶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评比一等奖,2004年12月《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获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论文评比三等奖,《语文教学要体现诗意化》在《上饶教研》2007年1月号刊载,《高一年级作文教学策略》在《读写月报》2010年6月号刊载。 个人近年课题情况:2006年参与毛清阳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网络环境对未成人的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2008年9月结题。2009年9月参与杨文杰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数学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通过专家鉴定,顺利结题。2010年3月1日,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江西地方音乐(歌曲)资源对促进中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经总课题组审核,顺利结题。 个人近年培训情况:2008年8月江西省新教材骨干教师培训班,2008年10月江西省教育厅新教材校长培训班,2010.4通过江西人事劳动部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windocs xp 100分,word 2003 97分,powerpoint 2003 95分。 三、课题组重要成员 曾令先,1971年生,大学本科,中教高级。曾任学校年级长、教导处副主任,现为教导处主任。2008年参加省骨干老师培训、省中小学班主任培训。2001年8月全市优秀教师优秀事迹演讲比赛二等奖,三次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党员,多次评为县优秀教师。1998年论文《我的情景教学法》荣获上饶市一等奖,2001年论文《活动课与素质教育》在被市教研室组织全市交流,2001年执教《驿路梨花》全市观摩课,2001年江西省语文优质课评比省二等奖,2006年论文《细读深品鉴赏探究》发表于《上饶教研》2006年第6期,2006年全国首届中小学教师课件评比国家三等奖。 毛清阳,1971年生,大学本科,中教高级。曾任教研处干事,现为教研处主任。2008年结题的课题《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的负责人,2006-2007年度弋阳县师德先进个人,《高考热点透视》(济南出版社出版)主编,2010年江西省高考阅卷优秀阅卷员,阅卷组长。 杨文杰,1966年生,大学本科,中教高级,学校数学教研组长,学校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组成员,市数学教研组中心组成员。2008年结题的课题《数字化校园与信息化学习环境研究》的负责人。 周善仁,1969年生,大学本科,县电教副站长,分管各学校电教设备配备工作,2009年论文《运用电教手段实现政治课的美感教育》荣获市二等奖。 余贞洁,1974年生,大学本科,中教高级。学校电教干事,信息技术功能教室负责人。2009年、2010年县教育局评为电教、实验工作者先进个人,2008年参加上饶市中小学课件评比活动中所制作的课件《信息与信息的特征》被上饶市教学研究室评为市一等奖,2009年6月所执教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我为你解忧》经上饶市教育局评定,荣获上饶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秀教学资源评比活动三等奖,2009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市网站设计活动中,所指导的“IT语巷网”被上饶市教学研究室评定为市一等奖,2010年参加江西省首届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设计评比活动中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技术的未来》被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评为省一等奖,2010年所指导的学生荣获2010年上饶市高中通用技术设计竞赛二等奖,2010年网站设计辅导学生制作活动中,所指导的“E空线语”被上饶市教学研究室评定为市二等奖。 四、相关保障条件分析 1、人员保障。课题组长为学校教学副校长,一直也是学校优秀老师,在能力、德望上都很有影响,成功组织过学校多次重大教学活动和改革,且有办公室主任的经验,协调组织能力很好。课题组重要成员都是学校重要部门的主任或教研组长,都完成了新课程理念和知识的培训,既有较高的教学声誉,也有较强的事务组织处理能力,且有自己的人员资源,有的还亲自主持了省级课题。所以,不管从资历、能力还是经验上来说,人员是精干的。 2、体制保障。学校自2007年以来,教学体制理得很顺畅,一是机构设置齐全,职责分明,教导处组织教学常规,教研处组织教科研,电教处组织现代教育技术活动,教研组在各处室的领导下具体开展各项工作,整个教学系统秩序井然,运转正常。二是教学总体安排、课改活动步入正轨,三个年级总体教学原则、步骤和安排,已形成科学态势;2008年开始了建立学校校本课程,至今已形成高三各科第二轮复习、高一作文教学程式、各教研组公开课资源仓、校本培训资源仓、机器人教程等校本课程资源,具备了小资源库的特点,积累了资源库建设的经验。三是各项基本培训业已完成,2007年寒假开始,对全校50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进行了windows、ppt和flash等基本技能的培训,现在全校老师基本上都能较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运用多媒体进行上课。 3、硬件保障。学校已和县教育局谈妥,由县电教站统筹全县电教经费,完成我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硬件建设,包括教学人员配备笔记本,前期论证、调研和计划书已接近尾声,已向县政府申请招标,2011年暑假可以完成此项工作。另外,学校在2008年迎接省教育督导时,已多方筹资,完成了科技楼的建设,按省标准配备了服务器和电子阅览室。县教育局完成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正在研究方案开始我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人员结构(职务、专业、年龄)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 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理论研究经验 1.课题《有效引导课外阅读倾力营造书香校园》获区一等奖市级课题结题受到高度评价 2.课题《中小学音乐教育评价》获市一等奖、“友谊教育科研奖” 3.课题《素质教育与儿童、少年审美能力培养》获国家一等奖 4.课题《家校合作创建学习型家庭》获得省一等奖 5.课题《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合格已经结题 音乐教学实践经验: 1.论文《浅谈音乐创新教育》获得省二等奖 2.论文《音乐教学中的审美理念》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3.教案《踏雪寻梅》获得市一等奖、收录进省编教参 4.新教材教案《白毛女》获得市二等奖 5.《踏雪寻梅》全市优秀自制课件展示 6.论文《中小学音乐课中如何适度渗透相关文化》获得省一等奖 7.论文《寻找音乐的灵魂》获得市二等奖 8.参加全市音乐学科新教材赛课获得市一等奖 9.教案《众人合伙力量强》获得市一等奖、收录进省编新教材教参 10.区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一等奖 11.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二等奖 主要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数字化学习与教学改革》苗逢春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阜阳师范学院 《中小学学习方法的理论和实践》阜阳师范学院

《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曹理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主持人刘菲菲,小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省小学校长专业委员会理事、区美术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理论修养和研究经验。论文5篇在《湖南教育》、《当代教育论坛》等期刊发表,主持过多个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均获得良好效果,课题报告曾获得国家一等奖。 主要参加人员18人,平均年龄 34 岁。大学本科学历 9 人,占教师总人数 50 %;专科学历 6 人,占教师总人数33.3 %。中师学历2人,占教师总人数11 %。小学高级教师 15人,占教师总人数83 %;小学一级教师 3人;占总人数17 %。100 %的教师具有继续教育证、普通话合格等级证、计算机高级证。长沙市优秀教师 3 人;天心区学科带头人3人;天心区名教师 1人;市级骨干教师 6 人,区级骨干教师 3 人。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研究资料 1.学校建有规范的图书室和阅览室,藏书11513册,教师用书、资 料丰富。 2.学校建有数字校园网,拥有国之源等丰富的各学科教学资源。 3.学校开通了100M光纤,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上网方便快捷,世界就在指尖。 实验仪器设备: 功能教室设施严格参照《湖南省基础教育技术装备配备目录》实施配备,十分规范且设施先进齐备。学校教学楼有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仪器室、实验室、网络控制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大队室、会议室、图书室、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各1间。其中:实验室设28组,设组与学生比为1:13;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先进齐全,100兆电信专用光纤环境下的班班通快捷通畅,拥有51寸背投电视机1台,25寸电视机12台,教师、班级计算机20台,学生计算机50台,电脑数与学生比为1:7。 研究经费: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

德育课题成果简述

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小常规”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第一部分课题提出 达因苏草原有一个环境清幽、漂亮雅致的学校——农九师一六五团中学。学校在发展中明确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要优异,更应该是文明尚美,礼仪高雅。 (一)日常教育活动中的几个镜头及分析: 【镜头一】:学生们正排队往操场上走去,男生A走路时,手不知怎么就碰到了男生B,只见B转身便使劲打了A一拳,嘴里还嚷着:“你打我干嘛?”A又边还手边说:“我又没打你!”于是两人就开始了…… 【镜头二】:“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有些学生具有双重性格,在教师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学校里一套,家里一套。”“老师成了消防队员,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第二天又冒出一个问题;解决了新问题,老问题又卷土重来。” 镜头三:…… 分析:老师们天天抓常规,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育不守常规的学生,但仍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老师身心疲惫。常规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有的只是起到即时的作用而没有达到长远的预期。 (二)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1、学校常规教育的现状 现状一:学校常规教育的规定大而空。学校的常规教育一般是教师根据《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向学生介绍常规,让学生学习常规,接着是不断地提要求,在平时的学校活动中不断提醒、督促和纠正。学生在常规教育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没有自主构建常规,因此,常规在学生心中没有深刻的印象。 现状二:防范式常规教育,让师生走向对立。学校目前的常规教育主要还是防范式,即教师处处防范学生,生怕学生做错什么。学校常规管理主要是检查式。为了处处提防,学校、教师往往采用“控制”的手段,控制时间、控制空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活动,以取得表面的井然有序。这样一来,常规教育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怪圈:控制形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得学生的自主意识、规则意识很难形成,所以一旦学生失去教师的控制,学生的“常规”陷入“不知所从”,而学生的“不知所从”

如何撰写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如何撰写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课题研究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负责人是该校的教育教学的骨干。该负责人同志有较强的政治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研究专长。同时并完成了市级论文和教案多篇。 另外本组研究成员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旺盛精力,为他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动力。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为他们的这次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们课题组成员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有丰富的教育科研经验和雄厚的理论基础,课题组成员由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我们多次参加省市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和新课程教育科研培训。专家型、研究型的校长亲自参加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保证。我校的微机室上了宽带,通过上网我们可以查阅大量的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为我们查阅资料提供了信息上的保证。 课题组成员知识储备丰富,都已达到了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学校的一名主管教学副校长负责课题的指导工作,对课题进行研究,而且他担任主要学科,教育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丰富。课题组成员大多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和钻研态也我们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三年,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保证研究经费的提前到位。他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经费保障制度,学校将对课题研究的资金予以优先保证。 我学校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首先,我们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我校具备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拥有较为坚实的研究基础。我们学校现有市级课题1项,县级课题1项。。

由此可见,我们有信心、有把握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恳请上级领导予以批准立项。

学校德育研究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研究》 实施方案 砂坝完小留守学生课题组杨世国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由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诞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出国而留在家中的儿童。随着流动人口的大量出现,留守儿童的群体不断扩大,其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外延逐步扩大。留守儿童群体包括城市的留守儿童与农村的留守儿童。本课题研究的是生活在农村,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其心理、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2、德育,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广义的德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在内各方面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施加的影响,而狭义的德育则是专指教育者通过专门的教育组织机构所进行的教育。 3、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联合起来,意在通过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与机构的有机整合,最终目标指向于留守儿童的和谐发展,为留守儿童的进一步成长奠基。 4、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同样具有享受教育与发展的权利。教育机构及其工作者有责任使留守儿童享受教育权利,获得各自独有的进步与发展,使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品质,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但对产生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有各有差别。 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就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

完成课题可行性分析

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学校为课题的研究专门组建了一支教学和科研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 (1)本课题从选题到结题,我校将聘县教科腾金花所副所长担任课题研究的顾问,腾老师在学生生命与安全教育方面经验丰富,为课题组献计献策,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2)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来自学校的不同学科,都是学校的一线骨干教师,其中有三位是现任团委和政教处工作,学校共十一个教学班共十名现任班主任参与了本课题的研究。核心成员中共有中学一级教师11人,中学二级老师2人,其中一人为学士学位,东辽县优秀班级体1人,辽源市优秀班级体1人,县级优秀班主任5人,辽源市优秀班主任1人,县德育工作者1人,县能手2人。其中团委书记付延忠为东辽县首届名师。在教学及科研方面尤为出色,多次获得大奖,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是学校教科研方面的领军人物。负责人高吉军老师(德育先进个人)有着丰富的政教工作经验,对学生安全教育有着很多的实践经验。课题组核心成员都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教科研经验;并且均从事多年而且现在还在从事班主任工作,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资料来源,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2.本课题所开展的前期准备工作非常充分: 我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教师进行了理论培训,对于“学生安全教育”,团委、政教处及班主任是最了解的,因为每个班级都会遇到学生安全问题,开展班级生命安全活动的研究,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为课题的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 (2)教师是学校的财富,教师的能力决定着学校的质量。3月—4月,学校组织了青年教师校内的基本功竞赛。比赛分教育理论(有效教学),制卷,教案设计三部分。整项活动有力的夯实了教师的基本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青年教师在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带领下,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使自己对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明朗,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3)围绕“责成效率”的研究,本校全体老师已经开展了认真的理论学习、广泛的交流研讨,进行了初步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撰写相关的教学反思,努力积累有关的资源素材和教学案例。本学期学校分学科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研究专题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从开课到评课再到校际交流,有效教学和对学困生的转化从理论走向实践。 3.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相关的保障: (1)研究资料的获得:学校研究课题组的一线研究资料;学校联系的一些在“学困生”转化有突出成绩的学校(如:吴中区的碧波中学)指导思想;学校图书馆;其他相关资料。(2)研究经费的筹措:学校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作为全校的潜能开发的“项目工程”来抓。预计对本课题投入资金5万元。 (3)研究时间的保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各自研究;分学科小组活动(听课,评课,交流教学心得等);学校专门辟出课题研究的专用时间(示范课,校际交流,理论培训等)。学校统一管理,教师独立研究,有实践、有交流、有总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